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成為課堂提問的主人
“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笨茖W史上的每一項重大發(fā)現(xiàn)都是從問題開始的。牛頓發(fā)現(xiàn)萬有引力是從“蘋果為什么會落地”這一問題開始的,弗萊明發(fā)現(xiàn)青霉素是從“為什么霉菌菌落周圍不長細菌”開始的。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不能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就談不上創(chuàng)新,現(xiàn)代研究表明:放手讓學生自己提問題比通過被動的閱讀尋找答案的策略更有效,因為學生提出問題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對教學內容的初步感知和整體把握的過程,它是學生對教材的認知、理解及掌握程度的具體體現(xiàn),當學生發(fā)現(xiàn)并提出一個高質量問題時,必然伴隨著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演繹推理等思維活動,可見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是多么重要!那么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能主動提出問題呢? 一、實行教學民主,構建心理安全區(qū)域,讓學生敢問。 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適當“稚化” 所謂“稚化”,就是教師注重塑造以淵博的知識和高尚的師德為核心的內在的對學生具有親和力的人格形象。通俗地講,就是教師把自己的外在權威隱蔽起來,進行心理位移,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成為“大孩子”,親近學生,和學生打成一片,做他們的朋友,與他們一起唱歌、表演、討論、爭辯,使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適當學生化,以與學生同樣的好奇心、同樣的求知欲、同樣的認知興趣、同樣的學習情緒、同樣的行為來完成教學的和諧共創(chuàng)。教師“稚化”, 可以消除師生之間的緊張氣氛,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學生感到心理安全和自由,讓他們在寬松、民主、平等的環(huán)境中積極思維。 2、課堂要多一些允許,少一些不準 傳統(tǒng)的教學,講究課堂紀律和秩序,追求教學的精確有效,學生只能正襟危坐,洗耳恭聽,即使允許學生提問,也得先舉手,獲準后才可以發(fā)言,否則被斥之為“插嘴”。過多的“規(guī)矩”使學生的心理一點也不自由,致使許多學生有問題不敢問也不想問。新課程提出了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尊重理解學生,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給他們更多的自由和空間,努力創(chuàng)造一種寬松、寬容、富有活力的課堂氣氛。我在課堂教學提倡七個允許,即:錯了允許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許補充;不明白的問題允許發(fā)問;沒想好的允許再想;不同的意見允許爭論、允許保留意見;老師錯了允許提意見;課堂允許插嘴,不必舉手等待老師批準。由于實行教學民主,學生具有了心理優(yōu)勢,感到心理安全和自由,在寬松、民主、平等的環(huán)境中心情舒暢,思維活躍,敢想敢說敢問。如果我們地理課堂上能“少一些不準,多一些允許”,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自由地呼吸”,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就能為問題意識這顆種子的生長提供充足的陽光、水分、適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 3、貫徹教學的“無錯原則” 同樣是30厘米寬的“路”,為什么人們敢于在運動場騎自行車而不敢在獨木橋上騎自行車呢?那是因為在獨木橋騎自行車的人心里感到不安全,怕出錯后跌入萬丈深淵。聯(lián)想到在教學過程中,有的學生不敢質疑問難,不敢提問題,也是怕問錯了或提一些低級的問題被人恥笑,或者挨老師的批評,因此學生發(fā)現(xiàn)了問題,但不愿提出來的現(xiàn)象很普遍,調查顯示:92%以上的學生有過向教師提問的意向,但只有30%的學生向教師提出過問題,從來沒有向老師提出過問題的占36%。其中怕說錯了被同學們譏笑的學生占調查人數(shù)的20%;其中怕說錯了被老師批評的學生占調查人數(shù)的14%。從學生心理角度分析,主要是由于他們存在自卑緊張的心理。許多學生怕提不出“好問題”而被老師看輕或被同學取笑,因此他們寧可把問題放在頭腦里,也不愿將它提出來。 貫徹教學的“無錯原則”,就是要認識到學生是成長過程中尚不成熟的個體,要從正面引導學生提問和質疑問題,要從科學的角度理解學生在學習中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錯誤,要將重點放在弄清出錯的原因和如何糾正錯誤。我們要向學生反復一種觀念——課堂提問沒有錯誤!因為任何一個同學的任何一個提問都是有價值的,其價值就是思考的力量!讓每個敢于提問的學生不因提問錯誤而感到遺憾。。不輕易否定學生的任何一個哪怕是低級幼稚的問題,挖掘其問題中的閃光點和可貴之處,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積極性,同時制止學生中的冷嘲熱諷行為。對學生提出的一些不合常理、稀奇古怪、異想天開的問題更應保護其提出問題的積極性,其合理部分要給予肯定的評價。 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使學生想問 思維通常是由問題情境引起,且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一個好的問題情景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想方設法去尋求答案,在積極尋求答案的過程中學生就會不斷產生一些新的問題,由趣生疑,由疑促思,由思發(fā)問。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創(chuàng)設質疑釋疑的情境,通過教師的點撥、誘導,引導學生去體會、去感悟,打破已有認知結構的平衡狀態(tài),使學生在情境中產生困惑,引發(fā)認知沖突,誘發(fā)問題意識;激發(fā)其內驅力,喚起學生思維,使其主動去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并作進一步的探究以解答問題,從而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新知,提高能力。例如學習《西北地區(qū)》時,我先用多媒體展示了一張圖片:圖片的前面是沙漠連綿,而遠方又有一片綠洲,最遠方還有雪山。讓學生說這可能是我國哪個地區(qū)的圖片?這張圖片是真的嗎?請同學幫我鑒別一下,然后要求大家通過看文字材料和圖片提出一些高質量的問題。學生提出了以下問題:西北地區(qū)為什么會形成沙漠?沙漠的地方為什么會有綠洲呢?綠洲與沙漠鄰近,沙漠會淹沒綠洲嗎?沙漠地區(qū)的水是從哪兒來的?雪山上的融水是通過何種形式被引到綠洲的?沙漠綠洲應發(fā)展什么樣的農作物?坎兒井是什么時候修建的?是怎么回事?它有哪些優(yōu)勢呢?如何利用和改造沙漠?絲綢之路與綠洲有什么關系?歷史書上說西北地區(qū)有許多古代廢棄的城堡,都是因缺水所致,現(xiàn)在西北地區(qū)的一些城市今后是否也會遭受同樣的命運?地球上的沙漠化越來越嚴重,人類該怎么辦?等,對于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我沒有直接給予解答,而是先請同學回答,引導他們討論、爭辯、探究,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三、教給質疑方法,使學生會問 在教學中經(jīng)常遇到的情況是:學生不是不想問,而是不會問,不知該如何問。這就需要教師教給學生一些提問的技巧,指導他們如何提問。我們應當教會學生抓住地理教材的主要內容和邏輯結構進行提問,引導學生循著概念、定義、原理、規(guī)律、知識聯(lián)系、聯(lián)系實際的思路大膽思考,大膽提出問題和自己的看法。一要選準提問的角度,一般來說提問可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角度去思考;二要學會提問的策略,學生可通過比較對照新舊知識發(fā)問;可通過多向綜合發(fā)問;也可通過逆向假設發(fā)問。例如:學習《地球的運動》時,為了培養(yǎng)學生獨立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從不同的角度去設計問題,學生自己解答,學生提出了下列一系列問題: ①如果地球不自轉,還會有晝和夜嗎?還會有晝夜更替嗎?地球上會出現(xiàn)怎樣的后果?②如果地球自東向西自轉,產生的現(xiàn)象與現(xiàn)在會有什么不同?③教材上為什么強調地球是個不透明的球體?它和晝夜的形成有必然聯(lián)系嗎? ④在汽車上我們能感覺得到汽車在運動,可我們在地球上為什么感覺不到地球在自轉呢?” ⑤我們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地球在運動呢?⑥為什么東方的時間總比西方的早?東邊總是比西邊先看到太陽?⑦課本上說“東邊總比西邊先看到太陽”,但我認為這個說法不完全正確。去年七一我和爸媽到天安門廣場看升旗,當時北京凌晨5點左右太陽就出來了,而我的老家上海此時要5點30分左右才看到日出。上海在北京的東南方向,按照課本說法北京應該比上海晚看到日出,但事實恰恰相反,課本中的理論不是和事實相矛盾嗎?”等等。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我都是先把機會留給學生回答,學生回答不了的,讓他們去討論交流,最后教師才給予解答,提出的任何一個問題都經(jīng)過了一番思考,動過一番腦筋,提出問題的過程本身就蘊含著創(chuàng)造思維的力量。 當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時,教師要恰當?shù)慕o與鼓勵和表揚并加以分析,讓學生明白這個問題提的好,為什么提的好?逐步引導學生學會提問題。例如:學習巴西時,有個同學提出:巴西煤石油等常規(guī)能源缺乏,國家大力發(fā)展以酒精為燃料的汽車以節(jié)省外匯,我們國家能否學習借鑒這種經(jīng)驗?我馬上肯定這個問題提的好,表揚這個同學不拘限于理解和掌握教師講的內容,而是積極思考,能舉一反三,善于學習和借鑒,希望同學們向他學習。并接著這個話題,結合我國能源緊張狀況,讓大家為節(jié)能獻計獻策。引起了全班一場節(jié)約能源,開發(fā)新能源的大討論,學生提出了很多有創(chuàng)新價值的建議。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應用,所以,無論是教還是學都應該密切聯(lián)系實際,聯(lián)系社會,聯(lián)系自然,聯(lián)系生活。只要我們把學生的目光引向周圍的世界,他們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問題,就可能會提出很多有價值的問題,此時學生離發(fā)現(xiàn)、發(fā)明、創(chuàng)造已經(jīng)不遠了。 四、適時科學評價,使學生樂問 要使學生逐步提高提問的質量,教師還要注意適時總結,引導學生評價。我們應當利用積極的評價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對那些敢于大膽提問的學生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教師要對學生的提問表現(xiàn)出極大的耐心和熱情,對任何一個哪怕是低級幼稚的問題也要表揚他們提出問題的勇氣,從學生提出的問題中找出閃光點,讓學生通過提出問題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教學中還可開展提問比賽,看哪個小組或個人提的問題多且質量高。為了激發(fā)鼓勵學生課堂提問的積極性,可發(fā)揮教學評價的激勵和導向作用,把學生提出問題的心理體驗和提出問題的思考過程作為評價的重要依據(jù),改革單一的書面考試的評價方法,重視形成性評價,直至把提出問題納入學生的學業(yè)評價。筆者曾做過這方面的實驗,具體做法是:教師為每個學生建立提問記錄冊,由學生記錄下每節(jié)課自己提問的問題與次數(shù),小組長和科代表共同負責監(jiān)督和考核,根據(jù)提問的次數(shù)和提問質量進行量化考核,計入該生平時成績。對于課堂提問次數(shù)多、質量高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同學,可給予期中期末考試免考的特別獎勵。經(jīng)過對比實驗發(fā)現(xiàn):實驗班學生課堂提問的積極性明顯高,每學期人均22次,提問率達100%,而對比班人均只有9.8次,提問率僅37.2%。 &nb [1] [2] 下一頁 sp; 五、提供充分的時空,讓學生有機會提問 學生的問題能否提出來,還取決于教師是否給學生提問的機會。提出問題首先得發(fā)現(xiàn)問題,而發(fā)現(xiàn)問題必須得通過學生的思考才能完成,沒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縝密的思考就沒法完成。一直以來,課堂上的提問是教師才有的“專利”,“師問生答”,似乎天經(jīng)地義。然而,教師的提問是按照教師對教材的理解,教師的思路和意愿來設計的,教師關心的問題和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往往并不一致。教師以為很有意義的問題,學生未必感興趣,而學生認為有趣的問題,教師又認為不值一提,這樣勢必造成剃頭挑子一頭熱的狀況,不利于教學。我們在教學中要時刻觀察學生的反應,當學生感到困惑時,我們就要給學生時間,讓學生把問題提出,比如,在學習完《極地地區(qū)》后,幾個同學爭得面紅耳赤地來找我,原來他們在爭論南極為什么比北極冷?我馬上意識到一次好的教學時機被浪費了,原因是我未給學生提問的機會。 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的講課往往追求講得“細”,講得“透”,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可以說教師將幾乎所有問題都講到了,學生哪有問題可研究呢?而且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沒有時間也沒有機會去提問。其實,教師講述再細再透也不能包辦學生的學習思維,有許多道理、方法、要領是要由學生自己在實踐中去體會、思考、研究的。因此教師寧可課堂上少講一點,也要讓學生多想一會,給學生留下提問的時間,為學生提供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機上一頁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