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四在线播放免费观看中文版视频, 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忘忧草视频在线播放免费观看黄片下载,超碰人人爽爽人人爽人人,中国一级A片AAA片,欧美老妇肥熟高清,久久精品最新免费国产成人,久久人人97超碰CaOPOren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jī)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先核實(shí)! 明史

 

卷二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

◎孝義 孝弟之行,雖曰天性,豈不賴有教化哉。自圣賢之道明,誼壁英君莫不汲汲以厚人倫、敦行義為正風(fēng)俗之首務(wù)。旌勸之典,賁于閭閻,下逮委巷。布衣之氓、匹夫匹婦、兒童稚弱之微賤,行修于閨闥之中,而名顯于朝廷之上。觀其至性所激,感天地,動神明,水不能濡,火不能爇,猛獸不能害,山川不能阻,名留天壤,行卓古今,足以扶樹道教,敦厲末俗,綱常由之不泯,氣化賴以維持。是以君子尚之,王政先焉。至或刑政失平,復(fù)仇泄忿,或遭時(shí)不造,荒盜流離,誓九死以不回,冒白刃而弗顧。時(shí)則有司之辜,民牧之咎,為民上者,當(dāng)為之惻然動念。故史氏志忠孝義烈之行,如恐弗及,非徒以發(fā)側(cè)陋之幽光,亦以覘世變,昭法戒焉。 明太祖詔舉孝弟力田之士,又令府州縣正官以禮遣孝廉士至京師。百官聞父母喪,不待報(bào),得去官。割股臥冰,傷生有禁。其后遇國家覃恩海內(nèi),輒以詔書從事。有司上禮部請旌者,歲不乏人,多者十?dāng)?shù)。激勸之道,綦云備矣。實(shí)錄所載,莫可殫述,今采其尤者輯為傳。余援《唐書》例,臚其姓氏如左。 其事親盡孝,或萬里尋親,或三年廬墓,或聞喪殞命,或負(fù)骨還鄉(xiāng)者,洪武時(shí),則有麗水祝昆,上元徐真童、李某女,龍江衛(wèi)丁歪頭,懷寧曹鏞、鏞妻王氏,徐州王僧兒,廣德姚觀壽,廣武衛(wèi)陳禮關(guān),桃源張注,江浦張二女勝奴,上海沈德,溧陽史以仁,丹徒唐川,邳州李英,北平東安王重,遵化張拾,保定顧仲禮,樂亭杜仁義妻韓氏,昌平劉驢兒,保定新城王興,祁陽郝安童,山東寧海姜瑜,汶上侯昱,孟縣李德,鞏縣給事中魏敏,登封王中,舞陽周炳,臨桂李文選。而鈞州張宗魯以瞽子有孝行,十七年被旌。 永樂間,則有大興王萬僧奴,東光回滿住,金吾右衛(wèi)何黑廝,金吾后衛(wèi)包三,武功中衛(wèi)蔣小保、周阿狗,錦州衛(wèi)趙興祖,旗手衛(wèi)周來保,大寧前衛(wèi)滑中,保安衛(wèi)徐宗賢,羽林前衛(wèi)孫志,漢府左護(hù)衛(wèi)千戶許信男斌,江寧浦阿住、沈得安、嚴(yán)分保,上元馮添孫、邵佛定,上海沈氏妙蘭,儀真韓福緣,江陰衛(wèi)徐佛保,府軍衛(wèi)浦良兒,府軍后衛(wèi)王保兒、潘丑兒,水軍右衛(wèi)黃阿回,廣武衛(wèi)百戶劉玉,蘇州衛(wèi)張阿童,廣洋衛(wèi)鄭小奴,大河衛(wèi)朱阿金,興武衛(wèi)張彥昇,龍江提舉司匠張貴、胡佛保、聶廣,永新左興兒,濟(jì)陽張思名,泰安張翼,肥城趙讓,安邑張普圓,永寧王仕能,陽武劉大,靈寶賀貳,鈞州袁節(jié),膚施陳七兒,鳳翔梁準(zhǔn)。 洪熙間,則有江陰越鉉。 宣德間,則有慶都邊靖,南樂康祥、楊鐸,內(nèi)黃崔克昇,江寧張繼宗,定遠(yuǎn)王絅,舒城錢敏,徐州衛(wèi)張文友,歸德衛(wèi)任貴,浮梁洪信文,堂邑趙巖,汶上馬威,翼城劉原真,太康順孫陳智,鈞州楊鼐,延安衛(wèi)指揮王永、安岳、李遇中。 正統(tǒng)間,則有大興劉懷義,元城谷真,邢臺劉鏞,獻(xiàn)縣崔鑒,通州左衛(wèi)總旗孫雄,昌黎侯顯,新樂孫禮,定興魏整,交河田畯,柏鄉(xiāng)張本,歸德楊敬,井陘畢鸞,永年楊忠,永清右衛(wèi)穆弘,武驤左衛(wèi)成貴,江寧顧昜,舒城吏部主事胡紀(jì)、御史王紹,廬江張政,武進(jìn)胡長寧,徐州金暠、王豫,桐城檀郁,歸德衛(wèi)呂仲和,麻城趙說,聊城裴俊,陵縣虎賁左衛(wèi)經(jīng)歷張讓,費(fèi)縣葛子成,樂安孫整,冠縣陳勉,臨清賈貴,郯城郭秉,東平張琛,德州張?zhí),平陰王福緣,猗氏王約,高平王起孝、太仆丞王璲,介休楊智,興縣郭安,朔州衛(wèi)吳順,杞縣高朗,太康軒茂良,鄭州邢恭,祥符李斌,鳳翔石玫,膚施劉友得、張信,邠州郭元,延安衛(wèi)薛廣,蘭州吳仕坤。 景泰間,則有成安張憲,威縣傅海,邳州岑義,鳳陽李忠,徐州朱環(huán),宿州郭興、李寬,泗州衛(wèi)蔡興,龍泉顧佛僧,龍游常州通判徐珙,武昌衛(wèi)吳綬,靖州衛(wèi)方觀,鄆城李逵,朝城王禮,聊城朱舉,洛陽昌黎訓(xùn)導(dǎo)閻禹錫。 天順間,則有宛平龔然勝,遷安蔣盛,永清賈懋,任丘黃文,唐縣寇林、大寧指揮張英,平山衛(wèi)房鎮(zhèn),忠義衛(wèi)總旗鐘通,潼關(guān)衛(wèi)楊順通、順?biāo),蒙城汪泉,六合胡琛,合肥高興、張俊,和州獲嘉知縣薛良,上元龍景華,杭州姚文、姚得,平湖夔州知府沈琮,金華宗祉,德州尹綸,東昌許通,臨汾續(xù)鳳,絳州陳璽,鄢陵解禮、順孫張縉,上蔡朱儉,同州侯智,醴泉張璉,西安前衛(wèi)張軫,延安衛(wèi)指揮柏英,太和楊寧,金齒衛(wèi)徐訥。 成化間,則有神機(jī)營指揮方榮,大醫(yī)院生安陽郭本,順天舉人萬盛,順天東安昌樂訓(xùn)導(dǎo)周尚文,武清柳芳,玉田李茂,無極李皚,開州任勉、陳璋、僉事侯英及弟侃、副使甘澤,贊皇劉哲,平山光祿署丞李杰,莘縣李志及子忱,邢臺井澍,豐潤馬敬,柏鄉(xiāng)高明,定州竇文真、王達(dá),平鄉(xiāng)張翱、史諫、史誼,永平秦良、朱輝,武平衛(wèi)成綱、楊升,隆慶左衛(wèi)衛(wèi)瑾,宣府左衛(wèi)何文玘,潼關(guān)衛(wèi)千戶藍(lán)瑄,遼東定遼左衛(wèi)劉定、東寧衛(wèi)序班劉鼎,江寧福建參議盧雍,徐州吳友直、路車、張棟,山陽楊旻、順孫王鋐,滁州黃正,長洲朱灝,無錫秦永孚、仲孚,合肥沈諲,六安黃用賢,沭陽支儉,休寧吳仲成,懷寧吳本清,沛縣蔡清,歸德衛(wèi)沈忠,杭州右衛(wèi)金洪,黃巖項(xiàng)茂,富陽何訥,浙江西安錦衣百戶鄭得,麗水葉伯廣,海寧董謙,浙江建德蔡廷<王茶>,奉化陸洪,余干桃源訓(xùn)導(dǎo)張憲,永豐呂盛,晉江史惠,平谿汪浩,江夏傅實(shí)、周璽,監(jiān)利劉祥,湘陰邵敏,東昌張銳,莘縣孔昭、趙全,恩縣王弘,汶上張鄜,堂邑王歡,陽谷錢道,單縣徐洲,聊城王安、孫良,歷城湖廣布政使王允,曹州黃表、張倫,臨清劉端,壽陽吳宗,潞州張倫,大同楊茂、楊瑞、焦鑒,渾源慶都縣丞王誠,高平李振民,平陽衛(wèi)指揮僉事楊輔,安東中屯衛(wèi)王經(jīng),許州何清,汜水張俊,信陽王綱、袁洪,汲縣張琛,封丘陳瑛,光州太平通判劉進(jìn),羅山王賓,衛(wèi)輝徐寧,郟縣劉濟(jì),西平尹冕,新鄉(xiāng)王興,確山劉政,長葛蒙陰訓(xùn)導(dǎo)羅貴,陽武舉人蕭盛,弘農(nóng)衛(wèi)習(xí)潤,涇陽趙謐、駱森、趙<禾遂>,同州張鼎,洋縣武全,甘州左衛(wèi)毛綱,華陰周祿,保安李端,合州陳伯剛,臨桂劉本,姚州土官高紫、潼賜。 弘治間,則有大興錢福,宛平序班夏琮,青縣張俸,南和張彪,曲周趙象賢,長垣王鼐,開州甘潤、馬宗范,薊州孟振,遷安韓廷玉,元氏王懋,深州王寧,天津衛(wèi)鄭海,武平衛(wèi)王矩,廣寧右衛(wèi)李周,霍丘徐汝楫,海州定邊衛(wèi)經(jīng)歷徐謐,邳州丁友,懷遠(yuǎn)徐本忠、劉澄,宣城吳宗周,潁上王翊,鳳陽衛(wèi)張全,鳳陽張欽、王澄,嘉定縣沈輔、沈珵,昆山徐協(xié)祥,豐縣周潭,徐州權(quán)宇、楊輔,績谿許欽,英山段弘仁,六安張時(shí)厚,蕭縣唐鸞、南杰,錢塘朱昌,仁和陳璋、璋妻錢氏,余姚黃濟(jì)之,桐廬王瑁,江西樂安謝紳,南昌左衛(wèi)黃璉,安福劉珍,豐城余壽,湖廣寧鄉(xiāng)同知劉端,湘陰甘準(zhǔn),祁陽張機(jī),閩縣高惟一,龍谿王彝,濟(jì)南序班谷珍,莘縣白溥,鄒平辛恕,堂邑李尚質(zhì),益都冀琮,文登致仕縣丞劉鑒,臨清王祐,寧海州卜懷,陵川徐河、徐瑛,平遙趙澄,澤州宋甫、裴春、舉人李用,興縣白好古,解州李錦,陽曲薛敬,檢次趙復(fù)性,屯留衛(wèi)李清,儀封謝欽,祥符陳鎧、周府儀賓史經(jīng),西平張文佐,河南唐縣李擴(kuò),登封王祺,嵩縣杜端,裕州劉宗周,閿鄉(xiāng)薛璋,洛陽護(hù)衛(wèi)軍余章瀚,鈞州陣希全,新鄭張遂,郟縣黃錦,咸寧舉人楊時(shí)敷,涇陽熊玻、張憲,隴西李琦,甘州后衛(wèi)徐行,博羅何宇新,云南芮城李錦及子澤、澤子柄,太和楊謫仙,靖安陳伯瑄及子恩。 正德間,則有高邑湘潭驛丞董玹,藁城劉強(qiáng),定州趙鵬,吳橋段興,直隸新城李瑟,沙河王得時(shí),青陽李希仁,永康歸德訓(xùn)導(dǎo)應(yīng)剛,進(jìn)賢趙氏郡珍,宜春易直,善化陳大用,湘陰蘇純,侯官黃文會,邵武謝思,長山許嗣聰,聊城梁瑾,曲阜孔承夏,日照張旻,臨汾李大經(jīng)及子承芳,新鄭王科,蒲城雷瑜,嵩明陳大韶。 嘉靖以后,國史不詳載,姓名所可考者,嘉靖間,則有直隸趙進(jìn)、黃流、張節(jié),冀州王國臣,六安順孫李九疇,望江順孫龍涌,太湖呂腆,沛縣楊冕,潁上王敷政,華亭徐億,浙江龔曇、王晁、孫堪、樓階、丘敘、吳燧,江西余冠雄、曾柏,福建吳毓嘉、孫炳、丘子能,莆田舉人方重杰,山東宮守禮、王選,河南馮金玉、劉一魁,信陽趙謨,孝婦韓氏、安氏,杞縣邊云鵡,陜西黃驥、張琛、李實(shí),環(huán)縣趙璋,新會容璊,四川李應(yīng)麒,嘉定州舉人王表,祿豐唐文炳、文蔚,蒙化舉人范運(yùn)吉、黃巖。又有旌表天下孝子鮑燦、陸爻、徐億等,俱軼其鄉(xiāng)里。 隆慶間,則有大興李彪,靜海周一念、周斐,遷安楊騰,松江舉人馮行可,新鄉(xiāng)張登元,興業(yè)何世錦,崇善何珵。 萬歷間,則有直隸韓錫,深州林基,井陘張民望,清豐侯燦,河間吳應(yīng)奎,平山舉人邢云衢,邳州張縝,直隸華亭楊應(yīng)祈、高承順,太湖顧槐,盱眙蔣臚,六安何金,遂安毛存元,江西余鑰、徐信,都昌曹珊,萬安劉靜,新建樊儆、舒泰,會昌歐于復(fù),鄱陽李岐,奉新周勃,南昌曹必和,湖廣賈應(yīng)進(jìn),光化蔡玉、蔡佩,黃岡唐治,浦城徐彪,泉州訓(xùn)導(dǎo)王熺及熺子文升,晉江韋起宗,山東馬致遠(yuǎn),冠縣申一琴、一攀,岳陽王應(yīng)科,河南侯鶴齡,歸德賈洙,密縣陳邦寵,舞陽楊愈光,汜水王謙,淅川劉待徵,陜西劉燧,涇陽韓汝復(fù),寧州周大賢,成都后衛(wèi)楊茂勛,井研曾海,大姚金鯉,蒙化范潤,四川孝女解氏。又有馬錦、張浩、杜惠、孝女楊氏等,不詳邑里。 天啟間,則有安州邵桂,棗強(qiáng)先自正,晉州張?zhí)m,高邑孫喬,上海張秉介,高淳葛至學(xué),旌德江景宗,山陽張致中,歙縣吳榮讓、孝童女胡之憲、玉娥,慈谿馮象臨,吉水郭元達(dá),宜春鐘名揚(yáng),峽江黃國賓,臨川傅合,萬載彭夢瑞,南康楊可幸,萬安羅應(yīng)赍,江西樂安曹希和,安福孝婦王三重妻謝氏,孝感施文星,福建李躍龍,甌寧陳榮,晉江丘應(yīng)賓,浦城吳昂,禹城給事中楊士衡,泰安范希賢,曹縣王治寧,曲阜孔弘傳,德州紀(jì)紹堯,聞喜張學(xué)孔,陳州郭一肖,虞城呂桂芳,淅川何大縉,華州孫繩祖,梁山李資孝,又有王錫光不詳邑里。 崇禎間,則有應(yīng)天王之卿,故城李華先,仁和沈尚志,江西王之范,福建吳宗烜,山東朱文龍,忻州趙裕心,稷山舉人史宗禹,淳化高起鳳,云南趙文宿。又有王宅中、任萬庫、武世捷、孔維章、浦某、褚咸、孫良輔等,不詳邑里。皆以孝行旌其門。 其同居敦睦者,則有洪武時(shí)龍游夏文昭,四世同居。成化間,霸州秦貴,建德何永敬,蒲圻李玘,句容戴睿,饒陽耿寬,俱七世同居,石首王宗義五世同爨,宿遷張賓八世同爨,安東蘇勒,潞城韓錦、李昇,永州唐汝賢,豐城劉志清,俱六世同居。弘治間,密云李琚,合肥鄭元,陵川徐梁,安東朱勇,五世同居,慶都黃鐘,定邊衛(wèi)韓鵬,俱六世同居,孝感程昂七世同居,泰州王玉八世同爨。正德間,山陽丁震五世同居。嘉靖間,石偉十一世同居,遂安毛彥恭六世同居。萬歷間,蕭梅七世同居,滁州盧守一,長治仇大,六世同居,先后得節(jié)烈貞女二十三人,太平楊乙六累世同居。天啟間,南城吳煥八世同居。皆旌曰義門。 其輸財(cái)助官振濟(jì)者,則有正統(tǒng)間千戶胡文郁,訓(xùn)術(shù)李昺,訓(xùn)科劉文勝,吉安胡有初、謝子寬,浮梁范孔孫,榆次于敏,邳州鞏得海、岑仲暉、高興、葉旺、高宗泰,沭陽葛禎,清河王仲英,山陽鮑越,懷遠(yuǎn)廖冠平、張簡,石州張雷,淮安梁辟、李成、俞勝、徐成,潞州李廷玉,羅山王必通,溧陽陸旺,余干舒彥祥,溫州李倫、鄒有真,四安何仕能、王清。景泰間,江陰陳安常。天順間,潮陽郭吾,太原栗仲仁,代州李斌。弘治中,歸善吳宗益、宗義及宗義子璋。隆慶間,永寧王潔、胥瓚。萬歷間,少卿吳炯,浙江董欽等,臨清張氏,江西胡士琇、丁果、婁世潔、黎金球,山西孫光勛、高自修,亳州李文明,順義楊惟孝。天啟間南城吳煥。崇禎間席本楨等。皆旌為義門,或賜璽書褒勞。 ○孝義一 鄭濂(王澄) 徐允讓(石永壽) 錢瑛(曾鼎) 姚玭 丘鐸(李茂) 崔敏(劉鎬 顧琇) 周琬(虞宗濟(jì)等) 伍洪(劉文煥) 朱煦(危貞昉) 劉謹(jǐn) 李德成 沈德四 謝定。ò鼘(shí)夫 蘇奎章) 權(quán)謹(jǐn) 趙紳(向化 陸尚質(zhì)) 麹祥 鄭濂,字仲德,浦江人。其家累世同居,幾三百年。七世祖綺載《宋史·孝義傳》。六傳至文嗣,旌為義門,載《元史·孝友傳》。弟文融,字太和,部使者余闕表為東浙第一家。鄭氏家法,代以一人主家政。文融卒,嗣子欽繼之,嘗刺血療本生父疾。欽卒,弟鉅繼。鉅卒,弟銘當(dāng)主家政,以兄子渭宗子也,相讓久之,始受事。銘受業(yè)于吳萊。銘卒,弟鉉繼。父喪,慟哭三日,發(fā)須盡白。元末兵起,大將數(shù)入其境,相戒無犯義門。樞密判官阿魯灰軍奪民財(cái),鉉以利害折之,引去。明兵臨婺州,鉉挈家避,右丞李文忠為扃鑰其家,而遣兵護(hù)之歸。至正中卒,渭繼。渭卒,弟濂繼。 濂受知于太祖,昆弟由是顯。濂以賦長詣京師,太祖問治家長久之道。對曰:“謹(jǐn)守祖訓(xùn),不聽婦言。”帝稱善,賜之果,濂拜賜懷歸,剖分家人。帝聞嘉嘆,欲官之,以老辭。時(shí)富室多以罪傾宗,而鄭氏數(shù)千指獨(dú)完。會胡惟庸以罪誅,有訴鄭氏交通者,吏捕之,兄弟六人爭欲行,濂弟湜竟往。時(shí)濂在京師,迎謂曰:“吾居長,當(dāng)任罪!睖浽唬骸靶帜昀希嶙酝!倍藸幦氇z。太祖召見曰:“有人如此,肯從人為逆耶?”宥之,立擢湜為左參議,命舉所知。湜舉同郡王應(yīng)等五人,皆授參議。湜,字仲持,居官有政聲。南靖民為亂,詿誤者數(shù)百家,湜言于諸將,盡釋免。居一歲,入覲,卒于京。 十九年,濂坐事當(dāng)逮,從弟洧曰:“吾家稱義門,先世有兄代弟死者,吾可不代兄死乎?”詣吏自誣服,斬于市。洧,字仲宗,受業(yè)于宋濂,有學(xué)行,鄉(xiāng)人哀之,私謚貞義處士。 濂卒,弟渶繼。二十六年,東宮缺官,命廷臣舉孝弟敦行者,眾以鄭氏對。太祖曰:“其里王氏亦仿鄭氏家法!蹦酸鐑杉易拥苣耆险,悉赴京,擢濂弟濟(jì)與王{勤心}為春坊左、右庶子。后又徵濂弟沂,自白衣擢禮部尚書,年余,致仕。永樂元年入朝,留為故官。未幾,復(fù)謝去。濂從子干官御史,棠官檢討。他得官者復(fù)數(shù)人,鄭氏愈顯。濟(jì)、棠皆學(xué)于宋濂,有文行。 初,渶嘗仕元為浙江行省宣使,主家政數(shù)年。建文帝表其門,渶朝謝,御書“孝義家”三字賜之。燕兵既入,有告建文帝匿其家者,遣人索之。渶家廳事中,列十大柜,五貯經(jīng)史,五貯兵器備不虞。使者至,所發(fā)皆經(jīng)史,置其半不啟,乃免于禍,人以為至行所感云。成化十年,有司奏鄭永朝世敦行義,復(fù)旌以孝義之門。 自文融至渶,皆以篤行著。文融著《家范》三卷,凡五十八則,子欽增七十則,從子鉉又增九十二則,至濂弟濤與從弟泳、澳、湜,白于兄濂、源,共相損益,定為一百六十八則,刊行焉。 王澄,字德輝,亦浦江人。歲儉,出粟貸人,不取其息。有鬻產(chǎn)者,必增直以足之。慕義門鄭氏風(fēng),將終,集子孫誨之曰:“汝曹能合食同居如鄭氏,吾死目瞑矣!弊訉O咸拜受教。澄生三子子覺、子麟、子偉,克承父志。子覺生應(yīng),即為鄭湜所舉擢參議者。子偉生{勤心},即與鄭濟(jì)并擢庶子者。義門王氏之名,遂埒鄭氏。 又有王燾者,蘄水人,七世同居,一家二百余口,人無間言。洪武九年十一月,詔旌為孝義之門。 徐允讓,浙江山陰人。元末,賊起,奉父安走避山谷間。遇賊,欲斫安頸。允讓大呼曰:“寧殺我,勿殺我父!”賊遂舍安殺允讓。將辱其妻潘,潘紿曰:“吾夫已死,從汝必矣。若能焚吾夫,則無憾也。”賊許之,潘聚薪焚夫,投烈焰中死。賊驚嘆去,安獲全。洪武十六年,夫婦并旌。 同時(shí)石永壽者,新昌人。負(fù)老父避賊,賊執(zhí)其父將殺之,號泣請代,賊殺永壽而去。 錢瑛,字可大,吉水人。生八月而孤,年十三能應(yīng)秋試。及長,值元季亂,奉祖本和及母避難,歷五六年。遇賊,縛本和,瑛奔救,并縛之。本和哀告貰其孫,瑛泣請代不已,賊憐而兩釋之。時(shí)瑛母亦被執(zhí),瑛妻張從伏莽中窺見,即趨出,謂賊曰:“姑老矣,請縛我!辟\從之,既就縛,擲袖中鞵與姑,訣曰:“婦無用此矣!鼻倚星翼,稍遠(yuǎn)即罵賊不肯行。賊持之急,罵益厲,賊怒,攢刃刺殺之。是定,有司知瑛賢,凡三薦,并以親老辭。子遂志成進(jìn)士,官山東僉事。 同時(shí)曾鼎,字元友,泰和人。祖懷可、父思立,并有學(xué)行。元末,鼎奉母避賊。母被執(zhí),鼎跪而泣請代。賊怒,將殺母,鼎號呼以身翼蔽,傷頂肩及足,控母不舍。賊魁繼至,憫之,攜其母子入營療治,獲愈。行省聞其賢,辟為濂谿書院山長。洪武三年,知縣郝思讓辟教設(shè)學(xué)。鼎好學(xué)能詩,兼工八分及邵子數(shù)學(xué)。 姚玭,松江人。元至正中,苗帥楊完者兵入境。玭奉母避于野,阻河不可渡。母泣曰:“兵至,吾誓不受辱!彼斐劣谒+n急投水救之,負(fù)母而出。已,數(shù)遇盜,中矢,玭佯死伏尸間以免,以奉母過湖、淮。后母疾思食魚,暮夜無從得,家養(yǎng)一烏,忽飛去攫魚以歸。洪武初,行省聞其賢,辟之,以親老不就。 丘鐸,字文振,祥符人。元末,父為湖廣儒學(xué)提舉。值兵亂,鐸奉父母播遷,賣藥供甘旨。母卒,哀慟幾絕。葬鳴鳳山,結(jié)廬墓側(cè),朝夕上食如生時(shí)。當(dāng)寒夜月黑,悲風(fēng)蕭瑟,鐸輒繞墓號曰:“兒在斯!兒在斯!”山深多虎,聞鐸哭聲避去。時(shí)稱真孝子。鐸初避寇慶元,從祖父母居故鄉(xiāng)者八人,貧不能自存,鐸悉迎養(yǎng)之。有姑年十八,夫亡守節(jié),鐸養(yǎng)之終身。 后有李茂者,澄城諸生也。母患惡瘡。茂日吮膿血,夜則叩天祈代。及卒,結(jié)廬墓旁,朝夕悲泣。天大雨,懼沖其墓,伏墓而哭,雨止乃已。父卒,廬墓如之。成化二生旌。二子表、森,森為國子生。茂卒,兄弟同廬于墓。弘治五年旌。表子俊亦國子生,表卒,俊方弱冠,廬墓終喪。母卒,亦如初。正德四年旌。 崔敏,字好學(xué),襄陵人。生四十日,其父仕元為綿竹尹,父子隔絕者三十年。敏依母兄以居。元季寇亂,母及兄俱相失。亂定,入陜尋母不得。由陜?nèi)氪ǎ志d竹,求父冢,無知者。復(fù)還陜,訪諸親故,始知父殯所在,乃啟攢負(fù)骸歸。時(shí)稱崔孝子。 同時(shí)劉鎬,江西龍泉人。父允中,洪武五年舉人,官憑祥巡檢,卒于任。鎬以道遠(yuǎn)家貧,不能返柩,居常悲泣。父友憐之,言于廣西監(jiān)司,聘為臨桂訓(xùn)導(dǎo)。尋假公事赴憑祥,莫知葬處。鎬晝夜環(huán)哭,一蒼頭故從其父,已轉(zhuǎn)入交址。忽暮至,若有憑之者,因得冢所在。刺血驗(yàn)之良是,乃負(fù)歸葬。 有顧琇者,字季粟,吳縣人。洪武初,父充軍鳳翔,母隨行,留琇守丘墓。越六年,母歿,L奔赴,負(fù)母骨行數(shù)千里,寢則懸之屋梁,涉則戴之于頂。父釋歸卒。水漿不入口五日,不勝喪而死。 周琬,江寧人。洪武時(shí),父為滁州牧,坐罪論死。琬年十六,叩閽請代。帝疑受人教,命斬之,琬顏色不變。帝異之,命宥父死,謫戍邊。琬復(fù)請?jiān)唬骸笆c斬,均死爾。父死,子安用生為,顧就死以贖父戍!钡蹚(fù)怒,命縛赴市曹,琬色甚喜。帝察其誠,即赦之,親題御屏曰“孝子周琬!睂な诒平o事中。 同時(shí)子代父死者,更有虞宗濟(jì)、胡剛、陳圭。宗濟(jì),字思訓(xùn),常熟人。父兄并有罪,吏將逮治。宗濟(jì)謂兄曰:“事涉徭役,國法嚴(yán),往必死。父老矣,兄冢嗣,且未有后,我幸產(chǎn)兒,可代死!蹦送ι碓劺,白父兄無所預(yù)。吏疑而訊之,悉自引伏。洪武四年竟斬于市,年二十二。剛,浙江新昌人。洪武初,父謫役泗上,以逃亡當(dāng)死,敕駙馬都尉梅殷監(jiān)刑。剛時(shí)方走省,立河上俟渡。聞之,即解衣泅水而往,哀號泣代。殷憫之,奏聞,詔宥其父,并宥同罪者八十二人。圭,黃巖人。父為仇人所訐當(dāng)死,圭詣闕上章曰:“臣為子不能諫父,致陷不義,罪當(dāng)死,乞原父使自新!钡鄞笙苍唬骸安恢^今日有此孝子,宜赦其父,俟四方朝覲官至,播告之,以風(fēng)勵天下!毙滩可袝_濟(jì)奏曰:“罪有常刑,不宜屈法開僥幸路。”乃聽圭代,而戍其父云南。 十七年,左都御史詹徽奏言:“太平府民有毆孕婦至死者,罪當(dāng)絞,其子請代!闭孪麓罄砬溧u俊議,曰:“子代父死,情固可嘉。然死婦系二人之命,冤曷由申;犯人當(dāng)二死之條,律何可貸。與其存犯法之父,孰若全無罪之兒!痹t從其議。 伍洪,字伯宏,安福人。洪武四年進(jìn)士。授績谿主簿,擢上元知縣。丁外艱,服除,以母老不復(fù)仕。推資產(chǎn)與諸弟,而己獨(dú)隱居養(yǎng)母。有異母弟得罪逃,使者捕弗獲,執(zhí)其母,洪哭訴求代。母曰:“汝往必死,莫若吾自當(dāng)之!焙樵唬骸鞍灿凶釉诙勰刚摺!彼煨,竟死于市。 時(shí)有劉文煥者,廣濟(jì)人。與兄文軍運(yùn)糧愆期,當(dāng)死。兄以長坐,文煥詣吏請代,叩頭流血。所司上其狀,命宥之,則兄已死矣。太祖特書“義民”二字獎之。 時(shí)京師有兄坐法,兩弟各自縛請代。太祖遣使問故,同詞對曰:“臣少失父,非兄無以至今日。兄當(dāng)死,弟安敢愛其生!钡坳栐S之,而戒行刑者曰:“有難色者殺之,否則奏聞。”兩人皆引頸就刃,帝大嗟異,欲并其兄貰之。左都御史詹徽持不可,卒殺其兄。 朱煦,仙居人。父季用,為福州知府。洪武十八年詔盡逮天下積歲官吏為民害者,赴京師筑城。季用居官僅五月,亦被逮,病不能堪,謂煦曰:“吾辦一死耳,汝第收吾骨歸葬。”煦惶懼不敢頃刻離。時(shí)訴枉令嚴(yán),訴而戍極邊者三人,抵極刑者四人矣。煦奮曰:“訴不訴,等死耳,萬一父緣訴獲免,即戮死無恨。”即具狀叩闕。太祖憫其意,赦季用,復(fù)其官。 有危貞昉者,字孟陽,臨海諸生。父孝先,洪武四年進(jìn)士。官陵川縣丞,坐法輸作江浦。貞昉詣闕上疏曰:“臣父絓吏議輸作,筋力向衰,不任勞苦,而大母年逾九十,恐染霜露之疾,貽臣父終天之恨。臣犬馬齒方壯,愿代父作勞,俾父獲歸養(yǎng),死且不朽!痹t從之。貞昉力作不勝勞,閱七月病卒。 劉謹(jǐn),浙江山陰人。洪武中,父坐法戍云南。謹(jǐn)方六歲,問家人“云南何在?”家人以西南指之,輒朝夕向之拜。年十四,矍然曰:“云南雖萬里,天下豈有無父之子哉!”奮身而往,閱六月抵其地,遇父于逆旅,相持號慟。俄父患瘋痹,謹(jǐn)告官乞以身代。法令戍邊者必年十六以上,嫡長男始許代。時(shí)謹(jǐn)未成丁,伯兄先死,乃歸家攜兄子往。兄子亦弱未能自立,復(fù)歸悉鬻其產(chǎn)畀兄子,始獲奉其父還,孝養(yǎng)終身。 李德成,浹水人。幼喪父。元末,年十二,隨母避寇至河濱?茯T迫,母投河死。德成長,娶婦王氏。摶土為父母像,與妻朝夕事之。方嚴(yán)冬,大雪,水堅(jiān)至河底。德成夢母曰:“我處水下,寒不得出!庇X而大慟,旦與妻徒跣行三百里,抵河濱。臥水七日,水果融數(shù)十丈,恍惚若見其母,而他處堅(jiān)凍如故。久之,乃歸。洪武十九年舉孝廉,屢擢尚寶丞。二十七年旌為孝子。建文中,燕兵逼濟(jì)南。德成往諭令還兵,燕兵不退。德成歸,以辱命下吏,已而釋之。永樂初復(fù)官,屢遷陜西布政使。 沈德四,直隸華亭人。祖母疾,刲股療之愈。己而祖父疾,又刲肝作湯進(jìn)之,亦愈。洪武二十六年被旌。尋授太常贊禮郎。上元姚金玉、昌平王德兒亦以刲肝愈母疾,與德四同旌。 至二十七年九月,山東守臣言:“日照民江伯兒,母疾,割肋肉以療,不愈。禱岱岳神,母疾瘳,愿殺子以祀。已果瘳,竟殺其三歲兒!钡鄞笈唬骸案缸犹靷愔林!抖Y》父服長子三年。今小民無知,滅倫害理,亟宜治罪!彼齑畠,仗之百,遣戍海南。因命議旌表例。 禮臣議曰:“人子事親,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有疾則醫(yī)藥吁禱,迫切之情,人子所得為也。至臥冰割股,上古未聞。倘父母止有一子,或割肝而喪生,或臥冰而致死,使父母無依,宗祀永絕,反為不孝之大。皆由愚昧之徒,尚詭異,駭愚俗,希旌表,規(guī)避里徭。割股不已,至于割肝,割肝不已,至于殺子。違道傷生,莫此為甚。自今父母有疾,療治罔功,不得已而臥冰割股,亦聽其所為,不在旌表例。”制曰:“可。” 永樂間,江陰衛(wèi)卒徐佛保等復(fù)以割股被旌。而掖縣張信、金吾右衛(wèi)總旗張法保援李德成故事,俱擢尚寶丞。迨英、景以還,即割股者亦格于例,不以聞,而所旌,大率皆廬墓者矣。 謝定住,大同廣昌人。年十二,家失牛。母抱幼子追逐,定住隨母后。虎躍出噬其母,定住奮前擊之,虎逸去。取弟抱之,扶母行。虎復(fù)追嚙母頸,定住再擊之,虎復(fù)去。行數(shù)武,虎還嚙母足。定住復(fù)取石擊,虎乃舍去,母子三人并全。永樂十二年,帝召見嘉獎,賜米十石、鈔二百錠,旌其門。 先是,洪武中,有包實(shí)夫者,進(jìn)賢人。授徒數(shù)十里外,途遇虎,銜衣入林中,釋而蹲。實(shí)夫拜請?jiān)唬骸拔岜皇常,如父母失養(yǎng)何?”虎即舍去。后人名其地為拜虎岡。其后,嘉靖中,筠連諸生蘇奎章,從父入山,猝遇虎?聜}皇泣告,愿舍父食己,虎曳尾徐去。后為岷府教授。 權(quán)謹(jǐn),字仲常,徐州人。十歲喪父,即哀毀,奉母至孝。永樂四年薦授樂安知縣,遷光祿署丞,以省侍歸。母年九十終,廬墓三年,致泉涌免馴之異。有司以聞,仁宗命馳驛赴闕,出其事狀,令侍臣朗誦大廷,以示百僚,即拜文華殿大學(xué)士。謹(jǐn)辭,帝曰:“朕擢卿以風(fēng)天下為子者,他非卿責(zé)也!睂れ鑿幕侍颖O(jiān)國南京。宣宗嗣位,以疾乞歸,改通政司右參議,賜白金文綺致仕。子倫,舉永樂中鄉(xiāng)試。養(yǎng)親二十年,親終不仕。倫子宇,父母卒,皆廬墓。成化十二年亦獲旌。 趙紳,字以行,諸暨人。父秩,永樂中為高郵州學(xué)正,考滿赴京,至武城縣墮水。紳奮身下救,河流湍悍,俱不能出。明日尸浮水上,紳兩手抱父臂不釋。宣德五年旌其門。 有向化者,靜海衛(wèi)人。父上為衛(wèi)指揮,墮海死。化號泣求尸不得,亦投于海。忽父尸浮出,衣服盡脫。天方晴霽,雷雨驟作。既息,化首頂父衣,浮至一處。眾異而收葬之。 陸尚質(zhì)者,山陰人。父渡江遇風(fēng),飄舟將入海。尚質(zhì)自崖見之,即躍入濤中,欲挽舟近岸。父舟獲濟(jì),而尚質(zhì)竟溺死。里人呼其處為陸郎渡。 麹祥,字景德,永平人。永樂中,父亮為金山衛(wèi)百戶。祥年十四,被倭掠。國王知為中國人,召侍左右,改名元貴,遂仕其國,有妻子,然心未嘗一日忘中國也,屢諷王入貢。宣德中,與使臣偕來,上疏言:“臣夙遭俘掠,抱釁痛心,流離困頓,艱苦萬狀。今獲生還中國,夫豈由人。伏乞賜歸侍養(yǎng),不勝至愿。”天子方懷柔遠(yuǎn)人,不從其請,但許給驛暫歸,仍還本國。祥抵家,獨(dú)其母在,不能識,曰:“果吾兒,則耳陰有赤痣!彬(yàn)之信,抱持痛哭。未幾別去,至日本,啟以帝意。國王允之,仍令入貢。祥乃復(fù)申前請,詔許襲職歸養(yǎng)。母子相失二十年,又有華夷之限,竟得遂其初志,聞?wù)弋愔?

 

明史

  《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jì)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jì)傳體明代史,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歷史。其卷數(shù)在二十四史中僅次于《宋史》,但其修纂時(shí)間之久,用力之勤卻大大超過了以前諸史。修成之后,得到后代史家的好評,認(rèn)為它超越了宋、遼、金、元諸史。清史學(xué)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卷31中說:“近代諸史自歐陽公《五代史》外,《遼史》簡略,《宋史》繁蕪,《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潔,敘事簡括,稍為可觀,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卷一 本紀(jì)第一 卷二 本紀(jì)第二
卷三 本紀(jì)第三 卷四 本紀(jì)第四
卷五 本紀(jì)第五 卷六 本紀(jì)第六
卷七 本紀(jì)第七 卷八 本紀(jì)第八
卷三十三 志第九 卷三十四 志第十
卷三十五 志第十一 卷三十六 志第十二
卷三十七 志第十三 卷三十八 志第十四
卷三十九 志第十五 卷四十 志第十六
卷四十一 志第十七 卷四十二 志第十八
卷四十三 志第十九 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
卷九 本紀(jì)第九 卷十 本紀(jì)第十
卷十一 本紀(jì)第十一 卷十二 本紀(jì)第十二
卷十三 本紀(jì)第十三 卷十四 本紀(jì)第十四
卷十五 本紀(jì)第十五 卷十六 本紀(jì)第十六
卷十七 本紀(jì)第十七 卷十八 本紀(jì)第十八
卷十九 本紀(jì)第十九 卷二十 本紀(jì)第二十
卷二十一 本紀(jì)第二十一 卷二十二 本紀(jì)第二十二
卷二十三 本紀(jì)第二十三 卷二十四 本紀(jì)第二十四
卷二十五 志第一 卷二十六 志第二
卷二十七 志第三 卷二十八 志第四
卷二十九 志第五 卷三十 志第六
卷三十一 志第七 卷三十二 志第八
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一 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二
卷四十七 志第二十三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四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五 卷五十 志第二十六
卷五十一 志第二十七 卷五十二 志第二十八
卷五十三 志第二十九 卷五十四 志第三十
卷五十五 志第三十一 卷五十六 志第三十二
卷五十七 志第三十三 卷五十八 志第三十四
卷五十九 志第三十五 卷六十 志第三十六
卷六十一 志第三十七 卷六十二 志第三十八
卷六十三 志第三十九 卷六十四 志第四十
卷六十五 志第四十一 卷六十六 志第四十二
卷六十七 志第四十三 卷六十八 志第四十四
卷六十九 志第四十五 卷七十 志第四十六
卷七十一 志第四十七 卷七十二 志第四十八
卷七十三 志第四十九 卷七十四 志第五十
卷七十五 志第五十一 卷七十六 志第五十二
卷七十七 志第五十三 卷七十八 志第五十四
卷七十九 志第五十五 卷八十 志第五十六
卷八十一 志第五十七 卷八十二 志第五十八
卷八十三 志第五十九 卷八十四 志第六十
卷八十五 志第六十一 卷八十六 志第六十二
卷八十七 志第六十三 卷八十八 志第六十四
卷八十九 志第六十五 卷九十 志第六十六
卷九十一 志第六十七 卷九十二 志第六十八
卷九十三 志第六十九 卷九十四 志第七十
卷九十五 志第七十一 卷九十六 志第七十二
卷九十七 志第七十三 卷九十八 志第七十四
卷九十九 志第七十五 卷一百 表第一
卷一百一 表第二 卷一百二 表第三
卷一百三 表第四 卷一百四 表第五
卷一百五 表第六 卷一百六 表第七
卷一百七 表第八 卷一百八 表第九
卷一百九 表第十 卷一百十 表第十一
卷一百十一 表第十二 卷一百十二 表第十三
卷一百十三 列傳第一 卷一百十四 列傳第二
卷一百十五 列傳第三 卷一百十六 列傳第四
卷一百十七 列傳第五 卷一百十八 列傳第六
卷一百十九 列傳第七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八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九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十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十一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十二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十三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十四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十五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十六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十七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十八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十九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二十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二十九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三十一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二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三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三十四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三十五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三十六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三十七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三十八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九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四十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一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四十二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三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五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四十七 卷一百六十 列傳第四十八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八十五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八十九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九十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八十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一百九十四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一百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四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一百九十九 列傳第八十七 卷二百 列傳第八十八
卷二百一 列傳第八十九 卷二百二 列傳第九十
卷二百三 列傳第九十一 卷二百四 列傳第九十二
卷二百五 列傳第九十三 卷二百六 列傳第九十四
卷二百七 列傳第九十五 卷二百八 列傳第九十六
卷二百九 列傳第九十七 卷二百十 列傳第九十八
卷二百十一 列傳第九十九 卷二百十二 列傳第一百
卷二百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 卷二百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
卷二百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 卷二百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
卷二百十七 列傳第一百五 卷二百十八 列傳第一百六
卷二百十九 列傳第一百七 卷二百二十 列傳第一百八
卷二百二十一 列傳第一百九 卷二百二十二 列傳第一百十
卷二百二十三 列傳第一百十一 卷二百二十四 列傳第一百十二
卷二百二十五 列傳第一百十三 卷二百二十六 列傳第一百十四
卷二百二十七 列傳第一百十五 卷二百二十八 列傳第一百十六
卷二百二十九 列傳第一百十七 卷二百三十 列傳第一百十八
卷二百三十一 列傳第一百十九 卷二百三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二百三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二百三十八 列傳一百二十六
卷二百三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二百四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二百四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二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二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
卷二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卷二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卷二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二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二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
卷二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卷二百六十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九 卷二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五十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五十一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五十二
卷二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五十三 卷二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十四
卷二百六十七 列傳第一百五十五 卷二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五十六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第一百五十七 卷二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五十八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第一百五十九 卷二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六十
卷二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六十一 卷二百七十四 列傳第一百六十二
卷二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六十三 卷二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六十四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六十五 卷二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六十六
卷二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六十七 卷二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六十九 卷二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七十
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七十一 卷二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七十二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第一百七十三 卷二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七十四
卷二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七十五 卷二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七十六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第一百七十七 卷二百九十 列傳第一百七十八
卷二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七十九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八十
卷二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八十一 卷二百九十四 列傳第一百八十二
卷二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八十三 卷二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八十四
卷二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八十五 卷二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八十六
卷二百九十九 列傳第一百八十七 卷三百 列傳第一百八十八
卷三百一 列傳第一百八十九 卷三百二 列傳第一百九十
卷三百三 列傳第一百九十一 卷三百四 列傳第一百九十二
卷三百五 列傳第一百九十三 卷三百六 列傳第一百九十四
卷三百七 列傳第一百九十五 卷三百八 列傳第一百九十六
卷三百九 列傳第一百九十七 卷三百十 列傳第一百九十八
卷三百十一 列傳第一百九十九 卷三百十二 列傳第二百
卷三百十三 列傳第二百一 卷三百十四 列傳第二百二
卷三百十五 列傳第二百三 卷三百十六 列傳第二百四
卷三百十七 列傳第二百五 卷三百十八 列傳第二百六
卷三百十九 列傳第二百七 卷三百二十 列傳第二百八
卷三百二十一 列傳第二百九 卷三百二十二 列傳第二百十
卷三百二十三 列傳第二百十一 卷三百二十四 列傳第二百十二
卷三百二十五 列傳第二百十三 卷三百二十六 列傳第二百十四
卷三百二十七 列傳第二百十五 卷三百二十八 列傳第二百十六
卷三百二十九 列傳第二百十七 卷三百三十 列傳第二百十八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第二百十七 卷三百三十二 列傳第二百二十
附錄 張廷玉上明史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