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環(huán)境下的自主學習
網絡環(huán)境下的自主學習 網絡環(huán)境下的自主學習 廈門集美中學 劉千方、陳鷺虹[內容摘要] 我校開設信息技術實驗班,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網絡環(huán)境。本文提出網絡環(huán)境下自主學習的策略和實施方案。圍繞學生"自主學習、協(xié)作學習"為主、"交互式學習"為輔的主題,利用網絡資源、電腦工具和網頁形式的學習方式,采取多樣化的考核、考試形式,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 網絡 多功能網絡教室 超文本資源庫 課程資源庫 "1+2+1"教學模塊 引言:信息化的高度發(fā)展,提供了廣闊的學習空間,傳統(tǒng)教育的觀念、手段、形式和內容都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發(fā)達國家的教育已經開始把注意力放在培養(yǎng)學生一系列新的能力上,特別把學生掌握和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作為與讀、寫、算一樣重要的新的終生有用的基礎能力。我校開設信息技術實驗班,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網絡環(huán)境,在新的教學模式下,學生怎么學?老師做什么?本文提出了網絡環(huán)境下自主學習的策略和實施方案。 一.構建自主學習策略 長遠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打造終身自主學習的基礎。 一個中心:以學生為中心,自主學習、協(xié)作學習為主,交互式學習為輔。 兩種提倡:提倡把趣味性歸還給學習過程;提倡給學生創(chuàng)造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積極的學習氛圍。 三個支柱:德育是保障,網絡為資源,電腦是工具。 四個轉變:教師、學生、教材和媒體四要素,與傳統(tǒng)教學有很大的不同。 近期任務是:初中三年,讓學生學會"怎樣學習"和"怎樣獲取更多的信息",并要求學生掌握傳統(tǒng)的考試技能,適應中考、高考的需要。 二.兩個著名實驗和三個學習偏向的啟示 l.實驗心理學家特瑞赤拉(Treicher)做過的兩個著名心理實驗: 我們的多功能網絡教室和開放式的設計,讓學生最大限度利用視覺學習獲取更多的信息,通過交流討論獲得最持久的記憶效果,滿足學生學習的各種感官需求。 l.人們偏愛的三種主要學習方式: (1)觸覺學習者 。(2)視覺學習者 。(3)聽覺學習者。 國外研究發(fā)現(xiàn)[2]:大多數中小學生動手學習時學得最好。網絡環(huán)境下的自主學習就是讓學生在自主、協(xié)作、交互式的學習中,開發(fā)自己學習偏向的不足部分,把三種學習方式以最佳的方法加以組合,以取得最好的學習效果。 三.學與教的轉變 網絡環(huán)境下的自主學習,將圍繞教師、學生、教材和媒體四要素進行如下的變革。 1.教師角色的轉換。首先是教學理念上的徹底轉變,以學生為中心、自主學習的教學理念,恰是對教師職責在于"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一種挑戰(zhàn)---學會學習比學習知識更重要,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只引導學生解決問題,而不干預學生學習過程。老師不再是灌輸式、單科式的純教學,要懂得應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與各學科知識的整合,還要學會與其他學科教師的協(xié)作。要把學生視為親密的學習伙伴,甚至拜學生為師。其次,體現(xiàn)在教學實踐上,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結果、教師地位等都有了根本的轉變。 2.教師備課的轉變。各學科組建信息化教學資源庫,每個學習單元至少安排兩種信息源。教案由信息源和知識結構圖組成,按搜索流程圖編寫。采取集體備課制,主線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寫出知識結構圖,標明知識要點及難點,同時制定綜合課內容,指出與其它學科的關系,請各學科教師幫助解決。 例如:主線是語文課,學習[早發(fā)白帝城]。把"白帝、江陵"等交給地理;把"猿"等交給生物;把"千里、一日、輕舟"等交給物理;把"李白及其時代、背景" 交給歷史。各學科教師在指導學生組織材料時,要求學生材料取自于不同的地方,每個學習小組都須寫出學習筆記、心得及主線課與其它課的關系(電子版)。 同時還為學生設立了以研究問題為主線的綜合性課題,要求其它學科協(xié)作共同制定解決方案。 3.學習空間的變革。配備48座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開放式多功能網絡教室(附圖)。內有液晶投影儀、實物展臺、DVD、音響設備等,教室的功能將由純網絡教室→多媒體網絡教室→多功能網絡教室轉化。在教室中設置圖書角(文本、電子圖書),教室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布局。另一間是多媒體教室。兩間教室供兩個班級輪流使用。 我們設計的多功能網絡教室是網絡教室與傳統(tǒng)教室的最佳組合,能看、能聽、能動手操作, 還具有跨時間、空間的意義,它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網絡教學的優(yōu)點與傳統(tǒng)教學中不可替代的特點。教師在做完演示實驗或布置完學習任務后,學生可以隨時進入自主學習狀態(tài),完成學習任務。這樣,設備使用的靈活度及學生學習的有效時間大大增加,教師實施教學過程可以最大限度地應用現(xiàn)代化設備所帶來的最佳時間配比。教師在安排網絡教室的學習任務時,不受時間及空間的限制,可以靈活定制教學計劃,能在第一時間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動態(tài),及時調整教學節(jié)奏。學生也將真正體驗到以"自主學習"和"協(xié)作學習"為主、"交互式學習"(網絡畫板、聯(lián)機討論、電子郵件)為輔的學習樂趣。 4.學與教模塊的運作 。一間多媒體教室和一間多功能網絡教室以及各個學科課時的不同,教師在實施教學過程中必定受到教室及課表的限制,為此,我們將教材重新組合設計了"1+2+1"模塊,作為一個教學單元,對每個小模塊教師都可按需靈活組織。 學生以教師的知識結構圖(導學圖)為主線,用網頁形式記錄建構的知識。若干個單元后,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整合課件,然后放入課程資源庫。 5.教材的變革。網絡環(huán)境下的自主學習,傳統(tǒng)課本教材失去統(tǒng)治地位。利用網絡更快更好地獲取更多的信息資源,用計算機作為認知和加工信息的工具,以網頁的形式將信息組織和管理制作成超文本,建立網絡環(huán)境下的校本教材。 1.)建立網絡環(huán)境下的資源庫:包含教學多媒體素材如文本、影像、圖片、 課件、錄音等、網絡資源表、自制視頻庫、優(yōu)秀的學生作品、學生自建資源庫等內容。 2.)以資源庫為依托,構建網絡環(huán)境下的校本教材:學生以教師的知識結構圖(導學圖)為主線,用網頁形式記錄建構的知識,最后整合出一套適合于網絡環(huán)境的校本教材------主線式綜合性網絡教材。 6.學生角色的轉換。學生自主、自愿報名,學校不挑、不棄?紤]長期被"灌"的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被壓抑,且小學未學習電腦課,面對全新的、自主的學習環(huán)境,學什么、怎么學?因此,信息學科提前介入,舉辦了網絡夏令營,分層次地進行了兩期培訓,基本掃除了學生的人機對話障礙,為學生選擇加入信息技術實驗班和正常學習提供了保障。開學后,首先引導學生改變觀念,認識自己學習方式偏向的不足部分,糾正偏差,挖掘潛能,開闊思維,盡情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其次,用 "十自"引導學生在展現(xiàn)自我中逐步完善自我:要求學生自覺、自主地開展學習;自立、自信地完成學業(yè);自律、自制地規(guī)范學習;自發(fā)、自愿地協(xié)作學習;自省、自治地管理自己和班級。最終讓學生在這種自主、協(xié)作、交互式和研究性學習的環(huán)境中,塑造多方位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7.考核、考試的轉變。作業(yè)、考試采取多樣化的形式,進行多方位的評價。(1)隨時在網上提交作業(yè)和進行自測。(2)每個月由各小組及各科教師共同評定個人網頁及綜合性網頁,注重技術、藝術和網絡能力的考核,作評價記錄;讓每個學習小組在評價其它小組成果的過程中全面掌握資源庫中的知識,落實信息化教學"自主學習、協(xié)作學習"的核心思想。(3)每學期只保留一到兩次傳統(tǒng)的統(tǒng)一考試,與其他班級學生同卷、同考、同評。重在培養(yǎng)學生自學、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在實踐中逐步探索信息素養(yǎng)考核的方式和標準,尋找信息化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的最佳結合點。 網絡環(huán)境下的"學"與"教"從根本上改變傳統(tǒng)教育教學理念,它在課堂教學、知識結構、課程安排、能力評價、協(xié)作學習、師生關系等方面都將發(fā)生質的變化,真正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是一種變革的教育。 當然,一種新的改革可能會出現(xiàn)許多新的問題,這是實踐課題也是新生事物,實踐中圍繞學與教四個要素的轉變上還需要社會、家長、教師、學生的共同努力。我們堅信,網絡環(huán)境下的自主學習,不僅能學好本科的知識,還能發(fā)散到其他學科,與高考的大綜合接軌。這種學習同時也是淺層次的研究性學習,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學生適應在信息化環(huán)境中學習、生活和工作,這些終生有用的基礎能力為學生今后步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適應時代的發(fā)展需求。 [參考文獻] 1.何克抗,《現(xiàn)代教育技術》,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2.[美國]珍妮特.沃斯,[新西蘭] 戈登.德萊頓《學習的革命》,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8 [作者簡介] 劉千方:從事物理教學十余年,92年起從事計算機教學至今。信息技術實驗班課題組成員。負責方案的設計、實施和落實,F(xiàn)擔任實驗班的計算機教學任務。 陳鷺虹:信息技術實驗班課題組成員,地理教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