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請輸入關鍵字:
綜合實踐活動課中的“五重五輕”
綜合實踐活動課中的“五重五輕”綜合實踐活動課中的“五重五輕” 作為國家設置、地方支持、校本開發(fā)的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無固定教材和教師,在實施上給學校和教師的積極探索與大膽嘗試提供了廣闊空間。但有的還是“盲人摸象”、“霧里看花”,暴露出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具體表現(xiàn)為如下“五重五輕”的方面。 一、重“學科依附”輕“時機生成”。 綜合實踐活動首先體現(xiàn)在其“綜合”性上,它不僅是知識能力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綜合,還是科學、藝術與道德的綜合,自我、自然與社會的綜合。所以,綜合實踐活動不應僅窄化為學科研究性學習,當然由學科內容引申出的實踐活動不在此列。如學習《碧螺春》一文后,可引導學生到圖書館、網(wǎng)上去搜集整理資料,搞一個有關“茶文化”的專題研究;學完《長方體、正方體》一節(jié)后,可引導學生用木塊或泥巴按一定要求設計長方體或正方體。除此之外,我們還要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關注他們已有的社會經驗,及時捕捉,巧妙誘導,在一定情境中適時生成課程資源。如一天剛下過雨,出來了不少蚯蚓。我乘機組織全班同學搞了一個實驗:觀察蚯蚓是如何爬行的,它屬于何種動物?你把它切成兩截會怎樣呢?引導學生去觀察、思考、討論?梢元毩⑼瓿,可以小組合作;可以去圖書室,可以到網(wǎng)上,還可以親自試驗。幾天后,學生均拿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有的是觀察記錄,有的是實驗報告,效果很好。 二、重“貪大求全”輕“平快短小”。 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實施要因時、因地、因人制宜,不切實際、追求“大而全”的東西,或者研究人家不曾涉及的新鮮玩意是一種誤解。綜合實踐活動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lián)系學生自身生活與社會生活,體現(xiàn)知識的綜合運用的課程形態(tài),是一種以學生的經驗與生活為核心的實踐性課程。背棄了這一點,遠離學生的生活與經驗,將會侵蝕學生的實踐熱情,扼殺學生的創(chuàng)造個性。布置一個“人類生態(tài)環(huán)境破壞”的專題研究,倒不如搞一個身邊河水污染的小型調查;搞一個“非典與陋習”的調查研究,不如搞一個“非典知識進萬家”的社會服務活動。當然,學生完全可以討論、研究“戰(zhàn)爭與和平”、“人口與計劃生育”等,但這一方面受自然條件的限制,另一方面也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去甚遠。所以,結合自身及當?shù)貤l件搞一些“短小平快”的實踐活動,效果或許會更好些。 三、重“包辦代替”輕“自由舒展”。 綜合實踐活動應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無論從學習目標、內容、方式的制定,還是指導教師、活動結果呈現(xiàn)的形式,他們都應有自主性。而現(xiàn)實中我們卻很少給學生這種自主選擇的權利:課題內容教師定、方式方法教師出、過程結果教師判,一切均由教師包辦代勞,學生只是具體方案的執(zhí)行者。我校“紅領巾廣播臺”每周三做一期節(jié)目,每一期由一個班組織,開始大多數(shù)班主任不相信學生,一切都是教師大包大攬,事先為學生整理好一切,每期節(jié)目雖說不出什么毛病,但總感覺缺少點什么。后來,教師從計劃的制定者、過程的操縱者變?yōu)橐粋指導者、參與者,我們卻意外地發(fā)現(xiàn)學生做得比我們安排的還要好。如在“六·一”前夕,五年級二班做了一期慶“六·一”特別節(jié)目。節(jié)目中他們請了徐莉老師為大家講一段“難忘的童年”,大家被徐莉老師“童年時遭父親罰跪洗衣板的經歷深深打動了”。當她講到“她對父親不但不恨,反而更加敬愛”的時候,我們的每一位老師也被深深地感染了,個個眼噙淚水,徐老師也是滿含熱淚講完的(當然這是學生事前通過調查采訪所了解到的典型)。如果不是放手讓學生大膽去做,不會有這樣的效果。所以,只要給學生提供一個自由舒展的平臺,他們一定會做得很好! 四、重“一般參與”輕“親歷體驗”。 綜合實踐活動以活動為主要開展形式,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在“做”、“實驗”、“考察”、“探究”等一系列活動中去體驗和感受生活。但事實證明不是所有的參與或活動都能帶來體驗,或是帶來積極而又深刻的體驗。有些教師認為只要學生活動了、觀察了、調查了,就算是親歷了、體驗了,這是不夠全面的。在實踐活動中,我們的原則是“全員參與、深度實踐、有效體驗”。如針對學生亂花零錢的現(xiàn)象,為了讓學生體會一元錢的來之不易,有的老師組織學生到菜市場、個體戶等去調查、走訪、座談等,學生雖從他們的艱辛勞動中感受到了一些,但這還僅是一種淺層次的體驗,他們沒有親身實踐,還不能真正感受一元錢的珍貴。有的老師就在此基礎上,又專門組織學生用自己的勞動去掙一元錢。在活動中,有的學生去飯店刷盤子,有的去撿破爛,還有的學生去販賣青菜(有幾個學生還賠了本),還有幾個學生一天下來沒掙到一元錢。在這樣一個開放的實踐活動中,學生們的體驗是豐富多彩的,活生生的。在親歷這樣一個過程之后,他們必將達到真正的生長。 五、重“結果匯報”輕“過程反思”。 謀求學生自我、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引導學生在體驗與探究自然中不斷成長,在參與和融入社會中不斷成熟,在認識自我中不斷完善是綜合實踐活動的終極目標,即最終還是指向于學生個性的健全發(fā)展。可在現(xiàn)實的活動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是過于追求研究成果,帶來的僅僅只是一些結果匯報、成果展示,而往往忽略了實踐過程、活動本身所帶來的一些思考。認為實踐活動無非只是一個活動而已,忽視了在這個實施過程中作為一個人應有的積極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情操,或是一個人對自然、社會所盡的責任、所做的貢獻等。我們往往也忽視了一個活動的結束而正是意味著另一個活動的開始,所以我們的目光不應僅僅鎖定在結果上,而應聚焦在其過程上,和在這個過程中的所帶來的一些更深層次的思考上。 有一次,我引導學生就我們身邊環(huán)境的破壞情況作一次調查。通過活動,學生們了解到敬老院門前噪音嚴重,對老人的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幼兒園門口垃圾堆積長期無人過問,難聞的氣味熏滿了校園,嚴重影響了孩子們的身心健康,等等。學生們報告的情況很多,可我并沒有就此結束,而是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主人翁意識,看看采取什么辦法能改變這一現(xiàn)狀(其實一些學生在調查過程中也主動思考了這一問題)。學生很快就拿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議與可行性方案,并向有關部門遞交了“關于××的調查報告”、“關于整治××的實驗報告”、“關于治理××的可行性方案”等,還有的學生向廣大群眾發(fā)起了“保護家園、發(fā)展我鎮(zhèn)”的倡議。在學生的努力下,這些地方的環(huán)境很快就得到了改變。在這樣一個實踐反思、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中,學生們體驗到的是一種對自然的關愛和對社會、對自我的責任感,在此也形成了他們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并積極解決問題的態(tài)度與能力等,有效地提升了他們自身的人格價值!
|
 |
文章標題 |
相關內容 |
|
1
|
讓孩子在你的愛心評語中成長
|
讓孩子在你的愛心評語中成長讓孩子在你的愛心評語中成長 評語作為一種定性評價的方法,在我們對學生進行學業(yè)成績和道德行為評價等方面正發(fā)揮出愈來愈重要的作用,評語的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
|
詳細
|
2
|
嘗試一下“偷懶”的滋味
|
嘗試一下“偷懶”的滋味 嘗試一下“偷懶”的滋味
|
詳細
|
3
|
發(fā)現(xiàn)身邊的新榜樣
|
發(fā)現(xiàn)身邊的新榜樣發(fā)現(xiàn)身邊的新榜樣 &nbs....
|
詳細
|
4
|
在新課程背景下對師生關系的新認識
|
在新課程背景下對師生關系的新認識在新課程背景下對師生關系的新認識 ——樹立新....
|
詳細
|
5
|
養(yǎng)成教育是中學德育工作重要的一環(huán)
|
養(yǎng)成教育是中學德育工作重要的一環(huán) 養(yǎng)成教育是中學德育工作重要的一環(huán) 蘇州市吳中區(qū)甪直中學 方周明 主題詞:養(yǎng)成教育 中學德育工作 重要一環(huán) 《中學德育大綱》確定的中學德育工....
|
詳細
|
6
|
芻議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
|
芻議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芻議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 蘇州市吳中區(qū)甪直中學 方周明 二十世紀上半葉,我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方面批判繼承了我國道德教育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另一方面吸收融化了西方現(xiàn)代德育的先進理念,并....
|
詳細
|
7
|
優(yōu)化育人環(huán)境,整合德育資源
|
優(yōu)化育人環(huán)境,整合德育資源芙蓉區(qū)雙新小學:戴洪林 有古語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還有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叫作《孟母三遷》。在大家都關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今天,我們能否從中悟到一點什么呢?我認為,優(yōu)化育人環(huán)境,對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質....
|
詳細
|
8
|
教育就是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
教育就是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教育就是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從葉圣陶先生有關理論看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 蘇州市吳中區(qū)甪直中學 方周明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十分重視少年兒童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他認為教育就是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此,葉圣陶....
|
詳細
|
9
|
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途徑初探
|
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途徑初探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途徑初探 蘇州市吳中區(qū)甪直中學 方周明 創(chuàng)新能力是人們發(fā)現(xiàn)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創(chuàng)造新事物的能力。江澤民總書記在1995年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指出:"創(chuàng)新能力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fā)達....
|
詳細
|
10
|
素質教育呼喚良性的師生關系
|
素質教育呼喚良性的師生關系素質教育呼喚良性的師生關系 蘇州市吳中區(qū)甪直中學 方周明 二十一世紀的教育應以全面發(fā)展人的潛能,提高人的素質為本。因此,虛實教育也應運而生。教育師人類認識、改造社會的高級活動。它的實施者是人,教育對象是人,評價者也....
|
詳細
|
473條記錄 1/48頁 第頁 [首頁] [上頁] [下頁] [末頁] |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教學論文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