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清史稿

 

卷六十九 志四十四

◎地理十六 △四川 四川:禹貢梁州之域。明置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清初因之。順治二年,置四川省,設(shè)巡撫,治成都。十四年,增設(shè)四川總督?滴跛哪,改烏撒隸貴州。七年,改設(shè)川湖總督,駐湖北荊州。九年,移駐重慶。十九年,又改為川陜甘總督,駐陜西西安。雍正六年,改東川、烏蒙、鎮(zhèn)雄隸云南,遵義隸貴州,省馬湖入敘州,改建寧衛(wèi)為寧遠府,升錦、茂、達三州及資縣并為直隸州。七年,升雅州為府。十二年,升嘉定、潼川二州為府,升忠州為直隸州,置黔彭直隸廳。乾隆元年裁,改酉陽土司為酉陽直隸州,升敘永廳為直隸廳。十四年,復(fù)專設(shè)四川總督,裁巡撫,以總督兼理巡撫事,治成都。二十五年,改松潘衛(wèi)為松潘直隸廳,改雜古腦為理番直隸廳。二十六年,改石砫土司為石砫直隸廳。嘉慶七年,升達州為綏定府。光緒三十年,升打箭爐廳為直隸廳。三十二年,設(shè)督辦川滇邊務(wù)大臣,駐巴塘。三十四年,改敘永廳為永寧直隸州,升打箭爐廳為康定府,升巴安縣為巴安府。宣統(tǒng)元年,改德爾格忒土司為登科府。東至湖北巴東縣;(一千七百六十里。)西至甘肅西寧番界;(一千二百四十里。)南至云南元謀縣;(二千三十里。)北至陜西寧羌州。(一千一百八十里。)廣三千里,袤三千二百里。由康定府至前藏拉薩,駐藏辦事大臣駐。(四千七百一十里。)北極高二十七度五十四分至三十二度二十二分。京師偏西六度五十三分至十四度十二分。宣統(tǒng)三年,編戶五百四萬一千七百八十,口五千二百八十四萬四百四十六。都領(lǐng)府十五,直隸州九,直隸廳三,州十一,廳十一,縣百十八,土司二十九。(其名山:東北有嶓冢。蜿蜒川、陜界者,巴山。西北自岷分二支:南迤於大金川東西者,青城、蒙、峨眉,在西者,噶察克拉嶺、折多山;其在岷東南迤者,摩天嶺、劍門山。碩古里,自青海東巴顏喀喇分支。其大川:金沙、鴉龍、岷、嘉陵、渠、涪江,大渡河。航路:東境自夔至敘。驛路:自成都東北逾劍閣達陜西沔縣,西渡瀘定橋逾大雪山達西藏江卡。鐵路:川漢,未竣工。電線:自成都東達漢口,西達打箭爐。) 成都府:(沖,繁,難。明,府。成綿龍茂道治所。光緒三十四年裁總督。布政使、提學(xué)使、提法使、鹽運使,巡警道、勸業(yè)道,將軍、副都統(tǒng)、提督駐。)舊領(lǐng)州六,縣二十五。順治十六年,省羅江入德陽,省彰明入綿?滴踉辏〕鐚幦脎,省彭入新繁。九年,省華陽入成都。雍正六年,復(fù)設(shè)華陽,升綿、茂二州及資縣并為直隸州,以德陽、綿竹、安隸綿,汶川、保隸茂,資陽、仁壽、井研隸資,又省威入保。六年,復(fù)設(shè)崇寧、雙流、彭、彰明四縣屬府。七年,以彰明改屬龍安。東北距京師五千七百十里。廣二百四十里,袤二百七十里。北極高三十度四十二分。京師偏西十二度十六分。領(lǐng)州三,縣十三。成都(沖,繁,難。倚。武擔山在城西北隅。西:龍華山。北:天回山。郫江自郫縣入,繞城東而南,入華陽,與錦江合,名二江,亦曰都江。沱江自新繁入,逕縣北,又東流入新都。金水河自城西穿城東出入江。摩柯池在城內(nèi)。有天迥、沱江二鎮(zhèn)。一驛:錦官。)華陽(沖,繁,難。倚?滴蹙拍瓴⑷氤啥。雍正五年復(fù)置。東:大面山。西:西山,亦名雪嶺。南:六對、鐵爐。錦江一名汶江,自郫縣入,逕城南,折而東,會成都之郫江。又折而西,新開河自雙流來會,下流入彭山。浣花溪在城東南,一名百花潭。驛同成都。)雙流(沖。府西南四十里。康熙元年并入新津。雍正六年復(fù)置。南:應(yīng)天、宜城。東南:普賢山。新開河自溫江入,逕城南,東流入華陽。石魚河、楊柳河亦自溫江入,逕城西南,合流入新津注大江。)溫江(繁。府西少南五十里。北:女郎、大墓二山。岷江俗名溫江,即金馬河,自灌縣入,西南入新津。石魚河在城西,自金馬河分流,楊柳河自石魚河分流。又酸棗河自郫縣入,東流逕城北,俱入雙流。)新繁(繁。府西北五十六里。西北:五龍、平陽。北:曲尺山。沱江即北江,自郫縣入,逕城南,入成都。北:清白江,即古湔水,自彭縣入,東入新都。錦水河亦自彭縣入,東流逕城南,都橋河自彭縣西南分清白江,東流逕城北,俱入新都。)金堂(繁,難。府東北七十里。西:金堂山,縣以此名。南:云頂山,亦名百城山。東:三學(xué)山。綿陽河即綿水,自漢州合雒水入,右納馬木河。又南至焦山陂,西有清白江及其枝津督橋河自新都入,合於城東。其昆橋河即沱江,先后來會,是為中江,又南入簡州。有古城、下市、柏茂三鎮(zhèn)。)新都(沖,難。府北五十里。南:龍門、赤岸。北:麗元山。沱江即毗橋河,下流自成都入。督橋河、錦水河俱自新繁入。錦水又歧為利水河,并入金堂。其正流至城東南入湔水,在縣北,亦自新繁入,合彌牟水,東入金堂。有彌牟、軍屯二鎮(zhèn)。一驛:廣漢。)郫(沖。府西四十五里。西:平樂山。北:郫江自崇寧入,東流入新繁。郫江俗名油子河,自走馬河分流,逕城西,又東入成都。沱江自崇寧入,東流入新繁。西:九曲江分走馬河小支,繞城西北,下流入油子河。雙清河即走馬河,亦自崇寧入,東流入華陽,為錦江。有馬街一鎮(zhèn)。)灌(沖,繁。府西北百二十五里。西北:灌口、玉壘。南:趙公山。西南:青城山?h西南一里離堆,秦李冰鑿江處。大江逕此分二大支,曰南江,曰北江。南江分三派:正派南流入崇慶為西河;東派為白馬河,又分為里石溪河,亦入崇寧;西派西南流,又分二支,俱入新津。北江分南北二大派。南派又分為三:曰龍安江,入崇慶;曰金馬河,入溫江;曰酸棗河,入郫縣。北大派之南派曰沱江,北派曰湔水,俱入崇寧。西南僚澤、西北玉壘、蠶崖三關(guān)。)彭(繁,疲,難。府北九十里?滴踉,并入新繁。雍正六年復(fù)置。西北:彭門山,與牛心山隔江對峙。又有大隋、中隋二山。南:清白江自崇寧入,歧為督橋河,東入新繁。西北:王村河,源出五峰山,南流折東入漢川,為馬水河。錦水河亦自崇寧入,逕城南,東流入新繁。瀰濛水源出瑯邪山,即彌牟水上游,東流至新津入湔江。北:靜塞關(guān)。)崇寧(簡。府西北八十里?滴踉晔∪脎。雍正七年復(fù)置。西:鐵砧山。北:金馬山。沱江自灌縣入,逕城南:東入郫縣。湔水自灌縣分沱江,東流四十里,逕城北,又東入彭縣,為清白江。郫江自灌縣入,逕城南,歧為走馬河。又一支為油子河,俱南,東入郫縣。徐偃河出郫江,亦自灌縣來會,東入彭縣。)簡州(沖,難。府東少南百二十里。東:李八百山。西:孝子山。東北:石鼓。西南:忠國。西北:丹景山。中江即沱江,或稱雁江,自金堂入,合絳水,南流入資陽。絳溪河發(fā)源西北月亮溝,東南流,逕城北,入江。西南:赤水,一名黃龍溪,西流入仁壽,即蘭溪上源也。有陽安關(guān)。巡司駐龍泉鎮(zhèn)。一驛:龍泉。)崇慶州(繁。府西南九十里。西:鶴鳴山。西北:龍華山。北:味江自灌縣入,逕州西,西南流,折東與白馬江合。白馬江由味江分流,逕城東,又東南會西河,入新津為白西河。黑石溪河自白馬江分流,至城東三江口,仍入白馬江。羊馬江在白馬江東,自灌縣分大江,東南流,逕州境,又南入新津。一驛:陽安。)新津(沖,難。府西南九十里。南:天柱山。北:平蓋山。東南:寶資山。岷江自溫江入,逕城東,又東南流,入彭山。北:白西河即味江,自崇慶入,東南流,合羊馬河,入江。汶井江即古仆干水,今名南河,自邛州入,東北流,逕城南,又東入江。乾溪、溪水二河自灌縣分味江,西南流,折東南,逕城南,又東注汶井江。)漢州(沖,難。府北少東九十里。東:銅官、東覺二山。雁江自什邡入,至州東北合沈犀河,有白魚河亦自什邡來注之。又東南合雁江,入石亭江。石亭江即雒江,亦自什邡入,逕州北,東南入金堂。綿水自德陽入,逕州東,南流入雒江。一驛:廣漢。)什邡(繁。府北百三十里。南:雍齒山。西北:章山,即雒通山,雒水出焉,逕城北,東南流,入漢州。金雁河、沈犀河、白魚河三水并出縣境,亦入漢州。西:高鏡關(guān)。) 重慶府:(沖,繁,難。川東道治所。明,府)順治初,因明制,領(lǐng)州三,縣十七。康熙元年,省銅梁、安居入合州,省璧山入永川,省武隆入涪州。八年,省定遠入合州。六十年,復(fù)置銅梁,以安居并入。雍正六年,復(fù)置大足、璧山、定遠三縣。十三年,升忠州為直隸州,酆都、墊江屬之。析黔江、彭水二縣置黔彭直隸廳。乾隆元年,改隸酉陽直隸州。二十九年,以巴縣江北鎮(zhèn)置江北廳。西北距省治九百六十里。廣五百六十里,袤五百九十里。北極高二十九度四十二分。京師偏西九度四十八分。領(lǐng)廳一,州二,縣十一。巴(沖,繁,難。倚。城內(nèi)巴山,縣以此名。東:涂山。又北:太華。西:逾越、縉云。南:霖峰?h東有明月峽者,大江逕此。大江自江津入,逕城東南,又東北入江北廳。嘉陵江即涪江,自合州入,南流至城東,與大江合。東:丹溪自綦江入,交龍溪自長壽入,俱入大江。巡司一,駐木洞鎮(zhèn)。西:佛圖關(guān)。驛二:朝天、白市。)江津(沖,繁,難。府南百二十里。南:鼎山。東:云篆、珞黃。東:華蓋、女仙。東南:固城山。大江自合江入,東北流,逕縣西、北、東三面,亦名九字水,又東北入巴縣。南江即古僰溪,自綦江入,逕城東,又北入大江。筍溪源出南綦盤山,北流注南江。砦溪、樂城溪俱入大江。南:崖門關(guān)。一驛:茅壩。)長壽(沖。府東北百五十里。東:長壽山,縣以此名。北:銅鼓。西:牛心。東北:羅紋山。大江自江北廳入,逕城東入涪州。龍溪一名溶溪,即古容溪,自墊江入,南流入大江。海棠溪合桃花溪自鄰水入,逕城東北,一名梅溪,西南流入巴縣。一驛:龍溪。)永川(沖。府西北百八十里。西:英山。北:銅鼓。南:瀘龍。西北:溪山。侯溪上流曰車對河,西南流,至城南,會西來一水,南流為株溶溪,又南入大江。松子溉源出龍洞山,亦東入大江。一驛:東皋。榮昌沖。府西少南二百六十里。東:葛仙。南:寶蓋。北:駐蹕。東南:慶云山。長橋河自大足入,逕城西思濟橋,為思濟河。西南流,至清江灘入瀘州。大鹿溪源出南山,南流,折東南入合江。一驛:峰高。)綦江(簡。府南三百里。西:扶歡。東:石筍。北:牛崗。南:祝融、蘿綠二山。僰溪亦名夜郎溪,自貴州桐梓來入,名綦江,逕城東,又西北流入江津。至南江口注大江。東骨溪、北金沙溪、西奉恩溪,并入綦江。南三舍溪、捍水二關(guān)。)南川(難。府東南二百五十里。東:九盤山、馬嘴山。西:永隆。南:方竹箐山,白水出,逕城南鎮(zhèn)江橋,名鎮(zhèn)江橋溪,屈流至城北水東橋,為大溪河,入涪州。四十八渡水源出馬嘴山,與流金水俱至水東橋合白水。水從溪源出水從山,西流入綦江,合南江,即南江別源也。南馬頭、北冷水二關(guān)。)合州(沖,繁,難。府北二百里。北:瑞應(yīng)。西:牟山。南:銅梁。東:釣魚山。東北:書臺山。渠江即宕渠水,自廣安入,涪江自遂寧入,俱合嘉陵江。嘉陵江自定遠入,東北合渠江曰嘉渠口,又東南合涪江曰三江口,又南入江。北:跳石溪自銅梁入,東北流入涪江。二驛:劉家場、溫場。)涪州(沖,繁,難。府東少北三百五十里。東:龜山。西:五花、玉璧。北:鐵櫃、北巖。東南:武龍山。大江自長壽入,逕城北會涪陵江。涪陵江即古延江,自彭水入,北合大江。大溪河自南川入,東北流,逕州東南入涪陵江。巡司一,駐武隆鎮(zhèn)。一驛:涪陵。)銅梁(繁。府西北二百四十里?滴踉瓴⑷牒现。六十年復(fù)置。西:六瀛。東:新開山。南:雙山。西北有小銅梁山,縣以此名。涪江自遂寧入,逕城東北,又東南流入合州。安居溪一名關(guān)箭溪,又名瓊江,自遂寧入,逕城南,折東北流入涪江。馬灘河一名赤水溪,源出六瀛山,南流入大足,合沙溪河,入縣城。合巴川河,東南流,繞縣境如“巴”字,亦入城。與赤水溪合流,出城東流,合小安溪,東北入合州。有安居鎮(zhèn)巡司。)大足(繁。府西三百十里?滴踉晔∪霕s昌。雍正六年復(fù)置。南:雞棲。東:三華。西:龍⿷。東南:玉城山。長橋河上流即岳陽溪,自安岳入,逕城西,又西南入榮昌。小安溪一名單石溪,東北流入永川。赤水溪自銅梁入,東北流,合沙河溪,仍入銅梁。東米糧、北化龍二關(guān)。)壁山(沖。府西少北百里。康熙元年省入永川。雍正六年復(fù)置。南:龍珰。北:縉云。西南:垂壁。東南:王來山、來鳳。油溪二源,出湯口峽,一為來鳳橋溪,南流,一為馬坊橋溪,東南流,俱至斗牛石,合流入江津,注大江。有雙溪鎮(zhèn)。一驛:來鳳。)定遠(沖。府北少西二百九十五里。康熙八年并入合州。雍正六年復(fù)置。東:武勝山。北:焦石山。嘉陵江自南充入,環(huán)縣境北、東、南三面,南流入合州;ㄊ闯鲈莱,西南流,鹽灘溪源出蓬溪,東南流,俱入嘉陵江。)江北廳(簡。府北一里。明為巴縣之江北鎮(zhèn)。乾隆十九年設(shè)廳。東:臥龍山。北:大華鎣山。東北:石城山。大江自巴入,逕廳東南,又東入長壽。涪江自合州入,逕廳南,又東南,與巴縣分水入大江。東:銅鑼峽關(guān),為水路門戶。) 保寧府:(中,沖,繁。川北道治所。川北鎮(zhèn)總兵駐。明,府。)順治初,因明制,領(lǐng)州二,縣八。雍正五年,改梓潼屬綿州直隸州。西南距省治六百二十里。廣七百一十里,袤六百里。北極高三十一度五十九分。京師偏西十度五十分。領(lǐng)州二,縣七。閬中(沖,繁。倚。西:閬中山,縣以此得名。東:盤龍、文城。南:鐘山、玉立山。東北:大方山、靈山。嘉陵江即西漢水,亦曰閬水,自蒼溪入,南流逕城西,折東,又逕城南入南部。東河一名宋江,亦自蒼溪入,東南流,逕城東,與嘉陵江合。西水河自南部入,至梁家坡仍入之。西:鋸山關(guān)。一驛:錦屏。)蒼溪(府西北四十里。東:離堆、白鶴山。西:老池。南:小錦屏。東南:大獲山。西北:方山。嘉陵江自劍州入,逕縣東北,又南入閬中。東河自廣元入,逕大獲山麓,西南流,亦入閬中,塘溪河從之。曲肘川源出玉女山,東南流入江。)南部(繁。府東南七十里。東:龍奔山。西:蘭登山。南:南山,亦名跨鼇山。東南:離堆山。嘉陵江自閬中入,逕城東北,又東南流,入蓬州。西水河即小潼水,自劍州入,逕城南,又東南亦入蓬州。南溲水、西伏元溪、東安溪,皆嘉陵江之溢流也?h丞、巡司駐富村驛。)廣元(沖,繁,難。府北三百里。潭毒山在北,下瞰大江。又七盤嶺為秦、蜀分界處。東:鳳凰山。西:烏奴、白馬。北:金城。東北:可沇山。嘉陵江自陜西寧羌州入,逕城西,又西南入昭化。宋江即東河,亦自寧羌入,逕城東,又南入蒼溪。北:潛水源出龍門山,逕龍洞口,至朝天驛入嘉陵江,漢壽水、滌溪從之。巡司二,駐神宣驛、百丈關(guān)。驛三:問津、神宣、望云。)昭化(沖,繁。府北少西二百八十里。西:牛頭、人頭。南:仙人。北:大高、長寧。西北:木馬山。嘉陵江自廣元入,逕城東北,又南入劍州。白水江即羌水,自平武入,東南流入嘉陵江。清水江自劍州入,逕城西北,又東與白水江合。桔柏津在城東,即嘉陵、白水二江合流處也。西北:白水關(guān)。二驛:昭化、大木樹。)巴州(繁,疲,難。府東北三百五十里。東:東龕山。西:西龕山。在東又南:南龕、北龕。東南:石城。西北:義陽岳、木彊二山。巴江源出大巴山,自南江入,逕州東南入達縣。清水源出廣元東南境,逕恩陽廢縣西北,又東南流,逕州西南,宕水自通江入,注巴江。州判一,駐龍泉關(guān)。)通江(府東北五百五十里。東:大鐘。西:金童。南:秋錦。東北:龍山。宕水一名東河,源出陜西西鄉(xiāng),西南流,逕城東會諾水。諾水源出陜西南鄭,亦名西河,逕城西與宕水合,入巴州。白石水一名清水,自西鄉(xiāng)入,西南入宕水,名洪口河。東白陽、北羊圈、東北濛壩三關(guān)。)南江(府東北四百七十里。東:望元山。西:龍耳山。南:公山。北:孤云山。又大巴、小巴二山。巴江即宕渠水,源出大巴山,逕城東,又東南入巴州。東:難江,一名南屯河,上流曰三溪河,至兩河口入巴江。南平桑水,北明水、韓溪、蒼溪,俱從之。)劍州(沖,繁。府西北二百二十里。東:鶴鳴、浮滄。大劍山,亦曰梁山,相屬有小劍山,中為劍閣道。嘉陵江自昭化入,逕城東,又南入蒼溪。清水江即黃沙江,自平武流入,逕城北,又東入昭化。西小河即小潼水之下流也,又名武連河,源出五子山,東南流,入南都。北:劍門關(guān)。驛二:武連、劍門,驛丞駐。) 順慶府:(沖,繁,難。隸川北道。明,府。)順治初,因明制,領(lǐng)州二,縣八。嘉慶十九年,改大竹、渠屬綏定府。西南距省治六百二十里。廣二百九十里,袤二百三十里。北極高三十度五十分。京師偏西十度十九分。領(lǐng)州二,縣六。南充(沖,繁,難。倚。東:鶴鳴山。南:清居山。西:大小方山。嘉陵江自蓬州入,逕縣東,又南入定遠。西:西溪,源出西充,流溪,源出大耽山,俱東流至縣南,入嘉陵江,曲水、清溪水從之。鹽井在縣境者十有五。)西充(繁。府西北九十里。城西北隅西充山,縣以此名。東:亞夫、扶龍。西:瓊珠。南:南岷山。陵溪亦名小陵河,自縣西小陵鎮(zhèn)至三河口,與象溪、虹溪合流入南充。海棠川源出雙圖山,西流,折而南繞城,又南入南充,注嘉陵江。)蓬州(繁。府東北四十里。城北隅玉環(huán)山,嘉陵江水環(huán)之,故名。西:三合。南:永安。東:云山。嘉陵江自南部入,南流,繞城三面如玦,折而南,入南充。清溪水源出營山之披衣山,南流入州,名清澹河,又四十里至州南清溪口入嘉陵江。鹽井一。)營山(繁。府東北百八十里。城西南營山,縣以此名。東:青羊。西:披衣。東北:大小蓬山。流江自儀隴入,七曲縈回,亦名七曲堰,逕城東,又東南入渠縣。瞰天溪源出西西巖,繞城東南流,至七曲堰入流江。清溪源出披衣山,西南流入蓬州。)儀隴(簡。府東北二百六十里。城內(nèi)金城山。東:望龍山。南:南圖山。西:儀隴山,縣以此名,流江之水出焉。流江自儀隴山南流,折東逕城南,又東南入營山。平溪源出東允家山,南流入流江。)廣安州(繁。府東南百九十里。東:穀城。西:秀屏。南:猊峰。北:諫坡山。渠江自渠縣入,逕州北,謂之篆水。以江中有三十六灘,灘石縱橫,波紋如篆,故又名篆江。繞城而南,亦名洄水,又西南入合州。濃水即西溪水,源出北山,南流逕城西,折東至城南五里合渠江。清溪水自鄰水入,左會大池河,流至州南入渠江。)鄰水(繁,難。府東南二百七十里。南:皛然。東:寶穀山。北:銀華。西:少陵。東北:鄰山。鄰水上源即芭蕉河,自大竹入,西南流,逕城東,又西南與觀音河、寶石河合流入長壽。有鄰山、太平二鎮(zhèn)。)岳池(沖。府東南百二十里。東:岳安山、龍扶速山。北:龍穴。西:姜山,岳池水出焉。岳池水自姜山流至縣東,折南合靈溪、龍穴二水入定遠。) 敘州府:(要,沖,繁,難。隸永寧道。明,府。)順治初,因明制,領(lǐng)縣十。旋改高州為高縣。雍正六年,改貴州永寧縣來屬,又裁馬湖府,以所轄屏山來隸。八年,復(fù)以永寧往屬敘永廳。乾隆二十六年,置雷波廳。二十九年,置馬邊廳。西北距省治七百九十里。廣五百九十里,袤三百七十五里。北極高二十八度三十八分。京師偏西十一度四十三分。領(lǐng)廳二,縣十一,土司四。宜賓(沖,繁,難。倚。西:天倉、朱提。南:七星。西南:大小黎山。大江在縣東北,一名汶江,亦名都江,自犍為入,東南流,入南溪。馬湖江一名瀘水,即金沙江,自屏山入,逕縣南,又東與大江合。石門江,俗呼橫江,又名小江,自慶符入,至城西南,又東北合馬湖江。北:涪溪、蘇溪俱入大江。東:二郎關(guān)。慶符簡。府南少東百二十里。南:石門、興慶。東:迎祥山。石門江上流曰紋溪,源出云南烏蒙,南廣水即古符黑水,自高縣入,俱東北流,逕城西,并入宜賓。)富順(沖,繁,難。府東北二百四十里。西:凌云、瑪瑙。東:祿來、桂子。北:朝陽。西南:虎頭山。沱江一名金川,又名釜川,自內(nèi)江入,逕城東,東南流入瀘州。榮溪自榮縣入,鼇溪源出縣東馬鞍山,俱入沱江。縣丞二,駐鄧井關(guān)、自流井。)南溪(沖。府東百十里。南:琴山、可廬。西:平蓋。北:瑞云。東:龍騰山。大江自宜賓入,逕城南,又東入江安。西北:福溪亦名服溪,亦自宜賓入,南流入大江。僰溪與九盤溪合流至城東入江。一驛:龍騰。)長寧(簡。府東南百四十里。東:牛心。南:棫山、越王山。北:寶屏、龍峨。東西二溪與冷水溪俱至縣東北淯井合流為淯溪,一名三江口。又東北至武寧砦,為武寧溪,又東北至安寧砦,為安寧溪,又東北至江安入大江。)高(簡。府西南百五十里。南:閣梯。北:連珠。東南:七寶。西南:騰山。宋江自云南鎮(zhèn)雄入,北流,逕筠連東,分五道,北至平寨,逕城東而北。梅嶺溪自筠連入,至城北合宋江,又北入慶符。)筠連(簡。府西南二百五十里。南:暮春、黃牛。西:學(xué)士。東:景陽山。定川溪有二源,一出烏蒙黑桃灣,一出云南鎮(zhèn)雄羊落溝,合流逕城西,又北入高縣,為梅嶺溪。)珙(簡。府南少東二百里。北:麒麟、芙蓉。西:虎牢。西北:梅得山。珙溪一名落浦河,逕縣西南,折而東北入長寧,合淯溪。)興文(簡。府東南百八十里。東:摩旗。東南:文印山。南:南壽山。水車河一名三渡河,源出故建武城山谷中,至縣東北,又西流,經(jīng)梅嶺堡入長寧,注淯溪。)隆昌(沖,難。府東北二百七十里。北:道觀山。南:回龍山、玉蟾山。沱江自內(nèi)江入,逕城西南入瀘州。小溪一名隆橋河,在縣東,自內(nèi)江、榮昌二縣山溪水合流而成,東南流,亦入瀘州。)屏山(簡。府西南二百二十里。西:鏡山。東:書樓。東北:赤崖。西南:小悍山。馬湖江一名瀘水,即金沙江,自云南昭通入。東北逕蠻夷、平夷二土司界,又東北逕城南,又東入宜賓,與大江合。泥溪、什噶溪、大鹿溪并入馬湖江。巡司駐石角營。)馬邊廳(沖,繁。府西六百里。本屏山地,初為馬邊營,乾隆二十九年改廳。東:煙遮山。南:大池山。北:龍泉山。東南:金鳳山。清水溪一名新鎮(zhèn)河,源出涼山蠻界,逕廳南,折北轉(zhuǎn)東,過沐川司入犍為。)雷波廳(繁。府西南五百七十里。本屏山地,名雷波鄉(xiāng)?滴醭踔瞄L官司。雍正六年改雷波衛(wèi)。乾隆二十六年升廳。東:貝海。西:龍頭。北:雷番。西北:寶纛山。金沙江自云南昭通入,逕廳南,東北流,入屏山。南石城河,西南秦沙河,并源出蠻界,東流注金沙江。北馬湖,為黃種、芭蕉二溪上流。西南:神龍關(guān)。)蠻夷長官司(隸屏山。在縣西南,舊屬馬湖府。雍正五年改屬。東:大鹿山。西:什噶溪。)沐川長官司(隸屏山。在縣西北。東:青孤山。南:沐溪,東流入犍為界,)泥溪長官司(隸屏山。在縣西,元至元十三年,與馬湖路同置。明改縣,移司於此。仍明舊。)平夷長官司(隸屏山。在縣西。西北:隆馬崖山。馬湖江自云南昭通入,又南有大紋溪。) 夔州府:(要,沖,繁,難。隸川東道。明,府。)順治初,沿明制,領(lǐng)州一,縣十二?滴趿,省大寧入奉節(jié)。七年,省新寧入梁山。九年,省大昌入巫山。雍正六年,升達州為直隸州,以東鄉(xiāng)、太平二縣往隸。七年,復(fù)置大寧、新寧二縣。旋改新寧隸達州,改梁山隸忠州。乾隆元年,改建始隸湖北施南府。西距省治一千七百四十里。廣四百十里,袤五百四十里。北極高三十一度十一分。京師偏西六度五十三分。領(lǐng)縣六。奉節(jié)(沖,繁。倚。東:白帝山。赤甲與白鹽隔江,兩山對峙。西:官口。南:勝已、文山。北:天門山。東:瞿塘峽,峽口為滟滪堆,大江即岷江,自云陽入,逕縣南,東流,出瞿塘峽,自峽以下謂之峽江,亦名鎖江,又東入巫山。東:大瀼水、清瀼水,并入大江。東瞿塘關(guān)。)巫山(沖,繁。府東百三十里。東:巫山,山有十二峰,亦曰巫峽。南:南陵山。北:磊頭。東北:金頭。西北:天縣山。南:大江自奉節(jié)入,東流逕巫峽,又東入湖北巴東。巫溪水一名昌江,自大寧入,東南流入大江。又烏飛水在縣西南,發(fā)源奉節(jié)山谷中,東北流,亦入大江。清溪、萬流溪從之。)云陽(沖,繁。府西百四十里。東:石城。北:漢城、馬嶺。南:飛鳳。東南:新軍山。西北:大梁山。大江自萬入,逕城南,東流入奉節(jié)。彭溪一名開江,亦名臨江,自開入,東南流,逕城西入大江。湯溪水即東瀼河,東流逕五溪關(guān),又東至城東入大江。鹽井十。鹽課大使駐云安廠。)萬(沖,繁,難。府西少南二百八十里。東:黑象山。西:天城、魚存。南:南山。北:都歷、高梁。西南:羊尾山。西北:萬戶山。大江自忠州入,逕城南,又東入云陽。苧溪即古池溪,自梁山入,至城西,復(fù)南流入江。)開(簡。府西少北二百三十里。北:盛山。西:大池。南:九龍。東南:瑞石。東北:熊耳山。開江亦曰臨江,即古彭溪,自新寧入,逕縣南,又東南會清江、墊江入云陽。三潮溪、白水溪并東流入清江。)大寧(難。府北百八十里。東:鳳山。北:石柱、寶源山。東北:石鐘。巫溪一名昌江,源出縣境西北,逕城東,曰大寧河,又南入巫山。馬連溪即白楊河,逕城南,又東入大寧河。有鐵山關(guān)。) 龍安府:(繁。隸成綿龍茂道。明,府。)順治初,因明制,領(lǐng)縣三。雍正九年,改綿州之彰明來隸。西南距省治六百五十里。廣七百七十里,袤五百二十里。北極高三十二度二十二分。京師偏西十一度四十九分。領(lǐng)縣四,土司一。平武(繁。倚,東:左擔。西:太平。南:鎮(zhèn)南、羊角。北:火風(fēng)。東南:箐青、石門山。涪江自松潘入,東流逕城南,青漪江一名小江河,即古廉瀼水,亦東南流,并入江油。白水江自甘肅文縣入,逕城西北,又東南流入昭化。石泉河自石泉入,逕縣東南入彰明;鹣右幻遵R河,有二源,流至陽地溢口而合,西南入涪江。又東青川溪,東流入劍州。縣丞駐青山鎮(zhèn)。東北:北雄關(guān)。)江油(簡。府東南二百六十里。東:竇圌山。西:玉枕、大匡。南:龍頭。北:白魚。西南:大小匡山。涪江自平武入,逕城東,與青漪江并東南流入彰明。龍?zhí)断闯龈]圌山,流至石舍崖入涪江。東:涪水關(guān)。)石泉(簡。府西南三百二十里。南:石紐。東:金字山。西:千佛。東北:雞棲山。石泉河即湔水,自平武入,左合大魚口水,其西南源神泉河自茂入,西源壩底水自右來會,折東逕城南至素龍山,為石密溪,折南緣江油界入彰明。西石板、西北上雄二關(guān)。)彰明(簡。府東南三百二十里。東北:太華山。北:紫山、獸目山。涪江自江油入,分二派,夾城東西流,至縣南合,又南會石泉河入綿州。青漪江亦自江油入,南流入涪江。)陽地隘口長官司(隸平武。在縣北。宋為守御千戶。元至元時,授宣慰副使。明改置長官司。順治六年投誠,因之。) 寧遠府:(要,沖,繁,難。隸建昌道。建昌鎮(zhèn)總兵駐。明,建昌衛(wèi)。順治初,因明制為衛(wèi)。)雍正六年改府,以會理州來屬,并置西昌、冕寧、鹽源三縣。越巂一廳隸之。宣統(tǒng)元年,增置鹽邊廳。二年,又置昭覺縣。東北距省治一千二百三十里。廣八百四十里,袤一千二百九十里。北極高二十七度五十四分,京師偏西十四度十二分。領(lǐng)廳二,州一,縣四,土司十一。西昌(沖,繁。倚。舊建昌衛(wèi)。雍正六年改縣。東:木托。西:天王山。南:巴洞。東北:涼山。東南:螺髻。西南:旄牛山。安寧河即孫水,自冕寧入,逕城北。熱水河自東來注之。又逕城西,西河自西來注之。北納東河、寧遠河,南納邛河,南流入會理。東西溪河、三岔河均入金沙江。石門、羅鎖、瀘沽、太平四關(guān)。巡司二,駐普威、德昌所。)冕寧(繁,難。府北少西百八十里。初仍明制為寧番衛(wèi)。雍正六年改縣。東南:冕山,縣以此名。東:東山。南:南山。北:北山。孫水有三源,自縣北納瓦那河,逕城東南,西源三水合為小村河,又南至王家營,東源曰松溪河,合小相公嶺水,西北流曰瀘沽,來會,又南入西昌。若水即鴉龍江,自雅州入,西南入鹽源。沙沱、烏角、冕山、九盤四關(guān)。)鹽源(繁,難。府西南三百十里。明,鹽井衛(wèi)。雍正六年改縣。南:柏林山。西:斛僰和。西北:刺紅瓦山。打沖河即鴉龍江下流,自冕寧入,逕城西北,納左所河。又南鹽井河,合雙橋、浪渠二水,與別列河、麥架河西北流來注。又東南納右所河。又南納椒崖、那噶諸河,入會理。雙橋、古得二關(guān)。阿所拉場巡司。鹽井二。)昭覺(繁,疲,難。府東北。舊為交腳汛地,在涼山夷巢中。宣統(tǒng)元年,剿辦涼山倮夷。二年,就汛地增設(shè)縣治,改今名,并移建昌中營守備駐之。)會理州(沖,繁。府南四百里。本會川衛(wèi)?滴醵拍攴种脮碇。雍正六年省會川衛(wèi),移州治衛(wèi)城,隸寧遠。東:密勒山。西:斜山。南:白塔。西南:蘆那山。金沙江左瀆自鹽源入,右與云南大姚分岸。安寧河自州北納公母河、一碗水,西南與打沖河合,并西流入之。又南納黎溪水,入云南武定。東玉虛河、玉虹河、會通河俱入金沙江。有瀘津、松坪、永昌、大龍、虎頭等關(guān)。巡司二,駐迷易所、洼鳥場。)鹽邊廳(府西南。鹽源縣屬阿所拉地。嘉慶二十二年增設(shè)巡司。宣統(tǒng)元年升廳。改今名。)越巂廳(沖,繁。府北少東二百八十里。初因明制為越巂衛(wèi)。雍正六年廢衛(wèi)設(shè)廳。南:大孤山、小相公嶺。西:小孤山、阿露山。又西南:巂山。大渡河自打箭爐入,納松林河、鹿子河,東北流,老鴉漩河自西來,合二小水注之,又東北入清溪。越巂河自廳西南,二水合流,逕廳東,倮儸河、臘梅營水東來注之,又東北納寧越營、桂賢村二水,入峨邊,注大渡河。小相公嶺、青岡、海棠、曬經(jīng)四關(guān)。經(jīng)歷駐大樹堡。)沙麻宣撫司(隸西昌。在縣東北?滴跛氖拍曛。)瓜別安撫司(隸鹽源。在縣西北。康熙四十九年置。)木里安撫司(隸鹽源。在縣西北。雍正八年置。)威龍州長官司(隸西昌。在縣東南。元,威龍州地。明洪武間置司。仍明舊。)普濟州長官司(隸西昌。在縣西南。元,普濟州地。明洪武七年置土知州?滴跛氖拍旮闹。)昌州長官司(隸西昌。在縣南。元,昌州地。明洪武九年以云南大理府土職調(diào)守。仍明舊。)河?xùn)|長官司(隸西昌。在縣東南。明為宣慰司?滴跛氖拍旮闹谩#┌⒍奸L官司(隸西昌。在縣東南。順治六年歸附?滴跛氖拍晔谛麚崴。雍正六年改置。)阿都副長官司(隸西昌。雍正六年置。)馬喇長官司(隸鹽源。在縣西南。與云南永北廳接界?滴跛氖拍曛。)邛部長官司(隸越巂。在廳北?滴跛氖隁w附,授宣撫司。五十二年改置。) 雅州府:(沖,繁,難。建昌道治所。明,雅州。)順治初,因明制,為直隸州,領(lǐng)縣三。雍正七年升府,(撫民同知駐靖西關(guān)地,在哲孟雄之北,為亞東出入要路。有商埠。)以其地增置雅安縣。改天全土司為天全州,改長河西魚通安遠宣慰司為打箭爐廳。八年,改黎大所為清溪縣。均屬府。光緒三十年,升打箭爐為直隸廳。(三十四年升康定府。)東北距省治三百四十里。廣五百十里,袤三百八十里。北極高三十度四分。京師偏西十三度二十一分。領(lǐng)州一,縣五,土司一。雅安(沖,繁,難。倚。西:雅安山,縣以此名。東:周公。南:嚴道山。北:七盤山。青衣江一名平羌江,俗稱雅河,即大渡水。自蘆山入,至縣北門外,東南流入洪雅。小溪河自名山入,邛水自榮經(jīng)入,并入青衣江。北飛仙、金雞、南飛龍三關(guān)。)名山(沖,難。府東北四十里。城內(nèi)月心山。西北:名山,縣以此名。西:蒙山。東:白馬。南:總岡。東北:百丈山。名山水在縣東二百步,東南流入雅安,為小溪河。百丈河源出蓮花山,東南流入蒲江,為鐵溪河。東:黑竹關(guān)。一驛:百丈。)榮經(jīng)(沖,繁。府南九十里。北:銅山。東:孟山。西:中峻。南:邛崍、瓦屋、大關(guān)。榮、經(jīng)二水為邛水上源。榮水出邛崍山,五派并發(fā),流逕城西而合,又北流,繞城北,與經(jīng)水合,曰榮經(jīng)水。又北名邛水,入雅安。下改溪源出下改山,北流至城南,入經(jīng)水。祭風(fēng)溪在西,源出龍游山,入榮經(jīng)水。西北紫眼、西邛崍、東北天險三關(guān)。一驛:箐口。)蘆山(簡。府西北百里。東:始陽山,即禹貢蒙山,相接為盧山。西北:通靈山,為外番要道。南:青衣水有二源:西源即天全州流入之沫水,東源出邛州伏牛山,即古青衣水,二水夾城東西流,會於城南,又西南流,折東入雅安。和川水自天全入,逕城南入青衣江,曰三江口。西北:靈關(guān)。東北:八步關(guān)。東南:飛仙關(guān)。)天全州(繁,難。府西少北百二十里。東:多功、臥龍。南:燕子。西:馬鞍。東北:金鳳山。沫水一名浮圖水,自羌界入,逕州北,東南流,入蘆山。南:和川水,一名始陽河,二源合而南流,折東亦入蘆山。碉門,吏目駐。西:禁門、仙人、紫石三關(guān)。)清溪(沖,繁。府西南百六十里。東:沖天。西:牛心。南:盤陀。東北:圣鐘山。又縣北五十里有大相公嶺,即榮經(jīng)之邛崍山。大渡河一名瀘水,在縣南,自打箭爐入,與越巂分水,穿涼山夷界,入峨邊為中鎮(zhèn)河。南:兩澗水,東源出邛崍山玉淵泉,逕城東,西源出邛崍山二源溪,流逕城東,西與漢水合,入大渡河。巡司一,駐黃木廠。南:黑崖、清溪二關(guān)。驛二:泥頭、沈村。)董卜韓胡宣慰司(隸天全。在州西北。仍明舊。有靈關(guān)河,逕司西北,與多功水合。又冷邊長官司,亦隸天全。沈邊長官司,隸清溪,均於宣統(tǒng)三年改流。) 嘉定府;(沖,繁。隸建昌道。明,嘉定州。)順治初,因明制,為直隸州。領(lǐng)縣六?滴跏晟云涞刂脴飞。嘉慶十三年,設(shè)峨邊廳。北距省治三百九十里。廣六百馀里,袤二百九十里。北極高二十九度二十六分。京師偏西十二度三十一分。領(lǐng)廳一,縣七。樂山(沖,繁,倚。城西隅高標山。東:凌云、烏尤。北:白崖山。通江即岷江,自青神入,逕城東南,會陽江,入犍為。陽江即大渡河,自峨眉入,逕城西南,與青衣江合。青衣江一名平羌江,自夾江入,逕城西,納泥溪、竹公溪二水,入岷江。西蘇溪,西南臨江溪,均自峨眉入,蘇溪入青衣江,臨江溪入大渡河。東:安慶關(guān)。北:平羌、嘉禾二關(guān)。峨眉(繁。府西七十里。大峨、中峨、小峨三山俱在南。西南:綏山。西北:鏵山。大渡河亦名中鎮(zhèn)河,自峨邊入,徑城南,東北流,與羅目江合,入樂山為臨江溪。北:粗石河,發(fā)源大峨山麓,合符文水,東南流,逕城北,亦入樂山為蘇溪。西南:土地、大圍二關(guān)。)洪雅(繁。府西北百三十里。南:隱蒙、八面。東:烏尤、葛仙山。西:竹箐山。東北:金雞山。西南:遜周山。青衣江自雅安入,逕縣南,又東南入夾江,一名洪雅江。擁泔水出可慕山谷,逕縣入丹棱。龍門溪二源合流,東北入青衣江;ㄏ闯鰳s經(jīng),東北流,至城西入青衣江。西:竹箐關(guān)。)夾江(繁。府西北八十里。西:云吟、平羌。東:虎履。南:鳳凰。北:大觀山一名觀斗山。青衣江自洪雅入,逕城西南,南流入樂山。西:飛水溪一名瀑布泉,與青衣江合。西南龍鼻溪,繞龍鼻山入江。西:鐵石關(guān)。)犍為(沖,難。府東南百二十里。南:子云山。東:天馬。東:張綱山。北:舞鳳山。西南:沈犀山。岷江自樂山入,逕縣東,又東南入宜賓。沐溪、清水溪俱在南,并發(fā)源屏山,東流入江。東北四望溪,自榮入,逕三江鎮(zhèn)下與岷江合。鹽捕通判一,駐黃角井。大使一,駐牛華溪。)榮(繁,難。府東百五十里。北:鐵山、榮黎。東:梧桐。西:鳳西、白石、龍虎。南:龜泉山、五保山。榮溪自仁壽入,有二源,東西夾城流,至城南而合,東南流入富順。大牢溪源出鐵山,南流逕城西,至宜賓入岷江。縣丞一,駐貢井。)威遠(繁。府東二百六十里,西北:云臺。西:龍泉、老君山。西北:龍泉。西:紫金山。西北:獻寶溪,一名硫黃溪,三源合流,至縣東,有龍會河自西北南流注之,即秦川溪也,南入富順。峨邊廳(要府西二百六十里。本峨眉縣地。乾隆五十五年,設(shè)主簿分駐。嘉慶十三年裁主簿,置廳,設(shè)通判。九隘皆為廳地。南:龍山。東:藥子山,左界馬邊,右接夷境。西:橫木。北:馬湖山。中鎮(zhèn)水即大渡河,自清溪入,逕廳北,又東入峨眉。廳屬有嶺夷十二姓地。) 潼川府:(中,繁,難。隸川北道。明,潼川州。)順治初,因明制,為直隸州。領(lǐng)縣七。雍正十二年升府,以其地置三臺縣。西南距省治三百二十里。廣三百八十里,袤五百七十里。北極高三十一度六分。京師偏西十一度十六分。領(lǐng)縣八。三臺(繁,難。倚。東:東山,在縣東四里。又黃龍、鼓樓。西:三臺山,縣以此名,南:印臺、金魚。西南:牛頭。東北:萬峰。中江即古五城水,自中江入,逕城西南入涪江。涪江自綿州入,逕縣東北入射洪。又東桃花溪,亦入射洪?h產(chǎn)鹽,上井三,中井九,下井二百十六?h丞駐葫蘆溪。)射洪(繁,難。府東南六十里。南:白巖。東:東武。北:金華。東南:通泉山。東北:公成山。涪江自三臺入,逕城東,又南流入蓬溪。梓潼水一名射江,亦曰瀰江,又曰白馬河,自鹽亭入,南流,逕東南獨坐山下入涪江。東:黃滸溪亦自鹽亭入,與梓潼水合。桃花水自三臺入,南流入涪江。通判一,駐太和鎮(zhèn)。鹽課大使駐青堤渡。)鹽亭(簡。府東少北百二十里。西:負戴山。東:光祿。南:寶蓮。北:金紫。鹽亭水亦名小沙河,發(fā)源縣東北境,下流入梓潼水。梓潼水自綿州梓潼入,逕城南,合鵝溪入射洪。有鹽井二十。)中江(難。府西百二十里。城內(nèi)斗山。東五城與西棲妙隔江對峙。西南:銅官山。中江水名凱江,自羅江入,逕城西南,又東北流入三臺。雙橋河源出縣西北白蓮洞,東南流,逕城西,轉(zhuǎn)南至銅魚山下入中江。巡司一,駐胖子店。)遂寧(繁,難。府東南二百十五里。東:銅盤、龍頭。西:箕山。北:廣山。西南:書臺,與寶嘉、金魚二山相連為三峰。涪江自蓬溪入,逕城東,又東南入合州。東北:郪江有三源,并東北流至蓬萊鎮(zhèn),合入涪江。安居水一名關(guān)箭溪,自安岳入,逕城西南入銅梁。鹽井五十二?h丞兼批驗大使駐梓潼鎮(zhèn)。)蓬溪(繁,難。府東南百九十里。東:蓬萊、赤城。西:龍門。南:銅缽。北:石龍。西北:龍馬山。涪江自射洪入,逕城西南流入遂寧。西北:郪江,東流至黃龍鋪入涪江。又北蓬溪,源出西充,西南流,逕城北,入遂寧。鹽井七百九十五。縣丞駐蓬萊鎮(zhèn)。鹽課大使駐康家渡。)安岳(繁,難。府南三百八十里。治后鐵峰山。東:紫薇、白云。西:大云。南:安泉。東南:云居山。安居水自樂至入,逕城北,又東南入遂寧。魚海河有二源,一東流至城東,合入安居水。南:岳陽溪,東南流入大足。)樂至(簡。府南少西三百九十里。南:棋盤山。東:玉欄坡山、金雞山。西:周鼎。東南:乾峨山。安居水源出縣東北,東流,玉帶溪源出縣西清水潭,東南流,并入安岳。又樂至池在縣東二里,縣以此名。) 綏定府:(繁,疲,難。隸川東道。明,達州。)順治初,因明制,為夔州府屬之達州。雍正六年,升直隸州,以夔州之東鄉(xiāng)、太平、新寧三縣來屬。嘉慶七年升府,改名綏定,并於州地置達縣,升太平為直隸廳。十九年,以順慶府屬之大竹、渠二縣來隸。道光九年,移太平同知駐城口,改名城口廳,太平廳還為縣,均仍隸府。西距省治一千二百里。廣四百三十里,袤六百馀里。北極高三十一度十八分。京師偏西八度五十一分。領(lǐng)廳一,縣六。達(繁,疲,難。倚。東:龍城山、大竹。南:火峰、南巖。西:石城、金華。東南:金匱、石門。東北:竹⿸山。通川江即渠江,自東鄉(xiāng)入,逕城南,又西南入渠縣為宕渠江。南江自新寧入,東會瀘灘河,北流折西至城東入通川江。北水即巴江,自巴州入,并合通川江。西:鳳皇、鐵山、龍船三關(guān)。巡司駐麻柳場。)東鄉(xiāng)(簡。府東少北九十里。東:平樓、文字。西:印石。南:金榜。北:蟠龍。東南:峨城山。西南:石人山。前、中、后三江為通川江上流,俱自太平入。至城東合流入達縣。長樂河上流為白龍、赤甲二泉,源出東長樂鎮(zhèn),合西流,至城南入通川江。文字溪發(fā)源文字山,合前江。有高橋、馬渡二關(guān)。)新寧(繁,難。府東少南百一十里。西:屏山。東:雞山。南:冠子山。北:天馬。西南:鼓嘯山。東北:莪城山。南江自縣東北三角山發(fā)源,逕城南,折西北流,合聯(lián)珠峽水入達縣。瀘灘水源出大竹山,自達縣東南界北流,與南江合。開江在縣東北,東流入開縣。東:豆山關(guān)。)渠(簡。府西二百二十里。北:龍驤。西:玉蟾山。東北:八濛、大斌。渠江即宕渠水,自達縣入,逕城東,又西南入廣安。流江自營山入,東南流,與渠江合。白水溪源出東南白水洞,西流入渠江。北:衛(wèi)渠關(guān)?h丞駐三匯場。)大竹(繁。府西南百二十里。東:月城山。西:九盤、鄰山。東北:獅子山、金盤山亦名仙門山。仙門水自月城山發(fā)源,鄰水自鄰山發(fā)源,井西南流入鄰水。北:東流溪一名清溪河,西流入渠縣,注渠江?h丞駐石橋鋪。)太平(要。府東北百四十里。南:翠屏。東:天池、板塞。北:大橫山。前、中、后三江俱自縣境發(fā)源,逕城東西,并入東鄉(xiāng)。白沙河源出板塞山,西南流,逕城南入后江。東:藍津關(guān)。)城口廳(繁,疲,難。府東北三百六十里。西:城口山,廳以此名。東南:金城。東北:黃礅山。北江自黃礅山發(fā)源,經(jīng)大竹渡,折北入陜西紫陽為任河,注漢江。萬頃池在峽口山南,鄰境之水多源於此。東北:深溪關(guān)。) 康定府:(要。隸康安道。明,長河西魚通安遠宣慰司。)康熙初,明宣慰司以地歸附。雍正七年,移雅州府同知來治,置打箭爐廳,仍隸雅州府。光緒三十年,升直隸廳。三十四年升府,改名康定,隸康安道,升里化縣為里化廳,并以河口、稻成二縣同隸府。(宣統(tǒng)三年,舊隸打箭爐之宣慰、宣撫、安撫、長官各土司,全體改流,先后分別設(shè)治,并先各就其地置委員、理事等官。)東北距省治九百六十里。廣六百四十里,袤八百三十里。北極高三十度九分。京師偏西十四度三十八分。領(lǐng)廳一,縣二。(東:大⿷山。南:無脊山。東南:大雪山。東北:郭達。西南:折多山,為入藏要道。鴉龍江即古若水,自青海境發(fā)源,南流,逕府西南入冕寧。大渡河即古涐水,自懋功入,逕府東,又南入清溪。瀘河源出折多山,東北流,至城西南,有木鴉河自番界東流來注,并入大渡河。有榷稅瀘關(guān)。巡司一,駐瀘定橋。一驛:烹壩。)里化廳(要。府西六百四十里。里塘宣慰、宣撫司地。舊設(shè)有糧務(wù)委員。光緒三十二年設(shè)里化縣。三十四年升廳。東:紫木喇山。東北:高日山。東:鴉龍江自喇滾入,有三渡水自鹽源之木里土司及云南中甸來注之,會金沙江入馬湖。西南:色隆達河,源出額東額山,入金沙江。)河口(要。府西里塘、明正兩土司交界地,舊名中渡。光緒三十二年,里塘改流設(shè)縣。西有鴉龍江。)稻成(要。里塘土司地。舊名稻壩。光緒三十二年改流。三十四年設(shè)縣?h丞一,駐貢噶嶺。) 巴安府:(要。康安道治所。督辦川滇邊務(wù)大臣、按察使銜爐安兵備兼分巡道駐。巴塘宣撫司地。)光緒三十一年改流。三十三年置巴安縣。三十四年升府,并置三壩廳,鹽井、定鄉(xiāng)二縣隸之。東北距省治二千一百里。領(lǐng)廳一,縣二。(東:龍新山、甲噶喇山。西南:寧靜山。巴沖楮河自瞻對入,與金沙江合。色楮河即金沙江,自三巖入,逕府西至得榮入云南麗江。)三壩廳(要。府東二百三十里。巴塘、里塘兩土司交界地。三十三年改流。三十四年設(shè)廳,駐通判。)鹽井(要。巴塘土司地。光緒三十一年改流。三十四年設(shè)縣。瀾滄江自察木多入,繞由云南入緬甸。)定鄉(xiāng)(要。里塘土司地。舊名鄉(xiāng)城。光緒三十二年改流。三十四年設(shè)縣。) 登科府:(要。德爾格忒宣慰司地。邊北道治所。)宣統(tǒng)元年改流,析其地為五區(qū)。於北區(qū)設(shè)府,仍名登科,并置德化、白玉二州,石渠、同普二縣隸之。東北距省治三千三百五十里。領(lǐng)州二,縣二,土司十二。(川、藏交隘,東連甘孜、瞻對,西鄰納奪、察木多,南與巴塘、乍丫接壤,北界西寧、俄落,乃金沙江之上游。)德化州(要。德爾格忒土司中區(qū)地,舊名更慶。宣統(tǒng)元年改流設(shè)州。鴉龍江自甘孜入,入瞻對。巴沖楮河自巴塘入,下流入金沙江。)石渠(要。府西北二百一十里。德爾格忒土司北區(qū)地。即雜渠卡,一名色許。宣統(tǒng)元年改流設(shè)縣。)白玉州(要。府南六百三十里。德爾格忒土司南區(qū)地。宣統(tǒng)元年改流設(shè)縣。北有海子山。)同普(要。德爾格忒土司西區(qū)第。宣統(tǒng)元年改流設(shè)縣。并分管察木多呼圖克圖及納奪土司之地。)乍丫(呼圖克圖地,入藏要路。宣統(tǒng)三年設(shè)理事官。)察木多(呼圖克圖地,亦名昌都。東接德格、納奪、貢覺,西與八宿、諾隆宗毗連。舊設(shè)有糧員,置兵戍之。宣統(tǒng)三年增設(shè)理事官。)得榮(巴塘土司地。與云南接壤。宣統(tǒng)三年設(shè)委員。)江卡(舊為給藏地,置有兵戍。北接三巖、乍丫。西連波密、察木多。宣統(tǒng)二年收回。三年設(shè)委員。)貢覺(舊為給藏地。宣統(tǒng)二年收回。三年設(shè)委員。)桑昂(舊為給藏地。宣統(tǒng)二年收回。三年設(shè)委員。)雜瑜(舊為給藏地。宣統(tǒng)二年收回。三年設(shè)委員。)三巖(野番地。跨金沙江之上,有上巖、中巖、下巖之分。宣統(tǒng)二年歸附。三年設(shè)委員。)甘孜(麻書、孔撒兩土司地。宣統(tǒng)元年改流,設(shè)委員。兼管白利、東科、德格、倬倭、章谷之地。)章谷(土司地。與孔撒、麻書、德格、瞻對均接壤。改流后亦名爐霍屯。宣統(tǒng)三年設(shè)委員。)道塢(麻書、孔撒兩土司地。宣統(tǒng)三年改流設(shè)委員。)瞻對(舊為土司地,給與藏人。東連明正、單東、孔撒、麻書、章谷各土司界。南接里塘、毛丫、崇禧。西北與德格接壤。據(jù)鴉龍江之上游。有上瞻、中瞻、下瞻之分,亦名三瞻。宣統(tǒng)三年收回設(shè)委員。) 邛州直隸州:(中,沖,繁。隸建昌道。明,州。)東北距省治百八十里。廣二百二十里,袤百五十里。北極高三十度十八分。京師偏西十二度五十三分。領(lǐng)縣二。(東南:銅官山。南:文筆、古城。西:相臺、馬嵐、七盤。北:渠亭。西南:邛崍山。南:邛水,即古仆千水,亦名文井江,源出西北牛心山,東流入新津。牙江水、斜江水、氵耤水俱自大邑入,東南流,與邛水合。西南:火井。南:夾門關(guān)。巡司駐火井漕。)大邑(繁,難。州北少東四十里。東:銀屏山。西:高唐山。北:霧中山。西北:鶴鳴山。牙江水源出縣境,氵耤水源出鳳凰山,斜江水源出鶴鳴山,并東南流入州。東:乾溪鎮(zhèn)。)蒲江(簡。州東南六十里。南:金釜山、長秋山。北:白鶴山。南:蒲江自丹棱入,東北流入州,合邛水。北:鐵溪河自名山入,即百丈河,下流會蒲江入邛水。西南:黑竹關(guān)。) 綿州直隸州:(沖,繁,難。舊隸成綿龍茂道。光緒三十四年裁。明,成都府屬州。)順治初,仍明制。雍正五年,升直隸州,以成都之綿竹、德陽、安及保寧之梓潼來隸,并設(shè)彰明、羅江二縣,尋改彰明屬龍安府。乾隆三十五年,移州治羅江,省羅江縣。嘉慶六年,還舊治,復(fù)設(shè)羅江。西南距省治二百七十里。廣三百里,袤百零五里。北極高三十度二十七分。京師偏西十一度三十五分。領(lǐng)縣五。(東:金山。南:延賢。東北:天池。北:綿山,州以此名。涪江自彰明入,逕州北及東,又東南入三臺,亦謂之內(nèi)水。龍安水、茶坪水俱自安縣入。并東南流,與涪江合。州產(chǎn)鹽,有中井十一,下井一。鹽捕州判駐豐谷井。縣丞駐魏城。驛二:魏城、金山。)德陽(沖,繁。州西南百五十里。北:鹿頭山、浮中山。綿水一名綿陽河,自綿竹入,東南流,逕城南入漢州。石亭水亦自綿竹入,逕城西南,入漢州。北:鹿頭關(guān)。一驛:旌陽。)安(繁。州西北百一十里。北:千佛。東:西昌山。南:浮山。東北:金山。黑水河一名寧口河,冷水河一曰乾河,并東南流入羅江。茶坪水源出千佛山,發(fā)源東南,逕城西會龍安水入州。西小壩、睢水,北曲山三關(guān)。)綿竹(繁。州西南百八十里。北:武都。南:文曲。西南:飛鳧。西北:紫巖山。綿水、石亭水俱自茂州入,左流為綿水,逕城北,東南入德陽。射水一名紫溪河,源出三溪山,逕城南,與石亭水合。白水河源出土司漆寨坪,東南流,逕城西南,馬尾河源出土司天池山,東南流,逕城西北,折而東,并入射水河。南:石碑鎮(zhèn)。)梓潼(沖,繁。州東北百二十里。東:兜率山。西:葛山。南:長卿山。北:五婦山。梓潼水一名歧江,源出龍安平武山谿,東南流,逕城西南,又南入鹽亭,即古馳水也。西北:九曲水,源出龍安洞子口,九轉(zhuǎn)入潼江。一驛:武連。)羅江(沖,繁。州西南九十里。北:潺山。南:天臺山。西南:龍池山。黑水、冷水俱自安縣入,東南流,至縣東北合,是為羅江。又折南,逕縣東入中江。南:芙蓉溪,源出白馬關(guān)下,東南流,至縣南,與羅江合,一名三紫水。西南:白馬關(guān)。一驛:羅江。) 資州直隸州:(,繁,難。隸川南永寧道。明,資縣。)順治初,仍明制,為資縣,屬成都府。雍正五年,升直隸州,以成都之仁壽、井研、資陽、內(nèi)江來屬。西北距省治三百四十里。廣四百三十里,袤五百里。北極高三十九度五十分。京師偏西十一度三十二分。領(lǐng)縣四。(資山在西北,州以此名。南:銀山、鐵山。西南:玉京、金爐。西:盤石山。中江自資陽入,逕城西南為資江,亦曰中江。北納小溪,東納大濛溪,東南流入內(nèi)江。珠溪源出井研北境,東北流,至州西北與中江合。大濛溪源出西龍家壩,又名都溪,東流逕城南,至唐明渡入資江。州判駐羅泉井。一驛:珠江。)資陽(繁,難。州西百三十里。東:寶臺、萬鐘。西:鳳臺。南:書臺。西南:獨秀,亦名資江。沱江亦名雁江,自簡州入,楊花溪自樂至西來注之。資溪、孔子溪均東來注之,南入州。一驛:南津。)內(nèi)江(沖。州東南九十里。西:翔龍、華萼。東:降福。南:鏵影。西南:石城。東南:金紫山。沱江自州入,逕城南,清流河合高橋河入之,南入富順。西南:玉帶溪,流合中江。城內(nèi)西北隅有桂湖,與中江通。一驛:安仁。)仁壽(繁,難。州西二百里。三隅山峙東、西、北三隅。南:覺山。西:天池。東:佛巖山。赤水一名黃龍溪,自簡州入,西流逕縣北,又西入彭山,合府河。魚蛇水發(fā)源縣西境,西南流入眉州。)井研(簡。州西南二百四十里。城內(nèi)麟山。西:書臺、五星。北:瑞芝、九龍。東北:鐵山。西南:磨玉山。擁思茫水有二源,夾城西南流,合為泥溪,入樂山?h產(chǎn)鹽,有上井四,中井七,下井二百二十六。) 茂州直隸州:(中。原隸成綿龍茂道。光緒三十四年裁。明,成都府屬州。)順治初,仍明制。雍正六年,升直隸州,以成都之汶川及?h來隸。嘉慶六年,省?h入雜谷廳。東南距省治四百十里。廣百八十里,袤四百三十里。北極高三十度三十七分。京師偏西十二度三十一分。領(lǐng)縣一,土司六。(東南:岷山,一名雪山,俗呼九嶺山,北自松茂,南接灌縣。東:五味山。南:巨人。北:茂濕山。岷江自松潘入,南流逕州西,亦曰汶江,黑水河即古翼水,東南來注,松溪自黑虎寨來注。又北,納三溪,南納南龍溪及白水河,西流入江。東桃坪、南七星、雁門、實大四關(guān)。一驛:來遠。)汶川(沖,繁。州西南百二十里。南:岷山,又南娘子嶺,為縣門戶。東:玉壘。西:河屏。北:壽山、七盤。東南:龍泉山。岷江自雜谷入,逕縣北,名汶江,亦名玉輪江。東納大溪口水,西納登溪溝水,逕城西南,桃川水自東來注,又草坡河、龍?zhí)稖、天赦山水、臥龍關(guān)水,并東南來注,入灌縣。有桃關(guān)、徹底二關(guān)。驛二:寒水、太平。)瓦寺宣慰司(隸汶川。在縣西北。明為安撫司。嘉慶元年改置。司境有草坡河。)沙壩安撫司(隸州。在州北。仍明舊。)靜州長官司(隸州。在州東。仍明舊)岳希長官司(隸州。在州西。仍明舊。)實大關(guān)長官司(隸州。在州西。仍明舊。)隴木長官司(隸州。在州西。仍明舊。) 忠州直隸州:(繁,難。隸川東道。明,重慶府屬州。)順治初,仍明制。雍正十二年,升直隸州,以重慶之酆都、墊江及夔州之梁山來隸。西距省治一千五百里。廣二百六十里,袤百八十里。北極高三十度十六分。京師偏西八度二十分。領(lǐng)縣三。(東:毓秀。西:高盈山、屏風(fēng)山。東南:涂山。東北:九亭山。大江自酆都入,逕城西,西溪來注。又逕州東,渰溪河來注。又東,涂井河自西來注。又北入萬縣。州產(chǎn)鹽,有上井三,中井八,下井二十四。州判駐石橋井,巡司駐敦里八甲。東南:涂井鎮(zhèn)。)酆都(簡。州西南百十里。東:青牛、大峰。西:石璧。南:金盤。東北:平都山。水經(jīng)所謂“逕東望峽,東歷平都”者也。大江自涪州入,東北流,逕城南,又東北入州。渠溪自州西南流,葫蘆溪自石砫西流,碧溪自金盤山東南流,并入大江。西:北涪鎮(zhèn)。)墊江(繁,難。州西北百三十里。東:佛轉(zhuǎn)山。西:白龍洞。南:望月。東南:將軍崖山。羅平水有三源,北源出石人山,西源出白龍洞,南源出將軍崖,會於三河口,又東與高灘溪合。高灘溪自梁山入,逕城東南,又西南入長壽,為龍溪。一驛:白渡。)梁山(繁,難。州西北百里。東:峰門。西:金鳳。南:石馬。北:高都。東:蟠龍山,下有溪東南流,入州,為涂溪。又桂溪,發(fā)源五斗山,北流逕城西,折西南流入墊江,為高灘溪。纻溪源出縣境,東南流入萬溪;⑾(zhèn)。一驛:太平。) 酉陽直隸州:(繁,難。隸川東道。明,酉陽宣慰司。屬重慶府。)順治初,仍明制。雍正十二年,改重慶屬之黔江、彭水二縣置黔彭直隸廳。十三年,又改平茶長官司為秀山縣,屬廳。乾隆元年,廢廳,改為酉陽直隸州,以黔、彭、秀三縣來隸。西北距省治一千七百四十里。廣四百六十里,袤五百六十里。北極高二十八度五十一分。京師偏西七度三十八分。領(lǐng)縣三。(北:酉陽山,州以此得名。東:龍山、荷敷。西:鬼巖。南:佛山。東南:三江山。黔江自貴州安化入,逕城西,納南溪河、洪渡河,入彭水。北河自湖北來鳳入,逕城東,南流,會邑梅河,折東入湖南保靖,為酉水。東南:疊溪,上承凱歌河,自貴州銅仁入,亦名買賽河,東北流,秀山之哨溪來會。又納后溪、容溪,東入酉水。州同駐龍?zhí)舵?zhèn)。巡司駐龔灘鎮(zhèn)。)秀山(繁,難。州東南二百六十里。西:高秀山,縣以此名。東:巴慣山。南:擎團、鼎桂。西南:白歲山,哨溪出焉,東與滿溪合,入州會買賽河。南:地澄溪,東合遵岫溪,入凱歌河。邑梅河在東南,有紅河溪會嘉塘河?xùn)|北流注之,又與北河合。巡司駐石堤。)黔江(簡。州北二百八十里。東:酉陽山。北:黃連大堊山。西:金雞箐山。西南:梅子關(guān)山。唐崖河自湖北咸豐入,大木溪合七十八溪水來入之。阿蓬水亦名東小溪,逕城東南,又西南入州,為南溪河。有石勝、白崖、梅子三關(guān)。)彭水(難。州西二百里。西:壺頭山。東:甘山。南:丹陽。西南:盈川山。東北:伏牛山。涪陵江即黔江,自州入,西納長溪,北逕城西。龍嘴河自黔江來會,后江河、水洞河入之。又北納合溪河、射香溪,西入涪州合大江。東北:亭子關(guān)。東:鹽井、郁山二鎮(zhèn)。巡司駐郁山鎮(zhèn)。) 眉州直隸州:(沖,繁。隸建昌道。明,州。)康熙初,彭山、青神二縣先后省入州。雍正六年復(fù)置,仍隸州。東北距省治百九十里。廣百六十里,袤百八十里。北極高三十度六分。京師偏西十二度三十一分。領(lǐng)縣三。(西南:連鼇山。西:醴泉。北:盤龍。東:蟆頤山。下臨玻瓈江,一名蟆頤津,即岷江,自彭山入,逕武陽驛,分流復(fù)合,南入青神。醴泉江發(fā)源盤龍山,東西二源,出盤龍山,分流至州北,合為雙河口,繞州城與松江合,入岷江。思濛江在南,一名芙蓉溪,澭甘水在西南,一名金流江,俱自丹棱入,逕州東南流,并至青神與岷江合。有魚耶、東館二鎮(zhèn)。)丹棱(簡。州西九十里。南:長山。北:龍鵠山。東南:三峰、金釜二山。思濛江源出龍鵠山。夷郎川源出赤崖山,與思濛合,澭甘水自洪雅入,俱東南流入州。南:柵頭鎮(zhèn)。)彭山(繁。州北四十里。東:金華山。北:彭亡山,本名彭女,水名彭望。東北:崌崍、天社。西北:回龍山。大江一名汶江,又名武陽江,自新津入,逕城東北入州。府河即錦水,下流納赤水,俱自仁壽入,南流入大江。東北:雙江鎮(zhèn)。)青神(沖。州南八十里。西:熊耳。西:多棱山。東:上巖、中巖、下巖,即三巖。大江一名導(dǎo)江,自州入,南流入樂山。思濛江、澭甘水俱自州入,東北魚蛇水自仁壽入,西南流,并入大江。) 瀘州直隸州:(要,沖,繁,難。川南永寧道治所。明,州。)光緒三十四年,析九姓鄉(xiāng)隸永寧州。西北距省治七百五十里。廣三百十里,袤二百二十里。北極高二十八度五十四分。京師偏西十度五十七分。領(lǐng)縣三。(州治在忠山麓,即寶山,一名瀘峰。東:神臂巖。南:方山。北:玉蟾山。資江即沱江下流,自富順入,東流逕北門外,至城東北,與大江會。大江自納溪入,東北流,逕城南,折流合沱江,曰合江,又東入合江。悅江源出榮昌白馬洞,南流入大江。支江自富順椽子漕入,思晏江自榮昌入,并南入資江。九曲溪自隆昌入,南流至玉蟾山下合思晏江。南龍透、北玉蟾二關(guān)。巡司駐嘉明鎮(zhèn)。州判駐九姓鄉(xiāng)。)納溪(沖。州西南四十里。東:樓子、掇旗。西:冠山。南:馬鞍山。北:濱江。西:納溪,俗名清水河,即永寧河下流,源出阿永番部,東流入大江。南:倒馬、石虎二關(guān)。驛一:江門。)合江(沖,難。州東北百二十里。南:少岷,即安樂山。東南:榕山。西南:丁山。大江自州入,東流,逕北門東入江津。安樂溪一名小江,即古大涉水,亦曰<魚習(xí)>部水,自貴州仁懷入。之溪亦自仁懷入,合流至城東北入大江。南:符關(guān)。)江安(沖。州西南百十里。南:南照山。北:北照山。東:鳳凰山。大江在城北,自南溪入,東北流,入納溪。淯溪自長寧入,東北流,逕城西北,入大江。綿溪源出連天山,亦入大江,曰綿水口。) 永寧直隸州:(要,沖,繁,難。隸川南永寧道。明,敘州府。敘永同知及貴州都司永寧衛(wèi)轄地。)順治初,仍明制,置同知,隸敘州府。析永寧衛(wèi)隸貴州威寧府。康熙二十六年,改衛(wèi)為縣。雍正五年,廳地并入縣,改屬敘州府。八年,復(fù)設(shè)同知。乾隆元年,升為敘永直隸廳,以永寧縣來屬。光緒三十三年,以永寧移治古藺。三十四年,改廳曰永寧直隸州,改縣曰古藺,并析瀘州之瀘衛(wèi),分州地曰九姓鄉(xiāng),置古宋縣屬焉。西北距省治九百九十里。廣四百馀里,袤三百九十里。北極高二十七度五十六分。京師偏西十一度十三分。領(lǐng)縣二。(東:天馬山。西:寶真。南:青龍。東北:紅崖。東南:獅子山。永寧河亦曰界首河,一源自小井壩入,逕城西,一源自鐵矢坎入,合北流,通江溪自貴州入,納魚漕溪注之,入納溪,合大江。東:羅付大河,與貴州遵義接界,下流入烏江。東雪山、西北江門二關(guān)。驛一:永安。)古藺(繁,難。州東九十里。舊為巡檢司駐。光緒三十三年改永寧縣為今名,移治此。東:雪山。西:海漫山。赤水河自云南鎮(zhèn)雄入,逕赤水衛(wèi)東北,合永寧河入納溪。北:梯口關(guān)?h丞一,駐赤水鎮(zhèn)。)古宋(沖,繁,難。州西。舊瀘衛(wèi)。明設(shè)九姓長官司,屬永寧衛(wèi),后屬瀘州。順治四年歸附,仍明制。康熙二十四年并入瀘州。雍正四年設(shè)州同,后改州判。光緒三十四年裁,升縣改今名。西:中和山。南:古洞巖。魚漕溪東流入州,合通江溪。) 松潘直隸廳:(要,沖,繁,難。舊隸成綿龍茂道。明,松潘衛(wèi),隸四川都司。)順治初,仍明制為衛(wèi),屬龍安府。雍正九年,裁衛(wèi)置廳。乾隆二十五年,升直隸廳。舊隸成綿龍茂道。松潘鎮(zhèn)總兵駐。南距省治九百五十里。廣二百七十七里,袤二百二十里。北極高三十二度四十六分。京師偏西十二度五十一分。(南:火焰山。北:大小分水嶺。西北:岷山,即瀆山,又謂之汶阜,一名沃焦山。禹導(dǎo)江處,其水曰瀆水,即岷江,一曰汶江。東:雪欄山,下有白水,為涪江之源。合三舍堡、羊峒口諸水,經(jīng)小河營,曰小河,入平武。岷江自岷山之羊膊嶺南來,殺鹿洞一水東來注,經(jīng)黃勝關(guān)弓槓口,一水西來注,逕廳東南,左納東勝河,右納窗河。又南,左納云昌溝,右納山壩溪,經(jīng)平定關(guān)入茂州。西:黑水河,有南北二源,合流亦入茂州。有望山、雪欄、風(fēng)洞、紅崖、黃勝、平定、武都等關(guān)。巡司一,駐南坪。) 石砫直隸廳:(簡。隸川東道。明,宣慰司,屬夔州府。)順治十六年歸附,仍明制,授宣慰司,屬夔州府。乾隆二十七年,升為直隸廳。西距省治一千二百里。廣二百三十里,袤二百四十里。北極高三十度十八分。京師偏西八度十五分。(東:石砫山。南:大峰門山。北:方斗山。大江自酆都入,右納神溪、鍾溪、沼溪,東北流入萬縣。東南:賓河有二源,俱自湖北利川入,曰龍嘴溪,曰冷箐溪,逕沙子關(guān),合為三江溪。又西南流曰后河,逕廳北,大鳳溪來注。又西南,江池溪自龍?zhí)秮碜。又西南為葫蘆溪,西北流入酆都,注大江。東沙子、南大風(fēng)二關(guān)。巡司一,駐西界沱。) 理番直隸廳:(難。舊隸成綿龍茂道。明,雜谷安撫司,屬茂州。)順治初,仍明制。乾隆十七年改廳,駐理番同知。二十五年,升直隸廳。嘉慶六年,以茂州屬之?h入之。東南距省治三百八十里。廣九百六十五里,袤一百七十里。北極高三十一度四十分。京師偏西十三度十三分。領(lǐng)土司四。(西:熊耳山。東:高碉。北:馬鞍、龍山。西北:姜維、花崖二山。大江自茂州入,逕廳東南,又南入汶川。沱江在城西北,有二源:南曰雜谷河,北孟董溝,并東南流,至城西北而合,折南入大江。西:大溪,源出梭磨土司東界大閉氻雪山,東南流,亦入大江。西南維關(guān)、鎮(zhèn)遠關(guān),西北鎮(zhèn)安關(guān)。)梭磨宣慰司(廳西北。舊為長官司。乾隆四十年升置。大溪源出司境大雪山,東北流入廳。)從噶克長官司(廳西北。乾隆十八年置。)卓克采長官司(廳西。乾隆十四年置。)丹壩長官司(廳西。舊為土舍。乾隆二十四年改置。) 懋功屯務(wù)廳:大小金川土司地。順治七年,小金川歸附?滴趿,大金川歸附。雍正元年,授安撫司。乾隆四十一年,分置美諾、阿爾古兩廳。四十四年,并阿爾古入美諾。四十八年,改懋功廳,駐同知,理五屯事務(wù)。廣千四百五里,袤五百七十里。北極高三十度四十四分。京師偏西十三度六十分。領(lǐng)屯五,土司二。懋功屯(廳治。東:巴郎山。南:漢牛雪山。北:日爾拉山。西南:喇嘛寺山。東北:商角山。小金川河自撫邊入,東南流,逕廳北,受南北兩山水,至章谷合金沙河。)撫邊屯(廳北百三十五里。北:孟拜山。西:空卡雪山。小金川河在屯南,合日爾拉、索烏、巴郎諸山水,西南入懋功。)章谷屯(廳西百八十里。東:墨爾多山、丹噶山。金川河自崇化入,逕屯東南,與小金川河合,折西南,流入打箭爐,為大渡河。)崇化屯(廳西二百五十里。東:刮耳崖。東南:丹噶山。東北:木果木山。金川河自綏靖入,逕屯西入章谷。小溪河發(fā)源空卡山,東流入小金川河。)綏靖屯(廳西二百七十里。東:索烏山。南:足古山。東南:功噶山。金川河自綽斯甲布土司入,逕屯西入崇化。)鄂克什安撫司(廳東。乾隆十五年置。)綽斯甲布安撫司(廳西。乾隆四十一年置。東:宜喜山。金川河自司境南流入綏靖。)

 

清史稿

   清史稿 全書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紀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傳三百一十六卷,以紀傳為中心。所記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下至1911年清朝滅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歷史。 
  《清史稿》是由中華民國初年特設(shè)的清史館編修的,以館長趙爾巽任主編,繆荃孫、柯劭忞等為總纂,另設(shè)纂修、協(xié)修、提調(diào)、校勘等職。參加編寫工作的先后有一百多人!肚迨犯濉酚1914年開始編纂,1920年編成初稿,1926年修訂一次,1927年秋大致完稿,前后歷時十四年。對于這樣一部有清一代的正史,“本應(yīng)詳審修正,以冀減少疵颣”但“以時事之艱虞,學(xué)說之龐雜”,尤其因主編趙爾巽“年齒之遲暮,再多慎重,恐不及待”。于是就委托袁金鎧經(jīng)辦發(fā)刊和?淌乱。于1928年刊印,1929年發(fā)行。 

卷十一 本紀十一 卷十二 本紀十二
卷十三 本紀十三 卷十四 本紀十四
卷十五 本紀十五 卷十六 本紀十六
卷十七 本紀十七 卷十八 本紀十八
卷十九 本紀十九 卷二十 本紀二十
卷二十一 本紀二十一 卷二十二 本紀二十二
卷八十三 志五十八 卷八十四 志五十九
卷八十五 志六十 卷八十六 志六十一
卷八十七 志六十二 卷八十八 志六十三
卷八十九 志六十四 卷九十 志六十五
卷九十一 志六十六 卷九十二 志六十七
卷九十三 志六十八 卷九十四 志六十九
卷一百四十 志一百十五 卷一百四十一 志一百十六
卷一百四十二 志一百十七 卷一百四十三 志一百十八
卷一百四十四 志一百十九 卷一百四十五 志一百二十
卷一百四十六 志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四十七 志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四十八 志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四十九 志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五十 志一百二十五 卷三百五 列傳九十二
卷三百六 列傳九十三 卷三百七 列傳九十四
卷三百八 列傳九十五 卷三百九 列傳九十六
卷三百十 列傳九十七 卷三百十一 列傳九十八
卷三百十二 列傳九十九 卷三百十三 列傳一百
卷三百十四 列傳一百一 卷三百十五 列傳一百二
卷五百 列傳二百八十七 卷五百一 列傳二百八十八
卷五百二 列傳二百八十九 卷五百三 列傳二百九十
卷五百四 列傳二百九十一 卷五百五 列傳二百九十二
卷五百六 列傳二百九十三 卷五百七 列傳二百九十四
卷五百八 列傳二百九十五 卷五百九 列傳二百九十六
卷五百十 列傳二百九十七 卷一 本紀一
卷二 本紀二 卷三 本紀三
卷四 本紀四 卷五 本紀五
卷六 本紀六 卷七 本紀七
卷八 本紀八 卷九 本紀九
卷十 本紀十 卷二十三 本紀二十三
卷二十四 本紀二十四 卷二十五 本紀二十五
卷二十六 志一 卷二十七 志二
卷二十八 志三 卷二十九 志四
卷三十 志五 卷三十一 志六
卷三十二 志七 卷三十三 志八
卷三十四 志九 卷三十五 志十
卷三十六 志十一 卷三十七 志十二
卷三十八 志十三 卷三十九 志十四
卷四十 志十五 卷四十一 志十六
卷四十二 志十七 卷四十三 志十八
卷四十四 志十九 卷四十五 志二十
卷四十六 志二十一 卷四十七 志二十二
卷四十八 志二十三 卷四十九 志二十四
卷五十 志二十五 卷五十一 志二十六
卷五十二 志二十七 卷五十三 志二十八
卷五十四 志二十九 卷五十五 志三十
卷五十六 志三十一 卷五十七 志三十二
卷五十八 志三十三 卷五十九 志三十四
卷六十 志三十五 卷六十一 志三十六
卷六十二 志三十七 卷六十三 志三十八
卷六十四 志三十九 卷六十五 志四十
卷六十六 志四十一 卷六十七 志四十二
卷六十八 志四十三 卷六十九 志四十四
卷七十 志四十五 卷七十一 志四十六
卷七十二 志四十七 卷七十三 志四十八
卷七十四 志四十九 卷七十五 志五十
卷七十六 志五十一 卷七十七 志五十二
卷七十八 志五十三 卷七十九 志五十四
卷八十 志五十五 卷八十一 志五十六
卷八十二 志五十七 卷九十五 志七十
卷九十六 志七十一 卷九十七 志七十二
卷九十八 志七十三 卷九十九 志七十四
卷一百 志七十五 卷一百一 志七十六
卷一百二 志七十七 卷一百三 志七十八
卷一百四 志七十九 卷一百五 志八十
卷一百六 志八十一 卷一百七 志八十二
卷一百八 志八十三 卷一百九 志八十四
卷一百十 志八十五 卷一百十一 志八十六
卷一百十二 志八十七 卷一百十三 志八十八
卷一百十四 志八十九 卷一百十五 志九十
卷一百十六 志九十一 卷一百十七 志九十二
卷一百十八 志九十三 卷一百十九 志九十四
卷一百二十 志九十五 卷一百二十一 志九十六
卷一百二十二 志九十七 卷一百二十三 志九十八
卷一百二十四 志九十九 卷一百二十五 志一百
卷一百二十六 志一百一 卷一百二十七 志一百二
卷一百二十八 志一百三 卷一百二十九 志一百四
卷一百三十 志一百五 卷一百三十一 志一百六
卷一百三十二 志一百七 卷一百三十三 志一百八
卷一百三十四 志一百九 卷一百三十五 志一百十
卷一百三十六 志一百十一 卷一百三十七 志一百十二
卷一百三十八 志一百十三 卷一百三十九 志一百十四
卷一百五十一 志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五十二 志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五十三 志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五十四 志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五十五 志一百三十 卷一百五十六 志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五十七 志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五十八 志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五十九 志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六十 志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六十一 表一 卷一百六十二 表二
卷一百六十三 表三 卷一百六十四 表四
卷一百六十五 表五 卷一百六十六 表六
卷一百六十七 表七 卷一百六十八 表八
卷一百六十九 表九 卷一百七十 表十
卷一百七十一 表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表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表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表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表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表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表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表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表十九 卷一百八十 表二十
卷一百八十一 表二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表二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表二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表二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表二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表二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表二十七 卷一百八十八 表二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表二十九 卷一百九十 表三十
卷一百九十一 表三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表三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表三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表三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表三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表三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表三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表三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表三十九 卷二百 表四十
卷二百一 表四十一 卷二百二 表四十二
卷二百三 表四十三 卷二百四 表四十四
卷二百五 表四十五 卷二百六 表四十六
卷二百七 表四十七 卷二百八 表四十八
卷二百九 表四十九 卷二百一十 表五十
卷二百十一 表五十一 卷二百十二 表五十二
卷二百十三 表五十三 卷二百十四 列傳一
卷二百十五 列傳二 卷二百十六 列傳三
卷二百十七 列傳四 卷二百十八 列傳五
卷二百十九 列傳六 卷二百二十 列傳七
卷二百二十一 列傳八 卷二百二十二 列傳九
卷二百二十三 列傳十 卷二百二十四 列傳十一
卷二百二十五 列傳十二 卷二百二十六 列傳十三
卷二百二十七 列傳十四 卷二百二十八 列傳十五
卷二百二十九 列傳十六 卷二百三十 列傳十七
卷二百三十一 列傳十八 卷二百三十二 列傳十九
卷二百三十三 列傳二十 卷二百三十四 列傳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五 列傳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六 列傳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七 列傳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八 列傳二十五
卷二百三十九 列傳二十六 卷二百四十 列傳二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列傳二十八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二十九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三十 卷二百四十四 列傳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三十二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三十三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三十四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三十五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三十六 卷二百五十 列傳三十七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三十八 卷二百五十二 列傳三十九
卷二百五十三 列傳四十 卷二百五十四 列傳四十一
卷二百五十五 列傳四十二 卷二百五十六 列傳四十三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四十四 卷二百五十八 列傳四十五
卷二百五十九 列傳四十六 卷二百六十 列傳四十七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四十八 卷二百六十二 列傳四十九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五十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五十一
卷二百六十五 列傳五十二 卷二百六十六 列傳五十三
卷二百六十七 列傳五十四 卷二百六十八 列傳五十五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五十六 卷二百七十 列傳五十七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五十八 卷二百七十二 列傳五十九
卷二百七十三 列傳六十 卷二百七十四 列傳六十一
卷二百七十五 列傳六十二 卷二百七十六 列傳六十三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六十四 卷二百七十八 列傳六十五
卷二百七十九 列傳六十六 卷二百八十 列傳六十七
卷二百八十一 列傳六十八 卷二百八十二 列傳六十九
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七十 卷二百八十四 列傳七十一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七十二 卷二百八十六 列傳七十三
卷二百八十七 列傳七十四 卷二百八十八 列傳七十五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七十六 卷二百九十 列傳七十七
卷二百九十一 列傳七十八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七十九
卷二百九十三 列傳八十 卷二百九十四 列傳八十一
卷二百九十五 列傳八十二 卷二百九十六 列傳八十三
卷二百九十七 列傳八十四 卷二百九十八 列傳八十五
卷二百九十九 列傳八十六 卷三百 列傳八十七
卷三百一 列傳八十八 卷三百二 列傳八十九
卷三百三 列傳九十 卷三百四 列傳九十一
卷三百十六 列傳一百三 卷三百十七 列傳一百四
卷三百十八 列傳一百五 卷三百十九 列傳一百六
卷三百二十 列傳一百七 卷三百二十一 列傳一百八
卷三百二十二 列傳一百九 卷三百二十三 列傳一百十
卷三百二十四 列傳一百十一 卷三百二十五 列傳一百十二
卷三百二十六 列傳一百十三 卷三百二十七 列傳一百十四
卷三百二十八 列傳一百十五 卷三百二十九 列傳一百十六
卷三百三十 列傳一百十七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一百十八
卷三百三十二 列傳一百十九 卷三百三十三 列傳一百二十
卷三百三十四 列傳一百二十一 卷三百三十五 列傳一百二十二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一百二十三 卷三百三十七 列傳一百二十四/a>
卷三百三十八 列傳一百二十五 卷三百三十九 列傳一百二十六
卷三百四十 列傳一百二十七 卷三百四十一 列傳一百二十八
卷三百四十二 列傳一百二十九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一百三十
卷三百四十四 列傳一百三十一 卷三百四十五 列傳一百三十二
卷三百四十六 列傳一百三十三 卷三百四十七 列傳一百三十四
卷三百四十八 列傳一百三十五 卷三百四十九 列傳一百三十六
卷三百五十 列傳一百三十七 卷三百五十一 列傳一百三十八
卷三百五十二 列傳一百三十九 卷三百五十三 列傳一百四十
卷三百五十四 列傳一百四十一 卷三百五十五 列傳一百四十二
卷三百五十六 列傳一百四十三 卷三百五十七 列傳一百四十四
卷三百五十八 列傳一百四十五 卷三百五十九 列傳一百四十六
卷三百六十 列傳一百四十七 卷三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八
卷三百六十二 列傳一百四十九 卷三百六十三 列傳一百五十
卷三百六十四 列傳一百五十一 卷三百六十五 列傳一百五十二
卷三百六十六 列傳一百五十三 卷三百六十七 列傳一百五十四
卷三百六十八 列傳一百五十五 卷三百六十九 列傳一百五十六
卷三百七十 列傳一百五十七 卷三百七十一 列傳一百五十八
卷三百七十二 列傳一百五十九 卷三百七十三 列傳一百六十
卷三百七十四 列傳一百六十一 卷三百七十五 列傳一百六十二
卷三百七十六 列傳一百六十三 卷三百七十七 列傳一百六十四
卷三百七十八 列傳一百六十五 卷三百七十九 列傳一百六十六
卷三百八十 列傳一百六十七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一百六十八
卷三百八十二 列傳一百六十九 卷三百八十三 列傳一百七十
卷三百八十四 列傳一百七十一 卷三百八十五 列傳一百七十二
卷三百八十六 列傳一百七十三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一百七十四
卷三百八十八 列傳一百七十五 卷三百八十九 列傳一百七十六
卷三百九十 列傳一百七十七 卷三百九十一 列傳一百七十八
卷三百九十二 列傳一百七十九 卷三百九十三 列傳一百八十
卷三百九十四 列傳一百八十一 卷三百九十五 列傳一百八十二
卷三百九十六 列傳一百八十三 卷三百九十七 列傳一百八十四
卷三百九十八 列傳一百八十五 卷三百九十九 列傳一百八十六
卷四百 列傳一百八十七 卷四百一 列傳一百八十八
卷四百二 列傳一百八十九 卷四百三 列傳一百九十
卷四百四 列傳一百九十一 卷四百五 列傳一百九十二
卷四百六 列傳一百九十三 卷四百七 列傳一百九十四
卷四百八 列傳一百九十五 卷四百九 列傳一百九十六
卷四百十 列傳一百九十七 卷四百十一 列傳一百九十八
卷四百十二 列傳一百九十九 卷四百十三 列傳二百
卷四百十四 列傳二百一 卷四百十五 列傳二百二
卷四百十六 列傳二百三 卷四百十七 列傳二百四
卷四百十八 列傳二百五 卷四百十九 列傳二百六
卷四百二十 列傳二百七 卷四百二十一 列傳二百八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二百九 卷四百二十三 列傳二百十
卷四百二十四 列傳二百十一 卷四百二十五 列傳二百十二
卷四百二十六 列傳二百十三 卷四百二十七 列傳二百十四
卷四百二十八 列傳二百十五 卷四百二十九 列傳二百十六
卷四百三十 列傳二百十七 卷四百三十一 列傳二百十八
卷四百三十二 列傳二百十九 卷四百三十三 列傳二百二十
卷四百三十四 列傳二百二十一 卷四百三十五 列傳二百二十二
卷四百三十六 列傳二百二十三 卷四百三十七 列傳二百二十四
卷四百三十八 列傳二百二十五 卷四百三十九 列傳二百二十六
卷四百四十 列傳二百二十七 卷四百四十一 列傳二百二十八
卷四百四十二 列傳二百二十九 卷四百四十三 列傳二百三十
卷四百四十四 列傳二百三十一 卷四百四十五 列傳二百三十二
卷四百四十六 列傳二百三十三 卷四百四十七 列傳二百三十四
卷四百四十八 列傳二百三十五 卷四百四十九 列傳二百三十六
卷四百五十 列傳二百三十七 卷四百五十一 列傳二百三十八
卷四百五十二 列傳二百三十九 卷四百五十三 列傳二百四十
卷四百五十四 列傳二百四十一 卷四百五十五 列傳二百四十二
卷四百五十六 列傳二百四十三 卷四百五十七 列傳二百四十四
卷四百五十八 列傳二百四十五 卷四百五十九 列傳二百四十六
卷四百六十 列傳二百四十七 卷四百六十一 列傳二百四十八
卷四百六十二 列傳二百四十九 卷四百六十三 列傳二百五十
卷四百六十四 列傳二百五十一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二百五十二
卷四百六十六 列傳二百五十三 卷四百六十七 列傳二百五十四
卷四百六十八 列傳二百五十五 卷四百六十九 列傳二百五十六
卷四百七十 列傳二百五十七 卷四百七十一 列傳二百五十八
卷四百七十二 列傳二百五十九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二百六十
卷四百七十四 列傳二百六十一 卷四百七十五 列傳二百六十二
卷四百七十六 列傳二百六十三 卷四百七十七 列傳二百六十四
卷四百七十八 列傳二百六十五 卷四百七十九 列傳二百六十六
卷四百八十 列傳二百六十七 卷四百八十一 列傳二百六十八
卷四百八十二 列傳二百六十九 卷四百八十三 列傳二百七十
卷四百八十四 列傳二百七十一 卷四百八十五 列傳二百七十二
卷四百八十六 列傳二百七十三 卷四百八十七 列傳二百七十四
卷四百八十八 列傳二百七十五 卷四百八十九 列傳二百七十六
卷四百九十 列傳二百七十七 卷四百九十一 列傳二百七十八
卷四百九十二 列傳二百七十九 卷四百九十三 列傳二百八十
卷四百九十四 列傳二百八十一 卷四百九十五 列傳二百八十二
卷四百九十六 列傳二百八十三 卷四百九十七 列傳二百八十四
卷四百九十八 列傳二百八十五 卷四百九十九 列傳二百八十六
卷五百十一 列傳二百九十八 卷五百十二 列傳二百九十九
卷五百十三 列傳三百 卷五百十四 列傳三百一
卷五百十五 列傳三百二 卷五百十六 列傳三百三
卷五百十七 列傳三百四 卷五百十八 列傳三百五
卷五百十九 列傳三百六 卷五百二十 列傳三百七
卷五百二十一 列傳三百八 卷五百二十二 列傳三百九
卷五百二十三 列傳三百十 卷五百二十四 列傳三百十一
卷五百二十五 列傳三百十二 卷五百二十六 列傳三百十三
卷百二十七 列傳三百十四 卷五百二十八 列傳三百十五
卷五百二十九 列傳三百十六 《清史稿》發(fā)刊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