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清史稿

 

卷三百九 列傳九十六

○崔紀 喀爾吉善(子定長、孫鄂云布) 雅爾圖 晏斯盛 瑚寶 衛(wèi)哲治蘇昌 鶴年 吳達善 崔應階 王檢 吳士功 崔紀,初名珺,字南有,山西永濟人。年幼喪母,哀毀如成人。事父及后母孝。康熙五十七年,成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遷國子監(jiān)司業(yè),以母憂歸。服闋,補故官。三遷祭酒。乾隆元年,提督順天學政。雍正間,采安徽學政李鳳翥、河南學政習俊、浙江學政王蘭生條議:每歲令諸生五人互結,無抗糧攬訟;諸生有事告州縣,當先以呈詞赴學掛號;為人作證及冒認命盜案,先革后審;諸生毆殺人及代寫詞狀,加常罪一等;已斥諸生不許出境;諸生欠糧,必全完乃收考。紀疏請罷之。又定諸生月課三次不到,詳革,紀請改一年;諸生完糧,上戶限十月,中、下戶限八月,紀請改歲底。下部議行。遷詹事,再遷倉場侍郎,署甘肅巡撫。 二年,移署陜西巡撫。疏言:“陜屬平原八百馀里,農(nóng)率待澤於天,旱則束手。惟鑿井灌田,實可補雨澤之缺。臣居蒲州,習見其利。陜屬延安、榆林、邠、鄜、綏德各府州,地高土厚,不能鑿井。此外西安、同州、鳳翔、漢中四府并渭南九州縣最低,渭北二十馀州縣地較高,掘地一二丈至六七丈,皆可得水。勸諭鑿井,貧民實難勉強。懇準將地丁羨銀借給充費,分三年繳完。民力況瘁,與河泉自然水利不同。請免以水田升科!鄙现I曰:“此極應行之美舉,當徐徐化導,實力奉行,自不能視水田升科也!边舨渴汤桑粤粞矒,尋實授。紀疏言:“陜西水利,莫如龍洞渠,上承涇水,中受諸泉。自雍正間總督岳鍾琪發(fā)帑修濬,涇陽、醴泉、三原、高陵諸縣資以灌溉。惟未定歲修法,涇漲入渠,泥沙淀閼,泉泛出渠,石罅滲漏。擬於龍洞高筑石堤,以納眾泉,不使入涇。水磨橋、大王橋諸泉亦筑壩其旁,收入渠內(nèi)。并額定水工,司啟閉。”均從之。陜西民憚興作,言紀煩擾。上令詳勘地勢,俯順輿情。三年,命與湖北巡撫張楷互調(diào),時報新開井七萬馀,上令楷察勘?悦耖g食其利者三萬二千馀,遇旱,井效乃見。民益私鑿井,歲歲增廣矣。 紀至湖北,自陳不職,部議降調(diào)。上諭曰:“紀在陜西鑿井灌田,料理未善,致反貽民累。惟其本意為民,命從寬留任。”五年。總督德沛劾紀以公使錢畀護糧道崔乃鏞,上又聞紀以淮鹽到遲,令民間暫食私鹽,諭紀自列,紀疏辨,下部議,降調(diào)。六年,再授祭酒。九年,督江蘇學政。以父憂歸。十四年,起授山東布政使。以東省貧民借官穀累百萬石,請視部定價石六錢,收折色,紓民力。十五年,命以副都御史銜再督江蘇學政,力疾按試。旋卒。 紀潛心理學,上亦聞之,再任祭酒,召見,命作太極圖說。歷官所至,以教養(yǎng)為先。遇事有不可,輒艴然曰:“士君子當引君當?shù)溃魏稳羰?? 喀爾吉善,字澹園,伊爾根覺羅氏,滿洲正黃旗人。先世居瓦爾喀,有赫臣者,當太祖創(chuàng)業(yè)時來歸,授牛錄額真。使葉赫,葉赫部長金臺石使人戕之。太祖滅葉赫,令其子克宜福手刃其仇以祭?艘烁能娪泄,世職至三等阿達哈哈番?艘烁W涌R蘭,官至正黃旗副都統(tǒng);孫凱里布,官至吏部尚書:皆襲世職。 喀爾吉善降襲拜他喇布勒哈番,授上駟院員外郎。歷工部郎中,兼襲世管佐領。雍正六年,命偕通政使留保如廣東按署巡撫阿克敦等被劾狀。八年,擢兵部額外侍郎。九年,授侍郎。十三年,以驗馬不實奪官,令往盛京收糧。乾隆元年,起廢籍,命管圓明園八旗兵丁。復往盛京收糧,奏禁八旗臺站官兵與朝鮮貿(mào)易。上諭曰:“官兵不暇貿(mào)易,亦不諳貿(mào)易。當令商民與互巿,務均平交易,毋抑價,毋強索。”三年,擢內(nèi)閣學士。遷戶部侍郎,協(xié)理步軍統(tǒng)領刑名事務。調(diào)吏部,四年,命兼管三庫。 五年,授山西巡撫。上聞山西布政使薩哈諒、學政哈爾欽皆貪婪,詢喀爾吉善。喀爾吉善疏劾,命侍郎楊嗣璟會鞫,論如律。上以喀爾吉善不即劾,下部議,奪官,命寬之。又劾河東鹽政白起圖貪婪,白起圖疏辨,命副都統(tǒng)塞楞額往鞫,論如律。七年,調(diào)安徽。 八年,復調(diào)山東。疏言:“山東歲饑,民多流亡,而鄰省貧民亦有轉入山東覓食者,請飭官吏勸各回故土以待治賑!鄙现I曰:“所見甚得體。各省督撫當於平居無事時委曲開導,使知敦本務實,力田逢年;若輕棄其鄉(xiāng),本業(yè)既荒,無所依倚。即國家收養(yǎng)資送,亦不得已之舉,非可恃為長策也!庇忠詽、武定、東昌三府遇旱,濟南、東昌府倉存穀緩急可相通;武定無倉,請撥登、萊二府倉穀以濟民食。九年,疏言:“方春糧價踴貴,貧民艱食,請酌量減糶!庇盅裕骸吧綎|兵米,本折兼支,春季價昂支折色,秋季價減支本色,請春秋二季本折更換!庇终埿薜轮荨⒑XS、惠民、樂陵城工以代賑。復以濟南、武定諸屬縣麥復不登,令於曹、沂諸府豐收之區(qū)采買接濟。上皆允之。直隸藁城知縣高崶請開臨淄、即墨、平陰、泰安、沂、費、滕、嶧諸縣銀、銅、鉛、鐵各礦,事下喀爾吉善勘奏,奏言:“東省拱衛(wèi)神京,地跨四府八縣,形勢聯(lián)屬。礦洞久經(jīng)封禁,未便開采。利之所在,眾必共趨?譂⑽錇膮^(qū),沂、曹盜藪,別生事端,應仍封禁!鄙弦嗳缙湔垺 十一年,遷閩浙總督。臺灣生番為亂,遣兵討之。奏言:“臺灣流民日多,匪類肆竊,甚或恣行不法,民間謂為闖棍。請令竊案再犯及闖棍治罪后,并逐回內(nèi)地。”又請在臺人民迎取眷屬,限一年給照過臺。浙江處州總兵苗國琮請於官山種樹,儲戰(zhàn)船桅木之用,下喀爾吉善勘奏。奏言:“令有司種樹,須先糜帑,且必百十年后始中繩墨,日久稽察非易。不若許民自種,在官不費經(jīng)營,而巨材可獲實用!睆闹J枸勒憬矒岢0藏澙,命大學士訥親往鞫得實,論如律。詔嘉其公直,加太子少保。疏言:“寧海東湖舊與海通,宋后失修,飭府縣察形勢土性,導士民輸資筑堤,撥為世業(yè),定限升科。”上諭曰:“勸課農(nóng)桑,興修水利,務本之圖也。欣悅覽之!”十五年,加兵部尚書銜。 十六年,上南巡,蠲江南積逋二百馀萬,浙省無逋賦,亦特蠲本年正賦三十萬,制詩褒之。十七年,以年老乞休,溫詔慰留。疏言:“閩省產(chǎn)米少,本歲豐稔,宜為儲備。請現(xiàn)存?zhèn)}穀不及半者,令購足數(shù);已及半而本地穀賤,亦以原存糶價買補!鄙鲜侵。漳州民蔡榮祖謀亂,事泄,捕獲,寘之法,予議敘。十九年,加太子太保。上以八旗生齒日繁,許在京漢軍改入民籍,推行於各省。喀爾吉善與福州將軍新柱疏言:“漢軍原為民,無問世族、閒散,許入民籍。如別無生計,坐補綠營糧缺。所遺馬、步甲,以滿洲兵坐補!倍昵,病瘍,遣醫(yī)偕其子定敏馳視,賜人葠。未幾,卒,賜祭葬,謚莊恪。 定長,喀爾吉善子。初授內(nèi)閣中書,遷侍讀。擢江南徐州知府。四遷至巡撫,歷安徽、廣西、山西、貴州諸省。乾隆十八年,湖廣總督永常奏請於鄰省會哨,定長奏:“貴州與鄰省聯(lián)界,苗、夷環(huán)處。遽行會哨,苗性多猜,或滋事變。請停止!睆闹。二十年,題請原任黔西知州黃秉忠入祀名宦,上以秉忠為總督廷桂父,瞻徇巿恩,降旨嚴斥。二十二年,上南巡,請入覲,命便道省喀爾吉善,賜詩褒寵。尋命與尚書劉統(tǒng)勛按云貴總督恒文貪婪狀,即命署云貴總督。調(diào)山西巡撫,未之任,丁父憂。旋授副都統(tǒng)銜,往西路軍營督屯田事。補兵部侍郎,授福建巡撫,遷湖廣總督。三十三年,卒,諭部議恤。尋署總督高晉劾荊州副都統(tǒng)石亮衰庸,上責定長徇庇,罷恤典。 鄂云布,喀爾吉善孫。初授筆帖式。三遷工科給事中。嘉慶元年,授陜西漢中知府。上以鄂云布喀爾吉善孫,家風具在,即擢甘肅西寧道。再遷江蘇布政使,護安徽巡撫。旋以秋審諸案原擬緩決,刑部多改情實,責鄂云布寬縱,下吏部議降調(diào),命留任。尋遷貴州巡撫,年老召還,鄂云布聞命即行。上聞之,不懌,下吏部議,奪官,授筆帖式,賞藍翎侍衛(wèi),充葉爾羌辦事大臣。旋卒。 雅爾圖,蒙古鑲黃旗人。雍正四年,自筆帖式入貲授主事,分工部。再遷郎中。十三年,授鑲藍旗滿洲副都統(tǒng)。乾隆元年,疏言:“京員無養(yǎng)廉,請將戶部馀平銀給部院辦事官。八旗參佐等員視步軍營例,予空糧!比缢h。師征準噶爾,授參贊大臣。三年,命暫管定邊副將軍印。四年,召授左副都御史,遷兵部侍郎。 河南新鄉(xiāng)民及伊陽教匪為亂,命往按治,就授河南巡撫。疏言:“河南多盜,不逞之民陰為之主,俗謂‘窩家’。保甲、甲長等畏窩家甚於官法。大河以南,深山邃谷。民以防鳥獸為名,皆有刀械;箪缎敖,懷私角斗,何所不為。如梁朝鳳、梁周、張位等輩,黨類甚多,愚民易遭煽惑。與其發(fā)覺后盡置諸法,何如於未發(fā)覺前設法銷散。文武會遣兵役搜查,仍令自首免罪!庇盅裕骸案魇√徭(zhèn)以下官皆有伴擋兵丁及各色工匠,一營有數(shù)名虛糧,即少數(shù)名額兵。請照官級核定數(shù)目,不得虛占兵額!本阆虏孔h行。 五年,奏報捕得女教匪首一枝花,命議敘。尋諭河南止設河北、南陽二鎮(zhèn),與巡撫不相統(tǒng)屬,視山西例兼提督銜。疏陳整飭營務:足兵額,勤差操,明賞罰,練技藝,整軍械,重兵食,驗馬匹,謹守望,嚴約束;并請以州縣民壯之半交駐防汛弁操練;并戒兵民和衷,不得偏袒,平時試習騎射,期於嫻熟:俱如所請行。三月,疏言:“河南上年霪雨,省城多積水。臣令淺處濬深,窄處開寬。為合城受水之區(qū)通溝建閘,時其蓄泄。養(yǎng)魚植木,以利民用。”又言:“河南上年被水,奉命濬省城乾河涯及淮、潁、汝、蔡各水。目前二麥成熟,農(nóng)務正殷,馀請概停開浚!鄙蠌闹。又奏言:“現(xiàn)獲盜百馀,多系鄰省人,臣迭飭員弁分路訪緝。出省捕盜,例須赴地方官掛號,盜聞而潛逃,請得逕行往捕!鄙厦銥橹。 六年,又奏言:“河南界連五省,西南伏牛、嵩山、桐柏等山,支幹交錯,地多林木,易於藏盜。請每歲秋冬,與聯(lián)界各省文武訂期巡察。”上命如所請行。七年,奏言開、歸等處積水,無妨田畝,上責其掩飾。尋又奏:“河南地平土松,水利誠不如東南之通達。開、歸等處地當下游,夏秋大雨,澗水匯注。積水未消,多系鄰近黃河州縣。歷來豁免錢糧,於民生并無妨礙。且土性咸鹵,難以種植。未便一律疏泄,以損田廬!鄙现I曰:“實難宣泄,朕不怪汝。若避而為飾辭則不可!卑四,自陳“戇直致被人言。”上諭曰:“汝必欲以豐年為政效,水旱漠不關心。此奏殊屬客氣!泵鼇砭,改授鑲藍旗滿洲副都統(tǒng)。授刑部侍郎,調(diào)吏部。 十二年,命往山西按治安邑、萬泉民亂,中途稱病,上責其逗遛,命解任。尋起授內(nèi)閣侍讀學士,復擢兵部侍郎。十三年,調(diào)倉場侍郎,兼正紅旗滿洲副都統(tǒng)。迭署戶部侍郎、步軍統(tǒng)領。十八年,因疾解任。三十二年,卒。 晏斯盛,字虞際,江西新喻人。康熙五十九年,舉鄉(xiāng)試第一。六十年,成進士,改庶吉士。雍正元年,授檢討。五年,考選山西道御史。鑲紅旗巡役,以斯盛從騎驚突,拘辱之。斯盛以聞,命治罪。疏言:“各州縣立社倉,原以通濟豐歉。貧民借穀,石收息十升。如遇歉,當不取其息。”從之。九年,督貴州學政。遷鴻臚寺少卿。乾隆元年,擢安徽布政使。奏言:“各省水旱災,督撫題報,應即遴員發(fā)倉穀治賑,仍於四十五日限內(nèi)題明應否加賑。其當免錢糧,將丁銀統(tǒng)入地糧覈算,限兩月題報;蚍帜陰п,或按分蠲免,請旨遵行。”三年,疏言:“安徽被災州縣,倉儲不敷賑糶,請留未被災州縣漕米備賑。”四年,奏言:“江北向多游食之人,每遇歉歲,輕去其鄉(xiāng)。惟寓賑於工,人必爭趨。鳳陽、潁州以睢水為經(jīng),廬州以巢湖為緯,六安、滁、泗舊有堤堰,請援淮、揚水利例,動帑修濬。”皆從之。 七年,擢山東巡撫。山東有老瓜賊,巡撫朱定元令汛兵巡大道。斯盛疏言:“賊情狡犭會,大道巡嚴,必潛移僻路;或假僧道技流,伏匿村落。應令州縣督佐雜分地巡察!庇肿啵骸靶敖袒竺,莫如創(chuàng)立教會,陽修善事。此倡彼和,日傳日廣,大為風教之害。盡法深求,株連蔓延,恐生事端。請將創(chuàng)教授徒為首者如法捕治,被誘者薄懲,出首者免究!鄙蠌钠湔垺ひ匀R州被水,請暫禁米出海。上諭曰:“此不過屬吏為一郡一邑之說,汝等封疆大吏,不可存遏糶之心。若無米可販,百姓自不運,何待汝等禁乎?”又言兗、沂等府州被水,而江南饑民復至,疏請無災州縣留養(yǎng)限五百人,有災州縣限二三百人,上命實力料理。八年,調(diào)湖北巡撫。九年,遷戶部侍郎,仍留任。 斯盛究心民事,屢陳救濟民食諸疏,以社倉保甲相為經(jīng)緯,因言:“周禮族師、遂人之法,稽其實則井田為之經(jīng)。蓋就相生相養(yǎng)之地,而行政教法令於其中。是以習其事而不覺,久於其道而不變。周衰,管子作軌里連鄉(xiāng),小治而未大效。秦、漢、隋、唐,龐雜無紀。宋熙寧中,編閭里之戶為保甲,事本近古,然亦第相保相受,而未得其相生相養(yǎng)之經(jīng)。臣前奏推廣社倉之法,請按堡設倉,使人有所恃,安土重遷,保甲聯(lián)比,相為經(jīng)緯。顧欲各堡一倉,倉積穀三千,一時既有難行;而入穀之數(shù),則變通於額賦之中,別分本折,稍覺紛更。雖然,社倉保甲,原有相通之理,亦有兼及之勢。求備誠難,試行或易。加意倉儲,既慮貴糶妨民,停止采買,又慮積貯無資。詳加酌劑,擬請停戶部捐銀之例,令各省捐監(jiān)于本地交納本色,以本地之穀實本地之倉,備本地之用。不采買而倉儲自充,誠為兼濟之道。竊謂常平之積便於城,未甚便於鄉(xiāng)。城積多,則責之也專,而無能之吏或以為累;鄉(xiāng)積多,則守之者眾,而當社之民可以分勞。且社倉未有實際,以倉費無所出也。名有社倉,而倉不在社,社實無倉,往往然矣。今捐穀多在於鄉(xiāng),而例又議有倉費。擬請將此項捐納移入社倉,捐多則倉亦多。取鄉(xiāng)保穀數(shù)而約舉之,大州縣八十堡,四堡一倉,倉一千二百五十石,總二萬五千石,中小州縣,以此類推。儲蓄之方,莫便於此。方今治平日久,一甲中不少良善,四堡之倉,輪推甲長遞管,互相稽覈,年清年款。則社長累弊自除,而官考其成,隱然有上下相維之勢矣。”奏入,上嘉納之。 十年,進喜雨詩四章,用其韻賜答。京師錢貴,上令廷臣議平巿值,下各督撫仿行。斯盛疏請視京師例,禁民間銅鋪毀錢;又令州縣每歲秋以平糶錢巿穀。時設局令商民以銀平易,又疏請捕私錢,并禁民私剪錢緣,兼限民間用銀二三兩以上、糶米二三石以上,皆不得以錢準銀,下廷臣議行。尋以母老請終養(yǎng)回籍。十七年,卒。 斯盛著楚蒙山房易經(jīng)解,唐鑒稱其“不廢象數(shù)而無技術曲說,不廢義理而無心性空談,在近日易家猶為篤實近理”云。 瑚寶,伊爾庫勒氏,滿洲鑲白旗人。雍正五年武進士,授三等侍衛(wèi)。補陜西永興堡守備。八年,準噶爾二萬馀犯科什圖卡倫,從總兵樊廷進剿,遇於尖山,獲駝九十。又進敗之於北山,又遇於烏素達阪,擊之退。翌日,分七隊迎戰(zhàn),瑚寶督兵奮擊,自辰至申,至科什圖,殪敵無算。敵圍峨侖磯,瑚寶赴援,乘夜來襲,領先鋒轉戰(zhàn)雪中七晝夜,奪波羅磚并白墩、紅山、鏡兒泉諸地,得其渠六,敵潰遁。九年,準噶爾復犯吐魯番,瑚寶從廷進剿,以勞賜白金三百。累遷肅州鎮(zhèn)右營游擊。 高宗即位,復累遷山西大同總兵,賜孔雀翎。乾隆十二年,遷固原提督。上諭之曰:“固原兵驕縱,犯上不法。瑚寶當加意整飭,使兵知畏法,漸次轉移!庇种I之曰:“固原城內(nèi)外兵多民少,回民過半,私立掌教等名。應時時體訪,期杜釁端;厝顺錁吮瑧粢夥謩e:豪悍者懲黜,怯弱者淘汰,使營伍肅清。”旋疏請營兵具互結,以弓箭、鳥槍、技藝三項輪操;冬季借支春餉,次年四季扣除。下部議行。師征金川,調(diào)固原步兵二千。瑚寶請馱載軍裝,以二騾代三馬,可省費三分一,從之。 十三年,署甘肅巡撫,兼辦總督。奏言:“陜西歉收,師行采買草料為難。將甘肅倉貯豆石撥用,俟兵過照買還倉!鄙弦酝ㄈ趨f(xié)濟,有益軍需,溫諭嘉勉。召授兵部尚書。尋署陜甘總督,調(diào)湖廣。又改授漕運總督。坐失察盧魯生偽造奏稿事,奪官,仍留任。尋卒,謚恭恪。 衛(wèi)哲治,字我愚,河南濟源人。雍正七年,以拔貢生廷試優(yōu)等,發(fā)江南委用。初署贛榆知縣,調(diào)鹽城。值蝗災,設六條拊循:優(yōu)禮德望,饋餉高年,旌獎孝義,經(jīng)理煢獨,譏警游惰,約束過犯?h北有司河,匯上游七縣水入海。夏旱水弱,海潮至,咸苦不可食,甚乃浸溢民田;秋水盛,又患河寬流緩,入海不速。哲治建閘立斗門,蓄泄有備。斥鹵化膏腴,歲有涸出地,給無業(yè)民承耕。田沉沒而糧未除者,悉請豁免。循海筑土墩九十馀,潮大,漁者得就墩逃溺,號“救命墩”。乾隆二年,補長洲,兼攝吳縣。請豁坍荒逋賦十馀萬。八年,遷海州知州。歲歉治賑,全活二十萬人,流民有自山東就食者。擢淮安知府。十年,河決陳家堡,漂溺男女、田廬無算。哲治遣小舟載餅餌救之,躬涉風濤,往來存問。山東復災,流民南下。哲治捐俸,益以勸募,葺草屋,自清江浦屬魚溝以北,銜接二百馀里,所在給粥糜、衣、藥。十三年,山東又災,兩江總督尹繼善令哲治運賑米至臺莊。上聞哲治善治賑,調(diào)山東登萊青道。居數(shù)月,擢布政使。 十四年,授安徽巡撫。奏言:“歙縣馬田地在休寧,請折徵充餉!庇盅裕骸皬V德催糧,每圖有單頭,數(shù)圖有經(jīng)催。前巡撫潘思榘改行順莊,轉有未便,請得仍舊!苯韵虏孔h行。旋召詣京師。十五年,令回任,上諭之曰:“汝不滿朕意。以一時無人,故仍留汝。宜奮勉改過!闭{(diào)廣西。入覲,哲治具言親老不便迎養(yǎng),命仍留安徽。尋丁憂。十八年,服闋,署兵部侍郎,暫管戶部事。復授安徽巡撫。疏建歙縣惠濟倉。再調(diào)廣西。二十年,內(nèi)擢工部尚書。因病乞回籍。二十一年,卒。 蘇昌,伊爾根覺羅氏,滿洲正藍旗人,滿丕孫?滴跷迨拍辏员O(jiān)生考取內(nèi)閣中書,遷侍讀?歼x浙江道御史。乾隆元年,命巡察吉林。奏言:“船廠、寧古塔、三姓、白都訥、阿爾楚喀等處滿官不知律例,訟案稽延累民,請自京師遣官往理!比辏D禮科給事中。屢擢至奉天府尹。十一年,奉天被水,蘇昌請設廠四鄉(xiāng),增辦賑官吏公費;又請禁止游民往來奉天等處。 十四年,擢廣東巡撫。十六年,署兩廣總督。廣西巡撫舒輅請於思陵土州沿邊種竻竹,杜私越;土目因以侵夷地致釁。蘇昌奏:“鎮(zhèn)安、太平、南寧等沿邊二千馀里,無論種竹難遍。料理稍疏,事端轉啟,請更正!鄙县熓孑`輕率,寢其事。蘇昌奏:“瓊州海外瘠區(qū),貧民生計艱難,有可墾荒地二百五十馀頃,請招民開墾,免其升科!睆闹。召來京。十九年,授吏部侍郎。 二十四年,署工部尚書,授湖廣總督。在籍御史孫紹基稱與按察使沈作朋舊為同官,因以取賕。蘇昌劾奏抵罪,并請定回籍之員與有司交結處分。蘇昌劾湖北巡撫周琬乖張掩飾,上調(diào)蘇昌兩廣,命繼任總督愛必達察琬。愛必達發(fā)琬匿災徇劣吏狀,奪官,戍巴里坤。蘇昌至廣東,又劾碣石總兵王陳榮貪黷,奪官,論如律。加蘇昌太子太保。二十九年,奏言:“廣東產(chǎn)米不敷民食,宜多貯社穀,以補常平不足。請嗣后息穀統(tǒng)存州縣備賑,免其變價!睆闹 調(diào)閩浙總督。在兩廣薦鹽運使王概,概以贓敗,下吏議。御史羅暹春因劾蘇昌瞻徇糊涂,不堪節(jié)制海疆。上曰:“蘇昌不能辭失察之咎。節(jié)制海疆,乃朕所簡用,非御史所宜言!碧K昌別疏劾知縣劉紹汜,下刑部。上以暹春與紹汜同為江西人,疑暹春劾蘇昌為紹汜地,詰責暹春,改主事;命蘇昌留任。三十年,臺灣淡水生番為亂,焚鱟殼莊,民死者五十馀。蘇昌檄按察使余文儀會臺灣總兵督兵討平之。三十三年,入覲。卒,謚恪勤。子富綱,官云貴總督。 蘇昌在兩廣,有巨室橫斃人母,誣其子,獄久具,勾決本已下。蘇昌疑其冤,親鞫之,得實,疏自劾,上獎諭之,寘知縣於法,時論稱焉。 鶴年,字芝仙,伊爾根覺羅氏,滿洲鑲藍旗人。父春山,康熙五十一年進士,選庶吉士,官至盛京兵部侍郎。 鶴年,乾隆元年進士,選庶吉士,授檢討,兼公中佐領。三遷內(nèi)閣學士。十五年,擢倉場侍郎。以京師米貴,疏請京、通俸餉米先半月支放。十八年,劾坐糧廳郎中綽克托剛愎自用,遲延徇縱,綽克托坐奪官。又奏:“通州南倉建自明天順間,后并入中倉。雍正間,復分為二,與西倉分貯漕白米。臣見中西倉足敷收貯,請裁南倉歸并中西倉。”從之。 十九年,授廣東巡撫。奏陳平米價,嚴保甲,緝竊盜案,禁私鑄、私雕諸事。上諭曰:“諸凡行之以實,持之以久。勉之!”尋復疏請以化州石城官租穀碾給海安營兵米。又奏海陽蔡家園土堤改筑灰墻,出俸倡修。二十一年,奏言:“番禺、花、陽春諸縣徵收兵米,有所謂廚房米、官眷米,相傳起於明代藩府。后為旗營武職俸米,凡萬二千馀石,必細長潔白,產(chǎn)少價昂,甚為民累,應請禁革!鄙霞沃 調(diào)山東巡撫。奏言濟寧、魚臺、金鄉(xiāng)、滕、嶧諸州縣積水為災,上命加意賑恤。二十二年,上南巡,迎蹕。奏言:“海豐地處海濱,東北鄉(xiāng)尤低下,易罹水患。積年逋賦請豁免,乾隆十一年至二十年舊欠并改用下則。”復奏濟寧等五州縣積水尚未盡涸。上以江南宿虹、靈壁,河南永城、夏邑,皆有積水,命侍郎裘曰修會諸督撫籌度疏消。 七月,擢兩廣總督。奏:“東省水患頻仍,正與裘曰修商度,擬濬伊家河,泄微山湖水。河自韓莊迤西至江南梁旺城入運河,計程七十里,需銀十三四萬,一切正須經(jīng)理。又與河臣張師載商濬運河,并及建堤。事不容已,懇留任督辦!鄙现I曰:“覽奏,具見良心。然朕以無人,不得不用汝。汝仍遵前命! 十月,復命以總督銜管山東巡撫事,綜理工程。奏言:“濬運河必先濬伊家河以泄積水,使久淹地畝漸次涸出,然后履勘估修,庶工實費省。請俟春暖鳩工,不致有誤新運!庇仲蓭熭d疏言:“運河淤墊日甚,尋常修濬,非經(jīng)久之策。應自濟寧石佛閘起北至臨清閘,逐一探底,以深八尺為度,俾河身一體平坦。”上韙其言。十二月,伊家河工竟。又奏言:“運河淤淺處分段筑壩,測量纖路,多民居。草土屋原售,給價拆除;瓦屋不原售,量將纖路加寬。被水民田速為疏消,俾為種麥;應修橋梁,察有解江馀石應用,不使估報買采。”上以“實心經(jīng)理,不負任使”嘉之。尋卒,贈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銜,祀賢良祠,賜祭葬,謚文勤。子桂林,自有傳。 吳達善,字雨民,瓜爾佳氏,滿洲正紅旗人,陜西駐防。乾隆元年進士,授戶部主事。累擢至工部侍郎、鑲紅旗滿洲副都統(tǒng)。二十年,授甘肅巡撫。赴巴里坤督理軍需,以勞賜孔雀翎。二十二年,疏言:“軍糧自肅州運哈密至軍,石需費十二、三兩。凱旋官兵糶口糧制衣履,請改二成本色,八成折價。既得隨時支用,亦可稍省運費!睆闹<犹由俦。 二十四年,代黃廷桂為陜甘總督,尋復以命楊應琚,改總督銜管巡撫事。奏言:“寧夏橫城堡河漲城圮。相度水勢,分別添筑草壩,俾大溜北注,化險為平!毙钥偠姐曊{(diào)河南巡撫。奏改延津、封丘、胙城、滎澤、盧氏、靈寶諸縣營制,議行。 授云貴總督。二十七年,奏言:“云南、貴州各鎮(zhèn)協(xié)營每兵千設藤牌兵百,少不適用。請以七成改習鳥槍,三成改習弓箭!睆闹ぜ媸鹪颇涎矒。二十九年,奏改都勻、銅仁二協(xié)營制。調(diào)湖廣總督,兼署湖北巡撫。巴陵民熊正朝偽稱縣人巡撫方顯子,居省城與紳士交結,乘間盜竊,捕得寘諸法。 三十一年,調(diào)陜甘總督,奏言:“木壘地廣土沃。請將招集戶民編里分甲,里選里長,百戶選渠長,鄉(xiāng)約保正。訟獄,守備審理;命盜案,守備驗訊。巴里坤同知審解!睆闹H,復調(diào)湖廣總督,兼署荊州將軍。命赴貴州,偕內(nèi)閣學士富察善、侍郎錢維城按巡撫良卿、按察使高積營私骫法,論如律。三十五年,兼署湖南巡撫。 三十六年,復調(diào)陜甘總督,值土爾扈特部內(nèi)附,上命分賚羊及皮衣。吳達善料理周妥,上嘉其能。以病乞解任。尋卒,贈太子太保,祀賢良祠,賜祭葬,謚勤毅。 崔應階,字吉升,湖北江夏人。父相國,官浙江處州鎮(zhèn)總兵。應階,蔭生。初授順天府通判,遷西路同知。雍正中,擢山西汾州知府。乾隆十五年,授河南驛鹽道。擢安徽按察使。丁母憂,服闋,補貴州按察使。二十一年,擢湖南布政使,署巡撫。總督碩色劾應階子甘肅東樂知縣琇附驛寄家書,應階不檢舉,上特命降調(diào)。二十二年,補江南常鎮(zhèn)揚道。再遷山東布政使。 二十八年,遷貴州巡撫,調(diào)山東。疏請濬荊山橋舊河,泄積水。二十九年,疏言:“武城運河東岸牛蹄窩、祝官屯,西岸蔡河陂水匯注,俱為堤隔,浸灌民田,請各建閘啟閉!本缢h。三十一年,疏言:“各州縣民壯有名無實,飭屬汰老弱,選精壯,改習鳥槍,與營伍無二。不增糧餉,省得精壯三千三百馀名!钡弥技为劇H,疏言:“武定濱海,屢有水患:一在徒駭尾閭不暢,一在鉤盤淤塞未開。徒駭上游寬百馀丈,至霑化入海處僅十馀丈,紆回曲折,歸海遲延。徒駭舊有漫口,徑二十五里,寬至四五十丈,水漲賴以宣泄。若就此開濬,庶歸海得以迅速。又有八方泊為眾水所匯,伏秋霖雨,下游阻滯,淹及民田。泊東北為古鉤盤河,經(jīng)一百三十馀里,久成湮廢。若就此開濬,引水入海,則上游不致停蓄,積水亦可順流而下!苯匀缢垺 調(diào)福建,三十三年,擢閩浙總督,加太子太保。三十四年,劾興泉永道蔡琛貪鄙,論如律。調(diào)漕運總督,奏糧道專司漕務,無地方之責,令親押赴淮,不得轉委丞倅。召授刑部尚書,調(diào)左都御史。四十五年,以原品休致。尋卒。 王檢,字思及,山東福山人。父趯,官太常寺卿。檢,雍正十一年進士,改庶吉士。乾隆元年,授編修。大考四等,休致。十三年,上幸闕里,召試,復授編修。十四年,授直隸河間知府,遷甘肅涼莊道。以官河間有政聲,即調(diào)直隸霸昌道。累擢安徽按察使。奏:“外任官員眷屬外,定例州縣家人二十名,府道以上遞加十名,違者降級。定額本寬,近則州縣一署幾至百人,毋論招搖滋弊,即養(yǎng)廉亦不足供,請申明定例,違數(shù)詳參!庇肿啵骸巴畛菫I臨大江,歲多劫案,請加重沿江乘危搶奪舊例,邊海有犯視此。”均得旨允行。調(diào)直隸,又調(diào)山西。二十八年,遷廣西布政使,調(diào)甘肅。奏:“各省大計舉劾,例由藩司主稿。請嗣后藩司新任,得援督撫例展限三月,以重考核。” 二十九年,擢湖北巡撫,署湖廣總督。以前巡撫愛必達請於沔陽新堤設文泉縣治,地處低洼,城倉庫獄俱未興工,且於民情未便,奏請裁撤,移沔陽州同駐新堤,下部議行。 調(diào)廣東巡撫。秋審,刑部進湖廣招冊,檢所定擬,多自緩決改情實,或改可矜。上覈刑部九卿所改皆允,諭檢“秋讞大典,宜詳慎持平,失出失入,厥過維均”,傳旨申飭。三十一年,奏:“凡盜出洋肆劫,夥黨、器械,招買皆自內(nèi)地。如果保甲嚴查,豈能藏匿?請嗣后洋盜案發(fā),詢明由某地出口,將專管及兼轄、統(tǒng)轄各員,照保甲不實力例議處!睆闹。廣東有名竹洲艇者,其制上寬下銳,行駛極速。海盜用以行劫,追捕為難。檢令凡船皆改平底。瓊州地懸海外,黎人那隆等劫商骫法,為諸盜最。檢親督剿捕,決遣如律。又以民多聚族而居,置祭田名曰“嘗租”,租穀饒裕,每用以糾眾械斗。奏請“嘗租自百畝以上者,留供每年祭祀,馀田歸本人。其以租利所置,按支均派,俾貧民有田以資生,兇徒無財以滋事”。上諭曰:“所奏意在懲兇息訟,惟恐有司奉行不善,族戶賢否不齊,難免侵漁攘奪。嗣后因恃祠產(chǎn)豐厚,糾眾械斗,按律懲治。即以祠田如檢所請分給族人,俾兇徒知所警懼,而守分善良仍得保其世業(yè)!比,因病請假,有詔慰問。旋卒。 子啟緒,自編修官河南開歸陳許道;燕緒,自編修官侍講;孫慶長,內(nèi)閣中書,官福建按察使。 吳士功,字惟亮,河南光州人。雍正十一年進士,選庶吉士,改吏部主事。累遷郎中,考選御史。奏言:“部院大臣簡用督撫,調(diào)所屬司員以道府題補,恐滋偏聽、交結諸弊,請照雍正舊例停止!睆闹S分儆捞囱悦茏嗔糁,近多泄漏。敕王大臣詰問,舉士功劾尚書史貽直疏以對。上出士功疏,戒以不悛改,當重譴。乾隆七年,授山東濟東泰武道,丁憂,服闋,調(diào)直隸大名道。改山東兗沂曹道,屬縣饑,上南巡,迎駕,召對,以聞。為截留糧米六十萬石賑之,命士功董其事。旱蝗為災,督吏捕治,晝夜巡閱,未及旬,蝗盡。調(diào)湖南糧道,巡撫阿克敦疏留,調(diào)山東糧道。再遷湖北按察使。二十二年,護巡撫。河南饑,敕湖北發(fā)毗連州縣倉米運河南,即留本年應運漕糧歸倉。士功奏湖北地卑濕,米難久貯,請以一米改收二穀還倉,報聞。 遷陜西布政使,護巡撫。疏言:“宜君、榆林、葭州、懷遠、府谷、神木、靖邊、寧遠諸州縣先旱后潦。撥寧夏米麥五萬石分賑懷遠、靖邊諸縣,中阻黃河,河冰即難挽運,臣飭先期速運;撥綏德等四州縣米二萬石協(xié)濟榆林、葭州,山路崎嶇,臣飭添雇騾駝速運,俾民早霑實惠!敝I令竭力妥為之。調(diào)直隸,奏請:“撫藩離任,將庫項有無虧空奏明。新任撫藩亦於交代限內(nèi)另摺奏聞,仍照例出結保題,以除挪借積弊!鄙弦运嗪喍仔,命著為例。二十三年,復調(diào)陜西,護巡撫。疏言:“延安府兵米,各縣運府倉。弁兵赴府支領,路遠費倍,耗損過半。請甘泉、宜川、延川、延長四縣本縣徵收支給。”又奏:“隴州汧陽縣跬步皆山,歲徵屯豆,請改折色解司充餉!本銖闹 擢福建巡撫。二十四年,奏請捕私鑄,按錢數(shù)多寡治罪。又奏獲南洲盜八十馀人,與總督楊廷璋疏請改定南洲塘汛。又奏:“福建九府二州,常平缺額穀三十一萬石有奇;臺灣積年平糶未買穀十五萬石有奇:皆令補足。浙西歉收,請撥臺灣穀十萬石聽浙商販運。風汛不便,先發(fā)內(nèi)地沿海府縣倉穀撥給,俟臺灣穀運到還倉。一轉移間,無妨於閩,有益於浙!鄙霞沃。二十五年,奏:“寄居臺灣皆閩、粵濱海之民,乾隆十二年復禁止移眷,民多冒險偷渡,內(nèi)外人民皆朝廷赤子。向之在臺灣為匪者,均只身無賴。若既報墾立業(yè),必顧惜身家,各思保聚。有的屬在內(nèi)地者,請許報官給照,遷徙完聚!庇謼l奏稽查濱海漁船,令取船主、澳甲保結;出口逾期不還,責成澳甲、船主查報;稽察攜帶多貨,帆檣編字號,書姓名,免匪舟溷跡:均從之。尋以福建民多械斗,由大族欺凌小族,疏請大戶恃強糾眾擬情實,小戶被欺抵御擬緩決。刑部擬駁,上諭曰:“福建械斗最為惡俗。士功乃欲以族大族小分立科條,是使械斗者得以趨避其詞,司讞者因而高下其手。士功夙習沽名,宜刻自提撕,勿自貽伊戚!” 二十六年,廷璋劾提督馬龍圖挪用存營公項,命士功嚴讞。會奏龍圖借用公項,已於盤查時歸補,援自首例減等擬徒。上以龍圖敗露后始行歸補,且將登記數(shù)簿焚毀,又增舞文之罪,不得以自首論,因究詰出何人意,尋覆奏士功主政。上奪士功官,發(fā)巴里坤效力自贖。二十七年,廷璋奏閩縣民楊魁等假造敕書承襲世職,投撫標效力。上命巴里坤辦事大臣詰責士功,并令自揣應得處分,贖罪自效。士功輸銀贖罪,命釋回。旋卒。 子玉綸,二十六年進士,自檢討累遷兵部侍郎,督福建學政,復降授檢討。 論曰:疆政首重宜民。紀督鑿井,反貽怨讟?柤扑熳栝_礦、種樹之議,興利誠不易言也。雅爾圖、應階治水,斯盛治社倉,哲治治賑,才有洪纖,效有巨細,要皆有益於民。蘇昌劾大吏,頗見風力,瑚寶等亦各有建樹。自古未有不盡心民事而可以稱善治者也。

 

清史稿

   清史稿 全書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紀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傳三百一十六卷,以紀傳為中心。所記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下至1911年清朝滅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歷史。 
  《清史稿》是由中華民國初年特設的清史館編修的,以館長趙爾巽任主編,繆荃孫、柯劭忞等為總纂,另設纂修、協(xié)修、提調(diào)、?钡嚷殹⒓泳帉懝ぷ鞯南群笥幸话俣嗳!肚迨犯濉酚1914年開始編纂,1920年編成初稿,1926年修訂一次,1927年秋大致完稿,前后歷時十四年。對于這樣一部有清一代的正史,“本應詳審修正,以冀減少疵颣”但“以時事之艱虞,學說之龐雜”,尤其因主編趙爾巽“年齒之遲暮,再多慎重,恐不及待”。于是就委托袁金鎧經(jīng)辦發(fā)刊和?淌乱。于1928年刊印,1929年發(fā)行。 

卷十一 本紀十一 卷十二 本紀十二
卷十三 本紀十三 卷十四 本紀十四
卷十五 本紀十五 卷十六 本紀十六
卷十七 本紀十七 卷十八 本紀十八
卷十九 本紀十九 卷二十 本紀二十
卷二十一 本紀二十一 卷二十二 本紀二十二
卷八十三 志五十八 卷八十四 志五十九
卷八十五 志六十 卷八十六 志六十一
卷八十七 志六十二 卷八十八 志六十三
卷八十九 志六十四 卷九十 志六十五
卷九十一 志六十六 卷九十二 志六十七
卷九十三 志六十八 卷九十四 志六十九
卷一百四十 志一百十五 卷一百四十一 志一百十六
卷一百四十二 志一百十七 卷一百四十三 志一百十八
卷一百四十四 志一百十九 卷一百四十五 志一百二十
卷一百四十六 志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四十七 志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四十八 志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四十九 志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五十 志一百二十五 卷三百五 列傳九十二
卷三百六 列傳九十三 卷三百七 列傳九十四
卷三百八 列傳九十五 卷三百九 列傳九十六
卷三百十 列傳九十七 卷三百十一 列傳九十八
卷三百十二 列傳九十九 卷三百十三 列傳一百
卷三百十四 列傳一百一 卷三百十五 列傳一百二
卷五百 列傳二百八十七 卷五百一 列傳二百八十八
卷五百二 列傳二百八十九 卷五百三 列傳二百九十
卷五百四 列傳二百九十一 卷五百五 列傳二百九十二
卷五百六 列傳二百九十三 卷五百七 列傳二百九十四
卷五百八 列傳二百九十五 卷五百九 列傳二百九十六
卷五百十 列傳二百九十七 卷一 本紀一
卷二 本紀二 卷三 本紀三
卷四 本紀四 卷五 本紀五
卷六 本紀六 卷七 本紀七
卷八 本紀八 卷九 本紀九
卷十 本紀十 卷二十三 本紀二十三
卷二十四 本紀二十四 卷二十五 本紀二十五
卷二十六 志一 卷二十七 志二
卷二十八 志三 卷二十九 志四
卷三十 志五 卷三十一 志六
卷三十二 志七 卷三十三 志八
卷三十四 志九 卷三十五 志十
卷三十六 志十一 卷三十七 志十二
卷三十八 志十三 卷三十九 志十四
卷四十 志十五 卷四十一 志十六
卷四十二 志十七 卷四十三 志十八
卷四十四 志十九 卷四十五 志二十
卷四十六 志二十一 卷四十七 志二十二
卷四十八 志二十三 卷四十九 志二十四
卷五十 志二十五 卷五十一 志二十六
卷五十二 志二十七 卷五十三 志二十八
卷五十四 志二十九 卷五十五 志三十
卷五十六 志三十一 卷五十七 志三十二
卷五十八 志三十三 卷五十九 志三十四
卷六十 志三十五 卷六十一 志三十六
卷六十二 志三十七 卷六十三 志三十八
卷六十四 志三十九 卷六十五 志四十
卷六十六 志四十一 卷六十七 志四十二
卷六十八 志四十三 卷六十九 志四十四
卷七十 志四十五 卷七十一 志四十六
卷七十二 志四十七 卷七十三 志四十八
卷七十四 志四十九 卷七十五 志五十
卷七十六 志五十一 卷七十七 志五十二
卷七十八 志五十三 卷七十九 志五十四
卷八十 志五十五 卷八十一 志五十六
卷八十二 志五十七 卷九十五 志七十
卷九十六 志七十一 卷九十七 志七十二
卷九十八 志七十三 卷九十九 志七十四
卷一百 志七十五 卷一百一 志七十六
卷一百二 志七十七 卷一百三 志七十八
卷一百四 志七十九 卷一百五 志八十
卷一百六 志八十一 卷一百七 志八十二
卷一百八 志八十三 卷一百九 志八十四
卷一百十 志八十五 卷一百十一 志八十六
卷一百十二 志八十七 卷一百十三 志八十八
卷一百十四 志八十九 卷一百十五 志九十
卷一百十六 志九十一 卷一百十七 志九十二
卷一百十八 志九十三 卷一百十九 志九十四
卷一百二十 志九十五 卷一百二十一 志九十六
卷一百二十二 志九十七 卷一百二十三 志九十八
卷一百二十四 志九十九 卷一百二十五 志一百
卷一百二十六 志一百一 卷一百二十七 志一百二
卷一百二十八 志一百三 卷一百二十九 志一百四
卷一百三十 志一百五 卷一百三十一 志一百六
卷一百三十二 志一百七 卷一百三十三 志一百八
卷一百三十四 志一百九 卷一百三十五 志一百十
卷一百三十六 志一百十一 卷一百三十七 志一百十二
卷一百三十八 志一百十三 卷一百三十九 志一百十四
卷一百五十一 志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五十二 志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五十三 志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五十四 志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五十五 志一百三十 卷一百五十六 志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五十七 志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五十八 志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五十九 志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六十 志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六十一 表一 卷一百六十二 表二
卷一百六十三 表三 卷一百六十四 表四
卷一百六十五 表五 卷一百六十六 表六
卷一百六十七 表七 卷一百六十八 表八
卷一百六十九 表九 卷一百七十 表十
卷一百七十一 表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表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表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表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表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表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表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表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表十九 卷一百八十 表二十
卷一百八十一 表二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表二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表二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表二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表二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表二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表二十七 卷一百八十八 表二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表二十九 卷一百九十 表三十
卷一百九十一 表三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表三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表三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表三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表三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表三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表三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表三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表三十九 卷二百 表四十
卷二百一 表四十一 卷二百二 表四十二
卷二百三 表四十三 卷二百四 表四十四
卷二百五 表四十五 卷二百六 表四十六
卷二百七 表四十七 卷二百八 表四十八
卷二百九 表四十九 卷二百一十 表五十
卷二百十一 表五十一 卷二百十二 表五十二
卷二百十三 表五十三 卷二百十四 列傳一
卷二百十五 列傳二 卷二百十六 列傳三
卷二百十七 列傳四 卷二百十八 列傳五
卷二百十九 列傳六 卷二百二十 列傳七
卷二百二十一 列傳八 卷二百二十二 列傳九
卷二百二十三 列傳十 卷二百二十四 列傳十一
卷二百二十五 列傳十二 卷二百二十六 列傳十三
卷二百二十七 列傳十四 卷二百二十八 列傳十五
卷二百二十九 列傳十六 卷二百三十 列傳十七
卷二百三十一 列傳十八 卷二百三十二 列傳十九
卷二百三十三 列傳二十 卷二百三十四 列傳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五 列傳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六 列傳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七 列傳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八 列傳二十五
卷二百三十九 列傳二十六 卷二百四十 列傳二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列傳二十八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二十九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三十 卷二百四十四 列傳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三十二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三十三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三十四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三十五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三十六 卷二百五十 列傳三十七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三十八 卷二百五十二 列傳三十九
卷二百五十三 列傳四十 卷二百五十四 列傳四十一
卷二百五十五 列傳四十二 卷二百五十六 列傳四十三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四十四 卷二百五十八 列傳四十五
卷二百五十九 列傳四十六 卷二百六十 列傳四十七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四十八 卷二百六十二 列傳四十九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五十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五十一
卷二百六十五 列傳五十二 卷二百六十六 列傳五十三
卷二百六十七 列傳五十四 卷二百六十八 列傳五十五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五十六 卷二百七十 列傳五十七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五十八 卷二百七十二 列傳五十九
卷二百七十三 列傳六十 卷二百七十四 列傳六十一
卷二百七十五 列傳六十二 卷二百七十六 列傳六十三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六十四 卷二百七十八 列傳六十五
卷二百七十九 列傳六十六 卷二百八十 列傳六十七
卷二百八十一 列傳六十八 卷二百八十二 列傳六十九
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七十 卷二百八十四 列傳七十一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七十二 卷二百八十六 列傳七十三
卷二百八十七 列傳七十四 卷二百八十八 列傳七十五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七十六 卷二百九十 列傳七十七
卷二百九十一 列傳七十八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七十九
卷二百九十三 列傳八十 卷二百九十四 列傳八十一
卷二百九十五 列傳八十二 卷二百九十六 列傳八十三
卷二百九十七 列傳八十四 卷二百九十八 列傳八十五
卷二百九十九 列傳八十六 卷三百 列傳八十七
卷三百一 列傳八十八 卷三百二 列傳八十九
卷三百三 列傳九十 卷三百四 列傳九十一
卷三百十六 列傳一百三 卷三百十七 列傳一百四
卷三百十八 列傳一百五 卷三百十九 列傳一百六
卷三百二十 列傳一百七 卷三百二十一 列傳一百八
卷三百二十二 列傳一百九 卷三百二十三 列傳一百十
卷三百二十四 列傳一百十一 卷三百二十五 列傳一百十二
卷三百二十六 列傳一百十三 卷三百二十七 列傳一百十四
卷三百二十八 列傳一百十五 卷三百二十九 列傳一百十六
卷三百三十 列傳一百十七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一百十八
卷三百三十二 列傳一百十九 卷三百三十三 列傳一百二十
卷三百三十四 列傳一百二十一 卷三百三十五 列傳一百二十二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一百二十三 卷三百三十七 列傳一百二十四/a>
卷三百三十八 列傳一百二十五 卷三百三十九 列傳一百二十六
卷三百四十 列傳一百二十七 卷三百四十一 列傳一百二十八
卷三百四十二 列傳一百二十九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一百三十
卷三百四十四 列傳一百三十一 卷三百四十五 列傳一百三十二
卷三百四十六 列傳一百三十三 卷三百四十七 列傳一百三十四
卷三百四十八 列傳一百三十五 卷三百四十九 列傳一百三十六
卷三百五十 列傳一百三十七 卷三百五十一 列傳一百三十八
卷三百五十二 列傳一百三十九 卷三百五十三 列傳一百四十
卷三百五十四 列傳一百四十一 卷三百五十五 列傳一百四十二
卷三百五十六 列傳一百四十三 卷三百五十七 列傳一百四十四
卷三百五十八 列傳一百四十五 卷三百五十九 列傳一百四十六
卷三百六十 列傳一百四十七 卷三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八
卷三百六十二 列傳一百四十九 卷三百六十三 列傳一百五十
卷三百六十四 列傳一百五十一 卷三百六十五 列傳一百五十二
卷三百六十六 列傳一百五十三 卷三百六十七 列傳一百五十四
卷三百六十八 列傳一百五十五 卷三百六十九 列傳一百五十六
卷三百七十 列傳一百五十七 卷三百七十一 列傳一百五十八
卷三百七十二 列傳一百五十九 卷三百七十三 列傳一百六十
卷三百七十四 列傳一百六十一 卷三百七十五 列傳一百六十二
卷三百七十六 列傳一百六十三 卷三百七十七 列傳一百六十四
卷三百七十八 列傳一百六十五 卷三百七十九 列傳一百六十六
卷三百八十 列傳一百六十七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一百六十八
卷三百八十二 列傳一百六十九 卷三百八十三 列傳一百七十
卷三百八十四 列傳一百七十一 卷三百八十五 列傳一百七十二
卷三百八十六 列傳一百七十三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一百七十四
卷三百八十八 列傳一百七十五 卷三百八十九 列傳一百七十六
卷三百九十 列傳一百七十七 卷三百九十一 列傳一百七十八
卷三百九十二 列傳一百七十九 卷三百九十三 列傳一百八十
卷三百九十四 列傳一百八十一 卷三百九十五 列傳一百八十二
卷三百九十六 列傳一百八十三 卷三百九十七 列傳一百八十四
卷三百九十八 列傳一百八十五 卷三百九十九 列傳一百八十六
卷四百 列傳一百八十七 卷四百一 列傳一百八十八
卷四百二 列傳一百八十九 卷四百三 列傳一百九十
卷四百四 列傳一百九十一 卷四百五 列傳一百九十二
卷四百六 列傳一百九十三 卷四百七 列傳一百九十四
卷四百八 列傳一百九十五 卷四百九 列傳一百九十六
卷四百十 列傳一百九十七 卷四百十一 列傳一百九十八
卷四百十二 列傳一百九十九 卷四百十三 列傳二百
卷四百十四 列傳二百一 卷四百十五 列傳二百二
卷四百十六 列傳二百三 卷四百十七 列傳二百四
卷四百十八 列傳二百五 卷四百十九 列傳二百六
卷四百二十 列傳二百七 卷四百二十一 列傳二百八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二百九 卷四百二十三 列傳二百十
卷四百二十四 列傳二百十一 卷四百二十五 列傳二百十二
卷四百二十六 列傳二百十三 卷四百二十七 列傳二百十四
卷四百二十八 列傳二百十五 卷四百二十九 列傳二百十六
卷四百三十 列傳二百十七 卷四百三十一 列傳二百十八
卷四百三十二 列傳二百十九 卷四百三十三 列傳二百二十
卷四百三十四 列傳二百二十一 卷四百三十五 列傳二百二十二
卷四百三十六 列傳二百二十三 卷四百三十七 列傳二百二十四
卷四百三十八 列傳二百二十五 卷四百三十九 列傳二百二十六
卷四百四十 列傳二百二十七 卷四百四十一 列傳二百二十八
卷四百四十二 列傳二百二十九 卷四百四十三 列傳二百三十
卷四百四十四 列傳二百三十一 卷四百四十五 列傳二百三十二
卷四百四十六 列傳二百三十三 卷四百四十七 列傳二百三十四
卷四百四十八 列傳二百三十五 卷四百四十九 列傳二百三十六
卷四百五十 列傳二百三十七 卷四百五十一 列傳二百三十八
卷四百五十二 列傳二百三十九 卷四百五十三 列傳二百四十
卷四百五十四 列傳二百四十一 卷四百五十五 列傳二百四十二
卷四百五十六 列傳二百四十三 卷四百五十七 列傳二百四十四
卷四百五十八 列傳二百四十五 卷四百五十九 列傳二百四十六
卷四百六十 列傳二百四十七 卷四百六十一 列傳二百四十八
卷四百六十二 列傳二百四十九 卷四百六十三 列傳二百五十
卷四百六十四 列傳二百五十一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二百五十二
卷四百六十六 列傳二百五十三 卷四百六十七 列傳二百五十四
卷四百六十八 列傳二百五十五 卷四百六十九 列傳二百五十六
卷四百七十 列傳二百五十七 卷四百七十一 列傳二百五十八
卷四百七十二 列傳二百五十九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二百六十
卷四百七十四 列傳二百六十一 卷四百七十五 列傳二百六十二
卷四百七十六 列傳二百六十三 卷四百七十七 列傳二百六十四
卷四百七十八 列傳二百六十五 卷四百七十九 列傳二百六十六
卷四百八十 列傳二百六十七 卷四百八十一 列傳二百六十八
卷四百八十二 列傳二百六十九 卷四百八十三 列傳二百七十
卷四百八十四 列傳二百七十一 卷四百八十五 列傳二百七十二
卷四百八十六 列傳二百七十三 卷四百八十七 列傳二百七十四
卷四百八十八 列傳二百七十五 卷四百八十九 列傳二百七十六
卷四百九十 列傳二百七十七 卷四百九十一 列傳二百七十八
卷四百九十二 列傳二百七十九 卷四百九十三 列傳二百八十
卷四百九十四 列傳二百八十一 卷四百九十五 列傳二百八十二
卷四百九十六 列傳二百八十三 卷四百九十七 列傳二百八十四
卷四百九十八 列傳二百八十五 卷四百九十九 列傳二百八十六
卷五百十一 列傳二百九十八 卷五百十二 列傳二百九十九
卷五百十三 列傳三百 卷五百十四 列傳三百一
卷五百十五 列傳三百二 卷五百十六 列傳三百三
卷五百十七 列傳三百四 卷五百十八 列傳三百五
卷五百十九 列傳三百六 卷五百二十 列傳三百七
卷五百二十一 列傳三百八 卷五百二十二 列傳三百九
卷五百二十三 列傳三百十 卷五百二十四 列傳三百十一
卷五百二十五 列傳三百十二 卷五百二十六 列傳三百十三
卷百二十七 列傳三百十四 卷五百二十八 列傳三百十五
卷五百二十九 列傳三百十六 《清史稿》發(fā)刊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