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四在线播放免费观看中文版视频, 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忘忧草视频在线播放免费观看黄片下载,超碰人人爽爽人人爽人人,中国一级A片AAA片,欧美老妇肥熟高清,久久精品最新免费国产成人,久久人人97超碰CaOPOren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明史

 

卷三百十八 列傳第二百六

◎廣西土司二 △太平 思明 思恩 鎮(zhèn)安 田州 恩城 上隆 都康 太平,漢屬交阯,號麗江。唐為羈縻州,隸邕州都督府。宋平嶺南,于左、右二江溪峒立五寨。其一曰太平,與古萬、遷隆、永平、橫山四寨各領(lǐng)州、縣、峒,屬邕州建武軍節(jié)度。元仍為五寨。后廢,乃置太平路于麗江。 洪武元年,征南將軍廖永忠下廣西,左江太平土官黃英衍等遣使赍印詣平章楊璟降。璟還自廣海,帝問黃、岑二氏所轄情形。璟言:“蠻僚頑獷,散則為民,聚則為盜,難以文治,當臨之以兵,彼始畏服。”帝曰:“蠻瑤性習雖殊,然其好生惡死之心,未嘗不同。若撫之以安靖,待之以誠,諭之以理,彼豈有不從化者哉!鼻仓袝漳ヌm以權(quán)赍詔,往諭左、右兩江溪峒官民曰:“朕惟武功以定天下,文德以化遠人,此古先哲王威德并施,遐邇咸服者也。眷茲兩江,地邊南徼,風俗質(zhì)樸。自唐、宋以來,黃、岑二氏代居其間,世亂則保境土,世治則修職貢,良由其審時知幾,故能若此。頃者,朕命將南征,八閩克靖,兩廣平定。爾等不煩師旅,奉印來歸,向慕之誠,良足嘉尚。今特遣使往諭,爾其克慎乃心,益懋厥職,宣布朕意,以安居民!币詸(quán)至廣西衛(wèi),鎮(zhèn)撫彭宗、萬戶劉維善以兵護送。將抵兩江,適來賓洞蠻寇掠楊家寨居民。以權(quán)謂彭宗等曰:“奉詔遠來,欲以安民,今見賊不擊,何以庇民?”乃督宗等擊之。賊敗走,遂安輯其地,兩江之民由是懾服。二年,黃英衍遣使奉表貢馬,乃改為太平府。以英衍為知府,世襲。 宣德元年,崇善縣土知縣趙暹謀廣地界,遂招納亡叛,攻左州,執(zhí)故土官,奪其印,殺其母,大肆擄掠,占據(jù)村洞四十余所。造火器,建旗幟,僣稱王,署偽官,流劫州縣。事聞,帝命總兵官顧興祖會廣西三司剿捕。興祖等招之,不服,遣千戶胡廣率兵進。暹扼寨拒守,廣進圍之,紿出所奪各州印,撫諭脅從官民,使復(fù)職業(yè)。暹計窮,從間道遁。伏兵邀擊,及其黨皆就擒。時左州土官黃榮亦奏:“蠻人李圓英劫掠居民,偽稱官爵,乞發(fā)兵剿捕!钡壑^兵部曰:“蠻民愚獷,或挾私仇忿爭戕殺,來告者必欲深致其罪,未可遽信。其令鎮(zhèn)遠侯并廣西三司勘實,先遣人招撫,如叛逆果彰,發(fā)兵未晚也!倍陻啬蠈幇賾粼S善。初,善知趙暹謀逆,與之交通。及總兵官遣善追暹,又受暹馬十匹、銀百兩,故延緩之,冀幸免。事覺,下御史,鞫問得實,斬之,余黨皆伏誅。 太平領(lǐng)州縣以十數(shù)。明初,皆以世職授土官,而設(shè)流官佐之。 太平州,舊名瓠陽,為西原、農(nóng)峒地。唐為波州,宋隸太平寨,元隸太平路。洪武元年,土官李以忠歸附,授世襲知州,設(shè)流官吏目佐之。 鎮(zhèn)遠州,舊名古隴,宋置,隸邕州。元隸太平路。洪武初,土官趙勝昌歸附,授世襲知州,設(shè)流官吏目佐之。 茗盈州,宋置,隸邕州。元隸太平路。洪武初,土官李鐵釘歸附,授世襲知州,設(shè)流官吏目佐之。 安平州,舊名安山,亦西原、農(nóng)峒地。唐置波州,宋析為安平州,元隸太平路。洪武初,土官李郭佑歸附,授世襲知州,設(shè)流官吏目佐之。 思同州,舊名永寧,為西原地,唐置,隸邕州。宋隸太平寨。洪武元年,土官黃克嗣歸附,授世襲知州,設(shè)流官吏目佐之,屬太平府。萬歷二十八年,省入永康州。 養(yǎng)利州,元屬太平路。洪武初,土官趙日泰歸附,授知州,以次傳襲。宣德間,稍侵其鄰境,肆殺掠。萬歷三年討平之,改流官。 萬承州,舊名萬陽。唐置萬承、萬形二州。宋省萬形,隸太平寨。元隸太平路。洪武初,土官許郭安歸附,授世襲知州,設(shè)流官吏目佐之。永樂間,郭安從征交阯,死于軍,子永誠襲。 全茗州,舊名連岡,為西原地,宋置,隸邕州。元隸太平路。洪武初,土官李添慶歸附,授世襲知州,設(shè)流官吏目佐之。 結(jié)安州,舊名營周,亦西原、農(nóng)峒地。宋置結(jié)安峒,隸太平寨。元改州,屬太平路。洪武元年,土官張仕榮歸附,授世襲知州,設(shè)流官吏目佐之。 龍英州,舊名英山,宋為峒。元改州,屬太平路。洪武元年,土官李世賢歸附,授世襲知州,割上懷地益其境,設(shè)流官吏目佐之。 結(jié)倫州,舊名邦兜,亦西原、農(nóng)峒地。宋置結(jié)安峒,隸太平寨。元改州,屬太平路。洪武二年,峒長馮萬杰歸附,授世襲知州,設(shè)流官吏目佐之。 都結(jié)州,元屬太平路,土官農(nóng)姓。洪武初內(nèi)附,授世襲知州,設(shè)流官吏目佐之。 上、下凍州,舊名凍江。宋置凍州。元分上、下凍二州,尋合為一,屬龍州萬戶府。洪武元年,土官趙貼從歸附,授世襲知州,設(shè)流官吏目佐之,屬太平府。貼從死,子,r襲。永樂四年從征交阯,死于軍。 思城州,亦西原、農(nóng)峒地,唐置州。宋分為上、下思城二州,隸太平寨。元至正間,并為一,屬太平路。洪武元年,土官趙雄杰歸附,授世襲知州,設(shè)流官吏目佐之。 永康州,宋置縣,隸遷隆寨。元隸太平路,土官楊姓。成化八年,其裔孫楊雄杰糾合峒賊二千余人,入宣化縣劫掠,且偽署官職?偙仝w輔捕誅之,因改流官。萬歷二十八年升為州。 左州,舊名左陽,唐置,隸邕州。宋隸古萬寨。元屬太平路。洪武初,土官黃勝爵歸附,授世襲知州。再傳,子孫爭襲,相仇殺。成化十三年改流官。 羅陽縣,舊名福利,陀陵縣,舊名駱陀,皆宋置。元隸太平。洪武初,土官黃宣、黃富歸附,并授世襲知縣,設(shè)流官典史佐之。 思明,唐置州,隸邕州。宋隸太平寨。元改思明路。洪武初,改為府。二年,土官黃忽都遣使貢馬及方物。詔以忽都為思明府知府,世襲。十五年,忽都復(fù)遣其弟祿政奉表來貢,詔賜鈔錠。二十三年,忽都子黃廣平遣思州知州黃志銘率屬部,偕十五州土官李圓泰等來朝。明年,廣平以服闋,遣知州黃忠奉表貢馬及方物。詔廣平襲職,賜冠帶襲衣,及文綺十匹、鈔百錠。二十五年,憑祥洞巡檢高祥奏,思明州知州門三貴謀殺思明府知府黃廣平,廣平覺而殺之,乃以病死聞于朝,所言不實。詔逮廣平鞫之。既至,帝謂刑部曰:“蠻寇相殺,性習固然,獨廣平不以實言,故繩以法。今姑宥之,使其改過!泵o道里費遣還,是后朝貢如例。 二十九年,土官黃廣成遣使入貢,因奏言:“本府自故元改思明路軍民總管所,轄左江一路州縣峒寨,東至上思州,南至銅柱。元兵征交阯,去銅柱百里,設(shè)永平寨軍民萬戶府,置兵戍守,命交人供其軍餉。元季擾亂,交人以兵攻破永平寨,遂越銅柱二百余里,侵奪思明屬地丘溫、如嶅、慶遠、淵、脫等五縣,逼民附之,以是五縣歲賦皆土官代輸。前者本府失理于朝,遂致交人侵迫益甚。及告禮部,任尚書立站于洞登,洞登實思明地,而交阯乃稱屬銅柱界。臣嘗具奏,蒙朝廷遣刑部尚書楊靖核其事,《建武志》尚可考。乞敕安南,俾還舊封,庶疆域復(fù)正,歲賦不虛!钡哿顟舨夸浰啵残腥岁愓\、呂讓往諭安南。三十年,誠、讓至安南,諭其王陳日焜,令還思明地。議論往復(fù),久而不決。以譯者言不達意,復(fù)為書曉之。安南終辨論不已,出黃金二錠、白金西錠及沉檀等香以賄,誠卻之。安南復(fù)咨戶部,無還地意。廷臣議其抗命當誅,帝曰:“蠻人怙頑不悛,終必取禍,姑待之! 永樂二年,憑祥巡檢李升言,其地瀕安南,百姓樂業(yè),生齒日繁,請改為縣,以便撫輯,從之。以升為知縣,設(shè)流官典史一員。三年,升以新設(shè)縣治來朝,貢馬及方物謝恩。廣成奏安南侵奪其祿州、西平州永平寨地,請遣使諭還,從之。九年,免思明稅糧,以廣成言去秋雨水傷稼也。 宣德元年,思明賀天壽節(jié)奉表逾期,禮部請罪之。帝以遠蠻既至,毋問。土官知府黃<王岡>奏憑祥歲兇民饑,命發(fā)龍州官倉糧振之。正統(tǒng)七年,<王岡>遺使入貢。九年,貢解毒藥味,賜鈔錦。 景泰三年,<王岡>致仕,以子鈞襲。<王岡>庶兄都指揮矰欲殺鈞,代以己子。矰守備潯州,托言征兵思明府,令其子糾眾結(jié)營于府三十里外,馳至府,襲殺<王岡>一家,支解<王岡>及鈞,甕葬后圃,仍歸原寨。明日,乃入城,詐發(fā)哀,遣人報矰捕賊,以掩其跡。方殺<王岡>時,<王岡>仆福童得免,走憲司訴其事,且以征兵檄為證?と艘嘌詺<王岡>一家者,矰父子也。副總兵武毅以聞,將逮治之。矰自度禍及,及謀迎合朝廷意,遣千戶袁洪奏永固國本事,請易儲。奏入,帝曰:“此天下國家重事,多官其會議以聞!背D為此舉,眾皆驚愕,謂必有受其賂而教之者,或疑侍郎江淵云。事成,矰得釋罪,且進秩。英宗復(fù)辟,矰聞自殺。帝命發(fā)棺戮其尸,其子震亦為都督韓雍捕誅。 成化十八年,土知府黃道奏所轄思明州土官孫黃義為族人黃紹所殺,乞發(fā)兵捕剿。帝命兩廣守臣區(qū)處以聞。 弘治十年,況村賊黃紹侵占思明、上石、下石三州,復(fù)謀殺知府黃道父子。道妻趙氏累訴于朝,且謂屢經(jīng)委官勘問,俱被賂免,乞發(fā)兵誅之。十一年,紹集眾數(shù)千人焚劫鄉(xiāng)村,據(jù)三州,屢撫不下,總鎮(zhèn)請發(fā)兵捕剿。嘉靖四十一年,以剿平瑤、僮功,命土官知州男黃承祖暫襲本職。隆慶四年,忠州土官黃賢相等據(jù)南寧府屬四都地作亂,永康典史李材計誘其黨,縛賢相以降。萬歷十六年,思明州土官黃拱圣謀奪襲,殺其母兄拱極等五人。而思明知府黃承祖乘亂掠村寨,為之援。按臣請以拱圣及諸兇正法,思明州改屬流府,革承祖冠帶,立功自贖,而追其所掠;更令族人黃恩護拱極妻許氏撫遺孤世延,待其長官之。 三十三年,總督戴耀奏:“思明叛目已擒,土官黃應(yīng)雷縱仆起釁,棄印而逃,斷難復(fù)官。黃應(yīng)宿爭地,殺戮六哨成仇,且系義子,不應(yīng)襲職。黃應(yīng)聘系承祖幼子,人心推戴,似應(yīng)承襲知府,以存黃氏宗祀。但年甫七歲,暫令流官同知署府事,待至十五歲,交印接管。應(yīng)雷既廢,不宜同城,應(yīng)降為土舍,其后永襲土舍,給田養(yǎng)贍,制其出入。應(yīng)宿仍管故業(yè),俱屬思明府節(jié)制。于府治設(shè)教授一員,量給廩生六名,其寄附太平府者,悉歸本學,嗣后續(xù)增其祭祀廩餼之用,則地方可安,文教可興!痹t悉從之。 崇禎十一年,總督張鏡心疏報土官殺職官思明州黃日章、黃德志等,鼓眾叛逆。帝令速擒首惡以靖地方。論者以黃矰神奸,身逭大盩,世濟其兇,傳及四世,猶并思明州而有之,王綱隳矣。然骨肉相屠,至是四見,蓋天道云。 思明州,東抵思明府,西抵交阯界,南抵西平州,北抵龍英州。土官黃姓,與思明府同族。洪武初,黃君壽歸附,授世襲知州,屬思明府,后為黃矰所并。萬歷十六年,黃拱圣之亂,改屬太平。 上石西州,宋屬永平寨,元屬思明路。明初屬思明府,至萬歷三十八年改屬太平府。州更土官趙氏、何氏、黃氏凡三姓,皆絕,始改流官。下石西州,宋分石西州置,元屬思明路。洪武二年,土官閉賢歸附。授世襲知州,設(shè)流官吏目佐之。 忠州,宋置,隸邕州。元屬思明路。洪武初,土官黃威慶率子中謹歸附,授威慶江州知州,中謹忠州知州,皆世襲,設(shè)流官同知吏目佐之。其鄰地有四峒者,界于南寧、思明、忠江之間,思明、忠州屢肆侵奪。副使翁萬達議改峒名四都,隸之南寧,地方稍定。隆慶三年冬,思明府土官黃承祖奏取四都地,忠州土官黃賢相爭之,遂擅立總管諸名目,分兵數(shù)千戍守,因縱令剽掠,為禍甚烈。僉事譚惟鼎調(diào)永康典史李材以計擒賢相,斃之于獄。議改流官,不果,遂改隸州于南寧,仍以州印予賢相子有瀚,俾襲職。 憑祥,宋為憑祥洞,屬永平寨,元屬思明路。洪武十八年,土蠻李升歸附。置憑祥鎮(zhèn),授升巡檢,屬思明府。永樂二年置縣,以升為知縣。成化八年升為州,以升孫廣寧為知州,直隸布政司。廣寧有十子,廣寧死,諸子爭立不決,凡三四年,乃以孫珠襲知州職。嘉靖十年,珠死,族弟珍、玨爭立,珍挈印走況村,玨攝州事。十四年,州目李清、趙琪等謀納珍,許思明府黃朝以州屬之。朝遂以兵納珍于憑祥,玨奔罄柳。既珍悔屬思明,與朝隙,朝乃以外婦所生子時芳,詭云廣寧孫,以兵千人納之。時珍淫縱,為部民所怨,于是廣寧季子寰以尊屬謀廢立。十七年,寰遂殺珍而附于安南,莫登庸藉為向?qū)?偠讲探?jīng)屬副使翁萬達擒之,論死。于是玨與時芳復(fù)爭立,時芳倚思明勢,州民皆右之。萬達黜玨而論時芳死,更立李佛嗣珍為知州,憑祥遂定。 思恩,漢屬交阯。唐為思恩州,屬邕,乃澄州止戈縣地。宋開寶間,廢澄州,以止戈、賀水、無虞三縣省入上林。治平間,以上林之止戈入武緣,隸邕。無屬田州路。歷代羈縻而已。 明洪武二十二年,田州府知府岑堅遣其子思恩州知州永昌貢方物。二十八年,歸德州土官黃碧言,思恩州知州岑永昌既匿五縣民,不供賦稅,仍用故元印章。帝以不奉朝命,命左都督楊文相機討之,既以荒遠不問。永樂初,改屬布政司,時居民僅八百戶。永昌死,子瑛襲。宣德二年,瑛遣弟璥貢馬。正統(tǒng)三年進瑛職為知府,仍掌州事。瑛有謀略,善治兵,從征蠻寇,屢有功,故有是命。因與知府岑紹交惡,各具奏,下總兵官及三司議。于是安遠侯柳溥等請升思恩為府,俾瑛、紹各守疆土,以杜侵爭,從之。六年,瑛受屬挾詐事覺,帝以土蠻宥不問,令法司移文戒之。瑛以府治僻隘,橋利堡正當瑤寇出沒之所,且有城垣公廨,乞徙置,許之。以思恩府為思恩軍民府。十二年設(shè)儒學,置教授一員,訓導(dǎo)四員,俱從瑛請也。 景泰四年,總兵官陳旺奏:“思恩土兵調(diào)赴桂林哨守者,離本府遼遠,不便耕種,稅糧宜暫免!睆闹A,以瑛親率本部狼兵韋陳威等赴城操練,協(xié)助軍威,敕授奉議大夫,賜彩緞,韋陳威等俱給冠帶。五年從瑛請建廟學,造祭祀樂器。又以瑛征剿瑤寇功,免土軍今年應(yīng)輸田糧之半,進瑛從二品散官。瑛屢領(lǐng)兵隨征,以子鑌代為知府。鑌招集無賴,肆為不法。瑛舉發(fā)其事,請于總兵,回府治之。鑌聞其父將至,自縊死。事聞,嘉其能割愛效忠,降敕慰諭。又以柳溥奏,免思恩調(diào)用土軍千五百人、秋糧二千三百余石。 天順元年,戶部奏:“思恩存留廣西操練軍一千五百人,有誤種田納糧。乞分為三班,留五百人操練,免其糧七百七十余石。放回千人耕種,征其糧千五百四十余石,俟寧靖日放回全征!睆闹。三年,鎮(zhèn)守中官朱祥奏請量遷瑛都司軍職。帝以瑛歷練老成,累有軍功,改授都指揮同知,仍聽總兵官鎮(zhèn)守調(diào)用,以其子鐩為知府。 成化元年遣兵科給事中王秉彝赍敕獎諭瑛父子,并賜銀幣。二年命給瑛父母妻誥命,從總兵趙輔請也。十四年,瑛卒。瑛自襲父職,頻年領(lǐng)兵于外,多所斬獲。歷升知府、參政、都指揮使。年且八十,尚在軍中。既卒,鐩以誥請,帝念其勞,特賜之。十六年,田州府土目黃明作亂,知府岑溥避入思恩,鐩會鎮(zhèn)守等官討平之。巡撫朱英請獎鐩功。鐩死,子浚襲。 弘治十二年,田州土官岑溥為子猇所殺,猇亦死。次子猛幼,頭目黃驥、李蠻構(gòu)難,督府命浚調(diào)眾護猛。驥厚賂浚,并獻其女,且約分地與浚?R员鴮袤K,送猛至田州。不得入,猛遂久留浚所。及總鎮(zhèn)諸官攝浚,乃出猛襲知府?乃鞴史值,不得,怒,約泗城、東蘭二州攻劫田州,殺掠萬計,城郭為墟?1f據(jù)舊田州,劫龍州印,納故知府趙源妻岑氏。及總兵官詣田州勘治,黃驥懼,匿浚所。先是,浚筑石城于丹良莊,屯兵千余人,截江道以括商利,官命毀之,不聽。會官軍自田州還,乘便毀其城?1鴣砭,殺官軍二十余人。官軍敗之,俘其目兵九人?傛(zhèn)及巡按等官請治浚罪,而參政武清納浚賂,曲護之。 浚從弟業(yè)少從中官京師,仕為大理寺副三司。總鎮(zhèn)請敕業(yè)往諭,兵部以浚稔惡,非業(yè)所能諭責,宜敕鎮(zhèn)巡召浚至軍門,諭以朝廷威德,罪其首惡,反侵地,納所劫印,并官私財物,乃可赦?偠洁囃懽啵骸翱覔岵环堈{(diào)官軍土兵分哨逐捕按問。如集兵拒敵,相機剿殺,并將田州土官岑猛一并區(qū)處,以靖邊疆。”十六年,總督潘蕃奏:“浚僣叛,當用兵誅剿。今浚從弟業(yè)以山東布政司參議在內(nèi)閣制敕房辦事,禁密之地,恐有泄漏!崩舨繑M改調(diào),而業(yè)亦奏乞養(yǎng)去。十七年,浚掠上林、武緣等縣,死者不可勝計。又攻破田州,猛僅以身免,掠其家屬五十人?傛(zhèn)以聞,兵部請調(diào)三廣兵剿之。十八年,總督潘蕃、太監(jiān)韋經(jīng)、總兵毛銳調(diào)集兩廣、湖廣官軍土兵十萬八千余人,分六哨。副總兵毛倫、右參政王璘由慶遠,右參將王震、左參將王臣及湖廣都指揮官纓由柳州,左參將楊玉、僉事丁隆由武緣,都指揮金堂、副使姜綰由上林,都指揮何清、參議詹璽由丹良,都指揮李銘、泗城州土舍岑接由工堯,各取道共抵巢寨。賊分兵阻險拒敵,官軍奮勇直前,援崖而進?蒗,遁入舊城,諸軍圍攻之。浚死,城中人獻其首,思恩遂平。前后斬捕四千七百九十級,俘男女八百人,得思恩府印二,向武州印一。自進兵及班師僅逾月。捷聞,帝以蕃等有功,璽書勞之。兵部議浚既伏誅,不宜再錄其后,改設(shè)流官,擇其可者。以云南知府張鳳升廣西右參政,掌思恩府事,賜敕。 正德七年增設(shè)鳳化縣治。時初設(shè)流官,諸蠻未服,相繼作亂。嘉靖四年,都御史盛應(yīng)期遣官軍平之。六年,土目王受與田州盧蘇謀煽亂,勢復(fù)熾。新建伯王守仁受命至,一意招撫,而檄受等破八寨賊,因列思恩地為九土巡檢司,管以頭目,授王受白山司巡檢,得比于世官。又以思恩舊治瘴霧昏塞,宜更之爽塏。于是擇地荒田建新郡,割武緣止戈二里益之;又議割上林三里,而移鳳化縣治于其處。蓋寓犬牙相錯之意。巡撫林富謂遷郡及割止戈里應(yīng)如守仁議,至以三里當設(shè)衛(wèi),而并鳳化縣裁之,遂令府治益孤。其后九司頭目日恣,所轄蠻民不堪,知府陳璜曲加綏戢。目把劉觀、盧回以復(fù)土為名,鼓眾作亂。副使翁萬達因有事安南,計擒盧回殺之,招回從亂者三十余人。最后東蘭岑瑄詐稱岑浚子起云,謀復(fù)土官,為九司頭目所縛。萬歷七年,督撫吳文華謂九司日以驕黠,編氓甚少,緩急難恃,奏割南寧武緣縣屬思恩,自是思恩稱巨鎮(zhèn)云。 思恩府土巡檢九司,皆嘉靖七年設(shè),曰興隆,曰那馬,曰白山,曰定羅,曰舊城,曰下旺,曰安定,曰都陽,曰古零。 鎮(zhèn)安,宋時于鎮(zhèn)安峒建右江軍民宣撫司,元改鎮(zhèn)安路。明洪武元年,鎮(zhèn)安歸附。以舊治僻遠,移建廢凍州,改為府。授土官岑添保知府,朝貢如例。二十七年,添保上言:“往者征南將軍傅友德令郡民歲輸米三千石,運云南普安衛(wèi)。鎮(zhèn)安僻處溪洞,南接交阯,孤立一方,且無所屬。州縣人民鮮少,舟車不通,陸行二十五日始到普安。道遠而險,一夫負米三斗,給食余所存無幾,往往以耕牛及他物至其地易米輸納。而普安荒遠,米不易得,民甚病之。又歲輸本衛(wèi)米四百石,尤極艱難。舊以白金一兩,折納一石。今愿依前例,以蘇民困。”從之。 永樂中,向武知州黃世鐵侵奪鎮(zhèn)安高寨等地,朝廷遣兵討平之,以其地屬鎮(zhèn)安。成化八年,知府岑永壽侄宗紹糾集土兵,攻破府治,殺傷嫡母,流劫鄉(xiāng)村,有司撫諭不服,都指揮岑瑛擒斬之。嘉靖十四年,田州盧蘇作亂,糾歸順州土官岑瓛攻毀鎮(zhèn)安府,目兵遇害者以萬計。按臣曾守約以聞,帝命守臣治之。時蘇倡亂,田州無主,鎮(zhèn)安府土官男岑真寶以兵納岑邦佐于田州。歸順州岑瓛,蘇婿也,及向武州黃仲金皆與真寶隙,乘真寶入田州,蘇遣瓛及仲金襲破鎮(zhèn)安。真寶聞亂,走還。蘇會目兵追圍之武陵寨,瓛等遂發(fā)真寶父母墓,焚其骸,分兵占據(jù)諸洞寨。真寶訴之軍門,督諭瓛等不退。久之乃解,官軍歸真寶,于是瓛與真寶互相訐。巡按御史言,土蠻自相仇,非有所侵犯,從末減。于是蘇、瓛、仲金各降罰有差,真寶亦革冠帶,許立功自贖。二十二年以瑤、僮作亂,防御需人,免真寶諸土官來朝。 鎮(zhèn)安所屬有上映洞、湖潤寨。巡檢皆土人,世官。 田州,古百粵地。漢屬交阯郡。唐隸邕州都督府。宋始置田州,屬邕州橫山寨。元改置田州路軍民總管府。明興,改田州府,省來安府入焉。后改田州,領(lǐng)縣一,曰上林。 洪武元年,大兵下廣西,右江田州府土官岑伯顏遣使赍印詣平章楊璟降。二年,伯顏遣使奉表貢馬及方物,詔以伯顏為田州知府,世襲,自是朝貢如制。六年,田州溪峒蠻賊竊發(fā),伯顏討平之。伯顏請振安州、順龍州、侯州、陽縣、羅博州、龍威寨人民,詔有司各給牛米,仍蠲其稅二年。十六年,伯顏死,子堅襲。十七年,都指揮使耿良奏:“田州知府岑堅、泗州知州岑善忠率其土兵,討捕瑤寇,多樹功績。臣欲令選取壯丁各五千人,立二衛(wèi),以善忠之子振,堅之子永通為千戶,統(tǒng)眾守御,且耕且戰(zhàn),此古人以蠻攻蠻之術(shù)也!痹t行其言。二十年,堅遣子思恩知州永昌朝貢,如例給賜。 永樂元年,堅死,子永通襲。永通,上隆州知州也,州以瓊代,而己襲父職。正統(tǒng)八年,賜知府岑紹誥命,并封贈其父母妻。 天順元年,田州頭目呂趙偽稱敵國大將軍,張旗幟,鳴鉦鼓,率眾劫掠南丹州,又據(jù)向武州。武進伯朱瑛以聞,兵部請命瑛及土官岑瑛剿捕。三年,巡撫葉盛奏:“田州叛目呂趙勢愈獗,殺知府岑鑒,占據(jù)地方,偽稱太平王,圖謀岑氏宗族,冒襲知府職事!钡勖偙儆。四年,巡按御史吳禎奏:“奉敕剿捕反賊呂趙,選調(diào)官軍土兵,攻破功饒、婪鳳二關(guān),直搗府城。呂趙攜妻子,挾知州岑鐸等宵遁。官軍追至云南富州,奪回鐸等及其子若婿。斬首四十九級,賊眾悉降。趙以數(shù)騎走鎮(zhèn)安府,追及之,斬趙及其子四人,從賊十八人,獲其妻孥及偽太平王木印、無敵將軍銅印,并鳳旗盔甲等物。復(fù)委知府岑鏞仍掌府事,撫安人民。”田州平,帝遣使赍敕獎諭禎等,并敕鏞謹守法度,保全宗族。 成化元年,遣兵科給事中王秉彝赍敕諭鏞,并賜銀幣,以兵部言其所部土官狼兵,屢調(diào)剿有勞,且有事于大藤峽也。二年,總兵官趙輔奏鏞從征有功,請給誥命,旌其父母并妻,從之。五年,復(fù)以輔言,予鏞官誥。十六年,田州頭目黃明聚眾為亂,知府岑溥走避思恩?偠街煊⒄{(diào)參將馬義率軍捕明,明敗走,為恩城知州岑欽所執(zhí),并族屬誅之。已,溥復(fù)與欽交惡。欽攻奪田州,逐溥,殺五十余家。時泗城州岑應(yīng)方恃兵強,復(fù)黨欽,殺擄人民二萬六千余,與欽分割田州而據(jù)其地。 弘治三年,總制遣官護溥之子猇入田,為欽所遏,居潯州。按察使陶魯率官軍次南寧,欽拒敵,敗走。而應(yīng)復(fù)援之入城,陳兵以備。巡撫秦纮請合貴州、湖廣及兩廣兵剿之,欽勢蹙,乞兵于應(yīng),遂匿應(yīng)所,總鎮(zhèn)官因檄應(yīng)捕欽。欽從應(yīng)飲,殺應(yīng)父子于坐,收其兵以拒官軍。已而應(yīng)弟岑接佯以兵送欽至田州界,亦殺其父子以報。事聞,廷議仍命溥還田州。九年,總督鄧廷瓚言溥前以罪革職,比隨征有功,乞復(fù)其冠帶,領(lǐng)土兵赴梧州聽調(diào),從之。十二年,溥為子猇所弒,猇亦自殺。次子猛方四歲,溥母岑氏及頭目黃驥護之,赴制府告襲。歸至南寧,頭目李蠻來迎。驥慮蠻奪己權(quán),殺其使。蠻率兵至舊田州,驥懼,誣蠻將為變,乞以兵納,乃調(diào)思恩岑浚率兵衛(wèi)猛?J荏K賂,納其女,挾猛,約分其六甲地。比至田州,蠻拒不納,驥復(fù)以猛奔思恩,幽之。事覺,廷瓚檄副總兵歐磐等攝浚,久乃出猛,置于會城。得奏,命猛襲知府。驥、浚怒其事之不由己出也,要泗城岑接、東蘭韋祖鋐各起兵攻蠻。接兵二萬先入田州,殺掠男女八百余人,驅(qū)之溺水死者無算,括府庫,放兵大掠,城郭為墟?1f攻舊田州,據(jù)之,殺掠男女五千三百余人,蠻逃去。副總兵歐磐、參政武清等詣田州府勘治,遣兵送猛還府。驥懼罪,匿浚家,有司請治浚罪。 初,蠻之迎猛也,無他念,及猛在外,蠻守土以待其歸。驥爭權(quán)首亂,浚、接、祖鋐黨惡,以致茲變。清受浚賂,曲右之,且誣蠻占據(jù)府治,阻兵弄權(quán),事竟不直。于是廷瓚言思恩岑浚罪惡,正在逐捕,而田州岑猛亦宜乘此區(qū)畫,降府為州,毋基異日尾大之患,從之。十八年,廷議以思、田既平,宜設(shè)流官;岑猛世濟兇惡,致陷府治,宜降授千戶,而遴選才望者假以方面職銜,守田州,仍賜敕以重其權(quán)。帝然之,于是以平樂知府謝湖為右參政,掌府事。 時岑猛已降福建平海衛(wèi)千戶,遷延不行。及湖至,復(fù)陳兵自衛(wèi),令祖母岑氏奏乞于廣西極邊率部下立功,以便祭養(yǎng),詔總鎮(zhèn)官詳議以聞?偠疥惤鹱啵骸懊蛽(jù)舊巢,要求府佐,不赴平海衛(wèi)。參政謝湖不即赴任,為猛所拒,納饋遺而徇其要求,宜逮間。”時猛遣人重賂劉瑾,得旨,留猛而褫湖,并及前撫潘蕃、劉大夏,猛竟得以同知攝府事。猛撫輯遺民,兵復(fù)振,稍復(fù)侵旁郡自廣。嘗言督撫有調(diào)發(fā),愿立功,冀復(fù)舊職。會江西盜起,都御史陳金檄猛從征,猛所至剽掠。然以賊平故論功,遷指揮同知。非猛初意,頗犯望。 正德十五年,猛奏:“田州土兵每征調(diào),輒許戶留一二丁耕種,以供常稅。其久勞于外者,乞量振給,免其輸稅!睆闹。 嘉靖二年,猛率兵攻泗城,拔六寨,遂克州治。岑接告急于軍門,言猛無故興兵攻寨。猛言接非岑氏后,據(jù)其祖業(yè),欲得所侵地。時方有上思州之役,征兵皆不至,總督張嵿以狀聞。四年,提督盛應(yīng)期、巡按謝汝儀議大征猛,條征調(diào)事宜,詔報可。而應(yīng)期以他事去,詔以都御史姚鏌代,命懸金購猛。然鏌知猛無反心,猛方奏辯,鏌亦欲緩師。而巡按謝汝儀與鏌卻,乃誣鏌之子淶納猛萬金,廉得淶書獻之。鏌惶恐,乃再疏請征。于是部趣鏌克期進,鏌偕總兵官朱麒發(fā)兵八萬,以都指揮沈希儀、張經(jīng)等統(tǒng)之,分道并入。猛聞大兵至,令其下毋交兵,裂帛書冤狀,陳軍門乞憐察。鏌不聽,督兵益急,沈希儀斬猛長子邦彥于工堯隘。猛懼,謀出奔,而歸順州知州岑璋,猛婦翁也,其女失愛,璋欲藉此報猛,乃甘言誘猛走歸順,鴆殺之,斬首以獻。 六年,鏌以田州平,告捷京師,乃請改田州為流官,并陳善后七事,詔俱從之。 鏌留參議汪必東、僉事申惠、參將張經(jīng)以兵萬人鎮(zhèn)其地,知府王熊兆署府事。會必東、惠皆移疾他駐,惟經(jīng)、熊兆在府,兵勢分,防守稍懈。于是逆黨盧蘇、王受等乃為偽印,誑言猛在,且借交阯兵二十萬,以圖興復(fù)。蠻民信之,聚眾薄府城。經(jīng)出擊,兵少不敵,欲引還,而城中陰為內(nèi)應(yīng),呼噪四出,官軍腹背受攻,力戰(zhàn)不支,突圍渡江走,賊逼其后,爭舟溺死者甚眾。賊沿江置闌索,伏藥弩,夾岸并起。官軍且戰(zhàn)且行,抵向武,失士卒三四百人。賊遂入據(jù)府城,燒倉粟以萬計。御史石金上其事,頗委罪前撫盛應(yīng)期生事召釁,而給事中鄭自璧因請仍檄湖廣永順、保靖兵并力剿賊。帝以四方兵數(shù)萬方歸休,豈可復(fù)調(diào),命再計機宜以聞。 時盧蘇等雖據(jù)府叛,佯聽撫,遣人迎署府事王熊兆。而其黨王受等糾眾萬余,攻據(jù)思恩城,執(zhí)知府吳期英、守備指揮門祖蔭等。已而釋期英等,亦投牒上官,愿聽招撫。都御史姚鏌以兵未集,姑受之以緩其謀。遣諜者檄東蘭、歸順、鎮(zhèn)安、泗城、向武諸土官,各勒兵自效,且責失事守巡參將等官立功自贖。復(fù)疏調(diào)湖廣永、保土兵,江西汀、贛畬兵,俱會于南寧,并力進剿。帝以蠻亂日久,鎮(zhèn)巡官受命大征,未及殄絕,輒奏捷散兵,使余孽復(fù)滋,罪不容逭。姑赦前過,益圖新功。乃起原任兵部尚書新建伯王守仁總督軍務(wù),同鏌討之。 時受既入思恩,封府庫,以賊兵守之,而自攻武緣。守巡官鄒輗等率兵至思恩,思恩千夫長韋貴、徐伍等遣壯士由間道入城為內(nèi)應(yīng),夜引官兵奪門,殺賊二十余人,收府印及庫物,護送期英于賓州,因招撫城中未下者。時受攻武緣甚急,參將張經(jīng)堅壁拒守。鎮(zhèn)守頭目許用與戰(zhàn),斬其渠帥一人。賊見援兵大集,乃遁去。鏌以聞。 帝以田州、思恩賊鋒雖挫,首惡未擒,仍令守仁亟督兵剿撫。守仁威名素重,及督軍務(wù),調(diào)兵數(shù)萬人至,諸蠻心懾。守仁至南寧,道中見受等勢盛,度亦未可卒滅,上疏極陳用兵利害。兵部議以守仁所見未確,復(fù)陳五事,令守仁詳計其宜,于是守仁又疏云: 臣奉命于去年十二月至廣西平南縣,與巡按御史石金及藩臬諸將領(lǐng)等會議。思、田禍結(jié)兩省,已逾二年。今日必欲窮兵盡剿,則有十患。若罷兵行撫,則有十善。臣與諸臣,攄心極論,今日之局,撫之為是。 臣抵南寧,遂下令盡撤調(diào)集防守之兵。數(shù)日內(nèi)解歸者數(shù)萬,惟湖兵數(shù)千,道阻遠,不易即歸,仍使分留南寧,解甲休養(yǎng),待間而動。而盧蘇、王受先遣其頭目黃富等訴告,愿得歸境投生,乞宥一死。臣等諭以朝廷威德,令赍飛牌,歸巢曉諭,期以速降無死。蘇、受等得牌,皆羅拜踴躍,歡聲雷動。 尋率眾至南寧城下,分屯四營。蘇、受等囚首自縛,與頭目數(shù)百人赴軍門請命。臣等復(fù)諭之曰:“朝廷既赦爾罪,爾等擁眾負固,騷動一方。若不示罰,何以雪憤?”于是下蘇、受于軍門,各杖一百,乃解其縛。又諭之曰:“今日宥爾死者,朝廷好生之德;必杖爾者,人臣執(zhí)法之義!北娊赃凳讗偡,愿殺賊立功。臣隨至其營,撫定其眾七萬余人,復(fù)委布政使林富等安插,于二月二十六日悉命歸業(yè)。是皆皇上至孝達順之德,神武不殺之威,未期月而蠻民率服,不折一矢,不傷一人;而全活數(shù)萬生靈,即古舞干之化,奚以加焉。 疏聞,帝嘉之,遣行人赍敕獎賚。于是守仁復(fù)疏言: 思、田久構(gòu)禍,荼毒兩省,已逾二年。兵力盡于哨守,民脂竭于轉(zhuǎn)輸,官吏疲于奔走。地方臲卼,如破壞之舟,漂泊風浪,覆溺在目,不待智者而知之矣。必欲窮兵雪憤,以殲一隅,無論不克,縱使克之,患且不測。況田州外捍交阯,內(nèi)屏各郡,深山絕谷,瑤、僚盤據(jù)。使盡誅其人,異日雖欲改土為流,誰為編戶?非惟自撤其藩籬,而拓土開疆以資鄰敵,非計之得也。 今岑氏世效邊功,猛獨詿誤觸法,雖未伏誅,聞已病死。臣謂治田州非岑氏不可,請降田州府為田州,而官其子,以存岑氏之后。查猛有二子,長邦佐,自幼出繼為武靖州知州。武靖當瑤賊之沖,邦佐才足制馭,宜仍舊職。而今所建州,請以猛幼子邦相授吏目,署州事,俟后遞升為知州,以承岑氏之祀。設(shè)土巡檢諸司,即以盧蘇、王受等九人為之,以殺其勢。添設(shè)田寧府,統(tǒng)以流官知府,以總其權(quán)。 從之。惟以守仁所奏岑猛子,與撫按所報異,令再覆。 于是守仁言:“臣初議立岑氏后,該府土目及耆老俱言岑猛本有四子:長邦佐,妻張氏出;次邦彥,妾林氏出;次邦輔,外婢所生;次邦相,妾韋氏出。猛嬖溺林氏而張失愛,故邦佐自幼出繼武靖。邦彥既死,邦佐得武靖民心,更代亦難其人。欲立邦輔,土目謂外婢所生,名實不正。惟邦相系猛正派,質(zhì)貌厚重,堪繼岑氏。故當時直謂猛子存者二人,亦所以正名慎始,杜后日之爭也!笔枭希缱h行。 八年,守仁于思、田既議設(shè)流官,又議移南丹衛(wèi)于八寨,改思恩府城于荒田,改設(shè)鳳化縣治于三里,添設(shè)流官縣于思龍,增筑五鎮(zhèn)城堡于五屯。及侍郎林富繼之,又言:“田州界居南寧、泗城,交通云、貴、交阯,為備非一,不宜改設(shè)流官。南丹衛(wèi)設(shè)在賓州,既不足以遙制八寨,遷八寨又不得以還護賓州。為今日計,獨上林之三里,守仁所議設(shè)縣者,可遷南丹衛(wèi)于此。夫設(shè)縣則割賓州之地以益思恩,是顧彼而失此也。遷衛(wèi)則扼八寨之吭以還護賓州,是一舉而兩得也。然不宜屬田州,而仍屬南寧為便!逼渥h與守仁頗有異同,詔從富言。 初,邦相兄邦彥有子芝,依大母林氏、瓦氏居,官給養(yǎng)田。其后邦相惡蘇專擅,密與頭目盧玉等謀誅蘇及芝。蘇知之,會邦相又侵削二氏原食莊田,二氏遂與蘇合謀,以芝奔梧州,赴軍門告襲,蘇又為芝疏請。尋令人剌邦相,邦相覺,殺行剌者。而蘇遂伏兵殺盧玉等,以兵圍邦相宅,誘邦相出,乘夜與瓦氏縊殺之。巡按御史曾守約以聞,帝命守臣亟為勘處。蘇之殺邦相也,歸順、鎮(zhèn)安、泗城、向武諸土官群起構(gòu)難,互相訐奏。當事者謂以岑芝承襲未定,田州無主,致令鄰封覬覦,當給札付令芝管事。蘇又請早給芝冠帶,以撫田州,而自悔罪,愿里糧立功,及追補累年所逋糧賦。巡按御史諸演疏聞,部議以土蠻自相仇殺,當從末減,皆令立功,方準贖罪復(fù)官。 三十二年,芝死,子大壽方四歲。土人莫葦冒岑姓,及土官岑施,相煽構(gòu)亂,提督郎槚奏令思恩守備張啟元暫駐田州鎮(zhèn)之,報可。三十四年,田州土官婦瓦氏以狼兵應(yīng)調(diào)至蘇州剿倭,隸于總兵俞大猷麾下。以殺賊多,詔賞瓦氏及其孫男岑大壽、大祿銀幣,余令軍門獎賞。四十二年以平廣西瑤、僮功,準岑大祿實受知州職。 泰昌元年,總督許弘綱奏:“田州土官岑懋仁肆惡起釁,窺占上林,納叛人黃德隆等,糾眾破城,擅殺土官黃德勛,擄其妻女印信,乞正其罪!痹t令岑懋仁速獻印,執(zhí)送諸犯,聽按臣分別正法,違則進剿。天啟二年,巡撫何士晉請免懋仁逮問,各率土兵援剿,有功優(yōu)敘,從之。 田州世岑氏,改流者再,而終不果。盧蘇再叛弒主,終逸于罰,論者以為失刑云。 上林在田州東,宋置,隸橫山寨。元屬田州路。洪武二年,土官黃嵩歸附,授世襲知縣,流官典史佐之。 恩城州,唐置,宋、元仍舊。明初因之,隸廣西布政司,朝貢如例。成化十九年,知州岑欽,田州土官岑溥叔也,相仇殺。溥敗,欽入田州,焚府治,大肆殺掠。溥訴于制府,下三司官鞫理。弘治三年,欽復(fù)入田州,與泗城土官岑應(yīng)分據(jù)其地。巡撫秦纮請調(diào)兵剿之。兵部言兵不可輕動,惟令守臣諭令應(yīng)縛欽自贖。五年,欽走岑應(yīng)所借兵,總鎮(zhèn)檄應(yīng)捕之,欽遂殺應(yīng)父子。已而應(yīng)弟接佯以兵送欽,亦殺欽父子。有司以恩城宜裁革,從之,州遂廢。 上隆州,宋置,隸橫山寨。元屬田州路,明因之。后改隸布政司。洪武十九年,上隆知州岑永通遣從子岑安來貢,賜綺帛鈔錠。洪熙元年,土官知州岑瓊母陳氏來朝,貢馬,賜鈔幣。宣德四年以陳氏為知州。時瓊已卒,無子,土人訴于朝,愿得陳氏襲職,故有是命。 都康州,宋置,隸橫山寨。元屬田州路。洪武間,為蠻僚所據(jù)。三十二年復(fù)置,隸布政司。土官馮姓。其界東南抵龍英,西至鎮(zhèn)安,北至向武。

 

明史

  《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傳體明代史,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歷史。其卷數(shù)在二十四史中僅次于《宋史》,但其修纂時間之久,用力之勤卻大大超過了以前諸史。修成之后,得到后代史家的好評,認為它超越了宋、遼、金、元諸史。清史學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卷31中說:“近代諸史自歐陽公《五代史》外,《遼史》簡略,《宋史》繁蕪,《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潔,敘事簡括,稍為可觀,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卷一 本紀第一 卷二 本紀第二
卷三 本紀第三 卷四 本紀第四
卷五 本紀第五 卷六 本紀第六
卷七 本紀第七 卷八 本紀第八
卷三十三 志第九 卷三十四 志第十
卷三十五 志第十一 卷三十六 志第十二
卷三十七 志第十三 卷三十八 志第十四
卷三十九 志第十五 卷四十 志第十六
卷四十一 志第十七 卷四十二 志第十八
卷四十三 志第十九 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
卷九 本紀第九 卷十 本紀第十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卷十四 本紀第十四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 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
卷十七 本紀第十七 卷十八 本紀第十八
卷十九 本紀第十九 卷二十 本紀第二十
卷二十一 本紀第二十一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卷二十三 本紀第二十三 卷二十四 本紀第二十四
卷二十五 志第一 卷二十六 志第二
卷二十七 志第三 卷二十八 志第四
卷二十九 志第五 卷三十 志第六
卷三十一 志第七 卷三十二 志第八
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一 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二
卷四十七 志第二十三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四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五 卷五十 志第二十六
卷五十一 志第二十七 卷五十二 志第二十八
卷五十三 志第二十九 卷五十四 志第三十
卷五十五 志第三十一 卷五十六 志第三十二
卷五十七 志第三十三 卷五十八 志第三十四
卷五十九 志第三十五 卷六十 志第三十六
卷六十一 志第三十七 卷六十二 志第三十八
卷六十三 志第三十九 卷六十四 志第四十
卷六十五 志第四十一 卷六十六 志第四十二
卷六十七 志第四十三 卷六十八 志第四十四
卷六十九 志第四十五 卷七十 志第四十六
卷七十一 志第四十七 卷七十二 志第四十八
卷七十三 志第四十九 卷七十四 志第五十
卷七十五 志第五十一 卷七十六 志第五十二
卷七十七 志第五十三 卷七十八 志第五十四
卷七十九 志第五十五 卷八十 志第五十六
卷八十一 志第五十七 卷八十二 志第五十八
卷八十三 志第五十九 卷八十四 志第六十
卷八十五 志第六十一 卷八十六 志第六十二
卷八十七 志第六十三 卷八十八 志第六十四
卷八十九 志第六十五 卷九十 志第六十六
卷九十一 志第六十七 卷九十二 志第六十八
卷九十三 志第六十九 卷九十四 志第七十
卷九十五 志第七十一 卷九十六 志第七十二
卷九十七 志第七十三 卷九十八 志第七十四
卷九十九 志第七十五 卷一百 表第一
卷一百一 表第二 卷一百二 表第三
卷一百三 表第四 卷一百四 表第五
卷一百五 表第六 卷一百六 表第七
卷一百七 表第八 卷一百八 表第九
卷一百九 表第十 卷一百十 表第十一
卷一百十一 表第十二 卷一百十二 表第十三
卷一百十三 列傳第一 卷一百十四 列傳第二
卷一百十五 列傳第三 卷一百十六 列傳第四
卷一百十七 列傳第五 卷一百十八 列傳第六
卷一百十九 列傳第七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八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九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十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十一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十二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十三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十四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十五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十六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十七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十八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十九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二十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二十九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三十一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二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三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三十四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三十五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三十六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三十七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三十八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四十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一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四十二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三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五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四十七 卷一百六十 列傳第四十八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八十五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八十九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九十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八十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一百九十四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一百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四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一百九十九 列傳第八十七 卷二百 列傳第八十八
卷二百一 列傳第八十九 卷二百二 列傳第九十
卷二百三 列傳第九十一 卷二百四 列傳第九十二
卷二百五 列傳第九十三 卷二百六 列傳第九十四
卷二百七 列傳第九十五 卷二百八 列傳第九十六
卷二百九 列傳第九十七 卷二百十 列傳第九十八
卷二百十一 列傳第九十九 卷二百十二 列傳第一百
卷二百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 卷二百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
卷二百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 卷二百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
卷二百十七 列傳第一百五 卷二百十八 列傳第一百六
卷二百十九 列傳第一百七 卷二百二十 列傳第一百八
卷二百二十一 列傳第一百九 卷二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十
卷二百二十三 列傳第一百十一 卷二百二十四 列傳第一百十二
卷二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十三 卷二百二十六 列傳第一百十四
卷二百二十七 列傳第一百十五 卷二百二十八 列傳第一百十六
卷二百二十九 列傳第一百十七 卷二百三十 列傳第一百十八
卷二百三十一 列傳第一百十九 卷二百三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二百三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二百三十八 列傳一百二十六
卷二百三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二百四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二百四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二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二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二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卷二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卷二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二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二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卷二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卷二百六十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卷二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五十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五十一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五十二
卷二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五十三 卷二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十四
卷二百六十七 列傳第一百五十五 卷二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五十六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第一百五十七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五十八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第一百五十九 卷二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六十
卷二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六十一 卷二百七十四 列傳第一百六十二
卷二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六十三 卷二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六十四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六十五 卷二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六十六
卷二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六十七 卷二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六十九 卷二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七十
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七十一 卷二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七十二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第一百七十三 卷二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七十四
卷二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七十五 卷二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七十六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一百七十七 卷二百九十 列傳第一百七十八
卷二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七十九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
卷二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卷二百九十四 列傳第一百八十二
卷二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八十三 卷二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
卷二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八十五 卷二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八十六
卷二百九十九 列傳第一百八十七 卷三百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卷三百一 列傳第一百八十九 卷三百二 列傳第一百九十
卷三百三 列傳第一百九十一 卷三百四 列傳第一百九十二
卷三百五 列傳第一百九十三 卷三百六 列傳第一百九十四
卷三百七 列傳第一百九十五 卷三百八 列傳第一百九十六
卷三百九 列傳第一百九十七 卷三百十 列傳第一百九十八
卷三百十一 列傳第一百九十九 卷三百十二 列傳第二百
卷三百十三 列傳第二百一 卷三百十四 列傳第二百二
卷三百十五 列傳第二百三 卷三百十六 列傳第二百四
卷三百十七 列傳第二百五 卷三百十八 列傳第二百六
卷三百十九 列傳第二百七 卷三百二十 列傳第二百八
卷三百二十一 列傳第二百九 卷三百二十二 列傳第二百十
卷三百二十三 列傳第二百十一 卷三百二十四 列傳第二百十二
卷三百二十五 列傳第二百十三 卷三百二十六 列傳第二百十四
卷三百二十七 列傳第二百十五 卷三百二十八 列傳第二百十六
卷三百二十九 列傳第二百十七 卷三百三十 列傳第二百十八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第二百十七 卷三百三十二 列傳第二百二十
附錄 張廷玉上明史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