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5+2=0”
誠然,現代社會中,學校是“對未成年人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學校教育對學生的作用和影響是深遠的。但目前,一個我們不能無視更不能否認的事實擺在眼前,即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深刻變化,學校在對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作用及影響在逐漸弱化,而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影響日益增強。尤其是來自家庭和社會的負面影響嚴重沖擊著學校教育,用形象的公式比喻就是“5+2=0”,意思是說學生在校5天的教育被在家在社會的2天影響抵消了。學校教育面臨著巨大挑戰(zhàn)。這里,學校固然需要檢討學校教育的效果、手段等問題,但對于來自家庭和社會日益增強的負面影響,學校卻無能為力,對此,需要每個家庭、全社會極端重視、高度警覺并共同努力糾正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最有影響力的老師。父母的行為方式、情感態(tài)度、價值取向,對孩子個性、品德的導向作用是十分明顯的。巴金先生就說過:“我的第一個先生是我的母親,使我認識‘愛’字的是她,在我的幼小心靈,她是我世界的中心。她是我性格的根底。” 時下,父母主要在兩個方面對孩子產生了負面影響。 第一,父母的不良品行、不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學生在學校里通過教育逐漸養(yǎng)成了文明行為,學會了怎樣正確做人,但一回到家里看到、聽到的卻是另一回事,學生感到無所適從。比如,在公共汽車上,孩子要讓座給老人,母親喝住不許,理由是“小孩也是照顧對象!”;在街上,孩子要撿起別人扔的棒冰紙放到垃圾箱里,母親一把打落,不許撿,理由是“又不是你丟的!”;孩子在學校里被同學欺侮了,父母教孩子“必須打回來,否則不喜歡你!”;孩子拿了別人的東西回家,父母夸獎“你真能干!”;父母在平時言論中,處處表露出對房子、車子、票子等物質的渴望,教育孩子“多賺錢的才有出息”;孩子做好事,把雨傘借給了同學,自己卻淋雨回來,父母狠狠地罵他“多管閑事,笨蛋!”;父母自己整日整夜地搓麻將、打撲克賭錢,但又要求孩子“要好好讀書!”;在家里,父母對長輩漠不關心,卻教育孩子“對父母要有孝心!”……。久而久之,孩子心目中會建立起如父母所期望的價值觀模式。在這種家庭教育影響下,孩子應具有的責任心、愛心、孝心,公德、誠信、公正、友善、理想的培養(yǎng)遭遇到前所未有的阻礙。 第二,父母不科學的教養(yǎng)方式。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是影響孩子社會化發(fā)展的重要因素,通過父母的教養(yǎng)行為,把社會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及社會道德規(guī)范傳授給孩子。教養(yǎng)方式的科學與否高度影響著孩子的思想道德水平,如果孩子是在民主的、寬容的、肯定的教養(yǎng)環(huán)境下長大的,則孩子一般表現出社會需要的行為,如情緒穩(wěn)定、興趣廣泛、富有同情心、自信、獨立、求知欲高、好奇心強并極具創(chuàng)造性等。遺憾的是,時下許多父母所采用的方式往往是走極端,不是嚴厲型就是溺愛型,不是成就壓力型就是放任自流型。父母或爺爺奶奶到學校替孩子做值日;大一新生報到時,父母從報名交費到鋪床掛帳一包到底;孩子考試成績不是滿分,就非打即罵等現象并不是個別。這種教養(yǎng)方式下的孩子一般只會表現出一些反社會期望的性格及行為,如情緒不穩(wěn)定、冷漠孤癖、倔強并具有逆反心理傾向、被動、缺乏自信心、自私、缺乏責任心、攻擊性強等。 發(fā)生在2000年的金華徐力殺母案中的母子兩人就是成就壓力型加嚴厲型教育下的典型悲劇人物。 另外,父母自己不健康的心理、家庭突遭變故自然也會影響到父母的價值觀、人生觀,影響到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最終影響著孩子的性格、思想品行。 社會是一所大學校,社會上存在的人和發(fā)生的事無時無處都在影響著學生的心靈,這種影響無孔不入、漸移默化,而且是根底骨子里的。馬克思說過:“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目前,對學生影響最大的主要是兩個方面。 第一,社會上種種不潔社會風氣,不正確的社會意識。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學生原本就生活于其中,時刻接受著社會的影響。過去社會對學生的負面影響相對小些,主要原因:一是社會整體的道德水準、社會風氣好些,這是根本的;二是宣傳媒體不發(fā)達,輿論開放度不高,并很少報道反面的信息。 而目前的客觀現實是,社會上出現道德滑坡、價值觀扭曲、是非顛倒、正不壓邪的不正,F象,更為嚴重的是一些不潔的社會風氣和錯誤的價值取向有逐漸被整個社會所默認,成為人們普遍的價值判斷標準的趨勢。在這種大環(huán)境中,學校教育的作用和影響無疑是要大打折扣。學校教育學生要誠實守信,但社會上靠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偷稅逃稅、貪污受賄、靠虛報瞞報成績的人卻致富或升職了,成為人們心目中的能人;學校教育學生要與人為善、助人為樂,但社會上時常出現見死見傷不救、遇老弱病殘不讓座、撿拾他人錢物不肯歸還的人和事;學校教育學生要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但社會上卻在比富斗貴,以吃豪宴、坐名車、穿名牌為榮,視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為落伍;學校教育學生要舉止文明、遵守公德,但社會上亂丟亂拋、隨意采摘踐踏花草、亂竄馬路、隨地吐痰現象普遍存在……。學生在兩種截然不同價值觀影響下,陷入矛盾、懷疑之中,感到十分迷茫。用學生自己的話說:現在真不知道該怎么做了? 第二,互聯網上傳播的不良信息和電腦游戲的誘惑,F代社會,互聯網的迅猛發(fā)展,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在影響著學生。當前,青少年網民占了中國網民數量的80%,是絕對主流;ヂ摼W給學生學習知識、開拓視野和交流感情提供了新的工具和途徑,是學校教育的有效補充。但互聯網上傳播的信息和知識是良莠不分的,據調查,因特網上非學術信息中,47%與色情有關,這對于鑒別和判斷能力、自制力都較弱的學生來說無疑又是一次考驗;ヂ摼W上傳播的帶有反動、迷信、色情、暴力等傾向的信息正在侵蝕著一部分學生的靈魂,改變著他們的人生道路。又據調查,40%左右的未成年人上網主要是玩電腦網絡游戲。網絡游戲的魔力很容易讓學生上癮,如果沉迷其中,一荒廢學業(yè),斷送前程;二損害身體;三性格變態(tài),產生心理問題,由此還會引發(fā)諸多家庭危機和社會問題,甚至導致各種違法犯罪,上演一幕幕的悲劇。 在一個多元開放的社會里,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項全方位、立體式的系統工程,迫切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努力,給學生的健康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外部環(huán)境。真心希望“5+2=7”甚至“5+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