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班會活動的原則
更多精品源自3edu教育網 1、強化主體參與原則。 主體參與的基礎是培養(yǎng)學生具備自己學習、自己查詢相關資料,圍繞教育目的自己選擇主題,培養(yǎng)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發(fā)展學生自學成才的智力品質,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和技巧。主體參與意識與能力的養(yǎng)成在于學生參與和學習活動的實踐,主體意識與能力作為主體的人在實踐活動中所具有的本質屬性,是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中自身素質結構所產生的功能表現,這不是先天具有的,只能在參與過程中體現、形成和發(fā)展。要發(fā)展學生的才智,光靠教師灌輸是不行的,要調動學生作為主題班會活動的主體參與者的積極性。同時要保證學生參與活動的時間,另外還有不斷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質量。 2、主體性原則。 主體參與的目的在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學生主體性的行為特征主要包括:①能動性或自動性,它集中表現在自身的、有意識的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理性活動中,強調人的積極、主動、自覺的行為;⑧自主性與獨立自主性。江澤民同志給青少年題詞中提出的“自學、自理、自護、自強、自律”要求,這就是自主性的內涵,它是一個人自立于社會的基本要求,通過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性以形成良好的個性;②創(chuàng)造性,即以多向、逆向思維為主要特征的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和富于創(chuàng)造的科學精神。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主體的創(chuàng)造性;④社會責任感。在主體參與過程中,大量采用小組及全班討論等方式,這就要求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善于傾聽別人意見、學會與別人合作,在合作過程中逐步形成群體意識與社會責任感。 3、分類指導原則。 分類指導是指教師在活動中對不同類型學生有針對性的指導,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主題班會活動中,要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確立不同的活動目標、選擇不同的活動內容,形成多種既能使學生喜聞樂見,又能適宜各類學生主動參加的、尋到角色位置的豐富形式,從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促進、有所提高。 4、激勵評價原則。 在活動過程中采用評價激勵機制,評價是對學生各方面狀況所做的價值判斷,強調激勵評價是以尊重學生人格和自尊心為前提。針對初中學生心理特征,用激勵的語言激勵學生的上進心,增強學生自信心,培養(yǎng)學生堅強的意志和堅韌的毅力,形成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育氛圍。 更多精品源自3edu教育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