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清史稿

 

卷四百七十八 列傳二百六十五

◎循吏三 張吉安(李毓昌) 龔景瀚 蓋方泌(史紹登) 李賡蕓 伊秉綬 狄尚絅(張敦仁 鄭敦允) 李文耕 劉體重(子煦) 張琦(石家紹) 劉衡(徐棟) 姚柬之(吳均) 王肇謙(曹瑾) 桂超萬(張作楠 云茂琦) 張吉安,字迪民,江蘇吳縣人。乾隆四十二年舉人,六十年,大挑知縣,發(fā)浙江。時清治各縣虧空,責(zé)彌補。富陽令惲敬獨不奉上官意旨,檄吉安往摘印署事。至則士民群集,乞留敬。吉安見之,默然徒手返,白臺司曰:“惲敬賢吏,乞保全之。且州縣賦入有常經(jīng),前官不謹致虧,責(zé)彌補於后來者,恐開掊克之漸。方今楚、豫奸民蜂起,皆以有司貪殘為口實。宜用讀書人加意拊循,乃無形之彌補耳。”聞?wù)哂仄溲。委攝縣丞及杭州府通判,吉安自以不諧於時,乞改教職,上官留之。 嘉慶二年,署淳安,尋調(diào)象山。海盜由閩擾浙,沿海窮民業(yè)漁鹽者,多以米及淡水火藥濟盜,且為鄉(xiāng)導(dǎo)。吉安革船埠商漁之稅,嚴禁水、米出洋,盜漸窮蹙,值颶風(fēng)覆盜艇,泅至岸,悉為舟師所獲。提督李長庚嘆曰:“牧令盡如張象山,盜不足平也!庇纸ㄗh縣境南田為海中大島,宜如明湯和策,封禁以斷盜翼。韭山當(dāng)海盜之沖,石浦、昌國兵力皆薄,請增兵以資鎮(zhèn)懾。事雖見格,后卒如所議。 四年,署新城,漕倉設(shè)省城,民輸折色,縣官浮收,運丁需索,習(xí)以為常。吉安平其折價,不及舊時十之六七,民感之。 五年,署永康,蛟水猝發(fā),田廬蕩析,為棚廠以棲災(zāi)民,阻水者具舟餉之,溺者具棺厝之,不待申詳報可,所以賑恤者甚至。上官或斥其有違成例,巡撫阮元素重之,悉如所請。六年,調(diào)署麗水,竭誠禱雨,旱不為災(zāi)?h多山,民處險遠者,艱於赴愬。吉安輒巡行就山寺讞獄,咸樂其便。 八年,署浦江,值水災(zāi),奸民糾眾掠富室,伐墓樹,鄰邑咸煽動。吉安曰:“非法無以止奸民,非米無以安良民,良民安則奸民氣散!闭堖\兵米所馀以賑之,民心漸定,乃擒首惡治如律。補馀杭,九年春,雨傷禾,糶倉穀以平米價,又運川米千石濟之。十年,復(fù)被水,分鄉(xiāng)設(shè)廠,煮粥以賑,規(guī)畫詳密,竟事無擁擠之?dāng)_。邑多名區(qū),次第修復(fù)之。懲訟師,勤聽斷,修志、葺學(xué),文教丕振。在馀杭七年,引疾歸,遂不出。歿后,永康士民請祀名宦,建立專祠。 當(dāng)時吏治積弊,有南漕北賑之說,南利在漕,相率諱災(zāi)。督撫藉詞酌劑,置災(zāi)民於不問。茍有切求民瘼者,轉(zhuǎn)不得安於位。吉安官浙前后幾二十年,所蒞多災(zāi)區(qū),皆能舉職。在新城減漕之三四,時論尤以為難。北賑之弊亦然。同時江蘇知縣李毓昌,以不扶同侵賑致禍,仁宗優(yōu)恤之,重懲諸貪吏,蓋欲以力挽頹風(fēng)云。 毓昌,字皋言,山東即墨人。嘉慶十三年進士,以知縣發(fā)江蘇。十四年,總督鐵保使勘山陽縣賑事,親行鄉(xiāng)曲,鉤稽戶口,廉得山陽知縣王伸漢冒賑狀,具清冊,將上揭。伸漢患之,賂以重金,不為動,則謀竊其冊,使仆包祥與毓昌仆李祥、顧祥、馬連升謀,不可得,遂設(shè)計死之。毓昌飲於伸漢所,夜歸而渴,李祥以藥置湯中進。毓昌寢,苦腹痛而起,包祥從后持其頭,叱曰:“若何為?”李祥曰:“仆等不能事君矣!瘪R連升解己所系帶縊之。伸漢以毓昌自縊聞;窗仓踺炃豺炓曋,報曰:“尸口有血!陛炁,杖驗者,遂以自縊狀上。 其族叔李太清與沈某至山陽迎喪,檢視其籍,有殘稿半紙,曰:“山陽知縣冒賑,以利啗毓昌,毓昌不敢受,恐負天子!鄙w上總督書稿,諸仆所未及毀去者。喪歸,毓昌妻有噩夢,啟棺視,面如生。以銀針刺之,針黑。李太清走京師訴都察院,命逮王轂、王伸漢及諸仆,至刑部會訊。山東按察使朱錫爵驗毓昌尸,惟胸前骨如故,馀盡黑。蓋受毒未至死,乃以縊死也。仁宗震怒,斬包祥,置顧祥、馬連升極刑,剖李祥心祭毓昌墓。轂、伸漢各論如律,總督以下貶謫有差。贈毓昌知府銜,封其墓。御制愍忠詩,命勒於墓上。毓昌無子,詔為立后,嗣子希佐賜舉人,太清亦賜武舉。 龔景瀚,字海峰,福建閩縣人。先世累葉為名宦。曾祖其裕,康熙初,以諸生從軍,授江西瑞州府通判。滇、閩變起,率鄉(xiāng)勇為大軍鄉(xiāng)導(dǎo),擢吉安知府。時府城為逆將所據(jù),大軍駐螺子山,其裕供餉無乏。城復(fù),撫瘡痍,多惠政。后官河南懷慶知府,濬順利渠,引濟水入城便民,終於兩淮鹽運使。歿祀瑞州、吉安、懷慶名宦祠。祖嶸,初仕浙江馀杭知縣,治縣民殺仆疑獄,為時所稱。擢直隸趙州直隸州知州,濬河興水利。再擢江蘇松江知府,渡海賑崇明災(zāi)黎,全活甚眾。官至江西廣饒九南道,單騎定萬年縣匪亂,歿祀饒州名宦祠。父一發(fā),乾隆十五年舉人,官河南知縣,歷宜陽,密縣、林縣,虞城四縣,治獄明敏,能以德化。在虞城值水災(zāi),勤於賑恤。朝使疏治積水,釃為惠民、永便諸渠,一發(fā)與災(zāi)民共勞苦,治稱最。以病去,復(fù)起補直隸高陽。擢云南鎮(zhèn)南知州,歿祀虞城名宦祠。 景瀚承家學(xué),幼即知名。大學(xué)士朱珪督閩學(xué),激賞之。乾隆三十六年成進士,歸班銓選。四十九年,授甘肅靖遠知縣,未到官?偠礁?蛋仓淠,檄署中衛(wèi)縣,判牘如流,見者不知為初仕也。七星渠久淤,?嗪,景瀚筑石壩,遏水入渠,始通流。又濬常樂、鎮(zhèn)靜諸渠,重修紅柳溝環(huán)洞及減水各徬,溉田共三十萬畝,民享其利。五十二年,調(diào)平?jīng),地磽瘠,缺米粟,景瀚請鄰邑(zé)o遏糶。又當(dāng)西域孔道,車馬取給商賈。鹽引敕派於民,官吏強買煤炭,皆為民病,一切罷之。由是商賈輻輳,食貨流通。修柳湖書院,與諸生講學(xué),文風(fēng)漸振。 五十五年,署固原州,漢、回雜處,時構(gòu)釁。景瀚密偵諸堡,誅積匪,境內(nèi)以安。五十九年,遷陜西邠州知州,嘉慶元年,總督宜綿巡邊,調(diào)景瀚入軍幕,遂從剿教匪,以功擢慶陽知府。宜綿總轄三省,從入蜀,幕府文書皆屬景瀚。尋調(diào)蘭州,仍在軍充翼長。 景瀚從軍久,見勞師糜餉,流賊仍熾,因上議備陳調(diào)兵、增兵、募勇三害,剿賊四難,謂:“先安民然后能殺賊,民志固則賊勢衰,使之無所裹脅。多一民即少一賊,民居奠則賊食絕,使之無所擄掠。民有一日之糧,即賊少一日之食。用堅壁清野之法,令百姓自相保聚,賊未至則力農(nóng)貿(mào)易,各安其生;賊既至則閉柵登陴,相與為守。民有恃無恐,自不至於逃亡。其要先慎簡良吏,次相度形勢,次選擇頭人,次清查保甲,次訓(xùn)練壯丁,次積貯糧穀,次籌畫經(jīng)費。如是行之有十利!狈磸(fù)數(shù)千言,切中事理。嗣是被兵各省舉仿其法,民獲自保,賊無所逞,成效大著。論者謂三省教匪之平,以此為要領(lǐng)。 五年,始到蘭州任,七年,送部引見,卒於京師。其后續(xù)編皇清文穎,仁宗特出其堅壁清野議付館臣載入。祀蘭州名宦祠。自其裕至景瀚,四世皆祀名宦,海內(nèi)稱之。 景瀚子豐穀,官湖北天門知縣,亦有治績,不隳家聲焉。 蓋方泌,字季源,山東蒲臺人。嘉慶初,以拔貢就職州判,發(fā)陜西,署漢陰廳通判、石泉知縣。三年,署商州州同。治州東百里曰龍駒寨,寨之東為河南,南出武關(guān)為湖北。路四通,多林莽山徑,易憑匿。時川、楚教匪屢由武關(guān)入陜西。方泌始至,民吏掃地赤立,賊酋張漢潮擁眾至,乃罝藥面中,誘賊劫食,多死,遂西走,大軍乘之,漢潮由是不振。方泌集眾謀曰:“賊雖去,必復(fù)來。若等逃亦死,守不得耕種亦死。我文官無兵,若能為吾兵,當(dāng)全活爾!北娫唬骸拔┟!蹦酥ぞ奂Z,戶三丁抽一,得三千人,無丁者以財佐糧糗兵械,親教之戰(zhàn),辰集午散,無廢農(nóng)事。 四年,賊屯山陽、鎮(zhèn)安,將東走河南,迎擊敗之;又擊賊於鐵峪鋪,賊據(jù)山上,而伏其半於溝,乃分兵翦伏,奪據(jù)東山上,數(shù)乘懈擊之,賊宵遁。后賊由雒南東逸,方泌馳至分水嶺,間道走鐵洞溝出賊前伏待之,賊錯愕迎戰(zhàn),遂敗,斬首數(shù)百,鄉(xiāng)兵名由是大振。自武關(guān)至竹林關(guān),鄉(xiāng)兵皆請隸龍駒寨。 五年,知州困於賊,方泌馳百九十里至北灣,賊驚曰:“龍駒寨兵至矣!”時賊屯州西及雒南、山陽各萬馀人,欲東出。方泌勒鄉(xiāng)兵二萬,列三大營以待。會官軍至,夾攻,賊大敗,幾盡殲。是役枕戈而寢者五十日。游擊某誣以事,解職,大吏直之,得留任。賊遂相戒無過商州。 八年,授盩厔知縣,猶時時入山搜賊,又獲寧陜倡亂者四十馀人。境內(nèi)甫定,捐俸賑饑,旌死節(jié)婦,河灘、馬廠、鹽法,皆區(qū)畫久遠。擢寧陜廳同知。仁宗召見,問商州事甚悉。擢四川順慶知府。渠縣民變,大吏屬以兵。方泌曰:“此賽會人眾,至各相驚疑,訛言橫興,非叛也!辈妒硕兿。調(diào)成都,母憂歸。服闋,授福建延平。尋調(diào)臺灣,兩署臺灣道。屢讞大獄,皆聚眾洶洶,稍激則變。方泌一以理喻,蔽罪如法。道光十八年,卒。 史紹登,字倬云,江蘇溧陽人,大學(xué)士貽直之孫。以謄錄敘布政司經(jīng)歷,發(fā)云南。乾隆六十年,署文水知縣。時滇鹽歸官辦,民苦抑配,紹登弛其禁,釋逋課者數(shù)百人。閱三載,配鹽之五十七州縣悉改商辦,以文山為法。 貴州苗亂,距文山尚數(shù)郡,紹登策其必至,集胥役健者親教技擊以備之。嘉慶元年,苗竄鄰境之丘北,潛與文山儂、倮通。紹登謂不救丘北,文山儂、倮必不靖,親率三百人往,人授刀一、鐵鑣三十。既至,當(dāng)者輒仆,丘北廓清。而總督勒保剿苗失利,被圍於貴州黃草坪,巡撫江蘭檄紹登往援。至則賊圍數(shù)重,內(nèi)外不相聞,七戰(zhàn)皆捷,乃達黃草坪。會貴州援兵亦至。比紹登上謁,總督曰:“若文官,亦遠來問我耶?”紹登陳解圍狀,不信。紹登請視戰(zhàn)所賊尸,鑣傷者,文山民壯所擊;若刃傷,請伏冒功罪?偠匠跤乐,勘實乃已。巡撫聞紹登忤總督,大懼,令所用軍費不得入報銷,以是虧帑二萬。 尋兼署蒙自縣事,兩城相距三百里。交阯賊儂福結(jié)粵匪犯文山,紹登馳一晝夜入城,率民壯出剿,擒其渠,峒卡悉復(fù)。擢云州知州,仍留文山任。 四年,初彭齡來為巡撫,性好察,開化總兵因蒙自變時怯懦為民所輕,銜紹登,譖之,遂以虧空劾。士民刊章臚紹登政績,設(shè)匭醵金至三萬。彭齡聞之悔,以完虧奏留任,馀金無可返,建開陽書院焉。 七年,署維西廳通判。廳民恒乍繃為亂,巢險不可攻。紹登廉得巢后巖壁陡絕,阻大溪,乃以篾為縆,募善泅者系縆巖樹,對岸急引,如笮橋,攀援以登,壯士三百人從之。賊大驚亂,擒馘凈盡。九年,卒。 李賡蕓,字鄦齋,江蘇嘉定人。少受學(xué)於同縣錢大昕,通六書,蒼、雅,三禮。乾隆五十五年進士,授浙江孝豐知縣。調(diào)德清,再調(diào)平湖。下車謁陸隴其祠,以隴其曾宰嘉定,而己以嘉定人宰平湖,奉隴其為法,盡心撫字,訓(xùn)士除奸,邑中稱神明。嘉慶三年,九卿中有密薦之者,詔詢巡撫阮元,元奏:“賡蕓守潔才優(yōu),久協(xié)輿論,為浙中第一良吏!币姡酝。五年,金華、處州兩郡水災(zāi),金華苦無錢,處州苦無米。賡蕓奉檄,於恩賑外領(lǐng)銀二萬,便宜為之。以銀之半易錢,運金華加賑,人百錢而錢價平。又以銀之半運米至處州,減價糶,轆轤轉(zhuǎn)運,而米亦賤。升處州府同知,調(diào)嘉興海防同知,署臺州府。尋擢嘉興知府,正己率屬,無敢以苞苴進者。治漕,持官、民、軍三者之平,上官每用其言。十年,水災(zāi),減糶有實惠,賑民以粥,全活者眾。以繼母憂去官。 服闋,補福建汀州,調(diào)漳州。俗悍,多械斗,號難治。賡蕓召鄉(xiāng)約、里正問之曰:“何不告官而私斗為?”皆曰:“告官,或一二年獄不竟,竟亦是非不可知,先為身累!辟s蕓曰:“今吾在,獄至立剖。有不當(dāng),更言之,無所徇護。為我告鄉(xiāng)民,后更有斗者,必擒其渠,焚其居,毋恃賄脫。”眾皆唯唯退。已而有斗者,賡蕓立調(diào)兵捕治,悉如所言,民大懼。賡蕓日坐堂皇,重門洞開,愬者直入,命役與俱。召所當(dāng)治者,限時日。不至,則杖役。至則立平之釋去。即案前書獄詞,無一錢費。民皆歡呼曰:“李公活我!”漳屬九龍嶺多盜,下所屬嚴捕,擒其魁十?dāng)?shù),商旅坦行。故事,獲盜當(dāng)甄敘,悉以歸屬吏。尋擢汀漳龍道。二十年,擢福建按察使,署布政使,逾年實授。 賡蕓守漳州時,龍溪縣有械斗,令懦不治。署和平令朱履中內(nèi)狡而外樸,庚蕓誤信之,請以移龍溪。久之,事不辦,始稔其詐。洎署布政使,改履中教職。履中虧鹽課,恐獲罪。具揭於總督汪志伊、巡撫王紹蘭,謂虧帑由道府婪索。督撫密以聞,解賡蕓職質(zhì)訊。賡蕓之去漳,監(jiān)造戰(zhàn)船工未竣,留仆督率之,仆假履中洋銀三百圓,詭以墊用告。賡蕓如數(shù)給之,仆匿不以償。福州知府涂以辀鞫之,阿總督意,增其數(shù)為一千六百,逼令自承,辭色俱厲,賡蕓終不肯誣服。慮為獄吏所辱,遂自經(jīng)。 事聞,命侍郎熙昌、副都御史王引之往按其獄,得白。上以賡蕓操守清廉,眾所共知。其死由汪志伊固執(zhí)苛求,而成於涂以辀勒供凌逼,褫志伊職,永不敘用。以辀、履中俱譴戍黑龍江,紹蘭亦以附和革職。 賡蕓家不名一錢,歿無以殮。鹽法道孫爾準與之善,為經(jīng)紀其喪。初,志伊亦重賡蕓,曾薦舉之。及擢布政,乘新輿上謁,志伊諷以戒奢,賡蕓曰:“不肖為大員,不欲效布被脫粟之欺罔!敝疽了爻C廉,銜其語。又以遇事抗執(zhí),嫌益深。及獄起,履中忽自承妄訐,諉原揭為其仆竊印,志伊怒,必窮詰之。論者謂漳廠修船,例由龍溪縣墊款,藩司發(fā)款,至道乃償之,非贓私也。賡蕓狷急,負清名,慮涉嫌不承,而志伊峻待紳士,不理於眾。與賡蕓善者,或以飛語中之。 方治獄使者至閩,士民上書為賡蕓訟冤,感泣祭奠,踵接於門,為建遺愛祠。熙昌等據(jù)情奏請賜額表揚,仁宗以“大員緣事逮問,當(dāng)靜俟國法,若此心皦然,橫遭冤枉,亦應(yīng)據(jù)實控告,朝廷必為昭雪;乃效匹夫溝瀆之諒,殊為褊急,不應(yīng)特予旌揚。士民追思惠政,捐貲立祠,斯則斯民直道之公,聽之”。 伊秉綬,字墨卿,福建寧化人。乾隆五十四年進士,授刑部主事,遷員外郎。嘉慶三年,出為廣東惠州知府,問民疾苦,裁汰陋規(guī),行法不避豪右,故練刑名,大吏屢以重獄委之,多所矜恤。陸豐巨猾肆劫勒贖,秉綬設(shè)方略,縛其渠七人戮之。六年,歸善陳亞本將為亂,提督孫全謀不發(fā)兵,秉綬乃遣役七十馀人夜搗其巢,擒亞本,馀黨竄入羊矢坑。未幾,博羅陳爛屐起事,請兵,提督復(fù)沮之。秉綬爭曰:“發(fā)兵愈遲,民之傷殘愈甚!碧岫讲坏靡,予三百人。秉綬復(fù)曰:“偵虛實,則三四人足矣。如用兵,以寡敵眾,徒僨事耳。”提督不聽,令游擊鄭文照率三百人往,孑身跳歸,亂遂成。秉綬適以他事罣議去官,士民籥留軍營。時提督既擁兵不前,其標兵卓亞五、朱得貴均通賊縱掠,為偽渠帥。秉綬憤懣,請兵益力,逢總督吉慶之怒,復(fù)以失察教匪論戍。會新總督倭什布至惠州,士民數(shù)千人訴秉綬冤,上聞,特免其罪,捐復(fù)原官,發(fā)南河,授揚州知府。 時秉綬方奉檄勘高郵、寶應(yīng)水災(zāi),刺一小舟,棲戶枉渚,必親閱手記。及蒞任,劬躬率屬,賑貸之事,錙銖必覈,吏無所容其奸。倡富商巨室捐設(shè)粥廠,費以萬計。誅北湖劇盜鐵庫子輩,杖詭道誑愚之聶道和,它奸猾擾民者,悉嚴治之。民雖饑困,安堵無惶惑。歷署河庫道、鹽運使,胥稱職。尋以父憂去,家居八年,嘉慶二十年,入都,道經(jīng)揚州,卒。 秉綬承其父朝棟學(xué),以宋儒為宗。在惠州,建豐湖書院,以小學(xué)、近思錄課諸生;在揚州,宏獎文學(xué)。歿后士民懷思不衰,以之配食宋歐陽修、蘇軾及清王士禎,稱四賢祠。 狄尚絅,字文伯,江蘇溧陽人,寄籍順天。乾隆四十六年進士。五十七年,授安徽黟縣知縣,父憂去。嘉慶四年,起復(fù),發(fā)廣東,署化州知州。瀕海獷悍,尚絅解除煩苛,治以簡易。補花縣,以鄉(xiāng)兵助剿博羅亂匪有功,旋攝香山。十年,銓授江西南康知府。有武舉調(diào)族侄婦,羞忿自盡,以無告發(fā),事寢有年矣。尚絅甫下車,武舉以他事涉訟,反覆詰問,忽露前情。窮究得實,置諸法,群驚為神。不期年,理滯獄百馀,盡得情實。饒州有兩姓爭田,世相仇殺,尚絅為判斷調(diào)和,爭端永息。南安會匪李詳誥傳徒聚眾,事發(fā),大吏檄尚絅按之。戴奉飛實罪首,詳誥為從,當(dāng)減死。承審?fù)僖栽斦a巨富,欲引嫌。尚絅曰:“無媿於中,何嫌可避?”大吏亦慮與原奏不符,尚絅曰:“不護前非,乃見至公。圣明在上,何慮焉?”卒從其議,株連者亦多省釋。嘗言:“獄不難於無枉縱,惟干證之牽累,吏胥之需求,受害者不可窮詰。生平思此,時用疚心。”又曰:“人知命、盜巨案之當(dāng)慎,不知婚姻、財產(chǎn)細務(wù),尤不可忽。蓋必原情度勢,使可相安於異日,不釀成別故,斯為善耳。” 南康治濱湖,風(fēng)濤險惡,宋郡守孫喬年筑石堤百馀丈,內(nèi)浚二澳,可泊千艘。朱子知南康,增筑之,名紫陽堤。迤東水齧,浸及城址,明知府田琯增筑石堤百馀丈以衛(wèi)之,久俱圮。尚絅增修兩堤,一準舊制,堅固經(jīng)久。蓼花池周五十里,受廬山九十九灣之水,北入湖,水門淺隘,尚絅疏濬之,積潦消泄,歲增收穀萬石。在任先后二十四年,所設(shè)施多規(guī)久遠。歷署饒州、吉安、廣信三府,攝糧道。敝衣蔬食,不問生產(chǎn)。引疾去官,不能歸,卒於南康。 張敦仁,字古愚,山西陽城人。乾隆四十年進士,授江西高安知縣,調(diào)廬陵。精於吏事,有循聲。遷銅鼓營同知,署九江、撫州、南安、饒州諸府事。嘉慶初,改官江蘇,歷松江、蘇州、江寧知府。六年,調(diào)授江西吉安。沿贛江多盜,遴健吏專司巡緝,責(zé)盜族擒首惡,毋匿逋逃,萑苻以靖,民德之。再署南昌,尋實授。所屬武寧民婦與二人私,殺其夫,前守以夫死途中,非由婦奸報。敦仁覆鞫詞無異,而其幼子但哭不言,疑之。請留前守同讞,遂得謀殺移尸狀,獄乃定。龍泉天地會匪滋事,巡撫檄敦仁往按,未至,鎮(zhèn)道已發(fā)兵擒二百馀人,民惶懼。敦仁廉知匪黨與溫氏子有隙,非叛逆,法當(dāng)末減,坐為首二人。又會匪素肆掠,富室為保家計,多佯附,實未身與。事發(fā)株連,囹圄為滿。訊察其冤,盡得釋。道光二年,擢云南鹽法道,尋以病乞致仕。敦仁博學(xué),精考訂,公暇即事著述,所刻書多稱善本。寄寓江寧,卒,年八十有二。著書遭亂多佚。 鄭敦允,字芝泉,湖南長沙人。嘉慶十九年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刑部主事,遷員外郎。道光八年,出為湖北襄陽知府。襄陽俗樸,訟事多出教唆。敦允長於聽斷,積牘為空。訪所屬衙蠹莠民最為民患苦者十馀人,論如律。地號盜藪,請帑籌充緝捕費,多設(shè)方略,獲盜百馀。巨盜梅杈者,勇悍多徒黨,捕者人少莫能近,眾至則逸。偵知所在,夜往擒之,其徒追者數(shù)百人。令曰:“欲奪犯者,殺而以尸與之!北姴桓冶。訴者麕集,曰:“久不敢言,言輒火其居!倍卦试唬骸翱辔崦褚樱 彼熘弥。棗陽地瘠民貧,客商以重利稱貸,田產(chǎn)折入客籍者多。敦允許貸戶自陳,子浮於母則除之,積困頓蘇。 漢水齧樊城,壞民居,議甃石堤四百馀丈,二年而成。明年,漢水大漲,樊城賴以全。 襄陽岸高水下,遇旱,艱於引溉。頒筒車式,使民仿制,民便之。調(diào)署武昌,會大水,樊城石工掣損,敦允固請回任守修。襄人走迎三百里,日夜牽挽而至,議增筑子埝護堤根。災(zāi)民就食者數(shù)萬,為草舍居老疾稚弱,令壯者赴工自食。敦允昕夕巡視,工未竟,致疾,未幾卒,祀名宦。 李文耕,字心田,云南昆陽人。家貧,事親孝,服膺宋儒之學(xué)。嘉慶七年進士,以知縣發(fā)山東,假歸養(yǎng)母。母喪,服闋,補鄒平。到官四閱月,不得行其志,引疾去。以官累,不得歸。十九年,教匪起,壽張令以文耕嫻武事,招助城守,訓(xùn)練、防御皆有法,賊不敢窺境。大吏聞其幹略,起復(fù)補原官。 在鄒平五年,治尚教化。民婦陳訴其子忤逆,文耕引咎自責(zé),其子叩頭流血,母感動請釋,卒改行。聽訟無株累,久之,訟者日稀。善捕盜,養(yǎng)捕役,使足自贍,無豢賊,數(shù)親巡,窮詰窩頓。嘗曰:“治盜必真心衛(wèi)民,身雖不能及者,精神及之,聲名及之。”終任,盜風(fēng)屏息。課諸生,親為指授,勉以為己之學(xué),民呼李教官,又呼為李青天。調(diào)冠縣,遷膠州,濬云、墨二河。道光二年,擢濟寧直隸州,未之任。巡撫琦善特薦之,宣宗夙知其名,即擢泰安知府。 調(diào)沂州,立屬吏程課,謂:“官不勤則事廢,民受其害。教化本於身,能對百姓,后然可以教百姓!睂倮艚曰。沂郡產(chǎn)檞樹,勸民興蠶,建義倉備荒,捕盜如為令時。尋擢兗沂曹道。司河事,修防必躬親。屬廳請濬淤沙,需銀五萬,往視之,曰:“無庸!春漲,即刷去矣!惫缙溲浴 五年,遷浙江鹽運使,未幾,調(diào)山東。時鹺業(yè)疲累,充商者多無藉游民。文耕知其弊,請分別徵緩,以紓商力。責(zé)富商領(lǐng)運,不得因引滯賤價私賣,課漸裕。七年,擢湖北按察使,復(fù)調(diào)山東。嚴治胥役,詐贓犯輒置重典。斷獄寬平,責(zé)屬吏清滯獄,數(shù)月,積牘一空。謂:“山東民氣粗而性直,易犯法,亦易為善,故教化不可不先! 居三歲,調(diào)貴州。州縣瘠苦,希更調(diào),不事事。適權(quán)布政使,請以殿最為調(diào)劑,俾久任專責(zé)成。鑿?fù)╄骱J口,以息水患。黔產(chǎn)䌷,無綿布,設(shè)局教之紡織。貧民艱生計,重利而薄倫常,撰文勸導(dǎo),曰家喻戶曉篇。十三年,休致歸。 文耕平生以崇正學(xué)、挽澆風(fēng)為己任,在山東久,民感之尤深,歿祀名宦。 劉體重,山西趙城人。乾隆五十四年舉人。嘉慶初,以知縣發(fā)湖南,歷署石門、新化、衡陽、寧武、衡山、湘陰。晉秩同知,改江西。道光中,補袁州同知,擢廣信知府。調(diào)吉安,又調(diào)撫州,所至有聲。在撫州治績最著,巡歷屬縣,問民疾苦,集父老子弟勉以孝弟力田。屬吏不職,參劾無徇。胥吏攬訟,痛懲之。厚書院廩餼,課士以經(jīng),動繩以禮法。遇大水,盡心賑恤,災(zāi)不為害。建義倉,積穀五萬石。十四年,擢河南彰衛(wèi)懷道,筦河事,修防有法。終任,黃流安瀾。沁水堤由民筑,多單薄,擇其要區(qū)加筑子埝,籌歲修費垂永久。漳河無堤防,勤疏濬,水患并息。創(chuàng)建河朔書院,仿朱子白鹿洞規(guī)條,以課三郡之士。十九年,擢江西按察使,遷湖北布政使。二十二年,乞病歸,卒於家。 體重廉平不苛,尤長治獄。所居,吏畏民懷,訟獄日簡。河北士民尤感之,歿祀名宦祠。 子煦,由拔貢授直隸知縣,歷權(quán)繁劇。咸豐初,遷開州知州。河決,賑災(zāi),全活數(shù)萬。治團練有功,署大名知府。十一年春,直隸、山東匪迭起,守城四十日,乘間出奇擊賊,城獲安。既而東匪西竄,勢甚張,畿輔震動。煦督師破清豐賊壘,乘勝進攻濮州老巢。遇大雨,賊決河自衛(wèi),煦激勵兵團,堅持不懈,賊窮蹙乞降,遂復(fù)濮州。開、濮之間,積水多沮洳,土人謂之水套,匪輒憑匿。至冬,復(fù)豎旗起事。煦率鄉(xiāng)團八千人,追賊於冰天泥淖之中,三戰(zhàn)皆捷,水套底定。同治元年,擢大順廣道,命偕副都統(tǒng)摭克敦布辦理直、東交界防剿事宜,以勞卒於官。優(yōu)詔賜恤,大名及原籍并建專祠。 張琦,初名翊,字翰風(fēng),江蘇陽湖人。嘉慶十八年舉人,以謄錄議敘知縣。道光三年,發(fā)山東,署鄒平縣。抵任,歲且盡。閱四百七十村,麥無種者。即申牒報災(zāi),親謁上官陳狀。破成例請緩徵,因鄒平得緩者十六州縣。民失物,誤訟鄰邑長山,歸獄於琦。琦曰:“汝失物地,大樹北抑大樹南?”曰:“樹北!辩唬骸叭羰,則我界也!泵胥等,曰:“誠鄒平耶?即不欲以數(shù)匹布煩父母官!背蛛喝。后權(quán)章丘,鄒平民時赴訴,琦曰:“此於法不當(dāng)受!蔽壳仓U虑鹈窈迷A,院、司、道、府五府吏皆籍章丘,走書請讬,掎摭短長。琦任歲馀,無一私書至。結(jié)案二千有奇,無翻控者。 五年,補館陶,會久旱風(fēng)霾,麥苗皆死,饑民聚掠。琦禱雨既應(yīng),嚴捕倡掠者。廉得富家閉糶居奇狀,按治之,民大悅。乃請普賑兩月。館陶地褊小,賑數(shù)多鄰邑數(shù)倍,大吏呵之。尋有詔責(zé)問歲饑狀甚切,乃按臨災(zāi)區(qū),民迎訴賑弊,惟館陶得實。始劾罷他邑令,厚慰琦。士有訟者,閱其辭不直,則曰:“課汝文不至,訟乃至耶?”先試以文,不中程,責(zé)后乃決事,士訟遂稀。館陶地斥鹵,不宜穀,又衛(wèi)水?dāng)?shù)敗田。琦精求古溝防及區(qū)田法試行之,未竟,病卒。 在館陶八年,民愛戴之,理訟不待兩造集,即決遣之。以其辭質(zhì)后至者,莫敢狡飾。有疑獄,亦不過再訊。胥吏擾民,必嚴論如法。然籌其生計必周,故無怨者。 琦少工文學(xué),與兄編修惠言齊名,輿地、醫(yī)學(xué)、詩詞皆深造。五十后始為吏,治績尤著。時江西同知石家紹亦儒者,為治有古風(fēng),殆相亞云。 家紹,字瑤辰,山西翼城人。以拔貢為壺關(guān)縣教諭。道光二年成進士,授江西龍門知縣。發(fā)奸摘伏,以神明稱。調(diào)上饒,再調(diào)南昌。首邑繁劇,而盡心民事,理訟嘗至夜不輟。連年水患,饑民聞省會散賑,麕聚郭外。家紹與新建令同主賑,始散米,令饑民自爨。來者益眾,賑所瀕河,幾莫能容。乃改散錢,令各返鄉(xiāng)里,候截留漕米濟之。時水災(zāi)益棘,家紹請開倉平糶,復(fù)分廠煮粥以賑。主者循例備三千人食,而就食者五萬,洶洶不可止。家紹至,諭之曰:“食少人眾,咄嗟不能辦。汝等姑退,詰朝來,不使一饑民無粥啖也!北娊杂菰唬骸笆黄廴,原聽處置!钡,江西民呼父也。歷署大庾、新城、新建三縣,擢銅鼓營同知,署饒州、贛州二府,所至皆得民心。 家紹口吶吶若不得辭,自大吏、僚友、縉紳、士民、卒隸無不稱為循吏,顧自視欿然。嘗曰:“吏而良,民父母也;不良,則民賊也。父母,吾不能;民賊也,則吾不敢,吾其為民傭乎!”十九年,卒。五縣皆祀名宦,南昌民尤德之,建祠於百花洲。 劉衡,字廉舫,江西南豐人。嘉慶五年副榜貢生,充官學(xué)教習(xí)。十八年,以知縣發(fā)廣東。奉檄巡河,日夜坐臥舟中,與兵役同勞苦,俾不得通盜,河盜斂戢。署四會縣,地瘠盜熾。衡團練壯丁,連村自保。诇捕會匪,焚其籍,以安反側(cè)。祗治渠魁,眾乃定。調(diào)署博羅,城中故設(shè)徵糧店數(shù)家,鄉(xiāng)又設(shè)十站,民以為累,衡至即除之。俗多自戕,里豪蠹役雜持之,害滋甚。衡釋誣濫,嚴懲主使,錮習(xí)一清。補新興,父憂去。服闋,道光三年,授四川墊江,俗輕生亦如博羅,衡先事勸諭,民化之。獲啯匪初犯者,曰:“饑寒迫爾!苯o貲使自謀生,再犯不宥,匪輒感泣改行。 調(diào)署梁山,處萬山中,去水道遠,歲苦旱。衡相地修塘堰,以時蓄泄,為永久之計。捐田建屋,養(yǎng)孤貧,歲得穀數(shù)百石,上官下其法通省仿行。尋調(diào)巴縣,為重慶府附郭,號難治。白役七千馀人,倚食衙前。衡至,役皆無所得食,散為民,存百馀人,備使令而已。歲歉,衡謂濟荒之法,聚不如散,命各歸各保,以便賑恤,是年雖饑不害。 衡嘗謂律意忠厚,本之為治,求達愛民之心。然愛民必先去其病民者,故忄互寓寬於嚴。官民之阻隔,皆緣丁胥表里為奸。所至設(shè)長幾於堂左右,分六曹為六槅。吏呈案,則各就左幾槅庋之,擊磬以聞。衡自取,立與核辦,置之右?guī)。吏以次承領(lǐng),壅蔽悉除。有訴訟,坐堂皇受牘,親書牒令原告交里正,轉(zhuǎn)攝所訟之人,到即訊結(jié)。非重獄,不遣隸勾攝;即遣,必注隸之姓名齒貌於簽。又令互相保結(jié),設(shè)連坐法,蠹役無所施技。性素嚴,臨訟輒霽顏,俾得通其情,抶不過十,惟於豪猾則痛懲不稍貸。嘗訪延士紳,周知地方利害,次第舉革。待丞、尉、營弁必和衷,時周其乏,緩急可相倚。城鄉(xiāng)立義學(xué),公馀親課之。為治大要,以恤貧保富、正人心、端士習(xí)為主?偠酱魅a巡川東,其旁邑民訴冤者皆乞付劉青天決之,語上聞。 七年,擢綿州直隸州知州,宣宗召對,嘉其公勤。八年,擢保寧知府,九年,調(diào)成都。每語人曰:“牧令親民,隨事可盡吾心。太守漸遠民,安靜率屬而已,不如州縣之得一意民事也!比凰趯倮艋,無厲民者。后擢河南開歸陳許道,未幾,病。巡撫為陳情及治蜀狀,請優(yōu)待之,以風(fēng)有位。特詔給假調(diào)理。久之,病不愈,遂乞歸。數(shù)年始卒。博羅、墊江、梁山、巴縣皆請祀名宦祠。 同治初,四川學(xué)政楊秉璋疏陳衡循績,并上遺書。穆宗諭曰:“劉衡歷任廣東、四川守令,所至循聲卓著。去官四十馀年,至今民間稱道弗衰。所著庸吏、庸言、蜀僚問答、讀律心得等書,尤為洞悉閭閻休戚,於興利除弊之道,籌畫詳備,洵無媿循良之吏。將歷任政績宣付史館,編入循吏傳,以資觀感!焙馑鴷蚤啔v有得之言,當(dāng)世論治者,與汪輝祖學(xué)治臆說諸書同奉為圭臬。其后有徐棟著牧令諸書,亦并稱焉。 棟,字致初,直隸安肅人。道光二年進士,授工部主事,累遷郎中。究心吏治,以為天下事莫不起於州縣,州縣理,則天下無不理。稱州縣之職,不外於更事久,讀書多。然更事在既事之后,讀書在未事之先,乃匯諸家之說為牧令書三十卷。又以保甲為庶政之綱,天下非一人所能理,於是有鄉(xiāng)、有保、有甲。自明王守仁立十家牌之法,后世踵行,為弭盜設(shè),此未知其本也。亦集諸說,成保甲書四卷。二十一年,出為陜西興安知府,調(diào)漢中,又調(diào)西安,所至行保甲,皆有成效。興安臨漢江,棟補修惠春、石泉兩堤,加於舊五尺,民頗苦其役。十?dāng)?shù)年后,大水冒舊堤二尺,乃感念之,肖像以祀。舊禁運糧下游,棟以興安卑濕,積穀易霉變。既不能久儲,又不能出境,圖利者改種菸葉、藍靛,歉年每至乏食。乃弛運糧之禁,民便之。舉卓異,二十九年,以病歸。咸、同之間,在籍治團練,修省城,有詔錄用,以老病辭,尋卒。祀興安名宦祠。 姚柬之,字伯山,安徽桐城人。七世祖文燮,見本傳。柬之少負異才,從族祖鼐學(xué),道光二年成進士,授河南臨漳知縣,屢決疑獄?h民張鳴武控賊殺妻,稱賊攀二窗櫺入室。柬之勘窗櫺窄,且夫未遠出。詰之,果夫因逐賊,誤斫殺妻。又常姚氏被殺,罪人不得。柬之察其時為縣試招覆之前夜,所取第一名楊某不赴試,疑之。召至,神色惶惑,詢其居,與常鄰。乃夜至城隍廟,命婦人以血污面,與楊語,遂得圖奸不從強殺狀。每巡行鄉(xiāng)曲,勸民息訟,有訴曲直者即平之。漳水溢,赍糧赴災(zāi)區(qū),且勘且賑,全活者眾。兼攝內(nèi)黃,民服其治,鬧漕之風(fēng)頓革。境與直隸大名毗連,多賊巢,掘地為窟,積匪聚賭,排槍手為拒捕計。柬之約大名會捕,賭窟除而盜風(fēng)息。母憂去。 十二年,服闋,補廣東揭陽。瀕海民悍,械斗擄掠,抗賦戕官,習(xí)以為常。柬之訓(xùn)練壯勇,集神耆於西郊,諭以保護善良,與民更化。最頑梗之區(qū)曰下灘,盜賊、土豪相勾結(jié),柬之會營往捕,拒者或死或擒。一盜積犯十八案,召被害者環(huán)觀,僇之,境內(nèi)稱快。有兇盜居錢坑,其地四面皆山,不可攻。潮州故事,凡捕匪不得,則爇其廬,空其積聚。柬之戒勿焚燒,召耆老,諭交犯,不敢出。乃乘輿張蓋入村,從僅數(shù)人,見耆老一一慰勞,皆感泣,原更始。民在四山高望者,咸呼“好官”,次日遂交犯。自下灘示威,錢坑示德,恩信大著。收穫時,巡鄉(xiāng)為之保護,樹催科旗;值械斗,則樹止斗旗。一日,涂遇持火槍者,結(jié)隊行,望見官至,悉沒水中,命以漁網(wǎng)取之。訊為助斗者,按以法,自此械斗浸止。興復(fù)書院,厚待諸生,回鄉(xiāng)以新政告鄉(xiāng)人,有變則密以聞,官民無隔閡。逋賦者相率輸將,強梗漸化,縣大治。 遷連州綏瑤廳同知,民、瑤構(gòu)訟,判決時必使相安,遂無事。普寧縣匪徒戕官肆劫,奉檄從鎮(zhèn)道往捕治。匪以涂祥為巢穴,磨盤山為聲援,地皆險。乃設(shè)方略,正軍攻涂祥,調(diào)揭陽壯勇自磨盤嶺突進破賊巢,獲六百馀人。事定,言官誤論劾。朝使查勘,其誣得白。 十七年,署肇慶府,端溪大漲,城不沒數(shù)版,柬之日夜立城下守御。預(yù)放兵糧,以平米價,民不知災(zāi)。十九年,擢貴州大定知府,俗好訟,柬之速訊速結(jié),不能售其欺,期年而訟稀。白蟒洞地僻產(chǎn)煤、鐵,有汪擺片者,據(jù)其地聚眾結(jié)會,為一方害,捕滅解散,地連川、滇,得弭鉅患焉。大定民、苗雜居,宜治以安靜。大吏下令,柬之必酌地方之宜,不使累民。見多不合,遂引疾歸。數(shù)年始卒。 吳均,字云帆,浙江錢塘人。嘉慶二十四年舉人,道光十五年,大挑知縣,發(fā)廣東,授乳源,調(diào)潮陽。歷署揭陽、惠來、嘉應(yīng)、海陽。在海陽捕雙刀會匪黃悟空,置之法。舉卓異,署鹽運司運同,擢佛岡廳同知,署潮州知府。咸豐二年,惠州土匪肆劫,均奉檄往,獲匪千馀,分輕重懲治,遂肅清。三年,實授。時東南各行省軍事亟,福建、湖南大吏聞均名,先后奏調(diào)往襄剿匪,廣東方倚為保障,堅留之。四年,江南大營散兵回粵,結(jié)匪為亂。賊首陳娘康擁眾圍潮陽,分黨陷惠來,攻普寧。援軍失利,均親督戰(zhàn),敗賊。甫解潮陽圍,海陽彩陽鄉(xiāng)匪首吳中庶乘間糾黨陳阿拾煽眾,旬日至萬馀人。大掠海陽,偪攻郡城,澄海匪首王興順亦與合。均檄潮陽令汪政分兵援郡城,戰(zhàn)城下,殲賊數(shù)千,圍解。自移軍澄海,冒雨破賊巢,分路搜捕,清馀孽。旋克惠來,斬陳娘康等於陣。未幾,以積勞卒於官。 均性清介,治潮最久,誅盜尤嚴。每巡鄉(xiāng),輒以二旗開導(dǎo),大書曰;“但原百姓回心,免試一番辣手。”化莠為良,保全彌眾。從役有取民間絲粟者,立斬馬前,民益畏服。在潮陽以濱海地咸鹵,開渠以通溪水,筑堤六千馀丈,淡水溉田,瘠土悉沃。在海陽濬三利溪,加筑北堤,為郡城保障。及守潮州,修復(fù)州東廣濟大橋。附郭西湖山高出城上,登瞰全城如指掌,舊有高墉為犄角,久圮。均筑展新城,跨壕而過,圍山於城內(nèi)。至是匪亂圍攻,竟不能破,民咸頌之。歿后,追贈太仆寺卿。光緒間,潮州建專祠。 王肇謙,字琴航,直隸深澤人。道光十四年舉人,授福建海澄知縣。馬口鄉(xiāng)民構(gòu)釁互掠,親諭利害,積嫌頓解。捕巨盜許蟳置諸法,群盜斂跡。富紳爭產(chǎn)累訟,男婦數(shù)十人環(huán)跪堂下,援引古義喻之,更反自責(zé)。眾赧然,謂今日始知禮義,訟以是止。邑民李順發(fā)負楊茄柱金,為楊所留,乃以劫財訴諸教堂。教主移牒請嚴究,眾洶洶。肇謙白上官:“茄柱無罪,不必治;教士驕心,不可長!笨偠絼㈨嶇婕纹淇怪薄i}縣上筸村故盜藪,檄肇謙往捕。至則召其父老開陳大義,曰:“我來活若一鄉(xiāng),若列銃拒官,大府欲屠之,尚不知耶?”眾大恐,肇謙曰:“某某皆大盜,速縛來!三日繕齊保甲冊,吾保若無事!彼炝⒁员I獻。廈門洋人因賃屋與民齟齬,奉檄往治,據(jù)理剖決,兩無所徇,洋人帖服。 咸豐二年,署上杭,時粵匪據(jù)江寧,福建賊林俊遙應(yīng)之,陷漳州、永春、大田諸郡縣。肇謙建碉儲粟,制器械,簡丁壯,為堅壁清野計,賴以無虞。三年,淫雨為災(zāi),且賑且治軍,率團勇越境剿松源縣賊四千。擢永春直隸州知州,募鄉(xiāng)兵二萬,破林俊於城南山,擒土匪邱師、辜八等。 署漳州知府,漳浦古竹社蔡全等為亂,肇謙設(shè)方略,約內(nèi)應(yīng),生擒全,詔嘉之,晉秩知府。漳俗獷悍難治,肇謙謂民不奉法,由吏不稱職。課所屬清案牘,勤催科,懲械斗,嚴緝捕,表義行,振文教,以能否為殿最,漳人以為保障。署延建邵道,調(diào)署興泉永道,未行,粵匪竄入境,肇謙誓以死守,督軍隨按察使趙印川十三戰(zhàn)皆捷,以勞卒。詔贈光祿寺卿,祀上杭名宦祠。 曹瑾,字懷樸,河南河內(nèi)人。嘉慶十二年舉人。初官直隸知縣,歷署平山、饒陽、寧津,皆得民心。賑饑懲盜,多惠政。補威縣,調(diào)豐潤,以事落職。尋復(fù)官,發(fā)福建,署將樂。又以失察邪教被劾,引見,仍以原官用。 道光十三年,署閩縣,旗兵與民械斗,持平曉諭利害,皆帖服。值旱,迎胡神於鼓山禱雨,官吏奔走跪拜街衢間,瑾斥其不載祀典,獨屹立不拜。大吏奇之,以為可任艱鉅。時臺灣歲歉多盜,遂補鳳山。問疾苦,詰盜賊,剔除弊蠹,順民之欲。淡水溪在縣東南,由九曲塘穿池以引溪水,筑埤導(dǎo)圳。凡掘圳四萬馀丈,灌田三萬畝,定啟閉蓄泄之法,設(shè)圳長經(jīng)理之。 二十年,擢淡水廳同知,海盜剽劫商賈,漳、泉二郡人居其間,常相仇殺,又當(dāng)海防告警,瑾至,行保甲,練鄉(xiāng)勇,清內(nèi)匪而備外侮。英吉利兵艦犯雞籠口,瑾禁漁船勿出,絕其鄉(xiāng)導(dǎo),懸賞購敵酋,民爭赴之。敵船觸石,擒百二十四人。屢至,屢卻之。明年,又犯淡水南口,設(shè)伏誘擊,俘漢奸五、敵兵四十九人。事聞,被優(yōu)賚。未幾,和議成,英人有責(zé)言?偠解贾獎傊,謂曰:“事將若何?”瑾曰:“但論國家事若何,某官無足重,罪所應(yīng)任者,甘心當(dāng)之。但百姓出死力殺賊,不宜有負!扁紘@曰:“真丈夫也!”卒以是奪級。后以捕盜功晉秩,以海疆知府用。瑾遂乞病歸,數(shù)年始卒。 桂超萬,字丹盟,安徽貴池人。道光十二年進士,以知縣發(fā)江蘇。署陽湖四十日,巡撫林則徐賢之,捕荊溪。未任,父憂去。十六年,服闋,授直隸欒城。捕盜不分畛域,每於鄰邑交界處破賊巢,盜風(fēng)息。濬洨河、金水河及城河,通溝洫,平道路,水潦無患。限紳戶免役不得過三十畝,免累民。勸樹畜,修井糞田,種薯芋以備荒。復(fù)書院,設(shè)義塾,化導(dǎo)鄉(xiāng)民,習(xí)異教者多改行。調(diào)萬全,署豐潤。值英吉利犯天津,沿海戒嚴。超萬訓(xùn)練鄉(xiāng)勇,募打鴨善槍法者以備戰(zhàn)。后粵匪犯畿輔,天津練勇效超萬法,頗收鴨槍狙擊之效。詔舉賢吏,總督訥爾經(jīng)額薦超萬持躬廉謹,盡心民事,遷北運河務(wù)關(guān)同知。 二十三年,擢授江蘇揚州知府。揚俗浮靡,超萬勵勤儉,嚴禁令,凡衙蠹、營兵、地棍、訟師諸害民者,悉繩以法。訟於府者,一訊即結(jié)。逾兩年,調(diào)蘇州。時漕弊積重,大戶短欠,且得規(guī)包納運丁,需索日增,官民交困。超萬為減幫費、均賦戶之議。乃訪懲豪猾,示均收章程,依限完納,即赦既往。請大吏奏定通行,積困稍甦。屯佃求減租,聚眾毆業(yè)主,糧艘水手因行海運失業(yè),勾結(jié)滋事,勢皆洶洶。超萬處以鎮(zhèn)靜,先事戒備,得弭亂萌。署糧儲道。二十九年,擢福建汀龍漳道。乞病歸。咸豐中,粵匪擾安徽,超萬在籍治鄉(xiāng)團。同治初,福建巡撫徐宋幹薦之,署福建糧儲道,尋擢按察使。年八十,卒於官。 張作楠,字丹村,浙江金華人。嘉慶十三年進士,銓授處州府教授。擢江蘇桃源知縣,調(diào)陽湖。治事廉平,人稱儒吏。道光元年,擢太倉直隸州知州,三年,大水、作楠冒雨履勘災(zāi)鄉(xiāng),問民疾苦,停徵請賑,借帑平糶。疏濬境內(nèi)河道,以工代賑。水得速泄,涸出田畝,不誤春耕,人刊婁東荒政編紀其事。尋奉檄赴松江讞獄,鄉(xiāng)民訛傳去官,慮仍收漕,紛紛奔訴。會瀕海奸徒乘間蠢動,作楠聞變,馳回,中途檄主簿蕭<會羽>赴茜涇捕首惡,脅從罔治,事遂定。作楠勤於治事,案無滯牘。暇則篝燈課讀,妻、女紡織,常至夜分。人笑其為校官久,未改故態(tài)。 五年,擢徐州知府,受代,以平糶虧帑二萬金,彌補未完。作楠自危,巡撫陶澍曰:“救災(zāi)民如哺兒,失乳即死。吾方咎汝請糶時,顧慮折耗不兌稍稽。遺大投艱者,胡亦泥此?且紳民已代致萬金,不汝責(zé)也!”徐州亦被災(zāi),籌賑甚力,民賴以甦。 在任兩載,乞養(yǎng)歸。鄉(xiāng)居二十馀年,足跡不入城市。三子皆令務(wù)農(nóng)、工,或問:“何不仍業(yè)儒?”曰:“世俗讀書為科名,及入仕,則心術(shù)壞,吾不欲其墮落也。”作楠精算學(xué),貫通中西。在官以工匠自隨,制儀器,刊算書。所著書,匯刻曰翠微山房叢書,行於世,學(xué)者奉為圭臬焉。卒,祀鄉(xiāng)賢祠。 云茂琦,廣東文昌人。道光六年進士,授江蘇沛縣知縣。詢民疾苦,懇懇如家人。勸以務(wù)本分、忍忿爭,訟頓稀?h地卑,多積潦,開濬溝洫,歲獲屢豐。籌緝捕經(jīng)費,獲盜多,給重賞,盜賊屏跡。課諸生,先德行,后文藝,語以身心性命之學(xué)。鄰邑聞風(fēng)而來,書院齋舍至不能容。總督蔣攸銛稱其有儒者氣象。調(diào)六合,連年大水,災(zāi)民得賑,無流亡。邑多淫祀,毀其像,改書院。衛(wèi)田多典質(zhì),為清理復(fù)業(yè),運戶得所津貼,漕累以紓。考最,入覲,改官兵部郎中,又改吏部。未幾,告養(yǎng)歸。家居十?dāng)?shù)年,置田贍族,鄉(xiāng)邑興革,無不盡力。主講課士有法。卒,祀名宦祠。

 

清史稿

   清史稿 全書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紀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傳三百一十六卷,以紀傳為中心。所記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下至1911年清朝滅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歷史。 
  《清史稿》是由中華民國初年特設(shè)的清史館編修的,以館長趙爾巽任主編,繆荃孫、柯劭忞等為總纂,另設(shè)纂修、協(xié)修、提調(diào)、?钡嚷。參加編寫工作的先后有一百多人!肚迨犯濉酚1914年開始編纂,1920年編成初稿,1926年修訂一次,1927年秋大致完稿,前后歷時十四年。對于這樣一部有清一代的正史,“本應(yīng)詳審修正,以冀減少疵颣”但“以時事之艱虞,學(xué)說之龐雜”,尤其因主編趙爾巽“年齒之遲暮,再多慎重,恐不及待”。于是就委托袁金鎧經(jīng)辦發(fā)刊和?淌乱恕S1928年刊印,1929年發(fā)行。 

卷十一 本紀十一 卷十二 本紀十二
卷十三 本紀十三 卷十四 本紀十四
卷十五 本紀十五 卷十六 本紀十六
卷十七 本紀十七 卷十八 本紀十八
卷十九 本紀十九 卷二十 本紀二十
卷二十一 本紀二十一 卷二十二 本紀二十二
卷八十三 志五十八 卷八十四 志五十九
卷八十五 志六十 卷八十六 志六十一
卷八十七 志六十二 卷八十八 志六十三
卷八十九 志六十四 卷九十 志六十五
卷九十一 志六十六 卷九十二 志六十七
卷九十三 志六十八 卷九十四 志六十九
卷一百四十 志一百十五 卷一百四十一 志一百十六
卷一百四十二 志一百十七 卷一百四十三 志一百十八
卷一百四十四 志一百十九 卷一百四十五 志一百二十
卷一百四十六 志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四十七 志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四十八 志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四十九 志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五十 志一百二十五 卷三百五 列傳九十二
卷三百六 列傳九十三 卷三百七 列傳九十四
卷三百八 列傳九十五 卷三百九 列傳九十六
卷三百十 列傳九十七 卷三百十一 列傳九十八
卷三百十二 列傳九十九 卷三百十三 列傳一百
卷三百十四 列傳一百一 卷三百十五 列傳一百二
卷五百 列傳二百八十七 卷五百一 列傳二百八十八
卷五百二 列傳二百八十九 卷五百三 列傳二百九十
卷五百四 列傳二百九十一 卷五百五 列傳二百九十二
卷五百六 列傳二百九十三 卷五百七 列傳二百九十四
卷五百八 列傳二百九十五 卷五百九 列傳二百九十六
卷五百十 列傳二百九十七 卷一 本紀一
卷二 本紀二 卷三 本紀三
卷四 本紀四 卷五 本紀五
卷六 本紀六 卷七 本紀七
卷八 本紀八 卷九 本紀九
卷十 本紀十 卷二十三 本紀二十三
卷二十四 本紀二十四 卷二十五 本紀二十五
卷二十六 志一 卷二十七 志二
卷二十八 志三 卷二十九 志四
卷三十 志五 卷三十一 志六
卷三十二 志七 卷三十三 志八
卷三十四 志九 卷三十五 志十
卷三十六 志十一 卷三十七 志十二
卷三十八 志十三 卷三十九 志十四
卷四十 志十五 卷四十一 志十六
卷四十二 志十七 卷四十三 志十八
卷四十四 志十九 卷四十五 志二十
卷四十六 志二十一 卷四十七 志二十二
卷四十八 志二十三 卷四十九 志二十四
卷五十 志二十五 卷五十一 志二十六
卷五十二 志二十七 卷五十三 志二十八
卷五十四 志二十九 卷五十五 志三十
卷五十六 志三十一 卷五十七 志三十二
卷五十八 志三十三 卷五十九 志三十四
卷六十 志三十五 卷六十一 志三十六
卷六十二 志三十七 卷六十三 志三十八
卷六十四 志三十九 卷六十五 志四十
卷六十六 志四十一 卷六十七 志四十二
卷六十八 志四十三 卷六十九 志四十四
卷七十 志四十五 卷七十一 志四十六
卷七十二 志四十七 卷七十三 志四十八
卷七十四 志四十九 卷七十五 志五十
卷七十六 志五十一 卷七十七 志五十二
卷七十八 志五十三 卷七十九 志五十四
卷八十 志五十五 卷八十一 志五十六
卷八十二 志五十七 卷九十五 志七十
卷九十六 志七十一 卷九十七 志七十二
卷九十八 志七十三 卷九十九 志七十四
卷一百 志七十五 卷一百一 志七十六
卷一百二 志七十七 卷一百三 志七十八
卷一百四 志七十九 卷一百五 志八十
卷一百六 志八十一 卷一百七 志八十二
卷一百八 志八十三 卷一百九 志八十四
卷一百十 志八十五 卷一百十一 志八十六
卷一百十二 志八十七 卷一百十三 志八十八
卷一百十四 志八十九 卷一百十五 志九十
卷一百十六 志九十一 卷一百十七 志九十二
卷一百十八 志九十三 卷一百十九 志九十四
卷一百二十 志九十五 卷一百二十一 志九十六
卷一百二十二 志九十七 卷一百二十三 志九十八
卷一百二十四 志九十九 卷一百二十五 志一百
卷一百二十六 志一百一 卷一百二十七 志一百二
卷一百二十八 志一百三 卷一百二十九 志一百四
卷一百三十 志一百五 卷一百三十一 志一百六
卷一百三十二 志一百七 卷一百三十三 志一百八
卷一百三十四 志一百九 卷一百三十五 志一百十
卷一百三十六 志一百十一 卷一百三十七 志一百十二
卷一百三十八 志一百十三 卷一百三十九 志一百十四
卷一百五十一 志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五十二 志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五十三 志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五十四 志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五十五 志一百三十 卷一百五十六 志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五十七 志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五十八 志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五十九 志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六十 志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六十一 表一 卷一百六十二 表二
卷一百六十三 表三 卷一百六十四 表四
卷一百六十五 表五 卷一百六十六 表六
卷一百六十七 表七 卷一百六十八 表八
卷一百六十九 表九 卷一百七十 表十
卷一百七十一 表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表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表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表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表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表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表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表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表十九 卷一百八十 表二十
卷一百八十一 表二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表二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表二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表二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表二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表二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表二十七 卷一百八十八 表二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表二十九 卷一百九十 表三十
卷一百九十一 表三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表三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表三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表三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表三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表三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表三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表三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表三十九 卷二百 表四十
卷二百一 表四十一 卷二百二 表四十二
卷二百三 表四十三 卷二百四 表四十四
卷二百五 表四十五 卷二百六 表四十六
卷二百七 表四十七 卷二百八 表四十八
卷二百九 表四十九 卷二百一十 表五十
卷二百十一 表五十一 卷二百十二 表五十二
卷二百十三 表五十三 卷二百十四 列傳一
卷二百十五 列傳二 卷二百十六 列傳三
卷二百十七 列傳四 卷二百十八 列傳五
卷二百十九 列傳六 卷二百二十 列傳七
卷二百二十一 列傳八 卷二百二十二 列傳九
卷二百二十三 列傳十 卷二百二十四 列傳十一
卷二百二十五 列傳十二 卷二百二十六 列傳十三
卷二百二十七 列傳十四 卷二百二十八 列傳十五
卷二百二十九 列傳十六 卷二百三十 列傳十七
卷二百三十一 列傳十八 卷二百三十二 列傳十九
卷二百三十三 列傳二十 卷二百三十四 列傳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五 列傳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六 列傳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七 列傳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八 列傳二十五
卷二百三十九 列傳二十六 卷二百四十 列傳二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列傳二十八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二十九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三十 卷二百四十四 列傳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三十二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三十三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三十四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三十五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三十六 卷二百五十 列傳三十七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三十八 卷二百五十二 列傳三十九
卷二百五十三 列傳四十 卷二百五十四 列傳四十一
卷二百五十五 列傳四十二 卷二百五十六 列傳四十三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四十四 卷二百五十八 列傳四十五
卷二百五十九 列傳四十六 卷二百六十 列傳四十七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四十八 卷二百六十二 列傳四十九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五十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五十一
卷二百六十五 列傳五十二 卷二百六十六 列傳五十三
卷二百六十七 列傳五十四 卷二百六十八 列傳五十五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五十六 卷二百七十 列傳五十七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五十八 卷二百七十二 列傳五十九
卷二百七十三 列傳六十 卷二百七十四 列傳六十一
卷二百七十五 列傳六十二 卷二百七十六 列傳六十三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六十四 卷二百七十八 列傳六十五
卷二百七十九 列傳六十六 卷二百八十 列傳六十七
卷二百八十一 列傳六十八 卷二百八十二 列傳六十九
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七十 卷二百八十四 列傳七十一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七十二 卷二百八十六 列傳七十三
卷二百八十七 列傳七十四 卷二百八十八 列傳七十五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七十六 卷二百九十 列傳七十七
卷二百九十一 列傳七十八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七十九
卷二百九十三 列傳八十 卷二百九十四 列傳八十一
卷二百九十五 列傳八十二 卷二百九十六 列傳八十三
卷二百九十七 列傳八十四 卷二百九十八 列傳八十五
卷二百九十九 列傳八十六 卷三百 列傳八十七
卷三百一 列傳八十八 卷三百二 列傳八十九
卷三百三 列傳九十 卷三百四 列傳九十一
卷三百十六 列傳一百三 卷三百十七 列傳一百四
卷三百十八 列傳一百五 卷三百十九 列傳一百六
卷三百二十 列傳一百七 卷三百二十一 列傳一百八
卷三百二十二 列傳一百九 卷三百二十三 列傳一百十
卷三百二十四 列傳一百十一 卷三百二十五 列傳一百十二
卷三百二十六 列傳一百十三 卷三百二十七 列傳一百十四
卷三百二十八 列傳一百十五 卷三百二十九 列傳一百十六
卷三百三十 列傳一百十七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一百十八
卷三百三十二 列傳一百十九 卷三百三十三 列傳一百二十
卷三百三十四 列傳一百二十一 卷三百三十五 列傳一百二十二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一百二十三 卷三百三十七 列傳一百二十四/a>
卷三百三十八 列傳一百二十五 卷三百三十九 列傳一百二十六
卷三百四十 列傳一百二十七 卷三百四十一 列傳一百二十八
卷三百四十二 列傳一百二十九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一百三十
卷三百四十四 列傳一百三十一 卷三百四十五 列傳一百三十二
卷三百四十六 列傳一百三十三 卷三百四十七 列傳一百三十四
卷三百四十八 列傳一百三十五 卷三百四十九 列傳一百三十六
卷三百五十 列傳一百三十七 卷三百五十一 列傳一百三十八
卷三百五十二 列傳一百三十九 卷三百五十三 列傳一百四十
卷三百五十四 列傳一百四十一 卷三百五十五 列傳一百四十二
卷三百五十六 列傳一百四十三 卷三百五十七 列傳一百四十四
卷三百五十八 列傳一百四十五 卷三百五十九 列傳一百四十六
卷三百六十 列傳一百四十七 卷三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八
卷三百六十二 列傳一百四十九 卷三百六十三 列傳一百五十
卷三百六十四 列傳一百五十一 卷三百六十五 列傳一百五十二
卷三百六十六 列傳一百五十三 卷三百六十七 列傳一百五十四
卷三百六十八 列傳一百五十五 卷三百六十九 列傳一百五十六
卷三百七十 列傳一百五十七 卷三百七十一 列傳一百五十八
卷三百七十二 列傳一百五十九 卷三百七十三 列傳一百六十
卷三百七十四 列傳一百六十一 卷三百七十五 列傳一百六十二
卷三百七十六 列傳一百六十三 卷三百七十七 列傳一百六十四
卷三百七十八 列傳一百六十五 卷三百七十九 列傳一百六十六
卷三百八十 列傳一百六十七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一百六十八
卷三百八十二 列傳一百六十九 卷三百八十三 列傳一百七十
卷三百八十四 列傳一百七十一 卷三百八十五 列傳一百七十二
卷三百八十六 列傳一百七十三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一百七十四
卷三百八十八 列傳一百七十五 卷三百八十九 列傳一百七十六
卷三百九十 列傳一百七十七 卷三百九十一 列傳一百七十八
卷三百九十二 列傳一百七十九 卷三百九十三 列傳一百八十
卷三百九十四 列傳一百八十一 卷三百九十五 列傳一百八十二
卷三百九十六 列傳一百八十三 卷三百九十七 列傳一百八十四
卷三百九十八 列傳一百八十五 卷三百九十九 列傳一百八十六
卷四百 列傳一百八十七 卷四百一 列傳一百八十八
卷四百二 列傳一百八十九 卷四百三 列傳一百九十
卷四百四 列傳一百九十一 卷四百五 列傳一百九十二
卷四百六 列傳一百九十三 卷四百七 列傳一百九十四
卷四百八 列傳一百九十五 卷四百九 列傳一百九十六
卷四百十 列傳一百九十七 卷四百十一 列傳一百九十八
卷四百十二 列傳一百九十九 卷四百十三 列傳二百
卷四百十四 列傳二百一 卷四百十五 列傳二百二
卷四百十六 列傳二百三 卷四百十七 列傳二百四
卷四百十八 列傳二百五 卷四百十九 列傳二百六
卷四百二十 列傳二百七 卷四百二十一 列傳二百八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二百九 卷四百二十三 列傳二百十
卷四百二十四 列傳二百十一 卷四百二十五 列傳二百十二
卷四百二十六 列傳二百十三 卷四百二十七 列傳二百十四
卷四百二十八 列傳二百十五 卷四百二十九 列傳二百十六
卷四百三十 列傳二百十七 卷四百三十一 列傳二百十八
卷四百三十二 列傳二百十九 卷四百三十三 列傳二百二十
卷四百三十四 列傳二百二十一 卷四百三十五 列傳二百二十二
卷四百三十六 列傳二百二十三 卷四百三十七 列傳二百二十四
卷四百三十八 列傳二百二十五 卷四百三十九 列傳二百二十六
卷四百四十 列傳二百二十七 卷四百四十一 列傳二百二十八
卷四百四十二 列傳二百二十九 卷四百四十三 列傳二百三十
卷四百四十四 列傳二百三十一 卷四百四十五 列傳二百三十二
卷四百四十六 列傳二百三十三 卷四百四十七 列傳二百三十四
卷四百四十八 列傳二百三十五 卷四百四十九 列傳二百三十六
卷四百五十 列傳二百三十七 卷四百五十一 列傳二百三十八
卷四百五十二 列傳二百三十九 卷四百五十三 列傳二百四十
卷四百五十四 列傳二百四十一 卷四百五十五 列傳二百四十二
卷四百五十六 列傳二百四十三 卷四百五十七 列傳二百四十四
卷四百五十八 列傳二百四十五 卷四百五十九 列傳二百四十六
卷四百六十 列傳二百四十七 卷四百六十一 列傳二百四十八
卷四百六十二 列傳二百四十九 卷四百六十三 列傳二百五十
卷四百六十四 列傳二百五十一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二百五十二
卷四百六十六 列傳二百五十三 卷四百六十七 列傳二百五十四
卷四百六十八 列傳二百五十五 卷四百六十九 列傳二百五十六
卷四百七十 列傳二百五十七 卷四百七十一 列傳二百五十八
卷四百七十二 列傳二百五十九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二百六十
卷四百七十四 列傳二百六十一 卷四百七十五 列傳二百六十二
卷四百七十六 列傳二百六十三 卷四百七十七 列傳二百六十四
卷四百七十八 列傳二百六十五 卷四百七十九 列傳二百六十六
卷四百八十 列傳二百六十七 卷四百八十一 列傳二百六十八
卷四百八十二 列傳二百六十九 卷四百八十三 列傳二百七十
卷四百八十四 列傳二百七十一 卷四百八十五 列傳二百七十二
卷四百八十六 列傳二百七十三 卷四百八十七 列傳二百七十四
卷四百八十八 列傳二百七十五 卷四百八十九 列傳二百七十六
卷四百九十 列傳二百七十七 卷四百九十一 列傳二百七十八
卷四百九十二 列傳二百七十九 卷四百九十三 列傳二百八十
卷四百九十四 列傳二百八十一 卷四百九十五 列傳二百八十二
卷四百九十六 列傳二百八十三 卷四百九十七 列傳二百八十四
卷四百九十八 列傳二百八十五 卷四百九十九 列傳二百八十六
卷五百十一 列傳二百九十八 卷五百十二 列傳二百九十九
卷五百十三 列傳三百 卷五百十四 列傳三百一
卷五百十五 列傳三百二 卷五百十六 列傳三百三
卷五百十七 列傳三百四 卷五百十八 列傳三百五
卷五百十九 列傳三百六 卷五百二十 列傳三百七
卷五百二十一 列傳三百八 卷五百二十二 列傳三百九
卷五百二十三 列傳三百十 卷五百二十四 列傳三百十一
卷五百二十五 列傳三百十二 卷五百二十六 列傳三百十三
卷百二十七 列傳三百十四 卷五百二十八 列傳三百十五
卷五百二十九 列傳三百十六 《清史稿》發(fā)刊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