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四在线播放免费观看中文版视频, 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忘忧草视频在线播放免费观看黄片下载,超碰人人爽爽人人爽人人,中国一级A片AAA片,欧美老妇肥熟高清,久久精品最新免费国产成人,久久人人97超碰CaOPOren

首頁 | 注冊(cè)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jī)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zhǎng)沙社區(qū)通 做長(zhǎng)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qǐng)先核實(shí)! 明史

 

卷二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八十五

◎孝義二 ○王。▌(zhǔn) 楊敬) 石鼐(任鏜) 史五常 周敖 鄭韺(榮瑄葉文榮) 傅檝 楊成章 謝用 何競(jìng) 王原 黃璽 歸鉞(族子繡) 何麟孫清(宋顯章 李豫) 劉憲(羅璋等) 容師偃(劉靜 溫鉞) 俞孜(張震孫文) 崔鑒 唐儼 丘緒 張鈞(張承相等) 王在復(fù)(王抃等) 夏子孝阿寄 趙重華(謝廣) 王世名 李文詠(王應(yīng)元等)孔金(子良) 楊通照(弟通杰 浦邵等) 張清雅(白精忠等) 王俊,城武人。父為順天府知事。母卒于官舍,俊扶櫬還葬,刈草萊為茇舍,寢處塋側(cè)。野火延巘將及,俊叩首慟哭,火及塋樹而止。正統(tǒng)三年被旌。 劉準(zhǔn)者,唐山諸生。父喪,廬墓。冬月野火將及冢樹,準(zhǔn)悲號(hào)告天,火遂息。正統(tǒng)六年旌表。 楊敬者,歸德人。父歿于陣,為木主招魂以葬。每讀書至戰(zhàn)陣之事,輒隕涕不止。母歿,柩在堂。鄰家失火,烈焰甚迫,敬撫柩哀號(hào),風(fēng)止火滅。正統(tǒng)十三年旌表。 石鼐,渾源諸生。父歿,廬墓。墓初成,天大雨,山水驟漲。鼐仰天號(hào)哭,水將及墓,忽分兩道去,墓獲全。弘治五年旌表。 任鏜,夏邑人。嫡母卒,廬于墓。黃河沖溢,將嚙塋域。鏜伏地號(hào)哭,河即南徙。嘉靖二十五年旌表。 史五常,內(nèi)黃人。父萱,官?gòu)V東僉事。卒,葬南海和光寺側(cè)。五常方七歲,母攜以歸。比長(zhǎng),奉母至孝,常恨父不得歸葬。母語之曰:“爾父杉木櫬內(nèi),置大錢十,爾謹(jǐn)志之!蹦笟{,廬墓致毀,既終喪,往迎父櫬。時(shí)相去已五十年,寺沒于水久矣。五常泣禱,有老人以杖指示寺址。發(fā)地,果得父櫬,內(nèi)置錢如母言,乃扶歸,與母合葬,復(fù)廬墓側(cè)。正統(tǒng)六年旌表。 周敖,河州衛(wèi)軍家子也。正統(tǒng)末,聞?dòng)⒆诒贬,大哭,不食七日而死。其子諸生路方讀書別墅,聞父死,慟哭奔?xì)w,以頭觸庭槐亦死。鄉(xiāng)人異之,聞?dòng)谥。知州躬臨其喪,賻麥四十斛、白金一斤。路妻方氏,厲志守節(jié),撫子堂成立,后為知縣。 鄭韺,石康人。父賜,舉人,兄頀,進(jìn)士。天順中,母為瑤賊所掠。韺年十六,挺身入賊壘,紿之曰:“吾欲丐吾母,豈惜金,第金皆母所瘞,愿代母歸取之!辟\遂拘韺而釋母,然其家實(shí)無金也,韺遂被殺。廉州知府張?jiān)澜綮胫? 榮瑄,瓊州人。三歲而孤,與兄琇并以孝聞。天順?biāo)哪,土賊據(jù)瓊城,瑄兄弟扶母走避。遇賊,琇謂瑄曰:“我以死衛(wèi)母,汝急去。”瑄從之,琇與母遂陷賊中。官軍至,琇被執(zhí)。主將將殺琇,瑄趨至,叩頭流血,泣請(qǐng)?jiān)唬骸靶忠阅腹氏葙\,母老家貧,恃兄為命,愿殺瑄存兄養(yǎng)母!敝鲗⒉徊欤箽u。 后有葉文榮,海寧人。弟殺人論死,母日悲泣不食。文榮謂母曰:“兒年已長(zhǎng),有子,請(qǐng)代弟死!彼煸劰俜䴕⑷俗,弟得釋,而文榮坐死。 傅檝,字定濟(jì),泉州南安人。祖凱,父浚,并進(jìn)士。為部郎。檝年十六舉鄉(xiāng)試,二十成進(jìn)士。弘治中,授行人,出行襄府。半道聞母病,請(qǐng)入京省視再往竣事。禮部尚書劉春曰:“無害于若,而可教孝。”奏許之。浚后遷山東鹽運(yùn)司同知。娶繼妻,私其二奴?B剬⒅沃毂┳。檝心疑未發(fā),奴遽亡去。久之,偵一奴逃德化縣,傭巨姓家。檝微行往伺奴出,袖鐵椎擊殺之,而其一不可跡矣。檝不欲見繼母,葬父畢,號(hào)慟曰:“父仇尚在,何以為人!”乃裂衣冠,屏妻子,出宿郊墟間,蓬首垢面,饑寒風(fēng)雨,不知就避。親戚故人率目之為狂,檝終不自明也。子燾卒,不哭;蛟懼,則垂涕曰:“我不能為子,敢為父乎!”繼母卒,乃歸。蓋自廢自罰者三十五年,又十五年而卒。 楊成章,道州人。父泰,為浙江長(zhǎng)亭巡檢。妻何氏無出,納丁氏女為妾,生成章。甫四歲,泰卒。何將扶櫬歸,丁氏父予之子,而奪其母。母乃剪銀錢與何別,約各藏其半,俟成章長(zhǎng)授之。越六年,何臨歿,授成章半錢,告之故。成章嗚咽受命。既冠,娶婦月余,即執(zhí)半錢之浙中尋母。母先已適東陽郭氏,生子曰珉,而成章不知也。遍訪之,無所遇而還。弘治十一年,東陽典史李紹裔以事宿珉家。珉母知為道州人,遣珉問成章存否,知成章已為諸生,乃令珉執(zhí)半錢覓其兄。會(huì)有會(huì)稽人官訓(xùn)導(dǎo)者,嘗設(shè)教?hào)|陽,為珉師,與成章述珉母憶子狀。成章亦往尋母,遇珉于江西舟次。兄弟悲且喜,各出半錢合之,益信,遂俱至東陽,母子始相聚。自是成章三往迎母不遂,棄月廩,赴東陽侍養(yǎng)。及母卒,廬墓三載始返。至嘉靖十年,成章以歲貢入都,珉亦以事至,乃述成章尋親事,上之吏部,請(qǐng)進(jìn)一官。部臣言:“成章孝行,兩地已勘實(shí),登之朝覲憲綱,珉言非謬。昔朱壽昌棄官尋母,宋神宗詔令就官。今所司知而不能薦,臣等又拘例而不請(qǐng)旌,真有愧于古誼。請(qǐng)量授成章國(guó)子學(xué)錄,賜珉花紅羊酒!敝圃唬骸翱伞! 謝用,字希中,祁門人。父永貞。生母馬氏方妊,永貞客外,嫡母汪氏妒而嫁之,遂生用。永貞還,大恨,抱用歸,寄乳鄰媼。汪氏收而自鞠之,逾年亦生子,均愛無厚薄。用既冠,始知所生。密訪之,則又改適,不知其所矣。用遍覓幾一載。一夕宿休寧農(nóng)家,有寡嫗出問曰:“若為誰?”用告以姓名,及尋母之故。曰:“若母為誰?”曰:“馬氏!痹唬骸叭舴怯镭懼雍酰俊痹唬骸叭!眿嬎毂в迷唬骸拔壹慈昴敢!庇谑悄缸酉喑侄蓿瑫r(shí)弘治十五年四月也。用歸告父,并其同母弟迎歸,居別室。孝養(yǎng)二母,曲盡其誠(chéng)。后汪感悔,令迎馬同居,訖無間言。永貞卒,用居喪以孝聞。鄰人失火,延數(shù)十家,將至用舍,風(fēng)反火息。用時(shí)為諸生,督學(xué)御史廉其孝,列之德行優(yōu)等,月廩之。 何競(jìng),字邦植,蕭山人。父舜賓,為御史,謫戍廣西慶遠(yuǎn)衛(wèi),遇赦還。好持吏短長(zhǎng)。有鄒魯者,當(dāng)涂人。亦以御史謫官,稍遷蕭山知縣,貪暴狡悍。舜賓求魯陰事訐之,兩人互相猜?h中湘湖為富人私據(jù),舜賓發(fā)其事于官,奏核之。富人因奏舜賓以戍卒潛逃,擅自冠帶。章并下所司核治。魯隱其文牒,詭言舜賓遇赦無驗(yàn),宜行原衛(wèi)查核。上官不可,駁之。會(huì)舜賓門人訓(xùn)導(dǎo)童顯章為魯所陷論死,下府覆驗(yàn),道經(jīng)舜賓家,入與謀。魯聞之,大詬曰:“舜賓乃敢竄重囚。”發(fā)卒圍其門,輒捕舜賓,徑解慶遠(yuǎn)。又令爪牙吏屏其衣服。至余干,宿昌國(guó)寺,夜以濕衣閉其口,壓殺之。魯復(fù)捕舜賓妻子。競(jìng)與母逃常熟,匿父友王鼎家!讯斶w山西僉事,將行。競(jìng)乃潛歸與族人謀,召親黨數(shù)十人飲之酒,為舜賓稱冤。中坐,競(jìng)出叩首哭以請(qǐng),皆踴躍愿效命。乃各持器伏道旁,伺魯過,競(jìng)袖鐵捶奮擊,騶從駭散。仆其輿,裸之,杖齊下,矐兩目,須發(fā)盡拔。競(jìng)拔佩刀砍其左股,必欲殺之,為眾所止。乃與魯連鎖赴按察司,而預(yù)令族父澤走闕下訴冤。僉事蕭翀故黨魯,嚴(yán)刑訊競(jìng)。競(jìng)大言曰:“必欲殺我,我非畏死者。顧人孰無父母,且我已訟于朝,非公輩所得擅殺。”噬臂肉擲案上,含血噀翀面,一堂皆驚。 會(huì)競(jìng)疏已上,遣刑部郎中李時(shí)、給事中李舉,會(huì)巡按御史鄧璋雜治。諸人持兩端,擬魯故屏人衣食至死,競(jìng)部民毆本屬知縣篤疾,律俱絞,余所逮數(shù)百人,擬罪有差。競(jìng)母朱氏復(fù)撾登聞鼓訴冤,魯亦使人馳訴,乃命大理寺正曹廉會(huì)巡按御史陳銓覆治。廉曰:“爾等何毆縣官?”競(jìng)曰:“競(jìng)知父仇,不知縣官,但恨未殺之耳!绷灾滤罒o據(jù),遣縣令揭棺驗(yàn)之。驗(yàn)者報(bào)傷,而解役任寬慷慨首實(shí),且出舜賓臨命所付血書。于是眾皆辭伏,改擬魯斬,競(jìng)徒三年。法司議競(jìng)遣戍,且曰:“魯已成篤疾,競(jìng)為父報(bào)仇,律意有在,均俟上裁。”帝從其議,戍競(jìng)福寧衛(wèi),時(shí)弘治十四年二月也。后武宗登極肆赦,魯免死,競(jìng)赦歸,又九年卒。競(jìng)自父歿至死,凡十六年,服衰終其身。 王原,文安人。正德中,父珣以家貧役重逃去。原稍長(zhǎng),問父所在。母告以故,原大悲慟。乃設(shè)肆于邑治之衢,治酒食舍諸行旅。遇遠(yuǎn)方客至,則告以父姓名、年貌,冀得父蹤跡。久之無所得。既娶婦月余,跪告母曰:“兒將尋父!蹦钙唬骸叭旮溉ザ噍d,存亡不可知。且若父氓耳,流落何所,誰知名者?無為父子相繼作羈鬼,使我無依!痹纯拊唬骸靶矣袐D陪母,母無以兒為念,兒不得父不歸也!碧(hào)泣辭母去,遍歷山東南北,去來者數(shù)年。 一日,渡海至田橫島,假寐神祠中,夢(mèng)至一寺,當(dāng)午,炊莎和肉羹食之。一老父至,驚覺。原告之夢(mèng),請(qǐng)占之。老父曰:“若何為者?”曰:“尋父!崩细冈唬骸拔缯,正南位也。莎根附子,肉和之,附子膾也。求諸南方,父子其會(huì)乎?”原喜,謝去,而南踰洺、漳,至輝縣帶山,有寺曰夢(mèng)覺,原心動(dòng)。天雨雪,寒甚,臥寺門外。及曙,一僧啟門出,駭曰:“汝何人?”曰:“文安人,尋父而來。”曰:“識(shí)之乎?”曰:“不識(shí)也!币攵U堂,憐而予之粥。珣方執(zhí)爨灶下,僧素知為文安人,謂之曰:“若同里有少年來尋父者,若倘識(shí)其人!鲍懗鲆娫,皆不相識(shí),問其父姓名,則王珣也。珣亦呼原乳名。相抱持慟哭,寺僧莫不感動(dòng)。珣曰:“歸告汝母,我無顏復(fù)歸故鄉(xiāng)矣。”原曰:“父不歸,兒有死耳!睜恳驴薏恢。寺僧力勸之,父子相持歸,夫妻子母復(fù)聚。后原子孫多仕宦者。 黃璽,字廷璽,余姚人。兄伯震,商十年不歸。璽出求之,經(jīng)行萬里,不得蹤跡。最后至衡州,禱南岳廟,夢(mèng)神人授以“纏綿盜賊際,狼狽江漢行”二句。一書生告之曰:“此杜甫《舂陵行》詩也,舂陵今道州,曷往尋之!杯t從其言,既至,無所過。一日入廁,置傘道旁。伯震適過之曰:此吾鄉(xiāng)之傘也!毖浔^,見有“余姚黃廷璽記”六字。方疑駭,璽出問訊,則其兄也,遂奉以歸。 歸鉞,字汝威,嘉定縣人。早喪母。父娶繼妻,有子,鉞遂失愛。父偶撻鉞,繼母輒索大杖與之,曰:“毋傷乃翁力也。”家貧,食不足,每炊將熟,即諓諓數(shù)鉞過,父怒而逐之,其母子得飽食。鉞饑?yán),匍匐道中。比歸,父母相與言曰:“有子不居家,在外作賊耳!陛m復(fù)杖之,屢瀕于死。及父卒,母益擯不納,因販鹽市中,時(shí)私其弟,問母飲食,致甘鮮焉。正德三年,大饑,母不能自活。鉞涕泣奉迎,母內(nèi)自慚不欲往,然以無所資,迄從之。鉞得食,先母弟,而己有饑色。弟尋卒,鉞養(yǎng)母終其身,嘉靖中卒。族子繡,亦販鹽,與二弟紋、緯友愛。緯數(shù)犯法,繡輒罄貲護(hù)之,終無慍色。繡妻朱,制衣必三襲,曰:“二叔無室,豈可使郎君獨(dú)暖耶?”里人稱為歸氏二孝子。 何麟,沁水人,為布政司吏。武宗微行,由大同抵太原,城門閉,不得入。怒而還京,遣中官逮守臣不啟門者,巡撫以下皆大懼。麟曰:“朝廷未知主名。請(qǐng)厚賄中官,麟與俱往。即圣怒不測(cè),麟一身獨(dú)當(dāng)之!奔暗志,上疏曰:“陛下巡幸晉陽,司城門者實(shí)臣麟一人,他官無預(yù)也。臣不能啟門迎駕,罪當(dāng)萬死。但陛下輕宗廟社稷而事巡游,且易服微行,無清道警蹕之詔,白龍魚服,臣下何由辨焉。昔漢光武夜獵,至上東門,守臣郅惲拒弗納,光武以惲能守法而賞之。今小臣欲守郅惲之節(jié),而陛下乃有不敬之誅。臣恐天下后世以為臣之不幸不若郅惲,陛下寬仁之量亦遠(yuǎn)遜光武也。”疏入,帝怒稍解,廷杖六十,釋還,余不問。巡撫以下郊迎,禮敬之。 孫清,睢陽諸生也。幼孤,事母孝。母歿未葬,流賊入其境,居民盡逃,清獨(dú)守柩不去。賊兩經(jīng)其門,皆不入,里人多賴以全。正德九年四月,河南巡按御史江良貴奏聞,并言:“清同邑徐儀女雪梅、嚴(yán)清女銳兒皆不受賊污,憤罵見殺。沭陽諸生沈麟以知府劉祥、縣丞程儉為賊所執(zhí),挺身詣賊,開陳利害,愿以身代。賊義之,二人獲釋。凡此義烈,有關(guān)風(fēng)化,宜如制旌表!闭孪露Y官。先是,八年二月,山東巡按御史張璿奏,賊所過州縣,有子救父,婦衛(wèi)夫,罹賊兵刃者,凡百十九人,皆宜旌表。時(shí)傅珪代費(fèi)宏為禮部,言:“所奏人多費(fèi)廣。宜準(zhǔn)山西近例,于所在旌善亭側(cè),建二石碑,分書男婦姓名、邑里及其孝義、貞烈大略,以示旌揚(yáng),有司量給殯殮費(fèi)。厥后地方有奏,悉以此令從事!钡劭芍。至是,良貴奏下,劉春代珪為禮部,竟不請(qǐng)旌,但用珪前議,并給銀建坊之令亦不復(fù)行,而旌善之意微矣。 當(dāng)是時(shí),濮州諸生宋顯章、淅川諸生李豫,皆以孝行著聞,流賊過其門不敢犯,里人亦多賴以全。而顯章之死也,其妻辛氏自縊以殉。知州李緝?yōu)榻ㄐ⒐?jié)坊,并祠祀。嘉靖七年,豫獨(dú)被旌。 劉憲,靈石諸生也。父先亡。母年七十余,兩目俱瞽,憲奉事惟謹(jǐn)。正德六年,流賊入城,憲負(fù)母避之城外。賊追至,欲殺母,憲哀告曰:“寧殺我,毋害我母!辟\乃釋之,行至嶺后,憲竟為他賊所殺。賊縱火焚民居,獨(dú)憲宅隨爇隨滅。同時(shí)羅璋,遂寧諸生。大盜亂蜀中,母為賊所獲,璋手挺長(zhǎng)槍,連斃三賊,賊舍母去。后賊追至,璋力捍賊,久之力疲,竟被執(zhí)。賊憤甚,剜心剖肝,裂其尸。并正德中旌表。有李壯丁者,安定縣人。嘉靖中,北寇入犯,從父母奔避山谷。遇賊縛母去,壯丁取石奮擊,母得脫。前行復(fù)遇五賊,一賊縛其母,母大呼曰:“兒速去,毋顧我!”壯丁憤,手提鐵器擊仆賊,母得逃,而壯丁竟為賊所殺。正德中,賊掠巨鹿,執(zhí)趙智、趙慧之母,將殺之。智追至,跪告曰:“母年老,愿殺我!被垡嘀,泣曰:“兄年長(zhǎng),愿留養(yǎng)母而殺我!敝欠脚c爭(zhēng)死,而母復(fù)請(qǐng)?jiān)唬骸拔崂袭?dāng)死,乞留二子!比嘿\笑曰:“皆好人也。”并釋之。 容師偃,香山人。父患癱疾,扶持不離側(cè)。正德十二年,寇掠其鄉(xiāng),師偃負(fù)父而逃。追者急,父麾使遁,泣曰:“父子相為命,去將安之!倍肀粓(zhí),賊灼其父,師偃號(hào)泣請(qǐng)代。賊從之,父得釋,而師偃焚死。后有劉靜者,萬安諸生。嘉靖間,流賊陷其縣,負(fù)母出奔。遇賊,將殺母,靜以身翼蔽求代死。賊怒,攢刃殺之,猶抱母不解,尸閱七日不變。萬歷元年旌表。又有溫鉞者,大同人。父景清有膽力。嘉靖三年,鎮(zhèn)兵叛,殺巡撫張文錦。其后,巡撫蔡天佑令景清密捕首惡,戮數(shù)人,其黨恨之。十二年復(fù)叛,殺總兵李瑾,因遍索昔年為軍府效命者。景清深匿不出,遂執(zhí)鉞及其母王氏以去,令言景清所在。鉞曰:“爾欲殺我父,而使我言其處,是我殺父也。如仇不可解,則殺我舒憤足矣。”賊不聽,逼母使言,母大罵不輟。賊怒,支解以怵鉞。鉞大哭且罵,并被殺。事平,母子并獲旌。 俞孜,字景修,浙江山陰人。為諸生,敦行誼。嘉靖初,父華充里役,解流人徐鐸至口外。鐸毒殺華,亡走。孜扶櫬歸,誓必報(bào)仇,縱跡數(shù)十郡不可得。后聞已還鄉(xiāng),匿其甥楊氏家。乃結(jié)力士十?dāng)?shù)人,佯為賣魚,往來偵伺,且謁知府南大吉乞助。大吉義之,遣數(shù)健卒與俱,夜半驟率卒入楊氏家,呼鐸出見,縛送于官,置諸法。孜自是不復(fù)應(yīng)舉,養(yǎng)繼母以終。 有張震者,余姚農(nóng)家子也。生周歲,父為人所陷將死,嚙震指語曰:“某,吾仇也,汝勿忘!闭痖L(zhǎng)而指瘡不愈,母告以故,震誓必報(bào)。其友謂曰:“汝力弱,吾為汝殺之!蔽磶,仇乘馬出,友以田器擊之,即死。震喜,走告父墓。已而事發(fā),有司傷其志,減死論戍,遇赦歸。孫文,亦余姚人也。幼時(shí),父為族人時(shí)行箠死。長(zhǎng)欲報(bào)之,而力不敵,乃偽與和好,共武斷鄉(xiāng)曲。時(shí)行坦然不復(fù)疑。一日,值時(shí)行于田間,即以田器擊殺之。坐戍,未幾,遇赦獲釋。 崔鑒,京師人。父嗜酒狎娼,召與居。娼恃寵,時(shí)時(shí)陵鑒母,父又被酒,數(shù)侵辱之。一日,娼惡言詈母,母復(fù)之,娼遂擊敗母面。母不勝憤,入室伏床而泣,將自盡。鑒時(shí)年十三,自學(xué)舍歸,問之,母告以故。鑒曰:“母無死!奔醋咧翆W(xué)舍,挾刃還。娼適掃地,且掃且詈。鑒拔刃刺其左脅,立斃,乃匿刃牖下,亡走數(shù)里,忽自念曰:“父不知我殺娼,必累我母!奔壁厷w,父果訴于官,將縶其母矣。鑒至,告捕者曰:“此我所為,非母也!北娨娖溆,不信。鑒曰:“汝等不信,請(qǐng)問兇器安在?”自出刃示之,眾乃釋母,縶鑒置獄。事聞,下刑部讞。尚書聞淵等議,鑒志在救母,且年少可矜,難拘常律。帝亦貸其罪。 唐儼,全州諸生也。父蔭,郴州知州,歸老得危疾。儼年十二,潛割臂肉進(jìn)之,疾良已。及父歿,哀毀如成人。其后游學(xué)于外,嫡母寢疾。儼妻鄧氏年十八,奮曰:“吾婦人,安知湯藥。昔夫子以臂肉療吾舅,吾獨(dú)不能療吾姑哉?”于是割脅肉以進(jìn),姑疾亦愈。儼聞母疾,馳歸,則無恙久矣,拜其妻曰:“此吾分也,當(dāng)急召我,何自苦如此!”妻曰:“子事父,婦事姑,一也。方危急時(shí),召子何及。且事必待子,安用婦為。”儼益嘆異。嫡母歿二十年,而生母歿,儼廬墓三年。嘉靖四年貢至京,有司奏旌其門。 丘緒,字繼先,鄞縣諸生他。生母黃,為嫡余所逐,適江東包氏。未幾轉(zhuǎn)適他所,遂不復(fù)相聞。緒年十五,父歿,事余至孝。余疾,謹(jǐn)奉湯藥,不解衣帶者數(shù)月。余重感其孝,病革,與訣曰:“我即死,汝無忘若母!睍r(shí)母被逐已二十年矣。一夕,夢(mèng)人告曰:“若母在臺(tái)州金鰲寺前。”覺而識(shí)之。次日,與一人憩于途,詰之,則包氏故養(yǎng)馬廝也。叩以母所向,曰:“有周平者曾悉其事,今已戍京衛(wèi)矣!本w姊婿謁選在京,遺書囑訪平,久之未得。一日,有避雨于邸門者,其聲類鄞人,叩之,即周平也,言黃已適臺(tái)州李副使子。緒得報(bào),即之臺(tái),而李已歿,其嗣子漫不知前事。緒彷徨掩泣于道,有傷之者,導(dǎo)謁老媒妁王四,曰已再適仙居吳義官。吳,仙居巨族也。緒至,歷瞷數(shù)十家,無所遇。已而抵一儒生吳秉朗家,語之故。生感其意,留止焉。有叔母聞所留者異鄉(xiāng)人也,恚而咻之。生告以緒意。叔母者,黃故主母也,頗憶前事,然不詳所往。呼舊蒼頭問之,云金鰲寺前,去歲經(jīng)之,棺已殯寺旁矣。緒以其言與夢(mèng)合,信之,行且泣,牛觸之墜于溝,則輿夫馬長(zhǎng)之門也。駭而出,問所從來。緒以情告。長(zhǎng)曰:“吾前輿一婦至縉云蒼嶺下,殆是也!陛浘w至其處。緒遍物色,無所遇,倀倀行委巷中。一媼立門外,探之,知為鄞人,告以所從來。嫗亦轉(zhuǎn)詢丘氏耗,則緒母也。抱持而哭,閭里皆感動(dòng)。寺旁棺者,蓋其姒氏云。所適陳翁,貧而無子,且多負(fù)。緒還取金償之,并迎翁以歸,備極孝養(yǎng)。嘉靖十四年,知縣趙民順入覲,疏聞?dòng)诔,獲旌表。 張鈞,石州人。父赦,國(guó)子生。以二親早亡,矢志不仕,隱居城北村。鈞,正德末舉于鄉(xiāng)。以親老亦不仕,讀書養(yǎng)親,遠(yuǎn)近皆稱其孝。嘉靖二十年,俺答犯石州。鈞慮父遭難,自城中馳一騎號(hào)泣赴救?苌渲衅浼,裹瘡疾馳,至則父已被殺。鈞隕絕,盡餂父血,水漿不入口三日,不勝悲痛而卒。越二年,有司上其狀,獲旌。是時(shí)殺掠甚慘,石州為親死者十一人,而張承相、于博、張永安尤著。承相少孤,及長(zhǎng)為諸生,養(yǎng)母二十余年,以孝聞?苤粒(fù)母出逃,為所得,叩頭號(hào)泣,乞免其母。寇怒,并殺之,抱母首死。博二歲而孤,奉母盡孝。寇抵城下,博方讀書城中。母居村舍,亟下城號(hào)泣求母。母已被執(zhí),遇諸途,博取石奮擊寇?芫推势湫,母得逸去,年止十有八。永安,石州吏也。父為寇所逐,永安持梃追擊之,傷二賊,趣父逸去,而身自后衛(wèi)之,被數(shù)十創(chuàng)死。與鈞同被旌。有溫繼宗者,沁州諸生。父卒,不能葬,日守柩哀泣。嘉靖二十一年,寇入犯,或勸出城避難,以父殯不肯去?苤粒c叔父淵等力御,擊傷一賊,中矢死柩旁,淵等皆死。亦與鈞同被旌。 王在復(fù),太倉(cāng)人。年二十一,從父讀書城外。倭寇入犯,父子亟奔入城。父體肥不能速行,中道遇賊,遂相失。在復(fù)走二里許,展轉(zhuǎn)尋父。聞父被執(zhí),急趨賊所,叩頭求免。賊不聽,拔刃擬其父,在復(fù)以身蔽之,痛哭哀求。賊怒,并殺之,兩首墜地,而手猶抱父不釋。時(shí)嘉靖三十三年五月也。當(dāng)是時(shí),倭亂東南,孝子以衛(wèi)父母見殺者甚眾,其得旌于朝者,在復(fù)及黃巖王蒐、慈谿向敘、無錫蔡元銳、丹徒殷士望。蒐隨父顯避賊。顯被執(zhí),將殺之。蒐亟趨前請(qǐng)代,賊遂殺蒐而釋顯。敘為慈谿諸生。倭入寇,以縣無城,掖母出避。遇賊,踣敘而斫其母,敘急起抱母頸,大呼曰:“寧殺我,毋殺我母!”賊如其言,母獲全。俱嘉靖三十五年旌表。元銳,無錫人,與弟元鐸并孝友。倭犯無錫,入元銳家,兄弟急扶父升屋避匿。而元銳為賊執(zhí),令言父所在,堅(jiān)不從,遂見殺。元鐸不知兄死,明日持重貲往贖,并見殺。嘉靖三十八年旌表。士望,丹徒人,事親孝。倭犯京口,父被掠,士望請(qǐng)代死。賊笑而試之,火炙刀刺,受之怡然,賊兩釋之。嘉靖四十三年旌表。其他未及旌表者,又有陳經(jīng)孚、龔可正、伍民憲。經(jīng)孚,平陽人。倭至,負(fù)母出逃,遇賊索母珥環(huán),欲殺之。經(jīng)孚以身翼蔽,賊怒,揮刃截耳及肩而死,手猶抱母頸不解。可正,嘉定諸生。負(fù)祖母避賊,天雨泥濘,猝遇賊。賊惡見婦人,欲殺其祖母,叱可正去?烧蚱(qǐng)代,賊不從?烧陨砀沧婺,賊并殺之。民憲,晉江人。扶父避難,遇賊,長(zhǎng)跪哀告曰:“勿驚我父,他物任取之!辟\不聽,竟殺其父。民憲憤,挺身殺二賊,傷數(shù)賊。賊至益多,斷民憲右手。臥草中,猶一手執(zhí)戈,呼其父三日而絕。 夏子孝,字以忠,桐城人。六歲失母,哀哭如成人。九歲父得危疾,禱天地,刲股六寸許,調(diào)羹以進(jìn),父食之頓愈。翌日,子孝痛創(chuàng),父詰其故,始知之。里老以聞?dòng)诠,知府胡麟先?mèng)王祥來謁,詰旦而縣牒至,詫曰:“孺子其祥后身耶?”召見,易其舊名“恩”曰“子孝”。督學(xué)御史胡植即令入學(xué)為諸生,月廩之。麟復(fù)屬貢士趙簡(jiǎn)授之經(jīng)。嘉靖末,父卒,廬墓,獨(dú)居荒山,身無完衣,形容槁瘁。后歷事王畿、羅汝芳、史桂芳、耿定向,獲聞圣賢之學(xué)。定向?yàn)槎綄W(xué)御史,將疏聞?dòng)诔,固辭曰:“不肖不忍以亡親賈名!蹦酥埂⑺,命其子曰:“葬我父墓側(cè)。” 阿寄者,淳安徐氏仆也。徐氏昆弟析產(chǎn)而居,伯得一馬,仲得一牛,季寡婦得阿寄,時(shí)年五十余矣。寡婦泣曰:“馬則乘,牛則耕,老仆何益!奔膰@曰:“主謂我不若牛馬耶!”乃畫策營(yíng)生,示可用狀。寡婦盡脫簪珥,得白金十二兩,畀寄。寄入山販漆,期年而三倍其息,謂寡婦曰:“主無憂,富可致矣!睔v二十年,積資巨萬,為寡婦嫁三女,婚二子,赍聘皆千金。又延師教二子,輸粟為太學(xué)生。自是,寡婦財(cái)雄一邑。及寄病且死,謂寡婦曰:“老奴牛馬之報(bào)盡矣。”出枕中二籍,則家鉅細(xì)悉均分之,曰:“以此遺兩郎君,可世守也!奔葰{,或疑其有私,竊啟其篋,無一金蓄。所遺一嫗一兒,僅敝缊掩體而已。 趙重華,云南太和人。七歲時(shí),父廷瑞游江湖間,久不返。重華長(zhǎng),謁郡守請(qǐng)路引,榜其背曰:“萬里尋親!眲e書父年貌、邑里數(shù)千紙,所歷都會(huì)州縣遍張之。西禱武當(dāng)山,經(jīng)太子巖,巖陰有字曰:“嘉靖四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趙廷瑞朝山至此!敝厝A讀之,慟曰:“吾父果過此,今吾之來月日正同,可卜相逢矣。”遂書其后曰:“萬歷六年十二月十二日,趙廷瑞之子重華,尋父至此!本弥篃o所遇。過丹陽,盜攫其資,所遺獨(dú)路引。且行且乞,遇一老僧呼問其故,笑曰:“汝父客無錫南禪寺中!闭Z訖忽不見。重華急趨至寺,果其父,出路引示之,相與慟哭。留數(shù)日,乃還云南。 是時(shí),有謝廣者,祁門人。父求仙不返,廣娶婦七日即別母求父,遇于開封逆旅中。父乘間復(fù)脫去。廣跋涉四方者垂二十年,終不得父,聞?wù)甙е? 王世名,字時(shí)望,武義人。父良,與族子俊同居爭(zhēng)屋,為俊毆死。世名年十七,恐殘父尸,不忍就理,乃佯聽其輸田議和。凡田所入,輒易價(jià)封識(shí)?∮兴,亦佯受之。而潛繪父像懸密室,繪己像于旁,帶刀侍,朝夕泣拜,且購(gòu)一刃,銘“報(bào)仇”二字,母妻不知也。服闋,為諸生。及生子數(shù)月,謂母妻曰:“吾已有后,可以死矣!币蝗,俊自外醉歸,世名挺刃迎擊之,立斃。出號(hào)于眾,入白母,即取前封識(shí)者詣吏請(qǐng)死。時(shí)萬歷九年二月,去父死六年矣。知縣陳某曰:“此孝子也,不可置獄。”別館之,而上其事于府。府檄金華知縣汪大受來訊。世名請(qǐng)死,大受曰:“檢尸有傷,爾可無死!痹唬骸拔嵛┎蝗虤埜甘,以至今日。不然,何待六年。乞放歸辭母乃就死。”許之。歸,母迎而泣。世名曰:“身者,父之遺也。以父之遺為父死,雖離母,得從父矣,何憾!表曋笫苤,縣人奔走直世名者以千計(jì)。大受乃令人舁致父棺,將開視之。世名大慟,以頭觸階石,血流殷地。大受及旁觀者咸為隕涕,乃令舁柩去,將白上官免檢尸,以全孝子。世名曰:“此非法也,非法無君,何以生為!彼觳皇扯馈F抻崾,撫孤三載,自縊以殉,旌其門曰孝烈。 李文詠,昆山諸生。父大經(jīng),沂水知縣。萬歷二十七年,父寢室被火。文詠突入,將父抱出,而榱棟盡覆,父子俱焚死;鹣ⅲ胍,尸猶覆其父,父存全體,文詠但余一股。 王應(yīng)元,武隆人。力農(nóng)養(yǎng)父。父醉臥,家失火。應(yīng)元自外趨烈焰中,竟不能出,抱父死。 唐治,黃岡人。父柩在堂,鄰居火,治盡出資財(cái)募人舁柩,人各自顧,無應(yīng)者;蛲熘,泣曰:“父柩在此,我死不出!被鹣,后堂巋然獨(dú)存,柩亦無恙,而治竟熏灼伏柩死。萬歷中旌表。 許恩,蘄水人。夜半鄰家失火,恩驚出,遍尋母不得,復(fù)突入,遂與母俱焚。 馮象臨,慈谿諸生。家被火,遍覓父母,煙焰彌空,迷失庭戶。象臨大呼,初得母,即從火中負(fù)出。再入負(fù)父,并挾一弟以出,半體已焦?fàn)。聞妹尚留臥內(nèi),母號(hào)呼,將自入,亟止之,觸烈焰攜妹出,竟灼爛而死。事聞,賜旌。 后有龔作梅者,陳州人。年十七,父母俱亡,殯于舍。闖賊火民居,作梅跪柩前焚死。 孔金,山陽人。父早亡,母謝氏,遺腹三月而生金。母為大賈杜言逼娶,投河死。金長(zhǎng),屢訟于官,不勝。言行賄欲斃金,金乃乞食走闕下,擊登聞鼓訴冤,不得達(dá)。還墓所,晝夜號(hào)泣。里人劉清等陳其事于府,知府張守約異之,召閭族媒氏質(zhì)實(shí),坐言大辟。未幾守約卒,言夤緣免。金復(fù)號(hào)訴不已,被箠無完膚。已而撫按理舊牘,仍坐言大辟,迄死獄中。金子良亦有孝行,父病,刲股為羹以進(jìn),旋愈。比卒,廬墓哀毀。萬歷四十三年,父子并得旌。 楊通照、通杰,銅仁人。母周氏有疾,兄弟爭(zhēng)拜禱,求以身代。閱三年,不入內(nèi)室。萬歷三十六年,群苗流劫,至其家,母被執(zhí)去。二人追斗數(shù)十里,被傷不顧。至鬼空溪,見賊縶母,大罵,聲震山谷,橫擊萬眾中,為賊所磔死。通照年二十五,通杰年二十二。泰昌元年,巡撫李枟、巡按史永安上其事,旌曰雙孝之門。 時(shí)無錫民浦邵,賊縛其父虞,將殺之。邵以首迎刃而死,父得免。寧化民林上元,賊掠其繼母李氏出城,上元從城上持槍一躍而下,直奔賊壘,刺死二人。賊避其鋒,立出李氏,因引去,城賴以全。皆萬歷四十三年旌。 崇禎七年,流賊陷竹谿,執(zhí)知縣余霄將殺之。子諸生伯麟請(qǐng)代,乃免。 張清雅,潛山人。家貧,力學(xué)養(yǎng)親。崇禎十年,張獻(xiàn)忠來犯。清雅以父年老臥病,守之不去。無何,父卒。斂甫畢,賊入其家,疑棺內(nèi)藏金銀,欲剖視之。清雅據(jù)棺哀泣,賊斷其手,仆地。幼子超藝年十六,號(hào)哭求代。賊復(fù)砍之,父子俱死,而棺得不剖。仆云滿,具兩棺斂之,亦不食死。 時(shí)有白精忠者,潁州人。五歲而孤,母袁氏撫之。家貧,母食糠核,而以精者哺兒。精忠知之,每餐必先啖其惡者。天啟中,舉于鄉(xiāng)。崇禎八年,流賊陷潁州,家人勸逃匿。精忠以母年老,不忍獨(dú)去,遂遇害。 州有檀之槐者,護(hù)母柩下去。與賊格斗,殺數(shù)人,被磔死。 又有李心唯,素敦孝行。賊至,泣守母喪。賊掠其室,將縛之,不出,被殺。子果,見父死,厲聲罵賊,賊又殺之。 有余承德者,無為人。崇禎十五年,流賊突至,掖其祖母劉氏、母魏氏及妻楊氏、妹玉女出避。祖母、母行遲,為盜所獲,欲刃之。承德號(hào)呼救護(hù),并遇害。楊氏見之,急投河死。賊將犯玉女,玉女大罵,堅(jiān)不從,寸磔而死。

 

明史

  《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jì)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jì)傳體明代史,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歷史。其卷數(shù)在二十四史中僅次于《宋史》,但其修纂時(shí)間之久,用力之勤卻大大超過了以前諸史。修成之后,得到后代史家的好評(píng),認(rèn)為它超越了宋、遼、金、元諸史。清史學(xué)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卷31中說:“近代諸史自歐陽公《五代史》外,《遼史》簡(jiǎn)略,《宋史》繁蕪,《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潔,敘事簡(jiǎn)括,稍為可觀,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卷一 本紀(jì)第一 卷二 本紀(jì)第二
卷三 本紀(jì)第三 卷四 本紀(jì)第四
卷五 本紀(jì)第五 卷六 本紀(jì)第六
卷七 本紀(jì)第七 卷八 本紀(jì)第八
卷三十三 志第九 卷三十四 志第十
卷三十五 志第十一 卷三十六 志第十二
卷三十七 志第十三 卷三十八 志第十四
卷三十九 志第十五 卷四十 志第十六
卷四十一 志第十七 卷四十二 志第十八
卷四十三 志第十九 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
卷九 本紀(jì)第九 卷十 本紀(jì)第十
卷十一 本紀(jì)第十一 卷十二 本紀(jì)第十二
卷十三 本紀(jì)第十三 卷十四 本紀(jì)第十四
卷十五 本紀(jì)第十五 卷十六 本紀(jì)第十六
卷十七 本紀(jì)第十七 卷十八 本紀(jì)第十八
卷十九 本紀(jì)第十九 卷二十 本紀(jì)第二十
卷二十一 本紀(jì)第二十一 卷二十二 本紀(jì)第二十二
卷二十三 本紀(jì)第二十三 卷二十四 本紀(jì)第二十四
卷二十五 志第一 卷二十六 志第二
卷二十七 志第三 卷二十八 志第四
卷二十九 志第五 卷三十 志第六
卷三十一 志第七 卷三十二 志第八
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一 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二
卷四十七 志第二十三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四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五 卷五十 志第二十六
卷五十一 志第二十七 卷五十二 志第二十八
卷五十三 志第二十九 卷五十四 志第三十
卷五十五 志第三十一 卷五十六 志第三十二
卷五十七 志第三十三 卷五十八 志第三十四
卷五十九 志第三十五 卷六十 志第三十六
卷六十一 志第三十七 卷六十二 志第三十八
卷六十三 志第三十九 卷六十四 志第四十
卷六十五 志第四十一 卷六十六 志第四十二
卷六十七 志第四十三 卷六十八 志第四十四
卷六十九 志第四十五 卷七十 志第四十六
卷七十一 志第四十七 卷七十二 志第四十八
卷七十三 志第四十九 卷七十四 志第五十
卷七十五 志第五十一 卷七十六 志第五十二
卷七十七 志第五十三 卷七十八 志第五十四
卷七十九 志第五十五 卷八十 志第五十六
卷八十一 志第五十七 卷八十二 志第五十八
卷八十三 志第五十九 卷八十四 志第六十
卷八十五 志第六十一 卷八十六 志第六十二
卷八十七 志第六十三 卷八十八 志第六十四
卷八十九 志第六十五 卷九十 志第六十六
卷九十一 志第六十七 卷九十二 志第六十八
卷九十三 志第六十九 卷九十四 志第七十
卷九十五 志第七十一 卷九十六 志第七十二
卷九十七 志第七十三 卷九十八 志第七十四
卷九十九 志第七十五 卷一百 表第一
卷一百一 表第二 卷一百二 表第三
卷一百三 表第四 卷一百四 表第五
卷一百五 表第六 卷一百六 表第七
卷一百七 表第八 卷一百八 表第九
卷一百九 表第十 卷一百十 表第十一
卷一百十一 表第十二 卷一百十二 表第十三
卷一百十三 列傳第一 卷一百十四 列傳第二
卷一百十五 列傳第三 卷一百十六 列傳第四
卷一百十七 列傳第五 卷一百十八 列傳第六
卷一百十九 列傳第七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八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九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十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十一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十二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十三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十四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十五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十六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十七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十八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十九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二十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二十九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三十一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二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三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三十四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三十五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三十六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三十七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三十八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四十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一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四十二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三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五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四十七 卷一百六十 列傳第四十八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八十五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八十九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九十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八十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一百九十四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一百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四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一百九十九 列傳第八十七 卷二百 列傳第八十八
卷二百一 列傳第八十九 卷二百二 列傳第九十
卷二百三 列傳第九十一 卷二百四 列傳第九十二
卷二百五 列傳第九十三 卷二百六 列傳第九十四
卷二百七 列傳第九十五 卷二百八 列傳第九十六
卷二百九 列傳第九十七 卷二百十 列傳第九十八
卷二百十一 列傳第九十九 卷二百十二 列傳第一百
卷二百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 卷二百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
卷二百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 卷二百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
卷二百十七 列傳第一百五 卷二百十八 列傳第一百六
卷二百十九 列傳第一百七 卷二百二十 列傳第一百八
卷二百二十一 列傳第一百九 卷二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十
卷二百二十三 列傳第一百十一 卷二百二十四 列傳第一百十二
卷二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十三 卷二百二十六 列傳第一百十四
卷二百二十七 列傳第一百十五 卷二百二十八 列傳第一百十六
卷二百二十九 列傳第一百十七 卷二百三十 列傳第一百十八
卷二百三十一 列傳第一百十九 卷二百三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二百三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二百三十八 列傳一百二十六
卷二百三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二百四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二百四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二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二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二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卷二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卷二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二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二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卷二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卷二百六十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卷二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五十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五十一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五十二
卷二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五十三 卷二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十四
卷二百六十七 列傳第一百五十五 卷二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五十六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第一百五十七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五十八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第一百五十九 卷二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六十
卷二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六十一 卷二百七十四 列傳第一百六十二
卷二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六十三 卷二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六十四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六十五 卷二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六十六
卷二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六十七 卷二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六十九 卷二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七十
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七十一 卷二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七十二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第一百七十三 卷二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七十四
卷二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七十五 卷二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七十六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一百七十七 卷二百九十 列傳第一百七十八
卷二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七十九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
卷二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卷二百九十四 列傳第一百八十二
卷二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八十三 卷二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
卷二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八十五 卷二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八十六
卷二百九十九 列傳第一百八十七 卷三百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卷三百一 列傳第一百八十九 卷三百二 列傳第一百九十
卷三百三 列傳第一百九十一 卷三百四 列傳第一百九十二
卷三百五 列傳第一百九十三 卷三百六 列傳第一百九十四
卷三百七 列傳第一百九十五 卷三百八 列傳第一百九十六
卷三百九 列傳第一百九十七 卷三百十 列傳第一百九十八
卷三百十一 列傳第一百九十九 卷三百十二 列傳第二百
卷三百十三 列傳第二百一 卷三百十四 列傳第二百二
卷三百十五 列傳第二百三 卷三百十六 列傳第二百四
卷三百十七 列傳第二百五 卷三百十八 列傳第二百六
卷三百十九 列傳第二百七 卷三百二十 列傳第二百八
卷三百二十一 列傳第二百九 卷三百二十二 列傳第二百十
卷三百二十三 列傳第二百十一 卷三百二十四 列傳第二百十二
卷三百二十五 列傳第二百十三 卷三百二十六 列傳第二百十四
卷三百二十七 列傳第二百十五 卷三百二十八 列傳第二百十六
卷三百二十九 列傳第二百十七 卷三百三十 列傳第二百十八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第二百十七 卷三百三十二 列傳第二百二十
附錄 張廷玉上明史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