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歷史教學中傳統(tǒng)美德教育的思考
精品源自作文園地 一、當前對青少年學生進行中華傳統(tǒng)美德教育的必要性 中華傳統(tǒng)美德是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優(yōu)秀精神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精、氣、神,是中華民族長期巋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動因。在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今天,我們尤其需要高昂的民族斗志和民族精神。而高昂的民族斗志和民族精神的培育,需要自強不息、精忠報國、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等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滋養(yǎng)。青少年學生是祖國的希望,是明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發(fā)展成什么樣的人,事關祖國的興旺和民族的未來。所以,對他們進行中華傳統(tǒng)美德教育,是大有必要的。 二、中學歷史教材中主要蘊含的傳統(tǒng)美德內容 中學歷史教材中蘊含的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教師應充分開發(fā)這些寶貴資源,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水平。我認為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主要內容可以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 1. 愈挫彌堅,自強不息!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在歷史教材中,展示這種美德的事例很多。古代史上,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以后,忍辱負重,臥薪嘗膽,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最后一舉滅吳,使越國振興。近現代史上,更有偉大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大革命失敗后的白色恐怖中“從地下爬起來,揩干凈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尸體,又繼續(xù)戰(zhàn)斗了”:爬雪山,過草地,抗日寇,打敗蔣介石,建立新中國……盡管期間經歷了千辛萬苦、慷慨悲歌,但最終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這些事例都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愈挫彌堅、自強不息的精神。這種精神正是中華民族歷盡艱難并不斷走向強盛的巨大動力。 2. 精忠報國,舍身成仁。精忠報國、舍身成仁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核心。多少英雄兒女在國難當頭之際,勇赴國難,義不容辭。古代史抵御外辱、精忠報國的杰出代表戚繼光,明朝中后期,倭寇騷擾我東南沿海,他積極投身抗倭事業(yè):組織“戚家軍”英勇抗倭,在臺州九戰(zhàn)九捷后,乘勝追擊,最終平定倭患。近代史上的事例更是數不勝數: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中的鄧世昌與日寇血戰(zhàn)到底,為國捐軀;抗日戰(zhàn)爭中,民族英雄張自忠抱著“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枯,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的信念,在戰(zhàn)斗中雖身負重傷,仍高呼“殺敵報國”,直至壯烈犧牲……中華民族之所以有今天,這些英雄豪杰們功不可沒!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脊梁”,是每一個有尊嚴的中國人必須學習的榜樣。 3. 艱苦奮斗,無私奉獻。艱苦奮斗、無私奉獻是中華民族又一傳統(tǒng)美德。如遠古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近代孫中山先生提倡“天下為公,大同世界”。這一美德的集中體現者,中國共產黨人是當之無愧的代表,因為她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 4. 知書達禮,明禮誠信。我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立木為信”、“一諾千金”、“程門立雪”等等知書達禮、明禮誠信的成語和典故在民間廣為流傳,就深刻反映了這一美德。當今時代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經濟是是誠信經濟。為了更好地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需要,我們尤其要把這一美德發(fā)揚光大。 三、歷史教學中傳統(tǒng)美德教育的主要方法 傳統(tǒng)美德教育的方法很多,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種方法: 1. 正面引導法。教師應堅持正面教育原則,在課堂上理直氣壯、大張旗鼓地宣講中華傳統(tǒng)美德。要根據教材具體內容,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使其從生動活潑的歷史中悟出真諦。如針對學生中的浪費和不節(jié)約現象,在講完“貞觀之治”之后,可將之前已學過的“治世”與“亂世”做一比較,啟發(fā)學生在認真思考、分析的基礎上得出結論——勤政、節(jié)儉迎來強盛、繁榮的“治世”,暴政、奢侈必然導致“亂世”,甚至國家滅亡,使之明白“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的道理,從而在日常生活中養(yǎng)成勤儉節(jié)約的意識和習慣。 2. 情感教育法。教師應堅持情感教育原則,既曉之以理,又動之以情。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具體生動的歷史事例和典型材料,輔之以充滿情感色彩的語言去感染學生,引起他們的共鳴。如講述戚繼光、鄧世昌、張自忠、吉鴻昌等愛國英豪時,通過精心選擇內容,聲情并茂講解他們動人的愛國事跡,充滿激情地朗誦他們的愛國名言,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愛國情感和報國之志。 3. 現場氣氛渲染法。每一個地方的建設和發(fā)展,都克服了重重困難,是自強不息、開拓創(chuàng)新、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結果。教師要因地制宜,善于挖掘、盤活和利用好鄉(xiāng)土德育資源,因為它是進行傳統(tǒng)美德教育的“活教材”。在講述攀枝花建設史時,我?guī)ьI學生參觀了“金色的攀枝花”展廳,憑吊了攀枝花烈士陵園,見證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過程,讓學生們真實體會到了攀枝花建設過程中的艱辛歷程。在返校的途中,學生們紛紛與我交流思想,都表示今天受到了實實在在的思想品德教育,長大以后一定要建設好自己的家園攀枝花,一定要讓這朵花越開越美,越開越艷! 此外,我認為對青少年學生進行中華傳統(tǒng)美德教育要想收到實效,真正使我們的傳統(tǒng)美德薪火相傳,最關鍵的一步就是讓學生能夠深刻體會到傳統(tǒng)美德的價值和魅力。我們廣大歷史教師一定要堅守歷史課堂這個主戰(zhàn)場,把傳統(tǒng)美德教育有機滲透于每一堂課中,融于每一個具體的史實教學之中,使之不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變成一個個鮮活的事例,滋潤著、震撼著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在與歷史的風云際會中,不僅能體會這些美德,而且能自覺地把它融入自己的學習與生活中。 總之,傳統(tǒng)美德是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和不朽靈魂,是我們中華民族得以生生不息、興旺發(fā)達的精神動力。所以,對青少年學生進行中華傳統(tǒng)美德教育,培育和弘揚高昂的民族斗志和民族精神,是時代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我們有職責和義務作好這個功德無量的工作。 精品源自作文園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