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四在线播放免费观看中文版视频, 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忘忧草视频在线播放免费观看黄片下载,超碰人人爽爽人人爽人人,中国一级A片AAA片,欧美老妇肥熟高清,久久精品最新免费国产成人,久久人人97超碰CaOPOren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清史稿

 

卷十一 本紀十一

◎高宗本紀二 十一年春正月庚午,以紀年開帙,命減刑。癸未,命慶復(fù)進剿瞻對,為李質(zhì)粹聲援。辛卯,賑江蘇銅山、安徽宿州等州縣饑。甲午,朝鮮入貢。李質(zhì)粹進攻靈達,班滾之母赴營乞命,仍縱歸。上飭其失機。諭慶復(fù)督兵前進。 二月戊戌,賑山西大同等十二州縣饑。辛丑,召北路軍營參贊大臣拉布敦、烏勒來京,以塔爾瑪善、努登代之。癸卯,上幸南苑行圍。丁未,免廣東新寧等州縣、云南鶴慶府水災(zāi)額賦。辛亥,以三月朔日食,詔修省以實。定皇后不行親蠶禮之年遣妃代行。丙辰,免河南永城等五縣水災(zāi)額賦。庚申,西藏臺吉冷宗鼐以攻瞻對擅徹兵,論斬。諭宥其死。 三月己巳,免直隸鹽山等八州縣水災(zāi)額賦。甲戌,賑云南白鹽井水災(zāi)。乙亥,準噶爾臺吉策旺多爾濟那木札勒以新立,遣使哈柳貢方物,請派人往藏熬茶。戊寅,慶復(fù)至打箭爐,劾李質(zhì)粹等老師玩寇,請續(xù)調(diào)官兵進剿,允之。辛巳,遣內(nèi)大臣班第等赴瞻對軍營。壬午,賜哈柳等宴。召見,允其往藏熬茶,頒如意賚之。甲申,賜準噶爾臺吉策旺多爾濟那木札勒敕。予故臺吉噶爾丹策零布施。丙申,免湖北潛江等州縣上年水災(zāi)額賦。慶復(fù)奏進駐靈雀。 閏三月丁酉朔,飭陜西修列代陵墓。庚子,召白鍾山來京,命顧琮署江南河道總督,高斌暫管之,以劉統(tǒng)勛署漕運總督。賑直隸宣化府饑。賑甘肅隴西等十二州縣水旱雹霜災(zāi)。丙午,命汪由敦署左都御史。癸丑,左都御史杭奕祿休致,以阿克敦代之。 夏四月丁丑,白鍾山褫職,發(fā)南河效力。戒軍機處漏泄機密。以鄂昌署廣西巡撫。丁亥,免湖南湘陰等五縣水災(zāi)額賦。己丑,免廣東新寧等四州縣水災(zāi)額賦。 五月丙申朔,以盛安為左都御史,阿克敦為刑部尚書。丁酉,諭顧琮查明南河虛糜之款,令白鍾山賠補。壬寅,免山西大同等十八州縣上年旱霜各災(zāi)額賦。丙午,慶復(fù)奏進攻瞻對,番酋班滾計日授首。加慶復(fù)太子太保。戊申,免甘肅靖遠等三縣上年旱災(zāi)額賦。己酉,永除直隸慶云縣每年額賦十分之三。乙卯,達賴喇嘛等請宥班滾,不許。以傅清代奏,嚴飭之。 六月丙寅,慶復(fù)、班第等會攻丫魯尼日寨,克之。班滾自焚死。丁卯,以打箭爐口內(nèi)外番從征效力,再免貢賦二年。丙子,京城地震。壬辰,命送還俄羅斯逃人于恰克圖。 秋七月丙申,加那蘇圖、策楞太子少傅銜,周學(xué)健太子少保銜。丁酉,命高斌赴江蘇察看黃、運工程,劉於義署直隸河道總督。壬寅,四川大乘教首劉奇以造作逆書,磔於市。庚戌,周學(xué)健奏捕天主教二千馀人。上以失綏遠之意,宥之。壬戌,賑湖北漢川等七縣水災(zāi)。癸亥,以云南張保太傳邪教,蔓延數(shù)省,諭限被誘之人自首,其仍立教堂者捕治之。丁卯,召吉林將軍巴靈阿來京,命阿蘭泰代之。賑直隸慶云等七縣場旱災(zāi)。己巳,以四川提督李質(zhì)粹進剿瞻對欺飾,罷之。免廣寧等處旗地水災(zāi)賦。辛未,賑湖南益陽等四州縣水災(zāi)。癸酉,加賞江蘇、安徽被水災(zāi)民修葺房屋銀。乙酉,賑山東金鄉(xiāng)等十一州縣衛(wèi)水災(zāi)。庚寅,上御瀛臺,賜宗室王公等宴。改崇雅殿為敦敘殿。辛卯,上御瀛臺,賜大學(xué)士、九卿、翰林、科道等宴,宣示七言律詩四章。壬辰,福建上杭縣民羅日光等糾眾請均佃租滋事,捕治之。癸巳,允朝鮮國王請,停奉天設(shè)檿牛哨汛兵。 九月甲午朔,除浙江歸安等三縣沙積坍卸地賦。戊戌,訓(xùn)督撫實心行政。賑山東滕縣等三州縣、兩淮板浦等六場水災(zāi)。己亥,命高斌往奉天疏濬河道。辛丑,停今年秋決。以周學(xué)健為江南河道總督。調(diào)陳大受為福建巡撫,以安寧署江蘇巡撫。定欽差大臣巡閱各省營伍例。賑河南鄭州等三州縣水災(zāi)。壬寅,命訥親兼管戶部。免甘肅隴西等九州縣水災(zāi)額賦。癸卯,上奉皇太后啟蹕詣泰陵,并巡幸五臺山。丁未,上謁泰陵。己酉,阿里袞患病,以班第署山西巡撫。庚戌,賚經(jīng)過直隸州縣耆民。甲寅,賑江蘇豐縣等三州縣雹災(zāi)。乙卯,上駐蹕五臺山射虎。以山西風俗醇樸,諭疆吏教養(yǎng)兼施,小民崇習禮讓。丙辰,免山西五臺縣明年額賦十分之三。丁巳,召馬爾泰來京,以喀爾吉善為閩浙總督。調(diào)塞楞額為山東巡撫,陳宏謀為江西巡撫,以徐杞為陜西巡撫。庚申,上奉皇太后回蹕。壬戌,召鄂彌達來京,以塞楞額為湖廣總督。調(diào)阿里袞為山東巡撫,愛必達為山西巡撫。賑河南鄢陵等二十六州縣水災(zāi)。 冬十月甲子,賑山西陽曲等二十二州縣水雹各災(zāi)。丁卯,上閱滹沱河堤。賑湖北漢川等九州縣衛(wèi)水災(zāi)。庚午,上奉皇太后駐蹕保定府。壬申,上閱兵,賜銀幣有差。甲戌,以張廣泗發(fā)摘逆犯魏王氏、劉奇等,予敘。定加山西歸綏道兵備銜,稽查靖遠營。戊寅,上奉皇太后還京師。調(diào)開泰為江西巡撫,陳宏謀為湖北巡撫。庚辰,免張廷玉帶領(lǐng)引見,并諭不必向早入朝及勉強進內(nèi)。壬午,命汪由敦軍機處行走。癸未,御史萬年茂以劾學(xué)士陳邦彥等獻媚傅恒不實,褫職。戊子,免安徽壽州等二十三州縣水災(zāi)額賦。辛卯,撥賑江蘇淮、揚、徐、海各屬災(zāi)民銀糧二百二十萬兩石有奇。 十一月癸巳,寢甄別科道之命。御史李兆鈺下部議處。乙未,以河南學(xué)政汪士锽考試瞻徇,褫職。免江蘇山陽等二十四州縣衛(wèi)水災(zāi)額賦,并分別蠲緩漕糧有差。乙巳,除奉天錦縣等二縣沖壓地賦。己酉,予故內(nèi)閣學(xué)士張若靄治喪銀,并諭張廷玉節(jié)哀自愛。辛亥,李質(zhì)粹發(fā)軍前效力。戊午,慶復(fù)奏大金川土司莎羅奔擾小金川,倘不遵剖斷,惟有用番力以收功。上是之。 十二月癸亥,召班第來京,以陶正中護山西巡撫。甲子,賑湖北潛江等七州縣衛(wèi)水災(zāi)。乙丑,以傅清奏達賴喇嘛看茶之綏繃喇嘛鎮(zhèn)壓郡王頗羅鼐,賜手敕慰解之,并諭以與達賴喇嘛同心協(xié)力,保安地方。戊辰,以瑚寶為駐防哈密總兵。甲戌,免直隸靜海蟲災(zāi)額賦,并賑之。丁丑,以張廷玉年老,命其子庶吉士張若澄在南書房行走,俾資扶掖。戊寅,賑甘肅安定等州縣旱災(zāi)。免山東金鄉(xiāng)等八州縣水災(zāi)額賦。庚辰,除廣西永福水沖地賦。癸未,準噶爾臺吉策旺多爾濟那木札勒遣使瑪木特等入覲,召見於太和齋。己丑,賑蘇尼特、阿巴噶等旗災(zāi)。陳大受奏,蘇祿國遣番官赍謝恩表番字、漢字二道,與例不符,卻之,仍優(yōu)給番官令回國。上嘉為得體。 十二年春正月壬辰,命玉保辦理準噶爾使赴藏事務(wù)。甲午,免山西太原等六府八州及歸化城額征本色十分之三,大同、朔平二府全蠲之。乙未,賜瑪木特宴於豐澤園。戊戌,免江蘇海州等三州縣及板浦等六場民灶舊欠。丁未,賑山東壽光等十三州縣饑。乙卯,賜準噶爾臺吉策旺多爾濟那木札勒敕,允所遣西藏念經(jīng)人在哈集爾得卜特爾過冬及貿(mào)易。 二月辛酉朔,免吉林上年旱災(zāi)應(yīng)交租穀。壬申,上謁昭西陵、孝陵、孝東陵、景陵。紀山奏大金川土司侵革布什咱土司,誘奪小金川土司澤旺印信。諭飭修守御,毋輕舉動。甲戌,上幸盤山。庚辰,賑山東蘭山饑。壬午,除河南孟縣沖坍衛(wèi)地額賦。癸未,上還京師。戊子,原任內(nèi)務(wù)府大臣丁皂保年屆百齡,賜御書扁額朝服纟采幣。免湖北棗陽上年水災(zāi)額賦。 三月,免山西陽曲等二縣上年水災(zāi)額賦。辛丑,召慶復(fù)入閣辦事,調(diào)張廣泗為川陜總督。復(fù)設(shè)云貴總督,以張允隨為之。命圖爾炳阿為云南巡撫,孫紹武為貴州巡撫。賑河南水災(zāi)。以大金川土司掠革布什咱、明正各土司,擾及汛地,命慶復(fù)留四川,同張廣泗商進剿,并飭張廣泗撫馭郭羅克、曲曲烏、瞻對、巴塘諸番。免江蘇淮安等四府州屬上年水災(zāi)額賦。大學(xué)士查郎阿乞休,允之。乙巳,西藏郡王頗羅鼐卒,以珠爾默特那木札勒襲封郡王。丙午,以高斌為文淵閣大學(xué)士,來保為吏部尚書。調(diào)海望為禮部尚書,傅恒為戶部尚書。命索拜駐藏,協(xié)同傅清辦事。免安徽壽州等二十三州縣衛(wèi)上年水災(zāi)額賦。丁未,命副都統(tǒng)羅山以原銜管阿爾泰軍臺,并商都達布遜諾爾馬廠事務(wù)。己酉,命張廣泗進剿大金川土司莎羅奔。西路軍營參贊大臣保德期滿,以那蘭泰代之。庚戌,免直隸薊州等十四州縣廳上年水災(zāi)額賦。戊辰,命高斌往江南會同周學(xué)健查勘河工,并清理錢糧積弊。己巳,以那蘇圖署直隸河道總督。壬午,給訥親欽差大臣關(guān)防,命往山西會同愛必達讞安邑等二縣聚眾之獄。甲申,召雅爾圖回京。 五月辛卯,召準泰來京,以策楞兼管廣東巡撫。丙申,賑山東安丘等二縣饑。甲辰,祭地於方澤,以旱屏鹵簿。乙巳,命刑部清理庶獄,減徒以下罪。己酉,上詣黑龍?zhí)镀碛。辛亥,愛必達免,調(diào)準泰為山西巡撫。壬子,以福建、山東、江南、廣東、山西迭出挾制官長之獄,諭:“頑民聚眾,干犯刑章,不得不引為己過。各督撫其諄切化導(dǎo),使愚民知敬畏官長,服從教令! 六月庚申朔,諭來春奉慈輿東巡,親奠孔林,命各衙門豫備事宜。辛未,命貴州巡撫節(jié)制通省軍務(wù);魝湟圆徊檑乐菘h虧空褫職,發(fā)軍臺效力。壬申,賑山東益都等七州縣饑。丙子,小金川土司澤旺率眾降,并歸沃日三寨。官兵進剿大金川,攻毛牛及馬桑等寨,克之。召慶復(fù)回京。 秋七月己丑朔,撫恤山東歷城等二十州縣衛(wèi)水雹各災(zāi)。命高斌等疏濬江蘇六塘等河。丙申,命納延泰賑蘇尼特等六旗旱災(zāi)。癸卯,停劉於義兼管戶部,以訥親代之。丙午,賑順直固安等七十五廳州縣水旱雹災(zāi)。戊申,上奉皇太后幸避暑山莊。癸丑,張廣泗進駐小金川美諾寨,分路攻剿,受小金川降。乙卯,上奉皇太后駐避暑山莊。戊午,賑長蘆永利等三場旱災(zāi)灶戶。 八月辛酉,上奉皇太后幸木蘭行圍。丙寅,賑長蘆、海豐等二縣灶戶。戊辰,上行圍溫都爾華。賜蒙古王、公、臺吉等宴。辛未,采買熱河八溝等處米,賑蘇尼特六旗旱災(zāi)。癸酉,賑江蘇蘇、松等屬潮災(zāi)。丙子,命賑蘇尼特六旗銀,均用庫帑,免扣王貝勒等俸。辛巳,慶復(fù)奏進攻刮耳崖,連戰(zhàn)克捷。諭:“小小破碉克寨,何以慰朕!比晌纾c浙江壽昌等三縣水災(zāi)。乙酉,賑順直霸州等十五州縣廳水災(zāi)。賑湖南耒陽等九縣、陜西朝邑、廣東順德等三縣水災(zāi)。 九月戊子朔,免經(jīng)過地方額賦十分之三。賑甘肅伏羌等十縣、云南安寧等三州縣旱災(zāi)。上奉皇太后回駐避暑山莊。癸巳,以江蘇崇明潮災(zāi),淹斃人民一萬二千馀口,免明年額賦,仍賑之。乙巳,賑安徽歙縣等八州縣衛(wèi)、河南通許等二十七州縣、山東齊河等八十七州縣水災(zāi)。丁酉,上奉皇太后回蹕。乙巳,撥奉天糧十萬石賑山東。丁未,致仕大學(xué)士查郎阿卒。戊申,諭江蘇清查積欠,以陳維新與侍郎陳德華規(guī)避,均褫職。壬子,賑河南許州水災(zāi)。甲寅,以顧琮為浙江巡撫,蘊著為漕運總督。乙卯,賑兩淮呂田等二十場水災(zāi)。丁巳,以陳大受為兵部尚書,調(diào)潘思榘為福建巡撫,以納敏為安徽巡撫。 冬十月辛酉,以蘇祿復(fù)遣番人至福建申理呂宋番目劫奪貢使事,諭:“島夷互爭,可聽其自辦,不必有所袒護!币页,上以皇太后疾,詣慈寧宮問安視藥。是日,宿慈寧宮。每日視藥三次,至辛未皆如之。庚午,賑江蘇阜寧等二十州縣衛(wèi)水災(zāi)。丁丑,免吉林被水地方額賦。戊寅,賑浙江海寧等十一縣水災(zāi)。己卯,以準噶爾赴藏熬茶,宰桑巴雅斯瑚朗等至得卜特爾交易,召慶復(fù)回京。壬午,賑江蘇常熟等十九州縣衛(wèi)潮災(zāi),上元等十五州縣衛(wèi)旱災(zāi),命江蘇復(fù)截明歲漕糧四十萬石備賑。癸未,諭張廣泗勿受莎羅奔降。 十一月丁亥朔,上詣皇太后視藥,日三次,至己丑皆如之。召阿里袞來京,以赫赫護山東巡撫。癸巳,賑浙江壽昌等三縣饑,補豁被災(zāi)額賦。己酉,額駙策凌陛見,以塔爾瑪善暫署定邊副將軍。庚戌,賑江蘇崇明等縣災(zāi)民有差。癸丑,賑山東東平等州縣衛(wèi)災(zāi)民。辛酉,賑安徽歙縣等州縣衛(wèi)水災(zāi)。己巳,召徐杞來京,調(diào)陳宏謀為陜西巡撫,以彭樹葵署湖北巡撫。賑山東齊河等八十五州縣水災(zāi)。辛未,予告大學(xué)士徐本卒。乙亥,以張廣泗進剿大金川,命黃廷桂署陜甘總督。賑直隸天津等六州縣水災(zāi)。張廣泗奏莎羅奔請降,告以此次用兵,不滅不已。上以“用卿得人”勉之。己卯,以大學(xué)士慶復(fù)進剿瞻對,奏報班滾自焚不實,命褫職待罪。以班第、努三均奏班滾自焚,罷御前行走。庚辰,以來保為武英殿大學(xué)士。 十三年春正月壬辰,賑江蘇阜寧等縣、安徽宿州等五州縣水災(zāi)。庚子,命傅恒兼管兵部尚書事。辛丑,命訥親赴浙江同高斌會鞫巡撫常安。乙巳,命阿克敦協(xié)辦大學(xué)士,傅恒協(xié)辦巡幸內(nèi)閣事務(wù)。戊申,上至曹八屯。甲寅,大學(xué)士張廷玉乞休,溫諭慰留之,停兼理吏部,以來保代之。 二月戊午,上東巡,奉皇太后率皇后啟鑾。癸亥,上駐蹕趙北口,奉皇太后閱水圍。朝鮮、琉球入貢。甲子,賑直隸天津等十五州縣水災(zāi)。丙寅,常安坐婪收褫職。壬申,福建甌寧會匪作亂,總兵劉啟宗捕剿之。癸酉,加經(jīng)過山東被災(zāi)州縣賑一月。罷奇通阿領(lǐng)侍衛(wèi)內(nèi)大臣,以阿里袞代之。乙亥,免直隸、山東經(jīng)過州縣額賦十分之三。戊寅,上駐蹕曲阜縣,免駐蹕之山東曲阜、泰安、歷城三縣己巳年額賦。己卯,上釋奠禮成,謁孔林。詣少昊陵、周公廟致祭。命留曲柄黃傘供大成殿,賜衍圣公孔昭煥及博士等宴。壬午,上駐蹕泰安府。癸未,上祭岱岳廟,奉皇太后登岱。 三月乙酉,減直隸、山東監(jiān)候、緩決及軍流以下罪。丁亥,命班第赴金川軍營協(xié)商軍務(wù)。諭張廣泗、班第調(diào)岳鍾琪赴軍營,以總兵用。戊子,上至濟南府,幸趵突泉。己丑,上奉皇太后閱兵,謁帝舜廟。庚寅,上閱城,幸歷下亭。免浙江馀姚等五縣潮災(zāi)本年漕糧。壬辰,上奉皇太后率皇后回蹕。癸巳,免安徽歙縣等七州縣衛(wèi)上年被水額賦。乙未,上至德州登舟,皇后崩,命莊親王允祿、和親王弘晝奉皇太后回京,上駐蹕德州。召完顏偉回京,以顧琮為河?xùn)|河道總督,愛必達為浙江巡撫。協(xié)辦大學(xué)士、吏部尚書劉於義卒。辛丑,還京師。大行皇后梓宮至京,奉安於長春宮。上輟朝九日。壬寅,四川成都等二十三州縣廳地震。甲辰,皇太后至京師,上迎還壽康宮。乙巳,上至長春宮大行皇后梓宮前致奠。丙午,上親定大行皇后謚曰孝賢皇后。以皇長子屆喪未能盡禮,罰師傅、諳達等俸有差。丁未,上至長春宮大行皇后梓宮前行殷奠禮。命高斌、劉統(tǒng)勛查辦山東賑務(wù)。己酉,大行皇后梓宮移觀德殿。頒大行皇后敕諭於各省。遣官賚敕諭於朝鮮及內(nèi)札薩克、喀爾喀、哈密、青海等處。辛亥,調(diào)愛必達為貴州巡撫,以方觀承為浙江巡撫。丁巳,加傅恒、那蘇圖、張廣泗、班第太子太保,喀爾吉善太子少保。庚申,召駐藏副都統(tǒng)傅清來京,以拉布敦代之。正白旗領(lǐng)侍衛(wèi)內(nèi)大臣伊勒慎卒,以那蘇圖、旺札勒署。來保免兼領(lǐng)侍衛(wèi)內(nèi)大臣,以豐安代之。壬戌,上至觀德殿祭大行皇后。甲子,命訥親經(jīng)略四川軍務(wù)。協(xié)辦大學(xué)士阿克敦免,以傅忄互代之,并兼管吏部尚書。哈達哈署兵部尚書。免上年江蘇常熟等十六州縣衛(wèi)潮災(zāi)、上元等十四州縣衛(wèi)旱災(zāi)額賦。乙丑,調(diào)梁詩正為兵部尚書,以蔣溥為戶部尚書。免江蘇山陽等十八州縣衛(wèi)上年被災(zāi)額賦。丁卯,軍機大臣蔣溥免,以陳大受代之。癸酉,以陳大受協(xié)辦大學(xué)士,達勒當阿為刑部尚書。乙亥,起原任川陜總督岳鍾琪赴金川軍營,賞提督銜。調(diào)阿蘭泰為盛京將軍,以索拜為寧古塔將軍。丙子,起傅爾丹為內(nèi)大臣,赴金川軍營。加賑福建臺灣等二縣旱災(zāi)。戊寅,晉一等侯富文為一等公。庚辰,裁都察院僉都御史、通政司右通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仆寺少卿、國子監(jiān)司業(yè)漢缺各一。改通政司滿參議一缺為右,滿、漢左通政為通政副使。 五月甲申朔,賜梁國治等二百六十四人進士及第出身有差。乙酉,免直隸文安等三十二州縣廳上年被水額賦。丙戌,命傅恒署戶部三庫事。庚寅,阿克敦論斬。辛卯,張廣泗奏克戎布寨之捷。丁酉,免河南通許等二十八州縣水災(zāi)額賦。壬寅,免安徽旌德等七州縣衛(wèi)上年旱災(zāi)額賦。甲辰,上至觀德殿冊謚大行皇后曰孝賢皇后,頒詔。丙午,釋阿克敦於獄,命署工部侍郎。戊申,免山東永利等八場上年水災(zāi)額賦。壬子,免山西永濟等十二州縣上年水雹災(zāi)額賦。 六月丙辰,李坦以祭祀久不到班,奪伯爵。申誡旗員。庚申,御試翰林、詹事等官,擢齊召南等三員為一等,馀升黜有差。御試由部院入翰林、詹事等官,擢少詹事世貴記名升川。癸亥,賑陜西耀州等二十二州縣旱災(zāi)。戊辰,四川汶川縣典史謝應(yīng)龍駐沃日土司,阻鎮(zhèn)將移營。上嘉之,予州同銜。己巳,命兆惠兼管戶部事。庚午,裁歸化城土默特左右翼副都統(tǒng)。甲戌,諭禁廷臣請立皇太子,并責皇長子於皇后大事無哀慕之誠。上至觀德殿孝賢皇后梓宮前奠酒,行百日致祭禮。 秋七月癸未朔,皇太后懿旨:“嫻貴妃那拉氏繼體坤寧,先冊立為皇貴妃,攝行六宮事。”丁亥,免福建長樂等二縣上年旱災(zāi)額賦。戊子,諭訥親等速奏進兵方略。壬辰,貸山東農(nóng)民籽種銀。免江蘇宿遷上年水災(zāi)額賦。甲午,命高斌會周學(xué)健勘河、湖疏泄事宜。乙未,以山西永濟等五縣歉收,撫恤之。戊戌,德沛免,調(diào)達勒黨阿為吏部尚書,以盛安為刑部尚書。辛丑,賑直隸青縣等二十九州縣旱災(zāi)。癸卯,阿里袞請減饑民掠奪罪,諭斥為寬縱養(yǎng)奸,不許。賑山東歷城等二十九州縣水雹等災(zāi)。丙午,常安論絞。 閏七月癸丑朔,以阿克敦署刑部尚書,德通為左都御史。丙辰,免直隸霸州、固安水災(zāi)額賦。賑湖南益陽等八州縣水災(zāi)。戊午,以彭樹葵為湖北巡撫。戊辰,周學(xué)健以違制薙發(fā),逮下獄。命高斌管南河總督。尹繼善以瞻徇,褫職留任。己巳,上幸盤山,以新柱署湖廣總督。召安寧來京,以尹繼善兼理江蘇巡撫。寧古塔將軍索拜遷古北口提督,以永興代之。辛未,以訥親奏金川進剿持兩議,諭斥之,并申飭傅爾丹、岳鍾琪、班第等。壬申,上駐蹕盤山。癸酉,調(diào)準泰為山西巡撫,阿里袞為山東巡撫,鄂昌為江蘇巡撫,舒輅為廣西巡撫。塞楞額以違制薙發(fā),逮下獄。丁丑,賑云南昆陽等州縣水災(zāi)。戊寅,召阿里袞來京,以唐綏祖護山東巡撫。己卯,免江蘇元和等十縣本年雹災(zāi)額賦。庚辰,上還宮。 八月甲申,以班第署四川巡撫。乙酉,以謁泰陵,命莊親王允祿等總理在京事務(wù)。癸巳,追議征瞻對讠狂奏罪,下慶復(fù)於獄,許應(yīng)虎論斬。庚子,諭撫恤四川打箭爐地震災(zāi)民。命來保兼管工部尚書。辛丑,上詣泰陵。甲辰,召安寧來京。乙巳,上謁泰陵。丙午,免直隸慶云等二縣九年逋賦。丁未,命戶部侍郎兆惠赴四川軍營督運。訥親請調(diào)兵三萬進剿,不許。戊申,命倉場侍郎張師載往江南隨高斌學(xué)習河務(wù)。己酉,上還京師。 九月壬子朔,調(diào)鄂昌為四川巡撫。命策楞、高斌會鞫周學(xué)健。戊午,賜塞楞額自裁。己未,召北路參贊大臣塔爾瑪善、努三來京,以穆克登額、薩布哈善代之。訥親等奏克申札、申達諸城。調(diào)策楞為兩江總督,尹繼善為兩廣總督。辛酉,召訥親、張廣泗來京。命傅爾丹護四川總督,與岳鍾琪相機進討。甲子,起董邦達在內(nèi)廷行走。命尚書班第赴軍營,同傅爾丹、岳鍾琪辦理軍務(wù)。命軍營內(nèi)大臣以下聽傅爾丹節(jié)制。丁卯,召黃廷桂來京,以瑚寶署甘肅巡撫,兼辦陜甘總督事。己巳,上幸靜宜園閱兵。壬申,簡親王神保住以凌虐兄女,奪爵。癸酉,命德沛襲簡親王。丁丑,諭責訥親、張廣泗老師糜餉,飭訥親繳經(jīng)略印。己卯,命傅恒暫管川陜總督事,赴軍營。命侍郎舒赫德軍機處行走。庚辰,訥親、張廣泗以貽誤軍機,褫職逮問。召張廣泗來京,發(fā)訥親北路軍營效力。以傅恒為經(jīng)略,統(tǒng)金川軍務(wù)。辛巳,命來保暫管戶部。 冬十月壬午朔,調(diào)滿洲兵五千名赴金川軍營。諸王大臣請治訥親罪。諭責訥親負國負恩,候回奏再行降旨。乙酉,召尹繼善來京,以碩色為兩廣總督,鄂容安署河南巡撫。賑湖南新寧縣水災(zāi)。丙戌,班第以不劾訥親罪,降調(diào)。以舒赫德為兵部尚書。丁亥,命傅恒為保和殿大學(xué)士,兼管戶部。戊子,移孝賢皇后梓宮於靜安莊,上如靜安莊奠酒。乙丑,賑山東鄒平等三十州縣衛(wèi)水災(zāi)。以尹繼善為戶部尚書。辛卯,上幸豐澤園,賜經(jīng)略傅恒并從征將士宴。岳鍾琪奏克跟雜之捷。壬辰,調(diào)開泰為湖南巡撫,以唐綏祖為江西巡撫。甲午,賑山西陽曲等十五州縣旱災(zāi)。戊戌,上幸寶諦寺,閱八旗演習云梯兵。丁未,賑安徽阜陽等州縣衛(wèi)災(zāi)。己酉,命尹繼善協(xié)辦大學(xué)士。壬子,幸重華宮,賜經(jīng)略傅恒宴。癸丑,上詣堂子行祭告禮,及祭吉爾丹纛。甲寅,賑江蘇銅山縣、湖北漢川等八州縣衛(wèi)水災(zāi)。丙辰,命各省巡撫皆兼右副都御史銜。丁巳,上幸南苑行圍。戊午,上閱兵。戊辰,賜周學(xué)健自裁。平郡王福彭卒,輟朝二日。己巳,命尹繼善在軍機處行走。賑福建晉江等十四縣旱潮等災(zāi)。庚午,免直隸文安等三縣水災(zāi)地租。癸酉,上幸豐澤園,賜東三省兵隊宴,并賞賚有差。以策楞為川陜總督,雅爾哈善署兩江總督。以傅恒日馳二百馀里,嘉勞之。甲戌,給尹繼善欽差大臣關(guān)防,署川陜總督。丁丑,以訥親請命張廣泗、岳鍾琪分路進兵,責以前后矛盾,逮治之。己卯,以用兵金川勞費,密諭傅恒息事寧人。庚辰,分設(shè)四川、陜甘總督,以尹繼善為陜甘總督,策楞為四川總督,管巡撫事,鄂昌為甘肅巡撫。調(diào)舒赫德為戶部尚書,瑚寶為兵部尚書。 十二月甲申,定內(nèi)閣大學(xué)士滿、漢各二員,協(xié)辦大學(xué)士滿、漢一員或二員,改所兼四殿二閣為三殿三閣。乙酉,加傅恒太保。命阿克敦協(xié)辦大學(xué)士。丁亥,以黃廷桂為兩江總督。上御瀛臺,親鞫張廣泗。戊子,遣舒赫德逮訥親赴軍營,會傅恒嚴鞫之。以海望署戶部尚書,哈達哈署兵部尚書、步軍統(tǒng)領(lǐng)。辛卯,慶復(fù)、李質(zhì)粹論斬。大學(xué)士陳世倌罷。壬辰,張廣泗處斬。丙寅,密諭傅恒,明年三月不能奏功,應(yīng)受降撤兵。丁酉,命川、陜督撫皆聽傅恒節(jié)制,班第專辦巡撫事務(wù),兆惠專辦糧運。免高斌大學(xué)士,仍留南河總督任。癸卯,命傅恒等訊明訥親,以其祖遏必隆刀於軍前斬之。甲辰,賑陜西耀州等二十五州縣旱災(zāi)。 十四年春正月辛亥,諭傅恒、岳鍾琪由黨壩進剿,傅爾丹辦理卡撒一路。癸丑,以大學(xué)士張廷玉年老,命五日一進內(nèi)備顧問。諭傅恒以四月為期,納降班師。乙卯,賑山東金鄉(xiāng)等州縣災(zāi)。丁巳,命傅爾丹、達勒黨阿、舒赫德、尹繼善、策楞參贊大金川軍務(wù)。戊午,命瑚寶署陜甘總督,侍郎班第褫職,仍署四川巡撫。甲子,召傅恒還京。命尚書達勒黨阿、舒赫德、尹繼善均回任,策楞、岳鍾琪辦理大金川軍務(wù)。丙寅,以傅爾丹請深入,嚴飭之。丁卯,以大金川莎羅奔、郎卡乞降,命傅恒班師,特封忠勇公。丙子,諭傅恒受莎羅奔等降。丁丑,南掌國王島孫進牙象。 二月乙酉,唐綏祖請率屬捐廉助餉。上以不知政體,嚴飭之。丙戌,加來保太子太傅,陳大受、舒赫德、策楞、尹繼善太子太保,汪由敦、梁詩正太子太師,達勒黨阿、納延泰、阿克敦、哈達哈太子少師。壬辰,傅恒奏,於二月初五日設(shè)壇除道,宣詔受大金川土司莎羅奔、土舍郎卡降。賜傅恒四團龍補服,加賜豹尾槍二、親軍二,岳鍾琪加太子少保。癸巳,以岳鍾琪親至勒烏圍招莎羅奔等來降,諭特嘉之。丙申,召拉布敦、眾佛保來京。庚子,命舒赫德查閱云南等省營伍,會同新柱勘金沙江工程,以瑚寶署湖廣總督。乙巳,上幸豐澤園演耕。莎羅奔進番童番女各十人,詔卻之。 三月癸丑,命皇長子及裕親王等郊迎傅恒。乙卯,上奉皇太后至靜安莊孝賢皇后梓宮前臨奠。丁巳,上率經(jīng)略、大學(xué)士、公傅恒詣皇太后宮問安。封岳鍾琪為三等公,加兵部尚書銜。己未,命傅恒兼管理藩院,來保兼管兵部。命那木札勒、德保仍為總管內(nèi)務(wù)府大臣。辛酉,上詣東陵。甲子,上謁昭西陵、孝陵、孝東陵、景陵。丁卯,上至南苑行圍。癸酉,上謁泰陵。甲戌,賑湖北漢川等六州縣水災(zāi)。乙亥,免直隸保安等十州縣廳旱災(zāi)額賦。丁丑,裁直隸河道總督,兼理加入關(guān)防敕書。富森改西安將軍。以傅爾丹為黑龍江將軍。 四月壬午,上御太和殿,奉皇太后命,冊封嫻貴妃那拉氏為皇貴妃,攝六宮事。甲申,改來保兼管刑部。召蘊著來京,以顧琮署漕運總督。命納延泰等勘察哈爾災(zāi)。乙酉,加上皇太后徽號曰崇慶慈宣康惠皇太后,次日頒詔覃恩有差。辛卯,免山東鄒平等二十州縣水災(zāi)、甘肅皋蘭等十二廳州縣雹災(zāi)額賦。召彭樹葵來京,調(diào)唐綏祖為湖北巡撫,以阿思哈為江西巡撫。命倉場侍郎張師載以原銜協(xié)辦江南河務(wù)。戊戌,以瑚寶為漕運總督,命唐綏祖署湖廣總督。調(diào)哈達哈為兵部尚書,以三和為工部尚書。免山東王家岡等四場額賦。己亥,命江西巡撫兼提督銜。庚子,召納敏來京,以衛(wèi)哲治為安徽巡撫。乙巳,賑福建臺灣等三縣災(zāi)。免湖南新寧上年水災(zāi)額賦。 五月乙卯,免甘肅皋蘭等十三廳州縣旱災(zāi)額賦。丙辰,免安徽阜陽等十三州縣衛(wèi)上年旱災(zāi)額賦。辛酉,上至黑龍?zhí)镀碛辍? 六月丙申,賑甘肅渭源等州縣旱災(zāi)。己亥,廣西學(xué)政胡中藻以裁缺怨望,命來京候補,仍下部嚴議。 秋七月戊申,賑福建光澤等二縣水災(zāi)。庚戌,免湖北漢川等六州縣上年水災(zāi)額賦。辛亥,直隸總督那蘇圖卒。免福建晉江等九縣潮災(zāi)額賦。壬子,以方觀承為直隸總督,陳大受署之,永貴署山東巡撫。命來保兼管吏戶二部,阿克敦兼署步軍統(tǒng)領(lǐng)。庚申,上奉皇太后駐避暑山莊。辛酉,命傅恒、陳大受譯西洋等國番書。丁卯,上奉皇太后木蘭行圍。乙亥,補蠲山西永濟等六州縣被災(zāi)額賦。 八月庚辰,上行圍巴顏溝,蒙古諸王等進筵宴。壬午,賑湖北羅田等二縣水災(zāi)。癸卯,賑河南延津等七縣水災(zāi)。甲辰,賑湖北潛江等十三州縣水災(zāi)。 九月乙卯,上奉皇太后回蹕。乙丑,授鄂容安河南巡撫。丙寅,瞻對番目班滾降。賜慶復(fù)自裁。 冬十月甲午,賑浙江錢塘等二十二州縣廳、鮑郎等十八場水災(zāi)。賞傅清都統(tǒng)銜,同紀山駐藏,掌欽差大臣關(guān)防。丁酉,召八十五來京,以卓鼐為歸化城都統(tǒng)。戊戌,飭四川嚴緝啯匪。以珠爾默特那木札勒縱恣,諭策楞、岳鍾琪、傅清、紀山防之?柨ε_吉額林沁之子旺布多爾濟獲額魯特逃人,上嘉賚之。免江蘇阜寧等二十三州縣漕糧有差。己亥,免直隸薊州等十八州縣廳水災(zāi)額賦,并賑之。甲辰,召原任左副都御史孫嘉淦來京。 十一月丁未,命梁詩正兼管吏部尚書。癸亥,命刑部尚書汪由敦署協(xié)辦大學(xué)士。戊辰,大學(xué)士張廷玉乞休,允之。庚辰,以劉統(tǒng)勛為工部尚書。辛巳,起彭維新為左都御史。癸未,賜張廷玉詩,申配饗之命。丁亥,汪由敦以漏泄諭旨,免協(xié)辦大學(xué)士,留尚書任。以梁詩正協(xié)辦大學(xué)士。辛卯,削致仕大學(xué)士張廷玉宣勤伯爵,以大學(xué)士原銜休致,仍準配享太廟。調(diào)哈達哈為工部尚書,舒赫德為兵部尚書,海望為戶部尚書。以木和蘭為禮部尚書,新柱為吉林將軍,永興為湖廣總督。乙未,召衛(wèi)哲治來京,調(diào)圖爾炳阿為安徽巡撫,岳濬為云南巡撫。以蘇昌為廣東巡撫。 十五年春正月丙午,免直隸、山西、河南、浙江未完耗羨。免江蘇、安徽、山東耗羨十分之六。丁未,命張允隨為東閣大學(xué)士,碩色為云貴總督,陳大受為兩廣總督,梁詩正為吏部尚書,李元亮為兵部尚書。甲寅,上幸瀛臺紫光閣,賜準噶爾使尼瑪宴。乙卯,召紀山回京,命拉布敦同傅清駐藏辦事。壬戌,命工部侍郎劉綸在軍機處行走。李質(zhì)粹處斬,王世泰、羅于朝論斬。 二月乙亥,上奉皇太后西巡五臺,免經(jīng)過地方額賦三分之一。庚辰,朝鮮入貢。丙戌,上奉皇太后駐蹕五臺山菩薩頂。己丑,定邊左副將軍喀爾喀超勇親王策凌卒,命貝勒羅布藏署定邊左副將軍。丁酉,再免山西蒲縣等二縣上年被災(zāi)額賦十分之三。戊戌,上駐趙北口行圍。辛丑,采訪經(jīng)學(xué)遺書。癸卯,上閱永定河堤工。 三月丙午,加張允隨太子太保,蔣溥、方觀承、黃廷桂太子少保。再免直隸薊州等十七州縣額賦十分之三。己酉,上奉皇太后還京師。甲寅,孝賢皇后二周年,上詣靜安莊致奠。乙卯,致仕大學(xué)士張廷玉回籍,優(yōu)賚有加,令散秩大臣領(lǐng)侍衛(wèi)十員護送之。戊午,免安徽貴池等三十州縣十四年水災(zāi)額賦,并賑之。乙丑,免湖北潛江等四州縣十四年水災(zāi)額賦。庚午,免山東鄒平等二十七州縣衛(wèi)十四年水災(zāi)額賦。 夏四月丙子,云南省城火藥局災(zāi)。壬辰,起阿桂在吏部員外郎上行走。乙未,罷致仕大學(xué)士張廷玉配享。免安徽貴池等三十州縣衛(wèi)十四年水災(zāi)額賦。戊戌,召拉布敦來京,命班第駐西藏,紀山駐青海。 五月庚戌,上詣黑龍?zhí)镀碛。辛亥,命刑部清理庶獄,減徒杖以下罪,直隸亦如之。癸丑,諭九卿科道直陳闕失。甲寅,召新柱來京,以卓鼐為吉林將軍,眾佛保為歸化城都統(tǒng)。庚午,上詣黑龍?zhí)镀碛辍? 六月丙子,以喀爾喀親王成袞札布為定邊左副將軍。丙申,賑直隸樂亭水災(zāi)。以保德為北路軍營參贊大臣。 秋七月丙午,廣東巡撫岳濬褫職。命圖爾炳阿、衛(wèi)哲治仍留云南、安徽巡撫任。己酉,命劉統(tǒng)勛赴廣東查折米收倉積弊。庚申,汪由敦降兵部侍郎。以劉統(tǒng)勛為兵部尚書,孫嘉淦為工部尚書。乙丑,緬甸入貢。 八月壬申,上御太和殿,奉皇太后懿旨,冊立皇貴妃那拉氏為皇后。癸酉,以冊立皇后,上率王大臣奉皇太后御慈寧宮行慶賀禮,加上皇太后徽號曰崇慶慈宣康惠敦和皇太后。丁亥,上奉皇太后率皇后謁陵,并巡幸嵩、洛。戊子,命紀山赴西寧辦事,班第赴藏辦事,代拉布敦回京。庚寅,上奉皇太后謁昭西陵、孝陵、孝東陵、景陵。甲午,左都御史德通、彭維新,左副都御史馬靈阿以瞻徇傅恒議處,降革有差。丁酉,賑山東嶧縣等七州縣水災(zāi)。 九月庚子朔,以梅瑴成為左都御史。壬寅,上奉皇太后率皇后謁泰陵。癸卯,御史索祿等以劾蔣炳矯飾,諭斥其有心亂政,褫職。丙午,吏部奏原任大學(xué)士張廷玉黨援門生,又與朱荃聯(lián)姻,應(yīng)革職治罪。上特免之。己酉,上駐正定府閱兵。辛亥,以拉布敦為左都御史。丙辰,免河南經(jīng)過地方額賦十分之三。丁巳,上駐蹕彰德府,幸精忠廟。辛酉,上駐蹕百泉,奉皇太后幸白露園。準噶爾臺吉策旺多爾濟那木札勒為部人所弒,立其兄喇嘛達爾札。癸卯,再免河南歉收地方額賦十分之五。乙丑,賑福建閩縣等九縣水災(zāi)。己巳,免河南祥符等縣明年額賦。云南河陽地震。 冬十月辛未,幸嵩山。丙子,上奉皇太后駐蹕開封府。戊寅,上幸古吹臺。加鄂容安為內(nèi)大臣。賑浙江淳安水災(zāi)。甲申,調(diào)愛必達為云南巡撫、開泰為貴州巡撫,以楊錫紱為湖南巡撫。乙酉,免江蘇清河等九州縣水災(zāi)額賦。戊子,免山西應(yīng)州等三州縣水災(zāi)額賦。甲午,免順直固安等四十六廳州縣水雹各災(zāi)額賦,仍賑貸有差。戊戌,賑江蘇溧陽等州縣水災(zāi)。 十一月辛丑,上奉皇太后率皇后還京師。己酉,賑甘肅平?jīng)龆藦d州雹旱災(zāi)。壬子,免山東蘭山等縣旱災(zāi)額賦,并賑之。癸丑,珠爾默特那木紥勒謀作亂,駐藏都統(tǒng)傅清、左都御史拉布敦誘誅之。其黨卓呢羅卜藏紥什等率眾叛,傅清、拉布敦遇害。甲寅,命策楞、岳鍾琪率兵赴藏,調(diào)尹繼善赴四川經(jīng)理糧餉,命侍郎那木紥勒同班第駐藏。逮紀山來京,命舒明駐青海,眾佛保署之。乙卯,宣諭珠爾默特那木紥勒戕其兄車布登及悖逆諸狀。追贈傅清、拉布敦為一等伯,封傅清子明仁、拉布敦子根敦為一等子,世襲。命侍郎兆惠赴藏,同策楞辦善后事宜。丙辰,命舒赫德仍在軍機處行走。調(diào)穆和藺為左都御史,以伍齡安為禮部尚書。召雅爾哈善來京,以王師為江蘇巡撫。丁巳,命策楞擇藏番目與班第協(xié)辦噶布倫事務(wù)。乙丑,以阿里袞為湖廣總督,調(diào)阿思哈為山西巡撫,衛(wèi)哲治為廣西巡撫,以定長為安徽巡撫。戊辰,以捕獲卓呢羅布藏紥什等,亂已定,止岳鍾琪進藏,命駐打箭爐。 十二月庚午朔,賑盛京高麗堡等六站水災(zāi)。壬申,始命漢大臣梁詩正等恩蔭分部學(xué)習。戊寅,賑兩淮莞瀆等三場水災(zāi)。庚辰,命舒赫德勘浙江海塘。壬午,烏里雅蘇臺參贊大臣薩布哈沙褫職,以寶德代之。戊子,賑盛京遼陽等七城、承德等六州縣水災(zāi),并蠲緩額賦有差。癸巳,唐綏祖被劾免,以嚴瑞龍護湖北巡撫。 十六年春正月庚子,以初次南巡,免江蘇、安徽元年至十三年逋賦,浙江本年額賦,減直省緩決三次以上人犯罪。以上年巡幸嵩、洛,免河南十四年以前逋賦。辛丑,賑安徽宿州等州縣上年水災(zāi)。癸卯,以江蘇逋賦積至二百二十馀萬,諭釐革催徵積弊。丙午,免甘肅元年至十年逋賦。以嚴瑞龍署湖北巡撫。辛亥,上奉皇太后南巡。癸丑,免經(jīng)過直隸、山東地方本年額賦十分之三。自是南巡皆如之。壬戌,卓呢羅布藏札什等伏誅。癸亥,賑安徽歙縣等十五州縣旱災(zāi)。甲子,免山東鄒平等縣逋賦及倉穀。 二月辛未,賑山東蘭山等七州縣旱災(zāi)。癸酉,免兩淮灶戶逋賦。乙亥,命喀爾喀親王德沁紥布為喀爾喀副將軍,公車布登紥布為參贊大臣。丙子,上奉皇太后渡河,閱天妃閘。丁丑,閱高家堰。辛巳,免山東嶧縣等七州縣水災(zāi)額賦有差。乙酉,上幸焦山。丙戌,調(diào)定長為廣西巡撫。己丑,上駐蹕蘇州,諭三吳士庶,各敦本業(yè),力屏浮華。辛卯,宣布珠爾默特那木紥勒叛逆罪狀,懲辦如律。嚴瑞龍褫職,命阿里袞兼湖北巡撫。壬辰,免江蘇武進等縣新舊田租,免興化縣元年至八年逋賦。癸巳,準噶爾使額爾欽等覲於蘇州行宮。 三月戊戌朔,上奉皇太后幸杭州府。貸黑龍江呼蘭地方水災(zāi)旗民,免官莊本年額賦。免浙江淳安縣水災(zāi)本年漕糧。己亥,以張師載為安徽巡撫。庚子,上幸敷文書院,幸觀潮樓閱兵。甲辰,裁杭州漢軍副都統(tǒng)。乙巳,上祭禹陵。丙午,上奉皇太后還駐杭州府。丁未,閱兵。戊申,命高斌仍以大學(xué)士銜管河道總督事。庚戌,諭浙江士庶崇實敦讓,子弟力田。命班第掌駐藏欽差大臣關(guān)防。辛亥,東閣大學(xué)士張允隨卒。癸丑,上奉皇太后駐蹕蘇州府。甲寅,賑廣東?档瓤h水災(zāi)。乙卯,幸宋臣范仲淹祠,賜園名曰高義,賞后裔范宏興等貂幣。辛酉,上奉皇太后幸江寧府。壬戌,上祭明太祖陵。乙丑,賜紀山自裁。丁卯,起陳世倌為文淵閣大學(xué)士。免江蘇江浦等十五州縣被災(zāi)額賦有差。 夏四月辛未,吉林將軍卓鼐改杭州將軍,以永興代之。免甘肅皋蘭等九廳州縣十三年被災(zāi)額賦。癸酉,上閱蔣家壩。免江南沛縣九年以前逋賦。甲戌,賑浙江永嘉等十州縣場衛(wèi)水災(zāi)。賑廣東龍川等十二州縣十五年水災(zāi)。丙子,賑江蘇山陽等二十四州縣衛(wèi)十五年水災(zāi)。己卯,免甘肅狄道等二十廳州縣十四年被水旱雹霜災(zāi)額賦有差。以恒文為湖北巡撫。癸未,免河南鄢陵等十六州縣十四年水災(zāi)額賦。乙酉,永興褫職逮問,吉林將軍卓鼐降調(diào),以傅森代之。丙戌,上駐蹕泰安府,祀東岳。戊子,詔以五月朔日食,行在徹懸、齋戒。己丑,遣履親王允祹代行常雩禮。 五月丁酉朔,日食。丁未,上臨奠都統(tǒng)傅清、左都御史拉布敦。戊申,以永興等誣劾唐綏祖,給還籍產(chǎn),召來京。辛亥,賜吳鴻等二百四十三人進士及第出身有差。丁巳,免廣東?档仁恢菘h十五年風災(zāi)額賦。己未,嚴瑞龍以誣告唐綏祖,論斬。癸亥,賑山東掖縣等六州縣潮災(zāi)。 閏五月戊寅,調(diào)黃廷桂為陜甘總督,尹繼善為兩江總督。戊子,以永貴為浙江巡撫。壬辰,命保舉經(jīng)學(xué)之陳祖范、吳鼎、梁錫玙、顧棟高進呈著述,原赴部引見者聽。癸巳,直隸河間等州縣蝗。是月,免山西太原等十九州縣上年水雹等災(zāi)額賦有差。賑山東壽光等六縣、官臺等三場,福建寧化等二縣水災(zāi),云南劍川等七州縣地震災(zāi)。 六月己亥,起唐綏祖為山西按察使。壬子,賑江蘇靖江縣雹災(zāi)。賑廣東英德等四州縣水災(zāi)。賑山西鳳臺、高平水災(zāi)。甲寅,免江蘇沛縣上年水災(zāi)額賦。丙辰,免浙江永嘉等七廳州衛(wèi)上年旱災(zāi)額賦。賑福建寧化等縣水災(zāi)。庚申,緬甸入貢。辛酉,免安徽壽州等二十五州縣水災(zāi)額賦。甲子,準噶爾部人布圖遜林特古斯來降。 秋七月庚午,賑福建歸化等縣水災(zāi)。壬申,上奉皇太后秋狝木蘭。戊寅,上奉皇太后駐蹕避暑山莊。己卯,河南陽武十三堡河決。庚辰,上奉皇太后巡幸木蘭,行圍。乙卯,免山西清水河廳雹災(zāi)額賦。丙戌,賑陜西朝邑縣水災(zāi)。己丑,賑山東平度等州縣水災(zāi)。壬辰,賑山西鳳臺等九縣水災(zāi)。 八月乙未,賑浙江海寧等六十五州縣衛(wèi)所及大嵩等場旱災(zāi)。賑江西上饒等七縣被旱災(zāi)。賑湖北天門旱災(zāi)。丙申,賜陳祖范、顧棟高國子監(jiān)司業(yè)銜。戊戌,以碩色舉發(fā)偽撰孫嘉淦奏稿,假造朱批,諭方觀承等密緝之。己酉,上奉皇太后回駐避暑山莊。辛亥,命修房山縣金太祖陵、世宗陵。丁巳,上奉皇太后還京師。己未,賑河南商丘等十四縣水災(zāi)。庚寅,準泰以徇隱偽奏,褫職逮問。調(diào)鄂容安為山東巡撫、舒輅為河南巡撫、鄂昌為江西巡撫,以楊應(yīng)琚為甘肅巡撫。命高斌赴河南辦陽武河工。辛酉,以莊有恭為江蘇巡撫。癸亥,免甘肅平?jīng)龅任逯菘h雹災(zāi)碩賦。乙丑,定明年二月各省舉行恩科鄉(xiāng)試。詔停本年秋決。癸酉,賑山東鄒平等五十三州縣水災(zāi)。丙子,上奉皇太后詣泰陵。丁丑,賑福建福安等二縣水災(zāi)。庚辰,上奉皇太后謁泰陵。是日,回蹕。甲申,命舒赫德赴江南查辦偽撰孫嘉淦奏稿事。庚寅,命陳世倌兼管禮部。兩廣總督陳大受卒,調(diào)阿里袞代,以永常為湖廣總督。辛卯,賑河南上蔡等州縣水災(zāi)。癸巳,賑福建霞浦等四縣潮災(zāi)。 冬十月戊戌,以范時綬署湖南巡撫。壬寅,賑長蘆屬富國等七場、山東王家岡等三場水災(zāi)。甲寅,賑安徽歙縣等十八州衛(wèi)旱災(zāi)。丙辰,賑江蘇銅山等八州縣水災(zāi)。調(diào)陳宏謀為河南巡撫,舒輅為陜西巡撫。賑山東齊東等七州縣本年水災(zāi)、榮成縣雹災(zāi)。戊午,賑直隸武清等二十六州縣水雹災(zāi)。癸亥,賑山東官臺二場灶潮災(zāi)。 十一月甲戌,賑河南祥符等五縣水災(zāi)。乙亥,賑直隸東明等三州縣本年水災(zāi)。庚辰,陽武決口合龍。乙酉,以皇太后六旬萬壽,上徽號曰崇慶慈宣康惠敦和裕壽皇太后,頒詔覃恩有差。丙戌,命高斌、汪由敦會勘天津河工。戊子,皇太后圣壽節(jié),上奉皇太后御慈寧宮,率王公大臣行慶賀禮。 十二月癸巳朔,以烏爾登為北路軍營參贊大臣。丁酉,濬永定河引河。戊戌,賑吉林琿春地方本年水災(zāi)。庚子,賑山東鄒平等五十五州縣水災(zāi)。壬寅,以雅爾哈善為浙江巡撫。甲辰,濬直隸南北兩運減河。命多爾濟代班第駐藏辦事。辛亥,賑浙江鄞縣等六十州縣廳衛(wèi)所、大嵩等八場旱蟲災(zāi)。 十七年春正月乙亥,賜準噶爾使圖卜齊爾哈朗等宴。庚戌,設(shè)盛京總管內(nèi)務(wù)府大臣,以將軍兼管。甲申,以準噶爾達瓦齊、阿睦爾撒納內(nèi)訌,增兵阿爾泰邊隘。命舒赫德、玉保查閱北路軍營。丙戌,以阿巴齊、達清阿為北路參贊大臣。丁亥,賑江蘇銅山等六州縣、安徽歙縣等九州縣被災(zāi)貧民。辛卯,修直隸永定河下口及鳳堤。 二月乙未,以鍾音為陜西巡撫。己亥,釋準泰。甲寅,上詣東陵。丙辰,布魯克巴之額爾德尼第巴貢方物。丁巳,上謁昭西陵、孝陵、孝東陵、景陵。戊午,上駐蹕盤山。己未,賑山西山陰、虞鄉(xiāng)被災(zāi)貧民。辛酉,修房山縣金太祖、世宗陵。 三月戊辰,以浙東災(zāi)重,諭雅爾哈善加賑,毋令流移。庚午,上還宮。壬申,以莫爾歡為歸化城都統(tǒng)。戊寅,福建巡撫潘思榘卒,調(diào)陳宏謀為福建巡撫,以蔣炳為河南巡撫。 夏四月甲午,免山東齊東等十二州縣衛(wèi)上年水災(zāi)額賦。乙巳,免直隸武清等二十三廳州縣上年水災(zāi)額賦。庚戌,免浙江海寧等七十三州縣衛(wèi)及大嵩等十三場上年水災(zāi)額賦。丁巳,免直隸永利等四場、山西山陰等縣上年水災(zāi)額賦。 五月辛未,直隸東光、武清等四十三州縣蝗。庚辰,賑河南祥符等十四縣水災(zāi)。己丑,賑甘肅狄道等十四州縣上年水災(zāi)。山東濟南等八府蝗,江南上元等十二州縣生蝻。 六月甲午,準噶爾部人呢雅斯來降。丁未,御試翰林、詹事等官,擢汪廷玙等三員為一等,馀升黜有差。試滿洲由部院改入翰林、詹事等官,擢德爾泰為一等,馀降用有差。丙辰,以鄂樂舜為甘肅巡撫。 秋七月丁丑,上奉皇太后秋狝木蘭。己卯,免所過州縣錢糧十分之三。癸未,上奉皇太后駐避暑山莊。丁亥,賑江蘇銅山等縣水災(zāi)。 八月丙申,順天鄉(xiāng)試內(nèi)簾御史蔡時田、舉人曹詠祖坐交通關(guān)節(jié),處斬。壬寅,撫賑福建晉江等廳縣風災(zāi)。甲辰,上奉皇太后巡幸木蘭,行圍。丙午,命黃廷桂查辦陜西賑恤。乙卯,賑陜西咸寧等二十一州縣旱災(zāi)。 九月辛酉,西洋波爾都噶爾亞國遣使入貢。四川雜谷土司蒼旺作亂,命岳鍾琪率兵剿之。庚午,蘇祿番目所赍入貢國書不合,飭喀爾吉善等遣回國。甲戌,四川官軍克雜谷腦,降番寨一百有六。予策楞、岳鍾琪優(yōu)敘。戊寅,減甘肅張掖等五縣偏重額賦。賑河南被災(zāi)饑民。己卯,上奉皇太后還京師。庚辰,協(xié)辦大學(xué)士、吏部尚書梁詩正請終養(yǎng),許之。以孫嘉淦為吏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xué)士,汪由敦為工部尚書。辛巳,準噶爾喇嘛根敦林沁等來降。丁亥,召尹繼善來京,以莊有恭署兩江總督。蒼旺伏誅。 冬十月戊子朔,賜秦大士等一百四十一人進士及第出身有差。召鄂昌來京,以鄂容安署江西巡撫,楊應(yīng)琚署山東巡撫。壬寅,阿思哈奏平陽紳民捐賑災(zāi)銀。諭不忍令災(zāi)地富民出貲,飭還之。調(diào)定長為山西巡撫,以李錫泰為廣西巡撫。己酉,上詣東陵,并送孝賢皇后安地宮。壬子,上謁昭西陵、孝陵、孝東陵、景陵。丁巳,賑江蘇上元等十九州縣、山西臨晉等十州縣、湖北鍾祥等二十五州縣衛(wèi)旱災(zāi)。四川雜谷、黑水后番上下寨來降。 十一月庚申,上還京師。甲子,命刑部尚書劉統(tǒng)勛在軍機處行走。戊辰,賑山西聞喜等五州縣旱災(zāi)。庚辰,以鄂容安為江西巡撫。 十二月戊子,賑甘肅皋蘭二十一廳州縣水災(zāi)雹災(zāi)。己丑,修陜西永壽等九縣城,以工代賑。賑河南武陟縣水災(zāi)。黑龍江將軍富爾丹卒,以綽爾多代之。乙巳,御史書成請釋傳鈔偽奏稿人犯忤旨,褫職。諭陳宏謀毋究捕天主教民。 十八年春正月戊午,賑陜西耀州等三十七州縣、山西永濟等十一州縣旱災(zāi)。丙寅,廣東東莞縣匪莫信豐等、福建平和縣匪蔡榮祖等作亂,捕治之。戊寅,調(diào)黃廷桂署四川總督,尹繼善署陜甘總督,以鄂容安兼署兩江總督,班第署兩廣總督。辛巳,鄂昌等褫職逮問。乙酉,免山東章丘等三十一州縣衛(wèi)積年逋賦。 二月丁亥朔,以岳鍾琪請用兵郭羅克,諭黃廷桂議奏。丙申,上謁泰陵。丁酉,上祭金太祖、世宗陵。江南千總盧魯生坐偽撰孫嘉淦奏稿,磔於市。己亥,皇太后自申昜春園啟蹕至涿州,上詣行宮請安。壬寅,上奉皇太后御舟至蓮花淀閱水圍。丙午,免河南夏邑等五縣十六年被水額賦。丁未,命兆惠赴藏辦事。戊申,上閱永定河工。庚戌,上幸南苑行圍。辛亥,免江蘇上元等十州縣十七年水災(zāi)額賦。 三月癸亥,以雅爾哈善于查辦偽奏稿不加詳鞫,下部嚴議。戊寅,賑安徽壽州等十一州縣衛(wèi)上年旱災(zāi)饑民。己卯,以開泰署湖廣總督,定常署貴州巡撫。辛巳,賑湖北十九州縣衛(wèi)上年旱災(zāi)。 夏四月丁亥,錢陳群諫查辦偽奏稿,上斥以沽名,并飭勿存稿,以“爾子孫將不保首領(lǐng)”諭之。己丑,西洋博爾都噶里雅遣使貢方物,優(yōu)詔答之。以恒文署湖廣總督。甲午,賜西洋博爾噶都里雅貢使宴。乙未,免云南劍川州十六、七年地震水災(zāi)額賦有差,并賑恤之。辛丑,賜西洋博爾都噶里雅國王敕,加賚文綺珍物。丙午,以旱命刑部清理庶獄,減徒以下罪,直隸亦如之。丁未,上詣黑龍?zhí)镀碛。壬子,命永常、努三往安西,給欽差大臣關(guān)防。 五月癸亥,減秋審、朝審緩決三次以上罪。丁卯,山東濟寧、汶上等州縣蝻。免廣東豐順等三縣上年水災(zāi)額賦。辛未,免浙江仁和等六縣、仁和場上年水災(zāi)額賦,并賑恤之。辛未,準噶爾臺吉喇嘛達爾札與達瓦齊相攻被執(zhí),達瓦齊自為臺吉。 六月癸巳,以策楞署兵部尚書。乙未,浙江上虞人丁文彬以衍圣公孔昭煥發(fā)其造作逆書,鞫實,磔之。丙申,天津等州縣蝗。 秋七月甲子,順天宛平等三十二州縣衛(wèi)蝗。壬申,江南邵伯湖減水二閘及高郵車邏壩同時并決,命策楞、劉統(tǒng)勛會同高斌查辦水災(zāi)。賑安徽歙、太湖等縣水災(zāi)。庚辰,命莊有恭賑高郵、寶應(yīng)水災(zāi)。壬午,停各省分巡道兼布政使司參政、參議,按察使司副使、僉事等銜,及升用鴻臚寺少卿。 八月戊子,命履親王允祹代祭大社、大稷。賑兩淮板浦等場水災(zāi)。戊戌,上奉皇太后秋狝木蘭。庚子,高斌免,以策楞署南河河道總督,同劉統(tǒng)勛查辦河工侵虧諸弊。辛丑,命永常、開泰各回本任。甲辰,上奉皇太后駐蹕避暑山莊。乙巳,撥江西、湖北米各十萬石賑江南災(zāi)。丁未,上奉皇太后巡幸木蘭,行圍。庚戌,高斌、張師載褫職,留河工效力,以衛(wèi)哲治為安徽巡撫。辛亥,賑江蘇銅山十二州縣水災(zāi)、山東蘭山等縣水災(zāi)。 九月庚申,賑湖北潛江等三縣水災(zāi)。壬戌,河南陽武十三堡河決。丁卯,以扈從行圍畏葸不前,褫豐安公爵、田國恩侯爵,阿里袞罷領(lǐng)侍衛(wèi)內(nèi)大臣。以弘升為正白旗領(lǐng)侍衛(wèi)內(nèi)大臣。庚午,以皇后至盤山,命舒赫德為領(lǐng)侍衛(wèi)內(nèi)大臣管理內(nèi)務(wù)府大臣隨往。江蘇銅山河決。壬申,命舒赫德協(xié)辦江南河工,以阿里袞署領(lǐng)侍衛(wèi)內(nèi)大臣,隨扈盤山。以尹繼善為江南河道總督,鄂容安為兩江總督,調(diào)永常為陜甘總督,開泰為湖廣總督,黃廷桂為四川總督,以定常為貴州巡撫,胡寶瑔為山西巡撫,范時綬為江西巡撫,楊錫紱為湖南巡撫。召班第來京,以策楞為兩廣總督。癸酉,上奉皇太后駐避暑山莊。甲戌,左都御史梅瑴成休致。丙子,諭將貽誤河工之同知李焞、守備張賓斬於銅山工次。命策楞等縛高斌、張師載令目睹行刑訖釋放。丁丑,賑山東利津等縣水災(zāi)。 冬十月庚寅,蘇祿國王遣使勞獨萬查剌請內(nèi)附,下部議。辛卯,召劉統(tǒng)勛來京。乙未,賑山東海豐等六縣本年潮災(zāi)。命鍾音署陜甘總督。辛丑,以楊錫紱為左都御史,調(diào)胡寶瑔為湖南巡撫,恒文為山西巡撫,以張若震為湖北巡撫。癸卯,免江蘇阜寧等二十六州縣衛(wèi)新舊額賦有差。乙巳,賑安徽太湖等三十州縣衛(wèi)水災(zāi)。庚戌,免浙江錢塘等二十八州縣廳衛(wèi)所旱災(zāi)額賦有差。 十一月己未,召蘇昌來京,以鶴年為廣東巡撫。癸亥,江西生員劉震宇以所著治平新策有“更易衣服制度”等語,處斬。甲子,賑甘肅皋蘭等二十九州縣衛(wèi)所水雹災(zāi),并免額賦有差。甲戌,以楊應(yīng)琚為山東巡撫。準噶爾杜爾伯特臺吉車凌烏巴什等率所部來降。丙子,賑浙江玉環(huán)廳旱災(zāi)。庚辰,安徽池州府知府王岱因虧空褫職,潛逃拒捕,處斬。 十二月丙戌,賑兩淮富安等場旱災(zāi)。命歸降杜爾伯特臺吉車凌等移居呼倫貝爾。丁亥,協(xié)辦大學(xué)士、吏部尚書孫嘉淦卒。命玉保、努三、薩喇勒為北路參贊大臣。命舒赫德赴鄂爾坤軍營。庚寅,命戶部尚書蔣溥協(xié)辦大學(xué)士,以黃廷桂為吏部尚書,仍管四川總督,鄂爾達署之。丙申,江南張家馬路及邵伯湖二閘決口同日合龍。庚子,以準噶爾臺吉達瓦齊未遣使來京,諭永常暫停貿(mào)易。 十九年春正月壬子,賑安徽宿州等十五州縣衛(wèi)、江蘇阜寧等十五州縣衛(wèi)上年水災(zāi)。壬戌,命薩喇勒等討入卡之準噶爾烏梁海。乙亥,命楊錫紱署吏部尚書,罷鄂彌達兼管。丁丑,琉球入貢。己卯,準噶爾臺吉車凌等入覲。 二月丙申,賑山東蘭山十八年水災(zāi)。戊戌,蘇祿入貢,命廣東督、撫檄國王毋以內(nèi)地商人充使。賑山東昌邑等四縣、永豐等五場潮災(zāi)。癸卯,召策楞來京。乙巳,準噶爾烏梁海庫本來降。己酉,命策楞赴北路軍營。 三月辛亥朔,以白鍾山為河?xùn)|河道總督,楊應(yīng)琚署之。準噶爾臺吉阿睦爾撒納等與達瓦齊內(nèi)閧。戊午,命舒赫德、成袞札布、薩喇勒來京。喀爾喀親王額琳沁多爾濟管理喀爾喀兵事。庚申,四川提督岳鍾琪卒。賑湖北潛江等四州縣衛(wèi)水災(zāi),并蠲賦有差。癸亥,免直隸大城等十廳州縣十八年水雹旱災(zāi)額賦。庚午,免安徽太平等二十五州縣衛(wèi)十八年水災(zāi)額賦,并賑之。乙亥,賑兩淮富安等十二場灶戶。 夏四月庚辰朔,加劉統(tǒng)勛、汪由敦太子太傅,方觀承、喀爾吉善、黃廷桂太子太保,鄂容安、開泰太子少傅,永常、碩色太子少保。命準噶爾臺吉車凌等入覲。庚寅,成袞札布降喀爾喀副將軍,以策楞為定邊左副將軍。辛卯,召班第回京。以楊應(yīng)琚署兩廣總督。丙午,命都統(tǒng)德寧、準噶爾臺吉色布騰為北路軍營參贊大臣。是月,免長蘆滄州等二場上年旱災(zāi)灶戶、直隸滄州等二州上年水災(zāi)灶戶額賦。賑甘肅皋蘭等十五州縣上年旱災(zāi)。賑安徽宿州等十二州縣、江蘇阜寧等二十三州縣上年水災(zāi)。 閏四月庚戌朔,賜莊培因等二百三十三人進士及第出身有差。己未,免湖北潛江等四州縣衛(wèi)上年水災(zāi)額賦。辛未,色布騰入覲,命大學(xué)士傅恒至張家口傳旨迎勞,封貝勒。壬申,京師雨。 五月辛巳,命清保為黑龍江將軍。以準噶爾內(nèi)亂,諭兩路進兵取伊犁。召永常、策楞來京,面授機宜。甲申,上奉皇太后巡幸盛京。戊子,免安徽太平等二十五州縣衛(wèi)上年水災(zāi)額賦。庚寅,上奉皇太后駐蹕避暑山莊。封準噶爾臺吉車氵夌為親王,車凌烏巴什為郡王,車凌孟克為貝勒,孟克特穆爾、班珠爾、根敦為貝子。癸巳,免浙江廟灣等十一場十八年被水灶戶額賦,災(zāi)重者賑之。丁酉,免長蘆屬永阜等三場上年水災(zāi)灶戶額賦。戊戌,召陳宏謀來京。命劉統(tǒng)勛協(xié)同永常辦理陜甘總督事務(wù)。調(diào)陳宏謀為陜西巡撫,鍾音為福建巡撫。己亥,召雅爾哈善來京,調(diào)鄂樂舜為浙江巡撫,以鄂昌為甘肅巡撫。 六月壬子,賑福建龍溪等州縣水災(zāi)。庚申,賑甘肅皋蘭等五州縣旱災(zāi)。壬戌,阿睦爾撒納等為達瓦齊所敗,奔額爾齊斯夔博和碩之地。諭策楞等接應(yīng)歸附。壬申,命雅爾哈善署戶部侍郎,在軍機處行走。 秋七月辛巳,賑直隸薊州等州縣水災(zāi)。壬午,上奉皇太后詣盛京。癸未,命護軍統(tǒng)領(lǐng)塔勒瑪善、副都統(tǒng)紥勒杭阿為北路軍營參贊大臣。丙戌,以烏梁海人巴朗逃,降車布登為貝子,參贊大臣安崇阿、德寧論斬。丁酉,阿睦爾撒納率部眾來降,命薩喇勒迎勞。己亥,上駐蹕彰武臺河?xùn)|大營,奉皇太后御行幄。庚子,以喀爾喀臺吉丹巴札布失機,命處斬。召策楞、舒赫德、色布騰、薩喇勒來京,以額琳沁多爾濟署將軍,兆惠為參贊大臣。壬寅,命阿睦爾撒納入覲。丙午,以班第為兵部尚書,署定邊左副將軍。以阿里袞為步軍統(tǒng)領(lǐng)。賑江蘇興化等州縣水災(zāi)。 八月辛亥,授楊應(yīng)琚兩廣總督。癸丑,命達勒黨阿為黑龍江將軍。甲寅,上駐蹕吉林。乙卯,上詣溫德亨山望祭長白山、松花江。丁巳,召鄂容安赴行在,以尹繼善署兩江總督。己未,賑齊齊哈爾等三城水災(zāi)。庚申,賑甘肅皋蘭等五州縣旱災(zāi)。丙寅,上閱輝發(fā)城。丁卯,命阿睦爾撒納游牧移鄂爾坤、塔密爾。癸酉,以車凌孟克及車凌烏巴什、訥默庫為西路參贊大臣。乙亥,北路以達勒黨阿、烏勒登、努三、兆惠為參贊大臣,西路以薩喇勒、阿蘭泰、玉保為參贊大臣。 九月丁丑朔,賑兩淮角斜等場灶潮災(zāi)。辛巳,上奉皇太后率皇后謁永陵。薩喇勒等征烏梁海。甲申,免甘肅皋蘭等十五州縣被水被雹額賦。丙戌,謁昭陵、福陵。丁亥,上奉皇太后駐蹕盛京。戊午,上率群臣詣皇太后行慶賀禮。御崇政殿受賀。免奉天府所屬本年丁賦。自山海關(guān)外及寧古塔等處,已結(jié)、未結(jié)死罪均減等,軍流以下悉免之。朝鮮國王李昑遣使詣盛京貢獻。己丑,停本年秋決。辛卯,上謁文廟。癸巳,上御大政殿,盛京宗室、覺羅、將軍等進御膳。甲午,上奉皇太后率皇后自盛京回蹕。己亥,減直隸武清等四縣額賦。辛丑,以班第為定邊左副將軍,鄂容安為參贊大臣。癸卯,命車凌烏巴什、訥默庫、車凌孟克等赴西路,在參贊大臣上行走,喀爾喀王巴雅爾什第等在北路軍營領(lǐng)隊上行走。 冬十月癸丑,賑山東惠民等十六州縣衛(wèi)、永和等三場水災(zāi)。甲寅,調(diào)衛(wèi)哲治為廣西巡撫,鄂樂舜為安徽巡撫,以周人驥為浙江巡撫。乙卯,賑安徽壽州等十九州縣衛(wèi)本年水災(zāi)、山西馬邑雹災(zāi)。丙辰,上奉皇太后還宮。戊午,上御太和殿,受王以下文武百官進表朝賀。己未,以工部尚書汪由敦管刑部尚書。辛酉,賑江蘇阜寧等十六州縣衛(wèi)水災(zāi),并蠲賦有差。辛未,移京城滿洲兵三千駐阿勒楚喀等處屯墾,增副都統(tǒng)一、協(xié)領(lǐng)一。庚午,以鄂彌達署吏部尚書。 十一月戊寅,賑福建諸羅等二縣風災(zāi)。上幸南苑。蘇祿國王蘇老丹嘛喊奡麻安柔律噒遣使貢方物。準噶爾克爾帑特臺吉阿布達什來降。庚辰,賑順天直隸武清等十五州縣被水被雹饑民,并免額賦有差。乙酉,上幸避暑山莊。丁亥,輝特臺吉阿睦爾撒納、杜爾伯特臺吉訥默庫等率降眾於廣仁嶺迎駕。是日,上召見阿睦爾撒納等賜宴,賞賚有差。戊子,封阿睦爾撒納為親王,訥默庫、班珠爾為郡王;杜爾伯特臺吉剛多爾濟、巴圖博羅特,輝特臺吉札木參、齊木庫爾為貝勒;杜爾伯特臺吉布圖克森、額爾德尼、羅壘云端,輝特臺吉德濟特、普爾普、克什克為貝子;輝特臺吉根敦札布等,杜爾伯特臺吉布顏特古斯等為公;杜爾伯特臺吉烏巴什等,輝特臺吉伊什等為一等臺吉。以輝特親王阿睦爾撒納為北路參贊大臣,郡王訥默庫為西路參贊大臣。命額琳沁多爾濟為西路參贊大臣,召班第來京。命阿睦爾撒納署將軍,額駙色布騰巴勒珠爾協(xié)辦。命車凌同車凌烏巴什往西路軍營,訥默庫同阿睦爾撒納、班珠爾往北路軍營。戊戌,上還京師。 十二月戊申,以班第為定北將軍,阿睦爾撒納為定邊左副將軍,永常為定西將軍,薩喇勒為定邊右副將軍。辛亥,上幸大學(xué)士來保、予告大學(xué)士福敏第視疾。以親王固倫額駙色布騰巴勒珠爾、親王銜琳沁、郡王訥默庫、班珠爾、郡王銜青滾雜卜、尚書公達勒黨阿、總督伯鄂容安、護軍統(tǒng)領(lǐng)烏勒登為北路參贊大臣,親王額琳沁多爾濟、車凌、郡王車凌烏巴什、貝勒車凌孟克、色布騰、貝子紥拉豐阿、公巴圖孟克、瑪什巴圖、將軍阿蘭泰為西路參贊大臣。癸亥,安南國王黎維祎進方物。賑甘肅河州等十五廳州縣衛(wèi)水災(zāi)。丙寅,調(diào)鄂容安為西路參贊大臣,命阿蘭泰、庫克新瑪木特為北路參贊大臣。 二十年春正月丁丑,命定邊左副將軍阿睦爾撒納率參贊大臣額駙色布騰巴勒珠爾、郡王品級青滾雜卜、內(nèi)大臣瑪木特、奉天將軍阿蘭泰由北路進征,定邊右副將軍薩喇勒率參贊大臣郡王班珠爾、貝勒品級札拉豐阿、內(nèi)大臣鄂容安由西路進征。癸未,以阿里袞署刑部尚書。癸卯,免烏梁海、札哈沁、包沁等貢賦一年。 二月乙巳朔,日食。命兆惠留烏里雅蘇臺協(xié)辦軍務(wù),在領(lǐng)隊大臣上行走。丙午,朝鮮貢方物。乙卯,上謁東陵。戊午,上謁昭西陵、孝陵、孝東陵、景陵,至孝賢皇后陵奠酒。己未,召范時綬來京,調(diào)胡寶瑔為江西巡撫,以楊錫紱署湖南巡撫,蔣溥署吏部尚書。賑山東惠民等十二州縣衛(wèi)水災(zāi)。庚申,準噶爾噶勒雜特部人齊倫來降。丁卯,賑云南易門、石屏地震災(zāi)民。己巳,賑江蘇高郵等州縣衛(wèi)上年災(zāi)民。 三月丙子,永常等奏額魯特業(yè)克明安巴雅爾來降。戊寅,免江蘇江浦等二十二州縣衛(wèi)十九年水災(zāi)額賦。己卯,上詣泰陵。召鄂昌來京,調(diào)陳宏謀為甘肅巡撫,以臺柱署陜西巡撫。壬午,上謁泰陵。乙酉,上駐蹕吳家莊,閱永定河堤。丙戌,上幸晾鷹臺行圍,殪熊一虎二。召大學(xué)士、九卿、翰詹、科道,諭胡中藻詩悖逆,張?zhí)╅_刊刻、鄂昌唱和諸罪,命嚴鞫定擬。庚寅,上還京師。鄂昌褫職逮問。壬辰,高斌卒。釋張師載回籍。乙未,紥哈沁得木齊巴哈曼集、宰桑敦多克等來降。庚子,免直隸霸州等六州縣廳本年旱災(zāi)額賦。壬寅,準噶爾臺吉噶勒藏多爾濟等來降。 夏四月丙午,額林哈畢爾噶宰桑阿巴噶斯等來降。壬子,致仕太保、大學(xué)士張廷玉卒,命遵世宗遺詔,配饗太廟。甲寅,胡中藻處斬。乙丑,吐魯番伯克莽噶里克來降。免長蘆永利等三場、海豐一縣水災(zāi)額賦。丙寅,免山東惠民等十六州縣水災(zāi)額賦。丁卯,綽羅斯臺吉袞布紥布等并葉爾羌等回部和卓木來降。戊辰,琉球國世子尚穆遣使入貢請封,允之。壬申,集賽宰桑齊巴汗來降。 五月甲戌朔,免安徽壽州等十九州縣衛(wèi)水災(zāi)額賦。喀爾喀車臣汗副將軍公格勒巴木丕勒褫爵,留營效力,以紥薩克郡王得木楚克代之。戊寅,賑奉天承德等七州縣水災(zāi)。庚辰,命翰林院侍講全魁、編修周煌往琉球冊封。辛巳,和通額默根宰桑鄂哲特等來降。壬午,庫圖齊納爾宰桑薩賚來降。甲申,準噶爾宰桑烏魯木來降。戊子,阿勒闥沁鄂拓克宰桑塔爾巴來降。己丑,達瓦齊遁特克斯。庚寅,史貽直原品休致。賜鄂昌自盡。辛卯,命黃廷桂為武英殿大學(xué)士,仍留四川總督任。調(diào)王安國為吏部尚書,以楊錫紱為禮部尚書,何國宗為左都御史。調(diào)陳宏謀為湖南巡撫,以吳達善為甘肅巡撫,圖爾炳阿為河南巡撫。壬辰,阿睦爾撒納奏克定伊犁,賞阿睦爾撒納親王雙俸,封其子為世子。晉封班第、薩喇勒為一等公,瑪木特為三等公。賞色布騰巴勒珠爾親王雙俸。封紥拉豐阿為郡王,車布登紥布、普爾普為貝勒。賞車凌親王雙俸。封車凌烏巴什、班珠爾、訥默庫為親王,策楞孟克為郡王。再授傅恒一等公爵。軍機大臣等俱優(yōu)敘有差。賑江蘇清河、銅山等州縣水災(zāi)。癸巳,召達勒黨阿來京協(xié)辦大學(xué)士,以綽勒多署黑龍江將軍。大學(xué)士傅恒辭公爵,允之。封班第為誠勇公,薩喇勒為超勇公,瑪木特為信勇公。 六月癸卯朔,以平定準部告祭太廟,遣官告祭天、地、社、稷、先師孔子。命四衛(wèi)喇特如喀爾喀例,每部落設(shè)盟長及副將軍各一人。丙午,阿睦爾撒納奏兵至格登山,大敗達瓦齊之兵。封喀喇巴圖魯阿玉錫、巴圖濟爾噶勒、察哈什等男爵,并授散秩大臣,馀賞賚有差。己酉,加上皇太后徽號曰崇慶慈宣康惠敦和裕壽崇禧皇太后,頒詔覃恩有差。癸丑,阿克敦免,以鄂彌達為刑部尚書,仍署吏部尚書,阿里袞署兵部尚書,降永常為侍郎。命大學(xué)士黃廷桂為陜甘總督,調(diào)開泰為四川總督。召劉統(tǒng)勛來京,以碩色署湖廣總督,愛必達署云貴總督。己未,羅卜藏丹津等解送京師,遣官告祭太廟,行獻俘禮。庚申,上御午門受俘,宥羅卜藏丹津罪,巴朗、孟克特穆爾伏誅。甲子,以班第等奏阿睦爾撒納與各頭目往來詭秘,擅殺達瓦齊眾宰桑,圖據(jù)伊犁。溫旨令即行入覲。戊辰,獲達瓦齊,準部平。 秋七月戊寅,杜爾伯特臺吉伯什阿噶什等來降。丁亥,烏蘭泰以獲達瓦齊封男爵。黑龍江將軍綽勒多改荊州將軍,以達色代之。 八月丙午,賑江蘇海州等七州縣水災(zāi)雹災(zāi)。丁未,上奉皇太后巡幸木蘭。壬子,上奉皇太后駐蹕避暑山莊。甲寅,賑山東金鄉(xiāng)等二十二州縣衛(wèi)水災(zāi)。封準噶爾臺吉伯什阿噶什為親王。丁巳,上奉皇太后至木蘭行圍。庚申,召尹繼善來熱河。 九月壬申朔,免福建臺灣等三縣上年被水額賦。甲戌,上御行殿,綽羅斯噶勒臧多爾濟等入覲,賜宴。阿睦爾撒納入覲,至烏隴古,叛,掠額爾齊斯臺站。丙子,準噶爾頭目阿巴噶斯等叛。起永常為內(nèi)大臣,仍辦定西將軍事,策楞、玉保、紥拉豐阿為參贊大臣。命哈達哈留烏里雅蘇臺,會同阿蘭泰辦事。丁丑,阿睦爾撒納犯伊犁。庚辰,頒招撫阿睦爾撒納諭。壬午,上奉皇太后回駐避暑山莊。癸未,賜噶勒臧多爾濟等冠服,封噶勒臧多爾濟為綽羅斯汗,車凌為杜爾伯特汗,沙克都爾曼濟為和碩特汗,巴雅爾為輝特汗。晉封喀爾喀郡王桑齋多爾濟為親王。命哈達哈等討阿睦爾撒納。丁亥,命策楞為定西將軍。以喀爾喀郡王巴雅爾什第等捕誅包沁叛賊臺拉克等,晉封巴雅爾什第為親王,沙克都爾紥布為貝勒,達爾紥諾爾布紥布為貝子。賑浙江山陰等十五州縣、曹娥等五場、湖州一所,云南劍川一州本年被水災(zāi)民。賑湖北江陵等八州縣衛(wèi)本年被水災(zāi)民。庚寅,逮永常來京,降策楞為參贊大臣,以紥拉豐阿為定西將軍。劉統(tǒng)勛舍巴里坤退駐哈密,切責之。丙申,逮劉統(tǒng)勛來京,命方觀承往軍營辦理糧餉,以鄂彌達署直隸總督。噶勒臧多爾濟之子諾爾布琳沁討阿巴噶斯,敗之,獲得木齊班咱,加封郡王。封貝勒齊木庫爾為郡王。以阿里袞署刑部尚書,調(diào)汪由敦為刑部尚書。戊戌,戶部尚書海望卒。 冬十月辛丑朔,策楞褫職逮問,命副都統(tǒng)莽阿納、喀寧阿為西路領(lǐng)隊大臣。甲辰,以衛(wèi)哲治為工部尚書,鄂寶署廣西巡撫。戊申,賑浙江會稽等州縣場所水災(zāi)。命富德為參贊大臣。壬子,宥劉統(tǒng)勛、策楞發(fā)軍營,以司員效力。癸丑,賑山東鄒縣等十九州縣衛(wèi)、官臺等四場水災(zāi)。丁巳,達瓦齊等解至京,遣官告祭太廟社稷,行獻俘禮。戊午,上御門樓受俘,釋達瓦齊等。賑安徽無為等三十二州縣被水饑民。命李元亮署工部尚書。辛酉,起策楞為參贊大臣,署定西將軍,命進剿阿睦爾撒納。甲子,將軍班第、尚書鄂容安敗績於烏蘭庫圖勒,死之。副將軍薩喇勒被執(zhí)。丙寅,命哈達哈為定邊左副將軍,雅爾哈善為參贊大臣,達勒黨阿為定邊右副將軍,阿蘭泰為烏里雅蘇臺參贊大臣。 十一月辛未,以杜爾伯特貝勒色布騰為北路參贊大臣。癸酉,以策楞為內(nèi)大臣兼定西將軍,紥拉豐阿為定邊右副將軍,達勒黨阿為參贊大臣。宥青滾雜卜罪。甲戌,以鄂勒哲依、哈薩克錫喇為參贊大臣,尼瑪為內(nèi)大臣兼參贊大臣。云南劍川州地震。壬午,調(diào)鄂樂舜為山東巡撫,高晉為安徽巡撫,錫特庫為巴里坤都統(tǒng)。癸未,宥達瓦齊罪,封親王,賜第京師。甲午,噶勒雜特得木齊丹畢來降。 十二月癸卯,起烏勒登為領(lǐng)隊大臣。以盧焯署陜西巡撫。丙午,命侍郎劉綸往浙江查辦前巡撫鄂樂舜,并查江南、浙江賑務(wù)。戊申,免伊犁本年貢賦。以吉林將軍傅森為兵部尚書,額勒登代之。己未,賑索倫、達呼爾水災(zāi)霜災(zāi)。賑湖北潛江等六州縣衛(wèi)水災(zāi)。賑兩淮徐瀆等十二場、山西岢嵐州本年水災(zāi)各有差。

 

清史稿

   清史稿 全書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紀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傳三百一十六卷,以紀傳為中心。所記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下至1911年清朝滅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歷史。 
  《清史稿》是由中華民國初年特設(shè)的清史館編修的,以館長趙爾巽任主編,繆荃孫、柯劭忞等為總纂,另設(shè)纂修、協(xié)修、提調(diào)、?钡嚷。參加編寫工作的先后有一百多人。《清史稿》于1914年開始編纂,1920年編成初稿,1926年修訂一次,1927年秋大致完稿,前后歷時十四年。對于這樣一部有清一代的正史,“本應(yīng)詳審修正,以冀減少疵颣”但“以時事之艱虞,學(xué)說之龐雜”,尤其因主編趙爾巽“年齒之遲暮,再多慎重,恐不及待”。于是就委托袁金鎧經(jīng)辦發(fā)刊和?淌乱恕S1928年刊印,1929年發(fā)行。 

卷十一 本紀十一 卷十二 本紀十二
卷十三 本紀十三 卷十四 本紀十四
卷十五 本紀十五 卷十六 本紀十六
卷十七 本紀十七 卷十八 本紀十八
卷十九 本紀十九 卷二十 本紀二十
卷二十一 本紀二十一 卷二十二 本紀二十二
卷八十三 志五十八 卷八十四 志五十九
卷八十五 志六十 卷八十六 志六十一
卷八十七 志六十二 卷八十八 志六十三
卷八十九 志六十四 卷九十 志六十五
卷九十一 志六十六 卷九十二 志六十七
卷九十三 志六十八 卷九十四 志六十九
卷一百四十 志一百十五 卷一百四十一 志一百十六
卷一百四十二 志一百十七 卷一百四十三 志一百十八
卷一百四十四 志一百十九 卷一百四十五 志一百二十
卷一百四十六 志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四十七 志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四十八 志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四十九 志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五十 志一百二十五 卷三百五 列傳九十二
卷三百六 列傳九十三 卷三百七 列傳九十四
卷三百八 列傳九十五 卷三百九 列傳九十六
卷三百十 列傳九十七 卷三百十一 列傳九十八
卷三百十二 列傳九十九 卷三百十三 列傳一百
卷三百十四 列傳一百一 卷三百十五 列傳一百二
卷五百 列傳二百八十七 卷五百一 列傳二百八十八
卷五百二 列傳二百八十九 卷五百三 列傳二百九十
卷五百四 列傳二百九十一 卷五百五 列傳二百九十二
卷五百六 列傳二百九十三 卷五百七 列傳二百九十四
卷五百八 列傳二百九十五 卷五百九 列傳二百九十六
卷五百十 列傳二百九十七 卷一 本紀一
卷二 本紀二 卷三 本紀三
卷四 本紀四 卷五 本紀五
卷六 本紀六 卷七 本紀七
卷八 本紀八 卷九 本紀九
卷十 本紀十 卷二十三 本紀二十三
卷二十四 本紀二十四 卷二十五 本紀二十五
卷二十六 志一 卷二十七 志二
卷二十八 志三 卷二十九 志四
卷三十 志五 卷三十一 志六
卷三十二 志七 卷三十三 志八
卷三十四 志九 卷三十五 志十
卷三十六 志十一 卷三十七 志十二
卷三十八 志十三 卷三十九 志十四
卷四十 志十五 卷四十一 志十六
卷四十二 志十七 卷四十三 志十八
卷四十四 志十九 卷四十五 志二十
卷四十六 志二十一 卷四十七 志二十二
卷四十八 志二十三 卷四十九 志二十四
卷五十 志二十五 卷五十一 志二十六
卷五十二 志二十七 卷五十三 志二十八
卷五十四 志二十九 卷五十五 志三十
卷五十六 志三十一 卷五十七 志三十二
卷五十八 志三十三 卷五十九 志三十四
卷六十 志三十五 卷六十一 志三十六
卷六十二 志三十七 卷六十三 志三十八
卷六十四 志三十九 卷六十五 志四十
卷六十六 志四十一 卷六十七 志四十二
卷六十八 志四十三 卷六十九 志四十四
卷七十 志四十五 卷七十一 志四十六
卷七十二 志四十七 卷七十三 志四十八
卷七十四 志四十九 卷七十五 志五十
卷七十六 志五十一 卷七十七 志五十二
卷七十八 志五十三 卷七十九 志五十四
卷八十 志五十五 卷八十一 志五十六
卷八十二 志五十七 卷九十五 志七十
卷九十六 志七十一 卷九十七 志七十二
卷九十八 志七十三 卷九十九 志七十四
卷一百 志七十五 卷一百一 志七十六
卷一百二 志七十七 卷一百三 志七十八
卷一百四 志七十九 卷一百五 志八十
卷一百六 志八十一 卷一百七 志八十二
卷一百八 志八十三 卷一百九 志八十四
卷一百十 志八十五 卷一百十一 志八十六
卷一百十二 志八十七 卷一百十三 志八十八
卷一百十四 志八十九 卷一百十五 志九十
卷一百十六 志九十一 卷一百十七 志九十二
卷一百十八 志九十三 卷一百十九 志九十四
卷一百二十 志九十五 卷一百二十一 志九十六
卷一百二十二 志九十七 卷一百二十三 志九十八
卷一百二十四 志九十九 卷一百二十五 志一百
卷一百二十六 志一百一 卷一百二十七 志一百二
卷一百二十八 志一百三 卷一百二十九 志一百四
卷一百三十 志一百五 卷一百三十一 志一百六
卷一百三十二 志一百七 卷一百三十三 志一百八
卷一百三十四 志一百九 卷一百三十五 志一百十
卷一百三十六 志一百十一 卷一百三十七 志一百十二
卷一百三十八 志一百十三 卷一百三十九 志一百十四
卷一百五十一 志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五十二 志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五十三 志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五十四 志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五十五 志一百三十 卷一百五十六 志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五十七 志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五十八 志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五十九 志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六十 志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六十一 表一 卷一百六十二 表二
卷一百六十三 表三 卷一百六十四 表四
卷一百六十五 表五 卷一百六十六 表六
卷一百六十七 表七 卷一百六十八 表八
卷一百六十九 表九 卷一百七十 表十
卷一百七十一 表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表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表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表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表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表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表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表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表十九 卷一百八十 表二十
卷一百八十一 表二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表二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表二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表二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表二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表二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表二十七 卷一百八十八 表二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表二十九 卷一百九十 表三十
卷一百九十一 表三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表三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表三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表三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表三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表三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表三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表三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表三十九 卷二百 表四十
卷二百一 表四十一 卷二百二 表四十二
卷二百三 表四十三 卷二百四 表四十四
卷二百五 表四十五 卷二百六 表四十六
卷二百七 表四十七 卷二百八 表四十八
卷二百九 表四十九 卷二百一十 表五十
卷二百十一 表五十一 卷二百十二 表五十二
卷二百十三 表五十三 卷二百十四 列傳一
卷二百十五 列傳二 卷二百十六 列傳三
卷二百十七 列傳四 卷二百十八 列傳五
卷二百十九 列傳六 卷二百二十 列傳七
卷二百二十一 列傳八 卷二百二十二 列傳九
卷二百二十三 列傳十 卷二百二十四 列傳十一
卷二百二十五 列傳十二 卷二百二十六 列傳十三
卷二百二十七 列傳十四 卷二百二十八 列傳十五
卷二百二十九 列傳十六 卷二百三十 列傳十七
卷二百三十一 列傳十八 卷二百三十二 列傳十九
卷二百三十三 列傳二十 卷二百三十四 列傳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五 列傳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六 列傳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七 列傳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八 列傳二十五
卷二百三十九 列傳二十六 卷二百四十 列傳二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列傳二十八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二十九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三十 卷二百四十四 列傳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三十二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三十三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三十四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三十五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三十六 卷二百五十 列傳三十七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三十八 卷二百五十二 列傳三十九
卷二百五十三 列傳四十 卷二百五十四 列傳四十一
卷二百五十五 列傳四十二 卷二百五十六 列傳四十三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四十四 卷二百五十八 列傳四十五
卷二百五十九 列傳四十六 卷二百六十 列傳四十七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四十八 卷二百六十二 列傳四十九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五十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五十一
卷二百六十五 列傳五十二 卷二百六十六 列傳五十三
卷二百六十七 列傳五十四 卷二百六十八 列傳五十五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五十六 卷二百七十 列傳五十七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五十八 卷二百七十二 列傳五十九
卷二百七十三 列傳六十 卷二百七十四 列傳六十一
卷二百七十五 列傳六十二 卷二百七十六 列傳六十三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六十四 卷二百七十八 列傳六十五
卷二百七十九 列傳六十六 卷二百八十 列傳六十七
卷二百八十一 列傳六十八 卷二百八十二 列傳六十九
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七十 卷二百八十四 列傳七十一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七十二 卷二百八十六 列傳七十三
卷二百八十七 列傳七十四 卷二百八十八 列傳七十五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七十六 卷二百九十 列傳七十七
卷二百九十一 列傳七十八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七十九
卷二百九十三 列傳八十 卷二百九十四 列傳八十一
卷二百九十五 列傳八十二 卷二百九十六 列傳八十三
卷二百九十七 列傳八十四 卷二百九十八 列傳八十五
卷二百九十九 列傳八十六 卷三百 列傳八十七
卷三百一 列傳八十八 卷三百二 列傳八十九
卷三百三 列傳九十 卷三百四 列傳九十一
卷三百十六 列傳一百三 卷三百十七 列傳一百四
卷三百十八 列傳一百五 卷三百十九 列傳一百六
卷三百二十 列傳一百七 卷三百二十一 列傳一百八
卷三百二十二 列傳一百九 卷三百二十三 列傳一百十
卷三百二十四 列傳一百十一 卷三百二十五 列傳一百十二
卷三百二十六 列傳一百十三 卷三百二十七 列傳一百十四
卷三百二十八 列傳一百十五 卷三百二十九 列傳一百十六
卷三百三十 列傳一百十七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一百十八
卷三百三十二 列傳一百十九 卷三百三十三 列傳一百二十
卷三百三十四 列傳一百二十一 卷三百三十五 列傳一百二十二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一百二十三 卷三百三十七 列傳一百二十四/a>
卷三百三十八 列傳一百二十五 卷三百三十九 列傳一百二十六
卷三百四十 列傳一百二十七 卷三百四十一 列傳一百二十八
卷三百四十二 列傳一百二十九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一百三十
卷三百四十四 列傳一百三十一 卷三百四十五 列傳一百三十二
卷三百四十六 列傳一百三十三 卷三百四十七 列傳一百三十四
卷三百四十八 列傳一百三十五 卷三百四十九 列傳一百三十六
卷三百五十 列傳一百三十七 卷三百五十一 列傳一百三十八
卷三百五十二 列傳一百三十九 卷三百五十三 列傳一百四十
卷三百五十四 列傳一百四十一 卷三百五十五 列傳一百四十二
卷三百五十六 列傳一百四十三 卷三百五十七 列傳一百四十四
卷三百五十八 列傳一百四十五 卷三百五十九 列傳一百四十六
卷三百六十 列傳一百四十七 卷三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八
卷三百六十二 列傳一百四十九 卷三百六十三 列傳一百五十
卷三百六十四 列傳一百五十一 卷三百六十五 列傳一百五十二
卷三百六十六 列傳一百五十三 卷三百六十七 列傳一百五十四
卷三百六十八 列傳一百五十五 卷三百六十九 列傳一百五十六
卷三百七十 列傳一百五十七 卷三百七十一 列傳一百五十八
卷三百七十二 列傳一百五十九 卷三百七十三 列傳一百六十
卷三百七十四 列傳一百六十一 卷三百七十五 列傳一百六十二
卷三百七十六 列傳一百六十三 卷三百七十七 列傳一百六十四
卷三百七十八 列傳一百六十五 卷三百七十九 列傳一百六十六
卷三百八十 列傳一百六十七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一百六十八
卷三百八十二 列傳一百六十九 卷三百八十三 列傳一百七十
卷三百八十四 列傳一百七十一 卷三百八十五 列傳一百七十二
卷三百八十六 列傳一百七十三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一百七十四
卷三百八十八 列傳一百七十五 卷三百八十九 列傳一百七十六
卷三百九十 列傳一百七十七 卷三百九十一 列傳一百七十八
卷三百九十二 列傳一百七十九 卷三百九十三 列傳一百八十
卷三百九十四 列傳一百八十一 卷三百九十五 列傳一百八十二
卷三百九十六 列傳一百八十三 卷三百九十七 列傳一百八十四
卷三百九十八 列傳一百八十五 卷三百九十九 列傳一百八十六
卷四百 列傳一百八十七 卷四百一 列傳一百八十八
卷四百二 列傳一百八十九 卷四百三 列傳一百九十
卷四百四 列傳一百九十一 卷四百五 列傳一百九十二
卷四百六 列傳一百九十三 卷四百七 列傳一百九十四
卷四百八 列傳一百九十五 卷四百九 列傳一百九十六
卷四百十 列傳一百九十七 卷四百十一 列傳一百九十八
卷四百十二 列傳一百九十九 卷四百十三 列傳二百
卷四百十四 列傳二百一 卷四百十五 列傳二百二
卷四百十六 列傳二百三 卷四百十七 列傳二百四
卷四百十八 列傳二百五 卷四百十九 列傳二百六
卷四百二十 列傳二百七 卷四百二十一 列傳二百八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二百九 卷四百二十三 列傳二百十
卷四百二十四 列傳二百十一 卷四百二十五 列傳二百十二
卷四百二十六 列傳二百十三 卷四百二十七 列傳二百十四
卷四百二十八 列傳二百十五 卷四百二十九 列傳二百十六
卷四百三十 列傳二百十七 卷四百三十一 列傳二百十八
卷四百三十二 列傳二百十九 卷四百三十三 列傳二百二十
卷四百三十四 列傳二百二十一 卷四百三十五 列傳二百二十二
卷四百三十六 列傳二百二十三 卷四百三十七 列傳二百二十四
卷四百三十八 列傳二百二十五 卷四百三十九 列傳二百二十六
卷四百四十 列傳二百二十七 卷四百四十一 列傳二百二十八
卷四百四十二 列傳二百二十九 卷四百四十三 列傳二百三十
卷四百四十四 列傳二百三十一 卷四百四十五 列傳二百三十二
卷四百四十六 列傳二百三十三 卷四百四十七 列傳二百三十四
卷四百四十八 列傳二百三十五 卷四百四十九 列傳二百三十六
卷四百五十 列傳二百三十七 卷四百五十一 列傳二百三十八
卷四百五十二 列傳二百三十九 卷四百五十三 列傳二百四十
卷四百五十四 列傳二百四十一 卷四百五十五 列傳二百四十二
卷四百五十六 列傳二百四十三 卷四百五十七 列傳二百四十四
卷四百五十八 列傳二百四十五 卷四百五十九 列傳二百四十六
卷四百六十 列傳二百四十七 卷四百六十一 列傳二百四十八
卷四百六十二 列傳二百四十九 卷四百六十三 列傳二百五十
卷四百六十四 列傳二百五十一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二百五十二
卷四百六十六 列傳二百五十三 卷四百六十七 列傳二百五十四
卷四百六十八 列傳二百五十五 卷四百六十九 列傳二百五十六
卷四百七十 列傳二百五十七 卷四百七十一 列傳二百五十八
卷四百七十二 列傳二百五十九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二百六十
卷四百七十四 列傳二百六十一 卷四百七十五 列傳二百六十二
卷四百七十六 列傳二百六十三 卷四百七十七 列傳二百六十四
卷四百七十八 列傳二百六十五 卷四百七十九 列傳二百六十六
卷四百八十 列傳二百六十七 卷四百八十一 列傳二百六十八
卷四百八十二 列傳二百六十九 卷四百八十三 列傳二百七十
卷四百八十四 列傳二百七十一 卷四百八十五 列傳二百七十二
卷四百八十六 列傳二百七十三 卷四百八十七 列傳二百七十四
卷四百八十八 列傳二百七十五 卷四百八十九 列傳二百七十六
卷四百九十 列傳二百七十七 卷四百九十一 列傳二百七十八
卷四百九十二 列傳二百七十九 卷四百九十三 列傳二百八十
卷四百九十四 列傳二百八十一 卷四百九十五 列傳二百八十二
卷四百九十六 列傳二百八十三 卷四百九十七 列傳二百八十四
卷四百九十八 列傳二百八十五 卷四百九十九 列傳二百八十六
卷五百十一 列傳二百九十八 卷五百十二 列傳二百九十九
卷五百十三 列傳三百 卷五百十四 列傳三百一
卷五百十五 列傳三百二 卷五百十六 列傳三百三
卷五百十七 列傳三百四 卷五百十八 列傳三百五
卷五百十九 列傳三百六 卷五百二十 列傳三百七
卷五百二十一 列傳三百八 卷五百二十二 列傳三百九
卷五百二十三 列傳三百十 卷五百二十四 列傳三百十一
卷五百二十五 列傳三百十二 卷五百二十六 列傳三百十三
卷百二十七 列傳三百十四 卷五百二十八 列傳三百十五
卷五百二十九 列傳三百十六 《清史稿》發(fā)刊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