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教學中實施探究的基本策略
新的化學課程倡導以學生和社會的需要出發(fā),發(fā)揮學科自身的優(yōu)勢,將科學探究作為課程改革的突破口。實踐證明 “探究式”教學方法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瘜W教學的科學探究過程既是依據一定的教學目標、任務,系統(tǒng)學習前人積累的化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過程,又是增長能力,特別是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形成科學觀念和態(tài)度,個性和諧發(fā)展的實踐過程。在這一教學理論的指導下,筆者結合實踐,就模式的教學策略這一重點進行了探索,初步提煉出了化學“探究式”教學模式的基本教學策略。 1、 創(chuàng)設情境是前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總是表現出主動、積極的態(tài)度。因此,在化學教學中,應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和動機。 創(chuàng)設情境,就是創(chuàng)設一種提出問題、探究問題的教學情境,好的情境并具有探究性的問題情境,來源于學生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社會。教師可設計實驗、小問題、小故事、實物、圖片、模型和影像資料等用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產生認知沖突,即“憤悱狀態(tài)”,使學生處于一種良好的,渴望揭示本質、試圖解決問題的積極心理。這種積極的學習心理態(tài)勢往往能使學生投入知識的學習,進行科學探究。 化學教學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的方法可以采用:①設計化學實驗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②創(chuàng)設化學環(huán)境,讓學生親臨其中,主動提出問題,自己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③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如新聞報道、圖片、模型、影像資料等〕模擬化學過程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④通過新舊知識的聯系,制造思維沖突和懸念,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⑤聯系生產、生活、科技中的化學知識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等。這些都需要化學教師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探究的教學資源,精心設疑布陣,創(chuàng)設出能讓學生憤悱的情境,以便營造科學探究的氛圍。如在講授氨氣的物理性質時,我先做了氨氣的噴泉實驗,然后問學生:壓縮滴管的膠頭,擠出幾滴水,有什么現象發(fā)生,噴入燒瓶里的酚酞試液的顏色是否有變化,為什么?這一下,學生的求知欲一下子被激發(fā)出來,因為學生觀察到了這有趣的實驗現象,就急于知道為什么,對于給出的問題就會積極的思考,對于氨氣的物理性質的理解也就更為深刻了。 2、引導探究是基礎 好的探究性學習活動是通過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或能激起問題的事物或現象,驅動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收集事實證據、提出和求證假說、做出解釋等建構知識的活動。在探究過程中通過交流、辯論,學生不僅能擴展自己對知識的理解,而且能提高質疑、推理和批判性地思考科學現象的能力。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能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同時形成科學的態(tài)度。教育家陳鶴琴指出“凡是兒童能夠自己做的,應該讓他們自己做,凡是兒童能夠自己想的,應該讓他們自己去想!痹谡n堂教學中,對于課本知識應讓學生自己去閱讀,理解,加工,整合。當然,在有爭議或有難度的問題出現時,教師不要包辦代替解答,應鼓勵學生通過討論解答。討論時,要啟發(fā)學生層層深人地分析問題,疏導思維障礙;糾正思維偏差。 在教師的引導下如何真正地讓學生在探究中有收獲、有發(fā)展,筆者以為首先應體現一“小”字。探究實驗的“小”,體現在規(guī)模小,它所需儀器:藥品不多,步驟少,原料易購易得。觀察的范圍小,探究的問題少。此時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觀察中積極思考在細小方面捕捉思維的靈感,讓學生著眼于觀察的現象,不隨意放棄任何細小的細節(jié)。對于觀察的小細節(jié)、小現象要給以鼓勵,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實驗完后,要讓學生撰寫探究實驗報告,并就問題的一個小側面,一個小現象,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和體會。其次要體現一個“動”字。實驗本身是一件動手動腦的活動,學生若不親自動手,就無法體驗失敗的痛苦和成功的喜悅。因此在活動中要突出動手,只有“動”,才能觀察到生動有趣的化學變化,培養(yǎng)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嚴謹的工作作風,通過動手、動腦、動眼,發(fā)揮人體潛能,發(fā)展學生智力,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興趣。對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成意義重大。如:在學習金屬鈉與H2O反應的性質時,提出問題:金屬鈉與H2O反應的實質是什么?引導學生從反應產物和氧化還原反應的角度來加以分析論。然后又問:把金屬鈉投入到稀HCl中會不會發(fā)生反應?通過實驗驗證、現象比較,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該反應的實質以及濃度對反應的影響。接著再問:如果把金屬鈉投入到CuSO4溶液中,會不會析出紅色的銅?引導學生設計實驗、觀察現象、推測產物、通過討論分析得出結論。把金屬鈉與H2O反應的性質遷移應用到不同的情境中去,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由于學生能力有限,學生根本想不到的或學生沒有能力分析推論得出的結論,教師要在學生探究經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補充、分析推理。 3、評價反思是關鍵 “探究式”教學重視過程評價、重視評價的發(fā)展功能。教師應對學生的探究成果給予及時評價,并給予不同水平的學生以表現的機會,以激其情,奮其志,使他們的思維水平及探究能力都能不斷提高。 運用激勵手段適度地評價學生,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學習的動力和興趣。最佳的方式是讓學生學會自我評價,使他們知道參與的結果,看到自己的進步。通過學生的自我評價,讓學生及時調節(jié)自己的學習行為,進一步激起他們參與的積極性。教師還應適時、適度的給予點評,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層次的學生不要以同一個尺度去評價。 評價要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杜威認為“生活和經驗是教育的生命線,離開了生活和經驗就失掉了教育”,“只有當人真正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時,人才獲得真知”所以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就必須讓學生置身于社會的實踐之中,使學生動手做實驗,盡量把演示實驗變成學生實驗,進行儀器的改進;到社會中調查研究,選擇切合實驗的小課題研究。如筆者在《堿金屬元素》一節(jié)的教學中,把通過焰色反應來鑒別鉀元素和鈉元素的習題,就設計成為一個實驗題,讓學生通過親身實驗來感受到學習科學知識的成就感,并通過實驗來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通過實驗對所學的知識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和鞏固。筆者又在課后作業(yè)中布置了一篇貼近生活的小論文,來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及實踐能力。探究習慣一旦養(yǎng)成,思維品質也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優(yōu)化,探究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總之,探究式教學模式不僅關注學生“知道什么”,更關注學生“怎樣才能知道”,在“讓學生自己學會并進而會學”方面下功夫,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親身體驗促進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動態(tài)建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