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清史稿

 

卷二百三十四 列傳二十一

○孔有德(全節(jié)) 耿仲明(子繼茂,繼茂子昭忠、聚忠) 尚可喜(子之孝) 沈志祥(兄子永忠,永忠子瑞) 祖大壽(子澤潤、澤溥、澤洪,澤洪子良璧,大壽養(yǎng)子可法,從子澤遠) 孔有德,遼東人。太祖克遼東,與鄉(xiāng)人耿仲明奔皮島,明總兵毛文龍錄置部下,善遇之。袁崇煥殺文龍,分其兵屬副將陳繼盛等。有德與仲明走依登州巡撫孫元化為步兵左營參將。 天聰五年,太宗伐明,圍大凌河城。元化遣有德以八百騎赴援,次吳橋,大雨雪,眾無所得食,則出行掠。李九成者,亦文龍步將,與有德同歸元化,元化使赍銀市馬塞上,銀盡耗,懼罪。其子應(yīng)元在有德軍,九成還就應(yīng)元,咻有德謀為變。所部陳繼功、李尚友、曹得功等五十馀人,糾眾數(shù)千,掠臨邑,凌商河,殘齊東,圍德平,破新城,恣焚殺甚酷。元化及山東巡撫余大成皆力主撫,檄所過郡縣毋邀擊,有德因偽請降。明年正月,率眾逕至登州,仲明與都司陳光福及杜承功、曹德純、吳進興等十五人為內(nèi)應(yīng),夕舉火,導(dǎo)有德入自東門,城遂陷。元化自剄不殊,有德等以元化故有恩,縱使航海去。旅順副將陳有時、廣祿島副將毛承祿亦叛應(yīng)有德,勢益張。有德自號都元帥,鑄印置官屬,九成為副元帥,仲明、有時、承祿、光福為總兵官,應(yīng)元為副將,四出攻掠。明以徐從治為山東巡撫,謝璉為登萊巡撫,并駐萊州。有德等進陷黃縣、平度,遂攻萊州,從治中炮死城上。有德復(fù)偽請降,誘璉出,殺之。莊烈帝命侍郎朱大典督師討有德,援平度,斬有時,至昌邑,有德逆戰(zhàn),大敗,復(fù)黃縣。有德等退保登州。 登州城東西南皆距山,北臨海,城北復(fù)有水城通海舶。大典督諸軍筑長圍困之,九成出戰(zhàn)死,明師攻益急;有德乃謀來降,以子女玉帛出海,仲明單舸殿,經(jīng)旅順,明總兵黃龍以水師邀擊,擒承祿、光福,殲應(yīng)元,斬級千馀。有德等退屯雙島龍安塘,食盡,遣所置游擊張文煥、都司楊謹、千總李政明以男婦百人泛海至蓋州。蓋州戍將石國柱、雅什塔護使謁上,具言有德等舉兵始末,且請降。上諭范文程、羅什、剛林預(yù)策安置。有德等復(fù)遣所置副將曹紹中、劉承祖等奉疏,言將自鎮(zhèn)江登陸,上命貝勒濟爾哈朗、阿濟格、杜度帥師迓之。朝鮮發(fā)兵助明師,要有德等鴨綠江口。濟爾哈朗等兵至江岸,嚴陣相對,敵師不敢逼。有德等舟數(shù)百,載將士、槍炮、輜重及其孥畢登,三貝勒為設(shè)宴,上使副將金玉和傳諭慰勞。 七年六月,有德、仲明入謁,上率諸貝勒出德盛門十里至渾河岸,為設(shè)宴,親舉金卮酌酒飲之,賜蟒袍、貂裘、撒袋、鞍馬,有德、仲明亦上金銀及金玉諸器、采段、衣服。越二日,復(fù)召入宮賜宴,授有德都元師、仲明總兵官,賜敕印,即從所署置也。命率所部駐東京,號令、鼓吹、儀衛(wèi)皆如舊,惟刑人、出兵當以聞。有德等怨黃龍,必欲報之。會聞龍發(fā)水師逐賊鴨綠江,旅順無備,上命貝勒岳讬、德格類帥師襲之,以有德率為導(dǎo)。龍數(shù)戰(zhàn)皆敗,遂自殺,克其城。有德等兵入占官吏富民廨宅,多收俘獲。岳讬、德格類聞於上,上置不問。有德墜馬傷手,與仲明留遼陽,詔慰之曰:“都元帥遠道從戎,良亦勞苦。行間諸事,實獲朕心。招撫山民,尤大有裨益。不謂勞頓之身,又遭銜橛之失。佇聞痊可,用慰朕懷!眲e敕令旗纛用皂色,并誡軍士以時演習(xí)槍炮、弓矢;馬以牌,甲胄以帶,皆書滿洲字為識別。有德、仲明旋入朝,上誡毋餽遺貝勒大臣。八年,朝元日,命有德、仲明與八和碩貝勒同列第一班,遣官為營第,疏辭不允。 有德、仲明軍駐遼陽,官吏經(jīng)其地,必躬迎款宴。上復(fù)誡諭之,謂:“爾等即朕子弟,款接諸臣理有未當。今后非貝勒,毋更迎宴。爾等偕至者如有困窮,當加愛養(yǎng)。爾等或遣使詣盛京,當令使者告禮部,禮部與館餼。不然,爾等新附,親知尚少,使來無居無食,不重困乎?”及尚可喜來降,上遇之亞有德、仲明。命更定旗制,以白鑲皂,號有德、仲明軍為天祐兵,可喜軍為天助兵。國語謂漢軍“烏真超哈”,有德等自將所部不相屬。八月,從上伐明,自大同入邊,有德遣所部黑成功、佟延以八十人擊敗明兵代州城東,獲馬二十。九年,有德等為部將請敕,上命自給札。鮑承先疏論當令吏部給劄付,上不允。有德等仍錄所部副將以下請敕,上曰:“爾等初來歸,朕許爾等黜陟部將。今復(fù)給敕,是背前言。朕非謂爾等無功不當畀敕書也,慮失信耳!币蛸n有德、仲明、可喜人緞一、貂皮六十,副將以下白金有差。有德以新附者日眾,偕仲明輸糧佐餉,上卻之。 崇德元年夏四月,上受寬溫仁圣皇帝尊號,有德從諸貝勒奉寶以進,封恭順王。十二月,上自將伐朝鮮,命有德等從貝勒杜度護輜重繼后。二年二月,既下江華島,命有德等從貝子碩讬以水師取皮島。師還,有言其部眾違法妄行者,上命申嚴約束,毋蹈故轍。三年,從攻錦州,有德等以炮攻下戚家堡、石家堡及錦州城西臺,降大福堡;又以炮攻下大臺一,俘男婦三百七十九,盡戮其男子;又以炮攻五里河臺,臺隅圮,明守將李計友、李惟觀乃率其眾出降,皆籍為民,勿殺。四年,從攻松山,以炮擊城東隅臺,臺上藥發(fā),自燔,殲其馀眾,又降道旁臺二。上至松山,使有德等以炮攻其南郛。有德當郭門,仲明居右,馬光遠佐之;可喜居左,石廷柱佐之。自夜漏下至翌日晡,城堞盡毀。明守將金國鳳即夜繕治,守甚固,有德議穴地攻之,不克。六年,率兵更番圍錦州,破明師杏山。七年,松山、錦州相繼下。時析烏真超哈為八旗,有德等請以所部隸焉,乃分屬正紅旗。八年,從取中后所、前屯衛(wèi)。 順治元年,從睿親王多爾袞入關(guān),追擊李自成至慶都。九月,上至京師,賜有德等貂蟒朝衣。十月,上御皇極門大宴,復(fù)賜鞍馬。旋命有德從定國大將軍豫親王多鐸西討李自成。二年,陜西既定,移師下江南,克揚州,取明南京,攻江陰,有德皆有勞。八月,師還,賜繡朝衣一襲、馬二、黃金百、白金萬。命還鎮(zhèn)遼陽,簡士馬待徵發(fā)。 三年五月,諭兵部召有德等率所部會京師。八月,授有德平南大將軍,率仲明、可喜及續(xù)順公沈志祥、右翼固山額真金礪、左翼梅勒額真屯泰率師南征,策自湖廣下江西贛南入廣東,諭諸將悉受有德節(jié)制。是時明桂王稱號,湖廣總督何騰蛟駐湘陰,諸將李赤心、黃朝宣、劉承胤、袁宗第、王進才、馬進忠等分屯湖南北,號“十三鎮(zhèn)”,大抵自成馀黨及左良玉舊部。 四年春,有德師至,進才自長沙走湖北,騰蛟亦棄湘陰單騎奔衡州。有德遣梅勒額真卓羅、藍拜等躡進才,與所部水師遇,擊敗之。有德進次湘潭,朝宣以十三萬人屯燕子窩。有德率藍拜等將水師,可喜及卓羅等將陸師,分道并入,破明將徐松節(jié)。朝宣走衡州,有德以師從之,獲朝宣。有德令仲明、金礪、卓羅等將水師還詣長沙,明將楊國棟以二千人屯天津湖,巴牙喇甲喇章京張國柱、札薩藍等與戰(zhàn),國棟自牛皮灘遁去。有德令金礪留駐衡州,復(fù)與仲明及卓羅等率師越熊飛嶺克祁陽,遂破寶慶,擊殺明魯王世子乾生,總兵黃晉、李茂功、吳興等。時明桂王居武岡,倚承胤為守。有德夜發(fā)寶慶,前隊梅勒章京黑成功等敗敵,焚木城,奪門入,明桂王走靖州,轉(zhuǎn)徙入桂林,承胤出降。 有德始自長沙下祁陽也,聞郝?lián)u旗圍桂陽,令可喜及藍拜等別將兵赴援;郝?lián)u旗部卒千四百人屯翔鳳鋪,令巴牙喇纛章京線國安、固山大蘇朗等擊破之,搖旗引去。至是國安等遂趨靖州,追明桂王。明總兵蕭曠、姚有性以萬二千人守靖州,國安師薄城,奪門入,獲曠、有性等,又破明侍郎蓋光英軍。藍拜略黔陽,進攻沅州,明將張宣弼以三萬人出戰(zhàn),我兵奮擊,遂克其城。自出師至此,凡獲明宗室桂王子爾珠等二十七人,降明將自承胤以下四十七人,偏裨二千馀人、馬步兵六萬八千有奇。捷聞,賜有德黃金二百五十兩,仲明、可喜各二百,志祥百,將士賚白金有差。 五年春,復(fù)進克辰州,湖南諸郡縣悉定。又旁取貴州黎平府、廣西全州,招降銅仁、全州、興安、灌陽苗峒二百九十有奇,復(fù)獲明宗室榮王子松等四十馀人,及所置總兵以下諸將吏甚眾。上命有德班師,至京師,宴勞,賜黑狐、紫貂、冠服、采帛、鞍馬、黃金二百、白金二千。 六年五月,改封有德定南王,授金冊金印,令將舊兵三千一百、新增兵萬六千九百,合為二萬人,征廣西,設(shè)隨征總兵官一、左右翼總兵官各一,以授馬蛟麟、線國安、曹得先。同時仲明、可喜各將萬人征廣東,但設(shè)左右翼,制閷於有德。自有德師還,湖南諸郡縣復(fù)為赤心、進才、宗第等侵據(jù),上命鄭親王濟爾哈朗為定遠大將軍,帥師討之,克長沙、寶慶、衡州諸府,獲騰蛟;而進忠猶據(jù)武岡,與曹志建、鄭思愛、劉祿、胡光榮、林國瑞、黃順祖、向文明等為寇靖、永、郴諸州,窺寶慶。 十月,有德師至衡州,遣副將董英、何進勝擊思愛,戰(zhàn)於燕子窩,擒斬之;進克永州,擊走明將胡一青。七年春,復(fù)進破龍虎關(guān),殲志建,遂攻武岡,陣獲祿、光榮等。進忠負創(chuàng)走,克其城,并下靖州。復(fù)進戰(zhàn)興寧,獲順祖、國瑞,招文明等以五萬人降。師入廣西境,克全州。十二月,遂拔桂林,明桂王走南寧,留守大學(xué)士瞿式耜死之,斬靖江王以下四百七十三人,降將吏一百四十七人。桂林、平樂諸屬縣皆下。 八年春正月,有德奏移藩屬駐桂林,遣蛟麟、國安取梧州、柳州,略旁近諸州縣。有德進駐賓陽,復(fù)遣國安等分三道進取,定思恩、慶遠,明將陳邦傅以潯州來降。明桂王走廣南,南寧亦下。 九年四月,有德疏言:“臣荷先帝節(jié)錄微勞,錫以王爵。恭遇圣主當陽,兩粵八閩未入版圖,臣謬辱廷推,駐防閩海。同時有固辭粵西之役者,蓋以其地最荒僻,民少山多,百蠻雜處,諸孽環(huán)集,底定難預(yù)期也。臣自念受恩至渥,必遠辟巖疆,始敢伸首丘夙原,故毅然以粵西為請。受命以來,道過湖南,伏莽蔓延,六郡拮據(jù),一載咸與掃除。乃進征粵西,仰藉威靈,所向克捷。賊黨或竄或降,雖土司瑤、伶、俍、僮,古稱叛順靡常者,亦漸次招徠,受我戎索,粵西底定。臣生長北方,與南荒煙瘴不習(xí)。解衣自視,刀箭瘢痕,宛如刻劃。風(fēng)雨之夕,骨痛痰涌,一昏幾絕。臣年邁子幼,乞恩敕能臣受代,俾臣得早覲天顏,優(yōu)游終老!笔枞,得旨:“覽王奏,悉知功苦。但南疆未盡寧謐,還須少留,以俟大康! 五月,有德率輕兵出河池,向貴州,留師柳州為后援。是時張獻忠將孫可望降於明,窺伺楚、粵,有德請敕剿撫。將軍續(xù)順公沈永忠駐沅州,扼門戶。時國安擢廣西提督,馬雄為左翼總兵,全節(jié)為右翼總兵,分守南寧、慶遠、梧州。未幾,明將李定國、馮雙禮自黎平出靖州,馬進忠自鎮(zhèn)遠出沅州,會於武岡。永忠使乞援,有德遣兵赴之,至全州。永忠已棄寶慶,退保湘潭,有德因還桂林。七月,定國自西延大埠取間道疾驅(qū)擊破全州軍,薄桂林,驅(qū)象攻城。城兵寡,定國晝夜環(huán)攻,有德躬守陴,矢中額,仍指揮擊敵。敵奪城北山俯攻,有德令其孥以火殉,遂自經(jīng),妻白氏、李氏皆死於火。事聞,謚有德武壯。十一年六月,有德女四貞以其喪還京師,上命親王以下、阿思哈尼哈番以上,漢官尚書以下、三品官以上,郊迎,賜白金四千,官為營葬,立碑紀績。尋復(fù)命建祠,祀春秋,以白氏、李氏配。 有德子廷訓(xùn),為定國所掠,越六年,乃殺之。及我?guī)熆斯鹆,隨征總兵李茹春求得遺骼,以其死事狀上聞,命予恤。四貞至京師,賜白金萬,視和碩格格食俸,旋嫁有德部將孫龍子延齡,延齡叛應(yīng)吳三桂,自有傳。國安、雄皆附延齡為亂,附見延齡傳。 節(jié),廣寧人。在明官參將。從有德降,授甲喇額真。有德既克桂林,以節(jié)為右翼總兵?藨c遠,使節(jié)戍焉。降宜山、河池、思恩、荔浦諸縣。順治九年七月,有德遣兵援寶慶,令節(jié)移屯梧州;聞定國兵且至,復(fù)令節(jié)移屯平樂。節(jié)方至柳州,定國已破桂林,柳州副將鄭元勛等叛降定國,謀襲節(jié)。節(jié)間道走梧州,與國安、雄合軍。定國來攻,我?guī)煈?zhàn)而敗,節(jié)負重傷潰圍出,乘舟至肇慶。可喜遣水師助節(jié),乃還定梧州、藤縣、潯州。十年正月,復(fù)平樂。馬雄守梧州,而與國安共擊破明將陳經(jīng)猷、王應(yīng)龍,遂克桂林。明將胡一青、龍韜、楊振威以數(shù)萬人屯陽朔、永福間,節(jié)屢戰(zhàn)破之。敘功,加都督,進三等精奇尼哈番。移屯武宣,平象州,獲明將韋文有、羅天舜。 十二年,移屯荔浦。時明宗室盛濃、盛添,明將李茂先、龔瑞屯富川,糾土寇王心、蔣乾相等及瑤、僮為亂,跨湖南、貴州界,依山結(jié)寨,為可望、定國聲援。節(jié)與國安等迭遣兵擊之,獲盛濃、盛添,諸瑤、僮百九十二寨皆下。十五年,上命國安征貴州,奏請令節(jié)移屯柳州。十六年,復(fù)督兵討茂先、瑞,戰(zhàn)融縣,獲茂先;戰(zhàn)懷遠,瑞降?滴踉辏挠乙砜偙鵀樽蠼(zhèn)總兵,即以命節(jié)。七年七月,卒,贈太子少保。 方定國破桂林也,節(jié)妻溫氏率妾婢自經(jīng),子成忠,年十一,被掠去。及洪承疇定貴州,得之降將趙三才所。至是,襲三等精奇尼哈番。 從有德降者,又有李尚友、徐元勛、胡璉、曹紹中、孟應(yīng)春,皆受世職梅勒章京,分隸正黃、鑲黃二旗。 耿仲明,字云臺,遼東人。初事明總兵毛文龍,文龍死,走登州依巡撫孫元化,皆與孔有德俱,元化以仲明為中軍參將。時總兵黃龍鎮(zhèn)皮島,所部有李梅者,仲明黨也,通洋。事覺,龍系之獄。仲明弟都司仲裕在龍軍,率部卒假索餉名,圍龍廨,擁之至演武場,折股去耳鼻,將殺之,諸將為救免。龍乃執(zhí)殺仲裕,疏請罪仲明。元化劾龍蝕餉致兵譁。明莊烈帝命充為事官,而覈仲明主使狀。會有德已叛,還攻登州,仲明遂糾諸將同籍遼東者為內(nèi)應(yīng)。城陷,推有德為帥,受署置,稱總兵官。天津裨將孫應(yīng)龍自讠夸與仲明兄弟善,能令縛有德以降。巡撫鄭宗周使將二千人自海道往。仲明偽為有德首,紿之開水城,延使入,猝斬之,殲其眾,得巨艦,以為舟師。明師攻登州急,天聰七年五月,從有德來降,上禮遇優(yōu)異,授以總兵官,號其兵曰天祐兵。語并詳有德傳。 仲明侵漁所部,所部愬於有德。有德因劾仲明,仲明引咎,請以所部赴愬者移屬有德。上敕獎有德,令善撫之;亦諭仲明善撫部下,毋念舊惡。即日并召入宮賜宴。越數(shù)日,又使賜羊酒,且諭之曰:“朕聞諸漢官從爾等教場角射,設(shè)筵饗爾等,意爾等必欲相酬報。爾等去家遠,可即以此羊酒藉教場為答宴也!毙c有德同駐遼陽。崇德元年,封仲明懷順王。上屢出師伐明,討朝鮮,仲明皆從。七年八月,命隸正黃旗。九月,所部甲喇額真石明雄訐仲明匿所獲松山、杏山人戶;有逃人被法,仲明為收葬設(shè)祭;復(fù)妄殺無辜:鞫實,罰仲明白金千兩。八年十一月,甲喇額真宋國輔、潘孝及明雄謀殺仲明,仲明以聞,鞫實,斬國輔等,籍其家畀仲明。順治初,從睿親王多爾袞入關(guān),復(fù)從豫親王多鐸西討李自成,移師定江南。三年,有德為平南大將軍,帥師南征,仲明等以所部從。與明將楊國棟戰(zhàn)於牛皮灘,大破之;克衡州、祁陽、武岡諸郡縣;獲明將郭肇基。皆仲明功也。六年,改封靖南王,賜金冊金印。 仲明自降后,屢出征伐,恒與有德俱,未嘗獨將。是歲始與有德分道出師,有德征廣西,仲明與尚可喜征廣東。仲明將舊兵二千五百、新增兵七千五百,合為萬人,以徐得功為左翼總兵,連得成為右翼總兵。師既行,刑部奏論仲明部下梅勒章京陳紹宗等縱部卒匿逃人,罪當死。上因諭仲明,察隨征將士攜逃人以往者,械歸毋隱。仲明察得三百馀人械歸,上疏請罪,吏議當奪爵,上命寬之,紹宗等亦貸死。仲明未聞命,十一月次吉安,自經(jīng)死。 子繼茂,順治初授世職昂邦章京。仲明死,繼茂在軍中,代領(lǐng)其眾,請襲爵,睿親王方攝政,持不可。繼茂從可喜俱南,定廣東諸郡縣。語見可喜傳。八年,世祖親政,繼茂嗣為王。九年,李定國陷桂林,孔有德死事。上聞報,命定遠大將軍敬謹親王尼堪自湖南移師赴之,敕可喜、繼茂俟尼堪至,合軍進攻,而繼茂先已與可喜遣兵赴援,復(fù)梧州及旁近諸郡。十年,潮州總兵郝尚久據(jù)城叛,繼茂與靖南將軍喀喀木、總兵吳六奇合軍討之,圍城逾月,城將王立功為內(nèi)應(yīng),樹云梯以登,尚久入井死,馀賊盡殲。潮州及饒平、揭陽、澄海、普寧諸縣悉平。十一年二月,命內(nèi)翰林秘書院學(xué)士郎廷佐赍敕慰勞,賜白金三千,分賚將士。是歲李定國徇高、雷、廉三府,進犯新會。繼茂、可喜與靖南將軍珠瑪喇合軍進擊,再戰(zhàn)皆捷。定國還據(jù)南寧,復(fù)出攻橫州,繼茂自梧州帥師赴之,解橫州圍。進攻南寧,定國走安隆,獲明將李先芳,斬裨將杜紀等。十三年,賜敕紀功,增藩俸歲千金。 初,繼茂與可喜攻下廣州,怒其民力守,盡殲其丁壯。即城中駐兵牧馬。營靖南、平南二藩府,東西相望,繼茂尤汰侈,廣徵材木,采石高要七星巖,工役無藝;復(fù)創(chuàng)設(shè)市井私稅:民咸苦之。廣東左布政使胡章自山東赴官,途中上疏,言:“臣聞靖南王耿繼茂、平南王尚可喜所部將士,掠辱士紳婦女,占居布政使官廨,并擅署置官吏。臣思古封建之制,天子使吏治其國而納其貢稅焉,不得暴彼民也。二王以功受封,宜仰體圣明憂民至意,以安百姓,乃所為如是,臣安敢畏威緘默?乞敕二王還官廨,釋俘虜!崩^茂奏辯,可喜亦有疏自白,章坐誣論絞,上命貸死奪官。逾年,高要知縣楊雍建內(nèi)遷給事中,疏陳廣東濫役、私稅諸大害,謂:“一省不堪兩藩,請量移他省。”朝議令繼茂移鎮(zhèn)桂林,未行。十六年三月,上命移四川。十七年七月,改命移福建。 時明將鄭成功據(jù)金門,窺伺閩、浙,繼茂既移鎮(zhèn),與總督李率泰協(xié)謀征剿?滴踉,成功死,子錦代領(lǐng)其軍。上命繼茂相機剿撫,繼茂疏報:“自順治十八年訖元年,招降將吏二百九十、兵四千三百三十四、家口四百六十七!逼浜蟪晒Φ苁酪u、兄子纘緒及所置都督鄭賡先后出降,復(fù)得將吏七百有奇、兵七千六百有奇。二年十月,繼茂與率泰督兵渡?藦B門,水師提督施瑯以荷蘭夾板船來會,乘勝取浯嶼、金門二島。錦與其將周全斌等走銅山,復(fù)入犯云霄、陸鼇諸衛(wèi),總兵王進功與戰(zhàn),大破之。三年三月,繼茂復(fù)與率泰及海澄公黃梧合軍,自八尺門出?算~山,錦以數(shù)十舟走臺灣。捷聞,上嘉其功,復(fù)增歲俸千金。十年正月,疏陳疾劇,乞以長子精忠代治藩政,上允其請。五月,卒,謚忠敏。精忠嗣為王,別有傳。 昭忠,繼茂次子;聚忠,繼茂第三子。順治間先后入侍世祖,授昭忠一等精奇尼哈番,以貝子蘇布圖女妻焉。昭忠例得多羅額駙,進秩視和碩額駙;聚忠尚柔嘉公主,為和碩額駙:同加太子少保,旋又同進太子太保?滴跏辏遗,昭忠、聚忠率子姓請死,系於家待命,逾年貰其罪,復(fù)秩如故。十四年,命聚忠赍敕招精忠,精忠拒不納。十五年,精忠降,授昭忠鎮(zhèn)平將軍,駐福州,代精忠治藩政。藩下參領(lǐng)徐鴻弼等訐精忠降后尚蓄逆謀,昭忠具以聞,并劾助逆曾養(yǎng)性等十馀人。上以精忠在軍,未即發(fā)。十七年,命昭忠以其祖父之喪還葬蓋平。十九年,召精忠詣京師,昭忠、聚忠疏劾精忠背恩為亂,違母周氏訓(xùn),蹙迫以死,誣祖仲明與吳三桂在山海關(guān)時先有成約,請予顯戮。尋命聚忠詣福州,議徙藩兵。聚忠疏陳藩兵當盡徙,稱旨,命以精忠家屬還京師。精忠既誅,昭忠、聚忠疏陳家屬眾多,艱於養(yǎng)贍,請如漢軍例,披甲食糧。下部議,編五佐領(lǐng),隸漢軍正黃旗。二十五年,昭忠卒,謚勤僖。二十六年,聚忠卒,謚愨敏。 尚可喜,遼東人。父學(xué)禮,明東江游擊,戰(zhàn)歿樓子山。明莊烈帝崇禎三年,擢副總兵黃龍為東江總兵官,駐皮島,可喜隸部下。皮島兵亂,龍不能制,可喜率兵斬亂者,事乃定。后二年,孔有德等叛明,陷登州,旅順副將陳有時、廣鹿島副將毛承祿皆往從之。龍遣可喜及金聲桓等撫定諸島。有德黨高成友者據(jù)旅順,斷關(guān)、寧、天津援師,龍令游擊李維鸞偕可喜等擊走之,即移軍駐其地。旋以可喜為廣鹿島副將。明年秋七月,有德等從我?guī)煿ヂ庙槪埍鴶,自殺,部將尚可義戰(zhàn)死,蓋可喜兄弟行也。明以沈世奎代龍為總兵,部校王庭瑞、袁安邦等構(gòu)可喜,誣以罪。世奎檄可喜詣皮島,可喜诇得其情,遂還據(jù)廣鹿島。 天聰七年十月,遣部校盧可用、金玉奎謁上乞降。上報使,賜以貂皮,并令車爾格等偵可喜蹤跡。八年正月,可喜舉兵略定長山、石城二島,行且至,上命諸貝勒集滿、漢、蒙古諸臣諭曰:“廣鹿島尚副將攜民來歸,非以我國衣食有馀也,承天眷佑,彼自來附。八家貝勒已出粟四千石,凡積粟之家,當量出佐餉,仍予以值!倍,命貝勒多爾袞、薩哈廉往迓。三月,可喜至海州,上降敕慰勞。攻旅順時,獲可喜戚屬二十七人,至是,命歸諸可喜。四月,可喜入朝,上迎十里外,拜天畢,御黃幄,可喜遙行五拜禮,進至上前再拜,抱上膝以見,所部將士以次羅拜,可喜跪進贐。上與宴,賜蟒衣、鞓帶、帽鞾、玄狐裘、雕鞍、馬、駝、羊,命諸貝勒以次設(shè)宴。旋授可喜總兵官,賜敕印,可用、玉奎皆為甲喇章京,號其軍曰天助兵,命駐海州。 尋從伐明,自宣化入邊,略代州。崇德元年四月,封智順王。十二月,從伐朝鮮。二年,朝鮮降。從貝勒碩讬帥師克皮島,斬世奎,師還,賚蟒服、黃白金。可喜家僮訐可喜私得人戶、金帛、牲畜,法司以奏。上曰:“此豈王自得,必散於眾兵耳。其勿問!比辏瑥姆ッ,攻錦州,屢攻下臺堡,更番駐牧,敵至輒擊敗之。七年,錦州下,賜所俘及降戶?上才c有德等疏請以所部屬烏真超哈,分隸鑲藍旗。八年,從伐明,取中后所、前屯衛(wèi)諸城。 順治元年,從入關(guān),擊李自成,追至慶都,斬自成將谷可成等。十月,命從英親王阿濟格西討自成,出邊自榆林趨綏德,二年二月,師次米脂。自成兄子錦猶據(jù)延安,用可喜議,令諸軍分道進,錦走,克其城。會豫親王多鐸已破潼關(guān),定西安,上命可喜從英親王追擊自成,分兵克鄖陽、荊州、襄陽諸郡,降自成將王光恩、苗時化等。復(fù)與英親王合軍下九江,聞自成竄死九宮山,乃班師,賜可喜繡朝衣一襲、馬二,還鎮(zhèn)海州。 三年八月,授有德為平南大將軍,征湖廣,命可喜率所部兵偕行。師次湘潭,明將黃朝宣以十三萬人屯燕子窩,可喜與梅勒章京卓羅等自陸路進擊,敗明將徐松節(jié),遂逐斬朝宣。既,聞郝?lián)u旗攻桂陽急,可喜與梅勒章京藍拜帥師赴援。郝?lián)u旗以千四百人屯翔鳳鋪,巴牙喇纛章京線國安等與戰(zhàn),郝?lián)u旗敗走,桂陽圍解。湖南既定,師還,與有德等同賜冠服、金幣、鞍馬。 六年五月,改封平南王,賜金冊金印。旋命率舊兵二千三百、新增兵七千七百,合萬人,與耿仲明同征廣東,以許爾顯為左翼總兵官,班志富為右翼總兵官。仲明所部匿逃人,事發(fā),因諭有德等檢校軍中得逃人悉送京師,仲明懼罪自裁。吏議可喜亦坐奪爵,上命納白金四千以贖。時明桂王駐肇慶,兩廣尚為明守。是歲除夕,可喜潛兵襲南雄,城兵三千出西門迎戰(zhàn),擊敗之,立云梯以登。明守將江起龍棄城走,斬其部將楊杰、董洪信、鄭國林等三十馀人、兵六千有奇。 七年正月,進克韶州。明守將羅成耀聞南雄破,已先遁,明桂王走梧州。復(fù)進下英德、清遠、從化諸縣,明將吳六奇等迎降。二月,師薄廣州。廣州城三面臨水,李成棟之叛,於城西筑兩翼,令附城外為炮臺,水環(huán)其下。成棟死信豐,子元胤、建捷代將,元胤留肇慶,建捷守廣州?上擦罟コ,阻水不能進,乃鑿深壕,筑堅壘,為長圍困之。建捷拒戰(zhàn)甚力,暑雨郁蒸,我?guī)煿附越饽z,久相持不下。元胤與明將陳邦傅等分道援廣州,邦傅與杜永和等以萬馀人自清遠赴戰(zhàn),可喜擊敗之,獲裨將魏廷相等,明水師總兵梁標相來降,得戰(zhàn)船百五十助攻;復(fù)招潮州守將郝尚久、惠州守將黃應(yīng)杰,皆以其城降,遣將士戍焉。圍合十閱月,永和部將范承恩助守廣州,約內(nèi)應(yīng),決炮臺下水,可喜令諸軍皆舍騎藉薪行淖中以濟,遂得炮臺;據(jù)城西樓堞發(fā)炮擊城西北隅,城圮,師畢登,克廣州,俘承恩等,斬六千馀級,逐馀眾迫海濱,溺死者甚眾。明將宋裕昆自肇慶率所部來降。八年春,可喜遣爾顯等收肇慶,并下羅定,部將徐成功克高州。梁標相叛,遣兵討平之。 九年春正月,可喜與耿繼茂帥師南下,降明將蔡奎,遂入廉州,遣部將呂應(yīng)學(xué)等攻克欽州,戰(zhàn)於靈山,獲元胤及明將袁勝、周朝,陣斬明益陽王、明將上官星拱。師將下雷、瓊,永和及明西平王縛明將李明忠以降。於是高、雷、廉、瓊四府皆定。七月,李定國陷桂林,有德死之。梧州、南寧、平樂、潯州、橫州皆復(fù)為明,東略化州、吳川?上睬脖c有德部將提督線國安,總兵馬雄、全節(jié),合軍以進,廣西諸郡縣以次收復(fù)。十年八月,可喜別遣兵克化州、吳川。 十一年冬,定國以萬馀人侵廣東,擾高、雷、廉三府境,深入陷高明,分兵攻肇慶,圍新會,可喜與繼茂疏請發(fā)禁旅為援。上已先命珠瑪喇為靖南將軍,帥師援廣東?上驳葞煷稳,遣兵援肇慶,破定國兵於四會河口,待珠瑪喇師至合軍擊定國,戰(zhàn)於珊洲,斬定國裨將一,俘十馀人,馘百五十馀,進薄新會。定國與其將吳子圣阻山而軍,馬步兵分屯嶺隘,可喜麾兵急擊,奪徑以登,斬獲甚眾。定國走,新會圍解。可喜與繼茂督軍攻高明,定國遣兵御戰(zhàn),獲其將武君禧等三十馀人,斬三百馀級,得馬騾、軍械無算?上睬裁防照戮┊吜藞D等逐定國,戰(zhàn)於興業(yè),定國敗走;復(fù)及於橫州江,殲馬步兵甚眾,獲象二。定國渡江焚橋引去,廣東高、雷、廉三府,廣西橫州諸州縣悉平。十三年四月,又克揭陽、晉寧、澂海三縣。閏五月,賜敕紀功,增歲俸千兩,并賚貂裘、鞍馬。自是明桂王徙云南,定國等不復(fù)侵廣東,數(shù)歲無兵事?上才c繼茂并開府廣州,所部頗放恣為民害,自左布政胡章以論可喜等得罪,無復(fù)言者。 十七年,移繼茂福建,可喜專鎮(zhèn)廣東。廣東初定,又以令徙瀕海居民,民失業(yè)去為盜。有鄧耀者據(jù)龍門,入掠雷陽;又有蕭國隆,與其徒洪彪、周祥、方泰、陳期新等分據(jù)恩平、開平、陽江、陽春諸山寨,掠廣州諸屬縣,并及肇慶?上蚕群笄脖懼咚,斬彪、祥、泰、期新及其徒千五百人,國隆投水死。又有周玉,故戶,自號恢粵將軍,繒船數(shù)百,三帆八棹,沖浪若飛,習(xí)水戰(zhàn)。鄭成功兵至,輒助剽掠?滴醵,可喜遣兵討之,獲玉,焚其舟。四年,碣石總兵蘇利叛,可喜遣潮州總兵許龍以舟師進擊,利出降。玉馀黨譚琳高竄據(jù)東涌海島,戶黃明初等濟以米糧。可喜遣部將佟養(yǎng)謨擊琳高,舒云護等捕明初,皆就誅。 初,可喜遣長子之信入侍。十年十一月,疏言有疾,請令還廣東暫領(lǐng)軍事,上允其請。十二年二月,遣侍衛(wèi)古德、米哈納使廣東勞軍,赍御用貂帽,團龍?zhí)祚R裘、藍蟒狐腋袍各一襲,束帶一圍,賜可喜。三月,可喜疏乞歸老海城,諭曰:“王自航海歸誠效力,累朝鎮(zhèn)守粵東,宣勞歲久。覽奏,年已七十,欲歸老遼東,恭謹能知大體,朕深嘉悅!毕伦h政王大臣及戶、兵二部集議,議盡撤所部移駐海城。於是吳三桂、耿精忠相繼上章乞撤藩,上皆允其請,分遣朝臣料量藩兵移徙,具舟役芻糗,戶部尚書梁清標如廣東。十一月,三桂反,命罷撤平南、靖南二藩,召清標還。 十三年,精忠及定南王孔有德壻孫延齡反應(yīng)三桂。三月,可喜疏言:“延齡檄并舉三藩,精忠復(fù)叛,臣與精忠為婚姻,不能不踧踖於中。臣叨忝王爵,年已七十馀,雖至愚豈肯向逆賊求富貴乎?惟知矢志捐軀,保固嶺南,以表臣始終之誠!鄙蠝刂技为,并命與總督金光祖同心合力籌戰(zhàn)守。四月,潮州總兵劉進忠叛應(yīng)三桂,可喜遣次子都統(tǒng)之孝帥師討之。疏言:“諸子中惟之孝端慎寬厚,可繼臣職!鄙霞疵⒁u王爵,之孝辭?上矎(fù)疏言:“三桂遣兵二萬人屯黃沙河,若與延齡兵合,勢益猖獗,請遣將合軍進討!鄙鲜诟倍冀y(tǒng)根特平寇將軍,自江西帥師赴廣東,與可喜合軍進討,并命兵部以各道進兵狀移告可喜。五月,上敕獎可喜忠貞,并諭與光祖等策討延齡。十月,可喜討平廣州土寇李三、官七。上命廣東督、撫、提、鎮(zhèn)俱聽可喜節(jié)制,遴補將吏,調(diào)遣兵馬,均得便宜從事。根特自長沙下廣西,卒於軍,上復(fù)授安親王岳樂為定遠平寇大將軍,率禁旅赴廣東。三桂、精忠方連兵寇江西,安親王師至,轉(zhuǎn)戰(zhàn)不能遽達。十二月,復(fù)命鎮(zhèn)南將軍尼雅翰率所部協(xié)守廣東。 十四年正月,進封可喜平南親王,以之孝襲爵,并授平南大將軍。廣東當寇沖,盜賊并起,博羅、河源、長寧、增城、從化諸縣先后告警,可喜輒分兵剿定?偙鴱埿且葢(zhàn)樂昌,俘斬千馀;副將李印香等戰(zhàn)碣石、白沙湖諸處,毀敵舟百馀:皆下部敘功。鄭錦自臺灣以兵攻海澄,進圍漳州,可喜疏聞,復(fù)請發(fā)重兵策應(yīng)。尼雅翰亦言:“可喜年衰,臣才短,設(shè)有警,慮不支。”上命前鋒統(tǒng)領(lǐng)覺羅舒恕自江西帥師援廣東,旋代尼雅翰為鎮(zhèn)南將軍。 先是,之孝討進忠,復(fù)程鄉(xiāng)、大埔諸縣,遂克潮州。鄭錦遣其將劉國軒以萬人赴之,勢復(fù)張。之孝退;葜,叛將祖澤清引延齡將馬雄、三桂將王宏勛等入高州,并陷雷、廉二郡?上彩柩裕骸皬V東十郡已失其四,將軍舒恕、總督金光祖退保肇慶,事勢危急,請敕安親王赴廣東辦賊!鄙戏截(zé)安親王定江西即下長沙取三桂,揚威大將軍簡親王喇布自江寧移師屯南昌,遂命簡親王發(fā)兵應(yīng)可喜。師未至,十五年正月,錦攻陷漳州,三桂兵逼肇慶?上渤跽堃蚤L子之信襲爵,繼惡之信酗酒嗜殺,請更授次子之孝。之信陰通三桂,三桂兵日迫。之孝與進忠相持,上敕還廣州,不時至,二月,之信發(fā)兵圍可喜第,叛?上才P疾不能制,憤甚,自經(jīng),左右救之甦,疾益甚,十月卒。可喜疾亟,猶服太宗所賜朝衣,遺令葬海城。十六年,之信降,上敕部恤可喜,謚曰敬。及之信既誅,二十年五月,之孝乞迎可喜喪歸葬。九月,喪至,遣大臣覺羅塔達、學(xué)士庫勒納、侍衛(wèi)敦柱至丁字沽親奠,諭曰:“王素矢忠貞,若人人盡能如王,天下安得有事?每念王懷誠事主,至老彌篤,朕甚悼焉!”可喜諸子,之信自有傳。 之孝初授可喜藩下都統(tǒng),襲平南親王。授平南大將軍,帥師討劉進忠。上敕還廣州,未聞命,之信叛,脅之孝罷惠州軍,之孝還廣州侍可喜疾,及可喜卒,從之信居廣州。之信降,遣之孝還京師,上命以內(nèi)大臣入直,秩視一品,食正一品俸。之孝請自效,授宣義將軍,駐南昌,募兵詣簡親王軍聽調(diào)遣,擊吳三桂軍吉安、贛州間,降其將林興隆、王國贊等;進次汀州,復(fù)擊破其將楊一豹、江機。江西定,召還京師,留所募兵編入綠旗營。之信誅,上貸之孝毋連坐,以內(nèi)大臣入直如故。二十二年,奏乞守陵,議政大臣等劾削職。三十五年正月,卒。 之隆,可喜第七子。官至領(lǐng)侍衛(wèi)內(nèi)大臣。圣祖既誅之信,命有司還可喜海城田宅,置佐領(lǐng)二,以其一為可喜守墓,從之隆請也。 沈志祥,遼東人。毛文龍所部有沈世奎者,本市儈,倚女為文龍妾,橫行島中。累遷副總兵。及黃龍敗沒,明以世奎代龍為總兵官,鎮(zhèn)東江。時旅順已破,尚可喜又以廣鹿島降,世奎勢孤甚。后三年,太宗伐朝鮮,因移師克皮島,世奎戰(zhàn)敗,率舟師走,我?guī)煆闹,副總兵金日觀戰(zhàn)死。登萊總兵陳洪范來援,不敢進,世奎亦戰(zhàn)死,志祥其從子也,時官副將,收潰兵保石城島,欲得世奎敕印,監(jiān)軍者靳弗予,遂自稱總兵,明發(fā)兵討之。 崇德二年九月,太宗遣使赍書招志祥。三年二月,志祥遣所部將吳朝佐、金光裕詣盛京上疏請降,時上方出獵奎屯布喇克,留守諸王與宴,使貝勒杜度等轉(zhuǎn)粟迓志祥。志祥自黃石島至安山城,杜度等令駐沙河堡待命。從志祥降者,副將九、參將八、游擊十八、都司三十一、守備三十、千總四十、諸生二、軍民二千五百有奇。上獵還,命學(xué)士胡球、承政馬福塔等勞志祥,且令於鐵嶺、撫順自擇屯軍所。志祥言原駐撫順,畀以車騎,令率所攜軍民往。至,復(fù)為具屋宇,庀服物,俾得安處。七月,上聞志祥所攜軍民有亡去者,遣學(xué)士羅碩等諭其眾曰:“爾曹航海來歸,以朕能育爾曹也。朕不能育爾曹,任爾曹亡去未晚。爾曹初至,朕適出獵,故未及加恩,爾曹何去之速也!朕蒙天眷,朝鮮已平,蒙古、瓦爾喀諸部皆附,惟明僅存。倘天復(fù)垂佑,以明畀我,爾曹將安之?爾曹雖逃,為諸邊邏卒所得,不免於殺戮,朕心實所不忍。今后毋更逃,有貧不能自給者,朕為撫育之!敝鞠槿胫]上,上御崇政殿受朝,授志祥總兵官,賚蟒衣,涼帽,玲瓏鞓帶,貂、猞猁猻、狐、豹裘各一襲,撒袋、弓、矢、雕鞍、甲、胄、駝、馬。初宴禮部,再宴宮中,命諸貝勒各與宴;及還鎮(zhèn),遣官送五里外,復(fù)賜宴。四年正月,封續(xù)順公。九月,授志祥兄子永忠及所部許天寵等二十八人世職。 六年十月,命率所部助圍錦州。七年,師還,分賜俘獲。旋與孔有德等合疏請以所部屬烏真超哈,志祥隸正白旗。順治元年,從入關(guān),逐李自成,至慶都。上至京師,賜志祥等貂蟒朝衣。十月,上御皇極門宴凱旋諸王大臣,志祥與焉,復(fù)賜鞍馬。三年,授孔有德平南大將軍,征湖廣,志祥率所部從。五年,湖南定,賜志祥黃金百、白金二千。尋卒,無子。 永忠,其兄子也,襲爵。五月,有德及耿仲明、尚可喜復(fù)分道出師征兩廣,亦命永忠率部將總兵官許天寵、郝效忠等徇湖南。六年,效忠遣參將馬如松將兵御孫可望,戰(zhàn)於托口,俘其將李應(yīng)元等。八年,天寵及阿達哈哈番張彥宏、護軍統(tǒng)領(lǐng)宋文科等擊敗明師,獲明將席世賢等一百七人,降牛萬才等二百五十六人、兵一萬八千有奇?赏裙ハ葶渲荩е仪彩貍鋮沁M功等分屯要隘為備,復(fù)親將兵攻下黎平,屯四鄉(xiāng)所?赏溛冶,驟以兵至,效忠力戰(zhàn),馬蹶被執(zhí),不屈,死。效忠,遼東人。明副將,屬左良玉軍。良玉死,從其子夢庚來降,隸漢軍正白旗,授三等阿達哈哈番。至是,永忠以死事狀聞,上命予恤。 永忠退保湘潭,敕令激勵將士,相度險要,以同心并力,堅守疆土,毋輕戰(zhàn),毋退縮。旋聞桂林陷,孔有德戰(zhàn)死,復(fù)敕令留屯寶慶,與總兵柯永盛合軍固守。十年二月,授永忠剿撫湖南將軍,鎮(zhèn)湖南。十一年,孫可望兵入湖南,沅、靖、武岡諸州皆陷,進攻辰、永。永忠還軍長沙。給事中魏裔介劾:“永忠手握重兵,望風(fēng)宵遁,乞亟賜罷斥,毋俾誤及封疆!笔,議政王大臣議永忠喪師失地罪,當斬,來降有功,免死奪爵,上從其議。十七年,復(fù)命永忠為掛印將軍,鎮(zhèn)廣東?滴醭,命駐潮州。旋卒。 瑞,永忠子。方永忠之黜也,以從弟永興襲爵。永興卒,以瑞襲爵。時瑞方八歲,所部副都統(tǒng)鄧廣明駐潮州如故。十三年,潮州總兵官劉進忠叛應(yīng)三桂,瑞部兵與巷戰(zhàn)三日,進忠引鄭錦兵入城,執(zhí)瑞、廣明,驅(qū)將卒家屬二千馀人徙福建,置諸漳浦。十六年,復(fù)執(zhí)瑞送臺灣?涤H王杰書師定福建,疏言:“瑞所部及其孥無所統(tǒng)屬,應(yīng)令有地得以總集!鄙厦倍冀y(tǒng)張夢吉、宋文科統(tǒng)其眾駐潮州,同將軍賴塔等協(xié)守,當給俸餉,令督餉侍郎達都視舊例從厚。夢吉等尋疏請送孥留京師,杰書又請以所部分隸督、撫、提、鎮(zhèn),而處其孥於山西諸省。圣祖諭謂:“瑞及所部官兵素懷忠義,特以眾寡不敵,為賊所脅。”令駐潮州如故。 錦得瑞,爵以侯。瑞不原附錦,謀待我?guī)熤翞閮?nèi)應(yīng)。二十年十一月,錦將朱友以瑞謀告錦,錦遂幽瑞,瑞及妻鄭皆自殺,錦盡殺其拏。臺灣平,圣祖聞瑞死事狀,下廷臣議,求其族,以瑞從侄沈熊昭襲爵。 祖大壽,字復(fù)宇,遼東人。仕明為靖東營游擊。經(jīng)略熊廷弼奏獎忠勤諸將,大壽與焉。天啟初,廣寧巡撫王化貞以為中軍游擊。廣寧破,大壽走覺華島。大學(xué)士孫承宗出督師,以大壽佐參將金冠守島。承宗用參政道袁崇煥議,城寧遠,令為高廣,大壽董其役。方竟,太祖師至,穴地而攻,大壽佐城守,發(fā)巨炮傷數(shù)百人。太祖攻不下,偏師略覺華島,斬冠,殪士卒萬馀。太宗即位,伐明,略寧遠,崇煥令大壽將精兵四千人繞出我?guī)熀,總兵滿桂、尤世威等以兵來赴,戰(zhàn)寧遠城下。會溽暑,我?guī)熞乒ュ\州,不克,遂引還。明人謂之寧錦大捷。 明莊烈帝立,用崇煥督師,擢大壽前鋒總兵,掛征遼前鋒將軍印,駐錦州。太宗嘗與大壽書,議遣使吊明熹宗之喪,且賀新君,大壽答書拒之。越二年,太宗伐明,薄明都。崇煥率大壽入衛(wèi),莊烈帝召見平臺,慰勞,令列營城東南拒戰(zhàn)。崇煥中太宗間,朝臣復(fù)論其“引敵脅和”,莊烈帝意移,復(fù)召入詰責(zé),縛下獄。大壽在側(cè)股栗,懼并誅,出,又聞滿桂為武經(jīng)略,統(tǒng)寧遠將卒,不肯受節(jié)制,遂帥所部東走,毀山海關(guān)出,遠近大震。莊烈帝取崇煥獄中書招之,孫承宗亦使撫慰,密令上章自列,請立功贖崇煥罪。大壽如其言,莊烈帝優(yōu)旨答之。明年春,我?guī)熆擞榔降人某牵诼劥髩圩迦司佑榔饺锎,命往收之,得大壽兄子一、子二及其戚屬,授宅居之,以兵監(jiān)焉。師出塞,貝勒阿敏等護諸將戍四城。承宗令大壽與山西總兵馬世龍、山東總兵楊紹基會師率副將祖大樂、祖可法、張弘謨、劉天祿、曹恭誠、孟犭?yún)⒌裙粗,灤州下,遂逼永平,阿敏等棄四城引兵還。大壽復(fù)駐錦州。 又明年七月,大壽督兵城大凌河。太宗策及其工未竟攻之,自將渡遼河,出廣寧大道,貝勒德格類等率偏師出義州。八月,師至城下,上曰:“攻城慮多傷士卒,不若為長圍困之。城兵出,我則與戰(zhàn);援師至,我則迎擊!蹦朔置T貝勒諸將環(huán)城而軍:冷格里當城北迤西,達爾哈當城北迤東,阿巴泰在其后;覺羅色勒當城正南,莽古爾泰、德格類在其后;篇古當城南迤西,濟爾哈朗在其后;武納格當城南迤東,喀克篤禮當城東迤北,多鐸在其后;伊爾登當城東迤南,多爾袞在其后;和碩圖當城西迤北,代善在其后;鄂本兌當城正西,葉臣當城西迤南,岳讬在其后。諸蒙古貝勒各率所部彌其隙。佟養(yǎng)性率烏真超哈載炮跨錦州大道而營,諸將各就分地,周城為壕,深廣各丈許。壕外為墻,高丈許,施睥睨;距墻內(nèi)五丈又為壕,廣五尺,深七尺五寸。營外又各為壕,深廣皆五尺。上陟城南岡,顧謂降將麻登云、黑云龍曰:“明善射精兵盡在此城。關(guān)內(nèi)兵強弱,朕所素悉。”登云對曰:“此城之兵,猶槍之有鋒,鋒挫柄存,亦復(fù)何濟?”上命射書城中,招蒙古兵出降。諸將攻撫城外諸臺堡,以次悉下;城兵出樵采,輒為我軍擒馘。圍合十馀日,上以書諭大壽,言原與明媾和,大壽置不報。 明援師自松山至,阿山、勞薩、圖魯什擊敗之;自錦州至,貝勒阿濟格等擊敗之。九月,遼東巡撫邱禾嘉,總兵官吳襄、鍾緯,合軍七千人赴援,上親率貝勒多鐸及圖魯什等以巴牙喇兵二百渡小凌河,乘銳擊破之。圍合已月馀,上度大壽必期援師至,出城兵夾攻,乃令廝卒去城十里所,發(fā)炮樹幟,驟馬揚塵,若為援兵自錦州至者,而親率巴牙喇兵入山為伏。大壽果以城兵出攻城西南隅臺,篇古、葉臣及蒙古諸貝勒督所部御戰(zhàn),上親率巴牙喇兵自山上騰躍下。大壽知墜計,急收兵入城,死傷百馀人。自是閉城不復(fù)出。越數(shù)日,明監(jiān)軍道張春及襄、緯等合馬步兵四萬來援,渡小凌河,為嚴陣徐進,上與貝勒代善等以二萬人御之。上率兩翼騎兵直入敵營,發(fā)矢射明軍。明軍發(fā)槍炮,上督騎兵縱橫馳突,矢雨集,明軍遂敗。襄先奔,佟養(yǎng)性屯敵營東發(fā)炮。黑云起天際,風(fēng)從西來,明軍縱火,勢甚熾,將逼我陣,忽驟雨,反風(fēng)向明軍,明軍益亂。右翼兵入春營,逐北三十馀里,獲春及副將張弘謨、楊華徵、薛大湖,參將姜新等三十三人,斬副將張吉甫、滿庫、王之敬,襄等皆遁走。 十月,上復(fù)使招大壽,并命弘謨等各以己意為書勸降,大壽率將吏見使者城外,曰:“我寧死於此,不能降也!”上復(fù)與大壽書諭降,許以不殺。旋有王世龍者,越城出降,言城中糧竭,商賈諸雜役多死,存者人相食,馬斃殆盡。參將王景又以于子章臺降。我?guī)熆税侵T堡,收糗糧,葺壕壘。大壽欲突圍,不得出。上復(fù)遣姜新招大壽,大壽見新於城外,遣游擊韓棟與新偕還,棟怵我?guī)焽勒,歸以白大壽,大壽始決降。遂令其子可法出質(zhì),要石廷柱往議,上遣庫爾纏、龍什、寧完我與廷柱偕。廷柱度壕見大壽,大壽曰:“人安得不死?今不能忠於國,亦欲全身保妻子耳。我妻子在錦州,上將以何策俾我得與妻子相見耶?”上復(fù)令廷柱與達海往諭,即令大壽為計。大壽遣其中軍副將施大勇來,言降后欲率從者詐逃入錦州,伺隙以城獻。是時大凌河諸將皆原降,獨副將何可剛不從,大壽乃令掖以出城殺之。大壽使以誓書至,上率諸貝勒誓曰:“明朝總兵官祖大壽,副將劉天祿、張存仁、祖澤洪、祖澤潤、祖可法、曹恭誠、韓大勛、孫定遼、裴國珍、陳邦選、李云、鄧長春、劉毓英、竇承武,參將游擊吳良輔、高光輝、劉士英、盛忠、祖澤遠、胡弘先、祖克勇、祖邦武、施大勇、夏得勝、李一忠、劉良臣、張可范、蕭永祚、韓棟、段學(xué)孔、張廉、吳泰成、方一元、涂應(yīng)乾、陳變武、方獻可、劉武元、楊名世等,今以大凌河城降。凡此將吏兵民罔或誅夷,將吏兵民亦罔或詐虞。有違此盟,天必譴之!”誓畢,上使龍什告大壽,大壽即日出謁,上與語良久,定取錦州策,以御服黑狐帽、貂裘、金玲瓏鞓帶、緞鞾、雕鞍、白馬賜之。 次日,命貝勒阿巴泰等將四千人為漢裝,從大壽取錦州,會大霧,不果行。又次日為十一月朔,大壽以從子澤遠及從者二十六人入錦州,石廷柱、庫爾纏送之,夜渡小凌河,徒步去。上令大凌河將吏兵民薙發(fā),斂軍中馀粟分賚之。方大凌河筑城時,軍士、工役、商賈都三萬馀人,至是僅存萬一千六百八十二人,馬三十有二。后數(shù)日,大壽自錦州傳語諸裨將:“前日行倉猝,從者少。撫按防御嚴,客軍眾,未得即舉事!庇智彩挂愿嫔,上報以書,誡毋忘前約。命隳大凌河城,引師還,至沈陽,命達海傳諭慰諸降將,大壽諸子孫賜宅以居,厚撫之。用貝勒岳讬議,將以雪遼東、永平多殺謗也。 大壽初入錦州,詭言突圍出,遼東巡撫邱禾嘉知其納款狀,密聞於朝。莊烈帝欲羈縻之,因為用,置勿問;惟以蒙古將桑噶爾塞等赴援,戰(zhàn)不力,敗又先奔,令大壽誅之。桑噶爾塞等將執(zhí)大壽來降,大壽與之盟乃定。莊烈帝召大壽入朝,使三至,辭不往。上自大凌河師還,略宣府,克旅順。居二年,遣阿山、譚泰、圖爾格先后徇錦州。又明年,上使貝勒多鐸帥師攻錦州,多鐸令阿山、石廷柱、圖賴、吳拜、郎球、察哈喇等以四百人前驅(qū)。大壽令副將劉應(yīng)選、穆祿、吳三桂,參將桑噶爾塞、張國忠、王命世、支明顯將二千七百人出御,松山城守副將劉成功、趙國志率八百人來會。阿山等與遇大凌河西,多鐸引后軍自山下,塵起蔽天,應(yīng)選等軍潰,殲五百人,獲游擊曹得功等,得馬二百馀、甲胄無算。多鐸旋引軍還。 又明年,改元崇德,行封賞,授澤潤三等昂邦章京,澤洪、可法一等梅勒章京,予世襲敕書。設(shè)都察院、六部,滿、漢、蒙古各置承政。漢承政皆授諸降將:可法、張存仁都察院,澤洪吏部,韓大勛戶部,姜新禮部,澤潤兵部,李云刑部,裴國珍工部。二年,更定部院官制,但置滿承政。諸降將改授左右參政,并以鄧長春代大勛,陳邦選代新。是時上北撫喀爾喀,南定朝鮮,敕大壽使密陳進兵策,大壽不報。 三年十月,上自將伐明,率鄭親王濟爾哈朗、豫親王多鐸出寧遠、錦州大道;睿親王多爾袞為左翼,自青山關(guān)入;貝勒岳讬為右翼,自墻子嶺入。大壽方屯中后所,以兵襲多鐸,土默特之眾先奔,多鐸師敗績。次日,與濟爾哈朗合兵出,大壽斂兵不復(fù)戰(zhàn)。上親率師至中后所,使諭大壽曰:“自大凌河別后,今已數(shù)載。朕不憚辛苦而來,冀與將軍相見。至於去留,終不相強。曩則釋之,今乃誘而留之,何以取信於天下乎?將軍雖屢與我兵相角,為將固應(yīng)爾,朕絕不以此介意。將軍勿自疑!”次日,又縱俘赍敕往曰:“曩大凌河釋汝,朕之諸臣每謂朕昧於知人。今將軍宜出城相見,若懷疑懼,朕與將軍可各將親信一二人於中途面語。朕欲相見者,蓋為朕解嘲,亦使將軍子侄及大凌河諸將吏謂將軍能踐言也!贝髩劢K不敢出。石廷柱、馬光遠、孔有德等攻克旁近諸臺堡,上乃命還師。左右翼深入,師大捷。 四年二月,上復(fù)自將伐明,以武英郡王阿濟格為前鋒,親督軍圍松山,分兵攻連山、塔山、杏山。明莊烈帝方召大壽入援,大壽甫行,我?guī)熤,乃還守寧遠。時澤遠守杏山,大壽遣部將三、兵九百自水道赴援,半入城。我噶布什賢兵躡其后,縱擊,得舟一,殺五十人。上遣使至錦州諭大壽妻,令以利害導(dǎo)大壽來降。大壽選蒙、漢兵各三百,授祖克勇及副將楊震、徐昌永等取道邊外趨錦州,至烏欣河口;阿爾薩蘭以滿、蒙兵一百六十戍焉,與戰(zhàn),獲震,斬級八十四,得馬百五十?擞碌纫郎綖檎,上親督巴牙喇兵破其寨,斬昌永,獲克勇,斬級三百十一,得馬四百十一。我兵攻松山,不克,會左右翼師還,上命罷攻還盛京。大壽復(fù)入錦州。是歲屢出師略錦州、寧遠、松山、杏山,皆未竟攻,得俘獲即引退。 五年三月,命鄭親王濟爾哈朗、貝勒多鐸率師屯田義州。五月,上幸義州視師,蒙古蘇班岱等牧杏山城西,使請降,上命濟爾哈朗等率巴牙喇兵千五百人往迓。大壽偵我?guī)煿眩钣螕舸髅髋c松山總兵吳三桂、杏山總兵劉周智合兵七千人邀擊,濟爾哈朗引退以致敵,還擊,大敗之。上親閱錦州城,攻城東五里臺、城北晾馬臺,皆下,刈其禾而還。上命多爾袞、濟爾哈朗等將兵更番攻錦州。六年三月,濟爾哈朗令諸軍環(huán)城而營,大壽令蒙古守陴。邏卒至城下,蒙古兵自城上呼與語曰:“我城中積粟可支二三年,爾曹為長圍,豈遂足困我乎?”邏卒曰:“我?guī)焽唤,自二三年至四五年,爾曹?fù)何取食?”蒙古兵聞之皆懼。貝勒諾木齊等遂遣使約降,啟郭東門納我?guī)。及期,大壽聞變,以兵出子城,蒙古兵與戰(zhàn),我?guī)煴瞥峭,蒙古兵垂繩,援以登,吹角夾攻,大壽退保子城。我?guī)熑肫溘,得裨將十馀及蒙、漢民男婦五千三百六十七人。明援兵自杏山至,濟爾哈朗為二伏,敗明兵,斬級一百七十,俘四千三百七十四人,得馬百十六、甲七十六。 五月,洪承疇督軍來援。六月,多爾袞番代。上遣學(xué)士羅碩以澤潤等書招大壽。七月,上自將破明師,降承疇。語見承疇傳。大壽弟總兵大樂,游擊大名、大成從承疇軍,被獲,上命釋大成,縱之入錦州。大壽使詣軍,言得見大樂,當降;既令相見,大壽再使請盟。濟爾哈朗怒曰:“城旦夕可下,安用盟為?”趣攻之。大壽乃遣澤遠及其中軍葛勛詣我?guī)熞。翌日,大壽率將吏出降,即日諸固山額真率兵入城,實崇德七年三月初八日也。上聞捷,使?jié)鸂柟省⒍酄栃栁恐I大壽,并令招杏山、塔山二城降,濟爾哈朗、多爾袞帥師駐焉。 阿濟格、阿達禮等以大壽等還,上御崇政殿召見,大壽謝死罪,上曰:“爾背我為爾主,為爾妻子宗族耳。朕嘗語內(nèi)院諸臣,謂祖大壽必不能死,后且復(fù)降,然朕決不加誅。往事已畢,自后能竭力事朕則善矣!庇种I澤遠曰:“爾不復(fù)來歸,視大壽耳。曩朕蒞視杏山,爾明知為朕,而特舉炮,豈非背恩,爾舉炮能傷幾人耶?朕見人過,即為明言,不復(fù)省念。大壽且無責(zé),爾復(fù)何誅?爾年方少壯,努力戰(zhàn)陣可已!睗蛇h感激泣下。六月,烏真超哈分設(shè)八旗,以澤潤為正黃旗固山額真,可法、澤洪、國珍、澤遠為正黃、正紅、鑲藍、鑲白諸旗梅勒額真。大凌河諸降將初但領(lǐng)部院,至是始以典軍。大壽隸正黃旗,命仍為總兵,上遇之厚,賜賚優(yōu)渥。存仁上言:“大壽悔盟負約,勢窮來歸。即欲生之,待以不殺足矣,勿宜復(fù)任使!苯祵㈩櫽脴O且謂其反覆,慮蹈大凌河故轍。上方欲寵大壽諷明諸邊將,使大壽書招明寧遠總兵吳三桂,三桂,大壽甥也,答書不從。大壽因疏請發(fā)兵取中后所,收三桂家族。 八年十月,濟爾哈朗帥師伐明,克中前所,并取前屯衛(wèi)、中后所。明年,世祖定鼎京師,大壽從入關(guān)。子澤溥在明官左都督,至是亦降。十三年,大壽卒。 大壽初未有子,撫從子澤潤為后。其后舉三子,澤溥、澤洪、澤清。澤清叛應(yīng)吳三桂,語見三桂傳。 澤潤初授三等昂邦章京。順治中,以從征叛將姜瓖,并遇恩詔,進一等精奇尼哈番又一拖沙喇哈番。從阿爾津帥師鎮(zhèn)湖南,卒於軍。乾隆初,定封二等子兼一云騎尉。 澤溥初降,授一等侍衛(wèi)。累遷福建總督。乞休,卒。 澤洪分隸鑲黃旗。順治元年,改參政為侍郎,澤洪仍任吏部。入關(guān)追擊李自成,斬其將陳永福;克太原,復(fù)擊敗叛將賀珍、姜瓖。敘功,并遇恩詔,累進一等精奇尼哈番,兼授內(nèi)弘文院學(xué)士。以疾解任,卒。 子良璧,襲爵,授參領(lǐng),兼佐領(lǐng)。從裕親王福全征噶爾丹,擢西安副都統(tǒng);復(fù)從撫遠大將軍費揚古出西路討噶爾丹,駐翁吉督餉。噶爾丹從子丹濟拉襲翁吉,良璧擊之,敗走。遷福州將軍,署福州總督。卒。乾隆初,定封一等男兼一云騎尉。 可法,大壽養(yǎng)子。初質(zhì)於我?guī)。及降,授副將,隸正黃旗。順治初,從入關(guān),擊走李自成,命以右都督充河南衛(wèi)輝總兵。自成兵掠濟源、懷慶,總兵金玉和戰(zhàn)死,可法赴援力戰(zhàn),自成兵乃引去。進都督,充鎮(zhèn)守湖廣總兵,駐武昌。以疾解任,卒,謚順僖。 澤遠,順治間,積功,并遇恩詔,授世職一等阿達哈哈番。累遷湖廣總督,加太子太保。京察左遷。尋卒。 論曰:有德、仲明,毛文龍部曲;可喜,東江偏將;志祥又文龍部曲之馀也。文龍不死,諸人者非明邊將之良歟?大壽大凌河既敗,錦州復(fù)守,相持至十年。明兵能力援,殘疆可盡守也。太宗撫有德等,恩紀周至,終收績效。其於大壽,不惟不加罪,并謂其“能久守者,讀書明理之效”。推誠以得人,節(jié)善以勵眾,其諸為興王之度也歟!

 

清史稿

   清史稿 全書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紀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傳三百一十六卷,以紀傳為中心。所記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下至1911年清朝滅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歷史。 
  《清史稿》是由中華民國初年特設(shè)的清史館編修的,以館長趙爾巽任主編,繆荃孫、柯劭忞等為總纂,另設(shè)纂修、協(xié)修、提調(diào)、?钡嚷。參加編寫工作的先后有一百多人!肚迨犯濉酚1914年開始編纂,1920年編成初稿,1926年修訂一次,1927年秋大致完稿,前后歷時十四年。對于這樣一部有清一代的正史,“本應(yīng)詳審修正,以冀減少疵颣”但“以時事之艱虞,學(xué)說之龐雜”,尤其因主編趙爾巽“年齒之遲暮,再多慎重,恐不及待”。于是就委托袁金鎧經(jīng)辦發(fā)刊和?淌乱。于1928年刊印,1929年發(fā)行。 

卷十一 本紀十一 卷十二 本紀十二
卷十三 本紀十三 卷十四 本紀十四
卷十五 本紀十五 卷十六 本紀十六
卷十七 本紀十七 卷十八 本紀十八
卷十九 本紀十九 卷二十 本紀二十
卷二十一 本紀二十一 卷二十二 本紀二十二
卷八十三 志五十八 卷八十四 志五十九
卷八十五 志六十 卷八十六 志六十一
卷八十七 志六十二 卷八十八 志六十三
卷八十九 志六十四 卷九十 志六十五
卷九十一 志六十六 卷九十二 志六十七
卷九十三 志六十八 卷九十四 志六十九
卷一百四十 志一百十五 卷一百四十一 志一百十六
卷一百四十二 志一百十七 卷一百四十三 志一百十八
卷一百四十四 志一百十九 卷一百四十五 志一百二十
卷一百四十六 志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四十七 志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四十八 志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四十九 志一百二十四
卷一百五十 志一百二十五 卷三百五 列傳九十二
卷三百六 列傳九十三 卷三百七 列傳九十四
卷三百八 列傳九十五 卷三百九 列傳九十六
卷三百十 列傳九十七 卷三百十一 列傳九十八
卷三百十二 列傳九十九 卷三百十三 列傳一百
卷三百十四 列傳一百一 卷三百十五 列傳一百二
卷五百 列傳二百八十七 卷五百一 列傳二百八十八
卷五百二 列傳二百八十九 卷五百三 列傳二百九十
卷五百四 列傳二百九十一 卷五百五 列傳二百九十二
卷五百六 列傳二百九十三 卷五百七 列傳二百九十四
卷五百八 列傳二百九十五 卷五百九 列傳二百九十六
卷五百十 列傳二百九十七 卷一 本紀一
卷二 本紀二 卷三 本紀三
卷四 本紀四 卷五 本紀五
卷六 本紀六 卷七 本紀七
卷八 本紀八 卷九 本紀九
卷十 本紀十 卷二十三 本紀二十三
卷二十四 本紀二十四 卷二十五 本紀二十五
卷二十六 志一 卷二十七 志二
卷二十八 志三 卷二十九 志四
卷三十 志五 卷三十一 志六
卷三十二 志七 卷三十三 志八
卷三十四 志九 卷三十五 志十
卷三十六 志十一 卷三十七 志十二
卷三十八 志十三 卷三十九 志十四
卷四十 志十五 卷四十一 志十六
卷四十二 志十七 卷四十三 志十八
卷四十四 志十九 卷四十五 志二十
卷四十六 志二十一 卷四十七 志二十二
卷四十八 志二十三 卷四十九 志二十四
卷五十 志二十五 卷五十一 志二十六
卷五十二 志二十七 卷五十三 志二十八
卷五十四 志二十九 卷五十五 志三十
卷五十六 志三十一 卷五十七 志三十二
卷五十八 志三十三 卷五十九 志三十四
卷六十 志三十五 卷六十一 志三十六
卷六十二 志三十七 卷六十三 志三十八
卷六十四 志三十九 卷六十五 志四十
卷六十六 志四十一 卷六十七 志四十二
卷六十八 志四十三 卷六十九 志四十四
卷七十 志四十五 卷七十一 志四十六
卷七十二 志四十七 卷七十三 志四十八
卷七十四 志四十九 卷七十五 志五十
卷七十六 志五十一 卷七十七 志五十二
卷七十八 志五十三 卷七十九 志五十四
卷八十 志五十五 卷八十一 志五十六
卷八十二 志五十七 卷九十五 志七十
卷九十六 志七十一 卷九十七 志七十二
卷九十八 志七十三 卷九十九 志七十四
卷一百 志七十五 卷一百一 志七十六
卷一百二 志七十七 卷一百三 志七十八
卷一百四 志七十九 卷一百五 志八十
卷一百六 志八十一 卷一百七 志八十二
卷一百八 志八十三 卷一百九 志八十四
卷一百十 志八十五 卷一百十一 志八十六
卷一百十二 志八十七 卷一百十三 志八十八
卷一百十四 志八十九 卷一百十五 志九十
卷一百十六 志九十一 卷一百十七 志九十二
卷一百十八 志九十三 卷一百十九 志九十四
卷一百二十 志九十五 卷一百二十一 志九十六
卷一百二十二 志九十七 卷一百二十三 志九十八
卷一百二十四 志九十九 卷一百二十五 志一百
卷一百二十六 志一百一 卷一百二十七 志一百二
卷一百二十八 志一百三 卷一百二十九 志一百四
卷一百三十 志一百五 卷一百三十一 志一百六
卷一百三十二 志一百七 卷一百三十三 志一百八
卷一百三十四 志一百九 卷一百三十五 志一百十
卷一百三十六 志一百十一 卷一百三十七 志一百十二
卷一百三十八 志一百十三 卷一百三十九 志一百十四
卷一百五十一 志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五十二 志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五十三 志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五十四 志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五十五 志一百三十 卷一百五十六 志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五十七 志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五十八 志一百三十三
卷一百五十九 志一百三十四 卷一百六十 志一百三十五
卷一百六十一 表一 卷一百六十二 表二
卷一百六十三 表三 卷一百六十四 表四
卷一百六十五 表五 卷一百六十六 表六
卷一百六十七 表七 卷一百六十八 表八
卷一百六十九 表九 卷一百七十 表十
卷一百七十一 表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表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表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表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表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表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表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表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表十九 卷一百八十 表二十
卷一百八十一 表二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表二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表二十三 卷一百八十四 表二十四
卷一百八十五 表二十五 卷一百八十六 表二十六
卷一百八十七 表二十七 卷一百八十八 表二十八
卷一百八十九 表二十九 卷一百九十 表三十
卷一百九十一 表三十一 卷一百九十二 表三十二
卷一百九十三 表三十三 卷一百九十四 表三十四
卷一百九十五 表三十五 卷一百九十六 表三十六
卷一百九十七 表三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表三十八
卷一百九十九 表三十九 卷二百 表四十
卷二百一 表四十一 卷二百二 表四十二
卷二百三 表四十三 卷二百四 表四十四
卷二百五 表四十五 卷二百六 表四十六
卷二百七 表四十七 卷二百八 表四十八
卷二百九 表四十九 卷二百一十 表五十
卷二百十一 表五十一 卷二百十二 表五十二
卷二百十三 表五十三 卷二百十四 列傳一
卷二百十五 列傳二 卷二百十六 列傳三
卷二百十七 列傳四 卷二百十八 列傳五
卷二百十九 列傳六 卷二百二十 列傳七
卷二百二十一 列傳八 卷二百二十二 列傳九
卷二百二十三 列傳十 卷二百二十四 列傳十一
卷二百二十五 列傳十二 卷二百二十六 列傳十三
卷二百二十七 列傳十四 卷二百二十八 列傳十五
卷二百二十九 列傳十六 卷二百三十 列傳十七
卷二百三十一 列傳十八 卷二百三十二 列傳十九
卷二百三十三 列傳二十 卷二百三十四 列傳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五 列傳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六 列傳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七 列傳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八 列傳二十五
卷二百三十九 列傳二十六 卷二百四十 列傳二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列傳二十八 卷二百四十二 列傳二十九
卷二百四十三 列傳三十 卷二百四十四 列傳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五 列傳三十二 卷二百四十六 列傳三十三
卷二百四十七 列傳三十四 卷二百四十八 列傳三十五
卷二百四十九 列傳三十六 卷二百五十 列傳三十七
卷二百五十一 列傳三十八 卷二百五十二 列傳三十九
卷二百五十三 列傳四十 卷二百五十四 列傳四十一
卷二百五十五 列傳四十二 卷二百五十六 列傳四十三
卷二百五十七 列傳四十四 卷二百五十八 列傳四十五
卷二百五十九 列傳四十六 卷二百六十 列傳四十七
卷二百六十一 列傳四十八 卷二百六十二 列傳四十九
卷二百六十三 列傳五十 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五十一
卷二百六十五 列傳五十二 卷二百六十六 列傳五十三
卷二百六十七 列傳五十四 卷二百六十八 列傳五十五
卷二百六十九 列傳五十六 卷二百七十 列傳五十七
卷二百七十一 列傳五十八 卷二百七十二 列傳五十九
卷二百七十三 列傳六十 卷二百七十四 列傳六十一
卷二百七十五 列傳六十二 卷二百七十六 列傳六十三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六十四 卷二百七十八 列傳六十五
卷二百七十九 列傳六十六 卷二百八十 列傳六十七
卷二百八十一 列傳六十八 卷二百八十二 列傳六十九
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七十 卷二百八十四 列傳七十一
卷二百八十五 列傳七十二 卷二百八十六 列傳七十三
卷二百八十七 列傳七十四 卷二百八十八 列傳七十五
卷二百八十九 列傳七十六 卷二百九十 列傳七十七
卷二百九十一 列傳七十八 卷二百九十二 列傳七十九
卷二百九十三 列傳八十 卷二百九十四 列傳八十一
卷二百九十五 列傳八十二 卷二百九十六 列傳八十三
卷二百九十七 列傳八十四 卷二百九十八 列傳八十五
卷二百九十九 列傳八十六 卷三百 列傳八十七
卷三百一 列傳八十八 卷三百二 列傳八十九
卷三百三 列傳九十 卷三百四 列傳九十一
卷三百十六 列傳一百三 卷三百十七 列傳一百四
卷三百十八 列傳一百五 卷三百十九 列傳一百六
卷三百二十 列傳一百七 卷三百二十一 列傳一百八
卷三百二十二 列傳一百九 卷三百二十三 列傳一百十
卷三百二十四 列傳一百十一 卷三百二十五 列傳一百十二
卷三百二十六 列傳一百十三 卷三百二十七 列傳一百十四
卷三百二十八 列傳一百十五 卷三百二十九 列傳一百十六
卷三百三十 列傳一百十七 卷三百三十一 列傳一百十八
卷三百三十二 列傳一百十九 卷三百三十三 列傳一百二十
卷三百三十四 列傳一百二十一 卷三百三十五 列傳一百二十二
卷三百三十六 列傳一百二十三 卷三百三十七 列傳一百二十四/a>
卷三百三十八 列傳一百二十五 卷三百三十九 列傳一百二十六
卷三百四十 列傳一百二十七 卷三百四十一 列傳一百二十八
卷三百四十二 列傳一百二十九 卷三百四十三 列傳一百三十
卷三百四十四 列傳一百三十一 卷三百四十五 列傳一百三十二
卷三百四十六 列傳一百三十三 卷三百四十七 列傳一百三十四
卷三百四十八 列傳一百三十五 卷三百四十九 列傳一百三十六
卷三百五十 列傳一百三十七 卷三百五十一 列傳一百三十八
卷三百五十二 列傳一百三十九 卷三百五十三 列傳一百四十
卷三百五十四 列傳一百四十一 卷三百五十五 列傳一百四十二
卷三百五十六 列傳一百四十三 卷三百五十七 列傳一百四十四
卷三百五十八 列傳一百四十五 卷三百五十九 列傳一百四十六
卷三百六十 列傳一百四十七 卷三百六十一 列傳一百四十八
卷三百六十二 列傳一百四十九 卷三百六十三 列傳一百五十
卷三百六十四 列傳一百五十一 卷三百六十五 列傳一百五十二
卷三百六十六 列傳一百五十三 卷三百六十七 列傳一百五十四
卷三百六十八 列傳一百五十五 卷三百六十九 列傳一百五十六
卷三百七十 列傳一百五十七 卷三百七十一 列傳一百五十八
卷三百七十二 列傳一百五十九 卷三百七十三 列傳一百六十
卷三百七十四 列傳一百六十一 卷三百七十五 列傳一百六十二
卷三百七十六 列傳一百六十三 卷三百七十七 列傳一百六十四
卷三百七十八 列傳一百六十五 卷三百七十九 列傳一百六十六
卷三百八十 列傳一百六十七 卷三百八十一 列傳一百六十八
卷三百八十二 列傳一百六十九 卷三百八十三 列傳一百七十
卷三百八十四 列傳一百七十一 卷三百八十五 列傳一百七十二
卷三百八十六 列傳一百七十三 卷三百八十七 列傳一百七十四
卷三百八十八 列傳一百七十五 卷三百八十九 列傳一百七十六
卷三百九十 列傳一百七十七 卷三百九十一 列傳一百七十八
卷三百九十二 列傳一百七十九 卷三百九十三 列傳一百八十
卷三百九十四 列傳一百八十一 卷三百九十五 列傳一百八十二
卷三百九十六 列傳一百八十三 卷三百九十七 列傳一百八十四
卷三百九十八 列傳一百八十五 卷三百九十九 列傳一百八十六
卷四百 列傳一百八十七 卷四百一 列傳一百八十八
卷四百二 列傳一百八十九 卷四百三 列傳一百九十
卷四百四 列傳一百九十一 卷四百五 列傳一百九十二
卷四百六 列傳一百九十三 卷四百七 列傳一百九十四
卷四百八 列傳一百九十五 卷四百九 列傳一百九十六
卷四百十 列傳一百九十七 卷四百十一 列傳一百九十八
卷四百十二 列傳一百九十九 卷四百十三 列傳二百
卷四百十四 列傳二百一 卷四百十五 列傳二百二
卷四百十六 列傳二百三 卷四百十七 列傳二百四
卷四百十八 列傳二百五 卷四百十九 列傳二百六
卷四百二十 列傳二百七 卷四百二十一 列傳二百八
卷四百二十二 列傳二百九 卷四百二十三 列傳二百十
卷四百二十四 列傳二百十一 卷四百二十五 列傳二百十二
卷四百二十六 列傳二百十三 卷四百二十七 列傳二百十四
卷四百二十八 列傳二百十五 卷四百二十九 列傳二百十六
卷四百三十 列傳二百十七 卷四百三十一 列傳二百十八
卷四百三十二 列傳二百十九 卷四百三十三 列傳二百二十
卷四百三十四 列傳二百二十一 卷四百三十五 列傳二百二十二
卷四百三十六 列傳二百二十三 卷四百三十七 列傳二百二十四
卷四百三十八 列傳二百二十五 卷四百三十九 列傳二百二十六
卷四百四十 列傳二百二十七 卷四百四十一 列傳二百二十八
卷四百四十二 列傳二百二十九 卷四百四十三 列傳二百三十
卷四百四十四 列傳二百三十一 卷四百四十五 列傳二百三十二
卷四百四十六 列傳二百三十三 卷四百四十七 列傳二百三十四
卷四百四十八 列傳二百三十五 卷四百四十九 列傳二百三十六
卷四百五十 列傳二百三十七 卷四百五十一 列傳二百三十八
卷四百五十二 列傳二百三十九 卷四百五十三 列傳二百四十
卷四百五十四 列傳二百四十一 卷四百五十五 列傳二百四十二
卷四百五十六 列傳二百四十三 卷四百五十七 列傳二百四十四
卷四百五十八 列傳二百四十五 卷四百五十九 列傳二百四十六
卷四百六十 列傳二百四十七 卷四百六十一 列傳二百四十八
卷四百六十二 列傳二百四十九 卷四百六十三 列傳二百五十
卷四百六十四 列傳二百五十一 卷四百六十五 列傳二百五十二
卷四百六十六 列傳二百五十三 卷四百六十七 列傳二百五十四
卷四百六十八 列傳二百五十五 卷四百六十九 列傳二百五十六
卷四百七十 列傳二百五十七 卷四百七十一 列傳二百五十八
卷四百七十二 列傳二百五十九 卷四百七十三 列傳二百六十
卷四百七十四 列傳二百六十一 卷四百七十五 列傳二百六十二
卷四百七十六 列傳二百六十三 卷四百七十七 列傳二百六十四
卷四百七十八 列傳二百六十五 卷四百七十九 列傳二百六十六
卷四百八十 列傳二百六十七 卷四百八十一 列傳二百六十八
卷四百八十二 列傳二百六十九 卷四百八十三 列傳二百七十
卷四百八十四 列傳二百七十一 卷四百八十五 列傳二百七十二
卷四百八十六 列傳二百七十三 卷四百八十七 列傳二百七十四
卷四百八十八 列傳二百七十五 卷四百八十九 列傳二百七十六
卷四百九十 列傳二百七十七 卷四百九十一 列傳二百七十八
卷四百九十二 列傳二百七十九 卷四百九十三 列傳二百八十
卷四百九十四 列傳二百八十一 卷四百九十五 列傳二百八十二
卷四百九十六 列傳二百八十三 卷四百九十七 列傳二百八十四
卷四百九十八 列傳二百八十五 卷四百九十九 列傳二百八十六
卷五百十一 列傳二百九十八 卷五百十二 列傳二百九十九
卷五百十三 列傳三百 卷五百十四 列傳三百一
卷五百十五 列傳三百二 卷五百十六 列傳三百三
卷五百十七 列傳三百四 卷五百十八 列傳三百五
卷五百十九 列傳三百六 卷五百二十 列傳三百七
卷五百二十一 列傳三百八 卷五百二十二 列傳三百九
卷五百二十三 列傳三百十 卷五百二十四 列傳三百十一
卷五百二十五 列傳三百十二 卷五百二十六 列傳三百十三
卷百二十七 列傳三百十四 卷五百二十八 列傳三百十五
卷五百二十九 列傳三百十六 《清史稿》發(fā)刊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