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請輸入關鍵字:
智能培養(yǎng)的一種課堂教學模式
智能培養(yǎng)的一種課堂教學模式 ——歷史課“讀、理、練”三段教學法 (上海市盧灣區(qū)教育學院 錢昌明) 歷史教學既要解決歷史學科知識的傳授問題,同時又應解決智能的培養(yǎng)與思想教育問題。智能培養(yǎng)問題, 在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模式中,是難以解決的。因此在實踐中探求一種新的課堂教學模式,理 所當然地成為我們歷史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大任務。本人創(chuàng)立的“讀、理、練”三段教學法,就是這一嘗試的結 果。 三段教學法的形成 自1979年起,我先是探索對學生進行“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問題,繼則對“歷史課上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智能? ”作專題研究。至1982年,初步形成自成一格的歷史課堂教學“讀、理、練”三段教學法,上海市歷史教學研 究會確定它為全市的一個教改試點課題。1984年,寫成實驗報告《“讀、理、練”三段教學法初探》(見《上 海市中學歷史教學經驗選編》第三集)!冻跆健窂睦碚撆c實踐的結合上,著重就這種新的教法在培養(yǎng)學生智 能,進一步落實基礎知識,以及有利于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積極性的作用作了探討與論證,得出了肯定的結論。 時值1984年度全國歷史教學研究會在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召開研討會,我有幸出席這次會議,向大會提交了《初 探》這篇論文,并就論文的要點在會上作了交流發(fā)言。由于三段教學法對以“一講到底”為特點的傳統(tǒng)教學法 是一個挑戰(zhàn),因而這一新教法的某些教學思想一度在會上成為討論熱點,與會同志見仁見智,各有所持,活躍 了學術氣氛。1986年,在進一步完善三段教學法的過程中,我又寫了《略論歷史教學中智能培養(yǎng)的一般原理— —“讀、理、練”三段教學法再探》,著重對新教法在培養(yǎng)學生智能方面的特殊功能進一步從理論上作了論述 。 老一輩歷史教育家沈起煒教授對三段教學法予以肯定與提倡。此后,影響不斷擴大,全國有多種歷史教學 法專著、雜志先后介紹和評論過“讀、理、練”三段教學法!白x、理、練”三段教學法,現(xiàn)已成為中學歷史 教學界公認的在教改中涌現(xiàn)出來的一種教學流派,受到廣泛的重視。 三段教學法的基本模式 “讀、理、練”三段教學法,是在改革舊的課堂教學結構過程中形成的。現(xiàn)將三段教學法的典型模式簡述 如下。 三段教學法把一堂課分成三個相互區(qū)別又緊密聯(lián)系的幾個階段: 第一段,閱讀階段。約化10分鐘時間,通過教師提出閱讀思考題,組織學生認真閱讀教材,鼓勵他們與前 后左右同伴議論,讓學生主動地感知知識。 第二段,整理知識階段。約化25分鐘時間,通過教師的啟發(fā)、點撥、歸納,師生共同活動,對教材知識結 構進行串線結網式的整理,著重弄清重點、難點,讓學生對知識加深理解和記憶。 第三段,練習階級。約化10分鐘時間,組織學生進行形式多樣的練習,以求強化概念,鞏固記憶,培養(yǎng)學 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上述三個階段,在充分發(fā)揮學生主動性的過程中,各自側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科學思維能力和運用知 識能力;讓學生對學科知識的學習、掌握貫徹始終;將思想情感教育寓于其中。 三段教學法的主導思想 概括三段教學法的基本主導思想有三條: 一、變單純的傳授歷史學科知識為完成“三大任務”(即基礎知識、思想教育與發(fā)展智能)的思想。 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歷來認為,教學的任務就是傳授學科知識。西方近代教育學的奠基人夸美紐斯認為,教學 的過程就是教師用他的嘴巴向學生傳授知識。他寫道:“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里可以發(fā)出知識的溪流 ”。凱洛夫也一再強調,學校的任務就是向學生傳授“系統(tǒng)”“完整”的書本知識?鬃庸_聲稱,他的教學 就是“述而不作”。應該說,這種單純傳授知識的傳統(tǒng)教育思想確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它是他們那個時代的產 物,是與那個時代的教育觀、人才觀相一致的。 如今,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這種單純傳授知識的教育思想已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局限性。由于國際形勢和科學 技術的迅速發(fā)展,我們不僅需要培養(yǎng)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愛國者,而且還要求他們在掌握具有扎實基礎知識同 時又具有創(chuàng)造性才能。只有這樣,才能符合我國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的需要,未來的競爭實質上是人才的競爭, 既然我們要擺脫落后趕上先進,既然我們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們就必須正視這個問題。 長期來,我們的學生中存在著“高分低能”的現(xiàn)象,這是傳統(tǒng)的“注入式”課堂教學的后果。在歷史教學 中,學生對知識采取生吞活剝、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尤為典型。冷靜地思考這些問題,要徹底改變這一現(xiàn)狀, 就得從教育目的與要求上轉變觀念,在歷史學科的教學目的與要求上確立起全面完成三大任務的思想。三段教 學法正是這一主導思想的產物。 二、變“一個中心”(教師為中心)為“兩個為主”(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思想。 教學過程作為教與學兩個方面構成的一個整體,究竟應該怎樣認識與把握好教學的重心問題,這是一個很 值得研究的問題。 傳統(tǒng)教學觀念過分強調教師在教學中教的作用,把教的作用絕對化起來,因此,主張“教師中心論”。夸 美紐斯說,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課授知識,“如同太陽把光線照在一切事物的身上一樣,”教師是盛裝知識的 “水槽”。凱洛夫也說過:教師,“是教育過程的中心人物”,“教師的每一句話都是法律”,學生只能“服 從”。這樣,他們就完全否定了學生學的一方在教學過程中的任何作用和地位了。 毫無疑問,充分肯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地位是正確的,但是完全忽略學生學的方面的作用和地 位則是片面的。應該看到,在教與學這對矛盾中,教只是矛盾的一個方面。從教得好不好的角度說教是矛盾的 主要方面,教是主要的;從學得好不好的角度看問題,矛盾就會發(fā)生轉化,學又會成為矛盾的主要方面,那時 學又成為主要的了。因此,固定不變地只肯定教的作用的“教師中心論”是教育學中的一種形而上學的表現(xiàn)。 只有既肯定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與地位,同時又承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與地位,才是全面看問題的 辨證觀點。 三段教學法正是以這一教育思想作為其又一基本主導思想。這樣,這種教學法就能在教學過程中變一個積 極性為兩個積極性,既調動教師教的積極性,又發(fā)揮學生學的積極性。 如果說傳統(tǒng)的“教師中心論”尚能讓學生被動地“學會”一些知識,那么,想要在這種教育思想與“灌輸 ”教學模式下解決學生“會學”的問題,即解決培養(yǎng)能力的問題,那就只能是幻想了。因為如果離開學生的主 體作用,能力是根本無法形成的。 三、變“一次成象”(聽一遍)為“三次反復”(即“讀、理、練”三次反復)的思想。 教學的過程,說到底是教師幫助學生認識的過程。因此,從認識論的角度講,它同樣不能離開人們認識的 總規(guī)律的制約,即從實踐到認識,再實踐到再認識,這樣多次的反復。即使是一個最簡單的概念的形成,也只 有依靠多次反復的感覺才能完成。至于記憶和理解的完成則更是如此。 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崇尚注入式的“灌輸”。教師習慣于“一講到底”,學生習慣于洗耳恭聽。教師只求講深 講透,滔滔不絕;學生忙于“接受”強記,全然沒有思考與反復認識的余地。結果往往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當 教師不厭其煩地詳盡地講完了一節(jié)課后,許多學生在一些重要的知識點上常常不甚了了。要問這是什么原因? 看來還是這種“單通道”式的“灌輸”不盡符合人們認識規(guī)律的緣故。 “讀、理、練”三段教學法強調按人們的客觀認識規(guī)律辦事的主導思想,主張認識過程從“認識”、“理 解”到“運用”三個層次的遞進發(fā)展,從而完成認識過程的三次反復。學生在閱讀階段根據閱讀提綱自己閱讀 教材,它可以“強迫”學生獨立地用眼的用腦,以至用嘴(指與同伴議論)去感知教材中的知識,完成第一次 認識。接著在整理知識階段,又在教師的組織下,“強迫”學生一起參與整理知識,進而解決教材中的重點與 難點,加深理解與記憶,從而完成認識的第二次反復。然后,又在練習階段再一次讓學生“被迫”參與各種智 能訓練型的練習操作,促使他們強化概念、鞏固記憶,并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完成認識的第三次反復。很顯然 ,這種在不同層次上對同一教材內容在認識上進行了三次反復,自然要比只聽教師“講一遍”的“一次成象” 深刻得多。這實質質上也正是新的教學法要比傳統(tǒng)的講授法收效較好的秘密。 三段教學法的特點與效應 與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相比較,“讀、理、練”三段教學法具有三個特點和三種效應。 三個特點是: 第一,能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三段教學法雖然把歷史課堂教學分為“讀”、“理”、“練”三個 階段,盡管這些教學過程都離不開教師精心的“教”的活動,但卻必須通過學生自己的“學”來完成。這種“ 學”與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涇渭分明,具有不同的性質。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的“學”,就是“上課聽講 義,下課背講義,考試靠死記”,絲毫沒有學生的主動性和獨立性可言。用蘇霍姆林斯基的話來說,就是“學 生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重復別人的思想,卻沒有自己的思想!币磺卸际潜粍拥亍白R記、保持、再現(xiàn)!毙 的教學方法則要求學生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自己去閱讀、思考,自己去整理知識、理解知識,自己去完成智 能訓練型的練習題,這就必然要求學生充分發(fā)揮其主動性與獨立性。 第二,要求教師要“教”得有啟發(fā)性與示范性。所謂啟發(fā)性,就是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思維; 所謂示范性,就是要求教師能向學生顯示其正確的思維規(guī)范。這是因為既然三段教學法廢棄了傳統(tǒng)教學中“一 講到底”的教法,教師必須在有限的時間里充分發(fā)揮“教”的主導作用,把有限的話講在“點子”上。這個“ 點子”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體現(xiàn)其啟發(fā)性與示范性。非如此,教師就無法組織“讀、理、練”三段教學活動 。 第三,能體現(xiàn)鞏固性與應用性原則,任何教學總都有一個要求學生掌握一定數量的知識問題。那么,究竟 怎樣才算掌握知識呢?再用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說,“這就是:讓事物和事實、現(xiàn)象和事件在一定意義上成為少 年學生自己的東西!睂嵺`證明要真正實現(xiàn)這一目標,教學上就一定離不開鞏固性與應用性原則。因為大腦雖 有記憶的功能,但同時具有遺忘的規(guī)律。從這一角度講,學習過程同時又是與遺忘作斗爭的過程。這就必須在 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所學的知識及時地予以鞏固,并盡量地付諸應用。也只有這樣,知識才能被學生所掌握,智 能的培養(yǎng)也才有堅實的基礎。 三段教學法通過由淺入深三個階段的教學活動,實際上使學生在不同層次的水平與要求上對知識進行了三 次反復的學習與鞏固。這三個階段又不是對知識的簡單重復,每次都是在新的基礎上對認知材料進行重新組合 的再認識。這一過程不僅起到了鞏固知識的作用,同時又是對知識在不同程度上實行了應用。 三種效應是: 第一,為學生提供了一條發(fā)展智能的具體途經。智能是創(chuàng)造性人才的基礎素質。它的形成,既要解決知與 不知的矛盾,更重要的則是解決會與不會的矛盾。要解決后一個矛盾,全賴訓練與培養(yǎng)的實踐。三段教學法一 變教師一講到底“灌輸”教學的模式,從“讀”、“理”、“練”的方式著手,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智能培養(yǎng)與訓練 的實踐機會,從而使學生智能的形成成為可能。 第二,為教學中落實基礎知識提供了有力的保證。實驗證明,由于學生能較好地在學習中發(fā)揮主動性與獨 立性,由于三段教學法的教學結構程序比較地更符合人們的認識規(guī)律,因此,較之于傳統(tǒng)的教學法,三段教學 法更能使學生扎實地掌握基礎知識。 第三,改善了教學過程中人際關系。三段教學法把教學過程中的師生關系變成“主導”與“主體”的關系 ,促進教學相長,既為學生發(fā)揮其主動性與獨立性提供了保證,也為教師改進教學創(chuàng)造了條件。
|
 |
文章標題 |
相關內容 |
|
1
|
以人為本:高三歷史習題教法新探
|
以人為本:高三歷史習題教法新探 一 現(xiàn)在,很多專家、學者都強調,在教學中,要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要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習慣、學習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多設疑,讓學生提問。而怎樣設疑、怎樣提問,卻是大家....
|
詳細
|
2
|
談談幾種新的歷史教學方法
|
談談幾種新的歷史教學方法 人的知識是通過各種感覺器官獲得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交叉刺激學生的感覺器官, 讓學生耳聞目睹、口誦心維,讀讀寫寫、講講練練,把知識傳授給學生。這樣做,可以拓寬學生獲得....
|
詳細
|
3
|
創(chuàng)設歷史情景 感悟歷史真諦
|
創(chuàng)設歷史情景 感悟歷史真諦 在講完禁煙運動后,學生們還沉浸在虎門銷煙勝利的興奮、喜悅和痛快當中,我把話頭一轉,說到: “當中國人民正在歡慶虎門銷煙的勝利時,英國議會卻一片大亂,英....
|
詳細
|
4
|
歷史教學中的史料運用
|
歷史教學中的史料運用 近年來,將史料引入教學與考試之中的做法,一直是我們在進行歷史教育改革時頗受重視的一環(huán)。然而,對于史料運用的種種問題,并未真正得到充分的探討。雖然坊間的參考書中充斥著所謂的「史料題」,我們在教學中亦時而引用史料....
|
詳細
|
5
|
實現(xiàn)歷史教育文本的人本要求
|
實現(xiàn)歷史教育文本的人本要求 ———歷史教育文本危機的根本治理之策 &....
|
詳細
|
6
|
對傳統(tǒng)歷史教學的憂思及對策對傳統(tǒng)歷史教學的憂思及對策
|
對傳統(tǒng)歷史教學的憂思及對策對傳統(tǒng)歷史教學的憂思及對策 中國教育的出路在于改革,改革的目標在于完成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職工育的轉變。盡管國家十分重視素質教育,盡管一些地方下在進行素質....
|
詳細
|
7
|
中學歷史自助式“學案”教學法嘗試
|
中學歷史自助式“學案”教學法嘗試 內容簡介: 自助式“學案”教學法,以“學案”為先導,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體,既要打破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核心的包辦教學模式,又要克服“開放式”教....
|
詳細
|
8
|
實施《歷史》新教材的感想
|
實施《歷史》新教材的感想 本人在從事《歷史》新教材的教學工作中,有一些個人的講解,并積累了一些教學經驗,同時也遇到不少問題。先從三個方面闡述。 第一方面:教學思路 本人在實施《歷史》新教材前,認真研讀教材及新課標,深刻領會新課標的精神:通過歷史課的教學,使學....
|
詳細
|
9
|
依托歷史教材,開發(fā)學生智力
|
依托歷史教材,開發(fā)學生智力 就中學歷史教學來說,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應當有個依托或依據,這就是歷史教材。新編教材寓能力培養(yǎng)于述 史之中。教師應從教材中發(fā)掘可培養(yǎng)能力的因素和材料。教育史家康內爾在《二十世紀世界教育史》一書中指 出:進入二十世紀以來,“歷史課也....
|
詳細
|
10
|
“交叉結構筆記”教學實踐淺論
|
“交叉結構筆記”教學實踐淺論 隨著考試改革的推進,教學改革的步伐已向著更深的領域拓進著,而教學藝術的探索如同教改領域里初綻 的花蕾正是這一新開拓的重要方向之一。 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深深體會到教學藝術....
|
詳細
|
386條記錄 1/39頁 第頁 [首頁] [上頁] [下頁] [末頁] |
注意:網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教學論文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