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四在线播放免费观看中文版视频, 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忘忧草视频在线播放免费观看黄片下载,超碰人人爽爽人人爽人人,中国一级A片AAA片,欧美老妇肥熟高清,久久精品最新免费国产成人,久久人人97超碰CaOPOren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明史

 

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二

◎地理七 ○云南 貴州 云南《禹貢》梁州徼外。元置云南等處行中書省。(治中慶路。)洪武十五年二月癸丑平云南,置云南都指揮使司。乙卯置云南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同治云南府。)領(lǐng)府五十八,州七十五,縣五十五,蠻部六。后領(lǐng)府十九,御夷府二,州四十,御夷州三,縣三十,宣慰司八,宣撫司四,安撫司五,長官司三十三,御夷長官司二。北至永寧,(與四川界。)東至福州,(與廣西界。)西至干崖,(與西番界。)南至木邦,(與交址界。)距南京七千二百里,京師一萬六百四十五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五萬九千五百七十六,口二十五萬九千二百七十。弘治四年,戶一萬五千九百五十,口一十二萬五千九百五十五。萬歷六年,戶一十三萬五千五百六十,口一百四十七萬六千六百九十二。 云南府(元中慶路。)洪武十五年正月改為云南府。領(lǐng)州四,縣九: 昆明(倚。洪武二十六年,岷王府自陜西岷州遷於此。永樂二十二年遷岷王府於湖廣武岡州,建滕王府於此,宣德元年除。東有金馬山,與西南碧雞山相對,俱有關(guān),山下即滇池。池在城南,周五百里,其西南為?冢廖涠ǜ,注於金沙江。又東有盤龍江,西注滇池。東有赤水鵬、清水江二巡檢司。) 富民(府西北。東有螳螂川,源自滇池,下流入金沙江。東南有安寧河。) 宜良(府東少南。東有大池江,一名大河,亦曰巴盤江。西有湯池巡檢司。) 羅次(府西北。舊屬安寧州,弘治十三年八月改屬府。西有星宿河,自武定府流入。又有沙摩溪,即安寧河。南有煉象關(guān)巡檢司。) 晉寧州(西有大堡河,下流入滇池。)北距府百里。領(lǐng)縣二: 歸化(東北有交七浦,滇池下流。) 呈貢(州北。西有滇池,北有落龍河,南流入焉。) 安寧州(西有呀嵕山,有煎鹽水,設(shè)鹽課提舉司,轄鹽井四。天啟三年改設(shè)於瑯井,此司遂廢。又南有螳螂川。西有安寧河。又有祿脿、貼琉二巡檢司。)東距府八十里。領(lǐng)縣一: 祿豐(州西。西有南平山,上有關(guān)。東有大溪,即安寧河。西有星宿河,河東有老鴉關(guān)巡檢司。又西有蘭谷關(guān)。) 昆陽州(東南有渠濫川,東北入於滇池。)北距府百五十里。領(lǐng)縣二: 三泊(州西北。西有三泊溪,流入滇池。) 易門(州西。南有易門守御千戶所,洪武二十四年置,舊縣治在焉。萬歷三年復(fù)還縣治於此。又南有黎崖山,產(chǎn)異馬,一名馬頭山。西有九渡河,即祿豐縣大溪,下流入元江府界。) 嵩明州洪武十五年三月改曰嵩盟。成化十八年復(fù)故。(東北有羅錦山。東有秀嵩山。西北有東葛勒山。東南有烏納山,牧漾水出焉,西南入滇池。又東南有嘉利澤,亦曰楊林澤。又西有邵甸河,匯九十九泉,至昆明為備龍江。西有邵甸縣,洪武十五年三月屬州,尋廢。東南有楊林縣,成化十七年十月廢。又東有楊林守御千戶所,洪武二十五年置。又西有兔兒關(guān)巡檢司。)西南距府百二十里。 曲靖府(元曲靖路。)洪武十五年三月為府。二十七年四月升為軍民府。領(lǐng)州四,縣二。西距布政司二百九十里。 南寧(倚。東南有石堡山,山西有元越州治,洪武二十八年正月廢。北有白石江,流合城南之瀟湘江,又東南合左小江,亦謂之南盤江,下流環(huán)云南、澂江、廣西三府之境,至羅平州入貴州界。東北有白水關(guān)巡檢司。) 亦佐(府東。元屬羅雄州。永樂初,改屬府。西南有塊澤江。) 沾益州(東南有堆涌山。北有北盤江,其上流即貴州畢節(jié)衛(wèi)之可渡河,流入州境,又東南入貴州安南衛(wèi)。其西南又有南盤江,即南寧縣之東山河。南有交水縣,東南有羅山縣,東北有石梁縣,元皆屬州,洪武十五年皆廢。南有平夷衛(wèi),本平夷千戶所,洪武二十一年十一月置,二十三年四月改為衛(wèi),后廢,永樂元年復(fù)置衛(wèi)。衛(wèi)當貴州西入之沖,東有巒岡,西有定南嶺,北有豫順關(guān)、宣威關(guān)。州東南又有越州衛(wèi),洪武二十三年七月置,二十四年十二月徙於陸涼州,二十八年與州同廢,永樂元年九月復(fù)置。又州南有松韶鋪、阿幢橋二巡檢司。又南有炎方城,西南有松株城,俱天啟五年筑。)西南距府二百十三里。 陸涼州(東有丘雄山,下有中涎澤,即南盤江所匯也。西北有木容山,有關(guān)。又西有部封山。又西有芳華縣,南有河納縣,元皆屬州,永樂初皆廢。西南有陸涼衛(wèi),洪武二十三年三月以古魯昌地置,西南有喬甸,萬歷二年立營置戍於此。四十八年復(fù)設(shè)法古甸、龍峒等營,協(xié)守其地。)北距府百二十里。 馬龍州(東南有木容箐山,洪武二十四年十二月置寧越堡於此。山下有木容溪,下流即瀟湘江。又西有楊磨山,一名關(guān)索嶺,上有關(guān)。西南有通泉縣,元屬州,永樂初廢。北有馬隆守御千戶所,本馬隆衛(wèi),洪武二十三年七月置,二十八年十月改為所。南有魯婆伽嶺巡檢司。又有馬龍縣,元屬州,洪武十五年廢。西南有分水嶺關(guān)。東有三叉口關(guān)。)東距府七十里。 羅平州(元羅雄州。)萬歷十五年四月更名。(北有祿布山。東南有盤江,下流入貴州慕役長官司界。南有定雄守御千戶所,萬歷十四年九月置。)西北距府二百七十里。 尋甸府(元仁德府。)洪武十六年十月辛未升為仁德軍民府。丁丑改尋甸軍民府。成化十二年改為尋甸府。(舊治在東。今治在鳳梧山下,嘉靖七年十月徙。西南有落隴雄山,又有哇山。西有果馬山,其泉流為龍巨江,下流入滇池。又西南有三棱山,上有九十九泉,即盤龍江之上源。又東有阿交合溪。又北有為美縣,西有歸厚縣,元屬府,洪武十五年三月因之,尋廢。東南有木密關(guān),一名易龍堡,洪武二十三年四月置木密關(guān)守御千戶所於此。)西南距布政司二百六十里。 臨安府(元臨安路。)洪武十五年正月為府。領(lǐng)州六,縣五,長官司九。北距布政司四百二十里。 建水州(倚。元時府在州北,洪武中移府治此。西南有寶山。西北右有火焰山。東有石巖山,瀘江水自石屏州流經(jīng)此,伏流入巖洞中,東出為樂蒙河。又東北有曲江,東入於盤江,有曲江巡檢司。又西有禮社江,源出趙州,流經(jīng)此。又有寧遠州,萬歷十四年析建水州置,四十八年廢。東南有納更山土巡檢司。) 石屏州(元曰石坪。)洪武十五年三月改曰石平,后改今名。(南有鐘秀山。東有菜玉山,產(chǎn)石似玉。有曲江。又有異龍湖,周百五十里,中有大、小、中三島,其大島、中島上皆有城,其水引流為瀘江。西有寶秀關(guān)巡檢司。)東距府七十里。 阿迷州(元阿甯萬戶。)洪武十五年三月置州。(東南有買吾山,萬歷初,改名雷公山。又南有盤江,東有樂蒙河流入焉。又東有火井,有東山口土巡檢司。又有部舊村巡檢司,后廢。又有阿迷守御城,萬歷二年筑。)西距府百二十里。 寧州(東南有登樓山。東有水角甸山,產(chǎn)蘆甘石。又東有婆兮江,源出澂江府撫仙湖,下流入盤江,又西南有浣江,流合焉。又東有西沙縣,元屬州,后省,洪武十五年三月復(fù)置,仍屬州,尋復(fù)省。西北有甸直巡檢司。)西南距府百八十里。 通海(府西北。元屬寧州,洪武十五年三月改屬府。南有秀山。北有通海湖。東有守御通海前前、右右二千戶所,本元臨安路治。洪武初,徙府治建水州。十五年置守御千戶所於此。) 河西(府西北。東有曲江。又西有祿卑江,自新興州流入,合於曲江。又東北有綠溪河,其下流即通海湖。又北有曲陀關(guān)巡檢司,后廢。) 嶍峨(府西北。元屬寧州。洪武十五年二月改屬府。東有曲江,自新興州流入,又南有合流江,西北有丁癸江,俱流合焉。又西南有伽羅關(guān)、西有興衣鄉(xiāng)二巡檢司。) 蒙自(府東南。西有目則山。東有云龍山,又有羨裒山。又東南有黎花江,即禮社江也,東南注於交址清水江。有黎花舊市柵,宣德五年五月置臨安衛(wèi)右千戶所於此。又西南有西溪二,出銀礦。又南有蓮花灘,即瀾滄江下流,交址洮江上流。西南有箐口關(guān)巡檢司,又有大窩關(guān)、楊柳河關(guān)。東南有廢果寨,又有賀謎寨,俱道通交址。) 新平(府西北。萬歷十九年置。東南有魯奎山。東有平甸河。南有南峒巡檢司。) 新化州本馬龍他郎甸長官司。洪武十七年四月置,直隸布政司。弘治八年改為新化州。萬歷十九年來屬。(北有徹崇山。西有馬籠山,蠻酋結(jié)寨處,元置馬籠部千戶於此,屬元江路,洪武十五年廢。又北有法龍山,亦蠻酋結(jié)寨處。又東南有馬籠江,即禮社江,亦曰摩沙勒江,有摩沙勒巡檢司。東北有阿怒甸。)東南距府五百三十里。 寧遠州(元至治三年二月置,直隸云南行省。)洪武十五年來屬。宣德元年與安南。 納樓茶甸長官司(府西南。本納樓千戶所,洪武十五年置,屬和泥府。十七年四月改置。北有羚羊洞,產(chǎn)銀礦。又有祿豐江,即禮社江下流。又東有倘甸。) 教化三部長官司(府東南。元強現(xiàn)三部,洪武中改置。西南有魯部河,源出禮社江,下流合蒙自縣梨花江。) 王弄山長官司(府東南。元王弄山大小二部,洪武中改置。) 虧容甸長官司(府西南。元鐵容甸,屬元江路。洪武中改置,來屬。西有虧容江,源出沅江府,東經(jīng)車人寨,出寧遠州境。) 溪處甸長官司(府西南。元溪處甸軍民副萬戶,屬元江路。洪武中改置,來屬。) 思佗甸長官司(府西南。元和泥路。洪武十五年三月為府,領(lǐng)納樓千戶所伴溪、七溪、阿撒三蠻部,十七年廢,后改置。) 左能寨長官司(府西南。本思佗甸寨,洪武中改置。) 落恐甸長官司(府西南。元伴溪落恐部軍民萬戶。洪武中改置。) 安南長官司(府東南。元舍資千戶,后改安南道防送軍千戶。洪武十五年三月仍曰舍資千戶所,尋改置長官司。正德六年省入蒙自縣。天啟二年復(fù)置。) 澂江府(元澂江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府。領(lǐng)州二,縣三。西北距布政司八十里。 河陽(倚。舊治在西。洪武中,遷繡球山上。弘治中,又遷縣東金蓮山。正德十三年又遷縣東昜溥山麓。嘉靖二十年又遷金蓮山南。隆慶四年又遷舞鳳山下,即今治。北有羅藏山。南有撫仙湖,一名羅伽湖,下流東會於盤江。又東有鐵池河,源出陸涼州,流至此,會撫仙湖,復(fù)引流為鐵赤河,入於盤江。) 江川(府西南。南有故城,崇禎七年圮於水,遷於舊江川驛,即今治。又南有星云湖,東南入撫仙湖。北有關(guān)索嶺巡檢司。) 陽宗(府東北。北有明湖,一名陽宗湖,源出羅藏山,流入於盤江。) 新興州(東北有羅麼山,一名石崖山。西北有大棋山。又有蒙習山,山與晉寧州交界。又有大溪,下流至嶍峨縣,入於曲江。有羅麼溪,源出羅麼山,入於大溪。又北有普舍縣,南有研和縣,元俱屬州,洪武十五年三月因之,尋廢。又北有鐵爐關(guān)巡檢司。)東距府二百里。 路南州(西南有竹子山。東有劄龍山,石可煉銅。西有巴盤江,源自陸涼州。又有鐵赤河合焉。東南有邑市縣,元屬州,弘治三年九月廢。東北有革泥巡檢司。)西距府百三十里。 廣西府(元廣西路。)洪武十五年三月為府。(西有阿盧山。西北有巴盤江。又西有南盤江。又南有矣邦池,一名龍甸海,跨彌勒州界,南入盤江。)領(lǐng)州三。西北距布政司三百十里。 師宗州(西有龜山,萬歷四十八年筑督捕城於此。東有英武山。西有盤江,又西北有巴盤江合焉,東北入羅平州界。)西南距府八十里。 彌勒州(南有卜龍山。西有阿欲山。東南有盤江山,南盤江經(jīng)其下。又東有八甸溪,南合南盤江。又西有十八寨山,嘉靖元年二月置十八寨守御千戶所於此,直隸云南都司。又南有捏招巡檢司。)東北距府九十里。 維摩州(元大德四年二月置。東北有小維摩山。東南有大維摩山,又有阿母山。又東北有寶寧溪,下流經(jīng)廣南府界,合西洋江。西有三鄉(xiāng)城,萬歷二十二年筑。)西北距府二百二十里。 廣南府(元廣南西路宣撫司。)洪武十五年十一月改置廣南府。(西北有牌頭山,土人筑砦其上。南有西洋江,東南至廣西田州府,入於左江。)領(lǐng)州一。西北距布政司七百九十里。 富州(元至元十三年置,屬廣南西路。)洪武十五年改屬府。(東南有者鷂山。東北有西寧山。又東有楠木溪,至州南與南汪溪合,伏流十五里,東出於西洋江。西南有安寧州,東北有羅佐州,俱元至元十三年置,屬廣南西路。洪武十五年因之,后俱廢。)西距府二百里。 元江軍民府(元元江路。)洪武十五年三月為府。永樂初,升軍民府。領(lǐng)州二。東北距布政司七百九十里。 奉化州(倚。本因遠羅必甸長官司,洪武十八年四月置。嘉靖中,改州。東有羅盤山,亦名玉臺山。又有路通山。東南有元江,亦曰禮社江,東南入納樓茶甸長官司界。西南有瀾滄江,與車里宣慰司分界。又西有步日部,洪武中廢。又東有禾摩村巡檢司。) 恭順州(本他郎寨長官司,嘉靖中改州。) 楚雄府(元威楚開南路。)洪武十五年三月改為楚雄府。領(lǐng)州二,縣五。東距布政司六百里。 楚雄(倚。元曰威楚。洪武十五年二月更名。西有薇溪山,又有龍川江,經(jīng)城北青峰下,曰峨<山錄>江,下流入武定府,合金沙江。西有波羅澗,其麓有滷水,元設(shè)鹽課司於此,明廢。西北有呂合巡檢司。) 廣通(府東。元屬南安州。洪武十五年因之,后改屬府。東北有盤龍山,亦曰九盤山。西有羅苴甸山。東有鹽倉山,舊產(chǎn)鹽。又有臥象山,東南有臥獅山,俱產(chǎn)銀礦。又東北有阿陋雄山,有阿陋井、猴井,俱產(chǎn)鹽。又東有舍資河,自武定府流入,下流入於元江。又北有大河,西北入定遠縣之龍川江。東有舍資巡檢司,東北有沙矣舊,西有回蹬關(guān)二土巡檢司。) 定遠(府西北。西有赤石山。東有龍川江。又有黑鹽井,設(shè)提舉於此。又有瑯井提舉司,本置於安寧州,天啟三年移此,有黑井、瑯井二巡檢司。又西南有羅平關(guān)、南有會基關(guān)二巡檢司。) 定邊(府西。元至元十二年置,屬鎮(zhèn)南州。洪武中,改屬。北有螺盤山,上有自普關(guān)。又有無量山。南有定邊河,又有陽江,自蒙化府流合焉。) 柷嘉(府南。元置。西有黑初山。東北有卜門河,在卜門山下,又東北合馬龍江,流入新化州。又西有上江河,接南安州界。) 南安州(東有健林蒼山。又西南有表羅山,產(chǎn)銀。北有舍資河。)西北距府五十里。 鎮(zhèn)南州(東北有石吠山。東有五樓山。西南有馬龍江,其上流為定邊河,又東南入柷嘉縣界。又西有平夷川,龍川江之上流。又有沙橋巡檢司。又有鎮(zhèn)南關(guān)、英武關(guān)、阿雄關(guān)三土巡檢司。)東南距府五十里。 姚安軍民府(元姚安路。)洪武十五年三月為府。二十七年四月升軍民府。領(lǐng)州一,縣一。東南距布政司七百里。 姚州(倚。元屬大理路。洪武十五年三月來屬。東有東山,一名飽煙蘿山。東北有金沙江。南有青蛉河,源出三窠山,下流合大姚河。北有守御姚安千戶所,洪武二十八年置。東有箭場、西有普昌、南有三窠、西南有普淜四巡檢司。) 大姚(府北。元屬姚州。洪武十五年三月因之,后改屬府。西北有赤石崖。北有大姚河,源出書案山。西北有龍蛟江,源出鐵索箐,一名苴泡江,產(chǎn)金。俱東北流入金沙江。南有白鹽井提舉司,轄鹽井九。又有白鹽井巡檢司。東有姚安中屯千戶所,洪武二十八年置。) 武定府(元武定路。)洪武十五年三月為府,尋升軍民府。隆慶三年閏六月徙治獅子山。萬歷中,罷稱軍民。領(lǐng)州二,縣一。東南距布政司百五十里。 和曲州(倚。舊城在南,元州治於此。隆慶三年十二月徙州為府附郭,令吏目領(lǐng)兵守焉。西北有三臺山。北有金沙江,源出吐蕃共龍川犁牛石,下流經(jīng)麗江、鶴慶二府,至本府北界,東流入黎溪州,又東入四川會川衛(wèi)界。有金沙江土巡檢司。又有烏龍河,流入金沙江。又西北有西溪河,即楚雄府龍川江下流。又有只舊、草起二鹽井。東有南甸縣,元路治,洪武十五年三月改屬州,成化二十年仍屬府,正德元年七月省。西北有乾海子、又有羅摩洱、又南有小甸關(guān)三巡檢司。西北有龍街關(guān)土巡檢司。) 元謀(府西北。西北有住雄山,又有竹沙雄山。北有金沙江,西有西溪河流入焉。) 祿勸州(北有法塊山,又有哇匿歪山。東北有幸丘山,又有烏蒙山,一名絳云露山。北有金沙江,與四川東川府界。又東有普渡河,即螳螂川,下流會掌鳩河水,入於金沙江。北有易籠縣,元屬州,洪武十七年省。東有石舊縣,元屬州,天啟元年七月省。又北有普渡河巡檢司。南有撒墨巡檢司,后廢。)西距府二十里。 景東府(元至順二年二月置。)洪武十五年閏二月因之。三月降為州,屬楚雄府。十七年正月仍升為府。(西有景董山,洪武中筑景東衛(wèi)城於其上,又筑小城於山顛,謂之月城。北有蒙落山,一名無量山。西南有瀾滄江,源出金齒,流經(jīng)府西南二百余里,南注車里,為九龍江,下流入交址,東南有大河,即定邊河之下流,又東入鎮(zhèn)南州,為馬龍江。又南有土井,產(chǎn)鹽。北有開南州,元屬威楚開南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屬楚雄府,尋省。又東有三汊河、西北有保甸二土巡檢司。又北有安定關(guān)。南有母瓜關(guān)。東南有景蘭關(guān)。西南有蘭津橋,鐵索為之。)東北距布政司千一百八十里。 鎮(zhèn)沅府(本鎮(zhèn)沅州。)洪武三十五年十二月置。永樂四年四月升為府。(西有波弄山,山上下有鹽井六。南有杉木江,源出者樂甸,下流合威遠州之谷寶江。)領(lǐng)長官司一。北距布政司千五十里。 祿谷寨長官司(府東北。永樂十年四月以祿平寨置。北有馬容山。南有南浪江,西南流合杉木江。) 大理府(元大理路。)洪武十五年三月為府。領(lǐng)州四,縣三,長官司一。東南距布政司八百九十里。 太和(倚。西有點蒼山。東有西洱河,一名洱海,自浪穹縣流入,經(jīng)天橋下,又東合點蒼山之十八川匯於此,中有三島、四洲、九曲。西有樣備江,一曰漾鼻水,自劍川州流入,經(jīng)點蒼山后,合於西洱河,又西南流入瀾滄江。南有太和土巡檢司。又北有龍首關(guān),亦曰上關(guān)。南有龍尾關(guān),亦曰下關(guān)。) 趙州洪武十五年三月改名趙喜州,尋復(fù)。(南有九龍頂山。又有定西嶺,大江之源出焉,一名波羅江,西北入西洱河。又西南有樣備江,南入蒙化府界。東南有白崖崄江,源出定西嶺,下流為禮社江。有舊白崖城,嘉靖四十三年修筑,更名彩云城。又東有乾海子、南有迷度市二巡檢司。又有定西嶺上巡檢司。)西北距府三十里。領(lǐng)縣一: 云南(州東。元云南州。洪武十五年三月改為縣,屬府。十七年改屬州。西北有寶泉水,有一泡江。東北有周官些海子。西有品甸,洪武十九年四月置洱海衛(wèi)於此。又東北有你場、又有楚甸、南有安南坡三巡檢司。) 鄧川州(北有鐘山,又有普陀江,一名蒲萄江,又名彌苴佉江,南入西洱河。又東有豪豬洞,一名銀坑。又有青索鼻土巡檢司。)南距府七十里。領(lǐng)縣一: 浪穹(州東。東北有佛光山,山半有洞,可容萬人,山后險仄,名一女關(guān)。又有蓮花山,有蒙次和山,皆險峻。西南有鳳羽山。北有罷谷山,洱水所出。西有樣備江。西北有寧湖,亦曰明河,即普陀江上源。又有五鹽井提舉司,洪武十六年置,萬歷四十二年廢。西南有鳳羽縣,洪武十五年三月置,屬鄧川州,尋省。有鳳羽鄉(xiāng)巡檢司。又東南有晉陀崆巡檢司,后廢。西有上江嘴、西南有下江嘴二土巡檢司。) 賓川州弘治六年四月析趙州及太和、云南二縣地置。(西有雞足山,一名九曲巖。東北有金沙江,東入姚安府界。西有金龍湫,流入西洱河。又東有大羅衛(wèi),在鐘英山下,弘治六年四月與州同置。又東北有赤石崖、西南有賓居二巡檢司。西有神摩洞。又南有蔓神寨、北有白羊市二巡檢司,后廢。又北有金沙江土巡檢司。)西距府百里。 云龍州(元云龍甸軍民府,至元末置。)洪武十七年改為州,來屬。正統(tǒng)間屬蒙化府,后仍來屬。(西有三峰山。東有瀾滄江。又西北有諾鄧等鹽井,東南有大井等鹽井,舊俱轄於五井提舉司,后改屬州。東有云龍甸巡檢司,后廢。東北有順蕩井、又有上五井、東有師井、北有箭捍場四巡檢司,又東有十二關(guān)土巡檢司,舊俱屬浪穹縣,后改屬。)東南距府六十里。 十二關(guān)長官司(府東。元十二關(guān)防送千戶所。洪武中改置。嘉靖元年五月徙於一泡江之西。) 鶴慶軍民府(元鶴慶路。)洪武十五年三月為府。三十年十一月升軍民府。(南有方丈山,又有半子山,產(chǎn)礦。東有金沙江。東南有漾共江,即鶴川,其下流入金沙江。有木按州,又有副州,元俱屬府,洪武十五年俱廢。東北有宣化關(guān)、西南有觀音山、又有清水江三巡檢司。)領(lǐng)州二。東南距布政司千一百六十里。 劍川州(元劍川縣。)洪武十五年三月因之。十七年正月升為州。(西南有石寶山。南有劍川湖,俗呼海子,樣備江之下流。又西南有彌沙井鹽課司。又有彌沙井巡檢司。)東距府九十里。 順州(元屬麗江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屬北勝府,尋來屬。(西有金沙江。東有浴海浦,與北勝州分界。)西距府百二十里。 麗江軍民府(元麗江路宣撫司。)洪武十五年三月為府。三十年十一月升軍民府。領(lǐng)州四。東南距布政司千二百四十里。 通安州(倚。西北有玉龍山,一名雪嶺。又有金沙江,古名麗水,源出吐蕃界犁牛石下,名犁水,“犁”訛“麗”,流經(jīng)巨津、寶山二州,至武定府,北流入四川大江。西有石門關(guān)巡檢司。) 寶山州(西南有阿那山。南有金沙江。)西距府二百四十里。 蘭州(元屬麗江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屬麗江府,尋屬鶴慶府,后仍來屬。(北有福源山。西北有瀾滄江,源出吐蕃嵯和歌甸,流入境,南入云龍州界。)東北距府三百六十里。 巨津州(南有華馬山。北有金沙江,流入州界,有鐵橋跨其上。西北有臨西縣,元屬州,洪武十五年三月因之,弘治后廢。又東北有雪山關(guān)。)東南距府三百里。 永寧府(元永寧州,屬麗江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屬北勝府。十七年屬鶴慶府。二十九年改屬瀾滄衛(wèi)。永樂四年四月升為府。(金沙江在西。又東有瀘沽湖,周三百里,中有三島。又東南有魯窟海子,在干木山下,下流入四川鹽井衛(wèi)之打沖河。又北有勒汲河,自吐蕃流入,亦東流入打沖河。又南有羅易江,自蒗蕖州流入,注於瀘沽湖。)領(lǐng)長官司四。東南距布政司千四百五十里。 剌次和長官司(府東北)、革甸長官司(府西北)、香羅甸長官司(府西)、瓦魯之長官司(府北。四司,俱永樂四年四月置。) 北勝州(元北勝府,屬麗江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屬布政司,尋降為州,屬鶴慶府。二十九年改屬瀾滄衛(wèi)。正統(tǒng)七年九月直隸布政司。弘治九年徙治瀾滄衛(wèi)城。(瀾滄衛(wèi)舊在州南,本瀾滄衛(wèi)軍民指揮使司,洪武二十八年九月置,屬都司。弘治九年徙州來同治。尋罷軍民司,止為衛(wèi)。西南有瀾滄山。南有九龍山。西有金沙江,環(huán)繞州治,亦曰麗江。又南有陳海,又有呈湖,東南有浪峨海,下流俱入金沙江。東有羅易江,下流入永寧府界。北有蒗蕖州,元屬麗江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屬北勝府,尋屬鶴慶軍民府,二十九年改屬瀾滄衛(wèi),天啟中廢。東有寧番土巡檢司。)南距布政司千二十五里。 永昌軍民府(元永昌府,屬大理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屬布政司。十八年二月兼置金齒衛(wèi),屬都司。二十三年十二月省府,升衛(wèi)為金齒軍民指揮使司。嘉靖元年十月罷軍民司,止為衛(wèi),復(fù)置永昌軍民府。領(lǐng)州一,縣二,安撫司四,長官司三。東距布政司千二百里。 保山(倚。本金齒千戶所,洪武中置。永樂元年九月又置永昌府守御千戶所,俱屬金齒軍民司。嘉靖三年三月改二所為保山縣,東有哀牢山,本名安樂,夷語哀牢。西有九隆山。又東北有羅岷山,瀾滄江經(jīng)其麓。又南有潞江,舊名怒江,一名喳里江,自潞江司流入。又北有清水河,經(jīng)縣東南峽口山下,伏流東出,入瀾滄江。又有潞江州,宣德八年六月置,直隸布政司,正統(tǒng)二年五月廢。又東北有沙木和、西北有清水關(guān)二巡檢司。又北有甸頭、南有水眼二土巡檢司。) 永平(府東北。元屬永昌府。洪武二十三年屬金齒軍民司。嘉靖元年仍屬府。西南有博南山,一名金浪巔山,俗訛為丁當丁山,上有關(guān)。又有花橋山,產(chǎn)鐵礦。又東北有橫嶺山,驛道所經(jīng)。東有銀龍江,下流入瀾滄江。又東北有勝備江,下流入蒙化府樣備江。又西南有花橋河,源出博南山,流入銀龍江,上有花橋關(guān),亦曰玉龍關(guān)。又東北有上甸定夷關(guān)巡檢司。東有打牛坪土巡檢司。) 騰越州(元騰沖府,屬大理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屬布政司,尋廢。永樂元年九月置騰沖守御千戶所,屬金齒軍民司。宣德六年八月直隸都司。正統(tǒng)十年三月升所為騰沖軍民指揮使司。嘉靖三年十月置騰越州,屬府。十年十二月罷司為騰沖衛(wèi)。(東有球牟山。東南有羅生山。南有羅佐沖山,上有鎮(zhèn)夷關(guān),有巡檢司。又東北有高黎共山,一名昆侖岡。西北有明光山,有銀礦銅礦。西有大盈江,亦曰大車江,自徼外流入,下流至比蘇蠻界,注於金沙江。又東北有龍川江,源出徼外蛾昌蠻地之七藏甸,下流合於大盈江,有藤橋在其上。有龍川江關(guān)巡檢司。又西南有疊水河,即大盈江之支流。又有騰沖土州,宣德五年六月置,屬金齒軍民司,后直隸布政司,正統(tǒng)三年五月仍屬金齒軍民司,尋廢。又西有古勇關(guān)。)東北距府二百七十五里。 潞江安撫司(元柔遠路。)洪武十五年三月為府,后廢,屬麓川平緬司。永樂元年正月析置潞江長官司,直隸都司。十六年六月升安撫司。宣德元年六月改隸布政司。正統(tǒng)三年六月屬金齒軍民司。嘉靖元年十月屬府。(北有潞江,一名怒江,源出吐蕃雍望甸,南流經(jīng)此,折而東南入府界。東岸有潞江關(guān),北岸有細甸。又西有鎮(zhèn)姚守御千戶所,萬歷十三年置,治老姚關(guān)鳳山之阿。又西有全勝關(guān)。)東北距府三百五十里。 鎮(zhèn)道安撫司、楊塘安撫司(二司地舊屬西番,與麗江府接界。)俱永樂四年正月置,屬金齒軍民司。嘉靖元年屬府。 瓦甸安撫司本瓦甸長官司。宣德二年置,屬金齒軍民司。九年二月直隸都司。正統(tǒng)三年五月仍屬金齒軍民司。五年十一月升為安撫司。嘉靖元年屬府。 鳳溪長官司(府東。洪武二十三年十一月置,屬金齒軍民司。嘉靖元年改屬府。) 施甸長官司(府南。元石甸長官司。洪武十七年五月更名,屬府。二十三年屬金齒軍民司。嘉靖元年仍屬府。西有坪市河,下流入於怒江。東南有猛淋寨,萬歷十三年置鎮(zhèn)安守御千戶所於此。南有金齒巡檢司,治浦關(guān)。又南有石甸巡檢司。) 茶山長官司(永樂五年析孟養(yǎng)地置,屬金齒軍民司。嘉靖元年屬府。東有高黎共山。) 蒙化府(元蒙化州,屬大理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因之。正統(tǒng)十三年六月升為府。(北有龍宇圖山、又有甸頭山,一名天耳山。南有甸尾山。西有陽江,源出甸頭澗,下流至定邊縣,入定邊河。又西有樣備江,一名神莊江,與永平縣分界,南入順寧府境,為黑惠江。西南有瀾滄江。有甸頭、甸尾、樣備、瀾滄江四巡檢司。又西南有備溪江土巡檢司。又東有迷渡市,嘉靖初筑。)東距布政司八百六十里。 順寧府(元泰定四年十一月置。)洪武十五年三月庚戌因之。己未降為州,屬大理府。十七年正月仍升為府。(西北有樂平山。南有把邊山,中有把邊關(guān)。東北有瀾滄江,又有黑惠江,即樣備江也,又名墨會江,南流至府東泮山下,合於瀾滄江。又城東有順寧河,源出甸頭村山箐,流入云州之孟祐河。南有寶通州,又有慶甸縣,元俱與府同置,洪武十五年省。又西南有矣堵寨,萬歷三十年置右甸守御士千戶所於此。北有錫鉛寨、又有牛街、又有猛麻、又有錫蠟寨、董甕寨、蟒水寨、亦壁嶺七巡檢司。)領(lǐng)州一。東距布政司千五百五十里。 云州本大侯長官司。永樂元年正月析麓川平緬地置,直隸都司。宣德三年五月升為大侯御夷州,直隸布政司。萬歷二十五年更名,來屬。(舊治在南。萬歷三十年移於今治。南有瀾滄江,東有孟祐河流入焉。有臘丁鄉(xiāng)巡檢司,后廢。)西距府百五十里。領(lǐng)長官司一: 孟緬長官司(州西南。宣德五年六月以景東府之孟緬、孟梳地置,屬景東府,后直隸布政司。萬歷二十五年來屬。有大猛麻、又有猛撒二土巡檢司,與猛緬稱為“三猛”。) 車里軍民宣慰使司(元車里路,泰定二年七月置,即大徹里。)洪武十五年閏二月為軍民府。十九年十一月改軍民宣慰使司。永樂中廢。宣德六年復(fù)置。(東北有瀾滄江,與九龍江會,達於交址,為富良江,而入於海。又有沙木江。東有小徹里部,永樂十九年正月置車里靖安宣慰使司,宣德九年十月省入車里。又有元耿凍路,至正七年正月置,又有耿當、孟弄二州,亦元末置,洪武十五年俱省入車里。)西北距布政司三十四程。 緬甸軍民宣慰使司本緬中宣慰司。洪武二十七年六月置,尋廢。永樂元年十月復(fù)置,更名。(北有大金沙江,其上流即大盈江也,源出青石山,自孟養(yǎng)境內(nèi)流經(jīng)司北江頭城下,下流注於南海。東有阿瓦河,自孟養(yǎng)流入境,下流入大金沙江。又北有江頭城、太公城、馬來城、安正國城、蒲甘緬王城,謂之“緬中五城”。元后至元四年十二月置邦牙宣慰司於蒲甘緬王城,至正二年六月廢。至元二十六年置太公路於太公城,洪武十五年三月為府,后廢。)領(lǐng)長官司一。東北距布政司三十八程。 東倘長官司(宣德八年九月置。) 木邦軍民宣慰使司(元木邦路,至順元年三月置。)洪武十五年三月為府,后廢。三十五年十二月復(fù)置。永樂二年六月改軍民宣慰司。(北有慕義山。西有喳里江,即潞江,自芒市流入境,又西南入緬甸界。又北有蒙憐路、蒙來路,俱元置,洪武十五年三月俱為府,后俱廢。又西北有孟炎甸,有天馬關(guān)。)東北距布政司三十五程。 八百大甸軍民宣慰使司(元八百等處宣慰使司。)洪武二十四年六月改置。(東北有南格剌山,下有河,與車里分界。有八百者乃軍民宣慰使司,永樂二年四月分八百大甸地置,后廢。又有蒙慶宣慰司,元泰定四年閏月置,至正二年四月罷,洪武十五年三月復(fù)置府,后廢。又有孟絹路,元元統(tǒng)元年置,屬八百宣慰司,洪武十五年三月為府,后廢。又有木按、孟杰二路,俱元置,洪武十五年三月俱為府,后俱廢。)北距布政司三十八程。 孟養(yǎng)軍民宣慰使司(元云遠路。)洪武十五年三月為府。十七年改為孟養(yǎng)府,后廢。三十五年十二月復(fù)置。永樂二年六月改軍民宣慰使司。正統(tǒng)十三年廢。萬歷十三年改置長官司。(東有鬼窟山,又有茫崖山。又有大金沙江,其上流即大盈江,南流入於緬甸。又南有密堵城,有速送城。又南有戛撒寨。西有猛倫,西南有孟拱、戛里、猛別、盞西諸部。)東北距布政司三十七程。 老撾軍民宣慰使司永樂二年四月置。(東南有三關(guān),與安南界。)西北距布政司六十八程。 南甸宣撫司(元至元二十六年置南甸路。)洪武十五年三月為府,后廢,屬騰沖守御千戶所。永樂十二年正月置州,直隸布政司。正統(tǒng)三年五月改屬金齒軍民指揮使司。九年六月升宣撫司,仍直隸布政司。(東有丙弄山,又有蠻干山。南有沙木籠山,上有沙木籠關(guān)。西有大盈江。東北有小梁河,西南經(jīng)南牙山下,曰南牙江,入干崖境內(nèi)。又東南有孟乃河,即騰越州之龍川江。又南有黃連坡關(guān)。東北有小隴川關(guān)。)東北距布政司二十二程。 十崖宣撫司(元鎮(zhèn)西路。)洪武十五年三月為府,后廢,屬麓川平緬司。永樂元年正月析置干崖長官司,直隸都司,后屬金齒軍民指揮使司。宣德五年六月復(fù)屬都司。正統(tǒng)三年五月復(fù)屬金齒軍民指揮使司。九年六月升宣撫司,直隸布政司。(東有云籠山。西有大盈江,又南有檳榔江,自吐蕃界流合焉。東有安樂河,即小梁河,下流經(jīng)云籠山下,曰云籠江,經(jīng)司治北,折而西,合於檳榔江。又西北有南賧,元置,洪武中廢。又西有雷弄、盞達等部。)東北距布政司二十三程。 隴川宣撫司本麓川平緬軍民宣慰使司。正統(tǒng)六年廢,九年九月改置,治隴把。(元平緬路,在隴把東北。洪武十五年閏三月置平緬宣慰使司。三月又改路為府,未幾府廢。十七年八月丙子升司為平緬軍民宣慰使司。甲午改麓川平緬軍民宣慰使司,省麓川路入焉。元麓川路在隴把南,洪武十五年三月為府,未幾府廢。十七年八月為麓川平緬軍民宣慰司治所,正統(tǒng)中,司廢,曰平麓城,亦曰孟卯城,萬歷十二年置宣撫同知於此。又西南有通西軍民總管府,元至元二十六年置,洪武十五年三月為府,后廢。又東南有遮放城,萬歷十二年置宣撫副使於此。北有馬鞍山。西北有大金沙江。又有麓川江,即龍川江,自南甸流入,與芒市分界,西南入於大金沙江。)東北距布政司六十六程。 孟定御夷府(元孟定路,至元三十一年四月置。)洪武十五年三月為府。(東北有無量山,又有喳哩江,與麓川江合。東南有謀粘路,元泰定三年七月置。有木連路,元至正二十六年置。洪武十五年三月俱因之,后俱廢。)領(lǐng)安撫司一。東北距布政司十八程。 耿馬安撫司萬歷十三年析孟定地置。(西有三尖山。南有喳哩江,與孟定分界。)北距府百里。 孟艮御夷府永樂三年七月置,直隸都司,后直隸布政司。(東有木朵路,又有孟隆路,俱元泰定三年九月置。東北有孟愛等甸軍民府,元至元二十六年置。洪武十五年三月俱為府,后俱廢。)北距布政司三十八程。 威遠御夷州(元威遠州,屬威楚路,后改威遠蠻柵府。)洪武十五年三月仍為威遠州,屬楚雄府。十七年升為府,后廢。三十五年十二月復(fù)置州,直隸布政司。(北有蒙樂山,接景東府界。西北有威遠江,一名谷寶江,下流合瀾滄江。)東北距布政司十九程。 灣甸御夷州本灣甸長官司。永樂元年正月析麓川平緬地置,直隸都司。三年四月升為州,直隸布政司。(西北有高黎共山。北有姚關(guān),與順寧府界。)東北距布政司二十程。 鎮(zhèn)康御夷州(元鎮(zhèn)康路。)洪武十五年三月為府。十七年降為州,后廢,以其地屬灣甸州。永樂七年七月復(fù)置,直隸布政司。(西有喳哩江,接潞江安撫司界。南有昔剌寨。西南有控尾寨。)東北距布政司二十三程。 孟密宣撫司本孟密安撫司。成化二十年六月析木邦地置。萬歷十三年升為宣撫司。(東北有南牙山,與南甸分界。西南有摩勒江,有大金沙江,俱與緬甸分界。又有寶井。北有猛乃、猛哈,東北有孟廣等部。)東北距布政司三十三程。 蠻莫安撫司萬歷十三年析孟密地置。(東北有等練山。西南有那莫江,下流入大金沙江。又西有孟木寨。)東北距布政司三十一程。 者樂甸長官司永樂元年正月析麓川平緬地置,直隸都司,后改隸布政司。(南有瀾滄江。又東有景來河,自景東府流入,下流入馬龍江。)東北距布政司千一百七十里。 鈕兀御夷長官司宣德八年十月以和泥之鈕兀、五隆二寨置,北距布政司十六程。 芒市御夷長官司(元芒施路。)洪武十五年三月為府,后廢。正統(tǒng)八年四月改置,屬金齒軍民指揮司,后直隸布政司。(西南有永昌干山,又有孟契山。又有大盈江,西南經(jīng)青石山下,又西有麓川江來合焉。)東北距布政司二十三程 孟璉長官司(舊為麓川平緬司地,后為孟定府。)永樂四年四月置,直隸都司。(東南有木來府,元置,洪武十五年三月因之,后廢。)東北距布政司二十三程。 大古剌軍民宣慰使司(在孟養(yǎng)西南。亦曰擺古,濱南海,與暹羅鄰)、底馬撒軍民宣慰使司(在大古剌東南)、小古剌長官司、茶山長官司、底板長官司、孟倫長官司、八家塔長官司(皆在西南極邊)俱永樂四年六月置。 刺和莊長官司永樂四年十月置,直隸都司。 ○促瓦長官司 散金長官司(舊俱為麓川平緬司地。)永樂六年四月置。 里麻長官司永樂六年七月析孟養(yǎng)地置,直隸都司。 八寨長官司永樂十二年九月置,直隸都司。 底兀刺宣慰使司永樂二十二年三月置。(地舊為大古剌所據(jù),上諭還之,故置司。) 廣邑州本金齒軍民司之廣邑寨。宣德五年五月升為州。八年十一月直隸布政司。正統(tǒng)元年三月徙於順寧府之右甸。 貴州《禹貢》荊、梁二州徼外。元為湖廣、四川、云南三行中書省地。洪武十五年正月置貴州都指揮使司,(治貴州宣慰司。)其民職有司則仍屬湖廣、四川、云南三布政司。永樂十一年置貴州等處承宣布政使司。(與都指揮司同治。)領(lǐng)府八,州一,縣一,宣慰司一,長官司三十九。后領(lǐng)府十,州九,縣十四,宣慰司一,長官司七十六。北至銅仁,(與湖廣、四川界。)南至鎮(zhèn)寧,(與廣西、云南界。)東至黎平,(與湖廣、廣西界。)西至普安,(與云南、四川界。)距南京四千二百五十里,京師七千六百七十里。弘治四年,編戶四萬三千三百六十七,口二十五萬八千六百九十三。萬歷六年,戶四萬三千四百五,口二十九萬九百七十二。 貴陽軍民府本程番府。成化十二年七月分貴州宣慰司地置,治程番長官司。隆慶二年六月移入布政司城,與宣慰司同治。三年三月改府名貴陽。萬歷二十九年四月升為軍民府。領(lǐng)州三,縣二,長官司十六: 新貴(倚。本貴竹長官司,洪武五年正月置,屬宣慰司。萬歷十四年二月改置縣,來屬。西有獅子山。西北有木閣箐山,在水西境內(nèi)。北有貴人峰。又西有白龍洞。北有烏江,源出水西,與四川遵義府分界,北流至四川彭水縣,入涪陵江。西北有陸廣河,下流入於烏江,有陸廣河巡檢司。又西有宅溪。又西北有蔡家關(guān),一名響水關(guān),又有闊水關(guān)。) 貴定(倚。萬歷三十六年析新貴縣及定番州地置。東有銅鼓山,有石門山。南有高連山,有南門河。又東有龍洞河,下流俱入陸廣河。) 開州崇禎四年十一月以副宣慰洪邊舊地置。西南距府一百二十里。 廣順州本金筑長官司。洪武五年三月置,屬四川行省。十年正月改安撫司。十九年十二月屬廣西。二十七年仍屬四川。二十九年屬貴州衛(wèi)。正統(tǒng)三年八月直隸貴州布政司。成化十二年七月屬程番府。隆慶二年六月屬貴陽府。萬歷四十年置州。(東南有天臺山。北有天生橋。)南距府一百一十里。 定番州(元程番武勝軍安撫司。)洪武五年罷。成化十二年七月置程番府,領(lǐng)金筑安撫司,上馬橋、大龍番、小龍番、程番、方番、韋番、臥龍番、洪番、小程番、盧番、羅番、金石番、盧山、木瓜、大華、麻響十六長官司。隆慶二年六月移府入布政司城。萬歷十四年三月置州。距府八十五里,領(lǐng)長官司十六: 程番長官司(倚。洪武五年三月置,屬貴州衛(wèi)。正統(tǒng)三年八月屬貴州宣慰司。成化十二年七月屬程番府。萬歷十四年三月屬州。北有青巖。南有都泥江,源出州西北亂山中,曰濛潭,經(jīng)司南,州境之水皆流合焉,入廣西南丹州界。下十二司所屬仿此。) 小程番長官司(州西北。元小程番安撫司。洪武六年正月改置。) 上馬橋長官司(州西北。洪武十五年六月置。) 盧番長官司(州北。元盧番靜海軍安撫司。洪武六年正月改置,省元盧番蠻夷軍民長官司入焉。) 韋番長官司(州南。元韋番蠻夷長官司。洪武十五年六月改置。) 方番長官司(州南。元方番河中府安撫司。洪武五年改置。) 洪番長官司(州西。元洪番永盛軍安撫司。洪武六年正月改置。) 臥龍番長官司(州南。元臥龍番南寧州安撫司。洪武五年改置。) 小龍番長官司(州東南。元小龍番靜蠻軍安撫司。洪武六年正月改置。) 大龍番長官司(州東南。元大龍番應(yīng)天府安撫司。洪武五年改置。) 金石番長官司(州東。元金石番太平軍安撫司。洪武五年改置。) 羅番長官司(州南。元羅番大龍遏蠻軍安撫司。洪武五年改置。) 盧山長官司(州南。元盧山等處蠻夷軍安撫司。洪武六年正月改置。) 木瓜長官司(元木瓜等處蠻夷軍民長官司。洪武五年改置,屬貴州衛(wèi)。正統(tǒng)三年八月屬金筑安撫司。成化十二年七月,屬程番府。萬歷十四年三月屬州。下二司仿此。) 麻響長官司(洪武七年六月置。) 大華長官司(洪武七年六月置。) 貴州宣慰使司(元改順元路軍民安撫司置,屬湖廣行省。)洪武五年正月屬四川行省。九年六月屬四川布政司。永樂十一年二月來屬。(有沙溪、的澄河二巡檢司。又有黃沙渡、龍谷二土巡檢司。)領(lǐng)長官司七: 水東長官司(宣慰司北。元水東寨長官司。洪武五年改置,后廢。永樂元年六月置,屬都司,后來屬。) 中曹蠻夷長官司(宣慰司東南。元中曹白納等處長官司,屬管番民總管。洪武五年改置,來屬。) 龍里長官司(宣慰司東南。元龍里等寨長官司,屬管番民總管。洪武五年改置,來屬。) 白納長官司(宣慰司東南。元茶山白納等處長官司。洪武五年并入中曹司。永樂四年五月置,來屬。) 底寨長官司(宣慰司北。元底寨等處長官司。洪武五年改置。) 乖西蠻夷長官司(宣慰司東北。元乖西軍民府,屬管番民總管。洪武五年改置,后廢。永樂元年六月復(fù)置,屬都司,后來屬。) 養(yǎng)龍坑長官司(宣慰司北。元養(yǎng)龍坑宿徵等處長官司。洪武五年改置。) 安順軍民府(元安順州,屬普定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屬普定府。十八年直隸云南布政司。二十五年八月屬四川普定衛(wèi)。正統(tǒng)三年八月直隸貴州布政司。成化中,徙州治普定衛(wèi)城。萬歷三十年九月升安順軍民府。(普定衛(wèi)舊在州西北,洪武十五年正月置,屬四川都司。三月升軍民指揮使司,正統(tǒng)三年改屬貴州都司。成化中,州自衛(wèi)東南來同治。西北有舊坡山,兩峰相對,中有石關(guān)。東有巖孔山。北有歡喜嶺,又有思臘河,接水西界。西南有北盤江,自云南沾益州流入。東南有九溪河。又東有元普定路,屬云南行省,洪武十五年三月為府,屬云南布政司,尋并軍民府,改屬四川布政司,十八年七月廢。)領(lǐng)州三,長官司六。東距布政司百五十里。 寧谷寨長官司(府西南。洪武十九年置,屬安順州。二十五年八月屬普定衛(wèi)。正統(tǒng)三年八月仍來屬。下仿此。東南有乾海子。) 西堡長官司(府西北。建置所屬同上。北有浪伏山,元置習安州於山下,屬普定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屬普定府,后廢。又北有白石巖。東南有楚油洞山。北有谷龍河,下流合烏江。) 鎮(zhèn)寧州(元至正十一年四月以火烘夷地置,屬普定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屬普定府。二十五年八月屬普定衛(wèi),后僑治衛(wèi)城。正統(tǒng)三年八月直隸貴州布政司。嘉靖十一年六月徙州治安莊衛(wèi)城。萬歷三十年九月屬府。(安莊衛(wèi)舊在州西,洪武二十三年五月置,屬貴州都司。萬歷三十五年九月,州自衛(wèi)東來同治。南有白水河,又有烏泥江,即都泥江,源出山箐中,東南流,入金筑安撫司境。)東距府五十五里。領(lǐng)長官司二: 十二營長官司(州北。洪武十九年置,屬安順州。二十五年八月屬普定衛(wèi)。正統(tǒng)三年八月來屬。下仿此。東北有天生橋,又有公具河。北有阿破河。) 康佐長官司(州東。建置所屬同上。) 永寧州(元以打罕夷地置,屬普定路。)洪武十五年三月屬普定府。二十五年八月屬普定衛(wèi),后僑治衛(wèi)城。正統(tǒng)三年八月直隸貴州布政司。嘉靖十一年三月徙州治關(guān)索嶺守御千戶所城。萬歷三十年九月屬府。(關(guān)索所舊在州西南,洪武二十五年置,屬安莊衛(wèi)。萬歷三十年九月,州自所東北來同治。西北有紅崖山。西有北盤江,自普安州流入,有盤江河巡檢司。)東北距府一百二十里。領(lǐng)長官司二: 慕役長官司(州西。洪武十九年置,屬安順州。二十五年八月屬普定衛(wèi)。正統(tǒng)三年八月來屬。下仿此。北有安籠箐山。西北有象鼻嶺。東有北盤江,與永寧州分界,東南流,南盤江自云南羅平州來合焉,又南入廣西泗城州界。) 頂營長官司(州北。洪武四年置,所屬同上。東有關(guān)索嶺。西有盤江。) 普安州本貢寧安撫司。建文中置,屬普安軍民府。永樂元年正月改普安安撫司,屬四川布政司。十三年十二月改為州,直隸貴州布政司。萬歷十四年二月徙治普安衛(wèi)城。三十年九月屬府。(普安衛(wèi)舊在州南,洪武十五年正月置,屬云南都司,后改屬貴州都司。二十二年三月升軍民指揮使司。萬歷十四年二月,州自衛(wèi)北來同治。東有八部山,元普安路治山下,屬云南行省,洪武十五年三月為府,屬云南布政司,尋升軍民府,二十七年四月改屬四川,永樂后廢。東北有格孤山。又西北有番納牟山,一名云南坡。又東南有得都山,一名白崖,產(chǎn)雄黃水銀。又東有盤江。東南有者卜河,下流入於盤江。東有芭蕉關(guān)。西有分水嶺關(guān)。東南有安籠箐關(guān)。又西南有樂民守御千戶所,西有平夷守御千戶所,俱洪武二十二年置,又東南有安南守御千戶所,又有安籠守御千戶所,俱洪武二十三年置,皆屬普安衛(wèi)。正統(tǒng)十年四月徙安南所於羅渭江。)東北距府三百三十五里。 都勻府本都勻安撫司。洪武十九年十二月置。二十三年十月改都勻衛(wèi),屬貴州都司。二十九年四月升軍民指揮使司,屬四川布政司。永樂十七年仍屬貴州都司。弘治七年五月置都勻府於衛(wèi)城。(西有龍山。南有獨山鎮(zhèn)巡檢司。北有平定關(guān),西有威鎮(zhèn)關(guān),俱洪武二十四年置。)領(lǐng)州二,縣一,長官司八。西北距布政司二百六十里。 都勻長官司(府南。元上都勻等處軍民長官司。洪武十六年更名。南有都勻河,亦名馬尾河。) 邦水長官司(府西。元中都云板水等處軍民長官司,屬管番民總管。洪武十六年更名。邦水河在東南,本名扳河,即都勻河上源。) 平浪長官司(府西。洪武十六年置。西南有凱陽山,上有滅苗鎮(zhèn),即故凱口囤。東南有麥沖河。) 平洲六洞長官司(府西南。洪武十六年置。西南有六洞山。南有平洲河,中有沙洲。) 麻哈州本麻哈長官司。洪武十六年置,屬平越衛(wèi)。弘治七年五月升為州,來屬。(南有麻哈江,即邦水河之上源。)南距府六十里。領(lǐng)長官司二。 樂平長官司(州西北。洪武二十四年五月置,屬云南,后屬平越衛(wèi)。弘治七年五月來屬。東北有馬場山。南有樂平溪。) 平定長官司(州西北。洪武二十二年置,屬平越衛(wèi)。三十年屬清平衛(wèi)。弘治七年五月來屬。東有山江河。) 獨山州本九名九姓獨山州長官司。洪武十六年置,屬都勻衛(wèi)。弘治七年五月升為獨山州,屬府。(南有獨山,有獨山江,即都勻河下流,南入廣西天河縣界,為龍江。)北距府百五十里。領(lǐng)縣一,長官司二: 清平(府北。本清平長官司,洪武二十二年置,屬平越衛(wèi)。三十年屬清平衛(wèi)。弘治七年五月改為縣,屬麻哈州,后來屬。東有香爐山,嘉靖十二年四月徙清平衛(wèi)中左所於此。北有云溪洞。南有木級坡。又東有山江河,源出香爐山,有舟溪江流合焉,亦都勻河上源。又南有雞場關(guān),北有羅沖關(guān),俱洪武二十五年置。又東北有黎樹等寨。) 合江洲陳蒙爛土長官司(州東。洪武十六年置,屬都勻衛(wèi)。弘治七年五月屬州。東南有梅花洞。) 豐寧長官司(州西南。洪武二十三年置,屬都勻衛(wèi)。弘治七年五月屬州。西南有行郎山。) 平越軍民府(元平月長官司。)洪武十四年置平越守御千戶所。十五年閏二月改為平越衛(wèi)。十七年二月升軍民指揮使司。領(lǐng)長官司五,屬四川布政司,尋屬貴州都司。萬歷二十九年四月置平越軍民府於衛(wèi)城,以播州地益之,屬貴州布政司。(東有峨黎山,又有七盤坡。東南有麻哈江,其上源即黃平州之兩岔江。南有馬場江,又有羊場河,俱東入於麻哈江。南有武勝關(guān)。西南有通津關(guān)。東南有羊場關(guān)。)領(lǐng)衛(wèi)二,州一,縣三,長官司二。西距布政司百八十里。 清平衛(wèi)洪武二十三年六月置,屬貴州都司。萬歷二十九年來屬。(衛(wèi)治在清平縣北一里。)西南距府六十里。 興隆衛(wèi)洪武二十二年六月置,屬貴州都司。萬歷二十九年來屬。(北有龍巖山,亦名龍洞山。又有截洞,其深險。東有飛云巖。)西南距府百二十里。 黃平州本黃平安撫司。洪武七年十一月置,屬播州宣慰司。萬歷二十九年四月改為州,來屬。(東有七里谷。西南有兩岔江,以兩源合流而名。又東有冷水河。西北有黃平守御千戶所,洪武十一年正月置,十五年正月改為衛(wèi),閏二月仍為千戶所。)南距府三十里。 余慶(州西。本余慶長官司,洪武十七年置,屬播州宣慰司。萬歷二十九年六月改為縣,來屬。東有白泥長官司,亦洪武十七年置,屬播州宣衛(wèi)司,萬歷二十九年四月省入余慶縣。南有小烏江,下流入於烏江。東南有白泥河,下流合於思南河。又有走馬坪寨,嘉靖三十四年置。) 甕安(州西北。本甕水安撫司,洪武初置。萬歷二十九年四月改為縣,來屬。東有草塘安撫司,洪武十七年六月置,又有重安長官司,永樂四年九月置,俱屬播州宣慰司,萬歷二十九年四月俱省入甕安縣。東南有萬丈山。西有烏江,縣境諸山溪之水皆流合焉。又有黃灘關(guān)。東北有飛練堡,有天邦囤,西有西坪等寨。) 湄潭(州北。萬歷二十九年四月以播州湄潭地置。西有容山長官司,洪武中置,屬播州宣慰司。萬歷二十九年省入湄潭縣。南有湄潭水,又西有三江水,下流俱入於烏江。) 凱里長官司(府東北。本凱里安撫司,嘉靖八年二月分播州宣慰司地置,屬清平衛(wèi)。萬歷二十九年來屬。三十五年六月改為長官司。) 楊義長官司(府東南。洪武初置,屬平越衛(wèi)。萬歷二十九年屬府。西有杉木箐山。又有清水江,上流自新添衛(wèi)流入,經(jīng)城西,又名皮隴江,北經(jīng)乖西、巴香諸苗界,而入烏江。) 黎平府本思州宣慰司地。洪武十八年正月置五開衛(wèi),屬湖廣都司,后廢。三十五年十一月復(fù)置。永樂十一年二月置黎平府於衛(wèi)城,屬貴州布政司。弘治十年徙府治衛(wèi)南。萬歷二十九年十一月改府屬湖廣。三十一年四月還屬貴州。(南有寶帶山。東有摩天嶺。東北有銅鼓巖。西有新化江。又有福祿江,其上源為古州江,下流入廣西懷遠縣境。西南有黎平守御千戶所,洪武二十一年九月置,屬五開衛(wèi)。)領(lǐng)縣一,長官司十三。西距布政司六百三十里。 永從(府南。本元福祿永從軍民長官司。洪武中改置福祿永從蠻夷長官司,后廢。永樂元年正月復(fù)置,屬貴州衛(wèi)。十二年三月來屬。正統(tǒng)六年九月改為縣。南有福祿江,有彩江流合焉。又有永從溪。) 潭溪蠻夷長官司(府東南。元潭溪長官司。洪武三年正月改置,屬湖廣辰州衛(wèi)。三月改屬湖廣靖州衛(wèi),后廢。永樂元年正月復(fù)置,屬貴州衛(wèi)。十二年三月來屬。西南有銅關(guān)鐵寨山。南有潭溪。) 八舟蠻夷長官司(府北。元八舟軍民長官司。洪武五年改置,后廢。永樂元年正月復(fù)置,屬貴州衛(wèi)。十二年三月來屬。西南有八舟江,源自府城,西為三十里江,北流經(jīng)此,又東北為新化江。) 洪舟泊里蠻夷長官司(府東南。元洪舟泊里軍民長官司。洪武初改置,后廢。永樂元年正月復(fù)置,屬貴州衛(wèi)。十三年三月來屬。北有洪舟江,下流合於湖廣靖州之渠河。西南有中潮守御千戶所,洪武二十一年九月置,屬五開衛(wèi)。) 曹滴洞蠻夷長官司(府西北。元曹滴等洞軍民長官司。洪武初改置,后廢。永樂元年正月復(fù)置,屬貴州衛(wèi)。十二年三月來屬。西南有容江,源出苗地,北流入福祿江。) 古州蠻夷長官司(府西北。元古州八萬洞軍民長官司。洪武三年正月改置,屬湖廣辰州衛(wèi)。三月改屬湖廣靖州衛(wèi),后廢。永樂元年正月復(fù)置,屬貴州衛(wèi)。十二年三月來屬。有古州衛(wèi),洪武二十六年置,尋廢。東北有古州江。) 西山陽洞蠻夷長官司(府西南。洪武初置,后廢。永樂元年正月復(fù)置,屬貴州衛(wèi)。十二年三月來屬。西北有大巖山,大巖江出焉,東南入於福祿江。) 新化蠻夷長官司(府東北。元新化長官司。洪武三年正月改置,屬湖廣辰州衛(wèi),三月改屬湖廣靖州衛(wèi),后廢。永樂元年正月復(fù)置,屬貴州衛(wèi)。十一年二月置新化府於此,領(lǐng)湖耳、亮寨、歐陽、新化、中林驗洞、龍里六蠻夷長官司,赤溪湳洞長官司。宣德九年十一月府廢,以所領(lǐng)俱屬黎平府。西有六疊山。東南有新化江,又西北合於清水江。又東有新化亮寨守御千戶所,洪武二十一年九月置,西南有新化屯千戶所,洪武二十五年置,俱屬五開衛(wèi)。) 湖耳蠻夷長官司(府東北。元湖耳洞長官司。洪武三年正月改置,屬湖廣辰州衛(wèi)。三月改屬湖廣靖州衛(wèi),后廢。永樂元年正月復(fù)置,屬貴州衛(wèi)。十二年三月屬新化府,府廢來屬。西有銅鼓衛(wèi),本銅鼓守御千戶所,洪武二十一年九月置,屬五開衛(wèi),三十年改所為衛(wèi),屬湖廣都司,后二年廢,三十五年十一月復(fù)置,屬湖廣都司。) 亮寨蠻夷長官司(府東北。本八萬亮寨蠻夷長官司。洪武三年正月置,屬湖廣辰州衛(wèi)。三月屬湖廣靖州衛(wèi),后廢。永樂元年正月復(fù)置,改名,屬貴州衛(wèi)。十二年三月屬新化府,府廢來屬。) 歐陽蠻夷長官司(府東北。元歐陽寨長官司。洪武三年正月改置,屬湖廣辰州衛(wèi)。三月改屬湖廣靖州衛(wèi),后廢。永樂元年正月復(fù)置,屬貴州衛(wèi)。十二年三月屬新化府,府廢來屬。) 中林驗洞蠻夷長官司(府北。洪武初置,后廢。永樂元年正月復(fù)置。十二年三月屬新化府,府廢來屬。下二司仿此。) 赤溪湳洞蠻夷長官司(府東北。) 龍里蠻夷長官司(府北。南有龍里守御千戶所,洪武二十五年置,屬五開衛(wèi)。) 思南府(元思南宣慰司,屬湖廣行省。)洪武四年改屬四川。六年十二月升為思南道宣慰使司,仍屬湖廣。永樂十一年二月改為府,屬貴州布政司。隆慶四年三月徙治平溪衛(wèi)。尋復(fù)故。(有都儒、五堡、二坑等處巡檢司。又有覃韓偏力水土巡檢司。又有板橋巡檢司,舊屬石阡府,后來屬。)領(lǐng)縣三,長官司三。西南距布政司六百二十里。 安化(倚。本水犄姜長官司,元屬思州安撫司。洪武初,改曰水德江,屬思南宣慰司。永樂十二年三月屬府。萬歷三十三年改置安化縣。西南有崖門山。南有萬勝山。又有烏江,自石阡府流入,經(jīng)城西鲇魚峽北,入四川彭水縣界,合涪陵江。東南有水德江,即烏江之分流,又有思印江流合焉,下流亦入於涪陵江。舊有洪安、化濟二長官司,屬思南宣慰司,洪武二十六年五月省。東有水勝關(guān)。南有武勝關(guān)。北有太平關(guān)。) 蠻夷長官司(倚。洪武十年十月置,屬思南宣慰司。永樂十二年三月屬府。) 婺川(府北。元屬思州安撫司。洪武五年屬鎮(zhèn)遠州。十七年后仍屬思州。永樂十二年三月來屬。東有河只水,又有羅多水,下流俱注於水德江。) 印江(府東。本思印江長官司,元屬思南宣慰司。永樂十二年三月屬府。弘治七年六月改為印江縣。) 沿河祐溪長官司(府東北。洪武七年十月置,屬思南宣慰司。永樂十二年三月屬府。) 朗溪蠻夷長官司(府東。洪武七年十月置,屬思南宣慰司。永樂十二年三月屬烏羅府。正統(tǒng)三年五月,府廢,來屬。有厥溪蠻夷長官司,亦洪武七年十月置,尋廢。) 思州府(元思州宣慰司。)永樂十一年二月改為府,屬貴州布政司。領(lǐng)長官司四。西距布政司七百五十里。 都坪峨異溪蠻夷長官司(倚。洪武六年置,二十五年省。永樂十二年三月復(fù)置。南有峨山。西北有江頭山。東有異溪。東北有平溪,上有關(guān),洪武二十二年三月置平溪衛(wèi)於此,屬湖廣都司,萬歷二十九年十一月改屬貴州,三十一年四月還屬湖廣。又有鲇魚關(guān)。南有黃土關(guān)。又東北有晃州驛,路出湖廣沅州。) 都素蠻夷長官司(府西。永樂十二年三月置,屬府。) 施溪長官司(府北。元施溪樣頭長官司。洪武五年改名,屬湖廣沅州衛(wèi)。永樂十二年三月來屬。東有施溪。) 黃道溪長官司(府東北。元屬思州宣慰司。永樂十二年三月屬府。西南有黃道溪。) 鎮(zhèn)遠府(元鎮(zhèn)遠府,屬思州安撫司。)洪武四年降為鎮(zhèn)遠州,屬思南宣慰司。五年六月直隸湖廣。永樂十一年二月置鎮(zhèn)遠府於州治,屬貴州布政司。正統(tǒng)三年五月省州入焉。領(lǐng)縣二,長官司三。西距布政司五百三十里。 鎮(zhèn)遠(倚。本鎮(zhèn)遠溪洞金容金達蠻夷長官司,洪武二年二月置,屬思南宣慰司。永樂十二年三月屬州。正統(tǒng)三年五月改屬府。弘治七年十月改為鎮(zhèn)遠縣。北有石崖山。東有中河山,以兩水夾流而名。東北有鐵山。又東有觀音山,有馬場坡。東南有巴邦山。西有平冒山。南有鎮(zhèn)陽江,一名鎮(zhèn)南江,亦曰潕水,上受興隆、黃平諸水,東流三百里,入於沅江。又東北有鐵溪,出鐵山,下流入鎮(zhèn)陽江。又西有油榨關(guān)。有焦溪關(guān)、梅溪關(guān)。又有清浪關(guān),清浪衛(wèi)治於此,又西有偏橋,偏橋衛(wèi)在焉,俱洪武二十三年四月置。西南有鎮(zhèn)遠衛(wèi),洪武二十二年七月置。俱屬湖廣都司,萬歷二十九年十一月俱改屬貴州,三十一年四月還屬湖廣。) 施秉(府西南。本施秉蠻夷長官司,洪武五年置,屬思南宣慰司。永樂十二年三月屬州。正統(tǒng)九年七月改為縣。天啟元年四月省。崇禎四年十一月復(fù)置。南有洪江,即鎮(zhèn)陽江。) 偏橋長官司(府西。元偏橋中寨蠻夷軍民長官司。洪武五年改置,屬思南宣慰司。永樂十二年三月來屬。) 邛水十五洞蠻夷長官司(府東。元邛水縣。洪武五年改置團羅、得民、曉隘、陂帶、邛水五長官司,屬思州宣慰司。二十九年以四司并入邛水司,屬思南宣慰司。永樂十二年三月屬府。) 臻剖六洞橫坡等處長官司(府西。本臻剖、六洞、橫坡三長官司,洪武二十二年置,屬鎮(zhèn)遠衛(wèi),后并為一司。) 銅仁府本思州宣慰司地。永樂十一年二月置銅仁府。領(lǐng)縣一,長官司五。西南距布政司七百七十里。 銅仁(倚。元銅人大小江等處蠻夷軍民長官司,屬思州安撫司。洪武初,改置銅仁長官司,屬思南宣慰司。永樂十二年三月置府治於此。萬歷二十六年四月改為縣。南有銅崖山。又有新坑山,產(chǎn)朱砂水銀。西南有銅仁大江,西北有小江流合焉,下流入沅州界,注於沅江。) 省溪長官司(府西。元省溪壩場等處蠻夷長官司,屬思州安撫司。洪武初改名,屬思南宣慰司。永樂十二年三月來屬。西有棨邏江,即省溪,產(chǎn)金。) 提溪長官司(府西。元提溪等處軍民長官司,屬思州安撫司。洪武初改名,屬思南宣慰司。永樂十二年三月來屬。東有印江。西有提溪,產(chǎn)砂金。) 大萬山長官司(府南。元大萬山蘇葛辦等處軍民長官司,屬思州安撫司。洪武初改名,屬思南宣慰司。永樂十二年三月來屬。) 烏羅長官司(府西。元烏羅龍干等處長官司,屬思州安撫司。洪武初更名,屬思南宣慰司。永樂十一年二月置烏羅府,領(lǐng)朗溪蠻夷長官司,烏羅、答意、治古、平頭著可四長官司治於此。正統(tǒng)三年五月,府廢來屬。西有九龍山,銅仁大江源於此。又西南有觀音囤,亦曰烏羅洞。南有九江。又有木耳溪,亦曰九十九溪,下流亦入沅江。) 平頭著可長官司(府西北。元平頭著可通達等處長官司,屬思州安撫司。洪武七年十月改置,屬思南宣慰司。永樂十二年三月屬烏羅府,府廢來屬。又有答意長官司,治古寨長官司,俱永樂三年七月置,屬貴州宣慰司,十二年三月改屬烏羅府,正統(tǒng)三年五月俱與府同廢。) 石阡府本思州宣慰司地。永樂十一年二月置石阡府。領(lǐng)縣一,長官司三。西南距布政司六百三十里。 石阡長官司(倚。元石阡等處軍民長官司,屬思州安撫司。洪武初改置,屬思州宣慰司。永樂十二年三月為石阡府治。西有崖門山。南有秋滿洞。西有烏江,自四川遵義府流入,東北入思南府界。有石阡江,下流入於烏江。) 龍泉(府西。本龍泉坪長官司,元為思州安撫司治。洪武七年七月復(fù)置,屬思州宣慰司。永樂十二年三月來屬。萬歷二十九年四月改為縣。北有騰云洞。南有鄧坎等寨。) 苗民長官司(府西南。洪武七年十月置,屬思州宣慰司。永樂十二年三月來屬。) 葛彰葛商長官司(府南。元屬思州安撫司。洪武中屬思州宣慰司。永樂十二年三月來屬。) 龍里衛(wèi)軍民指揮使司洪武二十三年四月置衛(wèi)。二十九年四月升軍民指揮使司。(西有蓮花涇,又有加牙河,下流入甕首河。東南有平伐長官司,本元平伐等處長官司,洪武十五年改置,屬貴州衛(wèi),二十八年屬龍里衛(wèi),萬歷十四年二月省入新貴縣。又西有長沖關(guān)。東有巄聳關(guān)。)領(lǐng)長官司一。西距布政司五十里。 大平伐長官司(衛(wèi)南。洪武十九年置,屬貴州衛(wèi)。二十八年來屬。東北有谷峽山。東南有甕首河,下流合清水江。) 新添衛(wèi)軍民指揮使司(元新添葛蠻安撫司,后廢。)洪武二十二年置新添千戶所,屬貴州衛(wèi)。二十三年二月改為新添衛(wèi),屬貴州都司。二十九年四月升軍民指揮使司。領(lǐng)長官司五。西距布政司百十里。 新添長官司(倚。洪武四年置。東有憑虛洞,一名豬母洞。西北有清水江。西南有甕城河,有甕城河土巡檢司。又東有谷忙關(guān)。) 小平伐長官司(衛(wèi)西南。洪武十五年六月置,屬貴州衛(wèi),尋屬龍里衛(wèi)。二十九年來屬。) 把平寨長官司(衛(wèi)南。洪武十五年六月置,屬貴州衛(wèi),尋屬龍里衛(wèi)。二十九年來屬。) 丹平長官司(衛(wèi)西南。洪武三十年置,尋省。永樂二年復(fù)置。) 丹行長官司(衛(wèi)西南。洪武三十年置,尋省。永樂二年復(fù)置。) 安南衛(wèi)洪武十五年正月置尾灑衛(wèi)於此,尋廢。二十三年十二月復(fù)置,更名,屬貴州都司。(南有尾灑山。東有盤江山,有清源洞。又有北盤江,自云南沾益州流入,又南入安順府界。東南有者卜河,自普安州流入,注於盤江。西有江西陂,初置柵屯守於此,尋徙於尾灑,筑城為衛(wèi)。南有烏鳴關(guān),亦洪武中置。)東北距布政司三百四十里。 威清衛(wèi)洪武二十三年六月置,屬貴州都司。(北有羊耳山。西有的澄河,即陸廣河上流。西北有鴨池河,即烏江。)西距布政司六十里。 平壩衛(wèi)洪武二十三年閏四月置,屬貴州都司。(東南有南仙洞,有馬頭山。東有東溪。)西南距布政司八十里。 畢節(jié)衛(wèi)洪武十七年二月置,屬貴州都司。(東有木稀山,有關(guān)。又有響水河。南有善欲關(guān),西有老鴉關(guān),俱洪武中置。東北有層臺衛(wèi),洪武二十一年九月置,二十七年六月廢。)領(lǐng)守御所一。東南距布政司四百五十里。 守御七星關(guān)后千戶所(衛(wèi)西。洪武二十一年置,屬烏撒衛(wèi)。永樂中來屬。有七星關(guān)河,亦曰可渡河,源出四川烏撒府,即北盤江上流,七星關(guān)在其上,下流入云南沾益州界。) 赤水衛(wèi)洪武二十一年十月置,(北有雪山,上有關(guān)。東有赤水河,有赤水關(guān)。)領(lǐng)所四。距布政司六百二十里。 摩尼千戶所(衛(wèi)北)、白撒千戶所(衛(wèi)東南。二所俱洪武二十二年九月置)、阿落密千戶所(衛(wèi)南)、前千戶所(衛(wèi)南。二所俱洪武二十七年置。) 普市守御千戶所洪武二十三年三月析永寧宣撫司地置,直隸貴州都司。(東有木案山。西南有水腦洞。又東南有龍泉澗。)距布政司七百二十里。 敷勇衛(wèi)本劄佐長官司。洪武五年改元落邦札佐等處長官司置,屬貴州宣慰司。崇禎三年改置,屬貴州都司。(東有陽明洞。西有三湘水。北有烏江,有陸廣河。)領(lǐng)所四。南距布政司五十里。 於襄守御千戶所(衛(wèi)西。本青山長官司,洪武五年改元青山遠地等處長官司置,屬貴州宣慰司。崇禎三年改置。) 息烽守御千戶所(衛(wèi)東北。崇禎三年以貴州前衛(wèi)故絕六屯并割底寨司地置。西有西望山。南有石天洞。北有烏江。) 濯靈守御千戶所(衛(wèi)北。西有陸廣河,北流合烏江)、修文守御千戶所(衛(wèi)東北。二所俱宣慰司水西地,崇禎三年同置。) 鎮(zhèn)西衛(wèi)崇禎三年以宣慰司水西地置。(北有天柱洞,又有鴨池河,即烏江異名。)領(lǐng)所四。西南距布政司六十里。 威武守御千戶所(衛(wèi)東)、赫聲守御千戶所(衛(wèi)北。有鴨池河)、柔遠守御千戶所(衛(wèi)□)、定遠守御千戶所(衛(wèi)□。以上俱水西地,崇禎三年與衛(wèi)同置。)

 

明史

  《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傳體明代史,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歷史。其卷數(shù)在二十四史中僅次于《宋史》,但其修纂時間之久,用力之勤卻大大超過了以前諸史。修成之后,得到后代史家的好評,認為它超越了宋、遼、金、元諸史。清史學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卷31中說:“近代諸史自歐陽公《五代史》外,《遼史》簡略,《宋史》繁蕪,《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潔,敘事簡括,稍為可觀,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卷一 本紀第一 卷二 本紀第二
卷三 本紀第三 卷四 本紀第四
卷五 本紀第五 卷六 本紀第六
卷七 本紀第七 卷八 本紀第八
卷三十三 志第九 卷三十四 志第十
卷三十五 志第十一 卷三十六 志第十二
卷三十七 志第十三 卷三十八 志第十四
卷三十九 志第十五 卷四十 志第十六
卷四十一 志第十七 卷四十二 志第十八
卷四十三 志第十九 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
卷九 本紀第九 卷十 本紀第十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卷十四 本紀第十四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 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
卷十七 本紀第十七 卷十八 本紀第十八
卷十九 本紀第十九 卷二十 本紀第二十
卷二十一 本紀第二十一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卷二十三 本紀第二十三 卷二十四 本紀第二十四
卷二十五 志第一 卷二十六 志第二
卷二十七 志第三 卷二十八 志第四
卷二十九 志第五 卷三十 志第六
卷三十一 志第七 卷三十二 志第八
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一 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二
卷四十七 志第二十三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四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五 卷五十 志第二十六
卷五十一 志第二十七 卷五十二 志第二十八
卷五十三 志第二十九 卷五十四 志第三十
卷五十五 志第三十一 卷五十六 志第三十二
卷五十七 志第三十三 卷五十八 志第三十四
卷五十九 志第三十五 卷六十 志第三十六
卷六十一 志第三十七 卷六十二 志第三十八
卷六十三 志第三十九 卷六十四 志第四十
卷六十五 志第四十一 卷六十六 志第四十二
卷六十七 志第四十三 卷六十八 志第四十四
卷六十九 志第四十五 卷七十 志第四十六
卷七十一 志第四十七 卷七十二 志第四十八
卷七十三 志第四十九 卷七十四 志第五十
卷七十五 志第五十一 卷七十六 志第五十二
卷七十七 志第五十三 卷七十八 志第五十四
卷七十九 志第五十五 卷八十 志第五十六
卷八十一 志第五十七 卷八十二 志第五十八
卷八十三 志第五十九 卷八十四 志第六十
卷八十五 志第六十一 卷八十六 志第六十二
卷八十七 志第六十三 卷八十八 志第六十四
卷八十九 志第六十五 卷九十 志第六十六
卷九十一 志第六十七 卷九十二 志第六十八
卷九十三 志第六十九 卷九十四 志第七十
卷九十五 志第七十一 卷九十六 志第七十二
卷九十七 志第七十三 卷九十八 志第七十四
卷九十九 志第七十五 卷一百 表第一
卷一百一 表第二 卷一百二 表第三
卷一百三 表第四 卷一百四 表第五
卷一百五 表第六 卷一百六 表第七
卷一百七 表第八 卷一百八 表第九
卷一百九 表第十 卷一百十 表第十一
卷一百十一 表第十二 卷一百十二 表第十三
卷一百十三 列傳第一 卷一百十四 列傳第二
卷一百十五 列傳第三 卷一百十六 列傳第四
卷一百十七 列傳第五 卷一百十八 列傳第六
卷一百十九 列傳第七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八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九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十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十一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十二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十三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十四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十五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十六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十七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十八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十九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二十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二十九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三十一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二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三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三十四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三十五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三十六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三十七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三十八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四十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一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四十二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三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五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四十七 卷一百六十 列傳第四十八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八十五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八十九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九十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八十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一百九十四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一百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四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一百九十九 列傳第八十七 卷二百 列傳第八十八
卷二百一 列傳第八十九 卷二百二 列傳第九十
卷二百三 列傳第九十一 卷二百四 列傳第九十二
卷二百五 列傳第九十三 卷二百六 列傳第九十四
卷二百七 列傳第九十五 卷二百八 列傳第九十六
卷二百九 列傳第九十七 卷二百十 列傳第九十八
卷二百十一 列傳第九十九 卷二百十二 列傳第一百
卷二百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 卷二百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
卷二百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 卷二百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
卷二百十七 列傳第一百五 卷二百十八 列傳第一百六
卷二百十九 列傳第一百七 卷二百二十 列傳第一百八
卷二百二十一 列傳第一百九 卷二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十
卷二百二十三 列傳第一百十一 卷二百二十四 列傳第一百十二
卷二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十三 卷二百二十六 列傳第一百十四
卷二百二十七 列傳第一百十五 卷二百二十八 列傳第一百十六
卷二百二十九 列傳第一百十七 卷二百三十 列傳第一百十八
卷二百三十一 列傳第一百十九 卷二百三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二百三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二百三十八 列傳一百二十六
卷二百三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二百四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二百四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二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二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二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卷二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卷二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二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二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卷二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卷二百六十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卷二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五十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五十一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五十二
卷二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五十三 卷二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十四
卷二百六十七 列傳第一百五十五 卷二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五十六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第一百五十七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五十八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第一百五十九 卷二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六十
卷二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六十一 卷二百七十四 列傳第一百六十二
卷二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六十三 卷二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六十四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六十五 卷二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六十六
卷二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六十七 卷二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六十九 卷二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七十
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七十一 卷二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七十二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第一百七十三 卷二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七十四
卷二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七十五 卷二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七十六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一百七十七 卷二百九十 列傳第一百七十八
卷二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七十九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
卷二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卷二百九十四 列傳第一百八十二
卷二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八十三 卷二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
卷二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八十五 卷二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八十六
卷二百九十九 列傳第一百八十七 卷三百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卷三百一 列傳第一百八十九 卷三百二 列傳第一百九十
卷三百三 列傳第一百九十一 卷三百四 列傳第一百九十二
卷三百五 列傳第一百九十三 卷三百六 列傳第一百九十四
卷三百七 列傳第一百九十五 卷三百八 列傳第一百九十六
卷三百九 列傳第一百九十七 卷三百十 列傳第一百九十八
卷三百十一 列傳第一百九十九 卷三百十二 列傳第二百
卷三百十三 列傳第二百一 卷三百十四 列傳第二百二
卷三百十五 列傳第二百三 卷三百十六 列傳第二百四
卷三百十七 列傳第二百五 卷三百十八 列傳第二百六
卷三百十九 列傳第二百七 卷三百二十 列傳第二百八
卷三百二十一 列傳第二百九 卷三百二十二 列傳第二百十
卷三百二十三 列傳第二百十一 卷三百二十四 列傳第二百十二
卷三百二十五 列傳第二百十三 卷三百二十六 列傳第二百十四
卷三百二十七 列傳第二百十五 卷三百二十八 列傳第二百十六
卷三百二十九 列傳第二百十七 卷三百三十 列傳第二百十八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第二百十七 卷三百三十二 列傳第二百二十
附錄 張廷玉上明史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