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生,究竟是誰制造的
在一次語文單元測驗上,有這樣的一條題目:給下列多音字組詞。其中一字“差”共給了四個注音:ch?( ) ch?( ) ch?i( ) c‰( ),59個學生的班級,竟然有了46個學生在第二個橫線上填了“差生”,還有7個學生填寫“成績差”,約占全班人數(shù)的89.8%。 究竟是誰制造了“差生”?又是誰讓這些孩子們對這樣的詞語如此敏感,記憶得如此深刻?很顯然這是從校里派生出的詞語,是從教師口里吐露出來的。 其實所謂的差生,不過是學生中弱勢群體,他們更需要眾多家長和老師的關(guān)懷和幫助。盡管,他們有這樣或那樣的毛病,有些品德行為不良,讓學校家長頭疼;有的不遵守學校紀律,影響他人學習,甚至搗亂課堂教學秩序;有的成績很糟糕,影響班級榮譽,丟家長面子……但是,這一切的一切,能說是孩子的錯嗎? 究竟是誰制造了“差生”?我根據(jù)這短短幾年的教學和生活體驗,概括有如下幾點: 一:家庭因素:調(diào)節(jié)愛的尺度,既不可溺愛,也不可乏愛。 現(xiàn)在絕大多數(shù)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家長都把全部心血傾注在自己的子女身上,希望他們能在愛河中健康成長。誠然,愛是生命的維他命,愛是教育的前提,沒有愛的孩子是絕對不可能健康成長的,但愛也要科學,也要講究方法,就像生活中正確的使用維他命一樣。在學校,老師的教育應(yīng)該在責任的基礎(chǔ)上傾注愛心和童心,而家長的愛卻要把握正確的尺度,因為過多的愛也會使孩子在成長中偏離健康的軌道。沒有正確的尺度,都會使愛蒙蔽了雙眼,有多少孩子因家長的“溺愛”和“乏愛”而淪為人們口中所謂的差生。 1、對孩子的溺愛有時會比乏愛更有害。 現(xiàn)在的孩子都是些獨生子女,都是家長的掌上明珠,所以溺愛就成了現(xiàn)代家庭教育中最大的也是最嚴重的問題。溺愛就是一種過度的寵愛,它主要體現(xiàn)在兩方面:①因溺愛而一味縱容孩子,包庇孩子。②因愛的深而恨之切,望子成龍,對孩子過于苛求。 舐犢之情,人皆有之。父母的“愛子——溺子——誤子——害子”,這往往是現(xiàn)實生活中一些青少年走上歧途的四步曲。所以說,過度的愛也能變成一種傷害! 有些父母過分溺愛自己的孩子,往往任由孩子隨心所欲,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沒有原則的接受孩子的一切要求和條件。在物資方面給得太多,在生活方面管得太多,很多是孩子需要做的事也由父母一手操辦,這樣長期下去孩子就會形成懶惰、自私、任性的性格,不聽勸告,甚至胡攪蠻纏,在與同學交往的過程中不懂得體貼關(guān)心他人,從而很難找到屬于自己的真正朋友。 有些父母深愛著自己的孩子,向自己的子女提出一些過高的不符和情理的要求,孩子稍有不遜,輕者加以責罵,重者加以打罰。這些家長對孩子過于嚴格的責罰,實際上反映了他們的求功心切。父母太急躁,教育孩子的方法也會變得簡單,但只有大聲的斥責,不僅不會讓孩子變得更加聰明,反而會把孩子扼殺在興趣的搖籃里。 我曾經(jīng)親眼目睹過這樣一個鏡頭:一個七八歲的小女孩,父母為了讓她在我們幾個老師客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華,非要讓孩子做一條六年級才會學到的數(shù)學競賽題。孩子抓著筆支吾了半天也沒做出來,只見母親怒目一瞪,大聲呵斥道:“你這個笨蛋,這么簡單的題目都不會。哼,晚上再和你算帳!”孩子滿臉惶恐的站在那兒,眼睛里噙著傷心的淚水。 我很同情這個小女孩。任何一個賢明的媽媽,都不應(yīng)該這樣對待孩子。也許我們可以找出好多理由,說自己“太愛她了”“我是恨鐵不成鋼”“我當時是氣極了”等等來搪塞自己的過失,但是我們可曾想過,孩子那脆弱的心靈能否承受得了這樣嚴厲的、完全毫無理由的責罵? 的確,溺愛孩子的父母反而會讓自己得不到孩子的感激和尊重,會讓自己的孩子一步步走上歧途。因為只有真愛才會讓孩子快樂,能讓孩子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能,形成朝氣蓬勃、積極向上、活潑愉快的良好性格,只有這樣的愛才能培養(yǎng)出充滿愛心、品質(zhì)善良、能夠體諒父母的良苦用心、感受父母恩情,學會孝敬父母的優(yōu)秀孩童。 2、讓孩子生活在陽光中,讓世界充滿愛——遠離乏愛。 要說自己現(xiàn)在的孩子缺乏愛, 大概沒有多少人會相信, 更沒有多少父母會承認。家庭是社會的載體,福祿貝爾曾說過:“國家的命運與其說是掌握在當權(quán)者手中,倒不如說是掌握在母親的手重!庇纱丝梢,孩子各方面素質(zhì)的培養(yǎng),離不開父母,尤其是母親的關(guān)懷和愛護。 可有的父母關(guān)心孩子只限于關(guān)心孩子的成績,平時對孩子不聞不問。但每當老師在他們面前表揚了其他學生或自己的孩子在學校犯了錯,就不問青紅皂白地給孩子一頓皮鞭。因此 ,這樣的父母,孩子們都認為不能成為自己學習的榜樣。 有的家長常年在外闖蕩,極少地過問孩子在家里、學校的表現(xiàn),只是一味的給孩子金錢和物質(zhì)上的滿足。其實這種家長是成功中的失敗者,也許他們會在自己的事業(yè)上能夠取得較高的成就,但他卻忽略了自己的子女,自己的孩子此時不僅需要物質(zhì)上的滿足,他們更需要的是心靈的撫慰。父母親平時對他們的一個笑臉,一絲鼓勵,一句安慰都能給孩子帶來莫大的快意。 更有甚者,一些父母為了讓自己過得逍遙自在,不注重搞好家庭關(guān)系,不能為孩子營造一個溫馨的港灣。據(jù)國家不完全統(tǒng)計:中國的離婚率以每年180萬對的速度遞增,這也就標志著每年會產(chǎn)生180萬個左右離異家庭子女。生活在這樣家庭中的孩子經(jīng)常充滿了恐懼感、孤獨感、喪失感、不安全感。即使是自信心和獨立生活能力較強的孩子,他們身心所受到的傷害也是無法形容的。他們渴望幸?鞓返志芙^朋友的真誠幫助,于是他們痛苦自己的痛苦,沉默自己的沉默。沒了上進心、沒了責任感,學習了無興趣,成績逐漸下降。這就是殘缺的家庭,導致了殘缺的教育,造成了孩子殘缺的心理。于是有些孩子為了逃避現(xiàn)實,作出喪失理智的選擇,破罐子破摔,把自己所謂的快樂統(tǒng)統(tǒng)建立在別人的幸福之上,成了學校里的問題學生。 二、學校因素:全面貫徹素質(zhì)教育,實行“減負”,而不“撿負”,多方面的公平、公證地評價學生。 在社會不斷進步的新時代下,要求我們的老師也必須擁有新的教學理念,全面貫徹素質(zhì)教育。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發(fā)現(xiàn)我們有些老師的頭腦中仍有一些陳舊迂腐的觀念,并不去認真執(zhí)行黨的思想方針,變“減負”為“撿負”,與現(xiàn)代教育和培養(yǎng)新時代人才的要求背道而馳,而我們口中所謂的“差生”正是這種落后的教育理念的受害人。 1、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自由快樂的環(huán)境中學習。 多年的應(yīng)試教育讓許多老師成了機械的教學工具。對于那些學習困難的孩子,缺乏耐心指導,甚至對他們不聞不問。在教學過程中,只是簡單機械地要求學生死記硬背,長期下去,部分學生思維僵化,思路定型,分析概括能力差,給學習新知識帶來不便。隨著年級的增長,學習內(nèi)容的深入,學生的成績就會逐漸下降,學習興趣就會降低,而導致班級中的“差生”也逐漸增多。 其實,學生不愿意學習并不一定是單純的“作業(yè)多、任務(wù)重”造成的,而是由于長期在“低效循環(huán)”的作業(yè)中往復,造成了心理上的沉重壓力。許多重復的低效的任務(wù)讓孩子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國家要求的“減負”并不是僅僅要減輕學生的作業(yè)負擔,還要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 教學是一門藝術(shù),老師用什么樣的語言、語調(diào)去授課,課后用什么布置作業(yè)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這都是要動動腦筋的。很多老師都知道讀書的好處,都知道多讀多看多寫對學生的發(fā)展有益,可是單純地提出要讀書要積累,是沒有多大意義的。提供一些可操作的讀書方法,指導孩子讀書,師生共讀、賞析,展開讀書知識和演講競賽,表演書中的故事,配樂朗誦,等方法,才能引導孩子逐步領(lǐng)悟讀書的樂趣,以養(yǎng)成愛不釋卷的好習慣。 有些學生不愿意學習,既因為書中內(nèi)容枯燥乏味,學習方法機械單一,也因為老師習慣性的“簡單懲罰”。因此,教師應(yīng)當想方設(shè)法地保護好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讓孩子在愛的懷抱中,懷著極大的樂趣去學習才是當前最重要的。 我國的教育體制正處在由應(yīng)試教育向素質(zhì)教育轉(zhuǎn)軌的關(guān)鍵時期,改進教學方法,讓教育變得有趣味,讓孩子學得輕松快樂,是擺在每個教師面前的課題。 2、“分”并不是學生的命根,教師應(yīng)從多方面公平公證地評價學生。 “考、考、考,教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盡管素質(zhì)教育叫得驚天動地,可許多省市的應(yīng)試教育卻仍搞得轟轟烈烈。分數(shù)仍舊是衡量學生好壞的唯一砝碼,也是各個學校評優(yōu)招生的重要依據(jù)。學校里重視尖子生的培養(yǎng),畢業(yè)班教師的配備,這一切都是為分數(shù)服務(wù)。成績好、分數(shù)高的就是“優(yōu)生”;成績差,分數(shù)低的就是“差生”。那些分數(shù)稍低的學生,不僅學業(yè)上不能受到老師的重視,而且還時不時地受到老師和家長的批評,甚至諷刺、挖苦、體罰、放任自流等不公平的待遇。這樣長期以往的下去,會讓那些學習暫時跟不上的學生產(chǎn)生自卑心理,對學習產(chǎn)生厭倦情趣,處處與老師、家長作對,成為學習和品德的“雙差生”。 成績的好壞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嚴重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班級選舉班干部時,因成績不好而不感參加選舉,即使自己有較強的班級管理能力。同學間發(fā)生矛盾,老師在處理時,往往會厚此薄彼,寬容學習成績優(yōu)秀者,而那些學習較差的學生即使有理,也會有理說不清。 于是,為了追求高分,不少孩子不惜用作弊來提高成績,不惜對老師、家長一次又一次地撒謊,甚至偷改試卷的分數(shù)來蒙蔽家長。因為追求 [1] [2] 下一頁 高分,單純的孩子失去了單純,本來成績不太好的,卻因一次次失望、無助,甚而變得撒謊、違紀、逃學……逐漸一步一步地淪為“差生”。 其實差生和優(yōu)生只有一步之遙,全憑我們評價的標準來決定。從學習成績這個角度來看,孩子是差生,可換個角度,我們就會驚喜地發(fā)現(xiàn),哪里有什么差生呀?每個學生都是豐富的生命個體,個個都是那么的出色!在現(xiàn)代社會中,學生就是上帝,教師必須每時每刻地在進行微笑服務(wù),可我們有些教師仍然冷若冰霜,動輒大聲呵斥,甚至動手打之。段繼培老師曾說過:“任何孩子都是人才,關(guān)鍵在于老師能否發(fā)現(xiàn)!弊屛覀兝蠋煻奸L有一雙慧眼吧,用自己充滿慈母般愛的心懷,去關(guān)心愛護每個孩子,去發(fā)掘未來社會的豐富知識能源吧上一頁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