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四在线播放免费观看中文版视频, 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忘忧草视频在线播放免费观看黄片下载,超碰人人爽爽人人爽人人,中国一级A片AAA片,欧美老妇肥熟高清,久久精品最新免费国产成人,久久人人97超碰CaOPOren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先核實! 明史

 

卷八十三 志第五十九

◎河渠一 ○黃河上 黃河,自唐以前,皆北入海。宋熙寧中,始分趨東南,一合泗入淮,一合濟入海。金明昌中,北流絕,全河皆入淮,元潰溢不時,至正中受害尤甚,濟寧、曹、鄆間,漂沒千馀里。賈魯為總制,導(dǎo)使南,匯淮入海。 明洪武元年決曹州雙河口,入魚臺。徐達(dá)方北征,乃開塌場口,引河入泗以濟運,而徙曹州治於安陵。塌場者,濟寧以西、耐牢坡以南直抵魚臺南陽道也。八年,河決開封太黃寺堤。詔河南參政安然發(fā)民夫三萬人塞之。十四年決原武、祥符、中牟,有司請興筑。帝以為天災(zāi),令護舊堤而已。十五年春,決朝邑。七月決滎澤、陽武。十七年決開封東月堤,自陳橋至陳留橫流數(shù)十里。又決杞縣,入巴河。遣官塞河,蠲被災(zāi)租稅。二十二年,河沒儀封,徙其治於白樓村。二十三年春,決歸德州東南鳳池口,逕夏邑、永城。發(fā)興武等十衛(wèi)士卒,與歸德民并力筑之。罪有司不以聞?wù)。其秋,決開封西華諸縣,漂沒民舍。遣使振萬五千七百馀戶。二十四年四月,河水暴溢,決原武黑洋山,東經(jīng)開封城北五里,又東南由陳州、項城、太和、潁州、潁上,東至壽州正陽鎮(zhèn),全入於淮。而賈魯河故道遂淤。又由舊曹州、鄆城兩河口漫東平之安山,元會通河亦淤。明年復(fù)決陽武,汜陳州、中牟、原武、封丘、祥符、蘭陽、陳留、通許、太康、扶溝、杞十一州縣,有司具圖以聞。發(fā)民丁及安吉等十七衛(wèi)軍士修筑。其冬大寒,役遂罷。三十年八月決開封,城三面受水。詔改作倉庫於滎陽高阜,以備不虞。冬,蔡河徙陳州。先是,河決,由開封北東行,至是下流淤,又決而之南。 永樂三年,河決溫縣堤四十丈,濟、澇二水交溢,淹民田四十馀里,命修堤防。四年修陽武黃河決岸。八年伙,河決開封,壞城二百馀丈,民被患者萬四千馀戶,沒田七千五百馀頃。帝以國家藩屏地,特遣侍郎張信往視。信言:“祥符魚王口至中灤下二十馀里,有舊黃河岸,與今河面平?6ㄖ,使循故道,則水勢可殺。”因繪圖以進(jìn)。時尚書宋禮、侍郎金純方開會通河。帝乃發(fā)民丁十萬,命興安伯徐亨、侍郎蔣廷瓚偕純相治,并令禮總其役。九年七月,河復(fù)故道,自封丘金龍口,下魚臺塌場,會汶水,經(jīng)徐、呂二洪南入於淮。是時,會通河已開,黃河與之合,漕道大通,遂議罷海運,而河南水患亦稍息。已而決陽武中鹽堤,漫中牟、祥符、尉氏。工部主事蘭芳按視,言:“堤當(dāng)急流之沖,夏秋泛漲,勢不可驟殺。宜卷土樹椿以資捍御,無令重為民患而已。”又言:“中灤導(dǎo)河分流,使由故道北入海,誠萬世利。但緣河堤埽,止用蒲繩泥草,不能持久。宜編木為囤,填石其中,則水可殺,堤可固!痹t皆從其議。十四年決開封州縣十四,經(jīng)懷遠(yuǎn),由渦河入於淮。二十年,工部以開封土城堤數(shù)潰,請浚其東故道。報可。 宣德元年霪雨,溢開封州縣十。三年,以河患,徙靈州千戶所於城東。六年從河南布政使言,浚祥符抵儀封黃陵岡淤道四百五十里。是時,金龍口漸淤,而河復(fù)屢溢開封。十年從御史李懋言,浚金龍口。 正統(tǒng)二年筑陽武、原武、滎澤決岸。又決濮州、范縣。三年,河復(fù)決陽武及邳州,灌魚臺、金鄉(xiāng)、嘉祥。越數(shù)年,又決金龍口、陽谷堤及張家黑龍廟口,而徐、呂二洪亦漸淺,太黃寺巴河分水處,水脈微細(xì)。十三年方從都督同知武興言,發(fā)卒疏浚。而陳留水夏漲,決金村堤及黑潭南岸。筑垂竣,復(fù)決。其秋,新鄉(xiāng)八柳樹口亦決,漫曹、濮,抵東昌,沖張秋,潰壽張沙灣,壞運道,東入海。徐、呂二洪遂淺澀。命工部侍郎王永和往理其事。永和至山東,修沙灣未成,以冬寒停役。且言河決自衛(wèi)輝,宜敕河南守臣修塞。帝切責(zé)之,令山東三司筑沙灣,趣永和塞河南八柳樹,疏金龍口,使河由故道。明年正月,河復(fù)決聊城。至三月,永和浚黑洋山西灣,引其水由太黃寺以資運河。修筑沙灣堤大半,而不敢盡塞,置分水閘,設(shè)三空放水,自大清河入海。且設(shè)分水閘二空於沙灣西岸,以泄上流,而請停八柳樹工。從之。是時,河勢方橫溢,而分流大清,不耑向徐、呂。徐、呂益膠淺,且自臨清以南,運道艱阻。 景泰二年特敕山東、河南巡撫都御史洪英、王暹協(xié)力合治,務(wù)令水歸漕河。暹言:“黃河自陜州以西,有山峽,不能為害;陜州以東,則地勢平緩,水易泛溢,故為害甚多。洪武二十四年改流,從汴梁北五里許,由鳳陽入淮者為大黃河。其支流出徐州以南者為小黃河,以通漕運。自正統(tǒng)十三年以來,河復(fù)故道,從黑洋山后徑趨沙灣入海明,但存小黃河從徐州出。岸高水低,隨浚隨塞,以是徐州之南不得飽水。臣自黑洋山東南抵徐州,督河南三司疏浚。臨清以南,請以責(zé)英!蔽磶祝o事中張文質(zhì)劾暹、英治水無績,請引塌場水濟徐、呂二洪,浚潘家渡以北支流,殺沙灣水勢。且開沙灣浮橋以西河口,筑閘引水,以灌臨清,而別命官以責(zé)其成。詔不允,仍命暹、英調(diào)度。 時議者謂:“沙灣以南地高,水不得南入運河。請引耐牢坡水以灌運,而勿使經(jīng)沙灣,別開河以避其沖決之勢!被蛴盅裕骸耙屠纹滤先,則自此以北枯澀矣!鄙跽哐裕骸吧碁乘募保F沉下若羽,非人力可為。宜設(shè)齊醮符咒以禳之!钡坌纳鯌n念,命工部尚書石璞往治,而加河神封號。 璞至,浚黑洋山至徐州以通漕,而沙灣決口如故。乃命中官黎賢、阮洛,御史彭誼協(xié)治。璞等筑石堤於沙灣,以御決河,開月河二,引水以益運河,且殺其決勢。三年五月,河流漸微細(xì),沙灣堤始成。乃加璞太子太保,而於黑洋山、沙灣建河神二新廟,歲春秋二祭。六月,大雨浹旬,復(fù)決沙灣北岸,掣運河之水以東,近河地皆沒。命英督有司修筑。復(fù)敕中官黎賢、武艮,工部侍郎趙榮往治。四年正月,河復(fù)決新塞口之南,詔復(fù)加河神封號。至四月,決口乃塞。五月,大雷雨,復(fù)決沙灣北岸,掣運河水入鹽河,漕舟盡阻。帝復(fù)命璞往。乃鑿一河,長三里,以避決口,上下通運河,而決口亦筑壩截之,令新河、運河俱可行舟。工畢奏聞。帝恐不能久,令璞且留處置,而命諭德徐有貞為僉都御史耑治沙灣。 時河南水患方甚,原武、西華皆遷縣治以避水。巡撫暹言:“黃河舊從開封北轉(zhuǎn)流東南入淮,不為害。自正統(tǒng)十三年改流為二。一自新鄉(xiāng)入柳樹,由故道東經(jīng)延津、封丘入沙灣。一決滎澤,漫流原武,抵祥符、扶溝、通許、洧川、尉氏、臨潁、郾城、陳州、商水、西華、項城、太康。沒田數(shù)十萬頃,而開封患特甚。雖嘗筑大小堤於城西,皆三十馀里,然沙土易壞,隨筑隨決,小堤已沒,大堤復(fù)壞其半。請起軍民夫協(xié)筑,以防后患!钡劭善渥唷L蜕偾潼S仕儁亦言:“河分兩派,一自滎澤南流入項城,一自新鄉(xiāng)八柳樹北流,入張秋會通河,并經(jīng)六七州縣,約二千馀里。民皆蕩析離居,而有司猶徵其稅。乞敕所司覆視免徵!钡垡嗫善渥。巡撫河南御史張瀾又言:“原武黃河?xùn)|岸嘗開二河,合黑洋山舊河道引水濟徐、呂。今河改決而北,二河淤塞不通,恐徐、呂乏水,必妨漕運,黑洋山北,河流稍紆回,請因決口改挑一河以接舊道,灌徐、呂!钡垡鄰闹。 有貞至沙灣,上治河三策:“一置水閘門。臣聞水之性可使通流,不可使堙塞。禹鑿龍門,辟伊闕,為疏導(dǎo)計也。故漢武堙瓠子終弗成功,漢明疏汴河逾年著績。今談治水者甚眾,獨樂浪王景所述制水門之法可取。蓋沙灣地土皆沙,易致坍決,故作壩作閘皆非善計。請依景法損益其間,置閘門於水,而實其底,令高常水五尺。小則拘之以濟運,大則疏之使趨海,則有通流之利,無堙塞之患矣。一開分水河。凡水勢大者宜分,小者宜合。今黃河勢大恒沖決,運河勢小恒乾淺,必分黃水合運河,則有利無害。請度黃河可分之地,開廣濟河一道,下穿濮陽、博陵及舊沙河二十馀里,上連東、西影塘及小嶺等地又?jǐn)?shù)十里,其內(nèi)則有古大金堤可倚以為固,其外有八百里梁山泊可恃以為泄。至新置二閘亦頗堅牢,可以宣節(jié),使黃河水大不至泛溢為害,小亦不至乾淺以阻漕運!逼湟惶羯钸\河。帝諭有貞,如其議行之。 有貞乃逾濟、汶,沿衛(wèi)、沁,循大河,道濮、范,相度地形水勢,上言:“河自雍而豫,出險固而之夷斥,水勢既肆。由豫而兗,土益疏,水益肆。而沙灣之東,所謂大洪口者,適當(dāng)其沖,於是決焉,而奪濟、汶入海之路以去。諸水從之而泄,堤以潰,渠以淤,澇則溢,旱則涸,漕道由此阻。然驟而堰之,則潰者益潰,淤者益淤。今請先疏其水,水勢平乃治其決,決止乃浚其淤!膘妒窃O(shè)渠以疏之,起張秋金堤之首,西南行九里至濮陽濼,又九里至博陵陂,又六里至壽張之沙河,又八里至東、西影塘,又十有五里至白嶺灣,又三里至李鞬,凡五十里。由李鞬而上二十里至竹口蓮花池,又三十里至大潴潭,乃逾范暨濮,又上而西,凡數(shù)百里,經(jīng)澶淵以接河、沁,筑九堰以御河流旁出者,長各萬丈,實之石而鍵以鐵。六年七月,功成,賜渠名廣濟。沙灣之決垂十年,至是始塞。亦會黃河南流入淮,有貞乃克奏功。凡費木鐵竹石累數(shù)萬,夫五萬八千有奇,工五百五十馀日。自此河水北出濟漕,而阿、鄄、曹、鄆間田出沮洳者,百數(shù)十萬頃。乃浚漕渠,由沙灣北至臨清,南抵濟寧,復(fù)建八閘於東昌,用王景制水門法以平水道,而山東河患息矣。 七年夏,河南大雨,河決開封、河南、彰德。其秋,畿輔、山東大雨,諸水并溢,高地丈馀,堤岸多沖決。仍敕有貞修筑。未幾,事竣,還京入見。獎勞甚至,擢副都御史。 天順元年修祥符護城大堤。五年七月,河決汴梁土城,又決磚城,城中水丈馀,壞官民舍過半。周王府宮人及諸守土官皆乘舟筏以避,軍民溺死無算。襄城亦決縣城。命工部侍郎薛遠(yuǎn)往視,恤災(zāi)戶、蠲田租,公廨民居以次修理。明年二月,開祥符曹家溜,河勢稍平。 七年春,河南布政司照磨金景輝考滿至京,上言:“國初,黃河在封丘,后徙康王馬頭,去城北三十里,復(fù)有二支河:一由沙門注運河,一由金龍口達(dá)徐、呂入海。正統(tǒng)戊辰,決滎澤,轉(zhuǎn)趨城南,并流入淮,舊河、支河俱堙,漕河因而淺澀。景泰癸酉,因水迫城,筑堤四十里,勞費過甚,而水發(fā)輒潰,然尚未至決城壕為人害也。至天順辛巳,水暴至,土城磚城并圮,七郡財力所筑之堤,俱委諸無用,人心惶惶,未知所底。夫河不循故道,并流入淮,是為妄行。今急宜疏導(dǎo)以殺其勢。若止委之一淮,而以堤防為長策,恐開封終為魚鱉之區(qū)。乞敕部檄所司,先疏金龍口寬闊以接漕河,然后相度舊河或別求泄水之地,挑浚以平水患,為經(jīng)久計。”命如其說行之。 成化七年命王恕為工部侍郎,奉敕總理河道?偤邮汤芍O(shè),自恕始也。時黃河不為患,恕耑力漕河而已。 十四年,河決開封,壞護城堤五十丈。巡撫河南都御史李衍言:“河南累有河患,皆下流壅塞所致。宜疏開封西南新城地,下抵梁家淺舊河口七里壅塞,以泄杏花營上流。又自八角河口直抵南頓,分導(dǎo)散漫,以免祥符、鄢陵、睢、陳、歸德之災(zāi)。乃敕衍酌行之。明年正月遷滎澤縣治以避水,而開封堤不久即塞。 弘治二年五月,河決開封及金龍口,入張秋運河,又決埽頭五所入沁?ひ囟啾缓Γ炅河壬,議者至請遷開封城以避其患。布政司徐恪持不可,乃止。命所司大發(fā)卒筑之。九月命白昂為戶部侍郎,修治河道,賜以特敕,令會山東、河南、北直隸三巡撫,自上源決口至運河,相機修筑。 三年正月,昂上言:“臣自淮河相度水勢,抵河南中牟等縣,見上源決口,水入南岸者十三,入北岸者十七。南決者,自中牟楊橋至祥符界析為二支:一經(jīng)尉氏等縣,合潁水,下涂山,入於淮;一經(jīng)通許等縣,入渦河,下荊山,入於淮。又一支自歸德州通鳳陽之亳縣,亦合渦河入於淮。 北決者,自原武經(jīng)陽武、祥符、封丘、蘭陽、儀封、考城,其一支決入金龍等口,至山東曹州,沖入張秋漕河。去冬,水消沙積,決口已淤,因并為一大支,由祥符翟家口合沁河,出丁家道口,下徐州。此河流南北分行大勢也。合潁、渦二水入淮者,各有灘磧,水脈頗微,宜疏浚以殺河勢。合沁水入徐者,則以河道淺隘不能受,方有漂沒之虞。況上流金龍諸口雖暫淤,久將復(fù)決,宜於北流所經(jīng)七縣,筑為堤岸,以衛(wèi)張秋。但原敕治山東、河南、北直隸,而南直隸淮、徐境,實河所經(jīng)行要地,尚無所統(tǒng)!膘妒遣⒁悦。 昂舉郎中婁性協(xié)治,乃役夫二十五萬,筑陽武長堤,以防張秋。引中牟決河出滎澤陽橋以達(dá)淮,浚宿州古汴河以入泗,又浚睢河自歸德飲馬池,經(jīng)符離橋至宿遷以會漕河,上筑長堤,下修減水閘。又疏月河十馀以泄水,塞決口三十六,使河流入汴,汴入睢,睢入泗,泗入淮,以達(dá)海。水患稍寧。昂又以河南入淮非正道,恐卒不能容,復(fù)於魚臺、德州、吳橋修古長堤;又自東平北至興濟鑿小河十二道,入大清河及古黃河以入海。河口各建石堰,以時啟閉。蓋南北分治,而東南則以疏為主云。 六年二月以劉大夏為副都御史,治張秋決河。先是,河決張秋戴家廟,掣漕河與汶水合而北行,遣工部侍郎陳政督治。政言:“河之故道有二:一在滎澤孫家渡口,經(jīng)朱仙鎮(zhèn)直抵陳州;一在歸德州飲馬池,與亳州地相屬。舊俱入淮,今已淤塞,因致上流沖激,勢盡北趨。自祥符孫家口、楊家口、車船口,蘭陽銅瓦廂決為數(shù)道,俱入運河。於是張秋上下勢甚危急,自堂邑至濟寧堤岸多崩圮,而戴家廟減水閘淺隘不能泄水,亦有沖決。請浚舊河以殺上流之勢,塞決河以防下流之患!闭綕u次修舉,未幾卒官。帝深以為憂,命廷臣會薦才識堪任者。僉舉大夏,遂賜敕以往。 十二月,巡按河南御史涂升言:“黃河為患,南決病河南,北決病山東。昔漢決酸棗,復(fù)決瓠子;宋決館陶,復(fù)決澶州;元決汴梁,復(fù)決蒲口。然漢都關(guān)中,宋都大梁,河決為患,不過瀕河數(shù)郡而已。今京師專藉會通河歲漕粟數(shù)百萬石,河決而北,則大為漕憂。臣博采與論,治河之策有四: “一曰疏浚。滎、鄭之東,五河之西,飲馬、白露等河皆黃河由渦入淮之故道。其后南流日久,或河口以淤高不泄,或河身狹隘難容,水勢無所分殺,遂泛濫北決。今惟⻊麗上流東南之故道,相度疏浚,則正流歸道,馀波就壑,下流無奔潰之害,北岸無沖決之患矣。二曰扼塞。既殺水勢於東南,必須筑堤岸於西北。黃陵岡上下舊堤缺壞,當(dāng)度下流東北形勢,去水遠(yuǎn)近,補筑無遺,排障百川悉歸東南,由淮入海,則張秋無患,而漕河可保矣。”三曰用人,薦河南僉事張鼐。四曰久任,則請專信大夏,且於歸德或東昌建公廨,令居中裁決也。帝以為然。 七年五月命太監(jiān)李興、平江伯陳銳往同大夏共治張秋。十二月筑塞張秋決口工成。初,河流湍悍,決口闊九十馀丈,大夏行視之,曰:“是下流未可治,當(dāng)治上流!膘妒羌礇Q口西南開越河三里許,使糧運可濟,乃浚儀封黃陵岡南賈魯舊河四十馀里,由曹出徐,以殺水勢。又浚孫家渡口,別鑿新河七十馀里,導(dǎo)使南行,由中牟、潁川東入淮。又浚祥符四府營淤河,由陳留至歸德分為二。一由宿遷小河口,一由亳渦河,俱會於淮。然后沿張秋兩岸,東西筑臺,立表貫索,聯(lián)巨艦穴而窒之,實以土。至決口,去窒沉艦,壓以大埽,且合且決,隨決隨筑,連晝夜不息。決既塞,繚以石堤,隱若長虹,功乃成。帝遣行人赍羊酒往勞之,改張秋名為安平鎮(zhèn)。 大夏等言:“安平鎮(zhèn)決口已塞,河下流北入東昌、臨清至天津入海,運道已通,然必筑黃陵岡河口,導(dǎo)河上流南下徐淮,庶可為運道久安之計!蓖⒆h如其言。乃以八年正月筑塞黃陵岡及荊隆等口七處,旬有五日而畢。蓋黃陵岡居安平鎮(zhèn)之上流,其廣九十馀丈,荊隆等口又居黃陵岡之上流,其廣四百三十馀丈。河流至此寬漫奔放,皆喉襟重地。諸口既塞,於是上流河勢復(fù)歸蘭陽、考城,分流逕徐州、歸德、宿遷,南入運河,會淮水,東注於海,南流故道以復(fù)。而大名府之長堤,起胙城,歷滑縣、長垣、東明、曹州、曹縣抵虞城,凡三百六十里。其西南荊隆等口新堤起于家店,歷銅瓦廂、東橋抵小宋集,凡百六十里。大小二堤相翼,而石壩俱培筑堅厚,潰決之患於是息矣。帝以黃陵岡河口功成,敕建黃河神祠以鎮(zhèn)之,賜額曰昭應(yīng)。其秋,召大夏等還京。荊隆即金龍也。 十一年,河決歸德。管河工部員外郎謝緝言:黃河一支,先自徐州城東小浮橋流入漕河,南抵邳州、宿遷。今黃河上流於歸德州小壩子等處沖決,與黃河別支會流,經(jīng)宿州、睢寧,由宿遷小河口流入漕河。於是小河口北抵徐州水流漸細(xì),河道淺阻。且徐、呂二洪,惟賴沁水接濟,自沁源、河內(nèi)、歸德至徐州小浮橋流出,雖與黃河異源,而比年河、沁之流合而為一。今黃河自歸德南決,恐牽引沁水俱往南流,則徐、呂二洪必至淺阻。請亟塞歸德決口,遏黃水入徐以濟漕,而挑沁水之淤,使入徐以濟徐、呂,則水深廣而漕便利矣!钡蹚钠湔垺 未幾,河南管河副使張鼐言:“臣嘗請修筑侯家潭口決河,以濟徐、呂二洪。今自六月以來,河流四溢,潭口決嚙彌深,工費浩大,卒難成功。臣嘗行視水勢,荊隆口堤內(nèi)舊河通賈魯河,由丁家道口下徐、淮,其跡尚在。若於上源武陟木欒店別鑿一渠,下接荊隆口舊河,俟河流南遷,則引之入渠,庶沛然之勢可接二洪,而糧運無所阻矣。”帝為下其議於總漕都御史李蕙。 越二歲,兗州知府龔弘上言:’副使鼐見河勢南行,欲自荊隆口分沁水入賈魯河,又自歸德西王牌口上下分水亦入賈魯河,俱由丁家道口入徐州。但今秋水從王牌口東行,不由丁家口而南,顧逆流東北至黃陵岡,又自曹縣入單,南連虞城。乞令守臣亟建疏浚修筑之策!膘妒呛幽涎矒岫加粪嶟g言:“徐、呂二洪藉河、沁二水合流東下,以相接濟。今丁家道口上下河決堤岸者十有二處,共闊三百馀丈,而河淤三十馀里。上源奔放,則曹、單受害,而安平可虞;下流散溢,則蕭、碭被患,而漕流有阻。浚筑誠急務(wù)也!辈扛矎闹诵薅〖铱谏舷碌贪。 初,黃河自原武、滎陽分而為三:一自亳州、鳳陽至清河口,通淮入海;一自歸德州過丁家道口,抵徐州小浮橋;一自洼泥河過黃陵岡,亦抵徐州小浮橋,即賈魯河也。迨河決黃陵岡,犯張秋,北流奪漕,劉大夏往塞之,仍出清河口。十八年,河忽北徙三百里,至宿遷小河口。正德三年又北徙三百里,至徐州小浮橋。四年六月又北徙一百二十里,至沛縣飛云橋,俱入漕河。 是時,南河故道淤塞,水惟北趨,單、豐之間河窄水溢,決黃陵岡、尚家等口,曹、單田廬多沒,至圍豐縣城郭,兩岸闊百馀里。督漕及山東鎮(zhèn)巡官恐經(jīng)鉅野、陽谷故道,則奪濟寧、安平運河,各陳所見以請。議未定。明年九月,河復(fù)沖黃陵岡,入賈魯河,泛溢橫流,直抵豐、沛。御史林茂達(dá)亦以北決安平鎮(zhèn)為虞,而請浚儀封、考城上流故道,引河南流以分其勢,然后塞決口,筑故堤。 工部侍郎崔巖奉命修理黃河,浚祥符董盆口、滎澤孫家渡,又浚賈魯河及亳州故河各數(shù)十里,且筑長垣諸縣決口及曹縣外堤、梁靖決口。功未就而驟雨,堤潰。巖上疏言:“河勢沖蕩益甚,且流入王子河,亦河故道,若非上流多殺水勢,決口恐難卒塞。莫若於曹、單、豐、沛增筑堤防,毋令北徙,庶可護漕!鼻艺垊e命大臣知水利者共議。於是帝責(zé)巖治河無方,而以侍郎李堂代之。堂言:“蘭陽、儀封、考城故道淤塞,故河流俱入賈魯河,經(jīng)黃陵岡至曹縣,決梁靖、楊家二口。侍郎巖亦嘗修浚,緣地高河淀,隨浚隨淤,水殺不多,而決口又難筑塞。今觀梁靖以下地勢最卑,故眾流奔注成河,直抵沛縣,藉令其口筑成,而容受全流無地,必致回激黃陵岡堤岸,而運道妨矣。至河流故道,堙者不可復(fù)疏,請起大名三春柳至沛縣飛云橋,筑堤三百馀里,以障河北徙!睆闹A甓,功未竣,堂言:“陳橋集、銅瓦廂俱應(yīng)增筑,請設(shè)副使一人耑理!睍幽媳I起,召堂還京,命姑已其不急者。遂委其事於副使,而堤役由此罷。 八年六月,河復(fù)決黃陵岡。部議以其地界大名、山東、河南,守土官事權(quán)不一,請耑遣重臣,乃命管河副都御史劉愷兼理其事。愷奏,率眾祭告河神,越二日,河已南徙。尚書李鐩因請祭河,且賜愷羊酒。愷於治河束手無策,特歸功於神。曹、單間被害日甚。 世宗初,總河副都御史龔弘言:“黃河自正德初載,變遷不常,日漸北徙。大河之水合成一派,歸入黃陵岡前乃折而南,出徐州以入運河。黃陵歲初筑三埽,先已決去其二,懼山、陜諸水橫發(fā),加以霖潦,決而趨張秋,復(fù)由故道入海。臣嘗筑堤,起長垣,由黃陵岡抵山東楊家口,延袤二百馀里。今擬距堤十里許再筑一堤,延袤高廣如之。即河水溢舊堤,流至十里外,性緩勢平,可無大決!睆闹。自黃陵岡決,開封以南無河患,而河北徐、沛諸州縣河徙不常。 嘉靖五年,督漕都御史高友璣請浚山東賈魯河、河南鴛鴦口,分泄水勢,毋偏害一方。部議恐害山東、河南,不允。其冬,以章拯為工部侍郎兼僉都御史治河。 先是,大學(xué)士費宏言:“河入汴梁以東分為三支,雖有沖決,可無大害。正德末,渦河等河日就淤淺,黃河大股南趨之勢既無所殺,乃從蘭陽、考城、曹、濮奔赴沛縣飛云橋及徐州之溜溝,悉入漕河,泛溢彌漫,此前數(shù)年河患也。近者,沙河至沛縣浮沙涌塞,官民舟楫悉取道昭陽湖。春夏之交,湖面淺涸,運道必阻,渦河等河必宜亟浚!庇反鹘鹧裕骸包S河入淮之道有三:自中牟至荊山合長淮曰渦河;自開封經(jīng)葛岡小壩、丁家道口、馬牧集鴛鴦口至徐州小浮橋口曰汴河;自小壩經(jīng)歸德城南飲馬池抵文家集,經(jīng)夏邑至宿遷曰白河。弘治間,渦、白上源堙塞,而徐州獨受其害。宜自小壩至宿遷小河并賈魯河、鴛鴦口、文家集壅塞之處,盡行疏通,則趨淮之水不止一道,而徐州水患?xì)⒁。”御史劉欒言:“曹縣梁靖口南岸,舊有賈魯河,南至武家口十三里,黃沙淤平,必宜開浚。武家口下至馬牧集鴛鴦口百十七里,即小黃河舊通徐州故道,水尚不涸,亦宜疏通!倍戒羁偙贄詈暌嗾埵铓w德小壩、丁家道口、亳州渦河、宿遷小河。友璣及拯亦屢以為言。俱下工部議,以為浚賈魯故道,開渦河上源,功大難成,未可輕舉,但議筑堤障水,俾入正河而已。 是年,黃河上流驟溢,東北至沛縣廟道口,截運河,注雞鳴臺口,入昭陽湖。汶、泗南下之水從而東,而河之出飛云橋者漫而北,淤數(shù)十里,河水沒豐縣,徙治避之。 明年,拯言:“滎澤北孫家渡、蘭陽北趙皮寨,皆可引水南流,但二河通渦,東入淮,又東至鳳陽長淮衛(wèi),經(jīng)壽春王諸園寢,為患叵測。惟寧陵北坌河一道,通飲馬池,抵文家集,又經(jīng)夏邑至宿州符離橋,出宿遷小河口,自趙皮寨至文家集,凡二百馀里,浚而通之,水勢易殺,而園寢無患。”乃為圖說以聞。命刻期舉工。而河決曹、單、城武楊家、梁靖二口、吳士舉莊,沖入雞鳴臺,奪運河,沛地淤填七八里,糧艘阻不進(jìn)。御史吳仲以聞,因劾拯不能辦河事,乞擇能者往代。其冬,以盛應(yīng)期為總督河道右都御史。 是時,光祿少卿黃綰、詹事霍韜、左都御史胡世寧、兵部尚書李承勛各獻(xiàn)治河之議。綰言:“漕河資山東泉水,不必資黃河,莫若浚兗、冀間兩高中低之地,道河使北,至直沽入海! 韜言:“議者欲引河自蘭陽注宿遷。夫水溢徐、沛,猶有二洪為之束捍,東北諸山亙列如垣,有所底極,若道蘭陽,則歸德、鳳陽平地千里,河勢奔放,數(shù)郡皆壑,患不獨徐、沛矣。按衛(wèi)河自衛(wèi)輝汲縣至天津入海,猶古黃河也。今宜於河陰、原武、懷、孟間,審視地形,引河水注於衛(wèi)河,至臨清、天津,則徐、沛水勢可殺其半。且元人漕舟涉江入淮,至封丘北,陸運百八十里至淇門,入御河達(dá)京師。御河即衛(wèi)河也。今導(dǎo)河注衛(wèi),冬春溯衛(wèi)河沿臨清至天津,夏秋則由徐、沛,此一舉而運道兩得也! 世寧言:“河自汴以來,南分二道:一出汴城西滎澤,經(jīng)中牟、陳、潁,至壽州入淮;一出汴城東祥符,經(jīng)陳留、亳州,至懷遠(yuǎn)入淮。其東南一道自歸德、宿州,經(jīng)虹縣、睢寧,至宿遷出其東,分五道:一自長垣、曹、鄆至陽谷出;一自曹州雙河口至魚臺塌場口出;一自儀封、歸德至徐州小浮橋出;一自沛縣南飛云橋出;一自徐、沛之中境山、北溜溝出。六道皆入漕河,而南會於淮。今諸道皆塞,惟沛縣一道僅存。合流則水勢既大,河身亦狹不能容,故溢出為患。近又漫入昭陽湖,以致流緩沙壅。宜因故道而分其勢,汴西則浚孫家渡抵壽州以殺上流,汴東南出懷遠(yuǎn)、宿遷及正東小浮橋、溜溝諸道,各宜擇其利便者,開浚一道,以泄下流;蛐尬涑悄蠌U堤,抵豐、單接沛北廟道口,以防北流。此皆治河急務(wù)也。至為運道計,則當(dāng)於湖東滕、沛、魚臺、鄒縣間獨山、新安社地別鑿一渠,南接留城,北接沙河,不過百馀里。厚筑西岸以為湖障,令水不得漫,而以一湖為河流散漫之區(qū),乃上策也! 承勛言:“黃河入運支流有六。自渦河源塞,則北出小黃河、溜溝等處,不數(shù)年諸處皆塞,北并出飛云橋,於是豐、沛受患,而金溝運道遂淤。然幸東面皆山,猶有所障,故昭陽湖得通舟。若益徙而北,則徑奔入海,安平鎮(zhèn)故道可慮,單縣、谷亭百萬生靈之命可虞。又益北,則自濟寧至臨清運道諸水俱相隨入海,運何由通?臣愚以為相六道分流之勢,導(dǎo)引使南,可免沖決,此下流不可不疏浚也。欲保豐、沛、單縣、谷亭之民,必因舊堤筑之,堤其西北使毋溢出,此上流不可不堤防也! 其論昭陽湖東引水為運道,與世寧同。乃下總督大臣會議。 七年正月,應(yīng)期奏上,如世寧策,請於昭陽湖東改為運河。會河決,於廟道口三十馀里,乃別遣官浚趙皮寨,孫家渡,南、北溜溝以殺上流,堤武城迤西至沛縣南,以防北潰。會旱災(zāi)修省,言者請罷新河之役,乃召應(yīng)期還京,以工部侍郎潘希曾代。希曾抵官,言:“邇因趙皮寨開浚未通,疏孫家渡口以殺河勢,請敕河南巡撫潘塤督管河副使,刻期成功。”帝從其奏。希曾又言:“漕渠廟道口以下忽淤數(shù)十里者,由決河西來橫沖口上,并掣閘河之水東入昭陽湖,致閘水不南,而飛云橋之水時復(fù)北漫故也。今宜於濟、沛間加筑東堤,以遏入湖之路,更筑西堤以防黃河之沖,則水不散緩,而廟道口可永無淤塞之虞!钡垡鄰闹 八年六月,單、豐、沛三縣長堤成。九年五月,孫家渡河堤成。逾月,河決曹縣。一自胡村寺東,東南至賈家壩入古黃河,由丁家道口至小浮橋入運河。一自胡村寺東北,分二支:一東南經(jīng)虞城至碭山,合古黃河出徐州;一東北經(jīng)單縣長堤抵魚臺,漫為坡水,傍谷亭入運河。單、豐、沛三縣長堤障之,不為害。希曾上言:“黃由歸德至徐入漕,故道也。永樂間,浚開封支河達(dá)魚臺入漕以濟淺。自弘治時,黃河改由單、豐出沛之飛云橋,而歸德故道始塞,魚臺支河亦塞。今全河復(fù)其故道,則患害已遠(yuǎn),支流達(dá)於魚臺,則淺涸無虞,此漕運之利,國家之福也!钡蹛偅滤局,乃召希曾還京。自是,豐、沛漸無患,而魚臺數(shù)溢。 十一年,總河僉都御史戴時宗請委魚臺為受水之地,言:“河?xùn)|北岸與運道鄰,惟西南流者,一由孫家渡出壽州,一由渦河口出懷遠(yuǎn),一由趙皮寨出桃源,一由梁靖口出徐州小浮橋。往年四道俱塞,全河南奔,故豐、沛、曹、單、魚臺以次受害。今患獨鐘於魚臺,宜棄以受水,因而道之,使入昭陽湖,過新開河,出留城、金溝、境山,乃易為力。至塞河四道,惟渦河經(jīng)祖陵,未敢輕舉,其三支河頗存故跡,宜乘魚臺壅塞,令開封河夫卷埽填堤,逼使河水分流,則魚臺水勢漸減,俟水落畢工,并前三河共為四道,以分泄之,河患可已。” 明年,都御史朱裳代時宗,條上治河二事,大略言:“三大支河宜開如時宗計,而請塞梁靖口迤東由魚臺入運河之岔口,以捍黃河,則谷亭鎮(zhèn)迤南二百馀里淤者可浚,是謂塞黃河之口以開運河。黃河自谷亭轉(zhuǎn)入運河,順流而南,二日抵徐州,徐州逆流而北,四日乃抵谷亭,黃水之利莫大於此?趾恿鞅壁,或由魚臺、金鄉(xiāng)、濟寧漫安平鎮(zhèn),則運河堤岸沖決;或三支一有壅淤,則谷亭南運河亦且沖決。宜繕筑堤岸,束黃入運,是謂借黃河之水以資運河!痹t裳相度處置。 十三年正月,裳復(fù)言: “今梁靖口、趙皮寨已通,孫家渡方浚。惟渦河一支,因趙皮寨下流睢州野雞岡淤正河五十馀里,漫於平地,注入渦河。宜挑浚深廣,引導(dǎo)漫水歸入正河,而於睢州張見口筑長堤至歸德郭村,凡百馀里,以防泛溢。更時疏梁靖口下流,且挑儀封月河入之,達(dá)於小浮橋,則北岸水勢殺矣。 夫河過魚臺,其流漸北,將有越濟寧、趨安平、東入於海之漸。嘗議塞岔河之口以安運河,而水勢洶涌,恐難遽塞。塞亦不能無橫決,黃陵岡、李居莊諸處不能無患。徐州迤上至魯橋泥沙停滯,山東諸泉水微,運道必澀。請創(chuàng)筑城武至濟寧縷水大堤百五十馀里,以防北溢。而自魯橋至沛縣東堤百五十馀里修筑堅厚,固之以石。自魚臺至谷亭開通淤河,引水入漕,以殺魚臺、城武之患,此順?biāo)圆慌c水爭地者也。 孫家渡、渦河二支俱出懷遠(yuǎn),會淮流至鳳陽,經(jīng)皇陵及壽春王陵至泗州,經(jīng)祖陵;柿甑馗邿o慮,祖陵則三面距河,壽春王陵尤迫近。祖陵宜筑土堤,壽春王陵宜砌石岸,然事體重大,不敢輕舉也。清江浦口正當(dāng)黃、淮會合之沖,二河水漲漫入河口,以致淤塞滯運,宜浚深廣。而又筑堤以防水漲,筑壩以護行舟,皆不可緩。往時淮水獨流入海,而?谟钟刑琢,安東上下又有澗河、馬邏諸港以分水入海。今黃河匯入於淮,水勢已非其舊,而諸港套俱已堙塞,不能速泄,下壅上溢,梗塞運道。宜將溝港次第開浚,?谔咨,多置龍爪船往來爬蕩,以廣入海之路,此所謂殺其下流者也。 河出魚臺雖借以利漕,然未有數(shù)十年不變者也。一旦他徙,則徐、沛必涸。宜大浚山東諸泉以匯於汶河,則徐、沛之渠不患乾涸,雖岔河口塞亦無虞矣!惫げ扛踩缙渥h,帝允行之。未幾,裳憂去,命劉天和為總河副都御史代裳。 是歲,河決趙皮寨入淮,谷亭流絕,廟道口復(fù)淤。天和役夫十四萬浚之。已而河忽自夏邑大丘、回村等集沖數(shù)口,轉(zhuǎn)向東北,流經(jīng)蕭縣,下徐州小浮橋。天和言:“黃河自魚、沛入漕河,運舟通利者數(shù)十年,而淤塞河道、廢壞閘座、阻隔泉流、沖廣河身,為害亦大。今黃河既改沖從虞城、蕭、碭,下小浮橋,而榆林集、侯家林二河分流入運者,俱淤塞斷流,利去而害獨存。宜浚魯橋至徐州二百馀里之淤塞。”制可。 十四年從天和言,自曹縣梁靖口東岔河口筑壓口縷水堤,復(fù)筑曹縣八里灣至單縣侯家林長堤各一道。是年冬,天和條上治河數(shù)事,中言:“魯橋至沛縣東堤,舊議筑石以御橫流,今黃河既南徙,可不必筑。孫家渡自正統(tǒng)時全河從此南徙,弘治間淤塞,屢開屢淤,卒不能通。今趙皮寨河日漸沖廣,若再開渡口,并入渦河,不惟二洪水澀,恐亦有陵寢之虞,宜仍其舊勿治。舊議祥符盤石、蘭陽銅瓦廂、考城蔡家口各添筑月堤。臣以為黃河之當(dāng)防者惟北岸為重,當(dāng)擇其去河遠(yuǎn)者大堤中堤各一道,修補完筑,使北岸七八百里間聯(lián)屬高厚,則前勘應(yīng)筑諸堤舉在其中,皆可罷不筑!钡垡鄰闹 十五年,督漕都御史周金言:“自嘉靖六年后,河流益南,其一由渦河直下長淮,而梁靖口、趙皮寨二支各入清河,匯於新莊閘,遂灌里河。水退沙存,日就淤塞。故老皆言河自汴來本濁,而渦、淮、泗清,新莊閘正當(dāng)二水之口,河、淮既合,昔之為沛縣患者,今移淮安矣。因請於新莊更置一渠,立閘以資蓄泄。”從之。 十六年冬從總河副都御史于湛言,開地丘店、野雞岡諸口上流四十馀里,由桃源集、丁家道口入舊黃河,截渦河水入河濟洪。十八年,總河都御史胡纘宗開考城孫繼口、孫祿口黃河支流,以殺歸、睢水患,且灌徐、呂,因於二口筑長堤,及修筑馬牧集決口。 二十年五月命兵部侍郎王以旂督理河道,協(xié)總河副都御史郭持平計議。先一歲,黃河南徙,決野雞岡,由渦河經(jīng)亳州入淮,舊決口俱塞。其由孫繼口及考城至丁家道口,虞城入徐、呂者,亦僅十之二。持平久治弗效,降俸戴罪。以旂至,上言:“國初,漕河惟通諸泉及汶、泗,黃河勢猛水濁,遷徙不常,故徐有貞、白昂、劉大夏力排之,不資以濟運也。今幸黃河南徙,諸閘復(fù)舊,宜浚山東諸泉入野雞岡新開河道,以濟徐、呂;而筑長堤沛縣以南,聚水如閘河制,務(wù)利漕運而已!泵髂甏海制秸埧O繼口及扈運口、李景高口三河,使東由蕭、碭入徐濟運。其秋,從以旂言,於孫繼口外別開一渠泄水,以濟徐、呂。凡八月,三口工成,以旂、持平皆被獎,遂召以旂還。未幾,李景高口復(fù)淤。 先是,河決豐縣,遷縣治於華山,久之始復(fù)其故治。河決孟津、夏邑,皆遷其城。及野雞岡之決也,鳳陽沿淮州縣多水患,乃議徙五河、蒙城避之。而臨淮當(dāng)祖陵形勝不可徙,乃用巡按御史賈太亨言,敕河撫二臣亟浚碭山河道,引入二洪,以殺南注之勢。 二十六年秋,河決曹縣,水入城二尺,漫金鄉(xiāng)、魚臺、定陶、城武,沖谷亭。總河都御史詹瀚請於趙皮寨諸口多穿支河,以分水勢。詔可。 三十一年九月,河決徐州房村集至邳州新安,運道淤阻五十里?偤痈倍加吩x上治河方略,乃浚房村至雙溝、曲頭,筑徐州高廟至邳州沂河。又言:“劉伶臺至赤晏廟凡八十里,乃黃河下流,淤沙壅塞,疏浚宜先。次則草灣老黃河口,沖激淹沒安東一縣,亦當(dāng)急筑,更筑長堤磯嘴以備沖激。又三里溝新河口視舊口水高六尺,開舊口有沙淤之患,而為害稍輕;開新口未免淹沒之虞,而漕舟頗便。宜暫閉新口,建置閘座,且增筑高家堰長堤,而新莊諸閘甃石以遏橫流!钡勖汤蓞蛆i振災(zāi)戶,而悉從鈞奏。 三里溝新河者,督漕都御史應(yīng)槚以先年開清河口通黃河之水以濟運。今黃河入海,下流澗口、安東俱漲塞,河流壅而漸高,瀉入清河口,沙停易淤,屢浚屢塞。溝在淮水下流黃河未合之上,故閉清河口而開之,使船由通濟橋溯溝出淮,以達(dá)黃河者也。 時浚徐、邳將訖工,一夕,水涌復(fù)淤。帝用嚴(yán)嵩言,遣官祭河神。而鵬、鈞復(fù)共奏請急筑浚草灣、劉伶臺,建閘三里溝,迎納泗水清流;且於徐州以上至開封浚支河一二,令水分殺。其冬,漕河工竣,進(jìn)鈞秩侍郎。 三十七年七月,曹縣新集淤。新集地接梁靖口,歷夏邑、丁家道口、馬牧集、韓家道口、司家道口至蕭縣薊門出小浮橋,此賈魯河故道也。自河患亟,別開支河出小河以殺水勢,而本河漸澀。至是遂決,趨東北段家口,析而為六,曰大溜溝、小溜溝、秦溝、濁河、胭脂溝、飛云橋,俱由運河至徐洪。又分一支由碭山堅城集下郭貫樓,析而為五,曰龍溝、母河、梁樓溝、楊氏溝、胡店溝,亦由小浮橋會徐洪,而新集至小浮橋故道二百五十馀里遂淤不可復(fù)矣。自后,河忽東忽西,靡有定向,水得分瀉者數(shù)年,不至壅潰。然分多勢弱,淺者僅二尺,識者知其必淤。 至四十四年七月,河決沛縣,上下二百馀里運道俱淤。全河逆流,自沙河至徐州以北,至曹縣棠林集而下,北分二支:南流者繞沛縣戚山楊家集,入秦溝至徐;北流者繞豐縣華山東北由三教堂出飛云橋。又分而為十三支,或橫絕,或逆流入漕河,至湖陵城口,散漫湖坡,達(dá)於徐州,浩渺無際,而河變極矣。乃命朱衡為工部尚書兼理河漕,又以潘季馴為僉都御史總理河道。明年二月,復(fù)遣工科給事中何起鳴往勘河工。 衡巡行決口,舊渠已成陸,而盛應(yīng)期所鑿新河故跡尚在,地高,河決至昭陽湖不能復(fù)東,乃定計開浚。而季馴則以新河土淺泉涌,勞費不貲,留城以上故道初淤可復(fù)也。由是二人有隙。起鳴至沛,還,上言:“舊河之難復(fù)有五。黃河全徙必殺上流,新集、龐家屯、趙家圈皆上流也,以不貲之財,投於河流已棄之故道,勢必不能,一也。自留城至沛,莽為巨浸,無所施工,二也。橫亙數(shù)十里,褰裳無路,十萬之眾何所棲身,三也。挑浚則淖隱,筑岸則無土,且南塞則北奔,四也。夏秋淫潦,難保不污,五也。新河開鑿費省,且可絕后來潰決之患。宜用衡言開新河,而兼采季馴言,不全棄舊河!蓖⒊甲h定,衡乃決開新河。 時季馴持復(fù)故道之議,廷臣又多以為然。遂勘議新集、郭貫樓諸上源地。衡言: “河出境山以北,則閘河淤;出徐州以南,則二洪涸;惟出境山至小浮橋四十馀里間,乃兩利而無害。自黃河橫流,碭山郭貫樓支河皆已淤塞,改從華山分為南北二支:南出秦溝,正在境山南五里許,運河可資其利;惟北出沛縣西及飛云橋,逆上魚臺,為患甚大。 朝廷不忍民罹水災(zāi),拳拳故道,命勘上源。但臣參考地形有五不可。自新集至兩河口皆平原高阜,無尺寸故道可因,郭貫樓抵龍溝頗有河形,又系新淤,無可駐足,其不可一也。黃河所經(jīng),鮮不為患,由新集則商、虞、夏邑受之,由郭貫樓則蕭、碭受之,今改復(fù)故道,則魚、沛之禍復(fù)移蕭、碭,其不可二也。河西注華山,勢若建瓴,欲從中鑿渠,挽水南向,必當(dāng)筑壩橫截,遏其東奔,於狂瀾巨浸之中,筑壩數(shù)里,為力甚難,其不可三也。役夫三十萬,曠日持久,騷動三省,其不可四也。大役踵興,工費數(shù)百萬,一有不繼,前功盡隳,其不可五也。惟當(dāng)開廣秦溝,使下流通行,修筑南岸長堤以防奔潰,可以蘇魚、沛昏墊之民! 從之。衡乃開魚臺南陽抵沛縣留城百四十馀里,而浚舊河自留城以下,抵境山、茶城五十馀里,由此與黃河會。又筑馬家橋堤三萬五千二百八十丈,石堤三十里,遏河之出飛云橋者,趨秦溝以入洪。於是黃水不東侵,漕道通而沛流斷矣。方工未成,河復(fù)決沛縣,敗馬家橋堤。論者交章請罷衡。未幾,工竣。帝大喜,賦詩四章志喜,以示在直諸臣。 隆慶元年五月加衡太子少保。始河之決也,支流散漫遍陸地,既而南趨濁河。迨新河成,則盡趨秦溝,而南北諸支河悉并流焉。然河勢益大漲。三年七月決沛縣,自考城、虞城、曹、單、豐、沛抵徐州俱受其害,茶城淤塞,漕船阻邳州不能進(jìn)。已雖少通,而黃河水橫溢沛地,秦溝、濁河口淤沙旋疏旋壅。朱衡已召還,工部及總河都御史翁大立皆請於梁山之南別開一河以漕,避秦溝、濁河之險,后所謂泇河者也。詔令相度地勢,未果行。 四年秋,黃河暴至,茶城復(fù)淤,而山東沙、薛、汶、泗諸水驟溢,決仲家淺運道,由梁山出戚家港,合於黃河。大立復(fù)請因其勢而浚之。是時,淮水亦大溢,自泰山廟至七里溝淤十馀里,而水從諸家溝傍出,至清河縣河南鎮(zhèn)以合於黃河。大立又言:“開新莊閘以通回船,復(fù)陳瑄故道,則淮可無虞。獨黃河在睢寧、宿遷之間遷徙未知所定,泗州陵寢可虞。請浚古睢河,由宿遷歷宿州,出小浮橋以泄二洪之水。且規(guī)復(fù)清河、魚溝分河一道,下草灣,以免沖激之患,則南北運道庶幾可保!睍r大立已內(nèi)遷,方受代,而季馴以都御史復(fù)起總理河道。部議令區(qū)畫。 九月,河復(fù)決邳州,自睢寧白浪淺至宿遷小河口,淤百八十里,糧艘阻不進(jìn)。大立言:“比來河患不在山東、河南、豐、沛,而專在徐、邳,故先欲開泇河口以遠(yuǎn)河勢、開蕭縣河以殺河流者,正謂浮沙壅聚,河面增高,為異日慮耳。今秋水洊至,橫溢為災(zāi)。權(quán)宜之計,在棄故道而就新沖;經(jīng)久之策,在開泇河以避洪水!逼驔Q擇於二者。部議主塞決口,而令大立條利害以聞。大立遂以開泇口、就新沖、復(fù)故道三策并進(jìn),且言其利害各相參。會罷去,策未決,而季馴則主復(fù)故道。 時茶城至呂梁,黃水為兩崖所束,不能下,又不得決。至五年四月,乃自靈璧雙溝而下,北決三口,南決八口,支流散溢,大勢下睢寧出小河,而匙頭灣八十里正河悉淤。季馴役丁夫五萬,盡塞十一口,且浚匙頭灣,筑縷堤三萬馀丈,匙頭灣故道以復(fù)。旋以漕船行新溜中多漂沒,季馴罷去。 六年春,復(fù)命尚書衡經(jīng)理河工,以兵部侍郎萬恭總理河道。二人至,罷泇河議,專事徐、邳河,修筑長堤,自徐州至宿遷小河口三百七十里,并繕豐、沛大黃堤,正河安流,運道大通。衡乃上言:“河南屢被河患,大為堤防,今幸有數(shù)十年之安者,以防守嚴(yán)而備御素也。徐、邳為糧運正道,既多方以筑之,則宜多方以守之。請用夫每里十人以防,三里一鋪,四鋪一老人巡視。伏秋水發(fā)時,五月十五日上堤,九月十五日下堤,愿攜家居住者聽。”詔如議。六月,徐、邳河堤工竣,遂命衡回部,賞衡及總理河道都御史萬恭等銀幣有差。 是歲,御史吳從憲言:“淮安而上清河而下,正淮、泗、河、海沖流之會。河潦內(nèi)出,海潮逆流,停蓄移時,沙泥旋聚,以故日就壅塞。宜以春夏時浚治,則下流疏暢,泛溢自平!钡奂疵馀c漕臣勘議。而督理河道署郎中事陳應(yīng)薦挑挖?谛潞,長十里有奇,闊五丈五尺,深一丈七尺,用夫六千四百馀人。 衡之被召將還也,上疏言:“國家治河,不過浚淺、筑堤二策?\之法,或爬或澇,或逼水而沖,或引水而避,此可人力勝者。然茶城與淮水會則在清河,茶城、清河無水不淺。蓋二水互為勝負(fù),黃河水勝則壅沙而淤,及其消也,淮漕水勝,則沖沙而通。水力蓋居七八,非專用人力也。筑堤則有截水、縷水之異,截水可施於閘河,不可施於黃河。蓋黃河湍悍,挾川潦之勢,何堅不瑕,安可以一堤當(dāng)之?縷水則兩岸筑堤,不使旁潰,始得遂其就下入海之性。蓋以順為治,非以人力勝水性,故至今百五六十年為永賴焉。清河之淺,應(yīng)視茶城,遇黃河漲落時,輒挑河、潢,導(dǎo)淮水沖刷,雖遇漲而塞,必遇落而通,無足慮也。惟清江浦水勢最弱,出口處所適與黃河相值。宜于黃水盛發(fā)時,嚴(yán)閉各閘,毋使沙淤。若口則自隆重慶三年海嘯,壅水倒灌低洼之地,積潴難泄。宜時加疏浚,毋使積塞。至筑黃河兩岸堤,第當(dāng)縷水,不得以攔截為名!笔枭希瑘舐劧。

 

明史

  《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jì)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jì)傳體明代史,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歷史。其卷數(shù)在二十四史中僅次于《宋史》,但其修纂時間之久,用力之勤卻大大超過了以前諸史。修成之后,得到后代史家的好評,認(rèn)為它超越了宋、遼、金、元諸史。清史學(xué)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卷31中說:“近代諸史自歐陽公《五代史》外,《遼史》簡略,《宋史》繁蕪,《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潔,敘事簡括,稍為可觀,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卷一 本紀(jì)第一 卷二 本紀(jì)第二
卷三 本紀(jì)第三 卷四 本紀(jì)第四
卷五 本紀(jì)第五 卷六 本紀(jì)第六
卷七 本紀(jì)第七 卷八 本紀(jì)第八
卷三十三 志第九 卷三十四 志第十
卷三十五 志第十一 卷三十六 志第十二
卷三十七 志第十三 卷三十八 志第十四
卷三十九 志第十五 卷四十 志第十六
卷四十一 志第十七 卷四十二 志第十八
卷四十三 志第十九 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
卷九 本紀(jì)第九 卷十 本紀(jì)第十
卷十一 本紀(jì)第十一 卷十二 本紀(jì)第十二
卷十三 本紀(jì)第十三 卷十四 本紀(jì)第十四
卷十五 本紀(jì)第十五 卷十六 本紀(jì)第十六
卷十七 本紀(jì)第十七 卷十八 本紀(jì)第十八
卷十九 本紀(jì)第十九 卷二十 本紀(jì)第二十
卷二十一 本紀(jì)第二十一 卷二十二 本紀(jì)第二十二
卷二十三 本紀(jì)第二十三 卷二十四 本紀(jì)第二十四
卷二十五 志第一 卷二十六 志第二
卷二十七 志第三 卷二十八 志第四
卷二十九 志第五 卷三十 志第六
卷三十一 志第七 卷三十二 志第八
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一 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二
卷四十七 志第二十三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四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五 卷五十 志第二十六
卷五十一 志第二十七 卷五十二 志第二十八
卷五十三 志第二十九 卷五十四 志第三十
卷五十五 志第三十一 卷五十六 志第三十二
卷五十七 志第三十三 卷五十八 志第三十四
卷五十九 志第三十五 卷六十 志第三十六
卷六十一 志第三十七 卷六十二 志第三十八
卷六十三 志第三十九 卷六十四 志第四十
卷六十五 志第四十一 卷六十六 志第四十二
卷六十七 志第四十三 卷六十八 志第四十四
卷六十九 志第四十五 卷七十 志第四十六
卷七十一 志第四十七 卷七十二 志第四十八
卷七十三 志第四十九 卷七十四 志第五十
卷七十五 志第五十一 卷七十六 志第五十二
卷七十七 志第五十三 卷七十八 志第五十四
卷七十九 志第五十五 卷八十 志第五十六
卷八十一 志第五十七 卷八十二 志第五十八
卷八十三 志第五十九 卷八十四 志第六十
卷八十五 志第六十一 卷八十六 志第六十二
卷八十七 志第六十三 卷八十八 志第六十四
卷八十九 志第六十五 卷九十 志第六十六
卷九十一 志第六十七 卷九十二 志第六十八
卷九十三 志第六十九 卷九十四 志第七十
卷九十五 志第七十一 卷九十六 志第七十二
卷九十七 志第七十三 卷九十八 志第七十四
卷九十九 志第七十五 卷一百 表第一
卷一百一 表第二 卷一百二 表第三
卷一百三 表第四 卷一百四 表第五
卷一百五 表第六 卷一百六 表第七
卷一百七 表第八 卷一百八 表第九
卷一百九 表第十 卷一百十 表第十一
卷一百十一 表第十二 卷一百十二 表第十三
卷一百十三 列傳第一 卷一百十四 列傳第二
卷一百十五 列傳第三 卷一百十六 列傳第四
卷一百十七 列傳第五 卷一百十八 列傳第六
卷一百十九 列傳第七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八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九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十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十一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十二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十三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十四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十五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十六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十七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十八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十九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二十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二十九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三十一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二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三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三十四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三十五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三十六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三十七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三十八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四十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一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四十二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三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五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四十七 卷一百六十 列傳第四十八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八十五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八十九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九十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八十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一百九十四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一百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四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一百九十九 列傳第八十七 卷二百 列傳第八十八
卷二百一 列傳第八十九 卷二百二 列傳第九十
卷二百三 列傳第九十一 卷二百四 列傳第九十二
卷二百五 列傳第九十三 卷二百六 列傳第九十四
卷二百七 列傳第九十五 卷二百八 列傳第九十六
卷二百九 列傳第九十七 卷二百十 列傳第九十八
卷二百十一 列傳第九十九 卷二百十二 列傳第一百
卷二百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 卷二百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
卷二百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 卷二百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
卷二百十七 列傳第一百五 卷二百十八 列傳第一百六
卷二百十九 列傳第一百七 卷二百二十 列傳第一百八
卷二百二十一 列傳第一百九 卷二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十
卷二百二十三 列傳第一百十一 卷二百二十四 列傳第一百十二
卷二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十三 卷二百二十六 列傳第一百十四
卷二百二十七 列傳第一百十五 卷二百二十八 列傳第一百十六
卷二百二十九 列傳第一百十七 卷二百三十 列傳第一百十八
卷二百三十一 列傳第一百十九 卷二百三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二百三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二百三十八 列傳一百二十六
卷二百三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二百四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二百四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二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二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二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卷二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卷二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二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二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卷二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卷二百六十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卷二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五十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五十一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五十二
卷二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五十三 卷二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十四
卷二百六十七 列傳第一百五十五 卷二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五十六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第一百五十七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五十八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第一百五十九 卷二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六十
卷二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六十一 卷二百七十四 列傳第一百六十二
卷二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六十三 卷二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六十四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六十五 卷二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六十六
卷二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六十七 卷二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六十九 卷二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七十
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七十一 卷二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七十二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第一百七十三 卷二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七十四
卷二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七十五 卷二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七十六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一百七十七 卷二百九十 列傳第一百七十八
卷二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七十九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
卷二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卷二百九十四 列傳第一百八十二
卷二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八十三 卷二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
卷二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八十五 卷二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八十六
卷二百九十九 列傳第一百八十七 卷三百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卷三百一 列傳第一百八十九 卷三百二 列傳第一百九十
卷三百三 列傳第一百九十一 卷三百四 列傳第一百九十二
卷三百五 列傳第一百九十三 卷三百六 列傳第一百九十四
卷三百七 列傳第一百九十五 卷三百八 列傳第一百九十六
卷三百九 列傳第一百九十七 卷三百十 列傳第一百九十八
卷三百十一 列傳第一百九十九 卷三百十二 列傳第二百
卷三百十三 列傳第二百一 卷三百十四 列傳第二百二
卷三百十五 列傳第二百三 卷三百十六 列傳第二百四
卷三百十七 列傳第二百五 卷三百十八 列傳第二百六
卷三百十九 列傳第二百七 卷三百二十 列傳第二百八
卷三百二十一 列傳第二百九 卷三百二十二 列傳第二百十
卷三百二十三 列傳第二百十一 卷三百二十四 列傳第二百十二
卷三百二十五 列傳第二百十三 卷三百二十六 列傳第二百十四
卷三百二十七 列傳第二百十五 卷三百二十八 列傳第二百十六
卷三百二十九 列傳第二百十七 卷三百三十 列傳第二百十八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第二百十七 卷三百三十二 列傳第二百二十
附錄 張廷玉上明史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