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運用評點式閱讀法提高寫作能力
許多人都曾有過“有想法無法表達”的困惑,有過“寫出來的東西與想法相距甚遠”的尷尬。要很清楚地表達自己的內心,筆者認為,就要懂得遣詞造句的方法。懂得立意謀篇的方式。所以在課堂上,我們要教給學生一些閱讀的方法,在運用方法的過程中把握文章主題,掌握作者的意圖,進而獲得寫作的感悟。評點式閱讀就是一種很好地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方式。 不同的文體,評點的側重點則不同。不同作者的文章,強調鑒賞的內容也不同。有些文章主要通過對字詞的理解來把握全文。有些則是通過對句子的修辭方法和表達方式的鑒賞來把握。只有懂得鑒賞,才可能寫出較高質量的習作。就如吃飯一樣,你只有能吃出別人飯菜的好壞,才可能在自己做飯的時候不犯別人的錯誤。這樣才可能提高自己的烹飪能力。 一、從評點詞語入手。提高學生慎重選擇詞語、以詞寄情的能力 魯迅文章的語言以準確精練著稱。我們閱讀他的任何一部作品,都會強烈地感受到語言的簡潔、明快、直白、洗練。準確地運用動詞、形容詞是魯迅作品比較突出的語言特色之一。如魯迅的《風箏》,我有以下設計: 出示評點示例,讓學生仿照示例在文中找?guī)滋幖右栽u點并且揣摩作者情感。 【原文】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墮著,墮著。 【評點】“重”“墮”用了反復的手法,與前面“心變成了鉛塊”相照應,可見作者當時心情是多么沉重。這沉重是由于虐殺了弟弟游戲的童心造成的,因為一直無法補過,所以這塊鉛始終壓在心上,很重很重地墮著墮著!爸亍薄皦櫋笔堑谒穆,讀起來就有沉重的感覺。 通過自己評點,學生很容易掌握字詞評注的方法,在下次碰到作品閱讀時,也會自然地從分析詞語人手,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當然,我們的目的不只是會評點字詞,而是以評點為基石,明白選詞的重要性。這對學生寫作選用詞語的準確性方面很有幫助。 如一次練筆,學了《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我讓學生根據菲利普夫婦的性格特點,通過想象描寫“當菲利普一家人見到賺到錢的于勒叔叔時的表現(xiàn)”。一位學生站起來讀他的文章,其中有一句“當我的媽媽確定眼前站著的人就是我親愛的于勒叔叔時,她的臉由于激動而脹得通紅,說話都哆哆嗦嗦……” 我先讓這位學生談談為什么用這些詞語,接著其他學生評價。其他學生在評價時,對“通紅”和“哆哆嗦嗦”兩個詞產生異議。有人說,就該用“通紅”,人一般在激動的時候臉就是變得通紅。對“我”的媽媽來說,有錢的于勒就是她的希望,是他們家受人尊敬的媒介,期待他的回來是最近以來全家的夢想。當這個時刻盼望的人真真切切地出現(xiàn)時。試想,誰不會激動,誰不會激動而導致臉紅呢?那這時候,就不應該用“哆哆嗦嗦”,這個詞一般是在很冷或者害怕的情況下用的,這個場面對菲利普夫婦來說,只能是開心,高興,怎么會用“哆哆嗦嗦”呢?而有些人認為,“通紅”是在緊張的情況下用的。而此刻,于勒的突然出現(xiàn),對菲利普夫婦來說,是一個沒有想到的事實,當盼望已久的愿望忽然實現(xiàn)時,人都有個不適應的過程,這時候先是激動。然后是確認之后的極度興奮,既而是有點不相信,但又怕眼前的事實馬上消失,所以一系列的心理作用下,臉色應該是“慘白”,而不是“通紅”,說話起來當然也是“哆哆嗦嗦”了…… 通過諸如此類的訓練,學生不管是在片斷寫作還是在大小作文的寫作上都會慎重地考慮詞語的選取。 二、以評點句子為切口,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修辭、形象表達的能力 散文是以語言優(yōu)美見長的,優(yōu)秀的散文,語言表達無拘無束,猶如清泉出山,任意蜿蜒流淌,行于所不能不行,止于所不可不止。對這類題材的教學,就要從賞析、評點句子人手,讓學生明白文章好在哪里,怎么樣才能寫出這樣的句子。宗璞的《西湖的綠》,語言傳神盡意,富有表現(xiàn)力,學習作者具體形象地描寫事物特點的方法,積累喜歡的詞句,激發(fā)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是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我對文章的把握設計了三個步驟:課文描寫了三處景物的特點,仿照下面句子的分析,結合具體的語境說說三處“綠”的特點。 【原文】有的綠得發(fā)黑,深極了,濃極了,似乎飄著的雨絲兒也都是綠的;有的綠得發(fā)藍,淺極了,亮極了,溪水在平穩(wěn)處也是碧澄澄的。 【評點】這些句子通過“綠得發(fā)黑,深極了,濃極了”“綠得發(fā)藍,淺極了,亮極了”兩處的對比,說明了靈隱的綠具有多層次感,對比鮮明,一目了然。“飄著的雨絲兒也都是綠的”此句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強調了靈隱綠的濃,寫出了靈隱的綠具有一種逼人氣勢。 選擇自己最喜歡的部分,讀一讀,同時想象課文描述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感受,并做摘錄。運用一定的修辭方法,借助五種表達方式,描寫你所游覽過的一處景點,并選擇一兩個句子進行分析…… 這種評點式的課堂方式,讓學生掌握了分析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也培養(yǎng)了學生自覺運用修辭手法和表達方式的習慣,讓學生在寫作時不再漫無目的,而懂得選取恰當?shù)谋磉_為自己的語言增添色彩。課快結束時,為了鞏固效果,我在黑板上寫了一個句子,讓學生在此基礎上改寫,讓句子所寫的場面更形象。 【例句打鈴了,教室里一陣混亂,然后大家跑到自己的位子上。教室里一下子安靜極了。某同學的改寫: 一大群人相互簇擁著從門外跑過來,你推我搡,爭先恐后地竄進教室。坐在教室前面的人,幾步就跌坐在椅子上,慌亂地在抽屜里翻著;坐在后面的人。踉踉蹌蹌地沖向座位,偶爾絆一下,又急急忙忙地爬起來,弄得桌椅山響,不一會,教室安靜了下來。 【評點】“簇擁”“你推我搡”“爭先恐后”“跌坐”“‘慌亂”“踉踉蹌蹌”“山響”這些詞語用得很形象,把大家上課前的表現(xiàn)生動逼真地表現(xiàn)了出來。 自己解釋改寫理由和大家相互評述之后,再進行自我修改,學生都會明白該如何選用修辭描寫一個場面,如何才能使自己的文字更生動形象,更好更真實地再現(xiàn)生活。 三、以自主提問為抓手。培養(yǎng)學生獨立構建框架、嚴謹思維的能力鑒賞文章,學生往往有“不知道看什么”的困惑。教師就可以通過問題來引導學生該在哪里停留思考,該在什么地方找出重點。當然這些問題不是隨心所欲,想提就提的。要體現(xiàn)以下幾個要點:首先,問題應該導源于選文,應該直接產生于選文的理解活動; 其次,這些問題是學生在自主閱讀的情況下可能提出或按一般估計應該提出的; 第三,提出這些問題的目的是為了促使學生從這一角度去把握文章,而不是為了得出“標準答案”: 第四,知識自然而然地滲透其中。 這些問題都是沿閱讀的進程逐步展開的;蛘哒f,是有意識地打斷學生的自然閱讀進程,在文章的關鍵處,讓學生停下來,按旁批評點的指引進入相關的活動,在問題的攙扶下,學習更為有效的讀寫方法。 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時,重新排版文章,設計如下: 1.故事開頭就說“那是費城7月里一個悶熱的日子,雖然時隔57年,可那種悶熱我至今還能感覺到”。你設想一下,57年的時間,會有怎么樣的事情讓作者至今難忘呢?作者難忘的只是那種悶熱嗎? 2.“我落在最后,全身顫抖,冷汗直冒,也跟著他們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膛里咚咚直跳。我終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驚肉跳,盡量往里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邊緣移動,我看在眼里,嚇得幾乎暈倒!蹦阌羞^如此的經歷嗎?恐懼或者興奮都行,試著用動作和神態(tài)描寫的方法來記錄你的一次經歷。 3.“這時,樹林里有一道手電光照來照去。我聽到了杰利和我父親的聲音!”這句話不難看出,我的好朋友杰利在我絕望時叫來了我的父親。發(fā)揮你的想象,把杰利向父親轉述我的狀況這一段描述出來,可以采用神態(tài),對話等描寫。“我下不去!”我哭著說!拔視粝氯,我會摔死的!”在父親引導我下來時,我心里充滿了恐慌和無奈,試著體會我當時的心理,用一段文字描述一下我當時的真實內心。 4.“‘聽我說吧!腋赣H說,‘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眼睛看著我電筒的光照著的地方,你能看見石架下面那塊巖石嗎?”’父親來了,可是他沒有抱“8年來一直有病”的我下懸崖,而是鼓勵我“走一步,再走一步”,他的目的是什么?猜測一下父親當時的心理。 上面共出示了四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讓學生注意到小說中的環(huán)境。我們知道,小說的三要素是:人物,故事情節(jié)和環(huán)境。環(huán)境對一篇小說來說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往往不大注意,尤其是不太詳盡的環(huán)境描寫。在這個地方讓學生停下來。來感受環(huán)境的作用,對學生的寫作很有幫助。當然,開頭的懸念藝術也是值得學生在寫作中借鑒的一個方面。 第二個問題,是關于小說人物的描寫方法的。成功的人物要有多種描寫方法來刻畫他。描寫手法可以說是小說的關鍵所在。是小說藝術縱橫馳騁的媒介。在此處停留下來,指導學生來體會小說描寫方法的魅力,并能結合自己的經歷搜尋記憶,為以后的寫作積累素材。 第三個問題,涉及小說的藝術和閱讀方法。在小說文本中留有“空白”,是小說的藝術技巧,同時也涉及閱讀的重要方法。小說的閱讀要求讀者動用自己的人生經驗去填補、去充實文本的“空白點”。從而進行重新創(chuàng)作,寫出屬于自己的“作品”。此問題讓學生換了角度,把自己放在當時的處境之中來體味感悟。等于讓學生學習鑒賞小說的入門之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第四個問題,涉及小說的主題。一篇文章,往往是通過一件小的事情,讓讀者感悟到一個人生哲理。而這種生活的哲理都是蘊涵在人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之中。父親的語言道出了他的心理和當時的意圖,“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無長進”。他讓孩子自己下來,經受一次歷練,增長勇氣和經驗。事實上,“我”確實從中得到了難忘的經驗。這個父親是很懂得怎樣訓練孩子的。自己只給予指導、鼓勵,這樣可以使一個孱弱的孩子獲得信心,變得勇敢。這給我們一個啟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從事件中悟到道理。哲理是有 普遍意義的,善于感悟,人就會聰明起來。感悟對于寫作也極重要,這篇課文記敘的雖然只是一次歷險,立意卻很高,富有教益。 當然,這樣的課堂只是教給學生一種想問題的思維方式和某一類文體的寫作規(guī)范,但要能寫出來還要靠后期的訓練。 在上《孤獨之旅》時,我沒有布置任何預習作業(yè),事先學生對此課一無所知,課上我讓學生根據題目思考文章內容。大家的回答五花八門,但有一點是統(tǒng)一的,那就是要描寫自己“孤獨”的心境。我讓學生思考3分鐘,用200字左右來寫一次“孤獨”的經歷。 某同學如此寫: 天空明曠高遠,清冷蒼涼,幽藍得深邃,我揚起頭佇立在這繁華之中,任熙熙攘攘的人群在我身邊流過:任談笑風生縈繞在耳際。若有若無的喧鬧飄飄悠悠地與我擦肩而過,而我的眼中,唯一留住的是遠處一棵寂寥的梧桐樹上的枯葉,被風吹著慢慢地慢慢地飄落到地上…… 大家評說要點如下:1.這段寫得好,通過身邊的繁華來反襯內心的孤獨。2.景物的選擇也不錯,有助于刻畫人物心理。3.但是,孤獨的時候應該喜歡喧鬧,為什么會對外面的“繁華”無動于衷?4.在繁華之中,怎么會有一棵寂寥的梧桐?這段練習,可以培養(yǎng)學生知識之外的各色人物的刻畫。讓自己所寫的人有血有肉,躍然紙上。文體各有所勝,章法各有所長,語言各有其趣,風格各有所味。課堂的問題引導,使學生在該停的地方停下來思考,在寫同類題材文章時,形成一個慣性的狀態(tài),完整的思維。 蘇轍曾在《上樞密韓太尉書》中說“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的確。從某種角度來說,寫作是學不來的。它不是一門可教可學的手藝活。同樣的一抹笑,一個眼神,一株幼芽,一句名句……有的人漠然處之。視而不見:有的人則情不自禁地在心靈深處畫上優(yōu)美的或者憂傷的感情弧線。這是一種敏感的主觀反應。這種敏感是可以培養(yǎng)的,靠我們平時閱讀教學的滲透和日積月累的潛移默化。只要我們教師在課堂上,讓學生在該注意的地方停下來,訓練學生對字詞,對句子的敏感度,培養(yǎng)學生對文字的感悟力,這些針對性的訓練就會提高語文素養(yǎng),提高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進而學生就能通過一定的方式方法采用恰當?shù)奈淖謥盹@現(xiàn)自我獨特的個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