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與信息技術學科整合教學的探索
小學美術與信息技術學科整合教學的探索 美術與信息技術學科之間存在諸多聯(lián)系,在信息時代,計算機、網(wǎng)絡是美術創(chuàng)作和美術學習的重要工具。因此,美術與信息技術整合教學將會是美術教學的新趨勢,是現(xiàn)代美術教學的新形式。 近幾年來,我校就 “ 美術與信息技術學科整合教學 ” 進行了探索與實踐,下面談談我在實踐中的體會和思考。 一、美術與信息技術存在極為密切的聯(lián)系,整合具有必然性。 美術是一門視覺藝術,信息技術通過聲音、文字、圖形、圖像立體地表現(xiàn)信息,它們在呈現(xiàn)信息的方式上都以形象為主,F(xiàn)代美術中,電腦美術作為美術領域的新成員,有著極為強勁的發(fā)展勢頭。目前,計算機已經(jīng)成為美術創(chuàng)作中應用極其廣泛的工具。而在省編小學信息技術與小學美術教材中,有很多學習內(nèi)容是相互關聯(lián)的。以下表所列內(nèi)容為例,我們可以看出,信息技術課程中的很多內(nèi)容本身就是在美術的任務驅動下開展學習的,這正是整合學習最為常見的形式,也就是說信息技術課程中的有些學習內(nèi)容已經(jīng)和美術整合了;美術課本中的許多內(nèi)容也非常適合于用信息技術來教學。而且,美術課的有些內(nèi)容只有通過信息技術才能達成學習目標,如《電腦美術設計欣賞》,學生只有在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操作,才能體會電腦美術的設計方法,如果教師能夠演示運用 Phsotoshop 軟件設計圖片,將會讓學生大開眼界,深刻體會電腦美術的強大功能和神奇魅力。 所以,美術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具有必然性。它們的整合將獲得一個雙贏的結果,既能夠達到美術與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目標,又提高學習效率。 二、美術與信息技術整合優(yōu)化了教學過程,整合具有可行性。 1. 欣賞 ? 評述 ---- 資源浩如煙海,查找可隨心所欲。 “ 欣賞 ? 評述 ” 是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四個學習領域之一。 “ 欣賞 ? 評述 ” 領域是指學生對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等視覺世界進行欣賞和評述,逐步形成審美趣味和提高美術欣賞能力!墩n程標準》指出: “ 欣賞 ? 評述學習領域的教學,應注重學生的積極參與,努力激發(fā)學生的主體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師講述為主的弊端,積極探索教學方式的多樣化。 ” 傳統(tǒng)的欣賞教學,學生不知道怎樣欣賞,更不知道怎樣評述。之所以會如此,其主要原因是學生缺乏學習資源,除了聽教師介紹之外,幾乎沒有其他的信息來源。目前小學美術中的欣賞部分占很大的比例,繪畫、雕塑、建筑、民間藝術、兒童美術、卡通形象等,幾乎涵蓋了所有美術領域,教學中最讓教師為難的仍是缺乏資源。 美術與信息技術的整合,不但解決了學習資源匱乏的矛盾,而且激發(fā)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在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美術欣賞的資源極其豐富,學生只要掌握了 IE 網(wǎng)絡瀏覽器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搜索引擎查找資料的方法就能夠自主學習。教師只需提出學習的任務,比如制作一張網(wǎng)頁、寫一篇配有插圖的小論文、制作一張幻燈片、編一張電子小報等,幫助學生解決技術困難,協(xié)助學生完成作業(yè)。 比如美術第十一冊《中國古代建筑欣賞》中關于故宮的欣賞。傳統(tǒng)的教學設計是:教師展示一些故宮的圖片或者幻燈片,像導游一樣介紹有關故宮的歷史、文化、建筑特色等知識,回答學生的一些問題,或者干脆組織學生觀看《紫禁城》的錄像資料,然后讓學生提出問題進行討論。這樣的教學模式是單方面的知識傳授,學生作為教育的客體被動地接受知識,而且接收的信息量很有限。我們開展的美術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教學設計是:讓學生每四人組成一個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搜集資料制作一份介紹故宮的幻燈片,并進行交流。教學中,學生在任務驅動下上網(wǎng)搜集資料,下載圖片,制作幻燈片。在有意識地選擇、組織材料的過程中,他們不僅了解了故宮的歷史、建筑特色,構建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立體的故宮藝術知識體系,而且為我國古代建筑大師的杰作驚嘆不已,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進而產(chǎn)生了了解中國古代文化的巨大熱情。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自主學習。最后通過網(wǎng)絡教室展示幻燈片,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學生也都相當投入。 2. 設計 ? 應用 ---- 強大的軟件供你用,輕輕松松搞設計。 對另一學習領域 “ 設計 ? 應用 ” ,《課程標準》建議 “ 用計算機或其他手段進行書籍封面、文體活動海報的設計 ” 。美術課程中還有許多內(nèi)容,如郵票設計、賀卡設計、板報設計等,都可以采用計算機設計的手段。像用畫圖、 Word 、金山畫王等軟件進行較為簡單的圖案設計,用比較專業(yè)的 Photoshop 軟件進行封面設計、廣告設計,并利用計算機光盤中大量的圖像、照片以及材質資料,利用計算機字庫中豐富多彩的字型、字體等,設計出更加精彩的作品來。 例如美術第九冊《平面構成設計》的教學。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設計,每個學生起碼要準備大小一樣的圓形、方形、三角形紙片各三張,通過排列組合將這些紙片構成幾個不同的圖形,然后選擇其中一二個繪制出來。這種方法的缺點是:由于學具的限制,只能獲得一些常見的圖形;繪制艱難,許多學生因為制作過程過分繁復而失去耐心,畫不出精致的作品來。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教學設計卻能夠克服上述缺點。方法是:首先在 Word 中插入自選圖形 “ 圓形 ” 、 “ 方形 ” 和 “ 三角形 ” ,并設置成 “ 無填充顏色 ” ,再通過 “ 復制 ” 、 “ 粘貼 ” 獲得數(shù)個基本圖形,然后隨意移動這些基本圖形,把他們組織成新的圖形。學生可在計算機上反復嘗試,直到滿意為止。最后把構成的圖形 “ 組合 ” 在一起,復制到畫圖軟件中,并填上自己喜愛的顏色。(由于在畫圖軟件中不能任意移動圖形,在 Word 中又無法完成區(qū)域填色,因此需先在 Word 中構圖,再在畫圖軟件中填色。) 由于手工繪制的設計方式受設計者自身技術水平的影響比較大,也比較費時間,所以學生往往難以實現(xiàn)預想的構思,設計會以失敗告終;谛畔⒓夹g環(huán)境下的設計顯得輕松和得心應手,學生容易實現(xiàn)預想的效果,避免由于眼高手低帶來的不快,從而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3. 突破難點, CAI 很管用。 CAI (計算機輔助教學)主要是利用計算機的快速運算、圖形動畫和仿真等功能,輔助教師解決教學中的某些重點、難點。 CAI 課件大多以演示為主,是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整合中最為常見的形式。教師可運用 PowerPoint 等多媒體制作工具,綜合利用各種教學素材,編寫自己的多媒體課件,用圖表、動畫等展示動態(tài)的變化過程,形象地演示某些難以理解的內(nèi)容,用于突破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小學美術與信息技術學科整合教學中 CAI 主要應用于以下幾種情形: ( 1 )分析解釋。 CAI 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美術知識,啟發(fā)他們發(fā)現(xiàn)美術規(guī)律。比如:《千變?nèi)f化的線》一課,制作一個可供教師演示和學生學習的課件。課件首先展示自然界中各種各樣的線,并用閃爍的效果將這些線條突出出來,然后概括出線的種類,接著通過說說、畫畫讓學生體會線條的千變?nèi)f化,最后再讓他們欣賞美術作品中的線條的美。在整個教學活動中, CAI 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直觀地解釋了線條作為重要的美術語言產(chǎn)生的過程,展現(xiàn)了線條的魅力。 ( 2 )提供素材。 美術課程中某些內(nèi)容可能離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比較遠,比如《歡樂的元宵節(jié)》,我們當?shù)氐娘L俗不太重視元宵節(jié),學生對這一節(jié)日知之甚少。教學時,如果不提供足夠的學習素材,學生將難以開展學習。因此,充分發(fā)揮 CAI 課件的優(yōu)勢,給學生展示大量的圖片、錄像等直觀信息,可以幫助他們解決困難,提高學習的質量。 ( 3 )對比實驗。 美術是視覺藝術,所以通過直觀的對比實驗能夠很好地說明道理和規(guī)律。比如認識冷色和暖色,可通過觀看大量的對比圖片讓學生感受色彩的冷暖差異,這比光憑教師的講解來得直觀、簡單得多。 ( 4 )激發(fā)興趣。 《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中要求教師 “ 應以各種生動有趣的手段,如電影、電視、錄像、范畫、參觀、訪問、旅游甚至故事、游戲、音樂等方式引導學生增強對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像能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 信息技術具有集聲音、文字、圖形、圖像于一體立體地表現(xiàn)信息的功能,使學習情景的創(chuàng)設變得得心應手。比如《茶壺造型》一課,可通過欣賞精美的宜興紫沙壺來激起學生濃厚的興趣。 三、美術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改變了學習方式,引起了一系列變化。 1. 整合改變了學習的方式,同時引起了教學結構的改變。 美術與信息技術的整合使個別化學習成為可能。由于基礎教育中普遍存在個別教育與班額偏大的矛盾,所以個別化教育只是一種美好的愿望。而基于信息技術平臺的學習可以滿足學生個別學習的要求,學生可按照各自的學習速度開展學習,主動利用網(wǎng)絡資源和計算機軟件搜集、處理信息,主動構建知識體系。 “ 學會合作 ” 是未來教育的 “ 四大支柱 ” 之一。美術與信息技術的整合為合作學習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傳統(tǒng)教學中的合作學習往往流于形式,經(jīng)常是一個優(yōu)秀的學生講,其他同學聽,或者一個同學畫,其他同學伺候,甚至剝奪了美術基礎較差的學生參與繪畫的權利。而且小組成員的學習成果又不容易整合。在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的合作學習,能夠真正發(fā)揮每個小組成員的力量和智慧,便于整合學習成果。比如《中國古代建筑欣賞》中關于故宮的欣賞教學,讓學習小組的每個成員分頭搜集某一方面的資料,如故宮的歷史、故宮的建筑特色、故宮的珍貴藏品 …… 然后綜合資源,討論幻燈片的制作方案,制成幻燈片后再與其他小組交流學習成果。合作學習是一種先進的教育理念,而不僅僅是一種學習組織形式,在中國傳統(tǒng)教育中,學生似乎更善于競爭而不善于合作,所以創(chuàng)設合作學習的環(huán)境對于開展合作學習顯得尤為重要。 教學系統(tǒng)中由于 “ 信息技術 ” 要素的介入,使 “ 教師 ” 、 “ 學生 ” 、 “ 教材 ” 這三個要素改變了原來的地位。信息技術成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教師不再是教學的主宰,而成為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協(xié)作者;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主動的學習者;教材不再是物質化的文本,而是全息性的資源總和。整合教學引起了教學結構的改變。 2. 整合改變了學生的思維方式。 傳統(tǒng)教學偏重于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yǎng),學生強于演繹推理,弱于概括判斷。而網(wǎng)絡資源浩如煙海,學生在網(wǎng)上可以搜集到許多資源,要合理處理這些信息,就需要學生對信息進行綜合歸納,這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我國長期以 “ 知識為中心 ” 的課程思想導致了學生對文字的敬畏和輕信,所以學生接觸到網(wǎng)絡信息時,往往也會輕信搜索到的任何信息。而學生在搜集到的信息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或者與原有的知識相沖突時,就不得不去思考判斷這些信息的可靠性。比如網(wǎng)上對《蒙娜麗莎》的微笑的解釋就眾說紛紜,對《蒙娜麗莎》中的模特是誰也有很多種說法。學生通過長期的訓練,會把這種思維方法逐漸遷移到其他領域,對解決今后學習、工作、生活的問題提供有力的幫助。 3. 整合可能會導致傳統(tǒng)美術技法的弱化。 由于美術中的某些課程的作業(yè)可以通過計算機應用軟件來完成,如 “ 封面設計 ” ,學生可通過 Word 或畫圖等軟件制作出漂亮的作品,不需要使用傳統(tǒng)的顏料、畫筆等工具,也不需要進行傳統(tǒng)意義上的調(diào)色,那么他對顏料的屬性可能就不太了解,對顏料調(diào)配的方法和技術可能就不熟練。過多地依賴信息技術,可能會導致學生對于傳統(tǒng)美術媒介的不熟悉,弱化傳統(tǒng)美術技法,像中國畫、書法等傳統(tǒng)文化有可能被年輕一代所拋棄。因此,并非所有的美術課程都可以和信息技術整合,勉強整合反而會弄巧成拙,如 “ 中國畫 ” 的學習,應該沿用毛筆、宣紙這樣的工具,以讓學生體驗中國畫的藝術魅力。 4. 網(wǎng)絡管理的不完善和信息的良莠不齊可能會帶來某些負面影響。 網(wǎng)絡是一個開放的世界,信息來源廣泛,這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可供學習的資源,但其中也充斥著許多錯誤的、消極的和不健康的信息,比如在搜索有關維納斯的圖片時,可能會搜索到不健康的網(wǎng)頁,學生出于好奇就會瀏覽其中的內(nèi)容。這會給判斷能力還不強的兒童帶來負面影響,不利于他們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在教學中除了堅持正面教育、采取安裝網(wǎng)絡過濾軟件等措施之外,還要加強管理。 參考文獻 [ 1 ]何克抗 .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 深化學科教學改革的根本途徑》 . [ 2 ]馬寧,余勝泉 .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層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