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心理偏差的種種表現(xiàn)及教育應對
中學生心理偏差的種種表現(xiàn)及教育應對 中學生心理偏差的種種表現(xiàn)及教育應對 朱代悅 工作單位: 長沙市 稻田中學 一. 驕傲自負心理。 這種心理偏差主要表現(xiàn)在思維敏捷,智力水平不低,成績拔尖,活潑好動,較受老師表揚的學生身上,特別是一些長期擔任班干部、競賽獲獎、父母有權(quán)力的等尤為明顯。他們對待問題常常淺嘗輒止,馬虎應付,不愿作深入的思考,"半罐水響叮當"。這一部分學生一挨批評,就與教師賭氣, 不聽課,不回答問題,不完成作業(yè)。自傲和自卑一樣,都源于錯誤的自我估計,自傲者喜歡過高地估計自己,在交往中表現(xiàn)為妄自尊大,自吹自擂、盛氣凌人,而且不愿和自認為不如自己的人交往。這類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往往更差,一但受挫,會感覺"沒面子",變得較為自卑。 應對:對有驕傲自負心理的學生應施以"挫折教育" 不要讓他們養(yǎng)成凡事總是"一帆風順"的思想,適當?shù)亟o他們出一些難題。同時要引導他們變挫折為動力。注意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勝不驕、敗不餒的品質(zhì),并在克服困難方面為學生樹立榜樣。當學生在交往中遭遇挫折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受挫折的原因,從中汲取教訓,并想辦法克服困難。如果學生獨自克服不了困難,教師應給予適當?shù)陌参?并提供一定的幫助,以免他們過分緊張,影響身心健康。教育他們把挫折與失敗看作磨練自己,總結(jié)經(jīng)驗與教訓,跌到了,爬起來再干。 二.自卑孤僻心理 自卑心理是由于后進生的自尊心在學習生活中沒有得到尊重并多次受挫傷后產(chǎn)生一種帶消極反抗性質(zhì)的情感,是自尊心的另一種極端的表現(xiàn)形式。自卑心理源于心理上的一種消極的自我暗示。很多心理學家指出,自卑感實際上和本人的智力、受教育程度、所處的社會地位等因素無關,而僅僅是對"自己不如他人"的確信。這樣的學生多數(shù)來自經(jīng)濟條件不太好的家庭或農(nóng)村貧困地區(qū)。單親或家庭不和睦的學生,往往也會在干部、富家子弟、有特長的同學面前感到自卑,心理壓抑,行為孤僻,自尊心異常強烈,敏感,往往因小事耿耿于懷,影響學習。自卑孤僻的學生大多性格內(nèi)向,氣質(zhì)類型屬抑郁質(zhì)和黏液質(zhì)。 自卑的學生對自己的知識、能力、才華等作出過低的估價,進而否定自我。自卑心重的學生往往很善于發(fā)現(xiàn)他人的長處,這本身不是壞事,可是他老是用別人的長處和自己的短處比,不是激發(fā)起奮起直追的勇氣,而是越比越泄氣,從而貶低、否定自己,以偏蓋全。 "自卑型"這類學生也有自強、自重的愿望,也發(fā)上進,摘掉后進生的帽子的自信心,也愿意作努力,也努力過,但由于他們學習成績不好,不遵守紀律或?qū)曳稿e誤,心理壓力又過大,不了解自身的優(yōu)點與長處,所以無論在家庭還是在學校,他們受到的批評總是多于表揚,指責多于鼓勵,懲罰多于引導,于是自認為無藥可救,低人一等,破罐破摔,形成一種"定勢"--"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這類學生往往學習成績差趕不上隊,被同學看不起。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往往因為一次失敗而一蹶不振,或因自己某方面的過失而全盤否定自己。自卑的學生在交往中,雖然有良好的愿望,但是總是怕別人的輕視和拒絕,因而對自己沒有信心,很想得到別人的肯定,又常常很敏感地把別人的不快歸為自己的不當。有自卑感的學生往往過分地自尊,為了保護自己,常表現(xiàn)得非常強硬,難讓人接近,在人際交往中變的格格不入。有孤獨傾向的學生多由自卑引起,而引起自卑感的原因很多,有的是由于學習成績不好,有的是由于家庭經(jīng)濟困難,有的是由于身體原因,如身材矮小、長相不美、身體缺陷等。也有一些自視清高的學生有孤獨感。 應對:對于自卑的學生,要教育他們自尊,自信,不畏難。中學生會碰到困難是肯定的,在困難面前不要畏懼。當學生自己克服了困難時,教師應鼓勵、肯定。這樣,學生就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還要教育學生要對自己有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對于自卑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贊揚為主。每一個人都喜歡別人的贊揚,可以說這是人的一種天性。贊揚贊揚可以增加人生的動力,它是一種外在的肯定,外在的肯定可以導致自信心的高漲,可以使人獲得動力,發(fā)揮其潛力。 心理健康教育要始終堅持少批評多鼓勵的"賞識教育"原則,多給掌聲,少呵斥。多贊揚學生,用他們的優(yōu)點克服他們的缺點。用積極的心態(tài)克服消極的心態(tài)。實際上,對于這類學生,批評是有弊無利的。例如對待一個非常自卑的學生,他好不容易舉一次手,但回答是錯的,教師說,"不會你舉什么手?"這樣的指責會讓他越來越越自卑,最終可能形成一種心理定勢,再也沒有信心回答問題了,假如說,"錯了,坐下。"這個學生的唯一的一點自信就回一掃而光。再假如說,"不錯,今天某同學表現(xiàn)很積極,請大家為他鼓掌!" 這一次掌聲可能會給這位學生帶來巨大的心靈震撼,讓他深刻地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信心會倍增,漸漸走出自卑的陰影。所以,培養(yǎng)學生自信心,是克服學生自卑感的強心劑。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預料一定能夠?qū)崿F(xiàn)的心理。實踐證明,具有堅定的自信心,會更多地產(chǎn)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易形成較多的責任感和進取心,有助于學業(yè)成功。相反,如果青少年學生缺乏自信而自卑,就會過低地估計自己的能力,看不到自己的長處或優(yōu)勢,處處感到不如他人,無所作為,悲觀失望。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是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必由之路。讓學生擺脫自卑就是要讓他們多體驗成功,讓他們獲得一種"原來我也能成功,成功竟是這樣美好"的內(nèi)心體驗。教師特別要給那些內(nèi)向、沉靜、靦腆、害羞、表達能力差、不大引人注目的學生提供參與和表現(xiàn)的機會。要善于發(fā)揚其閃光點,引發(fā)求知欲,促其上進。心理的認知是一種體會,一種感悟,只有真正體會到了,才會感悟到,只有真正感悟到了,才能真正提高心理水平。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堅持"賞識教育"原則,少進行負面刺激。 三.膽怯畏懼心理。 部分性格內(nèi)向、膽小的學生,主要是女生,羞于用語言表達思想,沉溺于內(nèi)心活動和筆頭表達。內(nèi)心活動不能外顯,妨礙了思維素質(zhì)的深入發(fā)展。這類學生在心理學上和自卑的學生一樣,屬黏液質(zhì)或膽汁質(zhì)的氣質(zhì),情緒發(fā)生緩慢,不強烈,語言動作不迅速,也易執(zhí)拗,缺乏靈活性和果斷性,也易多疑,有高度的情緒敏感性和體驗的深刻性,經(jīng)受不了大的打擊,顯得脆弱。 應對:對有自卑、膽怯畏懼心理的學生要施以"磨難教育";注意不嘲笑他們。不要責怪他們這錯那錯。 四.焦慮心理。 焦慮是人格心理學的一個重要概念,與學生的學習密切相關。焦慮是指自尊心受到威脅或預計可能受到威脅所產(chǎn)生的一種類似擔憂的反應。焦慮對學習既有促進也有抑制,是促進還是抑制,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決定的,這些因素包括學習者焦慮水平的差異,學習材料的難易程度以及學習者本身的能力水平。對于機械的學習,不太困難的有意義接受學習和發(fā)現(xiàn)學習,焦慮會激起個體力求達到目標,對學習有促進作用。但當學生遇到新的學習情境,尤其是遇到難度較大,無現(xiàn)成答案的問題時,高度的焦慮往往對解決新的問題有破壞作用。處在高度焦慮狀態(tài)下的學生自述經(jīng)常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頭痛、失眠、疲勞等癥狀。在這些身體癥狀中,有的是真正的"病",但當這些"病"同時出現(xiàn)時,大多是由于焦慮所造成的。中學生由于不能及時排解心中的煩惱和郁悶,便以身體癥狀進行逃避。學習焦慮。他們害怕考試、害怕學校、害怕老師、甚至討厭學習。學習焦慮在開始時是怕學習成績不好受父母和老師批評,被同學瞧不起。如果真的學習成績不好,受到了斥責、批評和歧視,久而久之便會產(chǎn)生過強的學習焦慮和考試焦慮。另外,成績排隊、中高考壓力等也是產(chǎn)生學習焦慮的原因。 對人焦慮。他們在眾人面前感到不安,表現(xiàn)出退縮、提心 吊膽、拘謹老實、不敢講話等特點。對人焦慮大多是經(jīng)驗不足造成的,或者因家長嬌慣總是一個人在家里玩,或者是受到過大孩子的欺負不敢到外邊玩;家長過于嚴厲的管教也是學生怕人的原因 。 考試焦慮是焦慮心理的典型表現(xiàn),擔心老師家長同學對自己成績的評價,擔心成績不好會對自己的意像帶來損害,也擔心個人未來的前途,擔心個人對應試缺乏準備等?荚嚱箲]往往受三方影響:家長老師的期待,這是導致焦慮的外因;自信心不足是內(nèi)因,它或許是家長教師期望過高或過嚴與自己能力不足的直接產(chǎn)物,但更重要的是其本身的自卑感;其三是懷疑自己的能力和準備,實際上是學生為自己找"退路"。三者之間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huán),最終形成"考試恐慌癥"。于是焦慮心理就轉(zhuǎn)為了恐懼心理。后進生由于品德不良或?qū)W習成績低下,經(jīng)常遭到老師的批評,家長的責備、同學的挖苦和旁人的冷眼,產(chǎn)生一種焦慮、緊張的"恐學"、"恐考"、"恐校"心理。表現(xiàn)在學習上有困難不敢向老師、同學請教,怕被人譏笑;犯了錯誤不敢主動承認,怕老師批評;考試怯場,怕考不好受家長、老師責罰等方面。這種心理尤以性格內(nèi)向的后進生更為明顯。曾經(jīng)就有這樣一個事例,一個成績向來優(yōu)秀的學生在家長的苛刻要求之下,造成嚴重的焦慮和恐慌心理,成績急速滑坡,最后不堪重負,出現(xiàn)弒母的犯罪行為。由此恐懼心理的嚴重程度及承受能力之差可見一斑。 應對:在教學中,應注重對試卷科學性的探討,在組織測驗考試時,要從知識的基本點出發(fā),讓全體學生都能接受,兼顧各層次的學生的水平,讓他們都得到正確的評價,使各層次的學生都嘗到成功的喜悅,使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能通過考試看到希望,增強信心。同時要作好家長的工作,沉重的家庭壓力已成為學生嚴重心理障礙的主要因素之一,急功近利、面子觀點,以及家庭各因素的變化,都對學生的心理產(chǎn)生重大壓力。老師應及時加強對家長的聯(lián)系,要求家長能實事求是的對待學生的學習成績,客觀地為學生選擇升大學習或就業(yè),使學生從家庭的壓力中得到解放。 五、逆反心理 中學生正處在身心發(fā)展的轉(zhuǎn)變時期,身高體重劇增,性發(fā)育開始。生理上的急劇變化使兒童意識到自己不再是孩子,"成人感"增強。隨著生理的變化,學生心理產(chǎn)生"獨立",力求擺脫對成人的依賴,老師、家長在他們心目中的權(quán)威降低,同學之間相互影響增強。心理學上稱"心理斷乳期",即離開父母的保護而取得本人獨立自主的時期。思維上發(fā)展了批判性,但由于經(jīng)驗的缺乏含有片面性和主觀性;行為上出現(xiàn)"獨特性"和"受暗示性"乃到"抗拒性",即逆反心理;情緒上帶有沖動性,不善于克制自己;興趣和愿望上帶有隨意性、多變性、狂熱性,常為了所謂講"義氣"而庇護同伴,或為同伴打抱不平;感情上具有"閉鎖性",而對于艱苦的學習活動特別重要的意志品質(zhì),則還處在比較軟弱的狀態(tài)。他們有強烈的獨立心,自尊心和好勝心。要確立自我,要求具有成人平等的地位和人格,獨立決定和處理他們個人的事,并在各種場合表現(xiàn)自我。但由于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差、疑慮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確對待家長的一片苦心、老師的批評教育,對父母的管教和無微不至的關懷不滿。對當別人的面揭他們的短相當反感,以至頂牛,明知自己錯了,也不承認。他們常常對周圍的人持一種懷疑態(tài)度,尤其對有關自己的一些褒貶議論非常敏感,往往錯誤地認為老師的批評教育是有意找麻煩整他,家長的苦口婆心是嫌棄他,同學的幫助是瞧不起他,因此產(chǎn)主一 種對立情緒和逆反心理。他們?yōu)榱俗C實自己不在是小孩,力圖通過優(yōu)異成績在大人面前表現(xiàn)自己,樹立自己的威信。實際上, 他們還沒有成熟,還處在半成熟,半幼稚階段。他們自覺知識經(jīng)驗日增,興趣也日益廣泛,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個人活動的欲望也就雖之增強,特別是對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和社會治安,紀律所不允許的那些個人活動欲望,容易使他們的心理上產(chǎn)生沖突和矛盾。也就產(chǎn)生"不讓他干什么他偏干什么"的逆反行為。 應對: 教師首先要尊重學生,只有當教師尊重學生時,學生才會尊重自己,珍惜自己的成績和進步,關心自己的榮辱,體驗到做人的尊嚴感。教師只有真心誠意地與學生溝通,和他們建立平等關系,放下老師的架子,蹲下來和他們說話,把微笑帶給學生,努力營造平等,和諧、融洽,民主的師生關系。即使是批評,也注意不當其他學生的面,以說服為主,擺事實,講道理,使學生覺得老師的確從他們的角度出發(fā),為了他們好。這樣學生才會信任老師,愿意向老師傾吐內(nèi)心的思慮、惶恐、苦悶,愿意接受老師的教育和幫助,而不是"對著老師干"。 其次,老師應該具有愛心和耐心,從內(nèi)心深處關心學生,愛學生。從情感上感化他們,消除其"戒心"。這類學生往往對教師有一種"戒心",因此,對他們要以誠相待、心心相印,以情育情,以情動人。使得學生在心理上趨向教師,信賴教師,縮短師生之間心理上的距離,引起情感"共鳴"。使他們感到老師真誠的關懷。從內(nèi)心接受老師。 六 厭學心理和惰性心理。 一類學生是"想學學不好",感到為學習而困擾,不能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自學能力不高,學習效率低,成績不理想,又時常招到教師家長和同學的批評,譏諷和嘲笑。自信逐漸散失,認為自己根本不是讀書的料。這類學生的家長對學生也欠關心,根本不關心他們的學業(yè),或只關心成績。一旦學生考試失敗,則大加指責,使學生陷入"學不好,不好好學,厭學"的惡性狀態(tài)。 應對:教師要克服偏見,"偏愛"這類學生;要努力使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一旦學生有進步即加以熱情的肯定;適當降低對這類學生的要求,讓他們多體驗成功的喜悅;對于他們的失敗,加以指導和分析,少批評,多鼓勵,讓他們對自己的進步充滿期待,從而努力進取。 第二類學生是"想學好但不愿學"。即從動機上,想得到好成績,對學得好的同學也充滿羨慕。但他們惰性思想嚴重,貪玩,缺乏上進心。學習稀稀拉拉,動作遲緩,邊學邊玩,作業(yè)完不成,成績老后進。缺少進取的熱情和持久的努力。過分地追求接受知識要符合自己的興趣,還想回到幼兒園、小學時的"游戲教育"和"愉快教育"中去,不能努力適應中學階段的學習生活。面對激烈競爭和自己不利的地位,直接感覺到學習實在是沒意思、沒必要的事情。 應對:幫助他們認識這些專業(yè)課的重要性;幫助他們適應學習環(huán)境;通過加強直觀教學和實踐鍛煉,使他們掌握學習方法,堅信經(jīng)過努力是完全可以學好的;想方設法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多鼓勵,使他們能嘗到學習的樂趣,體會到學習中的快樂,成功的喜悅;以生動的事例感染學生,以誘人的目標引導他們,使他們堅信,"我要學,而且只要我認真學,我也能學好"。 第三類學生問題嚴重。大部分是獨生子女,把老師同學不放在眼內(nèi),學業(yè)不良,長期在縱容無序的環(huán)境下生活。養(yǎng)成以我為中心,有恃無恐,目中無人,為所欲為,肆無忌憚的心理態(tài)勢。 他們認為讀書無用,學習簡直就是活受罪,根本就不需要學習,學習純粹是浪費精力,"成績好差問題不大,能賺錢就能發(fā)家", 興趣的中心不在學習上,而大都是與學習無關的事情,對學習消極應付。在校違反紀律、遲到、曠課、早退,甚至蛻變?yōu)槠返虏涣颊摺?br> 因此懶懶散散,如"小和尚撞鐘"。 一些家境較好的學生,行為懶散,好逸惡勞,學習上畏難怕苦,生活上講吃講穿。只顧眼前,不考慮長遠極少想望將來,缺乏遠大理想,學習缺少正確動機, 應對:從思想上不斷消除"讀書無用論"帶來的負面影響,以引起要學的動機。針對這類學生精力旺盛,喜歡活動的特點,教師應當幫助他們開展各種各樣的集體活動。開拓他們的興趣領域,增長知識、調(diào)劑生活;另一方面讓他們把多余的精力用于正道。 七 虛榮心理: 中學生爭強好勝,學習上互相競爭,你追我趕,這是正常的現(xiàn)象。但是,目前普遍存在一種現(xiàn)象,不少學生對學習上超過自己的同學,老師表揚過的同學,總心存忌妒。他們不是想如何讓自己的成績提高,以趕上他人,而是想辦法要讓別人落后。這種由虛榮心引起的心理既影響學生的智力發(fā)展,又腐蝕著學生心靈的健康發(fā)展。虛榮心理的產(chǎn)生:1)競爭的加劇,學生學習成績好壞往往影響著學生在師生眼中的看法,關系到升學、三好學生的評定等,因此有的學生有承重的心理壓力,擔心自己的前途,往往圖一時之利,在虛榮心動機的支配下就產(chǎn)生抄襲作業(yè),考試舞弊的錯誤行為。2)家長望子成龍心切,不了解自己子女原來學習的基礎與水平,不切實際的提出了各門功課的高標準,并常常向子女許愿,達到要求如何如何重獎,達不到目的訓斥、打罵、給以懲罰等等。在這種壓力下,有些同學為了回報家長一個成績,就不惜用作弊來騙取高分。 應對:1)對學生應加強思想道德教育,要注重正面教育,注重誠信教育,使學生明確考試作弊是一種不誠信的表現(xiàn),幫助學生在認識上分辨是非,樹立誠信為榮的觀念。 2)教師要讓學生理解,學習不是為了面子,樹立正確的學習觀,教會學生調(diào)整心態(tài),改進學習方法,重過程輕結(jié)果。 應讓學生把平時的考試當作一次的練考,一次的知識的積累過程,不論成功與失敗,只把考試看作是檢驗自己的一次機會,看作一次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機會,這次不成功,下次再來。不必去憂慮考試的結(jié)果如何、要把學習是為了爭面子的心理動機,轉(zhuǎn)變?yōu)閷W習本身的內(nèi)在興趣上來。 3)提醒家長,莫以成績論學生,成績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但并不絕對。學生成績好,加以一定的肯定就行,不要以金錢加以誘惑;學生考得不好,只反映一段時間的學習狀態(tài),家長應幫助學生分析問題的所在,幫助他們補上來,而不應該單純的責罵和體罰。 八 煩惱心理 即心理學上指的青春煩惱。煩惱在中學生中較為常見。它主要是指心理上發(fā)生了矛盾糾葛,使情緒變得不安,煩躁和憂慮。一方面,他們對自身的事,將來的事,人間的事和生活方式比孩提時代關心得多了,但由于"閉鎖心理"的產(chǎn)生,又不愿向老師家長和朋友傾訴,想自己解決,卻又找不到合適的方法,只得悶在心里,自我苦惱煩躁,甚至怨恨;另一方面,長期以來,他們受父母師長的保護,有一定的依賴性,隨著心理上,心理上的發(fā)展,他們想從這種保護中解脫出來,獨立生活,但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又很差,果真獨立又會茫然和失落,產(chǎn)生心理上的煩惱和擔心。有些學生還會對前途家庭經(jīng)濟等感到憂慮和不安。 應對:1)和學生交知心朋友。針對學生的"閉鎖心理',教師應該多與學生談心,談話時采用平等的姿態(tài),讓學生消除"代溝"的感覺,取得學生的信任和肯定,耐心聽取他們的心聲,并幫助他們分析對錯。盡量采取建議而不是命令的態(tài)度,讓學生感到民主,愿意接受。 2)幫助學生正確發(fā)揮獨立性。中學生由于成人感的增強,愈來愈討厭家長的"過分關心",嘮叨。他們過分強調(diào)自己的獨立性,而實際認識能力并不高,常常分不清是非。教師一方面不要把他們當作"小孩子"來管,不包辦代替,適當?shù)刈鹬厮麄兊囊庖?充分發(fā)揮他們在學習上和生活上的獨立性與自覺性在他們遇到困難時,不要忙著幫他們解決困難,而應讓他們鍛煉,讓他們經(jīng)受挫折,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不要把他們當作"成人"看待,要給以必要的指導監(jiān)督,教育他們多征求與聽取父母與師長的意見,幫助他們克服沖動性和幼稚性。 九.抑郁心理 即心理上的青春抑郁。指的是一種低調(diào)的苦悶情緒狀態(tài),學生常表現(xiàn)為低沉,苦悶,壓抑,無味,寡歡,少言,灰心,悲觀和憂傷等。例如,有些學生對學習感到無趣,不愿學習;有些學生對刻板的生活方式感到厭煩,卻又不求上進,消極對待;有的學生在挫折面前灰心喪氣,消極悲觀等等。 少數(shù)學生有孤獨傾向,他們感到自己孤單,沒有朋友,平時很少與同學來往,總愛一個人呆著。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 應對:注重樂觀教育,營造良好的心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培養(yǎng)學生的社交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辯證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幽默感,培養(yǎng)以輕松的心情對待環(huán)境壓力,以微笑面對生活的樂觀主義精神,使他們正確地認識生活的意義,熱愛社會、熱愛生活、熱愛學習、熱愛自然、自信積極,樂觀向上。 十.依賴心理。 這部分學生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從小起就靠家長、靠老師牽著走、守著學。進入中學后,他們適應不了自己定計劃的學習方式,茫然不知所措。如不培養(yǎng)起這部分學生的自覺性,嚴重的依賴心理將埋沒他們的才智。 應對:幫助學生削弱依賴性,發(fā)揮獨立性。教育他們自己的事自己辦。 十一.任性自私心理。 這是表現(xiàn)在部分學生身上一種心理偏差。他們在家里"以我為中心",頂撞父母;在學校吃不得一點虧,不禮讓同學。他們不能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他人的關系。自私學生上課講小話,既影響同學聽課,也不尊重老師。如他舉手發(fā)言,而老師沒叫他,則會賭氣記恨在心 。 應對:加強思想教育,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心理狀態(tài),擺脫不良心態(tài)的影響,做出正確的行為。開展競賽系列活動,使學生發(fā)揮較大的潛能,目標既要戰(zhàn)勝對方,但又不能損害對方。學生從中學到競爭的方式:公正、平等。這樣引導他們可以促進學生良好競爭意識的形成。 十二.庸俗世故心理。 少數(shù)中學生受社會不良風氣、不正常人際關系的影響,過早成人化、世故化,他們既不能正確看待師生、同學之間的關系,也不能正確對待金錢誘惑。 這種類型的學生自我評價標準常出現(xiàn)問題,經(jīng)常在交往中與老師、同學發(fā)生磨擦,總喜歡以冷眼光看待周圍的人和事,別人所做的一切都看不順眼,什么都看不慣,經(jīng)常和老師、同學對著干。攻擊、敵對和仇視別人,容易采取直接簡單的攻擊行為來解決問題。對別人的勸告批評采取敵視行為,以至于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舉動。 應對:對有庸俗心理的學生施以分辨真美善、假丑惡的"是非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學生應當擦亮眼睛,理清思路,批判性地看待那些消極的觀點,在思想上建立警戒點,要注意識別那些消極頹廢的觀點,抵制那些不利的輿論,要從一定的高度看待學習的重要性。要把那些庸俗的玩世不恭的、不負責任的目光短淺的、貪圖享受的看法驅(qū)逐出自己的大腦,多接受下面的、積極上進的、嚴肅認真的、鼓勵人積極奮斗和努力的觀點。同時要重視學生之間相互教育。 把一些學生中的熱點問題拿出來讓大家討論,讓他們在討論中進行自我教育,相互影響。如果發(fā)現(xiàn)這類學生有抱團現(xiàn)象,出現(xiàn)劣跡,應及時教育,進行分化。 十三 戒備心理 這類學生受批評多,有時即使做了一些好事,客觀上也得不到應有的肯定。他感到不管怎樣,老師和同學總是不會相信的,好像自己怎么努力也沒用。對周圍的人總抱有猜疑、不信任的態(tài)度,產(chǎn)生"你好你的,我不好不關你"、"破罐子破摔"的戒備心理。 應對:多給這類學生一點信任,一份理解,少一些責難,少一點怨恨,多幾份關愛。有人說,教師對學生的愛,甚至可以影響學生對整個人生的態(tài)度,而對這類學生來說,更需要得到老師愛。 十四 自責心理 這類學生自我評價低,自我輕視自己、責備自己,其行為受悲哀和憂郁情緒的支配。自責傾向的形成與家長的嚴厲懲罰、教師的歧視和同學的嘲笑等有關。 這種學生對自己的言行舉止過分緊張,對別人的反應過分在乎,在與人相處時過分被動、,造成交往障礙,從而害怕與別人打交道,在同伴中沒有親密朋友,也不能取得老師和同學的支持信任。這種類型的同學顯得很孤獨無助。 應對:教師與家長,同學一起營造一種關愛的氛圍。 十五 恐怖心理 有恐怖傾向的學生膽小,怕黑,嬌生慣養(yǎng),過分依賴老師和家長?植纼A向往往與對失敗、失望和懲罰的不安混雜在一起。 應對:和家長一道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鍛煉他們的膽量和心理承受能力。 十六 心理沖動 心理沖動指情緒非常不穩(wěn)定,喜、怒、哀、樂無法捉摸,自我調(diào)控能力差,時冷時熱。 心理沖動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激動性沖動。這種沖動常與愉快的事情有關,例如,有的同學考試考得好,激動得又蹦又跳,大聲叫喊;有的同學與朋友打賭時,冒險敢為,險象環(huán)生;有的同學高興時亂敲桌子,仍書本等。另一種是暴躁性沖動。這種沖動常與不順心的事情有關。例如,有的同學稍不如意或稍受刺激就與教師家長發(fā)生沖突,輕則爭吵頂撞,重則逃學出走;有的同學動輒出口傷人,拳腳相對等。常常還會做出一些令人目瞪口呆的事情來。男同學常常會有這種表現(xiàn)。另一類是神經(jīng)質(zhì)型,這低沉,焦慮、過敏,他們坐立不安,小動作過多,好發(fā)脾氣,嚴重者還會罵人、打架。 應對:教育學生遇事要沉著冷靜,作好學生的表率,以人格魅力感化學生。 十七 心理敏感 這種類型多為女生, 他們有點"神經(jīng)質(zhì)",膽怯、擔心、小心眼,感情相當脆弱,他們對外界事物反應靈敏,而且體驗深刻。一旦遇到挫折,精神就處于崩潰的邊緣,甚至會發(fā)生意外的事情。他們對生活中的一點小事,一兩句話反應很快,并立即與自身聯(lián)系起來,做出對立性反應,如有些學生對同伴一句不對勁的話,反應靈敏,不快之色浮于臉上,有時甚至拂袖而走,悶悶不樂,心里耿耿于懷。他們當中有些人是是家庭原因造成的,如家庭關系緊張、家庭狀況惡劣等。 有的是遺傳原因造成的,如父母有神經(jīng)質(zhì),更多的人則是屬于生活習慣不良或是心理不健康。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據(jù)個性特征,因人施教 ,重視學生個體發(fā)展的內(nèi)在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己、認識環(huán)境,讓學生在感悟中成長;協(xié)助學生解決問題來發(fā)展學生的自治、自我調(diào)節(jié)的能力,完善其心理素質(zhì);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應以身作則,用自身積極的情感和個性品質(zhì)給予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雨花區(qū)四十一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