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育史研究
什么是教育史研究 摘 要:教育史研究是一門以歷史研究方法論為基礎,使用別人觀察的科學。它是一門以現(xiàn)在的眼光與過去的教育史實發(fā)生聯(lián)系,不斷質(zhì)疑、探究和尋求教育真相的科學。教育史研究應當以第一手資料為基礎,重視對資料的解讀,并為培養(yǎng)個體的歷史思維方式服務。 關鍵詞:教育史;教育史研究;外國教育史 當前,從歷史的角度研究教育已經(jīng)變得非常重要,這不僅有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有教育學科自身發(fā)展的需要。它使得教育史的研究與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更為緊密,教育史研究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代教育研究中重要的方法之一。但也必須承認教育史研究還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其主要表現(xiàn)為,第一,一些工作者還不清楚教育史研究與一般教育研究的區(qū)別,希望教育史研究能夠即刻為教育實踐提供服務;第二,在教育史學科發(fā)展上,由于研究生擴招所帶來的教育史研究隊伍的擴大,不僅給有教育專業(yè)背景的學生帶來一定的困惑,更使非教育專業(yè)的學生難以適應:研究歷史與學習歷史有什么區(qū)別,教育史研究與一般教育研究有什么不同,需要注意哪些問題,等等。第三,長期以來,由于缺乏對教育史學方法的研究,積累了一些問題。因此,有必要認識和分析這些問題。本文主要以外國教育史研究為例對這些基本問題進行探討,以引起我們的重視。 一、教育史研究是一門使用別人觀察的科學 長期以來,在我們的歷史教學,包括教育史教學中,一直把學習歷史史實和掌握教育史實作為學生學習的主要任務。由于學習歷史主要是通過教科書完成的,因此,許多學生相信教科書上所記載的事實就是歷史事實,學習歷史就是通過教科書認識這些歷史事實的過程,很少有歷史研究和教育史研究方法的訓練。當然,這樣說并不是說通過教科書學習歷史不重要,而是說僅僅通過教科書學習是非常有限的,特別是對于一個從學習歷史進入到研究歷史的新人來說。我們經(jīng)常看到這樣的現(xiàn)象,一個研究生讀了許多書,卻很少提出問題或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恐怕是仍然停留在學習歷史的階段。 什么是“歷史”,有的學者(張元)指出,“歷史”應包含兩個方面,歷史既指過去發(fā)生的事情,也指我們對過去事情的了解,而對過去事情的“了解”更重要。了解過去,就要知道一些如何認識過去、了解過去的方法和步驟。因為不對過去的存在做一些認識、了解的工作,過去的事情就不為我們所知道;不對過去下一番認識、了解的工夫,過去對于我們來說幾乎是不存在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掌握了解過去的方法和步驟,實際上是歷史研究工作的開始。也有的學者(克羅齊)主張“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強調(diào)歷史研究與現(xiàn)在的聯(lián)系。還有的強調(diào)在歷史研究中歷史學家的作用。英國史學家愛德華·霍列特·卡爾在《歷史是什么?》一書中就指出,“歷史是歷史學家跟事實之間相互作用的連續(xù)不斷的過程,是現(xiàn)在跟過去之間的永無止境的回答和交談的過程!笨梢,如果說歷史是指我們對過去的了解,那么這里的“我們”正是生活在現(xiàn)實社會中的人,正是我們的研究才得以把現(xiàn)實社會的價值與過去聯(lián)系起來,歷史與現(xiàn)實是不可分的。 但是歷史研究有自己的特點。一些學者指出,歷史研究是指為了確定事實和得出關于過去事件的結(jié)論,而對證據(jù)進行系統(tǒng)的和客觀的定位、評價和綜合的過程(Borg,1963)。它也是一個以一種批評的精神對過去的史實進行探究和重建的活動,其目的在于尋求歷史的真相。在古希臘文里,歷史就有“對真相的探究”的含義。與一般科學研究相比,歷史研究有許多不同的特點: 第一,一般科學研究主要是對事實進行觀察、分析和概括,從而對事物的發(fā)展進行預言,但歷史學家通常不能根據(jù)過去的事實進行概括,因為過去的事實經(jīng)常是意外發(fā)生的或者不是按照計劃形成的。歷史的形成常常有許多不可控的因素,例如由于一個人或一些人的影響或作用,歷史可能會發(fā)生重大的變化或轉(zhuǎn)折。 第二,與一般科學研究不同的是,歷史研究必須依靠別人已經(jīng)報告過的觀察,依靠不確定的證據(jù)和不確定的事實來進行研究;通過對片段的或不確定數(shù)據(jù)的分析,勾畫出接近歷史本來面貌的東西。因此,有的研究者指出,歷史學家就像一個試圖去完成一個復雜的和缺少許多部分的拼圖玩具(jigsaw puzzle)的人,在歷史研究過程中,他要根據(jù)不完整的證據(jù),對已經(jīng)發(fā)生了的事實和為什么發(fā)生的原因進行推斷,來填補那些沒有完成的部分。 第三,與一般科學研究在實驗室里進行的可以有創(chuàng)造成果的物理或化學實驗不同,歷史研究既不能夠控制觀察的條件,也不能操作有意義的變量。歷史研究中的事實是不可重復的;同樣因素或條件下的歷史也是不能再現(xiàn)的。 當然,歷史研究與一般科學研究也有相似的方面。歷史研究也需要限定問題,形成假設或提出要回答的問題;歷史研究也需要收集和分析原始的數(shù)據(jù),檢驗一致的或不一致的假設,形成概括和結(jié)論。在研究方法上,歷史學家可以用傳統(tǒng)的定性的 (qualitative)方法,也可以使用定量的(quantitative)的方法。愛德華·霍列特·卡爾指出,“歷史學家與自然科學家在尋求解釋這一根本目的上,在提出問題與回答問題上這一根本步驟上是一致的! 教育史研究屬于歷史研究的范疇,歷史研究方法論提供了教育史研究的基礎。教育史研究與一般教育研究有密切的聯(lián)系。它可以揭示和說明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如何發(fā)展和為什么發(fā)展的;也可以洞察通過其他方式所不能認識的某些現(xiàn)實的教育問題。如通過對歷史上教育思想或教育機構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幫助我們理解目前的教育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而這種理解又可以幫助我們建立和改進教育制度不斷發(fā)展的基礎。不過,教育史研究與一般教育研究相比也 什么是教育史研究有不同的地方: 第一,教育史研究是一門使用別人觀察的科學。因為,教育史學家沒有生活在他正在研究的那個時代,他們與被研究的事實或?qū)ο笥袝r間和空間上的距離,因此,教育史研究需要依靠別人的觀察和對別人的觀察做出推理和邏輯分析來進行研究。 第二,教育史研究需要依據(jù)過去存在的資料進行研究。由于教育史研究主要使用別人記錄和經(jīng)驗,而不是直接進行觀察研究。因此,教育史研究不像一般教育研究,特別是教育實驗研究或比較教育研究那樣可以直接進行觀察,獲得直接的數(shù)據(jù)。 第三,教育史研究需要不斷發(fā)掘過去已有的資料進行研究。為了確保研究結(jié)論盡可能的可靠,教育史研究必須依靠過去的原始資料。由于發(fā)現(xiàn)過去原始資料的重要性,它需要研究者具有發(fā)現(xiàn)原始資料的豐富的想象力,以及借鑒各種有助于研究的新方法的能力。例如,對教育史上兒童觀的研究,我們過去主要是依據(jù)歷史上教育家的著作或官方的文獻,資料的使用和發(fā)掘缺乏想象力,而現(xiàn)在我們還可以通過許多關于某一時期兒童存在和生活的證據(jù)、圖像、日記來研究和說明兒童觀,這對我們科學地認識兒童是有意義的。 總之,歷史研究和教育史研究都是通過對已有的或還沒有發(fā)現(xiàn)的資料進行搜尋、探究和發(fā)現(xiàn)歷史真相的過程。研究教育史與一般學習教育史是不同的,它不僅是繼承,還要通過發(fā)掘,不斷重新認識教育歷史。教育史研究與一般教育研究也是不同的,教育史研究是一門使用別人觀察的科學,是一門以現(xiàn)在的眼光與過去的史實發(fā)生聯(lián)系,不斷質(zhì)疑、探究和尋求歷史真相的科學。通過教育史研究可以不斷地修正和改進我們對教育的認識,更好地認識教育。 二、教育史研究中的外文資料并非都是第一手資料 在教育史研究中,對資料的占有是取得研究成果的重要保證。目前在外國教育史研究中存在的問題是,一些研究者不懂得第一手資料與第二手資料的區(qū)別,盲目地認為中文資料是第二手資料,外文資料是第一手資料。對這種觀點有必要進行探討。 教育史研究的資料通?梢苑譃閮深,一類是原始資料(primary sources.)也稱第一手資料(first hand sources):一類是間接資料(secondary sources.)也稱第二手資料(second—hand sources)。 第一手資料是教育史研究的生命,它通常由事件的實際觀察者或直接參與者的報告及與事實直接有關的實物構成。因此,發(fā)現(xiàn)、甄別和評價第一手資料是一個教育史研究者的基本功。它包括邏輯推理、直覺判斷,以及生活的一般常識。 第二手資料是指那些沒有被直接參與者實際觀察到的事實和證據(jù)。一些后來者可以講述實際的觀察或閱讀觀察者的報道,但是這種報道不是直接參與者或觀察者的報道。 例如,某學校食堂發(fā)生了學生集體食物中毒的事故,警察對食堂管理員、炊事員等有關人員進行問訊,其所做的記錄,現(xiàn)場拍照,實物證據(jù)的采集及嘔吐物的化驗等,都屬于第一手資料;而過后記者對此事進行采訪、報道并見諸報端,或以后有人對此問題進行專門的研究則屬于第二手資料。 第二手資料對于教育史研究來說也是有價值的,但需要注意其局限性,因為第二手資料在傳遞過程容易被使用者所曲解。第二手資料可以使用,但要謹慎;只有在第一手資料不能得到時才可以使用第二手資料。第二手資料是對第一手資料缺乏時的補充。 在歷史研究中,第一手資料是最重要的。一些研究者指出,它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1.文獻。文獻是實際參與者和見證人保留和書寫的記錄。這種資料為了傳遞、保留和研究的需要可以通過生產(chǎn)和復制以備將來使用。作為原始資料,文獻可以分為憲法、憲章、法律、法院的判決、法定的記錄、傳記、信件、日記、家譜、人口普查信息、契約、證書、遺囑、許可證、執(zhí)照、證詞、宣誓、宣言、公告、證明書、目錄、傳單、賬單、收據(jù)、報紙和雜志報道、廣告、地圖、圖表、書籍、小冊子、書目、電影、圖片、繪畫、題字、錄音制品、手抄本,以及研究報告等。 2.遺跡或遺物。遺跡或遺物是與個人、機構或一定事件相聯(lián)系的物體。如化石、骸骨、工具、武器、食物、器皿、服飾、建筑、家具、畫片、油畫、硬幣,以及一些藝術品。這些資料可以提供關于過去一定時期比較清晰的數(shù)據(jù)。 3.口頭證據(jù)?陬^證據(jù)是當事人或參與者對事件陳述的記錄。它可以通過對個人的訪談來獲得,也可以通過根據(jù)與見證人相關的經(jīng)驗的記錄或改編的記錄來獲得。目前,比較熱的口述史研究正是使用這種方法的體現(xiàn)。 第一手的教育史資料與歷史資料的分類是相同的,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官方記錄或其他相關教育文獻。這些記錄或文獻包括立法機關和國家教育部門,城市管理部門,學校校長,系主任,部門領導,教育會議,學校董事會的記錄和報告,調(diào)查,特許證,證書,遺囑,專業(yè)和業(yè)余的期刊,校報,年鑒,公報,圖書目錄,學習課程,課程指南,體育比賽記錄,方案(畢業(yè)、戲劇、音樂,以及體育比賽),執(zhí)照,證明書,教科書,考試成績單,報告卡,圖片,繪畫,地圖,信件,日記,自傳,教師和學生的個人檔案,學生勞動樣品,以及唱片等。 2.口頭記錄。它包括對學校管理者,教師和其他學校職員,學生和親屬,學校贊助人或其他公民,以及管理機構成員的訪談記錄等。 3.遺物。它包括學校建筑,設備,教學材料,用具,壁畫,裝飾畫,教科書,考試,以及學生勞動的樣品等。 在教育史研究中,發(fā)現(xiàn)和使用第二手資料是比較容易的,許多外文資料或著作多屬于第二手資料。如教育史教科書,教育百科全書,教育大詞典等,因為它們已經(jīng)遠離了原始事件或第一手資料,它是后來的研究者對原始資料進行再加工或編輯的結(jié)果。當然,這種劃分也是相對的。例如,在教育史研究中,當教育史教科書或教育百科全書成為研究的對象時,它們又可能成為第一手資料。 總之,在教育史研究中,明確地區(qū)分第一手資料和第二手資料是非常必要的,它是我們進行教育史研究的基礎。那種認為凡是外文資料都是第一手資料的觀點,很可能在研究中錯把第二手資料當成第一手資料,從而忽視對第一手資料的發(fā)掘,影響研究的質(zhì)量。 三、應重視 什么是教育史研究教育史研究中對資料的解讀 在教育史研究中,無論是第一手資料,還是第二手資料都是不會自己說話的。因此,在教育史資料的使用中,對資料進行解讀,特別是對那些來自不同于我們自己的文化和教育的資料進行解讀,理解這些資料的含義,推斷出它所告訴我們的關于過去的某些信息是十分必要的。 教育史研究中資料的解讀是研究者對過去的史實或資料給予理解和評價的過程。愛德華·霍列特·卡爾指出:“歷史學家的主要任務不在于記載,而在于評價,因為沒有評價,就不知道什么值得記載下來。”解讀對于我們認識過去和現(xiàn)在都有意義。解讀得好的歷史不僅可以揭示過去,也可以說明現(xiàn)在的某些方面;解讀得好的歷史還可以幫助我們看到我們自己不能發(fā)現(xiàn)的東西。 一些研究者指出,在對第一手資料進行解讀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確定資料的歷史背景?梢詥柺钦l寫的?能夠知道作者的哪些情況?作者是在什么地方和時間寫的?寫作原因是什么?其所面對的對象是什么人? 2.確定資料的類型。它屬于哪一類資料?其目的是什么?影響這種資料的思想基礎是什么?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還是哲學的。 3.對資料進行分析。資料中的關鍵詞是什么?它所表達意思是什么?作者提出的主題是什么?作者支持主題所提出的依據(jù)是什么?等等。 在教育史研究中,使用第二手資料有三個方面的價值。一是有利于獲取與研究問題有關的信息。如要研究美國公立學校問題,可以通過第二手資料(教育史教科書或研究專著)很容易發(fā)現(xiàn)哪些人研究了這一問題,提出了哪些觀點,使用了哪些材料。二是有利于了解問題的背景。如要研究盧梭的教育思想,使用第二手資料幫助我們理解當時法國社會和教育的情況。三是作為一種研究問題的基本框架,可以了解別人的研究思路。第二手資料往往體現(xiàn)了別人研究時的一種解釋框架和研究的基本途徑。它通過賦予內(nèi)容一定的形式,通過一定框架的解釋為人們提供對問題的理解。例如,在研究19世紀末— 20世紀初歐洲新教育運動發(fā)展時,可以通過閱讀相關的教育史著作,了解別人研究的基本結(jié)構和基本觀點。 在對第二手資料進行解讀的過程中,我們往往離不開別的研究者對資料的解讀。當然,由于每個研究者都有自己的世界觀,他們對于材料的解讀便會不同,經(jīng)常是同樣一個事實會得出不同的觀點。例如,在外國教育史研究中,對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教育的認識一直存在不同的觀點。有的認為文藝復興時期屬于古代社會,有的認為文藝復興屬于近代社會,還有的認為它屬于一個由古代向近代過渡的時期,這種不同的認識影響了對文藝復興教育性質(zhì)的界定。 在教育史研究中,能夠?qū)e人的解讀(第二手資料)做出自己的解讀是非常重要的。雖然一些教科書或研究著作已經(jīng)對其進行了一定的解讀,但這些解讀不能代替我們自己的解讀;只有通過我們自己的解讀,才能使我們進入歷史中去,與歷史進行對話,提出我們自己的觀點。這種解讀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對問題和資料的解讀。可以問作者所闡述的主要問題是什么?論題是什么?論題是如何得出的?是通過哪一類歷史著作?提出了什么證據(jù)?使用什么樣的資料? 二是對論證和方法的解讀?梢詥栕髡哌M行的論證能夠使人信服嗎?證據(jù)支持論題嗎?證據(jù)事實上證明了作者所宣稱的他所證明的東西嗎?作者在事實上有錯誤嗎?作者所使用的方法是什么?作者使用了質(zhì)疑的方法和技術了嗎?什么問題沒有回答? 三是對論題形成及背景的解讀?梢詥栐谶@個或相似的論題上,這一研究與其他研究進行比較,論題有什么不同?為什么不同?他們使用同樣的或不同的資料嗎?這些研究是什么時間完成的?他們在政治、哲學、倫理、文化,或其他方面的假設上有區(qū)別嗎? 需要指出的是,在對資料進行解讀之前還應當對資料本身進行一定的評估。由于教育史研究需要收集大量的資料,因此,對各種歷史資料進行評估對于解讀具有重要意義。資料評估一般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外在的評估;一個是內(nèi)在的評估。外在的評估主要目的是保證資料的可靠性(authenticity)。如一些文獻或文物是真的,還是偽造的?外在評估的目的主要是針對文獻(或資料)本身,而不在對其他所包含內(nèi)容進行說明。因此,它主要是揭露歷史研究中的一些欺詐行為,如偽造歷史文物,歷史騙局,為了某種目的杜撰歷史或?qū)κ穼嵾M行曲解等。為此,需要對文獻的時期和原作者有關方面內(nèi)容進行考證,如文獻的樣式,文體,拼寫,語言使用,以及關于時間的知識等。內(nèi)在評估主要目的是保證數(shù)據(jù)或文獻的準確性(accuracy)。為此,可以問這樣一些問題,如,盡管文獻的作者可能是真的,但是他能夠反映事實真相嗎?資料的使用可靠嗎?公正嗎?作者實際上獲得了事實嗎?是否由于同情某些內(nèi)容或屈服于某些外界的壓力而曲解了事實?他所記錄的事實有多長時間了?他能夠記住實際所發(fā)生的事實嗎? 強調(diào)教育史研究中解讀的意義在于,必須重視和發(fā)揮教育史研究主體的重要性,對所研究的資料能夠做出自己的解讀,而不是完全依靠別人。當然,這種解讀可能會產(chǎn)生主觀性和片面性的問題。如何避免這一問題,一個基本方法就是把自己的觀點公開,并通過正常的交流和相互爭論,推動學術的發(fā)展。 四、對教育史研究與現(xiàn)實服務關系的認識 在對教育史研究的一般特點和基本問題進行分析以后,再來看教育史研究與現(xiàn)實服務的關系問題,可能會更清楚些。 我們知道,歷史研究與社會現(xiàn)實是密切聯(lián)系的。歷史研究中所運用的新的價值觀和新方法,都是現(xiàn)實社會不斷發(fā)展的產(chǎn)物;社會中出現(xiàn)的新的問題也可以通過歷史研究給予一定的解釋。歷史研究是把現(xiàn)在與過去緊密地聯(lián)結(jié)起來的重要紐帶。英國史學家愛德華·霍列特·卡爾指出:“只有借助現(xiàn)在,我們才能理解過去,也只有借助過去,我們才能充分地理解現(xiàn)在。使人們理解過去的社會,使人們增加掌握現(xiàn)在社會的能力,這就是歷史的雙重作用。” 同樣,教育史研究與現(xiàn)實教育也有密切的聯(lián)系。通過對過去教育問題的研究,有助于思考和解決當代教育問題;有助于為現(xiàn)實教育改革的決策提供服務;有助于闡明現(xiàn)在和將來教育發(fā)展的可能趨勢;有助于認識現(xiàn)存的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的特點和相互影響的重要性。 不過,教育史研究的特點又決定了它雖然可以為現(xiàn)實服務,但這種服務的形式不是直接的。教育史研究不能夠直接解決現(xiàn)實教育的應急問題。如某一學校突發(fā)學生事物中毒事故,這時的教育管理者已經(jīng)來不及再去從教育史中尋找辦法,而只能根據(jù)具體情況進行應急處理。   什么是教育史研究; 教育史研究為現(xiàn)實服務可以包括兩個方面內(nèi)容,一是為政府教育政策的制訂提供一定的歷史參考;二是為個體活動和思考提供一種歷史思維的方法。這種思維方法就是以一種探究和揭示真相的態(tài)度對待所要研究的問題。它不滿足認識一般的表面現(xiàn)象,而是要追尋問題的形成原因;并且為了追尋原因而收集資料、證據(jù)和進行推理等。 總之,教育史研究是現(xiàn)代教育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和有自己特點的研究方法。本文只是從外國教育史的角度對教育史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和教育史研究的基本特點進行了分析。希望有更多的人關注教育史的研究,探討教育史研究中的一些基本問題,以推動教育史研究的進一步發(fā)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