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四在线播放免费观看中文版视频, 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忘忧草视频在线播放免费观看黄片下载,超碰人人爽爽人人爽人人,中国一级A片AAA片,欧美老妇肥熟高清,久久精品最新免费国产成人,久久人人97超碰CaOPOren

首頁 | 注冊(cè)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jī)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qǐng)先核實(shí)! 明史

 

卷二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十四

○馬世奇 吳麟征 周鳳翔 劉理順 汪偉 吳甘來 王章 陳良謨 陳純德 申佳允 成德 許直 金鉉 馬世奇,字君常,無錫人。祖濂,進(jìn)士,桂林知府。世奇幼穎異,嗜學(xué)有文名。登崇禎四年進(jìn)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十一年,帝遣詞臣分諭諸藩。世奇使山東、湖廣、江西諸王府,所至卻饋遺。還,進(jìn)左諭德。父憂歸。 久之還朝,進(jìn)左庶子。帝數(shù)召廷臣問御寇策。世奇言:“闖、獻(xiàn)二賊,除獻(xiàn)易,除闖難。人心畏獻(xiàn)而附闖,非附闖也,苦兵也。今欲收人心,惟敕督撫鎮(zhèn)將嚴(yán)束部伍,使兵不虐民,民不苦兵,則亂可弭!钡凵破溲,為下詔申飭。時(shí)寇警日亟,每召對(duì),諸大臣無能畫一策。世奇歸邸,輒太息泣下,曰:“事不可為矣!笔吣耆拢窍。世奇方早食,投箸起,問帝安在、東宮二王安在,或言帝已出城,或言崩,或又言東宮二王被執(zhí)。世奇曰:“嗟乎,吾不死安之!”其仆曰:“如太夫人何?”世奇曰:“正恐辱太夫人耳!睂⒆越(jīng),二妾朱、李盛飾前。世奇訝曰:“若以我死,將辭我去耶?”對(duì)曰:“聞主人盡節(jié),我二人來從死耳。”世奇曰:“有是哉!”二妾并自經(jīng),世奇端坐,引帛自力縊乃死。先是,兵部主事成德將死,貽書世奇,以慷慨從容二義質(zhì)焉。世奇曰:“勉哉元升。吾人見危授命,吾不為其難,誰為其難者!與君攜手黃泉,預(yù)訂斯盟,無忘息壤矣!笔榔嫘揞U廣顙,揚(yáng)眉大耳,砥名行,居館閣有聲,好推獎(jiǎng)后進(jìn)。為人廉,父死,蘇州推官倪長圩以贖鍰三千助喪。世奇辭曰:“蘇饑,留此可用振!弊髦苎尤逶傧,世奇同郡遠(yuǎn)嫌,除服不赴都。及還朝,延儒已賜死,親昵者率避去,世奇經(jīng)紀(jì)其喪。其好義如此。贈(zèng)禮部右侍郎,謚文忠。本朝賜謚文肅。 吳麟征,字圣生,海鹽人。天啟二年進(jìn)士。除建昌府推官,擒豪猾,捕劇盜,治聲日聞。父憂歸。補(bǔ)興化府,廉公有威,僚屬莫敢以私進(jìn)。 崇禎五年,擢吏科給事中,請(qǐng)罷內(nèi)遣,言:“古用內(nèi)臣以致亂,今用內(nèi)臣以求治。君之于臣,猶父之于子,未有信仆從,舍其子,求家之理者。”又言:“安民之本在守令?な亓h令不敢貪;郡守慈,縣令不敢虐;郡守精明,縣令不敢叢脞。宜仿宣宗用況鐘故事,精擇而禮遣之,重以璽書,假便宜久任。民生疾苦,吏治臧否,使得自達(dá)天子!睍r(shí)不能行。麟征在諫垣,直聲甚著。尋上疏乞假葬父。既去,貽言路公揭,謂:“自言官積輕,廟堂之上往往反其言而用之。奸人窺見此旨,明告君父,目為朋黨,自稱孤立,下背公論,上竊主權(quán)。諸君子宜盡化沾沾之意,毋落其彀中,使清流之禍再見明時(shí)!本泳弥,還朝。劾吏部尚書田唯嘉贓污,唯嘉罷去。再遷刑科給事中,丁繼母憂。服闋,起吏科都給事中,時(shí)貨賂公行,銓曹資格盡廢。麟征上言:“限年平配,固銓政之弊,然舍此無以待中才。今遷轉(zhuǎn)如流,不循資格,巧者速化,拙者積薪,開奔競(jìng)之門,無益軍國之計(jì)!钡凵钊恢。 十七年春,推太常少卿。未幾,賊薄京師。麟征奉命守西直門。門當(dāng)賊沖,賊詐為勤王兵求入。中官欲納之,麟征不可,以土石堅(jiān)塞其門,募死士縋城襲擊之,多所斬獲。賊攻益急,麟徵趨入朝,欲見帝白事。至午門,魏藻德引麟征手曰:“國家如天之福,必?zé)o他虞。旦夕兵餉集,公何遽為?”引之出,遂還西直門。明日城陷,欲還邸,已為賊所據(jù)。乃入道旁祠,作書訣家人曰:“祖宗二百七十余年宗社,一旦至此,雖上有亢龍之悔,下有魚爛之殃,而身居諫垣,無所匡救,法當(dāng)褫服。殮用角巾青衫,覆以單衾,以志吾哀!苯鈳ё越(jīng)。家人救之蘇,環(huán)泣請(qǐng)?jiān)唬骸按P⒘,一訣可乎?”許之。祝孝廉名淵,嘗救劉宗周下獄,與麟征善者也。明日,淵至。麟征慷慨曰:“憶登第時(shí)夢(mèng)隱士劉宗周吟文信國《零丁洋詩》,今山河碎矣,不死何為!”酌酒與淵別,遂自經(jīng),淵為視含殮而去。贈(zèng)兵部右侍郎,謚忠節(jié)。本朝賜謚貞肅。 方賊之陷山西也,薊遼總督王永吉請(qǐng)撤寧遠(yuǎn)吳三桂兵守關(guān)門,選士卒西行遏寇,即京師警,旦夕可援。天子下其議,麟征深然之。輔臣陳演、魏藻德不可,謂:“無故棄地二百里,臣不敢任其咎!币凉h棄涼州為證。麟征復(fù)為議數(shù)百言,六科不署名,獨(dú)疏昌言,弗省。及烽煙徹大內(nèi),帝始悔不用麟征言,旨下永吉,永吉馳出關(guān),徙寧遠(yuǎn)五十萬眾,日行數(shù)十里,十六日入關(guān),二十日抵豐潤,而京師已陷矣。城破,八門齊啟,惟西直門堅(jiān)塞不能通。至五月七日,集民夫發(fā)掘乃開。 周鳳翔,字儀伯,浙江山陰人。崇禎元年進(jìn)士。改庶吉士,授編修。遷南京國子司業(yè)。靈璧侯奴辱諸生,鳳翔執(zhí)付法司。歷中允、諭德,為東宮講官。嘗召對(duì)平臺(tái),陳滅寇策,言論慷慨,帝為悚聽。軍需急,議稅間架錢。鳳翔曰:“事至此,急宜收人心,尚可括民財(cái)搖國勢(shì)耶!”亡何,京師陷,莊烈帝殉社稷,有訛傳駕南幸者。鳳翔不知帝所在,趨入朝。見魏藻德、陳演、侯恂、宋企郊等群入,而賊李自成據(jù)御坐受朝賀。鳳翔至殿前大哭,急從左掖門趨出,賊亦不問。歸至邸,作書辭二親,題詩壁間自經(jīng)。詩曰:“碧血九原依圣主,白頭二老哭忠魂。”天下悲之,去帝崩才兩日也。后贈(zèng)禮部右侍郎,謚文節(jié)。本朝賜謚文忠。 劉理順,字復(fù)禮,杞縣人。萬歷中舉于鄉(xiāng)。十赴會(huì)試,至崇禎七年始中式。及廷對(duì),帝親擢第一,還宮喜曰:“朕今日得一耆碩矣!卑菪拮R媲趯W(xué),非其人不與交。 十二年春,畿輔告警,疏陳作士氣、矜窮民、簡良吏、定師期、信賞罰、招脅從六事。歷南京司業(yè)、左中允、右諭德,入侍經(jīng)筵兼東宮講官。楊嗣昌奪情入閣,理順昌言于朝,嗣昌奪其講官。開封垂陷,理順建議河北設(shè)重臣,練敢死士為后圖,疏格不行。嗣昌、薛國觀、周延儒迭用事,理順一無所附麗。出溫體仁門,言論不少徇。 賊犯京師急,守卒缺餉,陰雨饑凍。理順詣朝房語諸執(zhí)政,急請(qǐng)帑,眾唯唯。理順太息歸,捐家貲犒守城卒。僚友問進(jìn)止,正色曰:“存亡視國,尚須商酌耶!”城破,妻萬、妾李請(qǐng)先死。既絕,理順大書曰:“成仁取義,孔、孟所傳。文信踐之,吾何不然!”書畢投繯,年六十三。仆四人皆從死。群盜多中州人,入唁曰:“此吾鄉(xiāng)杞縣劉狀元也,居鄉(xiāng)厚德,何遽死?”羅拜號(hào)泣而去。后贈(zèng)詹事,謚文正。本朝賜謚文烈。 汪偉,字叔度,休寧人,寄籍上元。崇禎元年進(jìn)士。十一年,由慈溪知縣行取。帝以國家多故,朝臣詞苑起家,儒緩不習(xí)吏事,無以理紛御變,改舊例,擇知推治行卓絕者入翰林。偉擢檢討,給假歸。還朝,充東宮講官。 十六年,賊陷承天、荊、襄。偉以留都根本之地,上《江防綢繆疏》,言:“金陵城周圍百二十里,雖十萬眾不能守。議者謂無守城法,有防江法。賊自北來,淮安為要;自上游來,九江為要;御淮所以御江,守九江所以守金陵也;从惺房煞ǎ偃槐U;九江一郡,宜設(shè)重臣鎮(zhèn)之。自是而上之至于武昌,下之至于太平、采石、浦口,命南京兵部大臣建牙分閫,以接聲援,而金陵之門戶固矣。南京兵部有重兵而無用,操江欲用兵而無人,宜使緩急相應(yīng)。而府尹、府丞之官,重其權(quán),久其任,聯(lián)百萬士民心,以分兵部操江之責(zé)!钡奂渭{之,乃設(shè)九江總督。又言:“兵額既虧,宜以衛(wèi)所官舍余丁補(bǔ)伍操練,修治兵船,以資防御。額餉不足,暫借鹽課、漕米給之。”所條奏皆切時(shí)務(wù)。 明年三月,賊兵東犯。偉語閣臣:“事急矣,亟遣大僚守畿郡。都中城守,文自內(nèi)閣,武自公侯伯以下,各率子弟畫地守。庶民統(tǒng)以紳士,家自為守。而京軍分番巡徼,以待勤王之師!蔽涸宓滦υ唬骸按罅攀冂茌o,誰肯者?”偉曰:“此何等時(shí),猶較尊卑、計(jì)安危耶?請(qǐng)以一劇郡見委!痹宓逻悠湓缬(jì)。未幾,真定游擊謝加福殺巡撫徐標(biāo)迎賊。偉泣曰:“事至此乎!”作書寄友人曰:“賊據(jù)真定,奸人滿都城,外郡上供絲粟不至,諸臣無一可支危亡者,如圣主何!平時(shí)誤國之人,終日言門戶而不顧朝廷,今當(dāng)何處伸狂喙耶!”賊薄都城,守兵乏餉,不得食,偉市餅餌以饋。已而城陷,偉歸寓,語繼室耿善撫幼子。耿泣曰:“我獨(dú)不能從公死乎!”因以幼子屬其弟,衣新衣,上下縫,引刀自剄不殊,復(fù)投繯遂絕,時(shí)年二十三。偉欣然曰:“是成吾志!币破涫谔,貽子觀書,勉以忠孝,乃自經(jīng)。贈(zèng)少詹事,謚文烈。本朝賜謚文毅。 吳甘來,字和受,江西新昌人。父之才,西安府同知。甘來與兄泰來同舉鄉(xiāng)試。崇禎改元,甘來成進(jìn)士,授中書舍人。后三年,泰來亦成進(jìn)士,授南京太常博士。 五年,甘來擢刑科給事中。七年,西北大旱,秦、晉人相食,疏請(qǐng)發(fā)粟以振,而言:“山西總兵張應(yīng)昌等半殺難民以冒功,中州諸郡畏曹變蛟兵甚于賊。陛下生之而不能,武臣?xì)⒅活,臣?shí)痛之。”又言:“賞罰者,將將大機(jī)權(quán)也。陛下加意邊陲,賞無延格。乃紅夷獻(xiàn)俘,黔、蜀爭(zhēng)功,昌黎死守,功猶待勘,急則用其死綏,緩則束以文法。且封疆之罰,武與文二,內(nèi)與外二,士卒與將帥二。受命建牙,或逮或逐,以封疆罪罪之;而跋扈將帥,罪狀已暴,止于戴罪。偏裨不能令士卒,將帥不能令偏裨,督撫不能令將帥,將聽賊自來自去,誰為陛下翦兇逆者?”憂歸。服闋,起吏科,進(jìn)兵科右給事中,乞假歸。 十五年,起歷戶科都給事中。中外多故,荊、襄數(shù)郡,賊未至而撫道諸臣率稱護(hù)藩以去。甘來曰:“若爾,則是棄地方而逃也。城社人民,誰與守者?”乃上疏曰:“天子眾建親親,將使屏藩帝室,故曰‘宗子維城’。乃烽火才傳,一朝委去以為民望,而諸臣猶嘵嘵以擁衛(wèi)自功,掩其失地之罪。是維城為可留可去之人,名都為可守可棄之土,撫道為可有可無之官。功罪不明,賞罰不著,莫此為甚!”疏入,帝大嘉嘆。一日,帝詰戶部尚書倪元璐餉額,甘來曰:“臣科與戶曹表里,餉可按籍稽。臣所慮者,兵聞賊而逃,民見賊而喜,恐非無餉之患,而無民之患。宜急輕賦稅,收人心。”帝頷之。 甘來遘疾,連請(qǐng)告。會(huì)帝命編修陳名夏掌戶科,甘來喜得代。不數(shù)日,賊薄都城。時(shí)泰來官禮部員外郎矣,甘來屬兄歸事母,而自誓必死。明日,城陷,有言駕南幸者,甘來曰:“主上明決,必不輕出!蹦思沧呋食,不得入。返檢幾上疏草曰:“當(dāng)賊寇縱橫,徒持議論,無益豪末!北M取焚之,毋釣后世名,遂投繯死。贈(zèng)太常卿,謚忠節(jié)。本朝賜謚莊介。 王章,字漢臣,武進(jìn)人。崇禎元年進(jìn)士。授諸暨知縣。少孤,母訓(xùn)之嚴(yán)。及為令,祖帳歸少暮,母訶跪予杖,曰:“朝廷以百里授酒人乎!”章伏地不敢仰視。親友為力解,乃已。治諸暨有聲。甫半歲,以才調(diào)鄞縣。諸暨民與鄞民爭(zhēng)挽章,至相嘩。治鄞益有聲,數(shù)注上考。 十一年,行取入都。時(shí)有考選翰林之命,行取者爭(zhēng)奔競(jìng),給事中陳啟新論之。帝怒,命吏部上訪冊(cè),罪廷臣濫徇者。尚書姜逢元、王業(yè)浩,給事中傅元初,御史禹好善等六人閑住;給事中孫晉、御史李右讜等三人降調(diào);給事中劉含輝、御史劉興秀等十一人貶二秩視事。吏部尚書田維嘉等乃請(qǐng)先推部曹,凡推二十二人,章與焉,授工部主事。章及任浚、涂必泓、李嗣京欲疏辨,憚為首獲罪。李士淳者耄矣,四人不告而首其名,士淳知之,懼且怒,與章等大詬。而帝知維嘉有私,詔許與考。又以為首者必良士也,擢士淳編修,章等皆御史。章上疏請(qǐng)罷內(nèi)操,寬江南逋賦。 明年出按甘肅,持風(fēng)紀(jì),飭邊防。西部寇莊浪,巡撫急征兵。章曰:“貧寇索食耳!辈唏R入其帳,眾羅拜乞降,乃稍給之食。兩河旱,章檄城隍神:“御史受錢或戕害人,神殛御史,毋虐民。神血食茲土,不能請(qǐng)上帝蘇一方,當(dāng)奏天子易爾位!毕,雨大注。邊卒貸武弁金,償以賊首,武弁以冒功,坐是數(shù)召邊釁。章著令,非大舉毋得以零級(jí)冒功。劾罷巡撫劉鎬貪惰。又所部十道監(jiān)司,劾罷其四。母憂歸。服闋,還朝,巡視京營,按籍額軍十一萬有奇。喜曰:“兵至十萬,猶可為也!奔伴喴,半死者,余冒伍,憊甚,矢折刀缺,聞炮聲掩耳,馬未馳輒墮。而司農(nóng)缺餉,半歲不發(fā)。章屢疏請(qǐng)帑,不報(bào)。 逾月,賊陷真定,京師大震。襄城伯李國禎發(fā)營卒五萬營城外,章與給事中光時(shí)亨守阜成門。城內(nèi)外堞凡十五萬四千有奇,三堞一卒。三月初登陴,閱十日始一還邸,櫛沐易新衣冠。家人大駭,章不應(yīng)。賊傅城下,章手發(fā)二炮,賊少卻。頃之,各門炮聲絕。時(shí)亨攝章走,章厲聲曰:“事至此,猶惜死耶!”時(shí)亨曰:“死此與士卒何別?入朝訪上所在,不獲則死,死未晚也!闭聫闹,與時(shí)亨并馬行。俄賊突至,呼下馬。時(shí)亨倉皇下馬跪,章持鞭不顧,叱曰:“吾視軍御史也,誰敢犯!”賊刺章股,墮。章罵曰:“逆賊!勤王兵且至。我死,爾滅不旋踵矣。”賊怒,攢槊刺殺章而去。抵暮,家人覓尸,猶一手據(jù)地坐,張口怒目,勃勃如叱賊狀。妻姜在籍,聞之,一慟而絕。贈(zèng)大理寺卿,謚忠烈。本朝賜謚節(jié)愍。次子之栻仕閩為職方主事,亦死難。 陳良謨,字士亮,鄞人。崇禎四年進(jìn)士,授大理推官。初名天工。莊烈帝虔事上帝,詔群臣名“天”者悉改之,乃改良謨。在職六年,兩注上考。行取陛見,擢御史。 十二年,出按四川。期滿當(dāng)代,再留任。時(shí)流寇大入蜀,詔良謨專護(hù)蜀王,巡撫邵捷春專辦賊。良謨飭守具,堅(jiān)壁清野。賊犯成都,遣將據(jù)要害為掎角。一再戰(zhàn),賊潰奔。帝聞賊擾蜀,下詔責(zé)良謨,已聞其善守御,乃優(yōu)旨賜銀幣。及還朝,賊勢(shì)益迫,所規(guī)畫率不行,而京師陷矣。 良謨嘗夢(mèng)拜文文山于堂下,文山揖之上:“公與予先后一揆,何下拜為?”覺而異之。及是城陷,良謨方移疾臥邸中,一慟幾絕,自是水漿不入口;騽窳贾儫o死,不答。謂邑子李天葆曰:“吾為國死,義不顧家。惟是母老,先君莫葬,繼嗣未定,須一言耳!币蛸x詩付天葆。未幾,聞帝崩煤山,大慟曰:“主上不冕服,臣子敢具冠帶乎!吾巾褻,安所得明巾!碧燧嵋越磉M(jìn)。良謨著巾,藍(lán)便服,起入戶。妾時(shí)氏隨之,遂與妾俱自縊死。時(shí)氏,京師人,年十八。良謨逾五十無子,以禮納之,侍良謨百三日耳。良謨既卒,其族人以其兄之子久樞為之后。未幾,久樞亦卒,良謨竟無后。贈(zèng)太仆卿,謚恭愍。本朝賜謚恭潔。 陳純德,字靜生,零陵人。為諸生,以學(xué)行稱。嘗夜泊洞庭,為盜窘,躍出墮水,再躍入洲渚。比曉,坐蘆葦中,去泊舟數(shù)十丈。 崇禎十三年成進(jìn)士,年已六十矣。莊烈帝召諸進(jìn)士,咨以時(shí)事。純德奏稱旨,立擢御史,巡按山西。七月,部內(nèi)嚴(yán)霜,民凍餒。純德上疏請(qǐng)恤,因陳抽練之弊,言:“兵抽則人失故居,無父母妻子之依,田園丘垅之戀,思?xì)w則逃,逢敵則潰。抽余者即以餉薄而安于無用,抽去者又以遠(yuǎn)調(diào)而不樂為用。伍虛而餉仍在,不歸主帥,則歸偏裨,樂其逃而利其餉,凡藉以營求遷秩,皆是物也。精神不以束伍,而以侵餉;厚餉不以養(yǎng)士,而以求官。伍虛則無人,安望其練;餉糜則愈缺,安望其充。此今日行間大弊也。”帝不能用。 還朝,督畿輔學(xué)政。將出按部,都城陷。賊下令百官以某日入見,眾攝純德入,還邸慟哭,遂自經(jīng)。京山人秦嘉系買地葬之永定門外,立石表墓焉。贈(zèng)太仆卿,謚恭節(jié)。 申佳允,字孔嘉。永年人。崇禎四年進(jìn)士。授儀封知縣?h故多盜,佳允嚴(yán)保甲法,盜無所容。霪雨河決,艤舟怒濤中,塞其口。捕大猾置之法。以才調(diào)杞縣。八年,賊掃地王率萬人來攻,城土垣多圮。佳允募死士擊走賊,因甓其城。唐王聿鍵勤王,將抵開封。諸大吏惴恐,集議曰:“留之,不聽。行,守土者且得罪!奔言试唬骸拔┲芡蹩闪糁!北姺Q善,用其計(jì)。 治行卓異,擢吏部文選主事,上備邊五策。進(jìn)考功員外郎,佐京察。大學(xué)士薛國觀傾少詹事文安之。安之,佳允座主也,事連佳允,左遷南京國子博士。 久之,遷大理評(píng)事,進(jìn)太仆丞,閱馬近畿。聞李自成破居庸,嘆曰:“京師不守矣!君父有難,焉逃死?”馳入都,遍謁大臣為畫戰(zhàn)守策,皆不省。貽子涵光書曰:“行己曰義,順數(shù)曰命;義不可背也,命不可違也。天下事莫不壞于貪生而畏死。死于疾,死于利,死于刑戮,于房幃,于斗戰(zhàn),均死也,死數(shù)者不死君父,蓋亦不善用死矣。今日之事,君父之事,死義也,猶命也,我則行之!本⿴熛,冠帶辭母,策馬至王恭廠,從者請(qǐng)易服以避賊。佳允曰:“吾起微賤,食祿十三年。國事至此,敢愛死乎!”兩仆環(huán)守不去,紿之曰:“吾不死也,我將擇善地焉!毕埋R,旁見灌畦巨井,急躍入。仆號(hào)呼,欲出之。佳允亦呼曰:“告太安人,有子作忠臣,勿過傷也!彼焖,年四十二,贈(zèng)太仆少卿,謚節(jié)愍。本朝賜謚端愍。 成德,字元升,霍州人,依舅氏占籍懷柔。崇禎四年進(jìn)士。除滋陽知縣。性剛介,清操絕俗,疾惡若仇。文震孟入都,德郊迎,執(zhí)弟子禮,語刺溫體仁,體仁聞而恨之。兗州知府增餉額,德固爭(zhēng),又嘗捕治其牙爪吏。知府怒,讒于御史禹好善。好善,體仁客也,誣德貪虐,逮入京。滋陽民詣闕訟冤。震孟在閣,亦為之稱枉。德道中具疏極論體仁罪,而震孟已被體仁擠而去之。好善再劾德,言其疏出震孟手,帝不之究。德母張伺體仁長安街,繞輿大罵,拾瓦礫擲之。體仁恚,疏聞?dòng)诔。詔五城御史驅(qū)逐,移德鎮(zhèn)撫獄掠治。杖六十午門外,戍邊。坐贓六千有奇。而給體仁校尉五十人護(hù)出入。 德居戍所七年,用御史詹兆恒薦,起如皋知縣。尋擢武庫主事。以母老辭,不允,乃就道。至則上言:“年來中外多故,居官者爵祿迷心,廉恥道喪。陛下御極十七年,何仗節(jié)死義之寥寥也!宋臣張栻有言:‘仗節(jié)死義之臣,當(dāng)于犯顏諫諍中求之!蚍割佒G諍何難,在朝廷養(yǎng)之而已。表厥宅里,所以伸忠臣孝子于生前;殊厥井疆,所以誅亂臣賊子于未死。茍死敵者無功,則媚敵者且無罪;死賊者褒揚(yáng)不亟,則從賊者恬而不知畏也!蔽磶祝瞧,不知帝所在,旁皇廳事。已,趨至午門,見兵部尚書張縉彥自賊所出。德以頭觸縉彥胸,且詈之,俄聞帝崩,痛哭。持雞酒奔東華門,奠梓宮于茶棚之下,觸地流血。賊露刃脅之,不為動(dòng)。奠畢歸家,有妹年二十余未嫁,德顧之曰:“我死,汝何依?”妹曰:“兄死,妹請(qǐng)前!钡路Q善,哭而視其縊。入別其母,哭盡哀,出而自縊。母見子女皆死,亦投繯死。先是,懷柔城破,德父文桂遇害,家屬盡沒。妻劉在京,以征德贓急,憂悸死。至是,又闔門死難,惟幼子先寄友人家獲存。贈(zèng)德光祿卿,謚忠毅。本朝賜謚介愍。 許直,字若魯,如皋人。崇禎七年成進(jìn)士。出文震孟之門,以名節(jié)自砥,除義烏知縣。母憂歸,哀毀骨立,終喪蔬食,寢柩旁。補(bǔ)廣東惠來縣。用清望,征授吏部文選主事,進(jìn)考功員外郎。 賊薄都城,約同官出貲饗士,為死守計(jì)。城陷,賊令百官報(bào)名。直曰:“身可殺,志不可奪!庇袀鞯勰厢髡,直將往從。見賊騎塞道,出門輒返,曰:“四方兵戈,駕焉往?國亂不匡,君危無濟(jì),我何生為!”已,知帝崩,一慟幾絕?鸵云呤细笧榻,直曰:“不死,辱及所生。”賦絕命詩六章,闔戶自經(jīng)。越旦視之,神氣如生。贈(zèng)太仆卿,謚忠節(jié)。本朝賜謚忠愍。 直有族子德溥者,在南,聞莊烈帝崩,大哭數(shù)日。揚(yáng)州陷,又哭數(shù)日。每獨(dú)坐輒慟哭,食必以崇禎錢一枚置幾上,祭而后食,食已復(fù)哭。又刺其兩臂曰:“生為明臣,死為明鬼!笔掳l(fā),死西市。 金鉉,字伯玉,武進(jìn)人,占籍順天之大興。祖汝升,南京戶部郎中。父顯名,汀州知府。鉉少有大志,以圣賢自期許。年十八舉鄉(xiāng)試第一。明年,崇禎改元,成進(jìn)士。不習(xí)為吏,改揚(yáng)州府教授,日訓(xùn)諸生闡濂、洛正學(xué)。燕居言動(dòng),俱有規(guī)格,諸生嚴(yán)憚之。歷國子博士、工部主事。 帝方銳意綜核,疑廷臣朋黨營私。度支告匱,四方亟用兵,餉不敷,遣中官張彝憲總理戶、工二部,建專署,檄諸曹謁見,禮視堂官。鉉恥之,再疏爭(zhēng),不納。乃約兩部諸僚,私謁者眾唾其面,彝憲慍甚。鉉當(dāng)榷稅杭州,辭疾請(qǐng)假。彝憲摭火器不中程,劾鉉落職。鉉杜門謝客,躬爨以養(yǎng)父母。 十七年春,始起兵部主事,巡視皇城。聞大同陷,疏曰:“宣、大,京師北門。大同陷則宣府危,宣府危,大事去矣。請(qǐng)急撤回監(jiān)宣中官杜勛,專任巡撫朱之馮。勛二心僨事,之馮忠懇,可屬大事!辈粓(bào),未幾,勛以宣府下賊,賊殺之馮,烽火逼京師。鉉奔告母:“母可且逃匿。兒受國恩,義當(dāng)死!便C母章時(shí)年八十余矣,呵曰:“爾受國恩,我不受國恩乎!廡下井,是我死所也!便C哭而去。 城破,趨入朝,宮人紛紛出。知帝已崩,解牙牌拜授家人,即投金水河。家人爭(zhēng)前挽之,鉉怒,口嚙其臂,得脫,遂躍入水。水淺,濡首泥中乃絕。母聞即投井,妾王隨之,皆死。賊踞大內(nèi),逾月始去。金水河冠袍泛泛見水上,內(nèi)官群指之曰:“此金兵部也!钡苠S辨其尸,驗(yàn)網(wǎng)巾環(huán),得鉉首歸,合以木身,如禮而殮。事竣,錝自經(jīng)。后贈(zèng)鉉太仆少卿,謚忠節(jié)。本朝賜謚忠潔。 右范景文至鉉二十有一人,皆自引決。其他率委蛇見賊。賊以大僚多誤國,概囚縶之。庶官則或用或否,用者下吏政府銓除,不用者諸偽將搒掠取其貲,大氐降者十七,刑者十三。福王時(shí),以六等罪治諸從逆者。而文武臣殉難并予贈(zèng)蔭祭葬,且建旌忠祠于都城焉。曰正祀文臣,祀景文以下二十人,及大同巡撫衛(wèi)景瑗、宣府巡撫朱之馮、布衣湯文瓊、諸生許琰四人。曰正祀武臣,祀新樂侯劉文炳、惠安伯張慶臻、襄城伯李國楨、駙馬都尉鞏永固、左都督劉文耀、山西總兵官周遇吉、遼東總兵官吳襄七人。曰正祀內(nèi)臣,祀太監(jiān)王承恩一人。曰正祀婦人,祀烈婦成德母張氏,金鉉母章氏,汪偉妻耿氏,劉理順妻萬氏、妾李氏,馬世奇妾朱氏、李氏,陳良謨妾時(shí)氏,吳襄妻祖氏九人。曰附祀文臣,祀進(jìn)士孟章明及郎中徐有聲,給事中顧鋐、彭琯,御史俞志虞,總督徐標(biāo),副使朱廷煥七人。曰附祀武臣,祀成國公朱純臣、鎮(zhèn)遠(yuǎn)侯顧肇跡、定遠(yuǎn)侯鄧文明、武定侯郭培民、陽武侯薛濂、永康侯徐錫登、西寧侯宋裕德、懷寧侯孫維藩、彰武伯楊崇猷、宣城伯衛(wèi)時(shí)春、清平伯吳遵周、新建伯王先通、安鄉(xiāng)伯張光燦、右都督方履泰、錦衣衛(wèi)千戶李國祿十五人。曰附祀內(nèi)臣,祀太監(jiān)李鳳翔、王之心、高時(shí)明、褚憲章、方正化、張國元六人。有司春秋致祭。然顧鋐、彭琯、俞志虞輩,特為賊拷死,諸侯伯亦大半以兵死。而郎中周之茂、員外郎寧承烈、中書宋天顯、署丞于騰云、兵馬指揮姚成、知州馬象乾皆以不屈死,顧未邀贈(zèng)恤也。 徐有聲,字聞復(fù),金壇人。登鄉(xiāng)薦,崇禎十三年特擢戶部主事,歷員外郎、郎中。督餉大同。城陷,被執(zhí)不屈死。福王時(shí),贈(zèng)太仆少卿。 徐標(biāo),字準(zhǔn)明,濟(jì)寧人。天啟五年進(jìn)士。崇禎時(shí),歷官淮徐道參議。十六年二月,超擢右僉都御史,巡撫保定。陛見,請(qǐng)重邊防,擇守令,用車戰(zhàn)御敵,招流民墾荒。帝深嘉之。李自成陷山西,警日逼,加標(biāo)兵部侍郎,總督畿南、山東、河北軍務(wù),仍兼巡撫,移駐真定以遏賊。無何,賊遣使諭降,標(biāo)毀檄戮其使。賊別將掠畿輔,真定知府邱茂華移妻孥出城,標(biāo)執(zhí)茂華下之獄。中軍謝加福伺標(biāo)登城畫守御策,鼓眾殺之,出茂華于獄。數(shù)日而賊至,以城降。福王時(shí),贈(zèng)標(biāo)兵部尚書。 朱廷煥,單縣人。崇禎七年進(jìn)士。除工部主事,歷知廬州、大名二府,即以兵備副使分巡大名。十七年,賊逼畿輔,廷煥嚴(yán)守備。賊傳檄入城,怒而碎之。三月四日,賊來攻,軍民皆走,城遂陷。被執(zhí)不屈死。福王時(shí),贈(zèng)右副都御史。 周之茂,字松如,黃麻人。崇禎七年進(jìn)士。歷官工部郎中。服闋,需次都下。賊搜得之,迫使跪,不屈,折其臂而死。 寧承烈,字養(yǎng)純,大興人。舉于鄉(xiāng),歷魏縣教諭,戶部司務(wù),進(jìn)本部員外郎,管太倉銀庫。城陷,自經(jīng)于官廨。 宋天顯,松江華亭人。由國子生官內(nèi)閣中書舍人。為賊所獲,自經(jīng)。 于騰云,順天人。為光祿置丞。賊至,語其妻曰:“我朝臣,汝亦命婦,可污賊耶!”夫婦并服命服,從容投繯死。 姚成,字孝威,余姚人。由禮部儒士為北城兵馬司副指揮。城陷,自縊死。 馬象乾,京師人。舉于鄉(xiāng),官濮州知州。方里居,賊入,率妻及子女五人并自縊。 至若御史馮垣登、兵部員外郎鄭逢蘭、行人謝于宣皆拷死,郎中李逢甲,拷掠久之,逼令縊死。與鋐、琯、志虞皆獲贈(zèng)太仆少卿,而垣登、于宣至謚忠節(jié)。行取知縣鄒逢吉拷死,贈(zèng)太仆寺丞。時(shí)南北阻絕,皆未能核實(shí)也。湯文瓊、許琰事載《忠義傳》。 贊曰:《傳》云“君子居其位,則思死其官”。夫忠貞之士,臨危授命,豈矯厲一時(shí),邀名身后哉!分誼所在,確然有以自持而不亂也。馬世奇等皆負(fù)貞亮之操,勵(lì)志植節(jié),不欺其素,故能從容蹈義,如出一轍,可謂得其所安者矣。

 

明史

  《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jì)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jì)傳體明代史,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歷史。其卷數(shù)在二十四史中僅次于《宋史》,但其修纂時(shí)間之久,用力之勤卻大大超過了以前諸史。修成之后,得到后代史家的好評(píng),認(rèn)為它超越了宋、遼、金、元諸史。清史學(xué)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卷31中說:“近代諸史自歐陽公《五代史》外,《遼史》簡略,《宋史》繁蕪,《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潔,敘事簡括,稍為可觀,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卷一 本紀(jì)第一 卷二 本紀(jì)第二
卷三 本紀(jì)第三 卷四 本紀(jì)第四
卷五 本紀(jì)第五 卷六 本紀(jì)第六
卷七 本紀(jì)第七 卷八 本紀(jì)第八
卷三十三 志第九 卷三十四 志第十
卷三十五 志第十一 卷三十六 志第十二
卷三十七 志第十三 卷三十八 志第十四
卷三十九 志第十五 卷四十 志第十六
卷四十一 志第十七 卷四十二 志第十八
卷四十三 志第十九 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
卷九 本紀(jì)第九 卷十 本紀(jì)第十
卷十一 本紀(jì)第十一 卷十二 本紀(jì)第十二
卷十三 本紀(jì)第十三 卷十四 本紀(jì)第十四
卷十五 本紀(jì)第十五 卷十六 本紀(jì)第十六
卷十七 本紀(jì)第十七 卷十八 本紀(jì)第十八
卷十九 本紀(jì)第十九 卷二十 本紀(jì)第二十
卷二十一 本紀(jì)第二十一 卷二十二 本紀(jì)第二十二
卷二十三 本紀(jì)第二十三 卷二十四 本紀(jì)第二十四
卷二十五 志第一 卷二十六 志第二
卷二十七 志第三 卷二十八 志第四
卷二十九 志第五 卷三十 志第六
卷三十一 志第七 卷三十二 志第八
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一 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二
卷四十七 志第二十三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四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五 卷五十 志第二十六
卷五十一 志第二十七 卷五十二 志第二十八
卷五十三 志第二十九 卷五十四 志第三十
卷五十五 志第三十一 卷五十六 志第三十二
卷五十七 志第三十三 卷五十八 志第三十四
卷五十九 志第三十五 卷六十 志第三十六
卷六十一 志第三十七 卷六十二 志第三十八
卷六十三 志第三十九 卷六十四 志第四十
卷六十五 志第四十一 卷六十六 志第四十二
卷六十七 志第四十三 卷六十八 志第四十四
卷六十九 志第四十五 卷七十 志第四十六
卷七十一 志第四十七 卷七十二 志第四十八
卷七十三 志第四十九 卷七十四 志第五十
卷七十五 志第五十一 卷七十六 志第五十二
卷七十七 志第五十三 卷七十八 志第五十四
卷七十九 志第五十五 卷八十 志第五十六
卷八十一 志第五十七 卷八十二 志第五十八
卷八十三 志第五十九 卷八十四 志第六十
卷八十五 志第六十一 卷八十六 志第六十二
卷八十七 志第六十三 卷八十八 志第六十四
卷八十九 志第六十五 卷九十 志第六十六
卷九十一 志第六十七 卷九十二 志第六十八
卷九十三 志第六十九 卷九十四 志第七十
卷九十五 志第七十一 卷九十六 志第七十二
卷九十七 志第七十三 卷九十八 志第七十四
卷九十九 志第七十五 卷一百 表第一
卷一百一 表第二 卷一百二 表第三
卷一百三 表第四 卷一百四 表第五
卷一百五 表第六 卷一百六 表第七
卷一百七 表第八 卷一百八 表第九
卷一百九 表第十 卷一百十 表第十一
卷一百十一 表第十二 卷一百十二 表第十三
卷一百十三 列傳第一 卷一百十四 列傳第二
卷一百十五 列傳第三 卷一百十六 列傳第四
卷一百十七 列傳第五 卷一百十八 列傳第六
卷一百十九 列傳第七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八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九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十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十一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十二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十三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十四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十五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十六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十七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十八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十九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二十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二十九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三十一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二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三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三十四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三十五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三十六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三十七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三十八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四十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一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四十二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三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五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四十七 卷一百六十 列傳第四十八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八十五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八十九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九十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八十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一百九十四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一百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四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一百九十九 列傳第八十七 卷二百 列傳第八十八
卷二百一 列傳第八十九 卷二百二 列傳第九十
卷二百三 列傳第九十一 卷二百四 列傳第九十二
卷二百五 列傳第九十三 卷二百六 列傳第九十四
卷二百七 列傳第九十五 卷二百八 列傳第九十六
卷二百九 列傳第九十七 卷二百十 列傳第九十八
卷二百十一 列傳第九十九 卷二百十二 列傳第一百
卷二百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 卷二百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
卷二百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 卷二百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
卷二百十七 列傳第一百五 卷二百十八 列傳第一百六
卷二百十九 列傳第一百七 卷二百二十 列傳第一百八
卷二百二十一 列傳第一百九 卷二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十
卷二百二十三 列傳第一百十一 卷二百二十四 列傳第一百十二
卷二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十三 卷二百二十六 列傳第一百十四
卷二百二十七 列傳第一百十五 卷二百二十八 列傳第一百十六
卷二百二十九 列傳第一百十七 卷二百三十 列傳第一百十八
卷二百三十一 列傳第一百十九 卷二百三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二百三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二百三十八 列傳一百二十六
卷二百三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二百四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二百四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二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二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二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卷二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卷二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二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二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卷二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卷二百六十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卷二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五十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五十一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五十二
卷二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五十三 卷二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十四
卷二百六十七 列傳第一百五十五 卷二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五十六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第一百五十七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五十八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第一百五十九 卷二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六十
卷二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六十一 卷二百七十四 列傳第一百六十二
卷二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六十三 卷二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六十四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六十五 卷二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六十六
卷二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六十七 卷二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六十九 卷二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七十
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七十一 卷二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七十二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第一百七十三 卷二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七十四
卷二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七十五 卷二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七十六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一百七十七 卷二百九十 列傳第一百七十八
卷二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七十九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
卷二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卷二百九十四 列傳第一百八十二
卷二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八十三 卷二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
卷二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八十五 卷二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八十六
卷二百九十九 列傳第一百八十七 卷三百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卷三百一 列傳第一百八十九 卷三百二 列傳第一百九十
卷三百三 列傳第一百九十一 卷三百四 列傳第一百九十二
卷三百五 列傳第一百九十三 卷三百六 列傳第一百九十四
卷三百七 列傳第一百九十五 卷三百八 列傳第一百九十六
卷三百九 列傳第一百九十七 卷三百十 列傳第一百九十八
卷三百十一 列傳第一百九十九 卷三百十二 列傳第二百
卷三百十三 列傳第二百一 卷三百十四 列傳第二百二
卷三百十五 列傳第二百三 卷三百十六 列傳第二百四
卷三百十七 列傳第二百五 卷三百十八 列傳第二百六
卷三百十九 列傳第二百七 卷三百二十 列傳第二百八
卷三百二十一 列傳第二百九 卷三百二十二 列傳第二百十
卷三百二十三 列傳第二百十一 卷三百二十四 列傳第二百十二
卷三百二十五 列傳第二百十三 卷三百二十六 列傳第二百十四
卷三百二十七 列傳第二百十五 卷三百二十八 列傳第二百十六
卷三百二十九 列傳第二百十七 卷三百三十 列傳第二百十八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第二百十七 卷三百三十二 列傳第二百二十
附錄 張廷玉上明史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