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jī)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先核實(shí)! 清史稿

 

卷二百三十七 列傳二十四

○洪承疇(夏成德)孟喬芳(張文衡)張存仁 洪承疇,字亨九,福建南安人。明萬歷四十四年進(jìn)士。累遷陜西布政使參政。崇禎初,流賊大起,明莊烈帝以承疇能軍,遷延綏巡撫、陜西三邊總督,屢擊斬賊渠,加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督河南、山、陜、川、湖軍務(wù)。時諸賊渠高迎祥最強(qiáng),號闖王,李自成屬焉,承疇與戰(zhàn),敗績。莊烈帝擢盧象升總理河北、河南、山、陜、川、湖軍務(wù),令承疇專督關(guān)中,復(fù)與自成戰(zhàn)臨潼,大破之,迎祥就俘。自成號闖王,分道入四川,承疇與屢戰(zhàn)輒勝。自成還走潼關(guān),承疇使總兵曹變蛟設(shè)伏邀擊,自成大敗,以十八騎走商洛。關(guān)中賊略盡。是歲為崇德三年。 太宗伐明,師薄明都,莊烈帝徵承疇入衛(wèi)。明年春,移承疇總督薊、遼軍務(wù),帥秦兵以東,授變蛟東協(xié)總兵、王廷臣遼東總兵、白廣恩援剿總兵,與山海馬科、寧遠(yuǎn)吳三桂二鎮(zhèn)合軍;復(fù)命宣府楊國柱、大同王樸、密云唐通各以其兵至:凡八總兵,兵十三萬,馬四萬,咸隸承疇。太宗師下大凌河,祖大壽入錦州為明守,松山、杏山、塔山三城相與為犄角。承疇至軍,莊烈帝遣職方郎中張若麒趣戰(zhàn),乃進(jìn)次松山,國柱戰(zhàn)死,以山西總兵李輔明代。 六年八月,太宗自將御之。上度松山、杏山間,自烏忻河南山至海,當(dāng)大道立營。承疇及遼東巡撫邱民仰率諸將駐松山城北乳峰山,步兵分屯乳峰山至松山道中為七營,馬兵分屯松山東、西、北三方,戰(zhàn)敗,移步兵近松山城為營,復(fù)戰(zhàn)又?jǐn)。上誡諸將曰:“今夕明師其遁!”命諸軍當(dāng)分地為汛以守,敵遁,視其眾寡,遣兵追擊,至塔山而止;分遣諸將截塔山、杏山道及桑噶爾寨堡,又自小凌河西直抵海濱,絕歸路。是夜三桂、樸、通、科、廣恩、輔明皆率所部循海引退,為我?guī)熝跉,死者不可勝計。承疇、民仰率將吏入松山城守,上移軍松山,議合圍。變蛟夜棄乳峰山寨,悉引所部馬步兵犯鑲黃旗汛地者一,犯正黃旗汛地者四,直攻上營,殊死戰(zhàn),變蛟中創(chuàng),奔還松山。三桂、樸引馀兵入杏山。上遣諸將為伏於高橋及桑噶爾寨堡,明兵自杏山出奔寧遠(yuǎn),遇伏,殪強(qiáng)半。三桂、樸僅以身免。承疇師十三萬,死五萬有奇,諸將潰遁,惟變蛟、廷臣以殘兵萬馀從。 城圍既合,上以敕諭承疇降。九月,上還盛京,命貝勒多鐸等留護(hù)諸軍。承疇悉眾突圍,攻鑲黃旗擺牙喇阿禮哈超哈,戰(zhàn)敗,不能出。十月,命肅郡王豪格、公滿達(dá)海駐松山。十二月,承疇聞關(guān)內(nèi)援師且至,復(fù)遣將以兵六千夜出攻正紅旗擺牙喇阿禮哈超哈及正黃旗蒙古營,戰(zhàn)敗,城閉不得入,強(qiáng)半降我?guī)。馀眾潰走杏山,道遇伏,死。莊烈帝初以楊繩武督師援承疇,繩武卒,以范志完代,皆畏我?guī)煆?qiáng),宿留不進(jìn)。承疇被圍閱六月,食且盡。明年二月,松山城守副將夏成德使其弟景海通款,以子舒為質(zhì)。我?guī)熞咕退剀湓铺荩⑸讲孔浒嗖祭、何洛會部卒羅洛科先登,遂克其城,獲承疇、民仰、變蛟、廷臣及諸將吏,降殘卒三千有奇。時為崇德七年二月壬戍。上命殺民仰、變蛟、廷臣,而送承疇盛京。 上欲收承疇為用,命范文程諭降。承疇方科跣謾罵,文程徐與語,泛及今古事,梁間塵偶落,著承疇衣,承疇拂去之。文程遽歸,告上曰:“承疇必不死,惜其衣,況其身乎?”上自臨視,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無寒乎?”承疇瞠視久,嘆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頭請降。上大悅,即日賞賚無算,置酒陳百戲,諸將或不悅,曰:“上何待承疇之重也!”上進(jìn)諸將曰:“吾曹櫛風(fēng)沐雨數(shù)十年,將欲何為?”諸將曰:“欲得中原耳!鄙闲υ唬骸捌┲T行道,吾等皆瞽。今獲一導(dǎo)者,吾安得不樂?” 居月馀,都察院參政張存仁上言:“承疇歡然幸生,宜令薙發(fā)備任使!蔽逶,上御崇政殿,召承疇及諸降將祖大壽等入見。承疇跪大清門外,奏言:“臣為明將兵十三萬援錦州,上至而兵敗。臣入守松山,城破被獲,自分當(dāng)死,上不殺而恩育焉。今令朝見,臣知罪,不敢遽入!鄙鲜怪I曰:“承疇言誠是。爾時與我交戰(zhàn),各為其主,朕豈介意?且朕所以戰(zhàn)勝明兵,遂克松山、錦州諸城,皆天也。天道好生,故朕亦恩爾。爾知朕恩,當(dāng)盡力以事朕。朕昔獲張春,亦嘗遇以恩,彼不能死明,又不能事朕,卒無所成而死,爾毋彼若也!”承疇等乃入朝見,命上殿坐,賜茶。上語承疇曰:“朕觀爾明主,宗室被俘,置若罔聞。將帥力戰(zhàn)見獲,或力屈而降,必誅其妻子,否亦沒為奴。此舊制乎,抑新制乎?”承疇對曰:“舊無此制。邇?nèi)罩T朝臣各陳所見以聞於上,始若此爾!鄙弦驀@謂:“君闇臣蔽,遂多枉殺。將帥以力戰(zhàn)沒敵,斥府庫財贖而還之可也,奈何罪其孥?其虐無辜亦甚矣!”承疇垂涕叩首曰:“上此諭真至仁之言也!”上還宮,命宴承疇等於殿上。宴畢,使大學(xué)士希福等諭曰:“朕方有元妃之喪,未躬賜宴。爾等勿以為意!”承疇等復(fù)叩首謝。莊烈帝初聞承疇死,予祭十六壇,建祠都城外,與邱民仰并列。莊烈帝將親臨奠,俄聞承疇降,乃止。承疇既降,隸鑲黃旗漢軍,太宗遇之厚。然終太宗世,未嘗命以官。 順治元年四月,睿親王多爾袞帥師伐明,承疇從。既定京師,命承疇仍以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同內(nèi)院官佐理機(jī)務(wù)。旋與同官馮銓啟睿親王,復(fù)明內(nèi)閣故事,題奏皆下內(nèi)閣擬旨,分下六科,鈔發(fā)各部院。九月,上至京師,與銓及謝升奏定郊廟樂章。 二年,豫親王多鐸師下江南。閏六月,命承疇以原官總督軍務(wù),招撫江南各省,鑄“招撫南方總督軍務(wù)大學(xué)士”印,賜敕便宜行事。是時明唐王聿鍵稱號福建,其大學(xué)士黃道周率師道廣信、衢州向徽州,左僉都御史金聲家休寧,募鄉(xiāng)兵十馀萬屯績溪;諸宗姓高安王常淇保徽州,蘄水王術(shù)肸子常阘自號樊山王屯潛山、太湖間,由揾號金華王據(jù)饒州,誼石號樂安王、誼泐號瑞安王分屯溧陽、金壇、興化諸縣;荊本徹以舟師駐太湖,敗,復(fù)入崇明:皆為明守。承疇至官,招撫江南寧國、徽州,江西南昌、南康、九江、瑞州、撫州、饒州、臨江、吉安、廣信、建昌、袁州諸府。十月,遣提督張?zhí)斓,總兵卜從善、李仲興、劉澤泳等攻破績溪。十二月,進(jìn)破道周於婺源,聲、道周見獲,皆不屈,送江寧殺之;總兵李成棟破崇明,本徹走入海,殺其將李守庫、徐君美。三年二月,遣總兵馬得功、卜從善等擊破司空寨,斬守寨石應(yīng)璉、應(yīng)璧等五人,獲常阘。 既,誼石、誼泐合兵二萬犯江寧。承疇先事誅內(nèi)應(yīng)西溝池萬德華、郭世彥、尤琚等八十馀人。誼石等攻神策門,我分兵出朝陽、太平二門,截誼石等后,乃啟神策門出城兵奮擊,破之,追及攝山,斬馘無算。承疇疏請還京,以江南未大定,不允,賜其妻白金百、貂皮二百。八月,征南大將軍貝勒博洛克金華,獲誼石。九月,誼泐復(fù)犯江寧,承疇出御,追獲誼泐及所置經(jīng)略韋爾韜、總兵楊三貫、夏含章。十二月,天祿搜婺源嚴(yán)杭山,獲常淇及所置監(jiān)軍道江于東、職方司許文玠等。四年二月,從善及總兵黃鼎攻宿松,獲誼泐弟瑞昌王誼貴及所置軍師趙正;下饒州,獲由揾及其族人常洊、常沘、常涫:并請命斬之。江南眾郡縣以次定。 明魯王以海轉(zhuǎn)徙浙、閩海中,號監(jiān)國,明諸遺臣猶密與相聞。是年四月,明給事中陳子龍家華亭,陰受魯王官,謀集太湖潰兵舉事。承疇遣章京索布圖往捕,子龍投水死。是月,柘林游擊陳可獲諜者謝堯文,得魯王敕封承疇國公,江寧巡撫土國寶為侯;又得魯王將黃斌卿與承疇、國寶書;鎮(zhèn)守江寧昂邦章京巴山、張大猷以聞。上獎巴山等嚴(yán)察亂萌,命與承疇會鞫諜者,別敕慰諭承疇。 粵僧函可者,為故明尚書韓日纘子,日纘於承疇為師生。函可將還里,乞承疇畀以印牌護(hù)行出城,守者譏察笥中,得文字觸忌諱。巴山、張大猷以聞,承疇疏引咎,部議當(dāng)奪職,上命貰之。 承疇聞父喪,請解任守制,上許承疇請急歸,命治喪畢入內(nèi)院治事。五年四月,還京師。六年,加少傅兼太子太傅,疏請定會推督、撫、提、鎮(zhèn)行保舉連坐法。得旨:“自后用督、撫、提、鎮(zhèn),內(nèi)院九卿咸舉所知。得人者賞,誤舉者連坐! 八年閏二月,命管都察院左都御史。尋甄別諸御史為六等,魏琯等二十二人差用,陳昌言等二人內(nèi)升,張煊等十一人外轉(zhuǎn),王世功等十七人外調(diào),降黜有差。煊疏劾吏部尚書陳名夏,因及承疇嘗與名夏及尚書陳之遴集火神廟,屏左右密議逃叛;承疇又嘗私送其母歸里。疏入,上方狩塞外,巽親王滿達(dá)海居守,集諸王大臣會鞫。承疇言:“火神廟集議,即議甄別諸御史定等差,非有他也!辈⒁运湍肝凑堉家铩C囊嗔斜,因坐煊誣奏,論死。未幾,上雪煊冤,黜名夏。因諭:“承疇火神廟集議,事雖可疑,難以懸擬;送母歸原籍未奏聞,為親甘罪,情尚可原。留任責(zé)后效!本拍晡逶,承疇聞母喪,命入直如故,私居持服,賜其母祭葬。九月,達(dá)賴?yán)飦沓蠈⑿掖,待喇嘛至入覲。承疇及大學(xué)士陳之遴疏諫,上為罷行,并遣內(nèi)大臣索尼傳諭曰:“卿等以賢能贊密勿,有所見聞,當(dāng)以時入告。朕生長深宮,無自洞悉民隱。凡有所奏,可行即行;縱不可行,朕亦不爾責(zé)也。” 十月正月,調(diào)內(nèi)翰林弘文院大學(xué)士。明桂王由榔稱號肇慶,頻年轉(zhuǎn)戰(zhàn),兵熸地蹙,至是居安隆所,云南、貴州二省尚為明守。諸將李定國、孫可望等四出侵略,南攻湖南南境諸州縣,東陷桂林,西據(jù)成都,兵連不得息。五月,上授承疇太保兼太子太師、內(nèi)翰林國史院大學(xué)士、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經(jīng)略湖廣、廣東、廣西、云南、貴州等處地方,總督軍務(wù)兼理糧餉。敕諭撫鎮(zhèn)以下咸聽節(jié)制,攻守便宜行事。滿兵當(dāng)留當(dāng)撤,即行具奏。命內(nèi)院以特假便宜條款詳列敕書,宣示中外;并允承疇疏薦,起原任大學(xué)士李率泰督兩廣。以江西寇未盡,命承疇兼領(lǐng),鑄“經(jīng)略大學(xué)士”印授之。臨發(fā),賜蟒朝衣、冠帶、鞾衤蔑、松石嵌撒袋、弓矢、馬五、鞍轡二,諸將李本深等八十七人朝衣、冠帶、撒袋、弓矢、刀馬、鞍轡有差。 承疇至軍,疏言:“湖南駐重兵足備防剿,而各郡窎遠(yuǎn),兵力所不及。郝?lián)u旗、一只虎等竊伏湖北荊、襄諸郡,倘南窺澧、岳,則我軍腹背受敵。臣與督臣、議臣宜往來長沙四應(yīng)調(diào)度。督臣率提標(biāo)兵駐荊州,別遣兵增武昌城守,以壯聲援!庇质柩裕骸肮鹆蛛m復(fù),李定國軍距桂林僅二百里,滿洲援剿官兵豈能定留?克復(fù)州縣,何以分守?又使孫可望诇我兵出援,潛自靖、沅截粵西險道,則我首尾難顧。置孤軍於徼外,其危易見。臣已分兵馳赴,俾佐戰(zhàn)守,且當(dāng)親歷衡、永,察機(jī)宜以聞!笔,上授固山額真陳泰為寧南靖寇大將軍,及固山額真藍(lán)拜、濟(jì)席哈,擺牙喇纛章京蘇克薩哈等率師鎮(zhèn)湖南;十一年二月,命靖南王耿繼茂率所部自廣州移鎮(zhèn)桂林:皆承疇疏發(fā)之也。 是歲孫可望劫桂王,殺大學(xué)士吳貞毓等,方內(nèi)訌。十二年六月,可望遣劉文秀攻常德,分兵使盧明臣、馮雙禮攻武昌、岳州。承疇、陳泰遣蘇克薩哈迎擊,破之。明臣墮水死。文秀、雙禮皆走貴州。陳泰旋卒於軍,以固山額真阿爾津?yàn)閷幠暇缚艽髮④,率固山額真卓羅、祖澤潤等分駐荊州、長沙。十三年,考滿,加太傅,仍兼太子太師。李定國奉明桂王入云南,湖廣無兵事。阿爾津議以重兵駐辰州,謀自沅、靖入滇、黔,承疇與異議。上召阿爾津還京師,以宗室羅讬代。十四年,可望叛其主,舉兵攻云南,與定國戰(zhàn)而;十一月,詣長沙降。時上已允承疇解任還京師養(yǎng)疴,至是命承疇留任,督所部與羅讬等規(guī)取貴州,并命平西大將軍吳三桂自四川、征南將軍卓布泰自廣西分道入。 十五年正月,復(fù)命信郡王多尼為安遠(yuǎn)靖寇大將軍,帥師南征,於是承疇與羅讬會師常德,道沅州、靖州入貴州境,克鎮(zhèn)遠(yuǎn)。卓布泰招南丹、那地、撫寧諸土司,下獨(dú)山州,會克貴陽。三桂亦自重慶取遵義進(jìn)攻開州、桐梓,以其師來會。承疇上疏籌軍食,言:“貴州諸府、州、縣、衛(wèi)、所僅留空城,即有馀糧,兵過輒罄。惟省倉存米七千馀石、穀四千馀石,足支一月糧。臣所部兵,令分駐鎮(zhèn)遠(yuǎn)、偏橋、興隆、清平、平越諸處。降兵暫駐三五日,改屯天柱、會同、黔陽諸縣及湖南沅州。四川兵駐遵義,廣西兵駐獨(dú)山,使分地就糧。聞信郡王大兵自六月初發(fā)荊州,需糧多且倍蓰。貴州山深地寒,收穫皆在九月。臣方遣吏勸諭軍民須納今歲秋糧之半,并檄下沅州運(yùn)糧儲鎮(zhèn)遠(yuǎn),又令常德道府具布囊、椶套、木架、繩索,思南、石阡諸府、州、縣、衛(wèi)、所及諸土司募夫役,具工糈,以赴軍興!本旁,授武英殿大學(xué)士。 信郡王多尼師至,駐平越楊老堡,承疇、三桂、卓布泰皆會,議多尼軍出中路,經(jīng)關(guān)嶺鐵索橋至云南省城,行一千馀里;三桂軍自遵義經(jīng)七星關(guān),凡一千五百馀里,先中路十日行;卓布泰以南寧方有寇,自貴州、廣西邊境平浪、永順壩、威透山,出安隆所、黃草壩、羅平州,凡一千八百馀里,先四川兵十五日行。既定議,承疇還貴陽,與羅讬駐守,遣提督張勇等從多尼軍。明將李定國等拒戰(zhàn)皆敗,明桂王奔永昌。十六年正月乙未,三路師會,克云南省城,明桂王奔緬甸。承疇如云南,疏言:“云南險遠(yuǎn),請如元、明故事,以王公坐鎮(zhèn)。”上以命三桂。 三月,承疇至云南,疏言:“信郡王令貝子尚善及三桂等追剿至永昌、騰越。明將賀九義、李成爵、李如碧、廖魚、鄒自貴、馬得鳴輩收集潰兵,分遁元江、順寧、云龍、瀾滄、麗江,處處窺伺。民間遭兵火,重以饑饉,近永昌諸處被禍更烈,周數(shù)百里杳無人煙,省城米價石至十三兩有奇。諸軍就糧宜良、富民、羅次、姚安、賓川、臨安、新興、澂江、陸涼諸處。上明察萬里,自有宸斷,俾邊臣得以遵奉!笔枞,上命戶部發(fā)帑三十萬,以十五萬賑兩省貧民,十五萬命承疇收貯,備軍餉不給。 八月,承疇疏言:“兵部密咨令速攻緬甸。臣受任經(jīng)略,目擊民生彫敝,及土司降卒尚懷觀望,以為須先安內(nèi),乃可剿外。李定國等竄伏孟艮諸處,山川險阻,兼瘴毒為害,必待霜降始消,明年二月青草將生,瘴即復(fù)起,其間可以用師不過四月,慮未能窮追。定國等覬自景東、元江復(fù)入廣西,要結(jié)諸土司,私授劄印,歃血為盟。若聞我?guī)熚鬟M(jìn),必且避實(shí)就虛,合力內(nèi)犯。我軍相隔已遠(yuǎn),不能回顧;省城留兵,亦未遑堵御:致定國等縱逸,所關(guān)非細(xì)。臣審度時勢,權(quán)其輕重,謂今歲秋冬宜暫停進(jìn)兵,俾云南迤西殘黎,稍藉秋收以延馀喘;明年盡力春耕,漸圖生聚。我軍亦得養(yǎng)銳蓄威,居中制外,俾定國等不能窺動靜以潛逃,諸土司不能伺間隙以思逞。絕殘兵之勾結(jié),斷降卒之反側(cè),則饑飽勞逸皆在於我。定國等潛藏邊界,無居無食,瘴癘相侵,內(nèi)變易生,機(jī)有可俟。是時芻糧輳備,苗、蠻輯服,調(diào)發(fā)將卒,次第齊集,然后進(jìn)兵,庶為一勞永逸、安內(nèi)剿外長計!笔柘伦h政王、貝勒、大臣會議,如所請暫停進(jìn)兵。 十月,以目疾乞解任,命回京調(diào)理。明年,三桂進(jìn)兵攻緬甸,獲明桂王以歸。語見三桂傳。圣祖即位,承疇乞致仕,予三等阿達(dá)哈哈番世職?滴跛哪甓拢,謚文襄。子士欽,順治十二年進(jìn)士,官至太常寺少卿。 夏成德,廣寧人。既,以松山降,隸正白旗漢軍。順治初,授三等昂邦章京。其弟景海,授一等甲喇章京。出為山東沂水總兵,嘗疏請收沂州明大學(xué)士張四知等財產(chǎn),又越職乞頒方印,皆不得請。旋以縱所部越境暴掠,與青州道韓方昭互揭,還京師,卒。乾隆初,定封三等子。 孟喬芳,字心亭,直隸永平人。父國用,明寧夏總兵官。喬芳仕明為副將,坐事罷,家居。 天聰四年,太宗克永平,喬芳及知縣張養(yǎng)初、家居兵備道白養(yǎng)粹、罷職副將楊文魁、游擊楊聲遠(yuǎn)等十五人出降,命以養(yǎng)粹為巡撫,養(yǎng)初為知府,喬芳、文魁仍為副將,率降兵從諸貝勒城守。上移軍向山海關(guān),諸貝勒率喬芳、文魁、聲遠(yuǎn)入謁行營,上召三人者酌以金卮,且諭之曰:“朕不似爾明主,凡我臣僚,皆令侍坐,吐衷曲,同飲食也!眴谭际棺滉柡,而明總兵祖大壽亦使詣喬芳诇我?guī)煟瑔谭伎`以獻(xiàn)。五月,明兵取灤州,貝勒阿敏棄永平出塞。瀕發(fā),屠城民,諸降官養(yǎng)粹、養(yǎng)初等死者十一人,喬芳、文魁、聲遠(yuǎn)及郎中陳此心得免。喬芳從師還,隸烏真超哈為牛錄額真。五年七月,置六部,以喬芳為刑部漢承政,授世職二等參將。 崇德三年,更定官制,改左參政。四年,烏真超哈析置八旗四固山,以喬芳兼領(lǐng)正紅、鑲紅兩旗梅勒額真。七年,從伐明,克塔山城。烏真超哈八旗復(fù)析置八固山,改鑲紅旗梅勒額真,遂為漢軍鑲紅旗人。八年,或訴貝勒羅洛渾家人奪金,喬芳置不問,坐瞻徇,降世職三等甲喇章京。旋以從克前屯衛(wèi)、中后所二城,加半個前程。 順治元年,入關(guān),改左侍郎。從諸軍西討。二年四月,以兵部右侍郎兼右副都御史,總督陜西三邊。時張獻(xiàn)忠尚據(jù)四川,關(guān)中群盜并起,叛將賀珍躪漢中、興安諸府。是年冬,武大定叛固原,徒黨甚眾。初,上命內(nèi)大臣何洛會帥師鎮(zhèn)西安,至是就拜定西大將軍,遣固山額真巴顏、李國翰將禁旅濟(jì)師。三年,復(fù)敕靖遠(yuǎn)大將軍肅親王豪格帥師督諸將自漢中、興安入四川取獻(xiàn)忠,喬芳於其間亦分遣所部四出捕治。初上官,長安民胡守龍者挾左道惑民,妄改元清光,將為亂,喬芳遣副將陳德捕誅守龍,散其脅從。是年春,賀珍與其徒孫守法、胡向化等以七萬人攻西安。何洛會主城守,喬芳遣德軍西門,副將任珍軍北門,往來沖突,會李國翰師至,賀珍敗走。三年十月,肅親王豪格師既入川,喬芳亦遣總兵官范蘇等攻獻(xiàn)忠部眾,為伏柷溪第溝子,戰(zhàn)白水、青川,屢破之;復(fù)以反間殺其渠況益勤等,遂收龍安。 四年五月,喬芳帥師出駐固原,討大定之黨,分遣諸將任珍擊斬白天爵等;劉芳名攻寧夏,俘王元、焦;陳德攻鎮(zhèn)原,降姬蛟、王總管:於是固原西北悉定。復(fù)遣珍、德及副將馬寧、王平徇興安,討賀珍之黨,戰(zhàn)蕎麥山,再戰(zhàn)板橋,斬胡向宸;困椒溝,破藥箭寨,斬孫守法;破漫營山寨,擒米國軫、李世英:於是興安定。是年秋,馬德亂寧夏,復(fù)遣馬寧會寧夏兵共討之。戰(zhàn)亂麻川,逐至河兒坪,斬德。又遣張勇、劉友元攻鐵角城,復(fù)戰(zhàn)安家川,擒賀宏器;攻李明義寨,擒明義:於是環(huán)慶亦定。乃益遣陳德、王平等招降青嘴寨渠折自明,三十六寨渠王希榮,轆轤寨渠高一祥,擊斬天峰寨渠張貴人,於是關(guān)中群盜垂盡。五年四月,流賊一朵云、馬上飛等攻西鄉(xiāng),喬芳遣任珍等討之,斬所署監(jiān)軍許不惑,凡千馀級,生致其渠。 河西回米喇印、丁國棟挾明延長王識駉為亂,既陷甘、涼,渡河?xùn)|,殘岷、蘭、洮、河諸州,薄鞏昌。喬芳帥師出駐秦州,遣趙光瑞、馬寧等赴援,城兵出,夾擊,斬百馀級。寧等復(fù)戰(zhàn)廣武坡,逐北七十馀里,斬三千馀級,鞏昌圍解。喇印、國棟之黨數(shù)百人,分?jǐn)_臨洮、岷州內(nèi)官營。喬芳部勒諸將,令張勇、陳萬略向臨洮,馬寧、劉友元取內(nèi)官營,趙光瑞、佟透徇岷、洮、河三州。勇等敗賊馬韓山,斬級七百,進(jìn)復(fù)臨洮。光瑞等敗賊梅嶺,得其渠丁光射,斬級三千。岷、洮、河三州皆下。寧等直擊內(nèi)官營,斬級八百。喇印、國棟之徒退據(jù)蘭州。閏四月,喬芳與侍郎額塞率師自鞏昌薄蘭州。勇敗賊馬家坪,獲識駉,與寧、光瑞會師蘭州城下,攻拔之。別遣光瑞克舊洮州,其渠丁嘉升走死,師渡河。七月,定涼州。八月,攻甘州,喬芳遣張勇夜攻城,而與昂邦章京傅喀禪及寧、光瑞等為繼。喇印等食盡,皆出降。 六年,徵諸道兵下四川。喇印降后授副將,在蘭州軍中,覘鎮(zhèn)兵憚遠(yuǎn)征,因惎中軍參將蔣國泰,戕甘肅巡撫張文衡等,據(jù)甘州以叛。國棟亦攻陷涼、肅二州。喬芳帥師自蘭州渡河而西,與傅喀禪等會師合圍,攻不下,深溝堅(jiān)壘以困之。喇印等食盡夜遁,喬芳遣兵追及之水泉,擊殺喇印。國棟復(fù)與纏頭回土倫泰等據(jù)肅州,號倫泰王,而國棟自署總兵官,城守,出掠武威、張掖、酒泉。會平陽盜渠虞允、韓昭宣等應(yīng)大同叛將姜瓖為亂,以三十萬人陷蒲州,上命喬芳與額塞還軍御之。喬芳留勇、寧等圍肅州,率師遂東。八月,師自潼關(guān)濟(jì),督協(xié)領(lǐng)根特、副將趙光瑞等克蒲州,斬級七千。進(jìn)次寧晉,瓖將白璋等六千人往攻榮河,光瑞等擊破之,斬級二千有奇。璋北走,師從之,迫河,賊多入水死,遂擊斬璋。馀賊入孫吉鎮(zhèn),殲焉。復(fù)進(jìn)向猗氏,行十馀里,瓖所置監(jiān)軍道衛(wèi)登方以數(shù)千人依山拒我?guī)煟鋵埲f全又以四千人助戰(zhàn)。光瑞等擊斬萬全,乃還攻,獲登方,斬其將王國賢等三十馀人、級三千有奇。又令章京杜敏等攻解州,破其渠邊王張五、黨自成等。榮河、猗氏、解州皆下。杜敏等殲馀寇。根特等又破所置都督郭中杰於侯馬驛。九月,光瑞等進(jìn)克運(yùn)城,斬允、昭宣。瓖之徒內(nèi)犯者皆盡誅。十一月,勇、寧克肅州,誅國棟、倫泰及其黨黑承印等,斬五千馀級。河西平。 七年三月,論功,加兵部尚書,進(jìn)世職一等阿達(dá)哈哈番。十二月,喬芳遣任珍擊斬興安寇何可亮。是年,遣趙光瑞等討北山寇劉宏才,戰(zhàn)保安,擒其軍師苗惠民;戰(zhàn)合水,擒斬宏才。八年,遣游擊陳明順等擊敗雒南寇何柴山,游擊仰九明诇紫陽山寇孫守全;復(fù)令光瑞等會興安鎮(zhèn)兵擊斬守全及其徒翹興寧、趙定國、謝天奇等,犁其寨。 喬芳督陜西十年,破滅群盜,降其脅從,前后十七萬六千有奇。獎拔諸將,不限資格,如張勇、馬寧、趙光瑞、陳德、狄應(yīng)魁、劉友元輩,皆自偏裨至專閫。諸寇既殄,疏言:“陜西寇劇,多荒田,請蠲其賦。分兵徠民,行屯田法。”乃遣諸將白士麟等分屯延慶、平固諸地,歲得粟四萬二千石有奇,以佐軍糈。恩詔累進(jìn)三等阿思哈尼哈番,加太子太保。 十年二月,命兼督四川兵馬錢糧,疏言:“陜西七鎮(zhèn)及督撫各標(biāo)為兵九萬八千有奇,合滿洲四旗及平西王吳三桂、固山額真李國翰兩軍,歲餉三百六十萬而弱,而陜西賦入一百八十六萬,不足者殆半,后將難繼。甘肅處邊遠(yuǎn)興安界,三省兵當(dāng)循舊額。延綏、寧夏、固原、臨鞏四鎮(zhèn)鎮(zhèn)留三千人,慶陽協(xié)五百人,馀五千五百人可省也。漢羌既駐三桂、國翰兩軍,宜裁總兵官。興鎮(zhèn)置副,留千人,陽平關(guān)、黑水峪、漢陰縣各五百人,馀二千五百人可省也。提督駐省會,留二千人,馀二千人亦可省也。各道標(biāo)兵悉令屯田,延鎮(zhèn)、定邊、神木三道無屯田,止用守兵,計所省又二千馀人。都省兵一萬二千人,省餉歲三十一萬。今四川未定,當(dāng)令右路總兵官馬寧率精兵三千駐保寧,以步兵五千分駐保寧迤北廣元、昭化間,以屯田為持久。三桂駐漢中,相為犄角,規(guī)取四川!奔龋瑥(fù)疏言:“師進(jìn)取四川,宜隨在留兵駐防,以樹干城,謀生聚。師行,當(dāng)人給馬三、伴丁一,攜甲仗,以利攸往!鄙习渲\當(dāng)。 十月,西寧回謀為亂,遣狄應(yīng)魁捕治,得其渠祁敖、牙固子等以歸。喬芳屢乞退,至是以疾告,加少保,召還京師。十二月,命未至而喬芳卒,謚忠毅。太宗拔用諸降將,從入關(guān),出領(lǐng)方面,喬芳績最顯,張存仁亞焉。圣祖嘗誡漢軍諸官吏,因曰:“祖宗定鼎初,委任漢軍諸官吏,與滿洲一體。其間頗有宣猷效力如喬芳、存仁輩,朝廷亦得其用”云。 張文衡,遼東開平衛(wèi)人。明諸生。天聰八年閏八月,太宗自將伐明,入宣府。文衡自大同詣軍前求見,言在明為代王參謀。明諸臣方尚貪酷,虐民罔上,必有圣主應(yīng)天而興,故徒步上謁。旋疏言:“大同城小而堅(jiān),師攻當(dāng)先關(guān)而后城,攻關(guān)宜穴地。宣府城大破碎,宜決洋河灌之!本拍暾,復(fù)疏策進(jìn)取,言:“明文武將吏皆以賂得,無謀無勇;又以貪故,餉減器窳,兵不用命。所以能拒我者,不過畏殺、畏掠、畏父母妻子離散,乃倚火器以死御我。今宣、大新被兵,山、陜、川、湖陷於流賊。賊半天下,兵亦半天下。惟東南無事,又困於新餉。上不及此時進(jìn)兵,明不恒弱,我不恒強(qiáng),節(jié)短勢險,人有鼎立之志。豈非自失其機(jī),反貽異日憂乎?原上毋負(fù)天生上之心也。”疏入,上曰:“待朕思之!倍,遣貝勒多爾袞帥師收察哈爾。文衡又言:“宜率蒙古入偏岢,略太原,假中國物力以富蒙古;且張軍威,并可近招流賊,并力并進(jìn)。”上授文衡秘書院副理事官,賜田宅、銀幣,以大臣雅希禪女妻焉。隸鑲黃旗漢軍。 順治元年,出為山東青州知府。初上官,總兵官柯永盛以戍青州之兵徇高密,而侍郎王鰲永以招撫至,主餉。趙應(yīng)元者,從李自成為旗鼓,<間見>青州兵寡,陽就鰲永降,請置孥於城。既入,遂執(zhí)殺鰲永。文衡見應(yīng)元,為好語,具疏請留鎮(zhèn)。應(yīng)元喜,攫庫金,群酗。會梅勒額真和讬、李率泰率禁旅略登、萊,道青州,營城西北。文衡惎應(yīng)元出謁和讬等,慰勞遣還,密令兵從入,夜起戮應(yīng)元及其黨數(shù)十人。青州平。 二年,移淮安府知府。豫親王多鐸下?lián)P州,道淮安。文衡請禁將吏毋擾市,糗糧芻秣應(yīng)期立辦。三遷,巡撫甘肅。五年二月上官,逾月而遘米喇印之亂。變未作,喇印詭言要文衡造其家集議。文衡行未至,賊環(huán)射殺之?偙鴦⒘汲,副將毛鑌、潘云騰,游擊黃得成、金印,都司王之俊,守備胡大年、李廷試、李承澤、陳九功皆死。參將翟大有與戰(zhàn),沒於陣。賊挾西寧道副使林維造至北關(guān),搤殺之。越日,陷涼州,戕西寧道參議張鵬翼。賊四出侵掠,破鞏昌,戕臨鞏兵備道李絮飛;破岷州,戕知州杜懋哲、王札;破蘭州,戕同知趙沖學(xué),知州趙翀,訓(xùn)導(dǎo)白旗、國學(xué)錦;破臨洮,戕同知徐養(yǎng)奇;破渭源,戕知縣李淐;戰(zhàn)通渭,圍子山,知縣周盛時被創(chuàng)死。事平,皆贈恤如例。 張存仁,遼陽人。明寧遠(yuǎn)副將,與總兵祖大壽同守大凌河。天聰五年,太宗自將攻大凌河,從大壽出降,仍授副將。六年正月,存仁與副將張洪謨、參將高光輝、游擊方獻(xiàn)可合疏請乘時進(jìn)取,參將姜新別疏請令副將祖可法、劉天祿先取松、杏二城,則錦州自下。七年五月,新復(fù)請進(jìn)兵,洪謨等及新皆大凌河降將也。 崇德元年五月,始設(shè)都察院,班六部上。以存仁為承政,并授世職一等梅勒章京。越數(shù)日,存仁上言:“臣自歸國,默察諸臣賢否,政事得失,但不敢出位妄論列。今上創(chuàng)立此官,而以命臣。臣而正直,后之人正直必有過於臣者;臣而邪佞,后之人邪佞亦必有甚於臣者。所慮臣本心而行事,人不敢彈劾而臣彈劾之,人不敢更張而臣更張之,舉國必共攻臣,使臣上無以報主恩,下無以伸己志,獲戾滋甚。臣雖愚,豈不知隨眾然諾,其事甚易;發(fā)奸擿伏,其事甚難。誠見不如此,不足以盡職。敢於受任之始,瀝誠以請:如臣茍且塞責(zé),畏首畏尾,請以負(fù)君之罪殺臣;如臣假公行私,瞻顧情面,請以欺君之罪殺臣;如臣貪財受賄,私家利己,請以貪婪之罪殺臣。茍臣無此三罪,而奸邪誣陷,亦原上申乾斷,以儆讒嫉。”上曰:“此或知有其人而為是言。朕素不聽讒,惟親見者始信之。且朕志定於上,而諸臣蒙澤於下,縱有奸邪,孰能售其術(shù)哉?”越數(shù)日,以阿什達(dá)爾漢為都察院滿承政,尼堪為蒙古承政,并增置祖可法為漢承政。上御清寧宮,阿什達(dá)爾漢等前奏事,上因諭曰:“朕有過,親王以下壞法亂紀(jì),民左道惑眾,皆當(dāng)不時以聞。若舉細(xì)而遺大,非忠直也!笨煞▽υ唬骸俺嫉任┥鲜菓,他復(fù)何忌?有聞必以奏。”存仁曰:“可法言非是。臣誠忠直為國,上前且犯顏直諫,況他人乎?”上曰:“然。人果正直,天地鬼神不能搖動,人主焉得而奪之?”是歲,都察院劾刑部承政郎球貪汙,論罪;劾工部奪民居授降人,復(fù)別造宅償民,勞民非制。上以諸臣多未更事,事事加罪,反令惶惑,但誡毋更違令。 三年正月,可法、存仁疏言:“禮部行考試,令奴仆不得與。上前歲試士,奴仆有中式者,別以人畀其主。今忽更此制,臣等竊謂奴仆宜令與試,但限以十人為額。茍十人皆才,何惜以十人易之?”上曰:“昔取遼東,良民多為奴仆。朕令諸王下至民家,皆察而出之,復(fù)為良民。又許應(yīng)試,少通文藝,拔為儒生。今滿洲家奴仆,非先時濫占者比;蛴幸欢T生,非攻城破敵血戰(zhàn)而得,即以戰(zhàn)死被賚。昨歲克皮島,滿洲官兵爭效命,漢官兵坐視不救。此行所得之人,茍無故奪之,彼死戰(zhàn)之勞,捐軀之義,何忍棄也?若別以人相易,易者無罪,強(qiáng)令為奴,獨(dú)非人乎?爾等但愛漢人,不知惜滿洲有功將士及見易而為奴者也!笨煞、存仁引罪謝。既,復(fù)論戶部承政韓大勛盜帑,大勛坐奪職。四月,疏請敕戶部立四柱年冊,再疏請誅大勛,又劾吏部、刑部復(fù)用贓吏違旨壞法,皆與可法合疏上,上皆嘉納之。七月,更定官制,可法、存仁皆改都察院右參政。漢軍旗制定,隸鑲藍(lán)旗。 大壽既降,復(fù)入錦州為明守,攻數(shù)年不克。五年正月,存仁疏請屯兵廣寧,扼寧遠(yuǎn)、錦州門戶。四月,又疏言:“臣睹今日情勢,錦州所必爭。但略地得利易,圍城見功難。原上振軍心,與之堅(jiān)持。截彼诇察,禁我逃亡。遠(yuǎn)不過一歲,近不過一月,當(dāng)有機(jī)可乘。兵法全城為上,蓋貴得人得地,不貴得空城也。我?guī)焿壕常吮貤夊\州,保寧遠(yuǎn);再急,彼必棄寧遠(yuǎn),保山海關(guān)。大壽跋扈畏罪,豈肯輕去其窟?事緩則計持久,事急則慮身家。大壽背恩失信,人皆以為無顏再降。臣深知其心無定,惟便是圖,急則悉置不顧。況彼所恃者蒙古耳,今蒙古多慕化而來,彼必疑而防之。防之嚴(yán)則思離,離則思變。伏原以屯耕為本務(wù),率精銳薄城,顯檄蒙古,縱俘宣諭,未有不相率出降者。此攻心之策,得人得地之術(shù)也!笔拢瑥(fù)言:“兵事有時、有形、有勢,三者變化無定,而用之在人。松山、杏山、塔山三城,乃錦州之羽翼,寧遠(yuǎn)之咽喉。塔山城倚西山之麓,自其巔發(fā)炮俯擊,城易破也。既得此城,羽翼折,咽喉塞矣。兵法困堅(jiān)城者,必留其隙。錦州雖不甚堅(jiān),當(dāng)留山海關(guān)以為之隙。錦州遼兵少,西兵多,一人負(fù)箭入,群驚而思遁。能善用巧,山海關(guān)可下!笔枘┎⒀詾跽娉坑龇希m令奴仆代,上為申禁。 六年,師屢破明兵松山、杏山間,存仁復(fù)疏請相機(jī)度勢,以時進(jìn)兵。七年,既克錦州,存仁請招吳三桂降。上頒御劄撫諭,并命存仁遺以私書,略言:“明運(yùn)將終,重臣大帥就俘歸命。將軍祖氏甥,雖欲逃罪,無以自明。大廈將傾,一木不能支。縱茍延歲月,智竭力窮,終蹈舅氏故轍。何若未困先降,勛名俱重?”六月,烏真超哈四旗始分置八固山,授存仁鑲藍(lán)旗梅勒額真。八年,從鄭親王濟(jì)爾哈朗取前屯衛(wèi)、中后所,加半個前程。 順治元年,從入關(guān),與固山額真葉臣率師徇山西,下府六、州二十四、縣一百三十一,遂克太原。又從豫親王多鐸略河南,下江南,督所部以炮戰(zhàn),屢有克捷。二年六月,從貝勒博洛定浙江,以存仁領(lǐng)浙江總督。兵后民流亡,存仁集士紳使撫諭,民復(fù)其所。七月,疏言:“近有薙發(fā)之令,民或假此號召為逆。若反形既著,重勞大兵,莫若速遣提學(xué),開科取士,下令免積逋,減額賦,使讀書者希仕進(jìn),力田者逭追呼,則莫肯相從為逆矣。”得旨,謂“誠安民急務(wù)也”,令新定諸行省皆準(zhǔn)恩詔施行。 十一月,授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浙江、福建。時明魯王以海保紹興,號“監(jiān)國”,其將方國安鎮(zhèn)嚴(yán)州。故明福王由崧倚大學(xué)士馬士英,用以亡國,士英走依國安。是歲九月,國安自富陽渡錢塘江窺杭州,存仁遣副將張杰、王定國率師御之,斬四千馀級。國安退保富陽。又令定國出屯馀杭,遇國安兵,與戰(zhàn),自關(guān)頭至小嶺,逐北二十里,斬國安子士衍。十月,士英復(fù)以兵至,去杭州十里為壘五。平南大將軍貝勒勒克德渾帥師赴之,未至,士英引去,存仁與總兵官田雄追擊之,斬五百馀級。十一月,士英、國安復(fù)以兵至,存仁與梅勒額真季什哈及雄等帥師擊之,敵溺江死者無算。十二月,士英、國安屯赭山,掠朱橋、范村諸處。存仁與梅勒額真朱瑪喇及雄、杰等分兵與戰(zhàn),國安所將水師數(shù)萬人殲焉,馀眾俘馘殆盡。三年二月,有姚志卓者,為亂於昌化,與國安相應(yīng)。存仁遣杰等擊走志卓,復(fù)昌化。五月,敘功,進(jìn)三等昂邦章京。六月,遣副將張國勛等破敵太湖,獲士英等,戮之。十一月,存仁請?jiān)O(shè)水師五千,備錢塘江御?。四年五月,遣副將滿進(jìn)忠等收福州鎮(zhèn)東衛(wèi),破海寇周鶴芝;遣副將李繡援浦城,逐鶴芝黨岑本高。十二月,遣副將馬成龍等破敵處州,克景寧、云和、龍泉三縣。五年正月,明宜春王議衍率眾自江西入福建,保汀州山寨,總兵官于永紱擊破之。二月,分兵克連城、順昌、將樂三縣,獲明侍郎趙士冕、總兵黃鍾靈等。存仁自至浙江,屢以疾乞休,至是始得請,受代以去。 六年八月,起授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總督直隸、山東、河南三行省,巡撫保定諸府,提督紫金諸關(guān),兼領(lǐng)海防。盜發(fā)榆園,為大名諸縣害。存仁聞歸德侯方域才,貽書咨治盜策,方域具以對。存仁用其計,盜悉平。七年,上令疆吏考校諸守令,以文藝最高下。存仁出按諸府縣,廉能吏有一二語通曉,即注上考;非然者,文雖工亦乙之。監(jiān)司請其故,存仁曰:“我武臣也,上命我校文,我第考實(shí),文有偽,實(shí)難欺也。況諸守令多從龍之士,未嘗教之,遽以文藝校短長,不寒廉能吏心乎?”屢遇恩詔,進(jìn)一等精奇尼哈番兼拖沙喇哈番。九年,卒,贈太子太保,謚忠勤,祀直隸、山東、河南、浙江、福建五行省名宦。乾隆初,定封三等子。 存仁弟子瑞午,康熙間為福建邵武府知府。耿精忠叛,徇諸郡邑,瑞午不為下,死之。子飏、瑛、珍、珖、玳、瑜,子婦王、李皆從死。事定,贈瑞午太仆寺卿。存仁孫璲,康熙間以佐領(lǐng)從軍,鄭成功將劉國軒攻海澄,戰(zhàn)死,贈拖沙喇哈番。 論曰:國初諸大政,皆定自太祖、太宗朝。世謂承疇實(shí)成之,誣矣。承疇再出經(jīng)略,江南、湖廣以逮滇、黔,皆所勘定;桂王既入緬甸,不欲窮追,以是罷兵柄。孟喬芳撫綏隴右,在當(dāng)日疆臣中樹績最烈。張存仁通達(dá)公方,洞達(dá)政本。二人皆明將。明世武臣,未有改文秩任節(jié)鉞者,而二人建樹顧如此。資格固不足以限人歟,抑所遭之時異也?

 

清史稿

   清史稿 全書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紀(jì)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傳三百一十六卷,以紀(jì)傳為中心。所記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下至1911年清朝滅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歷史。 
  《清史稿》是由中華民國初年特設(shè)的清史館編修的,以館長趙爾巽任主編,繆荃孫、柯劭忞等為總纂,另設(shè)纂修、協(xié)修、提調(diào)、?钡嚷。參加編寫工作的先后有一百多人!肚迨犯濉酚1914年開始編纂,1920年編成初稿,1926年修訂一次,1927年秋大致完稿,前后歷時十四年。對于這樣一部有清一代的正史,“本應(yīng)詳審修正,以冀減少疵颣”但“以時事之艱虞,學(xué)說之龐雜”,尤其因主編趙爾巽“年齒之遲暮,再多慎重,恐不及待”。于是就委托袁金鎧經(jīng)辦發(fā)刊和?淌乱恕S1928年刊印,1929年發(fā)行。 

卷十一 本紀(jì)十一 卷十二 本紀(jì)十二
卷十三 本紀(jì)十三 卷十四 本紀(jì)十四
卷十五 本紀(jì)十五 卷十六 本紀(jì)十六
卷十七 本紀(jì)十七 卷十八 本紀(jì)十八
卷十九 本紀(jì)十九 卷二十 本紀(jì)二十
卷二十一 本紀(jì)二十一 卷二十二 本紀(jì)二十二
卷八十三 志五十八 卷八十四 志五十九
卷八十五 志六十 卷八十六 志六十一
卷八十七 志六十二 卷八十八 志六十三
卷八十九 志六十四 卷九十 志六十五
卷九十一 志六十六 卷九十二 志六十七
卷九十三 志六十八 卷九十四 志六十九
卷一百四十 志一百十五 卷一百四十一 志一百十六
卷一百四十二 志一百十七 卷一百四十三 志一百十八
卷一百四十四 志一百十九 卷一百四十五 志一百二十
卷一百四十六 志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四十七 志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四十八 志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四十九 志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五十 志一百二十五 卷三百五 列傳九十二
卷三百六 列傳九十三 卷三百七 列傳九十四
卷三百八 列傳九十五 卷三百九 列傳九十六
卷三百十 列傳九十七 卷三百十一 列傳九十八
卷三百十二 列傳九十九 卷三百十三 列傳一百
卷三百十四 列傳一百一 卷三百十五 列傳一百二
卷五百 列傳二百八十七 卷五百一 列傳二百八十八
卷五百二 列傳二百八十九 卷五百三 列傳二百九十
卷五百四 列傳二百九十一 卷五百五 列傳二百九十二
卷五百六 列傳二百九十三 卷五百七 列傳二百九十四
卷五百八 列傳二百九十五 卷五百九 列傳二百九十六
卷五百十 列傳二百九十七 卷一 本紀(jì)一
卷二 本紀(jì)二 卷三 本紀(jì)三
卷四 本紀(jì)四 卷五 本紀(jì)五
卷六 本紀(jì)六 卷七 本紀(jì)七
卷八 本紀(jì)八 卷九 本紀(jì)九
卷十 本紀(jì)十 卷二十三 本紀(jì)二十三
卷二十四 本紀(jì)二十四 卷二十五 本紀(jì)二十五
卷二十六 志一 卷二十七 志二
卷二十八 志三 卷二十九 志四
卷三十 志五 卷三十一 志六
卷三十二 志七 卷三十三 志八
卷三十四 志九 卷三十五 志十
卷三十六 志十一 卷三十七 志十二
卷三十八 志十三 卷三十九 志十四
卷四十 志十五 卷四十一 志十六
卷四十二 志十七 卷四十三 志十八
卷四十四 志十九 卷四十五 志二十
卷四十六 志二十一 卷四十七 志二十二
卷四十八 志二十三 卷四十九 志二十四
卷五十 志二十五 卷五十一 志二十六
卷五十二 志二十七 卷五十三 志二十八
卷五十四 志二十九 卷五十五 志三十
卷五十六 志三十一 卷五十七 志三十二
卷五十八 志三十三 卷五十九 志三十四
卷六十 志三十五 卷六十一 志三十六
卷六十二 志三十七 卷六十三 志三十八
卷六十四 志三十九 卷六十五 志四十
卷六十六 志四十一 卷六十七 志四十二
卷六十八 志四十三 卷六十九 志四十四
卷七十 志四十五 卷七十一 志四十六
卷七十二 志四十七 卷七十三 志四十八
卷七十四 志四十九 卷七十五 志五十
卷七十六 志五十一 卷七十七 志五十二
卷七十八 志五十三 卷七十九 志五十四
卷八十 志五十五 卷八十一 志五十六
卷八十二 志五十七 卷九十五 志七十
卷九十六 志七十一 卷九十七 志七十二
卷九十八 志七十三 卷九十九 志七十四
卷一百 志七十五 卷一百一 志七十六
卷一百二 志七十七 卷一百三 志七十八
卷一百四 志七十九 卷一百五 志八十
卷一百六 志八十一 卷一百七 志八十二
卷一百八 志八十三 卷一百九 志八十四
卷一百十 志八十五 卷一百十一 志八十六
卷一百十二 志八十七 卷一百十三 志八十八
卷一百十四 志八十九 卷一百十五 志九十
卷一百十六 志九十一 卷一百十七 志九十二
卷一百十八 志九十三 卷一百十九 志九十四
卷一百二十 志九十五 卷一百二十一 志九十六
卷一百二十二 志九十七 卷一百二十三 志九十八
卷一百二十四 志九十九 卷一百二十五 志一百
卷一百二十六 志一百一 卷一百二十七 志一百二
卷一百二十八 志一百三 卷一百二十九 志一百四
卷一百三十 志一百五 卷一百三十一 志一百六
卷一百三十二 志一百七 卷一百三十三 志一百八
卷一百三十四 志一百九 卷一百三十五 志一百十
卷一百三十六 志一百十一 卷一百三十七 志一百十二
卷一百三十八 志一百十三 卷一百三十九 志一百十四
卷一百五十一 志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五十二 志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五十三 志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五十四 志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五十五 志一百三十 卷一百五十六 志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五十七 志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五十八 志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五十九 志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六十 志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六十一 表一 卷一百六十二 表二
卷一百六十三 表三 卷一百六十四 表四
卷一百六十五 表五 卷一百六十六 表六
卷一百六十七 表七 卷一百六十八 表八
卷一百六十九 表九 卷一百七十 表十
卷一百七十一 表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表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表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表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表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表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表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表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表十九 卷一百八十 表二十
卷一百八十一 表二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表二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表二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表二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表二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表二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表二十七 卷一百八十八 表二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表二十九 卷一百九十 表三十
卷一百九十一 表三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表三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表三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表三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表三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表三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表三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表三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表三十九 卷二百 表四十
卷二百一 表四十一 卷二百二 表四十二
卷二百三 表四十三 卷二百四 表四十四
卷二百五 表四十五 卷二百六 表四十六
卷二百七 表四十七 卷二百八 表四十八
卷二百九 表四十九 卷二百一十 表五十
卷二百十一 表五十一 卷二百十二 表五十二
卷二百十三 表五十三 卷二百十四 列傳一
卷二百十五 列傳二 卷二百十六 列傳三
卷二百十七 列傳四 卷二百十八 列傳五
卷二百十九 列傳六 卷二百二十 列傳七
卷二百二十一 列傳八 卷二百二十二 列傳九
卷二百二十三 列傳十 卷二百二十四 列傳十一
卷二百二十五 列傳十二 卷二百二十六 列傳十三
卷二百二十七 列傳十四 卷二百二十八 列傳十五
卷二百二十九 列傳十六 卷二百三十 列傳十七
卷二百三十一 列傳十八 卷二百三十二 列傳十九
卷二百三十三 列傳二十 卷二百三十四 列傳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五 列傳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六 列傳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七 列傳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八 列傳二十五
卷二百三十九 列傳二十六 卷二百四十 列傳二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列傳二十八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二十九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三十 卷二百四十四 列傳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三十二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三十三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三十四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三十五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三十六 卷二百五十 列傳三十七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三十八 卷二百五十二 列傳三十九
卷二百五十三 列傳四十 卷二百五十四 列傳四十一
卷二百五十五 列傳四十二 卷二百五十六 列傳四十三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四十四 卷二百五十八 列傳四十五
卷二百五十九 列傳四十六 卷二百六十 列傳四十七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四十八 卷二百六十二 列傳四十九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五十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五十一
卷二百六十五 列傳五十二 卷二百六十六 列傳五十三
卷二百六十七 列傳五十四 卷二百六十八 列傳五十五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五十六 卷二百七十 列傳五十七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五十八 卷二百七十二 列傳五十九
卷二百七十三 列傳六十 卷二百七十四 列傳六十一
卷二百七十五 列傳六十二 卷二百七十六 列傳六十三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六十四 卷二百七十八 列傳六十五
卷二百七十九 列傳六十六 卷二百八十 列傳六十七
卷二百八十一 列傳六十八 卷二百八十二 列傳六十九
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七十 卷二百八十四 列傳七十一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七十二 卷二百八十六 列傳七十三
卷二百八十七 列傳七十四 卷二百八十八 列傳七十五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七十六 卷二百九十 列傳七十七
卷二百九十一 列傳七十八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七十九
卷二百九十三 列傳八十 卷二百九十四 列傳八十一
卷二百九十五 列傳八十二 卷二百九十六 列傳八十三
卷二百九十七 列傳八十四 卷二百九十八 列傳八十五
卷二百九十九 列傳八十六 卷三百 列傳八十七
卷三百一 列傳八十八 卷三百二 列傳八十九
卷三百三 列傳九十 卷三百四 列傳九十一
卷三百十六 列傳一百三 卷三百十七 列傳一百四
卷三百十八 列傳一百五 卷三百十九 列傳一百六
卷三百二十 列傳一百七 卷三百二十一 列傳一百八
卷三百二十二 列傳一百九 卷三百二十三 列傳一百十
卷三百二十四 列傳一百十一 卷三百二十五 列傳一百十二
卷三百二十六 列傳一百十三 卷三百二十七 列傳一百十四
卷三百二十八 列傳一百十五 卷三百二十九 列傳一百十六
卷三百三十 列傳一百十七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一百十八
卷三百三十二 列傳一百十九 卷三百三十三 列傳一百二十
卷三百三十四 列傳一百二十一 卷三百三十五 列傳一百二十二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一百二十三 卷三百三十七 列傳一百二十四/a>
卷三百三十八 列傳一百二十五 卷三百三十九 列傳一百二十六
卷三百四十 列傳一百二十七 卷三百四十一 列傳一百二十八
卷三百四十二 列傳一百二十九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一百三十
卷三百四十四 列傳一百三十一 卷三百四十五 列傳一百三十二
卷三百四十六 列傳一百三十三 卷三百四十七 列傳一百三十四
卷三百四十八 列傳一百三十五 卷三百四十九 列傳一百三十六
卷三百五十 列傳一百三十七 卷三百五十一 列傳一百三十八
卷三百五十二 列傳一百三十九 卷三百五十三 列傳一百四十
卷三百五十四 列傳一百四十一 卷三百五十五 列傳一百四十二
卷三百五十六 列傳一百四十三 卷三百五十七 列傳一百四十四
卷三百五十八 列傳一百四十五 卷三百五十九 列傳一百四十六
卷三百六十 列傳一百四十七 卷三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八
卷三百六十二 列傳一百四十九 卷三百六十三 列傳一百五十
卷三百六十四 列傳一百五十一 卷三百六十五 列傳一百五十二
卷三百六十六 列傳一百五十三 卷三百六十七 列傳一百五十四
卷三百六十八 列傳一百五十五 卷三百六十九 列傳一百五十六
卷三百七十 列傳一百五十七 卷三百七十一 列傳一百五十八
卷三百七十二 列傳一百五十九 卷三百七十三 列傳一百六十
卷三百七十四 列傳一百六十一 卷三百七十五 列傳一百六十二
卷三百七十六 列傳一百六十三 卷三百七十七 列傳一百六十四
卷三百七十八 列傳一百六十五 卷三百七十九 列傳一百六十六
卷三百八十 列傳一百六十七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一百六十八
卷三百八十二 列傳一百六十九 卷三百八十三 列傳一百七十
卷三百八十四 列傳一百七十一 卷三百八十五 列傳一百七十二
卷三百八十六 列傳一百七十三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一百七十四
卷三百八十八 列傳一百七十五 卷三百八十九 列傳一百七十六
卷三百九十 列傳一百七十七 卷三百九十一 列傳一百七十八
卷三百九十二 列傳一百七十九 卷三百九十三 列傳一百八十
卷三百九十四 列傳一百八十一 卷三百九十五 列傳一百八十二
卷三百九十六 列傳一百八十三 卷三百九十七 列傳一百八十四
卷三百九十八 列傳一百八十五 卷三百九十九 列傳一百八十六
卷四百 列傳一百八十七 卷四百一 列傳一百八十八
卷四百二 列傳一百八十九 卷四百三 列傳一百九十
卷四百四 列傳一百九十一 卷四百五 列傳一百九十二
卷四百六 列傳一百九十三 卷四百七 列傳一百九十四
卷四百八 列傳一百九十五 卷四百九 列傳一百九十六
卷四百十 列傳一百九十七 卷四百十一 列傳一百九十八
卷四百十二 列傳一百九十九 卷四百十三 列傳二百
卷四百十四 列傳二百一 卷四百十五 列傳二百二
卷四百十六 列傳二百三 卷四百十七 列傳二百四
卷四百十八 列傳二百五 卷四百十九 列傳二百六
卷四百二十 列傳二百七 卷四百二十一 列傳二百八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二百九 卷四百二十三 列傳二百十
卷四百二十四 列傳二百十一 卷四百二十五 列傳二百十二
卷四百二十六 列傳二百十三 卷四百二十七 列傳二百十四
卷四百二十八 列傳二百十五 卷四百二十九 列傳二百十六
卷四百三十 列傳二百十七 卷四百三十一 列傳二百十八
卷四百三十二 列傳二百十九 卷四百三十三 列傳二百二十
卷四百三十四 列傳二百二十一 卷四百三十五 列傳二百二十二
卷四百三十六 列傳二百二十三 卷四百三十七 列傳二百二十四
卷四百三十八 列傳二百二十五 卷四百三十九 列傳二百二十六
卷四百四十 列傳二百二十七 卷四百四十一 列傳二百二十八
卷四百四十二 列傳二百二十九 卷四百四十三 列傳二百三十
卷四百四十四 列傳二百三十一 卷四百四十五 列傳二百三十二
卷四百四十六 列傳二百三十三 卷四百四十七 列傳二百三十四
卷四百四十八 列傳二百三十五 卷四百四十九 列傳二百三十六
卷四百五十 列傳二百三十七 卷四百五十一 列傳二百三十八
卷四百五十二 列傳二百三十九 卷四百五十三 列傳二百四十
卷四百五十四 列傳二百四十一 卷四百五十五 列傳二百四十二
卷四百五十六 列傳二百四十三 卷四百五十七 列傳二百四十四
卷四百五十八 列傳二百四十五 卷四百五十九 列傳二百四十六
卷四百六十 列傳二百四十七 卷四百六十一 列傳二百四十八
卷四百六十二 列傳二百四十九 卷四百六十三 列傳二百五十
卷四百六十四 列傳二百五十一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二百五十二
卷四百六十六 列傳二百五十三 卷四百六十七 列傳二百五十四
卷四百六十八 列傳二百五十五 卷四百六十九 列傳二百五十六
卷四百七十 列傳二百五十七 卷四百七十一 列傳二百五十八
卷四百七十二 列傳二百五十九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二百六十
卷四百七十四 列傳二百六十一 卷四百七十五 列傳二百六十二
卷四百七十六 列傳二百六十三 卷四百七十七 列傳二百六十四
卷四百七十八 列傳二百六十五 卷四百七十九 列傳二百六十六
卷四百八十 列傳二百六十七 卷四百八十一 列傳二百六十八
卷四百八十二 列傳二百六十九 卷四百八十三 列傳二百七十
卷四百八十四 列傳二百七十一 卷四百八十五 列傳二百七十二
卷四百八十六 列傳二百七十三 卷四百八十七 列傳二百七十四
卷四百八十八 列傳二百七十五 卷四百八十九 列傳二百七十六
卷四百九十 列傳二百七十七 卷四百九十一 列傳二百七十八
卷四百九十二 列傳二百七十九 卷四百九十三 列傳二百八十
卷四百九十四 列傳二百八十一 卷四百九十五 列傳二百八十二
卷四百九十六 列傳二百八十三 卷四百九十七 列傳二百八十四
卷四百九十八 列傳二百八十五 卷四百九十九 列傳二百八十六
卷五百十一 列傳二百九十八 卷五百十二 列傳二百九十九
卷五百十三 列傳三百 卷五百十四 列傳三百一
卷五百十五 列傳三百二 卷五百十六 列傳三百三
卷五百十七 列傳三百四 卷五百十八 列傳三百五
卷五百十九 列傳三百六 卷五百二十 列傳三百七
卷五百二十一 列傳三百八 卷五百二十二 列傳三百九
卷五百二十三 列傳三百十 卷五百二十四 列傳三百十一
卷五百二十五 列傳三百十二 卷五百二十六 列傳三百十三
卷百二十七 列傳三百十四 卷五百二十八 列傳三百十五
卷五百二十九 列傳三百十六 《清史稿》發(fā)刊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