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四在线播放免费观看中文版视频, 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忘忧草视频在线播放免费观看黄片下载,超碰人人爽爽人人爽人人,中国一级A片AAA片,欧美老妇肥熟高清,久久精品最新免费国产成人,久久人人97超碰CaOPOren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先核實! 明史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三十五

○解縉 黃淮 胡廣 金幼孜 胡儼 解縉,字大紳,吉水人。祖子元,為元安福州判官。兵亂,守義死。父開,太祖嘗召見論元事。欲官之,辭去。 縉幼穎敏,洪武二十一年舉進士。授中書庶吉士,甚見愛重,常侍帝前。一日,帝在大庖西室,諭縉:“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dāng)知無不言!笨N即日上封事萬言,略曰: 臣聞令數(shù)改則民疑,刑太繁則民玩。國初至今,將二十載,無幾時不變之法,無一日無過之人。嘗聞陛下震怒,鋤根剪蔓,誅其奸逆矣。未聞褒一大善,賞延于世,復(fù)及其鄉(xiāng),終始如一者也。 臣見陛下好觀《說苑》、《韻府》雜書與所謂《道德經(jīng)》、《心經(jīng)》者,臣竊謂甚非所宜也。《說苑》出于劉向,多戰(zhàn)國縱橫之論;《韻府》出元之陰氏,抄輯穢蕪,略無可采。陛下若喜其便于檢閱,則愿集一二志士儒英,臣請得執(zhí)筆隨其后,上溯唐、虞、夏、商、周、孔,下及關(guān)、閩、濂、洛。根實精明,隨事類別,勒成一經(jīng),上接經(jīng)史,豈非太平制作之一端歟?又今《六經(jīng)》殘缺。《禮記》出于漢儒,踳駁尤甚,宜及時刪改。訪求審樂之儒,大備百王之典,作樂書一經(jīng)以惠萬世。尊祀伏羲、神農(nóng)、黃帝、堯、舜、禹、湯、文、武、皋陶、伊尹、太公、周公、稷、契、夷、益、傅說、箕子于太學(xué)?鬃觿t自天子達于庶人,通祀以為先師,而以顏、曾、子思、孟子配。自閔子以下,各祭于其鄉(xiāng)。魯之闕里,仍建叔梁紇廟,贈以王爵,以顏路、曾昽、孔鯉配。一洗歷代之因仍,肇起天朝之文獻,豈不盛哉!若夫祀天宜復(fù)掃地之規(guī),尊祖宜備七廟之制。奉天不宜為筵宴之所,文淵未備夫館閣之隆。太常非俗樂之可肄,官妓非人道之所為。禁絕倡優(yōu),易置寺閹。執(zhí)戟陛墀,皆為吉士;虎賁趣馬,悉用俊良。除山澤之禁稅,蠲務(wù)鎮(zhèn)之征商。木輅樸居,而土木之工勿起;布墾荒田,而四裔之地勿貪。釋、老之壯者驅(qū)之,俾復(fù)于人倫;經(jīng)咒之妄者火之,俾絕其欺誑。絕鬼巫,破淫祀,省冗官,減細縣。痛懲法外之威刑,永革京城之工役。流十年而聽復(fù),杖八十以無加。婦女非帷薄不修,毋令逮系;大臣有過惡當(dāng)誅,不宜加辱。治歷明時,授民作事,但申播植之宜,何用建除之謬。所宜著者,日月之行,星辰之次。仰觀俯察,事合逆順。七政之齊,正此類也。 近年以來,臺綱不肅。以刑名輕重為能事,以問囚多寡為勛勞,甚非所以勵清要、長風(fēng)采也。御史糾彈,皆承密旨。每聞上有赦宥,則必故為執(zhí)持。意謂如此,則上恩愈重。此皆小人趨媚效勞之細術(shù),陛下何不肝膽而鏡照之哉?陛下進人不擇賢否,授職不量重輕。建不為君用之法,所謂取之盡錙銖;置朋奸倚法之條,所謂用之如泥沙。監(jiān)生進士,經(jīng)明行修,而多屈于下僚;孝廉人材,冥蹈瞽趨,而或布于朝省。椎埋嚚悍之夫,阘茸下愚之輩。朝捐刀鑷,暮擁冠裳。左棄筐篋,右綰組符。是故賢者羞為之等列,庸人悉習(xí)其風(fēng)流。以貪婪茍免為得計,以廉潔受刑為飾辭。出于吏部者無賢否之分,入于刑部者無枉直之判。天下皆謂陛下任喜怒為生殺,而不知皆臣下之乏忠良也。 古者善惡,鄉(xiāng)鄰必記。今雖有申明旌善之舉,而無黨庠鄉(xiāng)學(xué)之規(guī)。互知之法雖嚴,訓(xùn)告之方未備。臣欲求古人治家之禮,睦鄰之法,若古藍田呂氏之《鄉(xiāng)約》,今義門鄭氏之家范,布之天下。世臣大族,率先以勸,旌之復(fù)之,為民表帥。將見作新于變,至于比屋可封不難矣。 陛下天資至高,合于道微。神怪妄誕,臣知陛下洞矚之矣。然猶不免所謂神道設(shè)教者,臣謂不必然也。一統(tǒng)之輿圖已定矣,一時之人心已服矣,一切之奸雄已慴矣。天無變?yōu),民無患害。圣躬康寧,圣子圣孫繼繼繩繩。所謂得真符者矣。何必興師以取寶為名,諭眾以神仙為征應(yīng)也哉。 臣觀地有盛衰,物有盈虛,而商稅之征,率皆定額。是使其或盈也,奸黠得以侵欺;其歉也,良善困于補納。夏稅一也,而茶椒有糧,果絲有稅。既稅于所產(chǎn)之地,又稅于所過之津,何其奪民之利至于如此之密也!且多貧下之家,不免拋荒之咎。今日之土地,無前日之生植;而今日之征聚,有前日之稅糧;蛸u產(chǎn)以供稅,產(chǎn)去而稅存;或賠辦以當(dāng)役,役重而民困。土田之高下不均,起科之輕重?zé)o別。膏腴而稅反輕,瘠鹵而稅反重。欲拯困而革其弊,莫若行授田均田之法,兼行常平義倉之舉。積之以漸,至有九年之食無難者。 臣聞仲尼曰:“王公設(shè)險以守其國!苯泪鹩陉贪,墮名城,銷鋒鏑,禁兵諱武,以為太平。一旦有不測之虞,連城望風(fēng)而靡。及今宜敕有司整葺,寬之以歲月,守之以里胥,額設(shè)弓手,兼教民兵。開武舉以收天下之英雄,廣鄉(xiāng)校以延天下之俊乂。古時多有書院學(xué)田,貢士有莊,義田有族,皆宜興復(fù)而廣益之。 夫罪人不孥,罰弗及嗣。連坐起于秦法,孥戮本于偽書。今之為善者妻子未必蒙榮,有過者里胥必陷其罪。況律以人倫為重,而有給配婦女之條,聽之于不義,則又何取夫節(jié)義哉。此風(fēng)化之所由也。 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鄙袝、侍郎,內(nèi)侍也,而以加于六卿;郎中、員外,內(nèi)職也,而以名于六屬。御史詞臣,所以居寵臺閣;郡守縣令,不應(yīng)回避鄉(xiāng)邦。同寅協(xié)恭,相倡以禮。而今內(nèi)外百司捶楚屬官,甚于奴隸。是使柔懦之徒,蕩無廉恥,進退奔趨,肌膚不保。甚非所以長孝行、勵節(jié)義也。臣以為自今非犯罪惡解官,笞杖之刑勿用。催科督厲,小有過差,蒲鞭示辱,亦足懲矣。 臣但知罄竭愚衷,急于陳獻,略無次序,惟陛下幸垂鑒焉。書奏,帝稱其才。已,復(fù)獻《太平十策》,文多不錄。 縉嘗入兵部索皂隸,語嫚。尚書沈溍以聞。帝曰:“縉以冗散自恣耶!泵臑橛。韓國公李善長得罪死,縉代郎中王國用草疏白其冤。又為同官夏長文草疏,劾都御史袁泰。泰深銜之。時近臣父皆得入覲。縉父開至,帝謂曰:“大器晚成,若以而子歸,益令進學(xué),后十年來,大用未晚也。”歸八年,太祖崩,縉入臨京師。有司劾縉違詔旨,且母喪未葬,父年九十,不當(dāng)舍以行。謫河州衛(wèi)吏。時禮部侍郎董倫方為惠帝所信任,縉因寓書于倫曰:“縉率易狂愚,無所避忌,數(shù)上封事,所言分封勢重,萬一不幸,必有厲長、吳濞之虞。冉阝哈術(shù)來歸,欽承顧問,謂宜待之有禮,稍忤機權(quán),其徒必貳。此類非一,頗皆億中。又嘗為王國用草諫書,言韓國事,為詹徽所疾,欲中以危法。伏蒙圣恩,申之慰諭,重以鏹賜,令以十年著述,冠帶來廷!对贰封墩`,承命改修,及踵成《宋書》,刪定《禮經(jīng)》,凡例皆已留中。奉親之暇,杜門纂述,漸有次第,洊將八載。賓天之訃忽聞,痛切欲絕。母喪在殯,未遑安厝。家有九十之親,倚門望思,皆不暇戀。冀一拜山陵,隕淚九土。何圖詿誤,蒙恩遠行。揚、粵之人,不耐寒暑,復(fù)多疾病。俯仰奔趨,伍于吏卒,誠不堪忍。晝夜涕泣,恒懼不測。負平生之心,抱萬古之痛。是以數(shù)鳴知感。冀還京師,得望天顏,或遂南還,父子相見,即更生之日也!眰惸怂]縉,召為翰林待詔。 成祖入京師,擢侍讀。命與黃淮、楊士奇、胡廣、金幼孜、楊榮、胡儼并直文淵閣,預(yù)機務(wù)。內(nèi)閣預(yù)機務(wù)自此始。 尋進侍讀學(xué)士,奉命總裁《太祖實錄》及《列女傳》。書成,賜銀幣。永樂二年,皇太子立,進縉翰林學(xué)士兼右春坊大學(xué)士。帝嘗召縉等曰:“爾七人朝夕左右,朕嘉爾勤慎,時言之宮中。恒情,慎初易,保終難,愿共勉焉。”因各賜五品服,命七人命婦朝皇后于柔儀殿,后勞賜備至。又以立春日賜縉等金綺衣,與尚書埒。縉等入謝,帝曰:“代言之司,機密所系,且旦夕侍朕,裨益不在尚書下也!币蝗眨塾钐扉T,諭六科諸臣直言,因顧縉等曰:“王、魏之風(fēng),世不多有。若使進言者無所懼,聽言者無所忤,天下何患不治?朕與爾等共勉之!逼淠昵铮鷥俺鰹榧谰,縉等六人從容獻納。帝嘗虛己以聽。 縉少登朝,才高,任事直前,表里洞達。引拔士類,有一善稱之不容口。然好臧否,無顧忌,廷臣多害其寵。又以定儲議,為漢王高煦所忌,遂致敗。先是,儲位未定,淇國公邱福言漢王有功,宜立。帝密問縉。縉稱:“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钡鄄粦(yīng)。縉又頓首曰:“好圣孫!敝^宣宗也。帝頷之。太子遂定。高煦由是深恨縉。會大發(fā)兵討安南,縉諫。不聽。卒平之,置郡縣。而太子既立,又時時失帝意。高煦寵益隆,禮秩逾嫡?N又諫曰:“是啟爭也,不可!钡叟,謂其離間骨肉,恩禮浸衰。四年,賜黃淮等五人二品紗羅衣,而不及縉。久之,福等議稍稍傳達外廷,高煦遂譖縉泄禁中語。明年,縉坐廷試讀卷不公,謫廣西布政司參議。既行,禮部郎中李至剛言縉怨望,改交阯,命督餉化州。 永樂八年,縉奏事入京,值帝北征,縉謁皇太子而還。漢王言縉伺上出,私覲太子,徑歸,無人臣禮。帝震怒?N時方偕檢討王偁道廣東,覽山川,上疏請鑿贛江通南北。奏至,逮縉下詔獄,拷掠備至。詞連大理丞湯宗,宗人府經(jīng)歷高得抃,中允李貫,贊善王汝玉,編修朱纮,檢討蔣驥、潘畿、蕭引高并及至剛,皆下獄。汝玉、貫、纮、引高、得抃皆瘐死。十三年,錦衣衛(wèi)帥紀(jì)綱上囚籍,帝見縉姓名曰:“縉猶在耶?”綱遂醉縉酒,埋積雪中,立死。年四十七。籍其家,妻子宗族徙遼東。 方縉居翰林時,內(nèi)官張興恃寵笞人左順門外,縉叱之,興斂手退。帝嘗書廷臣名,命縉各疏其短長?N言:“蹇義天資厚重,中無定見。夏原吉有德量,不遠小人。劉俊有才干,不知顧義。鄭賜可謂君子,頗短于才。李至剛誕而附勢,雖才不端。黃福秉心易直,確有執(zhí)守。陳瑛刻于用法,尚能持廉。宋禮戇直而苛,人怨不恤。陳洽疏通警敏,亦不失正。方賓簿書之才,駔儈之心!钡垡愿短,太子因問尹昌隆、王汝玉。縉對曰:“昌隆君子而量不弘。汝玉文翰不易得,惜有市心耳!焙笕首诩次,出縉所疏示楊士奇曰:“人言縉狂,觀所論列,皆有定見,不狂也!痹t歸縉妻子宗族。 縉初與胡廣同侍成祖宴。帝曰:“爾二人生同里,長同學(xué),仕同官。縉有子,廣可以女妻之!睆V頓首曰:“臣妻方娠,未卜男女!钡坌υ唬骸岸ㄅ!币讯,遂約婚。縉敗,子禎亮徙遼東,廣欲離婚。女截耳誓曰:“薄命之婚,皇上主之,大人面承之,有死無二。”及赦還,卒歸禎亮。 正統(tǒng)元年八月,詔還所籍家產(chǎn)。成化元年,復(fù)縉官,贈朝議大夫。始縉言漢王及安南事得禍。后高煦以叛誅。安南數(shù)反,置吏未久,復(fù)棄去。悉如縉言。 縉兄綸,洪武中亦官御史。性剛直。后改應(yīng)天教授。子禎期,以書名。 黃淮,字宗豫,永嘉人。父性,方國珍據(jù)溫州,遁跡避偽命;磁e洪武末進士,授中書舍人。成祖即位,召對稱旨,命與解縉常立御榻左,備顧問。或至夜分,帝就寢,猶賜坐榻前語,機密重務(wù)悉預(yù)聞。既而與縉等六人并直文淵閣,改翰林編修,進侍讀。議立太子,淮請立嫡以長。太子立,遷左庶子兼侍讀。永樂五年,解縉黜,淮進右春坊大學(xué)士。明年與胡廣、金幼孜、楊榮、楊士奇同輔導(dǎo)太孫。七年,帝北巡,命淮及蹇義、金忠、楊士奇輔皇太子監(jiān)國。十一年,再北巡,仍留守。明年,帝征瓦剌還,太子遣使迎稍緩,帝重入高煦譖,悉征東宮官屬下詔獄,淮及楊溥、金問皆坐系十年。 仁宗即位,復(fù)官。尋擢為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學(xué)士,與楊榮、金幼孜、楊士奇同掌內(nèi)制。丁母憂,乞終制。不許。明年,進少保、戶部尚書,兼大學(xué)士如故。仁宗崩,太子在南京。漢王久蓄異志,中外疑懼,淮憂危嘔血。宣德元年,帝親征樂安,命淮居守。明年以疾乞休,許之。父性年九十,奉養(yǎng)甚歡。及性卒,賜葬祭,淮詣闕謝。值燈時,賜游西苑,詔乘肩輿登萬歲山。命主會試,比辭歸,餞之太液池,帝為長歌送之,且曰:“朕生日,卿其復(fù)來!泵髂耆胭R。英宗立,再入朝。正統(tǒng)十四年六月卒。年八十三,謚文簡。 淮性明果,達于治體。永樂中,長沙妖人李法良反。仁宗方監(jiān)國,命豐城侯李彬討之。漢王忌太子有功,詭言彬不可用;丛唬骸氨颍蠈,必能滅賊,愿急遣!北蜃淝芊。又時有告黨逆者;囱杂诘墼唬骸昂槲淠┠暌延须方灰藦(fù)理!崩舨孔氛摗熬鸽y”兵起時,南人官北地不即歸附者,當(dāng)編戍;丛唬骸叭缡牵质救瞬粡V。”帝皆從之。阿魯臺歸款,請得役屬吐蕃諸部。求朝廷刻金作誓詞,磨其金酒中,飲諸酋長以盟。眾議欲許之。淮曰:“彼勢分則易制,一則難圖矣!钡垲欁笥以唬骸包S淮論事,如立高岡,無遠不見。”西域僧大寶法王來朝,帝將刻玉印賜之,以璞示淮;丛唬骸俺①n諸番制敕,用‘敕命’、‘廣運’二寶。今此玉較大,非所以示遠人、尊朝廷!钡奂渭{。其獻替類如此。然量頗隘。同列有小過,輒以聞;蛑^解縉之謫,淮有力焉。其見疏于宣宗也,亦謂楊榮言“淮病瘵,能染人”云。 胡廣,字光大,吉水人。父子祺,名壽昌,以字行。陳友諒陷吉安,太祖遣兵復(fù)之,將殺脅從者千余人。子祺走謁帥,力言不可,得免。洪武三年,以文學(xué)選為御史,上書請都關(guān)中。帝稱善,遣太子巡視陜西。后以太子薨,不果。子祺出為廣西按察僉事,改知彭州。所至平冤獄,毀淫祀,修廢堰,民甚德之。遷延平知府,卒于任。廣,其次子也。建文二年,廷試。 時方討燕,廣對策有“親藩陸梁,人心搖動”語,帝親擢廣第一,賜名靖,授翰林修撰。 成祖即位,廣偕解縉迎附。擢侍講,改侍讀,復(fù)名廣。遷右春坊右庶子。永樂五年,進翰林學(xué)士,兼左春坊大學(xué)士。帝北征,與楊榮、金幼孜從。數(shù)召對帳殿,或至夜分。過山川厄塞,立馬議論,行或稍后,輒遣騎四出求索。嘗失道,脫衣乘驏馬渡河,水沒馬及腰以上,帝顧勞良苦。廣善書,每勒石,皆命書之。十二年再北征,皇長孫從,命廣與榮、幼孜軍中講經(jīng)史。十四年,進文淵閣大學(xué)士,兼職如故。帝征烏思藏僧作法會,為高帝、高后薦福,言見諸祥異。廣乃獻《圣孝瑞應(yīng)頌》,帝綴為佛曲,令宮中歌舞之。禮部郎中周訥請封禪,廣言其不可,遂不許。廣上《卻封禪頌》,帝益親愛之。 廣性縝密。帝前所言及所治職務(wù),出未嘗告人。時人以方漢胡廣。然頗能持大體。奔母喪還朝,帝問百姓安否。對曰:“安,但郡縣窮治建文時奸黨,株及支親,為民厲。”帝納其言。十六年五月卒,年四十九。贈禮部尚書,謚文穆。文臣得謚,自廣始。喪還,過南京,太子為致祭。明年,官其子穜翰林檢討。仁宗立,加贈廣少師。 金幼孜,名善,以字行,新淦人。建文二年進士。授戶科給事中。成祖即位,改翰林檢討,與解縉等同直文淵閣,遷侍講。時翰林坊局臣講書東宮,皆先具經(jīng)義,閣臣閱正,呈帝覽,乃進講。解縉《書》,楊士奇《易》,胡廣《詩》,幼孜《春秋》,因進《春秋要旨》三卷。 永樂五年,遷右諭德兼侍講,因諭吏部,直內(nèi)閣諸臣胡廣、金幼孜等考滿,勿改他任。七年從幸北京。明年北征,幼孜與廣、榮扈行,駕駐清水源,有泉涌出。幼孜獻銘,榮獻詩,皆勞以上尊。帝重幼孜文學(xué),所過山川要害,輒命記之。幼孜據(jù)鞍起草立就。使自瓦剌來,帝召幼孜等傍輿行,言敵中事,親倚甚。嘗與廣、榮及侍郎金純失道陷谷中。暮夜,幼孜墜馬,廣、純?nèi)ゲ活。榮為結(jié)鞍行,行又輒墜,榮乘以己騎,明日始達行在所。是夜,帝遣使十余輩跡榮、幼孜,不獲。比至,帝喜動顏色。自后北征皆從,所撰有北征前、后二《錄》。十二年命與廣、榮等纂《五經(jīng)四書性理大全》,遷翰林學(xué)士。十八年與榮并進文淵閣大學(xué)士。 二十二年從北征,中道兵疲。帝以問群臣,莫敢對,惟幼孜言不宜深入,不聽。次開平,帝謂榮、幼孜曰:“朕夢神人語上帝好生者再,是何祥也?”榮、幼孜對曰:“陛下此舉,固在除暴安民。然火炎昆岡,玉石俱毀,惟陛下留意!钡廴恢,即命草詔,招諭諸部。還軍至榆木川,帝崩。秘不發(fā)喪。榮訃京師,幼孜護梓宮歸。仁宗即位,拜戶部右侍郎兼文淵閣大學(xué)士。尋加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學(xué)士。是年十月命幼孜、榮、士奇會錄罪囚于承天門外。詔法司,錄重囚必會三學(xué)士,委寄益隆。帝御西角門閱廷臣制誥,顧三學(xué)士曰:“汝三人及蹇、夏二尚書,皆先帝舊臣,朕方倚以自輔。嘗見前代人主惡聞直言,雖素所親信,亦畏威順旨,緘默取容。賢良之臣,言不見聽,退而杜口。朕與卿等當(dāng)深用為戒。”因取五人誥詞,親增二語云:“勿謂崇高而難入,勿以有所從違而或怠!庇鬃蔚阮D首稱謝。洪熙元年進禮部尚書兼大學(xué)士、學(xué)士如故,并給三俸。尋乞歸省母。明年,母卒。 宣宗立,詔起復(fù),修兩朝實錄,充總裁官。三年持節(jié)寧夏,冊慶府郡王妃。所過詢兵民疾苦,還奏之。帝嘉納焉。從巡邊,度雞鳴山。帝曰:“唐太宗恃其英武征遼,嘗過此山!庇鬃螌υ唬骸疤趯せ诖艘郏式☉懼议w。”帝曰:“此山崩于元順帝時,為元亡征。”對曰:“順帝亡國之主,雖山不崩,國亦必亡!毙铝晔伦洹D炅。贈少保,謚文靖。 幼孜簡易靜默,寬裕有容。眷遇雖隆,而自處益謙。名其宴居之室曰“退庵”。疾革時,家人囑請身后恩,不聽,曰:“此君子所恥也。” 胡儼,字若思,南昌人。少嗜學(xué),于天文、地理、律歷、醫(yī)卜無不究覽。洪武中以舉人授華亭教諭,能以師道自任。母憂,服除,改長垣,乞便地就養(yǎng),復(fù)改余干。學(xué)官許乞便地自儼始。 建文元年,薦授桐城知縣。鑿?fù)┶樗,溉田為民利?h有虎傷人。儼齋沐告于神,虎遁去。桐人祀之朱邑祠。四年,副都御史練子寧薦于朝曰:“儼學(xué)足達天人,智足資帷幄。”比召至,燕師已渡江。 成祖即位,曰:“儼知天文,其令欽天監(jiān)試!奔仍,奏儼實通象緯、氣候之學(xué)。尋又以解縉薦,授翰林檢討,與縉等俱直文淵閣,遷侍講,進左庶子。父喪,起復(fù)。儼在閣,承顧問,嘗不欲先人,然少戇。永樂二年九月,拜國子監(jiān)祭酒,遂不預(yù)機務(wù)。時用法嚴峻,國子生托事告歸者坐戍邊。儼至,即奏除之。七年,帝幸北京,召儼赴行在。明年北征,命以祭酒兼侍講,掌翰林院事,輔皇太孫留守北京。十九年,改北京國子監(jiān)祭酒。 當(dāng)是時,海內(nèi)混一,垂五十年。帝方內(nèi)興禮樂,外懷要荒,公卿大夫彬彬多文學(xué)之士。儼館閣宿儒,朝廷大著作多出其手,重修《太祖實錄》、《永樂大典》、《天下圖志》皆充總裁官。居國學(xué)二十余年,以身率教,動有師法。洪熙改元,以疾乞休,仁宗賜敕獎勞,進太子賓客,仍兼祭酒。致仕,復(fù)其子孫。 宣宗即位,以禮部侍郎召,辭歸。家居二十年,方岳重臣咸待以師禮。儼與言,未嘗及私。自處淡泊,歲時衣食才給。初為湖廣考官,得楊溥文,大異之,題其上曰:“必能為董子之正言,而不為公孫之阿曲!笔酪詾橹。正統(tǒng)八年八月卒,年八十三。 贊曰:明初罷丞相,分事權(quán)于六部。成祖始命儒臣直文淵閣,預(yù)機務(wù)。沿及仁、宣,而閣權(quán)日重,實行丞相事。解縉以下五人,則詞林之最初入閣者也。夫處禁密之地,必以公正自持,而尤貴于厚重不泄?N少年高才,自負匡濟大略,太祖俾十年進學(xué),愛之深矣。彼其動輒得謗,不克令終,夫豈盡嫉賢害能者力固使之然歟。黃淮功在輔導(dǎo),胡廣、金幼孜勞著扈從,胡儼久于國學(xué)。觀諸臣從容密勿,隨事納忠,固非僅以文字翰墨為勛績已也。

 

明史

  《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jì)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jì)傳體明代史,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歷史。其卷數(shù)在二十四史中僅次于《宋史》,但其修纂時間之久,用力之勤卻大大超過了以前諸史。修成之后,得到后代史家的好評,認為它超越了宋、遼、金、元諸史。清史學(xué)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卷31中說:“近代諸史自歐陽公《五代史》外,《遼史》簡略,《宋史》繁蕪,《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潔,敘事簡括,稍為可觀,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卷一 本紀(jì)第一 卷二 本紀(jì)第二
卷三 本紀(jì)第三 卷四 本紀(jì)第四
卷五 本紀(jì)第五 卷六 本紀(jì)第六
卷七 本紀(jì)第七 卷八 本紀(jì)第八
卷三十三 志第九 卷三十四 志第十
卷三十五 志第十一 卷三十六 志第十二
卷三十七 志第十三 卷三十八 志第十四
卷三十九 志第十五 卷四十 志第十六
卷四十一 志第十七 卷四十二 志第十八
卷四十三 志第十九 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
卷九 本紀(jì)第九 卷十 本紀(jì)第十
卷十一 本紀(jì)第十一 卷十二 本紀(jì)第十二
卷十三 本紀(jì)第十三 卷十四 本紀(jì)第十四
卷十五 本紀(jì)第十五 卷十六 本紀(jì)第十六
卷十七 本紀(jì)第十七 卷十八 本紀(jì)第十八
卷十九 本紀(jì)第十九 卷二十 本紀(jì)第二十
卷二十一 本紀(jì)第二十一 卷二十二 本紀(jì)第二十二
卷二十三 本紀(jì)第二十三 卷二十四 本紀(jì)第二十四
卷二十五 志第一 卷二十六 志第二
卷二十七 志第三 卷二十八 志第四
卷二十九 志第五 卷三十 志第六
卷三十一 志第七 卷三十二 志第八
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一 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二
卷四十七 志第二十三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四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五 卷五十 志第二十六
卷五十一 志第二十七 卷五十二 志第二十八
卷五十三 志第二十九 卷五十四 志第三十
卷五十五 志第三十一 卷五十六 志第三十二
卷五十七 志第三十三 卷五十八 志第三十四
卷五十九 志第三十五 卷六十 志第三十六
卷六十一 志第三十七 卷六十二 志第三十八
卷六十三 志第三十九 卷六十四 志第四十
卷六十五 志第四十一 卷六十六 志第四十二
卷六十七 志第四十三 卷六十八 志第四十四
卷六十九 志第四十五 卷七十 志第四十六
卷七十一 志第四十七 卷七十二 志第四十八
卷七十三 志第四十九 卷七十四 志第五十
卷七十五 志第五十一 卷七十六 志第五十二
卷七十七 志第五十三 卷七十八 志第五十四
卷七十九 志第五十五 卷八十 志第五十六
卷八十一 志第五十七 卷八十二 志第五十八
卷八十三 志第五十九 卷八十四 志第六十
卷八十五 志第六十一 卷八十六 志第六十二
卷八十七 志第六十三 卷八十八 志第六十四
卷八十九 志第六十五 卷九十 志第六十六
卷九十一 志第六十七 卷九十二 志第六十八
卷九十三 志第六十九 卷九十四 志第七十
卷九十五 志第七十一 卷九十六 志第七十二
卷九十七 志第七十三 卷九十八 志第七十四
卷九十九 志第七十五 卷一百 表第一
卷一百一 表第二 卷一百二 表第三
卷一百三 表第四 卷一百四 表第五
卷一百五 表第六 卷一百六 表第七
卷一百七 表第八 卷一百八 表第九
卷一百九 表第十 卷一百十 表第十一
卷一百十一 表第十二 卷一百十二 表第十三
卷一百十三 列傳第一 卷一百十四 列傳第二
卷一百十五 列傳第三 卷一百十六 列傳第四
卷一百十七 列傳第五 卷一百十八 列傳第六
卷一百十九 列傳第七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八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九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十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十一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十二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十三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十四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十五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十六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十七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十八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十九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二十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二十九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三十一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二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三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三十四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三十五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三十六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三十七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三十八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四十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一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四十二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三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五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四十七 卷一百六十 列傳第四十八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八十五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八十九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九十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八十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一百九十四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一百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四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一百九十九 列傳第八十七 卷二百 列傳第八十八
卷二百一 列傳第八十九 卷二百二 列傳第九十
卷二百三 列傳第九十一 卷二百四 列傳第九十二
卷二百五 列傳第九十三 卷二百六 列傳第九十四
卷二百七 列傳第九十五 卷二百八 列傳第九十六
卷二百九 列傳第九十七 卷二百十 列傳第九十八
卷二百十一 列傳第九十九 卷二百十二 列傳第一百
卷二百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 卷二百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
卷二百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 卷二百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
卷二百十七 列傳第一百五 卷二百十八 列傳第一百六
卷二百十九 列傳第一百七 卷二百二十 列傳第一百八
卷二百二十一 列傳第一百九 卷二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十
卷二百二十三 列傳第一百十一 卷二百二十四 列傳第一百十二
卷二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十三 卷二百二十六 列傳第一百十四
卷二百二十七 列傳第一百十五 卷二百二十八 列傳第一百十六
卷二百二十九 列傳第一百十七 卷二百三十 列傳第一百十八
卷二百三十一 列傳第一百十九 卷二百三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二百三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二百三十八 列傳一百二十六
卷二百三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二百四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二百四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二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二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二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卷二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卷二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二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二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卷二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卷二百六十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卷二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五十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五十一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五十二
卷二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五十三 卷二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十四
卷二百六十七 列傳第一百五十五 卷二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五十六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第一百五十七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五十八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第一百五十九 卷二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六十
卷二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六十一 卷二百七十四 列傳第一百六十二
卷二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六十三 卷二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六十四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六十五 卷二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六十六
卷二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六十七 卷二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六十九 卷二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七十
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七十一 卷二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七十二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第一百七十三 卷二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七十四
卷二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七十五 卷二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七十六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一百七十七 卷二百九十 列傳第一百七十八
卷二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七十九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
卷二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卷二百九十四 列傳第一百八十二
卷二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八十三 卷二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
卷二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八十五 卷二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八十六
卷二百九十九 列傳第一百八十七 卷三百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卷三百一 列傳第一百八十九 卷三百二 列傳第一百九十
卷三百三 列傳第一百九十一 卷三百四 列傳第一百九十二
卷三百五 列傳第一百九十三 卷三百六 列傳第一百九十四
卷三百七 列傳第一百九十五 卷三百八 列傳第一百九十六
卷三百九 列傳第一百九十七 卷三百十 列傳第一百九十八
卷三百十一 列傳第一百九十九 卷三百十二 列傳第二百
卷三百十三 列傳第二百一 卷三百十四 列傳第二百二
卷三百十五 列傳第二百三 卷三百十六 列傳第二百四
卷三百十七 列傳第二百五 卷三百十八 列傳第二百六
卷三百十九 列傳第二百七 卷三百二十 列傳第二百八
卷三百二十一 列傳第二百九 卷三百二十二 列傳第二百十
卷三百二十三 列傳第二百十一 卷三百二十四 列傳第二百十二
卷三百二十五 列傳第二百十三 卷三百二十六 列傳第二百十四
卷三百二十七 列傳第二百十五 卷三百二十八 列傳第二百十六
卷三百二十九 列傳第二百十七 卷三百三十 列傳第二百十八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第二百十七 卷三百三十二 列傳第二百二十
附錄 張廷玉上明史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