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四在线播放免费观看中文版视频, 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忘忧草视频在线播放免费观看黄片下载,超碰人人爽爽人人爽人人,中国一级A片AAA片,欧美老妇肥熟高清,久久精品最新免费国产成人,久久人人97超碰CaOPOren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清史稿

 

卷五十九 志三十四

◎地理六 △安徽 安徽:禹貢揚及徐、豫三州之域。明屬南京。清順治二年,改江南省,置鳳陽巡撫及安廬池太巡撫,兼理操江軍務,并統(tǒng)于淮陽總督。六年,俱罷。十八年,設江南左、右布政使,以左布政轄安慶、徽州、寧國、池州、太平、廬州、鳳陽、淮安、揚州九府,暨徐、滁、和、廣德四直隸州,駐江寧?滴踉辏挤纸ò不諡槭≈,復置巡撫,駐安慶。三年,江南分一按察使來治。五年,割揚州、淮安、徐州還隸江寧右布政。六年,改左布政為安徽布政使司。雍正元年,以兩江總督統(tǒng)治安徽、江蘇、江西三省。二年,升鳳陽府屬之潁、亳、泗三州,廬州府屬之六安州,為直隸州。十三年,潁州升府,亳州復降屬潁。乾隆二十五年,安徽布政使亦自江寧來駐。東至江蘇溧水;西至湖北麻城;南至江西彭澤、浙江遂安;北至河南鹿邑。廣七百三十五里,袤六百六十六里。宣統(tǒng)三年,編戶三百一十四萬二千一百八十四,口一千六百二十二萬九百五十二。領府八,直隸州五,屬州四,縣五十一。(其名山:霍、皖、黃、九華、陵陽、敬亭。其大川:大江、皖、涇、樅陽、巢湖、淮、潁、渦、滁、澮、西肥、北肥、洪澤湖。航路:東達江蘇,西達江西、湖北。驛路:自安慶北逾北峽關渡淮達江蘇徐州;自江心驛東南出清流關達江浦;自桐城西南達湖北黃梅。鐵路擬設蕪寧路。電線。) 安慶府:(沖,繁,難。安廬滁和道治所。巡撫,布政、提學、提法三使,巡警、勸業(yè)道,同駐。)順治初,因明制,屬江南左布政使司?滴趿,始分建安徽省。十四年,設提督,轄上江營汛。十八年,省提督,并入江南。乾隆二十五年,移左布政使來治。嘉慶八年,以巡撫兼提督,轄二鎮(zhèn)各標。西北距京師二千七百里。廣四百五十里,袤二百七十五里。北極高三十度三十七分,京師偏東三十四分。領縣六。懷寧(沖,繁,難。倚。東北:大龍山。西:皖山,百子。西北:獨秀山。大江自望江入,逕城南而東北出趨池口,又東北入無為。皖水自潛山入,會長河,逕石牌港入江。北:黃麻河,一名黃馬河,自潛山入,會沙河、高河,達桐城為練潭河。西北:井田河,上達練潭。西:冶塘湖,由皖口入江。東北:長楓港,引蓮湖、槐湖水入江,即古之長風沙也。碎石嶺汛二,石牌市汛一。長楓、三橋二鎮(zhèn),巡司各一。一驛:練潭。商埠濱江。)桐城(沖,繁,難。府東北百二十里。東北:浮度山,北峽山一名北峽關,與舒城界。西:掛車。北:龍眠山,有水流為龍眠河,入松山、鴨子諸湖。東南:大江自懷寧入,東流,逕縣西南練潭驛為練潭河。雙河出縣東,二派合流為孔城河,與東南長河、白兔河俱入練潭河,至樅陽入江。三道巖關,縣西,咸豐十年重筑。六百丈、北峽關、練潭鎮(zhèn)、馬踏石巡司四。驛二:陶沖、呂亭。)潛山(沖,繁。府西北百二十里。北:灊山,一曰皖山,又名天柱。漢武帝登灊禮天柱,號為“南岳”,即此;道書所謂“第十四洞天”也。潛水今名前河,源出公蓋山,西流為開源澗。東南流,逕城北,東合皖水。出公蓋山,東逕烏石波,至城東崩河合潛水。南至石牌市,與太湖東諸水會,逕懷寧入江。東北:昆侖山,沙河出,會黃馬河入懷寧。吳塘堰,歷代開以灌田,康熙十一年修治。天堂砦,后部河所出。有巡司一。一驛:青口。)太湖(沖,難。府西北二百二十里。東:馬頭山。南:新寨,香茗。西北:龍山。北:珠子山。有關,西與英山界。太湖舊與小湖五,并堙。東北:銀河自潛山入,為后部河。右合羊角河,為龍灣河。匯南陽、青石、棠梨、羅溪諸河,為馬路河。環(huán)城而東,折東北仍之。后部、白沙巡司各一。一驛:小池。)宿松(沖,難。府西南百六十里。東北:嚴恭、烽火。東南:洿池。西南:得勝山。大江自湖北黃梅入,流逕小孤山。元立鐵柱于上,名“海門第一關”。分流東下入望江。二郎河一名揚溪河,承雷水,南流入望江。北:三溪河自湖北蘄州、黃梅分入,合於隘口,南流入江。東北:舊縣河出白崖諸山,合荊橋河,入望江之泊湖。東:張富池,會大小泊澇湖,龍南蓮若湖,白湖、棠梨、小黃三湖,趨於泊湖。又南,龍宮湖、大官湖,均東連泊湖,成巨浸。有便民倉鎮(zhèn),南北糧倉貯此。有歸林灘鎮(zhèn),舊置巡司,裁。其復興、涇江口二鎮(zhèn)有巡司二。一驛:楓香。)望江(簡。府西南百二十里。西北:大茗、小茗對峙。東:周河山。西:麒麟山。北:寶珠山。南:大江自宿松入,濱城緣娥眉洲東北流,至華陽口納泊湖。泊湖受宿松浮湖、茅湖諸水,合流為揚溪河,即雷水也。雷港,明時湮。今從華陽鎮(zhèn)入江。鎮(zhèn)四:蘇家、吉水、香新溝,又華陽。雷港,游擊駐。有巡司。雍正中自楊灣改。一驛:雷港。) 廬州府:(沖,難。隸安廬滁和道。明,廬州府,屬江南。)順治初,因明制,改二州、六縣,屬江南左布政使司。康熙六年,分隸安徽省。雍正二年,升六安為直隸州,以英山、霍山二縣改屬,馀仍舊。南距省治四百六十里。廣二百二十里,袤二百一十里。北極高三十一度五十六分,京師偏東四十七分。領州一,縣四。合肥(沖,繁,疲,難。倚。東:龍泉,青陽。東北:大小峴山。西南:紫蓬。東:浮槎。東南:四鼎山一名四頂山。東:巢湖一名焦湖,延袤四百馀里,中有三小山,曰鞋、曰姥、曰孤,港汊凡三百六十,納眾水而南注之江。東店阜河,南派河、三汊河,皆入焉。肥水逕雞鳴山,淮水來與之合,縣名昉此。東:逍遙津。梁園鎮(zhèn)。西:廬鎮(zhèn)關。梁園、青陽、官亭巡司三。督糧通判一?h丞一。驛五:護城、金斗、店埠、派河、吳山廟。)舒城(沖,繁。府西南百二十里。南:春秋山、華蓋、鼓樂。西南:龍眠、七門山。東:巢湖,與合肥、廬江、巢分界,縣境諸水畢匯於此。龍舒河源出縣西孤井,東流會石塞河,流逕七門堰,又逕城南入巢湖。上七里河在縣西九里,西山諸水所匯,逕南溪入巢湖。其在縣七里者為下七里河,上接南溪,下達巢湖。七門堰在西南七門山下,有三堰:一烏羊,二千功,三槽櫝也。南北峽關、西陽山寨、上陽鎮(zhèn)有汛。曉天鎮(zhèn)巡司一。驛二:三溝、梅心。)廬江(簡。府南百八十里。東北:冶父山。西北:冷水關。兩山夾立如門。東:梅山,西:孺山,郎家。東南:礬山。東北:巢湖,西納三河,迤東金牛、清野諸水匯焉。其南白湖。南迤為后湖,西播為黃陂湖,匯縣河及作枋河。東出為青簾河,由無為入江。西南高子水,南羅昌河,并入桐城。冷水關有汛一,巡司一。驛一:廬江。巢簡。府東北百八十里。東:東山,濱江為險。東南:七寶山。西北:萬家山。西南:巢湖,舊居巢地,后陷為湖,因名?h境諸川多自此導流。濡須水自湖東口流逕城南,一名天河水。東流,逕東北亞父山南。又東南,逕七寶、濡須兩山間,亦曰東關水,入無為。清溪河自巢湖導流,逕縣東,合芙蓉水,下流會濡須水。西柘皋、白露、巧溪、花塘諸河皆入巢湖。柘皋有汛。巡司、典史各一。二驛:高井、鎮(zhèn)巢。)無為州(繁,疲,難。府東南二百六十里。界城內紫芝山。東北:偃月,即濡須塢,東西有二關。西南:三公、九卿。西:孤避。北:青檀。南:大江自桐城入,為石炭河口。又東北,青簾水自廬江入為西河,合鵝毛、永安、直皂,是為泥汊河口。又北,神塘河口。又東逕北蟂蟣山,其西獺浦,入和。北有濡須水,自巢湖緣界,逕七寶山,又東為黃洛河,合州河、運河及馬腸、奧龍河,入含山為裕溪。有汛。黃洛、泥汊、奧龍、土橋巡司四。) 鳳陽府:(沖,繁,疲,難。分巡鳳潁六泗道治所。元,濠州。明初升府曰臨濠。洪武二年為中都。六年改中立府。七年更名鳳陽,屬江南。)順治初,因明制,領五州、十三縣,屬江南左布政使司?滴趿辏蛛`安徽省。雍正三年,升潁、亳、泗三州為直隸州,分潁上、霍丘屬潁,太和、蒙城屬亳,盱眙、天長、五河屬泗。十一年,分壽州置鳳臺縣。十三年,潁州府以亳州及所隸二縣屬之。乾隆二十年,省臨淮入鳳陽。四十二年,省虹縣入泗州。南距省治六百七十里。廣四百二十八里,袤四百八十里。北極高三十二度五十五分。京師偏東一度十二分。領州二,縣五。鳳陽(沖,繁,疲。倚。明始析臨淮置。尋又割虹縣地益之,為府治。國初廢臨淮縣,省入。北:鳳凰山,府以此名。東北:烏云山,出鍾乳;此詨壑萑耄煶菛|北流入泗州。濠水出城南,有二源,至升高東有巨石絕水,即古濠梁,一名石梁河,東北入淮。渦水自蒙城入,逕城西北入懷遠。西:龍子河,源出南山,匯為湖,逕長淮關入淮。北:沫河,上承諸湖,逕城東北入淮,曰沫河口。東:溪河,一名大溪河,即古黃溪也。東:月明湖,北流入淮。東北:花園湖,東北,洪塘湖。東南:明孝陵,在縣西南,有城衛(wèi)。順治七年,改設左衛(wèi),守備一。西北:長淮關。東北:臨淮關。鐵路所經:臨淮鄉(xiāng)、徐家橋、溪河集、蚌埠、小溪。有溪河集縣丞一。蚌埠鎮(zhèn)主簿一。臨淮鎮(zhèn)巡司一。驛三:王莊、濠梁、紅心?h東南有鐵路。)懷遠(疲,難。府西北七十里。北:荊山。東南:涂山。南:平阿山。淮水自鳳臺入,逕縣東,過荊、涂兩山間,會渦、濠、沙、淝諸水,合流入泗州。北淝水自蒙城入,至縣正義村,匯為巨浸,下流入靈壁。清溝自渦陽龍山湖東南流,合十湖、天堰諸水,至縣北會淝水,而水始大。舊自靈壁南至沫河口入淮。渦水自鳳陽入,逕城北,東入淮,謂之渦口。南:洛水,北流入淮,亦名洛澗。沙水自潁州入,經荊山南入淮。上窯龍元集有主簿一。洛河巡司一。)定遠(沖,繁。府南九十里。西北:橫澗山。東:銀嶺。南:池河,自巢入,東北逕盱眙入淮,謂之池口。西:洛河,上承苑馬塘,即淝水支流。二河俱入於淮。芡河從西至,逕城南會淮水。岱山鋪有汛。瀘橋主簿一。池河巡檢一。驛三:定遠、張橋、永康鎮(zhèn)。縣東有鐵路。)鳳臺(繁,疲,難。府西南百八十里。明省入壽州治。雍正十一年,分壽州城東北隅增置。西北:八公山。東北:紫金山。南淝水自渦陽入,歷潁上,由峽口西入淮。西淝河一名夏肥水,自合肥入,至肥口入淮。白龍?zhí)、顧家橋、石頭埠、劉家集、闞甿集有汛。闞甿集巡司一。驛二:太行、丁家集。)壽州(繁,疲,難。府西百八十里。壽春鎮(zhèn)總兵駐。城北:八公山,在淝北淮南,亦名北山。峽石山西北夾淮為險,在西岸為峽石,在東岸為壽陽山。西北:淮水自霍丘東逕正陽鎮(zhèn),潁水流合焉,謂之潁口。又東至城北,淝水流合焉,謂之淝口,亦謂之淮口。又東北流入懷遠。淝水凡三。在州境者曰東淝河,在州東北,源出合肥雞鳴山。北流分為二,一東南入巢湖,一西北流至州入淮,乃淮南之淝水也。西北:潁水自潁州入,入淮處名潁尾。西:渒水自潁州入,北流達於淮,即沘水也。正陽關、瓦搗汛有汛,鳳陽通判駐。有稅關。正陽鎮(zhèn)巡司一。驛四:正陽關、安豐、姚皋店、瓦埠。)宿州(沖,繁,疲,難。府西北二百三十里。西北:相山、石山、土山。又諸陽山,一名睢陽山,在睢水之陽,睢水自河南永城入。南:澳水,一名濊水,今名澮河,亦自河南永城入,經靈壁東南入泗州五河。東南:沱水,出州東南紫蘆河,東流入靈壁,分二派,至泗州復合,由五河入淮,即洨水也。又北淝水,出州西龍山湖,本入渦,今入淮。西南:泡水,源出亳州舒安湖,流逕廢臨渙城,與澮水合。東南:澥河,亦東流入澮河,一名蟹河。睢水,州北,自河南入,逕相城故城,合瀆水及渒湖水,過陵子湖、崔家湖入泗州。宿州營原設都司一員,乾隆初改守備,嘉慶十一年又改都司。龍山、百善有分防營汛二。有衛(wèi)。南平集,鳳潁捕盜同知一,州判一。時村集巡司一。驛四:大店、夾溝、睢陽、百善。城外有鐵路。)靈壁(沖,繁,疲,難。府西北百八十里。本虹縣靈壁鎮(zhèn),宋始置縣。明屬宿州。清初降宿州,同隸鳳陽治。西南:齊眉。北:磬石。西:鳳凰山。北:黃河自江蘇徐州入,東南入睢寧,即古泗水。北淝水自懷遠入,逕城南,至鳳陽沫河口入睢。澮河、汴水、沱河皆自宿州入,逕縣境,下流入泗州,北小河上流即睢水,亦自宿州入,又東入江蘇睢寧。東有石湖,北有穆家湖、土山湖。雙興鎮(zhèn)州同一。固鎮(zhèn)有汛。巡司一。驛一:靈壁。) 潁州府:(繁,疲,難。隸鳳潁六泗道。明,潁州,屬鳳陽府。)順治初,因明制,與潁上、太和二縣俱屬鳳陽。雍正二年,升直隸州,改隸安徽省,以潁上暨霍丘來屬,分太和屬亳州。十三年升府,增設阜陽縣,降亳州及所隸太和、蒙城二縣來屬隸。東南距省治八百四十里。廣二百一十里,袤二百二十里。北極高三十二度五十八分。京師偏西三十二分。領州一,縣六。阜陽(繁,疲,難。倚。西:七旗嶺、金牛嶺?h西南:仁勝崗。南:安舟崗;此院幽瞎淌既耄煶悄先蛹馊滕P陽。潁水自河南登封入,逕城北東流,茨河、谷河來入之。北:沙河,承太和諸湖水亦來會。西:柳河,承小汝河、白洋湖諸水,并納於潁。東南流,至沫河口達於淮。西:舊黃河,原經城北合潁水。自河徙鹿邑,黃流遂絕。西北:沈丘鎮(zhèn),即古寢丘。巡檢一。包家寨、永安鎮(zhèn)、西洋集、驛口橋有汛。王家集,通判一,縣丞一。一驛:橋口。)潁上(疲,難。府東南百二十里。西南:黃崗。東南:垂崗。北:管谷。西南:淮水自阜陽入,合清河、大潤河,至西正陽城,折東北八里垛。潁水自潁州入,逕漢慎縣,合烏江水,又東南合樊家湖,至城東。又東南,右合老梧岡湖來會,潁謂潁尾也,又東北入鳳臺。其北花水澗、袿溝、濟水入鳳臺。八里垛有汛。一驛:甘城。)霍丘(繁,疲,難。府東南二百九十里。明屬壽州。雍正初,改隸潁。南:九仙、九丈潭。西:長山,三山相連。西北:臨水山。淮水自河南固始入。西南:史家河自六安入,逕葉家集,錯固始復入,合曲河,至三河尖來會。又東合眾水,逕義城廢縣,分氵戎河、渒河入鳳臺。氵戎河亦入淮。葉家集有汛。洪家集、三河尖二巡司。開順集巡司、典史各一。)亳州(沖,繁,難。府北百八十里。明初降為縣,尋復故,屬鳳陽府。雍正十三年仍降屬州來隸。西:渦河,自河南鹿邑入,北馬尚河,合流入蒙城。馬尚河在城北,自河南商丘汴河分流,逕州境,包河來注之,下流入渦。其支流入河南永城,謂之澮水。南:淝河自河南鹿邑入,流至州境孟家橋,東流,逕城南入太和。又逕州之龍德寺入阜陽,即夏肥水也。西北聶家湖、花馬潭,東南百尺溝,均入渦。東:義門鎮(zhèn)。龍德寺集、翟家集有汛。州同一,駐丁園寺集。)渦陽(沖,繁,難。府東北二百七十里。同治三年,割阜陽、亳州、蒙城及鳳陽府之宿州地增置。南:云夢山。東北:龍山。北:石弓山。北淝河自亳州入,潴為白湖洼,又東入蒙城。渦河亦自亳入,會五毒溝、龍鳳溝、梭溝、銀溝、金溝諸水始大,東南流,逕蒙城,達懷遠,入淮。西南:蔡湖,亦入渦。東南西洋有汛。西北義門集巡司一。)太和(繁,疲,難。府西北八十里。明屬鳳陽。雍正間改隸潁。北:萬壽山。沙河自河南沈丘入,逕城南,達亳州,入潁,即潁水上流。東北:茨河,自河南鹿邑入,又東南入沙河,故沙河亦蒙茨河之名。其支流為宋塘河,流逕宋王城入穀河。穀河自西北臥龍岡分流入茨,銘河從之。南:柳河,舊黃河支流也,上通河南項城,下達潁州,合城西舒陽河入沙河。青泥淺有汛。洪山巡司及典史各一。)蒙城(繁,疲,難。府東北百八十里。順治初屬亳州,尋同太和改隸潁。西北:駝山、狼山。北:檀城山。渦水自渦陽入,逕城北,再折而東,南流,由懷遠渦口入淮。北淝河逕城北板橋集入鳳陽。雙澗集有汛。) 徽州府:(繁,疲,難。隸徽寧池太廣道。明,徽州府,屬江南。)順治初因之,屬江南左布政使司。康熙六年,分隸安徽省。西北距省治五百七十里。廣三百九十里,袤二百二十里。北極高二十九度五十七分。京師偏東二度四分。領縣六。歙縣(繁,疲。倚。南:紫陽山。東:問政山。西北:黃山,舊名黟山,盤亙三百馀里,浙、歙、饒、池諸山皆支脈也。豐樂水出黃山,流至城西合揚之水。揚之水自績溪入,達城西,名練溪,一名徽溪,南達歙浦,謂之浦口,為新安江上流,下至浙江建德,與東陽江合,為浙江上源。歙浦在縣南,練江、漸江合流於此。又南昌溪,北洪武水,皆足溉田。明初設課稅局,兼置巡司,今廢。阮溪司、黃山、街口渡巡司三。驛一:歙縣。)休寧(繁,疲。府西六十里。北:松蘿。東:萬安山。西:白岳。西北:率山。率水出其陽,水南下而西流者會於彭蠡。其北水分二支:一出梅溪口入祁門,合孚溪水;一出彭沍阬口,會流至縣西江潭,合浙溪水,流逕南港、東港,會於率口,入歙浦,其下流為新安江。南:汊水出白際山,與佩瑯水、璜源水合流,繞縣南岐陽山下,因名汊水,又北流入浙溪。西:白鶴溪,源出黟縣吉陽山,合夾源、夾溪二水,逕縣南,與南港、東港合流入屯溪。屯溪,縣東南,為茶務都會,鹽捕同知駐此。太廈鎮(zhèn)巡司。一驛:休寧。)婺源(繁,疲。府西南二百四十里。北:浙源山,浙溪出,下流入休寧。梅源水出西梅源山,合武溪。婺水出西北大廣山,南會斜水入武溪。武溪水出北回嶺下,下流逕江西樂平入鄱陽湖。縣境之水,出自縣東及東北者,會流於汪口之西,為北港;出自縣北者,會流於清華之西,為西港。北至武口,二水合流,繞城而西,又西南流入江西德興,下流注鄱陽湖。項村巡司。一驛:婺源。)祁門(疲,難。府西百八十里。西:新安。東北:祁山。北:大共,亦大洪,巡司駐。大共水西流,合武亭及禾戍嶺水,至秀溪、霄溪下閭門灘,會大北港水,注倒湖,入江西浮梁。西武陵、騄溪二水,東南王公峰水,西南新安、盧溪二水,皆入大共。大洪巡司。一驛:祁門。)黟縣(簡。府西北百四十里?h以黟山名,即今黃山也。西南:林歷。東北:吉陽,吉陽水出,一名黟水,西南流,北牛泉水東南來注之。又東南過噎澤,至白茅渡,會橫江水。橫江水南出武亭山,章水自東南流縣西來合之,至魚亭口,會魚亭水,復東流,合吉陽水,入休寧。西:武關,接祁門界。一驛:黟縣。)績溪(疲,難。府東北六十里。唐始分歙縣地置。東:大障山,一名玉山,山海經三天子鄣山即此。東北:巃鹢山,其山四合,中一徑通寧國。舊有叢山關,其下巧溪,亦名揚溪,流為揚之水,分二支,一北流入寧國,一南流至大屏山,乳溪水、徽水來注之。東北:大障水,會登水,合為臨溪。又西會上溪水,入練溪。東績溪源亦出揚溪,與徽水交流如績,縣名昉此。西北:太平鎮(zhèn)有徽嶺關。濠寨巡司。一驛:績溪。) 寧國府:(繁,難。隸徽寧池太廣道。明,寧國府,屬江南。)順治初因之,屬江南左布政使司?滴趿,分隸安徽省。西北距省治四百三十里。廣二百二十里,袤三百三十五里。北極高二十度二分。京師偏東二度十六分。領縣六。宣城(繁,疲,難。倚。響山,縣南。城內:陵陽山。城北隅:敬亭山。南:響山。東南:華陽山,盤亙宣、涇、寧、旌四縣,華陽之水出焉。東流逕魯山為魯顯水。又東北流為魯溪,會句溪、宛溪、雙溪,北流入青草湖,復合南湖、慈溪,由蕪湖入江。東北有大南崎、小南崎湖。又綏溪一名白河,納廣德、建平諸水,入南湖。西:青弋江,漢志為青水,一名冷水,自涇縣入,匯西南境諸水,東北流,會太平黃池河,入蕪湖。北灣沚河有鎮(zhèn),今為鹽埠,漕運并會此。其水出揚青口,亦會黃池河。西:青弋關。水陽鎮(zhèn)巡司。西河、楊柳鋪、沈村并有汛。一驛:宣城。)寧國(簡。府東北九十里。南:鳳山。東:銀山。南:巃鹢山。徽水自績溪入,合仙人洞、篁嶺、滑渡、葛村、龍?zhí)吨T水,是為西溪。又東北流合東溪。東溪出浙江天目山,入縣境,合湯公山、博里溪塘、千頃山、洋丁山諸水,流為杭水,北受宣城柏枧溪水,是為句溪上源。岳山、湖樂二巡司。一驛:寧國。)涇(疲,難。府南百里。西南:石柱。東北:幙山。北:琴高。西南:藍山。南:涇水自旌德入,北流,一名藤溪,納楓村、小溪諸水,北入巖潭,與賞溪合。賞溪上源為舒溪、麻川,二水相合,出麻口,入縣境,會烏石水。藤溪,北流至城西南,納烏溪、西阬水、幙溪水,又北逕馬頭山蘆塘入青弋江。琴溪東北受曹溪、丁溪水,與賞溪合。南花林、方村二水,并入賞溪。東南有蘭石鎮(zhèn)、黃沙鎮(zhèn)?h丞一,駐查村。茹麻嶺巡司一。一驛:涇縣。)太平(疲,難。府西南二百二十里。唐析涇縣地置。西:龍門。南:黃山,麻川出其麓,與舒溪合流,入涇之賞溪。梅溪水出縣北三門山,合麻川,為麻口。又有瀼、鐍二溪水,亦同注麻川。浮丘垣、譚家橋有汛。宏潭鎮(zhèn)巡司。一驛:太平。)旌德(繁,難。府南二百二十里。唐永泰中,始析太平縣置。東南:大鰲石島。北:石壁。西南:蛟山、天井。徽水自績溪入,南合清潭,霞溪水自東溪來注。又合績溪之龍頭水,北過石壁山,與抱麟溪、玉溪水合,是名三溪。北至龍首山入涇縣,為涇水上源。抱鱗溪源出黃華嶺,東流,與陶環(huán)溪、豐溪合,亦曰三溪。陶環(huán)溪即玉溪也。有分防營汛一。三溪鎮(zhèn)巡司。一驛:旌德。)南陵(繁,難。府西九十里。南:呂山,有泉涌出,即淮水之源也。南流至孔鎮(zhèn)浦,與漳水合,為澄清河。繞城東流為東溪,一名浣溪?h南鵝嶺諸溪水皆匯焉。又北受籍山、后港、蒲橋諸水,為小淮河,并入蕪湖石硊渡入青弋江。西港源出玉山朗陵之南,合諸水北流,自西南水門入城,繞治前過東市,曰中港,其出城西北水門者曰后港。鵝嶺鎮(zhèn)巡司一。一驛:公館。) 池州府:(沖,疲。隸徽寧池太道。明,池州府,屬江南。)順治初因之,屬江南左布政使司?滴趿,分隸安徽省。西北距省治一百二十里。廣三百七十里,袤二百三十五里。北極高三十度四十五分。京師偏東五十九分。領縣六。貴池(沖,繁。倚。西南:大雄山。東:碧山,濱湖。南:大棕。西:烏石。大江自東流緣界逕縣北至吉陽河,北折至大通河,入銅陵。西:貴池水,一名池口河,北達大江,古稱<魚貴>口。大通河東北與銅陵界。梅根河自青陽入,至縣東斗龍山,沿五埠河口,合雙河,北注大江。一名梅根港,又曰錢溪,為歷代鑄錢之所。東北:清溪河,源出洘溪者為上清溪,出南太仆山者為下清溪,俱東北入江。西南:秋浦。西北:池口鎮(zhèn)。黃龍磯廢巡司一。殷家匯汛一。池口驛一。李陽河鎮(zhèn)巡司一。碧湖村縣丞一。)青陽(沖,難。府東八十里。北:青山。西南:九華,原名九子山,梅根水出,流入貴池。大江逕縣北百里,濱江有鎮(zhèn)曰大通,鹽茶所集。西:五溪俱出九華山,合流北匯為大通河。臨城河亦西流會於大通河。南:博山河、三溪河、七溪河,均下流入石埭。東南:陵陽鎮(zhèn)有廢司。五溪汛。一驛:青陽。)銅陵(沖,繁。府東北百二十里。東:銅井、杏山。北:鵲頭山,古名鵲頭戍。西:云門。南:伏牛、石耳。西南:大江自貴池入,合大通河。大通河別派匯縣南之車橋湖,至大通鎮(zhèn)入江。北:天門水,出天門山,由縣東北至荻港達江,為境內眾水合流入江之口,匯而為河,縣東湖城所出之順安河來合焉。西接鳳心徬,北接黃滸。鳳心徬河會東湖、西湖水達荻港。黃滸河東北自南陵入,西流合荻港。棲鳳湖在縣東南,源出儀鳳嶺,下流通鳳心徬。西南和悅州,一名荷葉洲,汛一。并有大通營水師駐此。池太分防同知一。大通鎮(zhèn)巡檢一。驛一:銅陵。)石埭(疲,難。府東南百六十里。西:城子、雨臺。南:蓋山、慈云。北:陵陽。池口河源出櫟山,西流,經龍須河,會蒼隼潭,為秋浦,貢溪水西來入之。西:管溪,源亦出櫟山,至管口入石埭鄉(xiāng),與大洪嶺水合。西南:鴻陵溪,西北流,合舒溪,自太平西北流入縣西舒泉鄉(xiāng),合縣南之佘溪、前溪,縣北縣西之后溪、岳溪,西南之船溪,東入太平?h西有巨石三,橫亙溪中,曰頭埭、中埭、下埭,縣名以此。有汛一。驛一:石埭。)建德(簡。府西南百八十里。治白象山麓。南:玉峰、南豐。西南:梅山。東南:艮木嶺,黃湓河出焉,東流入貴池。前河出東南石門嶺,匯為官池。后河出石門別嶺,亦名石門溪,一曰南河,流至雙河口,與貴池西溪水合,入東流。南:龍口河,縣南迤入江西饒州府之獨山湖。南:永豐鎮(zhèn)。有汛一。巡司一。)東流(沖,疲。府西百八十里。南:馬當山,橫枕江流,險。安慶、宿松、江西之彭澤,皆以此山為界。西南:大江,自馬當東北流,逕香口、青陽諸鎮(zhèn),至黃湓河入貴池。城西江口河、南東流河、香口河,下流皆入江。南黃金、白洋二湖,東大清湖,亦皆入江。黃石磯,東北濱江。香河鎮(zhèn),明置巡司,今移駐青陽鎮(zhèn)。張家鎮(zhèn)舊有河泊所,雁汊鎮(zhèn)昔有巡司,今皆裁廢。有汛。驛一:東流。) 太平府:(沖,簡。隸徽寧池太廣道。長江水師提督駐。明,太平府,屬江南。)順治初因之,屬江南左布政使司?滴趿,分隸安徽省。西南距省治一百九十里。廣九十里,袤二百一十里。北極高三十一度三十八分。京師偏東二度三分。領縣三。當涂(沖,繁。倚。南:凌家、甑山。南、東南:青山、龍山。北:采石山,一名牛渚。西:博望山,即天門山,又名東梁山,與和州西梁山夾岸對峙。大江自繁昌荻港入,過東西梁山,繞城北而東下采石入江南。東南:丹陽湖。東南再東則固城湖、石臼湖,總名三湖;铡、池、廣及江寧之水畢匯,南流入蕪湖,北為姑熟溪上源。新壩,東南引姑熟水入城壕。中軍守備駐此。黃池河自宣城入,受丹陽南入之水,西北流,合夾河入江。烏溪、黃池鎮(zhèn)、金柱關有汛。池太分防捕盜同知一,管糧通判一,縣丞一。采石、大信巡司二。一驛:采石。)蕪湖(沖,繁。府西南六十里。東北:赪山,山色純赤,古丹陽郡因此得名。西南:戰(zhàn)鳥山,一名孤圻山,對岸孤立為蟂磯。大江自繁昌入,逕城西,為中江故道。南:魯港,上承青弋江,下并高淳東灞之水入江。西南:蕪湖。自丹陽湖南支分流,合青弋江及五丈、路西諸湖之水,西流逕城南,為長河,北入江。東:扁擔河,即長河分流,入當涂,合大信河。東南:天成湖,亦丹陽湖下流所匯,流達長河;諏幊靥珡V道、監(jiān)督工關鈔關,駐江口。蕪湖、采石有汛。蕪湖關商埠,咸豐八年開。河口鎮(zhèn)巡司。一驛:魯港。)繁昌(簡。府西南百三十里。南:磕山,一名蜃居山。西北:鳳皇。東北:三山磯。大江自銅陵入,逕城北而東,過蕪湖、當涂入江南界,合黃滸河,匯於荻港入江。東:小淮水自南陵入,會城河入蕪湖。一驛:荻港。有汛。河口鎮(zhèn)、三山司、荻港巡司三。) 廣德直隸州:(繁,難。隸徽寧池太廣道。明初廣興府,置縣曰廣陽。尋降州,直隸江南。)順治初因之,屬江南左布政使司?滴趿辏蛛`安徽省。西距省治五百九十里。廣一百三十里,袤一百六十里。北極高三十度五十九分。京師偏東二度五十四分。領縣一。(西:橫山。東南:桃花、乾溪。西北:白茅嶺。南:桐源山一名白石山。桐水出,南橫梗溪、東南鯉洪溪,皆合焉。北:九斗川,源出五花巖山,匯諸山澗水,西北流,逕建平,匯於郎溪。西:玉溪,繞城北,合碧溪、大源溪,同入建平之南綺湖。青洪山嶺,誓節(jié)渡有汛。州判一。杭村、廣安巡司二。建平繁,難。州西北九十里。西北:鳳棲山、五牙山。南:鎮(zhèn)山。西南:赤山。桐水自州入,逕城西入宣城,為白河川,匯於江南之丹陽湖,入大江,或謂之白石水。南綺湖受縣境諸水,北入丹陽湖。郎溪,三峽、蘇大二溪,逕城西南,匯諸山澗水,入南綺湖。白茅山有汛。梅渚巡司一。) 滁州直隸州:(沖,繁。隸安廬滁和道。明初以州治清流縣。省入,直隸江南。)順治初因之,屬江南左布政使司?滴趿,分隸安徽省。西南距省治五百五十里。廣一百四十里,袤三百一十里。北極高三十二度十七分。京師偏東一度五十三分。領縣二。(州境皆山。西:瑯琊。東南:皇道。西北:清流河所出,一名北角河,繞城至烏衣,東合來安水入滁河。其別出者為白茅河,逕城西北入清流河。滁河東南自全椒入,合襄水、清流,曰三汊河口,下流入江蘇六合。大沙河自來安入,匯西北諸山溪水,至城東達清流河。小沙河源出西南菱山,逕城西,注石瀨澗以合清流。烏衣有汛。大槍鎮(zhèn)巡司一。有鐵路。)全椒(簡。州南五十里。北:覆釜山,城跨其上。西北:桑根山,有南隱、中隱、北隱。南:南崗。東南:九斗,一名徐陵山。滁河南源出廬,自合肥入,至石潭,與襄水合,入滁州。襄水源出西北石臼山,東南流,合澗谷諸水,亦至石潭達滁。西南:酂湖,居民引流資灌溉。南:六丈鎮(zhèn)。鳳皇橋有汛一。驛二:大柳、滁陽。)來安(簡,州東北四十里。西:嘉山。北:馬嶺山。東:五湖山。西北:北信山。來安水出五湖山,逕縣東,至水口鎮(zhèn)入滁州。西北:沛水,有二源,一出盱眙、招信界嶺下,一出練寺山,二水合而南流入州。獨山水、秋沛水皆由縣西北合流,至瓦店河,同入滁河。東北:白塔鎮(zhèn)。有汛。) 和州直隸州:(繁,疲。隸安廬滁和道。明初以州治歷陽縣,省入,尋復和州,直隸江南。)順治初因之,屬江南左布政使司?滴趿,分隸安徽省。西南距省治四百六十里。廣一百八十里,袤二百里。北極高三十一度四十四分。京師偏東一度五十一分。領縣一。(西:歷陽。南:梁山。西北:烏石山。北:夾山。大江自無為州入,又東北入江蘇江浦。西南:柵山,與無為州分中流為界,即古濡須口也,白石水自含山西南來注之。東南:橫江,南直采石磯,亦名橫江浦,會開勝河,東流達江。南:裕溪河,源出巢湖,自無為入,上承牛屯河,入江。東北:石拔河、芝麻河、穴子河,皆入江。東南:當利浦,一名河口,大江之別浦也。州同一。牛屯河巡司一。裕溪、新河口、瓦蓬溝有汛。)含山(簡。州西六十里。北:大小峴山,一名赤焰山。西南:白石山,道書第二十一洞天也。濡須水出,是為東關口水,自巢湖東流,逕亞父山,出東關口,東南逕黃洛河,又南逕運漕河,至新浴口會西清溪河,至柵江口同入大江,一名天河。東南:銅城徬,受天河、黃洛河支流,東至徬口分流,一支為牛屯河,入州,一支南出,入三汊河。練固鎮(zhèn)、裕溪河鎮(zhèn)有汛。巡司二:運漕,裕溪。) 六安直隸州:(繁,疲,難。隸鳳潁六泗道。明初以州治六安縣,省入,屬鳳陽府,尋還屬廬州府。)順治初因之。雍正二年,升直隸州,屬安徽省。東南距省治四百四十里。廣二百一十里,袤二百二十里。北極高三十一度五十分。京師偏東二分。領縣二。(東:龍穴山一名龍池山,與合肥界。東南:洪家山,四圍壁立。南:大小同山。西南:團山,下臨渒水。渒水一名白沙河,源出霍山,逕城西,又北流入河南固始,即沘水也。西南青石河,西三元幢河、青龍河,皆入渒。東南:馬柵河,流逕舒城桃城鎮(zhèn)入巢湖。西:溶水河,源出齊云山,西北流,入河南固始,合史河。西南:麻埠鎮(zhèn)。錢家集有汛。和尚司、馬頭汛二。巡司一。驛二:六安、椿樹崗。)英山(簡。州西南三百六十里。東:英山,縣以此名。北:雞鳴山。南:密峰尖、三吳山。西北:多云山。西:岐嶺,通湖廣界。英山河出英山,有二源,東曰東矼,西曰西矼,南流至城南而合。會北澗水,流入湖北蘄水。南:雞兒河,亦由蘄水入江。北柳林關,西石門關,亦險要也。茅草畈有汛。七引店巡司一。)霍山(繁,難。州西南九十里。西北:霍山,又名天柱山,亦名南岳。東:復覽山。西南:四十八盤。東南:鐵爐山。渒水即沘水,出沘山,俗名太陽河,北逕磨子潭,右合中埠及雙河,至天柱山西,左合漫水及陡山桃源河,又東北逕城西。有潛臺山,其西六安山。又北合新店河、楮皮嶺水,入州東梅子關。包家河有汛一。上土市鎮(zhèn)巡司。千羅畈鎮(zhèn)縣廢司。) 泗州直隸州:(繁,疲,難。隸潁六泗道。明屬鳳陽府。尋復升直隸州,以臨淮縣省入。)順治初因之?滴趿,分屬安徽省,隸鳳陽如故。十九年,州城圮,陷入洪澤湖,寄治盱眙。雍正二年,升直隸州,隸安徽省。乾隆四十二年,裁鳳陽府之虹縣,省入泗州為州治。(泗州舊治在今州城東南百八十里。自明末清口久淤,舊黃河堤決,黃流奪淮,水倒灌入泗,州境時有水患。至清康熙十九年,城遂圮陷于湖。今州治即虹縣舊城。)東北距省治七百六十里。廣二百九十里,袤二百里。北極高三十三度二十八分。京師偏東一度二十三分。領縣三。(北:屏山,下有湖。南:鹿鳴山。東:秦橋山,有雙泉。東北:朱山,上有圣水井,下有峰山湖。南:淮水自鳳陽廢臨淮入,逕五河入洪澤湖。汴河自靈壁入,東南入淮,即莨蕩渠,一名浚儀渠,唐、宋通漕故道。睢河逕城北,東流,會安河洼,南注洪澤湖。潼河在故虹縣西,俗曰南潼河,自萬安湖流逕五河注淮。北潼水,在今州北,東流注駱馬湖。沱河在今州西南,源出宿州紫蘆湖,逕州東為南沱湖,州西為北沱河,二水合流入五湖。又石梁河、天井湖,西合漴水,過五河入淮。施家崗有汛。半城鎮(zhèn),州判駐。雙溝鎮(zhèn),同知駐。驛二:泗水、龍窩。)盱眙(疲,難。州南百里,濱湖倚山,無城郭。康熙間,泗州陷於湖,乃寄州治於此。后以虹縣省入泗州,乃復為屬如故。東:盱眙山,縣以此名。南:寶積山。北:陡山、龜山。東南:都梁。西北:浮山,濱淮水,故一名臨淮山。淮河逕城北,匯洪澤湖。與泗州中流分界。自五河流入,東北至清河口合黃河。東北:運河。池河自合肥入,北注於淮。洪澤湖舊名破釜塘,亦古洪澤鎮(zhèn)地,昔人開水門入以資灌田。自泗州陷入,湖界日巨,汪洋幾三百里,延袤皖、蘇二省。南以老子山、北以湖泊崗,與江蘇桃源縣分界。舊縣有汛一。驛二:淮原、都梁。)天長(疲,難。州東南百五十七里。南:橫山、冶山。西:望城崗。北:紅山。西北:石梁河,自滁州來安入,匯為五湖。北合德勝河,又東接高郵寘沙湖,其分流為樊梁溪。白塔河自來安入,合汊澗,逕石梁鎮(zhèn),又東大河灣,至城西,右合白楊河,東北潴為丁溪湖,播為感蕩、上泊、白馬、沂洋諸湖。其南秦蘭河,并入江蘇,注寘沙湖。東北:下河鎮(zhèn)。北:銅城鎮(zhèn)。汊澗有汛一。城門鄉(xiāng)巡司一。一驛:安淮。)五河(疲。州南百三十里。南:金崗。西南:翠柏。西:臥龍崗,下有龍?zhí)。北:陡山崗。沱河水溢,淮水在城東一里。自故臨淮縣東北流逕此,又東入州境。澮河自靈壁入,舊逕城南一里,后水漲沙淤,徙於北滸,又逕城西北合沱河,又東入淮,或謂之澳水。東潼河自州入,逕天井湖,南至鐵鎖嶺入淮。漴河在城南二里。南湖在城南七里,匯眾流而成,流為此河,又東流入淮。以上所謂五河也。其交會處在城東二里,謂之五河口。西:臨淮關,有汛。驛一:五河。)

 

清史稿

   清史稿 全書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紀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傳三百一十六卷,以紀傳為中心。所記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下至1911年清朝滅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歷史。 
  《清史稿》是由中華民國初年特設的清史館編修的,以館長趙爾巽任主編,繆荃孫、柯劭忞等為總纂,另設纂修、協(xié)修、提調、校勘等職。參加編寫工作的先后有一百多人!肚迨犯濉酚1914年開始編纂,1920年編成初稿,1926年修訂一次,1927年秋大致完稿,前后歷時十四年。對于這樣一部有清一代的正史,“本應詳審修正,以冀減少疵颣”但“以時事之艱虞,學說之龐雜”,尤其因主編趙爾巽“年齒之遲暮,再多慎重,恐不及待”。于是就委托袁金鎧經辦發(fā)刊和?淌乱恕S1928年刊印,1929年發(fā)行。 

卷十一 本紀十一 卷十二 本紀十二
卷十三 本紀十三 卷十四 本紀十四
卷十五 本紀十五 卷十六 本紀十六
卷十七 本紀十七 卷十八 本紀十八
卷十九 本紀十九 卷二十 本紀二十
卷二十一 本紀二十一 卷二十二 本紀二十二
卷八十三 志五十八 卷八十四 志五十九
卷八十五 志六十 卷八十六 志六十一
卷八十七 志六十二 卷八十八 志六十三
卷八十九 志六十四 卷九十 志六十五
卷九十一 志六十六 卷九十二 志六十七
卷九十三 志六十八 卷九十四 志六十九
卷一百四十 志一百十五 卷一百四十一 志一百十六
卷一百四十二 志一百十七 卷一百四十三 志一百十八
卷一百四十四 志一百十九 卷一百四十五 志一百二十
卷一百四十六 志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四十七 志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四十八 志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四十九 志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五十 志一百二十五 卷三百五 列傳九十二
卷三百六 列傳九十三 卷三百七 列傳九十四
卷三百八 列傳九十五 卷三百九 列傳九十六
卷三百十 列傳九十七 卷三百十一 列傳九十八
卷三百十二 列傳九十九 卷三百十三 列傳一百
卷三百十四 列傳一百一 卷三百十五 列傳一百二
卷五百 列傳二百八十七 卷五百一 列傳二百八十八
卷五百二 列傳二百八十九 卷五百三 列傳二百九十
卷五百四 列傳二百九十一 卷五百五 列傳二百九十二
卷五百六 列傳二百九十三 卷五百七 列傳二百九十四
卷五百八 列傳二百九十五 卷五百九 列傳二百九十六
卷五百十 列傳二百九十七 卷一 本紀一
卷二 本紀二 卷三 本紀三
卷四 本紀四 卷五 本紀五
卷六 本紀六 卷七 本紀七
卷八 本紀八 卷九 本紀九
卷十 本紀十 卷二十三 本紀二十三
卷二十四 本紀二十四 卷二十五 本紀二十五
卷二十六 志一 卷二十七 志二
卷二十八 志三 卷二十九 志四
卷三十 志五 卷三十一 志六
卷三十二 志七 卷三十三 志八
卷三十四 志九 卷三十五 志十
卷三十六 志十一 卷三十七 志十二
卷三十八 志十三 卷三十九 志十四
卷四十 志十五 卷四十一 志十六
卷四十二 志十七 卷四十三 志十八
卷四十四 志十九 卷四十五 志二十
卷四十六 志二十一 卷四十七 志二十二
卷四十八 志二十三 卷四十九 志二十四
卷五十 志二十五 卷五十一 志二十六
卷五十二 志二十七 卷五十三 志二十八
卷五十四 志二十九 卷五十五 志三十
卷五十六 志三十一 卷五十七 志三十二
卷五十八 志三十三 卷五十九 志三十四
卷六十 志三十五 卷六十一 志三十六
卷六十二 志三十七 卷六十三 志三十八
卷六十四 志三十九 卷六十五 志四十
卷六十六 志四十一 卷六十七 志四十二
卷六十八 志四十三 卷六十九 志四十四
卷七十 志四十五 卷七十一 志四十六
卷七十二 志四十七 卷七十三 志四十八
卷七十四 志四十九 卷七十五 志五十
卷七十六 志五十一 卷七十七 志五十二
卷七十八 志五十三 卷七十九 志五十四
卷八十 志五十五 卷八十一 志五十六
卷八十二 志五十七 卷九十五 志七十
卷九十六 志七十一 卷九十七 志七十二
卷九十八 志七十三 卷九十九 志七十四
卷一百 志七十五 卷一百一 志七十六
卷一百二 志七十七 卷一百三 志七十八
卷一百四 志七十九 卷一百五 志八十
卷一百六 志八十一 卷一百七 志八十二
卷一百八 志八十三 卷一百九 志八十四
卷一百十 志八十五 卷一百十一 志八十六
卷一百十二 志八十七 卷一百十三 志八十八
卷一百十四 志八十九 卷一百十五 志九十
卷一百十六 志九十一 卷一百十七 志九十二
卷一百十八 志九十三 卷一百十九 志九十四
卷一百二十 志九十五 卷一百二十一 志九十六
卷一百二十二 志九十七 卷一百二十三 志九十八
卷一百二十四 志九十九 卷一百二十五 志一百
卷一百二十六 志一百一 卷一百二十七 志一百二
卷一百二十八 志一百三 卷一百二十九 志一百四
卷一百三十 志一百五 卷一百三十一 志一百六
卷一百三十二 志一百七 卷一百三十三 志一百八
卷一百三十四 志一百九 卷一百三十五 志一百十
卷一百三十六 志一百十一 卷一百三十七 志一百十二
卷一百三十八 志一百十三 卷一百三十九 志一百十四
卷一百五十一 志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五十二 志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五十三 志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五十四 志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五十五 志一百三十 卷一百五十六 志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五十七 志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五十八 志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五十九 志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六十 志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六十一 表一 卷一百六十二 表二
卷一百六十三 表三 卷一百六十四 表四
卷一百六十五 表五 卷一百六十六 表六
卷一百六十七 表七 卷一百六十八 表八
卷一百六十九 表九 卷一百七十 表十
卷一百七十一 表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表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表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表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表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表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表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表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表十九 卷一百八十 表二十
卷一百八十一 表二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表二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表二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表二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表二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表二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表二十七 卷一百八十八 表二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表二十九 卷一百九十 表三十
卷一百九十一 表三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表三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表三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表三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表三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表三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表三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表三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表三十九 卷二百 表四十
卷二百一 表四十一 卷二百二 表四十二
卷二百三 表四十三 卷二百四 表四十四
卷二百五 表四十五 卷二百六 表四十六
卷二百七 表四十七 卷二百八 表四十八
卷二百九 表四十九 卷二百一十 表五十
卷二百十一 表五十一 卷二百十二 表五十二
卷二百十三 表五十三 卷二百十四 列傳一
卷二百十五 列傳二 卷二百十六 列傳三
卷二百十七 列傳四 卷二百十八 列傳五
卷二百十九 列傳六 卷二百二十 列傳七
卷二百二十一 列傳八 卷二百二十二 列傳九
卷二百二十三 列傳十 卷二百二十四 列傳十一
卷二百二十五 列傳十二 卷二百二十六 列傳十三
卷二百二十七 列傳十四 卷二百二十八 列傳十五
卷二百二十九 列傳十六 卷二百三十 列傳十七
卷二百三十一 列傳十八 卷二百三十二 列傳十九
卷二百三十三 列傳二十 卷二百三十四 列傳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五 列傳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六 列傳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七 列傳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八 列傳二十五
卷二百三十九 列傳二十六 卷二百四十 列傳二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列傳二十八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二十九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三十 卷二百四十四 列傳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三十二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三十三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三十四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三十五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三十六 卷二百五十 列傳三十七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三十八 卷二百五十二 列傳三十九
卷二百五十三 列傳四十 卷二百五十四 列傳四十一
卷二百五十五 列傳四十二 卷二百五十六 列傳四十三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四十四 卷二百五十八 列傳四十五
卷二百五十九 列傳四十六 卷二百六十 列傳四十七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四十八 卷二百六十二 列傳四十九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五十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五十一
卷二百六十五 列傳五十二 卷二百六十六 列傳五十三
卷二百六十七 列傳五十四 卷二百六十八 列傳五十五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五十六 卷二百七十 列傳五十七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五十八 卷二百七十二 列傳五十九
卷二百七十三 列傳六十 卷二百七十四 列傳六十一
卷二百七十五 列傳六十二 卷二百七十六 列傳六十三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六十四 卷二百七十八 列傳六十五
卷二百七十九 列傳六十六 卷二百八十 列傳六十七
卷二百八十一 列傳六十八 卷二百八十二 列傳六十九
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七十 卷二百八十四 列傳七十一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七十二 卷二百八十六 列傳七十三
卷二百八十七 列傳七十四 卷二百八十八 列傳七十五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七十六 卷二百九十 列傳七十七
卷二百九十一 列傳七十八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七十九
卷二百九十三 列傳八十 卷二百九十四 列傳八十一
卷二百九十五 列傳八十二 卷二百九十六 列傳八十三
卷二百九十七 列傳八十四 卷二百九十八 列傳八十五
卷二百九十九 列傳八十六 卷三百 列傳八十七
卷三百一 列傳八十八 卷三百二 列傳八十九
卷三百三 列傳九十 卷三百四 列傳九十一
卷三百十六 列傳一百三 卷三百十七 列傳一百四
卷三百十八 列傳一百五 卷三百十九 列傳一百六
卷三百二十 列傳一百七 卷三百二十一 列傳一百八
卷三百二十二 列傳一百九 卷三百二十三 列傳一百十
卷三百二十四 列傳一百十一 卷三百二十五 列傳一百十二
卷三百二十六 列傳一百十三 卷三百二十七 列傳一百十四
卷三百二十八 列傳一百十五 卷三百二十九 列傳一百十六
卷三百三十 列傳一百十七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一百十八
卷三百三十二 列傳一百十九 卷三百三十三 列傳一百二十
卷三百三十四 列傳一百二十一 卷三百三十五 列傳一百二十二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一百二十三 卷三百三十七 列傳一百二十四/a>
卷三百三十八 列傳一百二十五 卷三百三十九 列傳一百二十六
卷三百四十 列傳一百二十七 卷三百四十一 列傳一百二十八
卷三百四十二 列傳一百二十九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一百三十
卷三百四十四 列傳一百三十一 卷三百四十五 列傳一百三十二
卷三百四十六 列傳一百三十三 卷三百四十七 列傳一百三十四
卷三百四十八 列傳一百三十五 卷三百四十九 列傳一百三十六
卷三百五十 列傳一百三十七 卷三百五十一 列傳一百三十八
卷三百五十二 列傳一百三十九 卷三百五十三 列傳一百四十
卷三百五十四 列傳一百四十一 卷三百五十五 列傳一百四十二
卷三百五十六 列傳一百四十三 卷三百五十七 列傳一百四十四
卷三百五十八 列傳一百四十五 卷三百五十九 列傳一百四十六
卷三百六十 列傳一百四十七 卷三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八
卷三百六十二 列傳一百四十九 卷三百六十三 列傳一百五十
卷三百六十四 列傳一百五十一 卷三百六十五 列傳一百五十二
卷三百六十六 列傳一百五十三 卷三百六十七 列傳一百五十四
卷三百六十八 列傳一百五十五 卷三百六十九 列傳一百五十六
卷三百七十 列傳一百五十七 卷三百七十一 列傳一百五十八
卷三百七十二 列傳一百五十九 卷三百七十三 列傳一百六十
卷三百七十四 列傳一百六十一 卷三百七十五 列傳一百六十二
卷三百七十六 列傳一百六十三 卷三百七十七 列傳一百六十四
卷三百七十八 列傳一百六十五 卷三百七十九 列傳一百六十六
卷三百八十 列傳一百六十七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一百六十八
卷三百八十二 列傳一百六十九 卷三百八十三 列傳一百七十
卷三百八十四 列傳一百七十一 卷三百八十五 列傳一百七十二
卷三百八十六 列傳一百七十三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一百七十四
卷三百八十八 列傳一百七十五 卷三百八十九 列傳一百七十六
卷三百九十 列傳一百七十七 卷三百九十一 列傳一百七十八
卷三百九十二 列傳一百七十九 卷三百九十三 列傳一百八十
卷三百九十四 列傳一百八十一 卷三百九十五 列傳一百八十二
卷三百九十六 列傳一百八十三 卷三百九十七 列傳一百八十四
卷三百九十八 列傳一百八十五 卷三百九十九 列傳一百八十六
卷四百 列傳一百八十七 卷四百一 列傳一百八十八
卷四百二 列傳一百八十九 卷四百三 列傳一百九十
卷四百四 列傳一百九十一 卷四百五 列傳一百九十二
卷四百六 列傳一百九十三 卷四百七 列傳一百九十四
卷四百八 列傳一百九十五 卷四百九 列傳一百九十六
卷四百十 列傳一百九十七 卷四百十一 列傳一百九十八
卷四百十二 列傳一百九十九 卷四百十三 列傳二百
卷四百十四 列傳二百一 卷四百十五 列傳二百二
卷四百十六 列傳二百三 卷四百十七 列傳二百四
卷四百十八 列傳二百五 卷四百十九 列傳二百六
卷四百二十 列傳二百七 卷四百二十一 列傳二百八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二百九 卷四百二十三 列傳二百十
卷四百二十四 列傳二百十一 卷四百二十五 列傳二百十二
卷四百二十六 列傳二百十三 卷四百二十七 列傳二百十四
卷四百二十八 列傳二百十五 卷四百二十九 列傳二百十六
卷四百三十 列傳二百十七 卷四百三十一 列傳二百十八
卷四百三十二 列傳二百十九 卷四百三十三 列傳二百二十
卷四百三十四 列傳二百二十一 卷四百三十五 列傳二百二十二
卷四百三十六 列傳二百二十三 卷四百三十七 列傳二百二十四
卷四百三十八 列傳二百二十五 卷四百三十九 列傳二百二十六
卷四百四十 列傳二百二十七 卷四百四十一 列傳二百二十八
卷四百四十二 列傳二百二十九 卷四百四十三 列傳二百三十
卷四百四十四 列傳二百三十一 卷四百四十五 列傳二百三十二
卷四百四十六 列傳二百三十三 卷四百四十七 列傳二百三十四
卷四百四十八 列傳二百三十五 卷四百四十九 列傳二百三十六
卷四百五十 列傳二百三十七 卷四百五十一 列傳二百三十八
卷四百五十二 列傳二百三十九 卷四百五十三 列傳二百四十
卷四百五十四 列傳二百四十一 卷四百五十五 列傳二百四十二
卷四百五十六 列傳二百四十三 卷四百五十七 列傳二百四十四
卷四百五十八 列傳二百四十五 卷四百五十九 列傳二百四十六
卷四百六十 列傳二百四十七 卷四百六十一 列傳二百四十八
卷四百六十二 列傳二百四十九 卷四百六十三 列傳二百五十
卷四百六十四 列傳二百五十一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二百五十二
卷四百六十六 列傳二百五十三 卷四百六十七 列傳二百五十四
卷四百六十八 列傳二百五十五 卷四百六十九 列傳二百五十六
卷四百七十 列傳二百五十七 卷四百七十一 列傳二百五十八
卷四百七十二 列傳二百五十九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二百六十
卷四百七十四 列傳二百六十一 卷四百七十五 列傳二百六十二
卷四百七十六 列傳二百六十三 卷四百七十七 列傳二百六十四
卷四百七十八 列傳二百六十五 卷四百七十九 列傳二百六十六
卷四百八十 列傳二百六十七 卷四百八十一 列傳二百六十八
卷四百八十二 列傳二百六十九 卷四百八十三 列傳二百七十
卷四百八十四 列傳二百七十一 卷四百八十五 列傳二百七十二
卷四百八十六 列傳二百七十三 卷四百八十七 列傳二百七十四
卷四百八十八 列傳二百七十五 卷四百八十九 列傳二百七十六
卷四百九十 列傳二百七十七 卷四百九十一 列傳二百七十八
卷四百九十二 列傳二百七十九 卷四百九十三 列傳二百八十
卷四百九十四 列傳二百八十一 卷四百九十五 列傳二百八十二
卷四百九十六 列傳二百八十三 卷四百九十七 列傳二百八十四
卷四百九十八 列傳二百八十五 卷四百九十九 列傳二百八十六
卷五百十一 列傳二百九十八 卷五百十二 列傳二百九十九
卷五百十三 列傳三百 卷五百十四 列傳三百一
卷五百十五 列傳三百二 卷五百十六 列傳三百三
卷五百十七 列傳三百四 卷五百十八 列傳三百五
卷五百十九 列傳三百六 卷五百二十 列傳三百七
卷五百二十一 列傳三百八 卷五百二十二 列傳三百九
卷五百二十三 列傳三百十 卷五百二十四 列傳三百十一
卷五百二十五 列傳三百十二 卷五百二十六 列傳三百十三
卷百二十七 列傳三百十四 卷五百二十八 列傳三百十五
卷五百二十九 列傳三百十六 《清史稿》發(fā)刊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