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 樣 的 討 論 必 要 嗎
這 樣 的 討 論 必 要 嗎 ——聽《比較水的多少》有感 我聽了一位科學教師向大家展示的一節(jié)課——《比較水的多少》。這是《科學》(教科版)第一冊“水”單元中的一個內(nèi)容。教材主要安排了這樣一些活動:用多種方法比較不同的容器中水的多少;體會人體感官在觀察事物時的局限性;用量筒測量已知容器里水的多少;嘗試著估算水的多少。 教師在組織引導學生學習“用多種方法比較不同的容器中水的多少”的過程中,安排了以下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1、讓學生猜測哪個瓶子里的水多(三個大小不等的裝有不等量水的瓶子);2、提出問題:你準備用什么辦法來比較這三瓶水的多少;3、小組討論:怎樣比較水的多少;4、匯報交流:比較水的多少的不同方法;5、實驗驗證,填寫簡單的實驗報告(附表);6、交流實驗結論。 我們知道小學科學課程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從這位老師的教學設計看,教師正是按照這樣的理念來組織引導學生學習的。教師試圖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通過主動探究、親身經(jīng)歷來獲取知識、提高能力。這也體現(xiàn)了把科學課總目標落實到每一堂課來實現(xiàn)的教學理念。 不過在課堂中我也看到了這樣一些片斷: 片段一(計論前): 1、師:你準備用什么辦法來比較這三瓶水的多少?(教師的話音剛落,就有不少學生舉起手。) 2、師:大家不用急于回答老師的問題,先就這個問題在小組內(nèi)討論。注意討論時要討論這三方面的內(nèi)容:用什么方法;用哪些器材;有什么注意點。 3、學生開始討論。(討論時有兩個小組的學生開始實驗,教師過來制止。) 片段二(交流時): 1、師:接下來各組匯報自己組的方法及用到的器材,別的組說到過的方法不用再說。 2、生甲:我們組用三個一次性杯來實驗,我們可以把三個瓶子里的水分別倒入三個一次性杯,然后看看水的多少。 生乙:我們要用到一個刻度瓶(生理鹽水瓶)和漏斗(教師趁機介紹了漏斗的用法),我們準備把三個瓶中的水都倒入這個刻度瓶,然后分別做上記號,比一比就知道了哪個瓶子里的水最多。 生丙:我們只要用一只一次性杯和漏斗(表情很得意)就行了,我們先在一號瓶上做上記號,然后把一號瓶的水倒入一次性杯,再把二號瓶和三號瓶的水分別倒入一號瓶,看看它們分別到哪兒就知道哪個瓶子里的水最多了。 3、師:剛才同學們的想法都很好(各組同學面露喜色)。那么實驗中還要注意要把水倒回原來的瓶子,另外還要注意不要把水倒出。 上面這些片段中的幾個現(xiàn)象(用黑體字記錄的部分)引起了我的思考:什么時候我們應該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什么樣的交流匯報(全班學生)對學生的學習才是有促進作用的?這樣的討論必要嗎? 首先,這位教師提出的問題對學生并無多大的挑戰(zhàn)性。我認為老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前提出的問題對學生要有挑戰(zhàn)性。而這個問題對學生是個垂手可得的“桃子”。我們可從“教師的話音剛落,就有不少學生舉手”和“討論一開始有兩個小組的學生開始實驗”兩個現(xiàn)象看出:不少學生在討論前已經(jīng)有了解決問題的方案。這些學生在一年級的數(shù)學思維訓練課中已經(jīng)解決過相似的問題,所以這個問題對于他們并不是很難。其實是老師低估了學生的能力。我認為教師在看到很多學生爭著回答,可以調(diào)整自己原來的教學設計。在開展小組討論前,教師可以改變提問的方式:你們能利用實驗桌上的材料(一次性杯、生理鹽水瓶、幾個小瓶蓋、漏斗等)設計出不同的方法嗎?教師還可用“我們還要比一比哪個組想出的辦法多、辦法好”激勵學生積極思考。這個問題留給學生的思維空間就大了,學生會認真去思索、討論。這樣的討論很可能撞擊出思想的火花,他們的能力也不會停留在原來的水平了,更不會出現(xiàn)學生不討論直接實驗的現(xiàn)象了。 其次,從各組實驗時用的還是有自己原來的方法上也可說明,這樣的討論對學生的發(fā)展并沒起到明顯的作用。我認為教師在組織全班學生匯報各自的方法后,應該組織學生對的不同方法進行評價,這樣我們的討論才更有價值。我們一直提倡用最少的教學投入(包括時間、教學資料)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這樣課堂教學效益就高了。那么對學生的學習我們也應該這樣,教師在課堂上也要引導學生用最少的材料,最簡單的方法去解決問題,這不僅有利于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也能提高教學的效益。其實,我們可從學生丙帶著得意的表情回答“我們只要用一只一次性杯和漏斗就行了”看出,部分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評價能力,教師只要稍加點拔即可。當然,教師的評價也不能太籠統(tǒng),像“剛才同學們的想法都很好”這句話雖起到一定的鼓勵作用,因為已經(jīng)讓許多學生面露喜色。但也應該看到它的負面效因,這會讓學生產(chǎn)生一種滿足感。學生會產(chǎn)生一種錯覺——以后只要想出一種方法就夠了。這對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會產(chǎn)生不利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