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清史稿

 

卷一百二十一 志九十六

◎食貨二 △賦役倉庫 賦役一曰賦則。清初入關(guān),首除明季加派三餉。時賦稅圖籍多為流寇所毀。順治三年,諭戶部稽覈錢糧原額,匯為賦役全書,悉復(fù)明萬歷間之舊。計天下財賦,惟江南、浙江、江西為重,三省中尤以蘇、松、嘉、湖諸府為最。六年,戶科右給事中董篤行請頒行易知由單。八年,世祖親政,分命御史巡行各省,察民間利病。蘇松巡按秦世楨條奏八事:曰,田地令業(yè)主自丈,明註印冊;曰,額定錢糧,俱填易知由單,設(shè)有增減,另給小單,以免奸胥藉口;曰,由單詳開總散數(shù)目,花戶姓名,以便磨對;曰,設(shè)立滾單,以次追比;曰,收糧聽里戶自納簿櫃,加鈐司府印信;曰,解放先急后緩,勒限掣銷;曰,民差查田均派,與排門冊對驗;曰,備用銀兩,不得額外透支,徵解銀冊,布政司按季提取,年終報部。自后錢糧積弊,釐剔漸清。 十一年,命右侍郎王宏祚訂正賦役全書,先列地丁原額,次荒亡,次實徵,次起運存留。起運分別部寺倉口,存留詳列款項細數(shù)。其新墾地畝,招徠人丁,續(xù)入冊尾。每州縣發(fā)二本,一存有司,一存學(xué)宮。賦稅冊籍,有丈量冊,又稱魚鱗冊,詳載上中下田則。有黃冊,歲記戶口登耗,與賦役全書相表里。有赤歷,令百姓自登納數(shù),上之布政司,歲終磨對。有會計冊,備載州縣正項本折錢糧,註明解部年月。復(fù)采用明萬歷一條鞭法。一條鞭者,以府、州、縣一歲中夏稅秋糧存留起運之額,均徭里甲土貢雇募加銀之額,通為一條,總徵而均支之。至運輸給募,皆官為支撥,而民不與焉。頒易知由單於各花戶。由單之式,每州縣開列上中下則,正雜本折錢糧,末綴總數(shù),於開徵一月前頒之。又佐以截票、印簿、循環(huán)簿及糧冊、奏銷冊。截票者,列地丁錢糧實數(shù),分為十限,月完一分,完則截之,鈐印於票面,就印字中分,官民各執(zhí)其半,即所謂串票也。印簿者,由布政司頒發(fā),令州縣納戶親填入簿,季冬繳司報部。循環(huán)簿者,照賦役全書款項,以緩急判其先后,按月循環(huán)徵收。糧冊者,造各區(qū)納戶花名細數(shù),與一甲總額相符。奏銷冊者,合通省錢糧完欠支解存留之款,匯造清冊,歲終報部核銷。定制可謂周且悉矣。 十五年,江西御史許之漸言:“財賦大害,莫如蠹役,官以參罰去,而此蠹役盤踞如故。請飭撫按清查,甚者處以極刑,庶積弊可冀廓清。”工科給事中史彪古請嚴禁正供外加派,并將申飭私派之旨刊入易知由單,俾民共曉。帝以所奏皆切中時弊,下所司詳議以聞。 圣祖即位,嚴申州縣官隱匿地畝、不納錢糧、捏報新墾之禁,更定州縣催徵議敘經(jīng)徵督催各官處分。其州縣官挪用正款、捏稱民欠,及加派私徵者,罪之。帝以由單款項繁多,民不易曉,命將上中下等則地每畝應(yīng)徵銀米實數(shù)列單內(nèi);由單報部,違限八月者,罪州縣衛(wèi)所及轉(zhuǎn)報官。給事中姚文然上言:“災(zāi)荒蠲免,有收完在前奉令在后者,以本年應(yīng)蠲錢糧抵次年應(yīng)納正賦,名曰流抵,自應(yīng)載入由單,俾人沾實惠。但部題定額由單,於上年十一月頒發(fā)州縣,磨算編造,必在九十月間,而各省題報災(zāi)傷,夏災(zāi)以六月,秋災(zāi)以九月,部中行查覆奏,咨行撫臣,飭知地方官吏,輾轉(zhuǎn)需時,計已在頒發(fā)由單之后,其勢無由填入。應(yīng)請於流抵之下年填入由單,以杜其弊!毕虏孔h行。 直省徵收錢糧,夏稅於五六月,秋糧於九十月,其報部之數(shù),責成各司於奏銷時詳加磨勘,按年送京畿道刷卷。自世祖定賦稅之制,正雜款繁多,咨題違錯,駁令查覆,印官即借部駁之名,擅行私派;其正賦錢糧本有定額,地方官吏遇有別項需用,輒令設(shè)法,實與加派無二。至是下令嚴禁,罷州縣欠糧、留任候代、完全開復(fù)之制。七年,以夏稅秋糧定限稍遲,恐誤協(xié)餉,仍復(fù)舊制,州縣開徵后,隨收隨解。凡各省地丁錢糧,巡撫於歲終奏銷,詳列通省錢糧起運存留、撥充兵餉、辦買顏料及馀賸之數(shù),造冊具報。其黃冊、會計冊繁費無益,悉罷之。十五年,嚴定官民隱田罪例。官吏查出隱田,分別議敘。人民舉首隱地逾十頃者,即以其地與之。 十八年,令州縣每歲將日收錢糧流水簿解司磨對,罷赤歷。自順治間訂正賦役全書,至是二十馀年,戶口土田,視昔有加,按戶增徭,因地加賦,條目紛繁,易於淆混。二十四年,下令重修,止載起運存留漕項河工等切要款目,刪去絲秒以下尾數(shù),名曰簡明賦役全書。二十六年書成。廷議以舊書遵行已久,歷年增減地丁銀米,俱有奏銷冊籍可稽,新書遂罷頒行。是歲諭各省悉免刊刻由單,以杜派費擾民之弊。 二十八年,令各省巡撫於每年奏銷時,盤查司庫錢糧。先是各州縣催徵用二聯(lián)串票,官民分執(zhí),不肖有司句結(jié)奸胥,以已完作未完,多徵作少徵,弊竇日滋。至是議行三聯(lián)串票,一存有司,一付役應(yīng)比,一付民執(zhí)照。其后更刊四聯(lián)串票,一送府,一存根,一給花戶,一於完糧時令花戶別投一櫃以銷欠。未幾,仍復(fù)三聯(lián)串票之制。各省紳衿本有優(yōu)免丁銀之例,而豪強土著,往往詭寄濫免,更有紳衿包攬錢糧耗羨,盡入私橐,官民交累。有詔,詭寄地畝,悉退還業(yè)戶。三十年,以由單既停,令直省州縣衛(wèi)所照賦役全書科則輸納數(shù)目,勒石署門外。復(fù)諭民間隱匿地畝,限兩年內(nèi)自首,尋又展限兩年。諭福建清丈沿海地畝,釐定疆界,湖南幅員遼闊,先飭民人自行丈量,官府再事抽丈,隱漏者罪之。 時徵收錢糧,官吏往往私行科派,其名不一。闔邑通里共攤同出者,名曰軟抬,各里各甲輪流獨當者,名曰硬駝,於是設(shè)滾單以杜其弊。其法於每里之中,或五戶或十戶一單,於某名下註明田地若干、銀米若干、春秋應(yīng)各完若干,分為十限,發(fā)與甲首,依次滾催,自封投櫃。一限既定,二限又依次滾催,其有停擱不完不繳者嚴懲,民以為便。浙江、湖北、山東諸省匠班銀,均歸入地丁徵收。四十五年,九江府丈出濱江蘆洲地畝三千馀頃,均按下則起科。 五十一年,四川巡撫年羹堯上言:“四川錢糧原額百六十一萬兩有奇,現(xiàn)僅徵及十分之一,宜立勸懲法,五年內(nèi)增及原額之四五者準升,不及二分停升,不及一分降調(diào),無增者褫其職。”御史段曦上疏駁之,略言:“川省自經(jīng)明季兵燹,地廣人稀。我朝勘定之后,雖疊次清查,增報僅及原額十分之一。近日撫臣加意催查,增至二萬六千馀兩。今欲五年內(nèi)增及原額十之二或十之四五,是增現(xiàn)糧三四倍也。賢能之吏,必罹不及分數(shù)之參處,不肖者抑勒首報,滋擾無窮。請川省隱漏錢糧,徹底清查,不必另立勸懲之法!睆闹N迨拍,諭:“嗣后各州縣錢糧,隨徵隨解。若州縣批解后,而布政司抵充雜派,扣批不發(fā),許州縣逕申督撫!贝文辏至罡鞫綋釋}糧虧空,限三年補完。 圣祖在位六十年,政事務(wù)為寬大。不肖官吏,恒恃包荒,任意虧欠,上官亦曲相容隱,勒限追補,視為故事。世宗在儲宮時,即深悉其弊。即位后,諭戶部、工部,嗣后奏銷錢糧米石物價工料,必詳查覈實,造冊具奏。以少作多、以賤作貴、數(shù)目不符、覈估不實者,治罪。并令各督撫嚴行稽查所屬虧空錢糧,限三年補足,毋得藉端掩飾,苛派民間。限滿不完,從重治罪。瀕江沿海地,定例十年一清丈。雍正元年,諭令隨時清查,坍者豁免,漲者升科。 二年,以山西巡撫諾敏、布政使高成齡請?zhí)峤饣鸷臍w公,分給官吏養(yǎng)廉及其他公用。火耗者,加於錢糧正額之外。蓋因本色折銀,镕銷不無折耗,而解送往返,在在需費,州縣徵收,不得不稍取盈以補折耗之數(shù),重者數(shù)錢,輕者錢馀。行之既久,州縣重斂於民,上司苛索州縣,一遇公事,加派私徵,名色繁多,又不止於重耗而已?滴跫灸辏兏士偠侥旮䦂蛘堊昧羟厥』鸷某涓鞴儆枚,馀者捐出彌補虧空,圣祖不許。至是諾敏等復(fù)以為言。詔從其請。諾敏又請限定分數(shù)。帝以“酌定分數(shù),則將來竟成定例,必致有增無減。今耗羨與正項同解,州縣皆知重耗無利於己,孰肯加徵?若將應(yīng)得之數(shù)扣存,勢必額外取盈,浮於應(yīng)得之數(shù)”。於是定為官給養(yǎng)廉之制。河南巡撫石文焯請將捐穀耗羨充公,帝曰:“耗羨存庫,所以備地方公用也。國家經(jīng)費,自有常額,豈可以耗羨牽入正項,致滋另取挪移諸弊乎!”又諭戶部曰:“州縣虧空錢糧,有闔屬百姓代償者,名曰樂捐,實無異強派,應(yīng)飭禁止! 蘇、松浮糧多於他省,詔蠲免蘇州額徵銀三十萬,松江十五萬,永著為例。江蘇巡撫張楷疏言:“江蘇每年額賦,除蠲免浮糧外,應(yīng)實徵銀三百五十萬有奇。歷年積欠八百八十一萬有奇,計已達千二百馀萬。竭小民一歲所獲,勢難全完,F(xiàn)籌徵收之法,本年新糧,責令全完,舊欠勻作十分,自明年始,年徵其一,十年而畢,每歲奏銷時,另冊造報。嘉定一縣積欠至百四十馀萬,請勻作十五分分徵,上海、昆山、常熟、華亭、宜興、吳江、武進、婁、長洲九縣皆積至四十萬,應(yīng)勻作十二分分徵,以紓民力!钡凵罴{之。 各省中賦稅繁重,蘇、松而外,以浙江嘉、湖二府為最。五年,詔減十之一,共銀八萬馀兩。又命浙省南、秋等米,每年額徵作十分覈算,別為一本題銷,如完解不全,罪承督各官。各省錢糧完欠細數(shù),官吏多不宣示,胥吏因緣為奸,虧空拖欠,視為故常。詔各督、撫、布政飭州縣官每年將各鄉(xiāng)里完欠之數(shù),呈送覆覈,張貼本里,俾民周知。如有中飽,許人民執(zhí)串票具控。其分年帶徵之項,亦應(yīng)將花戶每年應(yīng)完之數(shù),詳列榜示,俾不得額外溢徵。七年,蠲浙江額賦十之三,共十萬兩。其江蘇逋賦,自壬子年始,侵蝕包攬之項,分十年帶徵。實在民欠之項,分二十年帶徵。本年完納之項若干,次年即依其數(shù)蠲免額徵之糧。如額外多完,次年亦按多完之數(shù)蠲免。 十一年,安徽巡撫徐本條陳徵糧事宜:一,州縣徵收糧櫃,請逕用州縣封條;二,花戶完糧,宜仍用三聯(lián)串票;三,小民零星錢糧,一錢以下者,許其變通完納制錢。許之。十二年,修賦役全書。凡額徵地丁錢糧商牙課稅內(nèi),應(yīng)支官役俸工驛站料價,以及應(yīng)解本折絹布顏料銀朱銅錫茶蠟等項,分晰原額新徵總散之數(shù),務(wù)為精覈。自后十年修輯一次。 江南、湖廣等省,蘆洲坍漲靡定,定制五年一清丈,不肖官吏,恒藉以納賄舞弊。乾隆元年,下詔清查。又禁各省虛報開墾。大學(xué)士朱軾請禁民間田地丈量首報。御史蔣炳奏州縣徵糧三弊:一,田畝科則不同,請每年照部頒定額,覈明刊示;一,州縣拆封如有短平,即於袋面註明數(shù)目,令花戶自行補交;一,州縣設(shè)立官匠,傾銷銀兩,勒索包完,侵漁重利,嗣后準花戶隨處傾銷,官匠永行禁革。皆從之。諭改減江南、浙江白糧十二萬石,免蘇、松浮糧額銀二十萬石。 自山西提解火耗后,各直省次第舉行。其后又酌定分數(shù),各省文職養(yǎng)廉二百八十馀萬兩,及各項公費,悉取諸此。及帝即位,廷臣多言其不便。帝亦慮多取累民,臨軒試士,即以此發(fā)問,復(fù)令廷臣及督撫各抒所見。大學(xué)士鄂爾泰、刑部侍郎錢陳群、湖廣總督孫家淦皆言:“耗羨之制,行之已久,徵收有定,官吏不敢多取,計已定之數(shù),與未定以前相較,尚不逮其半,是跡近加賦而實減徵也。且火耗歸公,一切陋習悉皆革除,上官無勒索之弊,州縣無科派之端,小民無重耗之累,法良意美,可以垂諸久遠!庇汾w青藜亦言:“耗羨歸公,裒多益寡,寬一分則受一分之賜。且既存耗羨之名,自不得求多於正額之外,請無庸輕議變更!蔽┯凡癯鄙詾楹牧w乃今日大弊。詔從鄂爾泰諸臣議。先是各省解京餉銀,有隨平陋規(guī)。雍正初,曾有詔禁止。嗣因清查部庫虧空二百五十馀萬,怡親王議以京餉平馀彌補,每餉銀千兩,收平馀二十五兩,俱於耗羨內(nèi)動支起解,較從前陋規(guī)減省已多。尋以彌補足額,減收其半。至是停止解部,存儲司庫,以充本省賑濟荒災(zāi)及裨益民生之舉。自明以來,江南歲額錢糧地丁漕項蘆課雜稅之外,復(fù)有所謂雜辦者,款目甚多,匯入地丁分數(shù)奏銷。逮編賦役全書,止載應(yīng)解之款,未列雜辦原委。至是乃妥定章程,以杜浮收,其實在缺額有累官民者豁免之,禁州縣徵糧浮收零尾。 十二年,大學(xué)士訥親等議江蘇錢糧拖欠至二百馀萬,不免吏役侵蝕,酌定自首減免之條。復(fù)諭黃廷桂等釐剔江蘇催徵諸弊。各省積欠錢糧,歲終奏報,然必待次歲五月奏銷,方能定完欠實數(shù)。諭:“嗣后各省每年完欠錢糧,隨奏銷時覈實具奏,毋庸循歲終奏聞之例!倍,免江南乾隆十年以前積欠漕項銀米地價耗羨。江蘇巡撫陳宏謀奏:“江蘇錢糧積年未能歸款,由於州縣案卷,任書承攜貯私室,以致殘缺無由查考,應(yīng)嚴飭各州縣將卷宗黏連蓋印,妥存署中。至江省用款繁多,州縣不免借墊,嗣后仍令隨時詳請抵兌。逾四月不詳報,數(shù)達五百兩以上者,參處;遲至一年,并府州題參!本缢h行。 三十年,諭:“奏銷冊前列山地田蕩版荒新墾,次列三門九則額徵本折地丁起解存留,至為明晰。令嗣后刊刻賦役全書,以奏銷條款為式,止將十年內(nèi)新坍新墾者添註,其瑣碎不經(jīng)名目,概刪除之!睉舨孔h定各省徵收錢糧,及一切奏銷支放等事。凡銀悉以釐為斷,不及釐者,折衷歸減。米糧以勺為斷,奇零在五秒以上者作為一勺,不及五秒者刪除。搭放俸餉制錢以一文為止,而冊內(nèi)有絲毫忽微虛數(shù),一并刪除。至各州縣衛(wèi)所應(yīng)徵銀兩,統(tǒng)令於由總單數(shù)下將奇零歸減,其單內(nèi)前列細數(shù),仍存其舊,期與賦役全書、魚鱗冊數(shù)相符。三十三年,諭直省勛田,令民戶首報,一體輸納。 三十六年,以比歲蠲免天下錢糧,民力饒裕,令各督撫值輪免之年,將緩帶款項,務(wù)催徵完納,毋致次年有新舊同徵之累。四十七年,御史鄭澂請令督撫清查倉庫,如有虧缺,本員治罪償補,督撫從重議處,并加倍分賠。仍令各州縣將倉庫實貯之數(shù),三月匯報,督撫隨時督覈。山東州縣恒多虧挪倉庫之弊,并有本無虧短,於離任時假捏虧數(shù),私立欠約,移交后任,以為肥橐之計者。請飭下各督撫,查有前任虧缺、后任有欠約可憑者,除責成后任彌補外,仍令前任照數(shù)追繳入官,以杜短交濫接之弊。帝嘉納之。嘉慶初,復(fù)令各督撫於地方官交代,如限內(nèi)未能交清,應(yīng)將該員截留,俟款項交清,方準赴任回籍,并禁止私立議單。自是以后,禁網(wǎng)益密矣。御史彭希洛奏各省錢糧多有浮收之弊。諭嗣后各督撫務(wù)於開徵前,按時價覈實換銀上庫之數(shù),榜示通衢,納銀折錢,聽民自便。 時各省地方官吏,於應(yīng)徵錢糧,往往挪移新舊,以徵作欠,自三四年以來,積欠至兩千馀萬。有詔將各省歷年積欠,在民在官,一體清查,或留貯,或撥解,違者罪之。戶部奏:“近五年各省耗羨盈馀內(nèi)借款,請責成督撫查明補歸原款,并將動支耗羨之款酌量刪減,其各項存貯閒款,并詳列以聞。”直隸清查各屬歷年虧短數(shù)達巨萬。安徽倉庫虧缺各項銀百八十馀萬。帝諭新虧各員,自本年始,限四年完繳舊虧。未完者,每年酌扣司道府州縣養(yǎng)廉九五成存庫歸款。部奏直隸等十五省,除緩徵帶徵,其未完地丁馀尚有八百七十馀萬,而十二年分又續(xù)增未完地丁銀二百九十馀萬。帝以上官於經(jīng)徵之員,參限將滿,即設(shè)法調(diào)署,俾接署者另行起限,州縣藉是規(guī)避。令嗣后州縣調(diào)署,須先查任內(nèi)果無應(yīng)徵未完錢糧,咨部覈明,毋得於參限屆滿時,違例調(diào)署。給事中趙佩湘奏:“各省虧空,輾轉(zhuǎn)清查,多致縣宕,請嚴行飭禁。”先是直隸因州縣虧欠倉庫,密令大吏清查,分別追賠。其后各省援例,請立局清查,挪新掩舊,弊竇潛滋,甚有借名彌補,暗肆朘削者,故佩湘以為言。帝諭直隸三次清查案內(nèi)未完各款,分期勒令歸補,逾限不完者,即責成所管上司攤賠,自后永罷清查,有瀆請者罪之。 十七年,戶部綜計各省積欠錢糧及耗羨雜稅之數(shù),安徽、山東各四百馀萬,江寧、江蘇各二百馀萬,福建、直隸、廣東、浙江、江西、甘肅、河南、陜西、湖南、湖北積欠百馀萬、數(shù)十萬、數(shù)萬不等。帝以大吏督徵不力,切責之,并令戶部於歲終將各省原欠已完未完各數(shù),詳列以聞。各省逋賦,以江蘇為最多。巡撫朱理奏酌定追補之制,分年補完,杜絕新虧。然屬員掩視拖延如故。直隸自二年至十八年,積欠銀三百四十馀萬,米糧等項十四萬馀石?偠侥菑┏墒枵堊糜桀妹猓t嚴行申飭。山東州縣虧欠新舊六百馀萬兩,一縣有虧至六萬馀兩。乃嚴定科條,虧缺萬兩者斬監(jiān)候,二萬以上者斬決。所虧之數(shù),勒限監(jiān)追,限內(nèi)全完貸死,仍永不敘用,逾限不完斬無赦。 御史葉中萬請清釐藩庫借款,胡承珙請整頓直隸虧空諸弊。時各省藩庫,因州縣有急需,往往濫行借款,日久未歸,展轉(zhuǎn)挪抵,弊混叢生。而攤捐津貼,名目日增,州縣派累繁多,辦事竭蹶,虧欠正項勢所必然,雖嚴刑峻法不能禁也。當乾隆之季,天下承平,庶務(wù)充阜,部庫帑項,積至七千馀萬。嘉慶中,川楚用兵,黃河泛濫,大役頻興,費用不貲,而逋賦日增月積,倉庫所儲,亦漸耗矣。 道光二年,御史羅宸條陳直省解徵錢糧,請仿鹽引茶引法,防官吏侵蝕。帝以紛擾,不許。革州縣糧總、庫總,從御史余文銓請也。乾隆初,州縣徵收錢糧,尚少浮收之弊。其后諸弊叢生,初猶不過就斛面浮收,未幾,遂有折扣之法,每石折耗數(shù)升,漸增至五折六折,馀米竟收至二斗五升,小民病之。廷議八折徵收,以為限制浮收之計。大學(xué)士湯金釗疏駁之。御史王家相亦言“八折之議,行之常、鎮(zhèn)、江、淮、揚、徐等府,或可嘗試,蘇、松糧重之地,窒礙孔多”。議遂寢。時東南財賦之區(qū),半遭蹂躪。未被兵州縣,又苦貪吏浮收勒折,民怨沸騰,聚眾戕官之事屢起。州縣率以抗糧為詞,藉掩其浮勒之咎。江蘇蘇、松等屬,每遇蠲緩,書吏等輒向業(yè)戶索錢,名曰賣荒。納錢者,雖豐收仍得緩徵;不納者,縱荒歉不獲查辦。詔并禁之。湖北漕務(wù)積弊已久,巡撫胡林翼疏請折漕革除規(guī)費,民間減錢百四十馀萬千文,國帑增銀四十馀萬兩,節(jié)省提存銀三十馀萬兩。詔褒美之。 軍興以后,四川等省,辦理借徵,以充兵餉。裕瑞奏請勸諭紳民,按糧津貼,罷借徵。英桂奏:“交納錢糧半銀半錢之制,而官取民仍以銀,每錢二千作銀一兩,耗銀無出。請於應(yīng)入撥之地丁,準搭官票,不入撥之耗羨,仍徵實銀!辈砍家赞k法兩歧,請依原章,正雜錢糧,一體搭交官票。然地方官吏仍收實銀,而以賤值之票交納藩庫,帝令嚴禁。 同治元年,清查直省錢糧。二年,兩江總督曾國藩、江蘇巡撫李鴻章疏言:“蘇、松、太浮賦,上溯之,則比元多三倍,比宋多七倍;旁證之,則比毗連之常州多三倍,比同省之鎮(zhèn)江等府多四五倍,比他省多一二十倍不等。其弊由於沿襲前代官田租額,而賦額遂不平也。國初以來,承平日久,海內(nèi)殷富,為曠古所罕有,故乾隆中年以后,辦全漕者數(shù)十年,無他,民富故也。至道光癸未大水,元氣頓耗,然猶勉強枝梧者十年。逮癸巳大水而后,無歲不荒,無縣不緩,以國家蠲減曠典,遂為年例。部臣職在守法,自宜堅持不減之名,疆臣職在安民,不得不為暗減之術(shù)。始行之者,前督臣陶澍、前撫臣林則徐也。又官墊民欠一款,不過移雜墊正,移緩墊急,移新墊舊,移銀墊米,以官中之錢完官中之糧,將來或豁免,或攤賠,同歸無著。故歷年糧冊,必除去墊欠虛數(shù),方得徵收實數(shù)。蘇屬全漕百六十萬,厥后遂積漸減損。道光辛卯以后十年,連除官墊民欠,得正額之七八;辛丑以后十年,除墊欠,得正額之五六;咸豐辛亥十年,除墊欠,僅得正額之四成而已。自粵逆竄陷蘇、常,焚燒殺掠,慘不可言。臣親歷新復(fù)州縣,市鎮(zhèn)丘墟,人煙寥落。已復(fù)如此,未復(fù)可知。而欲責以數(shù)倍他處之重賦,向來暴徵之吏,亦無骨可敲、無髓可吸矣。細核歷年糧數(shù),咸豐十年中,百萬以上者僅一年,八十萬以上者六年,皆以官墊民欠十馀萬在其中,是最多之年,民完實數(shù)不過九十萬也。成案如是,民力如是。惟籥請準減蘇、松、太三屬糧額,以咸豐中較多之七年為準,折衷定數(shù),總期與舊額本經(jīng)之常、鎮(zhèn)二屬通融覈計,著為定額。即以此后開徵之年為始,永遠遵行,不準再有墊完民欠名目。嗣后非水旱亦不準捏災(zāi),俾去無益之空籍,求有著之實徵。至蘇、松漕糧核減后,必以革除大小戶名為清釐浮收之原,以裁減陋規(guī)為禁止浮收之委!敝瓶。先是太常卿潘祖蔭、御史丁壽昌交章言減賦事,皆下部議。覆奏準蘇、松減三之一,常、鎮(zhèn)減十之一。大抵蘇、松、太一畝之稅,最重者幾至二斗,輕者猶及一斗。列朝屢議覈減,率為部議所格。雍正間,從怡親王請,免蘇、松兩府額徵銀。乾隆間,又減江蘇省浮糧,皆減銀而不及米。至是詔下,百姓莫不稱慶。 三年,從閩浙總督左宗棠請,諭紹興屬八縣六場,正雜錢糧,統(tǒng)照銀數(shù)徵解,革除一切攤捐及陋規(guī),計減浮收錢二十二萬有奇,米三百六十馀石。寧波屬一廳五縣六場,減浮收錢十萬四千有奇,米八百馀石。四年,浙江巡撫馬新貽請豁減金華浮收錢十五萬馀串,米五百馀石,衢州錢十萬馀串,米六十馀石,嚴州錢六萬馀串,米六千馀石,洋銀八十馀元,米百馀石,從之。是年宗棠克湖州,疏言南漕浮收過多,請痛加裁汰。事下部議。覆奏杭、嘉、湖漕糧,請仿江蘇例,減原額三十分之八,并確查賦則,按輕重量為覈減,所有浮收陋規(guī),悉予裁汰。其南匠米石,無庸議減。計三府原額漕白、行月等米百萬馀石,按三十分之八,共減米二十六萬六千馀石。國藩請將蘇、松等屬地丁漕項一體酌減,不許。 自乾、嘉以來,州縣徵收錢糧,多私行折價,一石有折錢至二十千者。咸豐中,胡林翼始定核收漕糧,每石不得過六千錢。其后山東亦定每石收錢六千。江蘇定每石年內(nèi)完者收四千五百,年外收五千。江西收錢三千四百。河南每石折銀三兩。安徽二兩二錢。漕糧浮收,其來已久。河運、海運,皆有津貼。嘉興一郡,徵漕一石,有津貼至七錢以上者。又徵收漕糧,例有漕馀,其數(shù)多寡不一,大抵視缺分肥瘠為準。歷來本折并收,而折色浮收,較本色更重。自正額減折價定,遂漸少浮收之弊。 直隸、奉天多無糧之地,名曰黑地,或旗產(chǎn)日久迷失,或山隅海涘新墾之田。咸豐季年,寶鋆等查出昌平黑地四百四十馀頃,試辦升科。詔直隸總督、盛京將軍、順天、奉天各府尹一體辦理。同治初,令黑地業(yè)戶各赴所管官署呈報升科,許永遠為業(yè)。御史陳俊奏:“直隸、奉天除昌平外,呈報升科者寥寥,蓋由地方官吏徵收入己,延不具報,甚有將報地人抑勒刑逼諸弊!钡矍泊蟪挤植椤4髮W(xué)士倭仁疏陳黑地升科,州縣畏難茍安,請申明賞罰。尋定州縣查出隱地逾二十頃優(yōu)敘,升科地多者獎之;有徇隱匿墾、吏胥詐賕,以溺職論;其無賴假稱委員,恐哧得贓,照例嚴懲。 德宗即位之初,復(fù)新疆,籌海防,國用日增。戶部條陳整頓錢糧之策,略云:“溯自發(fā)逆之平,垂二十年,正雜錢糧,期可漸復(fù)原額。乃考覈正雜賦稅額徵總數(shù),歲計三千四百馀萬兩,實徵僅百四十五萬兩,賦稅虧額如此。財既不在國,又不在民,大率為貪官墨吏所侵蝕。約而言之,其弊有五:一曰報荒不實,二曰報災(zāi)不確,三曰捏作完欠,四曰徵存不解,五曰交代宕延。覈計近年賦稅短徵,以安徽及江蘇之江寧為最,蘇州、江西次之,河南又次之。多者所收不及五分,少者亦虧一二分不等。請飭各督撫藩司認真釐剔,以裕度支!痹t從其請。然終清之世,諸弊卒未能盡革也。 二十年,中、日之戰(zhàn),賠兵費二萬萬。二十六年,拳匪肇禍,復(fù)賠各國兵費四萬五千萬。其后練新軍,興教育,創(chuàng)巡警,需款尤多,大都就地自籌。四川因解賠款,而按糧津貼捐輸之外,又有賠款新捐。兩江、閩、浙、湖北、河南、陜西、新疆於丁漕例徵外,曰賠款捐,曰規(guī)復(fù)錢價,曰規(guī)復(fù)差徭,曰加收耗羨,名稱雖殊,實與加賦無大異也。 總計全國賦額,其可稽者:順治季年,歲徵銀二千一百五十馀萬兩,糧六百四十馀萬石;康熙中,歲徵銀二千四百四十馀萬兩,糧四百三十馀萬石;雍正初,歲徵銀二千六百三十馀萬兩,糧四百七十馀萬石;高宗末年,歲徵銀二千九百九十馀萬兩,糧八百三十馀萬石,為極盛云。 一曰役法。初沿明舊制,計丁授役,三年一編審,嗣改為五年。凡里百有十戶,推丁多者十人為長,馀百戶為十甲,甲十人。歲除里長一,管攝一里事。城中曰坊,近城曰廂,鄉(xiāng)里曰里。里長十人,輪流應(yīng)徵,催辦錢糧,句攝公事,十年一周,以丁數(shù)多寡為次,令催納各戶錢糧,不以差徭累之。編審之法,核實天下丁口,具載版籍。年六十以上開除,十六以上添註,丁增而賦隨之。有市民、鄉(xiāng)民、富民、佃民、客民之分。民丁外復(fù)有軍、匠、灶、屯、站、土丁名。 直省丁徭,有分三等九則者,有一條鞭徵者,有丁隨地派者,有丁隨丁派者。其后改隨地派,十居其七。都直省徭里銀三百馀萬兩,間徵米豆。其科則最輕者每丁科一分五釐,重至一兩有馀。山西有至四兩馀,鞏昌有至八九兩者。因地制宜,不必盡同也。三等九則之法,沿自前明,一條鞭亦同。其法將均徭均費等銀,不分銀力二差,俱以一條鞭從事。凡十甲丁糧,總於一里,各里丁糧,總於一州縣,而府,而布政司。通計一省丁糧,均派一省徭役,里甲與兩稅為一。凡一州縣丁銀悉輸於官,官為僉募,以充一歲之役,民不擾而事易集。定內(nèi)外各衙署額設(shè)吏役,以良民充之。吏典由各處僉撥,后改為考取,或由召募投充。役以五年為滿,不退者斥革。其府州縣額設(shè)祗候、禁子、弓兵,免雜派差役。又有快手、皂隸、門卒、庫子諸役,皆按額召募。額外濫充者謂之白役,白役有禁。然州縣事劇役繁,必藉其力,不能盡革也。又定州縣鋪司及弓兵之制,禁止私役。禁人民私充牙行、埠頭。 瀕河之地,例有夫役守護。順治四年,以御史佟鳳彩言,設(shè)直隸沿河堤夫。九年,河決封丘,起大名、東昌、兗州及河南丁夫數(shù)萬塞之。十二年,增給河夫工食。河工用民之例有二:曰僉派,曰召募。僉派皆按田起夫,召募則量給雇值。其后額設(shè)之夫,悉給工食,由僉派而召募,役民給值,較古制為善矣。十七年,禁州縣私派里甲之弊。 康熙元年,令江南蘇、松兩府行均田均役法。戶科給事中柯聳言:“任土作賦,因田起差,此古今不易常法。但人戶消長不同,田畝盈縮亦異,所以定十年編審之法,役隨田轉(zhuǎn),冊因時更,富者無兔脫之弊,貧者無虻負之累。臣每見官役之侵漁,差徭之繁重,其源皆由於僉點不公,積弊未剔。查一縣田額若干,應(yīng)審里長若干,每里十甲,每甲田若干,田多者獨充一名,田少者串充一名,其最零星者附於甲尾,名曰花戶,此定例也。各項差役,俱由里長挨甲充當,故力不勞而事易集。獨蘇、松兩府,名為僉報殷實,竟不稽查田畝,有田已賣盡而報里役者,有田連阡陌全不應(yīng)差者。年年小審,挪移脫換,叢弊多端。田歸不役之家,役累無田之戶,以致貧民竭骨難支,逃徙隔屬。今當大造之年,請飭撫臣通行兩府,按田起役,毋得憑空僉報,以滋賣富差貧之弊。其他花分子戶、詭寄優(yōu)免、隔屬立戶、買充冊書諸弊,宜嚴加禁革!毕虏孔h行。六年,嚴禁江西提甲累民。提甲之說,在明曰提編,現(xiàn)年追比已完,復(fù)提次甲,責成備辦。廣信諸府,有連提數(shù)甲者,實與加派無二。以御史戈英言,罷之。 七年,定驛遞給夫例。凡有驛處,設(shè)夫役以供奔走,其額視路之沖僻為衡,日給工食,皆入正賦編徵。此項人夫,大率募民充之,差役稍繁,莫不臨時添雇。水驛亦然。十二年,停河南僉派河夫,按畝徵銀,以抵雇值。十六年,河道總督靳輔上言:“河工興舉,向俱勒州縣派雇里民,用一費十。今兩河并舉,日需夫十馀萬,乃改僉派為雇募,多方鼓舞,數(shù)月而工成!贝蠊び霉湍甲暂o始。是年禁有司派罰百姓修筑城垛。二十九年,以山東巡撫佛倫言,令直省紳衿田地與人民一律差徭。 五十一年,諭曰:“海宇承平日久,戶口日增,地未加廣,應(yīng)以現(xiàn)在丁冊定為常額,自后所生人丁,不徵收錢糧,編審時,止將實數(shù)查明造報!蓖⒆h:“五十年以后,謂之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仍五歲一編審!睉舨孔h:“缺額人丁,以本戶新添者抵補;不足,以親戚丁多者補之;又不足,以同甲糧多之丁補之! 雍正初,令各省將丁口之賦,攤?cè)氲禺輸納徵解,統(tǒng)謂之“地丁”。先是康熙季年,四川、廣東諸省已有行之者。至是準直隸巡撫李維鈞請,將丁銀隨地起徵,每地賦一兩,攤?cè)攵°y二錢二釐,嗣后直省一體仿行。於是地賦一兩,福建攤丁銀五分二釐七毫至三錢一分二釐不等;山東攤一錢一分五釐;河南攤一分一釐七毫至二錢七釐不等;甘肅,河?xùn)|攤一錢五分九釐三毫,河西攤一分六毫;江西攤一錢五釐六毫;廣西攤一錢三分六釐;湖北攤一錢二分九釐六毫;江蘇、安徽畝攤一釐一毫至二分二釐九毫不等;湖南地糧一石,徵一毫至八錢六分一釐不等。自后丁徭與地賦合而為一,民納地丁之外,別無徭役矣。惟奉天、貴州以戶籍未定,仍丁地分徵。又山西陽曲等四十二州縣,亦另編丁銀。 二年,江西巡撫裴度奏裁里長。時廷臣有言大小衙署,遇有公事需用物件,恣行科派,總甲串通奸胥,從中漁利;凡工作匠役,皆設(shè)立總甲,派定當官,以次輪轉(zhuǎn);又設(shè)貼差名目,不原赴官者,勒令出銀,大為民害。詔并禁止。然日久玩生,滋擾益甚。乾隆元年,復(fù)有詔申禁。又諭各處歲修工程,如直隸、山東運河,江南海塘,四川堤堰,河南沁河、孟縣小金堤等工,向皆於民田按畝派捐,經(jīng)管里甲,不無苛索,嗣后永行停止。凡有工作,悉動用帑金。十年,川陜總督慶復(fù)奏興修各屬城垣,請令州縣捐廉,共襄其事。帝曰:“各官養(yǎng)廉,未必有馀,名為幫修,實派之百姓,其弊更大!辈辉S。乃定各省城工千兩以下者,分年修補,土方小工,酌用民力,馀於公項下支修。二十二年,更定江西修堤力役之法。凡修筑土堤,闔邑共攤,夫從糧徵,聽官按堤攤分,募夫修筑。從巡撫胡寶瑔請也。二十五年,御史丁田樹言:“自丁糧歸於地畝,凡有差徭及軍需,必按程給價,無所謂力役之征。近者州縣於上官迎送,同僚往來,輒封拏車船,奸役藉票勒派,所發(fā)官價,不及時價之半,而守候回空,概置不問,以致商旅裹足,物價騰踴。嗣后非承辨大差,及委運官物,毋得減發(fā)官價,出票封拏,違者從重參處!钡弥荚市。三十二年,以用兵緬甸,經(jīng)過各地,夫馬運送,頗資民力,特頒帑銀,每省十萬,分給人民。 田賦職役,本有經(jīng)制,大率東南諸省,賦重而役輕,西北賦輕而役重。直隸力役之征,有按牛驢派者,有按村莊派者,有按牌甲戶口科者,間亦有按地畝者。然富者地多可以隱匿,貧者分釐必科,雜亂無章,偏枯不公。其尤甚者,莫如紳民兩歧。有紳辦三而民辦七者,有紳不辦而民獨辦者,小民困苦流離,無可告訴。時有議仿攤丁於地之例,減差均徭,每畝一分,無論紳民,按地均攤。直隸總督顏檢力言其不可,并謂:“如議者所言,每地一畝,攤徵差銀一分,其意在藉賦以收減差之實效,不知適藉差而添加賦之虛名,累官病民,弊仍不免!笔枞,議遂寢。 咸豐時,粵西役起,征調(diào)不時,不得不藉民力。糧銀一兩,派差銀數(shù)倍不等。事定,差徭繁重如故,且錢糧或有蠲緩,差銀則歉歲仍徵。 光緒四年,山西巡撫曾國荃疏陳晉省瘡痍難復(fù),請均減差徭以舒民困,其略曰:“晉省右輔畿疆,西通秦、蜀,軍差、餉差、藏差,絡(luò)繹於道,州縣供億之煩,幾於日不暇給。車馬既資之民間,役夫亦責之里甲。而各屬辦理不同。有闔邑里甲通年攤認者,資眾力以應(yīng)役,法尚公允。有分里分甲限年輪認者,初年攤之一甲一里,次年攤之二甲二里,各年差徭多寡不等,即里甲認派苦樂不均。豪猾者恃有甲倒累甲、戶倒累戶之弊,將其地重價出售,而以空言自認其糧。三五年后,乘間潛逃,於是本甲既代賠無主之糧,又代認無主之差,貽害無窮。計惟減差均徭,尚堪略為補救。除大差持傳單勘合,循例支應(yīng),其他概不得藉端苛派。如有擅索車馬者,治以應(yīng)得之罪!睆闹。五年,閻敬銘復(fù)條陳八事:一,裁減例差借差;二,由臬司發(fā)給車馬印票;三,喇嘛來往,須有定班;四,奉使辦事大臣,宜禁濫索;五,嚴除衙蠹地痞;六,令民間折交流差錢,由衙門自辦;七,嚴查驛馬足額備用;八,本省征防各兵,給予長車,由營自辦。下所司議行。八年,張之洞任山西巡撫,復(fù)言:“晉省虐民之政,不在賦斂而在差徭。向例每縣所派差錢,大縣制錢五六萬緡,小縣亦萬緡不等,按糧攤派,官吏朋分,沖途州縣,設(shè)立車櫃,追集四鄉(xiāng)牲畜,拘留過客車馬,或長年抽收,或臨時勒價,居者行者均受其患。現(xiàn)擬籌款生息,官設(shè)差局,嚴定應(yīng)差章程,禁止差員濫支。”車櫃陋習遂革。 先是先代陵墓,皆設(shè)陵戶司巡查灑掃,例免差徭。又各先賢祠宇,凡有祭田,皆免其丁糧。軍民年七十以上者,許一子侍養(yǎng),免其雜泛差役。 順治二年,免直省京班匠價,并除其匠籍。定紳衿優(yōu)免例,內(nèi)官一品免糧三十石、丁三十,二品免糧二十四石、丁二十四,其下以次遞減;外任官減其半。十四年,部議優(yōu)免丁徭,本身為止。雍正四年,四川巡撫羅殷泰言,川省各屬,以糧載丁,請將紳衿貢監(jiān)優(yōu)免之例禁革。部議駁之。復(fù)下九卿議,定紳衿止免本身;其子孫族戶冒濫,及私立儒戶官戶者,罪之。乾隆元年,申舉貢生監(jiān)免派雜差之令。三十七年,停編審造冊。時丁銀既攤?cè)氲丶Z,而續(xù)生人丁又不加賦,五年編審,不過沿襲虛文,無裨實政,至是因李瀚言,遂罷之。翌年,陳輝祖請將民屯新墾丁銀隨年攤徵。帝以所奏與小民較及錙銖,非惠下恤民之道,諭嗣后各省辦理丁糧,悉仍舊制,毋得輕議更張。 一曰蠲免賦稅。蠲免之制有二:曰恩蠲,曰災(zāi)蠲。恩蠲者,遇國家慶典,或巡幸,或用兵,輒蠲其田賦。 世祖入關(guān),首免都城居民被兵者賦役三年。順治二年,以山西初復(fù),免本年田租之半。三年,收江南,免漕糧三之一。八年,世祖親政,給還九省加派額外錢糧,免山西荒地額糧一萬五千頃,及直隸、山東、河南、陜西荒殘額賦。恩蠲災(zāi)蠲之詔,歲數(shù)四下?滴跏陽|巡,免蹕路所經(jīng)今年租。十三年,蠲免各省八九兩年本折錢糧積欠在民者。時海內(nèi)大定,詔用兵以來積欠錢糧悉免之。二十七年南巡,免江南積欠地丁錢糧,及屯糧蘆課米麥豆雜稅。三十三年,蠲免廣西、四川、貴州、云南四省應(yīng)徵地丁銀米。四十五年,免直隸、山東本年積欠錢糧,其山西、陜西、甘肅、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廣東、廣西各省,自康熙四十三年以前,未完地丁銀二百十二萬有奇,糧十萬五千石有奇,悉行蠲免。 承平日久,戶口漸繁,地不加增,民生有不給之虞,詔直省自五十年始,分三年輪免錢糧一周。三年中計免天下地丁糧賦三千八百馀萬。五十六年,免直隸、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廣、西安、甘肅帶徵地丁屯衛(wèi)銀二百三十九萬馀兩,其安徽、江蘇所屬帶徵漕項銀四十九萬馀兩,米麥豆十四萬馀石,免徵各半。五十七年,以征策妄阿拉布坦,免陜、甘明年地丁百八十馀萬。圣祖嘗讀漢文帝蠲民田租詔,嘆曰:“蠲租乃古今第一仁政,窮谷荒陬,皆沾實惠。然非宮廷力崇節(jié)儉,不能行此!惫试谖涣曛,屢頒恩詔,有一年蠲及數(shù)省者,一省連蠲數(shù)年者,前后蠲除之數(shù),殆逾萬萬。 世宗即位,蠲免江蘇各屬歷年未完民屯地丁蘆課等銀千二百十馀萬。西藏、苗疆平,免甘肅、四川、廣西、云、貴五省田租。又諭國家經(jīng)費已敷,宜散富於民,乃次第免直省額賦各四十萬。乾隆元年,詔免天下田租,先后免雍正十三年以前各省逋賦、及江南錢糧之官侵吏蝕者。四年,免直隸本年錢糧九十萬,江蘇百萬,安徽六十萬,正耗一體蠲除。十年,普免天下錢糧二千八百二十四萬有奇,援康熙五十一年之例,將各省分為三年,以次豁免。三十一年,詔次第蠲各省漕米,五年而遍,其例徵折色者亦免之。三十五年,值帝六旬,明歲又際太后八旬,照十年之例,按各省額賦,分三年輪免一周。 四十二年,普免天下錢糧,自明年始,分三年輪免,計二千七百五十九萬有奇。各省漕糧,自四十五年普免一次。四十九年,豁免甘肅壓欠起運糧銀百六十馀萬,其存留項下民欠銀糧,起運項下民欠草束,悉免之。五十五年,高宗八旬,詔按各省額徵銀數(shù),將所屬各府州縣次第搭配三次,按年輪免,三年而竣,一省之中,仍先侭上年災(zāi)緩之區(qū),首先蠲免。五十九年,普免各省應(yīng)徵漕糧。六十年,普免各省積欠,及因災(zāi)緩帶銀千五百五十馀萬兩、糧三百八十馀萬石,其奉天、山西、四川、湖南、廣西、貴州六省向無積欠,免下年正賦十之二。又以明年將歸政,免嘉慶元年各省應(yīng)徵地丁錢糧,其省方時巡蹕路所經(jīng),輒減額賦十之三。 仁宗即位,以湖北、湖南教匪苗民蠢動,免次年兩省錢糧,并及川、陜被兵之區(qū)。四年,以郊祀升配禮成,普免各省積欠緩徵地丁耗羨,及民欠籽種口糧漕糧銀,并積欠緩徵民借米穀草束。十年,謁祖陵,免蹕路所經(jīng)州縣錢糧之半。二十四年,以六旬萬壽,免天下正耗民欠,及緩帶銀穀,計銀二千一百二十九萬兩有奇、米穀四百馀萬石。四川、貴州兩省無民欠,免明年正賦十之二。 災(zāi)蠲有免賦,有緩徵,有賑,有貸,有免一切逋欠。清初定制,凡遇災(zāi)蠲,起運存留均減。存留不足,即減起運。順治初,定被災(zāi)八分至十分,免十之三;五分至七分,免二;四分免一?滴跏吣,改為六分免十之一,七分以上免二,九分以上免三。雍正六年,又改十分者免其七,九分免六,八分免四,七分免二,六分免一。然災(zāi)情重者,率全行蠲免。凡報災(zāi),夏災(zāi)以六月,秋災(zāi)以七月。既報,督撫親蒞災(zāi)所,率屬發(fā)倉先賑,然后聞?滴跞,戶部奏遇災(zāi)之地,先將額賦停徵十之三,以待題免。四年,御史郝維訥請凡災(zāi)地田賦免若干,丁亦如之。其后丁隨地起,凡有災(zāi)荒,皆丁地并蠲。旨下之日,州縣不即出示,或蠲不及數(shù)、納不留抵者,科以侵欺之罪。乾隆元年,安徽布政使晏斯盛請“嗣后各省水旱應(yīng)免錢糧之數(shù),於具題請賑日始,限兩月造報,并請將丁銀統(tǒng)入地糧銀內(nèi)覈算蠲免”。從之。圣祖、高宗兩朝,疊次普免天下錢糧,其因偏災(zāi)而頒蠲免之詔,不能悉舉。仁宗之世,無普免而多災(zāi)蠲,有一災(zāi)而免數(shù)省者,有一災(zāi)而免數(shù)年者。文宗以后,國用浩繁,度支不給,然遇疆臣奏報災(zāi)荒,莫不立予蠲免。若災(zāi)出非常,或連年饑饉,輒蠲賑兼施云。 倉庫京師及各直省皆有倉庫。倉,京師十有五。在戶部及內(nèi)務(wù)府者,曰內(nèi)倉,曰恩豐;此外曰祿米,曰南新,曰舊太,曰富新,曰興平,曰海運,曰北新,曰太平,曰本裕,曰萬安,曰儲積,曰裕豐,曰豐益。在通州者,曰西倉,曰中倉。各省漕運,分貯於此。直省則有水次倉七:曰德州,曰臨清,曰淮安,曰徐州,曰江寧,各一;惟鳳陽設(shè)二。為給發(fā)運軍月糧并駐防過往官兵糧餉之需。其由省會至府、州、縣,俱建常平倉,或兼設(shè)裕備倉。鄉(xiāng)村設(shè)社倉,市鎮(zhèn)設(shè)義倉,東三省設(shè)旗倉,近邊設(shè)營倉,瀕海設(shè)鹽義倉,或以便民,或以給軍。大抵京、通兩倉所放米,曰官俸,曰官糧,亦名甲米,二者去全漕十之六。其一,養(yǎng)工匠,名匠米。其一,定鼎時,宗臣封親王者六,封郡王者二,世宗之弟封親王者一,此九王子孫,自適裔外,并有封爵,以世降而隨之,統(tǒng)名恩米,二者去京倉百之一。是以雍正以前,太倉之粟常有馀。 乾隆二十八年,戶部侍郎英廉疏言:“邇年因賑恤屢截留漕運,間遇京師糧貴,復(fù)發(fā)內(nèi)倉米石平糶,儲積漸減。請於湖廣、江西、江南、浙江產(chǎn)米之區(qū),開捐貢監(jiān),均收本色,收足別貯。遇截漕之年,即於次年照數(shù)補運京倉!毕戮徘渥h準,旋復(fù)停止。及嘉慶中,川楚盜起,水旱間作,工匠既倍於昔,而九王之后亦愈衍愈眾。咸豐后,復(fù)有粵寇之亂,運道不通,倉儲益匱,亂平稍復(fù)舊例。 向京師平糶,有五城米局,八旗米局。五城米局始於康熙。雍正四年,於內(nèi)城添廠,并添五城、通州廠各一。乾隆二年,增五城為十廠,尋又添設(shè)八廠於四鄉(xiāng)。九年,於四路同知設(shè)四廠。八旗米局凡二十四,又通州左右翼兩局,皆設(shè)於雍正六年。乾隆元年,并為八局,旋仍舊。十五年,命二十四局分左右翼辦理,不拘旗分。十七年,以米價未平,且有勒買之弊,諭并通州兩局停止。 其直省常平、裕備等倉,順治十一年,命各道員專管,每年造冊報部。十七年,戶部議定常平倉穀,春夏出糶,秋冬糴還,平價生息,兇歲則按數(shù)給散貧戶?滴趿辏拭C巡撫劉斗疏言:“積米年久恐浥爛,請變價糴新穀!睆闹。七年,陜西巡撫賈漢復(fù)請將積穀變價生息。帝諭出陳入新,原以為民,若將利息報部,反為民累,著停止生息。十九年,諭常平倉留本州縣備賑,義倉、社倉留本村鎮(zhèn)備賑。三十年,戶部議令直隸所捐米石,大縣存五千石,中縣四千,小縣三千;嗣又令再加貯一倍。三十一年,議定州縣積穀,照正項錢糧交代,短少以虧空論。三十四年,議定江南積穀,每年以七分存?zhèn)},三分發(fā)糶,并著為通例。四十三年,議定州縣倉穀霉爛者,革職留任,限一年賠完復(fù)職;逾年不完,解任;三年外不完,定罪,著落家產(chǎn)追賠。 時各省州縣貯穀之數(shù),山東、山西大州縣二萬石,中州縣萬六千石,小州縣萬二千石;江西大州縣一萬二千石;江蘇、四川率不過五六千石;而福建現(xiàn)在捐穀二十七萬石,常平又存五十六萬石;臺灣捐穀及常平為最多,共八十馀萬石。令酌留三年兵需,馀變價充餉。四十七年,議定州縣官於額貯外加買貯倉,準其議敘,若捐穀以少報多,或?qū)F(xiàn)貯米捏作捐輸,后遇事發(fā),除本管知府分賠外,原報督撫一并議處。至官將倉穀私借於民,計贓以監(jiān)守自盜論,穀石照數(shù)追賠。五十四年,議定紳民捐穀,按數(shù)之多寡,由督撫道府州縣分別給扁,永免差役。 雍正三年,以南方潮濕,令改貯一米易二穀。四年,浙閩總督高其倬疏言:“閩省平糴有二大病:一,交盤之弊不清,各官授受,皆有價無穀,而價又不敷買補;一,平糶之價太賤,每石減價至一兩,且有不及一兩者,各屬雖欲買補,緣價短束手,而奸民乘此謀利,往往借價貴,煽惑窮民,竟欲平糶之期,一歲早於一歲,平糶之價,一年賤於一年。請嗣后視米之程高下,每石以一兩二錢或一兩三錢,穀則定以六錢五分或六錢,總以秋成后既平之價為準!钡垌t其言。尋定州縣倉廒不修,致米穀霉爛者,照侵蝕科斷,并將虧空各州縣解任。其穀令自行催還,限以一年,逾限者治罪。五年,定各省常平倉,每年底令本府州盤查。如春借逾十月不完,或捏造,俱行參處,照數(shù)追賠。又因福建常平倉各屬有銀穀兩空者,有無穀而僅存價者,查實,將虧空之州縣官更換。 十三年,內(nèi)閣學(xué)士方苞上平糶倉穀三事:“一,倉穀每年存七糶三,設(shè)遇價昂,必待申詳定價,窮民一時不得邀惠。請令各州縣酌定官價,一面開糶,一面詳報。一,江淮以南地氣卑濕,若通行存七糶三,恐積至數(shù)年,必有數(shù)百萬霉爛之穀,有司懼罪,往往以既壞之穀抑派鄉(xiāng)戶。請飭南省各督撫,驗察存?zhèn)}各穀色,因地分年,酌定存糶分數(shù);河北五省倘遇歲歉,亦不拘三七之例。一,穀之存?zhèn)}有鼠耗,盤糧有折減,移動有腳價,糶糴守局有人工食用,春糶之價即稍有贏馀,亦僅足充諸費。請飭監(jiān)司郡守歲終稽查,但數(shù)不虧,不得借端要挾,倘逢秋糴價賤,除諸費外,果有贏馀,詳明上司別貯,以備歉歲之用!毕虏孔h行。 乾隆三年,兩江總督那蘇圖疏言平糶之事,止須比市價酌減一二分。兩廣總督鄂彌達亦言:“平糶之價,不宜頓減。蓋小民較量錙銖,若平糶時官價與市價懸殊,則市儈必有藏以待價,而小民藉以舉火者,必皆仰資官穀。倉儲有限,商販反得居奇,是欲平糶而糶仍未平也。從來貨積價落,民間既有官穀可糴,不全賴鋪戶之米,鋪戶見官穀所減有限,亦必稍低其價以冀流通。請照市價止減十一,以次遞減,期年而止,則鋪戶無所操其權(quán),而官穀不至虞其匱。”均報可。七年,諭:“從前張渠奏請減價糶穀,成熟之年,每石照巿價減五分,米貴之年減一錢。但思歉歲止減一錢,窮民得米仍艱。嗣后著督撫臨時酌量應(yīng)減若干,奏明請旨。如有奸民賤糴貴糶,嚴拏究治! 十三年,高宗諭大學(xué)士、戶部曰:“邇來常平倉額日增,有礙民食,嗣后應(yīng)以雍正年間舊額為準。”尋議云南不近水次,陜、甘兼?zhèn)滠妱?wù),向無定額,請以現(xiàn)額為準。云南七十萬石,西安二百七十萬石,甘肅三百七十萬石,各有奇。又福建環(huán)山帶海,商運不通,廣東嶺海交錯,產(chǎn)穀無幾,貴州不通舟楫,積貯均宜充裕,以現(xiàn)額為準,福建二百五十馀萬石,廣東二百九十馀萬石,貴州五十萬石。其馀照雍正年間舊額:直隸二百一十萬石,奉天百二十萬石,山東二百九十萬石,山西百三十萬石,河南二百三十萬石,江蘇百五十萬石,安徽百八十萬石,江西百三十萬石,浙江二百八十萬石,湖北五十萬石,湖南七十萬石,四川百萬石,廣西二十萬石,各有奇,通計十九省貯穀三千三百七十馀萬石,較舊額四千四百馀萬石,應(yīng)減貯千四百馀萬石。自是各省或額缺不補。二十三年,特諭采買還倉。三十一年,各省奏銷,報實存穀數(shù),惟江西、河南、廣東與十三年定額相同。其視舊額增多者:湖南百四十三萬石,山西二百三十萬石,四川百八十五萬石,廣西百八十三萬石,云南、貴州皆八十馀萬石。而浙江視舊額減少二百二十萬石,奉天減少百萬,甘肅減少百四十萬;其直隸、江蘇、安徽、福建、湖北、山東、陜西或減二十萬、或減五六十萬。蓋聚之難而耗之易如此。 嘉慶初,仁宗屢下買補之令。四年,諭曰:“國家設(shè)立常平倉,若不照額存儲,僅將穀價貯庫,猝遇需米之時,豈銀所能濟用?”命各省采買還倉。十七年,戶部浙江司所存常平倉穀數(shù)凡三千三百五十萬八千五百七十五石有奇,去乾隆中定額猶不遠。至道光十一年,副都御史劉重麟、御史卞士云先后疏言,各直省州縣於常平倉大率有價無穀,其價又不免侵用。帝命各督撫嚴覈究治。然據(jù)十五年戶部奏,查各省常平倉穀實數(shù),仍止二千四百馀萬石,又非嘉慶時可比,況咸豐間天下崩亂之日乎。同治三年諭:“近來軍務(wù)繁興,寇盜蜂起,所至地方輒以糧盡被陷,其故由各州縣恣意侵挪,遇變無所依賴。嗣后各省常平倉,責成督撫認真整頓。”迨光緒初,直隸、河南、陜西、山西迭遭旱災(zāi),饑民死者日近萬人。四年,給事中崔穆之,八年,御史鄔純嘏,復(fù)先后請籌辦倉穀,於是各督撫始稍加意焉。 其社義各倉,起於康熙十八年。戶部題準鄉(xiāng)村立社倉,市鎮(zhèn)立義倉,公舉本鄉(xiāng)之人,出陳易新。春日借貸,秋收償還,每石取息一斗,歲底州縣將數(shù)目呈詳上司報部。六十年,奉差山西左都御史朱軾奏請山西建立社倉,諭曰:“從前李光地以社倉具奏,朕諭言易行難。行之數(shù)年,果無成效。張伯行亦奏稱社倉之益,朕令伊暫行永平地方,其有效與否,至今未奏。凡建設(shè)社倉,務(wù)須選擇地方敦實之人董率其事。此人并非官吏,借出之米,還補時遣何人催納?即豐收之年,尚難還補,何況歉歲?其初將眾人米穀扣出收貯,無人看守,及米石缺空,勢必令司其事者賠償,是空將眾人之米棄於無用,而司事者無故為人破產(chǎn)賠償也。社倉之法,僅可小邑鄉(xiāng)村,若由官吏施行,於民無益。今朱軾復(fù)以此為請,即令伊久住山西,鼓勵試行!庇赫,諭湖廣總督楊宗仁、湖北巡撫納齊喀、湖南巡撫魏廷珍等:“前命建社倉,本為民計。勸捐須俟年豐,如值歉歲,即予展限。一切條約,有司勿預(yù),庶不使社倉頓成官倉。今乃令各州縣應(yīng)輸正賦一兩者,加納社倉穀一石。聞楚省穀石現(xiàn)價四五錢不等,是何異於一兩正賦外加收四五錢火耗耶?”尋議定:凡州縣官止任稽查,其勸獎捐輸之法,自花紅遞加扁額以至八品冠帶。如正副社長管理十年無過,亦以八品冠帶給之。其收息之法,凡借本穀一石,冬間收息二斗。小歉減半,大歉全免,祗收本穀。至十年后,息倍於本,祗以加一行息。 三年,從江蘇巡撫何天培請,止頒行社倉五事:一,賑貸均預(yù)造排門冊存案;一,正副社長外,再舉一殷實者總司其事;一,州縣官不許干預(yù)出納;一,所需紙筆,必勸募樂輸,或官撥罰項充用;一,積穀既多,應(yīng)於夏秋之交,減價平糶,秋收后照時價買補。 五年,因湖廣社倉虧空,諭:“邇年督撫辦社倉最力者,惟湖廣總督楊宗仁。今據(jù)福敏盤查,始知原報甚多,而現(xiàn)貯無幾。朕思舉行此法實難。我圣祖仁皇帝深知之,是以李光地奏請而未允,張伯行暫行而即罷。蓋在富民無藉乎倉,則輸納不前,而貧者又無馀粟可納。至於州縣官,實心者豈可多得?湖廣虧缺之數(shù),倘系州縣私用,必嚴追賠補,或民間原未交倉,或交倉之數(shù)與原報多寡不符,若令照數(shù)完納,恐力未敷,須斟酌辦理!绷辏雷谥I曰:“前岳鍾琪請於通省加二火耗內(nèi)應(yīng)行裁減每兩五分之數(shù),且暫徵收,發(fā)民買穀,分貯社倉,俟數(shù)足即行裁減,是以暫收耗羨之中,隱寓勸輸之法,實則應(yīng)行斟酌之耗羨,即小民切己之貲財,而代民買貯之倉儲,即小民自捐之積貯。乃陜省官員以為收貯在官,即是官物,而胥吏司其出納者,遂有勒買勒借之弊。今特曉示,鐫石頒布,儻地方官有如前者,以撓擾國政、貽誤民生治罪。” 乾隆四年,戶部議準陜西巡撫張楷奏定社倉事例:一,社長三年更換;一,春借時酌留一半,以防秋歉;一,限每年清還;一,將借戶穀數(shù)姓名曉示;一,令地方官稽查交代分賠。五年,議定陜、甘社穀凡系民間者,聽自擇倉正、副管理。其系加二耗糧內(nèi)留五分為社糧者,責成地方官經(jīng)理,入於交代。自是之后,州縣官視同官物,凡遇出借,層遞具詳,雖屬青黃不接,而上司批行未到,小民無由借領(lǐng)。此后應(yīng)請令州縣於每年封印后,酌定借期,一面通詳,一面出借,其期按耕種遲早以為先后。得旨允行。 十八年,直隸總督方觀承疏言:“義倉始於隋長孫平,至宋朱子而規(guī)畫詳備。雖以社為名,實與義同例。其要在地近其人,人習其事,官之為民計,不若民之自為計,故守以民而不守以官,城之專為備,不若鄉(xiāng)之多為備,故貯於鄉(xiāng)而不貯於城。今使諸有司於四鄉(xiāng)酌設(shè),粟黍從便,并選擇倉正、副管理,不使胥吏干預(yù),F(xiàn)據(jù)報捐穀數(shù)共二十八萬五千三百馀石,合百四十四州縣衛(wèi)所,共村莊三萬五千二百一十,為倉千有五!钡奂沃。三十七年,戶部議準,社倉仍令官經(jīng)理出納。 嘉慶四年,又議準社義各倉出納,由正、副長經(jīng)理,止呈官立案。道光五年,安徽巡撫陶澍疏言:“義倉茍欲鮮弊,惟有秋收后聽民間量力輸捐,自擇老成者管理,不減糶,不出易,不借貸,專意存貯,以待放賑。”如所議行。其后軍興,各省皆廢。同治六年,特諭興復(fù)。光緒中,惟陜西巡撫馮譽驥所籌建者千六百馀所為最多云。 其旗倉在東三省者,初皆貯米二千萬石。營倉自康熙二十二年始。時山海關(guān)各口建倉,達於黑龍江墨爾根。三十年,令江寧、京口等處各截留漕米十萬石存貯。三十六年,諭沿邊衛(wèi)堡如榆林等處均貯穀。四十九年,以湖南鎮(zhèn)筸改協(xié)為鎮(zhèn),撥借帑銀三千兩,買穀貯倉。五十四年,命貯米密云、古北口。雍正三年,貯穀歸化城土拉庫。四十七年,先后命廣東提標各營暨諸鎮(zhèn)協(xié)均貯穀,其后復(fù)推行貴州、四川、浙江、福建、河南。十一年,命喜峰口貯穀。 乾隆元年,設(shè)河標營倉。十一年,又命山東河標設(shè)立。鹽義倉,自雍正四年始。時兩淮眾商捐銀二十四萬,為江南買穀建倉之用,巡鹽御史噶爾泰以聞,并繳公務(wù)銀八萬,共三十二萬。諭以三萬賞給噶爾泰,馀照所請,賜名“鹽義”。既而浙江眾商亦捐銀十萬,諭巡撫李衛(wèi)於杭州建倉。乾隆九年,又準山東票商仿行。 庫之在京師屬內(nèi)務(wù)府者,設(shè)御用監(jiān)掌之。順治十六年改為廣儲司。十八年,分設(shè)緞庫、銀庫、皮庫、衣庫?滴跏四,增設(shè)茶庫、磁庫,合之為六。其屬於戶部者,曰銀庫、曰緞庫、曰顏料庫,合之為三。此外盛京戶部銀庫,貯金銀、幣帛、顏料等物,以供二陵祭祀,及東三省官兵俸餉賞賚之用。各省將軍、副都統(tǒng)、城守尉庫,各貯官兵俸餉,及雜稅官莊糶買糧價。布政使司庫,貯各州縣歲徵田賦、雜賦銀。按察司庫,貯贓罰銀錢。糧道庫,貯漕賦銀、驛站馬夫工料。河道庫,貯河餉。兵備道庫,貯兵餉。鹽運使司鹽課各稅務(wù)由部差者,有監(jiān)督庫。如道、府、廳、州、縣官兼理者,有兼理徘庫,均貯關(guān)鈔。地居沖要之分巡道庫、府庫、直隸州庫及分駐苗疆之同知、通判庫,均量地方大小,距省遠近,酌量撥司庫銀分貯。州、縣、衛(wèi)所庫,貯本色正雜賦銀,存留者照數(shù)坐支,輸運者輸布政使司庫。 凡諸庫每歲出納之數(shù),皆造冊送戶部察覈,惟贓罰例輸之刑部。河工兵餉又兼達兵、工兩部。戶部於直省庫儲,其別有五。曰封儲。如酌留各布政司銀兩,督撫公同封儲,有急需,題奏動支,擅用論斬是也。此制定於雍正五年。以直隸近京,獨無留貯。各省自三十萬至十萬,析為三等。其后直隸亦有之。惟盛京戶部銀庫,自乾隆四十二年由京撥給一千萬,永遠存貯。四十三年,復(fù)命將軍兼管。曰分儲。如各省道庫、府庫,封貯銀兩,遇州縣急需,請領(lǐng)即行發(fā)給,一面詳報藩司督撫,仍令各州縣將支銷銀兩,隨案具詳聽覈是也。其后各繁劇州縣,亦照京縣例撥貯,而未有定額。及雍正八年,乃定各省道、府、州、縣分貯之額,自三十萬至十萬,析為四等。曰留儲。如存留屬庫坐支銀兩,撥款給發(fā),例免解司是也。曰解儲。如布政使司庫,儲府、州、縣、衛(wèi)解送正雜賦銀;按察司庫,收贓罰銀;及將軍、副都統(tǒng)、城守尉庫,糧道庫,收各處移解官兵俸餉漕項等銀是也。曰撥儲。如各省兵備道庫,歲儲由布政司或鄰省撥解官兵銀,河道庫,歲儲本省及鄰省撥解官兵俸餉,并歲修搶修銀,及伊犁歲需俸餉銀,塔爾巴哈臺歲需新餉銀,西藏歲需臺費銀,云南歲需銅本銀,貴州歲需鉛本銀,皆由各省撥解是也。戶部總稽之,俾慎其收發(fā),令各省解部地丁,將足色紋銀傾镕元寶,合部頒法馬,每枚五十兩,勿加滴珠。 凡起解餉銀,布政使親同解官兌封押字,令庫官鈐印,當堂裝鞘,給發(fā)兵牌。又州縣官錢糧交代,由接任官造具接收冊結(jié),同監(jiān)盤官印結(jié),上司加結(jié)送司,詳請咨部,不得逾限。布政使升轉(zhuǎn)離任,將庫儲錢糧并無虧挪之處附奏,其新任接收,亦具摺奏聞,仍照例限詳題。按察使交代,由巡撫會同藩司查覈詳題,且時其盤查,令各督撫於布政使司庫錢糧奏銷交代時,親赴盤查,具結(jié)報題。督撫新任亦然。府、州、縣庫儲錢糧奏銷時,所管道、府親赴盤查結(jié)報,不得委查取結(jié),及預(yù)示日期,縱令掩飾。 至戶部銀庫,康熙四十五年,以貯銀多,諭將每年新收銀別行收貯,至用銀時,將舊銀依次取用。乾隆四十一年,戶部奏準各直省解京銀兩,無論元寶、小錠,必鏨鑿州縣年月及銀匠姓名。嘉慶十九年,命各省銀解部,隨到隨交。道光十二年,又命官解官交。蓋向來京餉及捐項,皆由銀號交庫也,然其弊不易革。同治三年,戶部奏準凡由銀號交庫者,均收足色銀兩,錠面鏨明某號字樣,倘有弊端,即照原數(shù)加十倍罰賠。光緒四年,又奏準嗣后各省督撫并各路統(tǒng)兵大臣赴部領(lǐng)餉,須遵章遞印領(lǐng),蓋所以重庫儲而杜流弊也。

 

清史稿

   清史稿 全書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紀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傳三百一十六卷,以紀傳為中心。所記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下至1911年清朝滅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歷史。 
  《清史稿》是由中華民國初年特設(shè)的清史館編修的,以館長趙爾巽任主編,繆荃孫、柯劭忞等為總纂,另設(shè)纂修、協(xié)修、提調(diào)、校勘等職。參加編寫工作的先后有一百多人。《清史稿》于1914年開始編纂,1920年編成初稿,1926年修訂一次,1927年秋大致完稿,前后歷時十四年。對于這樣一部有清一代的正史,“本應(yīng)詳審修正,以冀減少疵颣”但“以時事之艱虞,學(xué)說之龐雜”,尤其因主編趙爾巽“年齒之遲暮,再多慎重,恐不及待”。于是就委托袁金鎧經(jīng)辦發(fā)刊和校刻事宜。于1928年刊印,1929年發(fā)行。 

卷十一 本紀十一 卷十二 本紀十二
卷十三 本紀十三 卷十四 本紀十四
卷十五 本紀十五 卷十六 本紀十六
卷十七 本紀十七 卷十八 本紀十八
卷十九 本紀十九 卷二十 本紀二十
卷二十一 本紀二十一 卷二十二 本紀二十二
卷八十三 志五十八 卷八十四 志五十九
卷八十五 志六十 卷八十六 志六十一
卷八十七 志六十二 卷八十八 志六十三
卷八十九 志六十四 卷九十 志六十五
卷九十一 志六十六 卷九十二 志六十七
卷九十三 志六十八 卷九十四 志六十九
卷一百四十 志一百十五 卷一百四十一 志一百十六
卷一百四十二 志一百十七 卷一百四十三 志一百十八
卷一百四十四 志一百十九 卷一百四十五 志一百二十
卷一百四十六 志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四十七 志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四十八 志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四十九 志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五十 志一百二十五 卷三百五 列傳九十二
卷三百六 列傳九十三 卷三百七 列傳九十四
卷三百八 列傳九十五 卷三百九 列傳九十六
卷三百十 列傳九十七 卷三百十一 列傳九十八
卷三百十二 列傳九十九 卷三百十三 列傳一百
卷三百十四 列傳一百一 卷三百十五 列傳一百二
卷五百 列傳二百八十七 卷五百一 列傳二百八十八
卷五百二 列傳二百八十九 卷五百三 列傳二百九十
卷五百四 列傳二百九十一 卷五百五 列傳二百九十二
卷五百六 列傳二百九十三 卷五百七 列傳二百九十四
卷五百八 列傳二百九十五 卷五百九 列傳二百九十六
卷五百十 列傳二百九十七 卷一 本紀一
卷二 本紀二 卷三 本紀三
卷四 本紀四 卷五 本紀五
卷六 本紀六 卷七 本紀七
卷八 本紀八 卷九 本紀九
卷十 本紀十 卷二十三 本紀二十三
卷二十四 本紀二十四 卷二十五 本紀二十五
卷二十六 志一 卷二十七 志二
卷二十八 志三 卷二十九 志四
卷三十 志五 卷三十一 志六
卷三十二 志七 卷三十三 志八
卷三十四 志九 卷三十五 志十
卷三十六 志十一 卷三十七 志十二
卷三十八 志十三 卷三十九 志十四
卷四十 志十五 卷四十一 志十六
卷四十二 志十七 卷四十三 志十八
卷四十四 志十九 卷四十五 志二十
卷四十六 志二十一 卷四十七 志二十二
卷四十八 志二十三 卷四十九 志二十四
卷五十 志二十五 卷五十一 志二十六
卷五十二 志二十七 卷五十三 志二十八
卷五十四 志二十九 卷五十五 志三十
卷五十六 志三十一 卷五十七 志三十二
卷五十八 志三十三 卷五十九 志三十四
卷六十 志三十五 卷六十一 志三十六
卷六十二 志三十七 卷六十三 志三十八
卷六十四 志三十九 卷六十五 志四十
卷六十六 志四十一 卷六十七 志四十二
卷六十八 志四十三 卷六十九 志四十四
卷七十 志四十五 卷七十一 志四十六
卷七十二 志四十七 卷七十三 志四十八
卷七十四 志四十九 卷七十五 志五十
卷七十六 志五十一 卷七十七 志五十二
卷七十八 志五十三 卷七十九 志五十四
卷八十 志五十五 卷八十一 志五十六
卷八十二 志五十七 卷九十五 志七十
卷九十六 志七十一 卷九十七 志七十二
卷九十八 志七十三 卷九十九 志七十四
卷一百 志七十五 卷一百一 志七十六
卷一百二 志七十七 卷一百三 志七十八
卷一百四 志七十九 卷一百五 志八十
卷一百六 志八十一 卷一百七 志八十二
卷一百八 志八十三 卷一百九 志八十四
卷一百十 志八十五 卷一百十一 志八十六
卷一百十二 志八十七 卷一百十三 志八十八
卷一百十四 志八十九 卷一百十五 志九十
卷一百十六 志九十一 卷一百十七 志九十二
卷一百十八 志九十三 卷一百十九 志九十四
卷一百二十 志九十五 卷一百二十一 志九十六
卷一百二十二 志九十七 卷一百二十三 志九十八
卷一百二十四 志九十九 卷一百二十五 志一百
卷一百二十六 志一百一 卷一百二十七 志一百二
卷一百二十八 志一百三 卷一百二十九 志一百四
卷一百三十 志一百五 卷一百三十一 志一百六
卷一百三十二 志一百七 卷一百三十三 志一百八
卷一百三十四 志一百九 卷一百三十五 志一百十
卷一百三十六 志一百十一 卷一百三十七 志一百十二
卷一百三十八 志一百十三 卷一百三十九 志一百十四
卷一百五十一 志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五十二 志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五十三 志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五十四 志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五十五 志一百三十 卷一百五十六 志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五十七 志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五十八 志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五十九 志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六十 志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六十一 表一 卷一百六十二 表二
卷一百六十三 表三 卷一百六十四 表四
卷一百六十五 表五 卷一百六十六 表六
卷一百六十七 表七 卷一百六十八 表八
卷一百六十九 表九 卷一百七十 表十
卷一百七十一 表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表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表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表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表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表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表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表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表十九 卷一百八十 表二十
卷一百八十一 表二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表二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表二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表二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表二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表二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表二十七 卷一百八十八 表二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表二十九 卷一百九十 表三十
卷一百九十一 表三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表三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表三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表三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表三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表三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表三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表三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表三十九 卷二百 表四十
卷二百一 表四十一 卷二百二 表四十二
卷二百三 表四十三 卷二百四 表四十四
卷二百五 表四十五 卷二百六 表四十六
卷二百七 表四十七 卷二百八 表四十八
卷二百九 表四十九 卷二百一十 表五十
卷二百十一 表五十一 卷二百十二 表五十二
卷二百十三 表五十三 卷二百十四 列傳一
卷二百十五 列傳二 卷二百十六 列傳三
卷二百十七 列傳四 卷二百十八 列傳五
卷二百十九 列傳六 卷二百二十 列傳七
卷二百二十一 列傳八 卷二百二十二 列傳九
卷二百二十三 列傳十 卷二百二十四 列傳十一
卷二百二十五 列傳十二 卷二百二十六 列傳十三
卷二百二十七 列傳十四 卷二百二十八 列傳十五
卷二百二十九 列傳十六 卷二百三十 列傳十七
卷二百三十一 列傳十八 卷二百三十二 列傳十九
卷二百三十三 列傳二十 卷二百三十四 列傳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五 列傳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六 列傳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七 列傳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八 列傳二十五
卷二百三十九 列傳二十六 卷二百四十 列傳二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列傳二十八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二十九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三十 卷二百四十四 列傳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三十二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三十三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三十四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三十五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三十六 卷二百五十 列傳三十七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三十八 卷二百五十二 列傳三十九
卷二百五十三 列傳四十 卷二百五十四 列傳四十一
卷二百五十五 列傳四十二 卷二百五十六 列傳四十三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四十四 卷二百五十八 列傳四十五
卷二百五十九 列傳四十六 卷二百六十 列傳四十七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四十八 卷二百六十二 列傳四十九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五十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五十一
卷二百六十五 列傳五十二 卷二百六十六 列傳五十三
卷二百六十七 列傳五十四 卷二百六十八 列傳五十五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五十六 卷二百七十 列傳五十七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五十八 卷二百七十二 列傳五十九
卷二百七十三 列傳六十 卷二百七十四 列傳六十一
卷二百七十五 列傳六十二 卷二百七十六 列傳六十三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六十四 卷二百七十八 列傳六十五
卷二百七十九 列傳六十六 卷二百八十 列傳六十七
卷二百八十一 列傳六十八 卷二百八十二 列傳六十九
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七十 卷二百八十四 列傳七十一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七十二 卷二百八十六 列傳七十三
卷二百八十七 列傳七十四 卷二百八十八 列傳七十五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七十六 卷二百九十 列傳七十七
卷二百九十一 列傳七十八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七十九
卷二百九十三 列傳八十 卷二百九十四 列傳八十一
卷二百九十五 列傳八十二 卷二百九十六 列傳八十三
卷二百九十七 列傳八十四 卷二百九十八 列傳八十五
卷二百九十九 列傳八十六 卷三百 列傳八十七
卷三百一 列傳八十八 卷三百二 列傳八十九
卷三百三 列傳九十 卷三百四 列傳九十一
卷三百十六 列傳一百三 卷三百十七 列傳一百四
卷三百十八 列傳一百五 卷三百十九 列傳一百六
卷三百二十 列傳一百七 卷三百二十一 列傳一百八
卷三百二十二 列傳一百九 卷三百二十三 列傳一百十
卷三百二十四 列傳一百十一 卷三百二十五 列傳一百十二
卷三百二十六 列傳一百十三 卷三百二十七 列傳一百十四
卷三百二十八 列傳一百十五 卷三百二十九 列傳一百十六
卷三百三十 列傳一百十七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一百十八
卷三百三十二 列傳一百十九 卷三百三十三 列傳一百二十
卷三百三十四 列傳一百二十一 卷三百三十五 列傳一百二十二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一百二十三 卷三百三十七 列傳一百二十四/a>
卷三百三十八 列傳一百二十五 卷三百三十九 列傳一百二十六
卷三百四十 列傳一百二十七 卷三百四十一 列傳一百二十八
卷三百四十二 列傳一百二十九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一百三十
卷三百四十四 列傳一百三十一 卷三百四十五 列傳一百三十二
卷三百四十六 列傳一百三十三 卷三百四十七 列傳一百三十四
卷三百四十八 列傳一百三十五 卷三百四十九 列傳一百三十六
卷三百五十 列傳一百三十七 卷三百五十一 列傳一百三十八
卷三百五十二 列傳一百三十九 卷三百五十三 列傳一百四十
卷三百五十四 列傳一百四十一 卷三百五十五 列傳一百四十二
卷三百五十六 列傳一百四十三 卷三百五十七 列傳一百四十四
卷三百五十八 列傳一百四十五 卷三百五十九 列傳一百四十六
卷三百六十 列傳一百四十七 卷三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八
卷三百六十二 列傳一百四十九 卷三百六十三 列傳一百五十
卷三百六十四 列傳一百五十一 卷三百六十五 列傳一百五十二
卷三百六十六 列傳一百五十三 卷三百六十七 列傳一百五十四
卷三百六十八 列傳一百五十五 卷三百六十九 列傳一百五十六
卷三百七十 列傳一百五十七 卷三百七十一 列傳一百五十八
卷三百七十二 列傳一百五十九 卷三百七十三 列傳一百六十
卷三百七十四 列傳一百六十一 卷三百七十五 列傳一百六十二
卷三百七十六 列傳一百六十三 卷三百七十七 列傳一百六十四
卷三百七十八 列傳一百六十五 卷三百七十九 列傳一百六十六
卷三百八十 列傳一百六十七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一百六十八
卷三百八十二 列傳一百六十九 卷三百八十三 列傳一百七十
卷三百八十四 列傳一百七十一 卷三百八十五 列傳一百七十二
卷三百八十六 列傳一百七十三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一百七十四
卷三百八十八 列傳一百七十五 卷三百八十九 列傳一百七十六
卷三百九十 列傳一百七十七 卷三百九十一 列傳一百七十八
卷三百九十二 列傳一百七十九 卷三百九十三 列傳一百八十
卷三百九十四 列傳一百八十一 卷三百九十五 列傳一百八十二
卷三百九十六 列傳一百八十三 卷三百九十七 列傳一百八十四
卷三百九十八 列傳一百八十五 卷三百九十九 列傳一百八十六
卷四百 列傳一百八十七 卷四百一 列傳一百八十八
卷四百二 列傳一百八十九 卷四百三 列傳一百九十
卷四百四 列傳一百九十一 卷四百五 列傳一百九十二
卷四百六 列傳一百九十三 卷四百七 列傳一百九十四
卷四百八 列傳一百九十五 卷四百九 列傳一百九十六
卷四百十 列傳一百九十七 卷四百十一 列傳一百九十八
卷四百十二 列傳一百九十九 卷四百十三 列傳二百
卷四百十四 列傳二百一 卷四百十五 列傳二百二
卷四百十六 列傳二百三 卷四百十七 列傳二百四
卷四百十八 列傳二百五 卷四百十九 列傳二百六
卷四百二十 列傳二百七 卷四百二十一 列傳二百八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二百九 卷四百二十三 列傳二百十
卷四百二十四 列傳二百十一 卷四百二十五 列傳二百十二
卷四百二十六 列傳二百十三 卷四百二十七 列傳二百十四
卷四百二十八 列傳二百十五 卷四百二十九 列傳二百十六
卷四百三十 列傳二百十七 卷四百三十一 列傳二百十八
卷四百三十二 列傳二百十九 卷四百三十三 列傳二百二十
卷四百三十四 列傳二百二十一 卷四百三十五 列傳二百二十二
卷四百三十六 列傳二百二十三 卷四百三十七 列傳二百二十四
卷四百三十八 列傳二百二十五 卷四百三十九 列傳二百二十六
卷四百四十 列傳二百二十七 卷四百四十一 列傳二百二十八
卷四百四十二 列傳二百二十九 卷四百四十三 列傳二百三十
卷四百四十四 列傳二百三十一 卷四百四十五 列傳二百三十二
卷四百四十六 列傳二百三十三 卷四百四十七 列傳二百三十四
卷四百四十八 列傳二百三十五 卷四百四十九 列傳二百三十六
卷四百五十 列傳二百三十七 卷四百五十一 列傳二百三十八
卷四百五十二 列傳二百三十九 卷四百五十三 列傳二百四十
卷四百五十四 列傳二百四十一 卷四百五十五 列傳二百四十二
卷四百五十六 列傳二百四十三 卷四百五十七 列傳二百四十四
卷四百五十八 列傳二百四十五 卷四百五十九 列傳二百四十六
卷四百六十 列傳二百四十七 卷四百六十一 列傳二百四十八
卷四百六十二 列傳二百四十九 卷四百六十三 列傳二百五十
卷四百六十四 列傳二百五十一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二百五十二
卷四百六十六 列傳二百五十三 卷四百六十七 列傳二百五十四
卷四百六十八 列傳二百五十五 卷四百六十九 列傳二百五十六
卷四百七十 列傳二百五十七 卷四百七十一 列傳二百五十八
卷四百七十二 列傳二百五十九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二百六十
卷四百七十四 列傳二百六十一 卷四百七十五 列傳二百六十二
卷四百七十六 列傳二百六十三 卷四百七十七 列傳二百六十四
卷四百七十八 列傳二百六十五 卷四百七十九 列傳二百六十六
卷四百八十 列傳二百六十七 卷四百八十一 列傳二百六十八
卷四百八十二 列傳二百六十九 卷四百八十三 列傳二百七十
卷四百八十四 列傳二百七十一 卷四百八十五 列傳二百七十二
卷四百八十六 列傳二百七十三 卷四百八十七 列傳二百七十四
卷四百八十八 列傳二百七十五 卷四百八十九 列傳二百七十六
卷四百九十 列傳二百七十七 卷四百九十一 列傳二百七十八
卷四百九十二 列傳二百七十九 卷四百九十三 列傳二百八十
卷四百九十四 列傳二百八十一 卷四百九十五 列傳二百八十二
卷四百九十六 列傳二百八十三 卷四百九十七 列傳二百八十四
卷四百九十八 列傳二百八十五 卷四百九十九 列傳二百八十六
卷五百十一 列傳二百九十八 卷五百十二 列傳二百九十九
卷五百十三 列傳三百 卷五百十四 列傳三百一
卷五百十五 列傳三百二 卷五百十六 列傳三百三
卷五百十七 列傳三百四 卷五百十八 列傳三百五
卷五百十九 列傳三百六 卷五百二十 列傳三百七
卷五百二十一 列傳三百八 卷五百二十二 列傳三百九
卷五百二十三 列傳三百十 卷五百二十四 列傳三百十一
卷五百二十五 列傳三百十二 卷五百二十六 列傳三百十三
卷百二十七 列傳三百十四 卷五百二十八 列傳三百十五
卷五百二十九 列傳三百十六 《清史稿》發(fā)刊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