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幾種新的歷史教學方法
精品源自作文園地 人的知識是通過各種感覺器官獲得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交叉刺激學生的感覺器官,讓學生耳聞目睹、口誦心維,讀讀寫寫、講講練練,把知識傳授給學生。這樣做,可以拓寬學生獲得知識的信息渠道,還可以使課堂教學輕松愉快、生動活潑,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依據(jù)這樣的指導思想,我在上歷史課時,結(jié)合師專的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的特點,改革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造了一些新的教學方法,謹此羅列,以求拋磚引玉。 1.歷史課的語文教學法 在歷史課中引入語文教學方法是完全可行的。自古文史相通,歷史與文學的關(guān)系是內(nèi)容與形式的關(guān)系,任何文學作品都產(chǎn)生于一定的歷史背景并反映某一個方面的社會現(xiàn)實,同樣,任何歷史內(nèi)容都是依靠文學形式(有少量是實物形式)記錄下來的。因此,對歷史的表述不僅可以借鑒,而且必須借鑒文學的方法。我做過兩年語文教師,上了八年歷史課,從賈誼的《過秦論》中了解到秦朝滅亡的歷史原因,從清朝的腐敗歷史中認識到《紅樓夢》的偉大意義。歷史課和語文課的共性實在太多了。 把一些語文教學方法運用到歷史課之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指導學生圍繞歷史教材的章、節(jié)、標題來抓中心,劃段落,分層次,歸納大意,寫出提綱和要點,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講述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運用記敘文和小說的表現(xiàn)手法,按照時間、地點、場景和情節(jié)等要素,或敘述,或議論,或描繪,或抒情,再現(xiàn)歷史的過去,生動活潑,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情趣。講述歷史原因、結(jié)果,分析歷史觀點,介紹歷史場景及歷史文物,則采用議論文、說明文的方法,擺事實、講道理,做到觀點鮮明,論據(jù)充分,論證嚴密,邏輯性強。甚至在考試中,我也采用作文的方法,把論述題改為“歷史作文”?贾袊糯,我要求學生寫一篇毛澤東的詩詞《沁園春·雪》的讀后感;考世界古代史,我要求學生寫一篇“由新航路的開辟所想到的……”的文章,打開了學生的思路,培養(yǎng)了學生的聯(lián)想能力。實踐證明,歷史教學參考語文的教學方法是很有益處的。 2.歷史課的對抗式討論法 長期以來,怎樣組織和開展課堂討論一直是歷史教學的難點,不少教師布置的課堂討論場面冷淡,爭論不起來,導致討論失敗或者收效甚微。我從電視臺播放的大學生辯論對抗賽節(jié)目引起轟論效應中受到啟發(fā),于是把這種形式引入課堂討論之中,很受學生的歡迎。 每次討論前,我設計一個學生感興趣的題目,把學生分成正方和反方兩大組,要求每個人都按題意寫成小論文或辯論稿并交給我看。我看完作批示后,把稿子發(fā)回給學生,進行分組討論,互相補充完善本方觀點。正方和反方各推舉4名代表,在班上進行辯論。其程序是:各自陳述意見→自由爭論→歸納總結(jié)。最后由教師進行裁判并具體分析雙方的辯論得失。在世界古代史教學中,我組織的課堂討論題目是“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之比較”,正方的觀點是“西方文明不如東方文明”,反方的觀點是“東方文明不如西方文明”;在世界現(xiàn)代史教學中,我設計的題目是“戰(zhàn)爭與和平誰是歷史的主流”,正方的觀點是“和平是歷史的主流”,反方的觀點是“戰(zhàn)爭是歷史的主流”。這種討論具有競爭機制,適合學生的特點,他們?yōu)榱笋g倒對方,翻閱了很多書,討論的場面十分熱烈,趣味盎然,往往是時間已到,很多人仍言猶未了。 3.歷史課的抽簽提問法 課堂提問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但如何提問,則要講究藝術(shù)性。我采用的是抽簽提問法,具體做法可分為五個步驟:第一步,設疑,即提出問題,制造懸念;第二步,閱讀,指導學生帶著問題去看書和思考,尋找答案;第三步,抽簽提問,讓幾個學生回答,列出不同意見;第四步,討論,自由發(fā)言,分析問題;第五步,教師歸納總結(jié)。其中關(guān)鍵的是第一步和第三步。第一步“設疑”要難易適當,并有一定的誘惑性,能引起學生去思考。第三步抽簽,機會要均等,使人人都感覺到自己有可能被抽中,因而認真看書,積極動腦筋想問題,不敢懈怠。 所抽的簽可用紙片做,每張紙片上只寫一個學生的名字,裝入信封中。提問時當眾抽簽答完后將簽裝入另一個信封。一個學期要保證每個學生被抽中2—3次,至少要抽中1次。為了引起學生的重視,要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及答題水平,每次提問都打分(不公布),記入平時成績。提問既可以讓學生口頭回答,也可以讓學生作書面回答和寫在黑板上,以提高學生對歷史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 4.歷史課的知識串聯(lián)法 所謂知識串聯(lián)法,就是抓住歷史線索。這線索猶如網(wǎng)之綱,綱舉目張,基本知識就會一網(wǎng)而盡。歷史知識一般由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幾個基本要素構(gòu)成,上歷史課必須把這些基本要素講清楚,這是歷史課與其他課程的最大區(qū)別。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為歷史的基本線索,并以這些基本線索把相關(guān)歷史知識串聯(lián)起來,好像用線串珠子一樣。 5.歷史課的點面交叉法 要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最重要的是要找準“點”,以“點”帶“面”。所謂“點”,就是歷史縱向和橫向聯(lián)系的交叉點,即座標。我上課時,往往抓住某一個知識點,談今論古,談古論今,或者談中國論外國,或談外國論中國。比如講到世界某段歷史時,我就問:“這時的中國怎么樣?”公元1—2世紀,西方有個羅馬帝國,東方有個東漢帝國,不同的是前者是個奴隸制帝國,后者是個封建制帝國。講到現(xiàn)在的“中東和談”,就說一說猶太人的苦難歷史、現(xiàn)代的幾次中東戰(zhàn)爭,幫助學生分清是非曲直,并介紹一些書目讓學生去借閱。這種點面交叉法,大大豐富了課堂教學的信息量。 歷史課的教學點,還包括現(xiàn)實社會的一些“熱點”和“焦點”問題,啟發(fā)學生從歷史的角度去思考這些問題。有人也許會認為這樣做會離題,扯得太遠了。其實不然,首先,從歷史的角度講現(xiàn)實問題,是符合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教學原則的;其次,學生對現(xiàn)實問題比較關(guān)注,也感到比較困惑,如果我們從本學科的實際出發(fā),對這些問題進行有說服力的講解,利用課堂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其效果將是不言而喻的。 上面所談到的,是我上歷史課的一些做法,有一些還停留在想法階段,還是十分粗淺的。教海無涯,學無止境,十年教師工作所積累得的這些點滴經(jīng)驗,只不過是我在教學海洋的岸邊所撿得的幾枚貝殼而已。 精品源自作文園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