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四在线播放免费观看中文版视频, 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忘忧草视频在线播放免费观看黄片下载,超碰人人爽爽人人爽人人,中国一级A片AAA片,欧美老妇肥熟高清,久久精品最新免费国产成人,久久人人97超碰CaOPOren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jī)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先核實(shí)! 明史

 

卷八十二 志第五十八

◎食貨六 ○上供采造 采造 柴炭 采木 珠池 織造 燒造 俸餉 會計 采造之事,累朝侈儉不同。大約靡於英宗,繼以憲、武,至世宗、神宗而極。其事目繁瑣,徵索紛紜。最鉅且難者,曰采木。歲造最大者,曰織造、曰燒造。酒醴膳羞則掌之光祿寺,采辦成就則工部四司、內(nèi)監(jiān)司局或?qū)2盥氈裉縿t掌之惜薪司。而最為民害者,率由中官。 明初,上供簡省?たh貢香米、人參、葡萄酒,太祖以為勞民,卻之。仁宗初,光祿卿井泉奏,歲例遣正官往南京采玉面貍,帝叱之曰:“小人不達(dá)政體。朕方下詔,盡罷不急之務(wù)以息民,豈以口腹細(xì)故,失大信耶!”宣宗時,罷永樂中河州官買乳牛造上供酥油者,以其牛給屯軍。命御史二人察視光祿寺,凡內(nèi)外官多支及需索者,執(zhí)奏。英宗初政,三楊當(dāng)軸,減南畿孳牧黃牛四萬,糖蜜、果品、腒脯、酥油、茶芽、稉糯、粟米、藥材皆減省有差,撤諸處捕魚官。即位數(shù)月,多所撙節(jié)。凡上用膳食器皿三十萬七千有奇,南工部造,金龍鳳白瓷諸器,饒州造,硃紅膳盒諸器,營膳所造,以進(jìn)宮中食物,尚膳監(jiān)率乾沒之。帝令備帖具書,如數(shù)還給。景帝時,從於謙言,罷真定、河間采野味、直沽海口造乾魚內(nèi)使。 天順八年,光祿果品物料凡百二十六萬八千馀斤,增舊額四之一。成化初,詔光祿寺牲口不得過十萬。明年,寺臣李春請增。禮部尚書姚夔言:“正統(tǒng)間,雞鵝羊豕歲費(fèi)三四萬。天順以來增四倍,暴殄過多。請從前詔!焙蠖,給事中陳鉞言:“光祿市物,概以勢取。負(fù)販遇之,如被劫掠。夫光祿所供,昔皆足用,今不然者,宣索過額,侵漁妄費(fèi)也!贝髮W(xué)士彭時亦言:“光祿寺委用小人買辦,假公營私,民利盡為所奪。請照宣德、正統(tǒng)間例,斟酌供用,禁止買辦!膘妒菧p魚果歲額十之一。弘治元年命光祿減增加供應(yīng)。初,光祿俱預(yù)支官錢市物,行頭吏役因而侵蝕。乃令各行先報納而后償價,遂有游手號為報頭,假以供應(yīng)為名,抑價倍取,以充私橐。御史李鸞以為言,帝命禁止。十五年,光祿卿王珩,列上內(nèi)外官役酒飯及所畜禽獸料食之?dāng)?shù),凡百二十事。乃降旨,有仍舊者,有減半者,有停止者。於是放去乾明門虎、南海子貓、西華門鷹犬、御馬監(jiān)山猴、西安門大鴿等,減省有差,存者減其食料。自成化時,添坐家長隨八十馀員,傳添湯飯中官百五十馀員。天下常貢不足於用,乃責(zé)買於京師鋪戶。價直不時給,市井負(fù)累。兵部尚書劉大夏因天變言之,乃裁減中官,歲省銀八十余萬。 武宗之世,各宮日進(jìn)、月進(jìn),數(shù)倍天順時。廚役之額,當(dāng)仁宗時僅六千三百馀名,及憲宗增四之一。世宗初,減至四千一百名,歲額銀撙節(jié)至十三萬兩。中年復(fù)增至四十萬。額派不足,借支太倉。太倉又不足,乃令原供司府依數(shù)增派。於是帝疑其乾沒,下禮部問狀,責(zé)光祿寺具數(shù)以奏。帝復(fù)降旨詰責(zé),乃命御史稽核月進(jìn)揭帖,兩月間省銀二萬馀兩,自是歲以為常。 先是上供之物,任土作貢,曰歲辦。不給,則官出錢以市,曰采辦。其后本折兼收,采辦愈繁。於是召商置買,物價多虧,商賈匿跡。二十七年,戶部言:“京師召商納貨取直,富商規(guī)避,應(yīng)役者皆貧弱下戶,請核實(shí)編審。”給事中羅崇奎言:“諸商所以重困者,物價賤則減,而貴則不敢增。且收納不時,一遭風(fēng)雨,遂不可用,多致賠累。既收之后,所司更代不常,不即給直,或竟沈閣。幸給直矣,官司折閱于上,番役齮龁于下,名雖平估,所得不能半。諸弊若除,商自樂赴,奚用編審!钡垭m納其言,而仍編審如戶部議。 穆宗朝,光祿少卿李鍵奏十事,帝乃可之,頗有所減。和V钩刑煜忝住⑼庥蛘淝萜娅F,罷寶坻魚鮮。凡薦新之物,領(lǐng)於光祿寺,勿遣中官。又從太監(jiān)李芳請,停徵加增細(xì)稉米、白青鹽,命一依成、弘間例。御史王宗載請停加派。部議悉準(zhǔn)原額,果品百七萬八千馀斤,牲口銀五萬八千馀兩,免加派銀二萬馀。未行,而神宗立,詔免之。世宗末年,歲用止十七萬兩,穆宗裁二萬,止十五萬馀,經(jīng)費(fèi)省約矣。萬歷初年,益減至十三四萬,中年漸增,幾三十萬,而鋪戶之累滋甚。時中官進(jìn)納索賂,名鋪墊錢,費(fèi)不訾,所支不足相抵,民不堪命,相率避匿。乃僉京師富戶為商。令下,被僉者如赴死,重賄營免。官司蜜鉤,若緝奸盜。宛平知縣劉曰淑言:“京民一遇僉商,取之不遺毫發(fā),貲本悉罄。請厚估先發(fā),以蘇民困。”御史王孟震斥其越職,曰淑自劾解官去。至熹宗時,商累益重,有輸物於官終不得一錢者。 洪武時,宮禁中市物,視時估率加十錢,其損上益下如此。永樂初,斥言采五色石者,且以溫州輸?shù)\困民,罷染色布。然內(nèi)使之出,始於是時。工役繁興,徵取稍急,非土所有,民破產(chǎn)購之。軍器之需尤無算。仁宗時,山場、園林、湖池、坑冶、果樹、蜂蜜,官設(shè)守禁者,悉予民。宣宗罷閘辦金銀,其他紙靛、纻絲、紗羅、氁緞、香貨、銀硃、金箔、紅花、茜草、麂皮、香蠟、藥物、果品、海味、硃紅戧金龍鳳器物,多所罷減。副都御史弋謙言:“有司給買辦物料價,十不償一,無異空取!钡奂渭{之,諭工部察懲。又因泰安州稅課局大使郝智言,悉召還所遣官,敕自今更不許輒遣,自軍器、軍需外,凡買辦者盡停止。然寬免之詔屢下,內(nèi)使屢敕撤還,而奉行不實(shí),宦者輒名采辦,虐取於民。誅袁琦、阮巨隊等十馀人,患乃稍息。英宗立,罷諸處采買及造下西洋船木,諸冗費(fèi)多敕省。正統(tǒng)八年,以買辦擾民,始令於存留錢糧內(nèi)折納,就近解兩京。 先是仁宗時,令中官鎮(zhèn)守邊塞,英宗復(fù)設(shè)各省鎮(zhèn)守,又有守備、分守,中官布列天下。及憲宗時益甚,購書采藥之使,搜取珍玩,靡有孑遺。抑賣鹽引,私采禽鳥,糜官帑,納私賂,動以巨萬計。太岳、太和山降真諸香,通三歲用七千斤,至是倍之。內(nèi)府物料,有至五六倍者。孝宗立,頗有減省。甘肅巡撫羅明言:“鎮(zhèn)守、分守內(nèi)外官競尚貢獻(xiàn),各遣使屬邊衛(wèi)搜方物,名曰采辦,實(shí)扣軍士月糧馬價,或巧取番人犬馬奇珍。且設(shè)膳乳諸房,僉廚役造酥油諸物。比及起運(yùn),沿途騷擾,乞悉罷之。”報可,然其后靡費(fèi)漸多。至武宗任劉瑾,漁利無厭。鎮(zhèn)守中官率貢銀萬計,皇店諸名不一,歲辦多非土產(chǎn)。諸布政使來朝,各陳進(jìn)貢之害,皆不省。 世宗初,內(nèi)府供應(yīng)減正德什九。中年以后,營建齋醮,采木采香,采珠玉寶石,吏民奔命不暇,用黃白蠟至三十馀萬斤。又有召買,有折色,視正數(shù)三倍。沈香、降香、海漆諸香至十馀萬斤。又分道購龍涎香,十馀年未獲,使者因請海舶入澳,久乃得之。方澤、朝日壇,爵用紅黃玉,求不得,購之陜西邊境,遣使覓於阿丹,去土魯番西南二千里。太倉之銀,頗取入承運(yùn)庫,辦金寶珍珠。於是貓兒睛、祖母碌、石綠、撤孛尼石、紅剌石、北河洗石、金剛鉆、朱藍(lán)石、紫英石、甘黃玉,無所不購。穆宗承之,購珠寶益急。給事中李己、陳吾德疏諫。己下獄,吾德削籍。自是供億浸多矣。 神宗初,內(nèi)承運(yùn)庫太監(jiān)崔敏請買金珠。張居正封還敏疏,事遂寢。久之,帝日黷貨,開采之議大興,費(fèi)以鉅萬計,珠寶價增舊二十倍。戶部尚書陳蕖言庫藏已竭,宜加撙節(jié)。中旨切責(zé)。而順天府尹以大珠鴉青購買不如旨,鐫級。至於末年,內(nèi)使雜出,采造益繁。內(nèi)府告匱,至移濟(jì)邊銀以供之。熹宗一聽中官,采造尤夥。莊烈帝立,始務(wù)厘剔節(jié)省,而庫藏已耗竭矣。 永樂中,后軍都督府供柴炭,役宣府十七衛(wèi)所軍士采之邊關(guān)。宣宗初,以邊木以扼敵騎,且邊軍不宜他役,詔免其采伐,令歲納銀二萬馀兩,后府召商買納。四年置易州山廠,命工部侍郎督之,僉北直、山東、山西民夫轉(zhuǎn)運(yùn),而后府輸銀召商如故。 初,歲用薪止二千萬馀斤。弘治中,增至四千萬馀斤。轉(zhuǎn)運(yùn)既艱,北直、山東、山西乃悉輸銀以召商。正德中,用薪益多,增直三萬馀兩。凡收受柴炭,加耗十之三,中官輒私加數(shù)倍。逋負(fù)日積,至以三年正供補(bǔ)一年之耗。尚書李鐩議,令正耗相準(zhǔn),而主收者復(fù)私加,乃以四萬斤為萬斤,又有輸納浮費(fèi),民弗能堪。世宗登極,乃酌減之。隆慶六年,后府采納艱苦,改屬兵部武庫司。萬歷中,歲計柴價銀三十萬兩,中官得自徵比諸商,酷刑悉索,而人以惜薪司為陷阱云。 采木之役,自成祖繕治北京宮殿始。永樂四年遣尚書宋禮如四川,侍郎古樸如江西,師逵、金純?nèi)绾䦶V,副都御史劉觀如浙江,僉都御史史仲成如山西。禮言有數(shù)大木,一夕自浮大谷達(dá)於江。天子以為神,名其山曰神木山,遣官祠祭。十年復(fù)命禮采木四川。仁宗立,已其役。宣德元年修南京天地山川壇殿宇,復(fù)命侍郎黃宗載、吳廷用采木湖廣。未幾,因旱災(zāi)已之。尋復(fù)采大木湖廣,而諭工部酌省,未幾復(fù)罷。其他處亦時采時罷。弘治時,發(fā)內(nèi)帑修清寧宮,停四川采木。 正德時,采木湖廣、川、貴,命侍郎劉丙督運(yùn)。太監(jiān)劉養(yǎng)劾其不中梁棟,責(zé)丙陳狀,工部尚書李鐩奪俸。嘉靖元年革神木千戶所及衛(wèi)卒。二十年,宗廟災(zāi),遣工部侍郎潘鑒、副都御史戴金於湖廣、四川采辦大木。二十六年復(fù)遣工部侍郎劉伯躍采於川、湖、貴州,湖廣一省費(fèi)至三百三十九萬馀兩。又遣官核諸處遣留大木?たh有司,以遲誤大工逮治褫黜非一,并河州縣尤苦之。萬歷中,三殿工興,采楠杉諸木於湖廣、四川、貴州,費(fèi)銀九百三十馀萬兩,徵諸民間,較嘉靖年費(fèi)更倍。而采鷹平條橋諸木於南直、浙江者,商人逋直至二十五萬。科臣劾督運(yùn)官遲延侵冒,不報。虛糜乾沒,公私交困焉。 廣東珠池,率數(shù)十年一采。宣宗時,有請令中官采東莞珠池者,系之獄。英宗始使中官監(jiān)守,天順間嘗一采之。至弘治十二年,歲久珠老,得最多,費(fèi)銀萬馀,獲珠二萬八千兩,遂罷監(jiān)守中官。正德九年又采,嘉靖五年又采,珠小而嫩,亦甚少。八年復(fù)詔采,兩廣巡撫林富言:“五年采珠之役,死者五十馀人,而得珠僅八十兩,天下謂以人易珠?纸袢针m以人易珠,亦不可得!苯o事中王希文言:“雷、廉珠池,祖宗設(shè)官監(jiān)守,不過防民爭奪。正德間,逆豎用事,傳奉采取,流毒海濱。陛下御極,革珠池少監(jiān),未久旋復(fù)。驅(qū)無辜之民,蹈不測之險,以求不可必得之物,而責(zé)以難足之?dāng)?shù),非圣政所宜有!苯圆宦。隆慶六年詔云南進(jìn)寶石二萬塊,廣東采珠八千兩。神宗立,停罷。既而以太后進(jìn)奉,諸王、皇子、公主冊立、分封、婚禮,令歲辦金珠寶石。復(fù)遣中官李敬、李鳳廣東采珠五千一百馀兩。給事中包見捷力諫,不納。至三十二年始停采。四十一年,以指揮倪英言,復(fù)開。 明制,兩京織染,內(nèi)外皆置局。內(nèi)局以應(yīng)上供,外局以備公用。南京有神帛堂、供應(yīng)機(jī)房,蘇、杭等府亦各有織染局,歲造有定數(shù)。 洪武時,置四川、山西諸行省,浙江紹興織染局。又置藍(lán)靛所於儀直、六合,種青藍(lán)以供染事。未幾悉罷。又罷天下有司歲織緞匹。有賞賚,給以絹帛,於后湖置局織造。永樂中,復(fù)設(shè)歙縣織染局。令陜西織造駝毼。正統(tǒng)時,置泉州織造局。天順?biāo)哪昵仓泄偻K、松、杭、嘉、湖五府,於常額外,增造彩緞七千匹。工部侍郎翁世資請減之,下錦衣獄,謫衡州知府。增造坐派於此始。孝宗初立,停免蘇、杭、嘉、湖、應(yīng)天織造。其后復(fù)設(shè),乃給中官鹽引,鬻於淮以供費(fèi)。 正德元年,尚衣監(jiān)言:“內(nèi)庫所貯諸色纻絲、紗羅、織金、閃色,蟒龍、斗牛、飛魚、麒麟、獅子通袖、膝襕,并胸背斗牛、飛仙、天鹿,俱天順間所織,欽賞已盡。乞令應(yīng)天、蘇、杭諸府依式織造。”帝可之。乃造萬七千馀匹。蓋成、弘時,頒賜甚謹(jǐn)。自劉瑾用事,幸珰陳乞漸廣,有未束發(fā)而僣冒章服者,濫賞日增。中官乞鹽引、關(guān)鈔無已,監(jiān)督織造,威劫官吏。至世宗時,其禍未訖。即位未幾,即令中官監(jiān)織於南京、蘇、杭、陜西。穆宗登極,詔撤中官,已而復(fù)遣。 萬歷七年,蘇、松水災(zāi),給事中顧九思等請取回織造內(nèi)臣,帝不聽。大學(xué)士張居正力陳年饑民疲,不堪催督,乃許之。未幾復(fù)遣中官。居正卒,添織漸多。蘇、杭、松、嘉、湖五府歲造之外,又令浙江、福建,常、鎮(zhèn)、徽、寧、揚(yáng)、廣德諸府州分造,增萬馀匹。陜西織造羊絨七萬四千有奇,南直、浙江纻絲、紗羅、綾䌷、絹帛,山西潞䌷,皆視舊制加丈尺。二三年間,費(fèi)至百萬,取給戶、工二部,搜括庫藏,扣留軍國之需。部臣科臣屢爭,皆不聽。末年,復(fù)令稅監(jiān)兼司,奸弊日滋矣。 明初設(shè)南北織染局,南京供應(yīng)機(jī)房,各省直歲造供用,蘇、杭織造,間行間止。自萬歷中,頻數(shù)派造,歲至十五萬匹,相沿日久,遂以為常。陜西織造絨袍,弘、正間偶行,嘉、隆時復(fù)遣,亦遂沿為常例。 燒造之事,在外臨清磚廠,京師琉璃、黑窯滄廠,皆造磚瓦,以供營繕。宣宗始遣中官張善之饒州,造奉先殿幾筵龍鳳文白瓷祭器,磁州造趙府祭器。逾年,善以罪誅,罷其役。正統(tǒng)元年,浮梁民進(jìn)瓷器五萬馀,償以鈔。禁私造黃、紫、紅、綠、青、藍(lán)、白地青花諸瓷器,違者罪死。宮殿告成,命造九龍九鳳膳案諸器,既又造青龍白地花缸。王振以為有璺,遣錦衣指揮杖提督官,敕中官往督更造。成化間,遣中官之浮梁景德鎮(zhèn),燒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費(fèi)不貲。孝宗初,撤回中官,尋復(fù)遣,弘治十五年復(fù)撤。正德末復(fù)遣。 自弘治以來,燒造未完者三十馀萬器。嘉靖初,遣中官督之。給事中陳皋謨言其大為民害,請罷之。帝不聽。十六年新作七陵祭器。三十七年遣官之江西,造內(nèi)殿醮壇瓷器三萬,后添設(shè)饒州通判,專管御器廠燒造。是時營建最繁,近京及蘇州皆有磚廠。隆慶時,詔江西燒造瓷器十馀萬。萬歷十九年命造十五萬九千,既而復(fù)增八萬,至三十八年未畢工。自后役亦漸寢。 國家經(jīng)費(fèi),莫大於祿餉。洪武九年定諸王公主歲供之?dāng)?shù):親王,米五萬石,鈔二萬五千貫,錦四十匹,纻絲三百匹,紗、羅各百匹,絹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綿二千兩,鹽二百引,花千斤,皆歲支。馬料草,月支五十匹。其緞匹,歲給匠料,付王府自造。靖江王,米二萬石,鈔萬貫,馀物半親王,馬料草二十匹。公主未受封者,纻絲、紗、羅各十匹,絹、冬夏布各三十匹,綿二百兩;已受封,賜莊田一所,歲收糧千五百石,鈔二千貫。親王子未受封,視公主;女未受封者半之。子已受封郡王,米六千石,鈔二千八百貫,錦十匹,纻絲五十匹,紗、羅減纻絲之半,絹、冬夏布各百匹,綿五百兩,鹽五十引,茶三百斤,馬料草十匹。女已受封及已嫁,米千石,鈔千四百貫,其緞匹於所在親王國造給;侍又蔚兆硬⑹,既封郡王,必俟出閣然后歲賜,與親王子已封郡王者同。女俟及嫁,與親王女已嫁者同。凡親王世子,與已封郡王同,郡王嫡長子襲封郡王者,半始封郡王。女已封縣主及已嫁者,米五百石,鈔五百貫,馀物半親王女已受封者?ね踔T子年十五,各賜田六十頃,除租稅為永業(yè),其所生子世守之,后乃令止給祿米。 二十八年詔以官吏軍士俸給彌廣,量減諸王歲給,以資軍國之用。乃更定親王萬石,郡王二千石,鎮(zhèn)國將軍千石,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zhèn)國中尉以二百石遞減,輔國中尉、奉國中尉以百石遞減,公主及駙馬二千石,郡王及儀賓八百石,縣主、郡君及儀賓以二百石遞減,縣君、鄉(xiāng)君及儀賓以百石遞減。自后為永制。仁宗即位,增減諸王歲祿,非常典也。時鄭、越、襄、荊、淮、滕、梁七王未之藩,令暫給米歲三千石,遂為例。正統(tǒng)十二年定王府祿米,將軍自賜名受封日為始,縣主、儀賓自出閤成婚日為始,於附近州縣秋糧內(nèi)撥給。景泰七年定郡王將軍以下祿米,出閤在前,受封在后,以受封日為始;受封在前,出閤在后,以出閤日為始。 宗室有罪革爵者曰庶人。英宗初,頗給以糧。嘉靖中,月支米六石。萬歷中減至二石或一石。 初,太祖大封宗藩,令世世皆食歲祿,不授職任事,親親之誼甚厚。然天潢日繁,而民賦有限。其始祿米盡支本色,既而本鈔兼支。有中半者,有本多於折者,其則不同。厥后勢不能給,而冒濫轉(zhuǎn)益多。奸弊百出,不可究詰。自弘治間,禮部尚書倪岳即條請節(jié)減,以寬民力。嘉靖四十一年,御史林潤言:“天下之事,極弊而大可慮者,莫甚於宗藩祿廩。天下歲供京師糧四百萬石,而諸府祿米凡八百五十三萬石。以山西言,存留百五十二萬石,而宗祿三百十二萬;以河南言,存留八十四萬三千石,而宗祿百九十二萬。是二省之糧,借令全輸,不足供祿米之半,況吏祿、軍餉皆出其中乎?故自郡王以上,猶得厚享,將軍以下,多不能自存,饑寒困辱,勢所必至,常號呼道路,聚詬有司。守土之臣,每懼生變。夫賦不可增,而宗室日益蕃衍,可不為寒心。宜令大臣科道集議於朝,且諭諸王以勢窮弊極,不得不通變之意。令戶部會計賦額,以十年為率,通計兵荒蠲免、存留及王府增封之?dāng)?shù)。共陳善后良策,斷自宸衷,以垂萬世不易之規(guī)。”下部覆議,從之。至四十四年乃定宗藩條例?ね、將軍七分折鈔,中尉六分折鈔,郡縣主、郡縣鄉(xiāng)君及儀賓八分折鈔,他冒濫者多所裁減。於是諸王亦奏辭歲祿,少者五百石,多者至二千石,歲出為稍紓,而將軍以下益不能自存矣。 明初,勛戚皆賜官田以代常祿。其后令還田給祿米。公五千石至二千五百石,侯千五百石至千石,伯千石至七百石。百官之俸,自洪武初,定丞相、御史大夫以下歲祿數(shù),刻石官署,取給於江南官田。十三年重定內(nèi)外文武官歲給祿米、俸鈔之制,而雜流吏典附焉。正從一二三四品官,自千石至三百石,每階遞減百石,皆給俸鈔三百貫。正五品二百二十石,從減五十石,鈔皆百五十貫。正六品百二十石,從減十石,鈔皆九十貫。正從七品視從六品遞減十石,鈔皆六十貫。正八品七十五石,從減五石,鈔皆四十五貫。正從九品視從八品遞減五石,鈔皆三十貫。勒之石。吏員月俸,一二品官司提控、都吏二石五斗,掾史、令史二石二斗,知印、承差、吏、典一石二斗;三四品官司令史、書吏、司吏二石,承差、吏、典半之;五品官司司吏一石二斗,吏、典八斗;六品以下司吏一石;光祿寺等吏、典六斗。教官之祿,州學(xué)正月米二石五斗,縣教諭、府州縣訓(xùn)導(dǎo)月米二石。首領(lǐng)官之祿,凡內(nèi)外官司提控、案牘、州吏目、縣典史皆月米三石。雜職之祿,凡倉、庫、關(guān)、場、司、局、鐵冶、遞運(yùn)、批驗(yàn)所大使月三石,副使月二石五斗,河泊所官月米二石,閘壩官月米一石五斗。天下學(xué)校師生廩膳米人日一升,魚肉鹽醯之屬官給之;鹿儋,月米一石。 二十五年更定百官祿。正一品月俸米八十七石,從一品至正三品,遞減十三石至三十五石,從三品二十六石,正四品二十四石,從四品二十一石,正五品十六石,從五品十四石,正六品十石,從六品八石,正七品至從九品遞減五斗,至五石而止。自后為永制。 洪武時,官俸全給米,間以錢鈔兼給,錢一千,鈔一貫,抵米一石。成祖即位,令公、侯、伯皆全支米;文武官俸則米鈔兼支,官高者支米十之四、五,官卑者支米十之六、八;惟九品、雜職、吏、典、知印、總小旗、軍,并全支米。其折鈔者,每米一石給鈔十貫。永樂二年乃命公、侯、伯視文武官吏,米鈔兼支。仁宗立,官俸折鈔,每石至二十五貫。宣德八年,禮部尚書胡濙掌戶部,議每石減十貫,而以十分為準(zhǔn),七分折絹,絹一匹抵鈔二百貫。少師蹇義等以為仁宗在春宮久,深憫官員折俸之薄,故即位特增數(shù)倍,此仁政也,詎可違?濙不聽,竟請於帝而行之,而卑官日用不贍矣。正統(tǒng)中,五品以上米二鈔八,六品以下米三鈔七。時鈔價日賤,每石十五貫者已漸增至二十五貫,而戶部尚書王佐復(fù)奏減為十五貫。成化二年從戶部尚書馬昂請,又省五貫。舊例,兩京文武官折色俸,上半年給鈔,下半年給蘇木、胡椒。七年從戶部尚書楊鼎請,以甲字庫所積之布估給,布一匹當(dāng)鈔二百貫。是時鈔法不行,一貫僅直錢二三文,米一石折鈔十貫,僅直二三十錢,而布直僅二三百錢,布一匹折米二十石,則米一石僅直十四五錢。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 十六年又令以三梭布折米,每匹抵三十石。其后粗闊棉布亦抵三十石,梭布極細(xì)者猶直銀二兩,粗布僅直三四錢而已。久之,定布一匹折銀三錢。于是官員俸給凡二:曰本色,曰折色。其本色有三:曰月米,曰折絹米,曰折銀米。月米,不問官大小,皆一石。折絹,絹一匹當(dāng)銀六錢。折銀,六錢五分當(dāng)米一石。其折色有二:曰本色鈔,曰絹布折鈔。本色鈔十貫折米一石,后增至二十貫。絹布折鈔,絹每匹折米二十石,布一匹折米十石。公侯之祿,或本折中半,或折多於本有差。文武官俸,正一品者,本色僅十之三,遞增至從九品,本色乃十之七。武職府衛(wèi)官,惟本色米折銀例,每石二錢五分,與文臣異,馀并同。其三大營副將、參、游、佐員,每月米五石,巡捕營提督、參將亦如之。巡捕中軍、把總官,月支口糧九斗,旗牌官半之。 天下衛(wèi)所軍士月糧,洪武中,令京外衛(wèi)馬軍月支米二石,步軍總旗一石五斗,小旗一石二斗,軍一石。城守者如數(shù)給,屯田者半之。民匠充軍者八斗,牧馬千戶所一石,民丁編軍操練者一石,江陰橫海水軍稍班、碇手一石五斗。陣亡病故軍給喪費(fèi)一石,在營病故者半之。籍沒免死充軍者謂之恩軍。家四口以上一石,三口以下六斗,無家口者四斗。又給軍士月鹽,有家口者二斤,無者一斤,在外衛(wèi)所軍士以鈔準(zhǔn)。永樂中,始令糧多之地,旗軍月糧,八分支米,二分支鈔。后山西、陜西皆然,而福建、兩廣、四川則米七鈔三,江西則米鈔中半,惟京軍及中都留守司,河南、浙江、湖廣軍,仍全支米。已而定制,衛(wèi)軍有家屬者,月米六斗,無者四斗五升,馀皆折鈔。 凡各衛(wèi)調(diào)至京操備軍兼工作者,米五斗。其后增損不一,而本折則例,各鎮(zhèn)多寡不同,不能具舉。凡各鎮(zhèn)兵餉,有屯糧,有民運(yùn),有鹽引,有京運(yùn),有主兵年例,有客兵年例。屯糧者,明初,各鎮(zhèn)皆有屯田,一軍之田,足贍一軍之用,衛(wèi)所官吏俸糧皆取給焉。民運(yùn)者,屯糧不足,加以民糧。麥、米、豆、草、布、鈔、花絨運(yùn)給戍卒,故謂之民運(yùn),后多議折銀。鹽引者,召商入粟開中,商屯出糧,與軍屯相表里。其后納銀運(yùn)司,名存而實(shí)亡。京運(yùn),始自正統(tǒng)中。后屯糧、鹽糧多廢,而京運(yùn)日益矣。主兵有常數(shù),客兵無常數(shù)。初,各鎮(zhèn)主兵足守其地,后漸不足,增以募兵,募兵不足,增以客兵。兵愈多,坐食愈眾,而年例亦日增云。 明田稅及經(jīng)費(fèi)出入之?dāng)?shù),見於掌故進(jìn),皆略可考見。洪武二十六年,官民田總八百五十萬七千余頃。夏稅,米麥四百七十一萬七千馀石,錢鈔三萬九千馀錠,絹二十八萬八千馀匹;秋糧,米二千四百七十二萬九千馀石,錢鈔五千馀錠。弘治時,官民田總六百二十二萬八千馀頃。夏稅,米麥四百六十二萬五千馀石,鈔五萬六千三百馀錠,絹二十萬二千馀匹;秋糧,米二千二百十六萬六千馀石,鈔二萬一千九百馀錠。萬歷時,官民田總七百一萬三千馀頃。夏稅,米麥總四百六十萬五千馀石,起運(yùn)百九十萬三千馀石,馀悉存留,鈔五萬七千九百馀錠,絹二十萬六千馀匹;秋糧,米總二千二百三萬三千馀石,起運(yùn)千三百三十六萬二千馀石,馀悉存留,鈔二萬三千六百馀錠。屯田六十三萬五千馀頃,花園倉基千九百馀所,徵糧四百五十八萬四千馀石。糧草折銀八萬五千馀兩,布五萬匹,鈔五萬馀貫,各運(yùn)司提舉大小引鹽二百二十二萬八千馀引。 歲入之?dāng)?shù),內(nèi)承運(yùn)庫,慈寧、慈慶、乾清三宮子粒銀四萬九千馀兩,金花銀一百一萬二千馀兩,金二千兩。廣惠庫、河西務(wù)等七鈔關(guān),鈔二千九百二十八萬馀貫,錢五千九百七十七萬馀文。京衛(wèi)屯鈔五萬六千馀貫。天財庫、京城九門鈔六十六萬五千馀貫,錢二百四十三萬馀文。京、通二倉,并薊、密諸鎮(zhèn)漕糧四百萬石。京衛(wèi)屯豆二萬三千馀石。太倉銀庫,南北直隸、浙江、江西、山東、河南派剩麥米折銀二十五萬七千馀兩。絲綿、稅絲、農(nóng)桑絹折銀九萬馀兩,綿布、苧布折銀三萬八千馀兩。百官祿米折銀二萬六千馀兩。馬草折銀三十五萬三千馀兩。京五草場折銀六萬三千馀兩。各馬房倉麥豆草折銀二十馀萬兩。戶口鹽鈔折銀四萬六千馀兩。薊、密、永、昌、易、遼東六鎮(zhèn),民運(yùn)改解銀八十五萬三千馀兩。各鹽運(yùn)提舉馀鹽、鹽課、鹽稅銀一百萬三千馀兩。黃白蠟折銀六萬八千馀兩。霸、大等馬房子粒銀二萬三千馀兩。備邊并新增地畝銀四萬五千馀兩。京衛(wèi)屯牧地增銀萬八千馀兩。崇文門商稅、牙稅一萬九千馀兩,錢一萬八千馀貫。張家灣商稅二千馀兩,錢二千八百馀貫。諸鈔關(guān)折銀二十二萬三千馀兩。泰山香稅二萬馀兩。贓罰銀十七萬馀兩。商稅、魚課、富戶、歷日、民壯、弓兵并屯折、改折月糧銀十四萬四千馀兩。北直隸、山東、河南解各邊鎮(zhèn)麥、米、豆、草、鹽鈔折銀八十四萬二千馀兩。諸雜物條目繁瑣者不具載。所載歲入,但計起運(yùn)京邊者,而存留不與焉。 歲出之?dāng)?shù),公、侯、駙馬、伯祿米折銀一萬六千馀兩。官吏、監(jiān)生俸米四萬馀石。官吏折俸絹布銀四萬四千馀兩,錢三千三百馀貫。倉庫、草場、官攢、甲斗,光祿、太常諸司及內(nèi)府監(jiān)局匠役本色米八萬六千馀石,折色銀一萬三千馀兩。錦衣等七十八衛(wèi)所官吏、旗校、軍士、匠役本色米二百一萬八千馀石,折色銀二十萬六千馀兩。官員折俸絹布銀二十六萬八千馀兩。軍士冬衣折布銀八萬二千馀兩。五軍、神樞、神機(jī)三大營將卒本色米十二萬馀石,冬衣折布銀二千馀兩,官軍防秋三月口糧四萬三千馀石,營操馬匹本色料二萬四千馀石,草八十萬馀束。巡捕營軍糧七千馀石。京營、巡捕營,錦衣、騰驤諸衛(wèi)馬料草折銀五萬馀兩。中都留守司,山東、河南二都司班軍行糧及工役鹽糧折銀五萬馀兩。京五草場商價一萬六千馀兩。御馬三倉象馬等房,商價十四萬八千馀兩。 諸邊及近京鎮(zhèn)兵餉。 宣府:主兵,屯糧十三萬二千馀石,折色銀二萬二千馀兩,民運(yùn)折色銀七十八萬七千馀兩,兩淮、長蘆、河?xùn)|鹽引銀十三萬五千馀兩,京運(yùn)年例銀十二萬五千兩;客兵,淮、蘆鹽引銀二萬六千馀兩,京運(yùn)年例銀十七萬一千兩。 大同:主兵,屯糧本色七萬馀石,折色銀一萬六千馀兩,牛具銀八千馀兩,鹽鈔銀一千馀兩,民運(yùn)本色米七千馀石,折色銀四十五萬六千馀兩,屯田及民運(yùn)本色草二百六十八萬馀束,折草銀二萬八千馀兩,淮、蘆鹽四萬三千馀引,京運(yùn)年例銀二十六萬九千馀兩;客兵,京運(yùn)銀十八萬一千兩,淮、蘆鹽七萬引。 山西:主兵,屯糧二萬八千馀石,折色銀一千馀兩,草九萬五千馀束,民運(yùn)本色米豆二萬一千馀石,折色銀三十二萬二千馀兩,淮、浙、山東鹽引銀五萬七千馀兩,河?xùn)|鹽課銀六萬四千馀兩,京運(yùn)銀十三萬三千馀兩;客兵,京運(yùn)銀七萬三千兩。 延綏:主兵,屯糧五萬六千馀石,地畝銀一千馀兩,民運(yùn)糧料九萬七千馀石,折色銀十九萬七千馀兩,屯田及民運(yùn)草六萬九千馀束,淮、浙鹽引銀六萬七千馀兩,京運(yùn)年例銀三十五萬七千馀兩;客兵,淮、浙鹽引銀二萬九千馀兩,京運(yùn)年例銀二萬馀兩。 寧夏:主兵,屯糧料十四萬八千馀石,折色銀一千馀兩,地畝銀一千馀兩,民運(yùn)本色糧千馀石,折色銀十萬八千馀兩,屯田及民運(yùn)草一百八十三萬馀束,淮、浙鹽引銀八萬一千馀兩,京運(yùn)年例銀二萬五千兩;客兵,京運(yùn)年例銀萬兩。 甘肅:屯糧料二十三萬二千馀石,草四百三十馀萬束,折草銀二千馀兩,民運(yùn)糧布折銀二十九萬四千馀兩,京運(yùn)銀五萬一千馀兩,淮、浙鹽引銀十萬二千馀兩。 固原:屯糧料三十一萬九千馀石,折色糧料草銀四萬一千馀兩,地畝牛具銀七千一百馀兩,民運(yùn)本色糧料四萬五千馀石,折色糧料草布花銀二十七萬九千馀兩,屯田及民運(yùn)草二十萬八千馀束,淮、浙鹽引銀二萬五千馀兩,京運(yùn)銀六萬三千馀兩,犒賞銀一百九十馀兩。 遼東:主兵,屯糧二十七萬九千馀石,荒田糧四百馀兩,民運(yùn)銀十五萬九千馀兩,兩淮、山東鹽引銀三萬九千馀兩,京運(yùn)年例銀三十萬七千馀兩;客兵,京運(yùn)年例銀十萬二千馀兩。 薊州:主兵,民運(yùn)銀九千馀兩,漕糧五萬石,京運(yùn)年例銀二十萬六千馀兩;客兵,屯糧料五萬三千馀石,地畝馬草折色銀萬六千馀兩,民運(yùn)銀萬八千馀兩,山東民兵工食銀五萬六千兩,遵化營民壯工食銀四千馀兩,鹽引銀萬三千馀兩,京運(yùn)年例銀二十萬八千馀兩,撫賞銀一萬五千兩,犒軍銀一萬三千馀兩。 永平:主兵,屯糧料三萬三千馀石,民運(yùn)糧料二萬七千馀石,折色銀二萬八千馀兩,民壯工食銀萬二千馀兩,京運(yùn)年例銀十二萬二千馀兩;客兵,屯草折銀三千馀兩,民運(yùn)草三十一萬一千馀束,京運(yùn)銀十一萬九千馀兩。 密云:主兵,屯糧六千馀石,地畝銀二百九十兩,民運(yùn)銀萬兩有奇,漕糧十萬四千馀石,京運(yùn)銀十六萬兩有奇;客兵,民運(yùn)銀萬六千馀兩,民壯工食銀九百馀兩,漕糧五萬石,京運(yùn)銀二十三萬三千馀兩。 昌平:主兵,屯糧折色銀二千四百馀兩,地畝銀五百馀兩,折草銀一百馀兩,民運(yùn)銀二萬兩有奇,漕糧十八萬九千馀石,京運(yùn)年例銀九萬六千馀兩;客兵,京運(yùn)年例銀四萬七千馀兩。 易州:主兵,屯糧二萬三千馀石,地畝銀六百馀兩,民運(yùn)銀三十萬六千馀兩;客兵,京運(yùn)銀五萬九千兩。 井陘:主兵,屯糧萬四千馀石,地畝銀八千馀兩,民運(yùn)本色米麥一萬七千馀石,折色銀四萬八千馀兩;客兵,京運(yùn)年例銀三千馀兩。 他雜費(fèi)不具載。

 

明史

  《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jì)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jì)傳體明代史,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歷史。其卷數(shù)在二十四史中僅次于《宋史》,但其修纂時間之久,用力之勤卻大大超過了以前諸史。修成之后,得到后代史家的好評,認(rèn)為它超越了宋、遼、金、元諸史。清史學(xué)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卷31中說:“近代諸史自歐陽公《五代史》外,《遼史》簡略,《宋史》繁蕪,《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潔,敘事簡括,稍為可觀,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卷一 本紀(jì)第一 卷二 本紀(jì)第二
卷三 本紀(jì)第三 卷四 本紀(jì)第四
卷五 本紀(jì)第五 卷六 本紀(jì)第六
卷七 本紀(jì)第七 卷八 本紀(jì)第八
卷三十三 志第九 卷三十四 志第十
卷三十五 志第十一 卷三十六 志第十二
卷三十七 志第十三 卷三十八 志第十四
卷三十九 志第十五 卷四十 志第十六
卷四十一 志第十七 卷四十二 志第十八
卷四十三 志第十九 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
卷九 本紀(jì)第九 卷十 本紀(jì)第十
卷十一 本紀(jì)第十一 卷十二 本紀(jì)第十二
卷十三 本紀(jì)第十三 卷十四 本紀(jì)第十四
卷十五 本紀(jì)第十五 卷十六 本紀(jì)第十六
卷十七 本紀(jì)第十七 卷十八 本紀(jì)第十八
卷十九 本紀(jì)第十九 卷二十 本紀(jì)第二十
卷二十一 本紀(jì)第二十一 卷二十二 本紀(jì)第二十二
卷二十三 本紀(jì)第二十三 卷二十四 本紀(jì)第二十四
卷二十五 志第一 卷二十六 志第二
卷二十七 志第三 卷二十八 志第四
卷二十九 志第五 卷三十 志第六
卷三十一 志第七 卷三十二 志第八
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一 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二
卷四十七 志第二十三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四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五 卷五十 志第二十六
卷五十一 志第二十七 卷五十二 志第二十八
卷五十三 志第二十九 卷五十四 志第三十
卷五十五 志第三十一 卷五十六 志第三十二
卷五十七 志第三十三 卷五十八 志第三十四
卷五十九 志第三十五 卷六十 志第三十六
卷六十一 志第三十七 卷六十二 志第三十八
卷六十三 志第三十九 卷六十四 志第四十
卷六十五 志第四十一 卷六十六 志第四十二
卷六十七 志第四十三 卷六十八 志第四十四
卷六十九 志第四十五 卷七十 志第四十六
卷七十一 志第四十七 卷七十二 志第四十八
卷七十三 志第四十九 卷七十四 志第五十
卷七十五 志第五十一 卷七十六 志第五十二
卷七十七 志第五十三 卷七十八 志第五十四
卷七十九 志第五十五 卷八十 志第五十六
卷八十一 志第五十七 卷八十二 志第五十八
卷八十三 志第五十九 卷八十四 志第六十
卷八十五 志第六十一 卷八十六 志第六十二
卷八十七 志第六十三 卷八十八 志第六十四
卷八十九 志第六十五 卷九十 志第六十六
卷九十一 志第六十七 卷九十二 志第六十八
卷九十三 志第六十九 卷九十四 志第七十
卷九十五 志第七十一 卷九十六 志第七十二
卷九十七 志第七十三 卷九十八 志第七十四
卷九十九 志第七十五 卷一百 表第一
卷一百一 表第二 卷一百二 表第三
卷一百三 表第四 卷一百四 表第五
卷一百五 表第六 卷一百六 表第七
卷一百七 表第八 卷一百八 表第九
卷一百九 表第十 卷一百十 表第十一
卷一百十一 表第十二 卷一百十二 表第十三
卷一百十三 列傳第一 卷一百十四 列傳第二
卷一百十五 列傳第三 卷一百十六 列傳第四
卷一百十七 列傳第五 卷一百十八 列傳第六
卷一百十九 列傳第七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八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九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十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十一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十二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十三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十四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十五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十六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十七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十八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十九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二十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二十九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三十一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二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三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三十四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三十五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三十六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三十七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三十八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四十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一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四十二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三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五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四十七 卷一百六十 列傳第四十八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八十五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八十九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九十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八十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一百九十四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一百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四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一百九十九 列傳第八十七 卷二百 列傳第八十八
卷二百一 列傳第八十九 卷二百二 列傳第九十
卷二百三 列傳第九十一 卷二百四 列傳第九十二
卷二百五 列傳第九十三 卷二百六 列傳第九十四
卷二百七 列傳第九十五 卷二百八 列傳第九十六
卷二百九 列傳第九十七 卷二百十 列傳第九十八
卷二百十一 列傳第九十九 卷二百十二 列傳第一百
卷二百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 卷二百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
卷二百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 卷二百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
卷二百十七 列傳第一百五 卷二百十八 列傳第一百六
卷二百十九 列傳第一百七 卷二百二十 列傳第一百八
卷二百二十一 列傳第一百九 卷二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十
卷二百二十三 列傳第一百十一 卷二百二十四 列傳第一百十二
卷二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十三 卷二百二十六 列傳第一百十四
卷二百二十七 列傳第一百十五 卷二百二十八 列傳第一百十六
卷二百二十九 列傳第一百十七 卷二百三十 列傳第一百十八
卷二百三十一 列傳第一百十九 卷二百三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二百三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二百三十八 列傳一百二十六
卷二百三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二百四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二百四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二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二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二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卷二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卷二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二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二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卷二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卷二百六十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卷二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五十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五十一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五十二
卷二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五十三 卷二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十四
卷二百六十七 列傳第一百五十五 卷二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五十六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第一百五十七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五十八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第一百五十九 卷二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六十
卷二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六十一 卷二百七十四 列傳第一百六十二
卷二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六十三 卷二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六十四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六十五 卷二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六十六
卷二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六十七 卷二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六十九 卷二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七十
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七十一 卷二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七十二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第一百七十三 卷二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七十四
卷二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七十五 卷二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七十六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一百七十七 卷二百九十 列傳第一百七十八
卷二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七十九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
卷二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卷二百九十四 列傳第一百八十二
卷二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八十三 卷二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
卷二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八十五 卷二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八十六
卷二百九十九 列傳第一百八十七 卷三百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卷三百一 列傳第一百八十九 卷三百二 列傳第一百九十
卷三百三 列傳第一百九十一 卷三百四 列傳第一百九十二
卷三百五 列傳第一百九十三 卷三百六 列傳第一百九十四
卷三百七 列傳第一百九十五 卷三百八 列傳第一百九十六
卷三百九 列傳第一百九十七 卷三百十 列傳第一百九十八
卷三百十一 列傳第一百九十九 卷三百十二 列傳第二百
卷三百十三 列傳第二百一 卷三百十四 列傳第二百二
卷三百十五 列傳第二百三 卷三百十六 列傳第二百四
卷三百十七 列傳第二百五 卷三百十八 列傳第二百六
卷三百十九 列傳第二百七 卷三百二十 列傳第二百八
卷三百二十一 列傳第二百九 卷三百二十二 列傳第二百十
卷三百二十三 列傳第二百十一 卷三百二十四 列傳第二百十二
卷三百二十五 列傳第二百十三 卷三百二十六 列傳第二百十四
卷三百二十七 列傳第二百十五 卷三百二十八 列傳第二百十六
卷三百二十九 列傳第二百十七 卷三百三十 列傳第二百十八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第二百十七 卷三百三十二 列傳第二百二十
附錄 張廷玉上明史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