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四在线播放免费观看中文版视频, 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忘忧草视频在线播放免费观看黄片下载,超碰人人爽爽人人爽人人,中国一级A片AAA片,欧美老妇肥熟高清,久久精品最新免费国产成人,久久人人97超碰CaOPOren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jī)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先核實(shí)! 明史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一

○廖永安 俞通海(弟通源 淵) 胡大海(養(yǎng)子德濟(jì)) 欒鳳 耿再成 張德勝 汪興祖 趙德勝(南昌康郎山兩廟忠臣附) 桑世杰 劉成 茅成 楊國興胡深 孫興祖 曹良臣 周顯 常榮 張耀 濮英 于光等 廖永安,字彥敬。德慶侯永忠兄也。太祖初起,永安兄弟偕俞通海等以舟師自巢湖來歸。太祖親往收其軍,遂以舟師攻元中丞蠻子海牙于馬場河。元人駕樓船,不利進(jìn)退,而永安輩操舟若飛,再戰(zhàn),再破元兵,始定渡江策。頃之,發(fā)江口。永安舉帆,請所向,命直指牛渚。西北風(fēng)方驟,頃刻達(dá)岸。太祖急揮甲士鼓勇以登,采石鎮(zhèn)兵皆潰,遂乘勝取太平。授管軍總管。以舟師破海牙水柵,擒陳兆先,入集慶。擢建康翼統(tǒng)軍元帥。以舟師從取鎮(zhèn)江,克常州,擢同僉江南行樞密院事。又以舟師同常遇春自銅陵趨池州。合攻,破其北門,執(zhí)徐壽輝守將,遂克池州。偕俞通海拔江陰之石牌戍,降張士誠守將欒瑞。擢同知樞密院事。又以舟師破士誠兵于常熟之福山港。再破之通州之狼山,獲其戰(zhàn)艦以歸。遂從徐達(dá)復(fù)宜興,乘勝深入太湖。遇吳將呂珍,與戰(zhàn)。后軍不繼,舟膠淺,被執(zhí)。 永安長水戰(zhàn),所至輒有功。士誠愛其才勇,欲降之,不可,為所囚。太祖壯永安不屈,遙授行省平章政事,封楚國公。永安被囚凡八年,竟死于吳。吳平,喪還,太祖迎祭于郊。 洪武六年,帝念天下大定,諸功臣如永安及俞通海、張德勝、耿再成、胡大海、趙德勝、桑世杰皆已前沒,猶未有謚號,乃下禮部定議。議曰:“有元失馭,四海糜沸。英杰之士,或起義旅,或保一方,泯泯棼棼,莫知所屬。真人奮興,不期自至,龍行而云,虎嘯而鳳。若楚國公臣永安等,皆熊羆之士、膂力之才,非陷堅(jiān)沒陣,即罹變捐軀,義與忠俱,名耀天壤。陛下混一天下,追維舊勞,爵祿及子孫,烝嘗著祀典。易名定謚,于禮為宜。臣謹(jǐn)按謚法:以赴敵逢難,謚臣永安武閔;殺身克戎,謚臣通海忠烈;奉上致果,謚臣張德勝忠毅;勝敵致強(qiáng),謚臣大海武莊;辟土斥境,武而不遂,謚臣再成武壯;折沖御侮,壯而有力,謚臣趙德勝武桓。臣世杰,業(yè)封永義侯,與漢世祖封寇恂、景丹相類,當(dāng)即以為謚!痹t曰:“可!本拍杲约淤涢_國輔運(yùn)推誠宣力武臣、光祿大夫、柱國。已,又改封永安鄖國公。無子,授其從子升為指揮僉事。 俞通海,字碧泉。其先濠人也,父廷玉徙巢。子三人,通海、通源、淵。元末,盜起汝、潁。廷玉父子與趙普勝、廖永安等結(jié)寨巢湖,有水軍千艘。數(shù)為廬州左君弼所窘,遣通海間道歸太祖。太祖方駐師和陽,謀渡江,無舟楫。通海至,大喜曰:“天贊我也!”親往撫其軍。而趙普勝叛去。元兵以樓船扼馬場河等口。瀕湖惟一港可通,亦久涸。會天大雨,水深丈余,乃引舟出江,至和陽。通海為人沉毅,治軍嚴(yán)而有恩,士樂為用。巢湖諸將皆長于水戰(zhàn),而通海為最。從破海牙諸水寨,授萬戶。從渡江,克采石,取太平,徇下諸屬縣。海牙復(fù)以戰(zhàn)艦截采石,而陳兆先合淮兵二十萬屯方山,相犄角。通海與廖永安等擊之,大敗其眾,海牙遁。進(jìn)破兆先,取集慶路。從湯和拔鎮(zhèn)江,遷秦淮翼元帥。偕諸將取丹陽、金壇、常州。遷行樞密院判官。從克寧國,下水陽,因以舟師略太湖,降張士誠守將于馬跡山,艤舟胥口。呂珍兵暴至,諸將欲退。通海曰:“不可,彼眾我寡,退則情見。不如擊之。”乃身先疾斗,矢下如雨,中右目,不能戰(zhàn)。命帳下士被己甲督戰(zhàn)。敵以為通海也,不敢逼,徐解去。由是一目遂眇。已,偕永安等克石牌戍,奪馬馱沙而還。 普勝既叛歸友諒,陷池州,遣別將守,而自據(jù)樅陽水寨。太祖方征浙東,以樅陽為憂。通海往攻,大破之。普勝陸走,盡獲其舟,遂復(fù)池州。遷僉樞密院事。陳友諒犯龍灣,偕諸將擊走之,追焚其舟于慈湖,擒七帥,逐北至采石。功最,進(jìn)樞密院同知。從攻友諒,下銅陵,克九江,掠蘄、黃。從徐達(dá)擊叛將祝宗、康泰,復(fù)南昌。從援安豐,敗士誠兵。還攻廬州。 友諒大舉圍南昌。從太祖擊之。遇于康郎山,舟小不能仰攻,力戰(zhàn)幾不支。通海乘風(fēng)縱火焚其舟二十余,敵少挫。太祖舟膠,友諒驍將張定邊直前,犯太祖舟。常遇春射中定邊,通海飛舸來援,舟驟進(jìn)水涌,太祖舟得脫。而通海舟復(fù)為敵巨艦所壓,兵皆以頭抵艦,兜鍪盡裂,僅免。明日復(fù)戰(zhàn),偕廖永忠等以七舟置火藥,焚敵舟數(shù)百。逾二日,復(fù)以六舟深入。敵連大艦力拒。太祖登舵樓望,久之無所見,意已沒。有頃,六舟繞敵艦出,飄飖若游龍。軍士歡噪,勇氣百倍,戰(zhàn)益力。友諒兵大敗。師次左蠡,通海進(jìn)曰:“湖有淺,舟難回旋。莫若入江,據(jù)敵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師出湖,水陸結(jié)柵。友諒不敢出。居湖中一月,食盡,引兵突走,竟敗死。是役也,通海功最多。師還,賜良田金帛。 明年從平武昌。拜中書省平章政事?偙詣⒓腋郏M(jìn)逼通州,敗士誠兵,擒其將朱瓊、陳勝。進(jìn)攝江淮行中書省事,鎮(zhèn)廬州。從徐達(dá)平安豐。又從克湖州,略太倉。秋毫不犯,民大悅。圍平江,戰(zhàn)滅渡橋。搗桃花塢,中流矢,創(chuàng)甚,歸金陵。太祖幸其第,問曰:“平章知予來問疾乎?”通海不能語。太祖揮涕而出。翼日卒,年三十八。太祖臨哭甚哀,從官衛(wèi)士皆感涕。追封豫國公,侑享太廟,肖像功臣廟。洪武三年,改封虢國公,謚忠烈。 通海父廷玉官僉樞密院事,先卒,追封河間郡公。通海無子,弟通源嗣其官。 通源,字百川。從大將軍征中原,偕副將軍馮勝等會兵太原,定河中。渡河,克鹿臺,取鳳翔、鞏昌、涇州,守開城。會張良臣據(jù)慶陽再叛,大將軍命諸將分兵蹙之。通源自臨洮疾趨至涇,略其西,顧時略其北,傅友德略其東,陳德略其南。大將軍逼城下,良臣援絕糧盡,敗死。遂克慶陽。征定西,克興元,皆先登。洪武三年封南安侯,歲祿千五百石,予世券。四年從廖永忠伐蜀,又從徐達(dá)出塞,撫甘肅,有功。徙江南豪民十四萬田鳳陽。又攻云南,征廣南蠻,俘斬?cái)?shù)萬。二十二年詔還鄉(xiāng),賜鈔五萬,置第于巢。未行,卒。子祖,病不能嗣。逾年,追論胡黨,以通源死,不問,爵除。 淵以父兄故,充參侍舍人。從征,積功授都督僉事。通源既坐黨,太祖念廷玉、通海功,二十五年封淵越巂侯,歲祿二千五百石,予世券。帥師討建昌叛賊,城越巂。明年坐累失侯,遣還里。建文元年召復(fù)爵。隨大軍征燕,戰(zhàn)沒于白溝河。次子靖嗣官。 胡大海,字通甫,虹人。長身、鐵面,智力過人。太祖初起,大海走謁滁陽,命為前鋒。從渡江,與諸將略地,以功授右翼統(tǒng)軍元帥,宿衛(wèi)帳下。從破寧國,副院判鄧愈戍之。遂拔徽州,略定其境內(nèi)。元將楊完者,以十萬眾來攻,大海戰(zhàn)城下,大破走之。遂與鄧愈、李文忠自昱嶺關(guān)攻建德。敗元師于淳安,遂克建德。再敗楊完者,降溪洞兵三萬人。進(jìn)樞密院判官?颂m溪,從取婺州,遷僉樞密院事。下諸暨,守將宵遁。萬戶沈勝既降復(fù)叛,大海擊敗之,生擒四千余人。改諸暨為諸全州。移兵攻紹興,再破張士誠兵。太祖以寧、越重地,召大海使守之。士誠將呂珍圍諸全,大海救之。珍堰水灌城,大海奪堰,反灌珍營。珍勢蹙,于馬上折矢誓。請各解兵,許之。郎中王愷曰:“珍猾賊,不可信,不如因擊之!贝蠛T唬骸把猿龆持,不信;既縱而擊之,不武!睅熯,人皆服其威信。尋攻處州,走元將石抹宜孫,遂定處州七邑。 陳友諒寇龍江,命分軍搗信州,以牽制敵。大海用王愷言,親引兵往,遂克信州,以為廣信府。信方絕糧,或勸還師。大海曰:“此閩、楚襟喉地也,可棄之乎?”筑城浚隍以守之。先是,軍糧少,所得郡縣,將士皆征糧于民,名曰寨糧。民甚病之。大海以為言,始命罷去。進(jìn)江南行省參知政事,鎮(zhèn)金華。 初,嚴(yán)州既下,苗將蔣英、劉震、李福皆自桐廬來歸。大海喜其驍勇,留置麾下。至是,三人者謀作亂,晨入分省署,請大海觀弩于八詠樓。大海出,英遣其黨跪馬前,詐訴英過。大海未及答,反顧英。英出袖中槌擊大海,中腦仆地。并其子關(guān)住、郎中王愷皆遇害。英等大掠城中,奔于吳。其后,李文忠攻杭州,杭人執(zhí)英以降。太祖命誅英,刺其血以祭大海。 大海善用兵,每自誦曰:“吾武人,不知書,惟知三事而已:不殺人,不掠?jì)D女,不焚毀廬舍!币允擒娦羞h(yuǎn)近爭附。及死,聞?wù)邿o不流涕。又好士,所至輒訪求豪雋。劉基、宋濂、葉琛、章溢之見聘也,大海實(shí)薦之。追封越國公,謚武莊,肖像功臣廟,配享太廟。 初,太祖克婺州,禁釀酒。大海子首犯之。太祖怒,欲行法。時大海方征越,都事王愷請勿誅,以安大海心。太祖曰:“寧可使大海叛我,不可使我法不行!本故秩兄。及關(guān)住復(fù)被殺,大海遂無后。 養(yǎng)子德濟(jì),字世美,不知何許人。大海帥以歸太祖。從攻婺州,為誘兵,大破元兵于梅花門外,擒其將季彌章,由是知名。既下信州,太祖以德濟(jì)為行樞密院同僉,使守之。陳友諒將李明道來寇,德濟(jì)與力戰(zhàn)。大海來援,夾擊之,擒明道及其宣慰王漢二。及大海為蔣英所害,處州降將李祐之亦殺院判耿再成以叛。張士誠聞?wù)銝|亂,遣其弟士信寇諸全。德濟(jì)自信州往救,乘懈得入城,與知州欒鳳、院判謝再興分門守。夜半,出敵不意,砍士信營,破走之。擢浙江行省參知政事,移守新城。士誠將李伯升帥步騎大入寇。德濟(jì)固守,乞師于李文忠。文忠馳救,德濟(jì)出兵夾擊,大破之,詳文忠傳。 時德濟(jì)所部有潛移家入新城者,文忠疑德濟(jì)使然。誅其都事羅彥敬,欲微戒德濟(jì)。將士皆怒,走告德濟(jì)。德濟(jì)怡然曰:“右丞殺彥敬,自為廣信作戰(zhàn)衣有弊耳,再言者斬!”于是太祖召德濟(jì)褒諭之,而責(zé)文忠失將士心。且曰:“胡德濟(jì)之量,汝不及也!边憬惺∮邑,賜駿馬。未幾,改左丞,移鎮(zhèn)杭州。從大將軍徐達(dá)出定西。德濟(jì)軍失利,達(dá)斬其部將數(shù)人,械至京師。帝念舊功,釋之。復(fù)以為都指揮使,鎮(zhèn)陜西,卒。 欒鳳,高郵人。知諸全,有能聲。方士信來攻,與謝再興力守,數(shù)出奇兵挫敵。再興使部校鬻貨于杭,太祖慮其輸我軍虛實(shí),召再興還,而以參軍李夢庚總制諸全軍馬。既而念再興功,為兄子文正娶其長女,命徐達(dá)娶其幼女。復(fù)遣守諸全。再興忿夢庚出己上,鳳復(fù)以細(xì)故繩之,遂叛,殺鳳。鳳妻王氏以身蔽鳳,并殺之。執(zhí)夢庚,降于士誠,夢庚亦死之。太祖以再興數(shù)有功,叛非其志,故鳳與夢庚皆不得恤云。 耿再成,字德甫,五河人。從太祖于濠,克泗、滁州。元兵圍六合,太祖救之,與再成軍瓦梁壘。力戰(zhàn),度不敵,引還。元兵尾至,太祖設(shè)伏澗側(cè),令再成誘敵,大敗之。以鎮(zhèn)撫從渡江,下集慶。以元帥守鎮(zhèn)江,以行樞密院判官守長興,再守?fù)P州。從取金華,為前鋒,屯縉云之黃龍山以遏敵沖。與胡大海破石抹宜孫于處州,克其城,守之。宜孫來攻,又?jǐn)≈畱c元。 再成持軍嚴(yán),士卒出入民間,蔬果無所捐。金華苗帥蔣英等叛,殺胡大海。處州苗帥李祐之等聞之,亦作亂。再成方對客飯,聞變,上馬,收戰(zhàn)卒不滿二十人,迎賊罵曰:“賊奴!國家何負(fù)汝,乃反!辟\攢槊刺再成。再成揮劍連斷數(shù)槊,中傷墜馬,大罵不絕口死。胡深等收其尸,藁葬之。后改葬金陵聚寶山。追封高陽郡公,侑享太廟,肖像功臣廟。洪武十年加贈泗國公,謚武壯。 子天璧,聞父難,糾部曲殺賊。比至,李文忠已破賊斬之。遂以天璧守處州。拒方國珍、張士誠皆有功,擢指揮副使?似殖,搗建寧,走陳友定。征襄陽,進(jìn)至西安。招諭河州、臨洮,皆下。改杭州指揮同知。七年出海捕倭,深入外洋,溺死。 張德勝,字仁輔,合肥人。才略雄邁。與俞通海等以舟師自巢來歸。從渡江,克采石、太平。陳埜先來攻,與湯和等破擒之。授太平興國翼總管。破蠻子海牙水寨,擒陳兆先。下集慶,克鎮(zhèn)江,授秦淮翼元帥。取常州,擢樞密院判?藢巼臻L槍兵。下太湖,略馬跡山。攻宜興,取馬馱沙及石牌寨。進(jìn)僉樞密院事。趙普勝陷池州,德勝往援,弗及,還,從徐達(dá)拔宜興。普勝復(fù)掠青陽、石埭。德勝與戰(zhàn)柵江口,破走之。已,復(fù)同通海擊敗其眾,遂復(fù)池州。引兵自無為趨浮山,走普勝將胡總管,追,敗之青山,逐北至潛山。陳友諒將郭泰逆戰(zhàn)沙河,破斬之,遂克潛山。友諒犯龍江,德勝總舟師迎戰(zhàn),殺傷相當(dāng)。德勝大呼,麾諸將奮擊。友諒軍披靡,遂大敗。與諸將追及之慈湖,縱火焚其舟。至采石,大戰(zhàn),沒于陣。追封蔡國公,謚忠毅,肖像功臣廟,侑享太廟。子宣幼。養(yǎng)子興祖嗣職。 興祖,巢人。本汪姓。既嗣職,從破安慶,克江州,拔蘄、黃,取南昌。從援安豐,大敗張士誠兵。鄱陽之戰(zhàn),與廖永忠等以六舟深入。又邀擊友諒于涇江口。功最,擢湖廣行省參政。從平武昌,遂克廬州,略地至通州而還。進(jìn)大都督府僉事。從徐達(dá)取淮東,下浙西。進(jìn)同知大都督府事。大軍北征,別將衛(wèi)軍由徐州克沂、青、東平,乘勝至東阿,降元參政陳璧及所部五萬余人?鬃游迨缹O衍圣公希學(xué)帥曲阜知縣希舉、鄒縣主簿孟思諒等迎謁于軍門,興祖禮之。兗東州縣聞風(fēng)皆下,遂取濟(jì)寧、濟(jì)南。 洪武元年,以都督兼右率府使,從攻樂安,克汴梁、河、洛,還守濟(jì)寧。與大將軍會師德州,帥舟師并河進(jìn),遂克元都。徇下永平,西取大同,將三衛(wèi)卒守之。再敗元兵,斬獲無算。時德勝子宣已長,命為宣武衛(wèi)指揮同知。而興祖復(fù)姓為汪。三年進(jìn)克武、朔二州,獲元知院馬廣等。帥兵至大同北口,大敗元兵,獲擴(kuò)廓弟金剛奴等四百余人。未幾,命為晉王武傅,兼山西行都督府僉事。四年從前將軍傅友德合兵伐蜀,克階、文,乘勝至五里關(guān),中飛石死。蜀平,詔都督興祖歿于王事,優(yōu)賞其子,追封東勝侯,予世券。 興祖子幼,命與宣同居。以疾卒,爵除。 趙德勝,濠人。為元義兵長,善馬槊,每戰(zhàn)先登。隸王忙哥麾下,察其必?cái)。太祖取滁陽,德勝母在軍中,乃棄其妻來從。太祖喜,賜之名,為帳前先鋒。從取鐵佛岡,攻三汊河,破張家寨,克全椒、后河諸寨。援六合,中流矢,幾殆。擊雞籠山,搗烏江,下和州、含山。夜襲陳埜先營,拔板門、鐵長官二寨,遂取儀真。授總管府先鋒。從渡江,下太平,克蕪湖、句容、溧水、溧陽,皆有功。從常遇春敗蠻子海牙于采石,破陳兆先營于方山,下集慶,功最。從徐達(dá)取鎮(zhèn)江,破苗軍水寨。下丹陽、金壇,平寧國。轉(zhuǎn)領(lǐng)軍先鋒。取廣德,破張士誠水寨。復(fù)從遇春攻常州,解牛塘圍,復(fù)廣德、寧國。取江陰,攻常熟,擒張士德。從攻湖州。宜興叛,還兵定之。擢中翼左副元帥。陳友諒犯龍江。龍江第一關(guān)曰虎口城,太祖以屬德勝。友諒至,力戰(zhàn)。伏兵起,友諒大敗。遂復(fù)太平。下銅陵臨山寨,略黃山橋及馬馱沙,征高郵。有功,進(jìn)后翼統(tǒng)軍元帥。 從太祖西征,破安慶水寨,乘風(fēng)溯小孤山。距九江五里,友諒始知,倉皇遁去。遂克九江,徇黃梅、廣濟(jì),克瑞昌、臨江、吉安,還下安慶。進(jìn)克撫州,取新淦。討南昌叛將,復(fù)其城,炮傷肩。授僉江南行樞密院事。與朱文正、鄧愈共守南昌。平羅友賢于池州,破友諒將于西山。復(fù)臨江、吉安、撫州。未幾,友諒大舉兵圍南昌。德勝帥所部數(shù)千,背城逆戰(zhàn),射殺其將,敵大沮。明日復(fù)合,環(huán)城數(shù)匝。友諒親督戰(zhàn),晝夜攻,城且壞。德勝帥諸將死戰(zhàn),且戰(zhàn)且筑,城壞復(fù)完。暮坐城門樓,指揮士卒。弩中腰膂,鏃入六寸,拔出之,嘆曰:“吾自壯歲從軍,傷矢石屢矣,無重此者。丈夫死不恨,恨不能掃清中原耳!毖援叾^,年三十九。追封梁國公,謚武桓,列祀功臣廟,配享太廟。 德勝剛直沉鷙,馭下嚴(yán)肅。未嘗讀書,臨機(jī)應(yīng)變,動合古法。平居篤孝友如修士。 友諒圍南昌八十五日,先后戰(zhàn)死者凡十四人。 張子明者,領(lǐng)兵千戶也。洪都圍久,內(nèi)外隔絕,朱文正遣子明告急于應(yīng)天。以東湖小漁舟從水關(guān)潛出,夜行晝止,半月始得達(dá)。太祖問友諒兵勢。對曰:“兵雖盛,戰(zhàn)斗死者不少。今江水日涸,賊巨艦將不利。援至可破也!碧嬷^子明:“歸語而帥:堅(jiān)守一月,吾自取之!边至湖口,為友諒所獲。令誘城中降,子明佯諾。至城下,大呼:“我張大舍。已見主上,令諸公堅(jiān)守,救且至!”賊怒,攢槊殺之。追封忠節(jié)侯。 友諒攻撫州,樞密院判李繼先乘城戰(zhàn)死;左翼元帥牛海龍突圍死;左副元帥趙國旺引兵燒戰(zhàn)艦,敵追至,投橋下死;百戶徐明躍馬出射賊,賊知明名,并力攻,被執(zhí)死;軍士張德山夜半潛出城,焚賊舟,賊覺,死;夏茂成守城樓,中飛炮死;右翼元帥同知朱潛、統(tǒng)軍元帥許珪俱戰(zhàn)死。蔣必勝陷吉安,參政劉齊、知府朱文華被執(zhí),不屈死。趙天麟守臨江,友諒攻之,城陷,不屈死。祝宗、康泰叛,陷洪都,知府葉琛與行省都事萬思誠迎戰(zhàn),皆死。事平,皆贈爵侯伯以下有差,立忠臣廟于豫章,并祠十四人,以德勝為首。而康郎山戰(zhàn)死者三十五人,首丁普郎。 普郎初為陳友諒將,守小孤山。偕傅友德來降,授行樞密院同知,數(shù)有功。及援南昌,大戰(zhàn)鄱陽湖。自辰至午,普郎身被十余創(chuàng),首脫猶直立,執(zhí)兵作斗狀,敵驚為神。時七月己丑也。追贈濟(jì)陽郡公。 張志雄亦友諒將,素驍勇,號長張。從趙普勝守安慶。友諒殺普勝,志雄怨,來降,為樞密院判。至是舟檣折,敵攢刺之,知不能脫,遂自刎。 元帥余昶、右元帥陳弼、徐公輔皆以其日戰(zhàn)沒。 先一日,左副指揮韓成,元帥宋貴、陳兆先戰(zhàn)沒。兆先者,埜先從子,既被擒,太祖以其兵備宿衛(wèi)。感帝大度,效死力,至是戰(zhàn)死。韓成子觀至都督,別有傳。 越四日,辛卯,復(fù)大戰(zhàn),副元帥昌文貴、左元帥李信、王勝、劉義死。 八月壬戌,扼敵涇江口,同知元帥李志高、副使王咬住亦戰(zhàn)死。 其他偏裨死事者,千戶姜潤、王鳳顯、石明、王德、朱鼎、王清、常德勝、袁華、陳沖、王喜仙、汪澤、丁宇、史德勝、裴軫、王理、王仁,鎮(zhèn)撫常惟德、鄭興、逯德山、羅世榮、曹信。凡贈公一人、侯十二人、伯二人、子十五人、男六人,肖像康郎山忠臣廟,有司歲致祭。 又程國勝者,徽人。以義兵元帥來歸,敗楊完者。累功至萬戶。守南昌。與牛海龍夜劫友諒營。海龍中流矢死,國勝泅水得脫,抵金陵。從太祖戰(zhàn)鄱陽。張定邊直前犯太祖舟,國勝與韓成、陳兆先駕舸左右奮擊,太祖舟脫。國勝等繞出敵艦后,援絕,力戰(zhàn)死。而南昌城中謂國勝已前死,故豫章、康山兩廟俱得預(yù)祀云。 桑世杰,無為人。亦自巢湖來歸。趙普勝有異志,世杰發(fā)其謀,普勝逸去。從渡江,以舟師破元水軍。授秦淮翼元帥。下鎮(zhèn)江,徇金壇、丹陽,攻寧國長槍諸軍,克水陽,平常州。判行樞密院事。略地江陰、宜興。 初,石牌民朱定,販鹽無賴,與富民趙氏有隙,遂告變,滅趙氏,授江陰判官。尋復(fù)為盜,元遣兵捕之。定聞張士誠據(jù)高郵,乃導(dǎo)士誠由通州渡江,遂陷平江。以定為參政,而遣元帥欒瑞戍石牌。及大兵既取江陰,瑞尚據(jù)石牌,導(dǎo)舟師往來。太祖命永安及世杰擊之,世杰力戰(zhàn)死,瑞亦降。張氏窺江路絕。太祖念其功,贈安遠(yuǎn)大將軍、輕車都尉、永義侯,侑享太廟。 子敬以父死事,累官都督府僉事。洪武二十三年,封徽先伯,歲祿千七百石,予世券。明年同徐輝祖等防邊,尋令屯軍平陽,坐藍(lán)玉黨死。 又劉成者,靈璧人。以統(tǒng)兵總管從耿炳文定長興,為永興翼左副元帥,數(shù)佐炳文敗士誠兵。李伯升以十萬眾來攻,城中兵僅七千。太祖遣兵援之,未至,炳文嬰城守。成引數(shù)士騎出西門,擊敗伯升兵,擒其將宋元帥。轉(zhuǎn)至東門,敵悉兵圍之,遂戰(zhàn)死。贈懷遠(yuǎn)將軍,立廟長興。 茅成,定遠(yuǎn)人。自和州從軍,隸常遇春麾下?颂,始授萬戶。從定常州、寧國,進(jìn)總管?酸橹,授副元帥。守金華,改太平興國翼元帥。從克安慶,援安豐,戰(zhàn)鄱陽,克武昌,授武德衛(wèi)千戶。尋進(jìn)指揮副使。取贛州、安陸、襄陽、泰州,皆有功。從徐達(dá)攻平江,焚張士誠戰(zhàn)船,筑長圍困之。達(dá)攻婁門,士誠出兵戰(zhàn),成擊敗之。突至外郛,中叉死。贈東海郡公,祀功臣廟。 同時死者,有楊國興,亦定遠(yuǎn)人。以右翼元帥守宜興。初,常州人陳保二聚眾,號“黃包軍”。即降復(fù)叛,誘執(zhí)詹、李二將。國興執(zhí)斬之。授神武衛(wèi)指揮使。至是攻閶門戰(zhàn)死,以其子益襲指揮使。 胡深,字仲淵,處州龍泉人。穎異有智略,通經(jīng)史百家之學(xué)。元末兵亂,嘆曰:“浙東地氣盡白,禍將及矣。”乃集里中子弟自保。石抹宜孫以萬戶鎮(zhèn)處州,辟參軍事,募兵數(shù)千,收捕諸山寇。溫州韓虎等殺主將叛。深往諭之,軍民感泣,殺虎以城降。已,偕章溢討龍泉之亂,搜旁縣盜,以次平之。宜孫時已進(jìn)行省參政,承制命深為元帥。戊戌十二月,太祖親征婺州。深帥兵車數(shù)百輛往援,至松溪不能救,敗去,婺遂下。明年,耿再成侵處州,宜孫分遣元帥葉琛、參謀林彬祖、鎮(zhèn)撫陳中真及深帥兵拒戰(zhàn)。會胡大海兵至,與再成合,大破之,進(jìn)抵城下。宜孫戰(zhàn)敗,與葉琛、章溢走建寧,處州遂下。深以龍泉、慶元、松陽、遂昌四縣降。 太祖素知深名,召見,授左司員外郎,遣還處州。招集部曲,從征江西。既定,命以親軍指揮守吉安。處州苗軍叛,殺守將耿再成,深從平章邵榮討誅之。會改中書分省為浙東行中書省,遂以深為行省左右司郎中,總制處州軍民事。時山寇竊發(fā),人情未固,深募兵萬余人,捕誅渠帥。沿海軍素驍,誅其尤橫者數(shù)人,患遂息。癸卯九月,諸全叛將謝再興以張士誠兵犯東陽。左丞李文忠令深引兵為前鋒,再興敗走。深建議以諸全為浙東藩屏,乃度地去諸全五十里并五指山筑新城,分兵戍守。太祖初聞再興叛,急馳使詣文忠,別為城守計(jì)。至則工已竣。后士誠將李伯升大舉來侵,頓新城下,不能拔,敗去。太祖嘉深功,賜以名馬。 太祖稱吳王,以深為王府參軍,仍守處州。溫州豪周宗道聚眾據(jù)平陽。數(shù)為方國珍從子明善所逼,以城來歸。明善怒,攻之。深遣兵擊走明善,遂下瑞安,進(jìn)兵溫州。方氏懼,請歲輸銀三萬充軍實(shí)。乃命深班師,復(fù)還鎮(zhèn)。陳友定兵至,破之,追至浦城,又?jǐn)∑涫乇撬煜。進(jìn)拔松溪,獲其守將張子玉。因請發(fā)廣信、撫州、建昌三路兵,規(guī)取八閩。太祖喜曰:“子玉驍將,擒之則友定破膽。乘勢攻之,理無不克。”因命廣信指揮朱亮祖由鉛山、建昌,左丞王溥由杉關(guān),會深齊進(jìn)。已,亮祖等克崇安,進(jìn)攻建寧。友定將阮德柔固守。深視氛祲不利,欲緩之。亮祖曰:“師已至此,庸可緩乎?且天道幽遠(yuǎn),山澤之氣變態(tài)無常,何足征也!睍r德柔兵屯錦江,逼深陣后。亮祖督戰(zhàn)益急。深引兵還擊,破其二柵。德柔軍力戰(zhàn),友定自以銳師夾擊。日已暮,深突圍走,馬蹶被執(zhí),遂遇害,年五十二。追封縉云郡伯。 太祖嘗問宋濂曰:“胡深何如人?”對曰:“文武才也。”太祖曰:“誠然。浙東一障,吾方賴之!倍钜跃萌梧l(xiāng)郡,志圖平閩以報效,竟以死徇。深馭眾寬厚,用兵十余年,未嘗妄戮一人。守處州,興學(xué)造士。縉云田稅重,以新沒入田租償其數(shù)。鹽稅什一,請半取之,以通商賈。軍民皆懷其惠云。 孫興祖,濠人。從太祖渡江,積功為都先鋒。戰(zhàn)龍江,遷統(tǒng)軍元帥。破瑞昌八陣營,擢天策衛(wèi)指揮使。興祖沉毅有謀,大將軍徐達(dá)雅重之。克泰州,以達(dá)請,命守海陵。海陵,士誠兵入淮要地也。興祖整軍令,練士伍,防御甚嚴(yán)。吳兵自?趤砬,擊敗之,擒彭元帥。平江既下,命興祖取通州,士誠守將已詣徐達(dá)降。進(jìn)大都督府副使,移鎮(zhèn)彭城。達(dá)既定關(guān)陜,旋師北向,檄興祖會東昌。從克元都。置燕山六衛(wèi),留兵三萬人,命興祖守之,領(lǐng)大都督分府事。大兵西征,擴(kuò)廓由居庸窺北平。達(dá)謂諸將:“北平有孫都督,不足慮!彼熘睋v太原。語詳《達(dá)傳》。洪武三年,帥六衛(wèi)卒從達(dá)出塞,次三不剌川,遇敵,力戰(zhàn)死,年三十五。太祖悼惜之,追封燕山侯,謚忠愍,配享通州常遇春祠。 未幾,中書省以都督同知汪興祖兼俸事入奏。帝聞奏興祖名,嘆息,命以月俸給故燕山侯興祖家。以其長子恪襲武德衛(wèi)指揮使。久之,歷都督僉事。二十一年,以右參將從藍(lán)玉北征,至捕魚兒海。論功封全寧侯,歲祿二千石,予世券。恪謹(jǐn)敏,有儒將風(fēng)。從征楚、蜀,還駐沔陽,簡閱各衛(wèi)所軍士備邊。二十五年,進(jìn)兼太子太保。未幾,籍兵山西,從宋國公勝練兵。旋召還,賜第中都。后坐藍(lán)玉黨死。 曹良臣,安豐人。潁寇起,聚鄉(xiāng)里筑堡自固。歸太祖于應(yīng)天,為江淮行省參政。從取淮東,收浙西,進(jìn)行省左丞。從大軍取元都,略地至澤、潞。進(jìn)山西行省平章,還守通州。時大兵出山西,通州守備單弱,所部不滿千人。元丞相也速將萬騎營白河。良臣曰:“吾兵少,不可與戰(zhàn)。彼眾雖多,亡國之余,敗氣不振,當(dāng)以計(jì)走之。”乃密遣指揮仵勇等于瀕河舟中多立赤幟,亙?nèi)嗬,鉦鼓聲相聞。也速大駭,遁去。良臣出精騎逐交百余里,元兵自是不敢窺北平。復(fù)從大將軍達(dá)擊擴(kuò)廓帖木兒于定西,敗之。洪武三年封宣寧侯,歲祿九百石,予世券。 明年從伐蜀,克歸州山寨,取容美諸土司。會周德興拔茅岡覃垕寨,自白鹽山伐木開道,出紙坊溪以趨夔州,進(jìn)克重慶。明年從副將軍文忠北征,至臚朐河,收其部藩。文忠?guī)浟汲汲侄占Z,兼程進(jìn)至土剌河。哈剌章渡河拒戰(zhàn),少卻。追至阿魯渾河,敵騎大集。將士皆殊死戰(zhàn),敵大敗走,而良臣與指揮周顯、常榮、張耀皆戰(zhàn)死。事聞,贈良臣安國公,謚忠壯,列祀功臣廟。子泰襲侯,坐藍(lán)玉黨死,爵除。 顯,合肥人。從渡江,累功至指揮同知。洪武三年,以收應(yīng)昌紅羅山寨,遷指揮使。榮,開平王遇春再從弟,歷指揮僉事。遇春卒于軍,榮護(hù)喪還。從朱亮祖平蜀,累官至振武衛(wèi)指揮同知。耀,壽州人,初從陳埜先。建康下,始?xì)w附。累功為守御福建指揮使,守興化。至是俱戰(zhàn)沒,帝厚恤諸臣家,命有司各表其墓。 濮英,廬州人。初以勇力為百夫長,積功至西安衛(wèi)指揮。坐軍政不修,召還詰責(zé),遣葉升代之。升更言其賢,令還衛(wèi)。洪武十九年,太祖命耿炳文選陜西都司衛(wèi)所卒備邊,惟英所練稱勁旅,加都督僉事。明年命師所部隨大將軍馮勝北征。抵金山,降納哈出,遂班師,而以英將奇兵三千人為殿。納哈出余眾竄匿者尚數(shù)十萬,聞帥旋,設(shè)伏于途,謀俟大軍過竄取之。未發(fā)。英后至,猝為所乘,沖突不能出,馬踣,遂見執(zhí)。敵既得英,思挾為質(zhì)。英絕食不言,乘間引佩刀剖腹死。事聞,贈金山侯,謚忠襄。明年進(jìn)贈樂浪公。封其子玙為西涼侯,祿二千五百石,予世券。二十三年,命練兵東昌,又令駐臨清,訓(xùn)練士卒。二十五年,召還,同宋國公勝等簡閱山西士馬。玙能修父職,帝甚嘉之。復(fù)令籍山西民兵,所籍州縣最多,事集而不擾。明年坐藍(lán)玉黨,戍五開死。 洪武中指揮使死事者,又有于光、嚴(yán)德、孫虎。 光,都昌人。初事徐壽輝,鎮(zhèn)浮梁。陳友諒弒壽輝,光以浮梁來降,授樞密院判。積功為鷹揚(yáng)衛(wèi)指揮,鎮(zhèn)鞏昌。擴(kuò)廓圍蘭州,光赴援至馬蘭灘,戰(zhàn)敗被執(zhí)。以徇城下。光大呼曰:“公等但堅(jiān)守,徐將軍將大軍旦夕至矣!”賊怒,批其頰,遂被殺,祀功臣廟。 嚴(yán)德,太平人。從起兵,積功為海寧衛(wèi)指揮。從朱亮祖討方國珍,戰(zhàn)歿于臺州。追封天水郡公。 孫虎,不知何許人。從援池州,下于潛、昌化,定建德、諸全,皆有功。授千戶?诵鲁、桐、廬,進(jìn)海寧衛(wèi)指揮使。平嘉興盜。從副將軍李文忠北征,由東道入應(yīng)昌,至落馬河與元兵戰(zhàn)死。追封康安郡伯。 又指揮僉事劉廣,戍永平,御寇戰(zhàn)死。涼州衛(wèi)百戶劉林戍涼州,也先帖木兒叛,戰(zhàn)死。邊人壯之,名其所居竇融臺為劉林臺。錢塘衛(wèi)千戶袁興,全椒人。從征云南,自請為前鋒,陷陣死。并褒贈有差。 贊曰:明祖之興,自決策渡江,始力爭于東南數(shù)千里之內(nèi),摧友諒,滅士誠,然后北定中原,南圖閩、粵,則廖永安胡大海以下諸人,厥功豈細(xì)哉!計(jì)不旋踵,效命疆場,雖勛業(yè)未竟,然褒崇廟祀,竹帛爛然。以視功成命爵、終罹黨籍者,其猶幸也夫。

 

明史

  《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jì)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jì)傳體明代史,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歷史。其卷數(shù)在二十四史中僅次于《宋史》,但其修纂時間之久,用力之勤卻大大超過了以前諸史。修成之后,得到后代史家的好評,認(rèn)為它超越了宋、遼、金、元諸史。清史學(xué)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卷31中說:“近代諸史自歐陽公《五代史》外,《遼史》簡略,《宋史》繁蕪,《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潔,敘事簡括,稍為可觀,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卷一 本紀(jì)第一 卷二 本紀(jì)第二
卷三 本紀(jì)第三 卷四 本紀(jì)第四
卷五 本紀(jì)第五 卷六 本紀(jì)第六
卷七 本紀(jì)第七 卷八 本紀(jì)第八
卷三十三 志第九 卷三十四 志第十
卷三十五 志第十一 卷三十六 志第十二
卷三十七 志第十三 卷三十八 志第十四
卷三十九 志第十五 卷四十 志第十六
卷四十一 志第十七 卷四十二 志第十八
卷四十三 志第十九 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
卷九 本紀(jì)第九 卷十 本紀(jì)第十
卷十一 本紀(jì)第十一 卷十二 本紀(jì)第十二
卷十三 本紀(jì)第十三 卷十四 本紀(jì)第十四
卷十五 本紀(jì)第十五 卷十六 本紀(jì)第十六
卷十七 本紀(jì)第十七 卷十八 本紀(jì)第十八
卷十九 本紀(jì)第十九 卷二十 本紀(jì)第二十
卷二十一 本紀(jì)第二十一 卷二十二 本紀(jì)第二十二
卷二十三 本紀(jì)第二十三 卷二十四 本紀(jì)第二十四
卷二十五 志第一 卷二十六 志第二
卷二十七 志第三 卷二十八 志第四
卷二十九 志第五 卷三十 志第六
卷三十一 志第七 卷三十二 志第八
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一 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二
卷四十七 志第二十三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四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五 卷五十 志第二十六
卷五十一 志第二十七 卷五十二 志第二十八
卷五十三 志第二十九 卷五十四 志第三十
卷五十五 志第三十一 卷五十六 志第三十二
卷五十七 志第三十三 卷五十八 志第三十四
卷五十九 志第三十五 卷六十 志第三十六
卷六十一 志第三十七 卷六十二 志第三十八
卷六十三 志第三十九 卷六十四 志第四十
卷六十五 志第四十一 卷六十六 志第四十二
卷六十七 志第四十三 卷六十八 志第四十四
卷六十九 志第四十五 卷七十 志第四十六
卷七十一 志第四十七 卷七十二 志第四十八
卷七十三 志第四十九 卷七十四 志第五十
卷七十五 志第五十一 卷七十六 志第五十二
卷七十七 志第五十三 卷七十八 志第五十四
卷七十九 志第五十五 卷八十 志第五十六
卷八十一 志第五十七 卷八十二 志第五十八
卷八十三 志第五十九 卷八十四 志第六十
卷八十五 志第六十一 卷八十六 志第六十二
卷八十七 志第六十三 卷八十八 志第六十四
卷八十九 志第六十五 卷九十 志第六十六
卷九十一 志第六十七 卷九十二 志第六十八
卷九十三 志第六十九 卷九十四 志第七十
卷九十五 志第七十一 卷九十六 志第七十二
卷九十七 志第七十三 卷九十八 志第七十四
卷九十九 志第七十五 卷一百 表第一
卷一百一 表第二 卷一百二 表第三
卷一百三 表第四 卷一百四 表第五
卷一百五 表第六 卷一百六 表第七
卷一百七 表第八 卷一百八 表第九
卷一百九 表第十 卷一百十 表第十一
卷一百十一 表第十二 卷一百十二 表第十三
卷一百十三 列傳第一 卷一百十四 列傳第二
卷一百十五 列傳第三 卷一百十六 列傳第四
卷一百十七 列傳第五 卷一百十八 列傳第六
卷一百十九 列傳第七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八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九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十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十一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十二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十三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十四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十五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十六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十七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十八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十九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二十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二十九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三十一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二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三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三十四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三十五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三十六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三十七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三十八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四十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一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四十二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三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五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四十七 卷一百六十 列傳第四十八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八十五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八十九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九十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八十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一百九十四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一百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四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一百九十九 列傳第八十七 卷二百 列傳第八十八
卷二百一 列傳第八十九 卷二百二 列傳第九十
卷二百三 列傳第九十一 卷二百四 列傳第九十二
卷二百五 列傳第九十三 卷二百六 列傳第九十四
卷二百七 列傳第九十五 卷二百八 列傳第九十六
卷二百九 列傳第九十七 卷二百十 列傳第九十八
卷二百十一 列傳第九十九 卷二百十二 列傳第一百
卷二百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 卷二百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
卷二百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 卷二百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
卷二百十七 列傳第一百五 卷二百十八 列傳第一百六
卷二百十九 列傳第一百七 卷二百二十 列傳第一百八
卷二百二十一 列傳第一百九 卷二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十
卷二百二十三 列傳第一百十一 卷二百二十四 列傳第一百十二
卷二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十三 卷二百二十六 列傳第一百十四
卷二百二十七 列傳第一百十五 卷二百二十八 列傳第一百十六
卷二百二十九 列傳第一百十七 卷二百三十 列傳第一百十八
卷二百三十一 列傳第一百十九 卷二百三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二百三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二百三十八 列傳一百二十六
卷二百三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二百四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二百四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二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二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二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卷二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卷二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二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二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卷二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卷二百六十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卷二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五十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五十一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五十二
卷二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五十三 卷二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十四
卷二百六十七 列傳第一百五十五 卷二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五十六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第一百五十七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五十八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第一百五十九 卷二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六十
卷二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六十一 卷二百七十四 列傳第一百六十二
卷二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六十三 卷二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六十四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六十五 卷二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六十六
卷二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六十七 卷二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六十九 卷二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七十
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七十一 卷二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七十二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第一百七十三 卷二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七十四
卷二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七十五 卷二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七十六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一百七十七 卷二百九十 列傳第一百七十八
卷二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七十九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
卷二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卷二百九十四 列傳第一百八十二
卷二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八十三 卷二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
卷二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八十五 卷二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八十六
卷二百九十九 列傳第一百八十七 卷三百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卷三百一 列傳第一百八十九 卷三百二 列傳第一百九十
卷三百三 列傳第一百九十一 卷三百四 列傳第一百九十二
卷三百五 列傳第一百九十三 卷三百六 列傳第一百九十四
卷三百七 列傳第一百九十五 卷三百八 列傳第一百九十六
卷三百九 列傳第一百九十七 卷三百十 列傳第一百九十八
卷三百十一 列傳第一百九十九 卷三百十二 列傳第二百
卷三百十三 列傳第二百一 卷三百十四 列傳第二百二
卷三百十五 列傳第二百三 卷三百十六 列傳第二百四
卷三百十七 列傳第二百五 卷三百十八 列傳第二百六
卷三百十九 列傳第二百七 卷三百二十 列傳第二百八
卷三百二十一 列傳第二百九 卷三百二十二 列傳第二百十
卷三百二十三 列傳第二百十一 卷三百二十四 列傳第二百十二
卷三百二十五 列傳第二百十三 卷三百二十六 列傳第二百十四
卷三百二十七 列傳第二百十五 卷三百二十八 列傳第二百十六
卷三百二十九 列傳第二百十七 卷三百三十 列傳第二百十八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第二百十七 卷三百三十二 列傳第二百二十
附錄 張廷玉上明史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