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四在线播放免费观看中文版视频, 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忘忧草视频在线播放免费观看黄片下载,超碰人人爽爽人人爽人人,中国一级A片AAA片,欧美老妇肥熟高清,久久精品最新免费国产成人,久久人人97超碰CaOPOren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清史稿

 

卷五百 列傳二百八十七

◎遺逸一 李清(李模) 梁以樟(王世德) 閻爾梅(萬壽祺) 鄭與僑 曹元方莊元辰(王玉藻) 李長祥(王正中 董守諭) 陸宇鼎(弟宇燝、江漢)方以智(子中德等) 錢澄之 惲日初 郭金臺 朱之瑜 沈光文(陳士京)吳祖錫 太史公《伯夷列傳》,憂憤悲嘆,百世下猶想見其人。伯夷、叔齊扣馬而諫,既不能行其志,不得已乃遁西山,歌《采薇》,痛心疾首,豈果自甘餓死哉?清初,代明平賊,順天應人,得天下之正,古未有也。天命既定,遺臣逸士猶不惜九死一生以圖再造,及事不成,雖浮海入山,而回天之志終不少衰。迄於國亡已數(shù)十年,呼號奔走,逐墜日以終其身,至老死不變,何其壯歟!今為遺逸傳,凡明末遺臣如李清等,逸士如李孔昭等,分著於篇,雖寥寥數(shù)十人,皆大節(jié)凜然,足風后世者也。至黃宗羲等已見儒林傳,魏禧等已見文苑傳,馀或分見于孝友及藝術(shù)諸傳,則當比而觀之,以見其全焉。 李清,字心水,號映碧,興化人。天啟辛酉舉人,崇禎辛未進士,授寧波府推官?甲睿炭平o事中,同日上兩疏:一言御外敵當戰(zhàn)守兼治,不當輕言款;御內(nèi)寇當剿撫并用,不當專言撫。一言治獄不宜置失入,而獨罪失出,因論尚書劉之鳳不職狀。尋以天旱,復疏言此用刑鍛煉刻深所致,語侵尚書甄淑,淑遂劾清把持,詔鐫級,調(diào)浙江布政司照磨。無何,淑敗,即家起吏科給事中。疾朝臣日競門戶,疏言:“國家門戶有二:北門之鎖鑰,以三協(xié)為門戶;陪京之扃鍵,以兩淮為門戶。置此不問,而閧堂斫穴,長此安底?”疏入,不報。 京師陷,福王建號南京,遷工科都給事中。見朝政日壞,官方大亂,乃疏言:“大仇未雪,凡乘國難以拜官者,義將慚慟入地,宜急更前轍,以圖光復!庇謶崟r議以偏安自足,抗疏曰:“昔宋高之南渡也,說者謂其病於意足,若陛下於今日,其何足之有?以河、洛為豐、沛,則恭皇之舊封也,為恭皇所已有而不有,則不足;以金陵為長安,則高帝之始基也,為高帝所全有而不有,則不足。臣深望陛下無忘痛恥,以此志為中外倡也。儻陛下弛於上,則諸臣必逸於下,先帝之深仇,將安得而復哉?且宋之南渡,猶走李成,擒楊么,以靖內(nèi)制外。今則獻、瑤交熾,兩川危於累卵,汀、潮、南贛,并以警聞。北有既毀之室,南無可怡之堂,臣竊為陛下危之!”疏上,報聞而已。 有司始謚莊烈帝為思宗,清言廟號同於漢后主禪,請易之。又請補謚太子、二王及開國、靖難并累朝死諫諸臣,或以為迂,嘆曰:“士大夫廉恥喪盡矣!不於此時顯微闡幽,激發(fā)忠義之氣,更復何望耶?”清事兩朝,凡三居諫職,章奏后先數(shù)十上,并寢閣不行。 尋遷大理寺左寺丞,遣祀南鎮(zhèn),行甫及杭,而南都失守矣。乃由間道趨隱松江,又渡江寓高郵,久乃歸故園,杜門不與人事。當?shù)缹宜]不起,凡三十有八年而歿。清忠義蓋出天性,莊烈帝之變,適在揚州,聞之,號慟幾絕。自是每遇三月十九日,必設位以哭。嘗曰:“吾家世受國恩,吾以外吏,蒙先帝簡擢,涓埃未報。”國亡后,守其硜硜,有死無二,蓋以此也。 晚著書自娛,尤潛心史學,為史論若干卷,又刪注南、北二史,編次南渡錄等書,藏於家。 李模,字子木,吳縣人。天啟乙丑進士,授東莞知縣?甲,入為御史。因劾論中官,謫南京國子監(jiān)典籍。福王立,封四鎮(zhèn)為侯、伯,模上言:“擁立時,陛下不以得位為利,諸臣何敢以定策為功?甚至侯、伯之封,輕加鎮(zhèn)將。夫諸將事先帝未收桑榆之效,事陛下未彰汗馬之績,方應戴罪,何有勛勞?使諸將果忠義者,必先慰先帝殉國之靈,而后可膺陛下延世之賞!眻舐。尋改為河南道御史。馬、阮亂政,嘆曰:“事無可為矣!”即請告,不復出。杜門里居,三十年如一日。幼與徐汧為總角交,汧死國事,為恤其家而存其孤,不渝舊好。年八十,卒於家。 梁以樟,字公狄,清苑人。與兄以棻、弟以桂,并知名,時號“三梁”。以樟負異才,八歲讀書家塾中,值壁裂,作壁裂歌云:“壁猛裂,龍驚出!币娬叽笃嬷。十六歲補弟子員,受知左光斗。崇禎己卯舉鄉(xiāng)試第一,明年成進士。命試騎射,進士皆書生,夙不習,以樟獨躍馬彎弓,矢三發(fā),的皆應弦破,觀者嘆異。即授河南太康知縣。 中原盜起十馀年,所在荼毒,督撫莫能辦,率倡撫議,茍且幸無事,盜且服且叛。而河南比年大旱蝗,人相食,民益蜂起為盜。人為以樟危,僉都御史史可法以其有經(jīng)世略,獨勸之行。抵任,探知境內(nèi)賊凡三十六窟,於是練鄉(xiāng)勇,修城堡,嚴保甲;募死士,入賊巢。伺賊出入。嘗夜半馳風雪中,帥健兒密搗賊壘,賊驚佚,擒其渠,毀巢而歸。居半載,境內(nèi)賊悉平。調(diào)商丘,時李自成犯開封,不能破,乃東攻歸德。以樟嬰城血戰(zhàn)三日夜,城陷,妻張率家人三十口自焚死,事具明史。 以樟被重創(chuàng),仆亂尸中,死復甦,商民救之出,奔淮上,被逮讞請室。賊入潼關(guān),復渡河東犯,京師震動。以樟乃從獄中上疏:“請皇太子撫軍南京,輔以重臣,假便宜從事,系人心。倡召豪杰義旅,大起勤王兵。擇宗室賢才,分建要地,而重督撫權(quán),行方鎮(zhèn)遺意,合力拒!笔枭希瑘(zhí)政尼之。 迨出獄,而都城陷。福王立,以樟自德州、臨清南下,與各郡邑建義文武吏及諸豪士歃血盟,人皆感憤流涕,受約束待命。渡淮見可法,因建議:“山東、河北為江南藩蔽,若無山東、河北,是無中原、江北,無中原、江北,區(qū)區(qū)江南,豈能自守耶?今宜於河南北、山東,設三大鎮(zhèn),仿唐節(jié)度使、宋經(jīng)制招討使之制,以大臣文武兼資者為之。寬其文法,使自為戰(zhàn)守,而閣部大治兵,居中馭之。”又言:“北方人心向順,宜及時撫為我用,否則忠者不能支,黠者反戈相向矣!鼻昂笞嘤洶贁(shù)十。而馬士英專政,貨鬻官爵,用逆黨阮大鋮為兵部尚書,競立門戶,斥忠讜之士,君臣日夜酣樂。左良玉、高杰、劉澤清等各擁兵跋扈,莫能制。以樟知事不可為,憤郁成疾,辭去?煞ㄈ耘e以樟為兵部職方司主事,經(jīng)理開、歸。 未幾,揚州破,可法死,南都相繼潰。以樟遂與以棻遯跡寶應之葭湖,買田數(shù)十畝,躬耕自給。清初,召用勝國諸臣,以樟年才三十七,朝貴致書勸駕,不應。自筑忍冬軒,日與張、孫爾靜講學其中,四方之士,若閻爾梅、王猷定、劉純學、崔干城、僧松隱暨其鄉(xiāng)人王世德父子,時時過以樟劇飲,慷慨激昂,繼以涕泣。晚年偕喬出塵、陳鈺、朱克生、劉中柱結(jié)文字社?滴跛哪昶咴率迦眨俗髡搶W數(shù)百言,擲筆而卒,年五十八。世德之子潔、源,集其理學、經(jīng)濟諸書及詩、古文合為一編,曰梁鷦林先生全書,今傳世者,惟卬否詩集而已。 世德,字克承,自號霜皋,北平人。少襲錦衣衛(wèi)指揮僉事。北部陷,拔刀將引決,為仆所奪,妻魏已率婦女赴井死,遂易僧服,與以樟偕隱。嘗憤野史誣罔,不可傳信后世,欷歔扼腕,作崇禎遺錄一卷,自序之,康熙間修明史,有司錄其副本上史館。三十二年,卒,年八十有一。子源,以手藁殉葬。 閻爾梅,字用卿,號古古,沛縣人。崇禎庚午舉人。李自成陷北京,爾梅上書請兵北伐,并盡散家財,結(jié)死士,為前驅(qū)。自成黨武愫至沛,屢使招爾梅,以碎牒大罵下獄,愫敗,乃免。赴史可法之聘,參軍事,首勸渡河復山東,不聽。時高杰為許定國所殺,河南大亂,爾梅又說可法西行鎮(zhèn)撫之。杰部將約束待命,可法為設提督統(tǒng)其眾,而自退保揚州。爾梅力阻之,請開幕府徐州,號召河南北義勇,得以一成一旅規(guī)畫中原。又請空名告身數(shù)百紙,乘時布發(fā),視忠義為鼓勵,俾逋寇叛帥不得以逾時渙散,少有睥睨。策皆不行,遂貽以書而去。 及可法殉節(jié),爾梅走淮安,就劉澤清、田仰,畫戰(zhàn)守策,復不聽。師入淮,爾梅率河北壯士伏城外,眾懼阻,羽士陶萬明特庇之。巡撫趙福星以書招,爾梅痛哭謝之。乃散其眾,遁海上,祝發(fā),稱蹈東和尚。復走山東,聯(lián)絡四方魁杰,謀再舉。又至河南,至京師,以山東事發(fā)被捕,下濟南獄,脫走還沛。名捕急,弟爾羹、侄御九皆就逮,妻、妾同自縊。 爾梅乃讬死夜遁,變名翁深,字藏若,歷游楚、蜀、秦、晉九省。過關(guān)中,與王弘撰等往還。北至榆林,從寧夏入蘭州。凡十年,獄解,始還。未幾,為仇家所攀,復出亡,龔鼎孳救之,得免。北謁思陵,又東出榆關(guān)。還京,會顧炎武,復游塞外。至太原,訪傅山,結(jié)歲寒之盟。爾梅久奔走,歷艱險,不少阻。后見大勢已去,知不可為,乃還沛。寄於酒,醉則罵座。?辉唬骸拔嵯仁牢从惺苏撸瑖,破家為報仇,天下震動。事雖終不成,疾風勁草,布衣之雄足矣!”遂高歌起舞。泣數(shù)行下。居數(shù)歲卒。年七十有七。 爾梅博學善詩,有白耷山人集。 萬壽祺,字介若,世稱年少先生,徐州人。與爾梅同郡,又同歲生,同舉鄉(xiāng)試,志節(jié)皆 同,既同舉事。南都破,江以南義師云起。沈自炳、戴之俊、錢邦芑起陳湖,黃家瑞、陳子龍起泖,吳易起笠澤,皆與會師,謀恢復。兵潰,壽祺被執(zhí),不屈,將及難,有陰救之者,囚系月馀,得脫。乃渡江歸隱,筑室浦西,妻徐、子睿,灌園以自給。髡首被僧衣,自稱明志道人、沙門慧壽,而飲酒食肉如故。時渡江而南,訪知舊,吊故壘。遺民故老過淮陰者,亦輒造草堂,流連歌哭,或淹留旬月。雖隱居,固未嘗一日忘世也。順治九年,卒。 壽祺善詩、文、書、畫,旁及琴、劍、棋、曲、雕刻、刺繡,亦靡弗工妙。爾梅論有明一代書,推為第一。著有隰西草堂集。 初,爾梅、壽祺同謀舉事,一起江北,一起江南,先后相呼應。及事敗,爾梅出走,思得一當。壽祺留江、淮觀世變,不幸先死。爾梅獨奔走三十馀年,亦終無所就。后世稱“徐州二遺民”,常為之太息云。 鄭與僑,字惠人,號確菴,濟寧人。五歲父歿,母張以祖遺田讓之仲,獨取遺書一篋授僑,曰:“兒讀此,可飽也!”與僑發(fā)奮力學,崇禎丙子舉於鄉(xiāng)。時流寇充斥山左,與僑以濟寧為漕艘咽喉地,倡義與城守張世臣、舉人孟瑄并力殺賊,城賴以完。有賊郭升者,將至濟寧州,吏議迎款,囑與僑草表,力拒乃止。及賊至,與僑率鄉(xiāng)人殲之,遂徙家淮陽。 史可法方開府淮上,聞與僑名,奏為儀真令,而吏部以其前守濟寧功,改除揚州府推官。揚州為興平伯高杰列藩地,其將卒多驕橫,稍不當意,抽刀剚人,與僑悉裁之以法。巡按御史何綸薦以推官監(jiān)江、海軍,駐通州。 江南失守,與僑奉母之武林,總督張存仁、經(jīng)略洪承疇奇其才,欲官之,皆謝不起。后歸濟上,立社教授生徒,絕口不談時事。嘗遍游秦、晉、川、蜀、荊、楚、吳、越諸勝,著有確菴稿、丹照集、爭光集、濟寧遺事、秦邊記要等書。卒,年八十有四。自為壙志。 曹元方,字介皇,海鹽人。父履泰,明兵部侍郎,以忠直著。元方,崇禎癸未進士,南京建號,授常熟知縣。時大學士馬士英擅國政,有薦元方署職方司事者,士英亦藉元方名,冀往謁附己,元方訖不往。上疏言原遵定制補外吏,語侵士英,士英怒,卒與令常熟。常熟為吳中煩劇邑最,當金陵草創(chuàng),所在兵與民交狃無寧晷。元方措兵餉,惜民力,俱帖然,邑稱治。 金陵敗,棄官歸,履泰先獲譴謫戍,亦適歸。父子相謂,於義不可晏然以居。元方先變姓名,間道入閩,至建寧,謁唐王。即授吏部文選司主事,晉驗封司郎中。頃之,履泰亦由海道至,即授太常卿,晉兵部右侍郎。父子俱以忠義激發(fā),間關(guān)來,一時咸偉之。 當是時,鄭芝龍久以桀寇內(nèi)附,崇其秩號,姑息為養(yǎng)驕,至是益甚,志叵測。元方抗疏,自請出視江上師,閱封守,欲從外為重內(nèi)計。得召對,加御史銜,賜白金,揮涕以行。至浦城,則江上潰兵接踵狼狽下,元方倉卒走,計后圖。履泰從唐王趨贛州,遇兵,投身崖石下,絕復甦。舁至僧舍,輾轉(zhuǎn)至浦城,父子得相見。 履泰疾甚,先歸,旋卒於家。元方聞,乃亟歸,微服挈母及妻子行,寄食旅舍中。久之,事稍定,卜居硤石村,筑草堂,自號耘庵。以老卒,年八十有二。 莊元辰,字起貞,晚字頑菴,鄞人,學者稱漢曉先生。賦性嚴凝,不隨人唯阿。崇禎丁丑進士,授南京太常博士。甲申之變,一日七至中樞史可法之門,促以勤王,福王立,議推科臣,總憲劉宗周、掌科章正宸皆舉元辰為首,而馬士英密遣私人致意曰:“博士曷不持門下刺上謁相公?掌科必無他屬!本苤。中旨僅授刑部主事。已而阮大鋮欲興同文之獄,元辰曰:“禍將烈矣!”遽行,未幾而留都亡。 錢肅樂之起事也,元辰破家輸餉,時降臣謝三賓為王之仁所脅,以餉自贖。及肅樂與之仁赴江上,三賓潛招兵,眾疑之。明經(jīng)王家勤謂肅樂曰:“浙東沿海皆可以舟師達鹽官,倘彼乘風而渡,列城且立潰矣,非分兵留守不可!泵C樂曰:“是無以易吾莊公者!膘妒枪餐圃饺纬鞘厥,分兵千人屬之,以四明驛為幕府,家勤及林時躍參其事。元辰日耀兵巡諸堞里,人呼為“城門軍”,三賓不敢動。乃迎魯王於天臺,鄞始解嚴。 晉吏科都給事中,遷太常卿。上疏言:“殿下大仇未雪,舉兵以來,將士宣勞於外,編氓殫藏於內(nèi),臥薪嘗之不遑,而數(shù)月來,頗安逸樂。釜魚幕燕,撫事增憂,則晏安何可懷也?敵在門庭,朝不及夕,有深宮養(yǎng)優(yōu)之心,安得有前席借箸之事,則蒙蔽何可滋也?天下安危,讬命將相,今左右之人,頗能內(nèi)承色笑,則事權(quán)何可移也?五等崇封,有如探囊,有為昔時佐命元臣所不能得者,則恩膏何可濫也?陛下試念兩都黍離麥秀之悲,則居處必不安;試念孝陵、長陵銅駝荊棘之慘,則對越必不安;試念青宮二王之辱,則撫王子何以為情;試念江干將士列邦生民之困,則衣食可以俱廢!笔枞耄瑘舐。已又言中旨用人之非,累有封駁,王不能用。 時三賓夤緣居要,而馬士英又至,元辰言:“士英不斬,國事必不可為!”貽書同官黃宗羲、林時對云:“蕞爾氣象,似惟恐其不速盡者,區(qū)區(qū)憂憤,無事不痛心疾首,以致咳嗽纏綿,形容骨立。原得以微罪,成其山野!彼炱蛐。 未幾,大兵東下,乃狂走深山中,朝夕野哭。元辰故美須眉,顧盼落落,至是失其面目,巾服似頭陀,一日數(shù)徙,莫知所止,山中人亦不復識。忽有老婦呼其小字曰:“子非念四郎邪?”因嘆曰:“吾晦跡未深,奈何?”順治四年,疽發(fā)背,戒勿藥,曰:“吾死已晚,然及今死猶可!彼熳洹 王玉藻,字質(zhì)夫,江都人。崇禎癸未進士,授慈溪知縣。少詹項煜以從逆亡命,玉藻及慈民馮元飚均出其門,遂匿於馮氏。慈人斃煜於水,玉藻置不問。有明士習重闈誼,或以為過,玉藻曰:“吾豈能為向雄之待鍾會哉!夫君臣之與師友,果孰重?”聞者悚然。 金陵破,魯王監(jiān)國,玉藻乃與沈宸荃起兵,晉御史,仍行縣。復募義勇,請赴江上自劾,略謂:“今恃以自保者,惟錢唐一江,待北兵渡江而后御,曷若御之於未渡之先?臣原以身先之!”乃解縣事,以兵科都給事往軍前。時駐兵江上者,有方國安、王之仁、孫嘉績、熊汝霖、章正宸、鄭道謙、錢肅樂、沈光文、陳潛夫、黃宗羲,咸各自為軍,兵餉交訌,莫敢先進。既不予玉藻以餉,復陳劃地分餉,又不聽,玉藻乃力請還朝。 既入諫垣,上封事十馀,略謂:“北兵之可畏者在勇,而我軍之可慮者在怯,怯由於驕,兵驕由於將驕。今統(tǒng)兵之將,無汗馬之勞,輒博五等之封,安得不啟以驕心?驕則畏戰(zhàn),非稍加裁抑,恐無以戢其囂陵之氣!庇种^:“宜用海師窺吳淞,以分杭州北兵之勢。又劉宗周、祁彪佳諸臣,宜加褒忠之典!币允遣粸橹T臣所喜,乃力求罷職。時元辰為太常,固乞留之,謂:“古人折檻旌直,今令直臣去國,豈國家之福!”玉藻感其言,供職如初。 浙東再破,玉藻追魯王蹕,弗及,自投於池,水涸,不得死,乃以黃冠遯於剡溪。資糧俱盡,采野葛為食。妻李,遼東巡撫植女,知書明大義,在浙右時,屢脫簪珥佐軍興;偕入剡溪,命二子方岐、方嶷拾墮樵,不以窮阨易操。適四明山寨競起義軍,以書致玉藻,玉藻思乘間入舟山,為偵騎所遏,不果往。每臨流讀所作詩,輒激勵慷慨,仰天起舞,或朝夕悲歌,與門人熊亦方相和答。繼亦方以癲死,玉藻歸隱北湖,誓不易衣去發(fā),作絕詞以逝。遺命不冠而斂。 李長祥,字研齋,達州人。崇禎癸未進士。初以諸生練鄉(xiāng)勇助城守,后選庶吉士,吏部薦備將帥之選。或曰:“天子果用公,計安出?”嘆曰:“不見孫白谷往事乎?今惟有請便宜行事,雖有金牌,亦不受進止。平賊后,囚首闕下受斧鉞耳!”聞者咋舌。賊日逼,上疏請急令大臣輔太子出鎮(zhèn)津門,以提調(diào)勤王兵。不果行,而京師潰,為賊所掠,乘間南奔。 福王立,改監(jiān)察御史,巡浙鹽。魯王監(jiān)國,加右僉都御史,督師西行,而江上師又潰。魯王航海去,長祥以馀眾結(jié)寨上虞之東山。時浙江諸寨林立,四出募餉,居民苦之。獨長祥與張煌言、王翊三營,且屯且耕,井邑不擾。監(jiān)軍鄞人華夏者,為之聯(lián)絡布置,請引舟山之兵,連大蘭諸寨,以定鄞、慈五縣,因下姚江,會師曹娥,合偁山諸寨以下西陵。僉議奉長祥為盟主,刻期將集,而為降紳謝三賓所發(fā),引兵來攻。前軍張有功被執(zhí),死。中軍與百夫長十二人,期以次日縛長祥為獻。晨起,十二人忽自相語:“奈何殺忠臣?”折矢扣刃,偕誓而遯。 長祥匿丐人舟中,入紹興城。居數(shù)日,事益急,復遯至奉化,依平西伯朝先。朝先亦蜀人,得其助,復合眾於夏蓋山,晉兵部左侍郎。請合朝先之眾,聯(lián)絡沿海,以為舟山衛(wèi)。張名振忌之,襲殺朝先,長祥僅免。舟山破,亡命江、淮間,總督陳錦捕得之,安置江寧。未幾,乘守者之怠,逸去。由吳門渡秦郵,奔河北,遍歷宣府、大同,復南下百粵。晚歲,始還居毗陵,筑讀易堂以老。 王正中,字仲捴,保定人。崇禎丁丑進士。魯王監(jiān)國,以兵部職方司主事攝馀姚縣事。時義軍猝起,市魁、里正得一劄付,輒入民舍括金帛,郡縣不敢誰何。正中既視事,令各營取餉必經(jīng)縣,否則以盜論。 總兵陳梧渡海掠馀姚,正中遣民兵擊殺之,諸營大譁,責正中擅殺大將。黃宗羲言於監(jiān)國曰:“梧借喪亂以濟其私,致犯眾怒,是賊也。正中守土,當為國保民,何罪之有?”議乃息。張國柱、田仰、荊本徹各率所部過姚江,舳艫蔽空而下,以正中嚴備,不敢犯,皆帖帖趣行。國柱后從定海入,縱兵焚掠,正中單騎入其軍,呵止之,國柱迄不得逞。尋擢監(jiān)察御史,諸軍從浙西來會,一聽約束,眾倚之若嚴城焉。 尋以株連系獄,論死。獄中有閩人柯仲蜅者,精星象,正中欲從受業(yè),援黃霸從夏侯勝授經(jīng)事為說,數(shù)年講習不怠,洞悉天官、律呂、度數(shù)諸書,復從黃宗羲學壬遁、孤虛之術(shù)。宗羲嘆曰:“傳吾絕學者,仲捴一人耳!”遂造監(jiān)國魯元年丙戌大統(tǒng)歷以進。浙東亡,避竄山中,貧不能自存,傍鑒湖佃田五畝,佐以醫(yī)卜自給?滴趿,卒,年六十九。著有周易註、律書詳註。 董守諭,字次公,鄞縣人。舉人。魯王監(jiān)國,召為戶部貴州司主事。時熊汝霖、孫嘉績首事起兵,然皆書生,不知調(diào)度。乃迎方國安、王之仁,授之軍政,凡原設營兵、衛(wèi)軍俱隸之。孫、熊所統(tǒng),惟召募數(shù)百人。 方、王兵既盛,反惡當國者有所參決,因而分餉分地之議起。分餉者,正兵食正餉,田賊之出也,方、王主之;義兵食義餉,勸捐無名之徵也,熊、孫諸軍主之。分地者,某正兵,支某邑正餉;某義兵,支某邑義餉也。魯王令廷臣集議,方、王司餉者,皆至殿陛譁爭,守諭曰:“諸君起義旅,咫尺天威,不守朝廷法乎?”乃稍退。守諭又進曰:“義餉有名無實,以之饋義兵,必不繼。即使能繼,誰為管庫?今請以一切稅供悉歸戶部,計兵而后授餉,覈地之遠近,酌給之后先,則兵不絀於食,而餉可以時給也!狈健⑼蹼m不從,然所議正,無以難也。 之仁請收漁船稅,守諭曰:“今日所恃者人心耳,漁戶巳辦漁丁稅矣,若再苛求,民不堪命,人心一搖,國何以立?”久之,又請行稅人法,請塞金錢湖為田,官賣大戶祀田贍軍,三疏皆下部議,兵士露刃以待覆,守諭力持不可。之仁大怒,謂:“行朝大臣不敢裁量幕府,戶曹小臣敢爾阻大事邪?”檄召守諭,將殺之,魯王不能禁,令且避。守諭慷慨對曰:“司餉守正,臣分也。生殺出主上,武寧雖悍將,何為者?臣任死王前,聽武寧以臣血濺丹墀可耳!”於是舉朝忿怒,曰:“之仁反邪,何敢無王命而害餉臣!”之仁乃止。 明年,莊烈帝大祥,守諭請謁朝堂哭,三軍縞素一日,遷經(jīng)筵日講官,兼理餉事。魯王航海,守諭不及從,遂遯跡荒郊,旋卒。著有攬?zhí)m集。 陸宇鼎,字周明,鄞縣人。諸生?犊袣夤(jié)。時有弟子訟其師,師不得直。宇鼎詣文廟,慟哭伐鼓,卒直其師而后止。明亡,嘗與黃宗羲謀舉事,其所與計畫者,皆四方知名士。其城西田舍,複壁柳車,雜賓死友。計敗,喜事乃益甚。江湖間多傳其姓名,以為異人。 南都破,甬東師起,宇鼎毀家紓餉。翁洲又破,宇鼎捐金與諜者,令訪死事消息。張肯堂之孫以俘至,亟治橐饘入獄視之,語其弟宇巇使為脫系。董志寧之喪在海上,宇鼎致而葬之。旋為降卒所誣,捕入省獄,獄具,宇鼎無所詿誤,脫械出門,未至館而卒。 宇鼎以好事盡其家產(chǎn),室中所有,惟草薦敗絮及故書數(shù)百卷。訃聞,家人整理其室,得布囊於亂書之下,發(fā)而視之,則赫然人頭也。宇巇識其面目,捧之而泣曰:“此故少司馬篤庵王公頭也!”初,司馬兵敗,梟城闕,宇鼎思收葬之,每徘徊其下。一日,見暗中有叩首而去者,跡之,走入破室。宇鼎曰:“子何人?”其人曰:“余毛明山,曾以卒伍事司馬,今不勝故主之感耳!”宇鼎相與流涕,而詣江子云計所以收其頭者。子云名漢,錢肅樂部將也。失勢家居,會端陽競渡,游人雜沓,子云紅笠握刀,從十馀人登城遨戲。至梟頭所,問守卒曰:“孰戴此頭也者?”卒以司馬對。子云佯怒曰:“嘻!吾怨家也,亦有是日乎?”拔刀擊之,繩斷墮地,宇鼎、明山已豫立城下。方是時,龍舟噪甚,人無回面易視者,宇鼎以身蔽,明山拾頭雜儔人而去。宇鼎祀之書室,蓋十二年矣,而家人無知者。至是宇燝始瘞之。 宇燝,宇鼎第五弟,字春明。負才自喜,俯視一切。宇鼎風格棱棱不可犯,而宇燝稍濟之以和,故世人親之如夏日冬日之分。然其刻意勵行,雖嚬笑皆歸名節(jié),則一也。丙戌后,棄諸生與諸遺民游,荒亭木末,時聞野哭。 同里秀才杜懋俊,仗義死難,藏其遺孤。桐城方授,避地來鄞,宇巇館之湖樓中。授卒,宇巇經(jīng)紀其喪,收拾遺文以致其家。性嗜異書,晚年,家既貧,不能具寫官,乃手鈔之,瀕病不倦。從子官山左,令其訪東萊趙士喆遺書,垂歿,尚以其書未至為恨。自棄諸生,即練衣蔬食,叢林以為佞佛,爭勸之披緇,宇巇笑不答。及遺命不作佛事,眾始瞿然。卒,年六十六。著觀日堂集八卷。 漢,錢塘人。為肅樂所倚恃,授以都督僉事總兵官。師至閩,幾下福州,漢功為多。侍郎馮景第之乞師日本也,請與偕行。及歸,漢曰:“東師必不出也!”已而果然。肅樂既卒,漢侍母居鄞,種蔬自給,四壁無長物,惟馀肅樂所贈寶刀一而已。每語及肅樂,則淚淋淋下,抑郁終。 方以智,字密之,桐城人。父孔召,明湖廣巡撫,為楊嗣昌劾下獄,以智懷血疏訟冤,得釋,事具明史。以智,崇禎庚辰進士,授檢討。會李自成破潼關(guān),范景文疏薦以智,召對德政殿,語中機要,上撫幾稱善。以忤執(zhí)政意,不果用。京師陷,以智哭臨殯宮,至東華門,被執(zhí),加刑毒,兩髁骨見,不屈。 賊敗,南奔,值馬、阮亂政,修怨欲殺之,遂流離嶺表。自作序篇,上述祖德,下表隱志。變姓名,賣藥市中。桂王稱號肇慶,以與推戴功,擢右中允。扈王幸梧州,擢侍講學士,拜禮部侍郎、東閣大學士,旋罷相。固稱疾,屢詔不起。嘗曰:“吾歸則負君,出則負親,吾其緇乎?” 行至平樂,被縶。其帥欲降之,左置官服,右白刃,惟所擇,以智趨右,帥更加禮敬,始聽為僧。更名弘智,字無可,別號藥地?滴跏,赴吉安,拜文信國墓,道卒,其閉關(guān)高座時也。友人錢澄之,亦客金陵,遇故中官為僧者,問以智,澄之曰:“君豈曾識耶?”曰:“非也。昔侍先皇,一日朝罷,上忽嘆曰:‘求忠臣必於孝子!’如是者再。某跪請故,上曰:‘早御經(jīng)筵,有講官父巡撫河南,坐失機問大辟,某薰衣,飾容止如常時。不孝若此,能為忠乎?聞新進士方以智,父亦系獄,日號泣,持疏求救,此亦人子也!杂檹蛧@,俄釋孔召,而辟河南巡撫,外廷亦知其故乎?”澄之述其語告以智,以智伏地哭失聲。 以智生有異稟,年十五,群經(jīng)、子、史,略能背誦。博涉多通,自天文、輿地、禮樂、律數(shù)、聲音、文字、書畫、醫(yī)藥、技勇之屬,皆能考其源流,析其旨趣。著書數(shù)十萬言,惟通雅、物理小識二書盛行於世。 子中德,字田伯,著古事比。以智構(gòu)馬、阮之難,中德年十三,撾登聞鼓,訟父冤。父出亡,偕諸弟徒步追從。中通,字位伯,精算術(shù),著數(shù)度衍,見疇人傳。中屨,字素伯,幼隨父於方外,備嘗險阻,著古今釋疑。 錢澄之,字飲光,原名秉鐙,桐城人。少以名節(jié)自勵。有御史巡按至皖,盛儀從,謁孔子廟,諸生迎迓門外。澄之忽前扳車,御史大駭,止車,因抗聲數(shù)其穢行。御史故閹黨,方自幸脫“逆案”,內(nèi)懼不敢究其事。澄之以此名聞。是時復社、幾社始興,比郡中主壇坫者,宣城沈壽民,池陽吳應箕,桐城則澄之及方以智,而澄之又與陳子龍、夏允彝輩聯(lián)云龍社,以接武東林。澄之體貌偉然,好飲酒,縱談經(jīng)世之略。嘗思冒危難,立功名。 阮大鋮既柄用,刊章捕治黨人,澄之先避吳中,妻方赴水死,事具明史。於是亡命走浙、閩,入粵,崎嶇險絕,猶數(shù)從鋒鏑間支持名義不少屈。黃道周薦諸唐王,授吉安府推官,改延平府。桂王時,擢禮部主事,特試,授翰林院庶吉士,兼誥敕撰文。指陳皆切時弊,忌者眾,乃乞假,間道歸里。結(jié)廬先人墓旁,環(huán)廬皆田也,自號曰田間,著田間詩學、易學。 澄之嘗問易道周,依京房、邵雍說,究極數(shù)學,后乃兼求義理。其治詩,遵用小序首句,於名物、訓詁、山川、地理尤詳。自謂著易、詩成,思所以翊二經(jīng)者,而得莊周、屈原,乃復著莊屈合詁。蓋澄之生值末季,離憂抑郁無所泄,一寓之於言,故以莊繼易,以屈繼詩也。又有藏山閣詩文集。卒,年八十二。 惲日初,字仲升,號遜菴,武進人。崇禎癸酉副榜。久留京師,應詔上備邊五策,不報。知時事不可為,乃歸隱天臺山。兩京亡,唐王立福州,魯王亦監(jiān)國紹興,吏部侍郎姜垓薦日初知兵,魯王遣使聘之,固辭不起。大兵下浙,避走福州;福州破,走廣州;廣州復破,乃祝發(fā)為浮圖,復至建陽。 是時唐王被執(zhí)死,魯王亦敗走海外,湖廣何騰蛟、江西楊廷麟等皆前后覆滅,而明遺臣尚擁殘旅,遙奉永歷。金壇人王祈聚眾入建寧,屬縣多響應。日初曰:“建寧,入閩門戶,能守,則諸郡安,然不扼仙霞關(guān),建寧終不守也。欲取仙霞,宜先取蒲城!蹦饲查L子楨隨副將謝南云先趨蒲城,失利,皆死。而御史徐云兵連入數(shù)州縣,銳甚,日初說令夜入蒲城,自督兵繼進。會大雷雨,人馬沖泥淖,行不能速,軍遂潰。建寧被圍,王使兵部尚書揭重熙赴援。日初上書,請逕取蒲城,斷仙霞嶺餉道,徐與圍中諸將夾擊之。重熙巡至邵武,不能進,建寧遂破,王祈力戰(zhàn)死。日初收殘卒走廣信,尋入封禁山中,數(shù)日糧盡,喟然曰:“天下事壞散已數(shù)十年,不可救正。然莊烈帝殉社稷,薄海茹痛,小臣愚妄,謂即此可延天命。今乃至此,徒毒百姓,何益?”遂散眾,獨行歸常州。久之,張煌言與鄭成功軍薄江寧,敗走。訛傳張弟鳳翼乃日初門人,從師匿,縣官將收捕,日初色如常,曰:“吾當死久矣!奔榷陆狻W,年七十有八。 少與楊廷樞等交,於百氏無所不窺,尤喜宋儒書。及從劉宗周游,學益進,嘗上書申 救,義聲震天下。丙戌后,累至山陰哭祭,為之行狀,近十萬言。晚服浮圖服,而言學者多宗之。無錫高世泰重葺東林書院,日初與同志習禮其間。知常州府駱鍾泰屢求見,不納。去官后,與一見,言中庸要領,喜而去,曰:“不圖今日得聆大儒緒論也!” 次子桓,在建寧被掠,不知所終;少子格,字壽平,見藝術(shù)傳。 郭金臺,字幼隗,湘潭人,本姓陳氏,名湜。年十五,遭家難,賴中表郭氏卵翼得脫,遂為繼。弱冠有聲黌序間,萬歷間,兩中副車。崇禎朝,屢以名薦,不起;例授官,亦不拜。既南渡,隆武鄉(xiāng)試登賢書,督師何騰蛟論薦,授職方郎中。再起監(jiān)軍僉事,有司敦迫,皆以母老病辭不就。避跡山中,然於時事多所論列。一二枕戈泣血之士,崎嶇嶺海,經(jīng)營措置,不遺馀力。當是時,潰卒猖獗,積尸盈野,百里無人煙。金臺請於督師,命偏裨主團練,力率鄉(xiāng)勇,鍛矛戟,峙芻糗,鄉(xiāng)人全活者以數(shù)萬計。 清初,當局特疏薦於朝,力請得免。晚授徒衡山,深衣幅巾,足不履戶外,絕口不談世事。惟論列當時殉難諸人,輒欷歔流涕?滴跏迥辏约沧潇都,年六十有七。自題其墓曰“遺民郭某之墓”。著有石村詩文集,五經(jīng)駢語,博物匯編。 朱之瑜,字魯玙,號舜水,馀姚人,寄籍松江。少有志概,九歲喪父,哀毀逾禮。及長,精研六經(jīng),特通毛詩。崇禎末,以諸生兩奉徵辟,不就。福王建號江南,召授江西按察司副使,兼兵部職方司郎中,監(jiān)方國安軍,之瑜力辭。臺省劾偃蹇不奉詔,將逮捕,乃走避舟山,與經(jīng)略王翊相締結(jié),密謀恢復。渡海至日本,思乞師。魯王監(jiān)國,累徵辟,皆不就。又赴安南,見國王,強令拜,不為屈,轉(zhuǎn)敬禮之。 復至日本,時舟山既失,之瑜師友擁兵者,如朱永祐、吳鍾巒等皆已死節(jié),乃決蹈海全節(jié)之志,遂留寓長崎。日人安東守約等師事之,束脩敬養(yǎng),始終不衰。日本水戶侯源光國厚禮延聘,待以賓師,之瑜慨然赴焉。每引見談論,依經(jīng)守義,曲盡忠告善道之意。教授學者,循循不倦。 日人重之瑜,禮養(yǎng)備至,特于壽日設養(yǎng)老之禮,奉幾杖以祝。又為制明室衣冠使服之,并欲為起居第,之瑜再辭曰:“吾藉上公眷顧,孤蹤海外,得養(yǎng)志守節(jié),而保明室衣冠,感莫大焉!吾祖宗墳墓,久為發(fā)掘,每念及此,五內(nèi)慘烈。若豐屋而安居,豈我志乎?”乃止。 之瑜為日人作學宮圖說,商榷古今,剖微索隱,使梓人依其圖而以木模焉,棟梁枅椽,莫不悉備。而殿堂結(jié)構(gòu)之法,梓人所不能通曉者,親指授之。度量分寸,湊離機巧,教喻縝密,經(jīng)歲而畢。文廟、啟圣宮。明倫堂、尊經(jīng)閣、學舍、進賢樓,廊廡射圃,門戶墻垣,皆極精巧。又造古祭器,先作古升、古尺,揣其稱勝,作簠、簋、籩、豆、登、鉶之屬。如周廟欹器,唐、宋以來,圖雖存而制莫傳,乃依圖考古,研覈其法,巧思默契,指畫精到。授之工師,或未洞達。復為揣輕重,定尺寸,關(guān)機運動,教之經(jīng)年,不厭煩數(shù),卒成之。於是率儒學生,習釋奠禮,改定儀注,詳明禮節(jié),學者皆通其梗概。日人文教,為之彬彬焉。之瑜居日本二十馀年,年八十三卒,葬於日本長崎瑞龍山麓。日人謚曰文恭先生,立祠祀之,并護其墓,至今不衰。 之瑜嚴毅剛直,動必以禮。平居不茍言笑,唯言及國難,常切齒流涕。魯王敕書,奉持隨身,未嘗示人,歿后始出,人皆服其深密謹厚云。著有文集二十五卷,釋奠儀注一卷,陽九述略一卷,安南供役紀事一卷。 沈光文,字文開,一字斯菴,鄞人。少以明經(jīng)貢太學,福王授太常博士,浮海至長垣,晉工部郎。閩師潰而北,扈從不及。聞粵中建號,乃走肇慶,累遷太仆卿。由潮陽航海至金門,閩督李率泰方招徠故國遺臣,密遣使以書幣招之,光文焚書返幣。知粵事不可支,卜居於泉州海口,浮家泛宅。忽颶風大作,舟人失維,飄泊至臺灣。時鄭成功尚未至,而臺灣為荷蘭所據(jù),光文受一廛以居,與中土音耗隔絕。成功克臺灣,知光文在,大喜,以賓禮見。時海上諸遺老,多依成功入臺,光文與握手相勞苦。成功致廩餼,且以田宅贍之。 成功卒,子錦嗣,改父之臣與政,軍亦日削。光文作賦諷之,幾不測。乃變服為浮屠,逃入臺北鄙,結(jié)茅羅漢門山中以居,山旁有伽溜灣者,番社也。光文教授生徒自給,不足,則濟以醫(yī)。嘆曰:“吾二十載飄零絕島,棄墳墓不顧者,不過欲完發(fā)以見先皇帝於地下耳,而卒不克,命也夫!”已而錦卒,諸鄭復禮之如故。 康熙癸丑年,王師下臺灣,閩督姚啟圣招之,光文辭。啟圣貽書問訊曰:“管寧無恙?”且許遣人送歸鄞,會啟圣卒,不果。而諸羅令李麟光,賢者也,為粟肉之繼,旬日一候門下。時耆宿已盡,而寓公漸集,乃與宛陵韓文琦,關(guān)中趙行可,無錫華袞、鄭廷桂,榕城林奕丹,山陽宗城,螺陽王際慧等結(jié)詩社,所稱福臺新詠者也。尋卒於諸羅。 陳士京,字佛莊,先世本奉化朱氏,遷鄞,改姓陳。熊汝霖薦授職方司郎中,監(jiān)三衢總兵陳謙軍。謙使閩,偕行,而唐、魯方爭頒詔事,謙死,遂遯之海上。鄭芝龍聞名,令與其子成功游,芝龍以閩降,成功不肯從,異軍特起,士京實贊之。已而汝霖奉魯王室,復以公義說成功,始致寓公之敬。會魯王上表粵中,成功亦欲啟事於粵,使士京往,加都御史,歸。 魯王入浙,特留閩,與成功相結(jié),以為后圖。成功盛以恢復自任,賓禮遺臣,其最致敬者,尚書盧若騰,侍郎王忠孝,都御史章朝薦,及徐孚遠、沈光文,與士京數(shù)人而已。久之,見海師無功,粵事亦日壞,乃筑鹿石山房於鼓浪嶼中,感物賦詩以自遣。尋卒。 吳祖錫,字佩遠,吳江人。崇禎壬午副貢。時中原大亂,料京師必危,預謀勤王。欲身任浙西,以浙東屬之許都,約未定而變作,故鎮(zhèn)臣陳洪范隨王師下江南,與有舊,自言其降出於不得已,而以奇策告祖錫,立出遺產(chǎn)四萬金畀之。已而薙發(fā)令下,遽委之去,改名鉏,字稽田。從陳子龍、徐孚遠謀恢復。偵事杭州,為仇家縛送江寧,羈系獄中,復髡而縱之。魯王授職方郎中,桂王亦官之如魯,仍往來吳、越間。 副將馮源淮駐軍嘉興,乃與結(jié)納,冀有所為。其部屬董某司诇察,馮耳目也,亦故與厚善。比孚遠歸自海外,有所謀,密館之。事稍聞於馮,馮遣董詣問,祖錫遽前握其手曰:“徐公在此,若欲見之乎?”董驚曰:“徐公果在此,顧肯令我見耶?”即引見,董叩頭泣下,道其鄉(xiāng)慕,矢不相負。因以譌言報馮,而陰遣弋船衛(wèi)孚遠浮海去。 海師入江,祖錫實導之,且連歲在金陵,隱為之助。乃復遭刊章,事解,志不稍挫。將詣滇南,而先之鄖陽。時鄖陽十三營,尚保殘寨,乃勸出師撓楚以救滇。顧十三營已疲敝,不能用其策也。 桂王既入緬甸,思追從,道阻,不得達。復返吳。游中州,更由秦入楚,卒無所遇?滴跫何,客膠州大竹山,郁郁靡所騁。會懷宗忌日,慟哭嘔血死,遺命藁葬山中,年六十有二。距明亡已三十有五年矣。 凡明末三王遺臣逸士,其初或起義,或言事,各有所謀,其后或蹈海,或居夷,志不少沮,皆先后云亡。及祖錫死,徐枋為之傳曰:“自吳子歿,而天下絕援溺之望!币嗫杀!故以附於明末遺臣之末。

 

清史稿

   清史稿 全書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紀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傳三百一十六卷,以紀傳為中心。所記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下至1911年清朝滅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歷史。 
  《清史稿》是由中華民國初年特設的清史館編修的,以館長趙爾巽任主編,繆荃孫、柯劭忞等為總纂,另設纂修、協(xié)修、提調(diào)、校勘等職。參加編寫工作的先后有一百多人。《清史稿》于1914年開始編纂,1920年編成初稿,1926年修訂一次,1927年秋大致完稿,前后歷時十四年。對于這樣一部有清一代的正史,“本應詳審修正,以冀減少疵颣”但“以時事之艱虞,學說之龐雜”,尤其因主編趙爾巽“年齒之遲暮,再多慎重,恐不及待”。于是就委托袁金鎧經(jīng)辦發(fā)刊和?淌乱恕S1928年刊印,1929年發(fā)行。 

卷十一 本紀十一 卷十二 本紀十二
卷十三 本紀十三 卷十四 本紀十四
卷十五 本紀十五 卷十六 本紀十六
卷十七 本紀十七 卷十八 本紀十八
卷十九 本紀十九 卷二十 本紀二十
卷二十一 本紀二十一 卷二十二 本紀二十二
卷八十三 志五十八 卷八十四 志五十九
卷八十五 志六十 卷八十六 志六十一
卷八十七 志六十二 卷八十八 志六十三
卷八十九 志六十四 卷九十 志六十五
卷九十一 志六十六 卷九十二 志六十七
卷九十三 志六十八 卷九十四 志六十九
卷一百四十 志一百十五 卷一百四十一 志一百十六
卷一百四十二 志一百十七 卷一百四十三 志一百十八
卷一百四十四 志一百十九 卷一百四十五 志一百二十
卷一百四十六 志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四十七 志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四十八 志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四十九 志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五十 志一百二十五 卷三百五 列傳九十二
卷三百六 列傳九十三 卷三百七 列傳九十四
卷三百八 列傳九十五 卷三百九 列傳九十六
卷三百十 列傳九十七 卷三百十一 列傳九十八
卷三百十二 列傳九十九 卷三百十三 列傳一百
卷三百十四 列傳一百一 卷三百十五 列傳一百二
卷五百 列傳二百八十七 卷五百一 列傳二百八十八
卷五百二 列傳二百八十九 卷五百三 列傳二百九十
卷五百四 列傳二百九十一 卷五百五 列傳二百九十二
卷五百六 列傳二百九十三 卷五百七 列傳二百九十四
卷五百八 列傳二百九十五 卷五百九 列傳二百九十六
卷五百十 列傳二百九十七 卷一 本紀一
卷二 本紀二 卷三 本紀三
卷四 本紀四 卷五 本紀五
卷六 本紀六 卷七 本紀七
卷八 本紀八 卷九 本紀九
卷十 本紀十 卷二十三 本紀二十三
卷二十四 本紀二十四 卷二十五 本紀二十五
卷二十六 志一 卷二十七 志二
卷二十八 志三 卷二十九 志四
卷三十 志五 卷三十一 志六
卷三十二 志七 卷三十三 志八
卷三十四 志九 卷三十五 志十
卷三十六 志十一 卷三十七 志十二
卷三十八 志十三 卷三十九 志十四
卷四十 志十五 卷四十一 志十六
卷四十二 志十七 卷四十三 志十八
卷四十四 志十九 卷四十五 志二十
卷四十六 志二十一 卷四十七 志二十二
卷四十八 志二十三 卷四十九 志二十四
卷五十 志二十五 卷五十一 志二十六
卷五十二 志二十七 卷五十三 志二十八
卷五十四 志二十九 卷五十五 志三十
卷五十六 志三十一 卷五十七 志三十二
卷五十八 志三十三 卷五十九 志三十四
卷六十 志三十五 卷六十一 志三十六
卷六十二 志三十七 卷六十三 志三十八
卷六十四 志三十九 卷六十五 志四十
卷六十六 志四十一 卷六十七 志四十二
卷六十八 志四十三 卷六十九 志四十四
卷七十 志四十五 卷七十一 志四十六
卷七十二 志四十七 卷七十三 志四十八
卷七十四 志四十九 卷七十五 志五十
卷七十六 志五十一 卷七十七 志五十二
卷七十八 志五十三 卷七十九 志五十四
卷八十 志五十五 卷八十一 志五十六
卷八十二 志五十七 卷九十五 志七十
卷九十六 志七十一 卷九十七 志七十二
卷九十八 志七十三 卷九十九 志七十四
卷一百 志七十五 卷一百一 志七十六
卷一百二 志七十七 卷一百三 志七十八
卷一百四 志七十九 卷一百五 志八十
卷一百六 志八十一 卷一百七 志八十二
卷一百八 志八十三 卷一百九 志八十四
卷一百十 志八十五 卷一百十一 志八十六
卷一百十二 志八十七 卷一百十三 志八十八
卷一百十四 志八十九 卷一百十五 志九十
卷一百十六 志九十一 卷一百十七 志九十二
卷一百十八 志九十三 卷一百十九 志九十四
卷一百二十 志九十五 卷一百二十一 志九十六
卷一百二十二 志九十七 卷一百二十三 志九十八
卷一百二十四 志九十九 卷一百二十五 志一百
卷一百二十六 志一百一 卷一百二十七 志一百二
卷一百二十八 志一百三 卷一百二十九 志一百四
卷一百三十 志一百五 卷一百三十一 志一百六
卷一百三十二 志一百七 卷一百三十三 志一百八
卷一百三十四 志一百九 卷一百三十五 志一百十
卷一百三十六 志一百十一 卷一百三十七 志一百十二
卷一百三十八 志一百十三 卷一百三十九 志一百十四
卷一百五十一 志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五十二 志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五十三 志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五十四 志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五十五 志一百三十 卷一百五十六 志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五十七 志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五十八 志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五十九 志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六十 志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六十一 表一 卷一百六十二 表二
卷一百六十三 表三 卷一百六十四 表四
卷一百六十五 表五 卷一百六十六 表六
卷一百六十七 表七 卷一百六十八 表八
卷一百六十九 表九 卷一百七十 表十
卷一百七十一 表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表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表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表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表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表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表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表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表十九 卷一百八十 表二十
卷一百八十一 表二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表二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表二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表二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表二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表二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表二十七 卷一百八十八 表二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表二十九 卷一百九十 表三十
卷一百九十一 表三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表三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表三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表三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表三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表三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表三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表三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表三十九 卷二百 表四十
卷二百一 表四十一 卷二百二 表四十二
卷二百三 表四十三 卷二百四 表四十四
卷二百五 表四十五 卷二百六 表四十六
卷二百七 表四十七 卷二百八 表四十八
卷二百九 表四十九 卷二百一十 表五十
卷二百十一 表五十一 卷二百十二 表五十二
卷二百十三 表五十三 卷二百十四 列傳一
卷二百十五 列傳二 卷二百十六 列傳三
卷二百十七 列傳四 卷二百十八 列傳五
卷二百十九 列傳六 卷二百二十 列傳七
卷二百二十一 列傳八 卷二百二十二 列傳九
卷二百二十三 列傳十 卷二百二十四 列傳十一
卷二百二十五 列傳十二 卷二百二十六 列傳十三
卷二百二十七 列傳十四 卷二百二十八 列傳十五
卷二百二十九 列傳十六 卷二百三十 列傳十七
卷二百三十一 列傳十八 卷二百三十二 列傳十九
卷二百三十三 列傳二十 卷二百三十四 列傳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五 列傳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六 列傳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七 列傳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八 列傳二十五
卷二百三十九 列傳二十六 卷二百四十 列傳二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列傳二十八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二十九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三十 卷二百四十四 列傳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三十二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三十三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三十四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三十五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三十六 卷二百五十 列傳三十七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三十八 卷二百五十二 列傳三十九
卷二百五十三 列傳四十 卷二百五十四 列傳四十一
卷二百五十五 列傳四十二 卷二百五十六 列傳四十三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四十四 卷二百五十八 列傳四十五
卷二百五十九 列傳四十六 卷二百六十 列傳四十七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四十八 卷二百六十二 列傳四十九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五十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五十一
卷二百六十五 列傳五十二 卷二百六十六 列傳五十三
卷二百六十七 列傳五十四 卷二百六十八 列傳五十五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五十六 卷二百七十 列傳五十七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五十八 卷二百七十二 列傳五十九
卷二百七十三 列傳六十 卷二百七十四 列傳六十一
卷二百七十五 列傳六十二 卷二百七十六 列傳六十三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六十四 卷二百七十八 列傳六十五
卷二百七十九 列傳六十六 卷二百八十 列傳六十七
卷二百八十一 列傳六十八 卷二百八十二 列傳六十九
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七十 卷二百八十四 列傳七十一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七十二 卷二百八十六 列傳七十三
卷二百八十七 列傳七十四 卷二百八十八 列傳七十五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七十六 卷二百九十 列傳七十七
卷二百九十一 列傳七十八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七十九
卷二百九十三 列傳八十 卷二百九十四 列傳八十一
卷二百九十五 列傳八十二 卷二百九十六 列傳八十三
卷二百九十七 列傳八十四 卷二百九十八 列傳八十五
卷二百九十九 列傳八十六 卷三百 列傳八十七
卷三百一 列傳八十八 卷三百二 列傳八十九
卷三百三 列傳九十 卷三百四 列傳九十一
卷三百十六 列傳一百三 卷三百十七 列傳一百四
卷三百十八 列傳一百五 卷三百十九 列傳一百六
卷三百二十 列傳一百七 卷三百二十一 列傳一百八
卷三百二十二 列傳一百九 卷三百二十三 列傳一百十
卷三百二十四 列傳一百十一 卷三百二十五 列傳一百十二
卷三百二十六 列傳一百十三 卷三百二十七 列傳一百十四
卷三百二十八 列傳一百十五 卷三百二十九 列傳一百十六
卷三百三十 列傳一百十七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一百十八
卷三百三十二 列傳一百十九 卷三百三十三 列傳一百二十
卷三百三十四 列傳一百二十一 卷三百三十五 列傳一百二十二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一百二十三 卷三百三十七 列傳一百二十四/a>
卷三百三十八 列傳一百二十五 卷三百三十九 列傳一百二十六
卷三百四十 列傳一百二十七 卷三百四十一 列傳一百二十八
卷三百四十二 列傳一百二十九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一百三十
卷三百四十四 列傳一百三十一 卷三百四十五 列傳一百三十二
卷三百四十六 列傳一百三十三 卷三百四十七 列傳一百三十四
卷三百四十八 列傳一百三十五 卷三百四十九 列傳一百三十六
卷三百五十 列傳一百三十七 卷三百五十一 列傳一百三十八
卷三百五十二 列傳一百三十九 卷三百五十三 列傳一百四十
卷三百五十四 列傳一百四十一 卷三百五十五 列傳一百四十二
卷三百五十六 列傳一百四十三 卷三百五十七 列傳一百四十四
卷三百五十八 列傳一百四十五 卷三百五十九 列傳一百四十六
卷三百六十 列傳一百四十七 卷三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八
卷三百六十二 列傳一百四十九 卷三百六十三 列傳一百五十
卷三百六十四 列傳一百五十一 卷三百六十五 列傳一百五十二
卷三百六十六 列傳一百五十三 卷三百六十七 列傳一百五十四
卷三百六十八 列傳一百五十五 卷三百六十九 列傳一百五十六
卷三百七十 列傳一百五十七 卷三百七十一 列傳一百五十八
卷三百七十二 列傳一百五十九 卷三百七十三 列傳一百六十
卷三百七十四 列傳一百六十一 卷三百七十五 列傳一百六十二
卷三百七十六 列傳一百六十三 卷三百七十七 列傳一百六十四
卷三百七十八 列傳一百六十五 卷三百七十九 列傳一百六十六
卷三百八十 列傳一百六十七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一百六十八
卷三百八十二 列傳一百六十九 卷三百八十三 列傳一百七十
卷三百八十四 列傳一百七十一 卷三百八十五 列傳一百七十二
卷三百八十六 列傳一百七十三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一百七十四
卷三百八十八 列傳一百七十五 卷三百八十九 列傳一百七十六
卷三百九十 列傳一百七十七 卷三百九十一 列傳一百七十八
卷三百九十二 列傳一百七十九 卷三百九十三 列傳一百八十
卷三百九十四 列傳一百八十一 卷三百九十五 列傳一百八十二
卷三百九十六 列傳一百八十三 卷三百九十七 列傳一百八十四
卷三百九十八 列傳一百八十五 卷三百九十九 列傳一百八十六
卷四百 列傳一百八十七 卷四百一 列傳一百八十八
卷四百二 列傳一百八十九 卷四百三 列傳一百九十
卷四百四 列傳一百九十一 卷四百五 列傳一百九十二
卷四百六 列傳一百九十三 卷四百七 列傳一百九十四
卷四百八 列傳一百九十五 卷四百九 列傳一百九十六
卷四百十 列傳一百九十七 卷四百十一 列傳一百九十八
卷四百十二 列傳一百九十九 卷四百十三 列傳二百
卷四百十四 列傳二百一 卷四百十五 列傳二百二
卷四百十六 列傳二百三 卷四百十七 列傳二百四
卷四百十八 列傳二百五 卷四百十九 列傳二百六
卷四百二十 列傳二百七 卷四百二十一 列傳二百八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二百九 卷四百二十三 列傳二百十
卷四百二十四 列傳二百十一 卷四百二十五 列傳二百十二
卷四百二十六 列傳二百十三 卷四百二十七 列傳二百十四
卷四百二十八 列傳二百十五 卷四百二十九 列傳二百十六
卷四百三十 列傳二百十七 卷四百三十一 列傳二百十八
卷四百三十二 列傳二百十九 卷四百三十三 列傳二百二十
卷四百三十四 列傳二百二十一 卷四百三十五 列傳二百二十二
卷四百三十六 列傳二百二十三 卷四百三十七 列傳二百二十四
卷四百三十八 列傳二百二十五 卷四百三十九 列傳二百二十六
卷四百四十 列傳二百二十七 卷四百四十一 列傳二百二十八
卷四百四十二 列傳二百二十九 卷四百四十三 列傳二百三十
卷四百四十四 列傳二百三十一 卷四百四十五 列傳二百三十二
卷四百四十六 列傳二百三十三 卷四百四十七 列傳二百三十四
卷四百四十八 列傳二百三十五 卷四百四十九 列傳二百三十六
卷四百五十 列傳二百三十七 卷四百五十一 列傳二百三十八
卷四百五十二 列傳二百三十九 卷四百五十三 列傳二百四十
卷四百五十四 列傳二百四十一 卷四百五十五 列傳二百四十二
卷四百五十六 列傳二百四十三 卷四百五十七 列傳二百四十四
卷四百五十八 列傳二百四十五 卷四百五十九 列傳二百四十六
卷四百六十 列傳二百四十七 卷四百六十一 列傳二百四十八
卷四百六十二 列傳二百四十九 卷四百六十三 列傳二百五十
卷四百六十四 列傳二百五十一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二百五十二
卷四百六十六 列傳二百五十三 卷四百六十七 列傳二百五十四
卷四百六十八 列傳二百五十五 卷四百六十九 列傳二百五十六
卷四百七十 列傳二百五十七 卷四百七十一 列傳二百五十八
卷四百七十二 列傳二百五十九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二百六十
卷四百七十四 列傳二百六十一 卷四百七十五 列傳二百六十二
卷四百七十六 列傳二百六十三 卷四百七十七 列傳二百六十四
卷四百七十八 列傳二百六十五 卷四百七十九 列傳二百六十六
卷四百八十 列傳二百六十七 卷四百八十一 列傳二百六十八
卷四百八十二 列傳二百六十九 卷四百八十三 列傳二百七十
卷四百八十四 列傳二百七十一 卷四百八十五 列傳二百七十二
卷四百八十六 列傳二百七十三 卷四百八十七 列傳二百七十四
卷四百八十八 列傳二百七十五 卷四百八十九 列傳二百七十六
卷四百九十 列傳二百七十七 卷四百九十一 列傳二百七十八
卷四百九十二 列傳二百七十九 卷四百九十三 列傳二百八十
卷四百九十四 列傳二百八十一 卷四百九十五 列傳二百八十二
卷四百九十六 列傳二百八十三 卷四百九十七 列傳二百八十四
卷四百九十八 列傳二百八十五 卷四百九十九 列傳二百八十六
卷五百十一 列傳二百九十八 卷五百十二 列傳二百九十九
卷五百十三 列傳三百 卷五百十四 列傳三百一
卷五百十五 列傳三百二 卷五百十六 列傳三百三
卷五百十七 列傳三百四 卷五百十八 列傳三百五
卷五百十九 列傳三百六 卷五百二十 列傳三百七
卷五百二十一 列傳三百八 卷五百二十二 列傳三百九
卷五百二十三 列傳三百十 卷五百二十四 列傳三百十一
卷五百二十五 列傳三百十二 卷五百二十六 列傳三百十三
卷百二十七 列傳三百十四 卷五百二十八 列傳三百十五
卷五百二十九 列傳三百十六 《清史稿》發(fā)刊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