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請輸入關鍵字:
就初中歷史課本對董仲舒的評介略抒管見
就初中歷史課本對董仲舒的評介略抒管見 初中歷史課本第一冊(人教版)第20課《昌盛的秦漢文化》( 121頁),對我國西漢哲學家董仲舒有一段 文字評述。原文是:“西漢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為神化封建皇帝,麻痹人民,也宣揚迷信思想,他說,天和 人之間是息息相關的:皇帝行德政,天就用風調(diào)雨順來贊美他;皇帝無道,天就降災害來警告他!边@段評述 ,作為向初中學生介紹一位古代很有影響的哲學家,似嫌片面。上述從董氏原著譯述的那段話,就是董氏所創(chuàng) 立的“天人感應”學說,這種學說,固然神化了封建皇帝,但在皇權至上、不受任何約束的當時,“天人感應 ”說給皇權施加一種天的監(jiān)督作用,對人民是有利的。因此,對董仲舒的思想理論應根據(jù)當時的歷史條件進行 評論,不能以現(xiàn)代的眼光苛求古人。 (一)董氏思想理論的時代背景 西漢王朝建立以后,經(jīng)過長期的休養(yǎng)生息,社會經(jīng)濟增長較快,國力日見強盛,武帝劉徹窮兵黷武,連續(xù) 對匈奴,西域發(fā)動戰(zhàn)爭,耗費人力物力財力很大;同時貴族、地主大量兼并土地,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 之地,許多農(nóng)民論為流民,社會矛盾日見尖銳。原楚、齊、燕、趙等地出現(xiàn)農(nóng)民暴動,反抗豪門地主的剝削壓 迫,而漢武帝仍然連年用兵,揮霍無度,加劇了西漢初期的社會矛盾。董仲舒《天人三策》的提出,旨在解決 漢初的社會矛盾,為漢王朝謀求一條長治久安的道路。 (二)董氏關于天的概念 (1)神之天 他說:“天者,百神之君也!保ā洞呵锓甭丁ばЯx》,以下只注篇名)。這里所說的天,實際上是神, 并且是世上眾神的首領,但世界上并不存在這樣一種天,純屬唯心主義的觀點。又說:“父者子之天也,天者 父之天也,無父而生,未之有也!保ā俄樏罚┨岢鎏斓闹匾裕@和殷周時期人們對天的理解與崇敬一樣 ,實際上是繼承了過去的天命觀,但這些并不是他的主要思想。他說:“天者,萬物之祖,萬物非天不生! (《順命》)又說:“天覆育萬物,既化而生之,有養(yǎng)而成之!保ā锻醯劳ㄈ罚┻@和前面“天者,百神之 君也,”有所不同,指出世上萬物靠天才能生存,在概念上具有一定的物質(zhì)成分。他說:“天高其位,而下其 施;藏其形,而見其施。高其位,所以為尊也,下其光,所以為仁也;藏其形,所以為神,見其光,所以為明 ……天之行也。”(《離合根》)這里所說的天,成為一種實體,他認為,確實存在這樣一種天,它高高在上 ,但又能化生萬物;它隱藏起它的形狀,但又能現(xiàn)出光明,這說明天是客觀的存在,在認識上有所進步。但又 說:“藏其形,所以為神!庇窒萑肓松衩刂髁x,這是時代的局限性。 (2)自然之天 這是指作為宇宙總稱的天及其運行規(guī)律。他說:“天有十端,十端而止已。天為一端,地為一端,陰為一 端,陽為一端,金為一端,木為一端,水為一端,火為一端,土為一端,人為一端,凡十端而畢,天之數(shù)也。 ”(《官制象天》)又說:“天、地、陰、陽、木、火、土、金、水九與人而十者,天之數(shù)畢也!保ā短斓 陰陽》)又說:“天地者,萬物之本,……廣大無極。”(《觀德》)董氏的所謂“天十端”,是組成宇宙萬 物的十個基本要素,包括天地、五行、陰陽、人這十個基本要素。這里的天是自然之天。天和地包涵世間萬物 ,是萬物存在的根源,并認為人是組成十端之一,強調(diào)了人的存在和作用,這比殷周時代人們一味靠天,天主 宰一切的思想有了進一步認識,并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三)董氏對災異譴告說的論述 災異譴告是董仲舒“天人感應”說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在上漢武帝《天人三策》中說:“國家將有失道之 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以此觀天心之仁愛人 君,而欲止其亂也!保ā稘h書·董仲舒?zhèn)鳌罚┎浑y看出,董仲舒的這段話,旨在利用“天人感應”的學說, 約束人君至高無尚的權力,使之行仁政,不敢“失道”。這里還須指出,董氏的天人感應說首重人事,人事是 天作出反應的前提,天根據(jù)人事的好壞才作出相應的反應。這與殷周時期一味迷信“天命”,統(tǒng)治者假借“天 命”來奴役入民相比,是有進步意義的。 董氏還說:“天地之物,有不常之變者謂之異,小者謂之災,災常先至而異乃隨之。災者天之譴也,異者 天之威也;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凡災異之本,盡生于國家之失”,(《必仁且知》)。這段話的落 腳點是“凡災異之本,盡生于國家之失”。但誰能造成“國家之失”呢?在當時只有人君,從而告誡人君要勤 政愛民,不要濫用權力,才能使危害國家的災異不會出現(xiàn)。 董仲舒還接著說:“國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災異以譴之;譴告之而不知變,乃見怪異以驚駭之;警駭 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以此見天意之仁不欲陷也!保ā侗厝是抑罚┻@些言論雖然是臆造,沒有事實 根據(jù),屬于“宣傳迷信思想”,但在當時,他的出發(fā)點是假借天意以限制君權,督促人君好好治理國家。不要 恣意妄為。這樣的言論,從實質(zhì)上說,對人民對社會是有利的。 他說:“謹按災異以見天意,天意有欲也,有不欲也。所欲所不欲者,人內(nèi)以自省,宜有懲于心,外以觀 其事,宜有驗于國。故見天意者之于災異也,畏之而不惡也,以為天欲振吾過,救吾失,故以此報我也。春秋 之法,上變古易常,應是而有天災者,謂幸國?鬃釉唬骸炱鋵⑼鲇枰?不說吾過,極吾罪也!源擞^之 ,天災之應過而至也,異之顯明可畏也,此乃天之所欲救也,春秋之所獨幸也,莊王所以禱而請也,圣主賢君 尚樂受忠臣之諫,而況受天譴也!”(《必仁且知》)這段話進一步闡明了災異譴告學說的主旨。這里所謂的 “天意”譴告,實際上是人禍所產(chǎn)生的因果規(guī)律,褐首當然是人君。譬如人君荒淫無道,殘酷剝削和壓迫人民 ,造成民不聊生;或者窮兵黷武,濫興徭役,驅(qū)使青壯年參加戰(zhàn)事和勞務,造成田園荒蕪,天下騷然。這些都 足以產(chǎn)生災異。在董仲舒的時代,人們對自然的認識程度是很低的,如對地震、旱澇、蟲害等都不能作出正確 解釋,只能委之于天意,我們不能以現(xiàn)在的科學水平去苛求古人。 (四)同類觀念 董氏說:“以類合之,天人一也!保ā蛾庩柫x》)這就是說,天和人是統(tǒng)一的,屬于一類。他還說:“ 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春,喜氣也,故生;秋,怒氣也,故殺;夏, 樂氣也,故養(yǎng);冬,哀氣也,故藏。四者天人同有之,有其理而一用之。與天同者,大治;與天異者,大亂。 故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與天同者而用之,使喜怒必當義而出,如寒暑之必當其時乃發(fā)也。”(《陰陽義 》)他所謂的天人同類,目的在于強調(diào),“與天同者,大治;與天異者,大亂!币驗樘斓倪\行變化是有規(guī)律 的,天人同類,人也不要違反正常的規(guī)律。其意是要人君循規(guī)蹈舉,謹言慎行,不要喜怒無常,暴戾無道;否 則,國家將發(fā)生動亂。他接著說:“人主以好惡喜怒變習俗,而天以暖清寒暑化草木,喜怒時而當則發(fā)美,不 時而妄則發(fā)惡……當暑而寒,當寒而暑,必為惡發(fā)矣;人主當喜而怒,當怒而喜,必為亂世矣。是故人主之大 守,在于謹藏而禁內(nèi),使好惡必當義乃出!保ā锻醯劳ㄈ罚┰谶@里,他用春秋夏冬四時的暖清暑寒來比附 政治,要人君和四時變化一樣遵循治國的規(guī)律,不要舉措失宜。董仲舒還向人君提出了一個行為規(guī)范:“謹藏 而禁內(nèi),使好惡喜怒必當義乃出!边@樣才能達到:“世治而民和,志平而氣正,則天地之化精,而萬物之美 起!保ā短斓仃庩枴罚 在同類觀念思想里,董仲舒特別重視人的作用,突出人是世上最重要的。他說:“見人之超然萬物之上, 而最為天下貴也!保ā短斓仃庩枴罚┟鞔_指出:人在“萬物之上”,人才是世間的主體,以人為中心。在天 人關系中,是人事的作用才引起天的感應。他又說:“天生之,地養(yǎng)之,人成之……三者相為手足,合以為體 ,不可一無也。”(《立無神》)把人和天地擺在平等位置,強調(diào)“合以為體,不可一無也”?梢娫诙偈 的思想理論中,人的能動作用被突出起來了,人能夠掌握自己的命運,這對他的前人來說是有進步意義的。 (五)關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問題 董仲舒在向漢武帝劉徹所上的《天人三策》里提出:“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 亡以持一統(tǒng);法制數(shù)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保ā 漢書·董仲舒?zhèn)鳌罚┰谶@里,他指出各種學派主張不一,造成人們的思想混亂,不知道應該遵從誰的主張,因 此建議凡是不符合“孔子之術者”,一律廢除。這就是所謂“罷黜百家,獨尊儒學”。他還提出:“邪辟之說 滅息,然后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保ā稘h書·董仲舒?zhèn)鳌罚┧汛呵飸?zhàn)國時期所形成的諸子百家 定為“邪辟之說”,而把儒學置于獨尊的地位。董仲舒的這個建議,經(jīng)漢武帝采納后,為漢代社會的政治統(tǒng)一 、制度統(tǒng)一、思想統(tǒng)一提供了理論基礎。 總之,董仲舒作為繼孔子之后的儒學宗師,以儒學為主體,融合先秦法家、道家、陰陽家、墨家等各家的 思想,構建了一個精深的儒學體系,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基本框架。這在學術意義上,他作出了承 上啟下的重要貢獻。但是,在其思想理論中存在著若干嚴重的糟粕。如“天人感應”、“人副天數(shù)”等學說, 存在著唯心主義的神學雜質(zhì);“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專制主義傾向,流毒于中國二千多年的封建社會 ;“正其誼不謀其利”的義利觀,把義和利對立起來,標榜仁義諱言財利的觀點在長期的封建社會里處于支配 地位。所有這些,都是應該批判的。
|
 |
文章標題 |
相關內(nèi)容 |
|
1
|
以人為本:高三歷史習題教法新探
|
以人為本:高三歷史習題教法新探 一 現(xiàn)在,很多專家、學者都強調(diào),在教學中,要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要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習慣、學習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多設疑,讓學生提問。而怎樣設疑、怎樣提問,卻是大家....
|
詳細
|
2
|
談談幾種新的歷史教學方法
|
談談幾種新的歷史教學方法 人的知識是通過各種感覺器官獲得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交叉刺激學生的感覺器官, 讓學生耳聞目睹、口誦心維,讀讀寫寫、講講練練,把知識傳授給學生。這樣做,可以拓寬學生獲得....
|
詳細
|
3
|
創(chuàng)設歷史情景 感悟歷史真諦
|
創(chuàng)設歷史情景 感悟歷史真諦 在講完禁煙運動后,學生們還沉浸在虎門銷煙勝利的興奮、喜悅和痛快當中,我把話頭一轉(zhuǎn),說到: “當中國人民正在歡慶虎門銷煙的勝利時,英國議會卻一片大亂,英....
|
詳細
|
4
|
歷史教學中的史料運用
|
歷史教學中的史料運用 近年來,將史料引入教學與考試之中的做法,一直是我們在進行歷史教育改革時頗受重視的一環(huán)。然而,對于史料運用的種種問題,并未真正得到充分的探討。雖然坊間的參考書中充斥著所謂的「史料題」,我們在教學中亦時而引用史料....
|
詳細
|
5
|
實現(xiàn)歷史教育文本的人本要求
|
實現(xiàn)歷史教育文本的人本要求 ———歷史教育文本危機的根本治理之策 &....
|
詳細
|
6
|
對傳統(tǒng)歷史教學的憂思及對策對傳統(tǒng)歷史教學的憂思及對策
|
對傳統(tǒng)歷史教學的憂思及對策對傳統(tǒng)歷史教學的憂思及對策 中國教育的出路在于改革,改革的目標在于完成由應試教育向素質(zhì)教職工育的轉(zhuǎn)變。盡管國家十分重視素質(zhì)教育,盡管一些地方下在進行素質(zhì)....
|
詳細
|
7
|
中學歷史自助式“學案”教學法嘗試
|
中學歷史自助式“學案”教學法嘗試 內(nèi)容簡介: 自助式“學案”教學法,以“學案”為先導,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體,既要打破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核心的包辦教學模式,又要克服“開放式”教....
|
詳細
|
8
|
實施《歷史》新教材的感想
|
實施《歷史》新教材的感想 本人在從事《歷史》新教材的教學工作中,有一些個人的講解,并積累了一些教學經(jīng)驗,同時也遇到不少問題。先從三個方面闡述。 第一方面:教學思路 本人在實施《歷史》新教材前,認真研讀教材及新課標,深刻領會新課標的精神:通過歷史課的教學,使學....
|
詳細
|
9
|
依托歷史教材,開發(fā)學生智力
|
依托歷史教材,開發(fā)學生智力 就中學歷史教學來說,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應當有個依托或依據(jù),這就是歷史教材。新編教材寓能力培養(yǎng)于述 史之中。教師應從教材中發(fā)掘可培養(yǎng)能力的因素和材料。教育史家康內(nèi)爾在《二十世紀世界教育史》一書中指 出:進入二十世紀以來,“歷史課也....
|
詳細
|
10
|
“交叉結(jié)構筆記”教學實踐淺論
|
“交叉結(jié)構筆記”教學實踐淺論 隨著考試改革的推進,教學改革的步伐已向著更深的領域拓進著,而教學藝術的探索如同教改領域里初綻 的花蕾正是這一新開拓的重要方向之一。 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深深體會到教學藝術....
|
詳細
|
386條記錄 1/39頁 第頁 [首頁] [上頁] [下頁] [末頁] |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教學論文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