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四在线播放免费观看中文版视频, 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忘忧草视频在线播放免费观看黄片下载,超碰人人爽爽人人爽人人,中国一级A片AAA片,欧美老妇肥熟高清,久久精品最新免费国产成人,久久人人97超碰CaOPOren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jī)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先核實(shí)! 明史

 

卷三百十七 列傳第二百五

◎廣西土司 廣西瑤、僮居多,盤萬嶺之中,當(dāng)三江之險(xiǎn),六十三山倚為巢穴,三十六源踞其腹心,其散布于桂林、柳州、慶遠(yuǎn)、平樂諸郡縣者,所在蔓衍。而田州、泗城之屬,尤稱強(qiáng)悍。種類滋繁,莫可枚舉。蠻勢之眾,與滇為埒。今就其尤著者列于篇。觀其叛服不常,沿革殊致,可以覘中國之德威,知夷情之順逆,為籌邊者之一助云。 ○廣西土司一 △桂林 柳州 慶遠(yuǎn) 平樂 梧州 潯州 南寧 桂林,自秦置郡,漢始安,唐桂州,天寶改建陵,宋靜江府,元靜江路。明初,改桂林府為廣西布政司治所,屬內(nèi)地,不當(dāng)列于土司。然廣西惟桂林與平樂、潯州、梧州未設(shè)土官,而無地?zé)o瑤、僮。桂林之古田,平樂之府江,潯州之藤峽,梧州之岑溪,皆煩大征而后克,卒不能草薙而獸狝之,設(shè)防置戍,世世為患,是亦不得而略焉。 洪武七年,永、道、桂陽諸州蠻竊發(fā),命金吾右衛(wèi)指揮同知陸齡率兵討平之。二十二年,富川縣逃吏首賜糾合苗賊盤大孝等為亂,殺知縣徐元善等,往來劫掠。廣西都指揮韓觀遣千戶廖春等討之,擒殺大孝等二百余人。觀因言:“靈亭鄉(xiāng)乃瑤蠻出入地,雖征剿有年,未盡殄滅,宜以桂林等衛(wèi)贏余軍士,置千戶所鎮(zhèn)之。”詔從其請。二十七年,全州灌陽等縣平川諸源瑤民,聚眾為亂。命湖廣、廣西二都司發(fā)兵討之,擒殺千四百余人,諸瑤奔竄遁去,置灌陽守御千戶所。初,灌陽縣隸湖廣,因廣西平川等三十六源瑤賊作亂,攻擊縣治,詔寶慶衛(wèi)指揮孫宗總兵討平之?h丞李原慶因奏灌陽去湖廣遠(yuǎn),隸廣西近,遂以灌陽隸桂林府千戶所,命廣西都指揮同知陶瑾領(lǐng)兵筑城守之。 永樂二年,總兵韓觀奏:“潯、桂、柳三郡蠻寇黃田等累行劫掠,殺擄人畜。已調(diào)都指揮朱輝追剿,斬獲頗多。尋蒙遣官赍敕撫安,其黃田等瑤皆已向化,悉歸所擄人畜。”帝命觀,復(fù)業(yè)者善撫恤之。宣德六年,都督山云奏:“廣西左、右兩江設(shè)土官衙門大小四十九處,蠻性無常,仇殺不絕。朝廷每命臣同巡按御史三司官理斷,緣諸處皆瘴鄉(xiāng),兼有蠱毒,三年之間,遣官往彼,死者凡十七人,事竟不完。今同眾議,凡土官衙門軍務(wù)重事,徑詣其處。其余爭論詞訟,就所近衛(wèi)理之。”報(bào)可。 景泰五年,廣西古丁等洞賊首藍(lán)伽、韋萬山等,糾合蠻類,劫掠南寧、上林、武緣諸處。鎮(zhèn)守副總兵陳旺以聞,詔令總督馬昂等剿捕之。初,桂林、古田僮種甚繁,最強(qiáng)者曰韋,曰閉,曰白,而皆并于韋。賊首韋朝威據(jù)古田,縣官竄會城,遣典史入縣撫諭,烹食之。弘治間,大征,殺副總兵馬俊、參議馬鉉。正德初再征,殺通判、知縣、指揮等官。嘉靖初,又征之,殺指揮舒松等。時(shí)韋銀豹與其從父朝猛攻陷洛容縣,據(jù)古田,分其地為上、下六里。銀豹出掠,挾下六里人行,而上六里不與焉。四十五年,提督吳桂芳因其閑,遣典史廖元入上六里撫諭之,諸僮復(fù)業(yè)者二千人,銀豹?jiǎng)莨抡埥。久之,?fù)猖獗,嘗挾其五子據(jù)鳳皇、連水二寨,襲殺昭平知縣魏文端。更自永福入桂林劫布政司庫,殺署事參政黎民衷,縋城而去,官軍追不及。久之,臨桂、永福各縣兵群起捕賊,始得賊黨扶嫩、土婆顯等三十余人于各山寨中。 時(shí)首惡未獲,隆慶三年,朝議以廣西專設(shè)巡撫,推江西按察使殷正茂為僉都御史以往。正茂至,奏請剿賊,合土漢兵十萬,集眾議。時(shí)八寨助逆,眾議先剿,敕書亦有先平八寨,徐圖古田之語。正茂獨(dú)不謂然,先給榜諭八寨,八寨聽命。然后分兵七哨,以總兵俞大猷統(tǒng)之,使副總兵門崇文,參將王世科、黃應(yīng)甲,都司董龍、魯國賢,游擊丁山等各領(lǐng)一哨,復(fù)分土兵為二隊(duì),更番清道,必先清數(shù)里而后行。及至其巢,合營攻之,斬七千四百六十余級,生擒朝猛,梟于軍,俘獲男女千余口。銀豹窮蹙,擇肖己者斬首獻(xiàn),捷聞。既而生縛銀豹并其子扶枝膠送京師,斬之。古田平。乃并八寨與龍哈、咘咳為十寨,立長官司,以黃昌等為長官及土舍,聽守御調(diào)度。更升古田縣為永寧州。已而永寧僮韋狼要與其黨黃銀成有隙,相仇殺,常安巡檢欲窮治之。狼要遂與右江荔浦山灣諸僮稱亂。命指揮徐民瞻將兵捕之,民瞻伏兵執(zhí)狼要,諸瑤大訌?傊埔笳、巡撫郭應(yīng)聘乃檄征田州、向武、都康諸土兵,屬參將王瑞進(jìn)剿,斬廖金鑒、廖金盞、韋銀花、韋狼化等。萬歷六年,總制潛云翼、巡撫吳文華大征河池、咘咳諸瑤,斬首四萬八百余級,嶺表悉平。 柳州置自唐貞觀中,明初移治于馬平。所屬州二,縣十。內(nèi)屬千余年,惟上林縣尚為土官,而賓、象、融、羅諸瑤蠻蟠結(jié)為寇,城外五里即賊巢,軍民至無地可田。后屢加征剿,置土巡檢于各峒隘,稍稱寧焉。 洪武二年,中書省臣言:“廣西諸峒雖平,宜遷其人入內(nèi)地,可無邊患!钡墼唬骸跋葱U僚雜處,其人不知禮義,順之則服,逆之則變,未可輕動。惟以兵分守要害以鎮(zhèn)服之,俾日漸教化,數(shù)年后,可為良民,何必遷也! 永樂七年,柳州道村寨蠻韋布黨等作亂,都指揮周誼率兵討擒之。命斬布黨,梟其首于寨。廣西洞蠻韋父、融州羅城洞蠻潘父旂各聚眾為亂,柳州等衛(wèi)官軍捕斬之。九年,賓州遷江縣、象州武仙縣古逢等洞蠻僚作亂。詔發(fā)柳州、南寧、桂林等衛(wèi)兵討之。十四年,融州瑤民作亂,官軍討平之。十七年,象州土吏覃仁用言,其父景安,故元時(shí)常任本州巡檢,有兵僮二百人,今皆為民,請收集為軍。帝不許。十九年,融縣蠻賊五百余人,群聚剽掠,廣西參政耿文彬率民兵會桂林衛(wèi)指揮平之。柳州等府上林等縣僮民梁公竦等六千戶,男女三萬三千余口,及羅城縣土酋韋公、成乾等三百余戶復(fù)業(yè)。初,韋公等倡亂,僮民多亡入山谷,與之相結(jié)。事聞,遣御史王煜等招撫復(fù)業(yè),至是俱至,仍隸籍為民。 宣德初,蠻寇覃公旺作亂,據(jù)思恩縣大、小富龍三十余峒,固守險(xiǎn)阻,以拒官軍?偙兕櫯d祖等督兵分道攻之,斬公旺并其黨千五十余人。捷至,帝曰:“蠻民亦朕赤子,殺至千數(shù),豈無脅從非辜者。以后宜開示恩信,撫慰而降之,如賈琮戍交州可也!痹,柳州僮首韋敬曉等歸附。二年,廣西三司奏:“柳慶等府賊首韋萬黃、韋朝傳等聚眾劫殺為民害!彪放d祖進(jìn)兵剿平之。 懷遠(yuǎn)為柳州屬邑,在右江上游,旁近靖綏、黎平,諸瑤竊據(jù)久。隆慶時(shí),大征古田,懷遠(yuǎn)知縣馬希武欲乘間筑城,召諸瑤役之,許犒不與。諸瑤遂合繩坡頭、板江諸峒,殺官吏反?傊埔笳堄诔,遣總兵官李錫、參將王世科統(tǒng)兵進(jìn)討。官兵至板江,瑤賊皆據(jù)險(xiǎn)死守。正茂知諸瑤獨(dú)畏永順鉤刀手及狼兵,乃檄三道兵數(shù)萬人擊太平、河里諸村,大破之,連拔數(shù)寨,斬賊首榮才富、吳金田等,前后捕斬凡三千余,俘獲男婦及牛馬無算。事聞,議設(shè)兵防,改萬石、宜良、丹陽為土巡司,屯土兵五百人,且耕且守。 萬歷元年,洛容知縣邵廷臣以養(yǎng)歸,主簿謝漳行縣事。會上元夜,單騎巡檄山中。僮蠻韋朝義率上油、古底諸僮夜半出掠,逐漳,追至城,殺漳,奪縣印去。是夜,指揮朱昌胤、土巡檢韋顯忠共提兵決戰(zhàn),斬首三十一級,兵校文斌獲朝義,奪還縣印,守巡官以聞。乃命總兵李錫,參將王瑞、康仁等剿之,破上油、古底諸寨,斬覃金狼等二千八百三十余級,俘二百二十余人,牛馬器械稱是。后殘僮黃朝貴復(fù)合融縣瑤號萬人,聲言欲入富福鎮(zhèn)。王世科復(fù)引兵擊之,斬五十余人。始洛容在萬山中,城小無雉堞,縣官皆寓府城,知縣余涵請遷城于白龍巖,不果,至是謝漳遂及于難。 又韋王朋者,馬平僮也。初平馬平時(shí),因建營堡,使土舍韋志隆提兵屯其地。王朋視堡兵如仇,常率東歐、大產(chǎn)諸蠻要挾營堡。兵備周浩使千總往撫,遂殺千總,劫村落,總兵王尚父剿平之。 慶遠(yuǎn),秦象郡,漢交阯、日南二郡界,后淪于蠻。唐始置粵州,天寶初,改龍水郡,屬嶺南道,乾符中,更宜州。宋升慶遠(yuǎn)軍節(jié)度,咸淳初,改慶遠(yuǎn)府。元為慶元路。洪武元年仍改慶遠(yuǎn)府。時(shí)征南將軍楊文既平廣西,二年,行省臣言:“慶遠(yuǎn)府地接八番溪洞,所轄南丹、宜山等處,宋、元皆用其土酋安撫使統(tǒng)之。天兵下廣西,安撫使莫天護(hù)首來款附,宜如宋、元制,錄用以統(tǒng)其民,則蠻情易服,守兵可滅。”帝從之,詔改慶遠(yuǎn)府為慶遠(yuǎn)南丹軍民安撫司,置安撫使、同知、副使、經(jīng)歷、知事各一員,以天護(hù)為同知,王毅為副使。三年,行省臣言:“慶遠(yuǎn)故府也,今為安撫司,其地皆深山曠野,其民皆安撫莫天護(hù)之族。天護(hù)素庸弱,宗族強(qiáng)者,動肆跋扈,至殺河池縣丞蓋讓,與諸蠻相煽為亂,此豈可姑息以胎禍將來。乞罷安撫司,仍設(shè)府置衛(wèi),以守其地。”報(bào)可。乃命莫天護(hù)赴京。七年,賜廣西土官莫金文綺六匹,置南丹州,隸慶遠(yuǎn)府,以莫金為知州。八年,那地縣土官羅貌來朝,以貌知縣事。 二十八年,都指揮韓觀率兵捕獲宜山等縣蠻寇二千八百余人,斬偽大王韋召,偽萬戶趙成秀、韋公旺等,傳首京師。時(shí)嶺南盛暑,官軍多病瘴,帝命觀班師。南丹土官莫金叛,帝命征南將軍楊文,龍州平后,移師討南丹、奉議等處。龍州趙宗壽來朝謝罪,貢方物。大軍進(jìn)征奉議,調(diào)參將劉真分道攻南丹,破之,執(zhí)莫金并俘其眾。后遣寶慶衛(wèi)指揮孫宗等分兵擊巴蘭等寨,蠻僚懼,焚寨遁去,官兵追捕斬之,蠻地悉定。詔置南丹、奉議、慶遠(yuǎn)三衛(wèi),以官軍守之。 二十九年,廣西布政司言:“新設(shè)南丹等三衛(wèi)及富川千戶所,歲用軍餉二十余萬石,有司所征,不足以給。”帝命俱置屯田,給耕種。尋遣中使至桂林等府市牛給南丹、奉議諸衛(wèi)軍士。都指揮姜旺、童勝率兵抵思恩縣鎮(zhèn)寧等村洞,殺獲叛蠻三千余人,降一千一百余戶,得故宋銅印一來上。 永樂二年,慶遠(yuǎn)府言:“忻城、宜山二縣洞蠻陳公宣等出沒為寇,請剿捕。”帝命都指揮朱輝親往撫諭,公宣等相率歸附,凡千三十五戶。荔波縣民覃真保上言:“縣自洪武至今,人民安業(yè),惟八十二洞瑤民未隸編籍。今聞朝廷加恩撫綏,咸愿為民,無由自達(dá),乞遣使招撫!蹦嗣臆姸级礁莆亩级巾n觀遣人撫諭,其愿為民者,量給賜賚,復(fù)其徭役三年。 宣德五年,總兵官山云討慶遠(yuǎn)蠻寇,斬首七千四百,平之。九年,云奏:“思恩縣蠻賊覃公砦等累年作亂,今委都指揮彭義等率兵剿捕,斬賊首梁公成、潘通天等梟之,仍督官軍搜捕余黨!钡圪n敕慰勞。又奏:“慶遠(yuǎn)、郁林等州縣蠻寇出沒,必宜剿除,而兵力不足!钡勖鼜V東都司調(diào)附近衛(wèi)所精銳士卒千五百人,委都指揮一員,赴廣西,聽云調(diào)用。十年,南丹土官莫禎來朝,貢馬,賜彩幣。正統(tǒng)四年,莫禎奏:“本府所轄東蘭等三州,土官所治,歷年以來,地方寧靖。宜山等六縣,流官所治,溪峒諸蠻,不時(shí)出沒。原其所自,皆因流官能撫字附近良民,而溪峒諸蠻恃險(xiǎn)為惡者,不能鈐制其出沒。每調(diào)軍剿捕,各縣居民與諸蠻結(jié)納者,又先漏泄軍情,致賊潛遁。及聞?wù)袚,詐為向順,仍肆劫掠,是以兵連禍結(jié)無寧歲。臣竊不忍良民受害,愿授臣本州土官知府,流官總理府事,而臣專備蠻賊,務(wù)擒捕殄絕積年為害者。其余則編伍造冊,使聽調(diào)用。據(jù)巖險(xiǎn)者,拘集平地,使無所恃。擇有名望者立為頭目,加意撫恤,督勵(lì)生理。各村寨皆置社學(xué),使?jié)u風(fēng)化。三五十里設(shè)一堡,使土兵守備,凡有寇亂,即率眾剿殺。如賊不除,地方不靖,乞究臣誑罔之罪!钡塾[其奏,即敕總兵官柳溥曰:“以蠻攻蠻,古有成說。今莫禎所奏,意甚可嘉,彼果能效力,省我邊費(fèi),朝廷豈惜一官,爾其酌之! 弘治九年,總督鄧廷瓚言:“廣西瑤、僮數(shù)多,土民數(shù)少,兼各衛(wèi)軍士十亡八九,凡有征調(diào),全倚土兵。乞令東蘭土知州韋祖鋐子一人,領(lǐng)土兵數(shù)千于古田、蘭麻等處撥田耕守,候平古田,改設(shè)長官司以授之!蓖⒆h以古田密邇省治,其間土地多良民世業(yè),若以祖鋐子為土官,恐?jǐn)?shù)年之后,良民田稅皆非我有。欲設(shè)長官司,祗宜于土民中選補(bǔ)。廷瓚又言:“慶遠(yuǎn)府天河縣舊十八里,后漸為僮賊所據(jù),止余殘民八里,請分設(shè)一長官司治之!辈孔h增設(shè)永安長官司,授土人韋萬妙等為正、副長官,并流官吏目一員。是年,裁忻城縣流官,留土官知縣掌縣事,亦從廷瓚奏也。十二年,韋祖鋐率兵五千助思恩岑浚攻田州,殺掠男女八百余人,驅(qū)之溺水死者無算。副總兵歐磐詣田州,兵乃解。 嘉靖二十七年,那地州土官羅廷鳳聽調(diào)有勞,命襲替,免赴京。四十二年錄平瑤功,授東蘭州、那地州土官職。 慶遠(yuǎn)領(lǐng)州四。河池,弘治中以縣升州,改流官。其東蘭、那地、南丹皆土官?h五,忻城土官。又長官司二,曰永安,永順。 東蘭州,在府城西南四百二十里。宋時(shí)有韋君朝者,居文蘭峒為蠻長,傳子宴鬧。崇寧五年內(nèi)附,因置蘭州,以宴鬧知州事,俾世其官。元改為東蘭州,韋氏世襲如故。洪武十二年,土官韋富撓遣家人韋錢保詣闕,上元所授印,貢方物。錢保匿富撓名,以己名上,因以錢保知東蘭州。既而錢保征斂暴急,民不堪命,擁富撓作亂。廣西都司討平之,執(zhí)錢保正其罪,仍以其地歸韋氏。 那地州,在府城西南二百四十里。宋熙寧初,土人羅世念來降,授世職。崇寧五年,諸蠻納土,遂置地、那二州,以羅氏世知地州。大觀中,析地州置孚州。元仍為地、那二州。洪武元年,土官羅黃貌歸附,詔并那入地,為那地州,予印,授黃貌世襲土知州,以流官吏目佐之。 南丹州,宋開寶初,土官莫洪胭內(nèi)附。元豐三年置南丹州,管轄諸蠻,歷世承襲。元至正末,莫國麒納土,命為慶遠(yuǎn)南丹溪洞安撫使。明洪武初,安撫使莫天讓歸附。七年置州,授莫金知州,世襲,佐以流官吏目。金以叛誅,廢州置衛(wèi)。后因其地多瘴,遷之賓州。既而蠻民作亂,復(fù)置土官知州,以金子莫祿為之。 忻城,宋慶歷間置縣,隸宜州。元以土官莫保為八仙屯千戶。洪武初,設(shè)流官知縣,罷管兵官,籍其屯兵為民,莫氏遂徙居忻城界。宣、正后,瑤、僮狂悻,知縣蘇寬不任職,幚享f公泰等舉莫保之孫誠敬為土官,寬為請于上官,具奏,得世襲知縣。由是邑有二令,權(quán)不相統(tǒng),流官握空印,僦居府城而已。弘治間,總督鄧廷瓚奏革流官,土人韋保為內(nèi)官,陰主之,始獨(dú)任土官。 永順?biāo)、永安司,舊為宜山縣。正統(tǒng)六年,因蠻民弗靖,有司莫能控御,耆民黃祖記與思恩土官岑瑛交結(jié),欲割地歸之思恩,因謀于知縣朱斌備。時(shí)瑛方雄兩江,大將多右之,斌備亦欲藉以自固,遂為具奏,以地改屬思恩。土民不服,韋萬秀以復(fù)地為名,因而倡亂。成化二十二年,覃召管等復(fù)亂,屢征不靖。弘治元年委官撫之,眾愿取前地,別立長官司。都御史鄧廷瓚為奏,置永順、永安二司,各設(shè)長官一,副長官一,以鄧文茂等四人為之,皆宜山洛口、洛東諸里人也。自是宜山東南棄一百八十四村地,宜山西南棄一百二十四村地。議者以忻城自唐、宋內(nèi)屬已二百余年,一旦舉而棄之于蠻,為失策云。 平樂,初為縣,元大德中改平樂府,明因之。洪武二十一年,廣西都指揮使言:“平樂府富川縣靈亭山、破紙山等洞瑤二千余人,占耕內(nèi)地,嘯聚劫奪,居民被擾,恭城、賀縣及湖廣道州、永明等縣之民亦被害。比調(diào)衛(wèi)兵收捕,即逃匿巖谷,兵退復(fù)肆跳梁。臣等欲于秋成時(shí),統(tǒng)所部會永、道諸軍,列屯賊境,扼其要路,收其所種谷粟。彼無糧食,勢必自窮,乘機(jī)擒戮,可絕后患!。從之。二十九年遷富川縣于富川千戶所。時(shí)富川千戶所新立于矮石城,典史言:“縣治無城,恐蠻寇竊發(fā),無以守御,宜遷城內(nèi)為便。”從之。弘治元九年,總督鄧廷瓚言:“平樂府之昭平堡介在梧州、平樂間,瑤、僮率出為患,乞令上林土知縣黃瓊、歸德土知州黃通各選子弟一人,領(lǐng)土兵各千人,往駐其地。仍筑城垣,設(shè)長官司署領(lǐng),撥平樂縣仙回峒閑田與之耕種。其冠帶千夫長龍彪改授昭平巡檢,造哨船三十,使往來府江巡哨,流官停選。”廷議以昭平堡系內(nèi)地,若增土官,恐貽后患。況府江一帶,近已設(shè)按察司副使一員,整飭兵備,土官不必差遣,止令每歲各出土兵一千聽調(diào)。詔從其議。 府江有兩崖三洞諸僮,皆屬荔浦,延袤千余里,中間巢峒盤絡(luò),為瑤、僮窟穴。江上諸賊倚為黨援,日與府江酋長楊公滿等掠荔浦、平樂及峰門、南源,執(zhí)永安知州楊惟執(zhí),殺指揮胡翰、千戶周濂、土舍岑文及兵民無算。而遷江之北三,來賓之北五,皆右江僮,亦時(shí)與東歐、西里及三都、五都諸賊相倚附,馬多人勁,俗號為劃馬賊。常陳兵走嶺東,掠三水、清遠(yuǎn)諸縣,還入南寧、平南、武宣、來賓、藤、貴,劫府庫。已而劫來賓所千戶黃元舉,殺土吏黃勝及其子四人,兵七十余人,又殺明經(jīng)諸生王朝經(jīng)、周松、李茂、姜集等,白晝劫殺,道絕行人。隆慶六年,巡撫郭應(yīng)聘、總督殷正茂請討。詔總兵官李錫督軍進(jìn)剿,并調(diào)東蘭、龍英、泗城、南丹、歸順諸土兵,而以土吏韋文明等統(tǒng)之,攻古西、巖口、筍山、古造及兩峰、黃洞等寨,斬獲賊渠,余黨竄入仙回、古帶諸山,搜捕殆盡。乃移檄北三、北五,趣其歸降。峒老韋法真同被擄來賓、遷江民蒙演等詣軍前乞降,許之,乃定善后六策以聞。初,荔浦之峰門、南源,修仁之麗壁,永安之古眉諸巡司,為諸僮所奪。至是議改土巡檢,推擇有才武者,給冠帶管事,三載稱職,始世襲。 萬歷六年,北山蠻譚公柄挾毒弩,肆傷行旅,每一出十百為群。自殺黃勝后,復(fù)聚黨以三千人出仚鳳山、龜鱉塘,與河塘韋宋武傍江結(jié)寨。時(shí)義寧、永寧、永福諸僮群起,相殺掠,道路不通。會咘咳寨藍(lán)公潺執(zhí)土吏黃如金,奪其司。巡撫吳文華檄守巡道吳善、陳俊征永順白山兵及狼兵剿之,平橫山、咘咳諸巢。諸瑤請還侵地及所擄生口,愿輸賦為良民,遂班師。 右江十寨,隆慶中,總督殷正茂擊破古田,即以檄趣八寨歸降,得貸死。于是寨老樊公懸、韋公良等踵軍門上謁,自言十寨共一百二十八村,環(huán)村而居者二千一百二十余家,皆請受賦。右江兵備鄭一龍、參將王世科,謂十寨既請為氓,當(dāng)以十家為率,賦米一石。村立一甲長,寨立一峒老,為征賦計(jì)。而以思古、周安、落紅、古卯、龍哈立一州,屬向武土官黃九疇;羅墨、古缽、古憑、都北、咘咳立一州,屬那地土官黃旸;皆為土知州。已,移思恩守備于周安堡,而布政使以為不便,總制乃議立八寨為長官司,以兵八千人屬黃旸為長官,黃昌、韋富皆給冠帶為土舍,亦各引兵二百守焉。久之,十寨復(fù)聚黨作亂,據(jù)民田產(chǎn),白晝?nèi)攵际胸饴,甚至攻城劫庫,戕官民?傊苿蛘d、巡撫張任急統(tǒng)兵進(jìn)剿,斬首一萬六千九百有奇,獲器仗三千二百,牛馬二百三十九。帝乃升賞諸土吏功,復(fù)分八寨為三鎮(zhèn),各建一城,而以東蘭州韋應(yīng)鯤、韋顯能及田州黃馮克為土巡檢,留兵一千人戍之。于三里增建二堡,自楊渡水為界,墾田屯種,給南丹衛(wèi),通道慶遠(yuǎn)、賓州,使思恩、三里聯(lián)絡(luò)不絕,于是右江十寨復(fù)安輯輸賦。 三十二年,桂林、平樂瑤、僮據(jù)險(xiǎn)肆亂,殺知縣張士毅,焚劫無虛月?偠綉(yīng)槚檄總兵官顧寰督兵進(jìn)剿,擒斬四百八十四,俘獲男女三百四十,牛馬器械甚眾。守臣以捷聞,并上僉事茅坤、參將王寵、都指揮鐘坤秀、參政張謙、百戶吳通等功狀,各升蔭有差。 平樂界桂、梧,西北近楚,清湘、九嶷,郁相樛結(jié)。東南入梧,溪洞林箐,多為瑤人盤據(jù)。自數(shù)經(jīng)大征后,刊山通道,展為周行,而又增置樓船,繕修校壘,居民行旅皆帖席,瑤、僮亦骎驍馴習(xí)于文治云。 梧州,漢之蒼梧郡也。元至元中,改置梧州路。洪武元年,征南將軍廖永忠、參政朱亮祖等既平廣東,引兵至梧州境。元達(dá)魯花赤拜住率官吏父老迎降,亮祖駐兵滕州。于是潯、貴等州縣以次降附。二年并南流縣于郁林州,普寧縣于容州,并藤綿皆隸梧州府。四年置梧州守御千戶所。二十三年置容縣守御千戶所。 廣西全省惟蒼梧一道無土司,瑤患亦稀。萬歷初,岑溪有潘積善者,僣號平天王,與六十三山、六山、七山諸瑤、僮據(jù)山為寇,居民請剿。會大兵征羅旁不暇及,總制凌云翼檄以禍福,積善愿歸降輸賦,乃貸其死,且以其子入學(xué)。議者謂七山為蒼、藤信地,六山為容縣、北流中沖,北科為六十三山咽喉,懷集為賀縣諸村出入之所。因立五大營,營六百人,合得三千人,設(shè)參將及屯堡三十治焉。而懷集瑤賊,在正德中已雄據(jù)十五寨,環(huán)二百余里,為州縣患。官軍屢討之,歸降,然盤互如故,往往相結(jié)諸峒蠻劫掠,殺百戶朱裳及把總羅定朝,村民畏之,東西走匿。都御史吳善檄總兵戚繼光征兵于羅定、泗城、都康諸土司,分五道,命參將戴應(yīng)麟等擊金雞、松柏諸寨,斬渠魁,撫四百余人。時(shí)郁林瑤亦桀驁,數(shù)糾諸生瑤破諸村寨,入寇興業(yè)縣。兵巡道副使王原相告于總制,調(diào)兵擊破之,諸瑤悉平。 潯州,江曰潯江,東城門曰潯陽,郡名取焉。洪武八年,潯州大藤峽瑤賊竊發(fā),柳州衛(wèi)官軍擒捕之。二十年,知府沈信言:“府境接連柳、象、梧、藤等州,山溪險(xiǎn)峻,瑤賊出沒不常。近者廣西布政司參議楊敬恭為大亨、老鼠、羅碌山生瑤所殺,官軍討之,賊登巖攀樹,捷如猿狖,追襲不及。若久駐兵,則瘴癘時(shí)發(fā),兵多疾疫,又難進(jìn)取,兵退復(fù)出為患。臣以為桂平、平南二縣,舊附瑤民,皆便習(xí)弓弩,慣歷險(xiǎn)阻。若選其少壯千余人,免其差徭,給以軍器衣裝,俾各團(tuán)村寨置烽火,與官兵相為聲援,協(xié)同捕逐,可以殲之。”帝以蠻夷;,夙昔固然,但當(dāng)謹(jǐn)其防御,使不為患。如為寇不已,則發(fā)兵討之,何必團(tuán)寨。 永樂三年,總兵韓觀奏桂平縣蠻民為亂,請發(fā)兵剿捕。帝命姑撫之,勿用兵。宣德四年,總兵山云討潯、柳二州寇,并誅從寇二千四百八十人,梟首境上。七年,云奏斬獲桂平等縣蠻寇覃公專等首級數(shù)。帝顧左右曰:“蠻寇害我良民,譬之蟊賊害稼,不可不去。然殺之過多,亦所不忍。雖彼自取滅亡,朕自以天地之心為心也!本拍,云奏潯州等處蠻寇劫掠良民,指揮田真率兵于大藤峽等處,前后斬首九十六級,歸所掠男婦二百三人。 正統(tǒng)元年,兵部尚書王驥奏:“桂平大藤峽等處蠻寇,攻劫鄉(xiāng)村。因調(diào)廣東官軍二千人,今已逾年,軍器衣裝損壞,宜如貴州諸軍例,予踐更。”從之。二年,山云奏:“潯州府平南等縣耆民言:‘大藤峽等山,瑤寇不時(shí)出沒,劫掠居民,阻絕行旅。近山荒田,為賊占耕,而左、右兩江,人多食少,其狼兵素勇,為賊所憚。若選委頭目,屯種近山荒田,斷賊出沒之路,不過數(shù)年,賊徒坐困,地方寧靖矣。’臣已會同巡按諸司計(jì)議,量撥田州等府族目土兵,分界耕守,即委土官都指揮黃竑領(lǐng)之。遇賊出沒,協(xié)同剿殺。”從之。七年,瑤賊藍(lán)受貳等恃所居大藤峽山險(xiǎn),糾集大信等山山老、山丁數(shù)百人,遞年殺掠。千戶滿智等誘殺十人,帝命梟之,家口給賜有功之家。十一年,大藤峽蠻賊流劫鄉(xiāng)村,侵犯諸縣,巡按萬節(jié)以聞。景泰七年,大藤峽賊糾合荔浦等處賊,劫掠縣治,殺擄居民,命總兵柳溥等剿之。 天順五年,鎮(zhèn)守廣東中官阮隨奏:“大藤峽瑤賊出沒兩廣,為惡累年,邇來愈甚。雖常會兵剿捕,緣地里遼遠(yuǎn),且兩廣軍馬不相統(tǒng)屬,未易成功,宜大舉搗其巢穴,庶絕民患!蹦嗣级絻L事顏彪佩征夷將軍印,調(diào)南京、江西及直隸九江等衛(wèi)官軍一萬隸之。六年,彪奏:“臣率軍進(jìn)剿大藤,攻破七百二十一寨,斬首三千二百七十一級,復(fù)所掠男婦五百余口!钡垭藩(jiǎng)之。 七年,大藤峽賊夜入梧州城。時(shí)總兵官泰寧侯陳涇駐兵城中,會太監(jiān)朱祥、巡按吳璘、副使周璹、僉事董應(yīng)軫、參議陸禎、都指揮杜衡、土官都指揮岑瑛等議調(diào)兵。夜半,賊駕梯上城,涇等不覺,遂入府治,劫庫放囚,殺死軍民無算,大掠城中,執(zhí)副使周璹為質(zhì),殺訓(xùn)導(dǎo)任璩。涇等倉卒無計(jì),惟擁兵自衛(wèi),隨軍器械并備賞銀物,皆為賊有。布政使宋欽時(shí)致仕家居,挺身出,以大義諭賊,為所害。黎明,賊聲言官軍若動,則殺周副使。涇等乃遣人與賊講解,晡時(shí),縱之出城。賊既出,乃縱璹還。時(shí)官軍數(shù)千,賊僅七百而已。都指揮邢斌奏至,帝曰:“梧州蕞爾小城,總兵、鎮(zhèn)、巡、三司俱擁重兵駐城中,乃為小賊所蔑視,況遇大敵乎!爾兵部其即議處行! 八年,國子監(jiān)生封登奏:“潯州夾江諸山,<山含>岈嶻嶪,峽中有大藤如斗,延亙兩崖,勢如徒杠,蠻眾蟻渡,號大藤峽,最險(xiǎn)惡,地亦最高。登藤峽巔,數(shù)百里皆歷歷目前,軍旅之聚散往來,可顧盼盡,諸蠻倚為奧區(qū)。桂平大宣鄉(xiāng)崇姜里為前庭,象州東鄉(xiāng)、武宣北鄉(xiāng)為后戶,藤縣五屯障其左,貴縣龍山據(jù)其右,若兩臂然。峽北巖峒以百計(jì),仙人關(guān)、九層崖極險(xiǎn)峻,峽以南有牛腸、大岵諸村,皆緣江立寨。藤峽、府江之間為力山,力山之險(xiǎn)倍于藤峽。又南則為府江,其中多冥巖奧谷,絕壁層崖,十步九折,失足隕身。中產(chǎn)瑤人,藍(lán)、胡、侯、槃四姓為渠魁。力山又有僮人,善傅毒藥弩矢,中人無不立斃,四姓瑤亦憚之。自景泰以來,嘯聚至萬人,隳城殺吏。而修仁、荔浦、平樂、力山諸瑤應(yīng)之,其勢益張。渠長侯大狗嘗懸千金購,莫能得。郁林、博白、新會、信宜、興安、馬平、來賓亦煽動,所至丘墟,為民害。乞選良將,多調(diào)官軍、狼兵急滅賊。”報(bào)聞。 成化元年,編修丘浚條上兩廣用兵機(jī)宜。兵部尚書王竑奏言:“峽賊稱亂日久,皆由守臣以招撫為功,致釀大患,非大創(chuàng)不止。”因薦浙江參政韓雍有文武才。命以雍為僉都御史,都督同知趙輔為征夷將軍,和勇為游擊將軍,率師討之。時(shí)大藤峽賊三千余陷平南縣,殺典史周誠,擄其妻子,并劫縣印。又入藤縣城,掠官庫,劫縣印,鎮(zhèn)守總兵歐信以聞。于是總兵官趙輔率軍至,奏言:“大藤蠻賊以修仁、荔浦為羽翼,今大軍壓境,宜先剿之!蹦撕现T軍十六萬人,分五道進(jìn),先破修仁,窮追至力山,生擒千二百余人,斬首七千三百余級。 二年,趙輔、韓雍等奏:“元年十一月,師次潯州,謀深入以覆其巢。遂調(diào)總兵官歐信等分兵五哨,取道山北以進(jìn)。臣及指揮白全分兵八哨,直抵潯州,以搗山南。復(fù)令參將孫震分兵二哨,從水路入。別遣指揮潘鐸等以兵分守諸山隘口,克期十二月朔日,水陸并進(jìn),腹背交攻。賊知師至,先移妻子錢米入桂州橫石塘等處藏匿。乃于山南各寨,立柵自固,用木石鏢槍藥弩,憑險(xiǎn)拒守。官軍用團(tuán)牌、扒山虎等器,魚貫而進(jìn)。士殊死戰(zhàn),一日之間,攻破山南、石門、林峒、沙田、古營諸巢,縱火焚其積聚,賊皆奔潰。復(fù)督兵追躡,剷山開路,直抵橫石塘及九層樓等山。賊已據(jù)險(xiǎn)立柵數(shù)重,復(fù)用木石、槍弩拒守。臣等多設(shè)疑兵,誘賊拋擲木石幾盡,別遣壯士于賊所不備處,高山絕頂,舉炮為號。諸軍緣木攀蘿,蟻附而上,四面夾攻,連日鏖戰(zhàn),賊不能支。破賊寨三百二十四所,斬首三千二百七級,生擒七百八十二人,獲賊婦女二千七百一十八人,戰(zhàn)溺死者不可勝計(jì)。已將大藤峽改為斷藤峽,刻石紀(jì)之,以昭天討。”捷聞,帝降敕褒諭,仍敕輔計(jì)議長策,永絕后患。未幾,雍奏斷藤峽殘賊侯鄭昂等七百余人,夜入潯州府城,焚軍營城樓,奪百戶所印三顆,殺掠男婦數(shù)十人。旋為參將孫震、指揮張英率軍擊斬賊魁,余黨仍奔入巢。既雍又奏:“諸瑤之性,憚見官吏,攝以流官,終難靖亂。請改設(shè)武宣縣東鄉(xiāng)等巡檢司,以土人李升等為副巡檢;設(shè)武靖州于峽內(nèi),以上隆州知州岑鐸知州事,土人覃仲英世襲土官吏目!比桓瓥|西兩岸,大、小桐江、洛口與斷藤峽、朦朧、三黃等處,村巢接壤,路道崎嶇,聚眾劫掠,終不能除。 正德十一年,總督陳金復(fù)督調(diào)兩廣官軍土兵,分為六大哨,按察使宗璽,布政使吳廷舉,副總兵房閏,鎮(zhèn)守太監(jiān)傅倫,參將牛桓,都指揮魯宗貫、王瑛將之,水陸并進(jìn),斬七千五百六十余級。金謂諸蠻利魚鹽耳,乃與約,商船入峽者,計(jì)船大小,給之魚鹽。蠻就水濱受去,如榷稅然,不得為梗。蠻初獲利聽約,道頗通。金以此法可久,易峽名永通。諸蠻緣此無忌,大肆掠奪,稍不愜,即殺之。因循猖獗,江路為斷。時(shí)總督王守仁定田州還,兩江父老遮道言峽賊阻害狀。守仁上疏請討,報(bào)可。守仁率湖南兵至南寧,約日會兵?苈労抑,皆逃匿。守仁故為散遣諸兵狀,寇弛不為備,乃令官軍突進(jìn),連破油<石窄>、石壁、大皮等寨,賊奔斷藤峽,復(fù)追擊破之。賊奔渡橫石江,溺死六百余人,俘斬甚眾,賊潰散。遂移兵仙臺、花相、白竹、古陶、羅鳳諸處,賊不支,奔入永安力山,官軍次第破之,擒斬三千余,俘獲無算。八寨平,兩江悉定。守仁遂以土官岑猛子邦佐為武靖知州,使靖遺孽。 邦佐不能輯眾,且貪得賊賄,峽北賊復(fù)獗。有侯勝海者為首,指揮潘翰臣誘殺之,勝海弟公丁聚眾噪城下。僉事鄔閱、參議孫繼祖言于都御史潘旦,請討之。參將沈希儀以為宜需春江漲,順流下,乃可破賊,不聽。閱與繼祖以千人往擊,賊遁,斬一尫寇還。漫言賊退,請置堡。堡成,閱令土目黃貴、韋香以三百人往戍。初,貴、香利勝海田廬,故說翰臣?xì)⒑#潦峭,遂奪勝海田廬。于是諸瑤俱恚,邦佐又陰黨之,公丁遂嘯聚二千余人,乘夜陷堡城,殺戍兵二百人,貴、香走免。巡按以聞,乃罷閱與繼祖,旦亦代去,命侍郎蔡經(jīng)督兵討之。會朝議欲征安南,事遂已。公丁等益橫,時(shí)出殺掠。久之,經(jīng)乃會安遠(yuǎn)侯柳珣決計(jì)發(fā)兵,以兵事屬副使翁萬達(dá)。萬達(dá)廉得百戶許雄通賊狀,詰之。雄懼,請自效。萬達(dá)佯庇公丁,捕系訐訟公丁者數(shù)人。公丁果遣人自列,萬達(dá)佯許之,又令雄假稱貸為賄,公丁喜,益信雄。會萬達(dá)巡他郡,以事屬參議田汝成。汝成召雄申飭之,雄紿公丁詣汝成自列,言寇堡事由他瑤,汝成亦慰遣之。乃密授意城中居民被賊害者家,出毆公丁,一市皆嘩,游檄并逮公丁入系獄。遣雄諭其黨曰:“寇堡事公丁委罪諸瑤,果否?”諸瑤遂言事自公丁,聽論坐,不敢黨。乃檻致公丁于軍門,礫之。汝成因言于經(jīng),謂首惡既誅,宜乘勢進(jìn)兵討賊。乃以副總兵張經(jīng)、都指揮高乾分將左右二軍,萬達(dá)及副使梁廷振監(jiān)之,副使蕭畹紀(jì)功,參政林士元及汝成督餉。 嘉靖十八年二月,兩軍齊發(fā):左軍三萬五千人,分六道,攻紫荊、石門、梅嶺、木昴、藤沖、大坑等巢;右軍萬六千人,分四道,攻碧灘,羅淥上、中、下洞等巢。南北夾擊,賊大窘,遂擁眾奔林峒而東。王良輔邀擊之,中斷,復(fù)西奔。諸軍合擊,大破之,斬首千二百級,追至羅運(yùn)山,又?jǐn)匕儆嗉。平南縣有小田、羅應(yīng)、古陶、古思諸瑤亦據(jù)險(xiǎn)勿靖。萬達(dá)等移兵剿之,招降賊黨二百余人,江南胡姓諸瑤歸順者亦千余人,藤峽復(fù)平。 隆慶三年,右江諸瑤、僮復(fù)亂,巡撫郭應(yīng)聘請給餉剿除。給事中梁問孟以賊黨眾,不可盡滅,宜令守臣熟計(jì)。兵部言:“府江自正德十二年都御史陳金征討之后,且六十年。而右江北三、北五等巢,素未懲創(chuàng),生齒日繁,遂肆猖獗。頃者大征古田,各巢咸畏威斂戢,獨(dú)府江、右江恃險(xiǎn)為亂,若復(fù)縱之,非惟無以固八寨懷遠(yuǎn)之招,亦恐以啟古田攜貳之漸,剿之便。但兵在萬全,宜即以科臣所慮,備行提督殷正茂及巡撫郭應(yīng)騁等便宜行之!睉(yīng)聘遂檄總兵官李錫等將兵往討,以捷聞。南寧,唐之邕州也。元,邕州路。泰定中,改南寧路。洪武二年命潭州衛(wèi)指揮同知丘廣為總兵官,寶慶衛(wèi)指揮僉事胡海、廣西衛(wèi)指揮僉事左君弼副之,率兵討左江上思州蠻賊黃龍冠等。龍冠一名英杰,時(shí)聚眾萬余,寇郁林州。知州趙鑒、同知王彬集民丁拒守,賊圍半月不下。海北等衛(wèi)官軍來援,賊夜遁,追至上思州境,破之,賊走還,仍結(jié)聚不解。事聞,故命廣等討之。廣等兵至上思州,賊拒戰(zhàn),擊敗之,擒從賊黃權(quán)等。英杰走十萬山,官軍追及,斬之,上思州平。 三年,置南寧、柳州二衛(wèi)。時(shí)廣西省臣言:“廣西地接云南、交阯,所治皆溪洞苗蠻,性狼戾多畔。府衛(wèi)兵遠(yuǎn)在靖江數(shù)百里外,卒有警,難相援,乞立衛(wèi)置兵以鎮(zhèn)!庇盅裕骸皬V海俗素獷戾,動相仇殺,蓋緣郡縣無兵以馭之。近盜寇郁林,同知集民兵拒守,潯州經(jīng)歷徐成祖亦以民兵千余敗賊,是土兵未始不可用。乞令邊境郡縣輯民丁之壯者,置衣甲器械,籍之有司,有事則捕賊,無事則務(wù)農(nóng)。”詔從之。遂置衛(wèi),益兵守御,賞王彬、徐成祖等有功者。 五年,宣化盜起,劫掠南寧府,詔發(fā)廣西官軍討平之。初,南寧衛(wèi)指揮僉事左君弼核民之無藉者為軍,又縱所部入山伐木,民多擾,遂相構(gòu)為盜。至是討平,命大都督府按君弼罪。 南寧故稱邕管,牂牁峙其西北,交阯踞其西南,三十六洞錯(cuò)壤而居,延袤幾千里,橫山、永平尤要害。歷唐及宋,建牙置帥,與桂州等。又郡地夷曠,可宿數(shù)萬師。成化時(shí),征田州及經(jīng)略安南,舉弭節(jié)茲土。后因瑤蠻不靖,往往仗狼兵,急則藉為前驅(qū),緩則檄為守御。諸瑤乃稍稍驕恣,不可盡繩以法。議邕事者謂宜開重鎮(zhèn),以復(fù)邕州督府之舊云。南寧領(lǐng)州四。曰新寧,曰橫州,為流官。曰上思州,曰下雷州,為土官?h三,曰宣化,曰隆化,曰永淳。 歸德州,宋熙寧中置。元屬田州路。洪武二年,土官黃隍城歸附,授知州,以流官吏目佐之。 果化州,宋始置。元屬田州路。洪武二年,土官趙榮歸附,授世襲知州,以流官吏目佐之。洪熙元年,果化州土官趙英遣族人趙誠等貢馬及方物。弘治間,州與歸德皆為田州所侵削,因改隸于南寧。 上思州,唐始置。元屬思明路,洪武初,土官黃中榮內(nèi)附,授知州,子孫畔服不常。弘治十八年改流官,屬南寧府。正德六年,土目黃錙聚眾攻城,都御史林廷選捕之,下獄。已,越獄復(fù)叛,官軍御之,詐降,攻破州城,復(fù)捕獲之,伏誅。嘉靖元年,都御史張嵿言:“上思州本土官,后改流,遂致土人稱亂。宜仍其舊,擇土吏之良者任之!弊h以為然,仍以土官襲。 下雷州,宋置。明初,印失,廢為峒,在湖潤寨,屬鎮(zhèn)安府。峒長許永通奉調(diào)有功,給冠帶。傳世烈、國仁繼襲峒事。嘉靖十四年獲舊印。國仁及子宗蔭屢立戰(zhàn)功。四十三年改屬南寧府。萬歷十八年以地逼交南,奏升為州,頒印,授宗蔭子應(yīng)珪為土判官,流官吏目佐之。

 

明史

  《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jì)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jì)傳體明代史,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歷史。其卷數(shù)在二十四史中僅次于《宋史》,但其修纂時(shí)間之久,用力之勤卻大大超過了以前諸史。修成之后,得到后代史家的好評,認(rèn)為它超越了宋、遼、金、元諸史。清史學(xué)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卷31中說:“近代諸史自歐陽公《五代史》外,《遼史》簡略,《宋史》繁蕪,《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潔,敘事簡括,稍為可觀,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卷一 本紀(jì)第一 卷二 本紀(jì)第二
卷三 本紀(jì)第三 卷四 本紀(jì)第四
卷五 本紀(jì)第五 卷六 本紀(jì)第六
卷七 本紀(jì)第七 卷八 本紀(jì)第八
卷三十三 志第九 卷三十四 志第十
卷三十五 志第十一 卷三十六 志第十二
卷三十七 志第十三 卷三十八 志第十四
卷三十九 志第十五 卷四十 志第十六
卷四十一 志第十七 卷四十二 志第十八
卷四十三 志第十九 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
卷九 本紀(jì)第九 卷十 本紀(jì)第十
卷十一 本紀(jì)第十一 卷十二 本紀(jì)第十二
卷十三 本紀(jì)第十三 卷十四 本紀(jì)第十四
卷十五 本紀(jì)第十五 卷十六 本紀(jì)第十六
卷十七 本紀(jì)第十七 卷十八 本紀(jì)第十八
卷十九 本紀(jì)第十九 卷二十 本紀(jì)第二十
卷二十一 本紀(jì)第二十一 卷二十二 本紀(jì)第二十二
卷二十三 本紀(jì)第二十三 卷二十四 本紀(jì)第二十四
卷二十五 志第一 卷二十六 志第二
卷二十七 志第三 卷二十八 志第四
卷二十九 志第五 卷三十 志第六
卷三十一 志第七 卷三十二 志第八
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一 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二
卷四十七 志第二十三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四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五 卷五十 志第二十六
卷五十一 志第二十七 卷五十二 志第二十八
卷五十三 志第二十九 卷五十四 志第三十
卷五十五 志第三十一 卷五十六 志第三十二
卷五十七 志第三十三 卷五十八 志第三十四
卷五十九 志第三十五 卷六十 志第三十六
卷六十一 志第三十七 卷六十二 志第三十八
卷六十三 志第三十九 卷六十四 志第四十
卷六十五 志第四十一 卷六十六 志第四十二
卷六十七 志第四十三 卷六十八 志第四十四
卷六十九 志第四十五 卷七十 志第四十六
卷七十一 志第四十七 卷七十二 志第四十八
卷七十三 志第四十九 卷七十四 志第五十
卷七十五 志第五十一 卷七十六 志第五十二
卷七十七 志第五十三 卷七十八 志第五十四
卷七十九 志第五十五 卷八十 志第五十六
卷八十一 志第五十七 卷八十二 志第五十八
卷八十三 志第五十九 卷八十四 志第六十
卷八十五 志第六十一 卷八十六 志第六十二
卷八十七 志第六十三 卷八十八 志第六十四
卷八十九 志第六十五 卷九十 志第六十六
卷九十一 志第六十七 卷九十二 志第六十八
卷九十三 志第六十九 卷九十四 志第七十
卷九十五 志第七十一 卷九十六 志第七十二
卷九十七 志第七十三 卷九十八 志第七十四
卷九十九 志第七十五 卷一百 表第一
卷一百一 表第二 卷一百二 表第三
卷一百三 表第四 卷一百四 表第五
卷一百五 表第六 卷一百六 表第七
卷一百七 表第八 卷一百八 表第九
卷一百九 表第十 卷一百十 表第十一
卷一百十一 表第十二 卷一百十二 表第十三
卷一百十三 列傳第一 卷一百十四 列傳第二
卷一百十五 列傳第三 卷一百十六 列傳第四
卷一百十七 列傳第五 卷一百十八 列傳第六
卷一百十九 列傳第七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八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九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十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十一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十二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十三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十四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十五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十六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十七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十八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十九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二十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二十九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三十一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二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三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三十四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三十五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三十六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三十七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三十八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四十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一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四十二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三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五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四十七 卷一百六十 列傳第四十八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八十五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八十九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九十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八十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一百九十四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一百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四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一百九十九 列傳第八十七 卷二百 列傳第八十八
卷二百一 列傳第八十九 卷二百二 列傳第九十
卷二百三 列傳第九十一 卷二百四 列傳第九十二
卷二百五 列傳第九十三 卷二百六 列傳第九十四
卷二百七 列傳第九十五 卷二百八 列傳第九十六
卷二百九 列傳第九十七 卷二百十 列傳第九十八
卷二百十一 列傳第九十九 卷二百十二 列傳第一百
卷二百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 卷二百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
卷二百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 卷二百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
卷二百十七 列傳第一百五 卷二百十八 列傳第一百六
卷二百十九 列傳第一百七 卷二百二十 列傳第一百八
卷二百二十一 列傳第一百九 卷二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十
卷二百二十三 列傳第一百十一 卷二百二十四 列傳第一百十二
卷二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十三 卷二百二十六 列傳第一百十四
卷二百二十七 列傳第一百十五 卷二百二十八 列傳第一百十六
卷二百二十九 列傳第一百十七 卷二百三十 列傳第一百十八
卷二百三十一 列傳第一百十九 卷二百三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二百三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二百三十八 列傳一百二十六
卷二百三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二百四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二百四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二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二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二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卷二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卷二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二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二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卷二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卷二百六十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卷二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五十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五十一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五十二
卷二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五十三 卷二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十四
卷二百六十七 列傳第一百五十五 卷二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五十六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第一百五十七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五十八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第一百五十九 卷二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六十
卷二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六十一 卷二百七十四 列傳第一百六十二
卷二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六十三 卷二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六十四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六十五 卷二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六十六
卷二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六十七 卷二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六十九 卷二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七十
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七十一 卷二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七十二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第一百七十三 卷二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七十四
卷二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七十五 卷二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七十六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一百七十七 卷二百九十 列傳第一百七十八
卷二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七十九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
卷二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卷二百九十四 列傳第一百八十二
卷二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八十三 卷二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
卷二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八十五 卷二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八十六
卷二百九十九 列傳第一百八十七 卷三百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卷三百一 列傳第一百八十九 卷三百二 列傳第一百九十
卷三百三 列傳第一百九十一 卷三百四 列傳第一百九十二
卷三百五 列傳第一百九十三 卷三百六 列傳第一百九十四
卷三百七 列傳第一百九十五 卷三百八 列傳第一百九十六
卷三百九 列傳第一百九十七 卷三百十 列傳第一百九十八
卷三百十一 列傳第一百九十九 卷三百十二 列傳第二百
卷三百十三 列傳第二百一 卷三百十四 列傳第二百二
卷三百十五 列傳第二百三 卷三百十六 列傳第二百四
卷三百十七 列傳第二百五 卷三百十八 列傳第二百六
卷三百十九 列傳第二百七 卷三百二十 列傳第二百八
卷三百二十一 列傳第二百九 卷三百二十二 列傳第二百十
卷三百二十三 列傳第二百十一 卷三百二十四 列傳第二百十二
卷三百二十五 列傳第二百十三 卷三百二十六 列傳第二百十四
卷三百二十七 列傳第二百十五 卷三百二十八 列傳第二百十六
卷三百二十九 列傳第二百十七 卷三百三十 列傳第二百十八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第二百十七 卷三百三十二 列傳第二百二十
附錄 張廷玉上明史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