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cè)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jī)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zhǎng)沙社區(qū)通 做長(zhǎng)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qǐng)先核實(shí)! 清史稿

 

卷七十三 志四十八

◎地理二十 △廣西 廣西:禹貢荊州南徼之域。元置廣西等處行中書省,明改承宣布政使司。清初建省,置巡撫、布政共治焉。置兩廣總督?滴醵,廣東西分設(shè)總督,四年復(fù)故。雍正元年,復(fù)分設(shè),明年復(fù)合。六年,以云貴總督兼轄廣西。十二年,仍復(fù)故,駐廣東肇慶府,后移治廣州府。初領(lǐng)府九。(桂林、柳州、慶遠(yuǎn)、思恩、平樂、梧州、潯州、南寧、太平。)順治十五年,升泗城土州為府,尋改為軍民府。雍正三年,升郁林、賓州為直隸州。五年,泗城復(fù)為府。七年,置鎮(zhèn)安府。十二年,降賓州隸思恩府,升西隆州為直隸州。乾隆七年,降西隆州隸泗城府。光緒元年,升百色廳為直隸廳。十二年,升歸順州為直隸州。十八年,升上思州為直隸廳。東北距京師七千四百六十里。東至湖南道州;(三百七十里。)西至貴州普安;(二千五百五十里。)南至廣東信宜;(九百四十里。)北至湖南城步縣;(三百二十里。)廣二千八百十里,袤二千九百六十里。宣統(tǒng)三年,編戶百二十七萬四千五百四十四,口八百七十四萬六千七百四十七。領(lǐng)府十一,直隸廳二,直隸州二,廳八,州十五,縣四十九,土州二十四,土縣四,土司十三。在慶遠(yuǎn)者曰長(zhǎng)官司。(其名山:越城、臨賀、句漏、陽海、大容。其巨川:漓江、黔江、郁江、湘江。驛道:東北逾越城嶠達(dá)湖南永州;西南逾昆侖關(guān)達(dá)龍州;東南達(dá)廣東封川。電線:東北達(dá)長(zhǎng)沙,東南達(dá)廣州,西通慶遠(yuǎn)。鐵路:自龍州出鎮(zhèn)南關(guān)達(dá)安南諒山。) 桂林府:(沖,繁,難。隸桂平梧郁道。巡撫,布政、提學(xué)、提法,勸業(yè)、巡警道駐。光緒三十二年,桂平梧郁兼管鹽法道,徙駐梧州。提督徙駐南寧。明洪武五年,改靜江府為桂林府,領(lǐng)州二,縣七。)順治初,因明舊為省治。乾隆六年,析義寧縣地置龍勝廳。光緒三十二年,析永寧州永福、融、柳城、雒容四縣地置中渡廳。廣二百五十里,袤三百里。北極高二十五度十三分。京師偏西六度十四分。領(lǐng)廳一,州二,縣七。臨桂(沖,繁,難。倚。明府治因之。內(nèi):桂山、獨(dú)秀。城東:七星。南:南溪。西:隱山。東北:駮鹿。漓水一曰桂江,省境西江北岸第二大受渠也。自靈川入,西南流,經(jīng)府治,合陽江。屈而東南,右受靈建水,又東與秋陂江合。屈東南流,乖水西流注之,南入陽朔。西:白石江,上源曰義江,自義寧入,經(jīng)縣西南入永福。相思江出縣南臥石山,南注分水塘,歧為二:東出者與浪石江合,入漓江;西出者與繞江合,入白石江。南,六塘堡有汛。同知駐大墟,光緒三十二年徙中渡。西南,蘇橋巡司;南,六塘巡司。驛一:東江。)興安(沖,繁。府東北百三十四里。東北:越城嶺,一曰始安嶠,五嶺在廣西北境者二,此其最西嶺也。東南:龍?bào)瓷。西南:郁金山。海陽江即湘、漓二水源也,出靈川,右受石梯山水,左受太平堡水,又東北,經(jīng)治東分水塘,歧為二,西南流者為漓水,東北流者為湘水。湘水自治東東北流,右受莫川,入全州。漓水經(jīng)治北曰陡河,西流折南,至興隆市,六峒江合黃柏江、華江、川江、反璧江為大融江,自西北來注,西南入靈川。西北:小融江,出戴云山,東南流,亦入靈川。全州營(yíng)分防汛駐城。西北有泍水汛。社水巡司。鹽砂、唐家二寨廢司。驛一:白云。)靈川(沖,難。府東北五十里。北:北障山。東南:堯山。西:呂仙。北:鳳皇。東南:陽海山,海陽江出,繞興安城西南流為漓水,復(fù)經(jīng)縣東北曰靈江。合小融江,又西南至治東,右受潞江,左受淦水,西南合甘棠江入臨桂。甘棠江自興安入,經(jīng)縣西北曰東江,東南流,合西江,又南,松木江合流風(fēng)江東流注之。經(jīng)龍巖,諸水匯巖下,伏流而南,左受社江,曲流入靈江。有帶融南北二堰,引潞江溉田二千馀頃。西,塘下有鎮(zhèn)。全州營(yíng)分防汛駐。驛一:大龍。)陽朔(沖。府南少東百五十四里。北:陽朔山。西北:云源。西:都利。南,古羅。漓水自臨桂入,東南流,興平、熙平二水西流注之。屈曲南流,至治東折東,安樂、歸義二水東北流注之。左受白鶴山水,東南入平樂。西,金寶堡,明置戍。康熙八年,游擊駐防,后廢。桂林營(yíng)分防汛駐城。東北有鉛寶塘汛,有水汛。驛一:古祚。)永寧州(簡(jiǎn)。府西百四十里。東:百壽巖,東北:都狼。北:銀瓶山,白馬江經(jīng)其下。東江一曰黃源水,出龍勝西南;經(jīng)州北,東南流,至江口村,白馬江合大巖江、風(fēng)門隘、茫洞江諸水,東北流,經(jīng)治東注之,東南入臨桂境,折入永福,會(huì)白石江。富河江出州西南古河山;東南流,經(jīng)高坡,伏流,至蒲臺(tái)寨西復(fù)出,合大洋江,西南錯(cuò)入中渡曰中渡江,即雒容水也。西南桐木、富祿、南常安三鎮(zhèn)。永寧營(yíng)駐城。西南安良、屯秋,南常安,有汛。南喇峒巡司。)永福(沖。府西南百里。明初屬府。后屬永寧州。順治初改屬府。西南:金山,與馬芒山對(duì)峙,江流經(jīng)其中。又太和山濱江。西:白石江自臨桂入,北經(jīng)治東曰永福江,毛江合泗定河西北流注之。東江亦自臨桂入,合西江東流注之。西南流,受荔容水,入雒容為洛清江。石流江,上源曰四牌溪,自修仁流經(jīng)縣東南,折而西,亦入雒容。西南:蘭麻山,俗呼攔馬山,攔馬水所出,東入永福江。山路險(xiǎn)絕。有蘭麻鎮(zhèn)。桂林營(yíng)左哨駐城。南寨沙、西南理定、黃冕、鹿寨有汛?h丞駐鹿寨。驛二:三里、橫塘。)義寧(難。府西北八十二里。明初屬府。后屬永寧州。順治初改屬。西南:華嚴(yán)山、靈鷟。西北:智慧。北:丁嶺,義江出,南流,右受觀音田山、江頭嶺北諸山溪水,又南,智慧江合高家山水東南流注之。經(jīng)治西,左受石豪江,南入臨桂為白石江。西北舊有桑江口廢司。乾隆六年,以所屬置龍勝通判。東:楊梅關(guān)。義寧協(xié)左營(yíng)分防汛駐城。南有大嶺汛。)全州(沖,繁,難。府東北二百五十四里。東:黃華山。西:覆釜、湘山、禮山。西北有七十二峰,州西諸水多濫觴山麓。湘水自興安入,右受建安鄉(xiāng)水,又東北,四溪源、大朝源水合為長(zhǎng)亭江,北流注之。經(jīng)治南,灌江自灌陽北流注之。羅水承萬鄉(xiāng)、寨墟、大會(huì)三水,東南流注之。又東北,宜湘河合橫溪、梓溪、鍋頭、玉升諸源水,西北入湖南零陵。西延水出州西,東北合眾小水,入湖南新寧。西延鎮(zhèn),州同駐。有山角、山棗二巡司?滴醵迥辏闹萌轄I(yíng),駐城。黃沙、西延并有汛。驛一:零陵。)灌陽(難。府東北三百六十四里。明屬全州。順治初改屬。東北:麒麟山。東南:三峰山。西南:賚子山。灌江,古觀水,出縣西南仙人掌諸山,合牛江,至黃牛市,鹽川承賚子諸山水,東南流注之。又東北,右受澥江水,經(jīng)治東,左受龍川水,馬渡江承烏石江、黑巖水,東南流注之,北入全州,合於湘水。東北石櫃、永安,北昭義有關(guān)。全州營(yíng)分防汛駐城。北:巨巖堡汛。西南:崇順里巡司。)龍勝廳(要。府西北二百十七里。明,義寧縣地。乾隆六年,析義寧西北地置,改龍勝理苗通判。東南:龍脊山。西南:大羅山。貝子溪自湖南城步入,西南流,右合芙蓉溪,經(jīng)治北,左受牛脛溪、平水江,又西北,南平江合西南諸水北流注之。太平溪亦自城步入,合獨(dú)車溪,西南流注之,西入懷遠(yuǎn),是為潯江。有義寧協(xié)左營(yíng)駐防副將駐,右營(yíng)分防。西北廣南、城北小江、獨(dú)車,東北龍甸、芙蓉、貝子,西瓢里,西北石村有汛。西:廣南巡司。又有龍勝巡司,本桑江,改駐城。)中渡廳(要。府西南百二十里。光緒三十年,剿平四十八峒匪,以桂林同知帶兵移駐峒內(nèi)。三十二年,析永寧、永福、融、柳城、雒容地置,四十八峒俱入轄境。改桂林同知為中渡撫民同知,仍屬府。中渡江上源即富河江,自永寧入,東北受北來一水,折東南,經(jīng)治東,受西來一水,東至永福曰雒容水,入永福江。有保安營(yíng)駐防。西:平山巡司,光緒三十二年,以原駐中渡平樂司改置,移駐峒內(nèi)平山墟。) 柳州府:(沖,難。右江道駐,府隸焉。明洪武元年為府,領(lǐng)州二,領(lǐng)縣十。)順治初,因明舊為府。雍正三年,升賓州為直隸州,以府屬之來賓、武宣、遷江、上林四縣隸之。十二年,降賓州隸思恩府,來賓還屬。(有柳慶鎮(zhèn)標(biāo)左右營(yíng)、柳州城守營(yíng)駐防。提督舊駐府,光緒十二年移駐龍州,置柳慶鎮(zhèn)總兵官駐。光緒末年廢。)東北距省治三百六十里。廣百五十里,袤五百里。北極高二十四度二十一分。京師偏西六度五十七分。領(lǐng)州一,縣七。馬平(沖,繁,難。倚。明府治,因之。城東北隅:鵲山。南:仙奕、石魚。東南:甑山。東北:龍壁山。柳江即黔江,省境西江北岸第一大受渠也。自柳城入,南與五都水合。屈東南,繞府治西、南、東三面,東北經(jīng)橫瀨山麓,左界雒容。復(fù)西南,三江出縣西,伏流,至雞公山北復(fù)出,東北流注之。東流,左受洛清江,折南入象州為象江,穿山水從之。東新興、西樟木有鎮(zhèn)。東振柳、東南白沙、西北洛滿塘、南穿山、西南三都墟、雞公山有汛。穿山、三都二巡司。驛二:雷塘、穿山。)雒容(沖,難。府東北六十里。光緒三十二年,劃長(zhǎng)盛坳以北地屬中渡廳。西:橫瀨山。西北:八角嶺。西南:獨(dú)靜山。南有柳江,緣界東流入象州。洛清江自永福流入縣東北,西南流,左受山道江,經(jīng)治南,屈曲東南流,注柳江。柳慶鎮(zhèn)左營(yíng)分防汛駐城。西洛垢墟、西南高嶺、南豐軌鄉(xiāng)有汛。東南有江口鎮(zhèn)巡司,因明舊置。)羅城(難。府西北百四十里。東北:覆鐘。北:青陵、磨盤山。東:大小蒙山。西:九萬山。武陽江舊名歸順?biāo)卸,一出西北平西里,一出東北高懸里,合於寺門墟,東南入融江。大仁江一曰通道江,源出西北大仁崗,東流,經(jīng)三防司北,東入融縣曰背江。融懷營(yíng)分防汛駐城。北:通道汛。通道舊有鎮(zhèn),當(dāng)萬山中,多瘴癘。明置巡司,乾隆五十一年改為三防塘主簿。又武陽鎮(zhèn)巡司,因明舊置。)柳城(簡(jiǎn)。府北七十里。南:烏鸞。西南:青鳳。東:伏虎山。北:融江自融縣流入縣北曰柳江,東南流,沙鋪水出融縣思管鎮(zhèn),西南流注之。洛澰河出中渡黃泥村,西流注之。經(jīng)治西,會(huì)龍江,南入馬平。柳慶鎮(zhèn)右營(yíng)分防汛駐城。東北山嘴汛、西北古砦鎮(zhèn)二巡司,因明舊置。驛三:馬頭、東江、羅江。)懷遠(yuǎn)(沖,難。府北三百十里。北:白云、龍頂、九曲。東北:林溪。西北:朝萬山。西:溶江,上源曰黔江,自貴州永從入縣西北曰福祿江。東流,合蔡江、大年河、南江,又東,左受腮江、孟團(tuán)江,折南受潯江。經(jīng)治北,歧為二,繞至治南復(fù)合,入融縣。潯江,即貝子溪下流也,自龍勝入,西南流,左受斗江,右受石眼江,西南注福祿江。融懷營(yíng)駐城。西北石牌塘、沈口有汛。東北潯江、西北萬石有鎮(zhèn)。梅寨巡司。古宜甲主簿。驛一:在城。)來賓(沖,難。府南百八十五里。明屬府。雍正三年改屬直隸賓州,十二年還屬。北:龍鎮(zhèn)山、瑞象。東北:鵝頭。東南:金峰山。城南大江即紅水江,一曰都泥江,西江幹流也,自遷江入,東北流,左受北三江,至城南,白馬溪出白牛峒,北流注之。又東北,右受觀音山水,左受定清水,復(fù)折東南,與象江會(huì),曰潭江,入武宣。東:蓬萊鎮(zhèn)。賓州營(yíng)分防汛駐城。東南:平安汛。有界牌巡司,因明舊置。驛一:在城。)融(沖,難。府西北二百五十里。西南:真仙巖,一曰老君洞。西北:攬口山。東北:老鴉山。福祿江自懷遠(yuǎn)入,左受寶江,曰融江,西南流,浪溪江自永寧來,合南江,西流注之。又西南,背江上承三源,其一即羅城通道江也,合於三江門,東南流注之。經(jīng)治東,西南流,左受清流江,右受高橋江,合羅城之武陽江,南入柳城。南:清流鎮(zhèn)。融懷營(yíng)分防汛駐城。東南思管鎮(zhèn)、東北長(zhǎng)安鎮(zhèn)二巡司,因明舊置。)象州(沖。府東南百五十里。西:象山。又西:西山。南:獨(dú)傲。東:雷山。東北:圣塘山。北:象江即柳江,自馬平入州。北,運(yùn)江,上承仁義、下里二江,西流注之。折西而南,經(jīng)治西,又南,古城江自武宣來,西流注之,南入武宣。甕嶺,城東南,熱水江所出,一曰十里江,溉田其廣,西北入象江。柳慶鎮(zhèn)左營(yíng)分防汛駐城。東北:大樂汛。龍門寨巡司,因明舊置。驛一:象臺(tái)。) 慶遠(yuǎn)府:(繁,難。隸右江道。慶遠(yuǎn)協(xié)左營(yíng)駐防副將駐。明洪武三年復(fù)為府,領(lǐng)州四,縣五,長(zhǎng)官司三。)順治初,因明舊。雍正七年,劃分東蘭土州,同升東蘭土州為州,設(shè)流官。十年,改河池州屬之荔波縣隸貴州都勻府。光緒三十一年,置安化廳。東北距省治五百八十里。廣四百七十里,袤二百九十里。北極高二十四度三十分。京師偏西七度四十二分。領(lǐng)廳一,州二,縣三,土州二,土縣一,長(zhǎng)官司三。宜山(繁,難。倚。北:北山,一曰宜山,下臨龍江。南:大號(hào)、南山。西:羊角。東:小曹、大曹。西北:龍江上源曰勞村江,柳江西系也,自河池入,合東江,東南流,折北,右受馬鬃河,左受中洲小河。又東南,經(jīng)府治北,合洛蒙江、思吾溪,經(jīng)永順副土司南,受永順?biāo)瑬|至柳城合於融江。東大曹、西懷遠(yuǎn)、東江有鎮(zhèn)。有白土、德勝、龍門三巡司?h丞駐楞村。水驛二:大曹、宜陽。馬驛:德勝。天河難。府北八十五里。東:東山。北:獨(dú)俊山。西北:高寨山。東小江源出羅城,流入縣東北,合數(shù)小水,西南流,經(jīng)治北,思吾溪合西北小水,東南流注之,又東南入宜山,注龍江。西南:福祿鎮(zhèn)。慶遠(yuǎn)協(xié)左營(yíng)分防汛駐城。)河池州(難。府西二百五里。北:鳳儀山,州城半枕山麓。東:都銘。南:天馬。西:吳山。東北:屏風(fēng)。金城江,龍江上流也,自南丹土州入,右合秀水,經(jīng)治南,伏而復(fù)出,東入宜山。洪龍江出南丹北,為中平溪,流入州西,右受坡旺水,東南入永順土司,下流為刁江。慶遠(yuǎn)協(xié)右營(yíng)駐城。州同駐三旺里。)思恩(難。府北百二十里。明,舊屬府。正德元年,屬河池州。順治初,改屬府。明建治歐家山。順治中,遷治清潭村,十五年仍徙歐家山。北:馬蔭、紺山。南:寒山。東:三峰。東南:米嶺。環(huán)江,東江上流也,自安化入縣北,屈曲南流,經(jīng)治西至宜山,注龍江。中洲小河亦自安化入,南流至宜山注龍江。慶遠(yuǎn)協(xié)右營(yíng)分防汛駐城。)安化廳(要。府北二百里。光緒三十一年,析思恩北境置,以宜山德勝理苗同知移駐五十二峒,改為撫民理苗同知。東北:中洲上里,接貴州古州八萬瑤山界。中洲小河自古州流入廳東北,中有沙洲,四面水繞,分上、中、下三里,悉為瑤居。環(huán)江自貴州荔波來,南流合帶溪,南入思恩。有慶遠(yuǎn)防營(yíng)駐防。)東蘭州(難。府西南四百四十里。雍正七年以東院內(nèi)六哨改流建治。東:都夷。東南:霸陵。南:雙鳳。北:福山。西北:紅水江自那地土州入,為隘洞江,右納九曲水,又東南逕那州墟,左合平䌷江,逕板馬墟入興隆。)南丹土州(府西北三百四十里。北:蓮花山、青云峰。西北:孟英。東:金雞山。東南:三寶、羅侯。東北:勞村江自貴州荔波入,東南流,右受金城江,左界思恩,南流入河池。中平溪出州北十里許,經(jīng)治東,東南流,入河池,曰洪龍江。)那地土州(府西北三百四里。北:黃花嶺。西北:翠靈山。又三碧、虎山。紅水江自凌云流入州西北,左受一水,東南入東蘭。有龍泉溝,出州北黃花嶺,一州水利賴之。)東蘭土州(府西五百二十里。明,東蘭州地。雍正七年降土知州為州同,分轄鳳山外六哨地。北:交椅。東:十八鶴。東北:九曲。喬英墟水出州西北銀騰隘,東南流,入水云洞,至州治北復(fù)出,經(jīng)治西,至坡龍村,伏流數(shù)里,又南出,復(fù)伏流入百色。三里墟水出東北巴華村,東流,右納一水,折入東蘭。)忻城土縣(府南少東九十里。北:馬鞍山。西北:疊石山。紅水江自安定土司緣南界東流,右為上林界。龍?zhí)两鲇蓝ㄍ了,南流注之。又東南,右界遷江,左受古萬墟水,入遷江。)永定長(zhǎng)官司(府南六十里。南:頭盔山。東:羅漢山。司東:鳳凰嶺。西北:龍橋江出司西北,東南流,合北來一水,南入忻城,曰龍?zhí)两。)永順正長(zhǎng)官司(府西南三百里。南:高椅山。北:西龍山。司北:多靈山。東北有泉溉田。刁江,洪龍江下流也,自河池流入司西北,東南流,經(jīng)司治北,入安定土司。)永順副長(zhǎng)官司(府東北四十里。永順?biāo)卸,一自羅城入,一自柳城入,至司南合流入龍江。) 思恩府:(繁,難。隸右江道。明正統(tǒng)四年升府,六年改軍民府,領(lǐng)州二,縣二,土巡檢司九。)順治初,改明軍民府復(fù)為府?滴醵,鎮(zhèn)安土府改流官來屬。三年,降直隸土田州來屬。五年,升安隆長(zhǎng)官司為西隆州,上林長(zhǎng)官司為西林縣,并來屬。雍正七年,升鎮(zhèn)安土府為府,以向武、都康、上映三土州隸之,析土田州置百色廳。八年,改西隆州西林縣隸泗城府。十年,改奉議州判隸鎮(zhèn)安府。十二年,降直隸賓州,并所領(lǐng)遷江、上林二縣來屬。乾隆七年,析土田州置陽萬土州判。同治九年,廢那馬土司,改置那馬廳。光緒元年,升百色廳為直隸廳,廢土田州,置恩隆縣及上林土縣、下旺土司,往屬之。五年,改陽萬土州判為恩陽州判,并屬百色直隸廳。東北距省治千百五十里。廣三百三十五里,袤二百四十里。北極高二十三度二十七分。京師偏西八度五分。領(lǐng)廳一,州一,縣三,土司七。(土司疆域,華離甌脫。)無附郭縣。(東北:三臺(tái)山,東溪出。西北:筆架山,西溪出。夾城而南,合為府江,入武緣。)武緣(繁,難。府南七十五里。明正統(tǒng)七年,府遷治喬利,在今治北四十里白山土司境。嘉靖七年,徙縣北止戈里之荒田驛,即今治安山。府治北:蜿蜒山。東北:大名。東:思隣山?h東:黃道山。北:高峰嶺。府江二源,至府城南合流,左受大攬江,右受仙湖江,經(jīng)治西,與南流江會(huì)。南流江自上林經(jīng)縣東北,受名山、黃塘各墟水,折西南,馱淺江出縣東南,西流注之,會(huì)府江。又西南,左受那楞江,又西,右受三朝水,西南流,入隆安。思恩營(yíng)駐城。府城有分防汛。西有高井寨巡司,舊駐上林土縣,乾隆十九年移駐羅墟。)賓州(繁,難。府東二百里。明屬柳州府。順治初因之。雍正三年升直隸州,領(lǐng)遷江、上林、來賓、武宣四縣。十二年降州來屬。南:仙影山。西:古漏山,古漏水所出。鎮(zhèn)龍山,東南七十五里。思覽江,上源曰北江,自上林流經(jīng)州東北,武陵江出州南,合龍龔江曰李依江,又合丁橋江,北流注之,東入遷江,下流為清水江。丁橋江出州西南,二源合東北流,歧為二,至州治東北復(fù)合,入李依江。賓州營(yíng)駐城。東:安城汛。有安城鎮(zhèn)巡司。驛二:在城,清水。)遷江(沖,難。府東少北三百二十里。明屬賓州。順治初,隸柳州府。雍正三年改屬直隸賓州,十二年來屬。北:泊鑒山。西北:云屏。東北:蓮花。東南:牛眠、紗帽。紅水江自上林入,東南流,左受儉排水,經(jīng)治北,會(huì)清水江,東入來賓。思覽江自賓州入縣南,屈曲北流,左受賀水曰清水江,北注紅水江。北三江出忻城土縣,經(jīng)縣東,北流入來賓,注紅水江。東南有清水鎮(zhèn)。賓州營(yíng)分防汛駐城北。北四墟、西洛峒有汛。西:平陽墟巡司。)上林(繁,難。府東百八十里。明屬賓州。順治初,隸柳州府。雍正三年改屬直隸賓州,十二年來屬。北:八角山。東北:云凌山。東南:張光嶺。南北兩江合流,其下紅水江,經(jīng)縣北,緣忻城南界,東南流入遷江。北江出縣西北清水隘,東南流,經(jīng)治北,右受南江,曰鼓江。又東,匯水自縣東北二源合南流注之。又東,右受獅螺江,東南入賓州?h丞駐三里城。乾隆三年改州同,置三里營(yíng)駐焉。東鄒墟,北六便,東北喬賢墟、思吉鎮(zhèn)有汛。又東北周安鎮(zhèn)、東南思隴墟二巡司。驛一:思隴。)那馬廳(府西北八十五里。明,那馬土巡司。順治初因之。同治九年廢那馬土司,改置通判,仍屬府。東:岜鹿山。東南:岜顏山。西南:蘇<土韋>山,蘇<土韋>水出焉,北流,右受岜馬山水,北入興隆土司。西南:秾企水,出秾企山,北入舊城土司。)白山土司(府北八十里。舊治西南喬利墟。明末移治隴兔村。吳三桂亂,徙博結(jié)村,即今治。南:獨(dú)秀山。西南:九兒山。紅水江在北,左界安定土司,東北流,入忻城,合姑娘江,屈東南入上林。)興隆土司(府北七十里。西南:七首山。西北:天堂嶺。紅水江自都陽土司境南流入司西北,右界恩隆。折東南,經(jīng)都陽土司南、舊城土司東北,復(fù)入司境。又東北,右受那馬水,羅墟、喬利墟水合西流注之,北入白山、安定二土司界。)定羅土司(府西九十里。北:羅漢山。東北:五更。架溪出舊城土司,東南流,至五更山,右受一水,伏流,經(jīng)那馬合秾企水,至舊城貢村墟入紅水江。)舊城土司(府西北百五十里。北:八峰山。東北:崠嶁山。紅水江界司東北境,秾企水流合焉。那感水出治前,南流入武緣。)都陽土司(府西北二百八十五里。北:岜皂山。南:強(qiáng)山。西:寶珠巖。紅水江界恩隆境入司西南,屈東北,右受北來一水,東南入興隆土司。)古零土司(府東北八十里。南:紗帽、象山。東北:獅子山。古旺墟水出司東局董村,東南流入龍洞,復(fù)出,經(jīng)古旺墟,至上林注匯水。)安定土司(府北百六十里。北:大察山。東南:八仙山。紅水江自興隆土司北流,經(jīng)司東南,合九鄧墟水,逕滅蠻關(guān)入,左納刁江,折東南入上林。匹夫關(guān)。) 百色直隸廳:(要。隸左江道。右江鎮(zhèn)標(biāo)中左營(yíng)駐防總兵官,雍正七年由泗城府皈樂墟移駐。明為州,直隸布政司。)順治初,因明舊為土田州?滴跞辏膶偎级鞲,隸右江道。雍正七年,遷思恩府理苗同知原駐武緣。駐百色,曰百色廳。光緒元年,田州改土歸流,升百色為直隸廳,隸左江道,廢土田州,置恩隆縣及思恩府屬之上林土縣、下旺土司并屬焉。五年,又改陽萬土州判為恩陽州判來屬。東北距省治千七百八十五里。廣二百七十五里,袤百五十里。北極高二十三度五十五分。京師偏西九度四十六分。領(lǐng)縣一,州判一,土縣一,土司一。(北:探鵝嶺。東:獻(xiàn)寶山。東北:仙橋山。西洋江一曰右江,亦曰鵝江,郁江北系也,自恩陽來,右岸為恩陽界。東流,經(jīng)治南,澄碧水自凌云南流注之。屈南而東,入奉議。<石寅>桑河亦自凌云南流,經(jīng)廳東,入奉議。隆溪亦自凌云南流,經(jīng)廳東北,入恩陽,至奉議,并注右江。篆溪源出廳東北坡耶墟,東南流,緣界入東蘭,注紅水江,廳城雍正八年建,亦曰鵝城。)恩隆(沖,繁。廳東南百八十里。光緒元年,廢土田州,改流來隸。五年,自來安徙平馬墟,為今治。東:天馬山。北:蓮花山。南:右江自奉議緣界東南流,左受砦桑水,經(jīng)治南,又東南入上林土縣。東北:紅水江,經(jīng)縣東北,自東蘭南流,左界興隆土司,右受篆溪,又南,眾水匯合,東流注之。折東北,入都陽土司。恩隆營(yíng)駐城。東:平馬汛。燕峒在北,縣丞治。東榜墟巡司。)恩陽州判(廳西南水程七十里。乾隆七年,析土田州置陽萬土州判,屬思恩府。光緒五年改流,置恩陽州判來隸。西:馬武山。其南:大王山、八角山。西八十里,右江,即西洋江,古牂牁?biāo)玻栽颇贤粮唤?jīng)剝隘入州西北,者郎河北流注之。又東,左右受數(shù)水,左界百色境,折南,紫歐溪東北流注之。又東經(jīng)治北,屈南入奉議。西巴平墟、西北邏村、淥豐墟有汛。西南:東凌寨巡司。)上林土縣(廳東南二百五十里。舊屬思恩府。光緒元年來隸。南:那造山。舊治在東岜耀。西北,右江界恩隆、奉議入縣西北,又東南經(jīng)治北,右納枯榕江,即大含溪,左納小溪,又東南入果化土州。)下旺土司(廳東南二百六十里。有甌脫。舊屬思恩府。光緒元年來隸。東:獨(dú)秀山。北:魁山。東南:波岌山,波岌水所出,繞司治東北流,入舊城土司。小溪水出舊城南流,經(jīng)新墟,至上林土縣,入右江。) 泗城府:(難。隸左江道。右江鎮(zhèn)標(biāo)右營(yíng)駐防。雍正五年置右江鎮(zhèn),駐皈樂墟。七年移駐百色。明為泗城州,與利州直隸布政司。嘉靖二年廢利州。)順治初,為泗城土府。十五年為府。尋改為軍民府,屬思恩府。雍正五年復(fù)為府,改流官,隸右江道。乾隆五年,置凌云縣為府治。七年,降直隸西隆州并所屬西林縣來屬。九年,改隸左江道。東北距省治千七百八十里。廣四百二十里,袤二百五十里。北極高二十四度二十五分。京師偏西九度五十分。領(lǐng)州一,縣二。凌云(難。倚。乾隆五年,以泗城府本治置。北:凌云山、蓮花峰。西:餞陽。東:三臺(tái)坡。西北:青龍山。紅水江為縣北界,自西隆入,東北流,左界貴州貞豐、羅斛境,右受白朗塘、羅西塘水。東南布柳水,上承鞋里、甘田、傘里、巴更各墟水,東北流注之,東南入那地。澄碧水出縣北靈洞,繞治西南流,入百色。東邏樓、農(nóng)登,東北平蠟,東南龍川,南皈樂,西邏里,西北長(zhǎng)隘、百樂,西南汪甸各墟有汛。天峨甲,縣丞治。東有平樂一甲巡司。縣城,嘉慶二年建。)西林(難。府西南五百十里。明,上林長(zhǎng)官司。萬歷中,省入泗城州。康熙五年,改流官升縣,隸思恩府。雍正十二年改屬直隸西隆州。乾隆七年來屬。北:交椅山。東:端峰山。西北:界亭山。右江有二源,南源曰西洋江,北源曰清水河。西洋江自云南寶寧流入縣南,東北流,與北源會(huì)。馱娘江上流即清水河,自西隆來,東南流,右受馱門江,經(jīng)治東南,者文、那陽、界廷各墟水自縣北合流注之。又東折南,會(huì)西洋江,入云南土富。上林營(yíng)駐城。東北潞城、東南周馬、南八盤、西八柴有汛。有潞城巡司?h城,康熙六年建。)西隆州(沖,難。府西北九百六十里。明,安隆長(zhǎng)官司。康熙五年改流官升州,隸思恩府。雍正十二年升直隸州,領(lǐng)西林縣。乾隆七年復(fù)為州,來屬。南:三臺(tái)山。西:營(yíng)盤山。西南:金鐘山。南盤江即八達(dá)河,西江初源也,下流為紅水江,自云南寶寧緣界北流,受者扛、羊街二墟水,經(jīng)州北,東南至北樓墟,冷水河合治西小水,東北流注之。又東北,會(huì)北盤江,東南流,入凌云。清水河即同舍河,自云南寶寧北流入州西南,折東北入西林。八達(dá)城,州同駐。舊州,州判駐。州城有里仁汛。東舊州、東北三隘、東南隆或、西南永靜、古障有汛。州城,雍正七年建。) 平樂府:(沖,難。隸桂平梧郁道。平樂協(xié)左右營(yíng)駐防副將駐。明為府,領(lǐng)州一,縣一。)順治初,因明舊。宣統(tǒng)三年,析賀縣、懷集暨廣東開建地置信都廳。西北距省治二百十六里。廣三百八十里,袤二百五十里。北極高二十四度三十五分。京師偏西五度四十七分。領(lǐng)廳一,州一,縣七。平樂(沖,繁。倚。明府治,因之。東:團(tuán)山、瓜嶺。東南:蓮花。北:目巖。東北:魯溪。桂江一曰府江,自陽朔緣界南流,會(huì)修江。屈東,經(jīng)府治西南,平樂江自北來會(huì),又東南流入昭平。平樂江亦曰樂川,上源曰東江,自恭城入縣。東北納島坪江,又東南,勢(shì)江自恭城東南境西北流注之。折西,誕山江合南平江西北流注之,折西南,合於府江。沙子街,縣丞駐。水驛三:昭潭、昭平、龍門。)恭城(簡(jiǎn)。府東北九十里。北:仙姑。西:石盆。東南:五馬山。東北:印山、銀殿。西北:金龍山。東江自湖南永明入,西南流,平川江合平源瑤小河南流注之。折南,右受南江,南錯(cuò)入平樂。旋復(fù)入縣境,經(jīng)治東,左受下山源、北洞源水,入平樂為樂川。平樂營(yíng)分防汛駐城。東北:龍虎關(guān)汛。有鎮(zhèn)峽寨巡司,因明舊置。)富川(繁,難。府東北二百六十里。東北:獨(dú)秀巖。西南:白云山。東南:東山。富江出縣西北石鼓山,東南流,左受麥嶺水,經(jīng)治東南,龍窩水合白源水西南流注之。又南至鍾山渡,折東南,左受白沙水,入賀縣曰臨水。麥嶺,縣北,麥嶺營(yíng)駐防。雍正八年移同知駐。光緒三十三年徙信都。舊治東南鍾山下,縣徙置鎮(zhèn),通判駐焉,宣統(tǒng)元年廢。富賀營(yíng)分防汛駐城。東白沙、東北牛巖、東南鍾山、西北小水峽有汛。西南有白霞寨巡司,因明舊置。)賀(繁,難。府東南百九十五里。東北:臨賀嶺,即桂嶺,五嶺之第四嶺也,與湖南江華、廣東連山接界。西:瑞云山。西南:大桂山。臨水自富川經(jīng)縣西北,東南流,右受馬窩山水,左受里松墟水,經(jīng)治北。又東南,右受大桂山水,賀江合桂嶺諸山水西南流來會(huì),東南入信都。富賀營(yíng)駐城。東龍水、東北大發(fā)、大凝墟有汛?h丞駐桂嶺大會(huì)墟。西北:里松鄉(xiāng)巡司。)信都廳(簡(jiǎn)。府東南五百七十里。光緒三十四年,析賀縣、懷集暨廣東開建地置,改平樂府分防麥嶺同知為撫民同知,移駐信都。鋪門墟舊隸三縣,撫民耕兵劃歸廳轄。宣統(tǒng)元年,遷治官潭墟。北:湖頭山。西北:大鼇。西南:云臺(tái)。臨水自賀南流,經(jīng)治東,又南,右受臨田水,至鋪門墟,深沖源水西南流注之,右受云臺(tái)山水,南入開建。東石牛坡、南鋪門墟有汛。舊信都巡司,光緒三十四年廢,改信都廳照磨兼司獄。)荔浦(簡(jiǎn)。府西七十五里。東北:三奇、火焰。西北:鏌铘山。東南:鵝翎。修江一曰荔江,自修仁入,左受荔江尾水,東北經(jīng)治東,左受夾板隘水,右受丹竹江水,又東北,綠水河上承栗江、普陀河、龍坪河?xùn)|流注之,東北入平樂注桂江。平樂協(xié)右營(yíng)分防汛駐城。北兩江墟、東北馬嶺、西北王瑤隘、西南蓮塘有汛。)修仁(難。府西南百二十里。東北:羅仁山。西南:凌云山。南:崇仁大峒。修江出西南瑤山界分水坳,東北流,經(jīng)治東,至羅仁山東南麓,入荔浦曰荔江。四牌溪出西南文筆山,西北流,經(jīng)四牌墟,入永福。平樂協(xié)右營(yíng)分防汛駐城。西:石墻堡汛。)昭平(沖。府南二百里。東:木皮山,其北接米嶺,山高路險(xiǎn)。雍正三年,開鑿嶺道,上下四十里。東南:天朝嶺、羊角嶺。桂江自平樂流入縣北,右受歸化江,左受思{勤心}江,經(jīng)治東,又東南至馬江塘,富郡江出縣東,合招賢水西南流注之,東南入蒼梧。平樂協(xié)左營(yíng)分防汛駐城。東南欖水、東北蓮花、燕塘、山口有汛。東樟木墟巡司,東南馬江塘巡司。)永安州(簡(jiǎn)。府西南百六十五里。東北:石鼓山。東南:石印、古眉、摩天嶺。西南:力山。西北:天堂、馬鬃嶺。眉江,古蒙水,一曰激江,出州西北,東南流,右受濁川水、西江水,經(jīng)治南,左合銀江,又東南,六樟水東流注之,又東南,榕木嶺水西南流注之,南入藤縣曰濛江。平樂協(xié)右營(yíng)分防汛駐城。) 梧州府:(沖,繁。桂平梧郁道治所。梧州協(xié)左右營(yíng)駐防副將駐。明洪武元年為府,領(lǐng)州一,縣九。)順治初,因明舊。雍正三年,升郁林州為直隸州,割博白、北流、陸川、興業(yè)四縣往屬焉。西北距省治九百三十五里。廣二百七十里,袤四百六十里。北極高二十三度三十分。京師偏西五度二分。領(lǐng)縣五。(光緒二十三年設(shè)關(guān)通商,以桂平梧鹽法道兼梧州關(guān)監(jiān)督。三十年,由桂林移駐。)蒼梧(沖,繁。倚。明府治因之。東北:芋莢、古欖嶺。西北:文殊山。南:銅鑊、沖霄。龔江上流即藤江,自藤縣流入,左受安平江,分流夾思化洲、長(zhǎng)洲,右受須羅江、長(zhǎng)行江,至石磯塘復(fù)合,又東會(huì)桂江,東入廣州封川曰西江。桂江自昭平入,左受龍江,右受石澗河,東南流,思良江、峽山水出治北南流注之,折西南,至治西注龔江。沿江有水汛。東分界塘,南三角嘴、廣平墟,東南大燕,東北三番,西北卬竹、古欖,西南戎墟有汛。同知駐戎墟。有東安鄉(xiāng)、安平鄉(xiāng)、長(zhǎng)行鄉(xiāng)三巡司,因明舊置。水驛二:府門、龍江。梧州關(guān)。商埠,光緒二十二年中緬條約開。)藤(繁,難。府西百六十里。南:靈山。西南:勾刀。西北:谷。藤江上流即潯江,自平南入,流經(jīng)縣西北,右受都榜江,濛江合牛皮江南流注之,曰龔江。又東南,右受慕寮江,折東,經(jīng)治北,繡江合思羅江、黃華江、義昌江,自西南經(jīng)治東來會(huì),曰劍江。又東北,左受四培江,右受黃桶江、白石江,東入蒼梧。梧州協(xié)左營(yíng)分防汛駐城。沿江有水汛。東南糯峒、西白馬有汛。有白石寨、竇家寨二巡司,因明舊置。明故五屯千戶所,稱藤峽左臂,今白石司治。驛四:雙兢、黃甲、金雞、藤江。)容(簡(jiǎn)。府西南四百八十里。東北:朝陽嶺。東南:人文嶺。西北:大容山,亙數(shù)百里,潯、郁分據(jù)其麓。容江上承北流之圭江,經(jīng)縣西南,渭龍江自廣東宜信入,北經(jīng)治南,左受思登江,曰容江。又東北,右受波羅江,北入藤縣曰繡江。梧州協(xié)左營(yíng)分防汛駐城。有自良墟、粉壁寨二巡司。驛二:自良、繡江。)岑溪(難。府西南百八十里。東:白石山。西:鄧公山。東南:通天嶺。東北:周公。黃華江自廣東信宜入,流經(jīng)縣南,西北流,折入藤縣。腰峨嶺,東北義昌江出,西南流,鐵根隘水合黃陵隘水西北流注之。又西,洋羅隘水東北流注之,西北經(jīng)治南入藤縣。梧州協(xié)左營(yíng)分防汛駐城。東:大汛。南:大峒鎮(zhèn)。有平河巡司,因明舊置。)懷集(繁,難。府東三百里。西:忠讜山。南:天馬。西北:齊岳、牛欄山。西南:白鶴山。懷溪一曰南溪,出縣西北大石屋村,東南流,合古城水、赤水,又東南,右受宿泊水,左受冷坑水、白沙水,經(jīng)治南,右受甘峒水。又東南,桃花水合東北諸山溪水西南流注之,東南入廣東廣寧,下流曰綏江。永固水出西南南洲山,北流,經(jīng)永固墟,入廣寧。懷集營(yíng)駐城。東龍門、東北洽水、西南朋岡有汛。有武城鄉(xiāng)、慈樂塞二巡司,因明舊置。) 郁林直隸州:(沖,繁,難。隸左江道。潯州協(xié)郁林營(yíng)駐防。明為州,屬梧州府,領(lǐng)縣四。)順治初,因明舊。雍正三年,升為直隸州。舊隸桂平梧郁道。光緒十三年,改隸左江道。東北距省治千五百二十五里。廣二百七十里,袤二百九十里。北極高二十二度四十七分。京師偏西六度十分。領(lǐng)縣四。(北:寒山。東:信石、峽山。東南:天馬。東北:大容山。西:石人嶺。定川江自興業(yè)入,東南流,左受鴉橋江,右受都黃江。又東南,綠藍(lán)江自北來,西南流,經(jīng)治南,合羅望江注之,曰南流江。又南,橋麗江即回龍江,自陸川西南流注之,入博白。東夾山,西平山、石井,北北底,西北蒲塘、楓木有汛。有撫康巡司。西甌廢驛。)博白(難。州西南九十里。雍正三年,自梧州來隸。南:大荒。東南:蟠龍。西南:九岐、飛云。西北:綠蘿山。南流江自郁林入,流經(jīng)治西,右受綠珠江,左受小白江、大白江。屈西,右合浪馬江,至宴石山西麓,陀角江西北流注之。又西南,左受旺勝江,入廣東合浦。郁林營(yíng)分防汛駐城。西南:龍?zhí)堆础S兄芰_寨、沙河寨二巡司。因明舊置。)北流(繁,難。州東六十里。雍正三年自梧州來隸。東北:句漏山,山脈自越南來,東入廣東境,郁江南岸一大系也,東會(huì)靈山。西北:大容山。南:綠藍(lán)山,綠藍(lán)水所出,南入郁林注南流江。圭江出縣東南,有二源,一石梯水,出大云嶺,一雙威水,出雙威山,至三口鋪合流曰圭江,西北流,思賀江自陸川東北流注之。右受螭蜍河,經(jīng)治東入容縣,曰容江。郁林營(yíng)分防汛駐城。東南陸靖、善逕有汛。有雙威寨巡司,因明舊置。驛一:寶圭。)陸川(難。東南九十里。雍正三年自梧州來隸。東:文龍山。西:鳴石。西北:石湖。東南:大這。北:分水山,二水源出焉:一南流,經(jīng)治東,饅頭嶺水自西北繞城南合流曰烏江,又南,左受水車江、龍化江,曰平南江,入廣東石城;一西北流,曰回龍江,屈西南,合略峒江,入郁林,曰橋麗江。郁林營(yíng)分防汛駐城。北馬坡、南花槎有汛。有溫水寨巡司,因明舊置。有永寧廢驛。)興業(yè)(簡(jiǎn)。州西北七十三里。雍正三年自梧州來隸。北:北斗山,與東斗山對(duì)峙。西:萬石、白馬巖。西南:夔龍巖。定川江三源,北源曰龍穿江,出縣西北,東南流,通濟(jì)江自東北繞城來會(huì),岑江自西來會(huì),三江合曰定川江,東南入郁林。郁林營(yíng)分防汛駐城。北番車、南六纂、西南雷塱、城隍墟有汛。) 潯州府:(沖,繁。隸右江道。潯州協(xié)左右營(yíng)駐防副將駐。明洪武元年為府。領(lǐng)縣三。)順治初,因明舊。雍正八年,武宣來屬,舊隸左江道。乾隆九年,改隸右江道。東北距省治八百七里。廣四百里,袤五百二十里。北極高二十三度二十九分。京師偏西六度十六分。領(lǐng)縣四。桂平(沖。倚。明府治,因之。西:西山、石梯。西南:羅叢。東南:白石、大容、紫荊關(guān)。西北:大藤峽數(shù)百里,跨西江西岸,明韓雍破瑤賊地,咸豐金田之役實(shí)肇亂於此。黔江上流即柳江,一曰右江,自武宣入縣西北,左出支津曰南淥江,東南經(jīng)治北,與郁江會(huì)。郁江一曰左江,自貴縣經(jīng)縣西南,右受繡江,左受蓬閬江,屈曲東北流,至治東會(huì)黔江,曰潯江。又東北,大江嶺水合東南諸水西北流注之。南淥江,合相思江東流注之,東入平南。有南北河水汛。北靜安、東北武靖有鎮(zhèn)。有大黃江、穆樂墟二巡司。)平南(沖。府東九十里。東北:勾崖嶺。東南:黃花山。西北:閬石山。潯江自桂平入,左受思旺江,東南流,烏江合數(shù)小水南流注之。經(jīng)治南,又東南,左受秦川河、白沙江自桂平東北流注之,東入藤縣。大同江出西北龍軍瑤地,東南流,亦入藤縣。潯州協(xié)左營(yíng)分防汛駐城。東南樟木墟、丹竹墟有汛。有大同鄉(xiāng)、秦川鄉(xiāng)二巡司,因明舊置。水驛:烏江。)貴(繁,難。府西南百七十里。北:大北山。東:小北山。龍山,北五十里,藤峽右臂也。西:金雞峽。郁江自橫州入縣西南,武思江自廣東合浦來,北流注之。東北流,左受思繳江,寶江自賓州來,東流注之。經(jīng)治南而東,左受沙江、東津江,右受橫眉江,入桂平。潯州協(xié)右營(yíng)分防汛駐城。東南三塘、西覃塘、西北五山有汛。有五山鎮(zhèn)巡司。通判駐木梓墟,宣統(tǒng)二年廢。水驛二:東津、香江)武宣(沖。府西北百九十里。明宣德六年更名,屬象州。順治初,隸柳州府。雍正三年改屬直隸賓州,八年來屬。南:大藤峽。東北:金龍山。西南:仙巖山。柳江緣象州、來賓界,流經(jīng)縣西北,受古城水,屈曲南流,經(jīng)治南,勾樓山水西南流注之。又東南,右受古豪江、武賴水,左受陰江、新江水,入桂平。潯州協(xié)左營(yíng)分防汛駐城。南寺村、西南大樟有汛。有縣廓鎮(zhèn)巡司。驛一:仙山。) 南寧府:(沖,繁,難。左江道治。左江鎮(zhèn)中左右營(yíng)、南寧城守營(yíng)駐防總兵官駐。光緒三十二年,提督由龍州移駐。明洪武元年為府,領(lǐng)州七,縣三。)順治初,因明舊。雍正十年,下雷土州改隸鎮(zhèn)安府。光緒十三年,上思州改隸太平府。東北距省治千十里。廣三百里,袤百五十里。北極高二十二度五十四分。京師偏西七度五十六分。領(lǐng)州二,縣三,土州三。宣化(沖,繁,疲,難。倚。明府治,因之。北:高峰山。西北:圣嶺。東北:昆侖山。郁江即左江,省境西江南岸一大受渠也,上承左、右二江。左江自新寧入,東北流,右江自隆安入,東南流,至合江鎮(zhèn)合流曰郁江。屈折東流,左受星盈江,經(jīng)府治南,右受烏水江、八尺江。又東,左受大沖江、伶俐江,入永淳。東八尺江、西三江口、南那曉墟、北宣賓陸路有汛。有八尺寨、三官堡、金城寨、遷隆寨、墰落墟五巡司。驛四:建武、黃花、陵山、大淮。南寧關(guān)。商埠,光緒三十二年自開。)新寧州(簡(jiǎn)。府西百十里。北:青云山。南:獨(dú)秀山。東北:六合山。麗江一曰左江,亦曰定淥江,郁江南系也,自土江州入,受響水,東北流,右受旺莊河,經(jīng)治北,左受淥甕水,曰左江,入宣化。左江鎮(zhèn)右營(yíng)分防汛駐城。)隆安(簡(jiǎn)。府西北二百八十五里。東:馬王山。東南:金榜、梅龜山。右江自果化北、歸德南東南入,左納塘河水,南,右受佛子溪、曲霞溪,經(jīng)治北,東南流,綠絳水自萬承來,合羅興江,東北流注之。又東南,南流江亦自武緣來會(huì),折南入宣化。左江鎮(zhèn)左營(yíng)分防汛駐城。西北有果化卡汛。)橫州(沖,繁。府東南二百四十里。東:橫嶺。北:震龍山。東北:定祥山。西北:平天嶺。郁江自永淳入,東流,右受橫槎江、平南江、鹿江,經(jīng)治南,東北流,左受清江,右受武流江,折北,古江自永淳東南流注之,東北入貴縣。南寧營(yíng)分防汛駐城。有大灘巡司。水驛二:烏蠻、川門。)永淳(簡(jiǎn)。府東二百五里。明屬橫州。順治初,改屬府。東:雷峰嶺。東南:火煙。東北:鎮(zhèn)龍山。郁江自宣化入,東南流,經(jīng)治北,東班江自賓州來注之。繞城東南,秋風(fēng)江自廣東靈山來注之。又東南入橫州。左江鎮(zhèn)中營(yíng)分防汛駐城。西南:那懷汛。北有武羅、南里鄉(xiāng)二巡司。水驛二:永淳、火煙。)土忠州(府西南二百二十里。北:芭仙山。旺莊河出州南,東北流,經(jīng)治南,折北入新寧,注定淥江。)歸德土州(府西北三百二十五里。北:九兒山。右江自上林流經(jīng)白山南、果化北入,緣界東南流,至馱灣村,入隆安。)果化土州(府西北三百六十里。南:青秀山。東南:獨(dú)石山。右江為州北界,東南流,經(jīng)旺墟,右界歸德,入隆安。) 太平府:(沖,難。太平思順道治所。新太協(xié)左營(yíng)駐防副將駐。明洪武二年為府,領(lǐng)州十七,縣三。)順治初,因明舊。雍正三年,置上龍、下龍二土司。七年,廢下龍司,置龍州廳。十年,改思明土府為土思州,并所屬下石西土州來屬。十一年,改思明州為寧明州,置明江廳,兼管上石土州事,降直隸江州為土州,及所屬羅白縣為土縣,又降思陵、憑祥二直隸為土州,并來屬,省思城土州入崇善縣。光緒十三年,上思州來屬。十八年,升上思州為直隸廳。宣統(tǒng)二年,憑祥土司改流官,置憑祥廳。舊隸左江道。光緒十三年,改隸太平思順道。提督駐龍州,督辦邊防。(光緒十二年由柳州移駐。)二十九年,改置督辦邊防大臣。三十一年廢。以太平思順道辦理邊防事務(wù)。(自光緒十一年越南淪陷,法人逼處西南一隅,與越南諒山、高平、宣光等省接壤;邊防處處險(xiǎn)要。分三路:自鎮(zhèn)南關(guān)口及關(guān)以內(nèi)憑祥廳所轄各關(guān)前隘為中路;關(guān)以東,自明江廳寧明州暨下石西、思陵土州,至土思州屬派遷山止,所轄各隘為東路;關(guān)以西,自龍州、歸順州即下凍、下雷土州,至鎮(zhèn)邊縣屬各達(dá)村巖峒橋頭止,所轄各隘為西路。沿邊千八百九十四里,隘卡百五十有六,有防兵二十五營(yíng),分紥沿邊對(duì)汛及各炮臺(tái)。)東北距省治千二百八十里。廣五百七十里,袤六百六里。北極高二十二度二十五分。京師偏西八度五十分。領(lǐng)廳二,州四,縣一,土州十六,土縣二,土司一。崇善(沖,難。倚。明府治,又思城州地。順治初因之。雍正十一年省思城土州入,以縣丞分駐。北:青連。東:將軍。東南:銀山。西北:翠微、馬鞍山。西南:麗江自上龍流經(jīng)縣西南,左受邏水,東北流,繞治西、南、東三面,納邏水,舊名歸順河,一曰舊縣江,自安平南流,通利江自養(yǎng)利來注之,又經(jīng)太平流入縣西北,右受多烈水,注麗江。東北有崩坎汛。有馱盧巡司。)左州(沖。府東北九十五里。南:天燈。東:云巖。西北:金山。西南:華父山。麗江自崇善緣界,經(jīng)崇善馱盧司,左受橋龍江,東北入新寧。新大協(xié)左營(yíng)分防汛駐城。驛一:馱林。)養(yǎng)利州(難。府西北百四十里。東:武陽山。南:無懷。西:印山。西北:通利江自龍英緣界,東南流入州,西經(jīng)響水橋,大嶺墟水東北來,至迎恩橋注之,南入崇善。新太協(xié)左營(yíng)分防汛駐城。永康州難。府東北百八十里。明萬歷二十八年升州,省思同州入,與陀陵縣并屬府。順治初因之?滴跞四,陀陵縣并入州。南:鳳凰山。西南:天馬山。西:吞臼、星游、月獅、連吸諸嶺。西北:淥倥山,淥倥江所出,一曰綠甕江,屈曲東南流,經(jīng)治西南,淥零水東流注之,東南入羅陽。新太協(xié)左營(yíng)分防汛駐城。)寧明州(沖,難。府西南百二十里。明,思明州。順治初為土州?滴跷迨四旮牧鞴佟S赫迥炅T知州,以思明府同知兼管州事。十一年,以思明四寨、六團(tuán)改置寧明州。乾隆元年移治思明土府舊城。東北:風(fēng)門嶺。西北:龍勝山。西南:伏波山。明江自土思州入,西流,經(jīng)明江廳西南,交趾河自越南來,左合下石州水注之,西北經(jīng)治北,曲流三十馀里,入上龍土司會(huì)龍江。馗纛營(yíng)駐防風(fēng)門嶺。西南羅隘有汛。)明江廳(沖,難。府西南百十里。明,思明府又上石西州地。順治初為思明土府同知。雍正十一年改為明江理土督捕同知、兼管上石西州事,駐思明土府舊城。北:珠峽。西南:伏波。東北:風(fēng)門嶺。東南:白馬山。明江自土思州入,屈西,逕明江廳至城東,又西北逕那關(guān)山,入上龍。馗纛營(yíng)分防汛駐城。)龍州廳(沖,難。府西百八十里。明,龍州,直隸布政司。順治初來屬。雍正三年罷州,析其地為上龍司、下龍司,置土巡檢。七年廢下龍司,移太平府通判駐劄。乾隆五十六年改同知。東:獨(dú)山。北:軍山。西南:秀嶺。龍江有南北二源:北源曰平定溪,自越南流入廳西北水口關(guān),東南流,經(jīng)上下凍土州,至治西南,會(huì)南源;南源曰豈宜溪,自越南流經(jīng)廳西南平南關(guān),界憑祥北境,屈東北至治西南,與北源合,東流曰龍江,入上龍。光緒十三年,提督來駐。二十九年,督辦邊防大臣駐。尋廢,提督移駐南寧。有提標(biāo)中營(yíng)、龍州城守營(yíng)駐防。西北:水口關(guān)、斗奧隘有汛。龍州關(guān)。商埠,光緒十三年法越商務(wù)條約開。有東西關(guān)炮臺(tái)。有鐵路。)憑祥廳(府西南二百三十里。明成化十八年升州,直隸布政司。順治初,為土州來屬。宣統(tǒng)二年改流官,置撫民同知,并明江同知兼攝之。舊上石土州入焉,并兼轄承審下石土州,仍舊治。東:白石山。南:叫谷山、馬鞍山。龍江南源界廳北境,憑祥水自治南合澗水北流注之,東南入龍州。西南:鎮(zhèn)南關(guān),一曰界首關(guān),越南入境第一門戶也。有左右輔山炮臺(tái)。東受降城、北平南關(guān)、南由隘南關(guān)、西南咘沙卡有汛。)太平土州(府西北百十里。東:九峰山。東南:龍?bào)瓷。西北:邏水自安平入,右受五橋水,東南入崇善。多烈水亦自安平入,東南流入上龍。)安平土州(府西北百三十七里。南:會(huì)仙巖,西南:星山。邏水自下雷入,東南經(jīng)州署北,左界崇善、思城境,入太平。多烈水自越南流入,經(jīng)巖昆山南麓,又東南亦入太平。五橋水出州西北要村隘,東南流,經(jīng)五橋,至太平土州,注邏水。)萬承土州(府東北二百五十里。東北:金童山。西北:蓮花山。西南:云門、紫洞。綠降水一曰玉帶水,出州西南玉屏山,經(jīng)州署南,東北入隆安,注右江。)茗盈土州(府西北百七十里。南:岜懷山。東北:觀音巖,澗水出焉,西來一澗水,至州署南合流,曰茗盈水,西南經(jīng)養(yǎng)利入龍英,注通利江。)全茗土州(府西北百六十里。北:州望山。西北:猛山。通利江自龍英東南流,至仙橋入境,又東南經(jīng)州署西,合布顯水,屈西南,復(fù)入龍英。)龍英土州(府西北二百里。北:筆架山。西南:通山。通利江自都康東流入州,西北,左受寧墟水,東南流,屈西南,經(jīng)全茗境,復(fù)折入州,州署前諸水合秾茗水東流注之,又東南,納茗盈水,入養(yǎng)利。)結(jié)倫土州(府西北二百三十里。東:高峙山。東北:陽果嶺。西北:斗牟山。咘吝水出山澗中,流繞州前,南有咘畢水自都結(jié)來,堰水上流也。)結(jié)安土州(府西北二百二十里。東:馬鞍山。南:窟井山。北:飛鼠山。西南有堰水,即澗水也,出都結(jié)山澗中,流入境,伏而復(fù)出,土人堰水灌田,曰堰水。)鎮(zhèn)遠(yuǎn)土州(府西北三百十里。南:筆架山。西:天馬山。北:揚(yáng)山。西北:布腰巖。磨水出東南,入結(jié)安。)都結(jié)土州(府東北三百六十里。北:青云山。南:觀音山。西:陽果嶺,沛水出焉,曲折東北流,受二小水,東南經(jīng)州署北曰綠水江,東入隆安。咘畢水一曰澗水,西南流;經(jīng)結(jié)倫,至結(jié)安南為堰水。)思陵土州(府西南二百四十里。明,思陵州,直隸布政司。順治初,為土州來屬。東:天馬山。東北:東陵山。南:角硬山,角硬水所出,東流,右受板邦隘、叫荒隘二水,又東北,折西,經(jīng)東陵山南麓,又西南,經(jīng)州署南,入越南。)土江州(府南二十五里。明,江州,直隸布政司。順治初,為土州來屬。南:波巖山。州東:掛榜山。東南:榕樹嶺。麗江自上龍流經(jīng)州西北,左界崇善境,東北流,屈東南,入左州、新寧界。)土思州(府南百二里。明,思明府,直隸布政司。順治初,為土府來屬。雍正十年改土州,更名,移治伯江哨。西:飛仙巖,西南:摩天嶺。東南:派遷山。明江自遷隆峒入,經(jīng)州署北,又西入寧明。東有海淵墟汛。驛一:明江。)下石西土州(府西南百六十里,明屬思明府。順治初來屬,歸寧明州兼轄。宣統(tǒng)二年,改歸憑祥廳。西北:白樂山。西:獨(dú)山。東有一水流合交趾河,東北注明江。)上下凍土州(府西二百二十里。南:湖山。北:岜梱山。西南:八峰山。龍江北源自越南入龍州西北轄境,東南流,經(jīng)州署北,咘局隘水合咅花隘水,東流至州南注之,東入龍州。有龍州營(yíng)分防汛。)羅白土縣(府東南五十里。明屬江州。順治初來屬。東南:龍洞山。西南:羅高山。北:獨(dú)龍山。隴水出,西北入江州。)羅陽土縣(府東北二百里。東:青龍山。西北:白虎山,一曰白面山。綠甕水自永康流經(jīng)縣署西南,又東南,沙房墟水合一水東流注之,入新寧。)上龍土司(府西百八十里。明,龍州地。雍正三年析置。西北:武德山。北:古甑山,古甑泉出焉,南流經(jīng)司署,西入龍州。龍江自龍州入司南,東北至三江口會(huì)明江。屈東南流,合邏水,入崇善。多烈水自太平入司東北,亦東南入崇善,注邏水。) 上思直隸廳(要。隸左江道。提標(biāo)上思營(yíng)駐防。明,上思州,屬南寧府。)順治初,因明舊。光緒十三年,改屬太平府。十八年,升為直隸廳,以南寧府屬之遷隆土司隸之。東北距省治千二百八十里。廣百二十五里,袤七十三里。北極高二十二度十一分。京師偏西八度十三分。領(lǐng)土司一。(廳北:望州山。西南:營(yíng)盤山。十萬大山環(huán)列廳東、南、西三面,延袤百馀里,接廣東欽州訖越南祿州界,游匪出沒所也。沿山有八隘。明江出廳西南十萬山中,東北流六十馀里,屈西北,經(jīng)治南,又西南,平弄隘、平寨隘二水合會(huì)遷隆峒、板蒙隘水北流注之,西北入遷隆。)遷隆峒土司(廳西七十里。明土巡檢司,屬上思州。順治初因之,與上思并屬南寧府。光緒十八年來屬。北:分界嶺。東南:那馬。明江自廳入,西北逕城東,屈西南入土思州。) 鎮(zhèn)安府(難。隸左江道。明洪武二年為府。)順治初,為土府,隸思恩府?滴醵辏脑O(shè)流官通判。雍正七年,升為府,隸右江道,以向武、都康、上映三土州隸之,歸順州改流來屬。十年,思恩府屬之奉議土州,改設(shè)流官州判,又南寧府屬之下雷土州并來屬。改隸左江道。乾隆三年,置天?h為府治。三十一年,置小鎮(zhèn)安廳。光緒元年,升奉議為州。十二年,升歸順州為直隸州,改小鎮(zhèn)安廳為鎮(zhèn)邊縣,并下雷土州往屬之。東北距省治千六百八十五里。廣百三十里,袤百六十里。北極高二十三度十九分。京師偏西九度四十三分。領(lǐng)州一,縣一,土州三。天保(難。倚。明,鎮(zhèn)安府地。乾隆三年置。北:天保山,東北:扶蘇山。西:鑒山。歸順江一曰浤渰江,自歸順入縣西,伏流,至鑒山前復(fù)出,東流經(jīng)治南,右受馱命江,天保泉自北來注,又東,左受咘來河,右受歸順之武平河,東北入奉議。鎮(zhèn)安協(xié)右營(yíng)分防汛駐城。)奉議州(沖。府東北二百十里。明洪武二十八年改衛(wèi),尋復(fù)為州,直隸布政司。嘉靖中,改屬思恩府。順治初為土州。雍正十年改掌印州判來屬。光緒元年升為州。東北:獅子山。東南:三齊山。西:大小蓮花山,有蓮花關(guān)。右江自百色南流入州,西北折東,經(jīng)治北。又東北,<石寅>桑河自百色來,隆溪自恩隆來,南流注之。東南流,右受歸順江,左界恩隆入上林。鎮(zhèn)安協(xié)左營(yíng)分防汛駐城。西南:古眉墟汛。東南:作登墟巡司。)向武土州(府東南百六十里。明初屬田州府,尋廢。建文中復(fù)置,直隸布政司。順治初,隸思恩府。雍正七年來屬。東南:天臺(tái)。東北:向陽山,山上有關(guān)。西北:上旱山,下有上旱溪,出天保山中,東北流,入奉議?蓍沤辉淮竽讼,出上映州山中,東北曲流合勞溪,經(jīng)州署西北,又東北入上林。有鎮(zhèn)安協(xié)右營(yíng)分防汛。)都康土州(府東南百九十里。明初沒於夷僚,建文初復(fù)置,直隸布政司?滴跞辏碾`思恩府。雍正七年來屬。東:崇山。北:映秀。南:翠屏山。通利江自上映州入,東流,經(jīng)州署南,左受岜營(yíng)水,入龍英。)上映土州(府東南百八十五里。明初廢為峒。萬歷中復(fù)置,隸思恩府。順治初因之。雍正七年來屬。南:錦屏山。西:嵚岫山。西南:八字咅。通利江上源為秀泉,出州西北山中,東南流,經(jīng)州署南,至仙橋入都康。) 歸順直隸州(繁,難。隸太平思順道。鎮(zhèn)安協(xié)左營(yíng)駐防副將駐。明,歸順州,直隸布政司。)順治初,為土州,隸思恩府。雍正七年,改流官,隸鎮(zhèn)安府。乾隆十二年,省湖潤(rùn)寨土巡檢司入焉。光緒十二年,升為直隸州,隸太平思順道,改鎮(zhèn)安府屬之小鎮(zhèn)安廳為鎮(zhèn)邊縣,及下雷土州來屬。東北距省治千八百六十里。廣二百二十里,袤百六十里。北極高二十三度六分。京師偏西九度五十四分。領(lǐng)縣一,土州一。(南:獅子。西:嶺衛(wèi)。西南:叫鵝山。西北:三臺(tái)、照陽山。龍?zhí)端龀菛|北里許,南流經(jīng)治東,秾黎水出州西北,東南流注之,入越南。秾那水出州西,亦東南入越南。歸順江出西北耑雷墟,武平河出東北小龍?zhí),并東流入天保。邏水出州東,東南流,左受立咅水,入下雷。西:榮勞墟。南:隴邦、壬莊、頻峒各隘有汛。東南:湖潤(rùn)寨巡司。)鎮(zhèn)邊(繁,難。州西北二百三十里。明永樂中分置鎮(zhèn)安土州,屬思恩府,尋廢。乾隆八年設(shè)土巡檢。三十一年改流官。通判駐轄曰小鎮(zhèn)安廳,光緒十二年改置縣,更名來屬。北:感馱巖。又北:末山,有水西北流,入云南土富。勞山,勞水所出,西北流,經(jīng)治西,合大魁水、弄內(nèi)水,折東北,伏流復(fù)出,亦入土富。德窩水出縣南,東南流,經(jīng)百合墟。折西南,茍華水、坡芽水、百都水并出縣西南,合流注之,入越南。那摩水自越南入州西南邊境,合坡酬水,復(fù)西入越南。鎮(zhèn)安協(xié)右營(yíng)駐防。)下雷土州(府東南二百二十里。本下雷峒。明萬歷十八年,升為州,屬南寧府。順治初,因之為土州。雍正十年,屬鎮(zhèn)安府。光緒十二年來屬。北:天關(guān)山。南:地軸山。又南:神農(nóng)山。邏水一曰西北河,自歸順入州西北,北河自向武來,伏流復(fù)出,西南流注之,經(jīng)署東,又東南,西南河自越南緣界東流注之,入安平。有鎮(zhèn)安營(yíng)分防汛。)

 

清史稿

   清史稿 全書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紀(jì)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傳三百一十六卷,以紀(jì)傳為中心。所記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赫?qǐng)D阿拉建國(guó)稱汗,下至1911年清朝滅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歷史。 
  《清史稿》是由中華民國(guó)初年特設(shè)的清史館編修的,以館長(zhǎng)趙爾巽任主編,繆荃孫、柯劭忞等為總纂,另設(shè)纂修、協(xié)修、提調(diào)、?钡嚷。參加編寫工作的先后有一百多人!肚迨犯濉酚1914年開始編纂,1920年編成初稿,1926年修訂一次,1927年秋大致完稿,前后歷時(shí)十四年。對(duì)于這樣一部有清一代的正史,“本應(yīng)詳審修正,以冀減少疵颣”但“以時(shí)事之艱虞,學(xué)說之龐雜”,尤其因主編趙爾巽“年齒之遲暮,再多慎重,恐不及待”。于是就委托袁金鎧經(jīng)辦發(fā)刊和?淌乱。于1928年刊印,1929年發(fā)行。 

卷十一 本紀(jì)十一 卷十二 本紀(jì)十二
卷十三 本紀(jì)十三 卷十四 本紀(jì)十四
卷十五 本紀(jì)十五 卷十六 本紀(jì)十六
卷十七 本紀(jì)十七 卷十八 本紀(jì)十八
卷十九 本紀(jì)十九 卷二十 本紀(jì)二十
卷二十一 本紀(jì)二十一 卷二十二 本紀(jì)二十二
卷八十三 志五十八 卷八十四 志五十九
卷八十五 志六十 卷八十六 志六十一
卷八十七 志六十二 卷八十八 志六十三
卷八十九 志六十四 卷九十 志六十五
卷九十一 志六十六 卷九十二 志六十七
卷九十三 志六十八 卷九十四 志六十九
卷一百四十 志一百十五 卷一百四十一 志一百十六
卷一百四十二 志一百十七 卷一百四十三 志一百十八
卷一百四十四 志一百十九 卷一百四十五 志一百二十
卷一百四十六 志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四十七 志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四十八 志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四十九 志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五十 志一百二十五 卷三百五 列傳九十二
卷三百六 列傳九十三 卷三百七 列傳九十四
卷三百八 列傳九十五 卷三百九 列傳九十六
卷三百十 列傳九十七 卷三百十一 列傳九十八
卷三百十二 列傳九十九 卷三百十三 列傳一百
卷三百十四 列傳一百一 卷三百十五 列傳一百二
卷五百 列傳二百八十七 卷五百一 列傳二百八十八
卷五百二 列傳二百八十九 卷五百三 列傳二百九十
卷五百四 列傳二百九十一 卷五百五 列傳二百九十二
卷五百六 列傳二百九十三 卷五百七 列傳二百九十四
卷五百八 列傳二百九十五 卷五百九 列傳二百九十六
卷五百十 列傳二百九十七 卷一 本紀(jì)一
卷二 本紀(jì)二 卷三 本紀(jì)三
卷四 本紀(jì)四 卷五 本紀(jì)五
卷六 本紀(jì)六 卷七 本紀(jì)七
卷八 本紀(jì)八 卷九 本紀(jì)九
卷十 本紀(jì)十 卷二十三 本紀(jì)二十三
卷二十四 本紀(jì)二十四 卷二十五 本紀(jì)二十五
卷二十六 志一 卷二十七 志二
卷二十八 志三 卷二十九 志四
卷三十 志五 卷三十一 志六
卷三十二 志七 卷三十三 志八
卷三十四 志九 卷三十五 志十
卷三十六 志十一 卷三十七 志十二
卷三十八 志十三 卷三十九 志十四
卷四十 志十五 卷四十一 志十六
卷四十二 志十七 卷四十三 志十八
卷四十四 志十九 卷四十五 志二十
卷四十六 志二十一 卷四十七 志二十二
卷四十八 志二十三 卷四十九 志二十四
卷五十 志二十五 卷五十一 志二十六
卷五十二 志二十七 卷五十三 志二十八
卷五十四 志二十九 卷五十五 志三十
卷五十六 志三十一 卷五十七 志三十二
卷五十八 志三十三 卷五十九 志三十四
卷六十 志三十五 卷六十一 志三十六
卷六十二 志三十七 卷六十三 志三十八
卷六十四 志三十九 卷六十五 志四十
卷六十六 志四十一 卷六十七 志四十二
卷六十八 志四十三 卷六十九 志四十四
卷七十 志四十五 卷七十一 志四十六
卷七十二 志四十七 卷七十三 志四十八
卷七十四 志四十九 卷七十五 志五十
卷七十六 志五十一 卷七十七 志五十二
卷七十八 志五十三 卷七十九 志五十四
卷八十 志五十五 卷八十一 志五十六
卷八十二 志五十七 卷九十五 志七十
卷九十六 志七十一 卷九十七 志七十二
卷九十八 志七十三 卷九十九 志七十四
卷一百 志七十五 卷一百一 志七十六
卷一百二 志七十七 卷一百三 志七十八
卷一百四 志七十九 卷一百五 志八十
卷一百六 志八十一 卷一百七 志八十二
卷一百八 志八十三 卷一百九 志八十四
卷一百十 志八十五 卷一百十一 志八十六
卷一百十二 志八十七 卷一百十三 志八十八
卷一百十四 志八十九 卷一百十五 志九十
卷一百十六 志九十一 卷一百十七 志九十二
卷一百十八 志九十三 卷一百十九 志九十四
卷一百二十 志九十五 卷一百二十一 志九十六
卷一百二十二 志九十七 卷一百二十三 志九十八
卷一百二十四 志九十九 卷一百二十五 志一百
卷一百二十六 志一百一 卷一百二十七 志一百二
卷一百二十八 志一百三 卷一百二十九 志一百四
卷一百三十 志一百五 卷一百三十一 志一百六
卷一百三十二 志一百七 卷一百三十三 志一百八
卷一百三十四 志一百九 卷一百三十五 志一百十
卷一百三十六 志一百十一 卷一百三十七 志一百十二
卷一百三十八 志一百十三 卷一百三十九 志一百十四
卷一百五十一 志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五十二 志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五十三 志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五十四 志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五十五 志一百三十 卷一百五十六 志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五十七 志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五十八 志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五十九 志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六十 志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六十一 表一 卷一百六十二 表二
卷一百六十三 表三 卷一百六十四 表四
卷一百六十五 表五 卷一百六十六 表六
卷一百六十七 表七 卷一百六十八 表八
卷一百六十九 表九 卷一百七十 表十
卷一百七十一 表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表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表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表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表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表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表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表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表十九 卷一百八十 表二十
卷一百八十一 表二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表二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表二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表二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表二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表二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表二十七 卷一百八十八 表二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表二十九 卷一百九十 表三十
卷一百九十一 表三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表三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表三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表三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表三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表三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表三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表三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表三十九 卷二百 表四十
卷二百一 表四十一 卷二百二 表四十二
卷二百三 表四十三 卷二百四 表四十四
卷二百五 表四十五 卷二百六 表四十六
卷二百七 表四十七 卷二百八 表四十八
卷二百九 表四十九 卷二百一十 表五十
卷二百十一 表五十一 卷二百十二 表五十二
卷二百十三 表五十三 卷二百十四 列傳一
卷二百十五 列傳二 卷二百十六 列傳三
卷二百十七 列傳四 卷二百十八 列傳五
卷二百十九 列傳六 卷二百二十 列傳七
卷二百二十一 列傳八 卷二百二十二 列傳九
卷二百二十三 列傳十 卷二百二十四 列傳十一
卷二百二十五 列傳十二 卷二百二十六 列傳十三
卷二百二十七 列傳十四 卷二百二十八 列傳十五
卷二百二十九 列傳十六 卷二百三十 列傳十七
卷二百三十一 列傳十八 卷二百三十二 列傳十九
卷二百三十三 列傳二十 卷二百三十四 列傳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五 列傳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六 列傳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七 列傳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八 列傳二十五
卷二百三十九 列傳二十六 卷二百四十 列傳二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列傳二十八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二十九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三十 卷二百四十四 列傳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三十二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三十三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三十四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三十五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三十六 卷二百五十 列傳三十七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三十八 卷二百五十二 列傳三十九
卷二百五十三 列傳四十 卷二百五十四 列傳四十一
卷二百五十五 列傳四十二 卷二百五十六 列傳四十三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四十四 卷二百五十八 列傳四十五
卷二百五十九 列傳四十六 卷二百六十 列傳四十七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四十八 卷二百六十二 列傳四十九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五十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五十一
卷二百六十五 列傳五十二 卷二百六十六 列傳五十三
卷二百六十七 列傳五十四 卷二百六十八 列傳五十五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五十六 卷二百七十 列傳五十七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五十八 卷二百七十二 列傳五十九
卷二百七十三 列傳六十 卷二百七十四 列傳六十一
卷二百七十五 列傳六十二 卷二百七十六 列傳六十三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六十四 卷二百七十八 列傳六十五
卷二百七十九 列傳六十六 卷二百八十 列傳六十七
卷二百八十一 列傳六十八 卷二百八十二 列傳六十九
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七十 卷二百八十四 列傳七十一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七十二 卷二百八十六 列傳七十三
卷二百八十七 列傳七十四 卷二百八十八 列傳七十五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七十六 卷二百九十 列傳七十七
卷二百九十一 列傳七十八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七十九
卷二百九十三 列傳八十 卷二百九十四 列傳八十一
卷二百九十五 列傳八十二 卷二百九十六 列傳八十三
卷二百九十七 列傳八十四 卷二百九十八 列傳八十五
卷二百九十九 列傳八十六 卷三百 列傳八十七
卷三百一 列傳八十八 卷三百二 列傳八十九
卷三百三 列傳九十 卷三百四 列傳九十一
卷三百十六 列傳一百三 卷三百十七 列傳一百四
卷三百十八 列傳一百五 卷三百十九 列傳一百六
卷三百二十 列傳一百七 卷三百二十一 列傳一百八
卷三百二十二 列傳一百九 卷三百二十三 列傳一百十
卷三百二十四 列傳一百十一 卷三百二十五 列傳一百十二
卷三百二十六 列傳一百十三 卷三百二十七 列傳一百十四
卷三百二十八 列傳一百十五 卷三百二十九 列傳一百十六
卷三百三十 列傳一百十七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一百十八
卷三百三十二 列傳一百十九 卷三百三十三 列傳一百二十
卷三百三十四 列傳一百二十一 卷三百三十五 列傳一百二十二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一百二十三 卷三百三十七 列傳一百二十四/a>
卷三百三十八 列傳一百二十五 卷三百三十九 列傳一百二十六
卷三百四十 列傳一百二十七 卷三百四十一 列傳一百二十八
卷三百四十二 列傳一百二十九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一百三十
卷三百四十四 列傳一百三十一 卷三百四十五 列傳一百三十二
卷三百四十六 列傳一百三十三 卷三百四十七 列傳一百三十四
卷三百四十八 列傳一百三十五 卷三百四十九 列傳一百三十六
卷三百五十 列傳一百三十七 卷三百五十一 列傳一百三十八
卷三百五十二 列傳一百三十九 卷三百五十三 列傳一百四十
卷三百五十四 列傳一百四十一 卷三百五十五 列傳一百四十二
卷三百五十六 列傳一百四十三 卷三百五十七 列傳一百四十四
卷三百五十八 列傳一百四十五 卷三百五十九 列傳一百四十六
卷三百六十 列傳一百四十七 卷三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八
卷三百六十二 列傳一百四十九 卷三百六十三 列傳一百五十
卷三百六十四 列傳一百五十一 卷三百六十五 列傳一百五十二
卷三百六十六 列傳一百五十三 卷三百六十七 列傳一百五十四
卷三百六十八 列傳一百五十五 卷三百六十九 列傳一百五十六
卷三百七十 列傳一百五十七 卷三百七十一 列傳一百五十八
卷三百七十二 列傳一百五十九 卷三百七十三 列傳一百六十
卷三百七十四 列傳一百六十一 卷三百七十五 列傳一百六十二
卷三百七十六 列傳一百六十三 卷三百七十七 列傳一百六十四
卷三百七十八 列傳一百六十五 卷三百七十九 列傳一百六十六
卷三百八十 列傳一百六十七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一百六十八
卷三百八十二 列傳一百六十九 卷三百八十三 列傳一百七十
卷三百八十四 列傳一百七十一 卷三百八十五 列傳一百七十二
卷三百八十六 列傳一百七十三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一百七十四
卷三百八十八 列傳一百七十五 卷三百八十九 列傳一百七十六
卷三百九十 列傳一百七十七 卷三百九十一 列傳一百七十八
卷三百九十二 列傳一百七十九 卷三百九十三 列傳一百八十
卷三百九十四 列傳一百八十一 卷三百九十五 列傳一百八十二
卷三百九十六 列傳一百八十三 卷三百九十七 列傳一百八十四
卷三百九十八 列傳一百八十五 卷三百九十九 列傳一百八十六
卷四百 列傳一百八十七 卷四百一 列傳一百八十八
卷四百二 列傳一百八十九 卷四百三 列傳一百九十
卷四百四 列傳一百九十一 卷四百五 列傳一百九十二
卷四百六 列傳一百九十三 卷四百七 列傳一百九十四
卷四百八 列傳一百九十五 卷四百九 列傳一百九十六
卷四百十 列傳一百九十七 卷四百十一 列傳一百九十八
卷四百十二 列傳一百九十九 卷四百十三 列傳二百
卷四百十四 列傳二百一 卷四百十五 列傳二百二
卷四百十六 列傳二百三 卷四百十七 列傳二百四
卷四百十八 列傳二百五 卷四百十九 列傳二百六
卷四百二十 列傳二百七 卷四百二十一 列傳二百八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二百九 卷四百二十三 列傳二百十
卷四百二十四 列傳二百十一 卷四百二十五 列傳二百十二
卷四百二十六 列傳二百十三 卷四百二十七 列傳二百十四
卷四百二十八 列傳二百十五 卷四百二十九 列傳二百十六
卷四百三十 列傳二百十七 卷四百三十一 列傳二百十八
卷四百三十二 列傳二百十九 卷四百三十三 列傳二百二十
卷四百三十四 列傳二百二十一 卷四百三十五 列傳二百二十二
卷四百三十六 列傳二百二十三 卷四百三十七 列傳二百二十四
卷四百三十八 列傳二百二十五 卷四百三十九 列傳二百二十六
卷四百四十 列傳二百二十七 卷四百四十一 列傳二百二十八
卷四百四十二 列傳二百二十九 卷四百四十三 列傳二百三十
卷四百四十四 列傳二百三十一 卷四百四十五 列傳二百三十二
卷四百四十六 列傳二百三十三 卷四百四十七 列傳二百三十四
卷四百四十八 列傳二百三十五 卷四百四十九 列傳二百三十六
卷四百五十 列傳二百三十七 卷四百五十一 列傳二百三十八
卷四百五十二 列傳二百三十九 卷四百五十三 列傳二百四十
卷四百五十四 列傳二百四十一 卷四百五十五 列傳二百四十二
卷四百五十六 列傳二百四十三 卷四百五十七 列傳二百四十四
卷四百五十八 列傳二百四十五 卷四百五十九 列傳二百四十六
卷四百六十 列傳二百四十七 卷四百六十一 列傳二百四十八
卷四百六十二 列傳二百四十九 卷四百六十三 列傳二百五十
卷四百六十四 列傳二百五十一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二百五十二
卷四百六十六 列傳二百五十三 卷四百六十七 列傳二百五十四
卷四百六十八 列傳二百五十五 卷四百六十九 列傳二百五十六
卷四百七十 列傳二百五十七 卷四百七十一 列傳二百五十八
卷四百七十二 列傳二百五十九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二百六十
卷四百七十四 列傳二百六十一 卷四百七十五 列傳二百六十二
卷四百七十六 列傳二百六十三 卷四百七十七 列傳二百六十四
卷四百七十八 列傳二百六十五 卷四百七十九 列傳二百六十六
卷四百八十 列傳二百六十七 卷四百八十一 列傳二百六十八
卷四百八十二 列傳二百六十九 卷四百八十三 列傳二百七十
卷四百八十四 列傳二百七十一 卷四百八十五 列傳二百七十二
卷四百八十六 列傳二百七十三 卷四百八十七 列傳二百七十四
卷四百八十八 列傳二百七十五 卷四百八十九 列傳二百七十六
卷四百九十 列傳二百七十七 卷四百九十一 列傳二百七十八
卷四百九十二 列傳二百七十九 卷四百九十三 列傳二百八十
卷四百九十四 列傳二百八十一 卷四百九十五 列傳二百八十二
卷四百九十六 列傳二百八十三 卷四百九十七 列傳二百八十四
卷四百九十八 列傳二百八十五 卷四百九十九 列傳二百八十六
卷五百十一 列傳二百九十八 卷五百十二 列傳二百九十九
卷五百十三 列傳三百 卷五百十四 列傳三百一
卷五百十五 列傳三百二 卷五百十六 列傳三百三
卷五百十七 列傳三百四 卷五百十八 列傳三百五
卷五百十九 列傳三百六 卷五百二十 列傳三百七
卷五百二十一 列傳三百八 卷五百二十二 列傳三百九
卷五百二十三 列傳三百十 卷五百二十四 列傳三百十一
卷五百二十五 列傳三百十二 卷五百二十六 列傳三百十三
卷百二十七 列傳三百十四 卷五百二十八 列傳三百十五
卷五百二十九 列傳三百十六 《清史稿》發(fā)刊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