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清史稿

 

卷二百七十九 列傳六十六

○楊方興 朱之錫(崔維雅) 靳輔(陳潢、宋文運、董訥、熊一瀟) 于成龍(孫在豐 開音布) 張鵬翮 楊方興,字浡然,漢軍鑲白旗人。初為廣寧諸生。天命七年,太祖取廣寧,方興來歸。太宗命直內(nèi)院,與修太祖實錄。崇德元年,試中舉人,授牛錄額真銜,擢內(nèi)秘書院學士。性嗜酒,嘗醉后犯蹕,論死,上貰之,命斷酒。 順治元年,從入關(guān)。七月,授河道總督。李自成決河灌開封,其后屢決屢塞,賊勢浸張,土寇群起,兩岸防守久廢。伏秋汛發(fā),北岸小宋口、曹家寨堤潰,河水漫曹、單、金鄉(xiāng)、魚臺四縣,自蘭陽入運河,田產(chǎn)盡沒。方興至官,遣兵捕治土寇,掃穴擒渠,乃疏請修筑。二年七月,河決流通集,分兩道入運河,運河受河水淀濁淤塞,下流徐、邳、淮、揚亦多沖決。方興以防護無功自劾,上諭以殫力河防,不必引咎。旋疏薦補管河道方大猷等。四年,流通集決口將合,河下注湍激,又決汶上入獨山湖。方興請修筑通濟閘上下堤岸,并淮安東北蘇淤、馬羅等堤,又筑江都、高郵諸石堤,流通集合口。進兵部尚書銜。 七年,加太子少保。八月,河決荊隆口,南岸出單家寨,北岸出朱源寨。南岸先合,河全注北岸,張秋以下堤盡潰,自大清河東入海。方興用大猷議,於上游筑長縷堤遏其勢,復筑小長堤塞決口,期半年蕆事。九年,方興復乞休,不許。大猷擢江南按察使,方興請以新銜管河務。九年,荊隆口工竟,方興疏言:“清口,淮、黃交匯,黃強淮弱,歲需疏濬。請於清江、通濟二閘適中處修復福興閘,啟一閉二,以時蓄泄!睆闹。 給事中許作梅,御史楊世學、陳棐交章請勘九河故道,導河北流入海。方興言:“河古今同患,而治河古今異宜。宋以前治河,但令赴海有路,可南亦可北。元、明迄我清,東南漕運,自清口迄董家口二百馀里,藉河為轉(zhuǎn)輸,河可南必不可北。若欲尋禹舊跡,導河北行,無論漕運不通,恐決出之水東西奔蕩,不可收拾。勢須別筑數(shù)千里長堤,較之增卑培薄,難易顯然。且河挾沙以行,束之為一,則水急沙流;播之為九,則水緩沙壅。數(shù)年后河仍他徙,何以濟運?臣愚以為河不能無決,決而不筑,司河者之罪;河不能無淤,淤而不濬,亦司河者之罪。若欲保其不決不淤,誰敢任之?請敕下廷議,定畫一之規(guī),屏二三之說,俾有所遵守!笔枞,上嘉納焉。 十年,河決大王廟,距朱源寨口不遠。給事中周體觀劾方興治河罔效,方興疏辨,因請罷斥,溫詔慰留。十一年,給事中林起龍復劾方興侵蝕工需,累民捐費至六十馀萬;并劾大猷等奸貪不法。上解方興任,命入都質(zhì)對,起龍以誣譴,方興復任。既,直隸總督李蔭祖復劾大猷貪婪誤工,方興亦劾大猷,上以其不先舉發(fā),切責之。給事中董篤行又劾方興徇庇,降級留任。 十四年,乞休,上念其勞,以原官加太子太保致仕。方興還京師,所居僅蔽風雨,布衣蔬食,四壁蕭然?滴跛哪辏,賜祭葬。 朱之錫,字孟九,浙江義烏人。順治三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十一年七月,擢弘文院侍讀學士,四遷至吏部侍郎。十四年,楊方興乞休,上特擢之錫,以兵部尚書銜,總督河道,駐濟寧。十五年十月,河決山陽柴溝,建義、馬邏諸堤并溢。之錫馳赴清江浦筑戧堤,塞決口。宿遷董家口為沙所淤,就舊渠迤東別開河四百丈通運道。十六年,條上治河諸事,言:“河南歲修夫役,近屢經(jīng)奏減,宜存舊額。明制,淮工兼用民修,宜復舊例。揚屬運道與高、寶諸湖相通,淮屬運道為黃、淮交會,舊有各堤閘,宜擇要修葺。應用柳料,宜令瀕河州縣預為籌備。奸豪包占夫役,賣富僉貧,工需各物,私弊百出,宜責司、道、府、廳查報,徇隱者以溺職論。額設水夫,陰雨不赴工,所扣工食,謂之曠盡,宜令管河廳道嚴覈。河員升調(diào)降用,宜令候代始行離任。河員有專責,不宜別有差委。歲終察覈舉劾,并宜復舊例!苯韵虏孔h行。之錫丁母憂,命在任守制,疏請歸葬,優(yōu)詔給假治喪。十七年,還任。以捐金賑淮、揚、徐三府災,加太子少保。 康熙元年,河決原武、祥符、蘭陽縣境,東溢曹縣,復決石香爐村。之錫檄濟寧道方兆及董曹縣役,而赴河南督塞西閻寨、單家寨、時利驛、蔡家樓、策家寨諸決口。四年二月,疏言:“南旺為運河之脊,北至臨清,南至臺莊,四十馀閘,全賴啟閉得宜。瀕河春常少雨,伏秋雨多,東省久旱,山泉小者多枯,大者已弱。若官船經(jīng)閘,應閉者強之使開,泄水下注,則重運之在上者阻;應開者強之使閉,留水待船,則重運之在下者又阻。乞飭各遵例禁!钡弥迹欠顦O要差遣,擅行啟閉者,準參奏。八月,疏言:“部議停差北河、中河、南河、南旺、夏鎮(zhèn)、通惠諸分司,歸并地方官。臣維河勢變幻,工料紛繁,天時不齊,非水則旱,或綢繆幾先,或補葺事后,或張皇於風雨倉遽之際,或調(diào)劑於左右方圓之間。北河所轄三千馀里,其間三十馀閘;中河所轄黃、運兩河,董口尤運道咽喉,清黃交接,濁流易灌;南河所轄在淮、黃、江、湖之間,相距窎遠;南旺、泉源三百馀處,近者或出道隅,遠者偏藏僻壤;夏鎮(zhèn)地屬兩省,鑿石通漕,形勢陡絕,節(jié)宣閘座,尤費經(jīng)營;通惠浮沙易淺,峻水易沖,塞決之役,歲歲有之。若云歸并府佐,則職微權(quán)輕,上下掣肘。至於地方監(jiān)司,責以終年累月奔馳駐守,揆之事勢,萬萬不能。分司與各道界壤迥不相同,應合而分:一閘座也,上流以為應閉,下流以為應開;一額夫也,在此則欲求多,在彼又復患少。不但紛競?cè)斩,必致牽制誤事。應請仍循舊制!钡弥荚市。五年二月,卒。 直隸山東河南總督朱昌祚疏言:“之錫治河十載,綢繆旱溢,則盡瘁昕宵;疏濬堤渠,則馳驅(qū)南北。受事之初,河庫貯銀十馀萬;頻年撙節(jié),現(xiàn)今貯庫四十六萬有奇。覈其官守,可謂公忠。及至積勞攖疾,以河事孔亟,不敢請告。北往臨清,南至邳、宿,夙病日增,遂以不起。年止四十有四,未有子嗣;a請恩恤,賜祭葬。”徐、兗、淮、揚間頌之錫惠政,相傳死為河神。十二年,河道總督王光裕請錫封號,部議不行。乾隆四十五年,高宗南巡視河工,始允大學士阿桂等請,封助順永寧侯,春秋祠祭。嗣加號曰“佑安”,民稱之曰朱大王。 崔維雅,字大醇,直隸大名人。順治三年舉人,授濬縣教諭,遷河南儀封知縣。儀封瀕河,歲苦泛濫,北岸三家莊當水沖,十四年,水勢北注,岸崩五里馀。維雅於上游故流疏使東行,北岸得安。復與塞封丘大王廟決口,之錫疏薦,擢開封南河同知。 康熙元年五月,曹縣石香爐村河決,士民求速塞,維雅持不可。工將成復潰,至冬乃塞,如維雅言。遷浙江寧波知府,光裕疏薦,擢河南河道副使。時沿河千馀里,險工迭出,維雅常預為之備,得無事。陽武潭口寺堤直河沖,水勢迅急,下埽輒蟄。維雅預於上流疏引河,埽定,堤得固。虞城距河堤僅數(shù)里,堤沒入河,北岸引河沖刷不利。維雅預迎河溜挑濬,及秋水歸新河,舊河為平陸。桃源七里溝河屢塞屢決,光裕檄維雅往勘,維雅言引河淺狹,流緩沙停,激蕩無力,宜令河頭加寬闊,使足翕受全河;又待河水突漲,乃使開放,建瓴直下。又言下游數(shù)十里已成平陸,而引河僅百丈,節(jié)短勢蹙,力不能刷淤,當接挑二百丈闊,損十之八而深半之。又言開放當在河頭西北,留近埽五丈勿開,則河流入口有倒瀉之勢,埽亦迎流下。光裕悉用其議。復遷河南按察使,湖南、廣西布政使,內(nèi)召為大理寺卿。卒。 維雅治河主疏導引河,使水有所歸,故屢有功而后不為患。當靳輔興大工時,維雅奏上所著河防芻議、兩河治略,并詆諆輔所行諸法,列二十四事難之。輔疏辨,謂維雅說不可行,寢其議。 靳輔,字紫垣,漢軍鑲黃旗人。順治九年,以官學生考授國史館編修,改內(nèi)閣中書,遷兵部員外郎?滴醭酰岳芍兴倪w內(nèi)閣學士。十年,授安徽巡撫。疏請行溝田法,以十畝為一鞬,二十鞬為一溝。溝土累為道,道高溝低,澇則泄水,旱以灌田。會三藩亂起,不果行。部議裁驛站經(jīng)費,輔疏請禁差員橫索、騷擾驛遞,歲終節(jié)存驛站、摃腳等項二十四萬有奇。上獎輔實心任事,加兵部尚書銜。 十六年,授河道總督。時河道久不治,歸仁堤、王家營、邢家口、古溝、翟家壩等處先后潰溢,高家堰決三十馀處,淮水全入運河,黃水逆上至清水潭,浸淫四出。碭山以東兩岸決口數(shù)十處,下河七州縣淹為大澤,清口涸為陸地。輔到官,周度形勢,博采輿論,為八疏同日上之:首議疏下流,自清江浦至云梯關(guān),於河身兩旁離水三丈,各挑引河一道,俟黃、淮下注,新舊河合為一,即以所挑土筑兩岸大堤,南始白洋河,北始清河縣,并東至云梯關(guān)。云梯關(guān)至?诎倮,近海二十里,潮大土濕,不能施工;馀八十里亦宜量加疏濬,筑堤以束之,限二百日畢工,日用夫十二萬三千有奇。次議治上流淤墊,洪澤湖下流自高家堰西至清口,為全淮會黃之所。當於小河兩旁離水二十丈,各挑引河一道,分頭沖洗。次議培修七里墩、武家墩、高家墩、高良澗至周橋閘臨湖殘缺堤岸,下筑坦坡,使水至平漫而上,順縮而下,不至怒激崩沖。堤一尺、坦坡五尺,夯杵堅實,種草其上。次議塞黃、淮各處決口,例用埽,費鉅且不耐久;求筑土御水之法,宜密下排椿,多加板纜,用蒲包裹土,麻繩縛而填之,費省而工固。次議閉通濟閘壩,濬清口至清水潭運河二百三十里,以所挑之土傾東西兩堤之外,西隄筑為坦坡,東堤加培堅厚,次議規(guī)畫經(jīng)費,都計需銀二百十四萬八千有奇。宜令直隸、江南、浙江、山東、江西、湖北各州縣預徵康熙二十年錢糧十之一,約二百萬。工成后,令淮、揚被水田畝納三錢至一錢;運河經(jīng)過,商貨米豆石納二分,他貨物斤四分;并開武生納監(jiān)事例,如數(shù)補還。次議裁并冗員,明定職守,并嚴河工處分,諱決視諱盜;兼請調(diào)用官吏,工成,與原屬河廳官吏并得優(yōu)敘。次議工竣后,設河兵守堤,里設兵六名至二名,都計五千八百六十名。疏入,下廷議,以方軍興,復舉大工,役夫每日至十二萬馀,召募擾民,應先擇要修筑。上命輔熟籌。 十七年,輔疏言:“以驢運土,可減募夫之半;初擬二百日畢工,今改為四百日,又可減募夫之半!焙庸す适,大堤謂之“遙堤”,堤內(nèi)復為堤逼水,謂之“縷堤”,兩堤間為橫堤,謂之“格堤”。輔疏請就原估土方加筑縷堤,有馀量增格堤,南自白洋河,北自清河,上至徐州,視此興筑。馀并如前議。疏入,復下廷議,允行。 上諭以治河大事,當動正項錢糧。輔疏言:“前議黃河兩岸分筑遙、縷二隄,勘有舊堤貼近河身,擬作為縷堤,其外更筑遙堤。前議用驢運土,今議改車運。前議離堤三十丈內(nèi)不許取土,今因宿遷、桃源等縣人弱工多,改令二十丈外取土。前議河身兩旁各挑引河一道,今以工費浩繁,除清河北岸淺工必須挑濬。馀俱用鐵掃帚濬深河底!毕虏孔h,從之。 是歲吳三桂死,上趣諸將帥進兵,輔欲節(jié)帑佐軍,又以興工后需費溢出原估,均頗改前議,先開清口引河四道,塞高家堰、王家岡、武家墩諸決口,筑堤束水。如所議施行。顧下流未大治,伏秋盛漲,水溢出堤上,復決碭山石將軍廟、蕭縣九里溝。輔乃議設減水壩,於蕭、碭、宿遷、桃源、清河諸縣河南北兩岸為壩十三,壩七洞,水盛藉以宣泄。輔復察清口淮、黃交會,黃漲侵灌運河,乃自新莊閘西南開新河至太平壩;又自文華寺開新河至七里閘,復折向西南,亦至太平壩;改以七里閘為運口,由武家墩爛泥淺轉(zhuǎn)入黃河。運口距黃、淮交會處約十里,自此無淤墊之患。疏報,并議行。輔勘清水潭決口屢塞屢沖,乃棄深就淺,筑東西長堤二道,并挑新河八百四十丈,疏積水。山陽、高郵等七州縣民田,至是皆出水可耕。 十八年,輔疏報,并請名新河曰永安河,報聞。翟家壩淮河決口成支河九道,輔飭淮揚道副使劉國靖等督堵塞,至是工竟,輔詣勘疏報,并言:“山陽、寶應、高郵、江都四州縣潴水諸湖,逐漸涸出。臣今廣為招墾,俾增賦足民,上下均利。”屯田之議自此起。 漕船自七里閘出口,行駱馬湖達窯灣。夏秋盛漲,冬春水涸,重運多阻。輔議濬湖旁皂河故道,上接泇河通運。疏入,下廷議,上問諸臣意若何,左都御史魏象樞曰:“輔請大修黃河,上發(fā)帑二百五十一萬,計一勞永逸。前奏堤壩已筑十之七,今又欲別開河道,所謂一勞永逸者安在?臣等慮漕運有阻,故議從其請!鄙显唬骸跋髽醒粤际恰:与m開,必上流浩瀚,方免淤滯。今雨少水涸,恐未必有濟。即已成諸工,亦以旱易修,豈得恃為永固耶?”十九年五月,輔丁憂,命在任守制。秋,河復決,輔疏請?zhí)幏,上趣輔修筑。二十年三月,輔疏言:“臣前請大修黃河,限三年水歸故道。今限滿,水未歸故道,請?zhí)幏帧!毕虏孔h,當奪官,上命戴罪督修。 二十一年五月,上遣尚書伊桑阿、侍郎宋文運、給事中王曰溫、御史伊喇喀勘工。候補布政使崔維雅奏上所著書,議盡罷輔所行減水壩諸法,大興工,日役夫四十萬,筑堤以十二丈為率。上命從伊桑阿等往與輔議之。伊桑阿等遍勘諸工,至徐州,令輔與維雅議,輔疏言:“河道全局已成十八九。蕭家渡雖有決口,而海口大辟,下流疏通,腹心之害已除。斷不宜有所更張,隳成功,釀后患!币辽0⒌冗京師,下廷議,工部尚書薩穆哈等請以蕭家渡決口責輔賠修,上以賠修非輔所能任,未允;又議維雅條奏,伊桑阿請召輔詢之。十一月,輔入對,言蕭家渡工來歲正月當竟,維雅所議日用夫四十萬、筑堤以十二丈為率,皆不可行。維雅議乃寢。上命塞決口,仍動正項錢糧。二十二年四月,輔疏報蕭家渡合龍,河歸故道,大溜直下,七里溝等四十馀處險汛日加,并天妃壩、王公堤及運河閘座,均應修筑。別疏請飭河南巡撫修筑開封、歸德兩府境河堤,防上流疏失。上均如所請。十二月,命復輔官。 二十三年十月,上南巡,閱河北岸諸工,諭輔曰:“蕭家渡堤壩當培薄增卑,隨時修筑。減水壩原用以泄水,遇泛溢橫流,安知今日減水壩不為他年之決口?且減水旁流,浸灌民田,朕心深不忍。當籌畫措置。”上見堤夫作苦,駐轡慰勞久之,諭輔戒官役侵蝕工食。復視天妃閘,諭輔宜改草壩,并另設七里、太平二閘殺水勢。舟過高郵,見田廬在水中,惻然愍念。遣尚書伊桑阿、薩穆哈察視?。還蹕,復閱高家堰,至清口,閱黃河南岸諸工,諭輔運口當添建閘座,防黃水倒灌;復召輔入行宮慰諭,書閱河堤詩賜之。 輔以上念減水淹民,因議於宿遷、桃源、清河三縣黃河北岸堤內(nèi)開新河,謂之中河。於清河西仲家莊建閘,引攔馬河減水壩所泄水入中河。漕船初出清口浮於河,至張莊運口,中河成,得自清口截流,逕渡北岸,度仲家莊閘,免黃河一百八十里之險。伊桑阿等還奏,議疏濬車路、串場諸河至白駒、丁溪、草堰諸口,引高郵等處減水壩所泄水入海。上命安徽按察使于成龍董其事,仍受輔節(jié)制,奏事由輔疏報。 二十四年正月,輔疏請徐州迤上毛城鋪、王家山諸處增建減水閘,下廷議。上諭減水閘益河工無益百姓,不可不熟計,命遣官與輔詳議,若分水不致多損民田,即令興工。九月,輔疏報赴河南勘黃河兩岸,請筑考城、儀封、封丘、滎澤堤埽,下部議行。成龍議疏?谛狗e水,輔謂下河地卑於海五尺,疏?谝眱(nèi)侵,害滋大;議自高郵東車邏鎮(zhèn)筑堤,歷興化白駒場,束所泄水入海,堤內(nèi)涸出田畝,丈量還民,馀招民屯墾,取田價償工費。疏聞,上謂取田價恐累民,未即許。 尋召輔、成龍馳驛詣京師廷議,成龍議開海口故道,輔仍主筑長堤高一丈五尺,束水敵海潮。大學士、九卿從輔議,通政使參議成其范、給事中王又旦、御史錢鎯從成龍議,議不決。上命宣問下河諸州縣人官京師者,侍讀寶應喬萊等乃言:“從成龍議,工易成,百姓有利無害;從輔議,工難成,百姓田廬墳墓多傷損,且堤高一丈五尺,束水至一丈,高於民居,伏秋潰決,為害不可勝言!鄙项H右成龍,遣尚書薩穆哈、學士穆稱額詣淮安會漕督徐旭齡、巡撫湯斌詳勘。二十五年正月,薩穆哈等還奏,謂民間皆言濬?跓o益。尋授成龍直隸巡撫,罷濬?谧h。四月,召斌為尚書,入對,上復舉其事以問,斌言濬海口必有益於民。上責薩穆哈、穆稱額還京時不以實奏,奪官。召大學士九卿及萊等定議濬海口,發(fā)帑二十萬,命侍郎孫在豐董其役。 工部劾輔治河已九年,無成功。上曰:“河務甚難,而輔易視之。若遽議處,后任者益難為力,今姑寬之,仍責令督修!倍,輔疏言:“運堤減水以下河為壑,東即大海,濬?谒瓶杉偹迹晃┨┲莅藏S、東臺、鹽城諸縣地勢甚卑,形如釜底,若止就此挑濬,徒增其深。淮流甚漲,高家堰泄水洶涌而來,仍不能救民田之淹沒。臣以為杜患於流,不若杜患於源。高家堰堤外直東為下河,東北為清口,當自翟家壩起至高家堰筑重堤萬六千丈,束減水北出清口,則洪澤湖不復東淹下河。下河十馀萬頃皆成沃產(chǎn),而高、寶諸湖涸出田畝,可招民屯墾,以裕河庫。”上使以輔疏示成龍,成龍仍言下河宜開,重堤不宜筑。上遣尚書佛倫,侍郎熊一瀟,給事中達奇納、趙吉士與總督董訥,總漕慕天顏會勘。佛倫等皆欲用輔議,天顏、在豐與相左。佛倫等還奏,下廷議,會太皇太后崩,議未上。 二十七年春,給事中劉楷,御史郭琇、陸祖修交章論輔,琇辭連輔幕客陳潢,祖修請罷輔,至以舜殛鯀為比;天顏、在豐亦疏論屯田累民,及輔阻撓開濬下河狀。琇旋劾大學士明珠等,語復及輔。輔入覲,亦疏訐成龍、天顏、在豐等朋比謀陷害。上曰:“輔為總河,挑河筑堤,漕運無誤,不可謂無功;但屯田、下河二事,亦難逃罪。近因被劾,論其過者甚多。人窮則呼天,輔若不陳辨朕前,復何所控告耶?”三月,上御乾清門,召輔與成龍、琇等廷辨,輔、成龍各持所見不相下,L言輔屯田害民,輔言屬吏奉行不善致民怨,因引咎,坐罷,以王新命代,佛倫、訥、在豐、達奇納皆左遷,天顏、吉士并奪官,陳潢亦坐譴。 時中河工初竣,上遣學士開音布、侍衛(wèi)馬武往勘,還奏中河商賈舟楫不絕。上諭廷臣曰:“前者于成龍奏河道為靳輔所壞,今開音布等還奏,數(shù)年未嘗沖決,漕運亦不誤。若謂輔治河全無所裨,微特輔不服,即朕亦不愜!币蚯采袝鴱堄駮、圖納,左都御史馬齊,侍郎成其范、徐廷璽閱工,遍察輔所繕治,孰為當改,孰為不當改,詳勘具奏。玉書等還言河身漸次刷深,黃水汎溜入海,兩岸閘壩有應循舊者,有應移改者,多守輔舊規(guī)。 十一月,上遣尚書蘇赫等閱通州運河,命輔偕往,請於沙河建閘蓄水,通州下流筑堤束水,從之。二十八年正月,上南巡閱河,輔扈行。閱中河,上慮逼近黃河,水漲堤潰;輔對若加筑遙堤即無患。還京師,諭獎輔所繕治河深堤固,命還舊秩。二十九年,漕運總督董訥以北運河水淺,擬盡引南旺河水北流;倉場侍郎開音布復疏請濬北運河。上諮輔,言南旺河水盡北流,南河必水淺,惟從北河兩旁下埽束水,自可濟運。上命偕開音布董理。 三十一年,王新命坐事罷,上曰:“朕聽政后,以三藩及河務、漕運為三大事,書宮中柱上。河務不得其人,必誤漕運。及輔未甚老而用之,亦得紓數(shù)年之慮!绷钊詾楹拥揽偠剑o以衰弱辭,命順天府丞徐廷璽為協(xié)理。會陜西西安、鳳翔災,上命留江北漕糧二十萬石,自黃河運蒲州。輔疏言水道止可至孟津,親詣督運,上嘉之。輔疏請就高家堰運料小河培堤使高廣,中河加筑遙堤,并增建四閘,堵塞張莊舊運口,皆前此繕治所未竟者。別疏請復陳潢官,并起用熊一瀟、達奇納、趙吉士。輔病劇,再疏乞解任,命內(nèi)大臣明珠往視,傳諭調(diào)治。十一月,卒,賜祭葬,謚文襄。三十五年,允江南士民請,建祠河干。四十六年,追贈太子太保,予拜他喇布勒哈番世職。雍正五年,復加工部尚書。 子治豫,襲職。世宗以其侍父在官,知河務,命自副參領(lǐng)加工部侍郎銜,協(xié)理江南河工。 陳潢,字天一,浙江錢塘人。負才久不遇,過邯鄲呂祖祠,題詩壁間,語豪邁。輔見而異焉,蹤跡得之,引為幕客,甚相得。凡輔所建白,多自潢發(fā)之。康熙二十三年,上巡河,問輔:“孰為汝佐?”以潢對。二十六年,輔疏言潢十年佐治勤勞,下部議,授潢僉事道銜。二十七年,郭琇劾輔,辭連潢。輔罷,潢削職銜,逮京師,未入獄,以病卒。輔復起,疏請復潢官,部議以潢已卒,寢其奏。 潢佐治河,主順河性而利導之,有所患必推其致患之由;工主覈實,料主豫備,而估計不當過省,省則速敗,所費較所省尤大;慎固堤防,主潘季馴束水刷沙之說,尤以減水壩為要務;有潰決,先固兩旁,不使日擴,乃修復故道,而疏引河以注之;河流今昔形勢不同,無一勞永逸之策,在時時謹小慎微,而尤重在河員之久任。張靄生采潢所論,次為治河述言十二篇。高宗以靄生河圖能得真源,命采其書入四庫,與輔治河奏績并列。 宋文運,字開之,直隸南宮人。順治六年進士,授山東滋陽知縣,行取刑部主事。再遷吏部郎中,掌選政,清直守正。以魏象樞薦,擢鴻臚寺少卿,累擢刑部侍郎。命佐伊桑阿行河,上特諭之曰:“爾有所見,當堅持詳議,毋以伊桑阿為尚書而阿其意也!币圆∑蛐,加太子少保,致仕。卒,謚端愨。久之,上猶謂文選司事要,文運操守聲名,無能及之者。 董訥,字茲重,山東平原人。康熙六年一甲三名進士,授編修。累擢至江南總督。為政持大體,有惠於民。左遷去,江南民為立生祠。二十八年,上南巡,民執(zhí)香跪訥生祠前,求復官訥江南。上還蹕,笑謂訥曰:“汝官江南惠及民,民為汝建小廟!毙允套x學士復出為漕運總督。卒。 熊一瀟,字蔚懷,江西南昌人?滴跞赀M士,改庶吉士,授浙江道監(jiān)察御史。請罷投誠武官改授文官例,并議裁并各關(guān),皆下部議行。累官工部尚書,坐奪官。以輔遺疏薦,起太常寺卿,復至工部尚書。致仕,卒。孫學鵬,進士,官廣東巡撫。 于成龍,字振甲,漢軍鑲黃旗人?滴跗吣,自蔭生授直隸樂亭知縣。八年,署灤州知州。以逸囚當降調(diào),樂亭民列善政,兩叩閽籥留,下巡撫金世德勘實,得復任。十三年,以緝盜逾限未獲,又當降調(diào),世德疏請留,上特許之。十八年,遷通州知州。 二十年,直隸巡撫于成龍遷兩江總督,疏薦可大用;會江寧府缺員,疏請敕廷臣推清操久著與相類者,上即以命成龍。二十三年,上南巡至江寧,嘉成龍廉潔,親書手卷賜之。超擢安徽按察使。上還京師,賜其父參領(lǐng)得水貂裘,并諭八旗諸大臣有子弟為外吏者,各貽書訓勉,視得水之教成龍。上以江南下河諸州縣久被水,敕議疏濬,命成龍分理,仍聽河道總督靳輔節(jié)制。輔請於上流筑堤束水;成龍擬疏?,濬下河水道,持異議。上遣尚書薩穆哈、學士穆稱額往諮於民,薩穆哈等還奏,言眾謂濬海無益,乃命緩興工。 二十五年二月,授成龍直隸巡撫。入對,上問:“治畿輔利弊應興革者宜何先?”成龍對:“弭盜為先。奸宄倚旗下為淵藪,有司莫敢誰何,臣當執(zhí)法治之!睘l行,賜白金千、表里二十端。上官,疏言:“弭盜當力行保甲,旗下莊屯不屬於州縣,本旗統(tǒng)領(lǐng)遠在京師,僅有撥什庫在屯,未能約束。應令旗人與民戶同編保甲,撥什庫、鄉(xiāng)長互相稽察,盜發(fā),無問所劫為旗為民,協(xié)力救護。得盜,賞;藏盜、縱盜,罰!庇质柩裕骸把嗌搅l(wèi),所轄遼闊,與州縣不相統(tǒng)屬,盜發(fā)止責汛弁捕治,而衛(wèi)官置不問。請以衛(wèi)地屬所近州縣同編保甲,并於通州、盧溝橋、黃村、沙河各設捕盜同知,守備以下分汛、墩、臺及旗下莊屯,悉歸稽察!辈⑾虏孔h行。先后捕治旗丁沈顛、太監(jiān)張進升及大盜司九、張破樓子等,置於法。二十六年,上獎成龍廉能,加太子少保。幸霸州,成龍朝行在,賜白金千、馬具黃鞍轡。湖廣巡撫張汧以貪被劾,命與副都御史開音布、山西巡撫馬齊往按,得實,論如律。 初,成龍分理下河,未興工而罷。上又以湯斌言,復命濬治,以侍郎孫在豐董其役。輔仍主重堤束水,并議開中河,疏攔馬河減水壩所泄水。上命學士禪布以疏示成龍,成龍力主濬下河,罷筑重堤,并謂中河雖開無益。輔詣京師,疏言在豐及總漕慕天顏附和成龍,朋謀陷害。成龍自湖廣還,上命諸臣廷辨之。輔言濬?趹]倒灌,成龍言高家堰筑堤,縱上流水不來,而秋雨時至,天長、六合諸水泄歸何處,故海口仍當濬。上罷輔,代以王新命。及中河工竟,遣學士開音布、侍衛(wèi)馬武閱視,還奏天顏令漕船退出中河。上逮問天顏,天顏發(fā)成龍私書,囑毋附輔。下廷臣議,削太子少保,降調(diào),命留任。二十九年,遷左都御史,兼鑲黃旗漢軍都統(tǒng)。 三十一年,新命罷,輔復為河督,旋卒,上以命成龍。輔領(lǐng)帑購柳束,工部駁減,成龍覈無虛冒。輔筑高家堰重堤,募夫遠方,預給銀安家,工中止,未扣抵。新命題銷,格部議,成龍復以請,上并與豁免。三十三年,召詣京師,疏言運河自通州至嶧縣,黃河自滎澤至碭山,堤卑薄者皆宜加筑高厚,并高家堰諸處改石工,毛城鋪諸處疏引河,及清江浦迤下并江都、高郵諸堤工,策大舉修治。別疏請設道員以下各官,又計工費,請開捐例,減成核收;并推廣休革各員,上至布政使,皆得捐復。上召成龍入,問:“開捐例得無累民?”成龍言:“無累!闭堃媪,上廷折之,成龍乃請罪。上因問:“爾嘗短靳輔,謂減水壩不宜開,今果何如?”成龍曰:“臣彼時妄言,今亦視輔而行。”廷臣議成龍懷私妄奏,當奪官,上命留任。仍興舉簡要各工,乃請先將高家堰土堤改筑石工。 三十四年,命復官。旋丁父憂,還京師,以董安國代。上親征噶爾丹,再出塞,命成龍以左都御史銜督餉,噶爾丹竄死,予拜他喇布勒哈番世職。三十七年,命以總督銜管直隸巡撫,請修永清、固安渾河堤,并加以濬治,上為改河名曰永定。旋疏請設南北岸分司。董安國罷,復授河道總督。三十八年,上南巡,臨閱高家堰、歸仁堤諸處,諭以增筑疏濬諸事。尋以病乞假,命在任調(diào)治,遣醫(yī)往視。三十九年,卒,賜祭葬,謚襄勤。 孫在豐,字屺瞻,浙江德清人?滴蹙拍暌患锥M士,授編修。直起居注,充日講官,進講屢稱旨。累遷工部侍郎,仍兼翰林院學士。二十六年,命率郎中鄂素等赴淮、揚濬?冢T監(jiān)修下河工部印授之。在豐疏言開新不如循舊,筑高不如就低,迤遠不如取近。施工以岡門鎮(zhèn)為最先,次白駒場,次丁溪場,次草堰。上悉從之,并以在豐請,令輔閉高家堰及高郵諸減水壩。輔仍主筑堤束水。上令輔會總督董訥、總漕慕天顏及在豐集議,遂會疏用輔議。在豐監(jiān)修海口岡門鎮(zhèn)、白駒工已畢,丁溪、草堰工俱停。上以諮成龍,成龍言:“上遣在豐監(jiān)修下河,萬民歡頌。今岡門、白駒諸工將竣,而輔又以為無益,欲於高家堰等處筑堤。在豐先經(jīng)履勘,始行興工;若果無益,何待開濬年馀又會議請停?此實臣所不能解也!倍吣,在豐疏劾輔阻撓下河,輔亦劾在豐與天顏結(jié)姻,附和成龍。下廷臣議,輔罷,成龍坐鐫秩,責在豐前后言不仇,降調(diào)。上命仍以翰林官用,俄授侍讀學士。二十八年,遷內(nèi)閣學士。卒。 開音布,西林覺羅氏,滿洲正白旗人。自筆帖式授內(nèi)閣中書,累遷至左副都御史。康熙二十六年,偕成龍按湖廣巡撫張汧,論罪如律。二十七年,擢戶部侍郎,命監(jiān)理高郵、寶應下河工程。二十八年,上南巡,成龍扈行,命與侍郎徐廷璽閱視下河,還奏丁溪至白駒,水三道入海,上流馮家壩引河當仍開濬,馀工悉可停。乃召開音布還,授正白旗滿洲副都統(tǒng)。尋擢步軍統(tǒng)領(lǐng),遷兵部尚書,授鑲白旗滿洲都統(tǒng)。三十八年,命專管步軍統(tǒng)領(lǐng)。四十一年,卒,謚肅敏。 張鵬翮,字運青,四川遂寧人。康熙九年進士,選庶吉士。改刑部主事,累遷禮部郎中。十九年,授江南蘇州知府,丁母憂。除山東兗州知府,舉卓異,擢河東鹽運使,內(nèi)遷通政司參議,轉(zhuǎn)兵部督捕副理事官。從內(nèi)大臣索額圖等勘定俄羅斯界,還擢大理寺少卿。二十八年,授浙江巡撫。疏言紳民原畝捐穀四合,力不能者聽。旋以杭州、嘉興等府秋收歉薄,請暫免輸穀。上曰:“昨歲浙江被災,循例蠲賦,并豁免錢糧,豈可強令捐輸?鵬翮原題力不能者聽,自相矛盾!毕虏孔h,奪官,上寬之。尋授兵部侍郎,督江南學政。三十六年,遷左都御史。三十七年,遷刑部尚書,授江南江西總督。三十八年,上南巡,命鵬翮扈從入京,賜朝服、鞍馬、弓矢。 初,陜西巡撫布喀劾四川陜西總督吳赫等侵蝕貧民籽粒銀兩,命鵬翮與傅臘塔往按。還奏未稱旨,命鵬翮與傅臘塔復往陜西詳審。三十九年春,還奏布喀、吳赫及知州藺佳選、知縣張鳴遠等侵蝕挪用,各擬罪如律。上諭大學士曰:“鵬翮往陜西,朕留心訪察,一介不取,天下廉吏無出其右! 尋授河道總督,入辭,上諭令毀攔黃壩通下流,濬芒稻河、人字河湖入江。鵬翮到官,請撤協(xié)理徐廷璽及河工隨帶人員,并乞敕工部毋以不應查駁之事阻撓,并從之。尋疏言:“臣過云梯關(guān),見攔黃壩巍然如山,下流不暢,無怪上流之潰決。應拆攔黃壩,挑濬河身,與上流一律寬深。”又言清口淤墊,應於張?陂_引河,引清水入運敵黃,建閘以時啟閉。又言人字河至芒稻山分二派,又名芒稻河,應濬使暢流;并濬鳳凰橋引河及雙橋、灣頭二河,皆匯芒稻河入江。俱下部議行。尋以攔黃壩既撤,河身開濬深通,暢流入海,疏請賜名大通口。上嘉鵬翮章奏詞簡意明,治事精詳,遣員外郎拖抗拖和、中書張古禮馳驛令鵬翮舉所規(guī)畫入奏。鵬翮疏陳開濬引河、運口,培修河岸堤壩諸事,并下部速議行。尋又疏陳河工諸弊,并請河員承挑引河,偶致淤墊,免其賠修;夫役勞苦,工成日請給印票免雜徭。上嘉其陳奏切要周備。尋又請於歸仁堤五堡建磯心石閘,并於三義壩舊中河筑堤,改入新中河,合為一河,便糧艘通行。上謂所議甚當,并如所請。 上倚鵬翮治河,謂鵬翮得治河秘要,諭大學士曰:“鵬翮自到河工,日乘馬巡視堤岸,不憚勞苦。居官如鵬翮,更有何議?”鵬翮以修治事狀遣郎中王進楫入奏,上諭進楫歸語鵬翮,加意防守高家堰。鵬翮乃增筑月堤及旁近諸堤壩。洪澤湖溢,泗州、盱眙被災,上詢修治策,鵬翮言:“泗州、盱眙屢被災,即開六壩亦不能免。”上怒曰:“塞六壩乃于成龍題請,不自鵬翮始。頃因泗州、盱眙災,令與阿山議修治,非欲開六壩救泗州、盱眙而令淮、揚罹水患也。鵬翮何昏憒乃爾!”四十一年,鵬翮疏請加筑清河縣黃河南北岸戧堤,天妃閘改筑運口,草壩建石壩,改卞家莊土堤為石堤,皆議行。又以桃源城西煙墩黃水大漲,請加筑衛(wèi)城月堤,并於邵家莊、顏家莊開引河,上慮部議遲延,特允之。四十二年,上南巡視河,制河臣箴、淮黃告成詩以賜,并書榜賚鵬翮父烺。 山東泰安、沂州等州饑,上命截漕二萬石交鵬翮往賑。鵬翮令河員動常平倉穀二十八萬馀石散賑,疏請以山東各官俸工補還。上責鵬翮河員發(fā)倉穀邀譽,乃令山東各官補還,鵬翮謝罪,仍以“殫心宣力、清潔自持”,加太子太保。 河決時家馬頭,數(shù)年未堵塞。鵬翮以淮安道王謙言劾山安同知佟世祿冒帑誤工,奪官追償。世祿再叩閽,上令尚書徐潮按治,鵬翮、謙坐誣劾當譴,上特寬鵬翮。工部侍郎趙世芳又劾鵬翮浮銷十三萬有奇,請逮治。上曰:“河工錢糧原不限數(shù),水大所需多,水小所需少。如謂鵬翮以十三萬入己,必無之事。河工恃用人,鵬翮用人不勝事,故至此耳!币蜻世芳疏。上南巡,閱清口,見黃水倒灌,詰鵬翮,鵬翮不能對。上曰:“汝為王謙輩所欺,流於刻薄。大儒持身如光風霽月,況大臣為國,若徒自表廉潔,於事何益?”上舟渡河閱九里岡,嘉鵬翮修治如法,御制詩書扇以賜。及秋,淮、黃并漲,古溝、清水溝、韓家莊并溢,廷臣議奪官,上命仍留任。尋督塞諸處漫口。 四十五年,疏請開鮑家營引河,尋用通判徐光啟言,擬開引河出張?,分洪澤湖異漲,即為高家堰保障,謂為溜淮套。鵬翮與總督阿山、總漕桑額合疏請上蒞視。四十六年,上南巡,閱所擬引河道,諭曰:“朕自清口至曹家廟,見地勢甚高,標竿錯雜。依此開河,不惟壞田產(chǎn),抑且毀冢墓。鵬翮讀書人,乃為此殘忍事,讀書何為?”詰責鵬翮,鵬翮謝罪。上以議為河山所主,非鵬翮意,削太子太保,奪官,仍留任。四十七年,以黃、運、湖、河修防平穩(wěn),命復官,并免應追帑銀。尋遷刑部尚書。四十八年,調(diào)戶部。 五十一年,江南總督噶禮與巡撫張伯行互劾,命鵬翮與總漕赫壽往按。鵬翮等右噶禮,請罷伯行。五十二年,調(diào)吏部。伯行劾布政使牟欽元,赫壽時為總督,與異議。五十三年,命鵬翮與副都御史阿錫鼐往按,復請雪欽元,議伯行罪斬。事互詳伯行傳。尋丁父憂,以原官回籍守制,服闋還朝。 六十年,汶水旱涸阻運,命往勘。請疏濬坎河、雞爪諸泉分注南旺,而於彭口筑堤,障沙水入微山湖。河決開州,橫流至山東張秋,阻運,命往勘。請筑南旺、馬場等湖堤,蓄水濟運;并陳引沁入運利害,謂地勢西北高於東南,若沁水從高直下,而河躡其后,害且叵測。 六十一年,世宗即位,加太子太傅。雍正元年,授武英殿大學士。河決馬營口,久未塞,命往勘。議并塞詹家店四口,濬治黃、沁合流處積沙,從之。三年,卒,加少保,命於定例外加祭,漢堂上官、科道皆會賜葬,謚文端。 論曰:明治河諸臣,推潘季馴為最,蓋借黃以濟運,又借淮以刷黃,固非束水攻沙不可也。方興、之錫皆守其成法,而輔尤以是底績。輔八疏以濬下流為第一,節(jié)費不得已而議減水。成龍主治?,及躬其任,仍不廢減水策。鵬翮承上指,大通口工成,入海道始暢。然終不能用輔初議,大舉濬治。世以開中河、培高家堰為輔功,孰知輔言固未盡用也。

 

清史稿

   清史稿 全書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紀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傳三百一十六卷,以紀傳為中心。所記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下至1911年清朝滅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歷史。 
  《清史稿》是由中華民國初年特設的清史館編修的,以館長趙爾巽任主編,繆荃孫、柯劭忞等為總纂,另設纂修、協(xié)修、提調(diào)、校勘等職。參加編寫工作的先后有一百多人!肚迨犯濉酚1914年開始編纂,1920年編成初稿,1926年修訂一次,1927年秋大致完稿,前后歷時十四年。對于這樣一部有清一代的正史,“本應詳審修正,以冀減少疵颣”但“以時事之艱虞,學說之龐雜”,尤其因主編趙爾巽“年齒之遲暮,再多慎重,恐不及待”。于是就委托袁金鎧經(jīng)辦發(fā)刊和?淌乱恕S1928年刊印,1929年發(fā)行。 

卷十一 本紀十一 卷十二 本紀十二
卷十三 本紀十三 卷十四 本紀十四
卷十五 本紀十五 卷十六 本紀十六
卷十七 本紀十七 卷十八 本紀十八
卷十九 本紀十九 卷二十 本紀二十
卷二十一 本紀二十一 卷二十二 本紀二十二
卷八十三 志五十八 卷八十四 志五十九
卷八十五 志六十 卷八十六 志六十一
卷八十七 志六十二 卷八十八 志六十三
卷八十九 志六十四 卷九十 志六十五
卷九十一 志六十六 卷九十二 志六十七
卷九十三 志六十八 卷九十四 志六十九
卷一百四十 志一百十五 卷一百四十一 志一百十六
卷一百四十二 志一百十七 卷一百四十三 志一百十八
卷一百四十四 志一百十九 卷一百四十五 志一百二十
卷一百四十六 志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四十七 志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四十八 志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四十九 志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五十 志一百二十五 卷三百五 列傳九十二
卷三百六 列傳九十三 卷三百七 列傳九十四
卷三百八 列傳九十五 卷三百九 列傳九十六
卷三百十 列傳九十七 卷三百十一 列傳九十八
卷三百十二 列傳九十九 卷三百十三 列傳一百
卷三百十四 列傳一百一 卷三百十五 列傳一百二
卷五百 列傳二百八十七 卷五百一 列傳二百八十八
卷五百二 列傳二百八十九 卷五百三 列傳二百九十
卷五百四 列傳二百九十一 卷五百五 列傳二百九十二
卷五百六 列傳二百九十三 卷五百七 列傳二百九十四
卷五百八 列傳二百九十五 卷五百九 列傳二百九十六
卷五百十 列傳二百九十七 卷一 本紀一
卷二 本紀二 卷三 本紀三
卷四 本紀四 卷五 本紀五
卷六 本紀六 卷七 本紀七
卷八 本紀八 卷九 本紀九
卷十 本紀十 卷二十三 本紀二十三
卷二十四 本紀二十四 卷二十五 本紀二十五
卷二十六 志一 卷二十七 志二
卷二十八 志三 卷二十九 志四
卷三十 志五 卷三十一 志六
卷三十二 志七 卷三十三 志八
卷三十四 志九 卷三十五 志十
卷三十六 志十一 卷三十七 志十二
卷三十八 志十三 卷三十九 志十四
卷四十 志十五 卷四十一 志十六
卷四十二 志十七 卷四十三 志十八
卷四十四 志十九 卷四十五 志二十
卷四十六 志二十一 卷四十七 志二十二
卷四十八 志二十三 卷四十九 志二十四
卷五十 志二十五 卷五十一 志二十六
卷五十二 志二十七 卷五十三 志二十八
卷五十四 志二十九 卷五十五 志三十
卷五十六 志三十一 卷五十七 志三十二
卷五十八 志三十三 卷五十九 志三十四
卷六十 志三十五 卷六十一 志三十六
卷六十二 志三十七 卷六十三 志三十八
卷六十四 志三十九 卷六十五 志四十
卷六十六 志四十一 卷六十七 志四十二
卷六十八 志四十三 卷六十九 志四十四
卷七十 志四十五 卷七十一 志四十六
卷七十二 志四十七 卷七十三 志四十八
卷七十四 志四十九 卷七十五 志五十
卷七十六 志五十一 卷七十七 志五十二
卷七十八 志五十三 卷七十九 志五十四
卷八十 志五十五 卷八十一 志五十六
卷八十二 志五十七 卷九十五 志七十
卷九十六 志七十一 卷九十七 志七十二
卷九十八 志七十三 卷九十九 志七十四
卷一百 志七十五 卷一百一 志七十六
卷一百二 志七十七 卷一百三 志七十八
卷一百四 志七十九 卷一百五 志八十
卷一百六 志八十一 卷一百七 志八十二
卷一百八 志八十三 卷一百九 志八十四
卷一百十 志八十五 卷一百十一 志八十六
卷一百十二 志八十七 卷一百十三 志八十八
卷一百十四 志八十九 卷一百十五 志九十
卷一百十六 志九十一 卷一百十七 志九十二
卷一百十八 志九十三 卷一百十九 志九十四
卷一百二十 志九十五 卷一百二十一 志九十六
卷一百二十二 志九十七 卷一百二十三 志九十八
卷一百二十四 志九十九 卷一百二十五 志一百
卷一百二十六 志一百一 卷一百二十七 志一百二
卷一百二十八 志一百三 卷一百二十九 志一百四
卷一百三十 志一百五 卷一百三十一 志一百六
卷一百三十二 志一百七 卷一百三十三 志一百八
卷一百三十四 志一百九 卷一百三十五 志一百十
卷一百三十六 志一百十一 卷一百三十七 志一百十二
卷一百三十八 志一百十三 卷一百三十九 志一百十四
卷一百五十一 志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五十二 志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五十三 志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五十四 志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五十五 志一百三十 卷一百五十六 志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五十七 志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五十八 志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五十九 志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六十 志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六十一 表一 卷一百六十二 表二
卷一百六十三 表三 卷一百六十四 表四
卷一百六十五 表五 卷一百六十六 表六
卷一百六十七 表七 卷一百六十八 表八
卷一百六十九 表九 卷一百七十 表十
卷一百七十一 表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表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表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表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表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表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表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表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表十九 卷一百八十 表二十
卷一百八十一 表二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表二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表二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表二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表二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表二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表二十七 卷一百八十八 表二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表二十九 卷一百九十 表三十
卷一百九十一 表三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表三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表三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表三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表三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表三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表三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表三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表三十九 卷二百 表四十
卷二百一 表四十一 卷二百二 表四十二
卷二百三 表四十三 卷二百四 表四十四
卷二百五 表四十五 卷二百六 表四十六
卷二百七 表四十七 卷二百八 表四十八
卷二百九 表四十九 卷二百一十 表五十
卷二百十一 表五十一 卷二百十二 表五十二
卷二百十三 表五十三 卷二百十四 列傳一
卷二百十五 列傳二 卷二百十六 列傳三
卷二百十七 列傳四 卷二百十八 列傳五
卷二百十九 列傳六 卷二百二十 列傳七
卷二百二十一 列傳八 卷二百二十二 列傳九
卷二百二十三 列傳十 卷二百二十四 列傳十一
卷二百二十五 列傳十二 卷二百二十六 列傳十三
卷二百二十七 列傳十四 卷二百二十八 列傳十五
卷二百二十九 列傳十六 卷二百三十 列傳十七
卷二百三十一 列傳十八 卷二百三十二 列傳十九
卷二百三十三 列傳二十 卷二百三十四 列傳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五 列傳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六 列傳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七 列傳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八 列傳二十五
卷二百三十九 列傳二十六 卷二百四十 列傳二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列傳二十八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二十九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三十 卷二百四十四 列傳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三十二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三十三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三十四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三十五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三十六 卷二百五十 列傳三十七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三十八 卷二百五十二 列傳三十九
卷二百五十三 列傳四十 卷二百五十四 列傳四十一
卷二百五十五 列傳四十二 卷二百五十六 列傳四十三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四十四 卷二百五十八 列傳四十五
卷二百五十九 列傳四十六 卷二百六十 列傳四十七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四十八 卷二百六十二 列傳四十九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五十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五十一
卷二百六十五 列傳五十二 卷二百六十六 列傳五十三
卷二百六十七 列傳五十四 卷二百六十八 列傳五十五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五十六 卷二百七十 列傳五十七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五十八 卷二百七十二 列傳五十九
卷二百七十三 列傳六十 卷二百七十四 列傳六十一
卷二百七十五 列傳六十二 卷二百七十六 列傳六十三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六十四 卷二百七十八 列傳六十五
卷二百七十九 列傳六十六 卷二百八十 列傳六十七
卷二百八十一 列傳六十八 卷二百八十二 列傳六十九
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七十 卷二百八十四 列傳七十一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七十二 卷二百八十六 列傳七十三
卷二百八十七 列傳七十四 卷二百八十八 列傳七十五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七十六 卷二百九十 列傳七十七
卷二百九十一 列傳七十八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七十九
卷二百九十三 列傳八十 卷二百九十四 列傳八十一
卷二百九十五 列傳八十二 卷二百九十六 列傳八十三
卷二百九十七 列傳八十四 卷二百九十八 列傳八十五
卷二百九十九 列傳八十六 卷三百 列傳八十七
卷三百一 列傳八十八 卷三百二 列傳八十九
卷三百三 列傳九十 卷三百四 列傳九十一
卷三百十六 列傳一百三 卷三百十七 列傳一百四
卷三百十八 列傳一百五 卷三百十九 列傳一百六
卷三百二十 列傳一百七 卷三百二十一 列傳一百八
卷三百二十二 列傳一百九 卷三百二十三 列傳一百十
卷三百二十四 列傳一百十一 卷三百二十五 列傳一百十二
卷三百二十六 列傳一百十三 卷三百二十七 列傳一百十四
卷三百二十八 列傳一百十五 卷三百二十九 列傳一百十六
卷三百三十 列傳一百十七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一百十八
卷三百三十二 列傳一百十九 卷三百三十三 列傳一百二十
卷三百三十四 列傳一百二十一 卷三百三十五 列傳一百二十二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一百二十三 卷三百三十七 列傳一百二十四/a>
卷三百三十八 列傳一百二十五 卷三百三十九 列傳一百二十六
卷三百四十 列傳一百二十七 卷三百四十一 列傳一百二十八
卷三百四十二 列傳一百二十九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一百三十
卷三百四十四 列傳一百三十一 卷三百四十五 列傳一百三十二
卷三百四十六 列傳一百三十三 卷三百四十七 列傳一百三十四
卷三百四十八 列傳一百三十五 卷三百四十九 列傳一百三十六
卷三百五十 列傳一百三十七 卷三百五十一 列傳一百三十八
卷三百五十二 列傳一百三十九 卷三百五十三 列傳一百四十
卷三百五十四 列傳一百四十一 卷三百五十五 列傳一百四十二
卷三百五十六 列傳一百四十三 卷三百五十七 列傳一百四十四
卷三百五十八 列傳一百四十五 卷三百五十九 列傳一百四十六
卷三百六十 列傳一百四十七 卷三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八
卷三百六十二 列傳一百四十九 卷三百六十三 列傳一百五十
卷三百六十四 列傳一百五十一 卷三百六十五 列傳一百五十二
卷三百六十六 列傳一百五十三 卷三百六十七 列傳一百五十四
卷三百六十八 列傳一百五十五 卷三百六十九 列傳一百五十六
卷三百七十 列傳一百五十七 卷三百七十一 列傳一百五十八
卷三百七十二 列傳一百五十九 卷三百七十三 列傳一百六十
卷三百七十四 列傳一百六十一 卷三百七十五 列傳一百六十二
卷三百七十六 列傳一百六十三 卷三百七十七 列傳一百六十四
卷三百七十八 列傳一百六十五 卷三百七十九 列傳一百六十六
卷三百八十 列傳一百六十七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一百六十八
卷三百八十二 列傳一百六十九 卷三百八十三 列傳一百七十
卷三百八十四 列傳一百七十一 卷三百八十五 列傳一百七十二
卷三百八十六 列傳一百七十三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一百七十四
卷三百八十八 列傳一百七十五 卷三百八十九 列傳一百七十六
卷三百九十 列傳一百七十七 卷三百九十一 列傳一百七十八
卷三百九十二 列傳一百七十九 卷三百九十三 列傳一百八十
卷三百九十四 列傳一百八十一 卷三百九十五 列傳一百八十二
卷三百九十六 列傳一百八十三 卷三百九十七 列傳一百八十四
卷三百九十八 列傳一百八十五 卷三百九十九 列傳一百八十六
卷四百 列傳一百八十七 卷四百一 列傳一百八十八
卷四百二 列傳一百八十九 卷四百三 列傳一百九十
卷四百四 列傳一百九十一 卷四百五 列傳一百九十二
卷四百六 列傳一百九十三 卷四百七 列傳一百九十四
卷四百八 列傳一百九十五 卷四百九 列傳一百九十六
卷四百十 列傳一百九十七 卷四百十一 列傳一百九十八
卷四百十二 列傳一百九十九 卷四百十三 列傳二百
卷四百十四 列傳二百一 卷四百十五 列傳二百二
卷四百十六 列傳二百三 卷四百十七 列傳二百四
卷四百十八 列傳二百五 卷四百十九 列傳二百六
卷四百二十 列傳二百七 卷四百二十一 列傳二百八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二百九 卷四百二十三 列傳二百十
卷四百二十四 列傳二百十一 卷四百二十五 列傳二百十二
卷四百二十六 列傳二百十三 卷四百二十七 列傳二百十四
卷四百二十八 列傳二百十五 卷四百二十九 列傳二百十六
卷四百三十 列傳二百十七 卷四百三十一 列傳二百十八
卷四百三十二 列傳二百十九 卷四百三十三 列傳二百二十
卷四百三十四 列傳二百二十一 卷四百三十五 列傳二百二十二
卷四百三十六 列傳二百二十三 卷四百三十七 列傳二百二十四
卷四百三十八 列傳二百二十五 卷四百三十九 列傳二百二十六
卷四百四十 列傳二百二十七 卷四百四十一 列傳二百二十八
卷四百四十二 列傳二百二十九 卷四百四十三 列傳二百三十
卷四百四十四 列傳二百三十一 卷四百四十五 列傳二百三十二
卷四百四十六 列傳二百三十三 卷四百四十七 列傳二百三十四
卷四百四十八 列傳二百三十五 卷四百四十九 列傳二百三十六
卷四百五十 列傳二百三十七 卷四百五十一 列傳二百三十八
卷四百五十二 列傳二百三十九 卷四百五十三 列傳二百四十
卷四百五十四 列傳二百四十一 卷四百五十五 列傳二百四十二
卷四百五十六 列傳二百四十三 卷四百五十七 列傳二百四十四
卷四百五十八 列傳二百四十五 卷四百五十九 列傳二百四十六
卷四百六十 列傳二百四十七 卷四百六十一 列傳二百四十八
卷四百六十二 列傳二百四十九 卷四百六十三 列傳二百五十
卷四百六十四 列傳二百五十一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二百五十二
卷四百六十六 列傳二百五十三 卷四百六十七 列傳二百五十四
卷四百六十八 列傳二百五十五 卷四百六十九 列傳二百五十六
卷四百七十 列傳二百五十七 卷四百七十一 列傳二百五十八
卷四百七十二 列傳二百五十九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二百六十
卷四百七十四 列傳二百六十一 卷四百七十五 列傳二百六十二
卷四百七十六 列傳二百六十三 卷四百七十七 列傳二百六十四
卷四百七十八 列傳二百六十五 卷四百七十九 列傳二百六十六
卷四百八十 列傳二百六十七 卷四百八十一 列傳二百六十八
卷四百八十二 列傳二百六十九 卷四百八十三 列傳二百七十
卷四百八十四 列傳二百七十一 卷四百八十五 列傳二百七十二
卷四百八十六 列傳二百七十三 卷四百八十七 列傳二百七十四
卷四百八十八 列傳二百七十五 卷四百八十九 列傳二百七十六
卷四百九十 列傳二百七十七 卷四百九十一 列傳二百七十八
卷四百九十二 列傳二百七十九 卷四百九十三 列傳二百八十
卷四百九十四 列傳二百八十一 卷四百九十五 列傳二百八十二
卷四百九十六 列傳二百八十三 卷四百九十七 列傳二百八十四
卷四百九十八 列傳二百八十五 卷四百九十九 列傳二百八十六
卷五百十一 列傳二百九十八 卷五百十二 列傳二百九十九
卷五百十三 列傳三百 卷五百十四 列傳三百一
卷五百十五 列傳三百二 卷五百十六 列傳三百三
卷五百十七 列傳三百四 卷五百十八 列傳三百五
卷五百十九 列傳三百六 卷五百二十 列傳三百七
卷五百二十一 列傳三百八 卷五百二十二 列傳三百九
卷五百二十三 列傳三百十 卷五百二十四 列傳三百十一
卷五百二十五 列傳三百十二 卷五百二十六 列傳三百十三
卷百二十七 列傳三百十四 卷五百二十八 列傳三百十五
卷五百二十九 列傳三百十六 《清史稿》發(fā)刊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