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清史稿

 

卷二百三十九 列傳二十六

○沈文奎 李棲鳳(馬鳴佩) 馬國柱(羅繡錦、繡錦弟繪錦、雷興、王來用) 丁文盛(子思孔) 祝世昌 沈文奎,浙江會稽人。少寄育外家王氏,因其姓。年二十,為明諸生,北游遵化。天聰三年,太宗伐明,下遵化,文奎降。從貝勒豪格以歸,命值文館。漢軍旗制定,隸鑲白旗。六年六月,上自將伐察哈爾,因略宣府邊外。明文武大吏請盟,上還師。八月丁卯,召文奎及同值文館諸生孫應時、江云深入宮賜饌,命策和議成否。文奎等皆言明政日紊,中原盜賊蜂起,民困於離亂。勸上宣布仁義,用賢養(yǎng)民,乘時吊伐。文奎等退,各具疏陳所見。 文奎疏言:“先帝用兵之初,勢若破竹,蓋以執(zhí)北關之釁,名正言順。其后多疑好殺,百姓離心,皆曰利我子女玉帛耳。上寬仁大度,推心置人。今師次宣、大,長驅而入,誰復敢當?乃以片言之故,卷甲休兵。大信已著,宜乘時遣使,略遜其辭,以踐張家口之約。夫不利人之危,仁也;不乘人之亂,勇也;不失舊約,信也:一舉而三美歸焉;蛑^南朝首吝王封,次論地土人民,和必不成。臣謂和否不在南朝,在上意定不定耳。且和而成,我坐收其利,以待天時;和而不成,或薊鎮(zhèn),或宣、大,或山海,乘時深入,誕告於眾曰:‘幽、燕本金故地,陵墓在房山,吾第復吾故疆耳!瘞熜形銡⑷耍憬俾,則彼民必怨其君之不和,而信我無他志矣。大凌河降夷,上赦之刀斧之下,復加以恩育,其所以去者,皆父母妻子牽其念耳。文王王政,罪不及孥。執(zhí)殺逃亡,已正國法。豈可因兄及弟,因父及子?以一降夷而使眾降夷自危,且使凡自大凌河降者人人坐疑,非上明白宣諭,上下暌違,終不能釋也。我國衣冠無制,貪而富者,即氓隸,冠裳埒王侯;清而貧者,即高官,服飾同仆從。乞上獨斷,定衣冠之制,使主權尊,民志定,賢愚僉奮,國日以強! 云深疏言:“南朝未能決和,宜倍道徑取山海。山海既破,八城折入於我,再與畫界議好,和乃可定! 應時疏言:“用兵當先足民。年來國用不舒,今歲又被災,十室九空,宜乘時究方略,轉虛為盈,此宜急議者也。八門徵稅,正稅外有羨銀,稅一兩非增三四分不收,朘削窮民脂血,此宜嚴覈者也。六部公廨已畢工,人人當盡心力為上治事,否則不惟負上,抑且負此巨室,此宜申飭者也。大凌河新夷,固自取滅亡,然邊防嚴則逋逃何自越,此亦宜申飭者也! 是歲近明邊蒙古部民逃入沙河堡,明兵索還。文奎、應時疏中曰“降夷”,曰“新夷”,蓋謂是也。 九月,文奎復疏言:“臣自入國后,見上封事者多矣,而無勸上勤學問者。上喜閱三國志,此一隅之見,偏而不全。帝王治平之道,奧在四書,跡詳史籍。宜選筆帖式通文義者,秀才老成者,分任移譯講解,日進四書二章,通鑒一章。上聽政之暇,日知月積,身體力行,操約而施博,行易而效捷。上無曰‘此難能’,更無曰‘乃公從馬上得之’,烏用此迂儒之常談,而付之一哂也。上用人亦宜詳審,臣第就書房言之。書房出納章奏,即南朝之通政司也。自達海卒,龍什罷,五榜式不通漢字,三漢官又無責成。秀才八九,閧然而來,群然而散。遇有章奏,彼此相諉,動淹旬月。上方求言,而令喉舌不通,是何異欲其入而閉之門乎?宜量才委用,或分任俾責有所專,或獨任俾事有所總。至筆帖式通文義者,惟恩國泰一人,宜再擇一二以助不逮。立簿籍,定期會,使大事不過五,小事不過十,分而任之。課勤惰,察能否,而從以賞罰,則政柄不搖,賢愚并勵矣! 七年七月,疏言:“圖事功者,以得人為先務。頃聞開科取士,誠開創(chuàng)急事也。然臣以為非掄才之完策,上宜發(fā)明諭,不拘族類,不限貴賤,不分新舊,有才能者許自薦,知人有才能者許保舉。自薦者擇有智識之臣,畀以掄選,而嚴挾私徇情之罰;保舉者不避父子兄弟,但令立狀記籍,異日考其功罪,與同賞罰,然后親加省試,量才錄用。有技能則超擢,無才行則責譴。奴隸工商,有善必取。顯官貴戚,有惡必懲。招以真心實意,歆以高爵厚祿,繩以嚴刑重罰。好榮惡辱,人情所同。雖不能拔十得五,於千百中得數(shù)人,而已足為用矣!背绲略,甄別文館諸臣,文奎列第二,賜人戶、牲畜,授內弘文院學士。七年八月,以醉乘馬犯鹵簿,論死,上宥之,仍命斷酒。 順治元年,世祖定鼎,七月,命為右副都御史,巡撫保定。時畿南未定,保定、大名、真定所屬諸州縣,盜千百并起,焚掠為民害。文奎到官,駐真定,訓練所部兵,與巡按衛(wèi)周胤謀捕治,盜渠趙崇陽等數(shù)百人降。有韓國璧者,為盜寧晉泊,拒官軍。文奎即用崇陽捕斬國璧,殲其徒。遂分部總兵王巇、守備劉文選等將兵逐賊。巇等討滅香爐、喬家二寨,戮其渠錢子亮、趙建英。文選等攻深州,戮其渠于小安;攻晉州,戮其渠馬數(shù)全。於是冀州郭世先、保定李庫、內黃李君相、順德袁三才數(shù)十渠魁,并就俘戮。散其脅從,錄驍勇置部下。畿南漸定。州縣吏徵賦仍明季舊習,優(yōu)免多則蝕賦,攤派行則厲民,文奎疏請悉從正額;寧晉泊地肥而賦輕,豪右競占,逋賦為州縣吏累,文奎疏請招民分耕納賦;二年正月,疏言畿南民重困,歲貢綿絲諸品,皆求諸他行省,請改折色;二月,又論諸衛(wèi)所地納賦丁入保甲,皆當屬州縣吏:并見采擇。李聯(lián)芳、張成軒等為盜南皮、鹽山間,四月,遣都司楊澄、守備徐景山捕治,戮聯(lián)芳等九十三人。 尋命加兵部右侍郎,總督陜西。五月,改命總督淮、揚漕運;础P群盜,高進忠、魏用通、高升三人者為之魁,復有酆報國、司邦基挾明宗室新昌王,與相應為亂。文奎遣游擊裴應旸等擊斬用通,總兵王天寵亦擊破升,報國、邦基為其徒縛詣江寧以降;進忠走崇明,亦降。十二月,復令總兵孔希貴、蘇希樂逐盜如皋,得其渠于錫藩、劉一雄。三年八月,又與淮徐道張兆熊發(fā)兵擊斬邳州盜楊秉孝、王君實等。江、淮間始稍安。十月,疏請禁革蘇、松諸府徵漕積弊,悉去官戶、儒戶、濟農(nóng)倉諸名,著為令。四年正月,以擅免荒田賦,又瀆請明陵祀典,奪職。 五年十二月,起為內弘文院學士。六年,充會試總裁。八年,大學士剛林、祁充格得罪,文奎以知睿親王多爾袞令改實錄不上言,當坐,上命免議。四月,復命以兵部侍郎、左副都御史,總督漕運,巡撫鳳陽。請復姓沈氏。七月,疏請慎選運官,清核舍馀,合選殷丁,清勾黃快,皆漕政大端,凡四事。十年,率師討膠州叛將海時行。十一年,遣兵捕朱周錤,清通、泰濱海逋寇。江北廬、鳳、淮、揚諸府災,文奎請蠲賦,戶部議未定,冬盡未啟徵。九月,文奎坐督運愆遲,左遷陜西督糧道。尋卒。 與文奎同時以諸生直文館者,云深、應時同被召對。又有李棲鳳、楊方興、高士俊、馬國柱、馬鳴佩、雷興輩,蓋皆文奎疏中所謂秀才八九者也。棲鳳、方興、國柱、鳴佩、興自有傳。云深后不著。應時為啟心郎,以祝世昌請毋以俘婦為妓,為改疏稿,坐死。士俊嘗上疏謂:“上定例一丁予田五日,衣食於此出,力役於此出。民已苦不足,況以繩量田,名五日,實止二三日。將吏復占沃地,役民以耕,宜禁革。民間貸金,當視金多寡定取息重輕,其有逾度者,宜坐罪!比照撸瑵M洲以計田,土俊用當時語也。士俊入關后,嘗為湖廣巡撫,收長沙,克衡州、常德,有勞。 方上召文奎等策議和成否,亦諭吏民令建言。有胡貢明者,疏言:“我國與南朝未嘗無內外君臣之分。今既議和,當遣使修表,姑聽其區(qū)畫。如不欲為之下,遂圖大事,必如漢高祖而后可!币蛑^鼓舞用人,養(yǎng)百姓,立法令,收人心,皆未若漢高祖。貢明先嘗上疏請更養(yǎng)人舊例,略言:“太祖時方草創(chuàng),土地、人民、財用皆與諸貝勒均之。今尚沿此習,上名雖有國,實不啻正黃旗一貝勒耳。一人寸土,上與諸貝勒互不相容。十羊九牧,即有中原不可以為治。出師得財,當以三屬上,七分畀諸貝勒。得人聚而贖之,視其賢不賢,厚薄予奪,權得以自操,而人心亦歸于一!敝潦怯謩e疏申前說,并反覆言養(yǎng)豪杰當破格,如高祖之于“三杰”。上覽先疏,頗韙其語,謂后出師當用汝議;覽后疏,責其語冗。貢明復上疏抗辨。 七年,又有扈應元者,疏詆漢官但求名利,語近戇,略如貢明。別疏陳七事,謂備荒宜儲糧;編丁宜恤老幼;筑城建關宜不妨農(nóng)業(yè);出師宜選公正廉能吏,拊循新下郡邑;取士宜尚德行;求言宜置諫官;乘機取天下,在人心不在火器。上覽其疏,至論筑城建關,疑勿善也,不竟閱。應元亦上疏抗辨。 貢明隸鑲紅旗,亦諸生;應元隸正白旗,自署“隱士”。 李棲鳳,字瑞梧,廣寧人,本貫陜西武威。父維新,仕明為四川總兵官。嘗官薊、遼,家焉。馬鳴佩字潤甫,遼陽人,本貫山東蓬萊。其先世嘗為遼東保義副將,因占籍遼陽左衛(wèi)。棲鳳、鳴佩皆以諸生來歸,事太宗,并值文館。崇德元年,甄別文館諸臣,棲鳳、鳴佩俱列二等,賜人戶、牲畜。漢軍旗制定,同隸鑲紅旗。世祖定鼎,授棲鳳山東東昌道,鳴佩山西冀南道。順治二年,收湖廣,移棲鳳上荊南道,鳴佩下湖南道。 方棲鳳值文館,治事勤慎,達海等聞於上。上命司撰擬,移寫國書。達海卒,棲鳳言文館無專責,櫝貯官文書,人得竊視,慮有漏言。上召王文奎等諮和議成否,棲鳳上疏言:“臣侍文館幾七年,今上與南朝議和,謀及群臣。臣愚以為時政有可惜者二,當速圖者六。先帝勞心力、訓練勁旅以遺上,上當法先帝賞罰出獨斷,有功雖賤雖仇必賞,有罪雖貴雖親必罰。若不振奮鼓舞,必且習為泄泄,弛已成之業(yè)。此可惜者一也。上天姿英敏,誠大有為之君也。臣見諸臣章奏,輒曰‘上寬仁大度’,此則諛耳。創(chuàng)國之君,不欲過刻,亦不欲過寬。用人聽言,審察其可否,中夜而思,如何使人畏,如何使人喜,而后可以驅使。倘信虛譽而毗于仁厚,必誤上英敏矣。此可惜者二也。民以食為天。今歲水且螟,米值驟昂。上宜速出師攻關外八城,八城為我有,豈復慮我民之枵腹耶?一失此機,民無食且流散,國亦稍稍衰矣。當速圖者一也。上舊得人民,兵農(nóng)工役,物物皆備。惟頻歲役民筑城,此毀彼建,不得休,民未必無怨。昨聞大凌河西夷復加誅戮,奈何先與之誓而后又殺之也?今宜罷非時之工,廣養(yǎng)人之惠。當速圖者二也。南朝東西支梧,奔命不遑,勢必且南遷。祖大壽與上嘗有盟約,當急遣使游說,乘機進兵,遲則失時。當速圖者三也。君雖圣,必賴賢臣以調燮之。近雖有二三骨鯁之臣,位卑祿薄,信任未專。如永平道張春,在彼中號有謀略,上宜隆以禮遇,心雖金石,將為我镕。我國雖邊鄙,未始無才,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當速圖者四也。諸臣多請制定衣冠,尚未允行。夫所謂衣冠,豈必如南朝紗帽圓領而后可?但能別尊卑,差貴賤,即是制度。國體威嚴視斯,人心系戀視斯,綱紀法度,風移俗易,莫不視斯。當速圖者五也。達海竭心力奉上,及其卒,斂乃無鞾,其廉若此,未聞上破格矜恤?偙既∵|陽首功,先帝賜敕免死,今以事奪官,且下之獄,不過以愚直得罪。功過貪廉,自古無全才,不可拘於一。當速圖者六也!闭{為上荊南道參政。明年六月,遷湖廣右布政使。 十月,命以右副都御史巡撫安徽。吳繼、程國柱等為寇休寧、婺源間,棲鳳檄總兵李仲興、許漢鼎等帥師捕治,獲所置總兵江烏、鄭恩祥,降張?zhí)祺、江周等千人。其黨趙正挾明瑞昌王誼貴攻宿松,棲鳳率總兵卜從善、冷允登御之洿池,斬千級,獲誼貴及正子捷應,弟允升。招撫江南大學士洪承疇上其事。旋坐屬縣濫徵賦不舉劾,左遷。 六年,復自浙江嘉湖道參議授右僉都御史,巡撫廣西。明桂王由榔遣兵略廣東諸郡縣,尚可喜、耿繼茂軍駐廣州,棲鳳駐南雄,為具儲糈。七年,合兵克韶州,并破雷州、廉州諸寨。八年,明將曾志建侵韶州,棲鳳令南韶道林嗣琛、游擊張瑋等擊之,斬二千馀級。九年,遣副將先啟玉等攻欽州,獲叛將李成棟子元胤。十年,明將李定國自梧州侵肇慶,棲鳳遣兵敗之龍頂岡;尋分遣總兵徐成功、吳進功等復羅定州東安縣。捷聞,上手書“知方略”三字以賜。又遣副將陳武、李之珍徇高州,至沙江。敵循江岸列寨,師渡江縱擊,獲所置副將姚奇、中軍余元璣等。克化州、吳川縣,焚其壘,殲敵。以功進兵部右侍郎。 十五年三月,考滿,加兵部尚書。六月,命總督兩廣。時明桂王走云南,其將陳奇策及明江夏王蘊鑰、德陽王儼錦等據(jù)上思州,旁掠諸縣,棲鳳令總兵栗養(yǎng)志等討之,獲奇策等;又剿撫那錦、板強諸寨,定太平、思恩諸府。十七年,加太子少保。十八年九月,分設廣東、廣西兩總督,棲鳳督廣東。十二月,以老乞休。康熙三年正月,卒。 鳴佩,天聰三年,授工部啟心郎,仍直文館。六年,與同官羅繡錦疏論輸糧令,語詳繡錦傳。崇德八年,授半個前程。順治三年,自下湖南道參政授戶部侍郎銜,總督江南糧儲兼理錢法。疏言錢法首禁私鑄,犯必誅,并請設錢法道專其責;江南軍餉不足,請留關稅佐之:皆議行。八年,入為戶部侍郎。十年,改總督倉場侍郎。 十一年二月,命以兵部左侍郎兼右副都御史,總督宣、大、山西,勸墾宣府、大同荒地三千馀頃。盜發(fā)平陽,鳴佩令副將許占魁等捕治,分兵扼隘,誅其渠張五等二百八十馀人,降其黨九十馀。 十月,加兵部尚書,移督江南、江西。時鄭成功為寇海上,陳其綸、汪龍等為明將,號為侯、伯,據(jù)郡縣,遙應成功。鳴佩檄總兵胡有升等攻其綸瑞金,破大柏山寨。其綸走寧都天心寨,寨民獲以獻;復獲龍九江,并擊破成功之徒胡寧等。未幾,明將張名振以舟師侵崇明,鳴佩亦以舟師御之,名振敗走,得其副將林正禮等;復周歷松江、崇明諸郡邑,視形勢,疏陳水陸攻守之策。會給事中張玉治言江寧提督當移駐蘇州,吳淞宜增兵,上令鳴佩覈議。鳴佩請令江寧提督分兵守劉河、福山,蘇松提督駐吳淞,不煩更增兵,但令與江寧提督互策守御為犄角。得旨,如所議。十二月,名振兵復侵崇明,以舟師斷海港,官軍莫能渡,鳴佩密令民束草削柹,佐軍焚敵舟,俘馘無算,名振夜引去。十三年正月,降所置總兵顧忠,副將黃忠、董禮等百馀人。顧忠故劇盜,號“綱倉顧三”,善水戰(zhàn),至是降,敵益沮。復率參將吳守祖等出海,至浙江獨山破敵。分兵討吉安、贛州盜,敗之上坪;討徽州盜,剿花橋諸寨。閏五月,以目疾乞罷,進三等阿達哈哈番?滴跷迥暾,卒。 鳴佩嘗薦梁化鳳有大將才,及成功入攻江寧,賴化鳳破敵。棲鳳、鳴佩子弟皆才。棲鳳弟棲凰漕運總督加太子太保,棲鹍、棲鸞總兵,棲鳴廣東提督;子鎮(zhèn)鼎,亦官廣東提督,加太子太保。鳴佩子雄鎮(zhèn),自有傳。 馬國柱,遼陽人。天聰間,以諸生直文館。六年,諸生胡貢明請更養(yǎng)人舊例,語附見沈文奎傳。國柱上疏,謂:“以家喻國,上猶祖父,諸貝勒猶子弟,而人則妻孥也。祖父重持家,子弟喜便嬖,好惡不同,不能迫而從也。我國正直者多貧賤,貪佞者多富貴。正詘而邪申,欲國之興得乎?宜采貢明議,無分新舊人,悉養(yǎng)於上。如疑八家分人而贍為先帝舊例,試思先帝時雖曰分贍,而厚薄予奪操之一人。今昔相較,果何如乎?況善繼志者謂之大孝。先帝至今日,亦當更舊習。茍益於國,何有於小嫌?且利於八家,而上獨擅焉,誠不可也;今養(yǎng)人乃勞事,雖專之,庸何傷?” 先是,國柱與高鴻中、鮑承先、寧完我、范文程等合疏請置言官,是疏并申言之;而諸上書言時事者,扈應元、徐明遠、許世昌、仇震疏中往往及是。應元事見沈文奎傳。明遠,明兵部吏,自永平降,隸鑲黃旗。疏并請禁交結,定法度,立管屯將吏考課黜陟之制,禁管臺將吏掊克士卒,禁八門監(jiān)榷不得用重秤,豁流亡戶籍,錄閒冗吏,革鬻良人為妓。世昌,正紅旗牛錄章京。疏并請定先帝謚號,建中書府。震,明武進士、都督僉事。疏自署“俘臣”,并請譯書史,申法律,簡賢才,與明通和。 八年,太宗命禮部設科取士,中式為舉人,國柱與焉。直文館如故。崇德初,始置都察院。三年,授國柱理事官。漢軍旗制定,隸正白旗。順治元年,從入關,授左僉都御史。師已定大同、代州,七月,命國柱以右副都御史巡撫山西,道昌平,出居庸關,至代州任事。師自忻州克太原,國柱進駐太原。師行,任策應。汾州、平陽、潞安、澤州諸府以次底定。李自成將李過、高一功走保綏德,國柱疏請分兵東西夾擊,使賊首尾不相應,上韙其議。二年,遣游擊楊捷擊斬陽曲盜閻汝龍,別將討嵐縣盜高九英,降四十馀寨。交城盜梁自雨、河曲盜李俊與九英犄角,國柱復分兵捕治。國柱撫山西年馀,捕誅自成馀孽伏民間者,安集撫循,民漸復業(yè)。客軍數(shù)往來,苦供億繁,國柱悉心措置,民不知兵。十月,擢兼兵部侍郎,總督宣、大。 四年七月,加兵部尚書,移督江南、江西、河南三行省。五年正月,安慶亂者馮洪圖陷巢縣,掠無為州,國柱令按察使土國寶從侍郎鄂屯帥師討之,獲洪圖及其黨蔣懋修、鍾武等。江西總兵金聲桓叛,其將潘永禧犯徽州,國柱遣滿洲駐防官兵擊破之,復祁門、黟二縣。上命征南大將軍譚泰帥師討聲桓,克九江、南康、饒州等府。明尚書余應桂據(jù)都昌,出沒鄱陽湖,國柱令副將楊捷等從譚泰攻克都昌,獲應桂;復擊敗其將鄧應龍等於武寧。十月,廣東叛將李成棟自南雄侵贛州,國柱遣將與江西巡撫劉武元合兵擊殺之。 六年,有王定安者,為亂於湖廣,陷羅田,結英山盜陳元等掠霍山,國柱遣中軍副將朱運亨等擊之,戰(zhàn)於三尖山,元等引去;又令總兵卜從善剿白云、梅家、英窠諸寨。明石城王統(tǒng)锜率五千馀人自金紫寨赴援,倚山列陣,從善與戰(zhàn),俘馘甚眾,獲所置總兵孔文燦、副將方學達等。國柱復率師會江寧昂邦章京巴山、提督張大猷討六安盜,圍將軍寨,擊斬其渠張福寰,降所置總兵王俊、副將霍維倫等。安徽境諸弄兵者,往往依山結寨相望,至是始盡。 明魯王以海在舟山,其將吳凱據(jù)大蘭山為聲援,上命國柱策剿撫。國柱知寧波諸生方圣時與以海臣嚴我公友,使為游說,我公遂降,國柱護送京師。上遣赍敕招凱,國柱復寓書焉,凱與其將顧奇勛、姜君獻、陳德芝等降。七年,加太子少保。 九年七月,有張自盛者,為亂於福建,闌入江西境,保大覺巖,國柱檄提督劉光弼擊斬所置總兵李全等,遂獲自盛。十一年正月,明將張名振攻崇明、劉河、吳淞,國柱募水師,遣總兵王璟、副將張恩達分將之,敗之於靖江,復敗之於泰興,毀其舟,名振引去。二月,有賴龍者,為亂於湖廣,號“紅頭賊”,自桂東侵江西境,國柱與湖廣總督祖澤遠合兵攻桂東,得龍,亂乃定,復加太子太保。旋致仕。國柱初至江南,駐防兵與民不相習,國柱善為撫戢,令行禁止,兵民相安。康熙三年二月,卒。 天聰八年,舉人凡十六人,漢人習漢書者,齊國儒、朱燦然、羅繡錦、梁正大、雷興、馬國柱、金柱、王來用,得八人。國柱及繡錦、興、來用入關后,皆至督撫,而國柱、繡錦、興又同值文館。 繡錦,亦遼陽人,以諸生來歸。天聰五年,與馬鳴佩同授工部啟心郎。六年,上以大凌河新附人眾,計國中無問官民,計口儲糧,有馀悉輸官,視市值記籍,徐為之償;有馀糧不輸者,許家人告發(fā)。繡錦、鳴佩疏言:“民有馀糧,孰肯輸之官?縱令首告,有仇則訐,無仇則隱,所得必少。且民不敢以糧入市,新人糧不足及舊人之無糧者,皆無所於糴。不若出令,無問滿、漢、蒙古官生軍民,人輸糧一斗。有糧者固易辦,無糧者人出銀二三錢,糴以輸官,亦無大損;其有馀糧原輸官者,獎以升賞:此兩便之術也!背绲略晡逶,授內國史院學士。纂太祖實錄成,得優(yōu)賚。漢軍旗制定,隸鑲藍旗。七年,兼牛錄額真。 順治元年,從入關,七月,命以右副都御史,巡撫河南。時李自成西走,其黨掠衛(wèi)輝、懷慶間,而原武、新鄉(xiāng)諸縣盜競起。繡錦至官,與總兵官祖可法等謀防御。疏言:“自成之眾二萬馀,攻懷慶甚急。明尚書張縉彥等擁兵河上,副將郭光輔、參將郝尚周不應徵調,叛而為寇。明兵在南,流寇在西,請發(fā)兵靖亂。”上已令豫親王多鐸為定國大將軍,帥師南征,令取道河南捕治群寇。繡錦亦遣衛(wèi)輝參將趙士忠等攻破婁兒寺盜寨,擒其渠。繡錦請以河北荒地萬馀畝令守兵屯墾,得旨俞允。 二年十一月,擢兼兵部右侍郎,總督湖廣、四川。湖南諸州縣尚為明守,自成從子錦擁眾降於明,侵湖北。繡錦至荊州,錦率眾來攻。順承郡王勒克德渾自江寧來援,錦敗走。勒克德渾師還,錦又至,繡錦帥師御之,錦復敗走。有胡公緒者,據(jù)天門八百洲,四出焚掠,戕署鹽道周世慶,繡錦遣中軍副將唐國臣、署總兵楊文富等分道討之,獲公緒,毀其巢。三年六月,遣總兵官徐勇?lián)羝坡槌巧秸,獲其渠梅增、周文江;岳州署總兵官高蛟龍等擊斬滿大壯,獲龍見明等。九月,明總督何騰蛟寇岳州,繡錦遣將御之,多所斬獲。十月,遣總兵鄭四維等定夷陵、枝江、宜都三州縣。 四年,定南大將軍恭順王孔有德等略湖廣,取長沙、衡州、寶慶、辰州諸府。繡錦條奏增設鎮(zhèn)協(xié),下部議行。王光泰以鄖陽叛,上命侍郎喀喀木帥師討之,繡錦與合兵克鄖陽,光泰走四川。五年,金聲桓以江西叛,湖南騷動,常德、武岡、辰、沅諸府州復入於明。繡錦疏留喀喀木駐荊州,而分遣總兵徐勇、馬蛟麟等分守要隘,屢敗明將馬進忠等。上復命鄭親王濟爾哈朗共率師徇湖南,漸收諸郡縣。繡錦疏請移降卒腹地,毋使師還后復為馀孽煽誘,上嘉納其言。九年七月,卒,贈兵部尚書。 弟繪錦,自通政司理事官再遷,終貴州巡撫。 興,亦遼東人。太祖時,以諸生選直文館。事太宗,授秘書院副理事官。崇德間,遷都察院理事官。漢軍旗制定,隸正黃旗。順治元年十月,命以右副都御史巡撫天津。李聯(lián)芳、張成軒為亂滄州、南皮間,興與總兵官婁光先帥師討之。成軒等將遁出海,師已扼?冢梭@潰,投水死者強半。興復遣兵捕治,斬渠宥脅,盜盡散。疏言大沽?跒樯窬╅T戶,請置戰(zhàn)船為備,下所司議行。二年四月,移巡撫陜西。陜西方被兵,民多流亡,興招徠撫綏,疏述其狀。上旌以冠服、裘馬。三年,肅親王豪格帥師自陜西徇四川,師未至,有孫守法者,為亂於興安;賀珍又以漢中叛。興移潼關兵戍商州,密檄漢羌道胡全才為備,待師至,悉戡定。興疏請隴州置兵,臨洮、鞏昌留屯軍防邊,皆報可。四年四月,以疾乞罷。十年八月,復起巡撫河南。未上,卒,贈兵部侍郎。 來用,亦隸鑲藍旗。授工部啟心郎。順治初,再遷山西布政使。三年,師略四川,三月,授來用戶部右侍郎,總督山西、川、陜糧餉,駐西安。疏言陜西兵后民困,請蠲荒徵熟。山西銅缺,鑄錢多,定值過低,商不前,請酌增。四年,疏言漢南遘賀珍亂,蹂躪荒殘,請恩賑,并敕部儲備肅親王還師餉糈。五年,疏言河西回亂,運河阻,諸軍南討,請發(fā)湖廣漕供餉。又言漢中屯軍歲餉數(shù)十萬,請專設餉司。皆如所請。六年,疏言兵出鎮(zhèn),贍其孥如所食糈。司兵者請自離伍日起,司餉者請自到軍日起,持異議,請定例畫一。部議以應徵日起,中途逃亡,不得濫與。八年正月,御史聶玠劾來用專倚中軍王楨,自隳職業(yè),部議左遷,援赦免。七月,裁缺。九年,命巡撫順天。十年,移駐河間。十一年,以定南王孔有德喪歸,其屬吏或格詔書不出迎,坐左遷。十四年,改授河南大梁道。尋卒。 丁文盛,廣寧人。初為明諸生。天命六年,歸太祖。天聰間,授兵部啟心郎。七年正月,偕同官趙福星疏言:“師行戒毋擾民,子女玉帛,秋毫無犯,但發(fā)倉庫以佐軍興。攻關東八城,當先其易者,后其難者。舍寧、錦、前衛(wèi),但得其他小城,因糧以度師,進攻山海。舊制編民為兵,十丁而取一。當令諸甲喇及領屯將吏,慎選年事盛強、身家相稱者,毋許以他人代。永平炮兵衣食不足,宜擇其技精者授千總,督演習,食糈視鑄炮之工。哈喇沁降者置遼河外,慮且逃亡,宜移屯腹地。” 及孔有德。耿仲明來降,五月,文盛、福星上疏請水陸并進,攻山海,取旅順;并言:“毛帥來歸,令金、漢官吏出羊、雞、鵝、米、肉以贍其兵。臣慮新人未必肥,而舊人已不勝瘠。復使市馬,力尤不能舉。若用八門稅,一二月已足。”孔有德等,毛文龍部曲,文龍嘗使冒其姓,故是時猶稱毛帥。及旅順既下,七月,文盛、福星復請城旅順,加意防守?伎,授世職牛錄章京。 順治初,從入關,授山東登萊兵備道參政。二年六月,授右僉都御史,巡撫山東。濰縣盜張廣為亂,以數(shù)千人攻萊州,文盛令游擊馮武鄉(xiāng)等討之,戰(zhàn)三埠,再戰(zhàn)紅山口,斬廣黨尼思齊、趙明春。廣走平度,游擊楊遇明逐之,及於徐里甿,射廣殪,殲其徒。明季馬政弛,驛馬缺,求諸民,文盛疏請以馀存驛站銀市馬。明季增牙稅及他雜稅,文盛疏請罷。臨清、東昌、平山諸衛(wèi)置兵五千人,虛額逾半,文盛疏請減,留二千人,節(jié)餉令州縣募壯丁逐捕盜賊。別疏又請教有司清刑獄,禁獄卒毋虐囚。皆下部議行。三年,盜發(fā)茌平、高唐諸縣,文盛請兵,上遣副都統(tǒng)覺善率師捕治。四年,文盛被彈事不勝任,左遷河南按察使,稍遷福建布政使。七年,卒。 文盛子思孔,字景行。順治九年進士,選庶吉士。四遷,授陜西漢羌道副使,康熙二年,巡撫賈漢復劾思孔追胥役蝕糧草逾限,左遷河南開封府同知。思孔詣通政使自列胥役蝕糧草,獄瘐家罄。事上巡撫,巡撫久乃入告未嘗逾限,下總督白如梅勘實。復授直隸通薊道。直隸未設布政、按察兩司,八年,巡撫金世德請增置保定守道領錢穀,以授思孔。再遷江南布政使。時吳三桂亂方定,師行江西、湖廣,思孔主餽運,應期不愆。禁旅還自福建,庀役具舟,科量悉當。修蘇州府學,置育嬰堂、養(yǎng)濟院,諸政皆舉。二十一年,遇大計,總督于成龍以思孔督賦未中程,不得舉卓異,特疏薦廉能,上命準卓異。二十二年,擢偏沅巡撫。偏沅所領七郡,溪山環(huán)互,民、僚雜處,反側初定,馀孽每煽亂,思孔撫其渠,群盜漸散。復岳麓書院,御書旌楣。 二十七年,移撫河南,方上,而有夏逢龍之亂,復移撫湖北。逢龍私自署置千總胡耀乾,參將李廷秀,馬兵周凱、萬金鎰皆號總兵,守備林德號副將。上命振武將軍瓦岱帥師討之,趣思孔詣荊州主餉。思孔以武昌倉庫皆陷賊,諸軍餉乏,乃發(fā)河南庫帑,護詣襄陽,諸軍資以濟,疏報稱旨。七月,瓦岱師至,蹙賊黃州,誅逢龍,而耀乾等尚據(jù)武昌拒命。思孔至漢口,具舟渡江,單騎叩漢陽門,呼耀乾出見,耀乾等遂降。思孔入武昌,數(shù)耀乾等罪而誅之,并戮所置巡撫傅爾學、布政婁方順、驛道金奇功,凡八人,武昌遂定。九月,復設湖廣總督,以命思孔。陳龍越八者,逢龍之徒也,二十八年五月,謀為變,期夜半。思孔晡始聞,執(zhí)陳龍越八戮於市,他悉不問。設水師,分戍武昌、荊州、岳州、常德。嘗歲饑,便宜發(fā)帑市米江西,平值以糴。 三十三年四月,移督云、貴。八月,卒。 祝世昌,遼陽人。先世在明初授遼陽定邊前衛(wèi)世襲指揮,十數(shù)傳至世昌,為鎮(zhèn)江城游擊。天命六年,太祖克遼陽,世昌率三百馀人來降,仍授游擊,統(tǒng)其眾。命董筑沈陽、遼陽、海州三城,事竟,授沈陽城守昂邦章京。 天聰五年,從征大凌河。六年,太宗閱烏真超哈兵,賚諸將,世昌與焉。尋遷禮部承政,授世職參將。七年七月,克旅順。世昌疏請大舉伐明,謂:“攻城當專用紅衣炮,國中新舊三十馀具,沈陽留四具,城守已足,馀悉載軍中。炮多則糜藥亦多,藥局制藥,硝丁淋硝慮不足於用。旅順新獲硝磺,宜以其半送瀋陽制藥。師行克城邑,當?shù)镁氝_謹慎之吏,不求小利,不貪財賄,乃能戢民心、保疆圉,宜預選令從軍備任使。用兵當兼奇正,輕兵先發(fā),奪人畜,掠儲峙,然后整軍挾紅衣炮自大道徐進!鄙蠈で藏惱瞻吞┑葘⒍寺陨胶jP外,未深入,引還。 崇德七年,疏請禁俘良家婦鬻入樂戶,上諭都察院承政張存仁、祖可法曰:“世昌豈不知朕禁樂戶?而為此疏,不過徇漢人,藉此要譽耳。朕度世昌身在我國,心猶鄉(xiāng)明。世昌果忠於明,明以元功臣田、劉、張三姓之裔隸樂戶,世昌何不聞有言乎?朕視滿、蒙、漢若一體,爾等同心輔國。譬諸五味,貴調劑得宜。若各相庇護,是猶咸苦酸辛不得其和。爾等徇世昌而不舉劾,咎在爾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癄柕饶苋缭∩,則何過之有?”旋命固山額真石廷柱、馬光遠與諸漢官會鞫,坐世昌死。其弟世蔭同居,知其事,啟心郎孫應時為改疏稿,皆死。禮部承政甲喇章京姜新、甲喇章京馬光先見疏稿稱善,當奪職坐罰。上命誅應時,而貸世昌、世蔭,徙邊外席北。新解承政,與光先皆貰罪。 順治二年,召還,隸漢軍鑲紅旗。四年七月,授右副都御史,巡撫山西。時盜發(fā)盂、五臺、永寧、靜樂諸縣,世昌遣兵捕治。五年十二月,上遣英親王阿濟格等戍大同備邊,總兵官姜瓖疑見誅,遂叛。世昌檄諸縣兵還守省城,瓖遣兵陷朔州、岢嵐,攻代州急,世昌帥師赴援,疏請發(fā)禁旅出居庸取大同,分兵出紫荊關,至代州濟師。上命阿濟格等討瓖,別遣敬謹親王尼堪等帥師鎮(zhèn)太原。六年正月,瓖將姚舉等掠平原驛,戕冀寧道王昌齡,下忻州。固山額真庫魯克、達爾漢、阿賴等破舉眾石嶺關,舉棄忻州走。既,復襲陷寧武,萬钅柬踞偏關,劉遷破繁峙、靜樂及交城東關。世昌疏趣援,尼堪師至,出攻寧武,逾月未下,移師向大同。瓖黨以其間攻陷保德、交城、石樓、永和諸縣,世昌復請發(fā)禁旅守太原、曲沃。李建泰以大學士罷歸,謀應瓖叛,世昌得其手書以聞。會瓖為其將楊振威所殺,以大同降,師討定汾、絳、潞安、永寧、寧鄉(xiāng)諸州縣。建泰與瓖將李大猷等入太平,師從之,建泰等亦降。是歲平陽盜虞允、韓昭宣為亂,攻陷州縣,應瓖,陜西總督孟喬芳將兵擊破之,世昌以聞。山西底定。七年,卒,謚僖靖。 天聰間,有徐明遠者,疏陳時事,因言:“軍中得良家婦,上悉令歸故夫。此誠如天之仁,禹、湯、文、武殆莫能過。臣竊見遵化、永平俘得良家婦,其主貪利,輒鬻入樂戶,得無損上仁聲?且樂戶既多,吏民游冶,損財物,耗精血,於國無益。買良為賤,古著於令甲,今豈可任其所為而不之禁乎?”明遠蓋自永平降者,事互見張存仁傳。世昌繼以為言,乃得罪。 論曰:順治初,諸督撫多自文館出。蓋國方新造,用滿臣與民閡,用漢臣又與政地閡,惟文館諸臣本為漢人,而侍直既久,情事相浹,政令皆習聞,為最宜也。文盛、世昌未嘗直文館,而自太祖朝已來附,抒讜效忱,遂與文奎、棲鳳、國柱輩分領疆圻,各著聲績。天聰間諸言時政者,并以類附見。當時章奏,流傳蓋鮮,經(jīng)綸草昧,毋俾終湮也。

 

清史稿

   清史稿 全書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紀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傳三百一十六卷,以紀傳為中心。所記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下至1911年清朝滅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歷史。 
  《清史稿》是由中華民國初年特設的清史館編修的,以館長趙爾巽任主編,繆荃孫、柯劭忞等為總纂,另設纂修、協(xié)修、提調、校勘等職。參加編寫工作的先后有一百多人!肚迨犯濉酚1914年開始編纂,1920年編成初稿,1926年修訂一次,1927年秋大致完稿,前后歷時十四年。對于這樣一部有清一代的正史,“本應詳審修正,以冀減少疵颣”但“以時事之艱虞,學說之龐雜”,尤其因主編趙爾巽“年齒之遲暮,再多慎重,恐不及待”。于是就委托袁金鎧經(jīng)辦發(fā)刊和?淌乱。于1928年刊印,1929年發(fā)行。 

卷十一 本紀十一 卷十二 本紀十二
卷十三 本紀十三 卷十四 本紀十四
卷十五 本紀十五 卷十六 本紀十六
卷十七 本紀十七 卷十八 本紀十八
卷十九 本紀十九 卷二十 本紀二十
卷二十一 本紀二十一 卷二十二 本紀二十二
卷八十三 志五十八 卷八十四 志五十九
卷八十五 志六十 卷八十六 志六十一
卷八十七 志六十二 卷八十八 志六十三
卷八十九 志六十四 卷九十 志六十五
卷九十一 志六十六 卷九十二 志六十七
卷九十三 志六十八 卷九十四 志六十九
卷一百四十 志一百十五 卷一百四十一 志一百十六
卷一百四十二 志一百十七 卷一百四十三 志一百十八
卷一百四十四 志一百十九 卷一百四十五 志一百二十
卷一百四十六 志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四十七 志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四十八 志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四十九 志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五十 志一百二十五 卷三百五 列傳九十二
卷三百六 列傳九十三 卷三百七 列傳九十四
卷三百八 列傳九十五 卷三百九 列傳九十六
卷三百十 列傳九十七 卷三百十一 列傳九十八
卷三百十二 列傳九十九 卷三百十三 列傳一百
卷三百十四 列傳一百一 卷三百十五 列傳一百二
卷五百 列傳二百八十七 卷五百一 列傳二百八十八
卷五百二 列傳二百八十九 卷五百三 列傳二百九十
卷五百四 列傳二百九十一 卷五百五 列傳二百九十二
卷五百六 列傳二百九十三 卷五百七 列傳二百九十四
卷五百八 列傳二百九十五 卷五百九 列傳二百九十六
卷五百十 列傳二百九十七 卷一 本紀一
卷二 本紀二 卷三 本紀三
卷四 本紀四 卷五 本紀五
卷六 本紀六 卷七 本紀七
卷八 本紀八 卷九 本紀九
卷十 本紀十 卷二十三 本紀二十三
卷二十四 本紀二十四 卷二十五 本紀二十五
卷二十六 志一 卷二十七 志二
卷二十八 志三 卷二十九 志四
卷三十 志五 卷三十一 志六
卷三十二 志七 卷三十三 志八
卷三十四 志九 卷三十五 志十
卷三十六 志十一 卷三十七 志十二
卷三十八 志十三 卷三十九 志十四
卷四十 志十五 卷四十一 志十六
卷四十二 志十七 卷四十三 志十八
卷四十四 志十九 卷四十五 志二十
卷四十六 志二十一 卷四十七 志二十二
卷四十八 志二十三 卷四十九 志二十四
卷五十 志二十五 卷五十一 志二十六
卷五十二 志二十七 卷五十三 志二十八
卷五十四 志二十九 卷五十五 志三十
卷五十六 志三十一 卷五十七 志三十二
卷五十八 志三十三 卷五十九 志三十四
卷六十 志三十五 卷六十一 志三十六
卷六十二 志三十七 卷六十三 志三十八
卷六十四 志三十九 卷六十五 志四十
卷六十六 志四十一 卷六十七 志四十二
卷六十八 志四十三 卷六十九 志四十四
卷七十 志四十五 卷七十一 志四十六
卷七十二 志四十七 卷七十三 志四十八
卷七十四 志四十九 卷七十五 志五十
卷七十六 志五十一 卷七十七 志五十二
卷七十八 志五十三 卷七十九 志五十四
卷八十 志五十五 卷八十一 志五十六
卷八十二 志五十七 卷九十五 志七十
卷九十六 志七十一 卷九十七 志七十二
卷九十八 志七十三 卷九十九 志七十四
卷一百 志七十五 卷一百一 志七十六
卷一百二 志七十七 卷一百三 志七十八
卷一百四 志七十九 卷一百五 志八十
卷一百六 志八十一 卷一百七 志八十二
卷一百八 志八十三 卷一百九 志八十四
卷一百十 志八十五 卷一百十一 志八十六
卷一百十二 志八十七 卷一百十三 志八十八
卷一百十四 志八十九 卷一百十五 志九十
卷一百十六 志九十一 卷一百十七 志九十二
卷一百十八 志九十三 卷一百十九 志九十四
卷一百二十 志九十五 卷一百二十一 志九十六
卷一百二十二 志九十七 卷一百二十三 志九十八
卷一百二十四 志九十九 卷一百二十五 志一百
卷一百二十六 志一百一 卷一百二十七 志一百二
卷一百二十八 志一百三 卷一百二十九 志一百四
卷一百三十 志一百五 卷一百三十一 志一百六
卷一百三十二 志一百七 卷一百三十三 志一百八
卷一百三十四 志一百九 卷一百三十五 志一百十
卷一百三十六 志一百十一 卷一百三十七 志一百十二
卷一百三十八 志一百十三 卷一百三十九 志一百十四
卷一百五十一 志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五十二 志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五十三 志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五十四 志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五十五 志一百三十 卷一百五十六 志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五十七 志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五十八 志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五十九 志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六十 志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六十一 表一 卷一百六十二 表二
卷一百六十三 表三 卷一百六十四 表四
卷一百六十五 表五 卷一百六十六 表六
卷一百六十七 表七 卷一百六十八 表八
卷一百六十九 表九 卷一百七十 表十
卷一百七十一 表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表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表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表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表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表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表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表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表十九 卷一百八十 表二十
卷一百八十一 表二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表二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表二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表二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表二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表二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表二十七 卷一百八十八 表二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表二十九 卷一百九十 表三十
卷一百九十一 表三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表三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表三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表三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表三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表三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表三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表三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表三十九 卷二百 表四十
卷二百一 表四十一 卷二百二 表四十二
卷二百三 表四十三 卷二百四 表四十四
卷二百五 表四十五 卷二百六 表四十六
卷二百七 表四十七 卷二百八 表四十八
卷二百九 表四十九 卷二百一十 表五十
卷二百十一 表五十一 卷二百十二 表五十二
卷二百十三 表五十三 卷二百十四 列傳一
卷二百十五 列傳二 卷二百十六 列傳三
卷二百十七 列傳四 卷二百十八 列傳五
卷二百十九 列傳六 卷二百二十 列傳七
卷二百二十一 列傳八 卷二百二十二 列傳九
卷二百二十三 列傳十 卷二百二十四 列傳十一
卷二百二十五 列傳十二 卷二百二十六 列傳十三
卷二百二十七 列傳十四 卷二百二十八 列傳十五
卷二百二十九 列傳十六 卷二百三十 列傳十七
卷二百三十一 列傳十八 卷二百三十二 列傳十九
卷二百三十三 列傳二十 卷二百三十四 列傳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五 列傳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六 列傳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七 列傳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八 列傳二十五
卷二百三十九 列傳二十六 卷二百四十 列傳二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列傳二十八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二十九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三十 卷二百四十四 列傳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三十二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三十三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三十四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三十五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三十六 卷二百五十 列傳三十七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三十八 卷二百五十二 列傳三十九
卷二百五十三 列傳四十 卷二百五十四 列傳四十一
卷二百五十五 列傳四十二 卷二百五十六 列傳四十三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四十四 卷二百五十八 列傳四十五
卷二百五十九 列傳四十六 卷二百六十 列傳四十七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四十八 卷二百六十二 列傳四十九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五十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五十一
卷二百六十五 列傳五十二 卷二百六十六 列傳五十三
卷二百六十七 列傳五十四 卷二百六十八 列傳五十五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五十六 卷二百七十 列傳五十七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五十八 卷二百七十二 列傳五十九
卷二百七十三 列傳六十 卷二百七十四 列傳六十一
卷二百七十五 列傳六十二 卷二百七十六 列傳六十三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六十四 卷二百七十八 列傳六十五
卷二百七十九 列傳六十六 卷二百八十 列傳六十七
卷二百八十一 列傳六十八 卷二百八十二 列傳六十九
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七十 卷二百八十四 列傳七十一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七十二 卷二百八十六 列傳七十三
卷二百八十七 列傳七十四 卷二百八十八 列傳七十五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七十六 卷二百九十 列傳七十七
卷二百九十一 列傳七十八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七十九
卷二百九十三 列傳八十 卷二百九十四 列傳八十一
卷二百九十五 列傳八十二 卷二百九十六 列傳八十三
卷二百九十七 列傳八十四 卷二百九十八 列傳八十五
卷二百九十九 列傳八十六 卷三百 列傳八十七
卷三百一 列傳八十八 卷三百二 列傳八十九
卷三百三 列傳九十 卷三百四 列傳九十一
卷三百十六 列傳一百三 卷三百十七 列傳一百四
卷三百十八 列傳一百五 卷三百十九 列傳一百六
卷三百二十 列傳一百七 卷三百二十一 列傳一百八
卷三百二十二 列傳一百九 卷三百二十三 列傳一百十
卷三百二十四 列傳一百十一 卷三百二十五 列傳一百十二
卷三百二十六 列傳一百十三 卷三百二十七 列傳一百十四
卷三百二十八 列傳一百十五 卷三百二十九 列傳一百十六
卷三百三十 列傳一百十七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一百十八
卷三百三十二 列傳一百十九 卷三百三十三 列傳一百二十
卷三百三十四 列傳一百二十一 卷三百三十五 列傳一百二十二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一百二十三 卷三百三十七 列傳一百二十四/a>
卷三百三十八 列傳一百二十五 卷三百三十九 列傳一百二十六
卷三百四十 列傳一百二十七 卷三百四十一 列傳一百二十八
卷三百四十二 列傳一百二十九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一百三十
卷三百四十四 列傳一百三十一 卷三百四十五 列傳一百三十二
卷三百四十六 列傳一百三十三 卷三百四十七 列傳一百三十四
卷三百四十八 列傳一百三十五 卷三百四十九 列傳一百三十六
卷三百五十 列傳一百三十七 卷三百五十一 列傳一百三十八
卷三百五十二 列傳一百三十九 卷三百五十三 列傳一百四十
卷三百五十四 列傳一百四十一 卷三百五十五 列傳一百四十二
卷三百五十六 列傳一百四十三 卷三百五十七 列傳一百四十四
卷三百五十八 列傳一百四十五 卷三百五十九 列傳一百四十六
卷三百六十 列傳一百四十七 卷三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八
卷三百六十二 列傳一百四十九 卷三百六十三 列傳一百五十
卷三百六十四 列傳一百五十一 卷三百六十五 列傳一百五十二
卷三百六十六 列傳一百五十三 卷三百六十七 列傳一百五十四
卷三百六十八 列傳一百五十五 卷三百六十九 列傳一百五十六
卷三百七十 列傳一百五十七 卷三百七十一 列傳一百五十八
卷三百七十二 列傳一百五十九 卷三百七十三 列傳一百六十
卷三百七十四 列傳一百六十一 卷三百七十五 列傳一百六十二
卷三百七十六 列傳一百六十三 卷三百七十七 列傳一百六十四
卷三百七十八 列傳一百六十五 卷三百七十九 列傳一百六十六
卷三百八十 列傳一百六十七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一百六十八
卷三百八十二 列傳一百六十九 卷三百八十三 列傳一百七十
卷三百八十四 列傳一百七十一 卷三百八十五 列傳一百七十二
卷三百八十六 列傳一百七十三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一百七十四
卷三百八十八 列傳一百七十五 卷三百八十九 列傳一百七十六
卷三百九十 列傳一百七十七 卷三百九十一 列傳一百七十八
卷三百九十二 列傳一百七十九 卷三百九十三 列傳一百八十
卷三百九十四 列傳一百八十一 卷三百九十五 列傳一百八十二
卷三百九十六 列傳一百八十三 卷三百九十七 列傳一百八十四
卷三百九十八 列傳一百八十五 卷三百九十九 列傳一百八十六
卷四百 列傳一百八十七 卷四百一 列傳一百八十八
卷四百二 列傳一百八十九 卷四百三 列傳一百九十
卷四百四 列傳一百九十一 卷四百五 列傳一百九十二
卷四百六 列傳一百九十三 卷四百七 列傳一百九十四
卷四百八 列傳一百九十五 卷四百九 列傳一百九十六
卷四百十 列傳一百九十七 卷四百十一 列傳一百九十八
卷四百十二 列傳一百九十九 卷四百十三 列傳二百
卷四百十四 列傳二百一 卷四百十五 列傳二百二
卷四百十六 列傳二百三 卷四百十七 列傳二百四
卷四百十八 列傳二百五 卷四百十九 列傳二百六
卷四百二十 列傳二百七 卷四百二十一 列傳二百八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二百九 卷四百二十三 列傳二百十
卷四百二十四 列傳二百十一 卷四百二十五 列傳二百十二
卷四百二十六 列傳二百十三 卷四百二十七 列傳二百十四
卷四百二十八 列傳二百十五 卷四百二十九 列傳二百十六
卷四百三十 列傳二百十七 卷四百三十一 列傳二百十八
卷四百三十二 列傳二百十九 卷四百三十三 列傳二百二十
卷四百三十四 列傳二百二十一 卷四百三十五 列傳二百二十二
卷四百三十六 列傳二百二十三 卷四百三十七 列傳二百二十四
卷四百三十八 列傳二百二十五 卷四百三十九 列傳二百二十六
卷四百四十 列傳二百二十七 卷四百四十一 列傳二百二十八
卷四百四十二 列傳二百二十九 卷四百四十三 列傳二百三十
卷四百四十四 列傳二百三十一 卷四百四十五 列傳二百三十二
卷四百四十六 列傳二百三十三 卷四百四十七 列傳二百三十四
卷四百四十八 列傳二百三十五 卷四百四十九 列傳二百三十六
卷四百五十 列傳二百三十七 卷四百五十一 列傳二百三十八
卷四百五十二 列傳二百三十九 卷四百五十三 列傳二百四十
卷四百五十四 列傳二百四十一 卷四百五十五 列傳二百四十二
卷四百五十六 列傳二百四十三 卷四百五十七 列傳二百四十四
卷四百五十八 列傳二百四十五 卷四百五十九 列傳二百四十六
卷四百六十 列傳二百四十七 卷四百六十一 列傳二百四十八
卷四百六十二 列傳二百四十九 卷四百六十三 列傳二百五十
卷四百六十四 列傳二百五十一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二百五十二
卷四百六十六 列傳二百五十三 卷四百六十七 列傳二百五十四
卷四百六十八 列傳二百五十五 卷四百六十九 列傳二百五十六
卷四百七十 列傳二百五十七 卷四百七十一 列傳二百五十八
卷四百七十二 列傳二百五十九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二百六十
卷四百七十四 列傳二百六十一 卷四百七十五 列傳二百六十二
卷四百七十六 列傳二百六十三 卷四百七十七 列傳二百六十四
卷四百七十八 列傳二百六十五 卷四百七十九 列傳二百六十六
卷四百八十 列傳二百六十七 卷四百八十一 列傳二百六十八
卷四百八十二 列傳二百六十九 卷四百八十三 列傳二百七十
卷四百八十四 列傳二百七十一 卷四百八十五 列傳二百七十二
卷四百八十六 列傳二百七十三 卷四百八十七 列傳二百七十四
卷四百八十八 列傳二百七十五 卷四百八十九 列傳二百七十六
卷四百九十 列傳二百七十七 卷四百九十一 列傳二百七十八
卷四百九十二 列傳二百七十九 卷四百九十三 列傳二百八十
卷四百九十四 列傳二百八十一 卷四百九十五 列傳二百八十二
卷四百九十六 列傳二百八十三 卷四百九十七 列傳二百八十四
卷四百九十八 列傳二百八十五 卷四百九十九 列傳二百八十六
卷五百十一 列傳二百九十八 卷五百十二 列傳二百九十九
卷五百十三 列傳三百 卷五百十四 列傳三百一
卷五百十五 列傳三百二 卷五百十六 列傳三百三
卷五百十七 列傳三百四 卷五百十八 列傳三百五
卷五百十九 列傳三百六 卷五百二十 列傳三百七
卷五百二十一 列傳三百八 卷五百二十二 列傳三百九
卷五百二十三 列傳三百十 卷五百二十四 列傳三百十一
卷五百二十五 列傳三百十二 卷五百二十六 列傳三百十三
卷百二十七 列傳三百十四 卷五百二十八 列傳三百十五
卷五百二十九 列傳三百十六 《清史稿》發(fā)刊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