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jī)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先核實! 清史稿

 

卷二百二十四 列傳十一

○張煌言(張名振、王翊等) 鄭成功(子錦、錦子克塽) 李定國 張煌言,字玄箸,浙江鄞縣人。明崇禎十五年舉人。時以兵事急,令兼試射,煌言三發(fā)皆中?犊谜摫。順治二年,師定江寧,煌言與里人錢肅樂、沈宸荃、馮元飏等合謀奉魯王以海;脱杂短炫_,授行人。至紹興,稱“監(jiān)國”,授翰林院修撰。入典制誥,出領(lǐng)軍旅。三年,師潰。歸與父母妻子決,從王次石浦,與黃斌卿軍相犄角,加右僉都御史。 魯王諸將,張名振最強(qiáng)。四年,江南提督吳勝兆請降,煌言勸名振援勝兆,遂監(jiān)其軍以行。至崇明,颶作,舟覆,煌言被執(zhí)。七日,有導(dǎo)之出者,走間道復(fù)還入海。經(jīng)黃巖,追者圍而射之,以數(shù)騎突出,自是益習(xí)騎射。集義旅屯上虞、平岡。諸山寨多出劫掠,獨煌言與王翊履畝勸輸,戢所部毋擾民。六年,覲王於健跳。七年,名振奉王居舟山,召煌言入衛(wèi)。乃以平岡兵授劉翼明、陳天樞,率親軍赴之,加兵部侍郎。八年,聞父訃,浙江提督田雄書招降,卻之。師攻滃洲,名振奉王侵吳淞,冀相牽制。俄,師破舟山,乃奉王入金門,依鄭成功。成功用唐王隆武號,事魯王但月上豚、米,修寓公之敬;脱試L謂成功曰:“招討始終為唐,真純臣也!”成功亦曰:“侍郎始終為魯,與吾豈異趨哉?”故與成功所事不同,而其交能固,王亦賴以安居。九年,監(jiān)名振軍,經(jīng)舟山至崇明,進(jìn)次金山。十年,復(fù)至崇明,師與戰(zhàn),敗績。十一年,又自吳淞入江,逼鎮(zhèn)江,登金山,望祭明太祖陵。烽火達(dá)江寧,俄,退次崇明。再入江,略瓜洲、儀真,薄燕子磯,尋還屯臨門,皆與名振俱。十二年,成功遣其將陳六御與名振取舟山,臺州守將馬信約降,煌言以沙船五百迎之。名振中毒卒,遺言以所部屬煌言。 十三年,師再破舟山,煌言移軍秦川,王去“監(jiān)國”號,通表桂王。十四年,桂王使至,授煌言兵部侍郎、翰林院學(xué)士。兩江總督郎廷佐書招煌言,煌言以書報,略曰:“來書揣摩利鈍,指畫興衰,庸夫聽之,或為變色,貞士則不然。所爭者天經(jīng)地義,所圖者國恤家仇,所期待者豪杰事功。圣賢學(xué)問,故每氈雪自甘,膽薪深厲,而卒以成事。仆於將略原非所長,祗以讀書知大義。左袒一呼,甲盾山立,濟(jì)則賴君靈,不濟(jì)則全臣節(jié)。憑陵風(fēng)濤,縱橫鋒鏑,今逾一紀(jì)矣,豈復(fù)以浮詞曲說動其心哉?來書溫慎,故報數(shù)行。若斬使焚書,適足見吾意之不廣,亦所不為也! 十五年,與成功會師將入江,次羊山,遇颶,引還。十六年,成功復(fù)大舉,煌言與俱,次崇明;脱栽唬骸俺缑鳎、海門戶。宜先定營於此,庶進(jìn)退有所據(jù)。”成功不從。師防江,金、焦兩山間橫鐵索,隔江置大炮,煌言以十七舟翦江而渡。成功破瓜洲,欲取鎮(zhèn)江,慮江寧援至,煌言曰:“舟師先搗觀音門,南京自不暇出援。”成功以屬煌言,煌言所將人不及萬,舟不滿百,即率以西。降儀真,進(jìn)次六合,聞成功拔鎮(zhèn)江,煌言致書,言當(dāng)先撫定夾江郡縣,以陸師趨南京,成功復(fù)不從;脱赃M(jìn)薄觀音門,遣別將以輕舟數(shù)十直上攻蕪湖,分兵掠江浦。成功水師至,會蕪湖已降,趣煌言往撫,部勒諸軍,分道略地,移檄諸郡縣。於是太平、寧國、池州、徽州、廣德及諸屬縣皆請降,得府四、州三、縣二十四;脱运^,秋毫無犯,經(jīng)郡縣,入謁孔子廟,坐明倫堂,進(jìn)長吏,考察黜陟,略如巡按行部故事,遠(yuǎn)近響應(yīng)。 方如徽州受降,聞成功敗,還蕪湖收兵,冀聯(lián)合瓜洲、鎮(zhèn)江軍為守計,既,聞成功并棄瓜洲、鎮(zhèn)江入海,煌言兵遂潰。南江總督郎廷佐發(fā)舟師斷煌言東下道,書招煌言;脱跃懿粦(yīng),率馀兵道繁昌,謀入鄱陽湖。次銅陵,師自湖廣至,煌言與戰(zhàn)而敗,撫殘兵僅數(shù)百,退次無為,焚舟登陸。自銅城道霍山、英山,度東溪嶺,追騎至,從者盡散。煌言突圍出,變服夜行,至高滸埠,有父老識之,匿於家數(shù)日,導(dǎo)使出間道,渡江走建德、祁門亂山間,痁作,力疾行,至休寧,得舟下嚴(yán)州。復(fù)山行,經(jīng)東陽、義烏至天臺達(dá)海,收集舊部,成功分兵益之,屯長亭鄉(xiāng),筑塘捍潮,辟田以贍軍。使桂王告敗,桂王敕慰問,加兵部尚書。十七年,移軍臨門。十八年,廷議徙海上居民絕接濟(jì),煌言無所得餉,開屯南田自給。 成功攻臺灣,煌言移書阻之,不聽。師下云南,取桂王;脱郧财淇土_綸入臺灣,趣成功出兵,成功以臺灣方定,不能行;遣使入鄖陽山中,說十三家兵,使之?dāng)_湖廣,以緩云南之師。十三家者,郝永忠、劉體純輩,故李自成部將,竄據(jù)茅麓山,衰疲不敢出。康熙元年,煌言復(fù)移軍沙堤。成功自攻江寧敗還,取臺灣謀建國。魯王在金門,禮數(shù)日薄,煌言歲時供億,又慮成功疑,十年不敢入謁。及聞桂王敗亡,上啟魯王,將奉以號召。俄成功卒,煌言還軍臨門,又有議奉魯王監(jiān)國者,煌言使勸錦,以李亞子錦囊三矢相勖。 浙江總督趙廷臣復(fù)招煌言,煌言書謝之。煌言孤軍勢日促,或議入雞籠島,煌言不可。二年,魯王殂,煌言慟曰:“孤臣棲棲海上,與部曲相依不去者,以吾主尚存也。今更何望?”三年,遂散遣其軍,居懸澳。懸澳在海中,荒瘠無人煙,南汊港通舟,北倚山,人不能上,煌言結(jié)茅而處,從者綸及部曲數(shù)人,一侍者、一舟子而已。廷臣與提督張杰謀致煌言,得煌言故部曲,使為僧普陀,伺煌言,知蹤跡,夜半,引兵攀嶺入,執(zhí)煌言及綸,與部曲葉金、王發(fā),侍者湯冠玉;脱灾梁贾,廷臣賓禮之。九月乙未,死於弼教坊,舉目望吳山,嘆曰:“好山色!”賦絕命詞,坐而受刃,綸等并死。煌言妻董、子萬祺先被執(zhí),羈管杭州,先煌言死。 綸字子木,丹徒諸生。方成功敗還,綸入謁,勸以回帆復(fù)取南都,成功不能用,乃從煌言。又有山陰葉振名,字介韜,嘗謁煌言論兵事,煌言薦授翰林院修撰、兵科給事中。既,復(fù)上策,欲擒斬成功,奪其兵,圖興復(fù)。煌言死,登越王嶺遙祭,為文六千五百馀言。與綸稱“張司馬二客”。 乾隆四十一年,高宗命錄勝朝殉節(jié)諸臣,得專謚者二十六;通謚忠烈百十三,煌言與焉;忠節(jié)百八;烈愍五百七十六;節(jié)愍八百四十三。祀忠義祠:職官四百九十五,士民千七百二十八。諸與煌言并起者,錢肅樂、沈宸荃、馮元飏,明史并有傅。 張名振,字侯服,應(yīng)天江寧人。崇禎末,為石浦游擊。魯王次長垣,率舟師赴之,封定西侯。以所部屯舟山,移南田,迎王居健跳所,與阮進(jìn)、王朝先共擊黃斌卿。斌卿,莆田人,崇禎末為舟山參將,唐王時封伯。名振奉魯王如舟山,不納。既,以王命進(jìn)侯。斌卿法嚴(yán)急,配民為兵,籍大戶田為官田,先后戕荊本澈、賀君堯。王次健跳,令進(jìn)告糴,又不應(yīng)。至是,名振破舟山,沈斌卿於海,迎王居焉。使日本乞師,不應(yīng)。成功襲破鄭彩,名振因聲彩殺熊汝霖、鄭遵謙罪,擊破其馀兵。俄,又襲殺朝先。師攻舟山,名振與煌言奉王南依成功。成功居王金門,名振屯嵓頭。成功初見名振不為禮,名振袒背示之,涅“赤心報國”四字,深入膚,乃與二萬人,共謀復(fù)南京,攻崇明,破鎮(zhèn)江,題詩金山而還。復(fù)與成功偕出,師次羊山,颶作,舟多損,惟名振部獨完。再攻崇明,復(fù)入鎮(zhèn)江,觀兵儀真,侵吳淞,戰(zhàn)屢勝。順治十二年十二月,卒於軍。或云成功酖之。 王翊,字完勛,浙江馀姚人。順治四年,起兵下管,奉魯王破上虞。是時蕭山、會稽、臺州、奉化民兵并起結(jié)山寨,無所得餉,則不免剽掠。翊與煌言皆履畝科稅贍兵。陳天樞者,會稽山寨將也,薦劉翼明佐翊,武勇善戰(zhàn)。東徇奉化,師與遇,引卻。魯王授翊官,累進(jìn)至兵部尚書。復(fù)陷新昌,越馀姚,拔滸山。固山額真金礪、浙江提督田雄合兵攻大嵐山。八年七月,翊走還山,團(tuán)練執(zhí)以獻(xiàn),死定海。天樞與翼明攻陷新昌,視火藥驟焚,急投水,月馀死。翼明善大刀,治兵戒毋犯民,翊敗,死於家。 肅樂、宸荃謚忠節(jié),翊謚烈愍,斌卿謚節(jié)愍。名振不與,而其弟名揚死舟山,謚烈愍。 鄭成功,初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父芝龍,明季入海,從顏思齊為盜,思齊死,令其眾。崇禎初,因巡撫熊文燦請降,授游擊將軍。以捕海盜劉香、李魁奇,攻紅毛功,累擢總兵。 芝龍有弟三:芝虎、鴻逵、芝豹。芝虎與劉香搏戰(zhàn)死。鴻逵初以武舉從軍,用芝龍功,授錦衣衛(wèi)掌印千戶。崇禎十四年,成武進(jìn)士。明制,勛衛(wèi)舉甲科進(jìn)三秩,授都指揮使。累遷亦至總兵。福王立南京,皆封伯,命鴻逵守瓜洲。順治二年,師下江南,鴻逵兵敗,奉唐王聿鍵入福建,與芝龍共擁立之,皆進(jìn)侯,封芝豹伯。未幾,又進(jìn)芝龍平國公、鴻逵定國公。 芝龍嘗娶日本婦,是生森,入南安學(xué)為諸生。芝龍引謁唐王,唐王寵異之,賜姓朱,為更名。尋封忠孝伯。唐王倚芝龍兄弟擁重兵。芝龍族人彩亦封伯,筑壇拜彩、鴻逵為將,分道出師,遷延不即行。招撫大學(xué)士洪承疇與芝龍同縣,通書問,敘鄉(xiāng)里,芝龍挾二心。三年,貝勒博洛師自浙江下福建,芝龍撤仙霞關(guān)守兵不為備,唐王坐是敗。博洛師次泉州,書招芝龍,芝龍率所部降,成功諫不聽。芝龍欲以成功見博洛,鴻逵陰縱之入海。四年,博洛師還,以芝龍歸京師,隸漢軍正黃旗,授三等精奇尼哈番。 成功謀舉兵,兵寡,如南澳募兵,得數(shù)千人。會將吏盟,仍用唐王隆武號,自稱“招討大將軍”。以洪政、陳輝、楊才、張正、余寬、郭新分將所部兵,移軍鼓浪嶼。成功年少,有文武略,拔出諸父兄中,近遠(yuǎn)皆屬目,而彩奉魯王以海自中左所改次長垣,進(jìn)建國公,屯廈門。彩弟聯(lián),魯王封為侯,據(jù)浯嶼,相與為犄角。成功與彩合兵攻海澄,師赴援,洪政戰(zhàn)死。成功又與鴻逵合兵圍泉州,師赴援,圍解。鴻逵入揭陽,成功頒明年隆武四年大統(tǒng)歷。五年,成功陷同安,進(jìn)犯泉州?偠疥愬\師至,克同安,成功引兵退。六年,成功遣其將施瑯等陷漳浦,下云霄鎮(zhèn),進(jìn)次詔安。明桂王稱帝,號肇慶,至是已三年。成功遣所署光祿卿陳士京朝桂王,始改用永歷號,桂王使封成功延平公。魯王次舟山,彩與魯王貳,殺魯王大學(xué)士熊汝霖及其將鄭遵謙。七年,成功攻潮州,總兵王邦俊御戰(zhàn),成功敗走。攻碣石寨,不克,施瑯出降。成功襲廈門,擊殺聯(lián),奪其軍,彩出駐沙埕。魯王將張名振討殺汝霖、遵謙罪,擊彩,彩引馀兵走南海,居數(shù)年,成功招之還,居廈門。卒。 八年,桂王詔成功援廣州,引師南次平海,使其族叔芝筦守廈門。福建巡撫張學(xué)圣遣泉州總兵馬得功乘虛入焉,盡攫其家貲以去。成功還,斬芝筦,引兵入漳州。提督楊名高赴援,戰(zhàn)於小盈嶺,名高敗績,進(jìn)陷漳浦。總督陳錦克舟山,名振進(jìn)奉魯王南奔,成功使迎居金門。九年,陷海澄,錦赴援,戰(zhàn)於江東橋,錦敗績。左次泉州,成功復(fù)取詔安、南靖、平和,遂圍漳州。錦師次鳳凰山,為其奴所殺,以其首奔成功。漳州圍八閱月,固山額真金礪等自浙江來援,與名高兵合,自長泰間道至漳州,擊破成功。成功入海澄城守,金礪等師薄城,成功將王秀奇、郝文興督兵力御,不能克。 上命芝龍書諭成功及鴻逵降,許赦罪授官,成功陽諾,詔金礪等率師還浙江。十年,封芝龍同安侯,而使赍敕封成功海澄公、鴻逵奉化伯,授芝豹左都督。芝龍慮成功不受命,別為書使鴻逵諭意,使至,成功不受命,為書報芝龍。芝豹奉其母詣京師。成功復(fù)出掠福建興化諸屬縣。十一年,上再遣使諭成功,授靖海將軍,命率所部分屯漳、潮、惠、泉四府。 成功初無意受撫,乃改中左所為思明州,設(shè)六官理事,分所部為七十二鎮(zhèn);遙奉桂王,承制封拜,月上魯王豚、米,并厚廩瀘、溪、寧、靖諸王,禮待諸遺臣王忠孝、沈佺期、郭貞一、盧若騰、華若薦、徐孚遠(yuǎn)等,置儲賢館以養(yǎng)士。名振進(jìn)率所部攻崇明,謀深入,成功嫉之,以方有和議,召使還。名振俄遇毒死。成功讬科餉,四出劫掠,蔓及上游。福建巡撫佟國器疏聞,上密敕為備。李定國攻廣東急,使成功趣會師。成功遣其將林察、周瑞率師赴之,遷延不即進(jìn)。定國敗走,成功又攻漳州,千總劉國軒以城獻(xiàn),再進(jìn),復(fù)陷同安。其將甘輝陷仙游,穴城入,殺掠殆盡。至是和議絕。 上命鄭親王世子濟(jì)度為定遠(yuǎn)大將軍,率師討成功。十二年,左都御史龔鼎孳請誅芝龍,國器亦發(fā)芝龍與成功私書,乃奪芝龍爵,下獄。成功遣其將洪旭、陳六御攻陷舟山,進(jìn)取溫、臺,聞濟(jì)度師且至,隳安平鎮(zhèn)及漳州、惠安、南安、同安諸城,撤兵聚思明。濟(jì)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納;易為書,成功依違答之。上又令芝龍自獄中以書招成功,謂不降且族誅,成功終不應(yīng)。十三年,濟(jì)度以水師攻廈門,成功遣其將林順、陳澤拒戰(zhàn),颶起,師引還。 成功以軍儲置海澄,使王秀奇與黃梧、蘇明同守。梧先與明兄茂攻揭陽未克,成功殺茂,并責(zé)梧。梧、明并怨成功,俟秀奇出,以海澄降濟(jì)度。詔封梧海澄公,駐漳州,盡發(fā)鄭氏墓,斬成功所置官。大將軍伊爾德克舟山,擊殺六御。成功攻陷閩安城牛心塔,使陳斌戍焉。十四年,鴻逵卒。師克閩安,斌降而殺之。成功陷臺州。 十五年,謀大舉深入,與其將甘輝、余新等率水師號十萬,陷樂清,遂破溫州,張煌言來會。將入江,次羊山,遇颶,舟敗,退泊舟山。桂王使進(jìn)封為王,成功辭,仍稱招討大將軍。十六年五月,成功率輝、新等整軍復(fù)出,次崇明,煌言來會,取瓜洲,攻鎮(zhèn)江,使煌言前驅(qū),溯江上。提督管效忠?guī)煾霸,?zhàn)未合,成功將周全斌以所部陷陣,大雨,騎陷淖,成功兵徒跣擊刺,往來剽疾,效忠?guī)煍】。成功入?zhèn)江,將以違令斬全斌,繼而釋之,使守焉;進(jìn)攻江寧,煌言次蕪湖,廬、鳳、寧、徽、池、太諸府縣多與通款,騰書成功,謂宜收旁郡縣,以陸師急攻南京。成功狃屢勝,方謁明太祖陵,會將吏置酒,輝諫不聽。崇明總兵梁化鳳赴援,江寧總管喀喀木等合滿、漢兵出戰(zhàn),襲破新軍,諸軍皆奔潰,遂大敗,生得輝殺之。成功收馀眾猶數(shù)萬,棄瓜洲、鎮(zhèn)江,出海,欲取崇明。江蘇巡撫蔣國柱遣兵赴援,化鳳亦還師御之,成功戰(zhàn)復(fù)敗,引還;脱宰蚤g道走免。 上遣將軍達(dá)素、閩浙總督李率泰分兵出漳州、同安,規(guī)取廈門。成功使陳鵬守高崎,族兄泰出浯嶼,而與周全斌、陳輝、黃庭次海門。師自漳州薄海門戰(zhàn),成功將周瑞、陳堯策死之,迫取輝舟,輝焚舟。戰(zhàn)方急,風(fēng)起,成功督巨艦沖入,泰亦自浯嶼引舟合擊,師大敗,有滿洲兵二百降,夜沈之海。師自同安鄉(xiāng)高崎,鵬約降。其部將陳蟒奮戰(zhàn),師以鵬已降,不備,亦敗,成功收鵬殺之,引還。十七年,命靖南王耿繼茂移鎮(zhèn)福建,又以羅讬為安南將軍,討成功。十八年,用黃梧議,徙濱海居民入內(nèi)地,增兵守邊。 成功自江南敗還,知進(jìn)取不易;桂王入緬甸,聲援絕,勢日蹙,乃規(guī)取臺灣。臺灣,福建海中島,荷蘭紅毛人居之。芝龍與顏思齊為盜時,嘗屯於此。荷蘭筑城二:曰赤嵌、曰王城,其?谠宦苟T。荷蘭人恃鹿耳門水淺不可渡,不為備。成功師至,水驟長丈馀,舟大小銜尾徑進(jìn),紅毛人棄赤嵌走保王城。成功使謂之曰:“土地我故有,當(dāng)還我;珍寶恣爾載歸!眹唛喸拢t毛存者僅百數(shù)十,城下,皆遣歸國。成功乃號臺灣為東都,示將迎桂王狩焉。以陳永華為謀主,制法律,定職官,興學(xué)校。臺灣周千里,土地饒沃,招漳、泉、惠、潮四府民,辟草萊,興屯聚,令諸將移家實之。水土惡,皆憚行,又以令嚴(yán)不敢請,銅山守將郭義、蔡祿入漳州降。是歲,圣祖即位,戮芝龍及諸子世恩、世蔭、世默。 成功既得臺灣,其將陳豹駐南澳,而令子錦居守思明?滴踉辏晒β犞苋笞,遣擊豹,豹舉軍入廣州降。惡錦與乳媼通,生子,遣泰就殺錦及其母董。會有訛言成功將盡殺諸將留廈門者,值全斌自南澳還,執(zhí)而囚之,擁錦,用芝龍初封,稱平國公,舉兵拒命。成功方病,聞之,狂怒咬指,五月朔,尚據(jù)胡床受諸將謁,數(shù)日遽卒,年三十九。 成功子十,錦其長也,一名經(jīng)。成功既卒,臺灣諸將奉其幼弟世襲為招討大將軍,使於錦告喪。錦出全斌使為將,以永華為咨議,馮錫范為侍衛(wèi),引兵至臺灣。諸將有欲拒錦立世襲者,全斌力戰(zhàn)破之,錦乃入,嗣為延平王。世襲走泉州降。二年,錦還思明。泰嘗與臺灣諸將通書,錦得之,遂殺泰。泰弟鳴駿、賡,子纟贊緒亦走泉州降。詔封鳴駿遵義侯、纘緒慕恩伯,世襲、賡皆授左都督。諸將蔡鳴雷、陳輝、楊富、何義先后舉軍降。錦漸弱。 耿繼茂、李率泰大發(fā)兵規(guī)取金、廈,出同安;馬得功將降卒,并徵紅毛兵,出泉州;黃梧、施瑯出海澄。錦令全斌當(dāng)?shù)霉,遇於金門外烏沙,得功舟三百,紅毛夾板船十四,全斌以二十舟入陣沖擊,紅毛炮皆不中,諸舟披靡,得功戰(zhàn)死;而同安、海澄二道兵大勝,直破廈門,槒(fù)進(jìn)克金門、浯嶼,錦退保銅山。三年,錦將杜輝以南澳降。銅山糧垂盡,全斌亦出降,封承恩伯。錦與其將黃廷堅守。繼茂等復(fù)以水師出八尺門,廷與諸將翁求多等以三萬人降,遂拔銅山,焚之,得仗艦無算。錦與永華及洪旭引馀眾,載其孥盡入臺灣。改東都為東寧國,置天興、萬年二州,仍以永華綜國政。 詔授施瑯靖海將軍,周全斌、楊富為副,督水師攻臺灣,阻颶,不得進(jìn)。四年,廷議罷兵。李率泰請遣知府慕天顏諭降,假卿銜,赍敕往。錦請稱臣入貢如朝鮮,上未之許。六年,徵瑯入京師。撤降兵分屯諸省,嚴(yán)戍守界,不復(fù)以臺灣為意。錦兵亦不出。相安者數(shù)年,濱海居民漸復(fù)業(yè)。 十二年,耿精忠將以福建叛應(yīng)吳三桂,使約錦為援。十三年,精忠遂反,錦仍稱永歷年號。以永華輔長子克犭翏居守,與諸將馮錫范等督諸軍渡海而西,入思明,取同安。錦以族人省英知思明,省英,芝筦子也。集舟航,整部伍,方引軍復(fù)出,而精忠與爭泉州。泉州兵內(nèi)亂,精忠所遣守將潰圍走,迎錦師入,復(fù)攻下漳州。精忠遣兵圍潮州,潮州總兵劉進(jìn)忠降於錦,錦遣其將趙得勝入潮州,擊破精忠兵。 錦更定軍制,以錫范及參軍陳繩武贊畫諸政,諸將劉國軒、薛進(jìn)思、何祐、許輝、施福、艾禎祥分領(lǐng)各軍。省英為宣慰使,督各郡錢糧,令人月輸銀五分,曰“毛丁”;船計丈尺輸稅,曰“樑頭”。鹽司分筦鹽場,鹽石值二錢,徵餉四錢;餉司科雜稅給軍。復(fù)開互市,英圭黎、暹羅、安南諸國市舶并至,思明井里煙火幾如承平時。 十四年,精忠使賀年,錦亦報禮,自是復(fù)相結(jié)。永春民呂花,保所居村曰“馬跳”,不應(yīng)徵索,使進(jìn)忠圍之,三月不下,誘花降而殺之。續(xù)順公沈瑞屯饒平,進(jìn)忠攻之,何祐擊破援兵,遂執(zhí)瑞及其孥歸於臺灣。海澄公黃梧卒,子芳度保漳州。錦自海澄移軍萬松關(guān),祐亦自潮州攻平和,降守將賴升。芳度孤守漳州,圍合,總兵吳淑以城降,芳度死之,其孥皆殉。 十五年,康親王杰書下福建,精忠降,克泉州,國軒復(fù)圍之,兩月不下。李光地迎師自間道赴援,總兵林賢、黃鎬、樸子威以舟師會,國軒退次長泰,隳同安,稍進(jìn)屯漳州溪西。師進(jìn)擊國軒,國軒敗,棄長泰走。錦將許輝以二萬人攻福州,壁烏龍江?涤H王遣副都統(tǒng)喇哈達(dá)等渡江奮擊,破其壘,逐北四十里。興、泉、汀、漳諸郡盡復(fù),惟海澄未下。十六年,師克海澄,錦復(fù)破之,遂圍泉州。錦下教敘國軒、淑、祐等功。副都統(tǒng)穆赫林等克泰寧、建寧、寧化、長汀、清流、歸化、連城、上杭、武平、永定,凡十縣。喇哈達(dá)等解泉州圍,錦撤兵還思明。十七年,康親王遣知府張仲舉招錦,不納。 國軒自長泰退據(jù)三汊河、玉洲、水頭、鎮(zhèn)門諸寨,屢遣兵攻石瑪、江東橋。錦又遣其將林耀、林英犯泉州,提督段應(yīng)舉擊破之,獲耀。吳淑又自石瑪?shù)顷,海澄公黃芳世、都統(tǒng)孟安擊破之,沈其舟。上令復(fù)徙濱海民如順治十八年例,遷界守邊。穆赫林、黃芳世會師灣腰樹,攻國軒,師敗績。國軒陷平和、漳平,遂復(fù)破海澄,段應(yīng)舉、穆赫林及總兵黃藍(lán)死之。藍(lán),梧族,芳度所遣詣京師奏事者也。國軒進(jìn)圍泉州。詔趣諸軍合擊,將軍喇哈達(dá)、賴塔,總督姚啟圣,巡撫吳興祚,提督楊捷,分道并進(jìn),賢、鎬、子威以舟師會,克平和、漳平、惠安,復(fù)解泉州圍。啟圣與賴塔等逐國軒至長泰,及於蜈蚣山,大破之,斬四千馀級,進(jìn)克同安,斬錦將林欽。賴塔又破錦兵萬松關(guān),啟圣、捷及副都統(tǒng)吉勒塔布等,與國軒戰(zhàn)於江東橋、於潮溝,國軒屢敗。副都統(tǒng)瑚圖又擊吳淑於石街,盡焚其舟。錦斂兵退保思明。 詔厚集舟師,規(guī)取金、廈。十九年,興祚出同安,與啟圣、捷會師,自陸路鄉(xiāng)廈門。提督萬正色以水師攻海壇,分兵為六隊前進(jìn),自統(tǒng)巨艦繼;又以輕舟繞出左右,發(fā)炮毀錦師船十六,兵三千馀入水死,錦將朱天貴引退。正色督兵追擊,斬錦將吳內(nèi)、林勛。湄洲、南日、平海、崇武諸澳皆下。天貴出降。副都統(tǒng)沃申擊破錦將林英、張志,水陸并進(jìn),趨玉洲,國軒走還思明。錦將蘇堪以海澄降。啟圣分遣總兵趙得壽、黃大來從賴塔擊破陳洲、馬洲、灣腰山、觀音山、黃旗諸寨。興祚復(fù)與喇哈達(dá)等逐錦兵至潯尾,遂克廈門、金門,錦還臺灣。二十年,錦卒。 子克犭翏,自錦出師時為居守,永華請於錦,號“監(jiān)國”。年未冠,明察能治事,顧乳媼子錫范等意不屬,先構(gòu)罷永華兵,永華郁郁死;及錦卒,遂共縊殺克犭翏,奉錦次子克塽嗣為延平王。 克塽幼弱,事皆決於錫范。行人傅為霖謀合諸將從中起,事泄,錫范執(zhí)而殺之,并及續(xù)順公沈瑞。詔用施瑯為水師提督,與啟圣規(guī)取臺灣。二十二年,國軒投書啟圣,復(fù)請稱臣入貢視琉球。上趣瑯進(jìn)兵。時國軒以二萬人守澎湖。六月,瑯師乘南風(fēng)發(fā)銅山,入八罩嶼,攻澎湖,擊沈錦師船二百,斬將吏三百七十有奇、兵萬馀。國軒以小舟自吼門走臺灣。七月,克塽使請降,瑯疏聞。上降敕宣撫,克塽上降表,瑯遣侍衛(wèi)吳啟爵持榜入臺灣諭軍民薙發(fā)。八月,瑯督兵至鹿耳門,水淺不得入,泊十有二日,潮驟長高丈馀,群舟平入。臺灣人咸驚,謂無異成功初至?xí)r也?藟u及國軒、錫范率諸將吏出降,詣京師,上授克塽公爵,隸漢軍正紅旗,國軒、錫范皆伯爵。諸明宗人依鄭氏者,寧靖王術(shù)桂自殺,魯王子及他宗室皆徙河南。上以國軒為天津總兵,召對慰勉。眷屬至,賜第京師?藟u請為成功子聰、錦子克舉等敘官,上特許之。光緒初,德宗允船政大臣沈葆楨疏請,為成功立祠臺灣。 李定國,字鴻遠(yuǎn),陜西延安人。初從張獻(xiàn)忠為亂,與孫可望、劉文秀、艾能奇并為獻(xiàn)忠養(yǎng)子。獻(xiàn)忠入四川,遣諸將分道屠殺,定國為撫南將軍。順治三年,肅親王豪格率師入四川,獻(xiàn)忠死西充?赏c定國等及白文選、馮雙禮率殘眾自重慶而南,四年,破遵義,入貴州?赏疃▏u破臨安,屠其城,盡下迤東諸郡縣,定國等皆自號為王。居年馀,可望用任僎議,自號為國主。 時能奇已前卒,定國、文秀故儕輩,不相下,而定國尤崛強(qiáng)。六年春,可望密與文秀謀,藉演武聲定國罪,縛而杖之百。已,復(fù)相抱哭,令取沙定洲自贖。定國憾可望,念兄事久,未可遽發(fā)難,乃率所部攻定洲,定洲降,械以歸,剝皮死。定國兵漸強(qiáng)?赏豢芍,乃通使桂王,思得封爵,彈壓諸將。桂王封可望公,尋進(jìn)為王。定國與文秀亦自侯進(jìn)公。八年,可望遣使迎桂王。九年,劫遷安隆所。會定南王孔有德師出河池向貴州,可望令定國與馮雙禮將八萬人自黎平出靖州,別遣馬進(jìn)忠自鎮(zhèn)遠(yuǎn)出沅州,兩軍會武岡,圖桂林。文秀亦出兵規(guī)取成都?赏造豆鹜,進(jìn)定國西寧王、文秀南康王。 定國自靖州進(jìn)陷沅州,再進(jìn),陷寶慶,遂破武岡,與雙禮兵合。有德引師還桂林。定國使張勝、郭有銘為前鋒,趨嚴(yán)關(guān),而令雙禮與高文貴、靳統(tǒng)武繼其后。有德遣兵逆戰(zhàn)驛湖,敗績,陷全州。定國與王之邦、劉之講、吳子圣、廖魚、卜寧率所部自西延大埠疾馳鄉(xiāng)桂林,勝、有銘已破嚴(yán)關(guān)。有德率師出戰(zhàn),定國軍中象陣略退,斬馭象者以徇,所部戰(zhàn)甚力,驅(qū)象突陣,有德敗績,退保桂林。定國晝夜環(huán)攻,城陷,有德自殺。定國分兵徇廣西諸郡縣,梧州、柳州皆下,又遣白文選攻陷辰州。大將軍敬謹(jǐn)親王尼堪率師南征,次湘潭。馬進(jìn)忠引退,師從之,次衡州。定國赴援,兩軍同時至,戰(zhàn)衡州城下,定國敗走。敬謹(jǐn)親王自率精騎追之,遇伏,沒於陣。定國收兵屯武岡。 定國轉(zhuǎn)戰(zhàn)廣西、湖廣,下數(shù)十城,兵屢勝,可望益嫉之,次沅州,召定國計事,將以衡州敗為定國罪而殺之。定國察其意,辭不赴。十年,率進(jìn)忠等犯永州。大將軍、貝勒屯齊率師自衡州赴之,未至,定國度龍虎關(guān)復(fù)入廣西,次柳州。可望會雙禮追定國,自靖州進(jìn)次寶慶。貝勒屯齊遣兵自永州要擊,可望敗走,還貴陽。定國自柳州道懷集,攻肇慶。師自廣州赴援,戰(zhàn)四會河口,定國兵敗,移軍破長樂,行略高、雷、廉三府,悉屬於定國。 桂王在安隆,馬吉翔為政,遙奉可望指?赏\自帝甚急,王懼,與大學(xué)士吳貞毓謀,密遣林青陽敕定國統(tǒng)兵入衛(wèi),定國感泣,議奉迎,青陽密使報王。王復(fù)遣周官鑄“屏翰親臣”金印賜之,定國拜受命。十一年,事為吉翔聞,啟可望,可望怒,遣其將鄭國按治,殺貞毓、青陽及諸與謀者凡十八人,獨官走免。定國發(fā)兵陷高明,進(jìn)圍新城。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繼茂赴援,次三水,將軍珠瑪喇以師會,戰(zhàn)於珊洲,定國兵敗,退保新會。師進(jìn)擊之,定國敗走。十二年,師進(jìn)次興業(yè),再進(jìn)次潢州江上。定國戰(zhàn)屢敗,乃道賓州走南寧。可喜等撫定高、雷、廉三府及廣西橫州。十三年,師進(jìn)攻南寧,定國戰(zhàn)復(fù)敗,將道安隆入云南。可望诇知之,遣白文選移桂王貴陽。文選心不直可望,因密告王曰:“姑遲行,候西府。”西府謂定國也。定國至,文選與共奉王自安南衛(wèi)入云南。文秀自四川還軍,可望令與諸將王尚禮、王自奇守云南,亦不直可望,遂與沐天波迓王入居可望廨,進(jìn)定國晉王,并封文秀、文選皆王,尚禮等公。令文選還貴陽喻意,可望奪文選兵,置之軍中。定國令靳統(tǒng)武收吉翔,將殺之,吉翔哀統(tǒng)武為言於定國,召入謁,叩頭,諂定國,定國薦於王,使入閣,復(fù)用事。 十四年,可望舉兵反攻定國,起文選為將,留雙禮守貴陽。定國與文秀率師御之,遇於三岔河。兩軍夾河而陣,文選棄其軍奔定國,可望遣張勝、馬寶自尋甸間道襲云南,而自將當(dāng)定國,戰(zhàn)方合,其將馬維興先奔,兵盡潰,可望走還貴陽。定國遣文秀追可望,引軍還云南,遇勝於渾水塘,獲而殺之,寶降定國。可望至貴陽,雙禮言追兵且至,可望乃詣經(jīng)略洪承疇降。雙禮盡取其子女玉帛,從文秀歸云南,桂王進(jìn)雙禮王、維興等公。 十五年,大將軍羅讬自湖南,吳三桂自四川,將軍卓布泰自廣西,三道入貴州。文秀病卒。定國使劉正國、楊武守三坡、紅關(guān)諸隘,御三桂,馬進(jìn)忠守貴州。會王自奇、關(guān)有才貳於定國,據(jù)永昌舉兵,定國自將擊之。羅讬師自鎮(zhèn)遠(yuǎn)入,定國不及援,卓布泰亦盡下南丹、那地、獨山諸州,兩軍會貴陽,進(jìn)忠遁去。三桂師后入,至三坡,正國拒戰(zhàn),大敗,自水西奔還云南。師次開州,武迎戰(zhàn)倒流水,亦敗,遂取遵義。王拜定國招討大元帥,賜黃鉞,謀御敵。三桂亦入貴陽,大將軍信郡王多尼至軍,會師平越,戒期入云南。定國與雙禮扼公背,圖復(fù)貴州,文選守七星關(guān)。三桂師自遵義趨天生橋,出水西,克烏撒,文選棄關(guān)走霑益。卓布泰兵次盤江,自下流宵濟(jì),遂入安隆,定國將吳子圣拒戰(zhàn),敗走。定國以全軍據(jù)雙河口,卓布泰師進(jìn)破象陣,迭戰(zhàn)羅炎、涼水井,定國兵潰,妻子俱散失,諸將竄走不相顧。定國收兵還云南,奉桂王走永昌。 十六年春,師自普安入云南會城。定國使靳統(tǒng)武護(hù)桂王走騰越,文選自霑益追及定國,定國使斷后,屯玉龍關(guān)。師從之,文選戰(zhàn)而敗,自右甸走木邦,師遂克永昌,渡潞江,陟磨盤山。定國使其將竇民望、高文貴、王璽為三伏以待。師半度,以炮發(fā)其伏,伏起力戰(zhàn),自卯至午短兵接,死者如堵墻。民望彈穿脅,猶持刀潰圍出,乃死。璽亦死於陣。定國坐山巔督戰(zhàn),飛炮墮其前,土坌起撲面,遂奔,退走騰越。未至,馬吉翔以桂王走南甸。統(tǒng)武還從定國,雙禮渡金沙江走建昌,其部將執(zhí)以出降。 桂王入緬甸,定國次孟艮,如木邦,從文選謀,分屯邊境。文選將入衛(wèi)王,與定國意異。定國乃移駐猛緬,收殘部,勢稍振。未幾,復(fù)移駐孟連。賀九儀招文秀將張國用、趙得勝歸定國。孟艮酋懼定國兼并,攻定國,定國擊破之,遂據(jù)其地。號召諸土司起兵,元江土司那嵩應(yīng)定國,三桂討焉,嵩自焚死。三桂使招九儀,定國執(zhí)而殺之。國用、得勝皆鞅鞅不為用,定國坐是終不競。十七年,文選自木邦攻阿瓦,求出桂王,不克,引兵會定國孟艮。十八年,合兵復(fù)攻阿瓦,定國上三十馀疏迎桂王,為吉翔所阻,不得達(dá)。文選使密啟王,得報書。與緬人戰(zhàn),定國軍稍卻,文選引兵橫擊之,緬人大敗,退城守,然終不肯出桂王。復(fù)議以舟師攻之,造船,為緬人所焚,乃移兵次洞鄔,國用、得勝挾文選北走,定國還孟艮。文選至耿馬,遇定國將吳三省,方得定國妻子,將歸諸定國,乃合軍駐錫箔,憑江為險。三桂與將軍愛星阿會木邦,倍道深入,文選降。師薄阿瓦,緬人執(zhí)王歸於我?guī)煛? 定國自景線走猛臘,遣將入車?yán)铩㈠吡_諸國乞師,皆不應(yīng);伺邊上求王消息。康熙元年,聞王兇問,號慟祈死。六月壬子,其生日也,病作,誡其子及靳統(tǒng)武曰:“任死荒徼,毋降!”乙丑,定國卒。統(tǒng)武尋亦卒。嗣興乃與文秀子震率所部出降。 論曰:當(dāng)鼎革之際,勝國遣臣舉兵圖興復(fù),時勢既去,不可為而為,蓋鮮有濟(jì)者。徒以忠義郁結(jié),深入於人心,陵谷可得更,精誠不可得沫;脱詣莞F兵散,終不肯為逭死之計。成功大舉不克,退求自保,存先代正朔。定國以降將受命敗軍后,崎嶇險阻,百折而不撓,比之?dāng)U廓帖木兒、陳友定輩,何多讓焉。即用明史例,次於開國群雄之列。既表先代遺忠,并以見其倔強(qiáng)山海間,遠(yuǎn)至三十馀年,近亦十馀年。開創(chuàng)艱難,卒能定於一,非偶然也。

 

清史稿

   清史稿 全書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紀(jì)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傳三百一十六卷,以紀(jì)傳為中心。所記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下至1911年清朝滅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歷史。 
  《清史稿》是由中華民國初年特設(shè)的清史館編修的,以館長趙爾巽任主編,繆荃孫、柯劭忞等為總纂,另設(shè)纂修、協(xié)修、提調(diào)、校勘等職。參加編寫工作的先后有一百多人!肚迨犯濉酚1914年開始編纂,1920年編成初稿,1926年修訂一次,1927年秋大致完稿,前后歷時十四年。對于這樣一部有清一代的正史,“本應(yīng)詳審修正,以冀減少疵颣”但“以時事之艱虞,學(xué)說之龐雜”,尤其因主編趙爾巽“年齒之遲暮,再多慎重,恐不及待”。于是就委托袁金鎧經(jīng)辦發(fā)刊和校刻事宜。于1928年刊印,1929年發(fā)行。 

卷十一 本紀(jì)十一 卷十二 本紀(jì)十二
卷十三 本紀(jì)十三 卷十四 本紀(jì)十四
卷十五 本紀(jì)十五 卷十六 本紀(jì)十六
卷十七 本紀(jì)十七 卷十八 本紀(jì)十八
卷十九 本紀(jì)十九 卷二十 本紀(jì)二十
卷二十一 本紀(jì)二十一 卷二十二 本紀(jì)二十二
卷八十三 志五十八 卷八十四 志五十九
卷八十五 志六十 卷八十六 志六十一
卷八十七 志六十二 卷八十八 志六十三
卷八十九 志六十四 卷九十 志六十五
卷九十一 志六十六 卷九十二 志六十七
卷九十三 志六十八 卷九十四 志六十九
卷一百四十 志一百十五 卷一百四十一 志一百十六
卷一百四十二 志一百十七 卷一百四十三 志一百十八
卷一百四十四 志一百十九 卷一百四十五 志一百二十
卷一百四十六 志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四十七 志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四十八 志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四十九 志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五十 志一百二十五 卷三百五 列傳九十二
卷三百六 列傳九十三 卷三百七 列傳九十四
卷三百八 列傳九十五 卷三百九 列傳九十六
卷三百十 列傳九十七 卷三百十一 列傳九十八
卷三百十二 列傳九十九 卷三百十三 列傳一百
卷三百十四 列傳一百一 卷三百十五 列傳一百二
卷五百 列傳二百八十七 卷五百一 列傳二百八十八
卷五百二 列傳二百八十九 卷五百三 列傳二百九十
卷五百四 列傳二百九十一 卷五百五 列傳二百九十二
卷五百六 列傳二百九十三 卷五百七 列傳二百九十四
卷五百八 列傳二百九十五 卷五百九 列傳二百九十六
卷五百十 列傳二百九十七 卷一 本紀(jì)一
卷二 本紀(jì)二 卷三 本紀(jì)三
卷四 本紀(jì)四 卷五 本紀(jì)五
卷六 本紀(jì)六 卷七 本紀(jì)七
卷八 本紀(jì)八 卷九 本紀(jì)九
卷十 本紀(jì)十 卷二十三 本紀(jì)二十三
卷二十四 本紀(jì)二十四 卷二十五 本紀(jì)二十五
卷二十六 志一 卷二十七 志二
卷二十八 志三 卷二十九 志四
卷三十 志五 卷三十一 志六
卷三十二 志七 卷三十三 志八
卷三十四 志九 卷三十五 志十
卷三十六 志十一 卷三十七 志十二
卷三十八 志十三 卷三十九 志十四
卷四十 志十五 卷四十一 志十六
卷四十二 志十七 卷四十三 志十八
卷四十四 志十九 卷四十五 志二十
卷四十六 志二十一 卷四十七 志二十二
卷四十八 志二十三 卷四十九 志二十四
卷五十 志二十五 卷五十一 志二十六
卷五十二 志二十七 卷五十三 志二十八
卷五十四 志二十九 卷五十五 志三十
卷五十六 志三十一 卷五十七 志三十二
卷五十八 志三十三 卷五十九 志三十四
卷六十 志三十五 卷六十一 志三十六
卷六十二 志三十七 卷六十三 志三十八
卷六十四 志三十九 卷六十五 志四十
卷六十六 志四十一 卷六十七 志四十二
卷六十八 志四十三 卷六十九 志四十四
卷七十 志四十五 卷七十一 志四十六
卷七十二 志四十七 卷七十三 志四十八
卷七十四 志四十九 卷七十五 志五十
卷七十六 志五十一 卷七十七 志五十二
卷七十八 志五十三 卷七十九 志五十四
卷八十 志五十五 卷八十一 志五十六
卷八十二 志五十七 卷九十五 志七十
卷九十六 志七十一 卷九十七 志七十二
卷九十八 志七十三 卷九十九 志七十四
卷一百 志七十五 卷一百一 志七十六
卷一百二 志七十七 卷一百三 志七十八
卷一百四 志七十九 卷一百五 志八十
卷一百六 志八十一 卷一百七 志八十二
卷一百八 志八十三 卷一百九 志八十四
卷一百十 志八十五 卷一百十一 志八十六
卷一百十二 志八十七 卷一百十三 志八十八
卷一百十四 志八十九 卷一百十五 志九十
卷一百十六 志九十一 卷一百十七 志九十二
卷一百十八 志九十三 卷一百十九 志九十四
卷一百二十 志九十五 卷一百二十一 志九十六
卷一百二十二 志九十七 卷一百二十三 志九十八
卷一百二十四 志九十九 卷一百二十五 志一百
卷一百二十六 志一百一 卷一百二十七 志一百二
卷一百二十八 志一百三 卷一百二十九 志一百四
卷一百三十 志一百五 卷一百三十一 志一百六
卷一百三十二 志一百七 卷一百三十三 志一百八
卷一百三十四 志一百九 卷一百三十五 志一百十
卷一百三十六 志一百十一 卷一百三十七 志一百十二
卷一百三十八 志一百十三 卷一百三十九 志一百十四
卷一百五十一 志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五十二 志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五十三 志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五十四 志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五十五 志一百三十 卷一百五十六 志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五十七 志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五十八 志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五十九 志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六十 志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六十一 表一 卷一百六十二 表二
卷一百六十三 表三 卷一百六十四 表四
卷一百六十五 表五 卷一百六十六 表六
卷一百六十七 表七 卷一百六十八 表八
卷一百六十九 表九 卷一百七十 表十
卷一百七十一 表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表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表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表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表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表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表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表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表十九 卷一百八十 表二十
卷一百八十一 表二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表二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表二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表二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表二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表二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表二十七 卷一百八十八 表二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表二十九 卷一百九十 表三十
卷一百九十一 表三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表三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表三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表三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表三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表三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表三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表三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表三十九 卷二百 表四十
卷二百一 表四十一 卷二百二 表四十二
卷二百三 表四十三 卷二百四 表四十四
卷二百五 表四十五 卷二百六 表四十六
卷二百七 表四十七 卷二百八 表四十八
卷二百九 表四十九 卷二百一十 表五十
卷二百十一 表五十一 卷二百十二 表五十二
卷二百十三 表五十三 卷二百十四 列傳一
卷二百十五 列傳二 卷二百十六 列傳三
卷二百十七 列傳四 卷二百十八 列傳五
卷二百十九 列傳六 卷二百二十 列傳七
卷二百二十一 列傳八 卷二百二十二 列傳九
卷二百二十三 列傳十 卷二百二十四 列傳十一
卷二百二十五 列傳十二 卷二百二十六 列傳十三
卷二百二十七 列傳十四 卷二百二十八 列傳十五
卷二百二十九 列傳十六 卷二百三十 列傳十七
卷二百三十一 列傳十八 卷二百三十二 列傳十九
卷二百三十三 列傳二十 卷二百三十四 列傳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五 列傳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六 列傳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七 列傳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八 列傳二十五
卷二百三十九 列傳二十六 卷二百四十 列傳二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列傳二十八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二十九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三十 卷二百四十四 列傳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三十二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三十三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三十四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三十五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三十六 卷二百五十 列傳三十七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三十八 卷二百五十二 列傳三十九
卷二百五十三 列傳四十 卷二百五十四 列傳四十一
卷二百五十五 列傳四十二 卷二百五十六 列傳四十三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四十四 卷二百五十八 列傳四十五
卷二百五十九 列傳四十六 卷二百六十 列傳四十七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四十八 卷二百六十二 列傳四十九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五十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五十一
卷二百六十五 列傳五十二 卷二百六十六 列傳五十三
卷二百六十七 列傳五十四 卷二百六十八 列傳五十五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五十六 卷二百七十 列傳五十七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五十八 卷二百七十二 列傳五十九
卷二百七十三 列傳六十 卷二百七十四 列傳六十一
卷二百七十五 列傳六十二 卷二百七十六 列傳六十三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六十四 卷二百七十八 列傳六十五
卷二百七十九 列傳六十六 卷二百八十 列傳六十七
卷二百八十一 列傳六十八 卷二百八十二 列傳六十九
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七十 卷二百八十四 列傳七十一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七十二 卷二百八十六 列傳七十三
卷二百八十七 列傳七十四 卷二百八十八 列傳七十五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七十六 卷二百九十 列傳七十七
卷二百九十一 列傳七十八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七十九
卷二百九十三 列傳八十 卷二百九十四 列傳八十一
卷二百九十五 列傳八十二 卷二百九十六 列傳八十三
卷二百九十七 列傳八十四 卷二百九十八 列傳八十五
卷二百九十九 列傳八十六 卷三百 列傳八十七
卷三百一 列傳八十八 卷三百二 列傳八十九
卷三百三 列傳九十 卷三百四 列傳九十一
卷三百十六 列傳一百三 卷三百十七 列傳一百四
卷三百十八 列傳一百五 卷三百十九 列傳一百六
卷三百二十 列傳一百七 卷三百二十一 列傳一百八
卷三百二十二 列傳一百九 卷三百二十三 列傳一百十
卷三百二十四 列傳一百十一 卷三百二十五 列傳一百十二
卷三百二十六 列傳一百十三 卷三百二十七 列傳一百十四
卷三百二十八 列傳一百十五 卷三百二十九 列傳一百十六
卷三百三十 列傳一百十七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一百十八
卷三百三十二 列傳一百十九 卷三百三十三 列傳一百二十
卷三百三十四 列傳一百二十一 卷三百三十五 列傳一百二十二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一百二十三 卷三百三十七 列傳一百二十四/a>
卷三百三十八 列傳一百二十五 卷三百三十九 列傳一百二十六
卷三百四十 列傳一百二十七 卷三百四十一 列傳一百二十八
卷三百四十二 列傳一百二十九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一百三十
卷三百四十四 列傳一百三十一 卷三百四十五 列傳一百三十二
卷三百四十六 列傳一百三十三 卷三百四十七 列傳一百三十四
卷三百四十八 列傳一百三十五 卷三百四十九 列傳一百三十六
卷三百五十 列傳一百三十七 卷三百五十一 列傳一百三十八
卷三百五十二 列傳一百三十九 卷三百五十三 列傳一百四十
卷三百五十四 列傳一百四十一 卷三百五十五 列傳一百四十二
卷三百五十六 列傳一百四十三 卷三百五十七 列傳一百四十四
卷三百五十八 列傳一百四十五 卷三百五十九 列傳一百四十六
卷三百六十 列傳一百四十七 卷三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八
卷三百六十二 列傳一百四十九 卷三百六十三 列傳一百五十
卷三百六十四 列傳一百五十一 卷三百六十五 列傳一百五十二
卷三百六十六 列傳一百五十三 卷三百六十七 列傳一百五十四
卷三百六十八 列傳一百五十五 卷三百六十九 列傳一百五十六
卷三百七十 列傳一百五十七 卷三百七十一 列傳一百五十八
卷三百七十二 列傳一百五十九 卷三百七十三 列傳一百六十
卷三百七十四 列傳一百六十一 卷三百七十五 列傳一百六十二
卷三百七十六 列傳一百六十三 卷三百七十七 列傳一百六十四
卷三百七十八 列傳一百六十五 卷三百七十九 列傳一百六十六
卷三百八十 列傳一百六十七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一百六十八
卷三百八十二 列傳一百六十九 卷三百八十三 列傳一百七十
卷三百八十四 列傳一百七十一 卷三百八十五 列傳一百七十二
卷三百八十六 列傳一百七十三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一百七十四
卷三百八十八 列傳一百七十五 卷三百八十九 列傳一百七十六
卷三百九十 列傳一百七十七 卷三百九十一 列傳一百七十八
卷三百九十二 列傳一百七十九 卷三百九十三 列傳一百八十
卷三百九十四 列傳一百八十一 卷三百九十五 列傳一百八十二
卷三百九十六 列傳一百八十三 卷三百九十七 列傳一百八十四
卷三百九十八 列傳一百八十五 卷三百九十九 列傳一百八十六
卷四百 列傳一百八十七 卷四百一 列傳一百八十八
卷四百二 列傳一百八十九 卷四百三 列傳一百九十
卷四百四 列傳一百九十一 卷四百五 列傳一百九十二
卷四百六 列傳一百九十三 卷四百七 列傳一百九十四
卷四百八 列傳一百九十五 卷四百九 列傳一百九十六
卷四百十 列傳一百九十七 卷四百十一 列傳一百九十八
卷四百十二 列傳一百九十九 卷四百十三 列傳二百
卷四百十四 列傳二百一 卷四百十五 列傳二百二
卷四百十六 列傳二百三 卷四百十七 列傳二百四
卷四百十八 列傳二百五 卷四百十九 列傳二百六
卷四百二十 列傳二百七 卷四百二十一 列傳二百八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二百九 卷四百二十三 列傳二百十
卷四百二十四 列傳二百十一 卷四百二十五 列傳二百十二
卷四百二十六 列傳二百十三 卷四百二十七 列傳二百十四
卷四百二十八 列傳二百十五 卷四百二十九 列傳二百十六
卷四百三十 列傳二百十七 卷四百三十一 列傳二百十八
卷四百三十二 列傳二百十九 卷四百三十三 列傳二百二十
卷四百三十四 列傳二百二十一 卷四百三十五 列傳二百二十二
卷四百三十六 列傳二百二十三 卷四百三十七 列傳二百二十四
卷四百三十八 列傳二百二十五 卷四百三十九 列傳二百二十六
卷四百四十 列傳二百二十七 卷四百四十一 列傳二百二十八
卷四百四十二 列傳二百二十九 卷四百四十三 列傳二百三十
卷四百四十四 列傳二百三十一 卷四百四十五 列傳二百三十二
卷四百四十六 列傳二百三十三 卷四百四十七 列傳二百三十四
卷四百四十八 列傳二百三十五 卷四百四十九 列傳二百三十六
卷四百五十 列傳二百三十七 卷四百五十一 列傳二百三十八
卷四百五十二 列傳二百三十九 卷四百五十三 列傳二百四十
卷四百五十四 列傳二百四十一 卷四百五十五 列傳二百四十二
卷四百五十六 列傳二百四十三 卷四百五十七 列傳二百四十四
卷四百五十八 列傳二百四十五 卷四百五十九 列傳二百四十六
卷四百六十 列傳二百四十七 卷四百六十一 列傳二百四十八
卷四百六十二 列傳二百四十九 卷四百六十三 列傳二百五十
卷四百六十四 列傳二百五十一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二百五十二
卷四百六十六 列傳二百五十三 卷四百六十七 列傳二百五十四
卷四百六十八 列傳二百五十五 卷四百六十九 列傳二百五十六
卷四百七十 列傳二百五十七 卷四百七十一 列傳二百五十八
卷四百七十二 列傳二百五十九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二百六十
卷四百七十四 列傳二百六十一 卷四百七十五 列傳二百六十二
卷四百七十六 列傳二百六十三 卷四百七十七 列傳二百六十四
卷四百七十八 列傳二百六十五 卷四百七十九 列傳二百六十六
卷四百八十 列傳二百六十七 卷四百八十一 列傳二百六十八
卷四百八十二 列傳二百六十九 卷四百八十三 列傳二百七十
卷四百八十四 列傳二百七十一 卷四百八十五 列傳二百七十二
卷四百八十六 列傳二百七十三 卷四百八十七 列傳二百七十四
卷四百八十八 列傳二百七十五 卷四百八十九 列傳二百七十六
卷四百九十 列傳二百七十七 卷四百九十一 列傳二百七十八
卷四百九十二 列傳二百七十九 卷四百九十三 列傳二百八十
卷四百九十四 列傳二百八十一 卷四百九十五 列傳二百八十二
卷四百九十六 列傳二百八十三 卷四百九十七 列傳二百八十四
卷四百九十八 列傳二百八十五 卷四百九十九 列傳二百八十六
卷五百十一 列傳二百九十八 卷五百十二 列傳二百九十九
卷五百十三 列傳三百 卷五百十四 列傳三百一
卷五百十五 列傳三百二 卷五百十六 列傳三百三
卷五百十七 列傳三百四 卷五百十八 列傳三百五
卷五百十九 列傳三百六 卷五百二十 列傳三百七
卷五百二十一 列傳三百八 卷五百二十二 列傳三百九
卷五百二十三 列傳三百十 卷五百二十四 列傳三百十一
卷五百二十五 列傳三百十二 卷五百二十六 列傳三百十三
卷百二十七 列傳三百十四 卷五百二十八 列傳三百十五
卷五百二十九 列傳三百十六 《清史稿》發(fā)刊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