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先核實! 清史稿

 

卷三百二十四 列傳一百十一

○方觀承 富明安 周元理(李湖) 李瀚 李世杰 袁守侗(鄭大進)劉峨 陸翟 管幹貞(蔣兆奎) 胡季堂 方觀承,字遐穀,安徽桐城人。祖登嶧,官工部主事。父式濟,康熙四十八年進士,官內(nèi)閣中書。僑居江寧,坐戴名世南山集獄,并戍黑龍江。觀承尚少,寄食清涼山寺。歲與兄觀永徒步至塞外營養(yǎng),往來南北,枵腹重趼。數(shù)年,祖與父皆沒,益困。然因是具知南北阨塞及民情土俗所宜,厲志勤學(xué),為平郡王福彭所知。雍正十年,福彭以定邊大將軍率師討準(zhǔn)噶爾,奏為記室。世宗召入對,賜中書銜。師還,授內(nèi)閣中書。乾隆二年,充軍機處章京。累遷吏部郎中。七年,授直隸清河道。署總督史貽直奏勘永定河工,上諭之曰:“方觀承不穿鑿而有條理,可與詳酌!卑四,遷按察使。九年,命大學(xué)士訥親勘浙江海塘及山東、江南河道,以觀承從。尋擢布政使。十一年,署山東巡撫。十二年,回布政使任。十三年,遷浙江巡撫。十四年,擢直隸總督,兼理河道。十五年,加太子少保。二十年,加太子太保,署陜甘總督。二十一年,回直隸任。 觀承撫山東時,議以安山湖畀民承墾升科,奏言:“湖中尚有積水,但二麥布種於水已涸之后,收穫於水未發(fā)之先。故雖有水患,民原承墾升科。升科后,官徵民納,例重秋收。秋禾被水,請蠲、請賑、請豁,徒致紛繁。即如南旺湖,亦經(jīng)臺臣條奏畀民承墾。臣從訥親履勘,見卑處水涸,高處如屋如巖,意謂水不能及。臣至山東,方知夏秋間運河及汶水暴漲,賴以分減,運道得保無虞。凡大川所經(jīng),眾水所注,其宣泄潴蓄之區(qū),恒閱數(shù)年、數(shù)十年,有若閒置,一旦實得其用,未可以目前忘久遠。安山湖亦運河泄水地,應(yīng)視南旺湖例,夏麥秋禾,分季收租。除去升科名目,應(yīng)徵、應(yīng)免,悉從其宜。國利而民亦不病!庇肿啵骸傲x倉與社倉同為積貯,但社倉例惟借種,義倉則借與賑兼行,而尤重在賑。設(shè)倉宜在鄉(xiāng)不宜在城,積穀宜在民不宜在官。秋穫告豐,勸導(dǎo)輸納,歲終將穀數(shù)奏明,不必開具管收除在。則其數(shù)不在官,法可行久! 撫浙江,海塘引河出中小亹安流,北大亹沙漲成陸。觀承履勘,丈出地三十五萬馀畝,畀民承墾。又以引河既出中小亹,民間失地,以附近村地二萬馀畝撥補。復(fù)察各地咸氣未除,民不能即耕,令灶戶以未種地交民承佃,使灶戶得租,貧民得地。分疏以聞,上嘉之。 督直隸二十年,治績彰顯。以兼理河道,治水尤著勞勚。直隸五大河,永定河渾流最難治。觀承初上官,即疏言:“永定河自六工以下,河形高仰,請就舊有北大堤改移下口,庶水行地中,暢下無阻!鄙现I以“改移下口不可輕言”。明年春,上臨視永定河堤,御制詩示觀承,大指謂河堤但可培厚,不可加高;略移下口,取易於趨下,亦補偏救弊之策。是夏,永定河南岸三工汙溝奪溜。上以江南河道總督高斌豆瓣集漫口圖示觀承,觀承奏:“豆瓣集為中河馀水漫溢,故可於水緩處施工。永定河若但堵月堤,溢水無歸路。仍塞漫口,偪溜入引河,復(fù)故道。”上韙之。又明年春,疏言:“永定河下口掣溜出冰窖壩口。請即於坦坡埝尾東北斜穿三角淀,開引河入葉淀,自鳳河轉(zhuǎn)入大清河。”廷議以時初過凌汛,慮盛漲浹沙淤淀,令觀承覆奏。奏言:“冰窖壩口掣溜,在上七工尾,低於正河丈二三尺。南距南坦坡,北距北大堤,有漫衍而無沖溢,此地勢之順也。水由壩出,非沖決亦非開放,民情不怨,此人事之順也。凌汛改移,經(jīng)理有暇,此天時之順也。今日必應(yīng)改移,不復(fù)稍存歧見。至慮盛漲梜沙淤淀,渾水至三十里外,水渙沙停,當(dāng)無此慮。且臣亦嘗計及,故不使東循龍尾直入鳳河,而引入葉淀,迂其途而廣其地,更可經(jīng)久無患!鄙厦袝婧盏、河?xùn)|總督顧琮會勘,如觀承議。自是永定河下口出冰窖。 居二年,復(fù)疏言:“永定河下口漸淤。請於北岸六工尾開堤放水,至五道口,導(dǎo)歸沙家淀,仍自鳳河入大清河。”廷議以甫改冰窖下口,何以又請於北岸六工開堤放水,令觀承覆奏。奏言:“冰窖改口后,水勢暢順。上年盛漲,下口十里內(nèi)淤阻。今請於北岸六工放水,循南埝而行,仍以鳳河為尾閭,實於現(xiàn)在情形為便!弊允怯蓝ê酉驴谟指淖员卑读と滕P河。旋請以鳳河?xùn)|堤及韓家埝隸永定河道,又請於下口北埝外更作遙埝,為勻沙散水之用,并加筑鳳河?xùn)|隄,與遙埝相接。觀承治永定河凡再改下口,相時決機,從之輒利。 河決長垣、東明,命觀承往勘。疏言:“二縣以太行堤為衛(wèi),其地南高北下。河南陽武諸縣水北注,賴此堤捍之?滴趿旰,屢被沖決。請於堤西開新引河,導(dǎo)水入舊引河?xùn)|注,即以所起土別筑新堤!泵缢h。觀承疏請治子牙河,自楊家口至閻兒莊,改支河為正河。復(fù)於閻兒莊北循堤濬新引河接黑港舊引河,俱於子牙橋北入正河。疏請治滹沱河,自晉州張岔山口改流,南出寧晉入滏陽河,當(dāng)順新道。疏請治漳河,自臨漳東南改流趨大名,分支:一出城北,一流入河間。當(dāng)於河口筑壩,斷水南流。疏淤濬河,引水歸故道。皆如議行。又疏濬易州安國河,開渠灌田,賜名曰安河。上以河南巡撫胡寶瑔督民間繕治道路溝洫,令觀承仿行。觀承方令諸州縣以工代賑,修堤埝,濬減河,筑疊道,凡三十二州縣。既奉命,奏言:“正定、順德、廣平、大名等地民力易集,近年漳、漆、滏、洺諸水疏通。他處亦先后開工。要使瀝水有歸,農(nóng)田杜患!庇饽辏鑸笞源笈d、宛平東至撫寧,西至易、涿,西南至望都,東南至阜城;復(fù)循運河自武清至吳橋,凡二十二州縣,筑疊道,開溝渠,諸工皆竟。 直隸北境東自熱河,西至宣化,皆接蒙古界,流民出塞耕蒙古地。永定河改道冰窖之歲,土默特貝子哈木噶巴牙斯呼郎圖議驅(qū)民收地。觀承疏言:“貧民無家可歸,即甘受驅(qū)逐,而數(shù)萬男婦,內(nèi)地亦難於安置,請簡大臣按治!鄙锨彩汤蓜⒕]等往勘,議仍用原定年限,語詳綸傳。是歲,理藩院尚書納延泰議撤多倫諾爾鋪司,毋占蒙古游牧。觀承奏:“多倫諾爾自設(shè)鋪司,文移資送郵,解餉得棲止,行旅亦堪投宿,并無礙於游牧。今於南茶棚、上渡、轉(zhuǎn)山子、水泉子諸地量留屋宇,如或藏匿匪類,責(zé)所司究治! 觀承復(fù)請熱河編立煙戶,令有司稽察。附近敖漢、柰曼、翁牛特、土默特諸部,副都統(tǒng)歲周巡。理藩院議商人領(lǐng)票赴恰克圖、庫倫貿(mào)易,不得往喀爾喀各旗私與為市,并禁張家口設(shè)肆。觀承疏言:“禁張家口設(shè)肆,商人赴恰克圖、庫倫者日少。內(nèi)地資蒙古馬羊皮革,蒙古亦需內(nèi)地茶布,有無不能相通,未見其益。請令商人領(lǐng)票赴恰克圖、庫倫,仍許經(jīng)過喀爾喀各旗相為交易,但不得久居放債,礙蒙古生計!庇菲呤逭堨抖鄠愔Z爾收稅,觀承奏:“內(nèi)地茶布自張家口往,毋庸重徵。惟恰克圖、庫倫等地互市,及克什克騰木植,當(dāng)於多倫諾爾徵稅! 右衛(wèi)兵移駐張家口,觀承疏言:“歲支米粟不敷一萬四千馀石。請以宣化、懷來、懷安、蔚、西寧五州縣徵豆改粟米出糴,至張家口糴米,可得八千馀石。又以領(lǐng)催、前鋒、馬兵歲米五之一改折加給,俾兵食有資,而轉(zhuǎn)輸可省!北孔h以張家口副將隸察哈爾都統(tǒng),觀承疏請將邊外七汛隸都統(tǒng),左衛(wèi)、懷安仍隸宣化鎮(zhèn)。 漕船自清江至通州,天津為南北運河樞鍵。二十二年,漕船遲至,上命觀承督民船起剝。觀承於北倉設(shè)席囤貯米,令交兌船泊北倉南,起剝船泊北倉北,皆傍東岸。一幫限二里,同時起米不相妨。西岸行空船,計日畢事。疏請發(fā)庫帑給腳價,明歲新漕歸款。二十四年,上以北運河水淺,截先到漕艘留米四十萬石貯北倉。觀承疏言:“前幫截留,后幫繼進,為日無多。請以剝?yōu)榻兀钕鹊礁鲙兔看瑒內(nèi)舾,使得輕便,馀米仍抵通州交兌。應(yīng)截五六百船全米,勻為千船半米。俟河水漲發(fā),繼進之船,浮送無阻!敝I獎其妥協(xié)。上以各省錢貴,用山東布政使李渭議,禁富民積錢,家限五十串。觀承奏:“富民積錢,勢不能按戶而察之。與其限所積不能稽所入,請令交易在三十兩以下者許用錢,過是即用銀,違者收以官價。富民積錢,諭令易銀,違者以十之二入官。至尋常出入,應(yīng)各從其便。”上問:“成效若何?”觀承言:“富戶錢漸出,市值亦平減!蓖⒆h各省糶米,商人往往藉口昂值,下觀承覈議。觀承疏:“請需米省分具款交產(chǎn)米省分,令有司代購。則牙儈不敢抗地方官教令,操縱自如!笔璨⑾虏孔h行。 觀承督陜、甘,董理儲糈,送駝馬,運糧茶,上敕以妥速為要。方冬,疏言哈密至巴里坤大坂積雪,遣兵剷除,請日加面四兩。在陜、甘四閱月,即返直隸。觀承蒞政精密,畿輔事繁重,乘輿歲臨幸,往來供張。值西征師行,具營幕芻糧,未嘗少乏,軍興而於民無擾。尤勤於民事,嘗請以永定河淤灘,堤內(nèi)外留十丈,備栽柳取土,馀畀守堤貧民領(lǐng)耕輸租。又請以永定河葦?shù)馗乃嚽锖蹋忠喳溙锬裂,奏請申禁。又舉木棉事十六則,為圖說以進,上為題詩。溝渠疊道工竟,又請將欒城、柏鄉(xiāng)、內(nèi)丘、定興、安肅、望都諸縣改筑磚城。涿州拒馬河橋圮,令改建石橋。又重建衡水縣西橋,請賜名安濟。政無鉅細,皆殫心力赴之。 二十八年,上命勘天津等處積水,責(zé)觀承玩誤,下部議奪官,命寬之。御史吉夢熊、朱續(xù)經(jīng)交章劾觀承,上諭曰:“觀承在直久,存息事寧人之見。前以天津等處積水未消,予以懲儆,而言者動以為歸過之地。直隸事務(wù)殷繁,又值災(zāi)歉,措置不無竭蹶。言易行難,持論者易地以處,恐未必能如觀承之勉力支持也。”三十年,上南巡,賜詩。三十三年,病瘧,遣醫(yī)診視。八月,卒,賜祭葬,謚恪敏。御制懷舊詩,入五督臣中。子維甸,自有傳。 富明安,富察氏,滿洲鑲紅旗人。初授筆帖式。累遷戶部郎中。乾隆十一年,授廣東惠潮嘉道,歷廣東高廉、糧驛,廣西蒼梧諸道,福建、廣西按察使。二十六年,遷江西布政使。請以南昌同知、通判二員定一員為滿缺,專司翻譯清文。上以江西無駐防滿洲兵,不允。二十八年,命往巴里坤辦事。三十二年,廣東巡撫明山劾富明安官糧驛道浮收倉米,奪官,逮京師鞫治。事白,復(fù)官,命署山西布政使。三十三年,護巡撫。劾雁平道時廷靄縱仆擾民,坐奪官。 擢山東巡撫。疏言:“高密百脈湖受五龍河、膠河諸水,夏秋?喾阂纭U垶F引河,引膠河北入膠、萊運河,涸出新地得四百馀頃!鄙霞沃。太仆寺少卿范宜賓奏請裁減東省閉壩后驛夫工食,富明安疏言:“水驛夫役終歲在驛,閉壩多在十一月,開壩有早至正月者,中間相距兩月馀,而銅、鉛諸船守凍,尚須守護。節(jié)省無多,窒礙轉(zhuǎn)甚,非政體所宜!睆闹 三十五年,疏言:“小清河行章丘、鄒平、長山、新城、高苑、博興、樂安七縣六百馀里。源出章丘,東至新城、高苑間分支,北為支脈溝;又東至博興分支,南為豫備河。至樂安入淄水歸海。比年湖泊淤塞,春夏水漲,民田常被其害。現(xiàn)就樂安境內(nèi)挑淤培堤,并疏濬南、北支渠,使支幹通流,建瓴而下。博興、樂安可復(fù)膏腴。章丘、鄒平、長山、新城、高苑諸縣附近湖泊涸出,有益於民。民咸原出力興工,毋庸動帑!敝I曰:“有利於民,事在應(yīng)為,但不可滋弊耳! 三十六年,又奏:“濟寧西北當(dāng)運河西岸,受上游曹州境內(nèi)諸水。以運河勢高,不能泄水入運,遂至間段停積。飭濬舊有五渠,使南匯昭陽湖,并同時修治沂水、涑水、墨河、響水諸渠二十馀處,及運河?xùn)|岸徒駭、馬頰諸河,泄?jié)q水入海。”上以“知勤民之本”嘉之。三十八年,授閩浙總督,調(diào)湖廣。三十九年,京山民嚴(yán)金龍父子為亂,捕得置諸法。卒,贈太子太保,謚恭恪。 周元理,字秉中,浙江仁和人。乾隆三年舉人。十一年,以知縣揀發(fā)直隸,補蠡縣。調(diào)清苑。以總督方觀承薦,擢廣東萬州知州,改霸州。以修城未竣,留清苑。會有部胥持偽劄馳傳者,察其奸,詰問具服,事上聞,上才之。調(diào)易州,擢宣化知府。母憂歸。上屢出巡幸,畿輔當(dāng)其沖,宮館、驛傳、車馬、芻牧諸役,主辦非其人,往往為民厲,奏起元理董其事。服闋,補廣平,調(diào)天津,又調(diào)保定。擢清河道,遷按察使,再遷布政使。三十六年,命從尚書裘曰修、總督楊廷璋勘青縣、滄州減河。用元理議,請撤閘改用滾水壩,并定每歲測量疏濬,從之。旋授山東巡撫。奏:“小清河發(fā)源章丘長白山,至樂安溜河門入海。章丘至博興,有滸山、清河諸泊為納水之區(qū)。請先將二泊濬深開廣,遇水發(fā)時,有所停蓄,然后聽其入河分注歸海。并於每年農(nóng)隙,疏濬下游各河!蔽窗胼d,擢直隸總督。 三十七年,疏言:“直隸雨多河漲,行潦無歸,行旅多滯。民間堤埝沖決,田廬受患。請用以工作賑例,勘修沖途諸州縣疊道,并濬良鄉(xiāng)茨尾雅河,新城、雄縣盧僧河;修新城、清河、雄、任丘、獻諸縣堤埝!鄙锨采袝迷恍薨葱兄彪`河工,元理與合疏言:“直隸諸水,千支萬派。總由三汊河為入海之道,全資西岸疊道,置橋穿運,而東匯入海河。出口西岸舊有橋十一,今擬添建橋九,俾無壅遏,上游不至受害。格淀堤自當(dāng)城以下改為疊道,酌添涵洞,使行水暢順。子牙河下游澄清,不使清河受淤。”詔如所請。雄縣民訴知縣胡錫瑛私鬻倉穀,上遣曰修及侍郎英廉按治得實,論罪。上諭曰:“直隸治賑,周元理奏言有司料理妥實。今有雄縣事,所稱妥實者安在?”下吏議,奪官,命留任。三十八年,加太子少保。 三十九年八月,山東壽張民王倫為亂,破壽張、堂邑、陽穀,犯東昌及臨清,奪糧艘為浮橋,欲渡運河。上以畿南地相接,敕守要害。元理馳至故城,令布政使楊景素、總兵萬朝興、副將瑪爾清阿以兵千二百駐臨清西岸遏其沖。大學(xué)士舒赫德率禁旅討賊,賊渡西岸犯我?guī)煟敔柷灏魯≈。賊潰復(fù)合,又為我?guī)熕鶖,進奪浮橋。賊退保臨清舊城,元理令朝興督兵助攻,倫自焚死,亂旋定。尋與侍郎兼順天府尹蔣賜棨勘八旗在官荒地,請招佃承墾,八年后起租;沮洳庳下之區(qū),并為開溝泄水;下部議行。四十年,元理年七十,召至京,御書榜賜之。四十一年,與學(xué)政羅源漢請熱河增建學(xué)校。四十三年,上命改熱河為承德府,令元理壽畫。疏請改設(shè)州一縣五,增置官吏如制。并請開附近潘家口汛煤窯。四十四年,坐井陘知縣周尚親勒派累民,民上訴,元理請罪民。上命尚書福隆安按治,責(zé)元理袒護,奪官,予三品銜,令修正定隆興寺自贖。尋授左副都御史,仍署直隸總督。四十五年,遷兵部左侍郎,擢工部尚書。四十六年,引疾歸。四十七年,卒。令江蘇布政使致祭。 元理為治舉大體,泛愛兼容。時以有長者行重之,為方觀承所識拔。時同入薦剡者曰李湖,亦有名。 湖,字又川,江西南昌人。乾隆四年進士。初授山東武城知縣,調(diào)郯城。累遷直隸通永道,調(diào)清河道。遷直隸按察使,再遷江蘇布政使。三十六年,擢貴州巡撫,三十七年,調(diào)云南。四十年,總督彰寶以貪婪得罪,責(zé)湖隱忍緘默不先劾奏,奪官,予布政使銜,往四川軍營會辦軍需奏銷。四十三年,授湖南巡撫,四十五年,調(diào)廣東。湖敏於當(dāng)官,在貴州規(guī)畫鉛運,在云南釐剔銅政,均如議行。所至以清嚴(yán)為政。其蒞廣東,以廣東夙多盜,番禺沙灣、茭塘近海為盜藪,密诇姓名、居址及出入徑途,知群盜以七月望歸設(shè)祀,飭文武吏圍捕。旬日間誅為首者二百有奇,而釋其脅從,盜風(fēng)以息。旋條奏申明員弁,責(zé)成編船移汛,設(shè)施甚備,令行法立,民咸頌之。卒,贈尚書銜,謚恭毅,祀賢良祠。 李瀚,字文瀾,漢軍鑲黃旗人。少孤,母苦節(jié)食貧,撫以成立。瀚選入咸安宮肄業(yè)。雍正十年舉人,充景山官學(xué)教習(xí)。乾隆十三年,授山東榮城知縣。二十三年,遷膠州知州。在官八年,民頌其惠,筑堤曰李堤,立石紀(jì)焉。三十一年,擢武定知府。大水,乘小舟勘賑,幾溺,卒竟其事。徒駭河久塞,請發(fā)帑濬治,自是連歲無水患。三十四年,擢袞沂曹道。覈防河諸費,歲節(jié)以萬計,而隄益堅。三十六年,擢江西布政使。奏請停編審,上諭曰:“丁銀既攤?cè)氲丶Z,滋生人丁,遵康熙五十二年圣祖恩旨,永不加賦。各省民穀細數(shù),督撫年終奏報。五年編審,不過沿襲虛文,應(yīng)永行停止!弊o巡撫。戶部用湖南布政使吳虎炳議,禁小錢,并及古錢。瀚奏:“收買小錢二千四百馀斤,古錢僅四十馀斤,前代流傳,銷磨殆盡。應(yīng)援兩江總督高晉奏準(zhǔn)例,聽民間行使。如有私鑄古錢,仍與小錢一例查禁!睆闹。又奏言:“時憲書按省刊載太陽出入、晝夜、節(jié)氣時刻。今江南分江蘇、安徽,湖廣分湖北、湖南,陜西分甘肅,請?zhí)碓]省名,分晰開載!比缢埿。四十年,授云南巡撫。行至貴州,道卒。 李世杰,字漢三,貴州黔西人。少倜儻,喜騎射。年二十馀,折節(jié)改行。乾隆九年,入貲為江蘇常熟黃泗浦巡檢。知縣李永書引與同堂聽訟,縣人稱其平?偠揭^善、巡撫莊有恭薦卓異,遷金匱主簿。有恭檄充巡捕官,為入貲以知縣留江蘇。二十二年,除泰州知州。始至,訟未結(jié)者四百馀案,晝夜據(jù)案視事,不五月報結(jié)。巡撫陳宏謀薦堪勝知府。二十七年,擢鎮(zhèn)江知府。上命裁京口駐防漢軍,世杰捐廉集貲,人予餉三月、衣一襲,裁者三千人,皆分畀職役。三十年,擢安徽寧池太廣道。丁父憂,服闋,三十六年,授四川鹽驛道。未幾,擢按察使。 師征金川,總督桂林檄世杰駐打箭爐,督約咱路軍需。木果木之?dāng),副將軍阿桂全師暫退,軍中餉銀數(shù)萬巨錠,募運還,無應(yīng)者。世杰令曰:“委于賊,寧散于民!”從軍貿(mào)易者數(shù)萬人,爭取立盡。世杰督隊護其后,密檄關(guān)吏,見持餉銀入口者皆令還官,鋌酬以給銀五兩,帑獲全。師復(fù)進,鑄炮缺炭,檄世杰營辦。世杰令伐樹劄?zāi)境强ㄐl(wèi),掘地為大窯數(shù)十,復(fù)伐樹而薪焉。不旬月,炭足供鑄。守御僧格宗發(fā)敵伏,俘十六人以還。阿桂以聞,賜孔雀翎。四十年,擢湖北布政使,乃留軍督餉。四十二年,金川平,乃上官。四十四年,擢廣西巡撫。丁母憂。四十六年,命署湖南巡撫,服闋真除。四十七年,調(diào)河南。大學(xué)士阿桂督塞青龍岡決口,疏引河,上命占用民田當(dāng)安頓調(diào)濟。世杰尋奏請以北岸涸出地畝,劃給南岸占用民田。四十八年,奏引河新筑南堤,捐廉種柳,別疏釐定防護新河將吏官制。 遷四川總督。四川自軍興后,徵調(diào)賦斂無藝,倉庫如洗。世杰潔己率屬,休養(yǎng)生息,俾漸復(fù)舊觀,上嘗舉世杰功風(fēng)厲諸省。世杰疏劾酉陽知州吳申,州民入湖廣界為盜,不即捕治。上諭曰:“四川盜匪,前此大加懲創(chuàng),地方安靜,乃復(fù)有焚殺搶劫之事,皆世杰因循玩愒所釀成!眰髦忌觑啞8拭C回復(fù)亂,世杰奏遣川北總兵富祿率兵赴援,建昌總兵魁麟防昭化、廣元。上以回亂漸定,諭世杰鎮(zhèn)靜。 五十年,世杰年七十,入覲,與千叟宴。州縣捕金川逃兵不力,例奪官,仍留任,準(zhǔn)調(diào)不準(zhǔn)升。世杰奏請準(zhǔn)令捐復(fù),上嚴(yán)斥之,下吏議。旋又允陜西巡撫何裕城請,命世杰免議。湖廣饑,告糴於四川,世杰請以近水次諸州縣常平倉穀碾米三十萬石。既,浙江亦告糶,世杰以浙江視湖廣遠,運米濟賑,緩且不及;又請以備應(yīng)湖廣糴米,撥十萬石先濟浙江。上嘉世杰得封疆大臣體,命議敘。 五十一年,調(diào)江南總督。世杰遘疾,乞解任,上不許。秋大雨,河決司家莊。偕安徽巡撫書麟、河道總督李奉翰籌工費,請開捐例。上諭之曰:“戶部庫銀尚存七千馀萬,帑藏充盈,足敷供億。世杰何必為此鰓鰓言利之舉?捐納未嘗無人才,而庸流因之并進博膴仕。一二年后,得廉俸過於所出,國家并無實際,銓政官方,兩無裨益。此奏不可行!睂(fù)命大學(xué)士阿桂蒞工,及冬,工乃竟。五十二年,狼山鎮(zhèn)陳杰疏言各營火藥短少,上命察覈。世杰奏:“鎮(zhèn)屬鹽城等五營硝磺缺額,磺產(chǎn)山西,例二年一次采運。近因運使歲需煙盒,磺銀催解不前,不能如例,以致支絀。”上諭曰:“硝磺軍火要需,向俱采辦足額。以兩江而論,安徽據(jù)奏足額,何獨江蘇短缺?兩淮年例,歲不過煙盒七架、大小爆竹一萬,所需能幾?有司采運遲延,以此卸罪。世杰以此率涉支飾,令兩淮鹽政徵瑞會同料理!笔澜軐ほ澜瓕幉颊乖b於各屬磺價尚未解齊,誤將運使煙盒價牽敘,下吏議。又以河督題報葦蕩營新淤灘地產(chǎn)柴數(shù)與案不符,責(zé)世杰未察覈;世杰復(fù)偕徵瑞奏言硝磺缺額,由采運稽遲,請將歷任布政使議處。上諭曰:“世杰等本當(dāng)治罪,但以事涉上供,從寬降鑒江寧知府,停世杰養(yǎng)廉三年!辈⒘T兩淮例進煙盒、爆竹。 復(fù)調(diào)四川總督。五十三年,巴勒布夷為亂,據(jù)西藏屬聶拉木、濟嚨。上命世杰撥駐防綠營及明正、巴塘、里塘、德爾革爾諸土司兵赴西藏;而世杰得駐藏大臣慶林牒,已發(fā)駐防綠營兵及屯練降番合三千人,令提督成德等率以行。奏入,上命毋發(fā)明正、巴塘、里塘、德爾革爾諸土司兵。世杰奏:“奏諭已令諸土司發(fā)兵,諸土司近尚安靜。既調(diào)復(fù)停,恐番性生疑,仍令備調(diào)!鄙霞问澜芟鄼C妥辦,不拘泥遵旨,解御佩大小荷包賜之。世杰又奏發(fā)米萬三千三百石運西藏,足敷兵食。上褒世杰盡心,命移駐打箭爐。迭疏報成都將軍鄂輝率兵千二百入藏,副將那蘇圖率屯練五百駐打箭爐。尋以巴勒布夷遠遁,諭世杰還成都。五十四年,秋審,四川原定緩決、刑部改情實者凡七案。上責(zé)世杰寬縱,以其老,且平日治事覈實,免議。世杰薦川北道明安,引見,上以其年衰,改主事,世杰下吏議。世杰以病請解任,上令侍衛(wèi)慶成偕醫(yī)診視,賜人葠,并令自審病輕則來京,重則回籍。五十五年三月,入覲,授兵部尚書,賜紫禁城乘肩輿。江蘇句容吏侵蝕錢糧漕米,上責(zé)世杰在兩江未覺察,命以原品休致回籍。五十九年,卒,年七十九,賜祭葬,謚恭勤。 世杰仕而后學(xué),摘發(fā)鉤距,必得要領(lǐng)。上每言其不通文理,然屢褒其能事,禮遇優(yōu)厚。世杰長子漳州知府華國早卒,上降詔慰勉。其孫舉人再瀛,會試未中式,令一體殿試,授禮部主事。及世杰入為尚書,再瀛病卒,召其次子知州華封授員外郎,俾奉侍。華封官至兩廣鹽運使。 袁守侗,字執(zhí)沖,山東長山人。乾隆九年舉人,入貲授內(nèi)閣中書,充軍機處章京。遷侍讀。再遷吏部郎中。考選江西道御史,授浙江鹽驛道。二十八年,遷廣西按察使。奏言:“煙瘴充軍人皆兇悍,請分撥泗城、鎮(zhèn)安、寧明、東蘭諸地;解役疏脫斬絞重囚,短解問徒,長解問流;各署書役貼寫幫差,濫收滋弊,請量定多寡,分別汰留!庇盅裕骸白慨惞伲、臬、道、府甫到任未三月,停止出結(jié)!辈孔h均從之。三十四年,丁父憂,服闋,命以三品京堂仍充軍機章京,補太仆寺卿。遷吏部侍郎,調(diào)刑部。命如云南按布政使錢度貪婪狀,論如律。三十八年,兼署禮部,命在軍機大臣上學(xué)習(xí)行走,兼管順天府尹。復(fù)命如云南按保山知縣王錫供給總督彰寶虧空兵糧,論如律。調(diào)吏部。又命如貴州按總督圖思德劾鎮(zhèn)遠知府蘇墧貪婪狀,罪至死。暫署貴州巡撫。又如四川按松岡站員冀谷勛侵蝕軍米,論如律。四十一年,遷戶部尚書。復(fù)命如四川按富德濫用犒軍銀,即監(jiān)詣京師,賜黑狐端罩。 四十二年,調(diào)刑部。命如甘肅勘驗捐收監(jiān)糧。復(fù)命偕兩江總督高晉籌堵儀封漫口。四十四年,奏言遵兜袖法筑兩壩,以期回溜分入引河。又與高晉會奏引河頭去口門稍遠,開引溝三百馀丈,直達引河,繪圖奏聞。上以所擬引河向南,恐紆回不能得勢,於圖內(nèi)朱筆標(biāo)識,令向北改直。尋奏壩工蟄陷,兩壩鑲筑兜收。遵諭將引河頭西首淤灘切去,俾溝口向西北,開寬,引溜下注。是年四月,授河?xùn)|河道總督。調(diào)直隸總督。四十五年,疏請修筑北運河筐兒港減水石壩。四十六年,甘肅監(jiān)糧舞弊成大獄,上以守侗勘驗不實,下吏議,奪官,命留任。丁母憂,去官。 四十七年,諭勘浚伊家河,疏山東積水。守侗詣勘,奏請自善橋以北抵楊家樓,長七千馀丈,展寬浚深,堵筑缺口,拆改礙水橋座,諭速行辦理。尋復(fù)授直隸總督。四十八年,卒,贈太子太保,賜祭葬,謚清愨。 鄭大進,字退谷,廣東揭陽人。乾隆元年進士。授直隸肥鄉(xiāng)知縣。累遷山東濟東道。二十九年,山東淫雨,高唐、茌平諸縣水漲阻道。大進相度宣泄,水不為患。巡撫崔應(yīng)階薦其能,遷兩淮鹽運使。三十六年,丁父憂,去官。服除,上召至熱河,命署浙江按察使。尋授湖南按察使。四十年,遷貴州布政使。四十三年,授河南巡撫。四十四年,調(diào)湖北。旋署湖廣總督。奏:“安陸、荊州二府濱臨江、漢,以堤為衛(wèi)。今夏漲發(fā),鍾祥、潛江、荊門、江陵堤決,已一律修復(fù),惟潛江長一垸地洼沙積,筑堤難固,應(yīng)擇地勢較高處筑月堤。鍾祥、永興、保安諸垸地當(dāng)沖,亦應(yīng)筑月堤,俾水發(fā)江寬,不致出險。又有劉家巷隄應(yīng)并修筑。”四十五年,奏:“武昌濱江上游,諸水匯流,繞城而東。江漲沖刷,堤根虛懸。現(xiàn)修武昌城畢,請并修堤,毋使水齧城!本鶑闹S肿嘌裕骸昂䦶V邪教為害,總督班第奏請枷責(zé)發(fā)落,俾免株連。牧令遂視為自理詞訟,率不通詳。請自今以后,據(jù)實呈院司覈辦,諱匿徇縱者劾之!鄙享t其言。 四十六年,授直隸總督。命勘永定河工。奏言:“六工以下河身內(nèi)舊有民居,乾隆十五年給價遷移。又以下口改流,奏令暫回繳原給房價,減糧田畝,依舊徵收。今勘南、北兩岸,自頭工至六工,村落已盡遷移。六工以下,水勢遷徙靡常,累將北埝改筑展寬。南、北兩堤遙隔五十馀里,其中居民五十馀村,水漲以船為家,應(yīng)令遷移。永清柳坨諸村、東安孫家坨諸村旗、民二百八戶,已勘定地址,令陸續(xù)移居。河身較遠之村,仍準(zhǔn)暫住。禁筑壩修房,以杜占居!眻舐。四十七年二月,賜孔雀翎、黃馬褂。五月,奏保定九龍河經(jīng)清苑、安州至任丘入淀,年久積淤。請舊有望都鄉(xiāng)閘、殷家營、高嶺村三閘外,於望都樊村建石閘一,清苑冉村、鄧村、營頭建石閘三。并修整諸舊閘,開濬安州、新安、任丘諸縣河。皆稱旨,加太子少傅。卒,賜祭葬,謚勤恪。 劉峨,字先資,山東單縣人。入貲授知縣。乾隆二十三年,選直隸曲陽知縣。調(diào)宛平。盧溝橋有逆旅,多陰戕過客沒其財,峨發(fā)其奸。西山煤礦多藏匿亡命,峨散其黨與,先后捕治置諸法。三遷通永道,以母憂歸。起天津道,仍調(diào)通永道,以父憂歸。未一年,上命署清河道,服闋真除。四十五年,遷湖北按察使。石首有寡婦,兄公謀其產(chǎn),誣之,死於獄。峨治官書發(fā)其枉,逮其兄公至,親鞫,論如律。四十六年,遷安徽布政使,調(diào)山西。四十八年,擢廣西巡撫。甫兩月,遷直隸總督。輔國公弘晸遣仆至靜海冒占入官地,事聞,上諭峨:“遇王公以下私遣人干有司,無問是非曲直,即據(jù)實奏聞。”長蘆鹽政徵瑞奏漕艘至楊村,以民船剝運,鹽運遲誤。上謂非特鹽運遲誤,且恐商貨壅滯,令峨赴天津與徵瑞議民船編號輪雇,照例發(fā)價,并定赴通回空限期,下部議行。分疏劾中倉監(jiān)督趙元搢嗾毆民至死,三河知縣王治岐挪用旗租,并論如律。謁避暑山莊祝嘏,賜孔雀翎、黃馬褂。南宮民魏玉凱訴縣人李存仁習(xí)邪教,上遣侍郎姜晟會鞫。存仁坐誅,玉凱妄及無辜,論戍。四十九年,上遣尚書金簡會勘盧溝橋下游沙淤,請於中泓五孔抽溝三道。上以抽溝水緩,命中泓五孔全行疏濬。徵瑞請捐銀三十萬造剝船濟運,上以直隸木材少,命湖廣、江西二省分造。峨奏言:“北倉存漕四十馀萬,俟新造剝船刑齊,先行運通!鄙显S之。 五十一年七月,廣平民段文經(jīng)、元城民徐克展為亂,夜入大名,戕大名道熊恩紱。峨奏聞,即督兵馳往捕治,得從亂者王國桂等,自列向習(xí)八卦教,及文經(jīng)、克展蓄謀為亂狀。上令峨捕文經(jīng)、克展,久之未獲,累降旨詰責(zé)。十月,河南巡撫畢沅奏於亳州獲克展,檻送京師,而文經(jīng)終未能得。五十二年,命停峨本年廉俸。山東學(xué)政劉權(quán)之迎眷屬赴官,途遇盜,峨坐奪官,命留任。 五十三年,命偕山東巡撫長麟等勘議糧艘在德州剝運。五十五年,巡城御史穆克登額等獲建昌盜,自列嘗劫建昌錢鋪,有同為盜者,系清苑獄二年未決。上責(zé)峨廢弛,遣侍衛(wèi)慶成逮清苑知縣米復(fù)松詣京師,下刑部論罪;奪峨孔雀翎、黃馬褂,降調(diào)兵部侍郎。未幾,擢尚書。五十六年,命如河南按虞城民訴縣役事,又如江西按廣豐武弁包漕、崇義民發(fā)冢棄骸事,并訊明,論如律。峨至崇義,入深山中勘冢地,江西民稱之。五十七年,從上幸熱河,賜還孔雀翎、黃馬褂。六十年,以疾乞解任,加太子少保,原品休致。卒,賜祭葬,謚恪簡。 陸耀,字青來,江南吳江人。乾隆十七年舉人。十九年,考授內(nèi)閣中書,充軍機處章京。奉職勤慎,有急務(wù)立辦,大學(xué)士傅恒深器之。上出巡幸,俱令扈從。累遷戶部郎中。三十五年,出為云南大理知府,以親老請改補近省,調(diào)山東登州府。三十六年,調(diào)濟南府。上書巡撫徐績,請留南漕廣積貯。三十七年,授甘肅西寧道。翟乞績代奏,乞假送母居京師,上命改授運河道。上書河道總督姚立德,言:“兗州、泰安二府泉四百七十八,當(dāng)濬渠導(dǎo)泉,俾由高趨下,其流不絕!庇盅裕骸斑\河例歲冬閉壩,春挑濬,天寒晷短,民役俱憊。宜修復(fù)南旺、濟寧、臨清月河,并於彭口南岸亦開月河。歲九、十月漕艘商舶皆從此行,以其時疏濬運河!苯杂闷渥h。又請修河渠志,成運河備考。 三十九年,壽張民王倫為亂,去濟寧二百里,有欲閉城者,翟不可,曰:“寇未至閉城,示之怯也。且何忍拒吾民使散逸被賊害且脅誘耶?”乃募鄉(xiāng)兵助守,坐城闉任稽察,事旋定。四十年,擢按察使,翟議以流犯罪輕,請免其解司;四十三年,擢布政使,翟議流外壅積,請停分發(fā):皆從之。翟母老,病狂疾,奏乞解任終養(yǎng),上許之。四十六年,丁母憂。運河筑堤,上以翟習(xí)河務(wù),命往山東會運河道沈啟震董其役。四十八年,命署布政使,服闋真除。 四十九年,擢湖南巡撫。湖南鹽商例有餽,峻卻之,命平鹽價如其數(shù)。疏請增岳麓、城南二書院膏火,又疏請申親老告養(yǎng)例,請敕各督撫不論現(xiàn)任、試用,通飭呈明終養(yǎng)。又奏:“湖南社倉前巡撫劉墉令湘陰等四十五州縣勸捐,得穀十二萬;勒限嚴(yán)催,僅耒陽等十五州縣交齊,馀未足數(shù)者十七縣,全未交者十三縣。如湘陰、巴陵、武陵諸縣濱臨江湖,地多磽瘠;桂陽、瀘溪、辰谿諸縣介在山僻,民鮮蓋藏;若執(zhí)前捐數(shù)目,責(zé)令全完,民間未霑借貸之益,轉(zhuǎn)受追呼之?dāng)_。請凡現(xiàn)在未收者停止催繳!鄙显势渥。翟以病請解任。旋卒。 翟自幼立志以古人自期,學(xué)兼體用。居官廉儉。入覲,門吏留裝物索貲;翟乃置衣被城外而假於友,覲已還之。初至長沙,總督特升額以閱兵至,見翟方午食,惟菽乳蔬蓏,訝之。翟曰:“天不雨,方齋,故所食止此!碧厣~怒其奴曰:“吾館舍酒肉臭,何不以祈雨告?”還館舍,命悉撤去。 管幹貞,字松崖,江南陽湖人。乾隆三十一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歼x貴州道御史。巡視西城,訟牒皆親判;周行郊內(nèi)外,捕治諸不法者。先后命巡漕天津、瓜、儀,凡十二年。累遷至光祿寺卿。幹貞以漕船回空,多守凍打冰,令先通下游,免上游冰下注,益增堅厚,后遂守其法。疏言:“運河以諸湖為水櫃,誠使節(jié)節(jié)疏通,雖遇旱澇,可以節(jié)宣。否則雨少無籌濟之方,雨多無容水之地。至引黃入運,系一時權(quán)宜。茍疏濬得宜,黃河全力下注,運河自不致停沙!庇肿嗾堉务橊R湖,使運河水有所蓄泄,并得旨議行。遷內(nèi)閣學(xué)士。五十三年,擢工部侍郎。 五十四年,授漕運總督。糧艘至天津楊村,每以水淺須起撥,運丁不能給舟值,例由長蘆鹽運使以鬻鹽錢貸運丁,借直隸藩庫銀歸款,運丁分年繳納。其后議停,運丁多不便,幹貞請如舊例。又疏陳江西軍丁疲敝,請籌款增補,行、月二糧折價;借官銀代償積逋,令分年輸納;寬限清釐屯田,俾藉以調(diào)劑。并從之。五十五年,賜孔雀翎、黃馬褂。疏言;“漕艘百馀幫,役夫數(shù)萬人,最易藏奸生事。上年新漕,飭嚴(yán)立規(guī)條,行必按伍,止則支更。親行督察,乃知別有奸人隨運潛行。督飭捕治數(shù)十人,交州縣確擬嚴(yán)懲!钡弥技为。五十八年,疏言:“蘇州太倉押運官,例抵淮后改委赴通。中途分更,互相推諉。請自水次抵通,始終其事,庶官有專司。”又請河南豁免緩徵,停運減存船只,就近赴山東受雇撥運。又請各幫水手短纖,責(zé)成頭舵工丁以素識誠實之人充補,免聚眾竊盜諸累。皆報可。各省開兌,多至春初,又在在逗遛,遇水淺或河溢,有在河北度歲者。幹貞嚴(yán)飭弁丁修艌受兌,復(fù)冬兌春開舊制。糧艘起運,每策馬督催,風(fēng)雨不避;虿粴w所乘舟,支帳露宿。微弁出力,必親慰勞。運丁舟人不用命,立予懲罰。當(dāng)時或苦其苛急,及回空省費,無絲毫派累,咸大悅服。高宗嘗召見褒其能,謂可亞楊錫紱。五十九年,以疾乞假,命兩江總督書麟攝其事。疾愈,任事如故。 幹貞成進士時,禮部改“貞”為“珍”,六十年,命仍原名。嘉慶元年,戶部議江、浙白糧全運京倉,以羨米為耗,浙江運丁如議交運。幹貞以江南馀米較少,執(zhí)議不行,交部嚴(yán)議,奪官。三年,卒。子遹群,官浙江巡撫。 蔣兆奎,字聚五,陜西渭南人。自副貢生補甘肅張掖縣教諭。乾隆三十一年,成進士。三十三年,教諭俸滿,授四川合江知縣。調(diào)灌縣,丁憂。師征小金川,攻熱耳,總督富勒渾奏留兆奎從軍,駐達烏圍治餉。既破熱耳,移餉往。俄,大金川助亂,兆奎知熱耳不足守,復(fù)移糧達烏圍。已而,他所糧悉被焚。將軍阿桂才兆奎,使駐日隆治餉,兼司令炮局。旋調(diào)署華陽,加知州銜。四川盜號啯嚕子,擾尤溪。兆奎捕得盜渠,獲首犯。服闋,遷山西澤州同知。擢太原知府。以巡撫農(nóng)起薦,擢河?xùn)|鹽運使。五十四年,遷按察使,仍兼理鹽務(wù)。尋遷甘肅布政使。五十六年,高宗八旬萬壽,兆奎入祝嘏。時河?xùn)|商困,兆奎議改鹽課歸地丁,上命如山西同巡撫馮光熊勘議。旋議山西、陜西、河南三省應(yīng)納正雜課四十八萬馀兩,均入三省行鹽完課納稅百七十二廳州縣地丁,兩加九分有奇,下部議行。五十七年,上以河?xùn)|鹽價減,銷暢,兩三月內(nèi),發(fā)販鹽數(shù)倍於往年,商民交便。褒兆奎始終承辦,收效甚速,賜孔雀翎。 旋授山西巡撫。五十九年,迎蹕,賜黃馬褂。六十年,以山西錢賤,請停寶晉局鑄錢,從之。嘉慶元年,詔與千叟宴。尋命毋詣京師,仍加恩賚。奏劾汾州知府張力行挾訟事婪索,冀寧道鄧希曾等回護同官。奪力行官,命兆奎授鞫。又發(fā)力行侵帑狀,坐斬。二年,以病乞解任,歸。 四年,高宗崩,兆奎入臨,即授漕運總督。固辭,不許。旋奏言:“整頓漕運,要在恤丁。今陋規(guī)盡革,旗丁自可節(jié)費;而生齒日繁,諸物昂貴,旗丁應(yīng)得之項,實不敷用,急須調(diào)劑。前讀上諭:‘有漕州縣,無不浮收,江、浙尤甚,每石加至七八斗!瘹v來交納,視為固然。今若劃出一斗津貼旗丁,馀悉革除。所出有限,所省已多。不特千萬旗丁藉資濟運,即交糧億萬花戶皆沾恩無窮!笔枞,上嫌事近加賦,飭與有漕省分各督撫另議調(diào)劑。兆奎疏言:“各督撫所議調(diào)劑,有名無實。兩江費淳所奏,不敷運費;江蘇擬四升七合,安徽擬二升,焉能有濟?”因力請罷斥。上責(zé)兆奎粗率,并諭:“加賦斷不可行。此外如何設(shè)策善后,令再覈議!闭卓嗾垼骸懊看杞o銀百兩,於各糧道庫支領(lǐng),分三年,以旗丁應(yīng)領(lǐng)之項扣還。山東、河南兩省路途較近,減借五十兩;有漕各省本有輕赍,原應(yīng)徵米,斗折銀五分。請仍徵本色,按照旗丁米數(shù),分給白糧。無輕赍,請通融勻給!鄙弦浴八鶖M損民益丁,巧避加賦之名,仍存加賦之實”,遣侍郎鐵保會淳詳察。兆奎又奏:“旗丁運費本有應(yīng)得之項,惟定在數(shù)十百年之前。今物價數(shù)倍,費用不敷。近年旗丁尚可支持者,以州縣浮收,向索兌費,并折收行月等米,以之貼補一切經(jīng)費。今革除漕弊,浮費可省,兌費不能減。臣才識短淺,惟恐貽誤,求上別簡賢員,原從小心敬畏而來,不敵氣質(zhì)用事!鄙霞疵F保代兆奎,召授工部侍郎。 尋授山東巡撫。御前侍衛(wèi)明安泰山進香,還京師,奏山東有司私餽銀八百,并及途中營汛墩房坍塌。上以詰兆奎,兆奎復(fù)奏辯,且稱老病,求去。上怒其忿激,念廉名素著,降三品卿銜休致。七年,卒。 胡季堂,河南光山人,侍郎煦子。初以蔭生授順天府通判,改刑部員外郎,遷郎中。出為甘肅慶陽知府,再遷甘肅按察使,調(diào)江蘇。江蘇按察使移駐蘇州,而獄猶在江寧,季堂請更置,報可。乾隆三十九年,擢刑部侍郎,四十四年,遷尚書。季堂屢奉使諸省讞獄,直隸、吉林、江蘇皆一至,山東四至,河南再至。察得唆訟者嚴(yán)治之;有誣訴,論如律,不稍貸。初使河南按商丘獄,上諭之曰:“季堂河南人,按本省事尤當(dāng)秉公持正。勿以事涉大吏,慮將來報復(fù),稍為瞻顧!鄙糖鹈駵迤孺讒D劉為妻,劉絕食死。其獄已題旌,劉父猶陳訴,并及順刀神拳會民事,察得唆訟者罪之。使山東按平度獄,州民羅有良與人斗,誤蹴其母死。萊州知府徐大榕原勘無誤,乃坐是奪官,當(dāng)平反,得旨嘉獎。再使山東,暫署巡撫。山東災(zāi),請截本省漕米治賑。還京師,加太子少保,再兼署兵部尚書。 嘉慶三年,授直隸總督,賜孔雀翎。四年,仁宗親政,季堂疏發(fā)和珅罪狀。尋請以籍沒其仆呼什圖米麥萬馀石,分借文安、大城被水村民。長新店盜發(fā),上責(zé)季堂廢弛,削太子太保,奪孔雀翎。下吏部議,奪官,去頂帶留任。河南內(nèi)黃知縣陶象柄獲長新店首盜,季堂奏聞。上嘉季堂不邀功,還頂帶;又獲從犯,還孔雀翎。是時川、楚、陜教匪為亂,五年,季堂奏:“教匪稽誅,臣聞經(jīng)略額勒登保、參贊德楞泰等由川而楚而陜而甘,數(shù)千百里窮追,接戰(zhàn)輒勝。是教匪所恃,不在勢眾而在得間能逃也。川、楚、陜連界,崇山峻嶺,斷澗深溝,在在險阻。教匪竄匿其間,劫掠而食,不煩裹糧;迫民前驅(qū),不煩招集。官兵至,輒翻山越澗而逃。官兵必先運糧,又須探路,諸費周章。即道路可通,餱糧可繼,而日夜追躡奔走,其勢必疲。是教匪逸而兵勞也。臣愚以為當(dāng)先嚴(yán)守要隘,俾教匪無路可奔;乃宣上德意,散其脅從,然后臨之以兵,分道進剿。教匪途窮食盡,計日可平。聞陜省有團練鄉(xiāng)勇,或一二村,或數(shù)村,聯(lián)合筑堡為聲援。川、楚可推而行之,令各守本境,俾自護其田廬婦子。則教匪雖多,驟難肆擾。官兵剿撫兼施,無顧此失彼之慮!鄙现I曰:“所論極是?傊芏路侥芙,能剿方能撫,大端不外乎此! 尋以病乞解任,還太子太保。卒,贈太子太傅,遣御前侍衛(wèi)豐伸濟倫奠醊,謚莊敏。子鈺,進士,直隸清河道;鏻,湖南鹽法道。 論曰:牧民於平世,自庶而求富,修水利,飭農(nóng)功,其先務(wù)也。觀承殫心力於是,政行畿甸。富明安、元理、瀚皆以此為急,各著績效。幹貞籌運道,尤重行水。世杰起下僚,介而能恕。翟以學(xué)為政,所施未盡其蘊。季堂論治教匪,后來堅壁清野之議,已發(fā)其端。我有先正,言明且清,諸臣所論列,足當(dāng)之矣。

 

清史稿

   清史稿 全書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紀(jì)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傳三百一十六卷,以紀(jì)傳為中心。所記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下至1911年清朝滅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歷史。 
  《清史稿》是由中華民國初年特設(shè)的清史館編修的,以館長趙爾巽任主編,繆荃孫、柯劭忞等為總纂,另設(shè)纂修、協(xié)修、提調(diào)、?钡嚷。參加編寫工作的先后有一百多人。《清史稿》于1914年開始編纂,1920年編成初稿,1926年修訂一次,1927年秋大致完稿,前后歷時十四年。對于這樣一部有清一代的正史,“本應(yīng)詳審修正,以冀減少疵颣”但“以時事之艱虞,學(xué)說之龐雜”,尤其因主編趙爾巽“年齒之遲暮,再多慎重,恐不及待”。于是就委托袁金鎧經(jīng)辦發(fā)刊和?淌乱。于1928年刊印,1929年發(fā)行。 

卷十一 本紀(jì)十一 卷十二 本紀(jì)十二
卷十三 本紀(jì)十三 卷十四 本紀(jì)十四
卷十五 本紀(jì)十五 卷十六 本紀(jì)十六
卷十七 本紀(jì)十七 卷十八 本紀(jì)十八
卷十九 本紀(jì)十九 卷二十 本紀(jì)二十
卷二十一 本紀(jì)二十一 卷二十二 本紀(jì)二十二
卷八十三 志五十八 卷八十四 志五十九
卷八十五 志六十 卷八十六 志六十一
卷八十七 志六十二 卷八十八 志六十三
卷八十九 志六十四 卷九十 志六十五
卷九十一 志六十六 卷九十二 志六十七
卷九十三 志六十八 卷九十四 志六十九
卷一百四十 志一百十五 卷一百四十一 志一百十六
卷一百四十二 志一百十七 卷一百四十三 志一百十八
卷一百四十四 志一百十九 卷一百四十五 志一百二十
卷一百四十六 志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四十七 志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四十八 志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四十九 志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五十 志一百二十五 卷三百五 列傳九十二
卷三百六 列傳九十三 卷三百七 列傳九十四
卷三百八 列傳九十五 卷三百九 列傳九十六
卷三百十 列傳九十七 卷三百十一 列傳九十八
卷三百十二 列傳九十九 卷三百十三 列傳一百
卷三百十四 列傳一百一 卷三百十五 列傳一百二
卷五百 列傳二百八十七 卷五百一 列傳二百八十八
卷五百二 列傳二百八十九 卷五百三 列傳二百九十
卷五百四 列傳二百九十一 卷五百五 列傳二百九十二
卷五百六 列傳二百九十三 卷五百七 列傳二百九十四
卷五百八 列傳二百九十五 卷五百九 列傳二百九十六
卷五百十 列傳二百九十七 卷一 本紀(jì)一
卷二 本紀(jì)二 卷三 本紀(jì)三
卷四 本紀(jì)四 卷五 本紀(jì)五
卷六 本紀(jì)六 卷七 本紀(jì)七
卷八 本紀(jì)八 卷九 本紀(jì)九
卷十 本紀(jì)十 卷二十三 本紀(jì)二十三
卷二十四 本紀(jì)二十四 卷二十五 本紀(jì)二十五
卷二十六 志一 卷二十七 志二
卷二十八 志三 卷二十九 志四
卷三十 志五 卷三十一 志六
卷三十二 志七 卷三十三 志八
卷三十四 志九 卷三十五 志十
卷三十六 志十一 卷三十七 志十二
卷三十八 志十三 卷三十九 志十四
卷四十 志十五 卷四十一 志十六
卷四十二 志十七 卷四十三 志十八
卷四十四 志十九 卷四十五 志二十
卷四十六 志二十一 卷四十七 志二十二
卷四十八 志二十三 卷四十九 志二十四
卷五十 志二十五 卷五十一 志二十六
卷五十二 志二十七 卷五十三 志二十八
卷五十四 志二十九 卷五十五 志三十
卷五十六 志三十一 卷五十七 志三十二
卷五十八 志三十三 卷五十九 志三十四
卷六十 志三十五 卷六十一 志三十六
卷六十二 志三十七 卷六十三 志三十八
卷六十四 志三十九 卷六十五 志四十
卷六十六 志四十一 卷六十七 志四十二
卷六十八 志四十三 卷六十九 志四十四
卷七十 志四十五 卷七十一 志四十六
卷七十二 志四十七 卷七十三 志四十八
卷七十四 志四十九 卷七十五 志五十
卷七十六 志五十一 卷七十七 志五十二
卷七十八 志五十三 卷七十九 志五十四
卷八十 志五十五 卷八十一 志五十六
卷八十二 志五十七 卷九十五 志七十
卷九十六 志七十一 卷九十七 志七十二
卷九十八 志七十三 卷九十九 志七十四
卷一百 志七十五 卷一百一 志七十六
卷一百二 志七十七 卷一百三 志七十八
卷一百四 志七十九 卷一百五 志八十
卷一百六 志八十一 卷一百七 志八十二
卷一百八 志八十三 卷一百九 志八十四
卷一百十 志八十五 卷一百十一 志八十六
卷一百十二 志八十七 卷一百十三 志八十八
卷一百十四 志八十九 卷一百十五 志九十
卷一百十六 志九十一 卷一百十七 志九十二
卷一百十八 志九十三 卷一百十九 志九十四
卷一百二十 志九十五 卷一百二十一 志九十六
卷一百二十二 志九十七 卷一百二十三 志九十八
卷一百二十四 志九十九 卷一百二十五 志一百
卷一百二十六 志一百一 卷一百二十七 志一百二
卷一百二十八 志一百三 卷一百二十九 志一百四
卷一百三十 志一百五 卷一百三十一 志一百六
卷一百三十二 志一百七 卷一百三十三 志一百八
卷一百三十四 志一百九 卷一百三十五 志一百十
卷一百三十六 志一百十一 卷一百三十七 志一百十二
卷一百三十八 志一百十三 卷一百三十九 志一百十四
卷一百五十一 志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五十二 志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五十三 志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五十四 志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五十五 志一百三十 卷一百五十六 志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五十七 志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五十八 志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五十九 志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六十 志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六十一 表一 卷一百六十二 表二
卷一百六十三 表三 卷一百六十四 表四
卷一百六十五 表五 卷一百六十六 表六
卷一百六十七 表七 卷一百六十八 表八
卷一百六十九 表九 卷一百七十 表十
卷一百七十一 表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表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表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表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表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表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表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表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表十九 卷一百八十 表二十
卷一百八十一 表二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表二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表二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表二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表二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表二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表二十七 卷一百八十八 表二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表二十九 卷一百九十 表三十
卷一百九十一 表三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表三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表三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表三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表三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表三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表三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表三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表三十九 卷二百 表四十
卷二百一 表四十一 卷二百二 表四十二
卷二百三 表四十三 卷二百四 表四十四
卷二百五 表四十五 卷二百六 表四十六
卷二百七 表四十七 卷二百八 表四十八
卷二百九 表四十九 卷二百一十 表五十
卷二百十一 表五十一 卷二百十二 表五十二
卷二百十三 表五十三 卷二百十四 列傳一
卷二百十五 列傳二 卷二百十六 列傳三
卷二百十七 列傳四 卷二百十八 列傳五
卷二百十九 列傳六 卷二百二十 列傳七
卷二百二十一 列傳八 卷二百二十二 列傳九
卷二百二十三 列傳十 卷二百二十四 列傳十一
卷二百二十五 列傳十二 卷二百二十六 列傳十三
卷二百二十七 列傳十四 卷二百二十八 列傳十五
卷二百二十九 列傳十六 卷二百三十 列傳十七
卷二百三十一 列傳十八 卷二百三十二 列傳十九
卷二百三十三 列傳二十 卷二百三十四 列傳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五 列傳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六 列傳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七 列傳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八 列傳二十五
卷二百三十九 列傳二十六 卷二百四十 列傳二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列傳二十八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二十九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三十 卷二百四十四 列傳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三十二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三十三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三十四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三十五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三十六 卷二百五十 列傳三十七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三十八 卷二百五十二 列傳三十九
卷二百五十三 列傳四十 卷二百五十四 列傳四十一
卷二百五十五 列傳四十二 卷二百五十六 列傳四十三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四十四 卷二百五十八 列傳四十五
卷二百五十九 列傳四十六 卷二百六十 列傳四十七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四十八 卷二百六十二 列傳四十九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五十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五十一
卷二百六十五 列傳五十二 卷二百六十六 列傳五十三
卷二百六十七 列傳五十四 卷二百六十八 列傳五十五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五十六 卷二百七十 列傳五十七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五十八 卷二百七十二 列傳五十九
卷二百七十三 列傳六十 卷二百七十四 列傳六十一
卷二百七十五 列傳六十二 卷二百七十六 列傳六十三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六十四 卷二百七十八 列傳六十五
卷二百七十九 列傳六十六 卷二百八十 列傳六十七
卷二百八十一 列傳六十八 卷二百八十二 列傳六十九
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七十 卷二百八十四 列傳七十一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七十二 卷二百八十六 列傳七十三
卷二百八十七 列傳七十四 卷二百八十八 列傳七十五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七十六 卷二百九十 列傳七十七
卷二百九十一 列傳七十八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七十九
卷二百九十三 列傳八十 卷二百九十四 列傳八十一
卷二百九十五 列傳八十二 卷二百九十六 列傳八十三
卷二百九十七 列傳八十四 卷二百九十八 列傳八十五
卷二百九十九 列傳八十六 卷三百 列傳八十七
卷三百一 列傳八十八 卷三百二 列傳八十九
卷三百三 列傳九十 卷三百四 列傳九十一
卷三百十六 列傳一百三 卷三百十七 列傳一百四
卷三百十八 列傳一百五 卷三百十九 列傳一百六
卷三百二十 列傳一百七 卷三百二十一 列傳一百八
卷三百二十二 列傳一百九 卷三百二十三 列傳一百十
卷三百二十四 列傳一百十一 卷三百二十五 列傳一百十二
卷三百二十六 列傳一百十三 卷三百二十七 列傳一百十四
卷三百二十八 列傳一百十五 卷三百二十九 列傳一百十六
卷三百三十 列傳一百十七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一百十八
卷三百三十二 列傳一百十九 卷三百三十三 列傳一百二十
卷三百三十四 列傳一百二十一 卷三百三十五 列傳一百二十二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一百二十三 卷三百三十七 列傳一百二十四/a>
卷三百三十八 列傳一百二十五 卷三百三十九 列傳一百二十六
卷三百四十 列傳一百二十七 卷三百四十一 列傳一百二十八
卷三百四十二 列傳一百二十九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一百三十
卷三百四十四 列傳一百三十一 卷三百四十五 列傳一百三十二
卷三百四十六 列傳一百三十三 卷三百四十七 列傳一百三十四
卷三百四十八 列傳一百三十五 卷三百四十九 列傳一百三十六
卷三百五十 列傳一百三十七 卷三百五十一 列傳一百三十八
卷三百五十二 列傳一百三十九 卷三百五十三 列傳一百四十
卷三百五十四 列傳一百四十一 卷三百五十五 列傳一百四十二
卷三百五十六 列傳一百四十三 卷三百五十七 列傳一百四十四
卷三百五十八 列傳一百四十五 卷三百五十九 列傳一百四十六
卷三百六十 列傳一百四十七 卷三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八
卷三百六十二 列傳一百四十九 卷三百六十三 列傳一百五十
卷三百六十四 列傳一百五十一 卷三百六十五 列傳一百五十二
卷三百六十六 列傳一百五十三 卷三百六十七 列傳一百五十四
卷三百六十八 列傳一百五十五 卷三百六十九 列傳一百五十六
卷三百七十 列傳一百五十七 卷三百七十一 列傳一百五十八
卷三百七十二 列傳一百五十九 卷三百七十三 列傳一百六十
卷三百七十四 列傳一百六十一 卷三百七十五 列傳一百六十二
卷三百七十六 列傳一百六十三 卷三百七十七 列傳一百六十四
卷三百七十八 列傳一百六十五 卷三百七十九 列傳一百六十六
卷三百八十 列傳一百六十七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一百六十八
卷三百八十二 列傳一百六十九 卷三百八十三 列傳一百七十
卷三百八十四 列傳一百七十一 卷三百八十五 列傳一百七十二
卷三百八十六 列傳一百七十三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一百七十四
卷三百八十八 列傳一百七十五 卷三百八十九 列傳一百七十六
卷三百九十 列傳一百七十七 卷三百九十一 列傳一百七十八
卷三百九十二 列傳一百七十九 卷三百九十三 列傳一百八十
卷三百九十四 列傳一百八十一 卷三百九十五 列傳一百八十二
卷三百九十六 列傳一百八十三 卷三百九十七 列傳一百八十四
卷三百九十八 列傳一百八十五 卷三百九十九 列傳一百八十六
卷四百 列傳一百八十七 卷四百一 列傳一百八十八
卷四百二 列傳一百八十九 卷四百三 列傳一百九十
卷四百四 列傳一百九十一 卷四百五 列傳一百九十二
卷四百六 列傳一百九十三 卷四百七 列傳一百九十四
卷四百八 列傳一百九十五 卷四百九 列傳一百九十六
卷四百十 列傳一百九十七 卷四百十一 列傳一百九十八
卷四百十二 列傳一百九十九 卷四百十三 列傳二百
卷四百十四 列傳二百一 卷四百十五 列傳二百二
卷四百十六 列傳二百三 卷四百十七 列傳二百四
卷四百十八 列傳二百五 卷四百十九 列傳二百六
卷四百二十 列傳二百七 卷四百二十一 列傳二百八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二百九 卷四百二十三 列傳二百十
卷四百二十四 列傳二百十一 卷四百二十五 列傳二百十二
卷四百二十六 列傳二百十三 卷四百二十七 列傳二百十四
卷四百二十八 列傳二百十五 卷四百二十九 列傳二百十六
卷四百三十 列傳二百十七 卷四百三十一 列傳二百十八
卷四百三十二 列傳二百十九 卷四百三十三 列傳二百二十
卷四百三十四 列傳二百二十一 卷四百三十五 列傳二百二十二
卷四百三十六 列傳二百二十三 卷四百三十七 列傳二百二十四
卷四百三十八 列傳二百二十五 卷四百三十九 列傳二百二十六
卷四百四十 列傳二百二十七 卷四百四十一 列傳二百二十八
卷四百四十二 列傳二百二十九 卷四百四十三 列傳二百三十
卷四百四十四 列傳二百三十一 卷四百四十五 列傳二百三十二
卷四百四十六 列傳二百三十三 卷四百四十七 列傳二百三十四
卷四百四十八 列傳二百三十五 卷四百四十九 列傳二百三十六
卷四百五十 列傳二百三十七 卷四百五十一 列傳二百三十八
卷四百五十二 列傳二百三十九 卷四百五十三 列傳二百四十
卷四百五十四 列傳二百四十一 卷四百五十五 列傳二百四十二
卷四百五十六 列傳二百四十三 卷四百五十七 列傳二百四十四
卷四百五十八 列傳二百四十五 卷四百五十九 列傳二百四十六
卷四百六十 列傳二百四十七 卷四百六十一 列傳二百四十八
卷四百六十二 列傳二百四十九 卷四百六十三 列傳二百五十
卷四百六十四 列傳二百五十一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二百五十二
卷四百六十六 列傳二百五十三 卷四百六十七 列傳二百五十四
卷四百六十八 列傳二百五十五 卷四百六十九 列傳二百五十六
卷四百七十 列傳二百五十七 卷四百七十一 列傳二百五十八
卷四百七十二 列傳二百五十九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二百六十
卷四百七十四 列傳二百六十一 卷四百七十五 列傳二百六十二
卷四百七十六 列傳二百六十三 卷四百七十七 列傳二百六十四
卷四百七十八 列傳二百六十五 卷四百七十九 列傳二百六十六
卷四百八十 列傳二百六十七 卷四百八十一 列傳二百六十八
卷四百八十二 列傳二百六十九 卷四百八十三 列傳二百七十
卷四百八十四 列傳二百七十一 卷四百八十五 列傳二百七十二
卷四百八十六 列傳二百七十三 卷四百八十七 列傳二百七十四
卷四百八十八 列傳二百七十五 卷四百八十九 列傳二百七十六
卷四百九十 列傳二百七十七 卷四百九十一 列傳二百七十八
卷四百九十二 列傳二百七十九 卷四百九十三 列傳二百八十
卷四百九十四 列傳二百八十一 卷四百九十五 列傳二百八十二
卷四百九十六 列傳二百八十三 卷四百九十七 列傳二百八十四
卷四百九十八 列傳二百八十五 卷四百九十九 列傳二百八十六
卷五百十一 列傳二百九十八 卷五百十二 列傳二百九十九
卷五百十三 列傳三百 卷五百十四 列傳三百一
卷五百十五 列傳三百二 卷五百十六 列傳三百三
卷五百十七 列傳三百四 卷五百十八 列傳三百五
卷五百十九 列傳三百六 卷五百二十 列傳三百七
卷五百二十一 列傳三百八 卷五百二十二 列傳三百九
卷五百二十三 列傳三百十 卷五百二十四 列傳三百十一
卷五百二十五 列傳三百十二 卷五百二十六 列傳三百十三
卷百二十七 列傳三百十四 卷五百二十八 列傳三百十五
卷五百二十九 列傳三百十六 《清史稿》發(fā)刊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