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四在线播放免费观看中文版视频, 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忘忧草视频在线播放免费观看黄片下载,超碰人人爽爽人人爽人人,中国一级A片AAA片,欧美老妇肥熟高清,久久精品最新免费国产成人,久久人人97超碰CaOPOren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jī)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先核實! 明史

 

卷二百九十四 列傳第一百八十二

◎忠義六 ○夏統(tǒng)春(薛聞禮等) 陳美(郭裕等) 諶吉臣(張國勛等) 盧學(xué)古(朱士完等) 陳萬策(李開先) 許文岐(李新等) 郭以重(岳璧 郭金城) 崔文榮(朱士鼎) 徐學(xué)顏(李毓英等) 馮云路(熊䴙 明睿 易道暹 傅可知) 蔡道憲(周二南等) 張鵬翼(歐陽顯宇等) 劉熙祚 王孫蘭 程良籌(程道壽) 黃世清 楊暄(朱一統(tǒng)等) 唐時明(薛應(yīng)玢 唐夢鯤) 段復(fù)興(靳圣居等) 簡仁瑞(何相劉等) 司五教(張鳳翮) 都任(王家錄等) 祝萬齡(王徵等) 陳瑸(周鳳岐) 王徵俊(宋之俊等) 丁泰運(尚大倫等) 夏統(tǒng)春,字元夫,桐城人。為諸生,慷慨有才志。用保舉授黃陂丞,嘗攝縣事,著廉能聲。十五年,賊犯黃陂。統(tǒng)春已遷麻陽知縣,未赴,乃督眾拒守,凡十五晝夜,賊忽解去。統(tǒng)春度賊必再至,而眾已疲甚,休于家。閱五日,賊果突至,城遂陷。統(tǒng)春巷戰(zhàn),力竭被執(zhí),欲屈之。統(tǒng)春指賊魁大罵,賊怒,斷其右手。復(fù)以左手指賊罵,賊又?jǐn)嘀。罵不已,乃割其舌,目怒視,眥欲裂,賊又剜其目。猶以頭觸賊,遂支解之。 有薛聞禮者,武進(jìn)人。由府吏官黃陂典史。歲歉,民逋漕粟。聞禮奉使過漢口,貸于所知得千金,以代民逋。十六年,張獻(xiàn)忠陷黃陂,愛聞禮才,挾與俱去,暮即亡歸。會賊所設(shè)偽官為士民殺死,聞禮曰“禍大矣”,令士民遠(yuǎn)避,而己獨留以當(dāng)之。俄賊至,將屠城。聞禮挺身曰:“殺偽官者,我也。”賊欲活之,詈不止,乃見殺。 當(dāng)是時,賊延蔓中原,覆名城不可勝數(shù)。其以小吏死難,有何宗孔、賈儒秀、張達(dá)、郝瑞日諸人。宗孔,紫陽典史。十一年五月,流賊再陷其城,死之。儒秀,商南典史,城陷,抗節(jié)死。達(dá),興山典史。十四年二月,張獻(xiàn)忠自蜀來攻,都司徐日耀戰(zhàn)歿,達(dá)被縛,罵賊不屈死。瑞日,陜西人,為固始巡檢。羅山為賊陷,上官令瑞日攝縣事。單騎攜二童以往,至則止僧寺,將招流移為守御計。未逾月,賊遣偽官至,土寇萬朝勛與之合。誘執(zhí)瑞日,說之降,不從,拘于家。一日,朝勛置酒宴群賊,醉臥,瑞日潛入其室,殺之。將奔鳳陽,雨阻,復(fù)見縶。賊愛其勇,欲留之,叱曰:“我雖小吏,亦朝廷臣子,肯為賊用耶!”遂被害,二仆亦死。 有朱耀者,固始人。與父允義、兄炳、思成并以勇力聞。八年,賊來犯,耀父子力戰(zhàn)卻之。明年,賊復(fù)至。耀出戰(zhàn),手馘數(shù)十人,追之,陷伏中,大罵死。允義曰:“我必報子仇!北^思成曰:“我二人必報弟仇!比寺时妸^擊,賊解去,城獲全。 陳美,字在中,新建人。崇禎時由鄉(xiāng)舉知宜城縣。兵燹之余,民生凋瘵。及張獻(xiàn)忠據(jù)谷城,人情益懼,美安輯備至。襄陽陷,賊兵來犯。美偕守備劉相國迎擊,賊中伏敗去。巡按御史上其功,獲敘錄。撫治都御史王永祚以六等課所部有司,美居上上。薦于朝,未及擢用。十五年冬,李自成長驅(qū)犯襄陽,左良玉先奔,永祚及知府以下俱遁。賊入城,鄉(xiāng)官羅平、知州蔡思繩、福州通判宋大勛殉節(jié)。賊分兵寇宜城、棗陽、谷城、光化、均州。美守宜城,固拒八晝夜。城陷,抗罵不已,為賊磔死。訓(xùn)導(dǎo)陽城田世福亦死之。 棗陽知縣郭裕,清江舉人。甫視事,張獻(xiàn)忠至。左良玉屯近邑,裕單騎邀與共御,賊卻去。至是,賊將劉福來攻,裕發(fā)炮石,擊傷多。賊憤,攻益力,城陷。身被數(shù)槊,大罵。賊支解之,闔門遇害。 光化知縣萬敬宗,南昌人,貢生,到官以死自誓。賊薄城,遂自盡。賊義之,引去,城獲全。鄉(xiāng)官韓應(yīng)龍,舉人,歷長蘆鹽運使,不受偽職,自縊死。谷城知縣周建中亦殉節(jié)。均州知州胡承熙被熱不屈,與其子爾英俱死。承熙有能聲,永祚課屬吏,亦列上上,遷刑部員外郎,未行,遇難。賊犯鄖陽,同知劉璇死之。保康陷,知縣萬惟壇與妻李氏俱列之。璇,永年人。惟壇,曹縣人。俱貢生。 諶吉臣,字仲貞,南昌人。父應(yīng)華,萬歷時,以參將援朝鮮,戰(zhàn)歿。吉臣由舉人為云夢知縣。崇禎十五年十二月,李自成陷襄陽,其黨賀一龍陷德安。吉臣急遣孥歸,身誓死勿去。明年正月,云夢陷,被執(zhí),不食累日。賊臨以兵,吉臣乞速死。賊壯之,授以官,不屈。驅(qū)上馬,曰:“我失守封疆,當(dāng)死此,更安往!蹦艘姎。福王時,贈太仆寺丞。 賊分兵犯旁邑,應(yīng)城陷,訓(xùn)導(dǎo)張國勛死之。國勛,黃陂人。城將陷,詣文廟抱先師木主大哭,為賊所執(zhí),大罵不屈,支解死。妻子十余人皆殉節(jié)。 袁啟觀者,云夢諸生也。賊據(jù)城,啟觀立寨自守。賊執(zhí)去,出題試之。啟觀曰:“汝既知文,亦知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耶?”賊怒,殺之。 安陸城陷,知縣分水濮有容一門十九人皆死。鄉(xiāng)民結(jié)寨自保,賊將白旺連破數(shù)十寨,諸生廖應(yīng)元守益堅。奸人執(zhí)送旺,旺問:“汝欲何為?”厲聲曰:“欲殺賊耳!”賊怒,射殺之。應(yīng)山舉人劉申錫養(yǎng)死士百人,城陷,謀恢復(fù)。兵敗,為旺所殺,百人皆戰(zhàn)死。沔陽陷,同知馬飚死之。 盧學(xué)古,夏縣人。舉人。歷承天府同知,攝荊門州事。崇禎十五年十二月,李自成寇荊門,學(xué)古誓死守。學(xué)正黃州張郊芳、訓(xùn)導(dǎo)黃岡程之奇亦盟諸生于大成殿,佐城守。賊環(huán)攻四日,無援,城陷。學(xué)古罵賊不絕口,剖腹而死。郊芳、之奇亦不屈死。 有朱士完者,潛江舉人。鄉(xiāng)試揭榜夕,夢墨幟墮其墓門,粉書“亂世忠臣”四字。至是,賊破承天,長驅(qū)陷潛江。士完被執(zhí),械送襄陽,道由泗港,嚙指血書己盡節(jié)處,遂自經(jīng)。賊所過焚毀,士完所題壁獨存。 彭大翮者,竟陵之青山人。賊逼承天,大翮出所著《平賊權(quán)略》上之當(dāng)事,不能用。遂自集一旅保鄉(xiāng)曲,邀斬賊過當(dāng)。賊怒,雨夜襲之。大融太息曰:“吾子孫陣亡已盡,吾何用生為!”赴水死。 賊既陷荊門,遂向荊州。巡撫陳睿謨急渡江入城,奉惠王常潤南奔,監(jiān)司以下皆奔,士民遂開門迎賊。訓(xùn)導(dǎo)撖君錫正衣冠端坐明倫堂。賊至,欲屈之,詬罵而死。君錫,字賓王,絳縣人。賊大索縉紳,故相張居正子尚寶丞允修不食死。戶部員外郎李友蘭不屈死。諸生王維藩率妻朱及二女避難,為賊所掠。維藩令妻女赴井死,遂見殺。諸生王圖南被執(zhí),抗罵死。 夷陵李云,由鄉(xiāng)舉知潁川州,州人祠祀之。謝事歸。流賊熾,大書“名義至重,鬼神難欺”二語于牖以自警。及城陷,不屈。執(zhí)至江陵,絕食死。呂調(diào)元者,歸州千戶也。城陷,士民悉歸附,調(diào)元獨率部卒格斗,陷重圍中。招之降,大罵,死亂刀下。 陳萬策,江陵人。天啟中,與同邑李開先先后舉于鄉(xiāng),并有時名。崇禎十六年正月,李自成據(jù)襄陽,設(shè)偽官。其吏政府侍郎石首喻上猷,先為御史,降賊,薦兩人賢可用。自成遣使具書幣征之。萬策隱龍灣市,賊使至,嘆曰:“我為名誤,既不能奮身滅賊,尚可惜頂踵耶?”夜自經(jīng)。賊使至開先家,開元瞋目大罵,頭觸墻死。福王時,俱命優(yōu)恤。 許文岐,字我西,仁和人。祖子良,巡撫貴州右僉都御史。父聯(lián)樞,廣西左參政。文岐,崇禎七年進(jìn)士。歷南京職方郎中。賊大擾江北,佐尚書范景文治戎備,景文甚倚之。遷黃州知府,射殺賊前鋒一只虎,奪大纛而還。獄有重囚七人,縱歸省,克期就獄,皆如約至,乃請于上官貸之。十三年遷下江防道副使,駐蘄州。賊魁賀一龍、藺養(yǎng)成等萃蘄、黃間,文岐設(shè)備嚴(yán)。賊黨張雄飛將南渡,命游擊楊富焚其舟,賊乃卻。巡撫宋一鶴上其功。副將張一龍善馭兵,文岐重之。嘗共宿帳中,軍中夜呼噪,文岐曰“此奸人乘夜思遁耳”,堅臥不出。質(zhì)明,叛兵百余人奪門遁,一龍追獲盡斬之,一軍肅然。楊富既久鎮(zhèn)蘄,一鶴復(fù)遣參將毛顯文至,不相得,兵民洶洶。文岐會二將,以杯酒釋之,始無患。十五年,左良玉潰兵南下大掠。文岐立馬江口迎之,兵莫敢犯。時警報日急,人無固志,會擢督糧參政當(dāng)行,文岐嘆曰:“吾為天子守孤城二載矣,分當(dāng)死封疆,雖危急,奈何棄之!鼻财薹钅笟w,檄富、顯文出屯近郊,為固守計。無何,荊王府將校郝承忠潛通張獻(xiàn)忠。明年大舉兵來攻,文岐發(fā)炮斃賊甚眾。夜將半,雪盈尺,賊破西門入,文岐巷戰(zhàn)。雪愈甚,炮不得發(fā),遂被執(zhí)。獻(xiàn)忠聞其名,不殺,擊之后營。時舉人奚鼎鉉等數(shù)十人同系,文岐密謂曰:“觀賊老營多烏合,凡此數(shù)萬卒皆被掠良民,若告以大義,同心協(xié)力,賊可殲也!庇谑顷幭嘟Y(jié),期四月起事,以柳圈為信。謀泄,獻(xiàn)忠索之,果得柳圈,縛文岐斬之。將死,語人曰:“吾所以不死者,志滅賊耳。今事不成,天也!焙Χ,時文岐陷賊中已七十余日矣。事聞,贈太仆卿。 賊既陷蘄州,遂屠其民。鄉(xiāng)官陜西僉事李新舉家被執(zhí),賊欲屈之。新叱曰:“我昔官秦中,爾輩方為廝養(yǎng),今日肯屈膝廝養(yǎng)耶!”賊怒,新抱父尸就刃。其時屬吏死節(jié)者,惟麻城教諭定遠(yuǎn)蕭頌圣、蘄水訓(xùn)導(dǎo)施州童天申。 郭以重,黃州人。世為衛(wèi)指揮。崇禎十六年,城陷,自他所來赴難。其妻欲止之,叱曰:“朝家畀我十三葉金紫,不能易一死哉!吾將先殺汝。”妻乃不敢言。既至,遇賊欲脅之去,堅不從。露刃懾之,乃好謂賊曰:“從汝非難,但抱小兒者,吾妻也,汝為我殺之,吾無累矣。”賊如其言。以重即奪賊刀擊斬一賊,群賊擁至,遂赴水死。 先是,蘄州破,指揮岳璧自屋墮地,不死。賊執(zhí)至城上,欲降之。厲聲曰:“我世臣也,城亡與亡,豈降賊!”賊刃之,仆地。氣將絕,瞋目曰:“我死為鬼,當(dāng)滅汝!”時大雪,血流丈余,目眥不合。 同時,郭金城為羅田守將,賊逼城,率所部五百人戰(zhàn),斬級百余,追之英山。賊大集,困三日,突圍不得出,被執(zhí)。脅降不從,見殺。 崔文榮,海寧衛(wèi)人。世指揮僉事,舉武會試,授南安守備。崇禎中,臨、藍(lán)盜起,逼桂陽,桂王告急。文榮督所部會剿,卻賊四萬人。以功,擢武昌參將。十六年四月,張獻(xiàn)忠犯漢陽,文榮渡江襲斬六百級。已而城陷,武昌震懼。巡撫宋一鶴既死,承天新任巡撫王聚奎未至,武昌素不宿重兵,城空虛;蜃h撤江上兵以守,文榮曰:“守城不如守江,團(tuán)風(fēng)、煤炭、鴨蛋諸洲,淺不及馬腹,縱之飛渡,而坐守孤城,非策也!碑(dāng)事不從。賊果從團(tuán)風(fēng)渡江,陷武昌縣?h無人,賊出營樊口,文榮軍洪山寺扼之。既,斂兵入城,以他將代守。賊全軍由鴨蛋洲畢渡,抵洪山,守將亦退入城。文榮以武勝門當(dāng)賊沖,偕故相賀逢圣協(xié)守,賊攻之不能下。 監(jiān)軍參政王揚基時已擢右僉都御史,巡撫承天、德安二郡,未聞命,尚駐武昌。見勢急,與推官傅上瑞詭言有事漢陽,開門遁去,人情益洶洶。先是,楚王出資募兵,應(yīng)募者率蘄、黃潰卒及賊間諜,至是開文昌、保安二門納賊。文榮方出斗還,闔城扉不及,躍馬大呼,殺三人。賊攢槊刺之,洞胸死。有朱士鼎者,起家武進(jìn)士,為巡江都司。城陷被執(zhí),賊喜其勇敢,欲大用之。戟手大罵,賊斷其右手,乃以左手染血灑賊,賊又?jǐn)嘀,不死。賊退,令人縛筆于臂,能作楷字。招集舊卒,訓(xùn)練如常。 徐學(xué)顏,字君復(fù),永康人。母疾,禱于天,請以身代。夜夢神人授藥,旦識其形色,廣覓之,得荊瀝,疾遂愈。父為中城兵馬指揮,忤權(quán)要人下吏。學(xué)顏三疏訟冤,所司格不上,遍叩諸公卿莫為雪,將置重辟。學(xué)顏號泣爭于刑部,不能得,至嚙臂血濺于庭,乃獲釋歸。推所居大宅讓其弟,尚義疏財,族黨德之。崇禎三年建東宮,詔舉孝友廉潔、博物洽聞可勵俗維風(fēng)者,有司以學(xué)顏應(yīng),寢不行。十二年以恩貢生授楚府左長史,引義匡輔,王甚敬之。十五年冬,諸司長官及武昌知府、江夏知縣并以朝覲行,學(xué)顏攝江夏事,繕修守具。楚府新募兵,即令學(xué)顏將之。明年五月晦,新軍內(nèi)叛,城陷。學(xué)顏格斗,斷左臂,大罵不屈,為賊支解,一家二十余人殉之。通判固安李毓英亦舉家自縊。 武昌知縣鄒逢吉被害。同死者,武昌衛(wèi)經(jīng)歷汪文熙、巡檢戴良瑄及僧官一人,俱罵賊不屈,腰斬。賊既陷武昌,分兵陷屬邑,于是嘉魚知縣霍山王良鑒、蒲圻知縣臨川曾栻俱抗節(jié)死。事聞,學(xué)顏贈僉事,毓英等贈恤有差。 馮云路,字漸卿,黃岡人。好學(xué)勵行,年三十,即棄諸生,從賀逢圣講學(xué),遂寓居武昌,著書數(shù)百卷。崇禎三年,巡按御史林鳴球薦其賢,并上所著書,不用。及賊將渡江,云路貽書逢圣曰:“在內(nèi),以寧湖為止水。在外,以漢江為汩羅!睂幒撸坡氛劷(jīng)處也。城既陷,乘桴入寧湖。賊遣使來聘,遙應(yīng)曰:“我平生只讀忠孝書,未嘗讀降賊書也!彼焱逗馈挠沃T生汪延陛亦死焉。 其同邑熊寔,字渭公,亦移居武昌。喜邵子《皇極書》,頗言未來事。十六年元旦,盡以所撰《性理格言》、《圖書懸象》、《大易參》諸書付其季弟,曰:“善藏之!背瞧魄耙蝗,貽書云路,言“明日當(dāng)覓我某樹下。”及期行樹傍,賊追至,躍入荷池以死。 有諸生明睿者,江夏人。城破,賊獨不入其門。睿慨然曰:“安有父母之邦覆,而偷生茍活者!”語家人:“速從我入井,否則速去!庇谑瞧藜岸、二女并諸婢以次投井。睿笑曰:“吾今曠然無累矣!睆娜莅裰T門,赴井死,時人號為明井。 先是,賊陷黃岡,諸生易道暹者,字曦侯。好學(xué)尚氣節(jié),居深山中,積書滿家。賊氛漸逼,道暹惜所積書,又以己所著書多,不忍棄,逡巡未行。及賊至,子為瑚急奉母走青峰巖,道暹攜幼子為璉擔(dān)事以行。遇賊,紿曰:“余書賈也。賊笑曰:“汝易曦侯,何紿我。”道暹曰:“若既知我,當(dāng)聽我一言,慎毋殺人焚廬舍!辟\曰:“若身不保,尚為他人言耶!”道暹厲色叱賊,賊怒殺之。為璉請代,賊并殺之。未幾,為瑚亦被殺。 時黃陂諸生傅可知亦以叱賊死?芍讍矢,臥柩下三年。六十喪母,啜粥三年。黃陂陷,被執(zhí),可知年已逾八十。賊憫其老不殺,俾養(yǎng)馬,叱曰:“我為士數(shù)十年,肯役于賊耶!”延頸就刃,賊殺之。 蔡道憲,字元白,晉江人。崇禎十年進(jìn)士。為長沙推官。地多盜,察豪民通盜者,把其罪而任之。盜方劫富家分財,收者已至。召富家還所失物,皆愕不知所自。惡少年閉戶謀為盜,啟戶,捕卒已坐其門,驚逸去。吉王府宗人恣為奸,道憲先治而后啟王。王召責(zé)之,抗聲曰:“今四海鼎沸,寇盜日滋。王不愛民,一旦鋌而走險,能獨與此曹保富貴乎?”王悟,謝遣之。 十六年五月,張獻(xiàn)忠陷武昌,長沙大震。承天巡撫王揚基率所部千人,自岳州奔長沙。道憲請還駐岳州,曰:“岳與長沙唇齒也,并力守岳則長沙可保,而衡、永亦無虞!睋P基曰:“岳,非我屬也!钡缿椩唬骸皸壉笔啬,猶不失為楚地。若南北俱棄,所屬地安在?”揚基語塞,乃赴岳州。及賊入蒲圻,即遁去。湖廣巡撫王聚奎遠(yuǎn)駐袁州,憚賊不敢進(jìn)。道憲亦請移岳,聚奎不得已至岳,數(shù)日即徙長沙。道憲曰:“賊去岳遠(yuǎn),可繕城以守。彼犯岳,猶憚長沙援。若棄岳,長沙安能獨全!本劭粡摹Y\果以八月陷岳州,直犯長沙。先是,巡按御史劉熙祚令道憲募兵,得壯丁五千訓(xùn)練之,皆可用。至是親將之,與總兵官尹先民等扼羅塘河。聚奎聞賊逼,大懼,撤兵還城。道憲曰:“去長沙六十里有險,可柵以守,毋使賊逾此!庇植粡。 時知府堵胤錫入覲未返,通判周二南攝攸縣事,城中文武無幾。賊薄城,士民盡竄。聚奎詭出戰(zhàn),遽率所部遁。道憲獨拒守,賊繞城呼曰:“軍中久知蔡推官名,速降,毋自苦!钡缿椕刈渖渲?dāng)馈T饺,先民出?zhàn),敗還。賊奪門入,先民降。道憲被執(zhí),賊啖以官,嚼齒大罵。釋其縛,延之上坐,罵如故。賊曰:“汝不降,將盡殺百姓!钡缿棿罂拊唬骸霸杆贇⑽,毋害我民!辟\知終不可奪,磔之,其心血直濺賊面。健卒林國俊等九人隨不去,賊亦令說道憲降。國俊曰:“吾主畏死去矣,不至今日。”賊曰:“爾主不降,爾輩亦不得活!眹≡唬骸拔逸呂匪酪嗳ヒ,不至今日。”賊并殺之,四卒奮然曰:“愿瘞主尸而死!辟\許之,乃解衣裹道憲骸,瘞之南郊醴陵坡,遂自刎。道憲死時年二十九,贈太仆少卿,謚忠烈。 二南,字汝為,云南人。由選貢為長沙通判,盡職業(yè),與道憲深相得。擢岳州知府,士民固留,乃以新秩還長沙,后亦死。 邑中舉人馮一第走湘鄉(xiāng),將乞師他所,賊系其母與兄招之。一第歸就縛,賊將斬之,一老僧伏地哭請免。賊乃去其兩手置營中,一夕死,母兄獲免。賊陷東安,舉人唐德明仰藥死。犯耒陽,諸生謝如珂拒戰(zhàn)死。 張鵬翼,西充人。崇禎中,由選貢生授衡陽知縣。十六年八月,張獻(xiàn)忠逼衡州,巡撫王聚奎、李乾德及監(jiān)司以下皆遁,士民盡奔竄。鵬翼獨守空城,賊至即陷。脅使降,戟髯詬詈,賊縛而投諸江,妻子赴水死。 賊之趨岳州也,巴陵教諭桂陽歐陽顯宇時攝縣事,死焉。其趨臨湘也,知縣莆田林不息抗罵不屈,斷其兩手殺之。湘陰陷,知縣大埔楊開率家屬十七人投水死。其丞賴萬耀攝醴陵縣事,城破亦死之。長沙府照磨莫可及,宜興人,攝寧鄉(xiāng)縣事,殉城死。二子若鼎、若鈺號慟奔赴,遇害。衡州既陷,屬縣衡山亦失守,知縣富順董我前、教諭分宜彭允中,皆盡節(jié)。府教授永明蔣道亨攝武陵縣事,抱印罵賊,見殺。其他文武將吏,非降則逃。長沙史可鏡,官給事中,丁艱歸,降賊,賊用為湖廣巡撫。及賊棄湖廣入四川,李乾德復(fù)還長沙,執(zhí)可鏡,加榜掠,械送南都伏法。 乾德者,亦鵬翼同邑人。崇禎四年進(jìn)士。十六年歷右僉都御史撫治鄖陽,未赴,改湖南。時武昌已陷,乾德守岳州。獻(xiàn)忠攻急,乾德棄城走長沙,岳州遂陷。轉(zhuǎn)徙衡、永,賊至,輒先避,長沙、衡、永皆隨陷。獻(xiàn)忠入四川,乃還長沙,以失地,謫赴督師王應(yīng)熊軍前自效。永明王立,擢兵部侍郎,巡撫川南。乾德入蜀,其鄉(xiāng)邑已陷,父亦被難,乃說諸將袁韜攻佛圖關(guān),復(fù)重慶。韜及武大定久駐重慶,食盡。乾德說嘉定守將楊展與大定結(jié)為兄弟,資之食。已而惡展,構(gòu)韜殺之,據(jù)嘉定,蜀人咸不直乾德。會劉文秀自云南至,擒韜,陷嘉定,乾德乃驅(qū)家人及其弟御史升德,俱赴水死。 劉熙祚,字仲緝,武進(jìn)人。父純?nèi),泉州推官。熙祚舉天啟四年鄉(xiāng)試。崇禎中,為興寧知縣。奸民啖斷腸草,脅人財物。熙祚令贖罪者必以草,以是致死者勿問,草以漸少,弊亦止,課最,征授御史。十五年冬巡按湖南。李自成陷荊、襄諸郡,張獻(xiàn)忠又破蘄、黃,臨江欲渡。熙祚以明年二月抵岳州,檄諸將分防江滸,偏沅、鄖陽二撫聯(lián)絡(luò)形勢。會賊馬守應(yīng)據(jù)澧州,窺常德,土寇甘明揚等助之。熙祚馳至常德,擊斬明揚。五月還長沙。 及武昌、岳州相繼陷,急令總兵尹先民、副將何一德督萬人守羅塘河,扼要害。而巡撫王聚奎乃撤守長沙,賊遂長驅(qū)至。聚奎率潰將孔全彬、黃朝宣、張先璧等走湘潭,長沙不能守;萃醣艿刂灵L沙,與吉王謀出奔,熙祚奉以奔衡州。衡州,桂王封地也,聚奎兵至,大焚劫,王及吉、惠二王皆登舟避亂。熙祚單騎赴永州為城守計。未幾,聚奎復(fù)走祁陽,衡州遂陷。永士民聞之,空城逃。三王至永州,聚奎繼至,越日全彬等亦至,劫庫金去。熙祚乃遣部將護(hù)三王走廣西,而己返永州拒守。賊騎追執(zhí)之,獻(xiàn)忠踞桂王宮,叱令跪,不屈。賊群毆之,自殿墄曳至端禮門,膚盡裂。使降將尹先民說之,終不變,見殺。事聞,贈太常少卿,謚忠毅。弟永祚,字叔遠(yuǎn),由選貢生屢遷興化同知,擒賊曾旺。后以副使知興化府事。大清兵入城,仰藥死。弟綿祚,字季延。崇禎四年進(jìn)士。為吉安永豐知縣。鄰境九蓮山,界閩、粵,賊窟其中,綿祚請會剿。賊怒,率眾攻。綿祚出擊,三戰(zhàn)三捷。賊益大至,綿祚伏兵黃牛峒,大破之。積勞得疾,請告歸卒。兄弟三人并死王事。 王聚奎既失永州,后伺賊退,潛還武昌,為代者何騰蛟所劾,夤緣免。 王孫蘭,字畹仲,無錫人。崇禎四年進(jìn)士。累遷成都知府。蜀宗人虐民,民相聚,將焚內(nèi)江王第。孫蘭撫諭之,乃解。父擾,服闋,起官紹興,修荒政。遷廣東副使,分巡南雄、韶州二府。連州瑤賊為亂,馳剿,三戰(zhàn)皆捷。十六年,張獻(xiàn)忠大亂湖南,湖南之郴州宜章與韶接壤。孫蘭乞援督府,不應(yīng),最后以七百人至,一宿復(fù)調(diào)去。及賊陷衡州,肆屠戮。韶所轄樂昌、乳源、仁化,逋竄一空。連州守將先據(jù)城叛,韶士民聞之,空城逃,而賊所設(shè)偽官傳檄將至。孫蘭仰天嘆曰:“失封疆當(dāng)死,賊陷城又當(dāng)死,吾盍先死乎!”遂自縊。既死,賊竟不至,朝廷憫其忠,予贈恤。 程良籌,字持卿,孝感人,工部尚書注子也。天啟五年進(jìn)士。時注為太常少卿,不附魏忠賢。御史王士英劾其為趙南星、李三才私黨,忠賢遂矯旨并良籌除名,永不敘錄。未出仕而除名,前此未有也。崇禎元年起官,歷文選員外郎,掌選事。麻城李長庚為尚書,以同鄉(xiāng)故,甚倚之。正郎久缺不推補,同列多忌,朝論亦少之。長庚用推舉失當(dāng)削籍,良籌亦下吏遣戍,久乃釋歸。 十六年,李自成犯承天,孝感亦陷。良籌以白云山險峻,與同邑參政夏時亨筑壘聚守。賊使說降,良籌毀其書。賊怒,設(shè)長圍攻之,相持四十余日,解去。時漢陽、武昌亦為張獻(xiàn)忠所陷,四面皆賊,獨白云孤處其間,賊頗患之。已,武昌為官軍所復(fù),良籌號召遠(yuǎn)近諸寨,掎角進(jìn)兵。其冬,遂復(fù)孝感、云夢。十二月,進(jìn)薄德安,兵敗,退保白蓮寨。寨中人素通賊,為內(nèi)應(yīng),良籌遂被執(zhí)。說降,不屈,羈之密室。明年正月,左良玉遣將攻德安。賊懼,擁良籌令止外兵,不從。賊棄城去,逼良籌偕行,又不從,逐被殺。贈太常少卿。程道壽者,良籌里人也,嘗為來安知縣。賊陷孝感,置掌旅守之。道壽結(jié)里中壯士,擊殺掌旅。賊復(fù)至,杖之,系獄,令為書招良籌。道壽曰:“我不能助白云滅汝,肯助汝耶?”遂見殺。 黃世清,字澄海,滕縣人。父中色,吏部員外郎。世清登崇禎七年進(jìn)士,除戶部主事,榷滸墅關(guān),有清操。歷員外郎,屢遷右參議,分守商、雒,駐商州。城屢遭兵,四野蕭然,民皆入保城中。而客兵所過淫掠,民苦兵甚于賊。世清下令兵不得闌入城。未幾,關(guān)中兵經(jīng)其地,有二卒撾門,榜以徇。督撫發(fā)兵,誡毋犯黃參議令。李自成躪荊、襄,遠(yuǎn)近震動。世清一子方幼,屬友人養(yǎng)人,誓身殉。十六年十月,自成敗孫傳庭軍,長驅(qū)入關(guān),遣右營十萬人從南陽犯商州。世清憑城守,有奸民投賊,至城下說降,世清佯與語,發(fā)炮斃之,懸其首城上曰:“懷二心者視此!”士民皆效死,炮矢盡,繼以石,石盡,婦人掘街砌繼之。城陷,世清坐堂上,麾其仆朱化鳳去,化鳳愿同死。賊牽世清下,化鳳叱曰:“奴才不得無禮!”賊批其頰,化鳳聲色愈厲。執(zhí)至賊帥袁宗第營,世清植立,賊欲屈之,化鳳曰:“吾主堂堂憲司,肯拜賊耶!”賊先殺之,授世清以防御札。罵不受,與一家十三人皆遇害。贈光祿卿。 楊暄,高平人。崇禎十三年進(jìn)士。授渭南知縣。歲大兇,畢力拯救,民稍獲安。十六年冬,李自成入潼關(guān),兵備僉事楊王休降。教授許嗣復(fù)分守上南門,城破,持梃斗,詈賊死,妻女被掠皆自殺。賊遂抵渭南。暄已擢兵部主事,未行,與訓(xùn)導(dǎo)蔡其城同守。會舉人王命誥開門迎賊,暄被縛,索印不與,詬罵死。其城亦死之。 賊遂陷西安,咸陽知縣趙躋昌被害。屬邑望風(fēng)降。蒲城知縣朱一統(tǒng)獨謀拒守,曰:“吾家七世衣冠,安可臣賊!被蜓运菘h甲榜者皆已納款,一統(tǒng)曰:“此事寧論資格耶。”以體肥,令家人擴(kuò)井口以待。會衙兵叛,奪印趣迎降。一統(tǒng)瞋目叱曰:“吾一日未死,印不可得!”日暮,左右盡散,從容赴井死。縣丞沁源姚啟崇亦死焉。一統(tǒng),平定人,起家乙榜。 有朱迥滼者,沈府宗室也,由宗貢生為白水知縣。明習(xí)吏事,下不敢欺。賊潛入城,猶手弓射賊,與學(xué)官魏歲史、劉進(jìn)并被難。 唐時明,字爾極,固始人。舉于鄉(xiāng)。崇禎中,為長垣教諭。子路墓祀田為豪家奪,時明復(fù)其故。由國子學(xué)正屢遷鳳翔知府。十六年十月聞李自成入潼關(guān),亟治戰(zhàn)守備。俄潰兵大掠,西入無固志。及自成據(jù)西安,分兵來冠,典史董尚質(zhì)開門迎賊,時明被執(zhí)。偽相牛金星曰:“吾主求賢若渴,君至西京,不次擢用!睍r明叱曰:“我天朝命吏,肯臣賊耶!”金星令尚質(zhì)說降,厲聲責(zé)之。賊令縛赴西安,時明托妻子于友人,至興平,乘間自縊。鳳翔既陷,屬城叛降。隴州同知薛應(yīng)玢,武進(jìn)人。時攝州事,勒兵守城。城陷,詈賊死。寶雞知縣唐夢鯤,番禺舉人。歷知仙居、天臺、富川、分水四縣。在富川,有撫瑤功。坐累,謫池州經(jīng)歷,攝貴池縣事。左良玉擁兵下,鄉(xiāng)民奔入城,守者拒,夢鯤令悉納之。及改寶雞,賊已過潼關(guān),星馳抵任。賊逼縣,知不可守,自經(jīng)死。 段復(fù)興,字仲方,陽谷人。崇禎七年進(jìn)士。歷右參議,分守慶陽。十六年十月,李自成據(jù)西安,傳檄諭降。復(fù)興裂其檄,集眾守。逾月,賊薄城,圍數(shù)匝,發(fā)炮石殺賊滿濠。久之,勢不支。拜辭其母,聚妻妾子女于樓,置薪其上,復(fù)乘城督戰(zhàn)。城陷,趨歸火其樓,母亦赴火死。乃持鐵鞭走北門,擊殺數(shù)賊,遂自刎。士民葬之西河坪,立祠祀之。同時死難者,慶陽推官靳圣居、安化知縣袁繼登。圣居,字淑孔,長垣人。崇禎元年進(jìn)士,歷知濟(jì)源、萊陽二縣。屢謫復(fù)起,蒞慶陽時,已授刑部主事,未行,遇賊,佐復(fù)興死守。城破被執(zhí),罵不絕口死。繼登,南畿人。起家選貢,蒞任未浹歲即遘變,見賊求速死,賊殺之。 其陷寧州也,知州董琬死之。宗室朱新鍱者,以貢生授中部知縣。自成使人持檄招降,新鍱碎之。嘆曰:“城小無兵,空令士民受禍,計惟自靖耳!绷钇捩优M縊,乃投繯死。 簡仁瑞,字季麟,榮縣人。由舉人歷安西官同知,遷平?jīng)鲋J甓,賊入關(guān),諸王及監(jiān)司以下官謀遁走。仁瑞謁韓王曰:“長安有重兵,訛言不足信。殿下輕棄三百年宗社,欲何之?縱賊壓境,延、寧、甘、涼諸軍足相援,必不能支,同死社稷,亦不辱二祖列宗。”王不從。是夕,其護(hù)衛(wèi)卒噪,挾王及諸郡王、宗室斬關(guān)出奔,脅仁瑞行。仁瑞曰:“吾平?jīng)鍪匾,吾去,誰與守?”眾遂去。仁瑞乃撤四關(guān)居民入城,以土石塞門為死守計。未幾,賊檄至,乃召所活死囚數(shù)輩,謂之曰:“吾昔嘗生汝,汝亦有以報我乎?”皆對曰:“唯命!奔赐幸杂鬃,令衛(wèi)出。明日,賊抵城下,士民數(shù)人草降書,乞僉名署印。仁瑞怒叱責(zé)之,正衣冠,自經(jīng)堂上。平?jīng)黾认荩瑢俪窍そ。華亭教諭鄒姓者,援曾子居武城義,欲避去。訓(xùn)導(dǎo)何相劉止之曰:“吾輩委質(zhì)為臣,安可以賓師自待?”乃率諸生共守,乃城陷,與教諭皆殉難。 司五教,字敬先,內(nèi)黃人。篤學(xué)有志行。崇禎時,以歲貢為內(nèi)丘訓(xùn)導(dǎo)。十一年,邑被兵,佐長吏拒守有功。遷城固知縣,剿山寇滅之。十六年冬,賊據(jù)關(guān)中,郡縣風(fēng)靡,五教激士民固守。有諸生謀內(nèi)應(yīng),捕斬之,竿其首城上。無何,偽帥田見秀擁兵至,五教且戰(zhàn)且守。賊悉兵攻四日而城陷,既見執(zhí),厲聲罵賊。賊去其冠帶,輒自取冠之,罵益厲,乃被磔。 鄉(xiāng)官張鳳翮,字健沖。天啟五年進(jìn)士。崇禎中官御史,極論四川巡撫王維章貪劣,而請召還給事中章正宸,不納。出按云南,還朝,言:“陛下議均輸再征一年,民力已竭,討賊諸臣泄泄沓沓,徒糜數(shù)百萬金錢。”帝納其言,敕兵部飛騎勒熊文燦進(jìn)兵,而張獻(xiàn)忠已叛矣。十五年遷浙江右參政,未任而罷。賊陷城,脅之仕,不屈死。 都任,字弘若,祥符人。萬歷四十一年進(jìn)士。授南京兵部主事,進(jìn)郎中,屢遷四川右參政。天啟五年大計,左遷江西僉事,復(fù)屢遷陜西左布政使。崇禎五年又謫山東右參政。再遷山西按察使。任性剛嚴(yán),多忤物,數(shù)謫徙,終不變。月朔,同僚朝晉王,任據(jù)《會典》爭,不赴。巡按御史張孫振誣劾提學(xué)僉事袁繼咸,任數(shù)慰問繼咸,贐其行。孫振怒,復(fù)中以大計,貶秩歸。后復(fù)起,歷右布政使兼副使,飭榆林兵備。 十六年九月,巡撫崔源之罷去,代者張鳳翼未至,總兵官王定從孫傳庭出關(guān),大敗奔還,遠(yuǎn)近震恐。李自成遂據(jù)西安,遣其將李過以精卒數(shù)萬徇三邊,延安、綏德相繼陷。定懼,詭言討河套寇,率所部遁去,榆林益空虛。任急集軍民,慷慨流涕,諭以大義,與督餉員外郎王家錄、副將惠顯等議城守。城中多廢將,任以尤世威知兵,推為主帥,率諸將王世欽等數(shù)十人誓死守。賊遣使招降,任斬以徇。賊大眾麕至,十一月望,城被圍,至二十七日,城陷,任猶巷戰(zhàn),力不支,被執(zhí)。欲降之,大罵不屈,遂見殺。世威等皆死,詳見世威傳中。 家錄,黃岡人,舉于鄉(xiāng)。時已擢關(guān)南兵備僉事,未行,與任協(xié)守。圍急,男子皆乘城,家錄令婦人運水灌城,水厚數(shù)寸,賊不能攻。攻城陷,家錄自剄死。 一時同死者,里居戶部主事張云鶚,知州彭卿、柳芳,湖廣監(jiān)紀(jì)趙彬,皆不屈死。指揮崔重觀自焚死,傅佑與妻杜氏自縊死。中軍劉光祐罵賊死。材官李耀,善射,矢盡,自刎死。同營李光裕趣家人死,亦自刎死;張?zhí)鞌⒎倨浞e貯,自縊死。指揮黃廷政與弟千戶廷用、百戶廷弼奮力殺賊,同死。千戶賀世魁偕妻柳氏自縊死。參將馬鳴節(jié)聚妻子室中,自焚死。里居戰(zhàn)死則山海副總兵楊明、定邊副總兵張發(fā)、孤山副總兵王永祚、西安參將李應(yīng)孝。在官死事則游擊傅德、潘國臣、李國奇、晏維新、陳二典、劉芳馨、文侯國,都司郭遇吉,中軍楊正韡、柳永年、馬應(yīng)舉,旗鼓文經(jīng)國,守備尤勉、惠漸、賀大雷、楊以偉,指揮李文焜、文燦。而副將常懷、李登龍,游擊孫貴、尤養(yǎng)鯤,守備白慎衡、李宗敘,亦以守鄉(xiāng)土遭難。諸生則陳義昌、沈浚、沈演、白拱極、白含章罵賊死,張連元、連捷、李可柱、胡一奎、李蔭祥自經(jīng)死。一城之中,婦女死義者數(shù)千人,井中尸滿,賊遂屠其城。 榆林為天下雄鎮(zhèn),兵最精,將材最多,然其地最瘠,餉又最乏,士常不宿飽。乃慕義殉忠,志不少挫,無一屈身賊庭,其忠烈又為天下最。事聞,天子嗟悼,將大行褒恤,國亡不果。 祝萬齡,咸寧人。父世喬。有至行,以父遠(yuǎn)游不歸,年十五即獨身訪求,瀕死,歷數(shù)千里,卒得之。后由選貢通判南康,以清慎著。萬齡師鄉(xiāng)人馮從吾,舉萬歷四十四年進(jìn)士。累官保定知府。天啟六年,魏忠賢盡毀天下書院,萬齡憤。逆黨李魯生遂劾萬齡倡訛言,謂天變、地震、物怪、人妖,悉由毀書院所致,非圣誣天實甚。萬齡遂落職。崇禎初,用薦起黃州知府,集諸生定惠書院,迪以正學(xué)。居三年,遷河南副使,監(jiān)軍磁州。輝縣之北與山西陵川之南,有村曰水峪,回賊竊據(jù)數(shù)十年,大為民患。萬齡與山西監(jiān)司王肇生合兵擊,六戰(zhàn)焚其巢三百余,賊遂平。錄功,加右參政。流賊自山西入河北,掠新鄉(xiāng)。萬齡邀擊之,賊走陵川。已,復(fù)大至,坐失事,削籍歸。湯開遠(yuǎn)訟其冤,不納。久之,廷臣交薦,未及用,而西安陷。萬齡深衣大帶,趣至關(guān)中書院,哭拜先圣,投繯死。僉事涇陽王徵、太常寺卿耀州宋師襄、懷慶通判咸寧竇光儀、儀封知縣長安徐方敬、芮城知縣咸寧徐芳聲、舉人宗室朱誼巉及席增光皆里居,城破,并抗節(jié)死。 陳瑸,漳浦人。天啟五年進(jìn)士。授慈谿知縣。崇禎十年為袁州推官,拒楚賊有功。屢遷右參議,分守湖南,討平八排賊。十六年,張獻(xiàn)忠陷長沙,圍參政周鳳岐于澧州,灦奖,軍敗,被執(zhí)。欲降之,不屈,斷手割肝而死。鳳岐,永康人。萬歷末年進(jìn)士。歷工部郎中,掌節(jié)慎庫,忤奄人,落職歸。崇禎初,起故宮,進(jìn)四川副使。苗人爭界,為立碑畫疆以定之。改右參政,分守澧州。賊來犯,援軍敗沒,城遂陷。賊帥親解其縛,說以降,怒罵而死。 王徵俊,字夢卜,陽城人。天啟五年進(jìn)士。授韓城知縣。崇禎初,流賊來犯,御卻之。坐大計,謫歸德照磨。巡按御史李日宣薦于朝,給事中呂黃鐘請用天下必不可少之人,亦及徵俊,乃量移滕縣知縣。累官右參政,分守寧前,以憂歸。十七年二月,賊陷陽城,被執(zhí)不屈,系之獄。士民爭頌其德,賊乃釋之。抵家北面再拜,投繯卒。 其時士大夫居家盡節(jié)者,靈石宋之俊、翼城史可觀、陽曲朱慎鏤。之俊舉進(jìn)士,歷官登萊監(jiān)軍副使,忤巡按謝三賓,互訐于朝,落職歸。三賓亦貶秩。及遇變,之俊受刑死。妻喬詈賊撞階死。女?dāng)渴,拔簪刺喉死。可觀,太常少卿學(xué)遷子。官中書舍人,加鴻臚少卿。城陷,自縊死。慎鏤,晉府宗室,攝靈丘郡王府事。賊陷太原,冠帶祀家廟,驅(qū)家人入廟中,焚之,己亦投火死。 丁泰運,字孟尚,澤州人。崇禎十三年進(jìn)士。除武陟知縣,調(diào)河內(nèi),著廉直聲。十七年二月,賊將劉方亮自蒲坂渡河。巡按御史蘇京托言塞太行道,先遁去,與陜西巡撫李化熙同抵寧郭驛。俄兵變,化熙被傷走。兵執(zhí)京,披以婦人服,令插花行,稍違,輒抶之以為笑樂。叛將陳永福引賊至,京即迎降。賊遂逼懷慶,監(jiān)司以下皆竄。泰運獨守南城,力不支,被執(zhí)。賊擁見方亮,使跪不屈,燒鐵鎖炙之,亦不從,乃遇害。 賊既陷懷慶,尋陷彰德。安陽人尚大倫,字崇雅。由進(jìn)士歷官刑部郎中。有國學(xué)生白夢謙以救黃道周系獄,大倫議寬之,忤尚書意,遂罷歸。城陷,抗節(jié)死。參將榆林王榮乃其子師易,皆死之。又有王橓徵,由鄉(xiāng)舉歷官蒲州知州,忤豪宗,謝事歸。為賊所執(zhí),傳詣李自成,道憤恨不食死。

 

明史

  《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jì)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jì)傳體明代史,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歷史。其卷數(shù)在二十四史中僅次于《宋史》,但其修纂時間之久,用力之勤卻大大超過了以前諸史。修成之后,得到后代史家的好評,認(rèn)為它超越了宋、遼、金、元諸史。清史學(xué)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卷31中說:“近代諸史自歐陽公《五代史》外,《遼史》簡略,《宋史》繁蕪,《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潔,敘事簡括,稍為可觀,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卷一 本紀(jì)第一 卷二 本紀(jì)第二
卷三 本紀(jì)第三 卷四 本紀(jì)第四
卷五 本紀(jì)第五 卷六 本紀(jì)第六
卷七 本紀(jì)第七 卷八 本紀(jì)第八
卷三十三 志第九 卷三十四 志第十
卷三十五 志第十一 卷三十六 志第十二
卷三十七 志第十三 卷三十八 志第十四
卷三十九 志第十五 卷四十 志第十六
卷四十一 志第十七 卷四十二 志第十八
卷四十三 志第十九 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
卷九 本紀(jì)第九 卷十 本紀(jì)第十
卷十一 本紀(jì)第十一 卷十二 本紀(jì)第十二
卷十三 本紀(jì)第十三 卷十四 本紀(jì)第十四
卷十五 本紀(jì)第十五 卷十六 本紀(jì)第十六
卷十七 本紀(jì)第十七 卷十八 本紀(jì)第十八
卷十九 本紀(jì)第十九 卷二十 本紀(jì)第二十
卷二十一 本紀(jì)第二十一 卷二十二 本紀(jì)第二十二
卷二十三 本紀(jì)第二十三 卷二十四 本紀(jì)第二十四
卷二十五 志第一 卷二十六 志第二
卷二十七 志第三 卷二十八 志第四
卷二十九 志第五 卷三十 志第六
卷三十一 志第七 卷三十二 志第八
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一 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二
卷四十七 志第二十三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四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五 卷五十 志第二十六
卷五十一 志第二十七 卷五十二 志第二十八
卷五十三 志第二十九 卷五十四 志第三十
卷五十五 志第三十一 卷五十六 志第三十二
卷五十七 志第三十三 卷五十八 志第三十四
卷五十九 志第三十五 卷六十 志第三十六
卷六十一 志第三十七 卷六十二 志第三十八
卷六十三 志第三十九 卷六十四 志第四十
卷六十五 志第四十一 卷六十六 志第四十二
卷六十七 志第四十三 卷六十八 志第四十四
卷六十九 志第四十五 卷七十 志第四十六
卷七十一 志第四十七 卷七十二 志第四十八
卷七十三 志第四十九 卷七十四 志第五十
卷七十五 志第五十一 卷七十六 志第五十二
卷七十七 志第五十三 卷七十八 志第五十四
卷七十九 志第五十五 卷八十 志第五十六
卷八十一 志第五十七 卷八十二 志第五十八
卷八十三 志第五十九 卷八十四 志第六十
卷八十五 志第六十一 卷八十六 志第六十二
卷八十七 志第六十三 卷八十八 志第六十四
卷八十九 志第六十五 卷九十 志第六十六
卷九十一 志第六十七 卷九十二 志第六十八
卷九十三 志第六十九 卷九十四 志第七十
卷九十五 志第七十一 卷九十六 志第七十二
卷九十七 志第七十三 卷九十八 志第七十四
卷九十九 志第七十五 卷一百 表第一
卷一百一 表第二 卷一百二 表第三
卷一百三 表第四 卷一百四 表第五
卷一百五 表第六 卷一百六 表第七
卷一百七 表第八 卷一百八 表第九
卷一百九 表第十 卷一百十 表第十一
卷一百十一 表第十二 卷一百十二 表第十三
卷一百十三 列傳第一 卷一百十四 列傳第二
卷一百十五 列傳第三 卷一百十六 列傳第四
卷一百十七 列傳第五 卷一百十八 列傳第六
卷一百十九 列傳第七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八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九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十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十一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十二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十三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十四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十五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十六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十七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十八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十九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二十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二十九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三十一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二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三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三十四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三十五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三十六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三十七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三十八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四十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一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四十二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三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五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四十七 卷一百六十 列傳第四十八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八十五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八十九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九十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八十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一百九十四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一百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四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一百九十九 列傳第八十七 卷二百 列傳第八十八
卷二百一 列傳第八十九 卷二百二 列傳第九十
卷二百三 列傳第九十一 卷二百四 列傳第九十二
卷二百五 列傳第九十三 卷二百六 列傳第九十四
卷二百七 列傳第九十五 卷二百八 列傳第九十六
卷二百九 列傳第九十七 卷二百十 列傳第九十八
卷二百十一 列傳第九十九 卷二百十二 列傳第一百
卷二百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 卷二百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
卷二百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 卷二百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
卷二百十七 列傳第一百五 卷二百十八 列傳第一百六
卷二百十九 列傳第一百七 卷二百二十 列傳第一百八
卷二百二十一 列傳第一百九 卷二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十
卷二百二十三 列傳第一百十一 卷二百二十四 列傳第一百十二
卷二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十三 卷二百二十六 列傳第一百十四
卷二百二十七 列傳第一百十五 卷二百二十八 列傳第一百十六
卷二百二十九 列傳第一百十七 卷二百三十 列傳第一百十八
卷二百三十一 列傳第一百十九 卷二百三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二百三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二百三十八 列傳一百二十六
卷二百三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二百四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二百四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二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二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二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卷二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卷二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二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二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卷二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卷二百六十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卷二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五十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五十一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五十二
卷二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五十三 卷二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十四
卷二百六十七 列傳第一百五十五 卷二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五十六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第一百五十七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五十八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第一百五十九 卷二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六十
卷二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六十一 卷二百七十四 列傳第一百六十二
卷二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六十三 卷二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六十四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六十五 卷二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六十六
卷二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六十七 卷二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六十九 卷二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七十
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七十一 卷二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七十二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第一百七十三 卷二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七十四
卷二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七十五 卷二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七十六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一百七十七 卷二百九十 列傳第一百七十八
卷二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七十九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
卷二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卷二百九十四 列傳第一百八十二
卷二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八十三 卷二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
卷二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八十五 卷二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八十六
卷二百九十九 列傳第一百八十七 卷三百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卷三百一 列傳第一百八十九 卷三百二 列傳第一百九十
卷三百三 列傳第一百九十一 卷三百四 列傳第一百九十二
卷三百五 列傳第一百九十三 卷三百六 列傳第一百九十四
卷三百七 列傳第一百九十五 卷三百八 列傳第一百九十六
卷三百九 列傳第一百九十七 卷三百十 列傳第一百九十八
卷三百十一 列傳第一百九十九 卷三百十二 列傳第二百
卷三百十三 列傳第二百一 卷三百十四 列傳第二百二
卷三百十五 列傳第二百三 卷三百十六 列傳第二百四
卷三百十七 列傳第二百五 卷三百十八 列傳第二百六
卷三百十九 列傳第二百七 卷三百二十 列傳第二百八
卷三百二十一 列傳第二百九 卷三百二十二 列傳第二百十
卷三百二十三 列傳第二百十一 卷三百二十四 列傳第二百十二
卷三百二十五 列傳第二百十三 卷三百二十六 列傳第二百十四
卷三百二十七 列傳第二百十五 卷三百二十八 列傳第二百十六
卷三百二十九 列傳第二百十七 卷三百三十 列傳第二百十八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第二百十七 卷三百三十二 列傳第二百二十
附錄 張廷玉上明史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