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訪,不能丟棄的傳統(tǒng)
家訪,不能丟棄的傳統(tǒng) 有一次,我與一名農(nóng)村學生的家長交談時,無意中問道:“班主任是否來進行過家訪?”孩子的母親連連搖頭說:“三年多從沒來過……”這位家長的話引起了我的深思:現(xiàn)在,許多農(nóng)村學校的班主任漸漸把家訪工作淡化了,學生出了問題,往往是一個電話叫來家長,而對學生的家庭背景和心理狀況了解甚少,家長與教師的感情也漸漸疏遠。 剛走上工作崗位的那兩年,遇到上課不認真的學生我也很茫然,批評他們是不奏效的,因為過后又是一樣。我就一次次地到問題學生家家訪,我的真誠感動了不少學生,許多問題學生都慢慢變好了。家訪使我漸漸明白,問題學生的背后往往有著各種各樣的家庭問題,家訪在其中的作用就顯得更加重要。 家訪能深入了解學生 有的班主任發(fā)現(xiàn)學生的違紀行為,就立即批評學生,數(shù)落他們屢教不改、無可救藥,動不動就請家長來學校,更有甚者勸其“換個讀書環(huán)境”,讓學生和家長都很反感。其實,幾乎每位學生都有上進的心,只是許多原因阻礙了他們。 洋洋是個調(diào)皮的孩子,家訪后我發(fā)現(xiàn),他父母都是殘疾人,家庭十分貧困。他家最大的幸運莫過于生了一個健康、正常的兒子——洋洋,可是洋洋讀九年級了還不懂事,成績差又不遵守紀律,在家好吃懶做,不幫爸媽做家務。了解了這些情況后,我深感同情,同時經(jīng)常找洋洋談話,鼓勵他好好學習,為父母爭光,還把自己節(jié)省下來的練習本都送給他,他也漸漸懂事了,F(xiàn)在,洋洋已職高畢業(yè),能自食其力了,也懂得感恩父母了,這是我最大的欣慰。 一年之內(nèi),班上每位學生家里我都想方設法去一趟,哪位學生家庭貧困、哪位學生是留守孩子、哪位學生是單親家庭等情況,我都了如指掌。這大大增強了我管理班級的針對性和主動性。 班主任如果不深入學生的家庭,不千方百計走進學生的心靈,就很難準確、全面地了解學生,達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家訪能增強教育合力 教師和家長有著共同的心愿。教師去學生家家訪,體現(xiàn)了教師對孩子是關(guān)心的,在傳遞著“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所以家長一般是很歡迎的,從每位家長對我熱情的款待就可以看出。這幾年,由于懷著一顆對學生負責、對學生充滿愛的心去家訪,我的班主任工作也得到了家長的積極配合。到學校主動來了解學生情況的家長也逐漸增多了,學生更懂事了。 有一次,我到一個學生家,學生不在,年邁的奶奶不知孫子去向,直覺告訴我,他們肯定是偷偷上網(wǎng)去了。我騎了20多分鐘的摩托車趕到那家網(wǎng)吧時,已經(jīng)是晚上10點了,我班上的5個學生卻上網(wǎng)正酣。原來,有一位學生過生日,請他們通宵上網(wǎng)。如果沒有制止他們,第二天教室里就會出現(xiàn)5個“瞌睡蟲”。后來,他們都向我道了歉。 向家長反映情況時,不能只報憂不報喜,必要時,不要將學生排除在外,家長、學生、教師在一起,可以有效避免學生產(chǎn)生誤解,讓家長、學生更誠懇地接受教師的建議,而且當著家長的面表揚孩子,本身也會對學生產(chǎn)生一定的激勵作用。特別是當孩子出現(xiàn)問題時,更不能把孩子說得一無是處,甚至責備家長沒有盡到教育好孩子的責任。因此,要以發(fā)展的眼光對待孩子,多站在家長的角度思考問題。 有些孩子老是出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家長也無可奈何了,回家后只能又是一頓棍棒教育。班主任應該設身處地為家長著想,多與家長傾心交流,與家長一起研究教育方法才是上策。 教師要善為家庭把脈 家訪時也要注意一些問題,多聽家長的傾訴,與家長坦誠交流。班主任到達學生家里后,首先要說明來意。不少家長一看到老師登門,心里就緊張,以為孩子在學校又犯了錯誤。 要全面、準確、客觀地給孩子和家庭把脈!凹壹矣斜倦y念的經(jīng)”,班主任要耐心傾聽家長在撫養(yǎng)孩子成長中的酸甜苦辣,了解孩子的家庭背景,掌握孩子的個性特征和生活狀況,為學生建立“家庭檔案”,尤其是初次家訪。家長的不幸遭遇,班主任要表示同情; 家訪,不能丟棄的傳統(tǒng)家長的優(yōu)秀教育方法,班主任要表示贊賞;家長的不當教育思想和方法,班主任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家長感受到班主任對學生負責的態(tài)度。不會傾聽、一味只顧自己“一言堂”的班主任,是不受家長歡迎的。 要將“普訪”與“特訪”相結(jié)合,不要只在學生出了問題后才去家訪,F(xiàn)在,通信技術(shù)發(fā)達了,家訪漸漸被一些班主任遺忘了,這不利于深入了解學生。還有一些班主任認為成績好的學生就不用去家訪,其實,成績好的學生家庭同樣有必要去了解,我們可以去挖掘其成功家庭教育背后的教育資源,也可以去了解好學生在家的表現(xiàn)狀況。 我一般會在開學的前兩個月做一次“普訪”,當學生出現(xiàn)成績突降、行為反常、悶悶不樂等異常情況時,我會去“特訪”,這時的家訪往往針對性更強,更有實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