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應用多媒體技術優(yōu)化生物課堂教學
合理應用多媒體技術優(yōu)化生物課堂教學合理應用多媒體技術優(yōu)化生物課堂教學 楊莉萍(齊齊哈爾鐵路第五中學) 當今社會是信息技術高速發(fā)展的社會,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不斷滲透和發(fā)展,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已經越來越多地被應用到課堂教學過程中。幾年來,自己在不斷嘗試著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進行生物教學的過程中,既嘗到了成功的喜悅,也經歷了失敗的困惑。冷靜地分析成功和失敗的教學經歷,我體會到:作為輔助教學的一種手段,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絕非一把萬能鑰匙,它絕不可能完全取代現行教學方式。在教學中,只有深入研究和恰當地設計、開發(fā)、運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使之與其他教學手段有機結合,才能優(yōu)化課堂教學,體現出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真正價值。 一、巧妙運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計算機多媒體集文字、圖形、圖像、聲音、動畫、影視等各種傳輸手段為一體,具有很強的真實感和表現力,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勇于探索的內在動力。學生對某種事物的興趣越濃厚,其注意力越集中,致使其觀察細致、記憶深刻、想象豐富,從而呈現最佳學習狀態(tài)。如在學習《花的結構》一節(jié)課時,我截取了一段科教影片作為多媒體課件的開始,反復展示花朵開放的過程。學生們一走進教室,便一下子被屏幕上各種花蕾爭相怒放的畫面吸引住了。上課時,教師發(fā)問:“屏幕上的畫面顯示的是植物的哪一個生理過程?”學生們異口同聲的回答到:“是開花!薄澳敲词裁词情_花?”、“植物為什么要開花?”、“為什么開了花才會結果?”……一連串的問題從畫面上引出,學生邊看邊思考,自然而然地進入到新的一課的學習中。 二、靈活運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突破時間、空間以及微觀、宏觀的限制 生物教學中常會遇到一些緩慢進行的生理過程,使人們無法在短時間內觀察到這個變化過程;也常有一些微觀世界的復雜變化,看不見摸不著。而這些教學內容靠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很難使學生理解掌握,而借助多媒體技術,可以使學生比較直觀形象地認識微觀世界的運動變化,從而對生物現象、生理過程的本質能一目了然。如種子的萌發(fā)過程就是一個比較緩慢的變化過程,我們很難看到它連續(xù)變化的全過程。但利用超級解霸將用特殊技術手段拍攝到的種子萌發(fā)全過程的影片截取下來,就可以使學生在不足一分鐘的時間內看到種子萌發(fā)的連續(xù)的全過程。又如,在學習“植物細胞吸水及失水的道理”這一內容時,初一的學生對植物體吸水后變得硬而挺,而失水后變萎蔫的道理不是很清楚,此時如將通過顯微攝影拍攝到的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時的變化過程展示出來,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三、充分運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突破教學難點 學生的“學習障礙”是教學的難點,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則能消除學生抽象思維、邏輯思維、語言表達等方面的障礙,從而降低學習難度,使教學難點得以順利突破;學生亦為其形式之新穎、畫面之精彩而耳目一新,進而學習興趣大增。如在《根對水分的吸收》一節(jié)課的教學中,“土壤中的水分是怎樣進入到根的導管中去的?”這個問題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但通過運用課件模擬根吸水的這一動態(tài)過程,使學生很快就領悟到土壤中的水先進入根毛細胞內,進而通過細胞間的縫隙及逐層滲透到根表皮以內的各層細胞這兩條途徑到達根內部的導管這一過程。 四、借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模擬或演示一些學生實驗及演示實驗 在學習脊椎動物及人體生理衛(wèi)生這兩部分內容時,有些動物的活體解剖實驗:如家鴿的解剖實驗、青蛙的坐骨神經-腓腸肌收縮的演示實驗、脊蛙的反射實驗等。在大力提倡人與生物圈共存、保護野生動物的今天來進行這些實驗,顯然與時代精神相背。而借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來進行模擬實驗或演示這些實驗,則既能讓學生了解實驗的全過程及觀察到實驗現象,又能對學生進行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教育。 在應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過程中,利用設計合理的課件,把復雜抽象的生物學過程生動、形象、直觀地表現出來,便于學生通過身臨其境的直觀感受和仔細觀察,從中得出正確結論,改變了過去那種光靠教師單純口授,或應用掛圖、板書等傳統(tǒng)媒體進行“灌”、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變成了學習的主體。這不僅加大了課堂容量,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也留給學生更充裕的思考問題時間,從而提高了教學效率,利于教學難點的突破。與此同時,多媒體教學使課堂教學形式靈活多樣,調動了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進一步促進了教學難點的突破。 多媒體教學優(yōu)勢明顯,但也并非毫無缺點。應用多媒體技術的教學實踐也告訴我:只有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取得極佳的教學效果。因而,在使用多媒體技術時應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 不能讓多媒體教學完全取代教師教學 記得在剛開始嘗試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的時候,我曾經利用了一個現成的課件進行了一次教學。我之所以選擇這個課件,是因為該課件內容豐富,不僅擁有大量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圖片及動畫,同時還有與畫面相關的詳盡的解說與分析,自認為它既能突出教學重點,又有利于教學難點的突破,同時也加大了課堂容量。教學進行得很順利,在整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只講了幾句導語,點點鼠標,學生看得也很專注。然而在檢查學習效果時,我發(fā)現絕大多數學生并沒有達到學習目標的要求。通過認真反思,我感悟到本節(jié)課的最大問題就是師生都喪失了自我:教師在點擊鼠標的過程中忽視了針對性的引導而丟掉了“主導”的位置,成了“放映員”;學生則在課件連續(xù)播放過程中沒有了思考而喪失了“主體”地位,成為“觀眾”。這次失敗的經歷使我感受到: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多媒體只能起輔助教學的作用,教師應把多媒體課件作為一個為我所用的教學工具以及為實現教學目標而采取的手段,決不能讓“電腦教師”取代自己。 二、計算機多媒體絕非可以取代其它媒體 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在生物教學中確實有著其它教學手段無可比擬的優(yōu)越性。但這種優(yōu)越性絕不能取代其它媒體的一切作用。如在人體生理衛(wèi)生的教學中,我曾做過這樣的嘗試:將學生分成兩個實驗組,甲組學生通過拆、裝人體模型來認識體腔內各種器官及其相應位置;乙組學生則利用多媒體課件來學習相同的內容。學習結束后,對兩組同學同時進行“看體腔結構圖,填各器官名稱”及“將各種器官組裝回體腔中去”的測試。結果,甲組同學不僅很快完成了人體模型的組裝,而且準確地完成了填圖任務;乙組同學則除了準確完成填圖外,沒有人能夠完成人體模型的組裝。這就是說,在學習人體各種器官(如心臟、肺、腦等)的形態(tài)結構知識時,再好的課件也只能演示出其平面結構的特點,而此時如果出示各器官的標本或模型,其教學效果勝過其它一切媒體?梢姡虒W手段應為教學目的服務,一堂課媒體運用得是否恰當,唯一標準就看它是否有利于教學任務的完成。那種游離于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之外的媒體教學是不可取的。在生物教學過程中對多媒體進行優(yōu)化設計,更能優(yōu)化生物教學。 三、多媒體模擬實驗也不可以取代學生實驗或演示實驗 雖然可以利用多媒體模擬一些實驗,但絕不能讓多媒體模擬實驗完全取代學生實驗或演示實驗。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實驗、觀察、標本的采集和制作等在生物科學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這些教學手段對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更好地理解生物學基礎知識,掌握實驗的基本技能,發(fā)展他們的智力和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能力、科學地分析和理解一些生命現象的能力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盡管多媒體模擬實驗的演示性和直觀性也都很強,但它充其量只能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而不利于對學生進行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方法的教育。 四、多媒體輔助教學不應該取代板書內容 板書是教師運用黑板,以精煉的語言文字和圖表等傳遞教學信息的教學行為方式。在教學中,教師科學正確地利用板書能充分協(xié)調師生活動,使學生思維與教師引導保持高度一致,因而能進一步深化教學內容,鞏固學生的感知量,突出課堂教學重點。用多媒體課件中內容代替板書內容,雖然能節(jié)省大量時間,但是,屏幕上的內容一閃而過,不會給學生留下太深的印象,不利于學生對整節(jié)課內容的掌握。如果在使用多媒體教學時,注重重點內容的系統(tǒng)化、條理化,讓其有順序地出現在同一個畫面上,給學生一個整體感,也能彌補其不足。 總之,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媒體會融入課堂教學中來。只要我們能夠擺正學生---教師---多媒體之間的關系,明確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的輔助地位,合理使用多媒體,就會加大課堂教學容量,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從而使課堂教學進行得精彩,進而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