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中體態(tài)語言的淺談
有聲語言是我們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yǎng)技能的主要手段。但如果在運用有聲語言的同時,輔以表情、手勢、眼神、服飾等體態(tài)語言,那么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真可謂無聲勝有聲。 一、表情 愉快的表情(例如微笑)象春風,使學生感到溫暖、親切,給教與學帶來融洽平和的氣氛。如學生準確答題以后,教師可用微笑予以肯定,學生會領悟到,此時老師給他的極大鼓勵。當學生不安心聽講、思想開小差時,教師可稍停片刻,以整眉、凝視、緊抿嘴唇表示不滿,學生定能迅速調整自己的表現(xiàn)。冷若冰霜的面孔常叫人捉摸不透,而實際上它比露骨的憤怒或厭惡更能傳達出拒絕的信號。班里曾有兩位學生因誤會而打架,一個衣服被扯破,一個臉孔被抓傷。我知道這時他們情緒都很激動,不一定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也不一定聽得進道理,因此我就采用“冷”的戰(zhàn)術,面如寒霜,悶聲不響。幫他們一個揩凈血跡,另一個換上我的襯衣。之后,我坐著獨向一邊,猛抽香煙,不多時,他們都局促地低下了頭,面帶愧色。這時,我略一揮手,示意他們走。放學以后,他倆主動找了我,各自作了自我批評。我見時機已到,幫他們分析了事件的性質和后果,并讓他們相互道歉,握手言和,又誘導他們以后處事要冷靜,發(fā)生矛盾多為他人著想,多作自我批評。 二、眼神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一身精神具乎兩目”,眼睛具有反映深層心理的特殊功能,“眉目傳情”可見奇效。 教師進教室眼光一掃,可令室內頓時鴉雀無聲;教師鼓勵的目光可以讓膽小的學生讀完課文;考前教師對學生深切注視,能使考生信心倍增,考出好成績;教師嚴肅的眼光能逼出學生內心的真話。眼神可以填補有聲語言的空白,平添教學藝術的魅力。 三、手勢 毛主席延安機場的揮手動作,聞一多先生講演時拍案而起的情景之所以感人至深,很大程度上借助了體態(tài)語言這一特殊的交際工具。 教師也可以利用某些手勢,帶給學生一定的教育暗示,強化教育效果。教師可以用手遮住次要的板書內容,而突出主要的;學生回答問題令人滿意,可以輕輕地用手示意他(她)坐下;對學生的回答有異議時,可以輕輕地搖擺食指以示否定;學生不安心聽講,心思有所旁鶩時,教師可以邊授課,邊用手指輕點他的課桌或輕碰他一下,達到暗示提醒的目的;詩詞朗誦時可以用手勢打節(jié)奏,增強詩詞的韻律美;表揚時手前揮或上場增加氣勢。適時適度配合一定的手勢不僅省時、簡潔,而且常常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服飾 得體的服飾能夠體現(xiàn)教師的內在精神風貌,在教學過程中,服飾要力求整潔美觀大方。既不要不修邊幅,也不要奇裝異服、不倫不類。必要時也可讓服飾為教育服務。筆者上《十月的哀思》時,全身黑西裝,一定程度上增添了凝重感和沉痛感。上單口相聲《連升三級》時借穿了學校的戲裝,以表演形式來授課,增加了喜劇色彩。 當然,體態(tài)語言還遠遠不止以上的幾項。在重視教育改革的今天,我們如果能把體態(tài)語言引到教學領域中來,不斷探索,形成體系,使之為內容服務,為情緒表現(xiàn)服務,服從場合、對象、審美的需要,自然、簡潔、適度、靈活,它就能大大提高我們的教學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