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當調整腳與投擲方向的角度 提高原地推鉛球蹬地效果
精品源自中考試題 常規(guī)教學教師的講解示范、學生模仿體驗,時間一長,非常容易導致學生右前腳掌、右踝、右腿及腰部肌群非常疲勞。運動員腿部力量較差,以致動作停頓,破壞了不間斷用力節(jié)奏,成為運動員發(fā)揮速度力量的最大障礙。如果提高動作的協(xié)調性、連貫性,就能體現(xiàn)整體效果,大大提高出手速度,實現(xiàn)推鉛球的經濟性與時效性。本人在多年的實踐中,發(fā)現(xiàn)一個細節(jié):如果預擺結束后適當調整腳與投擲方向的角度,對提高原地推鉛球蹬地效果將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常規(guī)教法腳與投擲方向的角度 動作要領:(以右手推鉛球為例) 正對投擲方向,高姿站立。右手持、握球。預擺前,上體伸展,左臂自然前伸,作為最后用力的初次肌肉體驗。身體先向投擲方向反向轉體 90度并稍前傾,提高腰部肌群的扭轉效果,重心落于左腳。預擺開始,左腳內側蹬地,腰部肌群帶動上體反向轉體270度,形成重心向右腳平移的雙支撐的超越器械技術,提高支撐反作用力效果。預擺結束瞬間,左腿支撐,右腿開始快速蹬伸發(fā)力,通過展髖、挺胸、振臂、伸腕、撥指將球彈出。 1、預擺結束后右腳與投擲方向成120~140度,為了追求側背弓以及蹬撐的效果,大多數(shù)運動員往往采取碾地、扣膝,但是此時運動員的重心落于右腿前腳掌部位,根本形不成背弓動作,碾地動作不充分,下肢的蹬伸技術與轉髖展體技術銜接不上,最后形成側背弓用力,工作距離大大減少,即使勉強收拉右腿繼續(xù)完成動作,也只是利用了軀干和上肢的轉動慣量。 2、預擺結束后右腳與投擲方向成90~110度,運動員的重心落于右腿前腳掌部位,碾地、扣膝、轉髖、展體,充分利用了下肢的動量傳遞及軀干和上肢的轉動慣量。 缺點:本人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教學方法主要是教師的講解示范、學生是模仿體驗,時間一長,非常容易導致學生右前腳掌、右踝、右腿及腰部肌群非常疲勞,破壞了自下而上的爆發(fā)式用力效果。 二、新教法腳與投擲方向的角度 預擺結束后右腳與投擲方向成 60~80度,運動員的重心落于右腿前腳掌部位,碾地、扣膝、轉髖、展體一氣呵成,充分利用了下肢的動量傳遞及軀干和上肢的轉動慣量。 優(yōu)點:由于腳與投擲方向的角度減小,大大縮短了右腳蹬伸時間,提高了動量傳遞的效果,促進超越器械,保證不間斷用力直接作用于鉛球上。 從生物力學意義上說,它具有以下特點: 1、預擺前,上體伸展,左臂自然前伸,作為最后用力的初次肌肉體驗。 2、預擺開始時腰部位扭轉效果的準確控制,為大幅度轉體奠定了基礎。 3、預擺結束瞬間,增加右腿支撐反作用力,使蹬地效果明顯。 通過身體扭轉和超越器械等方式將預擺時身體獲得的動能儲備起來,在最后用力階段配合雙腿、軀干用力和投擲臂的快推動作,作用與鉛球,提高出手速度。 4、既可原地推鉛球運用,也可作為背向滑步的過渡技術,提高動作的連貫性。由于提高支撐反作用力效果,加大身體扭轉的程度,提高了出手速度。最后用力時,對腿部力量的要求較高。 結論與啟示: 適當調整腳與投擲方向的角度投擲鉛球的技術,體現(xiàn)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以速度為核心的技術,主要強調動作的連貫性,整體性。加強對學生技術力量的培養(yǎng),練習時應強調髖部迅速向投擲方向移動用力,強調身體的快速轉體用力和鞭打式的挺身用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學生親身體驗,勝于教師的講解示范,只有學生充分參與實踐活動,師生相互之間的交流才能更好的默契,達到總結經驗教訓,達到求知的目的。 精品源自中考試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