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清史稿

 

卷二百四十四 列傳三十一

○趙開心楊義林起龍朱克簡(成性)王命岳 李森先(李呈祥)魏琯李裀季開生(弟振宜)張煊 趙開心,字靈伯,湖南長沙人。明崇禎進士,官至兵部員外郎。順治元年,授陜西道監(jiān)察御史。是歲有自稱故明皇太子者,令故明貴妃袁氏及故東宮官屬內監(jiān)等視之,皆言不相識。開心及給事中朱徽疏請詳審,下法司,自承為京師民楊玉。以開心疏言“太子若存,明朝之幸”,論死,上命免之。二年,疏言:“刑部治庶獄,數(shù)日即結正。惟自別衙門發(fā)送者,恒不時讞決,久置獄中。請令所司五日一稽核,當鞫當釋,勿使留滯。并請通飭諸行省撫按遵行!睆闹 尋命巡視南城。滿洲兵初入關,畏痘,有染輒死。京師民有痘者,令移居出城,杜傳染。有司行之急,嬰穉輒棄擲。開心疏請四郊各定一村,移居者與屋宇聚處。旋又疏言:“立政之始,一事之得失,關天下萬世之利害。疏奏不能盡陳,封章不敢頻瀆。乞時賜召對,霽顏聽受。庶用人施政,悉奉宸斷!鳖SH王攝政,入朝,朝臣皆跪迎,開心疏請敕禮部詳定儀注。江、浙、湖廣諸行省初定,開心疏請急置撫按,以時綏撫。并得旨俞允。擢左僉都御史。三年,坐事,罷。 八年,召起原官。旋超擢左都御史。開心子而抃,為唐王時舉人。九年,開心疏乞許而抃會試,禮部議不許,開心坐奪職,永不敘用。十年,諭曰:“開心有直名,畀風憲重任。不言國家大事,乃庇子瀆奏,辜朕望實深。朕念開心大臣,一事差謬,遂永棄不用,心終未恝然。召還京。”開心至,疏論湖廣巡撫遲日益、偏沅巡撫金廷獻、鄖襄巡撫趙兆麟所屬寇盜充斥,剿撫無能。得旨,下部察議。又言:“江南諸行省,每因捕治叛逆,株連無辜。如常鎮(zhèn)紳士王期升、路邁、蔣拱辰等,久錮獄中,虛實未辨。就一方一事,可推之他省。”上命確察以聞。時方考察京官,甄別翰林,開心疏論大學士馮銓、陳名夏等,各植門戶,開朋黨之漸,上命開心據實覆奏,未能實指其人,得旨申飭。旋授原官。 十一年,疏陳時政,請御經筵,親奏對,遴賢才,原過誤,許流徙自贖,重法司職掌。上以疏中有“屏斥畋游”語,諭曰:“講武習兵,乃祖宗立國大法,何謂畋游?開心常談淺見,沽名塞責,殊負委任!睂ひ悦墨@罪,責言官不先事舉發(fā),降補太仆寺卿。 十二年,遷戶部侍郎。疏言:“畿甸流民載道,有司恐誤留逃人,聽其轉徙。請暫寬隱匿逃人之罪,以免株連,俾流民得邀撫輯。”諭曰:“逃人之多,因有隱匿者,故立法不得不嚴,何謂株連?”因責開心沽譽,降補太仆寺寺丞。尋擢少卿,協(xié)理兵部督捕事。十三年,上以逃人多不獲,所司督責不嚴,復降補鴻臚寺少卿。十六年,遷太仆寺少卿?滴踉辏偠絺}場戶部侍郎,加工部尚書銜。卒官。 楊義,山西洪洞人。明崇禎進士,官山東聊城知縣。順治元年,授河南汝陽知縣。五年,行取,擢江西道御史,巡視兩浙鹽政。義疏請定行鹽掣驗之法,遴選清廉有司照引盤驗,御史親臨監(jiān)掣。八年,睿親王得罪,義劾工部侍郎李迎晙前官營繕郎中,監(jiān)造王府,僣擬禁廷,不數(shù)年閒,躐升華膴,請敕部治罪。以迎晙事在赦前,寢其議。復巡視長蘆鹽政,劾運使趙秉樞貪酷骫法,削籍逮治。 九年,督學江南,尋掌京畿道事。十一年,大學士陳名夏得罪,義因劾請告侍郎孫承澤黨附名夏,下部,令承澤休致。吏部尚書劉正宗薦降調員外郎董國祥,擬授文選司郎中,義面詰正宗專擅,即具疏劾之,正宗得旨察議,國祥卒以贓敗,謫徙尚陽堡。 十二年,條陳時政,言:“大學士呂宮久疾曠職,宜令歸田,養(yǎng)大臣廉恥!薄把舶醇韧i喅恰忎浿T事,督撫按期巡行,宜令簡隨從,慎關防,毋以擾民!薄氨駞T乏,請令各州縣稟生捐銀準貢,以給滿洲兵備鞍馬器用,馀賑被災貧民!薄爸I旨嚴禁加派,有司抗不遵行。如臣籍洪洞,地畝正糧外,又加驛站坐司馬夫、工食、公費等項,幾半正糧。祈敕禁革!睍䦟m已得旨致仕,飭下所司議行。時議復設巡按,義奏請甄舉才守兼優(yōu)考試,請簡不拘資俸。是歲四遷至刑部侍郎。十四年,調工部。十七年,調倉場侍郎,擢工部尚書?滴踉,致仕。卒。 林起龍,順天大興人。順治三年進士,授吏科給事中。疏請嚴禁白蓮、大成、混元、無為等邪教。又疏請重守令,課以十五事,曰:招流亡,墾荒萊,巡阡陌,勸樹藝,稽戶口,均賦稅,輕徭役,除盜賊,抑豪強,懲衙蠹,賑災患,濟孤寡,濬溝池,治橋梁,興學校?计涞钭睿罄粢詴r訪察。俱如所奏行。四年,劾山東巡撫丁文盛不能弭盜,并薦大理寺卿王永吉可代,部議以起龍有私,降二級外用。又坐劾登州道楊云鶴婪贓不實,奪官。 世祖親政,召來京。十年,復原官。時軍旅未靖,急轉餉,不遑言積貯,起龍請敕計臣籌畫,先實京倉,次及近輔各直省,務使倉有儲穀,備水旱,應調發(fā)。又言:“滿洲兵昔在盛京,無餉而富;今在京師,有餉而貧。時地既迥異,法制宜更定。凡駐守征行,所需馬匹、草束、軍裝、戎器,悉動官帑籌備,毋使拮據!笔枞,諭曰:“滿洲兵建功最多,資生無策,十年來未有言及此者。起龍實心為國,忠誠可嘉!”下部議,以五品京堂用,起龍疏辭。 十一年,轉刑科,加大理寺寺丞銜。疏言:“州縣吏媚事上官,耗費不貲,請禁革;并請遣廉能大臣巡行各直省,體察利弊!奔,疏劾總河楊方興及工部尚書劉昌,召方興、昌相質,所劾皆不實,部議當杖流,上特宥之,左授光祿寺署正。十二年,遷大理寺寺丞。十三年,一歲中三遷,擢工部侍郎。十五年,改戶部侍郎,總督倉場。 十六年,加太子少保。疏請更定綠旗兵制,略言:“有制之師,兵雖少,一以當十,餉愈省、兵愈強而國富;無制之師,兵雖多,萬不敵千,餉愈費、兵愈弱而國貧。今綠營兵幾六十萬,而地方有事,即請滿洲大兵,雖多仍不足用。推原其故,總緣將官赴任,召募家丁,隨營開糧,軍牢、伴當、吹手、轎夫,皆充兵數(shù)。甚有地方鋪戶子侄,充兵免徭。其月餉則歸之本管,馬兵剋扣草料,驛遞缺馬,亦供營兵應付。是以馬皆骨立,鞭策不前。又如弓箭、刀槍、盔甲、火器,俱鈍弊朽壞,帳房、窩鋪、雨衣、弓箭罩,則竟闕不具。春秋兩操,不復舉行。將不知分合奇正之勢,兵不知坐作進退之法。徒空國帑,竭民膏,雖眾何益?推其病有二:一則營兵原以戡亂,今乃責之捕盜;一則出餉養(yǎng)兵,原以備戰(zhàn)守之用,今則加以剋扣。兵丁所得,僅能存活,又不按月支發(fā),貧乏何以自支?今誠抽練綠旗精兵二十萬,養(yǎng)以四十萬之餉,餉厚兵精,地方有警,戰(zhàn)守有人。不過十年,可使庫藏充溢!毕滤咀h行。十七年,加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巡撫鳳陽。時議懲官吏犯贓,視輕重科罪,不許納贖,起龍疏請如舊例收贖充餉,下廷議,請從之。上曰:“立法止貪,今因濟餉而貸法,如民生何?”絀起龍議不行。 圣祖即位,授起龍漕運總督,迭疏請免濱海移民田地賦額,濬淮城迤南運河,直達射陽湖,修筑濟寧、臨清諸處堤閘,并請禁運丁毋病民,運弁毋病丁,條議以上,皆從其請。又疏請禁運丁多攜貨物,稽滯漕運,定分地稽察例?滴趿,糧艘至濟寧,運丁有多攜貨物者。事覺,總河盧崇峻疏陳起龍言江南漕儲道既裁,總漕不任稽察,御史張志尹糾起龍不引罪。上以詰起龍,起龍謝失職,鐫三級休致。卒。 嘉慶四年,仁宗親政,閱世祖實錄,得起龍更定綠營兵制疏,諭諸行省督撫整飭營伍,并以所言抽練精兵,是否可仿行,飭妥議具奏。諸行省督撫憚改作,議格不行。 朱克簡,字敬可,江南寶應人。順治四年進士,授內閣中書。五年,考授御史。八年,典廣東鄉(xiāng)試。十二年,巡按福建。福建八府一州,其五濱海。鄭成功時入寇,民苦焚掠。克簡至,申明軍政,綢繆防御,請增兵防仙霞關。時兵部尚書王永吉疏請減兵額,汰營兵老弱,下諸行省?撕喪柩裕骸案=▋确郎劫\,外御?,省兵三萬四千,不可復減!鄙先缙渥h。又疏論防海,略言:“用水師不難得其力,難得其心。漳泉為鄭成功故土,沿海多戚屬,宜以連保法察其蹤跡,考其身家,不使入伍;降者令歸耕,或移置他軍,使離舊巢,乃堅歸志。水師戰(zhàn)海中,破浪擒賊,當受上賞,宜著為令。水師用在舟,木、竹、釘鐵、油、麻、椶葉,皆海之所無,一物不具,不可以為舟。宜設專官譏察,毋以資敵!薄皩幓⒊绨矠I海要地,今俱為賊踞,當按形勢增兵固守!庇至⒘(guī)二十四約,與提督馬成功、總兵王之綱等深相結納,諸將咸奉令。 巡汀州,聞成功兵攻福州,即率汀州鎮(zhèn)兵還援。成功兵引退,克簡入城,曰:“寇知我援寡,且復來。”令完城垣、簡卒伍為備。數(shù)日,成功兵復至。初,官軍得成功兵輒誅之,克簡令發(fā)不過五寸者貸死,編為民,得萬馀人,皆恩克簡,至是助守城,發(fā)炮擊寇,寇潰,遂出戰(zhàn),解圍去。至漳州,布政使詳請徵逋賦,克簡力阻之,疏請蠲徵,上從之。至福清,以閩安地當沖,設兵守之,連江、羅源、福清、長樂諸縣要隘皆置汛。至興化,見道有流民,與知府張彥珩議賑,活者萬數(shù)千人。至泉州,令崇武、獺戶、大盈諸隘皆置汛。至延平,知其地舟人多通寇,令循江諸州縣設“循環(huán)簿”譏察。汀州、延平、建安三郡多伏戎,克簡遣兵破其巢穴,離其黨羽,次第皆就撫。迭疏請?zhí)邌T,蠲鹽課,恤驛困,皆報可。秩滿,乞歸?滴跞,卒。 子約,以副貢生充教習,歷知福安、南豐、費諸縣,擢晉州,所至皆有惠政。 成性,字我存,江南和州人。順治六年進士,授中書科中書。十四年,考授御史,巡按福建。疏言:“福建山海征剿,師旅繁興,民窮地荒。條上四策:一曰嚴汛守。濱海地寥廓,不能遍防。臣愚以為宜設水師,求熟練舟楫、諳識水性之將吏,廣選舵工水手,繚椗招斗,惟其能者,稟餉不為常格。以舟為家,銃械用其長技,操演習熟,庶幾水師可成。泉州近賊巢,水師宜移石湖。崇武、石芝駐陸軍為聲援。惠安北有峰尾司,宜駐兵,為惠州藩籬。同安鄰廈門,當於高浦設屯,劉五店置警炮,時出游騎巡視要隘。此又惠州之唇齒也。一曰分界址。有司禁遏接濟,商阻物貴,民生窮蹙。臣愚以為先定禁例,若竹木、鑌鐵、硝磺、油、麻,毋許通貿。小民日用所需,宜聽轉運。惟濱海大道或捷徑可通者,嚴立疆界。更定勾稽文法,以時比驗。自泉州西出延平上游,去海甚遠,百貨交易,宜聽民便。一曰輯降眾。山海嘯聚之徒,漸次來降。入伍者多,歸耕者少。間有悍氣未馴,凌轢鄉(xiāng)里。居民亦負氣不相下,訐訟不受理,則自相格斗。臣愚以為宜令解散宿怨,禁止羅織。新附之眾,合者漸分,聚者漸散,近者漸遠,庶可消弭反側。一曰清營伍。府縣編氓,既有保甲,諸營什伍,猶未整齊。臣愚以為當責成兵吏,自為版籍。略仿保甲之制,同居連坐。則軍伍肅、盜源遏矣!笔孪卤孔h行。 既,又上疏言:“下游四府濱海,海徼無險阻可守,且又兵力所不及。宜令居民筑土堡,多備長槍鳥銃,習為團練。賊至,人自為守,家自為戰(zhàn),馳報附近將領,以兵赴援。久之使賊糧絕勢窮,未有不瓦解者也!庇质枵擕}場利弊,請裁上里、海口、牛田諸場,以福清知縣領其事。十六年,報績,授兵部主事。移疾歸。 康熙七年,始出就官。十一年,授工科給事中。時議招募游民,開墾荒田。性疏言:“民貧不能耕,乃有荒田。游民既失業(yè),安能開墾?請敕督撫令縣官勸民開墾,無力者上布政司給牛種貲錢。以本縣之民,墾本縣之田,官既易於稽察,朝廷本貲亦易於徵收!庇值枵埅勥M廉吏,為國家培元氣,密諭推舉督學,以重人才根本之地。又疏陳民生十害,謂:“州縣胥役挾持長吏,為衙蠹之害;官吏私交舊識,關說曲直,為抽豐之害;鄉(xiāng)民錢糧訟獄,必投在城所主之戶,聽其侵蝕唆使,為歇家之害;大奸巨猾武斷鄉(xiāng)曲,為奸豪之害;督撫及司道胥吏干讬有司,為上官胥吏之害;丞簿佐貳濫受訟牒,為佐貳之害;奸民诪張上控,株連蔓衍,為越訴之害;顏料本色,緣時價低昂,不載由單,任意苛斂,為雜派之害;百姓十室九空,無藉乘急取利,逐月合券,俗謂‘印子錢’,利至十之七八,折沒妻孥,為放債之害;郵傳往來,強捉人夫,挽舟負輿,為纖夫之害。請下所在有司,每季書狀,不蹈十害,申大吏按驗!庇终堬喍綋釃里喫,復社學,講鄉(xiāng)約,舉節(jié)孝,立義冢,不力行者,不得與卓異。旋擢掌科。十五年,以疾乞歸,家居三年,卒。 國初循明舊,御史出為巡按。順治七年罷,旋復設。八年,世祖親政,特敕誡諭,并命都察院察訪舉劾。御太和殿,召新命諸巡按入見,賜坐宣諭。十七年,都察院復請罷,王大臣會議,安親王及侍郎石申等議留,別疏上。又以御史陸光旭疏爭,令再議,仍議罷不復設。巡按能舉其職者,又有寧承勛按河南,請塞黃河決口;秦世禎按江蘇,劾罷巡撫土國寶:最知名。承勛大興人,明天啟舉人,自禮部主事考選御史,官至大理寺右寺正。世禎自有傳。 王命岳,字伯咨,福建晉江人。順治十二年進士,改庶吉士。時云南、貴州未定,策問及之。命岳言:“李定國貳於孫可望,當緩定國,行間使與可望相疑忌。我兵以守為戰(zhàn),以屯為守,視隙而動!鄙袭愔,擢工科給事中。上經國遠圖疏,略言:“今國家所最急者,財也。歲入千八百一十四萬有奇,歲出二千二百六十一萬有奇。出浮於入者四百四十七萬。國用所以不足,皆由養(yǎng)兵。各省鎮(zhèn)滿、漢官兵俸米、草豆,都計千八百三十八萬有奇,師行芻秣又百四十萬,其在京王公百官俸薪、披甲俸餉不過二百萬。是則歲費二千二百萬,十分在養(yǎng)兵,一分在雜用也。臣愚以為今日不宜再議剝削以給兵餉,而當議就兵生餉之道。河南、山東、湖廣、陜西、江南北、浙東西、江西、閩、廣諸行省,迭經兵火水旱,田多荒廢。宜令各省駐防官兵分地耕種,稍仿明洪武中屯田之法,初年有司給與牛種、耕具、餼糧,自次年后,兵皆自食其力,便可不費朝廷金錢,此其為利甚溥。古者郡縣之兵,什伍相配,千百成旅,將帥因而轄之。乃者將帥多以仆從、摎役、優(yōu)伶為兵,其實能操戈殺賊者十不得二三。故食糧有兵,充伍無兵。官去兵隨,難議屯種。今當先定兵額,官有升降,兵無去來。平定各省及去賊二三百里外者,皆給地課耕。因人之力與地之宜,一歲便可生財至千馀萬。群情不為深慮,不過議節(jié)省某項、清察某項。譬如盤水,何益旱田?臣見今日因賊而設兵,因兵而措餉,因餉而病民。民復為賊,展轉相因,深可隱憂。要在力破因循,斷無不可核之兵,斷無不可耕之田,斷無不可生之財!笔柘赂髦笔《綋幔h格不行。 世祖惡貪吏,令犯贓十兩以上籍沒。命岳疏言:“立法愈嚴,而糾貪不止,病在舉劾不當。請敕吏部,督撫按舉劾疏至,當參酌公論,果有賢者見毀,不肖者蒙譽,據實覆駁。如部臣耳目有限,科道臣皆得執(zhí)奏。又按臣原有都察院考核甄別,督撫本重臣,言官恐外轉為屬吏,參劾絕少。請?zhí)仉坟煶,簡別精實。每歲終仍命吏部、都察院考核督撫舉劾當否,詳具以聞。庶激勵大法以倡率小廉。”轉戶科。再上疏論漕弊,大要謂:“百姓為運官所苦,運官又自有其苦,不得不苦百姓。請革通倉需索,禁旗丁混搶,倉場督臣親監(jiān)河兌!备=ǚ接帽瑫r又苦旱,命岳疏陳五事,曰:緩徵買,糶勸賑,督催協(xié)餉,嚴治奸盜,安置投誠。 十五年,調兵科。師下湖廣,命岳復申屯田之議,請復明軍衛(wèi)屯田之制,設指揮、千百戶等官,以勞久功多之臣膺其任,子孫世及。無漕之地,專固封疆;有漕之地,即使領運。新附之將,有功亦得拜官。量易其地,勿在本省。尋疏言:“各省除荒之數(shù),歲縮銀五百五十萬有奇。荒地以河南、山東為最多。請選清正御史,督察二省田地,率諸州縣清丈,編造魚鱗圖冊。他省除荒多者,如例均丈!钡弥寂e行。命岳又上清丈事宜十馀條。 明桂王既出邊,云南猶未平。命岳疏言:“云南歲餉九百萬,而一省正雜賦稅都計十六萬有奇,是以九百萬營十六萬之地也。云南原有舊屯萬一千一百七十一頃有奇,科糧三十八萬九千九百九十二石有奇。請敕巡撫袁懋功責成原軍,換帖領種。暫發(fā)二十萬金,買牛辦種,借給軍民。經年銷算,必無虧損,又可收復科糧舊額。且官收額內,軍馀額外,每粟一石,價可三金,視今年每石十二金,已省餉費四分之三。庶幾兵食兼足,不至竭天下之物力以奉一隅!鄙峡善渥,命發(fā)十萬金買牛辦種,修復舊屯。 命岳乞假歸葬,還朝,疏言:“賊習於海戰(zhàn),我?guī)熃员比,不諳水性。惟有堵截隘港,禁絕接濟,嚴號令,輕徭賦,與民休息,使民不為賊,賊不得資。久之必有系丑獻闕下者。”吏部以浙江右布政員盡忠遷廣東左布政,命已下,命岳劾其貪穢,盡忠坐罷?滴醭酰箯V東還,遷刑科都給事中。時陳豹據南澳,尚為明守,命岳疏請招豹收南澳。尋以議獄未當,奪官。六年,畿輔旱,詔求直言。命岳家居,以天子方沖齡,宜覽古今,廣法戒,撰千秋寶鑒,書垂成,未進,卒。 李森先,字琳枝,山東掖縣人。明崇禎進士。順治二年,自國子監(jiān)博士考選江西道監(jiān)察御史。啟睿親王發(fā)大學士馮銓貪穢及其子源淮諸不法狀,御史吳達,給事中許作梅、莊憲祖、杜立德,御史王守履、羅國士、鄧孕槐、桑蕓等先后論劾。睿親王於重華殿集大學士,刑部、科道諸臣,召銓等面質,以為無實跡,語詳銓傳,責森先啟請肆市語過當,奪官。世祖既親政,銓罷去。九年十一月,大學士范文程以劾銓諸疏進,上閱之竟,曰:“諸臣劾銓誠當,何為以此罷?”文程曰:“諸臣劾大臣,無非為君國,上當思所以愛惜之。且使大臣而能鉗制言官,非細故也!痹綌(shù)日,上諭吏部,諸臣以劾銓罷者皆起用,森先補原官。 十三年,巡按江南,劾罷貪吏淮安推官李子燮、蘇州推官楊昌齡,論如律。巡蘇州,杖殺不法僧三遮、優(yōu)王紫稼并為優(yōu)張榜少年沈濬,一時震悚;窗怖魪堧姵甲治g漕折銀一百二十兩有奇,例當追比,森先為疏請緩之。上責森先徇縱,奪官,逮至京訊鞫,事白,復原官。 十五年,應詔陳言,略曰:“上孜孜圖治,求言詔屢下;而諸臣遲回觀望者,皆以從前言事諸臣,一經懲創(chuàng),則流徙永錮,相率以言為戒耳。臣以為欲開言路,宜先寬言官之罰。如流徙諫臣李呈祥、季開生、魏琯、李裀、郝浴、張鳴駿等,皆與恩詔因公詿誤例相應。倘蒙俯賜軫恤,使天下昭然知上寬宥直臣,在遠不遺。凡有言責者,有不洗心竭慮而興起者乎?”上責其市恩徇情,奪官,下刑部議,流徙尚陽堡,上仍寬之,復原官。尋命察荒河南,用左都御史魏裔介言,給敕印,未訖事而卒。 十七年,上命吏部開列建言得罪諸臣,其流徙者,舉呈祥、琯、裀、開生及彭長庚、許爾安凡六人。上命釋呈祥,許琯、開生歸葬。馀雖系建言,情罪不同,無可寬免。裀、開生自有傳。長庚、爾安事見睿親王傳。 呈祥,字吉津,山東霑化人。明崇禎進士,選庶吉士。順治初,授編修。累遷少詹事。十年二月,條陳部院衙門應裁去滿官,專用漢人。上諭大學士洪承疇等曰:“呈祥此奏甚不當。昔滿臣贊理庶政,弼成大業(yè)。彼時豈曾咨爾漢臣?朕滿、漢一體眷遇,奈何反生異意耶?”副都御史宜巴漢等因劾呈祥,奪官,下刑部,坐呈祥巧言亂政,論斬,上命免死,流徙盛京。居八年,至是命釋還,詣京師疏謝,遂還里?滴醵吣辏。 琯,字昭華,山東壽光人。明崇禎進士,官御史。順治二年,以薦起原官,巡按甘肅。請開馬市以柔遠人,下部議行。涼州兵劫參議道廨,捕得倡亂者二十馀人,琯疏言西陲兵驕悍,由明季專事姑息,養(yǎng)奸滋亂,宜用重典。上命悉誅之,并詔后有犯者,首從駢斬,著為令。 四年,授江寧學政。七年,還京,掌河南道。八年,漕運總督吳惟華請輸銀萬,又括諸項羨馀,得九萬三千,請以助餉,g疏言淮、揚連年水旱,惟華輸餉皆分派屬吏,仍取自民間,乞賜察究,會巡漕御史張中元發(fā)惟華貪黷狀,逮治奪官,g又劾鄖陽撫治趙兆麟,甄別文武屬吏,薦舉多至數(shù)十,糾劾僅一二微員,上為責兆麟,并誡諸督撫不得劾微員塞責。九年,授順天府府丞。 十二年,遷大理寺卿。八旗逃人初屬兵部督捕,部議改歸大理寺,琯疏言其不便,乃設兵部督捕侍郎專董其事。又言:“逃人日多,以投充者眾。本主私縱成習,聽其他往,日久不還,概訟為逃人。逃人至再,罪止鞭百,而窩逃猶論斬,籍人口、財產給本主。與叛逆無異,非法之平!毕戮徘渥h,改為流,免籍沒。又言窩逃瘐斃,妻子應免流徙,時遇熱審,亦應一體減等。上責其市恩,下王大臣議琯巧寬逃禁,當坐絞,上寬之,降授通政司參議。德州諸生呂煌窩逃事發(fā),州官當坐罪,琯持異議。王大臣劾琯,因追議琯前請熱審減等為煌地,坐奪官,流徙遼陽,卒於戍所。上既許歸葬,并宥其孥還故里。 諸與森先同時劾馮銓者:吳達,江南人。自刑部員外郎授御史。順治二年七月,疏言:“今日用人,皆取材於明季?怪扁钑r,山林放棄,此明季所黜而今日當用者也。逆黨權翼,貪墨敗類,此明季所黜而今日不可不黜者也。持祿養(yǎng)交,倒行逆施,此明季未黜而今日不可不黜者也。定鼎初年,藉招徠為名,猶可兼收邪正。江南既定,人材畢集,若復涇渭不分,則君子氣沮,宵小競進。即如阮大鋮、袁宏勛、徐復陽輩,聯(lián)袂而至,豈可概加錄用乎?至廣開言路,尤為創(chuàng)業(yè)急務。乃動責回奏,是沮敢諫之氣而塞后進之路也。即如趙開心論事爽剴,用其人矣,而所規(guī)切時政,果一一用之否耶?”得旨:“朝廷用人,非曰誘之,若先既錄用,后無罪而黜,是有疑心矣。屢飭回奏,欲求其實,非沮言路也!笔鑼嫴挥。旋命巡按山東、湖南,官至太仆寺少卿。 桑蕓,山西榆次人。自行人授御史,巡按順天,累遷光祿寺卿。出為河南汝南道參政,督民墾荒土,除雜派,捕治巨猾斃杖下。累遷廣東左布政。道卒。 又有許作梅,河南新鄉(xiāng)人。亦以劾銓罷,復起官至太仆寺少卿。王守履,山西寧鄉(xiāng)人。自工部郎中授御史,巡按湖北。羅國士,山東德州人。自禮部主事授御史,巡按順天。莊憲祖,直隸東光人。以明進士起戶科給事中。順治三年新進士,除科道,憲祖與吏科都給事中向玉軒疏爭,下刑部,并坐奪官。玉軒,四川通江人。鄧孕槐,失其籍,自順天府推官授御史,巡按江南。 李裀,字龍袞,山東高密人。順治六年,以舉人考授內院中書舍人。擢禮科給事中,轉兵科。劾吏部郎中宋學洙典試河南,宿妓納餽,鞫實,奪官。 八旗以俘獲為奴仆,主遇之虐,輒亡去。漢民有原隸八旗為奴仆者,謂之“投充”,主遇之虐,亦亡去。逃人法自此起。十一年,王大臣議,匿逃人者給其主為奴,兩鄰流徙;捕得在途復逃,解子亦流徙。上以其過嚴,命再議,仍如王大臣原議上。十二年,裀上疏極論其弊曰:“皇上為中國主,其視天下皆為一家。必別為之名曰‘東人’,又曰‘舊人’,已歧而二之矣。謂滿洲役使軍伍,猶兵與民,不得不分;州縣追攝逃亡,猶清勾逃兵,不得不嚴覈:是已。然立法過重,株連太多,使海內無貧富良賤,皆惴惴莫必旦夕之命。人情洶懼,有傷元氣,可為痛心者一也。法立而犯者眾,當思其何利於隱匿而愍不畏死。此必有居東人為奇貨,挾以為囮。殷實破家,奴婢為禍,名義蕩盡,可為痛心者二也。犯法不貸,牽引不原,即大逆不道,無以加此。破一家即耗一家之貢賦,殺一人即傷一人之培養(yǎng)。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今乃用逃人法戕賊之乎?可為痛心者三也。人情不甚相遠,使其居身得所,何苦相率而逃,況至三萬之多?其非盡懷鄉(xiāng)土、念親戚明矣。不思恩義維系,但欲窮其所往,法愈峻,逃愈多,可為痛心者四也。自逮捕起解,至提赴質審,道路驛騷,雞犬不寧。無論其中冤陷實繁,而瓜蔓相尋,市鬻鋃鐺殆盡。日復一日,生齒彫殘,誰復為皇上赤子?可為痛心者五也。又不特犯者為然,饑民流離,以譏察東人故,吏閉關,民扃戶,無所投止。嗟此窮黎,朝廷方蠲租煮粥,衣而食之,奈何因逃人法迫而使斃?可為痛心者六也。婦女躅躑於郊原,老稚僵仆於溝壑。強有力者,犯霜露,冒雨雪,東西迫逐,勢必鋌而走險。今寇孽未靖,招撫不遑,本我赤子,乃驅之作賊乎?可為痛心者七也。臣謂與其嚴於既逃之后,何如嚴於未逃之先?今逃人三次始行正法,其初犯再犯,不過鞭責。請敕今后逃人初犯即論死,皇上好生如天,不忍殺之,當仿竊盜刺字之例:初逃再逃,皆於面臂刺字。則逃人不敢逃,即逃人自不敢留矣。”疏入,留中。后十馀日,下王大臣會議,僉謂所奏雖於律無罪,然“七可痛”,情由可惡,當論死,上弗許,改議杖,徙寧古塔;上命免杖,安置尚陽堡。逾年,卒。 上深知逃人法過苛重,絀王大臣議罪裀。十三年六月,諭曰:“朕念滿洲官民人等,攻戰(zhàn)勤勞,佐成大業(yè)。其家役使之人,皆獲自艱辛,加之撫養(yǎng)。乃十馀年間,背逃日眾,隱匿尤多,特立嚴法。以一人之逃匿而株連數(shù)家,以無知之奴仆而累及官吏,皆念爾等數(shù)十年之勞苦,萬不得已而設,非朕本懷也。爾等當思家人何以輕去,必非無因。爾能容彼身,彼自體爾心。若專恃嚴法,全不體恤,逃者仍眾,何益之有?朕為萬國主,犯法諸人,孰非天生烝民,朝廷赤子?今后宜體朕意省改,使奴仆充盈,安享富貴!笔迥晡逶,復諭曰:“督捕逃人事例,屢令會議,量情申法,衷諸平允。年來逃人未止,小民牽連,被害者多。聞有奸徒假冒逃人,詐害百姓,將殷實之家指為窩主,挾詐不已,告到督捕,冒主認領,指詭作真。種種詐偽,重為民害。如有旗下奸宄橫行,許督撫逮捕,并本主治罪!碧尤说溩源藵u熄。 季開生,字天中,江南泰興人。順治六年進士,改庶吉士。累遷禮科給事中。明將張名振犯上海,開生疏言防御?,宜遠偵探,扼要害,備器械,嚴海禁,杜接濟,密譏察。十一年,因地震,疏言:“地道不靜,民不安也。民之不安,官失職也。官之失職,約有十端:一曰格詔旨,二曰輕民命,三曰縱屬官,四曰庇胥吏,五曰重耗剋,六曰納餽遺,七曰廣株連,八曰閣詞訟,九曰失彈壓,十曰玩糾劾。”分疏其目以上,章下所司。調兵科右給事中。 十二年秋,乾清宮成,發(fā)帑遣內監(jiān)往江南采購陳設器皿,民間訛言往揚州買女子,開生上疏極諫。得旨:“太祖、太宗制度,宮中從無漢女。朕奉皇太后慈訓,豈敢妄行,即太平后尚且不為,何況今日?朕雖不德,每思效法賢圣主,朝夕焦勞。若買女子入宮,成何如主耶?”因責開生肆誣沽直,下刑部杖贖,流尚陽堡,尋卒戍所。十七年,旱,下詔罪己,命吏部察謫降言官,諭曰:“季開生建言,原從朕躬起見,準復官歸葬,蔭一子入監(jiān)讀書。” 弟振宜,字詵兮。順治四年進士,授浙江蘭溪知縣。行取刑部主事,遷戶部員外郎、郎中。十五年,考選浙江道御史。及上以旱下詔罪己,言十二、十三年間,時有過舉。振宜疏言:“伏讀上諭,興革責之部院,條奏責之科道,而內閣諸臣闕焉未及。夫用人行政,其將用未用、將行未行之際,毫釐千里,間不容發(fā)。天顏咫尺,呼吸可通者,惟內閣諸臣;噬嫌H政以來,憂勤惕厲,原未見有過舉;噬弦詾橛羞^舉矣,試問其時有言及者乎?則宰相之不言亦可見矣;噬弦孕碾龉呻偶闹畠乳w諸臣,徒以票擬四五字了宰相事業(yè),皇上縱不譴責,清夜捫心,恐有難以自慰者!钡弥迹骸伴w臣不能盡言,初非其罪。前諭十二、十三年間過舉,皆已行之事。朕心過失,即今豈能盡無,閣臣何由得知?部覆章奏,照擬票發(fā),皆朕親裁,亦非閣臣之咎。朕恒慮此心稍懈,諸臣其各加內省!” 左都御史魏裔介疏劾大學士劉正宗蠹國亂政,振宜亦疏舉正宗樹黨納賄諸罪狀,正宗以是得罪;ヒ娬趥鳌U褚擞质柩裕骸案畮煲呀,兵革方興。云南守御,專任平西王,滿兵抽十之四五駐湖南。鄭成功為閩、浙、江南三省之患,當擇地駐兵,絕其登陸。閩撫徐永楨、浙督趙國祚、浙撫史記功,軍旅皆不嫻習,宜簡賢員以代其任。山東、河南輔翼京師,連年水旱,盜賊實繁。北直八府,白晝公行劫掠。明末流寇,殷鑒不遠。蒙古闌入陜西洮、岷一帶耕種,西寧抵宣、大,長城頹塌,防衛(wèi)空虛。國家中外一統(tǒng),疆界原宜分明,何可聽其出入不加譏察?”又請復六科封駁舊制,復以揚、徐近河諸縣加派河夫為民間重累,疏請申禁,下部議行。尋命巡視河東鹽政。乞歸,卒。 順治初以建言名者,又有給事中常若柱、張國憲。若柱疏言:“賊相牛金星弒君殘民,抗拒王師,力盡始降,宜嬰顯戮。乃復玷列卿寺,靦顏朝右。其子銓同父作賊,冒濫為官,任湖廣糧儲道,贓私鉅萬。請將金星父子立正國法,以申公義,快人心!钡弥迹骸傲髻\偽官投誠者,多能效力。若柱此奏,殊不合理,應議處!彼炝T歸。國憲疏言:“前朝廠衛(wèi)之弊,如虎如狼,如鬼如蜮。今易錦衣為鑾儀,此輩無能,逞其故智。乃臣聞有緝事員役在內院門首,訪察賜畫。賜畫特典,內院重地,安所用其訪察?城狐社鼠,小試其端。臣竊謂宜大為之防也!笔枞,下廷臣議禁止,得旨:“鑾儀衛(wèi)專司扈從,訪役緝事,一概禁止。”廠衛(wèi)之禍始息。若柱,陜西蒲城人。順治四年進士,自庶吉士改戶科給事中。國憲,順天宛平人。順治三年進士,除吏科給事中。 張煊,山西介休人。明崇禎間進士,自知縣擢河南道御史。為大學士陳演所構,遣戍。順治元年,薦起原官,以憂歸。三年,復補浙江道御史,仍掌河南道事。六年,疏言:“有司朘削小民,督撫徇不以告。言官論劾,乃其職守。乞付廷臣公議,勿遽下獄對理!鄙蠌闹,諭:“惟挾仇誣陷,仍奪官治罪。自非然者,雖有不實,不得逕送刑部!卑四辏柩裕骸拔奈淙烹y得。近以武職改任督撫,恐政體民瘼未必曉暢,請還本職。”又言:“貪吏坐贓,多委諸吏役,遇赦輒復原官。請將援免諸人應左降者,調補閒曹;應奪官者,勒令休致。”下部議行。 是年值計典,煊以河南道掌計冊,劾御史李道昌、王士驥、金元正、匡蘭兆、李允嵒等巡方失職。時大學士洪承疇掌都察院,甄別諸御史,議道昌降調,士驥等均奪官,并列煊外轉。煊疏劾吏部尚書陳名夏,以故明修撰,諂事睿親王,驟陟尚書,父為縣民所殺,賜銀歸葬。名夏夤緣奪情,恤典空懸。因舉紊亂銓序,把持計典,列十罪、二不法,并及名夏與洪承疇、陳之遴於火神廟屏左右密議,承疇送母回籍未先奏,亦非法。疏下王大臣勘奏。時上方出獵,巽親王滿達海等召名夏、承疇與煊質,名夏事俱實,承疇言火神廟集議,即為甄別諸御史,送母回籍未先奏,當引罪。上還京,復命王大臣廷鞫,吏部尚書譚泰袒名夏,奏名夏事在赦前;煊奏不多實,且先為御史不言,今當外轉,挾私誣蔑,罪當死,因坐絞。九年正月,譚泰得罪,上復發(fā)煊疏,命王大臣覆讞,名夏坐奪官。語詳名夏傳。遂下詔雪煊冤,贈太常寺卿,賜祭葬。以贈官官其子基遠,官至禮部侍郎。 論曰:國初言事侃侃,以開心為最。義、起龍皆用言事致顯擢,克簡巡方著聲績,命岳策屯田雖未用,要自有所見。森先、裀、開生以謇直蒙譴,獨森先復起。煊死非罪,世尤哀之;然挾外轉之嫌,授讒人以隙,與森先諸人不同矣。

 

清史稿

   清史稿 全書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紀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傳三百一十六卷,以紀傳為中心。所記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下至1911年清朝滅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歷史。 
  《清史稿》是由中華民國初年特設的清史館編修的,以館長趙爾巽任主編,繆荃孫、柯劭忞等為總纂,另設纂修、協(xié)修、提調、校勘等職。參加編寫工作的先后有一百多人!肚迨犯濉酚1914年開始編纂,1920年編成初稿,1926年修訂一次,1927年秋大致完稿,前后歷時十四年。對于這樣一部有清一代的正史,“本應詳審修正,以冀減少疵颣”但“以時事之艱虞,學說之龐雜”,尤其因主編趙爾巽“年齒之遲暮,再多慎重,恐不及待”。于是就委托袁金鎧經辦發(fā)刊和?淌乱。于1928年刊印,1929年發(fā)行。 

卷十一 本紀十一 卷十二 本紀十二
卷十三 本紀十三 卷十四 本紀十四
卷十五 本紀十五 卷十六 本紀十六
卷十七 本紀十七 卷十八 本紀十八
卷十九 本紀十九 卷二十 本紀二十
卷二十一 本紀二十一 卷二十二 本紀二十二
卷八十三 志五十八 卷八十四 志五十九
卷八十五 志六十 卷八十六 志六十一
卷八十七 志六十二 卷八十八 志六十三
卷八十九 志六十四 卷九十 志六十五
卷九十一 志六十六 卷九十二 志六十七
卷九十三 志六十八 卷九十四 志六十九
卷一百四十 志一百十五 卷一百四十一 志一百十六
卷一百四十二 志一百十七 卷一百四十三 志一百十八
卷一百四十四 志一百十九 卷一百四十五 志一百二十
卷一百四十六 志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四十七 志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四十八 志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四十九 志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五十 志一百二十五 卷三百五 列傳九十二
卷三百六 列傳九十三 卷三百七 列傳九十四
卷三百八 列傳九十五 卷三百九 列傳九十六
卷三百十 列傳九十七 卷三百十一 列傳九十八
卷三百十二 列傳九十九 卷三百十三 列傳一百
卷三百十四 列傳一百一 卷三百十五 列傳一百二
卷五百 列傳二百八十七 卷五百一 列傳二百八十八
卷五百二 列傳二百八十九 卷五百三 列傳二百九十
卷五百四 列傳二百九十一 卷五百五 列傳二百九十二
卷五百六 列傳二百九十三 卷五百七 列傳二百九十四
卷五百八 列傳二百九十五 卷五百九 列傳二百九十六
卷五百十 列傳二百九十七 卷一 本紀一
卷二 本紀二 卷三 本紀三
卷四 本紀四 卷五 本紀五
卷六 本紀六 卷七 本紀七
卷八 本紀八 卷九 本紀九
卷十 本紀十 卷二十三 本紀二十三
卷二十四 本紀二十四 卷二十五 本紀二十五
卷二十六 志一 卷二十七 志二
卷二十八 志三 卷二十九 志四
卷三十 志五 卷三十一 志六
卷三十二 志七 卷三十三 志八
卷三十四 志九 卷三十五 志十
卷三十六 志十一 卷三十七 志十二
卷三十八 志十三 卷三十九 志十四
卷四十 志十五 卷四十一 志十六
卷四十二 志十七 卷四十三 志十八
卷四十四 志十九 卷四十五 志二十
卷四十六 志二十一 卷四十七 志二十二
卷四十八 志二十三 卷四十九 志二十四
卷五十 志二十五 卷五十一 志二十六
卷五十二 志二十七 卷五十三 志二十八
卷五十四 志二十九 卷五十五 志三十
卷五十六 志三十一 卷五十七 志三十二
卷五十八 志三十三 卷五十九 志三十四
卷六十 志三十五 卷六十一 志三十六
卷六十二 志三十七 卷六十三 志三十八
卷六十四 志三十九 卷六十五 志四十
卷六十六 志四十一 卷六十七 志四十二
卷六十八 志四十三 卷六十九 志四十四
卷七十 志四十五 卷七十一 志四十六
卷七十二 志四十七 卷七十三 志四十八
卷七十四 志四十九 卷七十五 志五十
卷七十六 志五十一 卷七十七 志五十二
卷七十八 志五十三 卷七十九 志五十四
卷八十 志五十五 卷八十一 志五十六
卷八十二 志五十七 卷九十五 志七十
卷九十六 志七十一 卷九十七 志七十二
卷九十八 志七十三 卷九十九 志七十四
卷一百 志七十五 卷一百一 志七十六
卷一百二 志七十七 卷一百三 志七十八
卷一百四 志七十九 卷一百五 志八十
卷一百六 志八十一 卷一百七 志八十二
卷一百八 志八十三 卷一百九 志八十四
卷一百十 志八十五 卷一百十一 志八十六
卷一百十二 志八十七 卷一百十三 志八十八
卷一百十四 志八十九 卷一百十五 志九十
卷一百十六 志九十一 卷一百十七 志九十二
卷一百十八 志九十三 卷一百十九 志九十四
卷一百二十 志九十五 卷一百二十一 志九十六
卷一百二十二 志九十七 卷一百二十三 志九十八
卷一百二十四 志九十九 卷一百二十五 志一百
卷一百二十六 志一百一 卷一百二十七 志一百二
卷一百二十八 志一百三 卷一百二十九 志一百四
卷一百三十 志一百五 卷一百三十一 志一百六
卷一百三十二 志一百七 卷一百三十三 志一百八
卷一百三十四 志一百九 卷一百三十五 志一百十
卷一百三十六 志一百十一 卷一百三十七 志一百十二
卷一百三十八 志一百十三 卷一百三十九 志一百十四
卷一百五十一 志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五十二 志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五十三 志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五十四 志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五十五 志一百三十 卷一百五十六 志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五十七 志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五十八 志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五十九 志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六十 志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六十一 表一 卷一百六十二 表二
卷一百六十三 表三 卷一百六十四 表四
卷一百六十五 表五 卷一百六十六 表六
卷一百六十七 表七 卷一百六十八 表八
卷一百六十九 表九 卷一百七十 表十
卷一百七十一 表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表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表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表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表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表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表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表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表十九 卷一百八十 表二十
卷一百八十一 表二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表二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表二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表二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表二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表二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表二十七 卷一百八十八 表二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表二十九 卷一百九十 表三十
卷一百九十一 表三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表三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表三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表三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表三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表三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表三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表三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表三十九 卷二百 表四十
卷二百一 表四十一 卷二百二 表四十二
卷二百三 表四十三 卷二百四 表四十四
卷二百五 表四十五 卷二百六 表四十六
卷二百七 表四十七 卷二百八 表四十八
卷二百九 表四十九 卷二百一十 表五十
卷二百十一 表五十一 卷二百十二 表五十二
卷二百十三 表五十三 卷二百十四 列傳一
卷二百十五 列傳二 卷二百十六 列傳三
卷二百十七 列傳四 卷二百十八 列傳五
卷二百十九 列傳六 卷二百二十 列傳七
卷二百二十一 列傳八 卷二百二十二 列傳九
卷二百二十三 列傳十 卷二百二十四 列傳十一
卷二百二十五 列傳十二 卷二百二十六 列傳十三
卷二百二十七 列傳十四 卷二百二十八 列傳十五
卷二百二十九 列傳十六 卷二百三十 列傳十七
卷二百三十一 列傳十八 卷二百三十二 列傳十九
卷二百三十三 列傳二十 卷二百三十四 列傳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五 列傳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六 列傳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七 列傳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八 列傳二十五
卷二百三十九 列傳二十六 卷二百四十 列傳二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列傳二十八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二十九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三十 卷二百四十四 列傳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三十二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三十三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三十四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三十五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三十六 卷二百五十 列傳三十七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三十八 卷二百五十二 列傳三十九
卷二百五十三 列傳四十 卷二百五十四 列傳四十一
卷二百五十五 列傳四十二 卷二百五十六 列傳四十三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四十四 卷二百五十八 列傳四十五
卷二百五十九 列傳四十六 卷二百六十 列傳四十七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四十八 卷二百六十二 列傳四十九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五十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五十一
卷二百六十五 列傳五十二 卷二百六十六 列傳五十三
卷二百六十七 列傳五十四 卷二百六十八 列傳五十五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五十六 卷二百七十 列傳五十七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五十八 卷二百七十二 列傳五十九
卷二百七十三 列傳六十 卷二百七十四 列傳六十一
卷二百七十五 列傳六十二 卷二百七十六 列傳六十三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六十四 卷二百七十八 列傳六十五
卷二百七十九 列傳六十六 卷二百八十 列傳六十七
卷二百八十一 列傳六十八 卷二百八十二 列傳六十九
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七十 卷二百八十四 列傳七十一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七十二 卷二百八十六 列傳七十三
卷二百八十七 列傳七十四 卷二百八十八 列傳七十五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七十六 卷二百九十 列傳七十七
卷二百九十一 列傳七十八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七十九
卷二百九十三 列傳八十 卷二百九十四 列傳八十一
卷二百九十五 列傳八十二 卷二百九十六 列傳八十三
卷二百九十七 列傳八十四 卷二百九十八 列傳八十五
卷二百九十九 列傳八十六 卷三百 列傳八十七
卷三百一 列傳八十八 卷三百二 列傳八十九
卷三百三 列傳九十 卷三百四 列傳九十一
卷三百十六 列傳一百三 卷三百十七 列傳一百四
卷三百十八 列傳一百五 卷三百十九 列傳一百六
卷三百二十 列傳一百七 卷三百二十一 列傳一百八
卷三百二十二 列傳一百九 卷三百二十三 列傳一百十
卷三百二十四 列傳一百十一 卷三百二十五 列傳一百十二
卷三百二十六 列傳一百十三 卷三百二十七 列傳一百十四
卷三百二十八 列傳一百十五 卷三百二十九 列傳一百十六
卷三百三十 列傳一百十七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一百十八
卷三百三十二 列傳一百十九 卷三百三十三 列傳一百二十
卷三百三十四 列傳一百二十一 卷三百三十五 列傳一百二十二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一百二十三 卷三百三十七 列傳一百二十四/a>
卷三百三十八 列傳一百二十五 卷三百三十九 列傳一百二十六
卷三百四十 列傳一百二十七 卷三百四十一 列傳一百二十八
卷三百四十二 列傳一百二十九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一百三十
卷三百四十四 列傳一百三十一 卷三百四十五 列傳一百三十二
卷三百四十六 列傳一百三十三 卷三百四十七 列傳一百三十四
卷三百四十八 列傳一百三十五 卷三百四十九 列傳一百三十六
卷三百五十 列傳一百三十七 卷三百五十一 列傳一百三十八
卷三百五十二 列傳一百三十九 卷三百五十三 列傳一百四十
卷三百五十四 列傳一百四十一 卷三百五十五 列傳一百四十二
卷三百五十六 列傳一百四十三 卷三百五十七 列傳一百四十四
卷三百五十八 列傳一百四十五 卷三百五十九 列傳一百四十六
卷三百六十 列傳一百四十七 卷三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八
卷三百六十二 列傳一百四十九 卷三百六十三 列傳一百五十
卷三百六十四 列傳一百五十一 卷三百六十五 列傳一百五十二
卷三百六十六 列傳一百五十三 卷三百六十七 列傳一百五十四
卷三百六十八 列傳一百五十五 卷三百六十九 列傳一百五十六
卷三百七十 列傳一百五十七 卷三百七十一 列傳一百五十八
卷三百七十二 列傳一百五十九 卷三百七十三 列傳一百六十
卷三百七十四 列傳一百六十一 卷三百七十五 列傳一百六十二
卷三百七十六 列傳一百六十三 卷三百七十七 列傳一百六十四
卷三百七十八 列傳一百六十五 卷三百七十九 列傳一百六十六
卷三百八十 列傳一百六十七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一百六十八
卷三百八十二 列傳一百六十九 卷三百八十三 列傳一百七十
卷三百八十四 列傳一百七十一 卷三百八十五 列傳一百七十二
卷三百八十六 列傳一百七十三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一百七十四
卷三百八十八 列傳一百七十五 卷三百八十九 列傳一百七十六
卷三百九十 列傳一百七十七 卷三百九十一 列傳一百七十八
卷三百九十二 列傳一百七十九 卷三百九十三 列傳一百八十
卷三百九十四 列傳一百八十一 卷三百九十五 列傳一百八十二
卷三百九十六 列傳一百八十三 卷三百九十七 列傳一百八十四
卷三百九十八 列傳一百八十五 卷三百九十九 列傳一百八十六
卷四百 列傳一百八十七 卷四百一 列傳一百八十八
卷四百二 列傳一百八十九 卷四百三 列傳一百九十
卷四百四 列傳一百九十一 卷四百五 列傳一百九十二
卷四百六 列傳一百九十三 卷四百七 列傳一百九十四
卷四百八 列傳一百九十五 卷四百九 列傳一百九十六
卷四百十 列傳一百九十七 卷四百十一 列傳一百九十八
卷四百十二 列傳一百九十九 卷四百十三 列傳二百
卷四百十四 列傳二百一 卷四百十五 列傳二百二
卷四百十六 列傳二百三 卷四百十七 列傳二百四
卷四百十八 列傳二百五 卷四百十九 列傳二百六
卷四百二十 列傳二百七 卷四百二十一 列傳二百八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二百九 卷四百二十三 列傳二百十
卷四百二十四 列傳二百十一 卷四百二十五 列傳二百十二
卷四百二十六 列傳二百十三 卷四百二十七 列傳二百十四
卷四百二十八 列傳二百十五 卷四百二十九 列傳二百十六
卷四百三十 列傳二百十七 卷四百三十一 列傳二百十八
卷四百三十二 列傳二百十九 卷四百三十三 列傳二百二十
卷四百三十四 列傳二百二十一 卷四百三十五 列傳二百二十二
卷四百三十六 列傳二百二十三 卷四百三十七 列傳二百二十四
卷四百三十八 列傳二百二十五 卷四百三十九 列傳二百二十六
卷四百四十 列傳二百二十七 卷四百四十一 列傳二百二十八
卷四百四十二 列傳二百二十九 卷四百四十三 列傳二百三十
卷四百四十四 列傳二百三十一 卷四百四十五 列傳二百三十二
卷四百四十六 列傳二百三十三 卷四百四十七 列傳二百三十四
卷四百四十八 列傳二百三十五 卷四百四十九 列傳二百三十六
卷四百五十 列傳二百三十七 卷四百五十一 列傳二百三十八
卷四百五十二 列傳二百三十九 卷四百五十三 列傳二百四十
卷四百五十四 列傳二百四十一 卷四百五十五 列傳二百四十二
卷四百五十六 列傳二百四十三 卷四百五十七 列傳二百四十四
卷四百五十八 列傳二百四十五 卷四百五十九 列傳二百四十六
卷四百六十 列傳二百四十七 卷四百六十一 列傳二百四十八
卷四百六十二 列傳二百四十九 卷四百六十三 列傳二百五十
卷四百六十四 列傳二百五十一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二百五十二
卷四百六十六 列傳二百五十三 卷四百六十七 列傳二百五十四
卷四百六十八 列傳二百五十五 卷四百六十九 列傳二百五十六
卷四百七十 列傳二百五十七 卷四百七十一 列傳二百五十八
卷四百七十二 列傳二百五十九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二百六十
卷四百七十四 列傳二百六十一 卷四百七十五 列傳二百六十二
卷四百七十六 列傳二百六十三 卷四百七十七 列傳二百六十四
卷四百七十八 列傳二百六十五 卷四百七十九 列傳二百六十六
卷四百八十 列傳二百六十七 卷四百八十一 列傳二百六十八
卷四百八十二 列傳二百六十九 卷四百八十三 列傳二百七十
卷四百八十四 列傳二百七十一 卷四百八十五 列傳二百七十二
卷四百八十六 列傳二百七十三 卷四百八十七 列傳二百七十四
卷四百八十八 列傳二百七十五 卷四百八十九 列傳二百七十六
卷四百九十 列傳二百七十七 卷四百九十一 列傳二百七十八
卷四百九十二 列傳二百七十九 卷四百九十三 列傳二百八十
卷四百九十四 列傳二百八十一 卷四百九十五 列傳二百八十二
卷四百九十六 列傳二百八十三 卷四百九十七 列傳二百八十四
卷四百九十八 列傳二百八十五 卷四百九十九 列傳二百八十六
卷五百十一 列傳二百九十八 卷五百十二 列傳二百九十九
卷五百十三 列傳三百 卷五百十四 列傳三百一
卷五百十五 列傳三百二 卷五百十六 列傳三百三
卷五百十七 列傳三百四 卷五百十八 列傳三百五
卷五百十九 列傳三百六 卷五百二十 列傳三百七
卷五百二十一 列傳三百八 卷五百二十二 列傳三百九
卷五百二十三 列傳三百十 卷五百二十四 列傳三百十一
卷五百二十五 列傳三百十二 卷五百二十六 列傳三百十三
卷百二十七 列傳三百十四 卷五百二十八 列傳三百十五
卷五百二十九 列傳三百十六 《清史稿》發(fā)刊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