一二三四在线播放免费观看中文版视频, 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忘忧草视频在线播放免费观看黄片下载,超碰人人爽爽人人爽人人,中国一级A片AAA片,欧美老妇肥熟高清,久久精品最新免费国产成人,久久人人97超碰CaOPOren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明史

 

卷一百十三 列傳第一

◎后妃 明太祖鑒前代女禍,立綱陳紀,首嚴內教。洪武元年,命儒臣修女誡,諭翰林學士朱升曰:“治天下者,正家為先。正家之道,始于謹夫婦。后妃雖母儀天下,然不可俾預政事。至于嬪嬙之屬,不過備職事,侍巾櫛;恩寵或過,則驕恣犯分,上下失序。歷代宮闈,政由內出,鮮不為禍。惟明主能察于未然,下此多為所惑。卿等其纂女誡及古賢妃事可為法者,使后世子孫知所持守!鄙饶司庝浬现 五年六月,命禮臣議宮官女職之制。禮臣上言:“周制,后宮設內官以贊內治。漢設內官一十四等,凡數(shù)百人。唐設六局二十四司,官凡一百九十人,女史五十余人,皆選良家女充之。”帝以所設過多,命重加裁定。于是折衷曩制,立六局一司。局曰尚宮、尚儀、尚服、尚食、尚寢、尚功,司曰宮正,秩皆正六品。每局領四司,其屬二十有四,而尚宮總行六局之事。戒令責罰,則宮正掌之。官七十五人,女史十八人,視唐減百四十余人,凡以服勞宮寢、祗勤典守而已。諸妃位號亦惟取賢、淑、莊、敬、惠、順、康、寧為稱,閨房雍肅,旨寓深遠。又命工部制紅牌,鐫戒諭后妃之詞,懸于宮中。牌用鐵,字飾以金。復著令典,自后妃以下至嬪御女史,巨細衣食之費,金銀幣帛、器用百物之供,皆自尚宮取旨,牒內使監(jiān)覆奏,移部臣取給焉。若尚宮不及奏,內使監(jiān)不覆奏,而輒領于部者,論死。或以私書出外,罪亦如之。宮嬪以下有疾,醫(yī)者不得入宮,以證取藥。何其慎也!是以終明之代,宮壸肅清,論者謂其家法之善,超軼漢、唐。 爰自孝慈以迄愍后,考厥族里,次其世代,雖所遇不齊,顯晦異致,而凡居正號者并列于篇。其妃嬪有事實者,亦附見焉。 ○后妃一 太祖孝慈高皇后 孫貴妃 李淑妃 郭寧妃惠帝馬皇后成祖仁孝徐皇后 王貴妃 權賢妃仁宗誠孝張皇后宣宗恭讓胡皇后 孝恭孫皇后 吳賢妃 郭嬪英宗孝莊錢皇后 孝肅周太后景帝汪廢后肅孝杭皇后憲宗吳廢后 孝貞王皇后 孝穆紀太后 孝惠邵太后 萬貴妃 太祖孝慈高皇后馬氏,宿州人。父馬公,母鄭媼,早卒。馬公素善郭子興,遂以后托子興。馬公卒,子興育之如己女。子興奇太祖,以后歸焉。 后仁慈有智鑒,好書史。太祖有劄記,輒命后掌之,倉卒未嘗忘。子興嘗信讒,疑太祖。后善事其妻,嫌隙得釋。太祖既克太平,后率將士妻妾渡江。及居江寧,吳、漢接境,戰(zhàn)無虛日,親緝甲士衣鞋佐軍。陳友諒寇龍灣,太祖率師御之,后盡發(fā)宮中金帛犒士。嘗語太祖,定天下以不殺人為本。太祖善之。 洪武元年正月,太祖即帝位,冊為皇后。初,后從帝軍中,值歲大歉,帝又為郭氏所疑,嘗乏食。后竊炊餅,懷以進,肉為焦。居常貯糗糒脯脩供帝,無所乏絕,而己不宿飽。及貴,帝比之“蕪蔞豆粥”,“滹沱麥飯”,每對群臣述后賢,同于唐長孫皇后。退以語后。后曰:“妾聞夫婦相保易,君臣相保難。陛下不忘妾同貧賤,愿無忘群臣同艱難。且妾何敢比長孫皇后也!” 后勤于內治,暇則講求古訓。告六宮,以宋多賢后,命女史錄其家法,朝夕省覽;蜓运芜^仁厚,后曰:“過仁厚,不愈于刻薄乎?”一日,問女史:“黃老何教也,而竇太后好之?”女史曰:“清凈無為為本。若絕仁棄義,民復教慈,是其教矣!焙笤唬骸靶⒋燃慈柿x也,詎有絕仁義而為孝慈者哉?”后嘗誦《小學》,求帝表章焉。 帝前殿決事,或震怒,后伺帝還宮,輒隨事微諫。雖帝性嚴,然為緩刑戮者數(shù)矣。參軍郭景祥守和州,人言其子持槊欲殺父,帝將誅之。后曰:“景祥止一子,人言或不實,殺之恐絕其后!钡哿。李文忠守嚴州,楊憲誣其不法,帝欲召還。后曰:“嚴,敵境也,輕易將不宜。且文忠素賢,憲言詎可信?”帝遂已。文忠后卒有功。學士宋濂坐孫慎罪,逮至,論死,后諫曰:“民家為子弟延師,尚以禮全終始,況天子乎?且濂家居,必不知情!钡鄄宦。會后侍帝食,不御酒肉。帝問故。對曰:“妾為宋先生作福事也!钡蹛湃,投箸起。明日赦濂,安置茂州。吳興富民沈秀者,助筑都城三之一,又請犒軍。帝怒曰:“匹夫犒天子軍,亂民也,宜誅!焙笾G曰:“妾聞法者,誅不法也,非以誅不祥。民富敵國,民自不祥。不祥之民,天將災之,陛下何誅焉!”乃釋秀,戍云南。帝嘗令重囚筑城。后曰:“贖罪罰役,國家至恩。但疲囚加役,恐仍不免死亡!钡勰讼ど庵。帝嘗怒責宮人,后亦佯怒,令執(zhí)付宮正司議罪。帝曰:“何為?”后曰:“帝王不以喜怒加刑賞。當陛下怒時,恐有畸重。付宮正,則酌其平矣。即陛下論人罪亦詔有司耳! 一日,問帝:“今天下民安乎?”帝曰:“此非爾所宜問也!焙笤唬骸氨菹绿煜赂,妾辱天下母,子之安否,何可不問!”遇歲旱,輒率宮人蔬食,助祈禱;歲兇,則設麥飯野羹。帝或告以振恤。后曰:“振恤不如蓄積之先備也!弊嗍鹿俪ⅲ瑫惩⒅,后命中官取飲食親嘗之。味弗甘,遂啟帝曰:“人主自奉欲薄,養(yǎng)賢宜厚!钡蹫轱喒獾摴。帝幸太學還,后問生徒幾何,帝曰:“數(shù)千。”后曰:“人才眾矣。諸生有廩食,妻子將何所仰給?”于是立紅板倉,積糧賜其家。太學生家糧自后始。諸將克元都,俘寶玉至。后曰:“元有是而不能守,意者帝王自有寶歟。”帝曰:“朕知后謂得賢為寶耳!焙蟀葜x曰:“誠如陛下言。妾與陛下起貧賤,至今日,恒恐驕縱生于奢侈,危亡起于細微,故愿得賢人共理天下。”又曰:法屢更必弊,法弊則奸生;民數(shù)擾必困,民困則亂生!钡蹏@曰:“至言也!泵窌畠。其規(guī)正,類如此。 帝每御膳,后皆躬自省視。平居服大練浣濯之衣,雖敝不忍易。聞元世祖后煮故弓弦事,亦命取練織為衾裯,以賜高年煢獨。余帛颣絲,緝成衣裳,賜諸王妃公主,使知天桑艱難。妃嬪宮人被寵有子者,厚待之。命婦入朝,待之如家人禮。帝欲訪后族人官之,后謝曰:“爵祿私外家,非法!绷o而止。然言及父母早卒,輒悲哀流涕。帝封馬公徐王,鄭媼為王夫人,修墓置廟焉。 洪武十五年八月寢疾。群臣請禱祀,求良醫(yī)。后謂帝曰:“死生,命也,禱祀何益!且醫(yī)何能活人!使服藥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諸醫(yī)乎?”疾亟,帝問所欲言。曰:“愿陛下求賢納諫,慎終如始,子孫皆賢,臣民得所而已!笔窃卤绫,年五十一。帝慟哭,遂不復立后。是年九月庚午葬孝陵,謚曰孝慈皇后。宮人思之,作歌曰:“我后圣慈,化行家邦。撫我育我,懷德難忘。懷德難忘,于萬斯年。毖彼下泉,悠悠蒼天。”永樂元年上尊謚曰孝慈昭憲至仁文德承天順圣高皇后。嘉靖十七年加上尊謚曰孝慈貞化哲順仁徽成天育圣至德高皇后。 成穆貴妃孫氏,陳州人。元末兵亂,妃父母俱亡,從仲兄蕃避兵揚州。青軍陷城,元帥馬世熊得之,育為義女。年十八,太祖納焉。及即位,冊封貴妃,位眾妃上。洪武七年九月薨,年三十有二。帝以妃無子,命周王橚行慈母服三年,東宮、諸王皆期。敕儒臣作《孝慈錄》。庶子為生母服三年,眾子為庶母期,自妃始。葬褚岡。賜兄瑛田租三百石,歲供禮。后附葬孝陵。 淑妃李氏,壽州人。父杰,洪武初,以廣武衛(wèi)指揮北征,卒于陣。十七年九月,孝慈皇后服除,冊封淑妃,攝六宮事。未幾,薨。 寧妃郭氏,濠人郭山甫女。山甫善相人。太祖微時過其家,山甫相之,大驚曰:“公相貴不可言!币蛑^諸子興、英曰:“吾相汝曹皆可封侯者以此!必角矎亩山,并遣妃侍太祖。后封寧妃。李淑妃薨,妃攝六宮事。山甫累贈營國公,興、英皆以功封侯,自有傳。 惠帝皇后馬氏,光祿少卿全女也。洪武二十八年冊為皇太孫妃。建文元年二月冊為皇后。四年六月,城陷,崩于火。 成祖仁孝皇后徐氏,中山王達長女也。幼貞靜,好讀書,稱女諸生。太祖聞后賢淑,召達謂曰:“朕與卿,布衣交也。古君臣相契者,率為婚姻。卿有令女,其以朕子棣配焉!边_頓首謝。 洪武九年,冊為燕王妃。高皇后深愛之。從王之藩,居孝慈高皇后喪三年,蔬食如禮。高皇后遺言可誦者,后一一舉之不遺。 靖難兵起,王襲大寧,李景隆乘間進圍北平。時仁宗以世子居守,凡部分備御,多稟命于后。景隆攻城急,城中兵少,后激勸將校士民妻,皆授甲登陴拒守,城卒以全。 王即帝位,冊為皇后。言:“南北每年戰(zhàn)斗,兵民疲敝,宜與休息。”又言:“當世賢才皆高皇帝所遺,陛下不宜以新舊間。”又言:“帝堯施仁自親始!钡圯m嘉納焉。初,后弟增壽常以國情輸之燕,為惠帝所誅,至是欲贈爵,后力言不可。帝不聽,竟封定國公,命其子景昌襲,乃以告后。后曰:“非妾志也!苯K弗謝。嘗言漢、趙二王性不順,官僚宜擇廷臣兼署之。一日,問:“陛下誰與圖治者?”帝曰:“六卿理政務,翰林職論思。”后因請悉召見其命婦,賜冠服鈔幣。諭曰:“婦之事夫,奚止饋食衣服而已,必有助焉。朋友之言,有從有違,夫婦之言,婉順易入。吾旦夕侍上,惟以生民為念,汝曹勉之!眹L采《女憲》、《女誡》作《內訓》二十篇,又類編古人嘉言善行,作《勸善書》,頒行天下。 永樂五年七月,疾革,惟勸帝愛惜百姓,廣求賢才,恩禮宗室,毋驕畜外家。又告皇太子:“曩者北平將校妻為我荷戈城守,恨未獲隨皇帝北巡,一賚恤之也!笔窃乱颐,年四十有六。帝悲慟,為薦大齋于靈谷、天禧二寺,聽群臣致祭,光祿為具物。十月甲午,謚曰仁孝皇后。七年營壽陵于昌平之天壽山,又四年而陵成,以后葬焉,即長陵也。帝亦不復立后。仁宗即位,上尊謚曰仁孝慈懿誠明莊獻配天齊圣文皇后,祔太廟。 昭獻貴妃王氏,蘇州人。永樂七年封貴妃。妃有賢德,事仁孝皇后恭謹,為帝所重。帝晚年多急怒。妃曲為調護,自太子諸王公主以下皆倚賴焉。十八年七月薨,禮視太祖成穆孫貴妃。 恭獻賢妃權氏,朝鮮人。永樂時,朝鮮貢女充掖庭,妃與焉。姿質秾農粹,善吹玉簫。帝愛憐之。七年封賢妃,命其父永均為光祿卿。明年十月侍帝北征。凱還,薨于臨城,葬嶧縣。 仁宗誠孝皇后張氏,永城人。父麒以女貴,追封彭城伯,具《外戚傳》。洪武二十八年封燕世子妃。永樂二年封皇太子妃。仁宗立,冊為皇后。宣宗即位,尊為皇太后。英宗即位,尊為太皇太后。 后始為太子妃,操婦道至謹,雅得成祖及仁孝皇后歡。太子數(shù)為漢、趙二王所間,體肥碩不能騎射。成祖恚,至減太子宮膳,瀕易者屢矣,卒以后故得不廢。及立為后,中外政事,莫不周知。 宣德初,軍國大議多稟聽裁決。是時海內寧泰,帝入奉起居,出奉游宴,四方貢獻,雖微物必先上皇太后。兩宮慈孝聞天下。三年,太后游西苑,皇后皇妃侍,帝親掖輿登萬歲山,奉觴上壽,獻詩頒德。又明年謁長、獻二陵,帝親鞬騎導。至河橋,下馬扶輦。畿民夾道拜觀,陵旁老稚皆山呼拜迎。太后顧曰:“百姓戴君,以能安之耳,皇帝宜重念。”及還,過農家,召老婦問生業(yè),賜鈔幣。有獻蔬食酒漿者,取以賜帝,曰:“此田家味也!睆某加珡堓o,尚書蹇義,大學士楊士奇、楊榮、金幼孜、楊溥請見行殿。太后慰勞之,且曰:“爾等先朝舊人,勉輔嗣君。”他日,帝謂士奇曰:“皇太后謁陵還,道汝輩行事甚習。言輔,武臣也,達大義。義重厚小心,第寡斷。汝克正,言無避忤,先帝或數(shù)不樂,然終從汝,以不敗事。又有三事,時悔不從也!碧笥鐾饧覈,弟升至淳謹,然不許預議國事。 宣宗崩,英宗方九歲,宮中訛言將召立襄王矣。太后趣召諸大臣至乾清宮,指太子泣曰:“此新天子也。”君臣呼萬歲,浮言乃息。大臣請?zhí)蟠购熉犝,太后曰:“毋壞祖宗法。第悉罷一切不急務。”時時勖帝向學,委任股肱,以故王振雖寵于帝,終太后世不敢專大政。 正統(tǒng)七年十月崩。當大漸,召士奇、溥入,命中官問國家尚有何大事未辦者。士奇舉三事。一謂建庶人雖亡,當修實錄。一謂太宗詔有收方孝孺諸臣遺書者死,宜弛其禁。其三未及奏上,而太后已崩。遺詔勉大臣佐帝惇行仁政,語甚諄篤。上尊謚曰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啟圣昭皇后,合葬獻陵,祔太廟。 宣宗恭讓皇后胡氏,名善祥,濟寧人。永樂十五年選為皇太孫妃。已,為皇太子妃。宣宗即位,立為皇后。時孫貴妃有寵,后未有子,又善病。三年春,帝令后上表辭位,乃退居長安宮,賜號靜慈仙師,而冊貴妃為后。諸大臣張輔、蹇義、夏原吉、楊士奇、楊榮等不能爭。張?zhí)髴懞筚t,常召居清寧宮。內廷朝宴,命居孫后上。孫后常怏怏。正統(tǒng)七年十月,太皇太后崩,后痛哭不已,逾年亦崩,用嬪御禮葬金山。 后無過被廢,天下聞而憐之。宣宗后亦悔。嘗自解曰:“此朕少年事!碧祉樍,孫太后崩,錢皇后為英宗言:“后賢而無罪,廢為仙師。其沒也,人畏太后,殮葬皆不如禮!币騽駨推湮惶。英宗問大學士李賢。賢對曰:“陛下此心,天地鬼神實臨之。然臣以陵寢、享殿、神主俱宜如奉先殿式,庶稱陛下明孝!逼吣觊c七月,上尊謚曰恭讓誠順康穆靜慈章皇后,修陵寢,不祔廟。 宣宗孝恭皇后孫氏,鄒平人。幼有美色。父忠,永城縣主簿也。誠孝皇后母彭城伯夫人,故永城人,時時入禁中,言忠有賢女,遂得入宮。方十余歲,成祖命誠孝后育之。已而宣宗婚,詔選濟寧胡氏為妃,而以孫氏為嬪。宣宗即位,封貴妃。故事:皇后金寶金冊,貴妃以下,有冊無寶。妃有寵,宣德元年五月,帝請于太后,制金寶賜焉。貴妃有寶自此始。 妃亦無子,陰取宮人子為己子,即英宗也,由是眷寵益重。胡后上表遜位,請早定國本。妃偽辭曰:“后病痊自有子,吾子敢先后子耶?”三年三月,胡后廢,遂冊為皇后。英宗立,尊為皇太后。 英宗北狩,太后命郕王監(jiān)國。景帝即位,尊為上圣皇太后。時英宗在迤北,數(shù)寄御寒衣裘。及還,幽南宮,太后數(shù)入省視。石亨等謀奪門,先密白太后。許之。英宗復辭,上徽號曰圣烈慈壽皇太后。明興,宮闈徽號亦自此始。天順六年九月崩,上尊謚曰孝恭懿憲慈仁莊烈齊天配圣章皇后,合葬景陵,祔太廟。而英宗生母,人卒無知之者。 吳太后,景帝母也,丹徒人。宣宗為太子時,選入宮。宣德三年封賢妃。景帝即位,尊為皇太后。英宗復辟,復稱宣廟賢妃。成化中薨。 郭嬪,名愛,字善理,鳳陽人。賢而有文,入宮二旬而卒。自知死期,書楚聲以自哀。詞曰:“修短有數(shù)兮,不足較也。生而如夢兮,死則覺也。先吾親而歸兮,慚予之失孝也。心悽悽而不能已兮,是則可悼也!闭y(tǒng)元年八月,追贈皇庶母惠妃何氏為貴妃,謚端靜;趙氏為賢妃,謚純靜;吳氏為惠妃,謚貞順;焦氏為淑妃,謚莊靜;曹氏為敬妃,謚莊順;徐氏為順妃,謚貞惠;袁氏為麗妃,謚恭定;諸氏為淑妃,謚貞靜;李氏為充妃,謚恭順;何氏為成妃,謚肅僖。冊文曰:“茲委身而蹈義,隨龍馭以上賓,宜薦徽稱,用彰節(jié)行!鄙w宣宗殉葬宮妃也。 初,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建文、永樂時,相繼優(yōu)恤。若張鳳、李衡、趙福、張璧、汪賓諸家,皆自錦衣衛(wèi)所試百戶、散騎帶刀舍人進千百戶,帶俸世襲,人謂之“太祖朝天女戶”。歷成祖,仁、宣二宗亦皆用殉。景帝以郕王薨,猶用其制,蓋當時王府皆然。至英宗遺詔,始罷之。 英宗孝莊皇后錢氏,海州人。正統(tǒng)七年立為后。帝憫后族單微,欲侯之,后輒遜謝。故后家獨無封。英宗北狩,傾中宮貲佐迎駕。夜哀泣吁天,倦即臥地,損一股。以哭泣復損一目。英宗在南宮,不自得,后曲為慰解。后無子,周貴妃有子,立為皇太子。英宗大漸,遺命曰:“錢皇后千秋萬歲后,與朕同葬!贝髮W士李賢退而書之冊。 憲宗立,上兩宮徽號,下廷臣議。太監(jiān)夏時希貴妃意,傳諭獨尊貴妃為皇太后。大學士李賢、彭時力爭,乃兩宮并尊,而稱后為慈懿皇太后。及營裕陵,賢、時請營三壙,下廷議。夏時復言不可,事竟寢。 成化四年六月,太后崩,周太后不欲后合葬。帝使夏時、懷恩召大臣議。彭時首對曰:“合葬裕陵,主祔廟,定禮也!币砣,帝召問,時對如前。帝曰:“朕豈不知,慮他日妨母后耳!睍r曰:“皇上孝事兩宮,圣德彰聞。禮之所合,孝之所歸也!鄙梯`亦言:“不祔葬,損圣德!眲⒍ㄖ唬骸靶牧x,不從命!钡勰痪弥唬骸安粡拿械脼樾⒁!”時力請合葬裕陵左,而虛右以待周太后。已,復與大臣疏爭,帝再下廷議。吏部尚書李秉、禮部尚書姚夔集廷臣九十九人議,皆請如時言。帝曰:“卿等言是,顧朕屢請?zhí)笪吹妹。乖禮非孝,違親亦非孝。”明日,詹事柯潛、給事中魏元等上疏,又明日,夔等合疏上,皆執(zhí)議如初。中旨猶諭別擇葬地。于是百官伏哭文華門外。帝命群臣退。眾叩頭,不得旨不敢退。自已至申,乃得允。眾呼萬歲出。事詳時、夔傳中。是年七月上尊謚曰孝莊獻穆弘惠顯仁恭天欽圣;屎螅y太廟。九月合葬裕陵,異隧,距英宗玄堂數(shù)丈許,中窒之,虛石壙以待周太后,其隧獨通,而奉先殿祭,亦不設后主。 弘治十七年,周太后崩。孝宗御便殿,出裕陵圖,示大學士劉健、謝遷、李東陽曰:“陵有二隧,若者窒,若者可通往來,皆先朝內臣所為,此未合禮。昨見成化間彭時、姚夔等章奏,先朝大臣為國如此,先帝亦不得已耳。欽天監(jiān)言通隧上干先帝陵堂,恐動地脈,朕已面折之。窒則天地閉塞,通則風氣流行!苯〉纫蛄。帝復問祔廟禮,健等言:“祔二后,自唐始也。祔三后,自宋始也,漢以前一帝一后。曩者定議合祔,孝莊太后居左,今大行太皇太后居右,且引唐、宋故事為證,臣等以此不敢復論!钡墼唬骸岸笠逊,況復三后!”遷曰:“宋祔三后,一繼立,一生母也!钡墼唬骸笆马殠煿,太皇太后鞠育朕躬,朕豈敢忘?顧私情耳。祖宗來,一帝一后。今并祔,壞禮自朕始。且奉先殿祭皇祖,特座一飯一匙而已。夫孝穆皇太后,朕生母也,別祀之奉慈殿。今仁壽宮前殿稍寬,朕欲奉太皇太后于此,他日奉孝穆皇太后于后,歲時祭享,如太廟。”于是命群臣詳議。議上,將建新廟,欽天監(jiān)奏年方有礙。廷議請暫祀周太后于奉慈殿,稱孝肅太皇太后。殿在奉先殿西,帝以祀孝穆,至是中奉孝肅而徙孝穆居左焉。帝始欲通隧,亦以陰陽家言,不果行。 孝肅周太后,英宗妃,憲宗生母也,昌平人。天順元年封貴妃。憲宗即位,尊為皇太后。其年十月,太后誕日,帝令僧道建齋祭。禮部尚書姚夔帥群臣詣齋所,為太后祈福。給事中張寧等劾之。帝是其言,令自后僧道齋醮,百官不得行香。二十三年四月上徽號曰圣慈仁壽皇太后。孝宗立,尊為太皇太后。 先是,憲宗在位,事太后至孝,五日一朝,燕享必親。太后意所欲,惟恐不歡。至錢太后合葬裕陵,太后殊難之。憲宗委曲寬譬,乃得請。孝宗生西宮,母妃紀氏薨,太后育之宮中,省視萬方。及孝宗即位,事太后亦至孝。太后病瘍,久之愈,誥諭群臣曰:“自英皇厭代,予正位長樂,憲宗皇帝以天下養(yǎng),二十四年猶一日。茲予偶患瘍,皇帝夜吁天,為予請命,春郊罷宴,問視惟勤,俾老年疾體,獲底康寧。以昔視今,父子兩世,孝同一揆,予甚嘉焉! 弘治十一年冬,清寧宮災,太后移居仁壽宮。明年,清寧宮成,乃還居焉。太后弟長寧伯彧家有賜田,有司請厘正之,帝未許也,太后曰:“奈何以我故骫皇帝法!”使歸地于官。 弘治十七年三月崩,謚孝肅貞順康懿光烈輔天承圣;屎螅显嵩A。以大學士劉健、謝遷、李東陽議,別祀于奉慈殿,不祔廟,仍稱太皇太后。嘉靖十五年,與紀、邵二太后并移祀陵殿,題主曰皇后,不系帝謚,以別嫡庶。其后穆宗母孝恪、神宗母孝定、光宗母孝靖、熹宗母孝和、莊烈帝母孝純,咸遵用其制。 景帝廢后汪氏,順天人。正統(tǒng)十年冊為郕王妃。十四年冬,王即皇帝位,冊為皇后。后有賢德,嘗念京師諸死事及老弱遇害者暴骨原野,令官校掩埋之。生二女,無子。景泰三年,妃杭氏生子見濟,景帝欲立為太子,而廢憲宗,后執(zhí)不可。以是忤帝意,遂廢后,立杭氏為皇后。七年,杭后崩,謚肅孝。英宗復位,削皇后號,毀所葬陵,而后仍稱郕王妃。景帝崩,英宗以其后宮唐氏等殉,議及后。李賢曰:“妃已幽廢,況兩女幼,尤可憫!钡勰艘。 憲宗復立為太子,雅知后不欲廢立,事之甚恭。因為帝言,遷之外王府,得盡攜宮中所有而出。與周太后相得甚歡,歲時入宮,敘家人禮。然性剛執(zhí)。一日,英宗問太監(jiān)劉桓曰:“記有玉玲瓏系腰,今何在?”桓言當在妃所。英宗命索之。后投諸井,對使者曰:“無之!币讯嫒嗽唬骸捌吣晏熳,不堪消受此數(shù)片玉耶!”已,有言后出所攜鉅萬計,英宗遣使檢取之,遂立盡。正德元年十二月薨,議祭葬禮。大學士王鏊曰:“葬以妃,祭以后!彼旌显峤鹕健C髂晟献鹬u曰貞惠安和景皇后。 憲宗廢后吳氏,順天人。天順八年七月立為皇后。先是,憲宗居東宮,萬貴妃已擅寵。后既立,摘其過,杖之。帝怒,下詔曰:“先帝為朕簡求賢淑,已定王氏,育于別宮待期。太監(jiān)牛玉輒以選退吳氏于太后前復選。冊立禮成之后,朕見舉動輕佻,禮度率略,德不稱位,因察其實,始知非預立者。用是不得已,請命太后,廢吳氏別宮!绷⒏τ庠露。后父俊,先授都督同知,至是下獄戍邊。謫玉孝陵種菜,玉從子太常少卿綸、甥吏部員外郎楊琮并除名,姻家懷寧侯孫鏜閑住。于是南京給事中王徽、王淵、朱寬、李翱、李鈞等合疏言玉罪重罰輕,因并劾大學士李賢。帝怒,徽等皆貶邊州判官。 后孝宗生于西宮,后保抱惟謹。孝宗即位,念后恩,命服膳皆如母后禮,官其侄錦衣百戶。正德四年薨。劉瑾欲焚之。大學士王鏊持不可,乃以妃禮葬。 孝貞皇后王氏,上元人。憲宗在東宮,英宗為擇配,得十二人,選后及吳氏、柏氏留宮中。吳氏既立而廢,遂冊為皇后,天順八年十月也。萬貴妃寵冠后宮,后處之淡如。孝宗即位,尊為皇太后。武宗即位,尊為太皇太后。正德五年十二月上尊號曰慈圣康壽。十三年二月崩,上尊謚曰孝貞莊懿恭靖仁慈欽天輔圣純皇后,合葬茂陵,祔太廟。 孝穆紀太后,孝宗生母也,賀縣人。本蠻土官女。成化中征蠻,俘入掖庭,授女史,警敏通文字,命守內藏。時萬貴妃專寵而妒,后宮有娠者皆治使墮。柏賢妃生悼恭太子,亦為所害。帝偶行內藏,應對稱旨,悅,幸之,遂有身。萬貴妃知而恚甚,令婢鉤治之。婢謬報曰病痞。乃謫居安樂堂。久之,生孝宗,使門監(jiān)張敏溺焉。敏驚曰:“上未有子,奈何棄之!鄙圆阜垧D飴蜜,藏之他室,貴妃日伺無所得。至五六歲,未敢剪胎發(fā)。時吳后廢居西內,近安樂堂,密知其事,往來哺養(yǎng),帝不知也。 帝自悼恭太子薨后,久無嗣,中外皆以為憂。成化十一年,帝召張敏櫛發(fā),照鏡嘆曰:“老將至而無子。”敏伏地曰:“死罪,萬歲已有子也!钡坫等,問安在。對曰:“奴言即死,萬歲當為皇子主!庇谑翘O(jiān)懷恩頓首曰:“敏言是;首訚擆B(yǎng)西內,今已六歲矣,匿不敢聞。”帝大喜,即日幸西內,遣使往迎皇子。使至,妃抱皇子泣曰:“兒去,吾不得生。兒見黃袍有須者,即兒父也!币乱孕【p袍,乘小輿,擁至階下,發(fā)披地,走投帝懷。帝置之膝,撫視久之,悲喜泣下曰:“我子也,類我!笔箲讯鞲皟乳w具道其故。群臣皆大喜。明日,入賀,頒詔天下。移妃居永壽宮,數(shù)召見。萬貴妃日夜怨泣曰:“群小紿我!逼淠炅,妃暴薨;蛟毁F妃致之死,或曰自縊也。謚恭恪莊僖淑妃。敏懼,亦吞金死。敏,同安人。 孝宗既立為皇太子,時孝肅皇太后居仁壽宮,語帝曰:“以兒付我!碧铀炀尤蕢。一日,貴妃召太子食,孝肅謂太子曰:“兒去,無食也。”太子至,貴妃賜食,曰:“已飽。”進羹,曰:“疑有毒!辟F妃大恚曰:“是兒數(shù)歲即如是,他日魚肉我矣!币蝽6杉病P⒆诩次,追謚淑妃為孝穆慈慧恭恪莊僖崇天承圣純皇后,遷葬茂陵,別祀奉慈殿。帝悲念太后,特遣太監(jiān)蔡用求太后家,得紀父貴、紀祖旺兄弟以聞。帝大喜,詔改父貴為貴,授錦衣衛(wèi)指揮同知;祖旺為旺,授錦衣衛(wèi)指揮僉事。賜予第宅、金帛、莊田、奴婢,不可勝計。追贈太后父為中軍都督府左都督,母為夫人。其曾祖、祖父亦如之。遣修太后先塋之在賀者,置守墳戶,復其家。 先是,太后在宮中,嘗自言家賀縣,姓紀,幼不能知親族也。太監(jiān)郭鏞聞而識之。太監(jiān)陸愷者,亦廣西人,故姓李,蠻中紀、李同音,因妄稱太后兄,令人訪其族人詣京師。愷女兄夫韋父成者出冒之,有司待以戚畹,名所居里曰迎恩里。貴、旺曰:“韋猶冒李,況我實李氏!币蛟p為宗系上有司,有司莫辨也。二人既驟貴,父成亦詣闕爭辨。帝命郭鏞按之。鏞逐父成,猶令馳驛歸。及帝使治后先塋,蠻中李姓者數(shù)輩,皆稱太后家,自言于使者。使者還,奏貴、旺不實。復遣給事中孫珪、御史滕祐間行連、賀間,微服入瑤、僮中訪之,盡得其狀,歸奏。帝謫罰鏞等有差,戍貴、旺邊海。自此帝數(shù)求太后家,竟不得。 弘治三年,禮部尚書耿裕奏曰:“粵西當大征之后,兵燹饑荒,人民奔竄,歲月悠遠,蹤跡難明。昔孝慈高皇后與高皇帝同起艱難,化家為國,徐王親高皇后父,當后之身,尋求家族,尚不克獲,然后立廟宿州,春秋祭祀。今紀太后幼離西粵,入侍先帝,連、賀非徐、宿中原之地,嬪宮無母后正位之年,陛下訪尋雖切,安從得其實哉!臣愚謂可仿徐王故事,定擬太后父母封號,立祠桂林致祭!钡墼唬骸靶⒛禄侍笤鐥夒薰,每一思念,惄焉如割。初謂宗親尚可旁求,寧受百欺,冀獲一是。卿等謂歲久無從物色,請加封立廟,以慰圣母之靈;首婕扔泄适,朕心雖不忍,又奚敢違。”于是封后父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柱國慶元伯,謚端僖,后母伯夫人,立廟桂林府,有司歲時祀。大學士尹直撰哀冊有云:“睹漢家堯母之門,增宋室仁宗之慟!钡垩嚅e念誦,輒欷歔流涕也。 孝惠邵太后,憲宗妃,興獻帝母也。父林,昌化人,貧甚,鬻女于杭州鎮(zhèn)守太監(jiān),妃由此入宮。知書,有容色。成化十二年封宸妃,尋進封貴妃。興王之藩,妃不得從。世宗入繼大統(tǒng),妃已老,目眚矣,喜孫為皇帝,摸世宗身,自頂至踵。已,尊為皇太后。嘉靖元年上尊號曰壽安。十一月崩。帝欲明年二月遷葬茂陵,大學士楊廷和等言:“祖陵不當數(shù)興工作,驚動神靈!辈粡摹Vu曰孝惠康肅溫仁懿順協(xié)天祐圣皇太后,別祀奉慈殿。七年七月改稱太皇太后。十五年遷主陵殿,稱皇后,與孝肅、孝穆等。 恭肅貴妃萬氏,諸城人。四歲選入掖廷,為孫太后宮女。及長,侍憲宗于東宮。憲宗年十六即位,妃已三十有五,機警,善迎帝意,遂讒廢皇后吳氏,六宮希得進御。帝每游幸,妃戎服前驅。成化二年正月生皇第一子,帝大喜,遣中使祀諸山川,遂封貴妃;首游雌谵,妃亦自是不復娠矣。 當是時,帝未有子,中外以為憂,言者每請溥恩澤以廣繼嗣。給事中李森、魏元,御史康永韶等先后言尤切。四年秋,彗星屢見。大學士彭時、尚書姚夔亦以為言。帝曰:“內事也,朕自主之。”然不能用。妃益驕。中官用事者,一忤意,立見斥逐。掖廷御幸有身,飲藥傷墜者無數(shù)。孝宗之生,頂寸許無發(fā),或曰藥所中也。紀淑妃之死,實妃為之。佞幸錢能、覃勤、汪直、梁芳、韋興輩皆假貢獻,苛斂民財,傾竭府庫,以結貴妃歡。奇技淫巧,禱祠宮觀,糜費無算。久之,帝后宮生子漸多,芳等懼太子年長,他日立,將治己罪,同導妃勸帝易儲。會泰山震,占者謂應在東宮。帝心懼,事乃寢。 二十三年春,暴疾薨,帝輟朝七日。謚曰恭肅端慎榮靖皇貴妃,葬天壽山。弘治初,御史曹璘請削妃謚號;魚臺縣丞徐頊請逮治診視紀太后諸醫(yī),捕萬氏家屬,究問當時薨狀。孝宗以重違先帝意,已之。

 

明史

  《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傳體明代史,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歷史。其卷數(shù)在二十四史中僅次于《宋史》,但其修纂時間之久,用力之勤卻大大超過了以前諸史。修成之后,得到后代史家的好評,認為它超越了宋、遼、金、元諸史。清史學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卷31中說:“近代諸史自歐陽公《五代史》外,《遼史》簡略,《宋史》繁蕪,《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潔,敘事簡括,稍為可觀,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卷一 本紀第一 卷二 本紀第二
卷三 本紀第三 卷四 本紀第四
卷五 本紀第五 卷六 本紀第六
卷七 本紀第七 卷八 本紀第八
卷三十三 志第九 卷三十四 志第十
卷三十五 志第十一 卷三十六 志第十二
卷三十七 志第十三 卷三十八 志第十四
卷三十九 志第十五 卷四十 志第十六
卷四十一 志第十七 卷四十二 志第十八
卷四十三 志第十九 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
卷九 本紀第九 卷十 本紀第十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卷十四 本紀第十四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 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
卷十七 本紀第十七 卷十八 本紀第十八
卷十九 本紀第十九 卷二十 本紀第二十
卷二十一 本紀第二十一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卷二十三 本紀第二十三 卷二十四 本紀第二十四
卷二十五 志第一 卷二十六 志第二
卷二十七 志第三 卷二十八 志第四
卷二十九 志第五 卷三十 志第六
卷三十一 志第七 卷三十二 志第八
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一 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二
卷四十七 志第二十三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四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五 卷五十 志第二十六
卷五十一 志第二十七 卷五十二 志第二十八
卷五十三 志第二十九 卷五十四 志第三十
卷五十五 志第三十一 卷五十六 志第三十二
卷五十七 志第三十三 卷五十八 志第三十四
卷五十九 志第三十五 卷六十 志第三十六
卷六十一 志第三十七 卷六十二 志第三十八
卷六十三 志第三十九 卷六十四 志第四十
卷六十五 志第四十一 卷六十六 志第四十二
卷六十七 志第四十三 卷六十八 志第四十四
卷六十九 志第四十五 卷七十 志第四十六
卷七十一 志第四十七 卷七十二 志第四十八
卷七十三 志第四十九 卷七十四 志第五十
卷七十五 志第五十一 卷七十六 志第五十二
卷七十七 志第五十三 卷七十八 志第五十四
卷七十九 志第五十五 卷八十 志第五十六
卷八十一 志第五十七 卷八十二 志第五十八
卷八十三 志第五十九 卷八十四 志第六十
卷八十五 志第六十一 卷八十六 志第六十二
卷八十七 志第六十三 卷八十八 志第六十四
卷八十九 志第六十五 卷九十 志第六十六
卷九十一 志第六十七 卷九十二 志第六十八
卷九十三 志第六十九 卷九十四 志第七十
卷九十五 志第七十一 卷九十六 志第七十二
卷九十七 志第七十三 卷九十八 志第七十四
卷九十九 志第七十五 卷一百 表第一
卷一百一 表第二 卷一百二 表第三
卷一百三 表第四 卷一百四 表第五
卷一百五 表第六 卷一百六 表第七
卷一百七 表第八 卷一百八 表第九
卷一百九 表第十 卷一百十 表第十一
卷一百十一 表第十二 卷一百十二 表第十三
卷一百十三 列傳第一 卷一百十四 列傳第二
卷一百十五 列傳第三 卷一百十六 列傳第四
卷一百十七 列傳第五 卷一百十八 列傳第六
卷一百十九 列傳第七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八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九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十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十一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十二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十三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十四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十五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十六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十七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十八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十九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二十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二十九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三十一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二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三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三十四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三十五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三十六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三十七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三十八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四十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一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四十二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三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五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四十七 卷一百六十 列傳第四十八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八十五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八十九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九十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八十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一百九十四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一百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四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一百九十九 列傳第八十七 卷二百 列傳第八十八
卷二百一 列傳第八十九 卷二百二 列傳第九十
卷二百三 列傳第九十一 卷二百四 列傳第九十二
卷二百五 列傳第九十三 卷二百六 列傳第九十四
卷二百七 列傳第九十五 卷二百八 列傳第九十六
卷二百九 列傳第九十七 卷二百十 列傳第九十八
卷二百十一 列傳第九十九 卷二百十二 列傳第一百
卷二百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 卷二百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
卷二百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 卷二百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
卷二百十七 列傳第一百五 卷二百十八 列傳第一百六
卷二百十九 列傳第一百七 卷二百二十 列傳第一百八
卷二百二十一 列傳第一百九 卷二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十
卷二百二十三 列傳第一百十一 卷二百二十四 列傳第一百十二
卷二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十三 卷二百二十六 列傳第一百十四
卷二百二十七 列傳第一百十五 卷二百二十八 列傳第一百十六
卷二百二十九 列傳第一百十七 卷二百三十 列傳第一百十八
卷二百三十一 列傳第一百十九 卷二百三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二百三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二百三十八 列傳一百二十六
卷二百三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二百四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二百四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二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二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二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卷二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卷二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二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二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卷二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卷二百六十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卷二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五十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五十一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五十二
卷二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五十三 卷二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十四
卷二百六十七 列傳第一百五十五 卷二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五十六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第一百五十七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五十八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第一百五十九 卷二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六十
卷二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六十一 卷二百七十四 列傳第一百六十二
卷二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六十三 卷二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六十四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六十五 卷二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六十六
卷二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六十七 卷二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六十九 卷二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七十
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七十一 卷二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七十二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第一百七十三 卷二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七十四
卷二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七十五 卷二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七十六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一百七十七 卷二百九十 列傳第一百七十八
卷二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七十九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
卷二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卷二百九十四 列傳第一百八十二
卷二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八十三 卷二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
卷二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八十五 卷二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八十六
卷二百九十九 列傳第一百八十七 卷三百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卷三百一 列傳第一百八十九 卷三百二 列傳第一百九十
卷三百三 列傳第一百九十一 卷三百四 列傳第一百九十二
卷三百五 列傳第一百九十三 卷三百六 列傳第一百九十四
卷三百七 列傳第一百九十五 卷三百八 列傳第一百九十六
卷三百九 列傳第一百九十七 卷三百十 列傳第一百九十八
卷三百十一 列傳第一百九十九 卷三百十二 列傳第二百
卷三百十三 列傳第二百一 卷三百十四 列傳第二百二
卷三百十五 列傳第二百三 卷三百十六 列傳第二百四
卷三百十七 列傳第二百五 卷三百十八 列傳第二百六
卷三百十九 列傳第二百七 卷三百二十 列傳第二百八
卷三百二十一 列傳第二百九 卷三百二十二 列傳第二百十
卷三百二十三 列傳第二百十一 卷三百二十四 列傳第二百十二
卷三百二十五 列傳第二百十三 卷三百二十六 列傳第二百十四
卷三百二十七 列傳第二百十五 卷三百二十八 列傳第二百十六
卷三百二十九 列傳第二百十七 卷三百三十 列傳第二百十八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第二百十七 卷三百三十二 列傳第二百二十
附錄 張廷玉上明史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