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先核實! 清史稿

 

卷二 本紀(jì)二

◎太宗本紀(jì)一 太宗應(yīng)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諱皇太極,太祖第八子,母孝慈高皇后。上儀表奇?zhèn),聰睿絕倫,顏如渥丹,嚴(yán)寒不栗。長益神勇,善騎射,性耽典籍,諮覽弗倦,仁孝寬惠,廓然有大度。 天命元年,太祖以上為和碩貝勒,與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為四大貝勒。上居四,稱四貝勒。 太祖崩,儲嗣未定。代善與其子岳讬、薩哈廉以上才德冠世,與諸貝勒議請嗣位。上辭再三,久之乃許。 天命十一年丙寅九月庚午朔,即位於沈陽。詔以明年為天聰元年。初,太祖命上名,臆制之,后知漢稱儲君曰“皇太子”,蒙古嗣位者曰“黃臺吉”,音并闇合。及即位,咸以為有天意焉。 辛未,誓告天地,以行正道,循禮義,敦友愛,盡公忠,勖諸大貝勒等。甲戌,諭漢官民有私計遁逃及令奸細(xì)往來者,雖首告勿論,后惟已逃被獲者論死。丙子,諭曰:“工筑之興,有妨農(nóng)務(wù),前以城郭邊墻,事關(guān)守御,有勞民力,良非得已。茲后止葺頹壞,不復(fù)興筑,俾民專勤南畝。滿洲、漢人,毋或異視,訟獄差徭,務(wù)使均一。貝勒屬下人,毋許邊外行獵。市稅為國費所出,聽其通商貿(mào)易,私往外國及漏稅者罪之!倍〕,令漢人與滿洲分屯別居。先是漢人十三壯丁為一莊,給滿官為奴。至是,每備御止留八人,馀悉編為民戶,處以別屯,擇漢官廉正者理之。設(shè)八固山額真,分領(lǐng)八旗。以納穆泰為正黃旗固山額真,額駙達(dá)爾漢為鑲黃旗固山額真,額駙和碩圖為正紅旗固山額真,博爾晉為鑲紅旗固山額真,額駙顧三泰為鑲藍(lán)旗固山額真,托博輝為正藍(lán)旗固山額真,徹爾格為鑲白旗固山額真,喀克篤禮為正白旗固山額真。又設(shè)十六大臣,贊理庶政,聽八旗訟獄。又設(shè)十六大臣,參理訟獄,行軍駐防則遣之。乙未,蒙古科爾沁土謝圖汗奧巴遣使來吊。 冬十月己酉,以蒙古喀爾喀札魯特部敗盟殺掠,私通於明,命大貝勒代善等率精兵萬人討之,先貽書聲其罪,上送至蒲河山而還。癸丑,別遣楞額禮、阿山率輕兵六百入喀爾喀巴林地,以張軍勢。丙辰,科爾沁土謝圖汗奧巴及代達(dá)爾漢等十四貝勒各遣使來吊。達(dá)朱戶征卦爾察部,獲其人口牲畜以歸。明寧遠(yuǎn)巡撫袁崇煥遣李喇嘛及都司傅有爵等來吊,并賀即位。甲子,大貝勒代善等大破札魯特,斬其貝勒鄂爾齋圖,獲貝勒巴克及其二子并拉什希布等十四貝勒而還。 十一月辛未,上發(fā)沈陽迎大貝勒代善,師次鐵嶺樊河界。癸酉,行飲至禮,論功,頒賚將士。戊寅,上還沈陽。察哈爾阿喇克綽忒部貝勒圖爾濟率百戶來歸。乙酉,遣方吉納、溫塔石偕李喇嘛往報袁崇煥,且遺書曰:“頃停息干戈,遣使吊賀,來者以禮,故遣官陳謝。昔皇考往寧遠(yuǎn)時,曾致璽書言和,未獲回答。如其修好,答書以實,勿事文飾。”崇煥不以聞,而令我使赍還。卓禮克圖貝勒之子衛(wèi)徵巴拜扌巂其家屬來歸。科爾沁貝勒青巴圖魯桑阿爾齋、臺吉滿珠什哩各赍鞍馬牛羊來吊。 十二月庚子,禁與蒙古諸藩售賣兵仗。壬戌,黑龍江人來朝貢。 天聰元年春正月丙子,命二貝勒阿敏,貝勒濟爾哈朗、阿濟格、杜度、岳讬、碩托率兵征朝鮮。上曰:“朝鮮累世得罪,今明毛文龍近彼海島,納我叛民,宜兩圖之!睆(fù)遣方吉納、溫塔石遺書明袁崇煥,言興師由七大恨,并約其議和,及每歲餽報之?dāng)?shù)。 二月己亥,以書招諭蒙古奈曼部袞出斯巴圖魯。 三月壬申,阿敏等克朝鮮義州,別遣兵搗鐵山,明守將毛文龍遁走。又克安州,進(jìn)至平壤城,渡大同江。朝鮮國王李倧遣使迎師。阿敏等數(shù)其七罪,仍遣使趣和。倧懼,率妻子遁江華島,其長子李遁全州。阿敏復(fù)遣副將劉興祚入島面諭倧。倧遣其族弟原昌君李覺獻(xiàn)馬百匹、虎豹皮百、錦苧各四百、布一萬五千。庚子,與朝鮮盟,定議罷兵。壬申,明袁崇煥遣杜明忠偕方吉納等以書來,并李喇嘛書,欲釋恨修好。惟請減金幣之?dāng)?shù),而以我稱兵朝鮮為疑。辛巳,阿敏等遣使奏捷。乙酉,命留滿洲兵一千、蒙古兵二千防義州,滿洲兵三百、蒙古兵一千防鎮(zhèn)江城。并諭李倧曰:“我留兵義州者,防毛文龍耳!卑⒚舻刃龓煟岳钣X歸。 夏四月甲辰,遺袁崇煥書曰:“釋恨修好,固所原也。朝鮮自尊輕我,納我叛亡,我遲之?dāng)?shù)年,彼不知悔,是以興討。天誘其衷,我軍克捷。今已和矣,而爾詭言修好,仍遣哨卒偵視,修葺城堡。我國將帥,實以此致疑。夫講信修睦,必藉物以成禮,我豈貪而利此,使?fàn)枃Σ恢В靠蓽p其半。歲時餽答,當(dāng)如前議,則兩國之福也!睍,聞崇煥方筑塔山、大凌河、錦州等城,遂罷遣使,而以書付杜明忠還。更責(zé)崇煥曰:“兩國修好,當(dāng)分定疆域。今又修葺域垣,潛圖侵逼。倘戰(zhàn)爭不息,天以燕、云畀我,爾主不幸奔竄,身敗名裂,為何如也。自古文臣不更事者徒為大言,每喪師殃民,社稷傾覆。前者遼左任用非人,而河?xùn)|西土地盡失,今尚謂不足戒而謀動干戈耶?”癸丑,阿敏等自朝鮮凱旋,上迎於武靖營,賜阿敏御衣一襲,馀各賜馬一匹。乙卯,論征朝鮮將士功,擢賞有差。戊辰,上還沈陽。乙丑,以書諭察哈爾臺吉濟農(nóng)及奈曼袞出斯巴圖魯來和。 五月戊辰,遣朝鮮國王弟李覺歸國,設(shè)宴餞之,并賜鞍馬裘帶等物。辛未,上聞明人於錦州、大凌河、小凌河筑城屯田,而崇煥無報書,親率師往攻之。乙亥,至廣寧,乘夜進(jìn)兵。丙子,明大凌河、小凌河兵棄城遁,遂圍錦州。明臺堡兵二千馀人來降,悉縱之歸。丁丑,明鎮(zhèn)守遼東太監(jiān)紀(jì)用、總兵趙率教遣人詣師請命。上開誠諭之,并許紀(jì)用親來定議。用不答,遂攻錦州。垂克,明援兵至,退五里而營,遣人調(diào)沈陽兵益師。庚寅,固山額真博爾晉等以兵至。癸巳,攻寧遠(yuǎn)城,殲其步卒千馀人。既,明總兵滿桂出城而陣,上欲擊之,三大貝勒均諫止。上怒,趣諸將戴兜鍪,率阿濟格疾馳而進(jìn),敗其前隊,追至寧遠(yuǎn)城下,盡殪之。諸貝勒不及胄而從,濟爾哈朗、薩哈廉、瓦克達(dá)俱被創(chuàng)。錦州守兵亦出城合戰(zhàn),我軍復(fù)迎擊之。游擊覺羅拜山、備御巴希陣歿,上臨其喪,哭而酹之。我軍還駐雙樹鋪。乙未,復(fù)至錦州。 六月己亥,攻錦州,值天溽暑,士卒死傷甚眾。庚子,班師。丁未,上還沈陽。是歲,大饑,斗米值銀八兩,銀賤物貴,盜賊繁興。上惻然曰:“民饑為盜,可盡殺乎!”令鞭而釋之,仍發(fā)帑賑民。 秋七月己巳,蒙古敖漢瑣諾木杜棱、塞臣卓禮克圖、奈曼袞出斯巴圖魯舉國來附。朝鮮國王李倧遣使報謝,并獻(xiàn)方物,命阿什達(dá)爾漢等往報之,尋以義州歸朝鮮。是月,明袁崇煥罷歸。 八月辛亥,察哈爾阿喇克綽忒部貝勒巴爾巴圖魯、諾門達(dá)賚、吹爾紥木蘇率眾來歸。是月,明熹宗崩,其弟信王嗣位,是為莊烈帝。 九月甲子朔,諭國家大祀大宴用牛外,其屠宰馬騾牛驢者悉禁之。 冬十一月庚午,察哈爾大貝勒昂坤杜棱來降。辛巳,薩哈爾察部來朝貢。 十二月甲午朔,察哈爾阿喇克綽忒貝勒圖爾濟伊爾登來降。 二年春正月戊子,格伊克里部長四人率其屬來朝。 二月癸巳朔,以額亦都子圖爾格、費英東子察哈尼俱為總兵官。朝鮮國王李倧遣其總兵官李蘭等來獻(xiàn)方物,并米二千石,更以一千石在中江平糶。庚子,以往喀喇沁使臣屢為察哈爾多羅特部所殺,上率師親征。丁未,進(jìn)擊多羅特部,敗之,多爾濟哈談巴圖魯被創(chuàng)遁,獲其妻子,殺臺吉古魯,俘萬一千二百人還。丁巳,以戰(zhàn)勝,用八牛祭天。 三月戊辰,上還沈陽,貝勒阿敏等率群臣郊迎,行抱見禮。以弟多爾袞、多鐸從征有功,賜多爾袞號墨爾根戴青,多鐸號額爾克楚虎爾。庚寅,以賜名之禮宴之。戊子,給國人無妻者金,使娶。以貝勒多爾袞為固山貝勒。 夏四月丙辰,巴林貝勒塞特爾,臺吉塞冷、阿玉石、滿朱習(xí)禮率眾來歸。明復(fù)以袁崇煥督師薊、遼。崇煥素弗善毛文龍。時文龍據(jù)皮島,招集遼民,有逃亡則殺以冒功,遂得擢總兵,便宜行事。后更致書與我通好。上遣科廓等賚書往報。既,文龍執(zhí)科廓等送燕京。崇煥以文龍私通罪紿殺之。 五月辛未,明人棄錦州。貝勒阿巴泰等率兵三千略其地,隳錦州、杏山、高橋三城,毀十三站以東墩臺二十一。先是顧特塔布囊以其眾自察哈爾逃匿蒙古地,遇歸附者輒殺之。辛巳,命貝勒濟爾哈朗、豪格率兵討顧特塔布囊。乙酉,顧特伏誅,俘其人口牲畜以萬計。長白山迤東濱海虎爾哈部頭目里佛塔等來朝。 八月辛卯,與喀喇沁部議和定盟。乙未,賜奈曼貝勒袞出斯號達(dá)爾漢,札魯特喀巴海號衛(wèi)徵。乙卯,朝鮮來貢。 九月庚申,徵外藩兵共征蒙古察哈爾。癸亥,上率大軍西發(fā)。丙寅,次遼陽。敖漢、奈曼、喀爾喀、札魯特、喀喇沁諸貝勒、臺吉各以兵來會。己巳,駐師綽洛郭爾。甲戌,宴來會諸貝勒?茽柷咧T貝勒不至。土謝圖汗額駙奧巴、哈談巴圖魯、滿朱習(xí)禮如約,請先侵掠而后合軍。上怒,遣使趣之。時奧巴違命,徑歸。滿朱習(xí)禮及臺吉巴敦以所俘來獻(xiàn),上賜滿朱習(xí)禮號達(dá)爾漢巴圖魯,巴敦號達(dá)爾漢卓禮克圖,厚賚之。丙子,進(jìn)兵擊席爾哈、席伯圖、英、湯圖諸處,克之,獲人畜無算。 冬十月辛卯,還師。丙申,諭敖漢、奈曼、巴林、札魯特諸貝勒,毋得要殺降人,違者科∶。壬寅,上還沈陽。以劉興祚詐稱縊死,逃歸明,系其母及妻子於獄。 十二月丁亥朔,遺土謝圖汗額駙奧巴書,數(shù)其罪。巴牙喇部長伊爾彪等來朝貢。蒙古郭畀爾圖、札魯特貝勒塞本及其弟馬尼各率部來歸。 三年春正月庚申,土謝圖汗奧巴來請罪,宥而遣之。辛未,敕科爾沁、敖漢、奈曼、喀爾喀、喀喇沁諸部悉遵國制。丁丑,諭諸貝勒代理三大貝勒直月機務(wù)。 二月戊子,諭三大貝勒、諸貝勒、大臣毋得科斂民間財物,犯者治罪。己亥,合葬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於沈陽之石嘴頭山,妃富察氏祔?柨υ斕刎惱沾髑、桑土、桑古爾、桑噶爾寨等率眾來附。甲辰,上南巡,閱邊境城堡,圮薄者修筑之。戊申,次海州,有老人年一百三歲,妻一百五歲,子七十三歲,召見賜牛種。辛亥,上還沈陽。 三月戊午,申蒙古諸部軍令。 夏四月丙戌朔,設(shè)文館,命巴克什達(dá)海及剛林等翻譯漢字書籍,庫爾纏及吳巴什等記注本朝政事。 五月丁未,奈曼、札魯特諸貝勒越界駐牧,自請議罰。上宥之。 六月乙丑,議伐明,令科爾沁、喀爾喀、札魯特、敖漢、奈曼諸部會兵,并令預(yù)采木造船以備轉(zhuǎn)餉。丁卯,喀喇沁布爾噶都戴青、臺吉卓爾畢,土默特臺吉阿玉石等遣使朝貢。辛巳,土默特臺吉卓爾畢泰等來朝貢。 秋七月辛卯,喀爾喀臺吉拜渾岱、喇巴泰、滿朱習(xí)禮自科爾沁來朝。甲午,孟阿圖率兵征瓦爾喀。乙未,庫爾喀部來朝貢。 八月庚午,頒八旗臨陣賞罰令。乙亥,諭曰:“自古及今,文武并用,以文治世,以武克敵。今欲振興文教,試錄生員。諸貝勒府及滿、漢、蒙古所有生員,俱令赴試。中式者以他丁償之! 九月壬午朔,初試生員,拔二百人,賞緞布有差,免其差徭。癸未,貝勒濟爾哈朗等略明錦州、寧遠(yuǎn)諸路還,俘獲以三千計。丙戌,阿魯部杜思噶爾濟農(nóng)始遣使來通好。癸卯,喀喇沁布爾噶都來朝貢。 冬十月癸丑,上親征明,徵蒙古諸部兵以次來會。庚申,次納里特河,察哈爾五千人來歸。壬戌,次遼河。丙寅,科爾沁奧巴以二十三貝勒來會。上集諸貝勒大臣議征明與征察哈爾孰利,皆言察哈爾遠(yuǎn),於是征明。辛未,次喀喇沁之青城。大貝勒代善、三貝勒莽古爾泰止諸貝勒帳外,入見密議班師。既退,岳讬等入白諸將在外候進(jìn)取。上不懌,因曰:“兩兄謂我兵深入,勞師襲遠(yuǎn),若糧匱馬疲,敵人環(huán)攻,無為歸計。若等見及此,而初不言,朕既遠(yuǎn)涉,乃以此為辭。我謀且隳,何候為!”岳讬堅請進(jìn)師。八固山額真詣代善、莽古爾泰議,夜半議定。諭曰:“朕承天命,興師伐明,拒者戮,降者勿擾。俘獲之人,父母妻子勿使離散。勿淫人婦女,勿褫人衣服,勿毀廬舍器皿,勿伐果木,勿酗酒。違者罪無赦。固山額真等不禁,罪如之!币液ィ卫虾,命濟爾哈朗、岳讬率右翼兵攻大安口,阿巴泰、阿濟格率左翼兵攻龍井關(guān)。上與大貝勒代善、三貝勒莽古爾泰率大兵繼之。丁丑,左翼兵克龍井關(guān),明副將易愛、參將王遵臣來援,皆敗死。漢兒莊、潘家口守將俱降。戊寅,上督兵克洪山口。辛巳,上至遵化。莽古爾泰率左翼兵自漢兒莊來會。遺書明巡撫王元雅勸降。 十一月壬午朔,右翼諸貝勒率師來會。先是濟爾哈朗等克大安口,五戰(zhàn)皆捷,降馬蘭營、馬蘭口、大安營三城,明羅文峪守將李思禮降。山海關(guān)總兵趙率教以兵四千來援,阿濟格迎擊斬之。甲申,諸貝勒攻遵化,正白旗小校薩木哈圖先登,大兵繼之,遂克其城。明巡撫王元雅自經(jīng)死。上親酌金卮賜薩木哈圖,擢備御,世襲罔替,賜號巴圖魯,有過赦免,家固貧,恤之。蒙古兵擾害羅文峪民。令曰:“凡貝勒大臣有掠歸降城堡財物者斬,擅殺降民者抵罪,強取民物,計所取倍償之!奔撼螅瑪⒖顺枪,將士賞賚有差。壬辰,參將英俄爾岱、文館范文程留守遵化,大軍進(jìn)逼燕京。有蒙古兵殺人而褫其衣,上命射殺之。甲午,徇薊州。乙未,徇三河。丙申,左翼貝勒赴通州視渡口。明大同、宣府二鎮(zhèn)援兵至順義,貝勒阿巴泰、岳讬擊敗之。順義降。上至通州,諭明士民曰:“我國夙以忠順守邊,葉赫與我同一國耳,明主庇葉赫而陵我,大恨有七。我知終不相容,故告天興師。天直我國,賜我河?xùn)|地。我太祖皇帝猶原和好,與民休息。爾國不從,天又賜我河西地。及朕即位,復(fù)徇爾國之請,遂欲去帝稱汗,趣制國印,而爾國不從。今我興師而來,順者撫,逆者誅。是爾君好逞干戈,猶爾之君殺爾也。天運循環(huán),無往不復(fù),有天子而為匹夫,亦有匹夫而為天子者。天既佑我,乃使我去帝號。天其鑒之!”辛丑,大軍逼燕京。上營於城北土城關(guān)之東,兩翼營於東北。明大同總兵滿桂、宣府總兵侯世祿屯德勝門,寧遠(yuǎn)巡撫袁崇煥、錦州總兵祖大壽屯沙窩門。上率右翼大貝勒代善,貝勒濟爾哈朗、岳讬、杜度、薩哈廉等,領(lǐng)白甲護軍、蒙古兵進(jìn)擊桂、世祿,遣左翼大貝勒莽古爾泰、阿巴泰、阿濟格、多爾袞、多鐸、豪格等,領(lǐng)白甲護軍、蒙古兵迎擊崇煥、大壽,俱敗之。癸卯,遣明歸順王太監(jiān)賚書與明議和。乙巳,屯南海子。戊申,袁崇煥、祖大壽營於城東南隅,樹柵為衛(wèi),我軍偪之而營。上率輕騎往視。諸貝勒請攻城,諭曰:“路隘且險,若傷我士卒,雖得百城不足多也!币蛑垢ス。初,獲明太監(jiān)二人,令副將高鴻中,參將鮑承先、寧完我等受密計。至是,鴻中、承先坐近二太監(jiān)耳語云:“今日撤兵,乃上計也。頃上單騎向敵,敵二人見上語良久乃去。意袁都堂有約,此事就矣!睍r楊太監(jiān)佯臥竊聽。翌日縱之歸,以所聞?wù)Z明帝,遂下崇煥於獄。大壽懼,率所部奔錦州,毀山海關(guān)而出。諸貝勒大臣請攻城,上曰:“攻則可克,但恐傷我良將勁卒,余不忍也!彼熘。 十二月辛亥朔,大軍經(jīng)海子而南,且獵且行,趣良鄉(xiāng),克其城。壬子,總兵吳訥格克固安。辛酉,遣貝勒阿巴泰、薩哈廉以太牢祀金太祖、世宗陵。丙寅,復(fù)趨燕京,敗明兵於盧溝橋,殲其眾。明總兵滿桂、孫祖壽、黑云龍、麻登云以兵四萬柵永定門之南。丁卯黎明,師毀柵入,斬桂、祖壽及副將以下三十馀人,擒黑云龍、麻登云,獲馬六千,分賜將士。戊辰,遣達(dá)海賚書與明議和。壬申,貝勒阿巴泰、濟爾哈朗略通州,焚其舟,攻張家灣,克之。達(dá)海賚議和書二分置安定、德勝門外。乙亥,復(fù)遣人賚書赴安定門。俱不報。丙子,駐師通州。丁丑,岳讬、薩哈廉、豪格率兵四千圍永平。遂克香河、馬蘭峪諸城,復(fù)叛去。己卯,大軍趣永平。 四年春正月辛巳朔,大軍至榛子鎮(zhèn)、沙河驛,俱降。壬午,至永平。先是,劉興祚自我國逃歸,匿崇煥所。至是,率所扌巂滿洲兵十五人、蒙古兵五百欲往守沙河。聞大兵至,改趣永平之太平寨,襲殺喀喇沁兵於途。上怒其負(fù)恩,遣貝勒阿巴泰等禽斬之,裂其尸以徇。癸丑,上授諸將方略,乘夜攻城。城中火藥自發(fā),敵軍大亂,黎明克之。貝勒濟爾哈朗等入城安撫。丙戌,上率諸將入城,官民夾道呼萬歲。貝勒濟爾哈朗、薩哈廉守永平。以降官白養(yǎng)粹為永平巡撫,孟喬芳、楊文魁為副將,縱鄉(xiāng)民還其家。是日,上率大軍趣山海關(guān)。敖漢、奈曼、巴林、札魯特諸部兵攻昌黎,不克。臺頭營、鞍山堡、遷安、灤州以次降。建昌參將馬光遠(yuǎn)來歸。丁酉,明兵攻遵化,貝勒杜度擊敗之。明兵入三屯營,先所下漢兒莊、喜峰口、潘家口、洪家口復(fù)叛。庚子,達(dá)海等復(fù)漢兒莊,貝勒阿巴泰守之。辛丑,喀喇沁布爾噶都為明兵所圍,遣軍往救,未至,布爾噶都自擊敗之。其帥明兵部尚書劉之綸領(lǐng)兵至,樹柵。我軍炮毀其柵。之綸屯山中。大貝勒代善圍之,勸之綸降,不從。破其營,之綸被箭死。壬寅,移師馬蘭峪,毀其近城屯堡。丙午,喀喇沁蘇布地上書明帝,論和好之利,且勸以愛養(yǎng)邊民、優(yōu)恤屬國之道。不報。樂亭復(fù)叛。 二月辛亥朔,諭貝勒諸臣,凡將士驍勇立功者,勿與攻城之役。甲寅,宴明降將麻登云等於御幄,謂之曰:“明主視爾等將士之命如草芥,驅(qū)之死地。朕屢遣使議和,竟無一言相報,何也?”登云對曰:“明帝幼沖,大臣各圖自保,議和之事,儻不見聽,罪且不測,故懼不敢奏。”上曰:“若然,是天贊我也,豈可棄之而歸。但駐兵屯守,妨農(nóng)時為可憫耳。且彼山海關(guān)、錦州防守尚堅,今但取其無備城邑可也!奔何矗z書明帝,仍申和好,并致書明諸臣,勸其急定和議,至是凡七致書矣。甲子,明榆林副將王世選來降。上班師,貝勒阿巴泰、濟爾哈朗、薩哈廉及文臣索尼、寧完我等守永平,鮑承先守遷安,固山額真圖爾格、那木泰等守灤州,察喀喇、范文程等守遵化。駐灤三日,論功行賞。壬申,諭曰:“天以明土地人民予我,其民即吾民,宜飭軍士勿加侵害,違者治罪!鄙现劣榔,降官郎中陳此心謀遁,事覺論斬,上赦之,聽其所往。 三月壬午,上還沈陽。庚寅,遣二貝勒阿敏、貝勒碩讬率兵五千往守永平四城,貝勒阿巴泰等還。庚子,阿魯四子部遣使來盟。 夏四月壬子,明兵攻灤州,不克。己卯,貝勒阿巴泰、濟爾哈朗等自永平還。上問是役俘獲較前孰多,對曰:“此行所獲人口甚多!鄙显唬骸柏敳蛔阆,惟多得人為可喜耳! 五月己丑,諭諸臣厚撫俘眾。壬辰,阿敏、碩讬等棄永平四城歸。時明監(jiān)軍道張春、錦州總兵祖大壽等合兵攻灤州。那穆泰、圖爾格、湯古代等出戰(zhàn),屢敗明兵,然兵少,阿敏、碩讬畏不往援,明兵用炮攻灤州,那穆泰等不能支,棄城奔永平。會天雨,我軍潰圍出,無馬被創(chuàng)者死四百馀人。阿敏、碩讬聞之恐,遂殺降官白養(yǎng)粹等,盡屠城中士民,收其金幣,乘夜出冷口。察哈喇等亦棄遵化歸。上方命貝勒杜度趨永平協(xié)守,且敕阿敏善撫官民,無侵暴,將整兵親往。庚子,聞阿敏棄城,且大肆屠戮,乃止。 六月甲寅,收系棄城諸將,數(shù)其罪。乙卯,御殿宣阿敏十六罪。眾議當(dāng)誅。上不忍致法,幽之。碩讬、湯古代、那穆泰、巴布泰、圖爾格等各奪爵、革職有差。諸將中有力戰(zhàn)殺敵者釋之。先是阿敏既屠永平官民,以其妻子分給士卒。上曰:“彼既屠我歸順良民,又奴其妻子耶!”命編為民戶,以房舍衣食給之。 秋九月戊戌,申諭諸大臣滿、漢官各勤職業(yè)。 冬十月辛酉,諭編審各旗壯丁,隱匿者罰之。 十一月甲午,那堪泰部虎爾噶率家屬來歸,阿魯四子部諸貝勒來歸。壬寅,阿魯伊蘇忒部聞上善養(yǎng)民,留所部於西拉木輪河,而偕我使臣察漢喇嘛來朝。 十二月戊辰,科爾沁貝勒圖美衛(wèi)徵來朝。 五年春正月庚辰,諭已故功臣無后者,家產(chǎn)給其妻自贍。壬午,鑄紅衣大炮成,鐫曰“天祐助威大將軍”。軍中造炮自此始。乙未,以額駙佟養(yǎng)性總理漢人軍民事,漢官聽其節(jié)制。己亥,幸文館,入庫爾纏直房,問所修何書。對曰:“記註所行政事!鄙显唬骸叭绱,朕不宜觀!庇钟[達(dá)海所譯武銓,見投醪飲河事,曰:“古良將體恤士卒,三軍之士樂為致死。若額駙顧三臺對敵時,見戰(zhàn)士歿者,以繩曳之歸,安能得人死力乎!”庚子,朝鮮貢物不及額,卻之,以書責(zé)其罪。 二月庚申,敕邊臣謹(jǐn)斥堠。甲戌,孟阿圖征瓦爾喀,奏捷。 三月乙亥朔,鑲藍(lán)旗固山額真、額駙顧三臺罷,以太祖弟之子篇古代之。書諭大貝勒代善、三貝勒莽古爾泰及貝勒諸大臣,求直言過失。丁亥,閱漢兵。甲午,誅劉興祚、興治家屬,赦其母。丁酉,朝鮮復(fù)遣使來貢。辛丑,遣滿達(dá)爾漢、董訥密遺朝鮮王書,索戰(zhàn)船助攻明。不許。 六月癸亥,定功臣襲職例。黑龍江伊札訥、薩克提、伽期訥、俄力喀、康柱等五頭目來朝。 秋七月甲戌,黑龍江虎爾哈部四頭目來朝貢。庚辰,始設(shè)六部,以墨勒根戴青貝勒多爾袞,貝勒德格類、薩哈廉、岳讬、濟爾哈朗、阿巴泰等管六部事。每部滿、漢、蒙古分設(shè)承政官,其下設(shè)參政各八員,啟心郎各一員,改巴克什為筆帖式,其尚稱巴克什者仍其舊。更定訐告諸貝勒者準(zhǔn)其離主例,其以細(xì)事訐訴者禁之。諭貝勒審事冤抑不公者坐罪。除職官有罪概行削職律,嗣后有罪者,分別輕重降罰有差。并禁官民同族嫁娶,犯者男婦以奸論。又諭貝勒諸大臣省過改行,求極諫。甲申,鬧雷虎爾哈部四頭目來朝貢。癸巳,定小事賞罰例,令牛錄額真審理,大者送部。明總兵祖大壽等筑大凌河。檄諸蒙古各率所部來會征之。己亥,大軍西發(fā),命貝勒杜度、薩哈廉、豪格留守。庚子,渡遼河,申誡諸將恤士卒。 八月壬寅朔,次舊遼河而營,蒙古諸部率兵來會。癸卯,集蒙古諸貝勒,申前令,無擅殺掠。於是分兵兩路,貝勒德格類、岳讬、阿濟格以兵二萬由義州入屯錦州、大凌河之間,上自白土場入廣寧。丁未,會於大凌河,乘夜攻城。令曰:“攻城恐傷士卒,當(dāng)掘壕筑壘困之。彼若出,與之戰(zhàn),外援至,迎擊之。”乃分八旗兵合圍,令蒙古兵承其隙。辛亥,明馬步兵五百人出城,達(dá)爾哈擊敗之。壬子,射書城中,招蒙古人出降。癸丑,明兵出城誘戰(zhàn)。圖賴先入,達(dá)爾哈繼之,四面環(huán)攻,貝勒多爾袞亦率兵入。城內(nèi)炮矢俱發(fā),圖賴被創(chuàng),副將孟坦、屯布祿、備御多貝、侍衛(wèi)戈里戰(zhàn)歿。上以圖賴等輕進(jìn),切責(zé)之。以紅衣炮攻明臺,兵降者相繼。乙卯,遺祖大壽書曰:“往者我欲和,爾國君臣以宋為鑒,不我應(yīng)。爾國非宋,我亦非金,何不達(dá)若此。朕今厭兵革,更以書往,惟將軍裁之。”大壽不答。丁巳,明松山兵二千來援,阿山、勞薩、土魯什擊敗之。甲子,貝勒阿濟格、碩托遮擊明援兵。丁卯,明錦州兵六千來攻阿濟格營。會大霧,覿面不相識。忽有青氣沖敵營,辟若門,我軍乘霧進(jìn),大戰(zhàn),敗之,擒游擊一,盡獲其甲仗馬匹。辛未,上詣貝勒阿濟格營,酌金卮勞諸將。明兵突出,師夾擊,又大敗之。 九月丁亥,上以兵趨錦州,見塵起,上命諸軍勿行,自率擺牙喇兵二百,與貝勒多鐸緣山潛進(jìn)。明錦州兵七千突出進(jìn)上前。上甫擐甲,從者不及二百人,渡河沖敵軍。敵不能當(dāng),潰走。諸軍繼至,又大敗之,斬一副將而還。己丑,復(fù)以書招祖大壽。庚寅,上設(shè)伏山內(nèi),誘大壽出,將擒之,大壽驚遁,自是閉城不出。時城中穀止百石,馬死盡,煮馬肉為食,以鞍代爨。乙未,明太仆寺卿監(jiān)軍道張春,總兵吳襄、鍾緯等,以馬步兵四萬來援,壁小凌河。戊戌,明援兵趨大凌河,距城十五里。上率兩翼騎兵沖擊之,不動。右翼兵猝入張春營,敵遂敗,吳襄及副將桑阿爾寨先奔。張春等復(fù)集潰兵立營,會大風(fēng),敵乘風(fēng)縱火,將及我軍,天忽雨,反風(fēng),復(fù)戰(zhàn),遂大破之,生擒張春及副將三十三人。春不屈,乞死,上赦不殺。是役也,祖大壽仍以我為誘敵,故城中無應(yīng)者。是夕黑云龍遁去。 冬十月丁未,以書招祖大壽、何可剛、張存仁。己酉,再遺大壽書。壬子,以紅衣炮攻于子章臺。臺最固,三日臺毀,守臺將王景降,於是遠(yuǎn)近百馀臺俱下。甲寅,遣降將姜新招祖大壽。大壽亦遣游擊韓棟來會。癸亥,議三貝勒莽古爾泰上前持刃罪,降貝勒,奪所屬五牛錄。乙丑,祖大壽約我副將石廷柱議降。丙寅,大壽遣其子可法為質(zhì)。戊辰,大凌河舉城降,獨副將何可剛不從。大壽掖可剛至軍前殺之,夜至御營,上優(yōu)遇之,大壽遂獻(xiàn)取錦州策。己巳,遣兵隨大壽夜襲錦州,會大霧,失伍,還。 十一月庚午朔,縱大壽還錦州。戊寅,毀大凌河城。己卯,班師。乙酉,上還沈陽。丙戌,察哈爾侵阿魯西拉木輪地,貝勒薩哈廉、豪格移師征之,會察哈爾已去,乃還。 閏十一月庚子朔,諭曰:“我兵之棄永平四城,皆貝勒等不學(xué)無術(shù)所致。頃大凌河之役,城中人相食,明人猶死守,及援盡城降,而錦州、松、杏猶不下,豈非其人讀書明理盡忠其主乎?自今凡子弟年十五歲以下、八歲以上,皆令讀書!鼻矌鞝柪p等責(zé)朝鮮違約罪。庚戌,禁國中不得私立廟寺,喇嘛僧違律者還俗,巫覡星士并禁止之。 十二月壬辰,參將寧完我請設(shè)言官,定服制。上嘉納之。丙申,用禮部參政李伯龍言,更定元旦朝賀行禮班次。 六年春正月癸亥,閱漢兵。 二月壬申,定儀仗制。丁丑,謁太祖陵,行時享禮。戊子,諭海州等處城守官三年一赴沈陽考察。丁酉,諭戶部貝勒德格類以大凌河漢人分隸副將以下,給配撫養(yǎng)。給還貝勒莽古爾泰所罰人口。 三月戊戌,賚大凌河諸降將有差。命達(dá)海分析國書音義。庚戌,定訐告諸貝勒者輕重虛實坐罪例,禁子弟告父兄、妻告夫者,定貝勒大臣賜祭葬例。丁巳,征察哈爾,徵蒙古兵,頒軍令。 夏四月戊辰朔,上率大軍西發(fā),阿巴泰、杜度、揚古利、伊爾登、佟養(yǎng)性留守。己巳,次遼河。丙子,次西拉木輪河。己卯,次札滾烏達(dá),諸蒙古部兵以次來會。乙酉,次哈納崖。察哈爾汗林丹聞我?guī)熤,大懼,?qū)歸化城富民牲畜渡河西奔,盡委輜重而去。庚寅,次都勒河,聞察哈爾林丹遠(yuǎn)遁,上趨歸化城。丙申,大軍自阿濟格和爾戈還趨察哈爾。 五月癸卯,諭諸部貝勒大臣勿輕進(jìn),勿退縮,勿殺降,勿分散人妻子,勿奪人衣服財物。甲辰,次布龍圖布喇克。丁未,勞薩奏報察哈爾遁去已久,逐北三日無所見。上自布龍圖旋師。戊申,定議征明。丙辰,次朱兒格土。時糧盡,忽逢黃羊遍野,遂合圍殺數(shù)萬,脯而食之。無水,以一羊易杯水而飲。上命各牛錄持水迎給之。庚申,次木魯哈喇克沁,貝勒阿濟格率左翼略宣府、大同,貝勒濟爾哈朗率右翼略歸化城,上與大貝勒代善、貝勒莽古爾泰統(tǒng)大軍繼進(jìn)。甲子,上至歸化城,兩翼兵來會。是日,大軍馳七百里,西至黃河木納漢山,東至宣府,自歸化城南至明邊境,所在察哈爾部民悉俘之。 六月丁卯朔,蒙古部民竄沙河堡,上以書諭明守臣索之。明歸我男婦三百二十、牲畜千四百有奇。辛未,寧完我、范文程、馬國柱合疏言:“伐明之策,宜先以書議和,俟彼不從,執(zhí)以為辭,乘釁深入,可以得志!鄙霞渭{之。甲戌,大軍發(fā)歸化城,趨明邊。丁丑,明沙河堡守臣使賚牲幣來獻(xiàn)。己卯,庫爾纏等自得勝堡,愛巴禮等由張家口,分詣大同、宣府議和。書曰:“我之興兵,非必欲取明天下也。遼東守臣貪黷昏罔,勸葉赫陵我,遂嬰七恨。屢愬爾主,而遼東壅不上聞。我兵至此,欲爾主察之也。及攻撫順,又因十三省商賈各遺以書,慮其不克徑達(dá),則各以書進(jìn)其省官吏,冀有一聞。乃縱之使去,寂焉不復(fù)。語云:‘下情上達(dá),天下罔不治;下情上壅,天下罔不亂!袼谡饔,爭戰(zhàn)不息,民死鋒鏑,雖下情不達(dá)之故,抑豈天意乎?我今聞?wù)\相告,國雖褊小,惟欲兩國和好,互為貿(mào)易,各安畊獵,以享太平。若言不由衷,天其鑒我。前者屢致書問,憤疾之詞,固所不免。此兵家之常,不足道也。幸速裁斷,實國之福。我駐兵十日以待!备,駐大同邊外。庫爾纏偕明得勝堡千總賚牲幣來獻(xiàn)。上不納。復(fù)遺書明守臣曰:“我仰體天意,原申和好。爾果愛民,宜速定議。若延時不報,縱欲相待,如軍中糧盡何。至?xí)蟹Q謂,姑勿論,我遜爾國,我居察哈爾之上可耳。”癸未,趨宣府,守臣以明主所給察哈爾緞布皮幣一萬二千五百歸我。庚寅,駐張家口外,列營四十里。癸巳,明巡撫沈棨、總兵董繼舒遣人賚牛羊食物來獻(xiàn)。上宴之,遂定和議,大市於張家口?茽柷卟勘藵撊朊鬟,盜牛驢,斬其首者,鞭二人,貫耳以徇。甲午,明巡撫沈棨遣使來請盟。命大臣阿什達(dá)爾哈等蒞之,刑白馬烏牛,誓告天地。禮成,遣啟心郎祁充格送明使歸。明以金幣來獻(xiàn)。晉封皇子豪格為和碩貝勒。是月,遼東大水。 秋七月丁酉朔,復(fù)以書約明張家口守臣信誓敦好,善保始終,且謂和議遼東地方在內(nèi),爾須遣官往告。上率大軍還。庚子,至上都河,明以和議成,來餽禮物,酌納之。辛丑,蒙古諸貝勒辭歸。庚戌,次擺斯哈兒。游擊巴克什達(dá)海卒。庚申,上還沈陽。 八月丁卯,召明諸生王文奎、孫應(yīng)時、江云入宮,問以和事成否。三人皆言,明政日紊,和議難必。且中原盜賊蜂起,人民離亂。勸上宣布仁義,用賢養(yǎng)民,乘時吊伐,以應(yīng)天心。癸酉,六部署成,頒銀印各一。甲午,命固山額真察民疾苦,清理刑獄。察哈爾梼納楚虎爾來歸。 九月癸卯,修復(fù)蓋州城,移民實之。甲寅,命戶部貝勒德格類、兵部貝勒岳讬展耀州舊界至蓋州迤南。 冬十月乙丑朔,幸開原。甲戌,還沈陽。遣衛(wèi)徵囊蘇喇嘛赴寧遠(yuǎn),賚書致明帝曰:“我國稱兵,非不知足而冀大位,因邊臣欺侮,致啟兵釁。往征察哈爾時,過宣府定和議,我遂執(zhí)越境盜竊之人戮之塞下,我之誠心可謂至矣。前邊臣未能細(xì)述,今欲備言,又恐疑我不忘舊怨,如遣信使來,將盡告之。若謂已和,不必語及往事,亦惟命。”又與明諸臣書曰:“宣府守臣與我盟時,約我毋侵遼東,誓諸天地。今爾乃有異議,天可欺乎?執(zhí)政大臣宜通權(quán)變,慎勿徒事大言,坐失事機。若堅執(zhí)不從,惟尋師旅,生靈荼毒,咎將誰歸?” 十一月壬寅,明寧遠(yuǎn)守臣以我所遺書封固,不敢以陳,請露封,許之。辛亥,阿祿部都思噶爾濟農(nóng)所屬祁他特吹虎爾臺吉來附。壬子,遣使往朝鮮定歲貢額。 十二月乙丑,定朝服及官民常服制。三貝勒莽古爾泰卒。乙亥,吳巴海征兀札喇遣使告捷。 七年春正月庚子,諭各牛錄額真以恤貧訓(xùn)農(nóng)習(xí)射。辛丑,朝鮮來貢,不及額。丁未,復(fù)書責(zé)之。戊申,皇長女下嫁敖漢部貝勒都喇爾巴圖魯子臺吉班第。乙卯,征兀札喇師還。 二月癸亥朔,阿魯科爾沁汗車根率固木巴圖魯、達(dá)爾馬代袞等舉國來附。己卯,庫爾纏有罪,誅。癸未,土魯什、勞薩等略寧遠(yuǎn)。 三月丁酉,筑鹻場、攬盤、通遠(yuǎn)堡、岫巖四城。辛丑,郭爾羅斯部臺吉固木來朝。丙辰,明故總兵毛文龍部將孔有德、耿仲明遣使來約降。 夏四月乙丑,察哈爾兩翼大總管塔什;Ⅳ斂苏砀。乙亥,使參將英俄爾岱等借糧朝鮮濟孔有德軍,不從。 五月乙未,吳喇忒臺吉土門達(dá)爾漢等來朝。壬子,貝勒濟爾哈朗、阿濟格、杜度率兵迎孔有德、耿仲明於鎮(zhèn)江,命率所部駐東京。 六月壬戌,諭將士毋侵?jǐn)_遼東新附人民,違者孥戮之。癸亥,召孔有德、耿仲明入覲,厚賚之。丙寅,遣英俄爾岱遺朝鮮王書曰:“往之借糧,貴國王以孔有德等昔隸毛氏,無輸糧養(yǎng)敵之理。今有德歸我,糧已足給。惟兵卒守船,輓運維艱,近距貴國,以糧給之甚便。朕思王視明為父,視朕為兄,父兄相爭數(shù)年,而王坐觀成敗,是外有父兄之名,而內(nèi)懷幸禍之意。若力為解勸,息兵成好,不惟我兩國樂見太平,即貴國亦受其福。若仍以兵助明,合而御我,則構(gòu)兵實自王始。”己巳,諭官民冠服遵制畫一。癸酉,以孔有德為都元帥,耿仲明為總兵官,并賜敕印。戊寅,英俄爾岱奏報朝鮮用明人計,借兵倭國,又於義州南嶺筑城備我。集諸貝勒大臣議之,皆言宜置朝鮮而伐明。己卯,貝勒岳讬、德格類率右翼楞額禮、葉臣,左翼伊爾登、昂阿喇及石廷柱、孔有德、耿仲明將兵取明旅順口。甲申,東海使犬部額駙僧格來朝貢。丁亥,諭曰:“凡進(jìn)言者,如朕所行未協(xié)於義,宜直言勿諱。政事或有愆忌,宜開陳無隱。六部諸臣,奸偽貪邪,行事不公,宜行糾劾。諸臣有艱苦之情,亦據(jù)實奏聞。茍不務(wù)直言,遠(yuǎn)引曲喻,剿襲紛然,何益於事?” 秋七月辛卯朔,諭滿洲各戶有漢人十丁者授棉甲一,以舊漢軍額真馬光遠(yuǎn)統(tǒng)之。壬辰,阿祿部孫杜棱子臺吉古木思轄布,寨桑吳巴什、阿什圖、巴達(dá)爾和碩齊等,吳喇忒部臺吉阿巴噶爾代皆來朝貢。甲辰,貝勒岳讬等奏克旅順口。 八月庚申朔,英俄爾岱等自朝鮮還,以復(fù)書允糧濟我守船軍士。壬戌,貝勒阿巴泰、阿濟格、薩哈廉、豪格等略明山海關(guān)外。庚辰,貝勒德格類、岳讬師還。丁亥,以副將石廷柱為總兵官。 九月庚子,貝勒阿巴泰等師還。上以其不深入,責(zé)之。癸卯,英俄爾岱等往朝鮮互市。庚戌,明登州都司蔡賓等來降。 冬十月壬戌,遣使外藩蒙古各部,宣布法令。丙寅,大閱。丁卯,發(fā)帑賚八旗步兵。己巳,諭曰:“置官以來,吏、戶、兵三部辦事盡善,刑部訊獄稽延,罔得實情,禮部、工部皆有缺失。夫啟心郎之設(shè),欲其隨事規(guī)諫,啟乃心也。乃有差謬而不聞開導(dǎo),何耶?”又曰:“爾等動以航海取山東攻山海關(guān)為言。航海多險,攻堅易傷,是以空言相賺,不啻為敵計耳。兵事無藉爾言,惟朕與諸貝勒有過,當(dāng)極言耳!庇种I文館諸儒臣曰:“太祖始命巴克什額爾德尼造國書,后庫爾纏增之。慮有未合,爾等職司紀(jì)載,宜悉心訂正。朕嗣大位,凡皇考行政用兵之大,不一一詳載,后世子孫何由而知,豈朕所以盡孝道乎?”丙子,授明降將馬光遠(yuǎn)為總兵官,王世選、麻登云為三等總兵官,馬光先、孟喬芳等各授職有差。癸未,明廣鹿島副將尚可喜遣使來約降。 十一月甲辰,英俄爾岱復(fù)賚書往朝鮮,責(zé)以違約十事。戊申,遣季思哈、吳巴海往征朝鮮接壤之虎爾哈部。辛亥,上獵於葉赫。 十二月辛未,上還沈陽。 八年春正月庚寅,諭蒙古諸貝勒令遵我國定制。黑龍江羌圖里、嘛爾干率六姓來朝貢。癸巳,詔宗人自興祖直皇帝出者為六祖后,免其徭役。乙未,正黃旗都統(tǒng)、一等總兵官楞額禮卒。癸卯,漢備御訴漢人徭役重於滿洲,戶部貝勒德格類以聞。上命禮部貝勒薩哈廉集眾諭其妄。漢總兵官石廷柱等執(zhí)備御八人請罪,上曰:“若加以罪,則后無復(fù)言者!辈⑨屩。戊申,塔布囊等征察哈爾潰眾於席爾哈、席伯圖。己酉,蒿齊忒部臺吉額林臣來歸。丁巳,免功臣身故無嗣者丁之半,妻故始應(yīng)役,著為令。 二月壬戌,定喪祭例,妻殉夫者聽,仍予旌表;逼妾殉者,妻坐死。遣貝勒多爾袞、薩哈廉往迎降將尚可喜,使駐海州。丁卯,都元帥孔有德劾耿仲明不法狀,諭解之。戊辰,遣阿山等略錦州。 三月丁亥朔,日有食之,綠虹見。辛卯,命譚泰、圖爾格略錦州。壬辰,副將尚可喜率三島官民降,駐海州。己亥,大閱。甲辰,遣英俄爾岱往朝鮮互市。令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幟用白鑲皂,以別八旗。壬子,考試漢生員。 夏四月辛酉,升授太祖諸子湯古代等副將、參將、備御有差。又以哈達(dá)、烏喇二部之后無顯職,授哈達(dá)克什內(nèi)為副將,烏喇巴彥為三等副將。詔以沈陽為“天眷盛京”,赫圖阿喇城為“天眷興京”。改定總兵、副將、參將、游擊、備御滿字官名。丁丑,尚可喜來朝,命為總兵官。乙亥,以太祖弟之子拜尹圖為總管。辛巳,初命禮部考試滿洲、漢人通滿、漢、蒙古書義者,取剛林等十六人為舉人,賜衣一襲,免四丁。乙酉,金繼孟等自明石城島來降,以隸尚可喜。 五月丙戌朔,黑龍江巴爾達(dá)齊來貢。庚寅,察哈爾臺吉毛祁他特來朝。定滿、漢馬步軍名。丙申,議征明,諸貝勒請從山海關(guān)入。上曰:“不然,察哈爾為我軍所敗,其貝勒大臣將歸我,宜直趨宣、大以逆之!蹦思鞫冀y(tǒng)部署軍政,遣國舅阿什達(dá)爾哈徵科爾沁兵,以書招撫遺眾之在明境者。壬寅,定百官功次,賜敕書,其世襲及官止本身者,分別開載有差。甲辰,季思哈、吳巴海征虎爾哈部奏捷。命貝勒濟爾哈朗留守盛京,貝勒杜度守海州,吏部承政圖爾格等渡遼河,沿張古臺河駐防,并扼敵兵,俱授方略。畢,上率大軍前發(fā)。己酉,次都爾鼻,諸蒙古外藩兵以次來會。甲寅,次訥里特河。 六月辛酉,頒軍令於蒙古諸貝勒及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曰:“行軍時勿離纛,勿諠譁,勿私出劫掠。抗拒者誅之,歸順者字之。勿毀廟宇,勿殺行人,勿奪人衣服,勿離人夫婦,勿淫人婦女。違者治罪!毕仁牵旃柫值の鞅紙D白特,其部眾苦林丹暴虐,逗遛者什七八,食盡,殺人相食,屠劫不已,潰散四出。至是,絡(luò)繹來附者前后數(shù)千戶。辛未,次庫黑布里都,議覺羅布爾吉、英俄爾岱擅殺察哈爾布顏圖部眾罪,并奪其賜。甲戌,次喀喇拖落木,命貝勒德格類率兵入獨石口,偵居庸關(guān),期會師於朔州。戊寅,諭蒙古諸貝勒曰:“科爾沁噶爾珠塞特爾等叛往索倫,為其族兄弟等追獲被殺,朕心惻然。朕欲宣布德化,使人民共登安樂。今諸貝勒雖以罪誅,亦朕教化所未洽也。”又命減阿魯部達(dá)喇海等越界駐牧罪。壬午,察哈爾土巴濟農(nóng)率其民千戶來歸?柨Σ堪透吝_(dá)爾漢來歸。甲申,命大貝勒代善等率兵入得勝堡,略大同,西至黃河,副都統(tǒng)土魯什、吳拜等逕歸化撫察哈爾逃民,俱會師朔州。 秋七月己丑,命貝勒阿濟格、多爾袞、多鐸等入龍門,會宣府,上親統(tǒng)大軍自宣府趨朔州,期四路兵克期并進(jìn)。辛卯,毀邊墻。壬辰,入上方堡,至宣府右衛(wèi),以書責(zé)明守臣負(fù)盟之罪,仍諭其遣使議和。癸巳,駐城東南。時阿濟格攻龍門,未下,令略保安。丁酉,營東城,遺明代王書,復(fù)約其遣使議和。代善攻得勝堡,克之。明參將李全自縊死。進(jìn)攻懷仁、井坪,皆不克,遂駐朔州。丙午,上圍應(yīng)州,令代善等趣馬邑。土魯什至歸化城,察哈爾林丹之妻率其八寨桑以一千二百戶來降。庚戌,阿濟格等攻保安州,克之。壬子,德格類入獨石口,取長安嶺,攻赤城,不克,俱會師於應(yīng)州。 八月乙卯,命諸將略代州。薩哈廉襲崞縣,拔之。丙辰,碩托入圓平驛。甲子,阿巴泰等取靈丘縣之王家莊,克之。禮部承政巴都禮戰(zhàn)歿。又攻應(yīng)州之石家村堡,克之。丙寅,上發(fā)應(yīng)州,聞明陽和總督張宗衡、大同總兵曹文詔駐懷仁,度是夜必奔大同,令土魯什、吳拜伏兵邀之。師行遲,宗衡等逸去。上怒責(zé)之。戊辰,上至大同,遺書文詔,令贊和議。又遺書眾官,索察哈爾馀孽之在明者。文詔挑戰(zhàn),擊敗之。貝勒阿巴泰等拔靈丘。明代王母楊氏與張宗衡、曹文詔以書來請和。辛未,遣使以書報之。壬申,代善率師來會。癸酉,駐師大同,遣明宗室朱乃廷及俘獲僧人入城。三索報書,俱不答?v乃廷妻子及朱乃振還。丁丑,營四十里鋪,得明間諜書北樓口,為書報之曰:“來書以滿洲為屬國,即予亦未嘗以為非也。惟遼東之官欺凌我國,皇帝惑於臣下之讠狂,雖干戈十?dāng)?shù)年來,無一言詢及,使我國之情不達(dá),若遣一信使判白是非,則兵戈早息矣。欲享太平,只旦暮間事。不然,爾國臣僚壅蔽欺罔,虛報斬伐,以吾小國果受傷夷,詎能數(shù)侵,豈皇帝之聰明獨不能一忖度耶?原和之誠,黑云龍自知之,慮其恐結(jié)怨於大臣不盡告耳!奔好筌娭陵柡。明總兵曹文詔詭以書讠狂張宗衡,偽言炮傷我兵,得纛一桿等語,為我邏者所獲。上乃遺宗衡書曰:“予謂爾明當(dāng)有忠臣義士實心謀國者,乃一旦虛讠狂至此,豈不愧於心乎?今與公等約,我兵以一當(dāng)十,能約期出戰(zhàn),當(dāng)勒兵以俟。若讠狂言欺君,貽害生靈,禍蘗將無窮矣!比晌,次懷遠(yuǎn)。癸未,駐左衛(wèi)。 閏八月丙戌,以書責(zé)明宣府太監(jiān)欺君誤國罪。丁亥,副都統(tǒng)土魯什被創(chuàng)卒。攻萬全左衛(wèi),克之。庚寅,班師。察哈爾噶爾馬濟農(nóng)等遣使乞降,言其汗林丹病殂,汗子及國人皆欲來歸,於是命阿什達(dá)爾哈等往偵之。丁酉,移軍舊上都城。庚戌,移軍克蚌。辛亥,察哈爾寨桑噶爾馬濟農(nóng)等率其國人六千奉豆土門福金來歸。 九月戊辰,留守貝勒濟爾哈朗疏報季思哈、吳巴海征虎爾哈俘一千三百馀人。阿魯部毛明安舉國來附。辛未,渡遼河。壬申,上還盛京。 冬十月己丑,建太祖陵寢殿,樹松,立石獸。壬辰,論征宣、大將士功罪。己亥,科爾沁臺吉吳克善來歸其妹,納之。庚戌,以八年征討克捷,為文告太祖。壬子,朝鮮國王李倧遣使以書來。上以其言不遜,復(fù)書切責(zé)之。 十一月乙丑,六部官考績升授有差。 十二月癸未朔,朝鮮國王以書來謝罪。壬辰,命副都統(tǒng)霸奇蘭、參領(lǐng)薩木什喀征黑龍江未服之地。丙申,分定宗室、額駙等專管佐領(lǐng)有差。丁酉,墨勒根喇嘛以嘛哈噶喇金像來貢,遣使迎至盛京。癸卯,察哈爾祁他特車爾貝、塞冷布都馬爾等各率所部人民來歸。遣吳巴海、荊古爾代征瓦爾喀。甲辰,佐領(lǐng)劉學(xué)誠疏請立郊壇,勤視朝。上曰:“疏中欲朕視朝勤政是也。至建立郊壇,未知天意所在,何敢遽行,果成大業(yè),彼時議之未晚也! 九年春正月丁卯,上親送科爾沁土謝圖濟農(nóng)等歸國。癸酉,免功臣徭役。丁丑,詔太祖庶子稱“阿格”,六祖子孫稱“覺羅”,覺羅系紅帶以別之。有詈其祖父者罪至死。 二月壬午,令諸臣薦舉居心公正及通曉文藝可任使者。丁亥,編喀喇沁部蒙古壯丁為十一旗,每旗設(shè)都統(tǒng)一員,下以副都統(tǒng)、參領(lǐng)二員統(tǒng)之。戊子,諭曰:“邇來進(jìn)言者皆請伐明,朕豈不以為念。然亦須相機而行。今察哈爾新附,人心未輯,城郭未修,而輕於出師,何以成大業(yè)。且大兵一舉,明主或棄而走,或懼而請和,攻拒之策,何者為宜?其令高鴻中、鮑承先、寧完我、范文程等酌議以聞!奔撼,沈佩瑞請屯田廣寧、閭陽,造舟輓粟,為進(jìn)取計。上嘉納之。乙未,范文程、寧完我請薦舉不實宜行連坐法。丁未,命多爾袞、岳讬、豪格、薩哈廉將精騎一萬,收察哈爾林丹之子額爾克孔果爾額哲。 三月戊辰,諭曰:“頃民耕耨愆期,蓋由佐領(lǐng)有事筑城,民苦煩役所致。嗣有濫役妨農(nóng)者治其罪!备,察哈爾寨桑巴賴都爾等一千四百馀人來歸。 五月乙卯,霸奇蘭、薩木什喀征黑龍江虎爾哈部,盡克其地,編所獲人口以歸,論功升賞有差。癸亥,上以西征諸貝勒經(jīng)宣、大境,度明必調(diào)寧、錦兵往援,遣貝勒多鐸率師入寧、錦撓之。己巳,命文館譯宋、遼、金、元四史。壬申,貝勒多鐸奏報殲明兵五百人於錦州松山城外,殺其副將劉應(yīng)選。丙子,貝勒多爾袞、岳讬、薩哈廉、豪格等奏報兵至西喇朱爾格,遇察哈爾囊囊太妃暨臺吉瑣諾木等以一千五百戶降,遂抵額爾克孔果爾額哲所居,其母率額哲迎降。 六月乙酉,貝勒多鐸凱旋,賜良馬五,賞從征將士有差。丁酉,吳巴海、荊古爾代師還,論功亦如之。明登州黃城島千總李進(jìn)功來降。辛丑,諭曰:“太祖以人民付朕,當(dāng)愛養(yǎng)之。諸貝勒非時修繕,勞苦百姓,民不得所,浸以逃亡,是違先志而長敵寇也。今朝鮮賓服,察哈爾舉國來附,茍不能撫輯其眾,后雖拓地,何以處之?貝勒大臣其各戢驕縱以副朕意!”壬寅,察哈爾臺吉瑣諾木率其屬六千八百人來歸。癸卯,諭曰:“太祖禁貝勒子弟郊外放鷹,慮其踐田園、擾牲畜也。今違者日眾。語曰:‘涓涓不塞,將成江河!鋰(yán)禁之! 秋七月癸酉,論漢人丁戶增減,擢參領(lǐng)李思忠等六員官,高鴻中等十一員黜罰有差。 八月庚辰,貝勒多爾袞、岳讬、薩哈廉、豪格以獲傳國玉璽聞。先是元順帝北狩,以璽從,后失之。越二百馀年,為牧羊者所獲。后歸於察哈爾林丹汗。林丹亦元裔也。璽在蘇泰太妃所。至是獻(xiàn)之。時岳讬以疾留歸化城,多爾袞等率兵略明山西,自平虜衛(wèi)入邊,毀長城,略忻州、代州,至崞縣。甲申,繪太祖實錄圖成。乙巳,上率大貝勒代善及諸貝勒多爾袞等師次平虜堡。丁未,渡遼河,閱巨流河城堡。 九月癸丑,貝勒多爾袞等師還,獻(xiàn)玉璽,告天受之。額爾克孔果爾額哲及其母來朝。庚午,上還宮。壬申,召諸貝勒大臣數(shù)代善罪。眾議削大貝勒號及和碩貝勒,奪十佐領(lǐng),其子薩哈廉奪二佐領(lǐng),哈達(dá)公主降庶人,褫其夫瑣諾木濟農(nóng)爵號。上皆免之。 冬十月己卯,以明議和不成,將進(jìn)兵,遣使賚書諭明喜峰口、董家口諸邊將。管戶部事和碩貝勒德格類卒。癸未,命吳巴海、多濟里、札福尼、吳什塔分將四路兵征瓦爾喀。 十一月丁未朔,命額爾克孔果爾額哲奉母居孫島習(xí)爾哈。 十二月辛巳,哈達(dá)公主莽古濟之仆冷僧機首告貝勒莽古爾泰生時與女弟莽古濟、弟德格類謀逆,公主之夫瑣諾木及屯布祿、愛巴禮與其事。會瑣諾木亦自首。訊得實,莽古濟、莽古爾泰子額必倫及屯布祿、愛巴禮皆伏誅。莽古爾泰馀子、德格類子俱為庶人。瑣諾木自首免罪。授冷僧機三等副將。丁酉,謁太祖陵。甲辰,貝勒薩哈廉與諸貝勒及大貝勒代善盟誓,請上尊號。上不許。會蒙古貝勒復(fù)來請。上曰:“朝鮮兄弟國,宜告之! 十年春正月壬戌,皇次女下嫁額爾克孔果爾額哲。 二月丁丑,八和碩貝勒與外藩四十九貝勒各遺書朝鮮,約其國王勸進(jìn)尊號。戊子,遣使至明邊松棚路、潘家口、董家口、喜峰口、賚書致明帝,索其報書。定諸臣帽頂飾。庚寅,寧完我以罪免。 三月丙午朔,清明節(jié),謁太祖陵。辛亥,改文館為內(nèi)國史、內(nèi)秘書、內(nèi)弘文三院。乙卯,遣貝勒阿濟格、阿巴泰筑噶海城。庚申,吳什塔等征瓦爾喀,遣使奏捷。諭曰:“蒙古深信喇嘛,實乃妄人。嗣后有懸轉(zhuǎn)輪結(jié)布幡者,宜禁止之!币页螅⒍頎栣返茸猿r還,言國王李倧不接見,亦不納書,以其報書及所獲倧諭邊臣書進(jìn)。諸貝勒怒,欲加兵。上曰:“姑遣人諭以利害,質(zhì)其子弟,不從,興兵未晚也。”丁卯,外藩蒙古十六國四十九貝勒及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俱以請上尊號至盛京。 夏四月己卯,大貝勒代善,和碩貝勒濟爾哈朗、多爾袞、多鐸、岳讬、豪格、阿巴泰、阿濟格、杜度率滿、漢、蒙古大臣及蒙古十六國四十九貝勒以三體表文詣闕請上尊號曰:“恭維我皇上承天眷祐,應(yīng)運而興。當(dāng)天下昏亂,修德體天,逆者威,順者撫,寬溫之譽,施及萬姓。征服朝鮮,混一蒙古。遂獲玉璽,受命之符,昭然可見,上揆天意,下協(xié)輿情。臣等謹(jǐn)上尊號,儀物俱備,伏原俞允!鄙显唬骸盃栘惱沾蟪紕裆献鹛枺瑲v二年所。今再三固請,朕重違爾諸臣意,弗獲辭。朕既受命,國政恐有未逮,爾等宜恪恭贊襄!比撼碱D首謝。庚辰,禮部進(jìn)儀注。壬午,齋戒,設(shè)壇德盛門外。

 

清史稿

   清史稿 全書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紀(jì)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傳三百一十六卷,以紀(jì)傳為中心。所記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下至1911年清朝滅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歷史。 
  《清史稿》是由中華民國初年特設(shè)的清史館編修的,以館長趙爾巽任主編,繆荃孫、柯劭忞等為總纂,另設(shè)纂修、協(xié)修、提調(diào)、?钡嚷殹⒓泳帉懝ぷ鞯南群笥幸话俣嗳。《清史稿》于1914年開始編纂,1920年編成初稿,1926年修訂一次,1927年秋大致完稿,前后歷時十四年。對于這樣一部有清一代的正史,“本應(yīng)詳審修正,以冀減少疵颣”但“以時事之艱虞,學(xué)說之龐雜”,尤其因主編趙爾巽“年齒之遲暮,再多慎重,恐不及待”。于是就委托袁金鎧經(jīng)辦發(fā)刊和校刻事宜。于1928年刊印,1929年發(fā)行。 

卷十一 本紀(jì)十一 卷十二 本紀(jì)十二
卷十三 本紀(jì)十三 卷十四 本紀(jì)十四
卷十五 本紀(jì)十五 卷十六 本紀(jì)十六
卷十七 本紀(jì)十七 卷十八 本紀(jì)十八
卷十九 本紀(jì)十九 卷二十 本紀(jì)二十
卷二十一 本紀(jì)二十一 卷二十二 本紀(jì)二十二
卷八十三 志五十八 卷八十四 志五十九
卷八十五 志六十 卷八十六 志六十一
卷八十七 志六十二 卷八十八 志六十三
卷八十九 志六十四 卷九十 志六十五
卷九十一 志六十六 卷九十二 志六十七
卷九十三 志六十八 卷九十四 志六十九
卷一百四十 志一百十五 卷一百四十一 志一百十六
卷一百四十二 志一百十七 卷一百四十三 志一百十八
卷一百四十四 志一百十九 卷一百四十五 志一百二十
卷一百四十六 志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四十七 志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四十八 志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四十九 志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五十 志一百二十五 卷三百五 列傳九十二
卷三百六 列傳九十三 卷三百七 列傳九十四
卷三百八 列傳九十五 卷三百九 列傳九十六
卷三百十 列傳九十七 卷三百十一 列傳九十八
卷三百十二 列傳九十九 卷三百十三 列傳一百
卷三百十四 列傳一百一 卷三百十五 列傳一百二
卷五百 列傳二百八十七 卷五百一 列傳二百八十八
卷五百二 列傳二百八十九 卷五百三 列傳二百九十
卷五百四 列傳二百九十一 卷五百五 列傳二百九十二
卷五百六 列傳二百九十三 卷五百七 列傳二百九十四
卷五百八 列傳二百九十五 卷五百九 列傳二百九十六
卷五百十 列傳二百九十七 卷一 本紀(jì)一
卷二 本紀(jì)二 卷三 本紀(jì)三
卷四 本紀(jì)四 卷五 本紀(jì)五
卷六 本紀(jì)六 卷七 本紀(jì)七
卷八 本紀(jì)八 卷九 本紀(jì)九
卷十 本紀(jì)十 卷二十三 本紀(jì)二十三
卷二十四 本紀(jì)二十四 卷二十五 本紀(jì)二十五
卷二十六 志一 卷二十七 志二
卷二十八 志三 卷二十九 志四
卷三十 志五 卷三十一 志六
卷三十二 志七 卷三十三 志八
卷三十四 志九 卷三十五 志十
卷三十六 志十一 卷三十七 志十二
卷三十八 志十三 卷三十九 志十四
卷四十 志十五 卷四十一 志十六
卷四十二 志十七 卷四十三 志十八
卷四十四 志十九 卷四十五 志二十
卷四十六 志二十一 卷四十七 志二十二
卷四十八 志二十三 卷四十九 志二十四
卷五十 志二十五 卷五十一 志二十六
卷五十二 志二十七 卷五十三 志二十八
卷五十四 志二十九 卷五十五 志三十
卷五十六 志三十一 卷五十七 志三十二
卷五十八 志三十三 卷五十九 志三十四
卷六十 志三十五 卷六十一 志三十六
卷六十二 志三十七 卷六十三 志三十八
卷六十四 志三十九 卷六十五 志四十
卷六十六 志四十一 卷六十七 志四十二
卷六十八 志四十三 卷六十九 志四十四
卷七十 志四十五 卷七十一 志四十六
卷七十二 志四十七 卷七十三 志四十八
卷七十四 志四十九 卷七十五 志五十
卷七十六 志五十一 卷七十七 志五十二
卷七十八 志五十三 卷七十九 志五十四
卷八十 志五十五 卷八十一 志五十六
卷八十二 志五十七 卷九十五 志七十
卷九十六 志七十一 卷九十七 志七十二
卷九十八 志七十三 卷九十九 志七十四
卷一百 志七十五 卷一百一 志七十六
卷一百二 志七十七 卷一百三 志七十八
卷一百四 志七十九 卷一百五 志八十
卷一百六 志八十一 卷一百七 志八十二
卷一百八 志八十三 卷一百九 志八十四
卷一百十 志八十五 卷一百十一 志八十六
卷一百十二 志八十七 卷一百十三 志八十八
卷一百十四 志八十九 卷一百十五 志九十
卷一百十六 志九十一 卷一百十七 志九十二
卷一百十八 志九十三 卷一百十九 志九十四
卷一百二十 志九十五 卷一百二十一 志九十六
卷一百二十二 志九十七 卷一百二十三 志九十八
卷一百二十四 志九十九 卷一百二十五 志一百
卷一百二十六 志一百一 卷一百二十七 志一百二
卷一百二十八 志一百三 卷一百二十九 志一百四
卷一百三十 志一百五 卷一百三十一 志一百六
卷一百三十二 志一百七 卷一百三十三 志一百八
卷一百三十四 志一百九 卷一百三十五 志一百十
卷一百三十六 志一百十一 卷一百三十七 志一百十二
卷一百三十八 志一百十三 卷一百三十九 志一百十四
卷一百五十一 志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五十二 志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五十三 志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五十四 志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五十五 志一百三十 卷一百五十六 志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五十七 志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五十八 志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五十九 志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六十 志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六十一 表一 卷一百六十二 表二
卷一百六十三 表三 卷一百六十四 表四
卷一百六十五 表五 卷一百六十六 表六
卷一百六十七 表七 卷一百六十八 表八
卷一百六十九 表九 卷一百七十 表十
卷一百七十一 表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表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表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表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表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表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表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表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表十九 卷一百八十 表二十
卷一百八十一 表二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表二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表二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表二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表二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表二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表二十七 卷一百八十八 表二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表二十九 卷一百九十 表三十
卷一百九十一 表三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表三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表三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表三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表三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表三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表三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表三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表三十九 卷二百 表四十
卷二百一 表四十一 卷二百二 表四十二
卷二百三 表四十三 卷二百四 表四十四
卷二百五 表四十五 卷二百六 表四十六
卷二百七 表四十七 卷二百八 表四十八
卷二百九 表四十九 卷二百一十 表五十
卷二百十一 表五十一 卷二百十二 表五十二
卷二百十三 表五十三 卷二百十四 列傳一
卷二百十五 列傳二 卷二百十六 列傳三
卷二百十七 列傳四 卷二百十八 列傳五
卷二百十九 列傳六 卷二百二十 列傳七
卷二百二十一 列傳八 卷二百二十二 列傳九
卷二百二十三 列傳十 卷二百二十四 列傳十一
卷二百二十五 列傳十二 卷二百二十六 列傳十三
卷二百二十七 列傳十四 卷二百二十八 列傳十五
卷二百二十九 列傳十六 卷二百三十 列傳十七
卷二百三十一 列傳十八 卷二百三十二 列傳十九
卷二百三十三 列傳二十 卷二百三十四 列傳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五 列傳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六 列傳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七 列傳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八 列傳二十五
卷二百三十九 列傳二十六 卷二百四十 列傳二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列傳二十八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二十九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三十 卷二百四十四 列傳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三十二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三十三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三十四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三十五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三十六 卷二百五十 列傳三十七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三十八 卷二百五十二 列傳三十九
卷二百五十三 列傳四十 卷二百五十四 列傳四十一
卷二百五十五 列傳四十二 卷二百五十六 列傳四十三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四十四 卷二百五十八 列傳四十五
卷二百五十九 列傳四十六 卷二百六十 列傳四十七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四十八 卷二百六十二 列傳四十九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五十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五十一
卷二百六十五 列傳五十二 卷二百六十六 列傳五十三
卷二百六十七 列傳五十四 卷二百六十八 列傳五十五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五十六 卷二百七十 列傳五十七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五十八 卷二百七十二 列傳五十九
卷二百七十三 列傳六十 卷二百七十四 列傳六十一
卷二百七十五 列傳六十二 卷二百七十六 列傳六十三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六十四 卷二百七十八 列傳六十五
卷二百七十九 列傳六十六 卷二百八十 列傳六十七
卷二百八十一 列傳六十八 卷二百八十二 列傳六十九
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七十 卷二百八十四 列傳七十一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七十二 卷二百八十六 列傳七十三
卷二百八十七 列傳七十四 卷二百八十八 列傳七十五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七十六 卷二百九十 列傳七十七
卷二百九十一 列傳七十八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七十九
卷二百九十三 列傳八十 卷二百九十四 列傳八十一
卷二百九十五 列傳八十二 卷二百九十六 列傳八十三
卷二百九十七 列傳八十四 卷二百九十八 列傳八十五
卷二百九十九 列傳八十六 卷三百 列傳八十七
卷三百一 列傳八十八 卷三百二 列傳八十九
卷三百三 列傳九十 卷三百四 列傳九十一
卷三百十六 列傳一百三 卷三百十七 列傳一百四
卷三百十八 列傳一百五 卷三百十九 列傳一百六
卷三百二十 列傳一百七 卷三百二十一 列傳一百八
卷三百二十二 列傳一百九 卷三百二十三 列傳一百十
卷三百二十四 列傳一百十一 卷三百二十五 列傳一百十二
卷三百二十六 列傳一百十三 卷三百二十七 列傳一百十四
卷三百二十八 列傳一百十五 卷三百二十九 列傳一百十六
卷三百三十 列傳一百十七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一百十八
卷三百三十二 列傳一百十九 卷三百三十三 列傳一百二十
卷三百三十四 列傳一百二十一 卷三百三十五 列傳一百二十二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一百二十三 卷三百三十七 列傳一百二十四/a>
卷三百三十八 列傳一百二十五 卷三百三十九 列傳一百二十六
卷三百四十 列傳一百二十七 卷三百四十一 列傳一百二十八
卷三百四十二 列傳一百二十九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一百三十
卷三百四十四 列傳一百三十一 卷三百四十五 列傳一百三十二
卷三百四十六 列傳一百三十三 卷三百四十七 列傳一百三十四
卷三百四十八 列傳一百三十五 卷三百四十九 列傳一百三十六
卷三百五十 列傳一百三十七 卷三百五十一 列傳一百三十八
卷三百五十二 列傳一百三十九 卷三百五十三 列傳一百四十
卷三百五十四 列傳一百四十一 卷三百五十五 列傳一百四十二
卷三百五十六 列傳一百四十三 卷三百五十七 列傳一百四十四
卷三百五十八 列傳一百四十五 卷三百五十九 列傳一百四十六
卷三百六十 列傳一百四十七 卷三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八
卷三百六十二 列傳一百四十九 卷三百六十三 列傳一百五十
卷三百六十四 列傳一百五十一 卷三百六十五 列傳一百五十二
卷三百六十六 列傳一百五十三 卷三百六十七 列傳一百五十四
卷三百六十八 列傳一百五十五 卷三百六十九 列傳一百五十六
卷三百七十 列傳一百五十七 卷三百七十一 列傳一百五十八
卷三百七十二 列傳一百五十九 卷三百七十三 列傳一百六十
卷三百七十四 列傳一百六十一 卷三百七十五 列傳一百六十二
卷三百七十六 列傳一百六十三 卷三百七十七 列傳一百六十四
卷三百七十八 列傳一百六十五 卷三百七十九 列傳一百六十六
卷三百八十 列傳一百六十七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一百六十八
卷三百八十二 列傳一百六十九 卷三百八十三 列傳一百七十
卷三百八十四 列傳一百七十一 卷三百八十五 列傳一百七十二
卷三百八十六 列傳一百七十三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一百七十四
卷三百八十八 列傳一百七十五 卷三百八十九 列傳一百七十六
卷三百九十 列傳一百七十七 卷三百九十一 列傳一百七十八
卷三百九十二 列傳一百七十九 卷三百九十三 列傳一百八十
卷三百九十四 列傳一百八十一 卷三百九十五 列傳一百八十二
卷三百九十六 列傳一百八十三 卷三百九十七 列傳一百八十四
卷三百九十八 列傳一百八十五 卷三百九十九 列傳一百八十六
卷四百 列傳一百八十七 卷四百一 列傳一百八十八
卷四百二 列傳一百八十九 卷四百三 列傳一百九十
卷四百四 列傳一百九十一 卷四百五 列傳一百九十二
卷四百六 列傳一百九十三 卷四百七 列傳一百九十四
卷四百八 列傳一百九十五 卷四百九 列傳一百九十六
卷四百十 列傳一百九十七 卷四百十一 列傳一百九十八
卷四百十二 列傳一百九十九 卷四百十三 列傳二百
卷四百十四 列傳二百一 卷四百十五 列傳二百二
卷四百十六 列傳二百三 卷四百十七 列傳二百四
卷四百十八 列傳二百五 卷四百十九 列傳二百六
卷四百二十 列傳二百七 卷四百二十一 列傳二百八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二百九 卷四百二十三 列傳二百十
卷四百二十四 列傳二百十一 卷四百二十五 列傳二百十二
卷四百二十六 列傳二百十三 卷四百二十七 列傳二百十四
卷四百二十八 列傳二百十五 卷四百二十九 列傳二百十六
卷四百三十 列傳二百十七 卷四百三十一 列傳二百十八
卷四百三十二 列傳二百十九 卷四百三十三 列傳二百二十
卷四百三十四 列傳二百二十一 卷四百三十五 列傳二百二十二
卷四百三十六 列傳二百二十三 卷四百三十七 列傳二百二十四
卷四百三十八 列傳二百二十五 卷四百三十九 列傳二百二十六
卷四百四十 列傳二百二十七 卷四百四十一 列傳二百二十八
卷四百四十二 列傳二百二十九 卷四百四十三 列傳二百三十
卷四百四十四 列傳二百三十一 卷四百四十五 列傳二百三十二
卷四百四十六 列傳二百三十三 卷四百四十七 列傳二百三十四
卷四百四十八 列傳二百三十五 卷四百四十九 列傳二百三十六
卷四百五十 列傳二百三十七 卷四百五十一 列傳二百三十八
卷四百五十二 列傳二百三十九 卷四百五十三 列傳二百四十
卷四百五十四 列傳二百四十一 卷四百五十五 列傳二百四十二
卷四百五十六 列傳二百四十三 卷四百五十七 列傳二百四十四
卷四百五十八 列傳二百四十五 卷四百五十九 列傳二百四十六
卷四百六十 列傳二百四十七 卷四百六十一 列傳二百四十八
卷四百六十二 列傳二百四十九 卷四百六十三 列傳二百五十
卷四百六十四 列傳二百五十一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二百五十二
卷四百六十六 列傳二百五十三 卷四百六十七 列傳二百五十四
卷四百六十八 列傳二百五十五 卷四百六十九 列傳二百五十六
卷四百七十 列傳二百五十七 卷四百七十一 列傳二百五十八
卷四百七十二 列傳二百五十九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二百六十
卷四百七十四 列傳二百六十一 卷四百七十五 列傳二百六十二
卷四百七十六 列傳二百六十三 卷四百七十七 列傳二百六十四
卷四百七十八 列傳二百六十五 卷四百七十九 列傳二百六十六
卷四百八十 列傳二百六十七 卷四百八十一 列傳二百六十八
卷四百八十二 列傳二百六十九 卷四百八十三 列傳二百七十
卷四百八十四 列傳二百七十一 卷四百八十五 列傳二百七十二
卷四百八十六 列傳二百七十三 卷四百八十七 列傳二百七十四
卷四百八十八 列傳二百七十五 卷四百八十九 列傳二百七十六
卷四百九十 列傳二百七十七 卷四百九十一 列傳二百七十八
卷四百九十二 列傳二百七十九 卷四百九十三 列傳二百八十
卷四百九十四 列傳二百八十一 卷四百九十五 列傳二百八十二
卷四百九十六 列傳二百八十三 卷四百九十七 列傳二百八十四
卷四百九十八 列傳二百八十五 卷四百九十九 列傳二百八十六
卷五百十一 列傳二百九十八 卷五百十二 列傳二百九十九
卷五百十三 列傳三百 卷五百十四 列傳三百一
卷五百十五 列傳三百二 卷五百十六 列傳三百三
卷五百十七 列傳三百四 卷五百十八 列傳三百五
卷五百十九 列傳三百六 卷五百二十 列傳三百七
卷五百二十一 列傳三百八 卷五百二十二 列傳三百九
卷五百二十三 列傳三百十 卷五百二十四 列傳三百十一
卷五百二十五 列傳三百十二 卷五百二十六 列傳三百十三
卷百二十七 列傳三百十四 卷五百二十八 列傳三百十五
卷五百二十九 列傳三百十六 《清史稿》發(fā)刊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