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jī)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先核實(shí)! 清史稿

 

卷一百二十八 志一百三

◎河渠三 △淮河永定河海塘 淮水源出桐柏山,東南經(jīng)隨州,復(fù)北折過桐柏東,歷信陽、確山、羅山、正陽、息、光山、固始、阜陽、霍丘、潁上,所挾支水合而東注,達(dá)正陽關(guān)。其下有沙河、東西淝河、洛河、洱河、芡河、天河,俱入於淮。過鳳陽,又有渦河、澥河、東西濠及漴、澮、沱、潼諸水,俱匯淮而注洪澤湖。又東北,逕清河、山陽、安東,由云梯關(guān)入海。逕行湖北、河南、安徽、江蘇四省,千有七百馀里,淮固不為害也。自北宋黃河南徙,奪淮瀆下游而入海,於是淮受其病。淮病而入淮諸水泛溢四出,江、安兩省無不病。夫下壅則上潰,水性實(shí)然,故治河即所以治淮,而治淮莫先於治河。有清一代,經(jīng)營於淮、黃交匯之區(qū),致力綦勤,糜帑尤鉅。迨咸豐中,銅瓦廂決,黃流北徙,宋、元來河道為之一變。然河徙淤留,導(dǎo)淮之舉又烏容已。今於淮流之源委分合,及清口之蓄泄,洪澤湖之堰壩工筑,皆備列焉。 順治六年夏,淮溢息縣,壞民田舍?滴踉辏、泗民由古溝鎮(zhèn)南及谷家橋北盜決小渠八,淮水強(qiáng)半分泄高、寶諸湖,而清口淮弱,無力敵黃。六七年間,淮大漲,沖潰古溝、翟家墩,由高、寶諸湖直射運(yùn)河,決清水潭,又溢武家墩、高良澗,清口湮而黃流上潰。十五年,淮又大漲,合睢湖諸水并力東激,高良澗板工決口二十六,高堰石工決口七,涓滴不出清口。黃又乘高四潰,一入洪澤湖,由高堰決口會淮,并歸清水潭,下流益淤墊。 總河靳輔言:“洪澤下流,自高堰西至清口約二十里,原系汪洋巨浸,為全淮會黃之所。自淮東決、黃內(nèi)灌,一帶湖身漸成平陸,止存寬十馀丈、深五六尺至一二尺之小河,淤沙萬頃,挑濬甚難。惟有於兩旁離水二十丈許,各挑引河一,俾分頭沖刷,庶淮河下注,可以沖辟淤泥,徑奔清口,會黃刷沙,而無阻滯散漫之虞。”輔又言:“下流既治,淮可直行會黃刷沙,但臨湖一帶堤岸,除決口外,無不殘缺單薄,危險(xiǎn)堪虞。板工固易壞,即石工之傾圮亦不可勝數(shù)。惟堤下系土坦坡,雖遇大水不易沖,今求費(fèi)省工堅(jiān),惟有於堤外近湖處挑土幫筑坦坡。每堤一丈,筑坦坡寬五尺,密布草根草子其上,俟其長茂,則土益堅(jiān)。至高堰石工,亦宜幫筑坦坡,埋石工於內(nèi),更為堅(jiān)穩(wěn),較之用板用石用埽,可省二十一萬有奇,且免沖激頹卸之患!庇盅裕骸白灾芗议l歷古溝、唐埂至翟家壩南,估計(jì)筑三十二里之堤,并堵此原沖成之九河,及高良澗、高家堰、武家墩大小決口三十四,需費(fèi)七十萬五千有奇,皆系用埽,不過三年,悉皆朽壞。臣斟酌變通,除鑲邊裹頭必須用埽,馀俱宜密下排椿,多加板纜,用蒲包裹土,繩紥而填之,費(fèi)可省半,而堅(jiān)久過之。今擬改下埽為包土,仍筑坦坡。”制可。十八年,大濬清口、爛泥淺、裴家場、帥家莊引河,使淮水全出清口,會黃東下。 三十五年,總河董安國因泗州知州莫之翰議,請開盱眙圣人山禹王河,導(dǎo)淮注江,略言:“禹王古河,自盱眙圣人山歷黑林橋、桐城鎮(zhèn)、楊村、天長縣迄六合之八里橋,各有河形溪澗崗不等。若開引入江,則天長、楊村、桐城各汊澗,大水時可不入高郵湖,湖水不致泛溢,而下河之水可減。至古河之口,現(xiàn)與淮不通流,必立閘座,水小閉閘以濟(jì)漕,漲則開閘以泄水,庶淮水洶涌之勢可減。”格廷議不行。明年,上有宜堵塞高堰壩之諭。逾二年,總河于成龍申塞六壩之請。會病卒,未底厥績。其年水復(fù)大至,已堵三壩,旋委洪流。三十九年,張鵬翮為總河,盡塞之,使淮無所漏,悉歸清口;又開張福、裴家場、張家莊、爛泥淺、三岔及天然、天賜引河七,導(dǎo)淮以刷清口;又以清口引河寬僅三十馀丈,不足暢泄全湖之水,加開寬闊。於是十馀年斷絕之清流,一旦奮涌而出,淮高於黃者尺馀。四十年,筑高堰大堤。 四十四年,圣祖南巡,閱高堰堤工,詔於三壩下濬河筑堤,束水入高郵、邵伯諸湖。又洪湖水漲,泗、盱均被水災(zāi),應(yīng)於受水處酌量筑堤束水。四十五年,兩江總督阿山等請於泗州溜淮套別開河道,直達(dá)張?冢苑只磩,計(jì)費(fèi)三百十馀萬。部議靳之。廷臣亦以河工重大,請上親臨指示。逾年,上南巡閱河,諭曰:“詳勘溜淮套地勢甚高,雖開鑿成河,亦不能直達(dá)清口。且所立標(biāo)桿多在墳上,若依此開河,不獨(dú)壞田廬,甚至毀墳冢,何必多此一事。今欲開溜淮套,必鑿山穿嶺,不獨(dú)斷難成功,且恐汛水泛溢,不浸入洪湖,必沖決運(yùn)河!泵啡(biāo)桿,并譴阿山、鵬翮等有差。上又謂:“明代淮、黃與今迥異。明代淮弱,故有倒灌之虞。今則淮強(qiáng)黃弱。與其開溜淮套無益之河,不若於洪湖出水處再行挑濬寬深,使清水愈加暢流,為利不淺。”四十九年,加長御黃西壩工程,從河督趙世顯請也。 雍正元年,重建清口東西束水壩於風(fēng)神廟前以蓄清,各長二十馀丈。三年,總河齊蘇勒因朱家海沖決,湖底沙淤,恐高堰難保,改低三壩門檻一尺五寸以洩湖水,而救一時之急。不知水愈落,淮愈不得出,致力微不能敵黃,連年倒灌,分溜直趨。李衛(wèi)頗非之。先是高堰石工未能一律堅(jiān)厚。至七年冬,發(fā)帑百萬,命總河孔繼珣、總督尹繼善將堤身卑薄傾圮處拆砌,務(wù)令一律堅(jiān)實(shí)。十年秋,高堰石工成。 乾隆二年,用總河高斌言,飭疏濬毛城鋪迤下河道,經(jīng)徐、蕭、睢、宿、靈、虹各州縣,至泗州之安門陡河,紆曲六百馀里,以達(dá)洪湖,出清口,而淮揚(yáng)京員夏之芳等言其不便。下各督撫及河、漕督會議,并召詢斌。斌至,進(jìn)圖陳說,乃知芳等所言非現(xiàn)在情形,卒從斌議。明年,毛城鋪河道工竣。四年,高宗以高堰三壩既改低,過岸之水足泄,用大學(xué)士鄂爾泰言,永禁開放天然二壩。五年秋,西風(fēng)大暴,湖浪洶涌,高堰汛第八堡舊堤撞擊,倒卸十四段,旋修補(bǔ)之。六年,斌言:“江都三汊河乃瓜、儀二河口門,瓜河地勢低,淮水入瓜河分?jǐn)?shù)少,故溜緩不能刷深,河道致日漸淤墊。應(yīng)筑壩堵閉瓜河舊口門,於洋子橋營房迤下別挑越河,減淮水入瓜河之分?jǐn)?shù),則儀河可分流刷淤,并堵閉瓜洲廣惠閘之舊越河,於閘下別開越河,使閘越二河水勢均平,既緩淮水直下入江之勢,於運(yùn)道更為便利。”七年,河湖并漲,議者又謂淮河上游諸水俱匯入洪湖,邵伯以下宜多開入江之路。斌亦以為言。於是開濬石羊溝舊河直達(dá)於江,筑滾壩四十丈,并開通芒稻閘下之董家油房、白塔河之孔家涵三處河流,增建滾壩,使淮水暢流無阻。八年,淮暴漲丈馀,逼臨淮城,改治於周樑橋。 十六年,上以天然壩乃高堰尾閭,盛漲輒開,下游州縣悉被其患,命立石永禁開放。并用斌言,於三壩外增建智、信二壩,以資宣泄。十八年七月,淮溢高郵,壞車邏壩、邵伯二閘,下河田廬多沒。二十二年,以湖水出清口,賴東西二壩堵束,并力刷黃,湖水過大,奔溢五壩,亦恐為下河患。因定制五壩過水一寸,東壩開寬二丈,以此遞增,泐石東壩。嗣是遇湖水增長,即展寬東壩以洩盛漲,有展寬至六七十丈者。二十七年,上言:“江南濱湖之區(qū),每遇大汛,霖潦堪虞,洪澤一湖,尤為橐籥關(guān)鍵。為澤國計(jì)安全,莫如廣疏清口,為及今第一要義,F(xiàn)在高堰五壩高於水面七尺有奇,清口口門見寬三十丈,當(dāng)即依此酌定成算。將來兩壩水增長至一尺,拆寬清口十丈,水遞長,口遞寬,以此為率!笔悄炅拢鍓嗡居庖怀。河督高晉遵旨拆寬清口十丈,宣泄甚暢。三十二年,南河總督李宏言:“正陽關(guān)三官廟舊立水志,考驗(yàn)水痕,本年所報(bào)消長,與下游不符。請於荊山、涂山間及臨淮鎮(zhèn),各增設(shè)水志一,以驗(yàn)諸水消長!痹手。三十四年,上恐高堰五壩頂封土障水,不足當(dāng)風(fēng)浪,命酌加石工。高晉等言其不便,乃增用柴柳。四十年,大修堰、盱各壩及臨河磚石工。 先是上以清口倒灌,詔循康熙中張鵬翮所開陶莊引河舊跡挑挖,導(dǎo)黃使北,遣鄂爾泰偕斌往勘,以汛水驟至而止。旋完顏偉繼斌為河督,慮引河不易就,乃用斌議,自清口迤西,設(shè)木龍?zhí)袅锉壁,而陶莊終不敢議。次年,南河督吳嗣爵內(nèi)召,極言倒灌為害。薩載繼任,亦主改口議。上乃決意開之。於是清口東西壩基移下百六十丈之平成臺,筑攔黃壩百三十丈,并於陶莊迤北開引河,使黃離清口較遠(yuǎn),清水暢流,有力攻刷淤沙。明年二月,引河成,黃流直注周家莊,會清東下,清口免倒灌之患者近十年。 五十年,洪湖旱涸,黃流淤及清口,命河南巡撫畢沅祭淮瀆,疏賈魯、惠濟(jì)諸河流以助清,湖水仍不出,黃復(fù)內(nèi)灌。上欲開毛城鋪、王家營減壩,下大學(xué)士阿桂等議。阿桂言:“欲治清口之病,必去老壩工以下之淤,尤當(dāng)掣低黃水,使清水暢出攻沙,不勞自治!膘妒情]張?谒囊,浚通湖支河,蓄清水至七尺以上,治開王營壩減泄黃水,盡啟諸河,出清口滌沙,修清口兜水壩,易名束清壩。復(fù)移下惠濟(jì)祠前之東西束水壩三百丈於福神巷前,加長東壩以御黃,縮短西壩以出清,易名御黃壩。 嘉慶元年,湖水弱,清低於黃者丈馀,淮遏不出。淮漲則開山盱五壩、吳城七堡,黃漲或減水入湖,以救清口之倒灌。五年,用江督費(fèi)淳、河督吳璥言,開吳城七堡引渠,使泄湖水入黃,以減盛漲。八年,黃流入海不暢,直注洪澤湖。璥赴?谙喽,請力收運(yùn)口各壩,止留口門,清雖力弱難出,黃亦不能再入。七月,淮漲,高堰危甚,開信、義兩壩泄水。西風(fēng)大作,壞仁、智兩壩,淮南奔清口。上責(zé)璥,遂罷免。九年春,湖水稍發(fā),伏汛黃仍倒灌。河督徐端以束清壩在運(yùn)口北,分溜入運(yùn),致不敵黃,請移建湖口迤南。從之。十一年,江督鐵保言:“潘季馴、靳輔治河,專力清口,誠以清口暢出,則河腹刷深,?谝囗,洪澤亦不致泛濫。為今之計(jì),大修閘壩,借清刷沙,不能不多蓄湖水。即不能不保護(hù)石堤,尤不能不急籌去路!庇仲尚於岁惡庸(shù)事:一,外河廳之方家馬頭及三老壩為淮、揚(yáng)保障,宜填護(hù)碎石;一,義壩宜堵筑;一,仁、智、禮、信四壩殘損宜拆修。廷議如所請。上恐四壩同修,清水過泄,命次第舉行。 十五年十月,大風(fēng)激浪,義壩決,堰、盱兩工掣坍千馀丈。議者謂宜筑碎石坦坡,以費(fèi)鉅不果。璥與端請加培大堤外靳輔所筑二堤,以為重門保障,亦為廷議所駁。及陳鳳翔督南河,復(fù)申二堤之請。下江督百齡議。百齡言不若培修大堤。十七年,遣協(xié)辦大學(xué)士松筠履勘,亦主百齡議。於是筑大堤子堰,自束清壩尾至信壩迤南止。鳳翔以不知蓄清於湖未漲之先,即啟智、禮兩壩,致禮壩潰,下游淹,清水消耗,貽誤全河,為百齡所劾,奪職遣戍。十八年,百齡及南河督黎世序以仁、義、禮三壩屢經(jīng)開放,壞基跌塘,請移建三壩於蔣家壩南近山岡處,各挑引河,先建仁、義壩,因禮壩基改筑草壩,備本年宣泄。上命先建義壩,如節(jié)宣得宜,再分年遞修。二十三年,增建束清二壩於束清壩北,收蓄湖水。 道光二年,增修高堰石工。四年冬,河漲,洪澤湖蓄水至丈七尺,尚低於黃尺許,高堰十三堡堤頂被大水掣動,山盱周橋之息浪菴亦過水八九尺,各壩均有坍損。上遣尚書文孚、汪廷珍履勘,而褫河督張文浩職。十三堡缺口旋塞。侍郎朱士彥言:“高堰石工在事諸臣,惟務(wù)節(jié)省,辦理草率。又因搶筑大堤,就近二堤取土,事后亦不培補(bǔ)。至山盱五壩,宣泄洪湖盛漲,未能謹(jǐn)守舊章,相機(jī)開放,致石工掣卸!辈⑾挛逆诘瓤币嚒C髂甏,從文孚等議,改湖堤土坦坡為碎石,於仁、義、禮舊壩處所各增建石滾壩,以防異漲。 八年,上以御黃壩上下積淤丈馀,清水不能多蓄,御黃壩終不可開,下南總河張井等籌議。井等言:“乾隆間湖高於河七八尺或丈馀,入夏拆展御黃壩,洩清刷淤,至冬始閉。嘉慶間,因河淤,改夏閉秋啟。而黃水偶漲,即行倒灌。今積淤日久,縱清水能出,止高於黃數(shù)寸及尺馀,暫開即閉,僅免倒灌,未能收刷淤之效!鄙喜粦,曰:“以昔證今,已成不可救藥之勢。為河督者,祗知洩清水以保堰,閉御壩以免倒灌,增工請帑,但顧目前,不思經(jīng)久,如國計(jì)何?如民生何?如后日何?” 十年,井言:“淮水歸海之路不暢,請於揚(yáng)糧廳之八塔鋪、商家溝各斜挑一河,匯流入江,分減漲水,并拆除芒稻河?xùn)|西閘,挑挖淤灘,可抵新辟一河之用!睆闹J,移建信壩於夏家橋。十四年,以義字引河跌深三四丈,堵閉不易,允河督麟慶請,改挑義字河頭。二十一年,河決祥符,奪溜注洪澤湖,而江潮盛漲,又復(fù)頂托,因拆展御黃、束清及禮、智、仁各壩,并啟放車邏等壩,以泄湖水。二十三年,河決中牟,全溜下注洪澤湖,高堰石工掣卸四千馀丈,先后拆展束清、御黃、智、信各壩,并啟放順清、禮、義等河,金灣舊壩及東西灣壩同時并啟,減水入江。 咸豐五年,河復(fù)決銅瓦廂,東注大清河入海。黃河自北宋時一決滑州,再決澶州,分趨東南,合泗入淮。蓋淮下游為河所奪者七百七十馀年,河病而淮亦病。至是北徙,江南之患息。士民請復(fù)淮水故道者,歲有所聞。 同治八年,江督馬新貽濬張?谝,淮遂由清口達(dá)運(yùn)。嗣又挑楊莊以下之淤黃河,以泄中運(yùn)河盛漲。九年,新貽等言:“測量云梯關(guān)以下河身,及成子河、張?、高良澗一帶湖心,始知黃河底高於洪湖底一丈至丈五六尺不等,必先大濬淤黃,使淮得暢流入海,繼辟清口,導(dǎo)之入舊黃河,再堵三河,以杜旁洩而資抬蓄。然非修復(fù)堰、盱石工,堅(jiān)筑運(yùn)河兩堤,不敢遽堵三河、辟清口。統(tǒng)籌各工,非數(shù)百萬金不能集事。擬分別緩急,次第籌辦,不求利多,但求患減,為得寸得尺之計(jì),收循序漸進(jìn)之功! 光緒七年,江督劉坤一言:“臣此次周歷河湖,知淮揚(yáng)水利有關(guān)國計(jì)民生。前議導(dǎo)淮,未可中輟。自楊莊以下,舊黃河淤平,則山東昭陽、微山等湖之水,由中運(yùn)河直趨南運(yùn)河,夏秋之間,三閘甚形吃重。自洪澤湖淤淺,淮水不能合溜,北高於南,水之分入張福引河者無多,大溜由禮河徑趨高、寶等湖。上年挑濬舊黃河后,山東蛟水屢次暴發(fā),由此分瀉入海。筑禮壩后,湖水潴深,且由張福河入運(yùn)口者頗旺。此挑舊河、筑禮壩之不無微效也。惟是張福河淺,湖水仍趨重禮河越壩,終為可慮。倘遇湖水汎濫,禮河即無越壩,亦難分消,必開信、智兩壩,由高寶湖入南運(yùn)河,亦必開車邏、南關(guān)等壩,由里下河入海,沿途淹沒田廬,所損匪細(xì)。今擬就張福河開挖寬深,以引洪澤湖之水,復(fù)挖碎石河,以分張福河之水,由吳城七堡匯順清河。水小則由順清入運(yùn),途紆而勢稍舒,水大則由舊黃河入海,途直而勢自順。約三四年間,便可告竣,所費(fèi)尚不過鉅。議者或謂導(dǎo)淮入海,當(dāng)盡瀉洪湖之水,有妨官運(yùn)民田。臣以為別開引河,或不免有此患。今循張福河、碎石河故道以歸順清河,自非淮漲一二丈,則順清河之水何能高過中運(yùn)河,溢出舊黃河?如使淮水暴漲,方有潰決之虞,惟恐水無去路,此正導(dǎo)淮之本意也。議者或謂多引湖水入運(yùn),恐三閘不能支持。不思洪湖未淤以前,湖水四平,蓄水深廣,張福以外,有四引河以濟(jì)漕運(yùn)。維時黃未北徙,每遇漕船過閘,方且蓄清敵黃,以五引河全注運(yùn)口,而三閘屹然,今特張福一河,決無致?lián)p三閘之理。且上年挑通舊黃河,已分減中運(yùn)河水,其入南運(yùn)河者不過三四成。湖水雖增,與前略等,即遇大水,有舊黃河可以分減,亦不至專出三閘也。議者又謂如此,導(dǎo)淮無弊,亦屬無利,何必虛費(fèi)帑藏。其說亦不盡然。夫治水之道,必須通盤規(guī)畫,并須預(yù)防變遷。洪湖南有禮河,北有張福河,均為分泄淮水。而水勢就下,禮河?嗨,筑禮河壩所以蓄張福之水,濬張?谒灶櫠Y河之堤,彼此互相維系。如使禮河受全湖之沖,新壩恐不能保,續(xù)修則所費(fèi)彌鉅,不修則為害滋深,下者益下,高者益高,張福河漸形壅塞矣。且導(dǎo)淮之舉,原防盛漲肆虐。如引湖由張福出順清,以舊黃河為出海之路,偶有泛溢,該處土?xí)缛讼。叡苌幸。若張福不暢,全湖之水折而南趨,則淮揚(yáng)繁盛之區(qū),億萬生靈將有其魚之嘆。導(dǎo)淮之利,見於目前者猶小,見於日后者乃大也!笔枞耄虏恐。 八年,江督左宗棠言:“濬沂、泗為導(dǎo)淮先路,洵為確論。惟云梯關(guān)以下二百馀里,河身高仰,且有遠(yuǎn)年沙灘。昔以全黃之力所不能通者,今欲以沂、泗分流通之,其勢良難。大通在云梯關(guān)下十馀里,舊黃河北岸,系嘉慶中漫口,東北流四十馀里,至響水口,接連潮河,至灌河口入海。就此加挑寬深,出海較便。沂、泗來源,當(dāng)大為分減,淮未復(fù)而運(yùn)道亦可稍安,淮既復(fù)而歸海無虞阻滯。此疏濬下游,宣泄沂、泗,實(shí)導(dǎo)淮先路,不可不亟籌者也;磼侗娏,匯為洪澤,本江、皖巨浸。自道光間為黃所淤,北高南下,由禮河趨高寶湖以入運(yùn)者垂三十年。今欲導(dǎo)之復(fù)故,不啻挽之逆流。自張福口過大通、響水口入海,三百五十馀里,節(jié)節(jié)窒<山兒>,非下游暢其去路,上游塞其漏卮,其不能舍下就高入黃歸海也明甚。查張?诩疤烊灰,皆北趨陳家集之大沖,至碎石河以達(dá)吳城七堡,又北至順清河口,接楊莊舊黃河。張福河面六十馀丈,宜加寬深,天然河更須疏瀹,吳城七堡一帶高於張福河底丈六七尺,尤必大加挑濬,使湖水果能入黃,然后可堵禮河,以截旁趨之出路,堵順清河,以杜運(yùn)河之奪河。此引淮入海工程,當(dāng)以次接辦者也。湖水不高,不能入黃。太高,不特堰、盱石工可慮,運(yùn)口閘壩難支,且於盱眙、五河近湖民田有礙。擬修復(fù)智、信等壩以泄湖漲,更建閘大沖,俾湖水操縱由人,多入淮而少入運(yùn)。此又預(yù)籌以善其后者也! 三十四年,江督端方會勘淮河故道,力陳導(dǎo)淮四難,因於清江浦設(shè)局,遴紳籌議。久之無端緒,乃撤局。宣統(tǒng)元年,江蘇諮議局開,總督張人駿以導(dǎo)淮事列案交議,決定設(shè)江淮水利公司,先行測量,務(wù)使導(dǎo)淮復(fù)故,專趨入海。二年,侍讀學(xué)士惲毓鼎以濱淮水患日深,上言:“自魏、晉以降,瀕淮田畝,類皆引水開渠,灌溉悉成膏腴。近則沿淮州縣,年報(bào)水災(zāi),浸灌城邑,漂沒田廬,自正陽至高、寶,盡為澤國,實(shí)緣近百年間,河身淤塞,下游不通,水無所歸,浸成汎濫。是則高堰壩之為害也。異時黃、淮合流,有南下之勢,治河者欲束淮以敵黃,故特堅(jiān)筑高堰壩頭,逼淮由天妃閘以濟(jì)運(yùn)。今黃久北徙,堰壩無所用之,當(dāng)別籌入海之途。其道有二,以由清口西壩、鹽河至北潮河為便。尾閭既暢,水有所歸,不獨(dú)潁、壽、鳳、泗永澹沈?yàn)?zāi),即高、寶、興、泰亦百年高枕矣。”事下江督張人駿、蘇撫程德全、皖撫朱家寶勘議。人駿等言:“正事測量,俟測勘竣,即遴員開辦!眻(bào)聞。三年,御史石長信言:“導(dǎo)淮一舉,詢謀僉同。美國紅十字會亦擬遣工程師來華查勘。則我之思患預(yù)防,尤不可緩。江蘇水利公司既允部撥費(fèi)用,安徽亦應(yīng)設(shè)局測量,以為消弭巨災(zāi)之圖!毕虏孔h允之。 導(dǎo)淮之舉,經(jīng)始於同治六年。時曾國藩督兩江,嘗謂“復(fù)瀆之大利,不敢謂其遽興,淮揚(yáng)之大害,不可不思稍減”。迨黃流北徙,言者益多,大要不出兩策。一謂宜堵三河,辟清口,濬舊河,排云梯關(guān),使由故道入海。一謂導(dǎo)淮當(dāng)自上流始,洪澤湖乃淮之委,非淮之源,宜於上游辟新道,循睢、汴北行,使淮未注湖,中途已泄其半,再由桃源之成子河穿舊黃河,經(jīng)中河雙金閘入鹽河,至安東入海,使全淮分南北二道,納少瀉多,淮患從此可減。二說所持各異。然同、光以來,濬成子、碎石、沂、泗等河,疏楊莊以下至云梯關(guān)故道,固已小試其端。卒之淮為黃淤,積數(shù)百年,已無經(jīng)行之渠,由運(yùn)入江,勢難盡挽,迄於國變,終鮮成功。 永定河亦名無定河,即桑乾下游。源出山西太原之天池,伏流至朔州、馬邑復(fù)出,匯眾流,經(jīng)直隸宣化之西寧、懷來,東南入順天宛平界,逕盧師臺下,始名盧溝河,下匯鳳河入海。以其經(jīng)大同合渾水東北流,故又名渾河,元史名曰小黃河。從古未曾設(shè)官營治。其曰永定,則康熙間所錫名也。永定河匯邊外諸水,挾泥沙建瓴而下,重巒夾峙,故鮮潰決。至京西四十里石景山而南,逕盧溝橋,地勢陡而土性疏,縱橫蕩漾,遷徙弗常,為害頗鉅。於是建堤壩,疏引河,宣防之工亟焉。 順治八年,河由永清徙固安,與白溝合。明年,決口始塞。十一年,由固安西宮村與清水合,經(jīng)霸州東,出清河;又決九花臺、南里諸口,霸州西南遂成巨浸?滴跗吣,決盧溝橋堤,命侍郎羅多等筑之。三十一年,以河道漸次北移,永清、霸州、固安、文安時被水災(zāi),用直隸巡撫郭世隆議,疏永清東北故道,使順流歸淀。 三十七年,以保定以南諸水與渾水匯流,勢不能容,時有汎濫,圣祖臨視。巡撫于成龍疏筑兼施,自良鄉(xiāng)老君堂舊河口起,逕固安北十里鋪、永清東南朱家莊,會東安狼城河,出霸州柳岔口三角淀,達(dá)西沽入海,濬河百四十五里,筑南北堤百八十馀里,賜名永定。自是渾流改注東北,無遷徙者垂四十年。三十九年,郎城淀河淤且平,上游壅塞,命河督王新命開新河,改南岸為北岸,南岸接筑西堤,自郭家務(wù)起,北岸接筑東堤,自何麻子營起,均至柳岔口止。四十年,加筑南岸排椿遙堤,修金門閘。四十八年,決永清王虎莊,旋塞。五十六年,修兩岸沙堤大堤,決賀堯營。六十一年,復(fù)決賀堯營,隨塞。 雍正二年,修郭家務(wù)大堤,筑清涼寺月堤,修金門閘,筑霸州堂二鋪南堤決口。三年,因郭家務(wù)以下兩岸頓狹,永清受害特重,命怡親王允祥、大學(xué)士朱軾,引渾水別由一道入海,毋使入淀,遂於柳岔口少北改為下口,開新河自郭家務(wù)至長䓖河,凡七十里,經(jīng)三角淀達(dá)津歸海,筑三角淀圍堤,以防北軼。又筑南堤自武家莊至王慶坨,北堤自何麻子營至范甕口,其冰窖至柳岔口堤工遂廢。十二年,決梁各莊、四圣口等處三百馀丈,黃家灣河溜全奪,水穿永清縣郭下注霸州之津水洼歸淀?偤宇欑奖蛉。十三年,決南岸朱家莊、北岸趙家樓,水由六道口小堤仍歸三角淀。 乾隆二年,總河劉勷勘修南北堤,開黃家灣、求賢莊、曹家新莊各引河,濬雙口、下口、黃花套。六月,漲漫南岸鐵狗、北岸張客等村四十馀處,奪溜由張客決口下歸鳳河。命吏部尚書顧琮察勘,請仿黃河筑遙堤之法。大學(xué)士鄂爾泰持不可,議“於北截河堤北改挑新河,以北堤為南堤,沿之東下,下游作泄潮埝數(shù)段,復(fù)於南北岸分建滾水石壩四,各開引河:一於北岸張家水口建壩,即以所沖水道為引河,東匯鳳河;一於南岸寺臺建壩,以民間泄水舊渠入小清河者為引河;一於南岸金門閘建壩,以渾河故道接檿牛河者為引河;一於南岸郭家務(wù)建壩,即以舊河身為引河。合清隔濁,條理自明”。詔從其請。 四年,直督孫嘉淦請移寺臺壩於曹家務(wù),張客壩於求賢莊。又於金門閘、長安城添筑草壩,定以四分過水。顧琮言,金門閘、長安城兩壩水勢僅一河宣泄,恐汛發(fā)難容,擬分引河為兩股,一由南洼入中亭河,一由楊青口入津水洼。又言郭家務(wù)、小梁村等處舊有遙河千七百丈,年久淤塞,請發(fā)帑興修。均從之。五年,孫嘉淦請開金門閘重堤,濬西引河,開南堤,放水復(fù)行故道。六年,凌汛漫溢,固、良、新、涿、雄、霸各境多淹。從鄂爾泰議,堵閉新引河,展寬雙口等河,挑葛漁城河槽,筑張客、曹家務(wù)月堤,改筑郭家務(wù)等壩。八年,濬新河下口,及董家河、三道河口,修新河南岸及鳳河以東堤埝。又疏穆家口以下至東蕭莊、鳳河邊二十里有奇。九年,以范甕口下統(tǒng)以沙、葉兩淀為歸宿,兩汛水多歸葉淀,遂疏注沙淀路,并將南北舊減河濬歸鳳河。 十五年五月,河水驟漲,由南岸第四溝奪溜出,逕固安城下至牛坨,循黃家河入津水洼,一由檿牛河入中亭河。命侍郎三和同直督堵御,於口門下另挑引河,截溜筑壩,遏水南溢,使歸故道。十六年,凌汛水發(fā),全河奔注冰窖堤口,即於王慶坨南開引河,導(dǎo)經(jīng)流入葉淀,以順?biāo)浴J拍,南埝水漫堤頂,決下口東西老堤,奪溜南行,漫勝芳舊淀,逕永清之武家廠、三圣口,霸州之信安入口。明年,高宗臨視,改下游由調(diào)河頭入海,挑引河二十馀里,加培埝身二千二百馀丈。二十一年,直督方觀承請於北埝外更作遙堤,預(yù)為行水地,鳳河?xùn)|堤亦接筑至遙埝尾。從之。二十四年,大雨,直隸各河并漲,下游悉歸淀內(nèi),大清河不能宣泄,轉(zhuǎn)由鳳河倒漾,阻遏渾流,南岸四工堤決。命御前侍衛(wèi)赫爾景額協(xié)同直督剋日堵筑。 三十五年、三十六年,兩岸屢決。三十七年,命尚書高晉、裘曰修偕直督周元理履勘,疏言:“永定河自康熙間筑堤以來,凡六改道。救弊之法,惟有疏中洪、挑下口,以暢奔流,筑岸堤以防沖突,濬減河以分盛漲。”遂興大工,用帑十四萬有奇。自是水由調(diào)河頭逕毛家洼、沙家淀達(dá)津入海。三十八年,調(diào)河頭受淤,其澄清之水散漫而下,別由東安響水村直趨沙家淀。四十年,堵北三工、南頭工漫口。四十四年,展筑新北堤,加培舊越堤,廢去瀕河舊堤,使河身寬展。四十五年,盧溝橋西岸漫溢,北頭工沖決,由良鄉(xiāng)之前官營散溢求賢村減河歸黃花店,爰開引溝八百丈,引溜歸河。五十九年,決北二工堤,溜注求賢村引河,至永定河下游入海。旋即斷流,又漫南頭工堤,水由老君堂、莊馬頭入大清河,凡筑南堤百馀丈。又於玉皇廟前筑挑水壩。 嘉慶六年,決盧溝橋東西岸石堤四、土堤十八,命侍郎那彥寶、高杞分駐堵筑,并疏濬下游,集民夫五萬馀治之。御制河決嘆,頒示群臣。兩月馀工竣。十五年,永定河兩岸同時漫口,直督溫承惠駐工堵合之。十七年,河勢北趨,葛漁城淤塞,水由黃花店下注。乃於舊淤河內(nèi)挑挖引河,并於上游筑草壩,挑溜東行,另建圈堤以防泛衍。二十年,拆鳳河?xùn)|堤民埝以去下壅。六月大雨,北岸七工漫塌,開引河,由舊河身稍南,直至黃花店,東抵西洲,長五千六百九丈。九月,水復(fù)故道。二十四年,北岸二工漫溢,頭工繼溢,側(cè)注口門三百馀丈,大興、宛平所屬各村被淹。九月塞決口,并重濬北上引河。 道光三年,河由南八工堤盡處決而南,直趨汪兒淀。四年,侍郎程含章勘議濬復(fù),未果。十年,直督那彥成請於大范甕口挑引河,并將新堤南遙埝加高培厚。報(bào)可。十一年春,河溜改向東北,逕竇淀,歷六道口,注大清河,汪兒淀口始塞,水由范甕口新槽復(fù)歸王慶坨故道。十四年,宛平界北中、北下汛決口,水由龐各莊循舊減河至武清之黃花店,仍歸正河尾閭?cè)牒。良鄉(xiāng)界南二工決口,水由金門閘減河入清河,經(jīng)白溝河歸大清河。爰挑引河,自漫口迤下至單家溝,間段修筑二萬七千四百馀丈。二十四年,南七工漫口,就迤北三里許之河西營為河頭,挑引河七十馀里,直達(dá)鳳河。三十年五月,上游山水下注,河驟漲,北七工漫三十馀丈,由舊減河逕母豬泊注鳳河?膘恶T家場北河灣開引河,十月竣工。 咸豐間,南北堤潰決四次。時軍務(wù)方棘,工費(fèi)減發(fā),補(bǔ)苴罅漏而已。 同治三年,因河日北徙,去路淤淺,於柳坨筑壩,堵截北流,引歸舊河,展寬挑深張坨、胡家房河身,經(jīng)東安、武清、天津入海。六年以后,時有潰決。八年,直督曾國藩請於南七工筑截水大壩,兩旁修筑圈埝,并挑濬中洪,疏通下口,以免壅潰。從之。十年,南岸石堤漫口,奪溜逕良鄉(xiāng)、涿州注大清河入海。明年,允直督李鴻章請,修金門閘壩,疏濬引河,由童村入小清河。石堤決口塞。十二年,南四工漫口,由霸州檿牛河?xùn)|流。爰將引河增長,復(fù)筑挑水壩一。 光緒元年,南二汛漫口,隨塞。四年,北六汛決口,筑合后,復(fù)於坦坡埝尾接筑民埝至青光以下。十年,以鳳河當(dāng)永定河之沖,年久淤墊,以工代賑,起南苑五空閘,訖武清緱上村,間段挑濬,并培筑堤壩決口。十六年,大水,畿輔各河并漲,永定北上汛、南三汛同時漫決。命直督迅籌堵筑,添修挑壩岸堤,又疏引河六十馀里。十八年夏,大雨,河水陡漲,南上汛灰壩漫口四十馀丈。給事中洪良品言北岸頭工關(guān)系最重,請接連石景山以下添砌石堤,以資捍衛(wèi)。下所司籌議。因工艱費(fèi)鉅,擇要接筑石堤八里,并添修石格。十九年冬,因頻年潰決為患,命河督許振祎偕直督會勘籌辦。振祎陳疏下游、保近險(xiǎn)、濬中洪、建減壩、治上游五事。直隸按察使周馥并建議於盧溝南岸筑減水大石壩,以水抵涵洞上楣為準(zhǔn),逾則瀉去。詔如所請。二十二年,北六工、北中汛先后漫溢,由韓家樹匯大清河,遂挑濬大清河積淤二十馀里。 二十五年,詔直督裕祿詳勘全河形勢,以紓水患。裕祿言:“畿輔緯川百道,總匯於南北運(yùn)、大清、永定、子牙五經(jīng)河,由海河達(dá)海,惟永定水渾善淤,變遷無定。從前下口遙堤寬四十馀里,分南、北、中三洪。嗣因南、中兩洪淤墊,全由北洪穿鳳入運(yùn)!币蜿惤y(tǒng)籌疏筑之策七:一,先治海河,俾暢尾閭,然后施工上游;一,宜以鳳河?xùn)|堤外大洼為永定下口;一,修筑北運(yùn)河西堤;一,規(guī)復(fù)大清河下口故道於西沽;一,修筑格淀;一,修筑韓家樹橫直各堤;一,疏濬中亭河,以期一勞永逸。需費(fèi)七十七萬有奇。帝命分年籌辦。適有拳匪之亂,不果行。 三十年后,南北岸屢見潰決,均隨時堵合。論者以為若將險(xiǎn)工全作石堤,灣狹處改從寬直,并於南七工放水東行,傍淀達(dá)津,再加以石壩分泄盛漲,庶幾永保安瀾云。 海塘惟江、浙有之。於海濱衛(wèi)以塘,所以捍御咸潮,奠民居而便耕稼也。在江南者,自松江之金山至寶山,長三萬六千四百馀丈。在浙江者,自仁和之烏龍廟至江南金山界,長三萬七千二百馀丈。江南地方平洋暗潮,水勢尚緩。浙則江水順流而下,海潮逆江而上,其沖突激涌,勢尤猛險(xiǎn)。唐、宋以來,屢有修建,其制未備。清代易土塘為石塘,更民修為官修,鉅工累作,力求鞏固,濱海生靈,始獲樂利矣。 順治十六年,禮科給事中張惟赤言:“江、浙二省,杭、嘉、湖、寧、紹、蘇、松七郡皆濱海,賴有塘以捍其外,至海鹽兩山夾峙,潮勢尤猛。故明代特編海塘夫銀,以事歲修。近此款不知銷歸何地,塘基盡圮。儻風(fēng)濤大作,徑從坍口深入,恐為害七郡匪淺。請嚴(yán)飭撫、按勒限報(bào)竣,仍定限歲修,以防患未然!毕虏孔h行。康熙三年,浙江海寧海溢,潰塘二千三百馀丈?偠节w廷臣、巡撫朱昌祚請發(fā)帑修筑,并修尖山石堤五千馀丈。二十七年,修海鹽石塘千丈。三十七年,颶風(fēng)大作,海潮越堤入,沖決海寧塘千六百馀丈,海鹽塘三百馀丈,筑之。五十七年,巡撫朱軾請修海寧石塘,下用木櫃,外筑坦水,再開濬備塘河以防泛溢。五十九年,總督滿保及軾疏言:“上虞夏蓋山迤西沿海土塘沖坍無存,其南大亹沙淤成陸,江水海潮直沖北大亹而東,并海寧老鹽倉皆坍沒。”因陳辦法五:一,筑老鹽倉北岸石塘千三百馀丈,保護(hù)杭、嘉、湖三府民田水利;一,筑新式石塘,使之穩(wěn)固;一,開中小亹淤沙,使江海盡歸赭山、河莊山中間故道,可免潮勢北沖;一,筑夏蓋山石塘千七百馀丈,以御南岸潮患;一,專員歲修,以保永固。下部議,如所請行。 雍正二年,帝以塘工緊要,命吏部尚書朱軾會同浙撫法海、蘇撫何天培勘估杭、嘉、湖等府塘工,需銀十萬五千兩有奇,松江府華、婁、上海等縣塘工,需銀十九萬兩有奇,部議允之。六年,巡撫李衛(wèi)請將驟決不可緩待之工,先行搶修,隨后奏聞!皳屝蕖敝源耸肌J荒,命內(nèi)大臣海望、直督李衛(wèi)赴浙查勘海塘,諭曰:“如果工程永固,可保民生,即費(fèi)帑千萬不必惜!睂ふ堨都狻⑺䞍缮介g建石壩堵水,并改建草塘及條石塊石各塘為大石塘,更於舊塘內(nèi)添筑上備塘。十二年,因堵尖山水口、開中小亹引河久未施工,責(zé)浙督程元章等督辦不力,命杭州副都統(tǒng)隆升總理,御史偏武佐之。五月工竣。十三年,命南河督嵇曾筠總理塘工。曾筠言:“海寧南門外俯臨江海,請先筑魚鱗石塘五百馀丈,保衛(wèi)城池!毕峦⒊甲h行。 乾隆元年,署蘇撫顧琮請?jiān)O(shè)海防道,專司海塘歲修事。曾筠請於仁、寧等處酌建魚鱗大石塘六千馀丈,均從之。明年,建海寧浦兒兜至尖山頭魚鱗大石塘五千九百馀丈。四年,允浙撫盧焯請,筑尖山大壩,次年秋工竣,御制文記之。六年,左都御史劉統(tǒng)勛言:“前據(jù)閩浙總督德沛請改老鹽倉至章家菴柴塘為石塘,廷議準(zhǔn)行。臣意以為草塘改建不必過急,南北岸塘工實(shí)不宜緩。蓋通塘形勢,海寧之潮猶屬往來滌蕩,而海鹽之潮,則對面直沖,其大石塘歲久罅漏,尤宜及早補(bǔ)苴。臣以大概計(jì)之,動發(fā)七十萬金,而通塘可有苞桑之固!笔枞,命統(tǒng)勛會同浙督德沛、浙撫常安察勘。尋覆稱:“改建石工,誠經(jīng)久之圖,但須寬以時日,年以三百丈為率!逼吣,總督那蘇圖請先於最險(xiǎn)處間段排筑石簍,俟根腳堅(jiān)實(shí),再建石塘。越二年,遣尚書訥親勘視。疏言:“仁、寧二邑柴塘穩(wěn)固,若慮護(hù)沙坍漲無常,第將中小亹故道開濬,俾潮水循規(guī)出入,上下塘俱可安堵!膘妒歉慕ㄊぶh遂寢。七月,蘇撫陳大受言:“寶山地濱大海,月浦土塘被潮沖刷,請建單石壩,外加椿石坦坡各百七十丈,并接筑沙塘,使與土塘聯(lián)屬,中設(shè)涵洞宣泄!毕虏孔h行。 十一年,常安言:“蜀山迤北有積沙四五百丈,橫亙中間。先就沙嘴開溝四,以引潮水攻刷。今伏汛已過,南沙坍卸殆盡,蜀山已在水中,潮汐漸向南趨。倘秋汛不復(fù)涌沙,則大溜竟行中小亹矣!眻(bào)聞。十二年,常安委員疏濬蜀山一帶,用切沙法疏刷。十一月朔,中小亹引河一夕沖開,大溜經(jīng)由故道,南北岸水遠(yuǎn)沙長,皆成坦途。十三年,大學(xué)士高斌、訥親先后奉命查勘塘工。斌請於東西柴石各塘后身加筑土堰,攩護(hù)潮頭。四月,訥親疏陳善后事宜,命巡撫方觀承酌議。觀承請於北塘北大亹故道,及三里橋、掇轉(zhuǎn)廟等處,設(shè)竹簍滾壩,堵御潮溝,大小山圩改建塊石塘,南塘各工,預(yù)籌防護(hù),并將右營員弁兵丁調(diào)派,分汛防駐。下廷議允行。十六年,允巡撫永貴請,改建山陰宋家氵婁土塘為石塘,加筑坦水。 十七年,巡撫雅爾哈善言:“中亹山勢僅寬六里,浮沙易淤,且南岸文堂山腳有沙嘴百三十馀丈,挑溜北趨,北岸河莊山外亦有沙嘴五十馀丈,頗礙中亹大溜。現(xiàn)將兩處漲沙挑切疏通,俾免阻滯!钡弥技蚊。十九年,因浙省塘工無險(xiǎn),省海防道。二十一年,喀爾吉善言:“水勢南趨,北塘穩(wěn)固,而險(xiǎn)工在紹興一帶。擬於宋家氵婁、楊柳港,照海寧魚鱗大條石塘式,建四百丈!睆闹。二十三年,增筑鎮(zhèn)?h海塘。二十六年,蘇撫陳宏謀言,常熟、昭文濱海地方,從太倉州境接筑土塘。嗣開白茆河、徐六涇二口,建閘啟閉。本年潮漲,石墻傾圮,請改為滾壩。得旨允行。 二十七年,帝南巡,閱海寧海塘工。諭曰:“朕念海塘為越中第一保障。比歲潮勢漸趨北大亹,實(shí)關(guān)海寧、錢塘諸邑利害。計(jì)改老鹽倉一帶柴塘為石,而議者紛歧。及昨臨勘,則柴塘沙性澀汕,石工斷難措手,惟有力繕柴塘,得補(bǔ)偏救弊之一策。其悉心經(jīng)理,定歲修以固塘根,增坦水石簍以資擁護(hù)。”又諭曰:“尖山、塔山之間,舊有石塘。朕今見其橫截海中,直逼大溜,實(shí)海塘扼要關(guān)鍵。就目下形勢論,或多用竹簍加鑲,或改用木櫃排砌。如將來沙漲漸遠(yuǎn),宜即改筑條石壩工,俾屹然如砥柱,庶北岸海塘永資保障。該督撫等其善體朕意,動帑儹辦,并勒石塔山,以志永久!倍四,蘇撫莊有恭言:“江南松、太海壖土性善坍,華亭、寶山向筑坦坡,皆不足恃。應(yīng)仿浙江老鹽倉改建塊石簍塘!痹t如所請。三十年春,帝南巡,閱視海寧海塘。諭曰:“繞城石塘,實(shí)為全城保障。塘下坦水,祗建兩層,潮勢似覺頂沖。若補(bǔ)筑三層,尤資裨益。著將應(yīng)建之四百六十馀丈一律添建!比鹿た。 三十五年,巡撫熊學(xué)鵬請於蕭山、山陰、會稽改建魚鱗大石塘。帝以潮勢正趨北亹,與南岸渺不相涉,斥之。三十七年,巡撫富勒渾疏報(bào)中亹引河情形,略言:“潮頭大溜,一由蜀山直趨引河,一由巖峰山西斜入引河,至河莊山中段會合,互相撞擊,仍分兩路西行,隨令員弁於引河中段挑堰溝二十馀道,導(dǎo)引潮溜,俾復(fù)中亹故道。”諭曰:“潮汛遷移,乃噓吸自然之勢,若開挖引河,恐徒勞無益。止宜實(shí)力保衛(wèi)堤塘,以待其自循舊軌,不必執(zhí)意開溝引溜,欲以人力勝海潮也! 四十三年,浙撫王亶望疏陳海塘情形,命江督高晉會同相度。尋疏言:“章家菴一帶柴工五百丈,潮神廟前柴塘三百丈,應(yīng)添建竹簍,并排列兩層椿木以防動搖!睆闹K氖迥,帝南巡,幸海寧尖山閱海塘。十二月,命大學(xué)士阿桂、南河督陳輝祖赴浙履勘。疏言:“海塘工程,應(yīng)建石塘二千二百丈,若改為條石,施工易而成事速,約計(jì)三年可以蕆工。”又言:“辦理魚鱗石塘,仿東塘之例,量地勢高下,用十六層至十八層,約需三十萬!钡勖げ渴汤蓷羁v工協(xié)辦,次年八月竣工。四十九年,帝幸杭州,閱視海塘,諭曰:“老鹽倉舊有柴塘,一律添建石塘四千二百馀丈,於上年告竣,自應(yīng)砌筑坦水保護(hù)。乃該督撫并未慮及,設(shè)遇異漲,豈能抵御?著將柴塘后之土順坡斜做,并於其上種柳,俾根株盤結(jié),則石柴連為一勢,即以柴塘為石塘之坦水。至范公塘一帶,亦必接建石工,方於省城足資鞏護(hù)。著撥帑五百萬,交該督撫覈算,分限分年修筑!蔽迨旯た。 嘉慶四年,浙撫玉德請改山陰土塘為柴塘。十三年,浙撫阮元請改蕭山土岸為柴塘。十六年,浙撫蔣攸銛請將山陰各土塘堤一律建筑柴塘;蘇撫章煦請將華亭土塘加筑單壩二層。均從之。 道光十三年五月,巡撫富呢?fù)P阿疏言“東西兩防塘工,先擇尤險(xiǎn)者修筑,需銀五十一萬二千馀兩”。十一月,又言“限內(nèi)限外各工俱掣坍,需銀十九萬四千馀兩”。十二月,又言“東塘界內(nèi),應(yīng)於前后兩塘中間,另建鱗塘二千六百馀丈,需銀九十二萬二千兩”。均下部議行。十四年,命刑部侍郎趙盛奎、前東河督嚴(yán)烺,會同富呢?fù)P阿查勘應(yīng)修各工。尋疏言:“外護(hù)塘根,無如坦水,擬自念里亭汛至鎮(zhèn)海汛,添建盤頭三座,改建柴塘三千三百馀丈;其西塘烏龍廟以東,應(yīng)接筑魚鱗石塊;海寧繞城石塘,應(yīng)加高條石兩層。俟明年大汛時續(xù)辦!鼻沧蠖加穮谴煌保粽銜k。十六年三月工竣,計(jì)修筑各工萬七千馀丈,用銀一百五十七萬有奇。三十年,巡撫吳文镕疊陳海塘石工沖缺,令速搶辦。十月工竣。 咸豐七年八月,海塘埽各工猝被風(fēng)潮沖坍。十二月,次第堵合。同治三年,御史洪燕昌言浙江海塘潰決,請速籌款修理。部議將浙海關(guān)等稅撥用。五年,內(nèi)閣侍讀學(xué)士鍾佩賢疏陳海塘關(guān)系東南大局,有四害三可慮。命巡撫馬新貽詳勘,修海寧魚鱗石工二百六十馀丈。六年,以浙江海塘工鉅費(fèi)多,議分最要次要修筑,期以十年告竣。七年,兩江總督曾國藩等請修華亭石塘護(hù)壩,嗣是塘工歲有修筑。 光緒三年,修寶山北石塘護(hù)土,建護(hù)塘攔水各壩,及仁和、海寧魚鱗石塘千三百馀丈。十年,修昭文、華亭、寶山等處塘壩及石坦坡。十二年,浙江巡撫劉秉璋言,海鹽原建石塘四千六百馀丈,積年坍損過半,擬擇要興辦,埋砌者五百丈,建復(fù)者四百六十丈,需銀二十萬。允之。十八年,浙撫劉樹棠疏言,海寧繞城石塘坍塌日甚,請?zhí)碇顾,以塘工加抽絲捐積存馀款先行開辦,隨籌款次第興修。從之。十九年,修太倉茜涇口椿石坦坡百五十一丈,鎮(zhèn)洋楊林口椿石二百丈,昭文施家橋至老人濱雙椿夾石護(hù)壩二百丈,華亭外塘純石斜壩四十六丈。 綜計(jì)兩省塘工,自道光中葉大修后,疊經(jīng)兵燹,半就頹圮,迄同治初,興辦大工,庫款支絀,遂開辦海塘捐輸,并勸令兩省絲商,於正捐外,加抽塘工絲捐,給票請獎。旋即停止。光緒三十年,浙江巡撫聶緝椝請復(fù)捐輸舊章,以濟(jì)要工。因二十七年以后,潮汐猛烈,次險(xiǎn)者變?yōu)闃O險(xiǎn),擬將柴埽各工清底拆筑,非籌集鉅款,不能歷久鞏固云。

 

清史稿

   清史稿 全書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紀(jì)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傳三百一十六卷,以紀(jì)傳為中心。所記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下至1911年清朝滅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歷史。 
  《清史稿》是由中華民國初年特設(shè)的清史館編修的,以館長趙爾巽任主編,繆荃孫、柯劭忞等為總纂,另設(shè)纂修、協(xié)修、提調(diào)、?钡嚷殹⒓泳帉懝ぷ鞯南群笥幸话俣嗳!肚迨犯濉酚1914年開始編纂,1920年編成初稿,1926年修訂一次,1927年秋大致完稿,前后歷時十四年。對于這樣一部有清一代的正史,“本應(yīng)詳審修正,以冀減少疵颣”但“以時事之艱虞,學(xué)說之龐雜”,尤其因主編趙爾巽“年齒之遲暮,再多慎重,恐不及待”。于是就委托袁金鎧經(jīng)辦發(fā)刊和?淌乱恕S1928年刊印,1929年發(fā)行。 

卷十一 本紀(jì)十一 卷十二 本紀(jì)十二
卷十三 本紀(jì)十三 卷十四 本紀(jì)十四
卷十五 本紀(jì)十五 卷十六 本紀(jì)十六
卷十七 本紀(jì)十七 卷十八 本紀(jì)十八
卷十九 本紀(jì)十九 卷二十 本紀(jì)二十
卷二十一 本紀(jì)二十一 卷二十二 本紀(jì)二十二
卷八十三 志五十八 卷八十四 志五十九
卷八十五 志六十 卷八十六 志六十一
卷八十七 志六十二 卷八十八 志六十三
卷八十九 志六十四 卷九十 志六十五
卷九十一 志六十六 卷九十二 志六十七
卷九十三 志六十八 卷九十四 志六十九
卷一百四十 志一百十五 卷一百四十一 志一百十六
卷一百四十二 志一百十七 卷一百四十三 志一百十八
卷一百四十四 志一百十九 卷一百四十五 志一百二十
卷一百四十六 志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四十七 志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四十八 志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四十九 志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五十 志一百二十五 卷三百五 列傳九十二
卷三百六 列傳九十三 卷三百七 列傳九十四
卷三百八 列傳九十五 卷三百九 列傳九十六
卷三百十 列傳九十七 卷三百十一 列傳九十八
卷三百十二 列傳九十九 卷三百十三 列傳一百
卷三百十四 列傳一百一 卷三百十五 列傳一百二
卷五百 列傳二百八十七 卷五百一 列傳二百八十八
卷五百二 列傳二百八十九 卷五百三 列傳二百九十
卷五百四 列傳二百九十一 卷五百五 列傳二百九十二
卷五百六 列傳二百九十三 卷五百七 列傳二百九十四
卷五百八 列傳二百九十五 卷五百九 列傳二百九十六
卷五百十 列傳二百九十七 卷一 本紀(jì)一
卷二 本紀(jì)二 卷三 本紀(jì)三
卷四 本紀(jì)四 卷五 本紀(jì)五
卷六 本紀(jì)六 卷七 本紀(jì)七
卷八 本紀(jì)八 卷九 本紀(jì)九
卷十 本紀(jì)十 卷二十三 本紀(jì)二十三
卷二十四 本紀(jì)二十四 卷二十五 本紀(jì)二十五
卷二十六 志一 卷二十七 志二
卷二十八 志三 卷二十九 志四
卷三十 志五 卷三十一 志六
卷三十二 志七 卷三十三 志八
卷三十四 志九 卷三十五 志十
卷三十六 志十一 卷三十七 志十二
卷三十八 志十三 卷三十九 志十四
卷四十 志十五 卷四十一 志十六
卷四十二 志十七 卷四十三 志十八
卷四十四 志十九 卷四十五 志二十
卷四十六 志二十一 卷四十七 志二十二
卷四十八 志二十三 卷四十九 志二十四
卷五十 志二十五 卷五十一 志二十六
卷五十二 志二十七 卷五十三 志二十八
卷五十四 志二十九 卷五十五 志三十
卷五十六 志三十一 卷五十七 志三十二
卷五十八 志三十三 卷五十九 志三十四
卷六十 志三十五 卷六十一 志三十六
卷六十二 志三十七 卷六十三 志三十八
卷六十四 志三十九 卷六十五 志四十
卷六十六 志四十一 卷六十七 志四十二
卷六十八 志四十三 卷六十九 志四十四
卷七十 志四十五 卷七十一 志四十六
卷七十二 志四十七 卷七十三 志四十八
卷七十四 志四十九 卷七十五 志五十
卷七十六 志五十一 卷七十七 志五十二
卷七十八 志五十三 卷七十九 志五十四
卷八十 志五十五 卷八十一 志五十六
卷八十二 志五十七 卷九十五 志七十
卷九十六 志七十一 卷九十七 志七十二
卷九十八 志七十三 卷九十九 志七十四
卷一百 志七十五 卷一百一 志七十六
卷一百二 志七十七 卷一百三 志七十八
卷一百四 志七十九 卷一百五 志八十
卷一百六 志八十一 卷一百七 志八十二
卷一百八 志八十三 卷一百九 志八十四
卷一百十 志八十五 卷一百十一 志八十六
卷一百十二 志八十七 卷一百十三 志八十八
卷一百十四 志八十九 卷一百十五 志九十
卷一百十六 志九十一 卷一百十七 志九十二
卷一百十八 志九十三 卷一百十九 志九十四
卷一百二十 志九十五 卷一百二十一 志九十六
卷一百二十二 志九十七 卷一百二十三 志九十八
卷一百二十四 志九十九 卷一百二十五 志一百
卷一百二十六 志一百一 卷一百二十七 志一百二
卷一百二十八 志一百三 卷一百二十九 志一百四
卷一百三十 志一百五 卷一百三十一 志一百六
卷一百三十二 志一百七 卷一百三十三 志一百八
卷一百三十四 志一百九 卷一百三十五 志一百十
卷一百三十六 志一百十一 卷一百三十七 志一百十二
卷一百三十八 志一百十三 卷一百三十九 志一百十四
卷一百五十一 志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五十二 志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五十三 志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五十四 志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五十五 志一百三十 卷一百五十六 志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五十七 志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五十八 志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五十九 志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六十 志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六十一 表一 卷一百六十二 表二
卷一百六十三 表三 卷一百六十四 表四
卷一百六十五 表五 卷一百六十六 表六
卷一百六十七 表七 卷一百六十八 表八
卷一百六十九 表九 卷一百七十 表十
卷一百七十一 表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表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表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表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表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表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表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表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表十九 卷一百八十 表二十
卷一百八十一 表二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表二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表二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表二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表二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表二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表二十七 卷一百八十八 表二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表二十九 卷一百九十 表三十
卷一百九十一 表三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表三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表三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表三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表三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表三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表三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表三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表三十九 卷二百 表四十
卷二百一 表四十一 卷二百二 表四十二
卷二百三 表四十三 卷二百四 表四十四
卷二百五 表四十五 卷二百六 表四十六
卷二百七 表四十七 卷二百八 表四十八
卷二百九 表四十九 卷二百一十 表五十
卷二百十一 表五十一 卷二百十二 表五十二
卷二百十三 表五十三 卷二百十四 列傳一
卷二百十五 列傳二 卷二百十六 列傳三
卷二百十七 列傳四 卷二百十八 列傳五
卷二百十九 列傳六 卷二百二十 列傳七
卷二百二十一 列傳八 卷二百二十二 列傳九
卷二百二十三 列傳十 卷二百二十四 列傳十一
卷二百二十五 列傳十二 卷二百二十六 列傳十三
卷二百二十七 列傳十四 卷二百二十八 列傳十五
卷二百二十九 列傳十六 卷二百三十 列傳十七
卷二百三十一 列傳十八 卷二百三十二 列傳十九
卷二百三十三 列傳二十 卷二百三十四 列傳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五 列傳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六 列傳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七 列傳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八 列傳二十五
卷二百三十九 列傳二十六 卷二百四十 列傳二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列傳二十八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二十九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三十 卷二百四十四 列傳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三十二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三十三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三十四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三十五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三十六 卷二百五十 列傳三十七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三十八 卷二百五十二 列傳三十九
卷二百五十三 列傳四十 卷二百五十四 列傳四十一
卷二百五十五 列傳四十二 卷二百五十六 列傳四十三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四十四 卷二百五十八 列傳四十五
卷二百五十九 列傳四十六 卷二百六十 列傳四十七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四十八 卷二百六十二 列傳四十九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五十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五十一
卷二百六十五 列傳五十二 卷二百六十六 列傳五十三
卷二百六十七 列傳五十四 卷二百六十八 列傳五十五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五十六 卷二百七十 列傳五十七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五十八 卷二百七十二 列傳五十九
卷二百七十三 列傳六十 卷二百七十四 列傳六十一
卷二百七十五 列傳六十二 卷二百七十六 列傳六十三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六十四 卷二百七十八 列傳六十五
卷二百七十九 列傳六十六 卷二百八十 列傳六十七
卷二百八十一 列傳六十八 卷二百八十二 列傳六十九
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七十 卷二百八十四 列傳七十一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七十二 卷二百八十六 列傳七十三
卷二百八十七 列傳七十四 卷二百八十八 列傳七十五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七十六 卷二百九十 列傳七十七
卷二百九十一 列傳七十八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七十九
卷二百九十三 列傳八十 卷二百九十四 列傳八十一
卷二百九十五 列傳八十二 卷二百九十六 列傳八十三
卷二百九十七 列傳八十四 卷二百九十八 列傳八十五
卷二百九十九 列傳八十六 卷三百 列傳八十七
卷三百一 列傳八十八 卷三百二 列傳八十九
卷三百三 列傳九十 卷三百四 列傳九十一
卷三百十六 列傳一百三 卷三百十七 列傳一百四
卷三百十八 列傳一百五 卷三百十九 列傳一百六
卷三百二十 列傳一百七 卷三百二十一 列傳一百八
卷三百二十二 列傳一百九 卷三百二十三 列傳一百十
卷三百二十四 列傳一百十一 卷三百二十五 列傳一百十二
卷三百二十六 列傳一百十三 卷三百二十七 列傳一百十四
卷三百二十八 列傳一百十五 卷三百二十九 列傳一百十六
卷三百三十 列傳一百十七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一百十八
卷三百三十二 列傳一百十九 卷三百三十三 列傳一百二十
卷三百三十四 列傳一百二十一 卷三百三十五 列傳一百二十二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一百二十三 卷三百三十七 列傳一百二十四/a>
卷三百三十八 列傳一百二十五 卷三百三十九 列傳一百二十六
卷三百四十 列傳一百二十七 卷三百四十一 列傳一百二十八
卷三百四十二 列傳一百二十九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一百三十
卷三百四十四 列傳一百三十一 卷三百四十五 列傳一百三十二
卷三百四十六 列傳一百三十三 卷三百四十七 列傳一百三十四
卷三百四十八 列傳一百三十五 卷三百四十九 列傳一百三十六
卷三百五十 列傳一百三十七 卷三百五十一 列傳一百三十八
卷三百五十二 列傳一百三十九 卷三百五十三 列傳一百四十
卷三百五十四 列傳一百四十一 卷三百五十五 列傳一百四十二
卷三百五十六 列傳一百四十三 卷三百五十七 列傳一百四十四
卷三百五十八 列傳一百四十五 卷三百五十九 列傳一百四十六
卷三百六十 列傳一百四十七 卷三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八
卷三百六十二 列傳一百四十九 卷三百六十三 列傳一百五十
卷三百六十四 列傳一百五十一 卷三百六十五 列傳一百五十二
卷三百六十六 列傳一百五十三 卷三百六十七 列傳一百五十四
卷三百六十八 列傳一百五十五 卷三百六十九 列傳一百五十六
卷三百七十 列傳一百五十七 卷三百七十一 列傳一百五十八
卷三百七十二 列傳一百五十九 卷三百七十三 列傳一百六十
卷三百七十四 列傳一百六十一 卷三百七十五 列傳一百六十二
卷三百七十六 列傳一百六十三 卷三百七十七 列傳一百六十四
卷三百七十八 列傳一百六十五 卷三百七十九 列傳一百六十六
卷三百八十 列傳一百六十七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一百六十八
卷三百八十二 列傳一百六十九 卷三百八十三 列傳一百七十
卷三百八十四 列傳一百七十一 卷三百八十五 列傳一百七十二
卷三百八十六 列傳一百七十三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一百七十四
卷三百八十八 列傳一百七十五 卷三百八十九 列傳一百七十六
卷三百九十 列傳一百七十七 卷三百九十一 列傳一百七十八
卷三百九十二 列傳一百七十九 卷三百九十三 列傳一百八十
卷三百九十四 列傳一百八十一 卷三百九十五 列傳一百八十二
卷三百九十六 列傳一百八十三 卷三百九十七 列傳一百八十四
卷三百九十八 列傳一百八十五 卷三百九十九 列傳一百八十六
卷四百 列傳一百八十七 卷四百一 列傳一百八十八
卷四百二 列傳一百八十九 卷四百三 列傳一百九十
卷四百四 列傳一百九十一 卷四百五 列傳一百九十二
卷四百六 列傳一百九十三 卷四百七 列傳一百九十四
卷四百八 列傳一百九十五 卷四百九 列傳一百九十六
卷四百十 列傳一百九十七 卷四百十一 列傳一百九十八
卷四百十二 列傳一百九十九 卷四百十三 列傳二百
卷四百十四 列傳二百一 卷四百十五 列傳二百二
卷四百十六 列傳二百三 卷四百十七 列傳二百四
卷四百十八 列傳二百五 卷四百十九 列傳二百六
卷四百二十 列傳二百七 卷四百二十一 列傳二百八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二百九 卷四百二十三 列傳二百十
卷四百二十四 列傳二百十一 卷四百二十五 列傳二百十二
卷四百二十六 列傳二百十三 卷四百二十七 列傳二百十四
卷四百二十八 列傳二百十五 卷四百二十九 列傳二百十六
卷四百三十 列傳二百十七 卷四百三十一 列傳二百十八
卷四百三十二 列傳二百十九 卷四百三十三 列傳二百二十
卷四百三十四 列傳二百二十一 卷四百三十五 列傳二百二十二
卷四百三十六 列傳二百二十三 卷四百三十七 列傳二百二十四
卷四百三十八 列傳二百二十五 卷四百三十九 列傳二百二十六
卷四百四十 列傳二百二十七 卷四百四十一 列傳二百二十八
卷四百四十二 列傳二百二十九 卷四百四十三 列傳二百三十
卷四百四十四 列傳二百三十一 卷四百四十五 列傳二百三十二
卷四百四十六 列傳二百三十三 卷四百四十七 列傳二百三十四
卷四百四十八 列傳二百三十五 卷四百四十九 列傳二百三十六
卷四百五十 列傳二百三十七 卷四百五十一 列傳二百三十八
卷四百五十二 列傳二百三十九 卷四百五十三 列傳二百四十
卷四百五十四 列傳二百四十一 卷四百五十五 列傳二百四十二
卷四百五十六 列傳二百四十三 卷四百五十七 列傳二百四十四
卷四百五十八 列傳二百四十五 卷四百五十九 列傳二百四十六
卷四百六十 列傳二百四十七 卷四百六十一 列傳二百四十八
卷四百六十二 列傳二百四十九 卷四百六十三 列傳二百五十
卷四百六十四 列傳二百五十一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二百五十二
卷四百六十六 列傳二百五十三 卷四百六十七 列傳二百五十四
卷四百六十八 列傳二百五十五 卷四百六十九 列傳二百五十六
卷四百七十 列傳二百五十七 卷四百七十一 列傳二百五十八
卷四百七十二 列傳二百五十九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二百六十
卷四百七十四 列傳二百六十一 卷四百七十五 列傳二百六十二
卷四百七十六 列傳二百六十三 卷四百七十七 列傳二百六十四
卷四百七十八 列傳二百六十五 卷四百七十九 列傳二百六十六
卷四百八十 列傳二百六十七 卷四百八十一 列傳二百六十八
卷四百八十二 列傳二百六十九 卷四百八十三 列傳二百七十
卷四百八十四 列傳二百七十一 卷四百八十五 列傳二百七十二
卷四百八十六 列傳二百七十三 卷四百八十七 列傳二百七十四
卷四百八十八 列傳二百七十五 卷四百八十九 列傳二百七十六
卷四百九十 列傳二百七十七 卷四百九十一 列傳二百七十八
卷四百九十二 列傳二百七十九 卷四百九十三 列傳二百八十
卷四百九十四 列傳二百八十一 卷四百九十五 列傳二百八十二
卷四百九十六 列傳二百八十三 卷四百九十七 列傳二百八十四
卷四百九十八 列傳二百八十五 卷四百九十九 列傳二百八十六
卷五百十一 列傳二百九十八 卷五百十二 列傳二百九十九
卷五百十三 列傳三百 卷五百十四 列傳三百一
卷五百十五 列傳三百二 卷五百十六 列傳三百三
卷五百十七 列傳三百四 卷五百十八 列傳三百五
卷五百十九 列傳三百六 卷五百二十 列傳三百七
卷五百二十一 列傳三百八 卷五百二十二 列傳三百九
卷五百二十三 列傳三百十 卷五百二十四 列傳三百十一
卷五百二十五 列傳三百十二 卷五百二十六 列傳三百十三
卷百二十七 列傳三百十四 卷五百二十八 列傳三百十五
卷五百二十九 列傳三百十六 《清史稿》發(fā)刊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