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jī)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先核實! 清史稿

 

卷百二十七 列傳三百十四

◎?qū)賴? ○越南 越南先稱安南。順治初,安南都統(tǒng)使莫敬耀來歸,未及授爵而卒,尋授其子莫元清為安南都統(tǒng)使。 十六年八月,經(jīng)略大學(xué)士洪承疇始奏言安南國遣吏目玉川伯鄧福綏、朝陽伯阮光華,赍啟赴信郡王軍前抒誠納款。十七年九月,黎維祺始自稱國王,奉表貢方物,帝嘉之,賜文綺、白金。十八年,敕曰:“朕惟修德來遠(yuǎn),盛代之弘謨;納款歸仁,人臣之正誼。既輸誠而向化,用錫命以宣恩。褒忠勸良,典至重也。爾安南國王黎維祺,僻處炎方,保有厥眾。乃能被服聲教,特先遣使來歸,循覽表文,悃忱可見。古稱識時俊杰,王庶幾有之。用錫敕獎諭,仍賚爾差官釵仁根銀幣衣服等事,遣通事序班一員伴送至廣西,沿途撥發(fā)兵馬導(dǎo)之出疆。爾受茲寵命,其益勵忠節(jié),永作屏藩,恪守職貢,丕承無斁。欽哉!”未幾,維祺卒,子維禔嗣。尋又卒,子維禧嗣。 康熙二年十一月,維禧遣黎斅等表謝,附貢方物。三年二月,遣內(nèi)院編修吳光、禮部司務(wù)朱志遠(yuǎn),諭祭故王維祺、維禔。五年五月,維禧繳送故明王永歷敕、印,遣內(nèi)國史館翰林學(xué)士程方朝、禮部郎中張易賁冊封維禧為安南國王,賜鍍金駝鈕銀印。六年,維禧奪都統(tǒng)使莫元清高平地,元清奔云南,上疏陳訴,帝命安置南寧。維祺亦上疏言興兵復(fù)仇本末。 初,明正德十一年,社堂燒香官陳暠殺其王莫晭自立,晭臣都力士莫登庸討殺暠,立晭兄子譓。嘉靖元年,登庸逐譓自立,譓子黎平據(jù)清華自為一國。后莫氏漸衰,但保高平一郡,勢益弱。至是,帝遣內(nèi)院侍讀李仙根、兵部主事楊兆杰,赍敕諭維禧,將高平土地人民歸莫元清:“各守其土,盡爾藩職!背酰材隙槿暌回。七年,維禧疏請六年兩貢并進(jìn),帝如所請。八年,使臣李仙根等赍回維禧覆疏,言遵旨將高平府石林、廣原、上瑯、下瑯土地人民歸莫元清,因奏稱黎維禧所歸土地,尚有保樂、七源二州,昆侖、金馬等十二總社未還,請再敕諭全還,帝不許。 是年,黎維禧薨,弟維<口吞>權(quán)理國事。十三年正月,維<口吞>以訃告,遣陪臣胡士揚(yáng)等進(jìn)康熙八年、十一年歲貢,疏言:“先王世守安南,為逆臣莫登庸篡弒,賴輔政鄭檍之祖剿除恢復(fù)。莫逆遺孽篡據(jù)高平,乍臣乍叛。至莫元清懼臣討罪,潛入內(nèi)地投誠。康熙八年,奉命令還高平,臣維禧欽奉君命,敢不懔遵。但莫元清為臣不共之仇,高平為世守之土,叛逆竊據(jù),禍在蕭墻。叩懇天恩,仍令高平屬歸本國。且莫元清尚有誓辭及祭伊父莫敬耀文,內(nèi)有‘圖逆天朝’之語,今謹(jǐn)敬呈,并貢方物!笔孪虏孔h。尋議:“前維禧退還莫元清高平,取有復(fù)相和好印結(jié)。今維<口吞>雖言收得誓書、祭文,但此文年久,誓辭系莫敬耀名,或得自敬耀存時,或得自元清今日,殊難懸擬,應(yīng)飭維<口吞>查明具題再議。”從之。 十四年,黎維<口吞>卒,弟維正權(quán)理國事。十六年,帝諭維正曰:“逆賊吳三桂,值明季闖賊之變,委身從賊,以父死賊手,窮竄來歸,念其投誠,錫之王爵,方且感恩圖報,殫竭忠誠。詎意以梟獍之資,懷狙詐之計,陰謀不軌,自啟釁端,藉請搬移,輒行叛逆,煽惑奸宄,涂炭生靈。朕連年遣兵征討,秦、隴底定,閩、粵蕩平,惟吳三桂竊據(jù)一隅,茍延旦夕。今大兵云集,恐其挺走,潛竄嶺南。茲以王累世屏藩,效忠天國,亂臣賊子,諒切同仇。今已遣諸軍大張撻伐,平定粵西,進(jìn)取滇、黔。爾國壤地相屬,素諳形勢,王其遴選將士,協(xié)力殲除,懋賞榮褒,朝有令典。欽哉,無負(fù)朕命!”十八年十一月,維正慶賀大捷,疏言:“逆賊吳三桂,變亂數(shù)年,阻臣貢路,且再三脅誘,迫令服從,區(qū)區(qū)愚忠,罔敢易節(jié)。乃有逆臣莫元清與三桂密相締結(jié),潛入高平,圖為掩襲。今原仗天威,追擒逆黨,明正其罪,以固屏藩。”許之。 二十一年九月,維正遣陪臣甲全等表賀閩、粵肅清,并進(jìn)歲貢方物;又為故王維<口吞>請恤,議恤如例。時所貢金銀器皿與本內(nèi)不符,詔免深求,其馀貢物酌減白絹、降真香、中黑線香等物。二十二年四月,遣翰林院侍讀明圖、翰林院編修孫卓冊封黎維正為安南國王,御書“忠孝守邦”四字賜之。同時遣翰林院侍讀鄔黑、禮部郎中周燦諭祭故王維禧、維<口吞>。時莫元清已故,其弟敬光為黎氏所敗,率眾來奔,帝命發(fā)回安南。尋敬光病歿泗城土府,莫氏遂絕。 二十五年,增賜安南國王表里五十,著為例。三十六年,維正奏言牛馬、蝴蝶、浦園三處為鄰界土司侵占,請給還。帝問云南巡撫石文晟,知其地屬開化府已三十馀年,并非安南故地,移文責(zé)之。五十七年十月,黎維正薨,嗣子維祹以訃告,請襲封,附貢方物。五十八年二月,遣內(nèi)閣中書鄧廷喆、翰林院編修成文諭祭故王黎維正,兼冊封維祹為安南國王。 雍正二年,維祹遣陪臣表賀登極,附貢方物,賜御書“日南世祚”四字。三年,云南總督高其倬奏言:“云南開化府與安南接界,自開化府馬伯汛外四十里至鉛廠山下小河內(nèi)有逢春里六寨,冊載秋糧十二石零。康熙二十八年,入於安南。又云南通志載自開化府文山縣南二百四十里至賭咒河與安南為界。今自開化府至現(xiàn)在之馬伯汛,止一百二十里,即至鉛廠山下小河,亦止一百六十里,是鉛廠山小河外尚有八十里,內(nèi)設(shè)都龍、南丹兩廠,為云南舊境。雖失在前明,但封疆所系,均應(yīng)一并清查,委勘立界!钡壑I:“都龍、南丹等處明季已入安南,是侵占非始於我朝。安南入我朝以來,累世恭順,不宜與爭尺寸之地!本S祹尋疏辯。 嗣總督鄂爾泰疏請於鉛廠山下小河離馬伯汛四十里立界,維祹復(fù)激詞陳訴。五年,諭維祹曰:“朕統(tǒng)馭寰區(qū),凡茲臣庶之邦,莫非吾土,何必較論此區(qū)區(qū)四十里之地。但分疆定界,政所當(dāng)先,侯甸要荒,事同一體。今遠(yuǎn)藩蒙古,奉諭之下,莫不欽承,豈爾國素稱禮義之邦,獨違越於德化之外哉?王不必以侵占內(nèi)地為嫌,拳拳申辯,此乃前人之誤,非王之過也。王惟祇遵諭旨,朕不深求,儻意或遲回,失前恭順,則自取咎戾,懷遠(yuǎn)之仁,豈能幸邀?王其祇哉,無替朕命!”維祹感悔奏謝。帝因以馬伯汛外四十里賜維祹,仍以馬伯汛之小賭咒河為界。六年三月,遣副都御史杭奕祿、內(nèi)閣學(xué)士任蘭枝往安南宣諭,略云:“王今自悔執(zhí)迷,情詞恭謹(jǐn),朕特沛殊恩,即將馬伯汛外四十里之地,仍賜國王世守之!睂ぶI鄂爾泰曰:“朕既加恩外藩,亦當(dāng)俯從民便。此四十里內(nèi)人民,若有原遷內(nèi)地者,可給貲安插滇省,毋使失所。其原居外藩屬安南管轄者,亦聽其便! 十一年十一月,黎維祹薨,王嗣子維祜以訃告,請襲封,附貢方物。十二年二月,遣翰林院侍讀春山、兵科給事中李學(xué)裕諭祭故王維祹,冊封維祜為安南國王。十三年,黎維祜薨,弟維祎權(quán)理國事。乾隆二年,維祎以訃告,請襲封。遣翰林院侍讀嵩壽、修撰陳倓諭祭故王維祜,冊封維祎為安南國王。三年九月,維祎遣使奉表賀登極,并貢方物。 九年九月,兩廣總督馬爾泰奏:“粵西奸民葉蓁私出外夷,誘教為匪,安南饑民流入寧明諸處!钡勖、粵界接安南關(guān)隘嚴(yán)行稽查,毋釀事端。嗣兩廣總督馬爾泰、廣西署撫托庸、提督豆斌奏言:“南寧府屬遷隆土峒之板蒙等隘,太平府屬思陵土州之川荒等隘,鎮(zhèn)南府屬下雷土州之下首等隘,共三十馀口岸,俱逼近安南,宜疊石建柵,添卡撥兵,各土司帶領(lǐng)土勇,扼險守巡,并飭地方官每年冬月查修通報。安南驅(qū)驢地方為貨物聚集之所,最與由隘相近。從由隘出入,向設(shè)閉禁,開之實便商民。應(yīng)設(shè)客長,稽商民往來,并責(zé)地方官慎察查。至平而、水口兩關(guān),通太源、牧馬等地,宜設(shè)立鐵鏈橫江攔截,逢五、十日開一面以通商!睆闹。初,廣西思陵州沿邊與安南接壤,巡撫舒輅請栽竹以杜私越。憑祥、思陵土目有乘機(jī)侵安南地者,交人不甘,恒與爭閧。十六年,總督蘇昌奏聞,帝諭舒輅下部察議。 安南瑤匪盤道鉗、鄧成玉等謀亂,造黃袍、黃旗、木印,句結(jié)內(nèi)地民夷何圣烈等,散劄招匪,謀攻都龍、安北、宜經(jīng)等處,為安南兵目偵知,獲何圣烈等,盤道鉗等竄匿山箐間。十九年,安南八寶河沙目黃國珍誘獲盤道鉗、鄧成玉,云貴總督碩色訊得實,奏聞?wù)。初,廣東土匪李文光與順化土豪阮姓謀踞祿賴、桐狔等處為亂,番官捕獲系諸獄。二十一年,械送李文光十六人於福建,閩浙總督喀爾吉善奏言:“安南僻處蠻陬,不敢將李文光擅自加誅,送歸請示,足徵懷服之忱。應(yīng)將李文光等照交結(jié)外國例,分別處治!睆闹。二十二年六月,安南番船失風(fēng),飄泊永寧汛,撥兵守護(hù),給貲送歸,并收貯其軍械,歸時給還。帝諭:“收械貯庫,殊為非體,可頒諭沿海提鎮(zhèn)知之!倍迥,閩浙總督愛必達(dá)奏言:“安南邊境沙匪與交目蘇由為難,闌入漫卓、馬鹿二寨,搶掠滋事,已咨其國王擒解矣!钡垡云饺昭卜啦粐(yán),臨時追捕不力,切責(zé)之。 二十六年,黎維祎薨,王嗣子維荁以訃告,請襲封,遣翰林院侍讀德保、大理寺少卿顧汝修諭祭故王維祎,冊封維荁為安南國王。維荁欲以彼國五拜事天之禮受封,德保等執(zhí)不可,隨如儀,禮成。顧汝修既出境,以安南王送迎儀節(jié)未周,遺書責(zé)之,廣西巡撫熊學(xué)鵬以聞,汝修坐革職。二十七年三月,帝諭禮臣曰:“安南世為屬國,凡遇朝使冊封至其國,自應(yīng)遵行三跪九叩頭禮。乃國王狃於小邦陋見,與冊使商論拜跪儀注,德保、顧汝修指示成例,始終恪遵。外藩不諳體制,部臣應(yīng)預(yù)行宣示。嗣后遇安南冊封等事,即將應(yīng)行典禮并前后遵行拜跪儀節(jié)告知正副使,令其永遠(yuǎn)遵循,著為令。”三十四年,安南莫氏后黃公纘居南掌猛天寨,黎氏逼之,率屬內(nèi)投,維荁請索回處治,移檄責(zé)之。 四十三年,安南解竄匪入關(guān),賜維荁緞匹。四十六年,維荁遣使謝恩,貢方物。帝命收受,下次正貢著減一半,并命嗣后陳謝表奏,毋庸備禮。五月,諭禮部:“本年安南國貢使到京,命堂官一人帶往熱河瞻覲。”四十九年,帝南巡,安南陪臣黃仲政、黎有容、阮堂等迎覲南城外,賜幣帛有差,特賜國王“南交屏翰”扁額。 五十一年,安南阮氏變作。初,明嘉靖中,安南王黎維潭復(fù)國,實其臣鄭氏、阮氏之力,自是世為左右輔政。后右輔政乘阮死幼孤,兼攝左輔政以專國事,而出阮氏於順化,號廣南王。阮、鄭世仇構(gòu)兵。及黎維荁,權(quán)益下移,僅同守府。輔政鄭棟遂殺世子,據(jù)金印,謀篡國,而忌廣南之強(qiáng),乃誘其土酋阮岳、阮惠,共攻廣南王,滅之於富春。阮惠自為泰德王,鄭棟自為鄭靖王,兩不相下,維荁無如何也。 安南所都曰東京,即古交州,唐安南都護(hù)治所;而以廣南、順化二道為西京,即古日南、九真地。黎維潭起兵之所,與東京中隔海口,世為廣南阮氏所據(jù),兵強(qiáng)於安南。至是,鄭棟死,阮惠以鄭姓專國,人心不附,乃藉除鄭氏為名,攻破黎城,擊滅鄭棟之子鄭宗,阮氏復(fù)專國,維荁犒以兩郡,且妻以女。五十二年,維荁卒,嗣孫維祁立,阮惠盡取象載珍寶歸廣南,使鄭氏之臣貢整留鎮(zhèn)都城。貢整思扶黎拒阮,乃以王命率兵奪回象五十,而阮岳亦於廣南要奪其輜重。阮惠歸,治城池於富春,使其將阮任以兵數(shù)萬攻貢整於國都。整戰(zhàn)死,維祁出亡,阮任遂據(jù)東京,四守險要,有自王之志。五十三年夏,阮惠復(fù)以兵誅阮任於東京,而請維祁復(fù)位。維祁知其叵測,不敢出;葜裥牟桓,盡毀王宮,挾子女玉帛舟回富春,留兵三千守東京。 有高平府督阮輝宿者,護(hù)維祁母妻宗族二百口由高平登舟遠(yuǎn)遁至博淰溪河,廣西太平府龍州邊也,冒死涉水登北岸,其不及渡河者,盡為追兵所殺。兩廣總督孫士毅、廣西巡撫孫永清先后以聞,且言:“推固予奪,惟上所命!钡垡岳枋鲜胤钬暟儆锈拍,宜出師問罪,以興滅繼絕。先置其家於南寧,遣其陪臣黎屌、阮廷枚回國,密報嗣孫。時安南疆域,東距海,西接老撾,南與占城隔一海口,北連廣西、云南。有二十二府,其二府為土司所居,實止二十府,共分十三道。此時未陷者,清華道四府十五縣,宣光道三州一縣,興化道十州二縣;又上路未陷、下路已陷者,安邦道四府十二縣,山西道五府二十四縣,京北道四府二十縣,太源道三州八縣;其上路已陷、下路未陷者,山南道九府三十六縣,海陽道四府十九縣。惟廣南、順化二道,本阮酋巢穴,又據(jù)高平道一府四州,諒山道一府七縣,以捍遏內(nèi)地。 帝命孫士毅移檄安南諸路,示以順逆,早反正。時維祁弟維<口胡>、維<口昬>皆外出避難,維<口胡>死宣光城,維<口昬>由京北波篷廠來投。孫士毅以維<口昬>有才氣,欲令權(quán)攝國事。帝慮其兄弟日后嫌疑,不許,乃令土田州岑宜棟護(hù)維<口昬>出口,號召義兵。會阮廷枚等以嗣孫復(fù)書至,乞轉(zhuǎn)奏。於是安南國土司及未陷各州官兵爭縛偽黨獻(xiàn)地圖,而關(guān)外各廠義勇亦皆乞餉團(tuán)練,請為鄉(xiāng)導(dǎo)。時阮惠兄弟亦叩關(guān)請貢,以其國臣民表至,言黎維祁不知存亡,請立故王維荁之子翁皇司維{戚口}主國事,并迎其母妃回國。帝知阮惠欺維{戚口}愚懦易與,狡計緩師,命孫士毅嚴(yán)斥之。 安南進(jìn)兵路三:一,出廣西鎮(zhèn)南關(guān)為正道;一,由廣東欽州泛海,過烏雷山至安南海東府,為唐以前舟師之道;一,由云南蒙自縣蓮花灘陸行至安南之洮江,乃明沐晟出師之道。孫士毅及提督許世亨率兩廣兵一萬出關(guān),以八千直搗王京,以二千駐諒山為聲援。其云南提督烏大經(jīng)以兵八千取道開化府之馬白關(guān),逾賭咒河,入交趾界千有百里而至宣化鎮(zhèn),較沐晟舊路稍近。云貴總督富綱請行,帝以一軍不可二帥,命駐關(guān)外都龍督餉運。 十月末,粵師出鎮(zhèn)南關(guān)。詔以安南亂后,勞瘠不堪供億,運餉由內(nèi)地滇、粵兩路,設(shè)臺站七十馀所,所過秋亳無犯。孫士毅、許世亨由諒山分路進(jìn),總兵尚維升、副將慶成率廣西兵,總兵張朝龍、李化龍率廣東兵。時土兵義勇皆隨行,聲言大兵數(shù)十萬,各守隘賊望風(fēng)奔遁,惟扼三江之險以拒。十一月十三日,尚維升、慶成率兵千馀,五鼓抵壽昌江。賊退保南岸,我兵乘之,浮橋斷,皆超筏直上。時天大霧,賊自相格殺,我兵遂盡渡,大破之。張朝龍亦破賊柱石。十五日,進(jìn)兵市球江。江闊,且南岸依山,高於北岸,賊據(jù)險列炮,我兵不能結(jié)筏。諸軍以江勢繚曲,賊望不及遠(yuǎn),乃陽運竹木造浮橋,示必渡,而潛兵二千於上游二十里溜緩處用小舟宵濟(jì)。十七日,乘筏薄岸相持。適上游兵已繞出其背,乘高大呼下?lián)簦曊鹕焦。賊不知王師何自降,皆驚潰。 十九日,薄富良江,江在國門外,賊盡伐沿江竹木,斂舟對岸。然遙望賊陣不整,知其眾無固志,乃覓遠(yuǎn)岸小舟,載兵百馀,夜至江,復(fù)奪小舟三十馀,更番渡兵二千,分搗賊營。賊昏夜不辨多寡,大潰,焚其十馀艘,獲總兵、侯、伯?dāng)?shù)十。黎明,大軍畢濟(jì)。黎氏宗族、百姓出迎伏道左,孫士毅、許世亨入城宣慰而出。城環(huán)土壘,高不數(shù)尺,上植叢竹,內(nèi)有磚城二,則國王所居,宮室已蕩盡矣。而黎維祁匿民村,是夜二鼓始出詣營見孫士毅,九頓首謝。捷聞。初,王師之出也,帝慮事成后,冊封往返稽時,致王師久暴露於外,先命禮部鑄印,內(nèi)閣撰冊,郵寄軍前。孫士毅遂以二十二日宣詔冊封黎維祁為安南國王,并馳報孫永清歸其家屬。維祁表謝,請於乾隆五十五年詣京祝八旬萬壽。帝命俟安南全定,維祁能自立,許來朝。是役也,乘思黎舊民與各廠義勇先驅(qū)鄉(xiāng)導(dǎo),又許世亨、張朝龍等新自臺灣立功,皆善戰(zhàn)之將,故得以兵萬馀長驅(qū)深入,不匝月而復(fù)其都,時云南烏大經(jīng)之兵尚未至也。詔封孫士毅一等謀勇公,許世亨一等子,諸將士賞賚有差。 時阮惠已遁歸富春,孫士毅謀造船追討。孫永清奏言:“廣南距黎都又二千里,用兵萬人,設(shè)糧站需運夫十萬,與鎮(zhèn)南關(guān)至黎城等!钡垡园材蠚埰瓶仗摚依枋侠凼厘钊,其興廢未必非運數(shù)也。既道遠(yuǎn)餉艱,無曠日老師代其搜捕之理,詔即班師入關(guān)。而孫士毅貪俘阮為功,師不即班,又輕敵,不設(shè)備,散遣土軍義勇,懸軍黎城月馀。阮氏諜知虛實,歲暮傾巢出襲國都,偽為來降者,士毅等信其誑詞,晏然不知也。五十四年正月朔,軍中置酒張樂,夜忽報阮兵大至,始倉皇御敵。賊以象載大炮沖我軍,眾寡不敵,黑夜中自相蹂躪。黎維祁挈家先遁,滇師聞炮聲亦退走,孫士毅奪渡富良江,即斬浮橋斷后,由是在岸之軍,提督許世亨、總兵張朝龍,官兵夫役萬馀,皆擠溺死。時士毅走回鎮(zhèn)南,盡焚棄關(guān)外糧械數(shù)十萬,士馬還者不及半。其云南之師,以黎臣黃文通鄉(xiāng)導(dǎo)得全返。黎維祁母子復(fù)來投。奏聞,帝以士毅不早班師,而又漫無籌備,致挫國威、損將士,乃褫職來京待罪,以?蛋泊。 阮惠自知賈禍,既懼王師再討,又方與暹羅構(gòu)兵,恐暹羅之乘其后也,於是叩關(guān)謝罪乞降,改名阮光平,遣其兄子光顯赍表入貢,懇賜封號。略言守廣南已九世,與安南敵國,非君臣。且蠻觸自爭,非敢抗中國,請來年親覲京師,并於國內(nèi)為死綏將士筑壇建廟,請頒官銜謚號,立主奉祀。又聞暹羅貢使將入京,恐受其媒孽,乞天朝勿聽其言。福康安先后以聞。 帝以維祁再棄其國,并冊印不能守,是天厭黎氏,不能自存;而阮光平既請親覲,非前代莫、黎僅貢代自金人之比。且安南自五季以來,曲、矯、吳、丁、李、陳、黎、莫互相吞噬,前代曾郡縣其地,反側(cè)無常,時憂南顧。乃允其請,即封阮光平為安南國王,冊曰:“朕惟王化遐覃,伐罪因而舍服,侯封恪守,事大所以畏天。鑒誠悃於荒陬,貰其既往,沛恩膏於屬國,嘉與維新,賁茲寵命之頒,勖以訓(xùn)行之率。惟安南地居炎徼,開十三道之封疆,而黎民臣事天朝,修百馀年之職貢,每趨王會,舊附方輿。自遭難以流離,遂式微而控愬。方謂興師復(fù)國,字小堪與圖存,何期棄印委城,積弱仍歸失守,殆天心厭其薄德,致世祚訖於終淪。爾阮光平起自西山,界斯南服,向匪君臣之分,浸成婚媾之仇。釁啟交訌,情殊負(fù)固?诡佇徐秱}卒,雖無心而難掩前愆,悔罪咎以湔除,原革面而自深痛艾。表箋籥請,使先猶子以抒忱,琛獻(xiàn)憬來,躬與明年之祝嘏。自非仰邀封爵,榮藉龍光,曷由下蒞民氓,妥茲鳩集。況王者無分民,詎在版章其土宇,而生人有司牧,是宜輯寧爾邦家。爰布寵綏,俾憑鎮(zhèn)撫,今封爾為安南國王,錫之新印。於戲!有興有廢,天子惟順天而行,無貳無虞,國王咸舉國以聽。王其懋將丹款,肅矢冰兢,固圉以長其子孫,勿使逼滋他族,悉心以勤於夙夜,罔令逸欲有邦,益敬奉夫明威,庶永承夫渥典。欽哉,毋替朕命!”其黎維祁賞三品銜,令同屬下人戶來京,歸入漢軍旗下,即以維祁為佐領(lǐng)。又令阮光平訪問維祁親屬,護(hù)送進(jìn)關(guān)。其前安插內(nèi)地之西南夷人,有系懷故土者,并令阮光平善為撫綏,以示矜全。 五十五年,阮光平來朝祝釐,途次封其長子阮光纘為世子。七月,入覲熱河山莊,班次親王下、郡王上,賜御制詩章,受冠帶歸。其實光平使其弟冒名來,光平未敢親到也,其譎詐如此。五十六年,擊敗黎維<口昬>及萬象國之師來獻(xiàn)捷,帝優(yōu)賞之。五十七年,議定安南貢期,舊例三年一貢者,定為兩年,六年遣使來朝一次者,定為四年。 九月,阮光平在義安病故,世子阮光纘權(quán)國事,以訃告。五十八年正月,遣廣西按察使成林諭祭,加謚忠純,并頒賜御制詩,於墓道勒碑,以表恭順。封光纘為安南國王。帝以阮邦新造,人心未定,阮光纘尚幼,且阮岳尚在廣南,吳文楚久握兵柄,主少國疑,恐有變,特調(diào)?蛋部偠皆、貴備邊,并令成林密偵其國。成林旋以國事觕定聞,乃止。 八月,署兩廣總督郭世勛奏安南添立花山市。先是安南通市,平而、水口兩關(guān)商人在其國之高憑鎮(zhèn)牧馬立市,由隘商人在諒山鎮(zhèn)之驅(qū)驢立市,分設(shè)太和、豐盛二號,并置廒長、市長各一人,保護(hù)、監(jiān)當(dāng)各一員。而從平而關(guān)出口之商,必由水路先抵花山,計程僅二百馀里。且花山附近村莊稠密,至是添設(shè)行鋪,其市長、監(jiān)當(dāng)各員,即於驅(qū)驢額內(nèi)派往?兔裰杏杏申懧非案澳榴R者,仍聽其便。 嘉慶元年,福州將軍魁倫、兩廣總督吉慶先后奏言,獲烏艚船海盜,有安南總兵及封爵敕命、印信等物。初,阮氏據(jù)廣南,以順化港為門戶,與占城、真臘、暹羅皆接壤,西南瀕海。有商舶飄入海者,阮氏輒沒入其貨,即中國商船,亦倍稅沒其半,故紅毛、占臘、暹羅諸國商船,皆以近廣南灣為戒。阮光平父子既以兵篡國,國用虛耗,商船不至,乃遣烏艚船百馀、總兵十二人,假采辦軍餉,多招中國沿海亡命,啖以官爵,資以器械船只,使鄉(xiāng)導(dǎo)入寇閩、粵、江、浙各省。時浙師御海盜,值大風(fēng)雨,雨中有火爇入賊舟,悉破損。參將李成隆率兵涉水取賊炮,并搜獲安南敕文、總兵銅印各四。敕稱“差艚隊大統(tǒng)兵進(jìn)祿侯倫貴利”,而教諭王鳴珂獲三賊,一詭為瘖者,一名王貴利,訊,云即倫貴利也。同時閩中獲艇賊安南總兵范光喜,供述:“阮光平既代黎氏,光平死,傳子光纘,時與舊阮構(gòu)兵,而軍費又苦不給,其總督陳寶玉招集粵艇肆掠於洋。繼而安南總兵黃文海與賊官伍存七有隙,以二艇投誠於閩,今閩中造船用其式也。倫貴利者,廣東澄海人,投附安南,與舊阮戰(zhàn)有功,封侯。以巡海,私結(jié)閩盜來閩、浙劫掠。安南艇七十六艘,分前、中、后支,倫貴利統(tǒng)帶后支。其銅印凡四,貴利自佩其一,馀三印,三總兵曰耀、曰南、曰金者佩之,耀已擒斬,南、金則均溺斃於!痹。巡撫阮元磔貴利,而以供辭入奏。 帝命軍機(jī)大臣字寄兩廣總督,照會安南國王。冬十二月,阮光纘呈覆,略曰:“小番世蒙天朝恩庇,曠格逾涯,無能酬報,思以慎守疆宇,永作屏翰。祗以本國極南沿海農(nóng)耐地初,有賊渠阮種,竊據(jù)其地,嘯聚齊桅盜夥,數(shù)為;。本國整飭海防,間收艙客,以離賊黨,且助海面帆柁之役。倫貴利者,前居本國,隨同商伴巡防。詎料伊包藏禍心,私瞞小番,竟敢潛約匪船,越赴內(nèi)洋,肆行劫掠。又擅造印劄,轉(zhuǎn)相誑誘,情罪重大,實為法律所不容。小番不能先燭其奸,疏於鈐束。仰蒙圣慈普鑒,洞悉肫誠,訓(xùn)誨有加,天日垂照。恭繹圣諭,且感且悚。謹(jǐn)當(dāng)遵奉彝訓(xùn),靖守藩封,令本國巡海人員,嚴(yán)加警飭,密施鈐勒,斷不容結(jié)同匪夥,越境作非,務(wù)期桂海永清,以上副圣天子懷柔之至德,是所自勉也!钡垡試醪恢庵。二年,兩廣總督奏稱,安南國王阮光纘差委官弁丁公雪等,帶領(lǐng)兵船,拿獲盜犯黃柱、陳樂等六十馀名,解送內(nèi)地。帝降敕褒賜,并頒賜如意、玉山、蟒錦、紗器,以示優(yōu)獎。 初,阮光平既攻滅廣南王阮某,阮某為黎王婿,妻黎氏有娠,逃於農(nóng)耐,農(nóng)耐為水真臘舊都,即嘉定省,今之西貢也。黎氏生子曰阮福映,本名種,潛匿民間。及長,奔暹羅。暹羅王故與阮光平夙仇,乃以女弟歸福映,助之兵,攻克農(nóng)耐,據(jù)之,勢漸強(qiáng),號“舊阮”,而稱阮光平父子為“新阮”,亦曰“西阮”。舊阮以復(fù)仇為辭,奪其富春舊都,時嘉慶四年也。六年十一月,安南偽總兵陳天保攜眷內(nèi)投,始知安南與農(nóng)耐兵爭事。七年八月,農(nóng)耐攻升隆城,阮光纘敗走被擒。八月,阮福映縛送莫觀扶等三名來粵,并獻(xiàn)其攻克富春時所獲阮光纘封冊、金印,奉表投誠。莫觀扶等皆中國盜犯,受安南招往投順,封東海王及總兵偽職者。帝以“從前阮光平款闕內(nèi)附,恩禮有加,阮光纘嗣服南交,復(fù)頒敕命,俾其世守勿替。乃藪奸窩盜,肆毒海洋,負(fù)恩反噬,莫此為甚!且印信名器至重,輒行舍棄潛逃,罪無可逭!其命兩廣總督吉慶赴鎮(zhèn)南關(guān)備邊,俟阮福映攻復(fù)安南全境以聞!笔拢罡S硿绨材,遣使入貢,備陳構(gòu)兵始末,為先世黎氏復(fù)仇;并言其國本古越裳之地,今兼并安南,不忘世守。乞以“南越”名國。帝諭以“南越”所包甚廣,今兩廣地皆在其內(nèi),阮福映全有安南,亦不過交趾故地,不得以“南越”名國。八年,改安南為越南國。六月,命廣西按察使齊布森往封阮福映為越南國王。蓋自阮光平篡黎氏十九年,復(fù)滅於阮福映,嗣后修職貢者為舊阮子孫矣。 九年,遣編置佐領(lǐng)及安插江寧、熱河、張家口、奉天、黑龍江、伊犁等處安南人回國,賚銀有差,并許黎維祁歸葬。十一年,越南興化鎮(zhèn)目請以臨安府所屬六猛地方外附,檄諭王自懲之。阮光纘遺族阮如權(quán)避捕投內(nèi)地,兩廣總督吳熊光奏請發(fā)交阮福映。帝嫌其為屬藩擒送逋逃,不許,亦不許其逼留內(nèi)地。十四年,阮福映遣員至諒山,赍送乾隆六十年錫封南掌國王敕印,帝嘉獎之。 阮福映之得國也,藉嘉定、永隆兵力居多,乃取二省為年號,曰嘉隆。在位十七年而薨,子福皎嗣。道光元年,遣廣西按察使潘恭辰赍敕印往封阮福皎為越南國王。九年,越南使臣請改貢道由廣東水路,部議駁之。十九年,帝諭向來越南國二年一貢,四年遣使來朝一次,合兩貢并進(jìn),嗣后改為四年遣使來貢一次,其貢物照兩貢并進(jìn)之?dāng)?shù)減其半。福皎改元明命,在位二十一年。嘗以兵奪高蠻國河仙一帶地,分通境為三十。涸桓淮,國都也;廣南、廣義二省為右圻;廣治、廣平二省為左圻;平順、富安、廣和、邊和、嘉定、安江、河仙、永隆、定祥九省為南圻;河靜、海陽、廣安、清化、乂安、南定、廣平、興安、河內(nèi)、北寧、諒山、高平、太原、山西、宣光、興化十六省為北圻。后又以廣義、廣治各省過小,改為道。疆域較歷世為大。惟宣光省西北直廣西鎮(zhèn)安府之南,有地曰保樂州,其酋農(nóng)姓,系黎氏舊臣,仍念故主,不服新王,越南僅羈縻處之。黎維<口昬>子孫逃居老撾深山中,時思聚眾復(fù)國,所謂黎王后也。其馀黎氏疏族,好滋事,俱安置平順以南各省。又自鄙其國文教之陋,奏請頒發(fā)康熙字典。其取士則用元制,以經(jīng)義、詩賦考試。 道光二十一年,阮福皎薨,遣使告哀,詔停進(jìn)貢方物,命廣西按察使寶清往封其子福巿為越南國王。福巿改元紹治,在位七年。道光二十八年,薨,子福時嗣。凡朝使冊封,歷世只在河內(nèi)。河內(nèi)即東京,其國建都處也。及阮福映得國,以東京屢毀於兵,而其先人世居嶺南,遂遷都於富春省,改東京為河內(nèi)省。封使至其國,仍循例駐節(jié)於此。阮福時嗣位年幼,奏乞天使至其國都,由是廣西按察使勞崇光至富春冊封焉。 三十年,鄭祖琛奏越南國王阮福時因先后奉到孝和;屎,宣宗成皇帝遺詔,擬請遣使恭進(jìn)香禮,并進(jìn)香品祭物,又赍遞表文、貢物慶賀登極。帝諭孝和睿皇后、宣宗成皇帝梓宮均已奉移陵寢,止其遠(yuǎn)來進(jìn)香。其慶賀登極方物,亦無庸呈進(jìn)。咸豐二年,論越南國明年例貢著於咸豐三年五月內(nèi)到京。六年,諭越南國王阮福時以丁巳年正貢屆期,咨呈勞崇光奏請於何月進(jìn)關(guān)。現(xiàn)在用兵諸省分尚未肅清,越南國此次例貢,著緩至下屆兩貢并進(jìn)。 八年,法蘭西奪取越南國西貢。先是,明季有法蘭西天主教徒布教來安南?滴跷迨拍,法兵艦俄羅地號泊交趾,士官三人登陸至平順省,土人縛而獻(xiàn)之王。艦長與教師商,以重金贖歸。此為法、越交涉之始。乾隆十四年,法王路易十五命皮易甫亞孛爾者為全權(quán)大臣,至順化府謀通商,國王不許。乾隆十八年,越人大戮天主教徒。五十一年,越內(nèi)亂,阮岳自稱王,阮光平使其子景叡詣法國乞援。翌年,遂訂法越同盟之約,割昆侖島之茶麟港於法。未幾,爽約。嘉慶二十五年,法艦來越南測量?冢瑖思ね鯕⒎ㄈ说襾喪。道光二十七年,法人以兵艦至茶麟港,大敗越軍,至是年遂徑奪西貢,越南第一都會也。 咸豐十年,諭內(nèi)閣:“劉長佑奏越南國入貢屆期,現(xiàn)在廣西軍務(wù)未竣,道路不寧,其丁巳、辛酉兩屆例貢,暫行展緩!蓖卧,法國拿破侖第三以海軍大舉伐越南,奪茶麟港,約割下交趾邊和、嘉定、定祥三省,開通商三口,賠償二千萬佛郎,許其和。嘉定省即西貢所在也。二年,越南國王阮福時因奉到文宗顯皇帝遺詔,咨請遣使進(jìn)香、表賀登極、貢方物,卻之。三年,越南乙丑例貢及上二屆兩貢仍命展緩。 六年冬,廣西太平、鎮(zhèn)安兩府土匪蜂起,官軍擊之,敗遁越南。七年,國王咨乞廣西巡撫蘇鳳文代奏請兵援剿,帝命提督馮子材率三十營討之。八年七月二十一日,華軍由鎮(zhèn)南關(guān)進(jìn)發(fā)。八月,賊酋吳鯤戰(zhàn)北寧,傷於銃,飲孔雀血死,諸賊大懼,大兵至,遂乞降。冬,賊酋梁天錫西奔宣光,投歸河陽賊首黃崇英。是年,法人割取越南國安江、河仙、永隆三省,自是下交趾六省悉隸法版。九年,興化省保勝賊首劉永福、太原省蘇街賊首鄧志雄皆來降。夏四月,黃崇英遁入保樂州白苗界內(nèi),提督溤子材班師。 七月,師次龍州,而黃崇英復(fù)踞河陽,劉永福復(fù)踞興化之保勝,鄧志雄復(fù)踞太原之蘇街。十月,降賊蘇國漢乘夜襲陷諒山省城,北圻總統(tǒng)段壽死之。時廣西候補(bǔ)道徐延旭因事至諒山城外驅(qū)驢,調(diào)兵助越攻城,不克。十一月,賊酋阮四、陸之平、張十一等復(fù)踞高平省,越王復(fù)懇出師,帝命馮子材再督軍出關(guān),廣西巡撫李福泰請以廣東候補(bǔ)道華廷杰襄辦軍事。十年夏,馮子材次龍州。四月二十一日,總兵劉玉成督諸將出關(guān)次北寧。九月,欽州知州陳某誘擒蘇國漢,解送兩廣總督瑞齡,誅之,其子蘇亞鄧遁入海,踞狗頭山。道員華廷杰旋回廣東。十一年,廣西巡撫劉長佑檄道員覃遠(yuǎn)琎率勇十營辦太平、鎮(zhèn)安二府邊防,馮子材亦調(diào)回防邊。 十二年,華軍將撤,法人突以兵船至河內(nèi)省。國王咨稱華總兵陳得貴派隊押令放入。劉長佑據(jù)情奏聞,朝命革職提訊。法人遂招中國散勇及云南邊境不逞之徒攻越南各省,其守臣多降。至太原省,守臣招劉永福相助。法兵至,永福設(shè)伏敗之,擒其帥安鄴,法人敗退河內(nèi)省,與王和。王遣其臣阮文祥與議,法人遂建館河內(nèi),并於白藤?谠O(shè)關(guān)收稅。初,賊首黃崇英為吳鯤中表,劉永福亦吳鯤之黨。吳鯤死,其弟吳鯨合家自殺。黃崇英、劉永福素不相能,永福降,越南王授以三省提督之職,黃崇英踞河陽為盜自若。十三年,劉長佑遣劉玉成將左軍十營,道員趙沃將右軍十營,由鎮(zhèn)安府出關(guān)討黃崇英。是年,法人逼令越南王公布天主教及紅河通航二事,紅河即富良江也。旋又以保商為名,派兵駐守河內(nèi)、海防諸地,且求開采紅河上流礦山。光緒元年,趙沃連克底定縣、襄安府各處,保樂州土民及白苗皆約降。崇英率眾來拒,旋遁去。趙沃督諸軍攻克河陽老巢,賊黨陳亞水降。七月,擒黃崇英戮之。二年春,班師。 七年,劉長佑移督云、貴,知法人志在得越南以窺滇、粵,上疏略曰:“邊省者,中國之門戶,外藩者,中國之藩籬。藩籬陷則門戶危,門戶危則堂室震。越南為滇、粵之唇齒。泰西諸國,自印度及新加坡、檳榔嶼設(shè)立埠頭以來,法國之垂涎越南久矣。開市西貢,據(jù)其要害,復(fù)通悍賊黃崇英,規(guī)取東京,聚兵謀渡洪江以侵諒山諸處,又欲割越南、廣西邊界地六百里為駐兵之所。臣時任廣西巡撫,雖兵疲餉絀,立遣將卒出關(guān)往援。法人不悅,訐告通商衙門,謂臣包藏禍心,有意敗盟。賴毅皇帝察臣愚忠,乃得出助剿之師,內(nèi)外夾擊。越南招用劉永福,以折法將、沙酋之鋒。廣西兩軍,左路則提督劉玉成趨太原、北寧,右路則道員趙沃由興化、宣光分擊賊黨,直抵安邊、河陽,破崇英巢穴,殲其渠魁。故法人寢謀,不敢遽肆吞并者,將逮一紀(jì)。然臣每詳詢邊將,知法人之志在必得越南,以窺滇、粵之郊而通楚、蜀之路,狡焉思啟,禍近切膚。乃入秋以來,法國增加越南水師經(jīng)費,其下議院議借二百五十萬佛郎,經(jīng)理東京海灣水師。其海軍卿格羅愛逐日籌畫東京兵事,俟突尼斯案一結(jié),即可進(jìn)行,竊嘆法人果蓄志而潛謀,嗜利而背約也。竊聞造此謀者為伯朗手般,在越南西貢為巡檢司。開埠之后,招入土夷、客民眾至百萬,民情漸洽,物產(chǎn)日增。柬埔寨所招商民,亦逾百萬。運米出洋,歲百萬石,所徵賦稅入西貢庫藏者,歲計佛郎二百五十萬。柬埔本荒藪,開成通衢,車路方軌,溝渠修濬,東埔人感法恩德,至原以六百萬口獻(xiàn)地歸附,故伯朗手般以越南情形告其總統(tǒng)。富良江一帶,法已駛船開市,議上溯以達(dá)瀾滄江通中國之貨,結(jié)楢方諸夷以窺滇、粵邊境,筑西貢至柬埔寨鐵路,以避海道之迂繞。越南四境皆有法人之跡,政治不修,兵賦不足,勢已危如累卵。今復(fù)興兵吞噬,加以柬埔之叛民,勢必摧敗不可支拄。同治十三年,法提督僅鳴炮示威,西三省已入於法人之手,而紅海通舟,地險復(fù)失。所立條約,惟不肯與以東京,國勢岌岌,恃此為犄角。若復(fù)失其東京,即不窮極兵力圖滅富春,已無能自立矣。臣以為法人此舉,志吞全境。既得之后,必請立領(lǐng)事於蒙自等處,以攘山礦金錫之利,或取道川蜀以通江海,據(jù)列邦通商口岸之上游。況滇南自同治以后,平定逆回,其馀黨桀黠者,或潛竄越南山谷,或奔洋埠役於法人,軍情虛實,邊地情形,盡行泄漏,故時有夷人闌入滇以觀形勢。儻法覆越南,逆黨又必導(dǎo)之內(nèi)寇,逞其反噬之謀。臣受任邊防,密邇外寇,不敢聞而不告!弊嗳耄粓。 時駐英法使臣曾紀(jì)澤以越事迭與法廷辨詰,福建巡撫丁日昌亦疏法、越事以聞。帝命與北洋大臣李鴻章籌商辦法,并諭沿江沿海督撫,密為籌辦。八年二月,法人以兵艦由西貢駛至海陽,謀取東京,直督張樹聲以聞,帝諭滇督相機(jī)因應(yīng)。三月,移曾國荃督兩廣。法攻東京,破之,張樹聲奏令滇、粵防軍嚴(yán)守城外,以剿辦土匪為名,藉圖進(jìn)步,并令廣東兵艦出洋遙為聲援。五月,滇督劉長佑遣道員沈壽榕帶兵出境,與廣西官軍連絡(luò)聲勢,保護(hù)越南。并奏言:“探聞法人破東京后,退駐輪船,日日添兵,增招群盜,懸賞萬金購劉永福,十萬金取保勝州。又法領(lǐng)事破城后,劫掠商政衙門,傳示各商,出入貨稅另有新章,現(xiàn)仍調(diào)取陸軍趕造拖船,為西取保勝之計。越王派其兵部侍郎陳廷肅接署河內(nèi)總督,遣吏部尚書阮正等抵山西與黃佐炎等籌商御敵之策。各省巡撫、布、按大半與黃佐炎、劉永福同原決一死戰(zhàn)。嗣后統(tǒng)領(lǐng)防軍提督黃桂蘭報稱劉永福馳赴山西,道經(jīng)諒山,來見。比曉以忠義,感激奮發(fā),據(jù)稱分兵赴北寧助守保勝,萬不使法人得逞,但兵力不足,望天朝為援。其河內(nèi)探報云,法人恐援兵猝至,當(dāng)釋所獲之河內(nèi)巡撫,交還城池倉庫。巡撫不受,稱法人違約弄兵,以死自誓,乃轉(zhuǎn)交按察使。宗室阮霸復(fù)以火藥轟毀東京,以免越人復(fù)聚,且省兵力分守。其輪船或東下海陽,或分駛廣南、西貢,俟添兵既集,從事上游。伏查法人焚掠?xùn)|京,狡謀叵測,越南諸臣決計主戰(zhàn)。山西為上通云南要地,越軍能悉力抵御,微特滇、粵邊防可保,即越南大局,亦尚有振興之期。而粵督與總署所議以滇、粵、桂三省兵力合規(guī)北圻一策,更可乘勢早圖,以杜窺伺。然越國受制法人已久,人心恇怯,此次決戰(zhàn)山西,期於必勝,稍有撓敗,則大局不堪設(shè)想。蓋山西有失,則法人西入三江口,不獨保勝無復(fù)障蔽,而滇省自河底江以下,皆須步步設(shè)防,益形勞費。以事機(jī)而論,中國有萬難坐視之處,且不可待山西有失,始為事后之援!毙匍L佑入覲,以岑毓英署滇督。 劉永福者,廣西上恩州人。咸豐間廣西亂,永福率三百人出鎮(zhèn)南關(guān)。時粵人何均昌據(jù)保勝,永福逐而去之,遂據(jù)保勝,所部旗皆黑色,號“黑旗軍”。永福既立功,越南授三省提督職,時時自備餉械剿匪,而黃佐炎皆匿不上聞,越臣亦多忌之,永福積怨於佐炎。佐炎為越南駙馬,以大學(xué)士督師,督撫均受節(jié)制。馮子材為廣西提督時,佐炎以事來見,子材坐將臺,令以三跪九叩見,佐炎銜之次骨。越難已深,國王阮福時憤極決戰(zhàn),責(zé)令佐炎督永福出師,六調(diào)不至。法軍忌永福,故越王始終倚任之。 先是,劉長佑命藩司唐炯率舊部屯保勝,曾國荃至粵,命提督黃得勝統(tǒng)兵防欽州,提督吳全美率兵輪八艘防北海,廣西防軍提督黃桂蘭、道員趙沃相繼出關(guān),所謂三省合規(guī)北圻也。時法人要中國會議越事,諭滇、粵籌畫備議。法使寶海至天津,命北洋大臣會商越南通商分界事宜。吏部主事唐景崧自請赴越南招撫劉永福,帝命發(fā)云南岑毓英差遣。九年正月,景崧乃假道越南入滇,先至粵謁曾國荃,韙其議,資之入越。見永福,為陳三策,言:“越為法逼,亡在旦夕,誠因保勝傳檄而定諸省,請命中國,假以名義,事成則王,此上策也;次則提全師擊河內(nèi),驅(qū)法人,中國必助之餉,此中策也;如坐守保勝,事敗而投中國,此下策也!庇栏T唬骸拔⒘Σ蛔惝(dāng)上策,中策勉為之! 三月,法軍破南定。帝諭廣西布政使徐延旭出關(guān)會商,黃桂蘭、趙沃籌防。李鴻章丁憂,奪情回北洋大臣任,鴻章懇辭。至是,命鴻章赴廣東督辦越南事宜,粵、滇、桂三省防軍均歸節(jié)制。鴻章奏擬赴上海統(tǒng)籌全局。法使寶海在天津議約久不協(xié),奉調(diào)回國,以參贊謝滿祿代理。劉永福與法人戰(zhàn)於河內(nèi)之紙橋,大破法軍,陣斬法將李成利,越王封永福一等男。徐延旭奏留唐景崧防營效用,并陳永福戰(zhàn)績。帝促李鴻章回北洋大臣任,并詢法使脫利古至滬狀,令鴻章定期會議。脫利古詢鴻章:“是否助越?”鴻章仍以邊界、剿匪為辭,而法兵已轉(zhuǎn)攻順化國都,迫其議約。鴻章與法新使德理議不就,法兵聲言犯粵,廣東戒嚴(yán)?偸鹬路ㄊ箷,言:“越南久列藩封,歷經(jīng)中國用兵剿匪,力為保護(hù)。今法人侵陵無已,豈能蔑視?倘竟侵我軍駐紥之地,惟有決戰(zhàn),不能坐視!钡壑I徐延旭飭劉永福相機(jī)規(guī)復(fù)河內(nèi),法軍如犯北寧,即令接戰(zhàn)。命滇督增兵防邊,唐蜅迅赴前敵備戰(zhàn),并濟(jì)永福軍餉。旋命岑毓英出關(guān)督師。 法兵破越之山西省,粵勢愈急,以彭玉麟為欽差大臣督粵師。彭玉麟奏:“法人逼越南立約,欲中國不預(yù)紅河南界之地,及許在云南蒙自縣通商,顯系圖我滇疆,冀專五金之利。不特滇、粵邊境不能解嚴(yán),即廣東、天津,亦須嚴(yán)備!睍r越南王阮福時薨,無子,以堂弟嗣。法人乘越新喪,以兵輪攻順化?,入據(jù)都城。越南嗣君在位一月,輔政阮說啟太妃廢之,改立阮福升。至是乞降於法,立約二十七條,其第一條即言中國不得干預(yù)越南事,此外政權(quán)、利權(quán)均歸法人,逼王諭諸將退兵,重在逐劉永福也。 滇撫唐炯屢促永福退兵,永福欲退駐保勝,黑旗將士皆憤怒。副將黃守忠言:“公可退保勝,請以全軍相付,守山西。有功,公居之,罪歸末將!庇栏K觳粡(fù)言退。徐延旭奏言:“越人倉卒議和,有謂因故君未葬權(quán)顧目前者,有謂因廢立之嫌,廷臣植黨構(gòu)禍者。迭接越臣黃佐炎等鈔寄和約,越誠無以保社稷,中國又何以固藩籬?越臣輒以俟葬故君即行翻案為詞,請無撤兵。劉永福仍駐守山西,嗣王阮福升嗣位,具稟告哀,并懇準(zhǔn)其遣使詣闕乞封。越國人心渙散,能否自立,尚未可知!辈⒎ㄔ胶图s二十七款及越臣黃佐炎來稟錄送軍機(jī)處。 兩江總督左宗棠請飭前藩司王德榜募勇赴桂邊扼紥。十一月,法人破興安省,拘巡撫、布政、按察至河內(nèi)槍斃之。進(jìn)攻山西,破之,劉團(tuán)潰,永福退守興化城。十二月,嗣王阮福升暴卒,或云畏法逼自裁,國人立前王阮福時第三繼子為王,輔政阮說之子也。徐延旭奏報山西失守,北寧斷無他虞,帝責(zé)其夸張。十年,唐景崧在保勝上樞府書,言:“滇、桂兩軍偶通文報,為日甚遲,聲勢實不易連絡(luò)。越南半載之內(nèi),三易嗣君,臣庶皇皇,類於無主。欲培其根本以靖亂源,莫如遣師直入順化,扶翼其君,以定人心而清匪黨,敵焰庶幾稍戢,軍事亦易於措手。若不為藩服計,北圻沿邊各省,我不妨直取,以免坐失外人。否則首鼠兩端,未有不歸於敗者也。” 劉永福謁岑毓英於家喻關(guān),毓英極優(yōu)禮之,編其軍為十二營。法軍將攻北寧,毓英遣景崧率永福全軍赴援。桂軍黃桂蘭、趙沃方守北寧,山西之圍,桂蘭等坐視不救,永福憾之深,景崧力解之,乃赴援。景崧勸桂蘭離城擇隘而守,桂蘭不從。二月,法兵攻扶良,總兵陳得貴乞援,北寧師至,扶良已潰,法兵進(jìn)逼北寧,黃桂蘭、趙沃?jǐn)”继,劉永福亦坐視不救。徐延旭老病,與趙沃有舊,偏信之。趙沃庸懦,其將黨敏宣奸,欺蔽延旭。敵犯北寧,敏宣先遁。陳得貴為馮子材舊部;驍勇善戰(zhàn),子材曾劾延旭,延旭怨之,并怨得貴。及北寧陷,乃奏戮之,敏宣亦正法。延旭調(diào)度失宜,帝命革職留任。三月,命湖南巡撫潘鼎新辦廣西關(guān)外軍務(wù),接統(tǒng)徐延旭軍,黃桂蘭懼罪仰藥死。帝諭:“徐延旭株守諒山,僅令提督黃桂蘭、道員趙沃駐守北寧,遇敵先潰,殊堪痛恨!徐延旭革職拿問,黃桂蘭、趙沃潰敗情形,交潘鼎新查辦!币酝醯掳袷饛V西提督,德榜辭不拜。唐炯革職拿問,以張凱嵩為云南巡撫。北寧敗后,徐延旭以唐景崧護(hù)軍收集敗殘,申明約束。時唐仁廉署廣西提督。法軍由北寧進(jìn)據(jù)興化,別以兵艦八艘駛?cè)胫袊,窺廈門及上海吳淞口,沿海戒嚴(yán),於是中、法和議起。 四月,李鴻章與法總兵福祿諾在天津商訂條款,諭滇、桂防軍候旨進(jìn)止。鴻章旋以和約五款入告,大略言:“中國南界毗連北圻,法國任保護(hù),不虞侵占。中國應(yīng)許於毗連北圻之邊界,法、越貨物聽其運銷,將來法與越改約,決不插入傷中國體面之語!背紙罂,予鴻章全權(quán)畫押。既而法公使以簡明條約法文與漢文不符相詰,帝責(zé)鴻章辦理含混,輿論均集矢鴻章,指為“通夷”。法使既藉端廢約,帝令關(guān)外整軍嚴(yán)防,若彼竟求犯,即與交綏。命岑毓英招劉永福率所部來歸。潘鼎新奏:“法兵分路圖犯谷松、屯梅二處,桂軍械缺糧乏,恐不可恃!钡垡云滹椥叮(zé)之。法兵欲巡視諒山,抵觀音橋,桂軍止之,令勿入。法將語無狀,遂互擊,勝之。奏入,諭進(jìn)規(guī)北寧,責(zé)法使先行開炮,應(yīng)認(rèn)償。令告法外部止法兵,并諭我軍:“如彼不來犯,不宜前進(jìn)!狈ㄊ估m(xù)請和議,帝諭桂軍回諒山,滇軍回保勝,不得輕開釁。 法將孤拔欲以兵艦擾海疆,法使巴德諾逗留上海,不肯赴津,乃改派曾國荃全權(quán)大臣,陳寶琛會辦,邵友濂、劉麟祥隨同辦理。諭言:“兵費、恤款萬不能允。越南須照舊封貢。劉永福一軍,如彼提及,須由我措置。分界應(yīng)於關(guān)外空地作為甌脫。云南通商應(yīng)在保勝,不得逾值百抽五。”六月,法將孤拔以兵艦八艘窺閩海,欲踞地為質(zhì),挾中國議約,何璟、張佩綸以聞。法艦攻臺灣之基隆炮臺,臺撫劉銘傳拒守。曾國荃、陳寶琛與法使議約於上海,國荃許給撫血卩費五十萬,奉旨申斥。約議久不就,乃一意主戰(zhàn)。諭岑毓英令劉永福先行進(jìn)兵,規(guī)復(fù)北圻,岑毓英、潘鼎新關(guān)內(nèi)各軍陸續(xù)進(jìn)發(fā)。以法人失和,不告各國。 七月,法公使謝滿祿下旗出京,帝乃宣諭曰:“越南為我封貢之國,二百馀年,載在史冊,中、外咸知。法人先據(jù)南圻各省,旋又進(jìn)據(jù)河內(nèi),戮其人民,利其土地,奪其賦稅。越南闇懦,私與立約,并未奏聞,挽回?zé)o及。越亦有罪,是以姑與包涵,不加詰問。光緒八年,法使寶海在天津與李鴻章議約三條,當(dāng)與總理各國事務(wù)衙門會商妥籌,法人又撤使翻覆。越之山西、北寧等省,為我軍駐紥之地,清查越匪,保護(hù)屬藩,與法國絕不相涉。本年二月間,法兵竟來撲犯,當(dāng)經(jīng)降旨宣示,正擬派員進(jìn)取,忽據(jù)伊國總兵福祿諾先向中國議和。其時法國因埃及之事岌岌可危,中國明知其勢處迫逼,本可峻詞拒絕,而仍示以大度,許其行成,特命李鴻章與議簡明條約五款,互相畫押。諒山、保勝等軍,應(yīng)照議於定約三月后調(diào)回,迭經(jīng)諭飭各防軍扼紥原處,不準(zhǔn)輕動開釁。諸軍將士,奉令維謹(jǐn)。乃法國不遵定約,忽於閏五月初一、初二等日,以巡邊為名,直撲諒山防營,先行開炮轟擊,我軍始與之接仗,互有殺傷。法人違背條約,無端開釁,傷我官兵,本應(yīng)以干戈從事。因念訂約通好二十馀年,亦不必因此盡棄前盟,仍準(zhǔn)各國總理事務(wù)衙門與在京法使往返照會,情喻理曉,至再至三。閏五月二十四日,復(fù)明降諭旨,照約撤兵。昭示大信,所以保全和局者,實屬仁至義盡。法人乃竟始終怙飾,橫索兵費,恣意要挾,輒於六月十五日占據(jù)臺北基隆山炮臺,經(jīng)劉銘傳迎剿獲勝。本月初三日,何璟等甫接本領(lǐng)事照會開戰(zhàn),而法兵已自馬尾先期攻擊,傷壞兵商各船。雖經(jīng)官軍焚毀法船,擊壞雷艇,并陣斃法國兵官,尚未大加懲創(chuàng)。若再曲予含容,何以伸公論而順人心?用特揭其無理情節(jié),布告天下! 八月,諭岑毓英督飭劉永福及在防各營規(guī)復(fù)北圻,并諭潘鼎新飭各軍聯(lián)絡(luò)聲勢,分路并進(jìn)。提督蘇元春與法軍戰(zhàn)於陸岸縣,敗之。十月,內(nèi)閣學(xué)士周德潤奏:“官軍進(jìn)取越南,宜以正兵牽制河內(nèi)之師,別用奇兵由車?yán)镖吚蠐耄甙Ю,以暗襲順化,募用滇邊土人,必能得力!钡弥冀坏岫皆敳旎I辦。是月,蘇元春與法人戰(zhàn)於紙作社,陣斬法兵官四人。十一月,王德榜軍大敗於豐谷,蘇元春不往援,唐景崧與劉永福、丁槐軍攻宣光,力戰(zhàn)大捷,優(yōu)詔褒之。十二月十九日,法兵攻谷松,王德榜以豐谷之?dāng)≡固K軍不救,至是亦不往援,蘇軍敗退威坡,諒山戒嚴(yán)。帝命馮子材幫辦廣西關(guān)外軍務(wù)。二十九日,法軍攻諒山,據(jù)之,潘鼎新等退駐鎮(zhèn)南關(guān),龍州大震。唐景崧、劉永福、丁槐攻宣光,月馀不能下。諒山失守,岑毓英慮景崧等軍斷后援,令勿拚孤注,景崧不可。馮子材與法軍戰(zhàn)於文淵,互有殺傷。 十一年正月初九日,法兵攻鎮(zhèn)南關(guān),轟毀關(guān)門而去,提督楊玉科戰(zhàn)歿。潘鼎新退駐海村,帝命戴罪立功。元春退駐幕府。王德榜自負(fù)湘中宿將,屢催援不至,鼎新劾之,落職,所部歸元春轄。法軍攻劉永福於宣光,永福軍潰。唐景崧退駐牧馬,欽、廉防急。彭玉麟請調(diào)馮子材軍防粵,朝旨令鼎新議,鼎新素不協(xié)於子材,乃命子材行。子材以關(guān)外防緊,不肯退,玉麟乃令專顧桂防。鼎新師久無功,褫職,以李秉衡護(hù)理廣西巡撫,蘇元春督辦廣西軍務(wù)。法兵既毀鎮(zhèn)南關(guān),逃軍難民蔽江而下,廣西全省大震。子材至,乃力為安輯。 子材久駐粵西,素有威惠,桂、越民懷之,人心始定。乃於關(guān)內(nèi)十里之關(guān)前隘,跨東西兩嶺間,筑長墻三里馀,外掘深塹,為扼守計,自率所部駐之,而令王孝祺勒軍屯其后為犄角。法兵揚(yáng)言某日犯關(guān),子材逆料其必先期至,乃議先發(fā)制敵,鼎新止之,子材力爭,徑率王孝祺軍夜犯敵壘,殺敵甚多。法起諒山之眾撲鎮(zhèn)南關(guān),子材誓眾曰:“法再入關(guān),吾有何面目見粵人?必死拒之!”士氣皆憤。法攻長墻,急炮猛烈,子材勒諸統(tǒng)將屹立接戰(zhàn),遇退后者手刃之。戰(zhàn)酣,子材自開壁率兩子相榮、相華直沖敵軍,諸軍以子材年七十,奮身陷敵,皆感憤,殊死戰(zhàn)。王孝祺、陳嘉率部將潘瀛、張春發(fā)等隨其后,王德榜軍旁至,夾擊之,斃法兵無算。鏖戰(zhàn)兩日,法軍子彈盡,大敗潰遁。子材率兵攻文淵,法軍棄城走。諸軍三路攻諒山,孝祺、德榜戰(zhàn)尤力,連戰(zhàn)皆捷。二月十三日,遂克諒山,法悉眾遁。子材進(jìn)軍克拉木,逼攻郎甲,王孝祺進(jìn)軍貴門關(guān),盡復(fù)昔年所駐邊地。越民立忠義五大團(tuán);二萬馀人,皆建馮軍旗幟。西貢亦聞風(fēng)通款。自海通以來,中國與外國戰(zhàn),惟是役大捷,子材之功也。 法兵六千犯臨洮府,復(fù)分兩隊;一北趨珂嶺、安平,一南趨緬旺、猛羅。滇督岑毓英命岑毓寶、李應(yīng)珍等扼北路,王文山扼南路,而自率軍當(dāng)中路,皆有斬獲。法軍遂合趨臨洮府,滇軍拒戰(zhàn)南北路,回軍夾攻之,陣斬法將五人,法軍大潰。 時法兵艦據(jù)臺灣之澎湖。諒山既大捷,法人力介英人赫德向李鴻章議和,言法人交還基隆、澎湖,彼此撤兵,不索兵費。鴻章奏言:“澎湖既失,臺灣必不可保,當(dāng)藉諒山一勝之威,與締和約,則法不至再事要求!背⒓{其議,立命停戰(zhàn)。臨洮之戰(zhàn),乃在停戰(zhàn)后電諭未達(dá)前也。鴻章遽請簽約,令諸將皆退還邊界,將士扼腕痛憤,不肯退,彭玉麟、張之洞屢電力爭。帝以津約斷難失信,嚴(yán)諭遵辦。法人要求逐劉永福於越南,張之洞乃擬令永福駐思、欽,永福堅不肯行,唐景崧危詞脅之,朝旨嚴(yán)切,乃勉歸於粵,授總兵。馮子材奉督辦廉、欽邊防之命。約既成,越南遂歸法國保護(hù)焉。

 

清史稿

   清史稿 全書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紀(jì)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傳三百一十六卷,以紀(jì)傳為中心。所記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下至1911年清朝滅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歷史。 
  《清史稿》是由中華民國初年特設(shè)的清史館編修的,以館長趙爾巽任主編,繆荃孫、柯劭忞等為總纂,另設(shè)纂修、協(xié)修、提調(diào)、?钡嚷。參加編寫工作的先后有一百多人!肚迨犯濉酚1914年開始編纂,1920年編成初稿,1926年修訂一次,1927年秋大致完稿,前后歷時十四年。對于這樣一部有清一代的正史,“本應(yīng)詳審修正,以冀減少疵颣”但“以時事之艱虞,學(xué)說之龐雜”,尤其因主編趙爾巽“年齒之遲暮,再多慎重,恐不及待”。于是就委托袁金鎧經(jīng)辦發(fā)刊和?淌乱。于1928年刊印,1929年發(fā)行。 

卷十一 本紀(jì)十一 卷十二 本紀(jì)十二
卷十三 本紀(jì)十三 卷十四 本紀(jì)十四
卷十五 本紀(jì)十五 卷十六 本紀(jì)十六
卷十七 本紀(jì)十七 卷十八 本紀(jì)十八
卷十九 本紀(jì)十九 卷二十 本紀(jì)二十
卷二十一 本紀(jì)二十一 卷二十二 本紀(jì)二十二
卷八十三 志五十八 卷八十四 志五十九
卷八十五 志六十 卷八十六 志六十一
卷八十七 志六十二 卷八十八 志六十三
卷八十九 志六十四 卷九十 志六十五
卷九十一 志六十六 卷九十二 志六十七
卷九十三 志六十八 卷九十四 志六十九
卷一百四十 志一百十五 卷一百四十一 志一百十六
卷一百四十二 志一百十七 卷一百四十三 志一百十八
卷一百四十四 志一百十九 卷一百四十五 志一百二十
卷一百四十六 志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四十七 志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四十八 志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四十九 志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五十 志一百二十五 卷三百五 列傳九十二
卷三百六 列傳九十三 卷三百七 列傳九十四
卷三百八 列傳九十五 卷三百九 列傳九十六
卷三百十 列傳九十七 卷三百十一 列傳九十八
卷三百十二 列傳九十九 卷三百十三 列傳一百
卷三百十四 列傳一百一 卷三百十五 列傳一百二
卷五百 列傳二百八十七 卷五百一 列傳二百八十八
卷五百二 列傳二百八十九 卷五百三 列傳二百九十
卷五百四 列傳二百九十一 卷五百五 列傳二百九十二
卷五百六 列傳二百九十三 卷五百七 列傳二百九十四
卷五百八 列傳二百九十五 卷五百九 列傳二百九十六
卷五百十 列傳二百九十七 卷一 本紀(jì)一
卷二 本紀(jì)二 卷三 本紀(jì)三
卷四 本紀(jì)四 卷五 本紀(jì)五
卷六 本紀(jì)六 卷七 本紀(jì)七
卷八 本紀(jì)八 卷九 本紀(jì)九
卷十 本紀(jì)十 卷二十三 本紀(jì)二十三
卷二十四 本紀(jì)二十四 卷二十五 本紀(jì)二十五
卷二十六 志一 卷二十七 志二
卷二十八 志三 卷二十九 志四
卷三十 志五 卷三十一 志六
卷三十二 志七 卷三十三 志八
卷三十四 志九 卷三十五 志十
卷三十六 志十一 卷三十七 志十二
卷三十八 志十三 卷三十九 志十四
卷四十 志十五 卷四十一 志十六
卷四十二 志十七 卷四十三 志十八
卷四十四 志十九 卷四十五 志二十
卷四十六 志二十一 卷四十七 志二十二
卷四十八 志二十三 卷四十九 志二十四
卷五十 志二十五 卷五十一 志二十六
卷五十二 志二十七 卷五十三 志二十八
卷五十四 志二十九 卷五十五 志三十
卷五十六 志三十一 卷五十七 志三十二
卷五十八 志三十三 卷五十九 志三十四
卷六十 志三十五 卷六十一 志三十六
卷六十二 志三十七 卷六十三 志三十八
卷六十四 志三十九 卷六十五 志四十
卷六十六 志四十一 卷六十七 志四十二
卷六十八 志四十三 卷六十九 志四十四
卷七十 志四十五 卷七十一 志四十六
卷七十二 志四十七 卷七十三 志四十八
卷七十四 志四十九 卷七十五 志五十
卷七十六 志五十一 卷七十七 志五十二
卷七十八 志五十三 卷七十九 志五十四
卷八十 志五十五 卷八十一 志五十六
卷八十二 志五十七 卷九十五 志七十
卷九十六 志七十一 卷九十七 志七十二
卷九十八 志七十三 卷九十九 志七十四
卷一百 志七十五 卷一百一 志七十六
卷一百二 志七十七 卷一百三 志七十八
卷一百四 志七十九 卷一百五 志八十
卷一百六 志八十一 卷一百七 志八十二
卷一百八 志八十三 卷一百九 志八十四
卷一百十 志八十五 卷一百十一 志八十六
卷一百十二 志八十七 卷一百十三 志八十八
卷一百十四 志八十九 卷一百十五 志九十
卷一百十六 志九十一 卷一百十七 志九十二
卷一百十八 志九十三 卷一百十九 志九十四
卷一百二十 志九十五 卷一百二十一 志九十六
卷一百二十二 志九十七 卷一百二十三 志九十八
卷一百二十四 志九十九 卷一百二十五 志一百
卷一百二十六 志一百一 卷一百二十七 志一百二
卷一百二十八 志一百三 卷一百二十九 志一百四
卷一百三十 志一百五 卷一百三十一 志一百六
卷一百三十二 志一百七 卷一百三十三 志一百八
卷一百三十四 志一百九 卷一百三十五 志一百十
卷一百三十六 志一百十一 卷一百三十七 志一百十二
卷一百三十八 志一百十三 卷一百三十九 志一百十四
卷一百五十一 志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五十二 志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五十三 志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五十四 志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五十五 志一百三十 卷一百五十六 志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五十七 志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五十八 志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五十九 志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六十 志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六十一 表一 卷一百六十二 表二
卷一百六十三 表三 卷一百六十四 表四
卷一百六十五 表五 卷一百六十六 表六
卷一百六十七 表七 卷一百六十八 表八
卷一百六十九 表九 卷一百七十 表十
卷一百七十一 表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表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表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表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表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表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表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表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表十九 卷一百八十 表二十
卷一百八十一 表二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表二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表二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表二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表二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表二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表二十七 卷一百八十八 表二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表二十九 卷一百九十 表三十
卷一百九十一 表三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表三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表三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表三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表三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表三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表三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表三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表三十九 卷二百 表四十
卷二百一 表四十一 卷二百二 表四十二
卷二百三 表四十三 卷二百四 表四十四
卷二百五 表四十五 卷二百六 表四十六
卷二百七 表四十七 卷二百八 表四十八
卷二百九 表四十九 卷二百一十 表五十
卷二百十一 表五十一 卷二百十二 表五十二
卷二百十三 表五十三 卷二百十四 列傳一
卷二百十五 列傳二 卷二百十六 列傳三
卷二百十七 列傳四 卷二百十八 列傳五
卷二百十九 列傳六 卷二百二十 列傳七
卷二百二十一 列傳八 卷二百二十二 列傳九
卷二百二十三 列傳十 卷二百二十四 列傳十一
卷二百二十五 列傳十二 卷二百二十六 列傳十三
卷二百二十七 列傳十四 卷二百二十八 列傳十五
卷二百二十九 列傳十六 卷二百三十 列傳十七
卷二百三十一 列傳十八 卷二百三十二 列傳十九
卷二百三十三 列傳二十 卷二百三十四 列傳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五 列傳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六 列傳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七 列傳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八 列傳二十五
卷二百三十九 列傳二十六 卷二百四十 列傳二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列傳二十八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二十九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三十 卷二百四十四 列傳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三十二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三十三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三十四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三十五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三十六 卷二百五十 列傳三十七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三十八 卷二百五十二 列傳三十九
卷二百五十三 列傳四十 卷二百五十四 列傳四十一
卷二百五十五 列傳四十二 卷二百五十六 列傳四十三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四十四 卷二百五十八 列傳四十五
卷二百五十九 列傳四十六 卷二百六十 列傳四十七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四十八 卷二百六十二 列傳四十九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五十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五十一
卷二百六十五 列傳五十二 卷二百六十六 列傳五十三
卷二百六十七 列傳五十四 卷二百六十八 列傳五十五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五十六 卷二百七十 列傳五十七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五十八 卷二百七十二 列傳五十九
卷二百七十三 列傳六十 卷二百七十四 列傳六十一
卷二百七十五 列傳六十二 卷二百七十六 列傳六十三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六十四 卷二百七十八 列傳六十五
卷二百七十九 列傳六十六 卷二百八十 列傳六十七
卷二百八十一 列傳六十八 卷二百八十二 列傳六十九
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七十 卷二百八十四 列傳七十一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七十二 卷二百八十六 列傳七十三
卷二百八十七 列傳七十四 卷二百八十八 列傳七十五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七十六 卷二百九十 列傳七十七
卷二百九十一 列傳七十八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七十九
卷二百九十三 列傳八十 卷二百九十四 列傳八十一
卷二百九十五 列傳八十二 卷二百九十六 列傳八十三
卷二百九十七 列傳八十四 卷二百九十八 列傳八十五
卷二百九十九 列傳八十六 卷三百 列傳八十七
卷三百一 列傳八十八 卷三百二 列傳八十九
卷三百三 列傳九十 卷三百四 列傳九十一
卷三百十六 列傳一百三 卷三百十七 列傳一百四
卷三百十八 列傳一百五 卷三百十九 列傳一百六
卷三百二十 列傳一百七 卷三百二十一 列傳一百八
卷三百二十二 列傳一百九 卷三百二十三 列傳一百十
卷三百二十四 列傳一百十一 卷三百二十五 列傳一百十二
卷三百二十六 列傳一百十三 卷三百二十七 列傳一百十四
卷三百二十八 列傳一百十五 卷三百二十九 列傳一百十六
卷三百三十 列傳一百十七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一百十八
卷三百三十二 列傳一百十九 卷三百三十三 列傳一百二十
卷三百三十四 列傳一百二十一 卷三百三十五 列傳一百二十二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一百二十三 卷三百三十七 列傳一百二十四/a>
卷三百三十八 列傳一百二十五 卷三百三十九 列傳一百二十六
卷三百四十 列傳一百二十七 卷三百四十一 列傳一百二十八
卷三百四十二 列傳一百二十九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一百三十
卷三百四十四 列傳一百三十一 卷三百四十五 列傳一百三十二
卷三百四十六 列傳一百三十三 卷三百四十七 列傳一百三十四
卷三百四十八 列傳一百三十五 卷三百四十九 列傳一百三十六
卷三百五十 列傳一百三十七 卷三百五十一 列傳一百三十八
卷三百五十二 列傳一百三十九 卷三百五十三 列傳一百四十
卷三百五十四 列傳一百四十一 卷三百五十五 列傳一百四十二
卷三百五十六 列傳一百四十三 卷三百五十七 列傳一百四十四
卷三百五十八 列傳一百四十五 卷三百五十九 列傳一百四十六
卷三百六十 列傳一百四十七 卷三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八
卷三百六十二 列傳一百四十九 卷三百六十三 列傳一百五十
卷三百六十四 列傳一百五十一 卷三百六十五 列傳一百五十二
卷三百六十六 列傳一百五十三 卷三百六十七 列傳一百五十四
卷三百六十八 列傳一百五十五 卷三百六十九 列傳一百五十六
卷三百七十 列傳一百五十七 卷三百七十一 列傳一百五十八
卷三百七十二 列傳一百五十九 卷三百七十三 列傳一百六十
卷三百七十四 列傳一百六十一 卷三百七十五 列傳一百六十二
卷三百七十六 列傳一百六十三 卷三百七十七 列傳一百六十四
卷三百七十八 列傳一百六十五 卷三百七十九 列傳一百六十六
卷三百八十 列傳一百六十七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一百六十八
卷三百八十二 列傳一百六十九 卷三百八十三 列傳一百七十
卷三百八十四 列傳一百七十一 卷三百八十五 列傳一百七十二
卷三百八十六 列傳一百七十三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一百七十四
卷三百八十八 列傳一百七十五 卷三百八十九 列傳一百七十六
卷三百九十 列傳一百七十七 卷三百九十一 列傳一百七十八
卷三百九十二 列傳一百七十九 卷三百九十三 列傳一百八十
卷三百九十四 列傳一百八十一 卷三百九十五 列傳一百八十二
卷三百九十六 列傳一百八十三 卷三百九十七 列傳一百八十四
卷三百九十八 列傳一百八十五 卷三百九十九 列傳一百八十六
卷四百 列傳一百八十七 卷四百一 列傳一百八十八
卷四百二 列傳一百八十九 卷四百三 列傳一百九十
卷四百四 列傳一百九十一 卷四百五 列傳一百九十二
卷四百六 列傳一百九十三 卷四百七 列傳一百九十四
卷四百八 列傳一百九十五 卷四百九 列傳一百九十六
卷四百十 列傳一百九十七 卷四百十一 列傳一百九十八
卷四百十二 列傳一百九十九 卷四百十三 列傳二百
卷四百十四 列傳二百一 卷四百十五 列傳二百二
卷四百十六 列傳二百三 卷四百十七 列傳二百四
卷四百十八 列傳二百五 卷四百十九 列傳二百六
卷四百二十 列傳二百七 卷四百二十一 列傳二百八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二百九 卷四百二十三 列傳二百十
卷四百二十四 列傳二百十一 卷四百二十五 列傳二百十二
卷四百二十六 列傳二百十三 卷四百二十七 列傳二百十四
卷四百二十八 列傳二百十五 卷四百二十九 列傳二百十六
卷四百三十 列傳二百十七 卷四百三十一 列傳二百十八
卷四百三十二 列傳二百十九 卷四百三十三 列傳二百二十
卷四百三十四 列傳二百二十一 卷四百三十五 列傳二百二十二
卷四百三十六 列傳二百二十三 卷四百三十七 列傳二百二十四
卷四百三十八 列傳二百二十五 卷四百三十九 列傳二百二十六
卷四百四十 列傳二百二十七 卷四百四十一 列傳二百二十八
卷四百四十二 列傳二百二十九 卷四百四十三 列傳二百三十
卷四百四十四 列傳二百三十一 卷四百四十五 列傳二百三十二
卷四百四十六 列傳二百三十三 卷四百四十七 列傳二百三十四
卷四百四十八 列傳二百三十五 卷四百四十九 列傳二百三十六
卷四百五十 列傳二百三十七 卷四百五十一 列傳二百三十八
卷四百五十二 列傳二百三十九 卷四百五十三 列傳二百四十
卷四百五十四 列傳二百四十一 卷四百五十五 列傳二百四十二
卷四百五十六 列傳二百四十三 卷四百五十七 列傳二百四十四
卷四百五十八 列傳二百四十五 卷四百五十九 列傳二百四十六
卷四百六十 列傳二百四十七 卷四百六十一 列傳二百四十八
卷四百六十二 列傳二百四十九 卷四百六十三 列傳二百五十
卷四百六十四 列傳二百五十一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二百五十二
卷四百六十六 列傳二百五十三 卷四百六十七 列傳二百五十四
卷四百六十八 列傳二百五十五 卷四百六十九 列傳二百五十六
卷四百七十 列傳二百五十七 卷四百七十一 列傳二百五十八
卷四百七十二 列傳二百五十九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二百六十
卷四百七十四 列傳二百六十一 卷四百七十五 列傳二百六十二
卷四百七十六 列傳二百六十三 卷四百七十七 列傳二百六十四
卷四百七十八 列傳二百六十五 卷四百七十九 列傳二百六十六
卷四百八十 列傳二百六十七 卷四百八十一 列傳二百六十八
卷四百八十二 列傳二百六十九 卷四百八十三 列傳二百七十
卷四百八十四 列傳二百七十一 卷四百八十五 列傳二百七十二
卷四百八十六 列傳二百七十三 卷四百八十七 列傳二百七十四
卷四百八十八 列傳二百七十五 卷四百八十九 列傳二百七十六
卷四百九十 列傳二百七十七 卷四百九十一 列傳二百七十八
卷四百九十二 列傳二百七十九 卷四百九十三 列傳二百八十
卷四百九十四 列傳二百八十一 卷四百九十五 列傳二百八十二
卷四百九十六 列傳二百八十三 卷四百九十七 列傳二百八十四
卷四百九十八 列傳二百八十五 卷四百九十九 列傳二百八十六
卷五百十一 列傳二百九十八 卷五百十二 列傳二百九十九
卷五百十三 列傳三百 卷五百十四 列傳三百一
卷五百十五 列傳三百二 卷五百十六 列傳三百三
卷五百十七 列傳三百四 卷五百十八 列傳三百五
卷五百十九 列傳三百六 卷五百二十 列傳三百七
卷五百二十一 列傳三百八 卷五百二十二 列傳三百九
卷五百二十三 列傳三百十 卷五百二十四 列傳三百十一
卷五百二十五 列傳三百十二 卷五百二十六 列傳三百十三
卷百二十七 列傳三百十四 卷五百二十八 列傳三百十五
卷五百二十九 列傳三百十六 《清史稿》發(fā)刊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